一部更适合中国人阅读的世界简史(套装共4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0 20:50:20

点击下载

作者:安森垚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部更适合中国人阅读的世界简史(套装共4册)

一部更适合中国人阅读的世界简史(套装共4册)试读:

前言

第一章 漫长征途

第二章 文明之火

第三章 三皇五帝

第四章

第五章 浪漫与务实

第六章 没羞没臊的希腊诸神

第七章 伟大的乱世

第八章 亚述荣光和波斯帝国

第九章 春秋鼎盛

第十章 亚历山大大帝

第十一章 战国七雄

第十二章 欧罗巴、亚平宁

后记

返回总目录

推荐序

还没有翻开书稿,我已经在写这篇序言了。因为只要看到作者名字,我就能想到他在知乎上的一个个回答,就能猜到他会把哪些回答结集出版。这些回答从网络写作变成纸质科普读物,意味着更多的历史爱好者能看到历史的清晰剖面,而类似的阅读快感在我过去几十年的阅读经历中相当罕见。

最初接触历史,看的是《上下五千年》《三国演义》,还有几套破旧的小人书。在前互联网时代,这些读物对大山里的小学生已经足够精彩了。但读的多了,我的好奇心就不止于看“热闹”,而是尝试着把看到的这些故事“拼起来”,在头脑里构造一个完整的历史模型。

所谓模型,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各个“部件”之间的相对比例。但当我开始尝试获取这些信息时,发现自己几乎无从下手——对于这些历史事件,我连相互空间关系都搞不清楚,更不要说把空间变化和时间推移相结合了。我最初看的《三国演义》是不配地图的,后来好不容易弄到了一个比较新的版本,最后一页配上的地图比下面这张还要简陋(而且是黑白版)。

熟悉中国地理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张地图的问题——主线故事之外的所有地形都被忽略了。很显然,类似的地图用来铺垫武侠小说式的传奇还凑合,用来构建历史模型则远远不够。但在我读大学之前,这已经是我能接触到的最高水平的历史地图了。大多数情况下,我只能对着20世纪的地图,努力想象历史上的风云变幻。●三国演义地图

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让我能够以空前的精度去定位历史事件,以往模糊的历史事件渐渐清晰,一页页翻读时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第一次看到真正的历史地图册,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那年我在上海读大学,刚刚适应大型图书馆带来的信息爆炸。在开架书库里翻找几个小时,拿到了我想要的东西。

人心苦不知足,一旦得看到了真正的专业历史地图,我就开始期望更高、更全面的图册。谭其骧先生的地图册固然精确,但基本不反映山川形态,更缺乏等高线等地貌标示,更缺乏中国之外的内容。所以我一直期望看到更好的资料。

临毕业,我在图书馆人文阅览室发现了另一本印象深刻的地图册——《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第一眼看到封面,我就确定这是我要找的东西:

这本图册从全球历史着眼,根据历史事件的类型,在地形、地貌、气候、交通等多种地图上描述历史事件,为了描述不同地区的历史,还使用了多种地图投影方式。很多图在一秒钟内就颠覆了我的历史观,至今我以未能收藏一本实体版为憾。

然而,工具书就像梯子,一旦你踩到上面,就开始张望更高的位置。《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固然有全球视角,但很大程度上是给欧美读者看的,西方中心论很严重,我更希望看到视角再客观一点的地图,至少也希望看到中国视角的世界史地图,做一番比对。此外,再精美的历史地图,往往也只能反映历史的一瞬,我希望能看到连续动起来的历史。只是在一个月生活费买不起一本彩页图册的年代,这些想法似乎太奢侈了些。

好在网络时代很快到了。和传统出版模式相比,计算机制图、网络贴图的成本大大下降。尤其是在宽带和4G信号普及后,图片乃至视频开始取代文字,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模式。很多历史爱好者也开始制作新式历史地图,其中优秀的作品可以一图代万言,让我想起当年在大学图书馆的阅读时光。

安森垚同学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我熟悉这个名字,几乎100%是因为他制作的历史地图。客观地说,作为一个爱好者,他制作的地图并不像专业图册那样面面俱到。但他非常清楚读图时代的规则,并不打算把地图变成工具书的一部分,而是制作大量的“专用”图片,力争每张图说明一个问题,一套图解释一段历史,所以制图时突出重点,不顾其余,非常适合用来解释特定的历史概念。读他的文章,思路总是从一张图片前进到另一张图片,期间的文字不过是图片的说明。如果让我概括这种新的历史写作方式,我认为安森垚的文章(实际上以图为主)是21世纪的产物,他比那些生于纸质出版时代的老年人更适应这个图片“廉价化”的时代。

在后面的书稿中,相信大家会看到很多精彩的图片,我这里只举两个印象深刻的例子:

中亚地区,各国的边界犬牙交错,首都往往“压在”国界上。要解释其中的原因怕是要几千字,但安森垚只在地形图上叠加了两个色块,就说明了关键问题——在中亚的群山和戈壁中,仅有七河坡地和费尔干纳盆地是高价值的灌溉农业区,所以各国在这两个区域附近争夺激烈,首都和大城市也拼命地“挤”进肥沃的土地,形成现状是理所当然的结果。

又比如,一张图用水资源解释了农业区域分布,一张图用颜色浓淡标出了公元前后旧大陆各地的文明范围和水平。看到这两张图,顿觉世界虽大,但文明的舞台并不是无边无际。帝国再强大,文化再发达,扩张空间和传播方向也不会太偏离主要的气候轴线。手头常备几张类似的地图,对旧大陆的几千年历史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

序言不能抢戏,更多的地图请各位到正文去看。总而言之,历史写作本身也要服从历史规律,随着工具的进步而变化。在文字时代,我们只能沿着字序读书,逻辑是由一个个单线条组合而成的,可以说是历史书的一维时代。之所以西方史书往往形似游记,东方史书喜欢用纪传体写作,实际上都体现了文字叙述的限制,不得不采取局部单一视角来展示历史。安森垚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和制图工具,在平面地图上增加色块、线条等信息,再用多图连续展示,实际上把历史写作推进到了二维乃至“超二维”时代。我期待读者也能像我当年一样,得到不同以往的历史阅读感受。在未来的三维图像乃至VR视频时代,我也祝愿安森垚同学开辟更新颖的历史视角。

知名学者、媒体评论人——马前卒

前言

每次看到巴以冲突、叙利亚难民、欧盟危机等新闻,我们可能都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一些民族之间有那么多的不和?这种不和的渊源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有的文明能传承千年,绵延不绝,并且改变整个人类?为什么有的文明造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为什么世界出现了形态各异的人种?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语言?世界上各个地区的文化、建筑以及艺术为什么出现了如此的多样性?能回答这些问题的唯一方式,就是追根溯源,看看这些文明到底是怎么走过来的。

我们生活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上,我们因为这颗星球生长,这颗星球因为我们而独特。本书将从地理知识出发,着重回答亚、欧、非三大洲上大部分部族的兴衰演变。

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在地质学上叫作“第四纪”。但神奇的是,地质年代却并没有第一、第二、第三纪。那么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在地质学并不发达的时代,人们认为地球的历史也就是几万年,学者曾将地球分为第一纪至第四纪。

在科技的一次次革新后,人们发现我们这颗蓝色星球竟然有长达46亿年的历史,我们距离霸王龙的时间竟然比霸王龙距离剑龙的时间还要短,原来的“第一纪”比后面四个纪加起来的时间还要长好多倍。如果把地球的历史比作一年,我们的“文明历史”就是最后一天的最后一个小时的最后几分钟。所以曾经的第一纪到第四纪的说法就不能使用了,我们增加了比“纪”更大的概念——代、宙。

地球诞生的时代被称为“冥古宙”,之后是“太古宙”“元古宙”,这三个时代曾经被称为“隐生宙”,在这个漫长的时期中,生物逐渐产生,但形态却极为原始。进入到我们生活的宙——显生宙,物种突然出现了大爆发。

显生宙分为三个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寒武纪,产生了地球最大的一次物种爆发,大量的无脊椎动物开始称霸海洋。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二叠纪,爆发了物种大灭绝,随后进入中生代。

中生代分为三个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这个也是大家比较熟知的。在中生代,爬行动物开始称霸海陆空,可随着白垩纪末期神奇的撞击,爬行动物的佼佼者恐龙灭绝,中生代结束,地球进入新生代。

新生代开始于6500万年前,新生代也是我们生活的“代”,不过别着急,这离我们的出现还很远。前面说了,我们曾经把地球历史分为第一纪至第四纪,虽然第一纪、第二纪的说法不存在了,但我们还是把新生代分为了第三纪和第四纪,可后来地质学家又觉得第三纪的说法也不严谨,就又把第三纪分成了“古近纪”和“新近纪”,之后才是我们生活的“第四纪”。

其实纪下面还有更小的说法“世”,第四纪分为“更新世”“全新世”。第四纪是个物种爆发的时代,“更新世”时期,直立人开始逐渐走出非洲大陆,不过悲哀的是,一批又一批的直立人都没能成功地抵抗大自然,逐渐灭绝了,包括我们熟知的北京猿人,甚至智商和我们所差无几的尼安德特人。终于到了最后,被称为晚期智人的我们的

祖先

,最后走出了非洲大陆,成为世界的主宰。●晚期智人迁徒图●晚期智人——山顶洞人雕像

所谓晚期智人,就是我们熟知的山顶洞人那一批原始人类。如果我们把一个山顶洞人的孩子领到家中抚养,他会和我们的孩子所差无几。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文明,都是从晚期智人开始一手建立起来的,但为什么我们那么多的直立人亲戚都灭绝了呢?

其实地球曾经历无数的“冰期”和“间冰期”(融化期),而且这个过程极为漫长,冰期和间冰期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为直接的影响之一就是温室气体甲烷、二氧化碳的含量和地球轨道的变化,这种周期甚至直接影响了物种的演化。

但进入到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的波动开始变得越来越频繁,这种变化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是第四纪地球轨道的不断波动;第二是物种爆发造成的温室气体不平衡。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而微生物和动物却排放二氧化碳甚至甲烷。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第四纪的地球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冰期和间冰期。也就是说第四纪时期由于冰期,地球的整体气候变化剧烈,海平面不断上涨或后退,这也造成了物种的繁荣、迁徙、进化以及灭绝,其中也包括直立人。

一代代的直立人灭绝了,而我们晚期智人,就是这样的自然考验中一步步走到了今天。晚期智人就是在离我们现在最近的一个冰期——玉木冰期的考验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不断和寒冷的气候、恶劣的生存环境、残暴的食肉动物进行斗争,他们制造出了各式各样的武器,建立了各式各样的部落,顽强地生活下来并迁徙到世界各地。

玉木冰期结束于1.2万年前,寒冷的坚冰开始融化,海平面上涨,河流泛滥,直到现在都被我们称为“第四纪——全新世”。全新世就是遍布世界各地的晚期智人一点点建立文明的时代,也是我们生活的时代。

所以本书从第四纪的全新世的坚冰融化开始,讲述我们祖先的故事。第一章漫长征途

人类是从世界各地分别进化而来,还是有着共同的祖先?北京猿人是我们的祖先吗?为什么世界上会有各种肤色、各种长相的族群?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从最年轻的地质年代全新世开始,寻迹人类起源的漫长征程。一、万物灵长——从1.0版到10.0版的人类进阶史

有人问中国的大部分无神论者,我们的祖先是从哪里来的?肯定有人不假思索地说,北京猿人啊。甚至我们从小到大的教科书上,都在有意无意地“默认”这一点。

但讽刺的是,如果按照现代生物学的研究,北京猿人在我们的祖先晚期智人还没有走出非洲的时候,就已经灭绝了。人类到底是在全世界分别进化的?还是在一个地方进化扩散到世界各地的?直到现在也饱受争论,不过某些偏激言论仍然还说我们的祖先“一定”是东亚独自发展起来的,可见狭隘民族主义对探求真理真的是百害无一利。

不过随着生物学基因测序、体质人类学等的不断发展,现在最起码通过对Y单倍体以及线粒体DNA的分析,也就是所谓“分子人类学”的研究,已经很大程度上颠覆了“分别进化”学说。无论黄、白、黑哪色人种,我们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连“表亲”都算不上,而是完完全全的一个物种。

大家都知道《本草纲目》,其实生物的分类就拥有被称作“界门纲目科属(族)种”这样一层层的分类方式,可以说所有的生物都拥有一个祖先。在最大的领域“界”里(现在又增加了更大的“域”),早些时候一般被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而在动物界里,有一个大类叫作“脊索动物门”,也就是我们所有拥有脊柱的生物总称。而到了“纲”,我们又属于大家熟知的“哺乳纲”,这些分类都很大,我们也不需要细说,这里的故事,就是从“目”开始的。那我们到底属于什么目,这个目的动物又是从哺乳纲里什么祖先演变过来的呢?

其实,任何的进化可以说都是同一个物种选择(这个选择更多是被动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换句话说,用“演化”来代替“进化”往往更恰当。基因突变造成的不同物种,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并适应的物种就存活了下来,反之就成了研究室里的化石,定格在历史长河中。没有哪条道路是更好或者更坏的,或许我们跳出这个星球来看,没准猩猩们选择的道路要比我们更长久,但是却丢失了暂时主宰世界的命运,但是哪方面更“正确”,只能让外星人评说了吧。

哺乳纲动物中有非常原始的一类,我们称之为鼩(qú)形目动Text●鼩形目的代表——鼹鼠(祖先1.0版)●人们构想的灵长目祖先(祖先2.0版)●狐猴

所以说鼹鼠应该和我们有同一种祖先,这种祖先内部产生了分裂,一部分变得越来越会打洞吃虫子,最后成了鼹鼠,而另一批开始走向更广阔的大地(这批祖先我们称之为祖先1.0版)。

这群动物变成了比它们更高级的动物,就是知名的“灵长总目”了。我们不是一直自称“万物之灵长”吗?灵长总目就是我们所属的总目,所有的灵长类都是灵长总目动物变化过来的。说句不可思议的话,老鼠这种“啮齿目”动物,也是属于“灵长总目”的。但同样不能说我们是老鼠变过来的,就像前文说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刚才说的那群走向更广阔大地1.0版的小伙伴们,其实就有一部分变成了老鼠,而另一批就变成了我们的祖先2.0版了,也就是灵长目。

这就是现在所有灵长目动物祖先的构想图,就是它们和老鼠分道扬镳,开始更好地利用自己的双手双脚,而不是自己的大板牙,但怎么看这东西都很脆弱,一旦适应不了残酷的环境,就会自取灭亡,所以它们只能寻找更适合自己的道路。

在最原始的灵长动物中又开始了内部分裂,一批进化成了原猴亚目动物,这算是灵长目祖先进化得“最少”的一类。原猴亚目算是和我们的祖先比较接近的一类了,我们看下这个目的例子——狐猴。

说实话,我们看这种动物,要不是那两个爪子,怎么也不会认为这东西是“猴”吧,要是论血统,和耗子以及我们比都差不太多。但人家毕竟是灵长目了,进化出来的“手”,可以让这种动物抓取各种各样的食物,也可以翻越各种各样的障碍,可是他们永远失去了刨坑用大地保护自己的能力。

另一波觉得这还远远不够,这群动物我们称之为祖先3.0版,它们开始希望能跑到更高的地方去历练自己,一来二去,变得越来越轻巧,失去了长长的富有攻击性的嘴巴,这就是简鼻亚目。这个目现在还有少量残留下来的动物,但肯定不是我们的祖先了,而是变得非常小,我们来看一下眼镜猴。

不过这东西还是不怎么像猴,它们有了更小巧玲珑的身躯,却失去了长长的嘴巴,你说这东西比狐猴高级吗?不见得,但是只能说它的另一波表亲们,逐渐走向了更厉害的道路。

祖先3.0简鼻亚目中的另一波,终于开始迈向另一种道路,也就是我虽然有手有脚灵巧无比,但是也没必要活得这么憋屈,所以终于成为祖先4.0版,我们称之为类人猿下目。

终于要到我们了,天啊!我们已经看到“人”这个字了。不过类人猿下目的共同祖先到底长什么样子,或许我们也无从得知了,只能说这东西确实是一种原始猿猴类,但却不属于我们现在看到的叶猴、金丝猴、长臂猿等,可以推断这种动物应该有了更大的体型和更强壮的身躯。当然,类人猿下目最终又分成了几波,其中一类直到现在进化成阔鼻小目,这种动物又被称为“新世界猴”,而这么叫的原因是因为这种东西主要在美洲新大陆生活,所以虽然名字这么叫,实际上并不新,这种动物一般认为更加接近祖先4.0版,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柽柳猴属。●眼镜猴(祖先3.0版)●柽柳猴属(祖先4.0版)●巴巴利猕猴——狭鼻小目猴总科

可以看出来到了这个阔鼻小目确实是要比眼镜猴更像我们了,但是这鼻子怎么看还是不像我们人类这种带着鼻梁的小小鼻子。所以很遗憾,它们的路也走“歪”了,另一支类人猿下目动物走向了更有前途的道路,逐渐变得更强壮、更多样。

这也就是我们的祖先5.0版——狭鼻小目。嗯,这个名字很重要。而小目的下一个等级,就是“总科”了。

狭鼻小目中最著名的,就分化出了各种各样我们已知的“猴总科动物”,包括狒狒、山魈这种高级灵长类动物,它们在劳亚古陆(亚欧大陆的前身)、东冈瓦纳古陆(非洲大陆的前身)等应对更复杂的环境,脑容量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我们来看一下猴总科动物大家族里的几个。

也就是说到了这个时候,祖先4.0版分化出了阔鼻小目和我们的祖先5.0版狭鼻小目,狭鼻小目又分化出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部分猴总科,包括一开始说到的金丝猴,也属于猴总科动物。可我们的祖先却并不是猴总科,而是狭鼻小目这个祖先5.0版中不知什么物种分化出来的祖先6.0版——人猿总科。所以还是像前面说的,我们和现在的猴是“表亲”,现在的猴不能说就是我们的“祖先”。

人猿总科,就是我们较近的一批祖先了,这种动物逐渐退化了尾巴,也可以进行半直立行走,能够在大地上灵活地跑动,脑容量进一步增大。我们看一些原始的猿类,它们还是有很多的猴总科习性,但尾巴却退化了。

所以别看长臂猿这家伙很爱爬树,荡来荡去,但却不是猴。它属于人猿总科的一个分支——长臂猿科,这种动物可能保留了更多原始人猿总科动物的特性,但我们的祖先却没有选择这种“荡来荡去”的生活,而是最终选择了更强壮的双腿和更聪明的大脑,最终人猿总科里分化出了离我们更近的祖先,祖先7.0版——人科。但千万别着急,这位祖先虽然叫人科,但可不是人。说个非常有意思的事,其实相对原始的人科动物,是一种更接近现在的红猩猩的物种。●阿拉伯狒狒——狭鼻小目猴总科(祖先5.0版)●长臂猿(祖先6.0版)●红猩猩(祖先7.0版)●大猩猩(祖先8.0版)●黑猩猩

到了科的下一级就是“亚科”,红猩猩其实就属于“猩猩亚科”,但是另一群人科动物,觉得红猩猩的祖先怎么就这么喜欢在树上呢?或许就是在这个时候,一群在非洲的原始人科动物开始了新的征程,这也就是祖先8.0版——人亚科。演化出人亚科的非洲区域和印尼环境不同,随着气候的变迁这里的森林在不断减少,他们更容易想方设法去“自己养活自己”,脑容量进一步加大,身体也进一步强壮。●森林古猿假想图(祖先9.0版)●始祖地猿(祖先10.0版)

且再说个悲伤的故事,人亚科动物里又出现了一波我们的“表亲”,那就是大猩猩。也就是说我们熟知的大猩猩,其实不是“猩猩亚科”的,而是我们人亚科的。这是我们人类很近很近的一个表亲了,人亚科动物终究又一波选择了黑猩猩这种把点数更多加在力量上的进化模式存留到了现在,所以我们的祖先并不是黑猩猩。而另一波人亚科动物更多地加了智力点数,这就是我们的——人族(亚科的下一级就是族)。

你以为人族就是人啦?其实人族并不如黑猩猩的祖先们顺利,这个门类的分化和灭绝更是出奇多,我们对于比较原始的人族动物有一个这样的假想形象,称之为森林古猿。●南方古猿南方古猿可以很正常地站立,发现更远的世界,并且脑容量有了显著的提高,也是最疑似我们祖先的物种之一。●傍人

我们可以把这类动物称之为祖先9.0版,可都已经叫人族了,你会发现它也并不像人。在演化过程中,按照我们的视角,那就是又有一波跑偏的,虽然智力还不够高,但是这波却觉得差不多就行了,而是选择了智力和体力都还算不错的模式,能应对多种生存环境,并且可以掌握团队合作的捕猎和吃啥都行的杂食能力,拥有了情绪,这就是我们最近的一个表亲,现在认为基因相似率达到99%的黑猩猩。

电影《猩球崛起》中的主角就是黑猩猩,黑猩猩,人科、人亚科、人族,可就不是人,所以黑猩猩同样也不是我们的祖先。好了,人族终于分化出了黑猩猩,而另外一波森林古猿,走上了极大的智力加成,直立行走加成的能力。其实从某种角度讲,这是一群没有得到森林庇护的落难青年,可不是有句话嘛,越是苦难的民族,越容易仰望星空,其实种族也一样。这群人族就是我们的终极祖先,祖先10.0版——人亚族动物,一般认为一个已经灭绝的早期人族动物,也是现在被称作始祖地猿的动物,很可能非常类似我们的祖先。

我们还不能清楚的确定这东西到底是不是我们的祖先,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最起码也是我们祖先的一个非常近的表亲。不过现在认为,我们真正的祖先终于继续分化出了阿法南方古猿、非洲南方古猿等。

而这时候或许是自然条件开始变得多样,我们的祖先分化出了一大堆的乱七八糟的旁系,其中一种我们称之为“傍人”,傍人的种类有很多。

傍人长得极其奇怪,而且智商很低,和黑猩猩差不多,甚至还不如黑猩猩。但我们可以看出来,咬肌以及颧骨极其发达,可以咬破骨头、坚果,吸取一些其他动物吸取不到的养分。

总之,这个时代出现了各种各样人亚族中的其他物种,适合跑步的,适合打击的,适合各种各样技能的,但这些物种进化出来的特殊生存技能最终还是没能比得上大猩猩、黑猩猩,都灭绝了。

我们可以畅想一下,如果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也灭绝了的话,那么黑猩猩的进化模式就是个正确的“选择”。不过也是老天眷顾,我们的祖先终究没有灭绝,他们在残酷的竞争中学会了使用工具,这就是后来被我们称为匠人、能人等的动物。能人的脑容量已经非常大了,能制作石器工具,一般认为协作打猎也不是问题。

不过这一切其实都像我之前说的,全部存在争议,或许能人也好,还是匠人也罢,都不是我们的祖先,而仍然是我们祖先的“表亲”。它们还是因为自身竞争不过食肉动物,也竞争不过没事啃草的食草动物,甚至竞争不过大猩猩,最后都灭绝了。只有我们的祖先幸运地活了下来,在存活下来的试炼中,它们拥有了更为机智的大脑,逐渐进化成了更为发达的直立人。

其实这些不同分支的进化结果的人亚族生物,是有着共存的状态的,并不是有谁之后就要取代谁,我们能够走到今天,只能说我们太强太幸运。而这些亲戚就算不是综合实力弱过黑猩猩,那也是命不好。

总的来说,直立人就是我们最常听说的北京猿人、元谋人、蓝田人等,在那个时代,直立人在人族动物里的成功程度应该仅次于黑猩猩了,它们成功分布到世界各地,并且因地制宜,打猎、采集无所不能,还出现了我们人类骨子里的一个东西——自相残杀。

可我们的祖先,并不是北京猿人,也不是元谋人,随着分子人类学的发展,很遗憾地说,这些直立人也全部灭绝了,甚至可能是某一类猿人进化来的、智商和我们几乎相同的、被俗称早期智人的尼安德特人也基本灭绝了。

当然了,早期智人并不是一个学名,而是相对于我们晚期智人说的,可是如此聪明的它们,也因为“天时地利人和”等种种原因没能延续香火。黑猩猩要是会说话的话,肯定会嘲笑,你看我们保留着原始的形态,一直在森林里活得很开心。

我们来看一下尼安德特人,和我们最接近的这批人族动物,还是没有笑到最后,冰期、传染病、体态导致了它们最终输给了我们的祖先,而且根据较新的研究,尼安德特人的呼吸道构造很可能没有掌握语言的能力。●尼安德特人●克罗马农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