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全鉴(珍藏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00:16:37

点击下载

作者:洪应明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菜根谭全鉴(珍藏版)

菜根谭全鉴(珍藏版)试读:

前言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所著,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作者以“菜根”命名,意谓“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获得”。还有一种解释说:“菜之为物,日用所不可少,以其有味也。但味由根发,故凡种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是此书所说世味及出世味皆为培根之论。”所言亦当。洪应明将谭以菜根名,化大俗为大雅,变腐朽为神奇,清雅超逸,在洞察世情之余,点化人世间的万事。

古人云:“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作者借解释菜根的含义,将儒的仁义中庸,道的无为知命以及佛教的禅定超脱熔冶于一炉,总结处世为人之策略,概括功业成败之智慧,指示修身养性之要义,界分求学问道之真假,指点生死名利之玄妙;既主张积极入世、经营天下、为民谋福、恩泽后世的进取精神,又宣扬亲近自然、悠游山水、独善其身、清静无为的隐逸趣旨,同时也倡导悲天悯人、普度众生、透彻禅机、空灵无际的超脱境界。

本书从形式上看,文字皆由排比对仗的短句组成,一段语录字数不多,但十分精辟。

除作者自己的心得外,有些还是从先哲格言、佛家禅语、古籍名句、民间谚语转化而来,所以本书十分便于背诵流传。

从内容上看,作者以达观的心态、率真的方式还原人生以本来面目,充满了富于通变的处世哲学。本书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可以说它阐述了人生所能遇到的一切重大问题,涉及的方面如此之多,但其主题多而不散,只有两个,一是入世,另一是出世。

本书博大精深,妙处难以言传,须有心人在工作之余,沏上一杯香茗,静静地品味,菜根会越来越香,心智会越来越明。“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不仅处于逆境的人应该阅读,处于顺境的人也应该仔细熟读。读懂一部“静心沉思,乃得其旨”的《菜根谭全鉴》,才能真正体味人生的百种滋味,才能做到“风斜雨急处,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着得眼高。路危径险处,回得头早。”

博大、淡泊、宽容、谋略,《菜根谭全鉴》中无处不在。阅读本书,就像与一位智者、一位畏友交谈,在他那双洞悉人世的慧眼的凝望中,在他那沉甸甸又带着暖意的警策下,你必然心有所悟且有所得。

总之,《菜根谭》作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本书文辞优美,对仗工整,含义深远,耐人寻味,是一部有益于人们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奋发向上的经典读物。  第一章 方圆进退:知退一步之法,懂让三分之功

方和圆、进和退缺一不可,但是有一个“度”的限制,过刚易折,过柔则卑,所以做人的制高点是外圆内方、知进懂退,退即是进,予即是得。解开方圆做人的天机,参尽进退做事的秘诀,要想圆满做事,必先学会知退懂让,处世于方圆之间。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周旋有术,游刃有余。让步为高,宽人是福【原典】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译释】为人处世能够做到忍让是很高明的方法,因为退让一步往往是更好地进步的阶梯;对待他人宽容大度就是有福之人,因为在便利别人的同时也为方便自己奠定了基础。让人一步天地宽

林则徐有一句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与人相处,有一分退让,就受一分益;吃一分亏,就积一分福。相反,存一分骄横,就多一分屈辱,占一分便宜,就招一次亏欠。所以说:君子以让人为上策。

让人不是怯懦,不是软弱,而是为人处世的高明方法,因为退让往往能够更好地向前。宽人是气量,是大度。所谓宽人是福,道出了在便利别人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方便自己。

齐国相国田婴门下有个食客叫齐貌辩,他生活不拘小节,我行我素,常常犯些小毛病。门客中有个士尉劝田婴不要与这样的人打交道,田婴不听,那士尉便辞别田婴另投他处了。

为这事门客们愤愤不平,田婴却不以为然。田婴的儿子孟尝君便私下里劝父亲说:“齐貌辩实在讨厌,你不赶他走,倒让士尉走了,大家对此都议论纷纷。”

田婴一听,大发雷霆,吼道:“我看我们家里没有谁比得上齐貌辩!”这一吼,吓得孟尝君和门客们再也不敢吱声了。而田婴对齐貌辩却更客气了,住处吃用都是上等的,并派长子侍奉他,给他以特别的款待。

过了几年,齐威王去世了,齐宣王继位。齐宣王喜欢事必躬亲,觉得田婴管得太多,权势太重,怕他对自己的王位有威胁,因而不喜欢他。田婴被迫离开国都,回到了自己的封地薛(今山东省滕县南)。其他门客见田婴没有了权势,都离开他,各自寻找自己的新主人去了,只有齐貌辩跟他一起回到了薛地。回来后没过多久,齐貌辩要到国都去拜见齐宣王。田婴劝阻他说:“现在齐宣王很不喜欢我,你这一去,不是去找死吗?”

齐貌辩说:“我本来就没想要活着回来,您就让我去吧!”

田婴无奈,只好由他去了。

宣王听说齐貌辩要见他,憋了一肚子气等着他,一见齐貌辩就说:“你不就是田婴很信从、很喜欢的齐貌辩吗?”“我是齐貌辩。”齐貌辩回答说,“靖郭君(田婴)喜欢我倒是真的,说他信从我的话,可没这回事。当大王您还是太子的时候,我曾劝过靖郭君,说:‘太子的长相不好,脸颊那么长,眼睛又没有神采,不是什么尊贵高雅的面目。像这种脸相的人是不讲情义、不讲道理的,不如废掉太子,另立卫姬的儿子郊师为太子。’可靖郭君听了,哭哭啼啼地说:‘这不行,我不忍心这样做。’如果他当时听了我的话,就不会像今天这样被赶出国都了。”“还有,靖郭君回到薛地以后,楚国的相国昭阳要求用大几倍的地盘来换薛这块地方。我劝靖郭君答应,而他却说:‘我接受了先王的封地,虽然现在大王对我不好,可我这样做对不起先王呀!更何况,先王的宗庙就在薛地,我怎能为了多得些地方而把先王的宗庙给楚国呢?’他终于不肯听从我的劝告而拒绝了昭阳,至今守着那一小块地方。就凭这些,大王您看靖郭君是不是信从我呢?”

齐宣王听了这番话,很受感动,叹了口气说:“靖郭君待我如此忠诚,我因为年轻,丝毫不了解这些情况。你愿意替我去把他请回来吗?我马上任命田婴为相国。”

田婴待人宽厚,终因此而复相位。

要做到忍让,就必须具有豁达的胸怀,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时,不能对他人要求过于苛刻。应学会宽容、谅解别人的缺点和过失。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气量,不能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度。特别是在小事上,如果宽大为怀,尽量表现得“糊涂”一些,便容易使人感到你通达世事人情。

为人处世,忍让为本。但律己宽人同样是种福修德的好根由。为人在世,谁也保证不了不犯错误,谁也难免得罪人,但如果能得到人家的宽容,你自然会感激无尽。反过来,人家也会冲撞于你,冒犯于你,若你能宽容待之,人家就会认为你坦诚无私、胸襟广阔、人格高尚,于是你的身边便会挚友云集,关键时会有人为你赴汤蹈火。知退一步,须让三分【原典】人情反覆,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译释】人世间的人情冷暖反复无常,人生的道路是崎岖不平的。在人生之路走不通的地方,要知道退让一步的道理;在走得过去的地方,也一定要给予人家三分的便利,这样才能逢凶化吉,一帆风顺。知退懂让,处世之道

知退一步,须让三分其实是在教诲人们做事不要鲁莽义气、少了谋划。回想自己的人生经历,鲁莽义气、缺少谋划的举止,大多出现在二十至三十多岁这个年龄段。那个时候,争强好胜、无所顾忌,总认为自己输得起,也总在这样的心境下勇往直前、不计后果。

以让步开始,以胜利告终,是人情关系学中不可多得的一条锦囊妙计。你先表现得以他人利益为重,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利益开辟道路。在做有风险的事情时,冷静沉着地让一步,尤能取得绝佳效果。

明朝时,江苏长州地方有一位姓尤的老翁开了个当铺,好多年了,生意一直不错。某年年关将近,有一天尤翁忽然听见铺堂上人声嘈杂,走出来一看,原来是站柜台的伙计同一个邻居吵了起来。伙计对尤翁说:“这人前些时典当了些东西,今天空手来取典当之物,不给就破口大骂,一点道理都不讲。”那人见了尤翁,仍然骂骂咧咧,不认情面。尤翁却笑脸相迎,好言好语地对他说:“我晓得你的意思,不过是为了度过年关。街坊邻居,区区小事,还用得着争吵吗?”于是叫伙计找出他典当的东西,共有四五件。尤翁指着棉袄说:“这是过冬不可少的衣服。”又指着长袍说:“这件给你拜年用。其他东西现在不急用,不如暂放这里,棉袄、长袍先拿回去穿吧!”

那人拿了两件衣服,一声不响地走了。当天夜里,他竟突然死在另一人家里。为此,死者的亲属同那人打了一年多官司,害得那人花了不少冤枉钱。

原来,这个邻人欠了人家很多债,无法偿还,走投无路,事先已经服毒,知道尤家殷实,想用死来敲诈一笔钱财,结果只得了两件衣服。他只好到另一家去扯皮,那家人不肯相让,结果就死在那里了。

后来有人问尤翁:“你怎么能有先见之明,容忍这种人呢?”尤翁回答说:“凡是蛮横无理来挑衅的人,一定是有所恃而来的。如果在小事上不稍加退让,那么灾祸就可能接踵而至。”人们听了这一席话,无不佩服尤翁的见识。

中国有句格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少人将它抄下来贴在墙上,奉为处世的座右铭。这句话与当今商品经济下的竞争观念似乎不大合拍,事实上,“争”与“让”并非总是不相容,反倒经常互补。“知退一步,须让三分”是一种修为,做起来尽管很难,但在谋事为人时须记得第一次大口吃鱼时鱼刺鲠喉的尴尬,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自己的人生潇洒地择畔吟诗、抚壁问天!

在生意场上也好,在外交场合也好,在个人之间、集团之间,不是要一个劲“争”到底,退让、妥协、牺牲有时也很必要。而作为个人修养和处世之道,“让”则不仅是一种美好的德行,而且也是一种宝贵的智慧。面前放宽,身后泽长【原典】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身后的惠泽要流得长,使人有不匮之思。【译释】一个人待人处世的心胸要宽厚,只有这样别人对你才不致有不平的牢骚;死后留给子孙与后人的恩泽要源远流长,才会使别人永远怀念。不斤斤计较就是一种豁达

生活中,心胸狭窄的人遇事好斤斤计较,如此必然会招致他人不满。人在世时宽以待人,善以待人,多做好事,遗爱人间,必为后人怀念。而恩泽要遗惠长远,则应该多做在人心和社会上能长久留存的善举。只有为别人多想,心底无私,眼界才会广阔,胸怀才能宽厚。

不斤斤计较是一种明智,一辈子不吃亏的人是没有的。人们之间你来我往,无法做到绝对公平,总是要有人承受不公平,要吃亏。倘若人们强求世上任何事物都公平合理,那么,所有生物链一天都无法生存——鸟儿就不能吃虫子,虫子就不能吃树叶……

既然吃亏有时是无法避免的,那又何必去计较不休、自我折磨呢?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总是有所不同的。别人的境遇如果比你好,你无论怎样抱怨也无济于事。最明智的态度就是避免提及别人,避免与人比这比那。而你应该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他能做,我也可以做”,以这种宽容的姿态去看待所谓的“不公平”,你就会有一种好的心境。好心境也是生产力,是创造未来的一个重要保证。

东汉时,班超一行在西域联络了很多国家与汉朝和好,唯龟兹恃强不从。班超便去结交乌孙国。乌孙国王派使者到长安来访问,受到汉朝的友好接待。使者告别返回,汉章帝派卫侯李邑携带不少礼品同行护送。

李邑等人经天山南麓来到于阗,传来龟兹攻打疏勒的消息。李邑害怕,不敢前进,于是上书朝廷,中伤班超只顾在外享福,拥妻抱子,不思中原,还说班超联络乌孙,牵制龟兹的计划根本行不通。

班超知道了李邑从中作梗,叹息说:“我不是曾参,被人家说了坏话,恐怕难免见疑。”他便给朝廷上书申明情由。

汉章帝相信班超的忠诚,下诏责备李邑说:“即使班超拥妻抱子,不思中原,难道跟随他的一千多人都不想回家吗?”诏书命令李邑与班超会合,并受班超的节制。汉章帝又诏令班超收留李邑,与他共事。

李邑接到诏书,无可奈何地去疏勒见了班超。

班超不计前嫌,很好地接待了李邑。他改派别人护送乌孙的使者回国,还劝乌孙王派王子去洛阳朝见汉章帝。乌孙国王子启程时,班超打算派李邑陪同前往。

有人对班超说:“过去李邑诽谤将军,破坏将军的名誉,这时正可以奉诏把他留下,另派别人执行护送任务,您怎么反倒放他回去呢?”

班超说:“如果把李邑扣下的话,那就气量太小了。正因为他曾经说过我的坏话,所以让他回去。只要一心为朝廷出力,就不怕人说坏话。如果为了自己一时痛快,公报私仇,把他扣留,那就不是忠臣的行为。”

李邑知道后,对班超十分感激,从此再也不诽谤他人。

人生在世究竟该怎样做人?从古至今都是人们争论的话题。是“争一世而不争一时”,还是“争一时也要争千秋”?是只顾个人私利不管他人“瓦上霜”,还是为人类多做些有益的事?这实际上是两种世界观的较量。

有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换种思维方式,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所以,凡事总能找到解决的途径,只要你肯动脑筋。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你真的不必太过计较。人生苦短,多留些快乐的日子给自己吧!高处立身,退步处世【原典】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译释】立身如果不能站在更高的境界,就如同在灰尘中抖衣服,在泥水中洗脚一样,怎么能够做到超凡脱俗呢?为人处世如果不退一步着想,就像飞蛾投入烛火中,公羊用角去抵樊篱一样,怎么会有安乐的生活呢?想走到高处,先学会低头

有些人看上去平平常常,甚至还给人“窝囊”不中用的弱者感觉,但这样的人并不可小看。有时候,越是这样的人,越是在胸中隐藏着高远的志向和抱负,而他这种表面“无能”,正是他心高气不傲、富有忍耐力和成大事讲策略的表现。这种人往往能高能低、能上能下,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远见卓识和深厚城府。

谦虚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你可能也会有这样一种体会:越是谦逊的人,你越是喜欢找出他的优点;越是把自己看得了不起,孤傲自大的人,你越会瞧不起他,喜欢找出他的缺点。这就是谦逊的效能。所以,平时你要谦逊地对待别人,这样才能获得他的支持,为你的事业奠定基础。当你以谦逊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做事时,就能减少一些冲突,还容易被他人接受。即使你发现自己有错时,也很少会出现难堪的局面。

卓茂是西汉时宛县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当过郡守一级的地方官,他自幼就生活在书香门第中。汉元帝时,卓茂来到首都长安求学,拜在朝廷任博士的江生为师。在老师指点下,他熟读《诗经》、《礼记》和各种历法、数学著作,对人文、地理、天文、历算都很精通。此后,他又对老师江生的思想细加揣摩,在微言大义上下苦功,终于成为一位儒雅的学者。在他所熟悉的师友学弟中,他的性情仁厚是出了名的。他对师长礼让恭谦;对同乡、同窗好友,不论其品行能力如何,都能和睦相处,敬待如宾。

卓茂的学识和人品备受称赞,丞相府得知后,特来征召,让他侍奉身居高位的孔光,可见其影响之大。

有一次卓茂赶马出门,迎面走来一人,那人指着卓茂的马说,这就是他丢失的。卓茂问道:“你的马是何时丢失的?”那人答道:“有一个多月了。”卓茂心想,这马跟着我已好几年了,那人一定搞错了。尽管如此,卓茂还是笑着解开缰绳把马给了那人,自己拉着车走了。走了几步,又回头对那人说:“如果这不是你的马,希望到丞相府把马还给我。”

过了几天,那人从别的地方找到了他丢失的马,便到丞相府,把卓茂的马还给了他,并叩头道歉。

一个人要做到像卓茂那样的确不容易。这种胸怀不是一时一事造就的,而是在长期的熏陶、磨炼中逐渐形成的。俗话说,退一步不为低,能够退得起的人,才能做到不计个人得失,才能站在更高的境界,才能与人和睦相处。

越是有涵养、稳重的成功人士,态度越谦虚。“和光同尘”毫无棱角,言语发此,行动亦然,个个深藏不露,好像他们都是庸才,谁知他们的才,颇有位于你之上者;好像个个都很讷言,谁知其中颇有善辩者;好像个个都无大志,谁知是颇有雄才大略而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们却不肯在言语上露锋芒,在行动上露锋芒,这是什么道理?

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带锋,便要得罪人,被得罪了的人便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行动带锋,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会成为你的阻力,便也成为你的破坏者。你的四周,都是阻力或破坏者,在这种情形下,你的立足点都没有了,哪里还能实现扬名立身的目的?方圆并用,宽严互存【原典】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当严,待庸众之人宜宽严互存。【译释】生活在太平盛世,为人处世应当严正刚直;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为人处世应当圆滑婉转;生活在衰乱将亡的末世,为人处世就要方圆并济交相使用。对待心地善良的人要宽厚;对待邪恶的人要严厉;对待那些庸碌平凡的人,则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宽容和严厉互用。做事要方,做人要圆“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无论是在商界、官场,还是交友、爱情、谋职等,都需要掌握“方圆”的技巧,这样才能无往不利。

人际关系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生活和事业的成败。而要想打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学会圆融的处世艺术;要想营造一个和谐的交往环境,就必须具备灵活的社交本领。所以,在这个熙来攘往的社会上,只有学会圆融,才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左右逢源的生存空间。

汉代的朱博是一介武生,后来调任地方文官,利用宽严互存的手段,顺利地制服了地方上的恶势力,被传为美谈。在长陵一带,有个大户人家出身名叫尚方禁的人,年轻时曾强奸邻人家的妻子,被人用刀砍伤了面颊。如此恶棍,本应重重惩治,只因他贿赂了官府的功曹而没有被查办,反而被调升为负责治安的守尉。

朱博上任后,有人向他告发了此事。朱博觉得真是岂有此理!就马上把尚方禁找来。尚方禁心中七上八下,硬着头皮来见朱博。朱博仔细看了看尚方禁的脸,果然发现有瘢痕。就将左右退开,假装十分关心地询问究竟。

尚方禁做贼心虚,知道朱博已经了解了他的情况,就像小鸡啄米似的接连给朱博叩头,如实地讲了事情的经过。他头也不敢抬,只是一个劲地哀求道:“请大人恕罪,小人今后再也不干这种伤天害理的事了。”“哈哈哈……”没想到朱博突然大笑道:“男子汉大丈夫,难免会发生这种事情的。本官想为你雪耻,给你个立功的机会,你能好好干吗?”这时的尚方禁哪里还敢说半个不字。

于是,朱博就命令尚方禁不得向任何人泄露今天的谈话情况,要他有机会就记录一些其他官员的言论及行为,并且及时向朱博报告。听到这里,尚方禁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他赶紧表态说一定好好干。从此之后尚方禁便成了朱博的亲信和耳目。

自从被朱博宽释重用之后,尚方禁对朱博的大恩大德时刻铭记在心,所以干起事来就特别地卖力,不久就破获了许多盗窃、杀人、强奸等犯罪活动,使地方治安大为改观。朱博遂提升他为连守县县令。

又过了相当一段时期,朱博突然召见那个当年受了尚方禁贿赂的功曹,对他单独进行严厉训斥,并拿出纸和笔,要那位功曹把自己受贿一文钱以上的事统统写下来,不能有丝毫隐瞒。

那位功曹早已吓得如筛糠一般,只好提起笔,写下自己的斑斑劣迹。由于朱博早已从尚方禁那里知道了这位功曹贪污受贿、为奸为贼的事,所以,看了功曹写的交代材料,觉得大致不差,就对他说:“你先回去好好反省反省,听候本官裁决。从今以后,一定要改过自新,不许再胡作非为!”说完就拔出刀来。

那功曹一见朱博拔刀,立时吓得两腿发软跪在地上,嘴里不住地喊:“大人饶命!大人饶命!”只见朱博将刀晃了一下,一把抓起那位功曹写下的罪状材料,三两下,就将其撕成纸屑,扔到纸篓里去了。自此以后,那位功曹整天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做起事来尽心尽责,不敢有丝毫懈怠。

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人处世,当宽则宽,当严则严,这才合乎做人的本性。

真正的“方圆”之人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武力,有沉静蕴慧的平和;能对大喜悦与大悲哀泰然不惊;行动时干练、迅速,不为感情所左右。退步宽平,清淡悠久【原典】争先的径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浓艳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长一分。【译释】人人竞相争先的道路最为狭窄,如果能够退后一步,道路自然就会宽广一步;追求浓艳华丽,那么享受到的滋味就会缩短,如果清淡一些,滋味反而更加悠长。不争实为大争

与人无争,就能亲近于人;与物无争,就能育抚万物;与名无争,名就自动到来;与利无争,利就聚集而来。祸患的到来,可能就是争的结果。而无争,也就无灾祸。

做人贵在自然,做事不可强求,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天下兴亡的大义面前,不争何待?在名利场中,在富贵乡中,在人际是非面前,退一步让一下有何不好?

战国时,齐国有三个大力士,一个叫公孙捷,一个叫田开疆,一个叫古冶子,号称“齐国三杰”。他们因为勇猛异常,被齐景公宠爱,相国晏子遇到这三个人总是恭恭敬敬地快步走过去。可是这三个人每当见晏子走过来,坐在那里连站都不站起来,根本不把晏子放在眼里,仗着齐景公的宠爱,为所欲为。

晏子很想把他们除掉,又怕国君不听,反倒坏了事。于是心里暗暗拿定了主意:用计谋除掉他们。

一天,鲁昭公来齐国访问,齐景公设宴款待他们。鲁国是叔孙诺执行礼仪,齐国是晏子执行礼仪。君臣四人坐在堂上,“三杰”佩剑立于堂下,态度十分傲慢。正当两位国君喝得半醉的时候,晏子说:“园中的金桃已经熟了,摘几个来请二位国君尝尝鲜吧!”齐景公传令派人去摘。

晏子说:“金桃很难得,我应当亲自去摘。”不一会儿,晏子领着园吏,端着玉盘献上六枚桃子。景公问:“就结这几个吗?”晏子说:“还有几个,没太熟,只摘了这六个。”说完就恭恭敬敬地献给鲁昭公、齐景公每人一个金桃。鲁昭公边吃边夸金桃味道甘美。

齐景公说:“这金桃不易得到,叔孙大夫天下闻名,应该吃一个。”叔孙诺说:“我哪里赶得上晏相国呢!这个桃应当请相国吃。”齐景公说:“既然叔孙大夫推让,就请你们二位每人吃一个金桃吧!”两位大臣谢过景公。晏子说:“盘中还剩下两个金桃,请君王传令各位臣子,让他们都说一说自己的功劳,谁功劳大,就赏给谁吃。”齐景公说:“这样很好。”便传下令去。

话音未落,公孙捷走了过来,得意洋洋地说:“我曾跟着主公上山打猎,忽然一只吊睛大虎向主公扑来,我用尽全力将老虎打死,救了主公性命,如此大功,还不该吃个桃吗?”晏子说:“冒死救主,功比泰山,应该吃一个桃。”公孙捷接过桃子就走。

古冶子喊道:“打死一只虎有什么稀奇!我护送主公过黄河的时候,有一只鼋咬住了主公的马腿,一下子就把马拖到急流中去了。我跳到河里把鼋杀死了,救了主公。像这样大的功劳,该不该吃个桃?”齐景公说:“那时候黄河波涛汹涌,要不是将军除鼋斩怪,我的命就保不住了。这是盖世奇功,理应吃个桃。”晏子急忙送给古冶子一个金桃。

田开疆眼看金桃分完了,急得跳起来大喊:“我曾奉命讨伐徐国,杀了他们的主将,抓了五百多俘虏,吓得徐国国君称臣纳贡,临近几个小国也纷纷归附咱们齐国。这样的大功,难道就不能吃个桃子吗?”晏子忙说:“田将军的功劳比公孙将军和古冶将军大十倍,可是金桃已经分完,请喝一杯酒吧!等树上的金桃熟了,先请您吃。”齐景公也说:“你的功劳最大,可惜说晚了。”

田开疆手按剑把,气呼呼地说:“杀鼋打虎有什么了不起!我跋涉千里,出生入死,反而吃不到桃。在两国君主面前受到这样的羞辱,我还有什么脸活着呢?”说着竟挥剑自刎了。公孙捷大吃一惊,拔出剑来说:“我的功小而吃桃子,真没脸活了。”说完也自杀了。此时古冶子沉不住气了说:“我们三人是兄弟之交,他们都死了,我怎能一个人活着?”说完也拔剑自刎了。人们要阻止已经来不及了。

鲁昭公看到这个场面无限惋惜地说:“我听说三位将军都有万夫不挡之勇,可惜为了一个桃子都死了。”

假如世人都能抱有“退步宽平,清淡悠久”的人生观,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这么多纠纷了。但事实上很难,因为好胜之心人皆有之。这就存在一个适时的问题,即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应该争胜,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退让。

老子说:“只有无争,才能无忧。”利人就会得人,利物就会得物,利天下就能得天下。从来没有听说过,独恃私利的人,能得大利的。所以善利万民的人,如同水滋润万物而与万物无争,不求所得。所以不争的争,才是上争的策略。庸人不知,所以乐与相安;明白人知道,做起来却很难。所以老子说:“只有不争,天下才没有能与他相争的了。”这就是虚己无我的作用。心事宜明,才华须韫【原典】君子宅心似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译释】一个有高深修养的君子,他的心地像青天白日一样光明,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君子的才华应像珍藏的珠宝一样,不应该轻易炫耀让别人知道。尽量不做别人的眼中刺“心事宜明”是做人的准则,“才华须蕴”是做事的准则。君子之心应该是坦荡的,不应有不可告人的欲念、邪念乃至恶念。至于个人才能的发挥,应该是合乎自然的,切忌好大喜功的炫耀,否则,必然招致旁人的嫉恨,自身的才华必然会变得飘飘荡荡的,终身不得其果,甚至会招致杀身之祸。

一个人自恃才能过人,总是表现过多,锋芒太露,就会给对手带来压力和不快,他会感觉到你气势太盛,不可一世,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将你视作眼中钉、肉中刺,尤其是当你的傲然之气表现出来的时候,他甚至会怒火中烧,不择手段地对你施以明枪暗箭。所以,欲成大事者必须学会自敛锋芒、韬光养晦。

三国时期的杨修,在曹营内任行军主簿,思维敏捷,甚有才气。有一次建造相府里的一所花园,才造好大门的构架,曹操前来察看之后,不置可否,一句话不说,只提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走了。手下人都不解其意。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围墙,改造完毕又请曹操前往观看。曹操大喜,问是谁解此意,左右回答是杨修,曹操嘴上虽赞美几句,心里却很不舒服。又有一次,塞北送来一盒酥,曹操在盒子上写了“一合(盒)酥”三字。正巧杨修进来,看了盒子上的字,竟不待曹操说话自取来汤匙与众人分而食之。曹操问是何故,杨修说:“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听了,虽然面带笑容,可心里十分厌恶。

杨修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看场合,不分析别人的好恶,只管卖弄自己的小聪明。当然,如果事情仅仅到此为止的话,也还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谁想杨修后来竟然渐渐地搅和到曹操的家事里去,这就犯了曹操的大忌。

在封建时代,统治者为自己选择接班人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情,每一个有希望接班的人,不管是兄弟还是叔侄,可说是个个都红了眼,所以这种斗争往往是最凶残、最激烈的。但是,杨修却偏偏在如此重大的问题上不识时务,又犯了卖弄自己小聪明的老毛病。

曹操的长子曹丕、三子曹植,都是曹操准备选择做继承人的对象。曹植能诗赋,善应对,很得曹操欢心。曹操想立他为太子。曹丕知道后,就秘密地请歌长(官名)吴质到府中来商议对策,但害怕曹操知道,就把吴质藏在大竹片箱内抬进府来,对外只说抬的是绸缎布匹。这事被杨修察觉,他不加思考,就直接去向曹操报告,于是曹操派人到曹丕府中进行盘查。曹丕闻知后十分惊慌,赶紧派人报告吴质,并请他快想办法。吴质听后很冷静,让来人转告曹丕说:“没关系,明天你只要用大竹片箱装上绸缎布匹抬进府里去就行了。”结果可想而知,曹操因此怀疑杨修想帮助曹植来陷害曹丕,十分气愤,就更加讨厌杨修了。

还有,曹操经常要试探曹丕和曹植的才干,每次都拿军国大事来征询两人的意见。杨修就替曹植写了十多条答案,曹操一有问题,曹植就根据条文来回答。因为杨修是相府主簿,深知军国内情,曹植按他写的回答当然事事中的。曹操心中难免又产生怀疑。后来,曹丕买通曹植的亲信随从,把杨修写的答案呈送给曹操,曹操当时气得两眼冒火,愤愤地说:“匹夫安敢欺我耶!”

又有一次,曹操让曹丕、曹植出邺城的城门,却又暗地里告诉门官不要放他们出去。曹丕第一个碰了钉子,只好乖乖回去。曹植闻知后,又向他的智囊杨修问计,杨修很干脆地告诉他:“你是奉魏王之命出城的,谁敢拦阻,杀掉就行了。”曹植领计而去,果然杀了门官,走出城去。曹操知道以后,先是惊奇,后来得知事情真相,愈加气恼。

曹操性格多疑,深怕有人暗中谋害自己,谎称自己在梦中好杀人,告诫侍从在他睡着时切勿靠近他,并因此而故意杀死了一个替他拾被子的侍从。可是当埋葬这个侍从时,杨修喟然叹道:“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了之后,心里愈加厌恶杨修,于是开始找岔子要除掉这个不知趣的家伙了。

不久,机会终于来了!建安24年(公元219年),刘备进军定军山,老将黄忠斩杀了曹操的亲信大将夏侯渊,曹操自率大军迎战刘备于汉中。谁知战事进展很不顺利,双方在汉水一带形成对峙状态,使曹操进退两难:要前进害怕刘备,要撤退又怕遭人耻笑。一天晚上,心情烦闷的曹操正在大帐内想心事,恰逢厨子端来一碗鸡汤,曹操见碗中有根鸡肋,心中感慨万千。这时夏侯蔼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道:“鸡肋!鸡肋!”于是人们便把这句话当作号令传了出去。行军主簿杨修即叫随军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夏侯蔼见了便惊恐万分,把杨修叫到帐内询问详情。杨修解释道:“鸡肋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何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夏侯蔼听了非常佩服他说的话,营中各位将士便都打点起行装。曹操得知这种情况,差点气坏心肝肺,大怒道:“匹夫怎敢造谣乱我军心!”于是,喝令刀斧手,将杨修推出斩首,并把首级挂在辕门之外,以为不听军令者戒。

曹操的“鸡肋”、“一盒酥”及门中的“活”字等都是一种普通的智力测验,是一种文字游戏。他的出发点并不真是为了给大家出题测试,而是为了卖弄自己的超人才智,因此,他主观上并不希望有谁能够点破,只想等人来请教。在这种情况下,哪怕你猜着了,也只能含而不露,甚或以某种意义上的“愚笨”来衬托上司的“才智”。但是,杨修却毫不隐讳地屡屡点破曹操的迷局。

在待人处世中,下属千万不可处处一味表现自己,放任自己,无视上司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锋芒毕露,咄咄逼人,必然会招来上司的嫉恨,引火烧身。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一个自认为有才华有前程的人,要做到心高气不傲,既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要战胜盲目自大、盛气凌人的心理和作风,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并且还应当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这不仅是有修养的表现,也是生存发展的策略。

巧妙的掩饰之所以是赢得赞扬的最佳途径,是因为人们对不了解的事物抱有好奇心,不要一下子展现你所有的本事,一步一步来,才能获得扎实的成功。倘若你处处卖弄,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不被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所以,无论你有如何出众的才智或高远的志向,都要时刻谨记:心高不可气傲,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必须审时度势,尽量收敛起锋芒,以免惹火烧身,影响前程甚至危及生命。宁虚毋溢,宁缺毋全【原典】欹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故君子宁居无不居有,宁居缺不处完。【译释】欹器因为装满了水才会倾覆,扑满因为空无一物才得以保全。所以正人君子宁可无所作为而不愿有所争夺,宁可有些欠缺而不愿十分完满。做一个适度的妥协主义者

酒足饭饱时,再美味的饭肴也引不起食欲;自满之心,朴实的真理也难以打动。耶稣也说过:“心贫者有福。”每个人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缺点,勇敢的人往往缺少智慧,聪明的人往往缺少勇气,豪爽的人往往心思过疏,谨慎的人往往怀疑过头,等等。阳光性格的另一面必然是阴影,所以,我们应做一个适度的妥协主义者。

在我们的周围,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往往才智过人,工作能力也很不错,而且又非常勤奋,一工作起来常常什么都有可能忘了。但是,他们就是出不了什么成果;眼看着比他们差一些的人成果都十分显著了,而他们却依旧默默无闻。

一般来讲,这种人都是“完美主义者”。

你可能要问:“完美主义”不好吗?回答是:不好。如前所说,这些人之所以不能取得成绩,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不是他们缺少能力,而是他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不能克服自己追求完美的心理与冲动。

他们想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这当然是可取的。但他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总是想使客观条件和自己的能力也达到尽善尽美的完美程度,然后才会去做。因而,这些人的人生始终处于一种等待的状态。他们没有做成一件事情,不是他们不想去做,而是他们一直等待所有的条件成熟。于是,他们就在等待完美中度过了自己不够完美的人生。

张明就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一天,他想写一篇论文,他尝试了几种、十几种乃至几十种方案之后才动手去写。这么做当然是好的,因为他可能在比较之中找到一种最佳的方案。但是,在动手写的时候,他又发现他所选择的那种方案依然有些地方不够完美,多多少少还存在着一些错误和缺点。于是,他又将这种方案重新搁置起来,继续去寻找他认为的“绝对完美”的新方案,随后又将这一论文的选题放下,去想别的事情。最终,那篇论文也没能完成。

实际上,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完美”的,张明要寻找这种东西是不可能的。这种人总是怕出现失误,而损害自己的名誉。所以,他的一生都在寻找的烦恼中度过,结果是一事无成。

如果你不相信这一点,你可以从你的人生档案中找出自己拖延着没有做的事情、没有完成的项目或课题查一查。这样的事情你可能会找出一大堆:搬了新家窗帘还没有装,所以没有请朋友来家里玩;这只现价三十元的股票原想等降到五块钱再买,但它一直降不到五块钱,等等。

归纳一下,你一直在等待所谓的条件完全具备,你好将它做得尽善尽美。可是,你会发现,社会上同样的事情有些人的方案或者条件还不如你的成熟,但他们的成果却已经问世,或者已经赚了一大笔钱,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你患上了“完美主义”的毛病。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表面看起来相当精明能干的人,到头来却一事无成,在人生的道路上坎坷颇多,进退维谷。

在人生中,无论是对待工作、事业,还是对待自己、他人,我们不妨做一个适度的妥协主义者,而不要做一个完美主义者。因为完美主义者有可能什么事情也做不成,而妥协者却多多少少有些进展。养喜召福,去杀远祸【原典】福不可徼,养喜神,以为召福之本而已;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而已。【译释】福分不可强求,只有保持愉快的心境,才是追求人生幸福的根本态度;祸患不可逃避,只有排除怨恨的心绪,才是远离祸患的办法。仁爱与真诚赢得永恒的友谊

拥有真诚和仁爱气质的人,具有一种以明智与系统的方式去发现和整理必要的生活原则的能力,他们从不表现任何愤怒或激情,避免了因激情而带来的负面因素,同时又温柔宽厚,能够表示嘉许而毫不啰唆,拥有渊博知识而毫不矜夸。

人生在世,应该多交朋友少树敌。常言道:“冤家宜解不宜结。”多个朋友就多一条路,少个仇人便少了一堵墙。得罪一个人,就为自己堵了条路,而得罪了一个小人,可能就为自己埋下了颗不定时的炸弹。尤其是在权力场中,最忌四面树敌,惹是生非。纵是仇家,为避祸计,也该主动认错示好,免其陷害。要知时势有变化,宦海有沉浮,少一个对头,便多一份平安。

不论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家,人们对奉行仁义的人都充满了敬仰和爱戴。因此,在古代就出现了诸如“仁义大侠”、“仁义之师”之类的称呼。

武力可以使人屈服,却难以使人心服。所以,高明的做法,就是与人为善,以自己的仁心去换取别人的真心。

1754年,美国独立之前的一次弗吉尼亚殖民地议会选举决定在亚历山大里亚举行。之后成为美国总统的华盛顿上校作为亚历山大里亚的驻军长官也参加了这次选举。

最终,选举活动集中在两个候选人之间。大部分人都赞成华盛顿推举的候选人,但有一个名叫威廉·宾的人坚决不同意。为此,他与华盛顿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在争吵过程中,华盛顿失言说了一句冒犯宾的话,这无异于火上浇油,一向脾气暴躁的宾怒不可遏,举起拳头把华盛顿打倒在地。

此时,华盛顿的朋友都走了过来,大声叫喊着要揍威廉·宾。驻守在亚历山大里亚的华盛顿的部下听说自己的长官被羞辱,也当即带枪赶了过来,气氛相当紧张。

此时此刻,只要华盛顿一声令下,威廉·宾就会被打成肉酱。然而,华盛顿是一个头脑冷静的人,他只说了一句话:“这不关你们的事情。”事态才没有扩大。

次日,威廉·宾收到了华盛顿派人送来的一张便条,要他立即到当地的一家小酒店去。威廉·宾马上意识到,这一定是华盛顿约他决斗。于是,富有骑士精神的宾毫不畏惧地拿了一把手枪,独身前往。

在去的路上,威廉·宾一直都在想着怎样去对付身为上校的华盛顿。但当他到达那家小酒店时却大出意料之外,他看到华盛顿的一张真诚的笑脸和一桌丰盛的酒菜。“宾先生,请坐,”华盛顿真诚地说,“犯错误乃是人之常情,纠正错误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我认为我昨天是不对的,你在某种程度上也得到了满足。假如你认为到此可以和解的话,那么请握住我的手,让我们交个朋友吧!”

威廉·宾被华盛顿的真诚感动了,他把手伸向华盛顿:“华盛顿先生,请你原谅我昨天的鲁莽与无礼。”

之后,威廉·宾便成为华盛顿坚定的拥护者。

换作任何一个人被打倒在地时,是很容易失去理智的,甚至还会做出一些悔恨终身的事情。可贵的是华盛顿当时能保持镇静,以一种宅心仁厚的姿态去面对自己的竞争对手,最终赢得了竞争对手的心。“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要我们拥有一颗仁义之心,终有一天可以得偿所愿。所谓“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同样地,只要我们拥有一颗仁义之心,便能“知交遍天下”。

做什么事,都要心怀仁爱;说什么话,都要有诚意。当你心存仁爱和真诚时,四周将环绕着光明;当你用仁爱和真诚去做事时,每一句话都含有欢乐的气氛。当你拥有仁爱与真诚的心去生活时,时光将轻缓、甜蜜地流逝。用仁爱和真诚的眼神看待万物、用仁爱和真诚的口舌随喜赞叹、用仁爱和真诚的双手常做善事,我们将得到永久的祝福。

用仁爱的气质和包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避免挑剔或苛求在表达上有毛病的人,可以通过比较委婉而又不伤害对方的方式或是恰当的提示来引出正确的表达,这样既避免了尴尬,又委婉地提出了错误。

用真诚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位朋友,即使是在他发牢骚的时候,也要认真去聆听,并努力让他冷静下来,然后和他一起对事情进行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

把真诚和仁爱的想法时刻铭记在心里,为自己想要的去付出努力。仁爱与真诚的心对每一个人都是无价之宝,透过仁爱与真诚,我们可以给予需要爱的人温暖。仁爱与真诚的人,比远离仁爱与真诚的人幸福。我们付出越多的仁爱与真诚,就会得到越多爱的回报,这是永恒的因果关系。忠恕待人,养德远害【原典】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可以远害。【译释】做人的基本原则,就是不要责难别人轻微的过错;不要随便揭发个人生活中的隐私;更不可对他人过去的坏处耿耿于怀久久不肯忘掉。做到这三点,不但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也可能避免遭受意外灾祸。做个有德人

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道德品质和修养的高下,是决定与他人相处好与坏的重要因素。道德品质高尚,个人修养好,就容易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友谊;如果不注重个人道德品质修养,就难以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交不到真心朋友。

一个人如果自己只对自己好,自己美自己的,那么必将故步自封,最后必成孤家寡人。这样的人,不会有人愿意和他在一起。

对人不要求全责备。至清的水不生鱼鳖,求全的人没有朋友。所以,做人应该眼睛明亮但又有所不见,耳朵聪敏而又有所不闻,看重别人的大功德,原谅别人的小过错,不要求一个人尽善尽美。

西汉初年,天下已定,各位功臣翘首以待,总希望能有个好结果,有的已等待不及,早就在那儿争论功劳大小了。刘邦觉得,也该到了封赏之时了。

封赏结果,文臣优于武将。那些功臣多为武将,对此颇为不服,其中尤其对萧何封侯地位最高、食邑最多,最为不满。于是,他们不约而同,找到刘邦对此提出质疑:“臣等披坚执锐,亲临战场,多则百余战,少则数十战,九死一生,才得受赏赐。而萧何并无汗马功劳,徒行文墨,安坐议论,为何还封赏最多?”

刘邦作了个形象的比喻,说:“诸位总知道打猎吧!追杀猎物,要靠猎狗,给狗下指示的是猎人。诸位攻城克敌,却与猎狗相似,萧何却能给猎狗发指示,正与猎人相当。更何况萧何是整个家族都跟我起兵,诸位跟从我的能有几个族人?所以我要重赏萧何,诸位不要再疑神疑鬼。”

众功臣私下的议论当然免不了,但毕竟与萧何无仇,对此事再不满也就算了。

一天,刘邦在洛阳南宫边走边观望,只见一群人在宫内不远的水池边,有的坐着,有的站着,一个个看去都是武将打扮,在交头接耳,像是在议论什么。刘邦好生奇怪,便把张良找来问道:“你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张良毫不迟疑地答道:“这是要聚众谋反呢!”

刘邦一惊:“为何要谋反?”

张良却很平静:“陛下从一个布衣百姓起兵,与众将共取天下,现在所封的都是以前的老朋友和自家的亲族,所诛杀的是平生自己最恨的人,这怎么不令人望而生畏呢?今日不得受封,以后难免被杀,朝不保夕,患得患失,当然要头脑发热,聚众谋反了。”

刘邦紧张起来:“那怎么办呢?”

张良想了半晌,才提出一个问题:“陛下平日在众将中有没有造成过对谁最恨的印象呢?”

刘邦说:“我最恨的就是雍齿。我起兵时,他无故降魏,以后又自魏降赵,再自赵降张耳。张耳投我时,才收容了他。现在灭楚不久,我又不便无故杀他,想来实在可恨。”

张良一听,立即说:“好!立即把他封为侯,才可解除眼下的人心浮动。”

刘邦对张良是极端信任的,他对张良的话没有提出任何疑义,他相信张良的话是有道理的。

几天后,刘邦在南宫设酒宴招待群臣。在宴席快散时,传出诏令:“封雍齿为什邡侯。”雍齿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他确信无疑真有其事后,才上前拜谢。雍齿封为侯,非同小可。那些未被封侯的将吏和雍齿一样高兴,一个个都喜出望外:“雍齿都能封侯,我们还有什么可顾虑的呢?”

事情真被张良言中了,矛盾也就这么化解了。

做人应当宽宏大量,不要紧紧抓住别人的错误或缺点不放,那样,不但证明自己人品的卑劣,而且也体现了自己狭隘的胸襟。能宽容待人,能容许人家犯错误,同样能造福于自己和别人,从而避免祸害。

天下最让人喜欢的人,就是有德之人。他们总是按照良心法则去做人做事,从而能赢得人心。一个人能够赢得人心,就会在周围有一大批朋友。朋友是帮助你走向成功的资本。有德之人朋友遍天下,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碗饭吃。中国有句俗话:“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的确是一句大实话。这里所说的“靠”,不是依靠,而是大家靠在一起,不把自己孤立封闭。这样,才能风调雨顺,马到成功。有德之人具有极大的感应力与亲和力,根本无需去刻意寻找,自然就会有人来找你,来帮助你!清浊并包,善恶兼容【原典】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译释】立身处世不能过分洁身自好,对于一些污言秽语、羞辱委屈要能适应容纳;与人相处不可把善恶分得太清,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都要在一定程度上习惯包容。持身不可太皎洁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容纳着缤纷多姿、形形色色的人,并且不同的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中,有君子、有小人、有善良、有丑恶等。这种真实的存在和自然的现象,我们必须客观地正视和面对。正如性格研究专家就人与人之间不同的性格比喻而言:“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背景、教育状况、社会阅历及其自身性格等原因,所形成的差异是必然的。一个人如果要求与他交往的人都像天使一样纯洁、美丽,是极不现实的。句子中的“皎洁”,指洁白明亮。“茹纳得”,即容忍得下之意。茹,含也。范成大《相州》诗有“茹痛含辛说乱华”之语。

简要来讲,这段话的核心,就是说一个人不能容不下一点污言秽语,也不要把善恶分得太清。水至清则无鱼。持身太洁,不讲包容,是很难与人相处的。

在生活的空间里,圣洁与污浊并存,善良与丑恶同在。要想做德才兼备、成就大事的真正君子,就必须有清浊并容的雅量和气度,宽宏大量,善于同形形色色的人交往,取其长处,避其之短,不可对别人苛刻或有过高的要求。

宋太宗时期,宰相吕蒙正说过:“水若过清则鱼不留,人若过严则人心背。”

吕蒙正素以不与人计较而出名。他刚任宰相时,有一位官员在帘子后面指着他对别人说:“这小子也配当宰相吗?”吕蒙正假装没听见,大步走了过去。

其他官员为他深感不平,准备查出此人是谁,吕蒙正知道后,急忙阻止了他们。

散朝后,那些官员还是愤愤不满。吕蒙正却对他们说:“人无完人,他说我一些不好的话,也没什么,谁能保证自己就没过失呢?或许我的确有哪儿做得不好。再说,如果知道了他的姓名,一辈子都得耿耿于怀,多不好啊!所以千万不要再去查问了。况且,说这几句对我并没有什么损失呀。”人们都佩服他气量大。

可以说,持身不可太皎洁,是宜群合众;污辱垢秽要茹纳得,是谦恭适应;善恶贤愚要包容得,是雅量高风。只有宜群合众,才能和谐共处,只有谦恭适应,才能赢得尊敬,只有包容善恶,才能化解仇恨,这是修身的真经,也是立世的良方。如此,可以使我们生活得更美好。冷眼观物,热诚有度【原典】君子宜净拭冷眼,慎勿轻动刚肠。【译释】君子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应注意保持冷静态度细心观察,切忌随便表现自己耿直的性格,以免坏事。交友不要过热甚密

遇事坦诚直率当然没错,但要看对象能否接受。不能因为自己直率妨碍了别人,甚至破坏了友谊。

张明早就知道李强有大手大脚、不拘小节的毛病,张明一直认为这是男子汉粗犷豪放的体现,甚至因此埋怨自己什么事都算计,节俭得有点对自己近乎苛刻。

因为照顾得病的父亲,张明通过李强调到了同一单位,两个好朋友一下子形影不离了,聊天、游泳、喝酒,出则成双,入则成对,李强也经常帮助张明照顾父亲。

不久,张明厌倦了这种生活,并开始讨厌李强粗犷豪放的性格。每次吃饭,李强都会要上满满的一桌菜,有时吃完饭,一抹嘴起身便走,留下张明“埋单”。一向节俭的张明劝了李强多少次,李强也不听。一次吃饭,上述情况再一次出现,这一次张明非常恼火,付完钱告诉李强,我有父亲需要照顾,以后吃饭不要叫我了!李强吃了一惊,也非常生气,多年的老朋友这算什么呢?何必当真。

不该发生的事在一对令人羡慕的朋友之间出现了,很让人遗憾。

因此,交友过热甚密,一则影响双方的工作、学习和家庭,再则会影响感情的持久。

交友应重在以心相交,来往有节。

陈颖把张怡看成比一日三餐还重要的朋友,两人同在一个合资公司做公关小姐,由于工作纪律非常严格,交谈机会很少。但她们总能找到空闲时间聊上几句。

下班回到家,陈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给张怡打电话,一聊起来能达到饭不吃、觉不睡的地步,两家的父母都表示反对。

星期天,陈颖总有理由把张怡叫出来,陪她去买菜、购物、逛公园。张怡每次也能勉强同意。陈颖可不在乎这些,每次都兴高采烈,不玩一整天是不回家的。

张怡是个有心计的姑娘,她想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就偷偷地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电脑。星期天,张怡刚背起书包要出门,陈颖打来电话要她陪自己去裁缝那里做衣服,张怡解释了大半天,陈颖才同意张怡去上电脑班。可是张怡赶到培训班,已迟到了15分钟,张怡心里好大的不痛快。

第二个星期天,陈颖说有人给她介绍了个男朋友,非逼着张怡一起去相看,张怡说:“不行,我得去学习。”陈颖怕张怡偷偷溜走,一大早就赶到张怡家死缠活磨,张怡没上成电脑班。最终张怡郑重声明,以后星期天要学习,不再参加陈颖的各种活动。

陈颖一如既往,满不在乎,她认为好朋友就应该天天在一起。有时星期天照样来找张怡,张怡为此躲到亲戚家去住。这下陈颖可不高兴了,她意识到张怡是有意疏远她。陈颖说:“我很伤心,她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可她一点也觉察不到。”

陈颖的错误在于,她没有觉察到朋友的感觉和想法,过密过热的交往几乎剥夺了张怡的自由,使张怡的心情烦躁,不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之后,陈颖不像以前那么热情了,与张怡聚会少了,可是她惊奇地发现,她们的友谊反而更加深厚了。

直率的人一般都待人热诚,所谓古道热肠;遇事正直,所谓胸怀坦荡。但为人处世要讲究方法。待人热诚当然是对的,但热情过度,往往造成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悖;因为太热情往往就过于主观,可能招致人家怨尤;因一时的热情而轻举妄动,或许还会铸成大错。热心助人,其福必厚【原典】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杀。故性气清冷者,受享亦凉薄。惟和气热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泽亦长。【译释】自然界的气候规律是,气候温暖就会催发万物生长,气候寒冷就会使万物萧条沉寂。所以一个人如果心气孤傲冷漠,只会受到同样冷漠的回报。只有那些充满生命热情而又乐于助人的人,他所得到的回报才会深厚,福祉也才会绵长久远。和善宽厚的人更有力量

对待别人应当像春天一样温暖,而不应当像秋风扫落叶那么无情。和气待人、予人帮助,给困难之人以援手,历来都是国人所尊崇的。待人热情,首先不孤独,乐于助人,显然能得到人们的帮助,渡过生活的难关。

胡雪岩,名光墉,字雪岩。1823年出生于徽州绩溪。徽州多商,徽商遍布各地。受经商之风的影响,胡雪岩12岁那年,便告别寡母,只身去杭州信和钱庄当起了学徒。

开始时,胡雪岩和其他伙计一样在店里站柜台,后来东家和“大伙”都觉得这个小伙计顺眼,就派他出去收账。胡雪岩认真操办,从来不曾出过纰漏,深得东家赏识。

有一年夏天,胡雪岩在一家名叫“梅花碑”的茶店里跟一个叫王有龄的人攀谈,知道他是一名候补盐吏,打算北上“投供”加捐。

清代捐官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做生意发了财,富而不贵,美中不足,捐个功名好提高身价。像扬州的盐商,个个都是花几千两银子捐来的道台,这样一来便可以与地方官称兄道弟,平起平坐,否则就不算“缙绅先生”,有事上公堂,要跪着回话。再有一种,本是官员家的子弟,书也读得不错,就是运气不好,三年大比,次次名落孙山,年纪大了,家计也艰窘了,总得想个谋生之道。改行无从改起,只好卖田卖地,托亲拜友,凑一笔钱去捐个官做。

王有龄就属于后者,他的父亲是候补道,没有奉委过什么好差事,分发浙江,在杭州一住数年。老病侵夺,心情抑郁,死在异乡。身后没有留下多少钱,运灵柩回福州,要很大一笔盘缠,而且家乡也没有什么可以投靠的亲友,王有龄就只好奉母寄居在异地了。

境况不好,又举目无亲,王有龄穷困潦倒,每天在茶馆里穷泡,消磨时光。虽然捐了官却无钱去“投供”。

在清代,捐官只是捐了一个虚衔,凭一张吏部所发的“执照”,取得某一类官员的资格。如果要想补缺,必得到吏部报道,称为“投供”,然后抽签分发到某一省候补。王有龄尚未“投供”,更谈不上补缺了。

胡雪岩认定眼前这个落魄潦倒的王有龄必定会翻转过来,大富大贵,只是火候未到,还缺一位帮他的贵人罢了。胡雪岩年纪尚轻,二十出头,正处于多梦时代,他想象自己正是刚肠侠胆、救人于危难的豪爽之士,虽算不上“贵人”,但手里尚握重金——那500两未交给老板的银子,亦是助人成就大业的本钱。

王有龄却不知胡雪岩的心思,他心不在焉地呷口茶,冲胡雪岩拱拱手,然后起身告退。“老哥不忙走,请看一样东西,”胡雪岩从衣兜里掏出布包,一层层理开,露出一张500两的银票,原来老板当初交办胡雪岩去讨一笔倒账,并无十分把握,即使讨不回来,也并不怪罪他。故而胡雪岩未把银票交回钱庄,他寻思把这钱做本钱,做一桩大生意的投资,如今瞅准了王有龄,正好在他身上下工夫。胡雪岩见识高明,他认定以钱赚钱算不得本事,以人赚钱才是真功夫,倘若选人得当,大树底下好乘凉,今生发迹才有靠山。这思想一直左右胡雪岩终生,使他成为一代大贾巨富。

当时,王有龄一下惊呆了,半天回不过神来。当他听胡雪岩说这些银票要送给他进京“投供”时,他双手乱摇不肯接受。这么大一笔钱,没有人敢替他作保,他实在还不起!

然而当他感知胡雪岩是真心实意,绝非儿戏时,顿时又感动万分,热泪滚滚,倒头便要下拜。胡雪岩慌忙扶住他,两人互换帖子,结拜为弟兄。胡雪岩重又唤来酒菜,举杯庆贺,预祝王有龄马到成功、衣锦荣归。两人如同亲弟兄一般,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尽的手足情。

第二天,王有龄买舟启程北上,胡雪岩到码头相送,两人依依惜别。秋风鼓动白帆,客船飞快远去,运河水面百舸争流,千帆竞发。胡雪岩站在码头上,望此情景,忽然生出念头:运河犹如大赌局,不知王有龄能赢否?

但有一点胡雪岩不会怀疑,那就是王有龄一旦发迹是绝不会忘记他的。

胡雪岩资助王有龄的这笔款子原是吃了“倒账”的,就钱庄而言,已经作为收不上来的“死账”处理了,如果能够收到,完全是意外收入。

欠债的人背后有个绿营的营官撑腰,钱庄怕麻烦,也知惹不起他,只好自认倒霉。但巧的是此人偏偏跟胡雪岩有缘,两人很谈得来。他欠的债别人收不来,可胡雪岩一开口就另当别论了。而此人最近又发了财,当胡雪岩登门说明来意后,他二话没说,把钱如数交到了胡雪岩手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