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领导的艺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06:06:20

点击下载

作者:曾仕强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被领导的艺术

被领导的艺术试读:

前言 被领导是领导的基础

● 实际上人人都是被领导者

管理不是管人,而是管事、管物,管人以外的资源。如果把人当成管理对象,视同财力、机械、方法、物料、市场、管理信息、管理环境等,就相当于把人当成了物,严重违反了人性。人和动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有高度的自主性、创造性。人性需要受到尊重,如果把人当作一种资源,人就丧失了自主性,就没有尊严,这实在是一种大不敬。

敬就是给面子,中国人最要紧的就是面子,最不喜欢被人家管。你不管我,我可能还多做一点;你越想管我,我就越偷懒,最后把你气死。所以,把人,特别是把中国人当成管理对象,只会自找倒霉。管理要有效,一定要符合中国人的人性需求。

中国式管理的主体是人。在企业中,我们要把人摆在第一位。若能找到合适的人,就可以使企业发展壮大;找不到可靠的人,一切免谈。当企业中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就要想办法将人分门别类,比如按工作内容的不同,可分为财务人员、销售人员、行政人员等。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划分会越来越细。因为人的管理范围是有限的,坦白地讲,一个人最多只能同时管7个人,多了就管不了,这在管理学上叫作“管理幅度”。超过管理幅度,管理就要出问题,因为凡是看得见的东西都可以造假:你相信报表,他就用报表来骗你;你相信业绩,他就用业绩来骗你。

为了使管理有效率,企业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管理结构。无论是哪种组织结构,从表面上看,处于底层的员工是被领导者,老板和各级主管是领导者。其实,所谓的被领导者是相对于领导者而言的,一般可分为绝对的被领导者与相对的被领导者。在企业中,一般绝对的被领导者占大多数,他们没有任何的领导职务和责任,也不掌握权力,完全接受别人的领导;而有些人既是领导者又是被领导者,即对下属来说他们是领导者,对上司而言他们又是被领导者。而企业的老板,从职级上讲,称得上是绝对领导者,因为没有人可以直接对他们下命令,但事实上,他们也要受其他因素的控制,如市场环境、法律法规、自然条件的限制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也是被领导者。可见,人人都是被领导者。● 领导与被领导是一体两面

平日里大家大多更为关注领导的艺术,将领导的艺术摆在第一位,反而忽视了被领导的艺术,这是不对的。既然人人都是被领导者,我们应该偏重于被领导的艺术,更何况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是密不可分的。

一般人多半会认为,领导者就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就是被领导者,二者怎可混淆?这是比较粗浅的看法,这些人掉入了二分法的陷阱,认为非黑即白、非奸即忠。只要往深层去想,你就会发现其实世界上“合”的比例反而比“分”的比例更高。领导者跟被领导者不是两种不同的身份,而是同一个人的两种角色,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不管在什么行业,担任什么职位,都同时充当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两种角色。一个领导者如果能够意识到自己同时具备被领导者的角色,他会觉得负担一下子减轻很多;但仅仅认识到自己的被领导者角色还不够,真正会领导的人不会把自己当作领导者,他们会“无为而治”。

很多人现在一听到“无为”就觉得是道家的思想,换言之,他们觉得只有信奉道家思想的人,才需要做到“无为”,这是很粗浅的看法。无为,并非字面上的意思,很多人将其解释为“什么都不做”,这其实是错误的。无为是指:我明明是领导者,但是会站在被领导者的立场来领导。这与前一种解释完全不一样。我还要特别加上两个字——艺术,一般人都认为“无为”是一种行为态度,或觉得是一种作风,实际上,那是一种“被领导的艺术”。任何东西,如果没有达到艺术的层次,吃亏的是你自己,受苦的是跟着你的人。

艺术是什么?艺术以科学为基础,如果你很熟悉科学的方法,而且运用得很巧妙,那就叫艺术。要了解艺术,可以参考岳飞的话:“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但很少有人会想为什么会“存乎一心”。“存乎一心”就是说,世界上不能有两条心,不能你一条心我一条心。当领导者与被领导者能够变成一条心的时候,那就是一种艺术,这不是通过科学能够了解的。

学会被领导的艺术才能当好领导者。每一个人,几乎都在领导别人的同时接受别人的领导,所以我们最好先学习如何接受领导,然后再学习如何领导别人。可以说,只有当好下属,才有可能真正当好领导。组织中最可怕的人,是那些既不能命令又不受命的害群之马,一方面无法领导他人,另一方面也不接受他人的领导。既不是好的领导者,又不是好的被领导者,最终什么都不是。

为了兼顾领导和被领导,我们必须适时调整自己的位置,随时重新定位,以维持上下或平行之间的人和事,首先学会被领导,然后才能当好领导。

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人格基本上是平等的,但是地位基本上是不平等的,这谁都不能否认。《大学》中讲:“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意思是:上面的人对我这样做,我很不高兴,就不要用这种态度去对我下面的人;下面的人对我这样的态度,我一肚子火,就不要用这种态度去对我上面的人;左边的人对我这种态度,我很不高兴,就不要用这种态度去对我右边的人;右边的人对我这种态度,我很不高兴,就不要用这种态度去对我左边的人。其实用四个字——将心比心,就可以完全概括了。从现在开始,不管是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都要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来进行思考。

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二者之间要以“礼”相待,而“礼”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角色期待”。每个组织成员都应该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按照自己应有的角色期待,来好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便是合乎礼的表现。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应该互信互谅,奠定互助合作的良好基础,才能够进一步以“絜矩之道”来促进协同一致的组织力量,并把组织的合力提升到最高的水平。“将心比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相当困难。一般的人,从小都是只知道“自己”,不知道“别人”。你看,小孩子一看到东西就抓来自己吃,不会给别人吃。所以说,人都是相当自我的,只照顾利害关系,只想到自己的方便,不太考虑别人。所以,我们要记住儒家最了不起的“推”,一定要学会推己及人——想完自己,再推出去想别人。

不管是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都要互信互谅,彼此站在不同的立场,互相包容,互相尊重。这样,事情才能做得好,而且做事的过程才不会草率,这样的艺术才可以长期有效。

第一章 做有准备的被领导者

选择值得付出的领导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英文——“Are you ready?”

一般人对“Are you ready?”的认识非常粗浅,认为这句话译成中文就是“你准备好了吗?”这个翻译实在是太糟糕了!我认为,这句话应该翻译成“你心中有数吗?”这才符合中国人的心理。

外国人很难理解“心中有数”,到底什么是“数”?我们中国人常说,“你要称称自己的斤两”。比如,身为打工族,你要不要选老板?如果你马上回答了这个问题,不管答案是什么,你都会吃大亏。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中国人往往不回应。因为“要不要选老板”并不重要,你“有没有资格选老板”才比较重要。所以说,对于选老板,你心里有数吗?你凭什么选老板?当老板连看都不看你一眼的时候,你又选什么老板?

现在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大学刚毕业的学生总在抱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其实这是因为他们的两只眼睛都长在头上,根本没有“看懂”自己。老板看到这样的人,就像看到妖怪一样,避之不及。在这种情况下,你还想选老板?老板根本不让你选!

有些年轻人进入社会,刚混上个五六年就没有老板可选了,这种人是非常可怜的。

相对的,很多当老板的人并不像老板。我曾经问过一些看上去不像老板的人:“你哪来的那么大的兴趣当老板?”他们的回答通常是:“中国人是最喜欢当老板的。”其实,这些人受害了,受了这句话的害,他们自己并没有搞清楚状况,一看到处都是老板,就想当然地认为中国人喜欢当老板。我常常对这样的人说:“不要听信那句话,不要认为中国人喜欢当老板。你之所以当老板,不是因为喜欢,而是你很无奈,没有办法,非当老板不可。你年纪轻轻,就把自己搞到一辈子也找不到老板,把路走绝了,这是很辛苦的。”

年轻人不要以为自己手里攥着一张文凭,就鼻孔朝天,了不起了。事实上,当你去应聘的时候,文凭是最不值钱的。因为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张文凭,你不是特殊的。而且文凭比你高的,有的是。

如果一个年轻人明确地认识到,自己刚开始时是没有资格选老板的,那他就会比较谦虚,会珍惜每个工作机会。这样的人,才有选择老板的资格。

很多年轻人第一次去应聘的时候,就一直在说公司这样不好,那样不对。请认清楚:你是来挑战的,不是来捣蛋的,更不是来闹革命的。老板看到这样的人,肯定不要。这种人就是眼高手低,老是抱怨社会,觉得老板不会识人;其实,他们更应该反求诸己,自我检讨,好好问问自己:“Are you ready?”心中有数的人不会做出这种自毁前途的事。今天的年轻人一定要小心,因为年轻人往往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又怎么能应付各种不同的场面?

当你真的准备好了,你就可以选择老板,当然要站在不选的立场来选。中国有一句老话:“年轻慎择师,年老慎择徒。”年轻的时候,最需要的是老师的教诲,如果找错人,问道于盲,会害自己一辈子;年老的时候,人们最大的希望就在于把自己毕生的经验传授下去,若是传错了人,自己的学问被曲解了或者被用在了不当的地方,也会遗臭万年,伤害自己。年轻人走上社会以后,老板可以算得上一个重要的老师。慎择师,也包括谨慎地选择老板,因为你可能追随他一生,就算你中途离开,那他的行事作风也可能影响你一辈子。但是这种选择不是一开始就决定的,在进入社会的前五年,只要有机会进入一家公司,就不要计较行业、职位和薪金。这五年就是给你的选择做准备。在这五年之内,你可以多进入几家公司,多学习,多观察,看看你究竟适合做什么。

现在,很多人想跳槽时,往往没有长远考虑,只是关心起跳价,这样的想法实在是太粗浅了!即使起跳价很高,那又有什么用?要站得高才有用!你要让别人感觉到你的优点,要让他们认为你是一个不挑剔、很随和的人,这才是最大的优势。如果跳来跳去,虽然待遇越来越好,但留下的都是骂名,那就得不偿失了。

这年头找老板不容易,但其实老板找人才更难。我问过很多老板:“你干吗那么辛苦?”他们往往会无奈地回答:“没办法。我也不是劳碌命,我也想清闲一点,但是不行啊,我找不到人!”

中国大学生很多,博士生也有一大堆,求职的人要是排队,不晓得会排多长,但老板们就是找不到可用之人。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些年轻人没有一个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要想心中有数,年轻人必须设定好自己的前五年,要有一种“前五年我哪里都可以去”的想法,因为这五年是人的一生中最自由的五年,过了五年自由就会慢慢远去。

很多人说,你不能跳槽,跳槽是不忠诚的;但也有很多人又鼓励你跳槽,他们认为,你找到好机会就可以走。其实,年轻人刚刚踏入社会,前五年不必死守一家公司,不必有所顾虑。一个人只有工作的前五年有机会跳槽,过了五年之后再跳槽,人家就会怀疑你,认为你不忠诚。前五年你在不同的公司跳来跳去,人家反而会觉得你这个人不错,敢于到处去尝试。因此年轻人要尽量在五年内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可以全力投入、好好奉献的公司。

为什么将这个时间定为五年?一个年轻人刚刚就业,谈不上什么年资,跳槽并不可惜,而且年纪轻的人多数尚未成家,负担较轻,跳一跳无所谓。要把五年当作目标期限,不时提醒自己:我只有五年的时间可以自由地跳槽,五年以后,年资愈来愈重要,并且成家后应该早日安定下来,专心投入工作,才能有较大的成绩。

什么是人生?人生其实就是从“求人”慢慢地走到“不求人”。年轻人不要幻想一走入社会就可以不求人,必须先求人,慢慢地,才可以做到待价而沽。这时,因为你要为老板尽力,所以要挑老板,但这也就意味着你的下半辈子要跟他一起过,他一完你也跟着完了。当然,只有有了这样的心态才值得去挑,否则也不用如此费心费力。

我们反对为钱跳槽,更反对盲目跳槽,但是我们鼓励为理想而跳槽。当你选定一家公司之后,就要抱着“既然这家公司是我自己找的,就应把它当作自己的家,好好地学习,努力地工作”的决心,绝对不可以“在其位,却不谋其政”,浪费自己的生命,也拖垮公司的前程。比如诸葛亮,他选择了刘备,并感谢刘备给他提供了一个机会。如果他一生都碰不到刘备,很可能就会默默无闻,终老家乡。

所以我常说,像诸葛亮这样的人并不稀奇,世世代代都有,难得的是他能碰到刘备。所以是刘备了不起,而不是诸葛亮了不起。要不人们怎么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呢?其实到处都有诸葛亮,就是这些诸葛亮运气不好,没有碰到刘备罢了。

诸葛亮遇上了刘备,觉得很不好意思:刘备对我这么好,全力支持我,完全将权力授予我,我怎么能不全力以赴呢?所以诸葛亮也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果诸葛亮没有碰到刘备,他也就不用那么卖力,更不用全力以赴,只要尽力而为就可以了。

但全力以赴不等同于事必躬亲。诸葛亮过分操劳,很不幸,54岁就去世了。所以说,他的别的优点都值得学,就是事必躬亲这一点千万不能学,什么事都自己处理,最后只能把自己累死。如果诸葛亮能活到70岁,我看,整个三国的历史就会改写。

五年,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坎儿。若是一辈子都在选择明主,也很不妥当。所以我建议,一定要趁着年轻,用心善择明主,然后全心投入。年纪稍长时,便应该专心一意,不再跳槽。若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跳槽,一直找不到明主,则表示自己的眼光不行,机运欠佳。这时候不如归隐,反而有助于提升自我;或是不要担任重要职务,能糊口便是。过于频繁的跳槽只会坏了自己的名声,并无多大好处。

做有准备的被领导者

每一个人都要了解自己,而且要从被领导的角度来思考,用被领导者的心态来分析自己。比如被领导者最需要的是应变力,那我本来是个懂应变的人,现在会不会变得没有应变力?为什么一些名牌大学的高材生的成绩单都很亮丽,但却找不到工作,反而那些老板一开口就说自己没文化。没有文化的人当老板,这才是我们现在应该深刻反思的。

为了找到合适的老板,被领导者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所谓良禽择木而栖,你要首先是良禽才行。要知道,取得成绩必须完全靠自己,要努力学习,时时刻刻修正自己的思想言行,时时刻刻在工作中收获良言。只有将自身修炼到最佳状态,才能够在关键时刻绽放异彩,获得重用。所以说,被领导者必须做好准备,使自己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个条件,要跟老板处得好。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其实就是“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其他的都不重要。双方靠内心相维系,应变力就会很强,如果一切都依法办理,结果就不知会如何了。比如,当我们没有《劳动法》的时候,老板与员工处得跟一家人一样;当有了《劳动法》之后,老板就越来越没良心,员工也越来越不放心、越来越不热心。

其实这就是我们盲目学习美国的结果。美国的法律虽好,但我们不能拿来就用。虽说中国并非没有法的国家,但却更崇尚“有法中无法,无法中有法”,就是有标准好像没有标准,没有标准好像有标准。所以中国人要会应变。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整个社会都很重视学习,但一旦学到了,就会变成死脑筋,“你一定要这样”“你一定要那样”,这都不是中国人的思想。

其实,一个人最要紧的是忠诚。西方人很尊崇对工作的忠诚,但却缺乏对人的忠诚;而中国人不容许你对公司不忠诚,更不容许你对领导不忠诚。同样的忠诚,中国人是对人,西方人是对事。所以,被领导者一定要忠诚。但仅有忠诚还不够,还要持久。忠诚不持久,就是人们最讨厌的——叛变。

你问一个中国老板,用人的原则是什么。他会先说没有什么,然后告诉你肯干就好,他不会讲品德,没有人会讲品德,也没有人会讲人力。如果做学问的人是用西方的态度,他一辈子都做不好学问。现在很多人就吃这个亏,因为别人回答肯干就好,那他觉得这个就是答案。

这哪里是答案?中国人讲话,不会把真正最要紧的说出来,因为我们是讲给一帮人听的,外行人一听,肯干就好,他就去埋头苦干了。对这种人,根本不用讲道理。

若进一步问,难道不要能干吗。他会说,当然要能干,不能干,肯干有什么用?

这是非常妙的。你如果认为,中国人肯干又能干就好,那又错了。所以中国人做学问,自己心里也要有数。因为你再去问老板,忠诚要不要紧。他的答案更有趣:这个不用说的嘛。不用说的才是最重要的。

我觉得现在很多做学问的人,根本摸不着这套,他们一辈子做什么学问,我真的不知道。那是很可怜的。但是他们又很喜欢发表论文,写了很多书,骗了很多人。很多人容易上当,一看到这些理论,就认为对,而认为对就完了。

真正的道理中国人是不会说的,因为这东西是不能说的。没有一个老板会跟他的干部说,我在乎你心中有没有我。也没有一个干部敢去跟老板这样说:“报告老板,我的心中有你的存在。”那肉麻极了。

所以我们常讲一句话,“只能做不能说”,这就很奇妙,这就叫艺术。

你要记住我这句话,就是我们不相信任何人的话,只相信自己的感觉。西方人不懂这套,你说的、他说的、我说的,引经据典写一大堆。中国人不引经据典,要引只引一个人——孔子,甚至连孔子的“孔”都省掉,“子曰”,就解决了。

所以,当老板强调肯干的时候,一定要以忠诚、能干为前提,这样肯干才有意义。肯干是一个人合理地表现自己的能力。一个人如果很莽撞,没有关注别人的存在,就会无形中得罪很多人。肯干必须以能干为前提,不能干的人,他越肯干你越怕,因为他一动,事情就全乱套了。领导者最怕那些不能干却肯干的人。

因此,被领导者要成为领导者心目中那些忠诚、持久、能干而又肯干的人,才能与领导者搞好关系。领导者往往需要纯真的人,需要那些可以同甘共苦、共患难的人。事业发展顺利的时候,能够和谐相处,碰到难题,也不会拔腿就跑。但要注意,领导者最关心的不是被领导者有没有努力,而是有没有用心。西方人只要努力就够了,因为西方人认为,看得见的部分才算数,有没有用心是看不见的;但中国人不一样,会专门从看不见的部分去琢磨一个人,会看你的诚意,而不是嘴巴讲的话。

第二个条件,要有机动能力。

被领导者不能一味讨好领导者。如果一个下属不停地讨好自己的上司,常常问:“老板,有没有什么要紧的事情要我去办?”这样,上司迟早会怕他,会坐立不安。所以说,你要得罪中国人,你就完了;你要讨好中国人,你也完了。这就是最有趣的一点,我们要有平常心,要有机动能力。

什么是平常心?平常心就是该做的会去做;不该做的不主动去做,除非领导要你做。被领导者不能像美国人一样说“这不是我的事情”,中国人是守本分的,如果没有特别的吩咐,就照本分去做,如果有特别的吩咐,那就帮人家一个忙。所以我们常常把这个人调去支援,把那个人调来协助。扯来扯去,我们无所谓,但是之后要回归建制,这就叫应变,也叫有机动能力。

要记住一句话:人是老的好。老并不是指年纪大,而是指长期相处,长期相处的人比较了解你,能够随时补漏洞,能看菜吃饭、看人办事,有机动处理事情的能力。

第三个条件,有功不要求赏。

现在很多年轻人会吃亏,就是因为他们有功就要有赏,他们认为自己表现好了,老板就要照顾他们。其实,真正了解中国老板心思的人就会明白:老板要是想给赏,再多也会给;你主动向老板要,他顶多给一点点。

老板给的叫赏,你自己要来的,那不叫赏。

年轻人要是学西方,觉得自己该要的就向领导要,那是会吃亏的。老板心里有数,他们往往会更喜欢那些没有伸手索要的人。

被领导者应该用以上三个条件,多充实自己,才能获得领导者赏识。充实,不一定指多学几门知识、多掌握几门技能。有很多人一听到充实自己就想到才能方面,学营销的去学习技术,学财务的再去学点管理……其实年轻人要明白一点,几千年来,无论中国人发生什么变化,始终奉行“德本才末”的理念,也就是老板不明言的部分,这一点弥足珍贵。

要想得到重用,首先要具有德行。中国人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往往不是看其出身,而是看其选择,看其价值标准。虽然英雄不问出身,但是你是选择做吕布,还是选择做赵云,结果大不相同。你的价值标准正确,领导才会进一步看你是否有才干。现在的年轻人想充实自己,就会学这个学那个,考了一堆的证书,其实这并不是获得赏识的根本,证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只有你本身获得肯定,那些证书才有意义。这就是中西方的不同之处,西方企业在用人的时候,往往关注“你学了什么课程”,而中国企业在用人的时候,不关注你学了什么,反而关注你在哪学的。你的学校、你的导师、你的校友就是你的第一个资源,它们反映了你将会怎么看问题,怎么选择。尽管我们一直在学美国,但因为基本出发点不一样,所以很多地方我们没有学到。

中国人相信人会不断成长,员工进入公司以后如果不能成长,就会让其离开,如果能成长,就不太在乎其学历。想成长就要多些历练,历练才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应付各种各样的困难。历练和经历不一样,历练是要吃一些苦的。“不知民间疾苦”,就很难体会成功的重要性。中国有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说年轻人刚择业时,不必太在乎金钱,就是说这时候应该以历练为主。

积累了经验,你就有了坚决求去的本钱,连这点本钱都没有,就会被“欺负”,想跳槽也不太可能。每个被领导者都要有点他人所不及的长处,这样就算领导要换掉你,也会投鼠忌器,怕找不到更适合的。

不断充实自己,等你慢慢变得优秀,领导自然会来找你。所以被领导者不必着急,可以好好考虑自己的未来,充实自己的内心,思考如何才能赢得领导的重用。

年轻人不要觉得自己年纪还小,有的是时间,先玩够了再考虑其他的问题。时间是最宝贵的,一去不复返,不能浪费任何一分钟。不浪费时间并不代表每一分每一秒都要有所收获。因为在你年轻的时候,时间还是有可能换不到钱的。你要学会期待,要慢慢地走向成功。要知道别人时时在注意你,必须按部就班地提升自己受赏识的程度。胡雪岩在充实自己这方面抓得很准。他从乡下到了杭州后,一般来说,会先去看看西湖。可是胡雪岩整整三个月,没有出去过一次。老板问他:“你不想去西湖看看吗?”他说:“想啊,不过以后有机会。我现在想学东西。”老板对他完全另眼相待,这样的人上哪里去找?胡雪岩除了工作以外,其他时间都在练字。他很有远见,知道自己有一天会当大老板,当大老板少不了要写一手漂亮的字。他还喜欢读《三国演义》,因为他知道这是共同的话题。跟中国人聊天,你讲的,有人听懂,有人没有兴趣,一讲到《三国演义》,大家就凑在一起,因为这是共同的语言。另外他爱听历史故事,因为他知道,中国的人情世故,都在历史故事里面。其实这些,是将来他扩张业务最好的媒介。

被领导者也要有面子

西方人有一个最大的致命伤——喜欢分。他们做学问,总是喜欢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分到最后,每一个人的学问都支离破碎,孤立无援,之后只能拼命整合,却发现怎么也整合不起来。

年轻人的脑海里要尽量减少分的观念,即使要分,也必须考虑合,若是合不起来,那么所有的分都是罪恶的。就像一个家,分家是大事,一旦分了之后,每一房有每一房的主张,谁也干预不了,这时即使他要变卖祖产,你也拿他没办法。

分是为了下一阶段的合,这样的分才是有价值的;如果是为了人们谋自己的私利,则会很糟糕。

所以,被领导者与领导者若是合,双方都有利;若是分,被领导者一定会牺牲。被领导者怎么抗争,也争不过领导者,他若是把你“踢走”,你那时只能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年轻人尤其要注意,当你听到分的时候,要多想想以后的合,这样办事才能够比较周到。

年轻人若是能够和领导合在一起,领导就会看重他,觉得他很可靠,于是悉心栽培他,怎么栽培?有以下几个方式:

一是轮调。当一个年轻人被轮调的时候,不应该想着:我又没有做错事,怎么又把我调到别的岗位?他应该感到开心,这是领导重视他的表现。很多年轻人完全误解了老板,领导不能公开说:“我要栽培你,所以我让你多锻炼锻炼。”领导只能采取实际行动。

二是解决难题。一遇到困难,领导首先会派自己信任的人上阵,若是这时,你被领导点名,非你不可,你就有价值了。

三是制造机会。领导会找一些顾问,然后让年轻人与顾问对谈、交流,这是给你制造机会,而不是找麻烦,从顾问那里,年轻人可以吸取到一些新的、以前未接触过的东西。

以上的行为,领导都不能明讲。这时,部分年轻人就会产生误解——“是不是因为我没有背景,所以他欺负我?”“是不是因为我有能力,所以他拼命压榨我?我是不是装傻比较好?”“他这么做,是不是准备把我赶走?”其实,这都是曲解了领导者的好意。有一天下大雨,老板打电话给一个员工,问:“你有空吗?”老板这样问,年轻人不敢说自己没有空,所以毕恭毕敬地说:“老板,你有什么吩咐?”老板说:“你来我家一趟吧!”员工骑着摩托车往老板家里走,心里觉得很纳闷,心想:雨这么大,你叫我去你家干什么?但他还是到了老板家。老板在看电视,见他来了,也不打招呼。他有点不高兴,说:“老板,我来了。”老板看了他一眼,又扭头看电视。过了一会儿,他实在忍不住了,就说:“老板,没有事的话,我要回去了。”老板说:“好,那你就回家吧。”员工为这件事在心里咒骂了很久:这个老板完全是拿我开玩笑。他算什么!哪有资格当老板啊!

其实是这个员工错了,他的“警觉性”太差。如果换成我,去了不会跟老板讲“我来了”,老板不问,我绝不会打搅他,当然,我也不能坐在那儿陪他看电视,那是自毁前程的举动。我会去陪他的孩子读书,帮助他的孩子做作业。反正都已经去了,为什么不做点正当、有意义的事情呢?你做了,老板自然会看到,看到以后,就极有可能对你另眼相待。我曾经在一个五星级饭店跟他们的总经理一起喝茶。这个总经理指着前面的两个门童对我说:“你看,这两个人,左边这个将来是有前途的,右边那个,不行!”我问:“你怎么看出来的?我觉得他们的长相都差不多啊!”我故意发问,这能够得到他的回应,面对一个中国人,你如果一本正经地问他,他就可能不说。总经理回答:“你仔细看看,右边那个人,没人的时候,他就在那里发呆,不会自己找事情做。左边这个人就不一样了!他口袋里面有块抹布,没事做的时候,他就东擦擦、西擦擦,当有人走过,他会留心观察、注意这些人。”我问:“他这么做有什么用?”总经理说:“某一天,有一个人急急忙忙跑到我们饭店,说自己有紧急的事情找他的老板,但是电话打不通,只能到饭店来找。大家都不知道他的老板是谁,结果左边那个门童就说,那个老板一个小时以前来过,后来去了某个地方——这个线索非常重要。”说到这里,总经理笑了笑:“这样一来,我的饭店就因为他而得到好口碑。”

如果左边这个门童脑子里有强烈的分的概念,认为老板没要求的就不管,饭店经营的好坏是老板的事,跟自己没有关系,那他就不会有突出的表现,也得不到领导的认可。中国人常说,人在做,天在看。在一个企业中,“人”就是被领导者,“天”就是领导者。被领导者的所作所为,领导者都会看在眼里,可能暂时不会有反馈,但是你的一言一行,都会在领导者那里形成一个印象,让他决定如何用你。

所以不必分什么领导者该如何、被领导者该如何,不必执着于权利与义务的观念。那是西方人的观念,并不适合我们。你有什么权利?你又尽了什么义务?权力和责任说清楚,是十分危险的事情。一般人对权力总是记得比较清楚,而且也会看得稍微膨胀一些,因此拥有权力的结果,不是“滥用权力”,便是“逾越权力”,这种“滥权”、“越权”的现象,使得中国人不敢轻易“授权”。相反,越清楚自己的责任的人,就越不敢负责,于是能推即推,能拖便拖,认为最好不要以自己绵薄的力量来承担这么重大的责任。

被领导者要是跟领导者说:“有事我负责。”领导者就会觉得很可笑,你能负什么责?你讲得好听。还有很多人跟老板说:“这是我的权利。”你若是将权利看得那么重,以后谁还敢给你权利?年轻人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很多是来自西方的观念,诸如权利、义务、人人平等这些并不适合中国,你要是真这么认为,就把自己害死了。

年轻人要多学习,但是学了知识以后,却把自己害死,这就得不偿失了。年轻人接受了西方人的管理思想以后,觉得要制度化,要按部就班,要分清权利和义务,每个人都很计较,心想:领同样的钱,为什么我要多做?他请假三天,我不能只请假两天,即使没有病,也要多请一天病假——这种事情越来越多了。这就是因为我们以前没有法律,而现在有,所以谁也不会动脑筋去想。以前都是老板说:“你赶快回去,你发烧成这样还来?回去休息!”现在不一样,员工动不动就打电话请假,因为他觉得别人都请,自己没有请,就划不来。他的动机、心态全都变“坏”了。被领导者要是都这样想,只会路越走越窄。

还有些人认为自己进入一家公司,只是来工作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工作方面的事,可以听领导的,工作以外的事,谁都无权干涉。领导者更不能命令自己做这做那。比如你的领导非常忙,经常下班以后还在外面应酬,有时会很晚才回公司处理事情,而且吩咐你等他,以免他有要事找你。可是你等了,他却未必有事找你,这种情况下你等还是不等?有的年轻人可能认为,下班后是我的私人时间,领导不应该占用,于是直截了当地拒绝。这样的人脑子里过于在乎分,公与私分得清清楚楚,其实在中国社会,公与私之间哪有那么明确的界线呢?当然也不是说,被领导者就需要无条件地服从领导者。有些人不敢反抗领导,但是一等再等,总会很生气,也很无奈,这种情绪难免会带到工作中。第一次等没有错,必须体谅领导的难处。但如果你每次都乖乖地等领导回来,领导并不会认为你敬业,反而会认为你的家庭不幸福,导致你不想回家,甚至会慢慢地怀疑你有什么企图,认为你是为了在公司上网、打电话、打游戏,而不是等他。那怎么办呢?再一再二不再三,第一次可以等,第二次也可以等,有第三次、第四次的话,可以给领导留言,说明自己本来一直在等,但是临时有急事,不得不先回去一趟。领导若有事随时给你打电话,你到时再回来。若有第五次、第六次的话,只要领导没有明确吩咐你必须等,那么直接回去就行了。

人都有保护自己的权利,但是没有顶撞对方的必要;不能大声地斥责对方,但要用行动来保护自己。被领导者应该客气地向领导者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你要用我可以,但不能太过分,否则我就辞职不干了。上下级之间经常会产生很多摩擦,如果被领导者经过长期的忍耐最后爆发,后果则很严重。正所谓“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工作关系很短暂,留下下次见面的情分才是永久的。

中国人常常是这样的,当他得罪你时,他心里会有些愧疚,但当你也翻脸时,他就不再觉得有愧了。比如在路上有人踩你一脚,你没说话,他可能会觉得踩了别人真不应该,但是你若是大声质问他:“你为什么踩我?”他可能会更大声地说:“谁踩你了?明明是你站得不是地方。”同样,领导让你做多余的事情,他也会有一份愧疚,你要是反抗,他就会觉得一点都不欠你的了,当然了,若是你一直逆来顺受,领导会认为这都是正常的,也不会对你有愧疚感了。所以,凡事都得有个度,领导者不能太过分,被领导者也不能太委屈,应该在领导者那里适当地挽回自尊,这样才能开心地工作。

被领导者虽然身处被动的地位,但并非低三下四,被领导者可以做得很有面子。虽然有些领导者以势压人,但被领导者也可以自己做得圆满些,让领导者无可挑剔,想骂人都找不到理由。有些时候,领导者并非喜欢才骂人,而是被领导者没有体会领导者的立场,才挨骂。

我们要清楚:人生来没有权利和义务,尽本分做事才是最重要的。自己有能力做到的,就答应;做不到的,也不要马上说“我做不到”。老板最气下属不经思考就马上回答“我做不到”,有些老板会甩甩手说“你做不到,那就不要干好了”,那是最糟的一种情况。

被领导者心里要有数,即使做不了,当下还是应承下来,过个十分钟或是半个小时,再去和领导说:“我真的没办法做。”为什么要隔一段时间?其实领导往往会为了下属没有试一试就回答不能做而生气,认为他是推托、不想做,觉得他不尊重自己。所以被领导者要先答应,这不是敷衍,也不是虚伪,答应之后可以再认真分析:我能不能做。能做的尽量去做,不能做的,一定进行反馈“我真的没有办法”。进行反馈的时间要根据事情的紧急程度来定,越紧急,就必须越快反馈:“我真想把它做好,但是我的确是做不到。”这样拒绝才不伤面子,不会让领导者认为你没有能力。

我们中国人常常挨骂之后也不知道原因,这很糟糕,骂了半天等于零,有什么意义?骂是一种教训,是一种磨合,要骂得有效,骂得有用,对整体才有帮助。若是骂来骂去都只是闹情绪,那都不算是正道。领导者骂你,往往没法讲明原因,这就需要被领导者自己去体会,为什么挨骂,这样的人才能成长。

领导者往往不在乎你能不能做、愿不愿意做,也不在乎你为什么没做好,他在乎你有没有去试试,以及试过之后有没有反馈。若是不能做就应该早点说,若是你把宝贵的时间耽误了,他会很生气。

很多年轻人在这个地方会吃亏,他们挨老板的骂以后,就认为原因是“自己没有听他的话”或是“我事情没有做好”。其实是他觉得你没有衡量好自己的实力,把最宝贵的、最不可弥补的时间给耽误了,罪无可赦。

这是年轻人最欠缺、最需要提升的一种能力。能做则做,不能做就请别人帮忙,如此简单的一个道理,为什么人们一进入职场就忘记了呢?老板交代你要设计一个LOGO,你设计不出来,不要急着推辞。老板之所以交代你做这件事,是因为他知道你表哥是开设计公司的,他不明讲,就是要你去找你的表哥,如果你不找你表哥,老板心里就有数了:你为公司出力,还那么斤斤计较,多做一点都不行,那将来我也对你计较。那最后吃亏的还是你自己。你应该去找你表哥,告诉他:“不要开口向我老板要钱,你就算做一个人情给我,将来我还给你。”老板心知肚明,他也会相应地拿出一些合理的补偿给你表哥,这才叫作圆满。计较得很厉害,你还有什么前途吗?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把公司看成家一样,为什么把各级的领导都称为大家长,你自己好好想想。

有时候,老板气得要命,骂了员工一顿,员工觉得委屈:“老板,你既然认为我不行,那我辞职吧,明天就不来上班了!”但是这时,老板会更气:“你真笨!我骂你半天就白骂了?我骂你,就是不要你走,你要好好地干。你要学习,要长进,那我骂你才值得!”

年轻人则不同,他们认为骂就代表不喜欢,既然领导不喜欢,那就走。那是完全会错意了。

我很感慨,我们当前的教育很少教中国人怎么了解中国人,怎么和中国人相处,家长都拼命把小孩教成“外国人”,拼命学英语。那其实很糟糕!

要学会卖力而不卖命

要知道,工作不是卖身,中国人可以卖力,但是绝对不卖命。老板不能叫任何人卖命,拼了命去工作,那是不对的。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有老板这样说:“我一天只睡三个小时,你要是当我的干部,手机24小时都不能关机,必须随传随到……”我对这样的观点并不赞成,这样的老板太刻薄了,把别人的孩子不当人看,谁当他的干部谁倒霉。

老板要适可而止,要能够照顾员工,而员工要尽力而为,双方要合在一起。

中国人对每个人的要求都不一样,我们不会像西方一样。在西方,同样的岗位,工作也都一样;而我们,张三比较能干,领导就会慢慢地多给他一些工作。所以很多人会批评中国人不是同工同酬,其实同工同酬对那些有才华的人来说,是最大的损失。他们明明可以学到更多,但是却不学。

看起来,中国人好像很爱欺负那些能干的人,好像谁有能力,谁就活该,应该多做事。其实不然,被领导者的脑袋要换一换,要转变思想:我的薪水不可能一直这样。老板一定会有一个制度,别的方面可以没有制度,但是薪水一定要有制度,工作是多是少,薪水就跟着起伏,这样大家才不会不平。若是发放薪水没有制度,只按领导者的个人喜好来操作,那大家肯定会非常愤慨。在这方面,我不会主动要求提高薪资,但是老板多给工作,对我来说就等于是加薪。因为那是一个机会,老板把它给了我,没有给别人,这就是一种难得的收获。曾经有一个年轻人高兴地和我说:“老板对我真好!他给了我薪水,还给我很多工作和学习的机会。一有学习的机会,他都帮我出钱,让我去听课,有什么事情都找我去商量,我等于领了好几份薪水。”能够这样想的人会很有前途,他可以不计较。

但是事情是有限度的,过犹不及,卖力是对的,卖力过了头,就成卖命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即便是为了父母,我们也应该善待自己的身体。现代管理造成了很多“过劳死”的悲剧。为了追求利润、效率,竟然过度劳累,以致死亡,这样以身相殉的惨剧,当然不为领导者所乐见。

有些年轻人,仗着自己年轻身体好,完全不懂劳逸结合,为了争表现,最后把自己累死。而有些成为主管的人,不懂得放权,想尽办法,却把自己累死。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大家不愿意见到的。可依然有很多人不知不觉掉入这种管理陷阱中,被害死了还不明白真正的原因。

就算躲过了生理上的迫害,心态上的失调也必须进行调整。一个被领导者在领导面前拼命表现,又在自己的下属面前表现,就等于蜡烛两头烧,很快就会心力交瘁。一个好的被领导者,要做到自己在领导面前全力表现,回到部门后,下属全力为你服务。这样才能够跟下属打成一片,让下属知道你到领导那里不是拍马屁,而是去表现;你受到赏识,则说明你所率领的团队整体表现良好。如果你在领导面前努力表现,回到部门后凡事亲力亲为,久而久之,就会对身体造成很大伤害。

认真是必须的,但是身体更重要,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你能认真多久?领导给你的压力越大,你就越需要下属的支持,就越需要有一两位得力的助手。而对待助手要推心置腹,凡事都要和他们商量,让他们感觉到和你是处于平等的位置上的,这样他们才会真心对待你。

其实很多中国人都明白卖力不卖命的道理。若是有人说,应该把8小时的上班时间,做合理而有效的工作分配,以充分发挥每一分钟的效能。相信这句话肯定会引起大家的反感,如果真的做到整整8小时,每一分钟都要充分发挥效能,这无疑是卖命,值得吗?中国人的观念是忙里偷闲,稍微轻松一下,才能保住性命。如果一天到晚紧张,整整8小时都被紧紧盯住,那还能活得长久?这样的工作,大概谁也承受不了。

中国人一天工作8小时以上的,为数不少。而且也不乏一分一秒都相当紧张的,还不是照样活下去?这个时候,大家只觉得自己是卖力工作,不觉得自己在卖命。一旦领导者明说要把时间严密地控制,而且把工作分析得十分清楚,以便正确地分配。被领导者听到这种信息,心理上已经相当疲累,可以说是“未做先厌倦”。

卖力到什么程度?由被领导者自己决定。当然,后果也由自己承担。被领导者要懂得自作自受的法则,既然接受工作,当然应该卖力。划不划得来,并非金钱所能够完全衡量的。对得起自己,不浪费自己宝贵的生命,才是卖力的主要依据。

年轻人要懂得力所能及,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卖力是正常的。有时候上司并不了解下属力所能及的界限,每次交代下属一件新的工作,若下属毫不推辞马上接受,就会觉得这位下属的工作负荷太轻,下次再把新的工作交付给他。下属如果不让上司知道自己的能力极限在哪里,就不得不面对一项又一项的工作,造成“软土深掘”的症状,相当于自掘坟墓。万一工作做得不好,还会遭人议论:“什么事情都敢承担,也不想想自己有多少能耐!”在别人眼中,也会成为马屁精、爱出风头的典型,“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所以年轻人要懂得稍微推辞一下,这并不是反抗领导的表现,而是向领导表明自己并不是闲得没有事做专门等新差事。对于自己可以接受的工作,便可以“当仁不让”,承接下来,否则就是不负责任,对不起大家。对于那些大家不想承担的工作,只要稍微推辞一下便可以接受,否则有“存心让领导难堪”的嫌疑,或者变成“抬高自己的身份”,那就更加不好。

年轻人要学会保护自己,不引起上司的猜忌,不制造同人的误解,以免自己成为众人的箭靶。同样的推、拖、拉,可能产生不一样的结果,所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诚心诚意地化解问题,仍然需要推、拖、拉的过程,既省力又减少阻碍,十分有效。当然,太过卖力,而招至领导的猜忌,以为你别有用心,最后招致杀身之祸,更是冤枉。年轻人不得不慎。

第二章 与领导建立和谐关系

奉行交互主义彼此理解

我们常常讲西方人有个人主义,中国人难道没有吗?有,可是中国人的并不完全是个人主义。西方人也有集体主义,像德国人就很显著,我们好像没有,但是也好像有。难就难在这里:中国人拥有的,既不是个人主义,也不是集体主义。我们现在受二分法的影响很大,很多研究者都认为,不是个人主义,就是集体主义。其实没有这回事。

中国人拥有的,是在世界上别的地方都找不到的,叫交互主义。交互主义就是“你对我怎么样,我就对你怎么样”,“你对我好,我没有理由对你不好,你对我不好,我为什么要对你好”,这种话在别的地方是听不到的。

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是什么?其实就是三个字——看着办。你把心掏给我,我肯定不好意思不把心掏给你;你看不起我,我虽然不好表现出来,但是心里肯定也不把你当一回事。其实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争执,很少是是非问题。有时候,我们真的“看不到自己”,因为我们各有是非。在中国人的脑海中,是就是非,非就是是;对就是错,错就是对。如果连这个基本思维都搞不清楚,那你肯定没有办法了解自己。

我们听别人说话,一般不会在乎他讲的是真是假,是对是错,我们只在乎“你怎么可以这样讲”。对又怎么样,错又怎么样,好又怎么样,坏又怎么样,你就是不能这样讲。我们不能让别人感觉到我们讲话的态度、语气不对,内容反而无所谓,人们在乎的是态度和语气。我们并不是一个是非很分明的民族,在中国社会,你觉得对的东西一定有人认为是错的,你说这么做,就会有人说要那样做。全世界都在讲多元化,但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所以我们才是真正的多元化。

西方的部分国家很小,有些还比不上我们的一个省,所以那里的人都很单纯。人们现在都在学美国,其实我们应该先审视美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美国的历史很短,几乎没有什么积淀,所以可以创新。中国的历史很悠久,你能怎样创新?在中国,如果做的事让老一辈的人看不过去,你就会失去一大半人的支持。美国是一张白纸,你爱怎么画就怎么画;中国到处是古迹,我们必须尊重历史。

但矛盾的是,中国人很重视历史这句话并非完全正确。中国人重视历史意识,但不是很重视历史。中国历代有几个皇帝,指南针是哪个朝代发明的,清朝一共多少年……许多人都答不出来。我们明知道《三国演义》的很多内容不是真的,但是我们宁可看《三国演义》,也不看《三国志》。所以,人们有时在没有把事情摸清楚前就展开行动,是很麻烦的事情。

中国人重视历史意识,重视意识形态。历史意识是由个人的背景造成的,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有自己的爱好,这就说明了个别差异。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每一个老板都有不同的作风,每一个下属都有不同的个性,所以老板跟下属最好的相处方法是:你是领导者,眼睛要往下看;你是被领导者,眼睛要往上看。二者的眼睛要有交集。

外国人很简单,他们看到了就是看到了,没看到就是没看到;中国人一般不敢实话实说,应该看到的,我不可以没有看到,不应该看到的,就算看到了,也一定要假装没看到,这中间很复杂。

很多人不了解中国人的“面子”,中国人所讲的面子跟西方人的是不一样的。中国人认为的有没有面子,只是看你有没有把我当一回事。如果几个同行在一起,你看别人都有说有笑,所有人都冷落你一个,你回去是睡不着的,你会觉得一点地位都没有。所以我们一方面害怕有竞争对手,一方面又很害怕没有竞争对手。当你发现没有人把你当竞争对手时,就可以收拾包袱回家了。

奉行交互主义就是要交心,但交心是很难的,所以我们退一步讲关心——彼此关心。会领导的人,要关心被领导的人,而被领导的人,也要关心领导的人,互相关心彼此关怀,慢慢地就会形成默契,默契到了彼此关系很密切的时候,就叫交心。我在这里要清楚地说,被领导者与领导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是随时变动的。西方人之间的关系是固定的,因为他们靠合约、签合同、权利义务来约束彼此,中国人不是。该你做的事情,别人可以随时故意不要你做,他不会不知道这是你的工作,但是他偏偏会当着你的面将工作交给别人,这时候你一定要提高警觉。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如何互动非常重要,出发点一定要弄清楚。说起来很可笑,就是明哲保身。有很多人会批评明哲保身的做法,会骂是因为他们看不懂。如果你连自己都保不住,你还能做什么事?但这又衍生出来一个问题:我怎么才能保护自己?我要得到他的认同,我才能保护自己;得不到他的认同,我拿什么保护自己?

中国人是交互的,领导者会这样想:“我是领导,我首先要保护自己。虽然我要保护的东西很多,但是我必须首先保护自己。保护自己,才能保住这家公司,而公司的同人要配合我。”那么,被领导者要怎么保护自己?要记住,不要变成老板心目当中的奴才,那太可怜了;也不要变成老板认定的叛逆分子,那会很糟糕;更不要让他一想到不合法的事情,就将脑筋动到你头上,那你注定会完蛋。被领导者保护自己也不是为了保护个人,而是为了保护自己这颗公司大机器当中的老螺丝钉能够正常地运作,这样就对了。

每个人都是明哲保身的,不会将事情完全摊开来讲,只有彼此交心、有默契,才能同心协力把事情办好。

讲求被领导的艺术,就要研究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如何同心协力。

你要准备好被领导,要站在领导的心态来看自己,而不是觉得自己样样都好。被领导者要了解领导者的心态,领导者要了解被领导者的心态,这样才能同心,同心就会协力,效果就会非常好。

尤其是小企业,更要研究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小企业有很多好处,首先它有弹性,其次它不会被制度绑死。大企业都会被制度捆绑,绑到最后动弹不得,就僵化了。小企业可以随时机动,实现策略联盟,它的实力甚至可以超过大企业。但是现在很多小企业都学大企业,那就完了。小企业一定要好好孕育、发展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因为企业所有的竞争力都在这里。要跟大企业竞争,靠什么?靠的就是公司里人人同心协力。

小企业,五脏六腑俱全,它可以发展得很好,关键是看怎么运作。被领导者与领导者的关系在中小企业显得尤其重要。

每一个领导者都要记得:你并非领导所有的人,你只领导手下的几个人,不可以认为“所有人都要听我的”,那你会累死的,你的下属也会跟着“死掉”。如果你管得太宽,管到了其他的人,你的核心团队就会散掉;如果所有的员工都要直接找你,那更可怕,你会更惨。所有的问题都直接抛向你,工作琐事、待遇问题、家里烦恼……让员工统统直接找到你,你就是自找麻烦。领导者应该只看手下的几个人有没有把事情处理好,只在一旁观察,因为旁观者清。把手下的一切举动都看得一清二楚,这样才有办法掌握全局,否则极容易百密一疏,最后死在很不起眼、被你疏忽的那一点上……

被领导者与领导者之间,讲的不是制度,他们之间的关系永远没有办法用文字写清楚。一旦用文字清清楚楚地写出来,领导者就得不到真正贴心的人,因为大家都依照规定办事,不讲私情。所以,应该怎么样在日常生活中彼此关心、互动?靠什么?其实就是靠每天下班之后的半个小时,那半个小时的意义非常重大。但是领导者不能做出硬性规定:下班后所有人加班半小时。凡是硬性规定的事情都没有效,要使其自然发生,这样领导者就可以在旁看出谁不热心、谁的时间比较有弹性、谁没有家累、谁比较顾家……每个人都可以看得很清楚,然后再去做合适的调配,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真正交心的核心团队,否则就是没有心。

在交互主义的基础上,领导者应该相信被领导者吗?答案是“不可以相信”,也“不可以不相信”。被领导者不要希望能得到领导的绝对信任,有些年轻人觉得“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必须得到领导的绝对信任,才能够做好工作。你站在领导的角度想一想,他绝对信任你,万一你欺骗他,大家岂不是嘲笑他“老糊涂,被一个年轻人耍得团团转”?

被领导者应该相信领导者吗?答案也是“不可以相信”,但是“不可以不相信”。你相信领导,万一他叫你做违法的事,你怎么办?你不相信他,又怎么能安心工作?中国人“不怕官只怕管”,人在屋檐下,怎敢不低头?

领导者自己小心,才会时时用心,判断下属的言行是不是合理。被领导者自己小心,才会时时用心,留神领导者有没有做出不正当的决策。当领导者可以相信的时候,你不信他信谁?当领导者不可以相信的时候,要明白他不是神仙,就算真的是神仙,有时也会犯错,不要盲目服从。若是盲目地相信,绝对服从,必然会害人害己,全盘皆输。相信领导者,也是以合理为限度。他是不是事事合理,谁也料不准,被领导者自己小心一些才比较保险。

正确认识合理的不平等

以交互主义为基础,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尊重,和谐相处,这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结果。但是被领导者不要以为从此可以跟领导者没大没小,你一定要小心,老板永远是老板,因为他可以把你换掉,可是被领导者就很难把领导者换掉,二者的差别就在这里。所以你说自己跟谁是平等的,我是不太接受这句话。

我经常劝现在的年轻人,心里头不要有平等的观念,因为那是不存在的东西。人活着,只能享受“合理的不平等”,没有一个人可以享受平等。

佛教说“众生平等”,那也是当你成佛以后才有可能实现的。即使大家都成佛,也不一定能够平等,你看,菩萨就比佛差一点,而罗汉又比菩萨差一点。所以,平等是一个理想,是一个梦想,是一个幻想,是不存在的东西。

你跟老板永远是不平等的,所以你不能奢求平等,只能奢求“合理的不平等”。希望领导者不要过分冤枉你,不要过分地整你,不要过分给你难堪,这就好了。

就因为不平等,一个被领导者,是不可以去告知上司的,“告知”这两个字是大忌讳。比如你说:“老板,10点钟到了,有客人在等我们,我们要准备走了。”这么说,到底你是领导者还是他是领导者?

你这种语气根本就不对,你说得再对,他也会发脾气的。

有一次我去理发,到了店里,我说:“我今天不洗头,你给我修一修就好。”他说不行,一定要我先洗头。我觉得奇怪,到底是听你的,还是听我的?他说:“我是专业的。”我笑笑:“你去跟别人说专业吧,我是出钱的!出了钱还得听你的,怪事了。”

这是一个问题,即你不能告知我,你没有权力告知我任何事情。但现在年轻人都是用“告知”的方式,尤其让父母伤心的就是打电话:“爸妈,我要结婚了。”你这样还是你父母的孩子吗?

我们以前要出国,差不多提前三个月就要跟父亲讲:“我三个月以后要出国。”他听到时间是三个月以后,就不会太激动。然后过了两个月再说一次:“时间过得真快,再过一个月就要出国了。”这样,他不会觉得很唐突,绝对不会觉得“你都不顾老母亲老父亲,说走就走”。

要记住,你只能请示,而不能够告知。有的年轻人觉得:“我很好啊,我也很尊敬他啊,他怎么这样对我呢?”其实他不了解,我们不是西方人,我们讲话的方式不可以像西方人一样。被领导者不可以在自己的朋友或者老板的朋友面前表现出“我比老板还厉害”,绝对不可以。

其实诸葛亮有一点吃这个亏。诸葛亮已经是可圈可点的人,可是到最后,刘备不听他的话,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他过分显示出“你看老板都得听我的”。老板总有一天觉得“我就不听你的”,那就坏了大计了。

这就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等级不同造成的。在现代社会,虽说人人平等,但是等级观念必不可少,等级分明是中国组织中的鲜明特征。

现在的年轻人很羡慕西方人的交流方式,不管对方是谁,该说的话都可以说,都可以直呼对方的名字,一点也没有上下级的区别。但是你要在中国也这么做,就行不通了。中国人讲话要先看对象:对上面是一种说法,对下面是另一种说法,对平级的同事,用第三种说法。这就是中国人重视等级观念的表现。如果两个中国人在谈话,看见老板来了,就要马上调整,对老板视而不见,老板心里肯定不舒服;但是,一看见老板来了,突然闭口不谈,老板也会想“这两个人在说我的坏话”,也是不妥。这就是中国人比较奇怪的地方,只要有第三者介入,两个人的互动关系就要调整。

等级观念其实是伦理的一种反映,伦理就允许合理的不平等。中国人之间形成的是人伦关系,在交往的时候,时时刻刻受等级观念的影响。西方人听到一件事情,会就这件事情来论断是非;听到一句话,会就这句话来判断对错。中国人听到一句话,往往根据说话的人下判断。说话的人不同,话的正确性也不同。

年轻人要懂得维护老板的权威性,当你的老板叫你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你就要马上着手,因为他会关注你有没有在做。如果你打算先将手边的事情做完了再做老板交代的事,那老板肯定不高兴,因为老板的看法是:“不是我叫你做的都是不重要的事情,我叫你做的才是重要的”。

因为老板要管理整个企业,必须树立自己的权威,能做到不怒自威最好,让下属尊敬自己的同时,还有一点惧怕自己。如果下属毫不害怕老板,说明他心里根本没有老板。

一般来讲,年轻人刚进企业的时候都很怕老板,逐渐在公司站稳脚跟之后,特别是当上中高层主管以后,由于资历深、贡献大,和老板走得很近,擅自与老板称兄道弟,或处处以老板的朋友自居,无形中就会冒犯老板的权威。

被领导者越到高层越要小心这一点,老板最不喜欢下属对他有负面的评价。因此,当老板问你对他的看法时,你最好说些好听的话来应付。即使老板坚持让你实话实说,你也不要上当,不要对老板的缺点直言不讳,否则无异于自掘坟墓。

被领导者在老板面前应该谨言慎行,因为一说错话就损失惨重,职位越高越输不起。所以,多听少说就是被领导者基本的保身之道。西方人非常单纯,对就对,错就错,什么话都可以在老板面前讲;中国人却认为“对有什么用”,在老板面前,你越“对”,他越生气,因为他只认为自己是对的。你可以在别人面前“对”,但不能在老板面前“对”,否则老板会感到没有面子。

凡是经常挨骂的被领导者,要自己检讨一下。老板的话永远是对的,你反对就是顶撞,盲从就是奴才。那应该怎么办?凡是老板说的,你就点头,过一段时间再来找老板说:“现在有问题,怎么办?”一个聪明的被领导者从来不去改变自己的老板,而是让老板自己改。他自己改了,会感谢你;你强迫他改,他会干掉你。

被领导者要想得到领导者的信任,又能使自己活得自在,就要与领导者建立一种恰到好处的关系,既不是领导者的奴才,又不是领导者的心头大石,这种关系我们称之为主伴关系,领导者是主,被领导者是伴。而且主伴关系是可以调整的:工作的时候,老板理应是“主”;工作以外的时间,就不一定以老板为“主”。在不同的场合,遇到不同性质的情况,“主”与“伴”应该适当调整。这样有助于促进全员参与。这里的“主”,指的是主要负责的人,而不是发号施令的人。

主伴关系,就要求被领导者要站在“不从”的立场来“从”,如果你存心要顺从,甚至揣摩领导者的想法,那就糟糕了。我一直认为历史上没有坏的皇帝,只有可怕的爪牙,因为没有一个皇帝登基以后就下决心搞垮自己的社稷,他总希望自己的江山能够千秋万代地传下去,而搞垮社稷的,是那些出馊主意的人,即所谓的佞臣。

讨好领导,甚至谄媚,只会把领导害死,被领导者要合理地“从”,“不从”的时候也要给领导留面子,尊重他的立场,最起码在其他人面前,维护他的形象,这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年轻人总以为老板喜欢听话的下属,所以凡是老板做的决定,都照样执行,哪怕这个决定是错的。其实老板最不放心就是这样凡事都说“好”的人,特别是那些话还没有讲完,就已经答“好”的人,所谓轻诺寡信,就是如此。老板不是神仙,当他决策有误的时候,你仍然说“好”,就会令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当然,你也不能凡事都有意见,这样会令老板很没面子。你必须自己衡量,对老板的命令应该服从到什么地步。服从不服从的标准,应该以把事情做好为基准,而不是以讨好老板为基础。服从与否,是自己内心的事情,用不着表现出来,千万不要当面顶撞,也不可以表现得心灰意冷,而应该和顺委婉地、合理地坚持自己的看法。

合理即有几分把握就做几分坚持。盲目坚持自己的意见就是刚愎自用,你的坚持是对的还罢了,一旦你的坚持是错误的,你势必成为众人嘲弄和苛责的对象。合理坚持自己的意见,是“不失责”;坚持到合理的地步就不再坚持,就是“不越权”。

有的年轻人始终得不到老板的重视,老板从不听你的建议,你要自己反省一下,是你的意见并无实质的助益,还是你表达的态度或方式有所偏差?有时候,老板认为你的心里没有他,就会拒绝你的一切建议。你若想有光明的前途,要得到老板的赏识,只能让他感觉到你心中有他,心意要靠“心”的交流,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讨好领导是不明智行为

即使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建立了主伴关系,这种关系也不是固定的。因为人与人的关系随时在变动,世上哪有什么固定的东西?但是,我们却可以在这个变动中抓住一点:对中国人,绝对不能存心讨好,那是没有用的,但同时也一定不能得罪。得罪他,他一定报复你,别看中国人平时表现得很有修养,话专挑好听的来说,但是你千万不要过于相信这些表面的现象,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有仇必报。

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剧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个小孩,从小就不上学,天天练武功。你若是问他:“你勤练武功,长大之后想要做什么?”他则会回答:“长大后,我要替我爸爸报仇!”这种为父报仇的例子太多了。

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如果父亲被杀了,你还拼命用功想考状元,所有人都会看不起你,会唾弃你,认为你一点也不像中国人!

你不要认为中国人会改变,中国人根本不可能改变,为什么?在西方,人为的规则很多,很多的知识都是人为编造出来的,人们非学不可,不学就落伍,而这样的规则可以随时改。中国人不一样,你看在深山里面长大的那些人,哪有机会学什么科学知识?人家不也一辈子过得好好的?中国人所有事情都是这样自然去学习的,所以为什么有人住在山上他“通”了,有人在海边他也“通”了,就是一样的道理。我们的民族性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很多人都是不学自通,他们是很自然地慢慢体会到这些“规则”,自然而然地“通”了,这样的中国人,不可能改变。

所以,被领导者要顺应自然,慢慢地感悟领导者的用意,不能存心讨好,也不能随意得罪。只有将中国人的“规则”感悟出来,才能在中国社会中生存。

与领导者相处,首要的一条是不能乱拍马屁,因为在中国,没有一个人是靠乱拍马屁成功的。也许有人会有疑问:我们看到很多拍马屁的人都过得很好啊!我想说,那是我们看错了。

当老板,最怕下属变成奴才,因为奴才就是马屁精。所以很多人说中国人很喜欢拍马屁,其实这全都是错误的观点。我问过一百多位总经理,我说:“你喜欢任用马屁精吗?”他们都是板起脸孔,说:“我为什么要用马屁精?”我又问:“你为什么这么害怕?”他回答:“我当然害怕!我迟早会被马屁精害死!”显然,中国的老板没有一个喜欢用爱拍马屁的下属。

一个人如果天天被别人拍马屁,久而久之,他就会形成“我说的话都是对的”或者“我是天下最聪明的人”的想法,慢慢地,他就会夜郎自大,目中无人。更有甚者,还会形成一种高人一等的错觉,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听我的”,如果领导者形成这样的思想,不出乱子才怪。要知道,将“马屁”全数接收,有时候必须付出庞大的代价。

如果要说中国人从来不拍马屁,这句话也不对。

老板有时候会问你:“最近忙不忙?”你若是说“忙死了”,他就会很来气,觉得“我是叫人家忙死的人吗?让你忙死了,我算什么老板?”若回答没事,老板就会说,那你多做几件事好了。怎么答都不对。很多人学沟通,不知道都学了什么东西。最适合中国人的回答是“还好啦”。老板就会觉得“不错,就是说我布置的任务刚刚好,不会让你应付不来”。你只能这样讲,别的话都不能讲。

万变不离其宗,变来变去,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这才是妙。不变的当中有变的部分,变的当中有不变的部分,这个道理,你即使打死外国人他都听不懂。他们要么就是很诚实,要么就是撒谎。中国人怎么可以诚实,怎么可以撒谎?都不可以!

遇到问题的时候,你要看这个问题是谁在问,是在什么场合问,有没有外人在场。也许老板是故意当着外人的面问你:“你在我这儿工作辛苦吗?”老板是问给外人听的,结果你来一句:“辛苦是不辛苦,就是工资太低了!”那你就等着被领导骂吧!

情况不明,而且情况会有所变动,所以每一个被领导者都应花很多时间在研究情况上。中国人除了做工作以外,还有很多时间要去把公司的氛围弄清楚,然后要分析自己“在什么样的氛围之下,用什么样的表达、配合方式”来应答,那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绝对不是制度,不是产品,也不是LOGO,企业文化是这种隐隐约约,确实存在但是永远说不清楚的东西。

学术界的人士都说中国有“马屁文化”,我觉得很奇怪,因为如果你去问问,去做一下调查就会很清楚!当然了,谁拍了马屁都不可能承认,但其实也不完全是这种情况。

甲、乙、丙三个年轻人跪在大法师面前要求剃度当和尚。大法师出来问甲:“你为什么要来当和尚?”甲说:“我爸爸要我来的。”大法师当头一棒就打了下去:“这么重大的事情自己不决定,你爸爸叫你来,你就真的来了,将来你后悔怎么办?”对于甲的回答,大法师讲的话是对的。大法师再问乙:“你为什么要来当和尚?”乙一听甲说“爸爸要我来”会挨打,就说:“我自己要来的。”这下大法师打得更凶:“这么重大的事情,不跟你爸爸商量就来了,你爸爸向我要儿子怎么办?”大法师再问丙:“你为什么要来当和尚?”丙吓得一句话都不敢讲。大法师用了全身力气打下去:“这么重大的事情想都不想就来?”这才是中国社会。

如果你是第四个人,面对这样的问题,你怎么回答?有人会这样回答:“我受佛祖的感应。”言外之意是,你敢打我吗?我把佛祖搬出来了。结果大法师两只手都打下去了。为什么?他完全没有面子了——修行了几十年,佛祖都没有给他感应;你还没修行,佛祖就给你感应了,打你看看头破不破。

这其实是个笑话。但是年轻人真的要动一动脑筋。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没有第二个——“我受到大法师的感召”。因为你这句话讲到对方的心里去了。所以,什么叫中国式沟通?就是讲到对方“打”不下去,讲到对方没辙。有人会问,大法师会不会说“让你拍马屁”,又打一下?肯定不会。因为这不叫作拍马屁,而叫作“马屁味道”。

中国人擅长制造马屁味道,很多人也都喜欢马屁味道,而实际上我们真的很讨厌马屁精。那么,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有些事情要做,但不要把它当成是拍马屁?不是这样的。我认为,还是要看动机,看看你是否存心拍马屁。

还必须说明的是,中国人是无法讨好的,因为中国人太敏感。中国人的警觉性非常高,而某些警觉性高的人,疑心也是非常重的。有两个小女生,只要看到一个大男生从外面笑着过来,其中一个女生马上会对另一个女生说:“大老远就在笑,你要小心啊,他不怀好意!”外国人碰到这种事,只会认为他只是对你笑笑而已,而中国人就会提高警惕。

还是上面的例子,如果说那个大法师警觉性很高的话,年轻人回答说“是大法师感召我来的”,还会挨棒子,怎么办?在我看来,如果是这样,那个人就没有资格当大法师了。但我认为,面对大法师的提问,很完整的回答是这样的:“我受大法师的感召,我爸爸也同意了,我自己也考虑过,而且好像佛祖也有这个意思。”完完整整地回答,他的棒子怎么都打不下去。

不要触犯彼此私人领地

我们不要想着去改变老板的喜好。比如老板喜欢黄色的,你千万不要跟他讲:“老板,你老穿黄色的衣服不好。”这里没有你的事,因为老板的公生活你是有一份的,但是他的私生活你是没一份的。类似老板喜欢的颜色、口味等,这些东西完全是主观的,千万不要乱加评价,甚至反驳。尤其是他引以为豪的东西,哪怕他说自己打麻将很厉害,你也不要当着他的面,说“打麻将纯属浪费时间”之类的话。

但是中国人说没一份,也是有一份。当他问你的时候,你要表示意见;当他不问你的时候,你千万不要琢磨,不要有任何话。

怎么把握跟老板的个人关系?记住一句话:千万要保持距离,而且是安全的距离。

第一,如果不同性别的话,要明白“我是你工作的伙伴,不是你生活的伙伴”,一定要很明确,否则会很乱,将来更会一塌糊涂。第二,要坚持“我也有我的个性”,人不可能没有个性,所以,如果老板讲的话你觉得不妥当,不要说出来,用行动来表现,让老板知道“你要适可而止,太过分我就不干了”。

我有一招最好的,就是当你觉得老板太过分的时候,就溜出去,让他找不到人,这样老板就会知道——这个家伙又溜走了,肯定有什么问题不对。他就会开始想,是不是自己的行为不当,然后就会叫人把你找回来。这时,你要清楚老板的心理,回去之后要当作没有事一样。人不能保护自己的话,又怎么能在这个社会好好活着呢?

当然,你要靠自己去拿捏其中的度。十个老板起码有八个是脾气不好的,即使人前表现再好脾气的老板,实际上也不可能容忍一切,因为若是脾气非常好,他就不可能当老板。你不要期待你的老板脾气好,那是天方夜谭,你要面对事实,要知道你没有办法改变他,但是可以跟他保持一个安全的距离——我不过分,你也不要过分,你过分了,那我走,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样才能长久。

中国人有一句话,“防人之心不可无”,年轻人一定要谨记。防人从来不是出自小人之心,而是为了保护自己免遭迫害,防人又不是害人,何错之有?不信的话,可以看看中国的历史。自古以来,当权者基本都经历过三个阶段:一开始大家都是好兄弟,百无禁忌,好话坏话都可以直说;接下来就区别对待,重用自己认为靠得住的,而那些不可靠的,越能干越要加以迫害,以免夜长梦多;到了衰落时期,对任何人都心存怀疑,即使好人也会变成坏人,不可不防。人心善变,当权者有这种心态也正常。被领导者唯有小心翼翼,特别是看过了太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难免心生恐惧,不敢不防。

可见拿明哲保身作为管理的根本理念,具有相当稳固的基础,不容忽视,也不必怀疑。被领导者要慎防被领导者害死。因为领导者好不容易才爬到高位,最怕被下属拖累,所以一旦发现下属可能连累自己的时候,无不六亲不认,把所有责任往下属身上推。这也是人之常情,被领导者不可盲目被这种领导者弄得自己家不像家、人不像人。所以中国人逐渐养成“明哲保身”的习惯,时时以“防人之心不可无”为信念,不敢稍有大意。你提防我、我也提防你,演变为我相信你、你也相信我,这是中国式管理“以心交心”的历程。明哲保身,不过是修己,用来作为管理的起点,并不能发挥管理的功能。而当其逐渐演变为“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彼此互信互赖时才能安人,获得管理的效果。

被领导者对领导者要敬而远之,保持适当的距离,特别是不能介入领导者的家务事。以《三国演义》中的赵云为例,赵云的功劳不比关羽、张飞小,但刘备并不喜欢他,因为他介入刘备的家务事太深。被领导者如果介入领导的家务事,就会惹领导不高兴,其他的人也会愤愤不平,认为你拍马屁。这一点要学学诸葛亮,他虽然深得刘备的信任,可以说刘备对他言听计从,但他从不介入刘备的家务事。刘备曾问诸葛亮立嗣之事,诸葛亮笑而不答,让刘备去问关羽。而刘备本人,也曾因介入刘表的家事,差点丢了性命。刘表有二子,长子刘琦为前妻所生,为人虽贤,而柔懦不足成大事;次子刘琮为后妻蔡夫人所生,颇为聪明。刘表要废长立幼,又碍于礼法,乃请教刘备如何是好。刘备率直说出废长立幼是取乱之道,并说蔡夫人娘家势大,可缓慢削灭,不可溺爱少子而乱了局。被蔡夫人知道后,怀恨在心,设计杀之,幸好刘备命不该绝,否则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我们常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意思是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内容各不相同。身为外人,根本弄不清楚,最好不要轻易介入,免招祸患。

第三章 领会领导的真实意图

中国人有意见不会直接表达

很多年轻人念了书以后,并未变得聪明,只是好像知识比别人多一点而已。因为在学校里念的书,什么理论观点都写得清清楚楚,他只要记住就可以了。时间长了,脑袋就僵化了,失去了判断分析的能力。一旦进入社会,他就发现,没有人会清楚地告诉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很容易一下子就混乱了。于是对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产生误解,以至于好心办坏事的情况时有发生,令人哭笑不得。

年轻人刚进入公司时,都是被领导者的角色,他要处处跟领导者打交道,如果不能明白领导者的心思,简直没法开展工作。因为中国人有意见,并不会直接表达,经常会拐弯抹角地说出自己的意思。当领导说些模棱两可的话时,若不能领会领导的话中真意,只会处处碰壁。很多年轻人没法适应这种情况,只怪领导不把话讲清楚。可是中国人所处的文化环境,决定了中国人不会直来直往。这一点怪不得领导者,年轻人应该自己学会适应。如果被领导者不了解为什么领导者言不由衷,或者不明白自己如何建言献策,只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以下几种情况,需要年轻人细细领悟,领悟到了,你才是合格的被领导者。

第一,领导者经常是言不由衷的,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太复杂,被领导者需要揣摩。有一句话尤其让我们害怕,叫“隔墙有耳”。“隔墙有耳”真的会随时出现在我们身边,以前还会说:“哪里有这个墙啊?那儿没有人啊!”现在有针孔摄像机,放在哪里,你怎么知道?所以,以前的老话在当今社会尤其管用。

以前我们都把“千里眼”和“顺风耳”当笑话,现在却天天生活在“隔墙有耳”的恐慌里。现在爱用手机的人最容易泄密,很多人在洗手间里面打电话,洗手间来来往往多少人啊,你怎么知道谁在里面,谁在外面?你如何知道前后左右有些什么人?

所以,领导者在和被领导者说话时,经常言不由衷。并不是对被领导者不信任,而是真的难以知无不言。被领导者一定要明白这一点,揣摩领导的言外之意,而不能追问他到底想说什么。迫使领导把话讲清楚,只会让自己死得更快。因为你若逼他,他会想,我已经说得这么清楚了,你还要问,我只能随便说一些假话了。你根本不可能知道他的真实意图。很多被领导者到最后会感觉上当受骗,其实哪里有骗局,是你不懂得揣摩而已。

第二,有些话由于条件的限制,领导者不方便讲,被领导者要替他讲出来。其实身为领导者,越是位高权重,越不方便随便讲话,不管对外对内都是如此。比如,对外谈判的时候就是如此。现在大家都在学西方的那套谈判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在中国是要吃大亏的,而且是吃闷亏的。西方人的个性是:我充分准备,你也充分准备;我实实在在,你也实实在在;我对你诚恳,你也对我诚恳;一切准备结束,我们开始谈。而中国人会说:“那有什么好谈的,不要谈了。公事公办嘛!”中国人一开始不会完全坦白,因为对方会杀价,于是我们会这样想:如果一开始就说实价,你一杀,我如果一毛钱都不能让,你会觉得没有面子,但是如果给你让价,我就吃亏了。这是大家都知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