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614教育学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11:58:37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四川师范大学614教育学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四川师范大学614教育学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试读:

1999年四川师范大学320教育学基础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教育功能

2教学模式

3班集体

4师生关系

5隐性课程

二、辨析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说明理由(每小题2分,共24分)

1教育学是研究学校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同属于现代教育的范畴,二者在性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3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现代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

5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材中。

6学生主要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

7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8建立常规是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

9谈话法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10教学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11个别教育的对象不仅指后进生,也包括优秀生和中间生。

12采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学生是违反教育原则的。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学校教育与环境影响的关系。

2怎样理解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

3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相比有哪些不同特点?

4教育现代化包括哪些内容?

5影响个体发展的内部动因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现代教学过程观与传统教学过程观有哪些本质区别?

2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五、综合分析题(16分)

从教育、社会、人三者的关系入手,说明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000年四川师范大学320教育学基础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义务教育

2素质

3课程

4陶冶教育法

5教学评价

二、辨析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说明理由(每小题2分,共24分)【真题中本部分缺少第5小题】

1教育既可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也可能阻碍学生健康发展。

2重点中学的双重任务应该侧重升学,如果没有比一般学校高得多的升学率,也就失去了办重点中学的意义。

3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构成了学校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4学校中学生参加的主要活动就是教学活动。

5讲授法是注入式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6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学中。

7课堂教学如果没有课外活动的配合,就不可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8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9一般说来,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或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家长与教师。

10在当前的形势下,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单靠学校教育已经无能为力了。

11教师的劳动比一般人的劳动更具有创造性。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育这一社会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哪里?

2现代人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素质?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其积极作用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4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

5什么样的班级才能称为班集体?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以你自己成长的过程为例,说明哪些因素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作用?这些作用的性质与状态发生过什么变化?

2如何正确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

五、综合分析题(16分)

从现代教育应具有的基本特征入手,分析说明我国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

2001年四川师范大学320教育学基础考研真题

2002年四川师范大学320教育学基础考研真题

2003年四川师范大学320教育学基础考研真题

2004年四川师范大学326教育学基础考研真题

2005年四川师范大学317教育学基础考研真题

2013年四川师范大学614教育学基础考研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标明顺序写在答题纸上。

1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  )。

A.《康德论教育》

B.《近代教育学》

C.《理想国》

D.《大教学论》

2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学著作是(  )。

A.《普通教育学》

B.《爱弥尔》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经验与教育》

3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促进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主观文化转变的教育学派别是(  )。

A.改造主义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实用主义教育学

4实用主义教育学关于师生关系的主张是(  )。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

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D.教师学生双中心

5自然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

A.涂尔干

B.凯洛夫

C.卢梭

D.凯兴斯泰纳

6根据教育作用对象的不同,教育功能可分为(  )。

A.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B.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C.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D.直接功能与间接功能

7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的教育起源学说是(  )。

A.生物起源说

B.神话起源说

C.劳动起源说

D.心理起源说

8人的语言、思维、记忆等发展都存在不同的关键期,体现了人身心发展的(  )。

A.不均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差异性

9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的是(  )。

A.个人本位论

B.文化本位论

C.社会本位论

D.国家本位论

10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即(  )。

A.学制

B.教育管理

C.教育制度

D.教育行政

11强调课程设置原则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的理论派别是(  )。

A.要素主义课程论

B.永恒主义课程论

C.经验主义课程论

D.国家主义课程论

12班级授课制的雏形是(  )。

A.个别化教学

B.导生制

C.道尔顿制

D.师徒制

13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是(  )。

A.陶冶

B.讲授法

C.案例法

D.榜样示范法

14“稷下学宫”的创立国是(  )。

A.齐国

B.鲁国

C.赵国

D.魏国

15创立“六学一馆”中央官学体系的朝代是(  )。

A.汉

B.隋

C.唐

D.宋

161922年,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壬子学制

C.壬戊学制

D.壬戌学制

17下列不属于“四书”的是(  )。

A.《大学》

B.《诗经》

C.《中庸》

D.《论语》

18《颜氏家训》的作者是(  )。

A.颜渊

B.颜元

C.颜之推

D.颜真卿

19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是(  )。

A.蔡元培

B.袁世凯

C.唐绍仪

D.章宗样

20被誉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的是(  )。

A.杜威

B.帕克

C.克伯屈

D.贺拉斯·曼

21要素主义者倡导的“新三艺”是指(  )。

A.计算机 数学 英语

B.数学 计算机 外语

C.自然科学 数学 外语

D.数学自然 科学 英语

22“教学与发展”理论的提出者是(  )。

A.皮亚杰

B.布鲁纳

C.赞科夫

D.巴班斯基

23美国1862年颁布的《莫雷尔法案》要求各州开办或资助农业和机械工艺类学院,这类学院被称为(  )。

A.社区学院

B.初级学院

C.技术学院

D.赠地学院

24出版《终身教育引论》并成为终身教育理论的积极倡导者是(  )。

A.埃德加·富尔

B.保罗·朗格朗

C.杜威

D.雅克·德洛尔

251944年英国颁布的重要教育法案是(  )。

A.福斯特法案

B.巴特勒法案

C.巴尔福法案

D.费舍教育法

26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翻译自(  )。

A.日本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7有意义接受说的提出者是(  )。

A.桑代克

B.奥苏贝尔

C.马斯洛

D.皮亚杰

28皮亚杰把人的身心发展分为(  )。

A.三个阶段

B.四个阶段

C.五个阶段

D.六个阶段

29下列概念属于维果茨基提出的是(  )。

A.自我价值感

B.成就动机

C.自我效能感

D.最近发展区

30智力二因素论的提出者是(  )。

A.苏霍姆林斯基

B.马卡连柯

C.凯洛夫

D.斯皮尔曼

31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是(  )。

A.加德纳

B.孟禄

C.狄尔泰

D.拉伊

32根据动力来源的不同可将学习动机分为(  )。

A.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B.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

C.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

D.积极动机与消极动机

33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  )。

A.班杜拉

B.皮亚杰

C.马斯洛

D.加涅

34陈述性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是(  )。

A.内化

B.顺应

C.产生式

D.同化

35人们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是(  )。

A.认知能力

B.元认知

C.认知水平

D.再认知

36品德的外部表现是(  )。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

37成败归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休谟

B.维纳

C.柯尔伯格

D.皮亚杰

38按照研究的目的不同,教育研究可以分为(  )。

A.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B.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

C.实验研究与思辨研究

D.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39反映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的指标是(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40关于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研究主要属于(  )。

A.基础研究

B.发展性研究

C.应用研究

D.预测研究

41提高问卷效度的关键是(  )。

A.正确选题

B.写好指导语

C.问卷题目的行文技巧

D.设计目标体系

42按照实验控制程度划分,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不能用真正的实验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不能用随机化方法分派被试情况的是(  )。

A.前实验

B.真实验

C.准实验

D.验证实验

43某研究者需要收集近年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数据,最可靠的信息来源是(  )。

A.教育辞书

B.教育年鉴

C.教育专著

D.教育论文集

44便于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研究的观察类型是(  )。

A.半结构式观察

B.全结构式观察

C.准结构式观察

D.非结构式观察

45在教育研究报告中,研究中使用的调查问卷一般放在(  )。

A.前言部分

B.正文部分

C.结论和建议部分

D.附录部分

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要求判断正误,然后阐明理由。

46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没有积极作用。

47杜威认为教育是没有目的的。

48接受学习不可能是有意义学习。

三、简答题:49-53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49简述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50简述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51简述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52简述1958年美国《国防教育法》颁布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53简述课题论证的基本步骤。

四、分析论述题:54-56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54论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并结合实际阐述如果要当好一名老师应该怎么做。

55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56请从下列两题中选做一题。如果两题都选,则只判第一题。

第一题:结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谈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对实际教学的意义。

第二题:编制一份旨在调查留守儿童学习状况的问卷。要求:(1)给“留守儿童”下一个操作性定义;(2)问题不少于10个,且至少有3种问题形式;(3)答题不能透漏考生信息,如确需涉及,用××代替。

2013年四川师范大学614教育学基础考研真题及部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标明顺序写在答题纸上。

1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  )。

A.《康德论教育》

B.《近代教育学》

C.《理想国》

D.《大教学论》【答案】D【解析】《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于1632年写成的教学理论著作,也是西方近代最早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为近代教育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2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学著作是(  )。

A.《普通教育学》

B.《爱弥尔》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经验与教育》【答案】A【解析】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

3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促进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主观文化转变的教育学派别是(  )。

A.改造主义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实用主义教育学【答案】B【解析】文化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因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因此教育的研究既不能采用赫尔巴特纯粹的概念思辨来进行,也不能依靠实验教育学的数量统计来进行,而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第五,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发挥教师和学生个体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建构对话的师生关系。

4实用主义教育学关于师生关系的主张是(  )。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

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D.教师学生双中心【答案】B【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基本观点是:第一,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第五,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作准备的;第六,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展、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5自然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

A.涂尔干

B.凯洛夫

C.卢梭

D.凯兴斯泰纳【答案】C【解析】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从性善论出发,认为人秉有天赋的自由、理性和良心,顺性发展就可以自然从善,成为善良的人。涂尔干是社会学实证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社会分工论;凯洛夫教学过程应在科学的认识论的指导下进行,提出课堂教学五环节;凯兴斯泰纳在教育思想上提出公民教育和劳作学校的主张。

6根据教育作用对象的不同,教育功能可分为(  )。

A.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B.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C.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D.直接功能与间接功能【答案】B【解析】从教育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从教育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教育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从教育作用的层次看,教育功能分为直接功能与间接功能。

7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的教育起源学说是(  )。

A.生物起源说

B.神话起源说

C.劳动起源说

D.心理起源说【答案】D【解析】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神话起源论者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神所创造的;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8人的语言、思维、记忆等发展都存在不同的关键期,体现了人身心发展的(  )。

A.不均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差异性【答案】A【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是指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和同一年龄阶段不同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如人的语言、思维、记忆等发展都存在不同的关键期。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是指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即遗传、环境、教育和其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

9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的是(  )。

A.个人本位论

B.文化本位论

C.社会本位论

D.国家本位论【答案】C【解析】社会本位论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A项个人本位论认为应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B项文化本位论强调教育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D项国家本位论是将目标定位在维护国君和民众利益基础上的理论。

10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即(  )。

A.学制

B.教育管理

C.教育制度

D.教育行政【答案】A【解析】学校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11强调课程设置原则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的理论派别是(  )。

A.要素主义课程论

B.永恒主义课程论

C.经验主义课程论

D.国家主义课程论【答案】A【解析】要素主义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它提出的课程设置原则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永恒主义认为教育内容或课程涉及的第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经验主义课程论认为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足取的,应代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国家主义课程论主张课程标准要具有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四个特点。

12班级授课制的雏形是(  )。

A.个别化教学

B.导生制

C.道尔顿制

D.师徒制【答案】B【解析】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喀斯特制。教师以教年龄较大的学生为主,而后由他们中的优秀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以班级为基础,不过教师不直接教全班学生而是教其中一部分学生——“导生”,然后由“导生”转述教师讲过的内容。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已具有班级授课的雏形,对丰富和完善班级授课制起过积极作用。

13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是(  )。

A.陶冶

B.讲授法

C.案例法

D.榜样示范法【答案】D【解析】陶冶的方法是教师自觉地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方法。案例法是通过案例研究来鉴别成功和失败。

14“稷下学宫”的创立国是(  )。

A.齐国

B.鲁国

C.赵国

D.魏国【答案】A【解析】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齐国的官办高等学府,创立于齐桓公时,至战国末结束,前后达数百年,因建于临淄城南的稷门而得名。

15创立“六学一馆”中央官学体系的朝代是(  )。

A.汉

B.隋

C.唐

D.宋【答案】C【解析】“六学一馆”是唐代中央官学体系,具体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

161922年,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壬子学制

C.壬戊学制

D.壬戌学制【答案】D【解析】壬戌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1922年学制”或“新学制”。是是1922年效法美国制定的新学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的学制。1902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正式颁布但未实行的第一个学制。壬子学制是1912(壬子)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制定的新学制。没有壬戊学制。

17下列不属于“四书”的是(  )。

A.《大学》

B.《诗经》

C.《中庸》

D.《论语》【答案】B【解析】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是《诗经》《诗》《尚书》《书》《礼记》《礼》《周易》《易》和《春秋》等五本儒家经典的合称。因此,《诗经》不属于“四书”。

18《颜氏家训》的作者是(  )。

A.颜渊

B.颜元

C.颜之推

D.颜真卿【答案】C【解析】《颜氏家训》是中国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颜之推撰。

19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是(  )。

A.蔡元培

B.袁世凯

C.唐绍仪

D.章宗样【答案】A【解析】蔡元培,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20被誉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的是(  )。

A.杜威

B.帕克

C.克伯屈

D.贺拉斯·曼【答案】D【解析】19世纪30年代,美国掀起了一次重要的普及义务教育运动,即公立学校运动。公立学校运动主要指依靠公共税收维持、由公共教育机关管理、面向所有公众的免费的义务教育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贺拉斯·曼等人成为重要的推动者,贺拉斯曼因此被称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

21要素主义者倡导的“新三艺”是指(  )。

A.计算机 数学 英语

B.数学 计算机 外语

C.自然科学 数学 外语

D.数学 自然科学 英语【答案】D【解析】要素主义是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的一个流派,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与进步主义教育对立,它强调“种族经验”或“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和学习的系统性。要素主义者倡导的“新三艺”是指数学、自然科学、外国语的课程体系,并按学术标准推行能力分组。

22“教学与发展”理论的提出者是(  )。

A.皮亚杰

B.布鲁纳

C.赞科夫

D.巴班斯基【答案】C【解析】赞科夫,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他一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教学与发展问题”的实验研究,从1957年至1977年他以“教育与发展”为课题,进行长达20年的教育科研与教改实验。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理论,认为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23美国1862年颁布的《莫雷尔法案》要求各州开办或资助农业和机械工艺类学院,这类学院被称为(  )。

A.社区学院

B.初级学院

C.技术学院

D.赠地学院【答案】D【解析】《莫雷尔法案》有时也译作《莫里尔法案》,该法案规定,在5年内至少建立一所“讲授与农业和机械工业有关的知识”的学院,后来这类学院被称为“农工学院”或“赠地学院”,这些学院是《莫雷尔法案》结出的果实。

24出版《终身教育引论》并成为终身教育理论的积极倡导者是(  )。

A.埃德加·富尔

B.保罗·朗格朗

C.杜威

D.雅克·德洛尔【答案】B【解析】保尔·朗格朗是法国当代著名的成人教育家,终身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他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并成为终身教育理论的积极倡导者。

251944年英国颁布的重要教育法案是(  )。

A.福斯特法案

B.巴特勒法案

C.巴尔福法案

D.费舍教育法【答案】B【解析】《巴特勒法案》也称《1944年教育法》是英国政府于1944年颁布的战后教育改革法案。它结束了战前英国教育制度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形成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国民教育制度。

26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翻译自(  )。

A.日本

B.美国

C.英国

D.德国【答案】A【解析】中国第一本翻译的教育心理学著作是房东岳翻译的《教育实用心理学》,作者是日本的小原又一。

27有意义接受说的提出者是(  )。

A.桑代克

B.奥苏贝尔

C.马斯洛

D.皮亚杰【答案】B【解析】奥苏贝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提出了有意义接受说。

28皮亚杰把人的身心发展分为(  )。

A.三个阶段

B.四个阶段

C.五个阶段

D.六个阶段【答案】B【解析】皮亚杰把人的身心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

29下列概念属于维果茨基提出的是(  )。

A.自我价值感

B.成就动机

C.自我效能感

D.最近发展区【答案】D【解析】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自我价值感理论代表人物:卡芬顿,此理论主要从学习动机的负面着眼,试图探讨有些学生为什么不努力学习的问题。成就动机理论主要有麦克里兰的广泛的社会成就动机理论和阿特金森的期待-价值成就动机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提出来的。

30智力二因素论的提出者是(  )。

A.苏霍姆林斯基

B.马卡连柯

C.凯洛夫

D.斯皮尔曼【答案】D【解析】智力二因素论,简称“二因论”,是英国心理学家查尔斯·斯皮尔曼于1904年所倡议。他认为人类智力内涵,包括着两种因素:一为普通因素,简称G因素;另一为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按斯皮曼的解释,人的普通能力系得自先天遗传,主要表现在一般性生活活动上,从而显示个人能力的高低。S因素代表的特殊能力,只与少数生活活动有关,是个人在某方面表现的异于别人的能力。

31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是(  )。

A.加德纳

B.孟禄

C.狄尔泰

D.拉伊【答案】A【解析】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

32根据动力来源的不同可将学习动机分为(  )。

A.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B.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

C.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

D.积极动机与消极动机【答案】A【解析】依据学习动机的来源,可将学习动机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直接性动机和间接性动机;根据奥苏贝尔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可将学习动机划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依据学习动机与学习需要和诱因之间的关系,可将学习动机划分为积极动机与消极动机。

33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  )。

A.班杜拉

B.皮亚杰

C.马斯洛

D.加涅【答案】C【解析】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类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论。加涅提出了信息加工理论。

34陈述性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是(  )。

A.内化

B.顺应

C.产生式

D.同化【答案】D【解析】心理学家认为陈述性知识获得的心理机制是同化。陈述性知识的建构就是通过同化实现的,即通过新、旧知识之间充分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不是在记忆外在的知识,而是作为一个积极的思考者建构自己的知识。顺应是指新知识的纳入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调节和改造而引起认知结构发生质变的过程,它不是陈述性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内化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意义。产生式是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位。

35人们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是(  )。

A.认知能力

B.元认知

C.认知水平

D.再认知【答案】B【解析】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是个体对自己认知的认知,是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

36品德的外部表现是(  )。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答案】C【解析】道德行为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是品德的内部表现。

37成败归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休谟

B.维纳

C.柯尔伯格

D.皮亚杰【答案】B【解析】维纳是成败归因理论的代表人物,休谟是因果理论的代表人物,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的代表人物,皮亚杰是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代表人物。

38按照研究的目的不同,教育研究可以分为(  )。

A.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B.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

C.实验研究与思辨研究

D.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答案】D【解析】按照研究的目的不同,教育研究可以分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按照研究方法的性质的不同,教育研究可以分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教育研究可以分为实验研究与思辨研究。

39反映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的指标是(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答案】A【解析】信度主要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即测验结果是否反映了被测者的稳定的、一贯性的真实特征。效度反映心理测量结果的真实性;难度反映测量所得结果的难易程度;区分度反映测量所得结果的识别程度。

40关于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研究主要属于(  )。

A.基础研究

B.发展性研究

C.应用研究

D.预测研究【答案】B【解析】发展性研究是指对事物前进变化趋势的研究,强调发展过程,如,中小学基础性学科教学改革,中小学生遇到的问题等。基础研究是指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动,主要包括:科学家自主创新的自由探索和国家战略任务的定向性基础研究;对基础科学数据、资料和相关信息系统地进行采集、鉴定、分析、综合等科学研究基础性工作。应用研究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的研究,它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预测研究又称趋势研究,是在有关研究对象的过去情况的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某种预测模型,并在进一步的多次观察中证实该模型与实际情况的符合度。

41提高问卷效度的关键是(  )。

A.正确选题

B.写好指导语

C.问卷题目的行文技巧

D.设计目标体系【答案】D【解析】提高问卷效度的正确选题、写好指导语、问卷题目的行文技巧、减少误差、样本事宜且防止流失、排除无关因素干扰、设计目标体系。其中设计目标体系是提高问卷效度的关键。因此答案选D。

42按照实验控制程度划分,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不能用真正的实验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不能用随机化方法分派被试情况的是(  )。

A.前实验

B.真实验

C.准实验

D.验证实验【答案】C【解析】准实验设计是指运用原始群体,而不是随机地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的实验方式。用于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不能用真正的实验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不能采用随机化方法分派被试的情况。因此答案选C。

43某研究者需要收集近年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数据,最可靠的信息来源是(  )。

A.教育辞书

B.教育年鉴

C.教育专著

D.教育论文集【答案】B【解析】教育年鉴是国家教育部组织编纂的逐年反映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工具书,它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与方针政策、做好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进程的真实记录。编纂年鉴为教育管理决策、教育科研提供了参考;为教育战线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开辟了园地;为宣传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成就设立了窗口;为热心关注和研究中国教育的读者提供了资料。

44便于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研究的观察类型是(  )。

A.半结构式观察

B.全结构式观察

C.准结构式观察

D.非结构式观察【答案】B【解析】全结构式观察是在观察活动开始之前,观察者严格地界定研究的问题,依照一定的步骤与项目进行观察,同时采用准确的工具进行记录。结构式观察能获得大量确切和翔实的观察资料,并可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但缺乏弹性,也比较费时;非结构式观察只有一个总的观察目标和方向,或一个大致的观察内容和范围,缺乏明确的观察项目和固定的记录方式,这种方法虽然较灵活,但获取材料不系统、不完整。

45在教育研究报告中,研究中使用的调查问卷一般放在(  )。

A.前言部分

B.正文部分

C.结论和建议部分

D.附录部分【答案】D【解析】在教育研究报告中,研究中使用的调查问卷一般放在附录部分。附录是论文、报告的补充部分,附图书或文章后,只是为了让读者更加明白作品内容而添加的内容。其基本信息为与正文有关的文字、表格和图片,包括与正文有关的文章、文件、年谱。

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要求判断正误,然后阐明理由。

46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没有积极作用。

答:错误。学校教育、非正式群体、学生个体发展三者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状态,不同的关系状态对学校教育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对学校教育有消极的作用也有积极的作用。

学生非正式群体特指在学校教育生活中存在着的,相对于学校正式组织内的群体而言,缺乏教师正式介入和正式组织规范的一类学生群体。从学校教育、非正式群体、学生个体发展三者关系状态出发,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非正式群体满足了学生成长中的某些需要,而这一需要状态在学校教育中被忽视了,或者学校教育本身缺乏相关的教育资源,因此,这一类非正式群体成为学校教育的合理补充。如交朋结友、相互倾诉、交往与沟通的需要。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需要,尤其是在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其表现的形式与强度也会很不同。这类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自然的,也是有意义的。(2)学生非正式群体不仅满足了学生当前成长的需要,而且具有更明显的自发性,较明显地促进着学生的成长,这是与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方向一致的。这一状态下,学生非正式群体与学校教育二者更可以相互强化,会有诸多重叠的领域。现实中大量存在着的以文化学习、科技制作、个体兴趣发展等为核心的学生非正式群体,都具有这一特征。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学生之间就会比较明显地形成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纽带的交往圈,自然地会形成非正式群体。随着年级的升高,这一现象更加明显。这类的非正式学生群体对学校教育产生积极的作用。(3)学生的某类合理需要在学校教育中难以得到满足,从而不得不通过非正式群体的形式寻找满足。相对而言,这往往是在学校教育中的弱势群体、学业失败的初中及初中以上的学生所更容易形成的,而且,形成的具体群体形态也会很不同。它们都能暴露当前学校教育的现实问题,但还是在学校教育的基本界限内存在与发展,有着内在的“亲教育性”。(4)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从学校教育的立场上看,是需要抵制、改变的,因此,学校教育与非正式群体存在着内在的对抗状态。这一类非正式群体与第三种类型的差别,主要在于其危害性明显,往往是外部社会不良因素大量介入后所形成的,而第三类状态的非正式群体并不具有如此明晰的“反教育”特征。

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出,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对学校教育有消极的作用也有积极的作用。我们要正确对待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因此题目的观点是错误的。

47杜威认为教育是没有目的的。

答:错误。杜威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但并非指教育过程中不存在着任何目标,而是他用来反对教育的外部目的,藉以提倡教育的内在目的的代名词。(1)杜威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

杜威认为教育只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目的,或者说只有“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而无“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他所说的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即指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的目的,而把由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总目的看作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并指斥这是一种外在的、虚构的目的。(2)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实质

无论就杜威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教育家,还是就现实的资产阶级教育实施者来说,都不可能真正认为教育不需要由社会政治来确立其目的,或者不曾依据其政治需要来制定其目的。在“教育无目的”论的背后,是切实存在着由美国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实际教育目的的。而且,杜威在其著作中所特别强调的“教育历程以内”的目的,其实就是确定这种目的的理论依据与原则要求。(3)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评价

杜威对“教育目的”有关理论的阐释,虽然能为我们提供一定程度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展现一个认识教育目的的新视角,但其理论论证自相矛盾,他后来在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明确指出了教育目的的原则,并且在中国“五四”民主革命运动中直接提出的教育目的的社的与政治目的。此外,他的“教育无目的”论实践指导价值的缺乏,足以使我们对其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产生怀疑。但并不能认为杜威认为教育是无目的的。

综上所述,杜威认为教育是没有目的的观点是错误的。

48接受学习不可能是有意义学习。

答:错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接受学习与有意义学习是相互联系的。(1)接受学习

奥苏贝尔认为,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的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学习者接受知识的心理过程表现为:首先,在认知结构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识的有关观念;然后,找到新知识与起固着点作用的观念的相同点;最后,找到新旧知识的不同点,使新概念与原有概念之间有清晰的区别,并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融会贯通,使知识不断系统化。奥苏贝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为此,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2)有意义学习

所谓意义学习,奥苏贝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相反,如果学习者并未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则是一种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3)接受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①接受学习与有意义学习并不矛盾。有意义学习强调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强调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同化作用。事实上,学生发现新知识,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的,而是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作为基础的;学生同化新知识,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通过自己头脑的积极主动的反映才实现的。应该说,有意义学习和接受学习虽然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但都特别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作用,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

②认为接受学习不可能是有意义学习的人是没有对接受学习有全面的认识,接受学习有低级和高级之分。在接受学习中,学习主体所得到的经验是来自经验传递系统中,他人对此经验的传授,并非来自他自己的发现与创造。低级的接受学习主要表现为呆读死记、“一知半解”“半通不通”,即机械学习,无意义学习。而高级的接受学习则表现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精通”或“融会贯通”等等。这时候的接受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

综上所有,接受学习不可能是有意义学习是错误的。

三、简答题:49-53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49简述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答:社会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上。(1)社会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目的制定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社会通过教育所培养的人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制度和思想关系的体现者,是具有一定的阶级意识和世界观的人。教育所要实现的这方面的目的,是由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但是,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当他们进入直接的生产过程时,又构成为社会生产力的要素。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人所提出的要求,也必然制约着教育目的制定。(2)社会生产力制约课程的设置以及部分内容

课程门类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以及课程之间的联系与结构,它一方面为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另一方面也为生产力所制约。在古代社会中,学校所设置的课程门类不多,大多数是属于哲学、政治、道德、宗教等人文学科以及语言、文字等工具课程,与生产力直接联系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课程很少,所占的比例甚微。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联系日益广泛,人所能利用的自然物质及其属性不断扩大,人们对客观世界各方面的认识日益丰富,逐渐地系统化、理论化。各门自然科学逐一地从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各自构成独立的科学体系。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至此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此外,课程结构学校课程设置的结构同样也为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3)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学校的结构

①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与速度之所以要为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所制约,这是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社会所能提供的剩余劳动的数量。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所能提供的剩余劳动数量又直接制约着一个国家在教育经费方面的支付能力。教育经费的支付量直接影响到校舍设备、师资条件等方面的教育能力,而教育能力是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的主要因素。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仅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前提和可能,而且也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需要。

②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制约着教育内部的结构。例如大、中、小学的比例关系,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全日制学校与业余学校的比例关系,高等学校中各种专业、系科设置的比例关系等,都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与在这个基础上形成起来的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否则就会导致教育事业内部的比例失调,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会造成部分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和教学的手段

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学校组织管理所使用的某些工具和技术,都是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它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把新的科技成就引进教育和教学的领域,把教育和教学的手段完全建立在现代化生产力的基础上,使人们在学习中获得有效的工具以加速认识的过程,使教学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达到迅速普及的目的,这是当前教育和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50简述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良好师生关系构建有以下几种策略:(1)了解和研究学生

教师要与学生取得共同语言,使教育影响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了解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个性特点、身体状况和班集体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了解和研究学生存在于教师教育生活的每一时空。(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及其态度与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我国传统的学生观将学生看作是被动的受体、教师塑造与控制的对象,学生在教育中处于边缘位置,对学生的教育是规范、预设的。正确的学生观来自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来自教师向学生的学习和对自我的反思。(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包括热爱所有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经常走到学生之中,忌讳挖苦、讽刺学生、粗暴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避免师生对立。教师处理问题必须公正无私,使学生心悦诚服。(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师生关系一般要经历生疏、接触、亲近、依赖、协调、默契阶段。在师生交往的初期,往往出现不和谐因素,如因为不了解而不敢交往或因误解而造成冲突等,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沟通与交往的主动性,经常与学生保持接触、交心;同时,教师还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如寻找共同的兴趣或话题、一起参加活动、邀请学生到家作客、通信联系等。(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教师的师德修养、知识能力、教育态度、个性心理品质无不对学生发生深刻的影响。教师要使师生关系和谐,就必须通过自己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多方面的爱好与兴趣等来吸引学生。为此,教师必须:

①加强学习和研究,使自己更加智慧;

②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正确评价自己,克服个人的偏见和定势;

③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④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耐心、豁达、宽容、理解等个性品质。

51简述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答:科举制度产生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录取标准专凭试卷成绩,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唐承隋制,进一步从考试程序、科目和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学制度,使之在人才选拔以至国家政治生活中占居越来越重要地位。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1)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

①科举把选才与育才统一了起来,把选拔人才的权力集中于中央,满足了庶族地主参与政权的欲望,为知识分子打开了进入统治集团的门径,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唐代中央政府,不断地打击、削弱世家大族的政治势力,以科举制的实施开放了官僚系统,通过自由报考、自由竞争及规范化的考试,使得庶族地主和一般平民有机会通过“公平竞争”而成为官僚系统的成员。这样,既保证了官僚机器的正常运行,又确保了君主集权统治的相对稳定。

②科举力图改变选拔官吏只重品行、门第,而忽视知识才能之弊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故而也确实选拔了一批有才之士。唐代的科举考试还采取了“别头”试回避制度,就是主考官的亲属移往别处考试,被称为“别头举人”,主试官当回避,及第者由吏部尚书复试。

③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因为通过科举考试可以取得一定的官职出身名位,所以一般中下层知识分子都强烈要求进学校读书,这就在客观上推动了古代学校教育的兴盛和发展;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著作,从学校到社会都重视读书、习文、作诗、写赋,并钻研儒家经典及古代传统文化,这对于结束魏晋以来学校和社会流行的清谈学风与玄虚思想,对于造成当时“五尺童子耻不闻文墨”的风气,都具有积极意义;科举考试科目中有明法、明算、明字、童子、武举等科,这对社会出现的重文轻武、重文轻算、重成人轻少年的陈规陋习,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冲击,这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④科举的影响还波及国外,对朝鲜、越南、日本及欧洲均有影响。如日本在天智天皇时,设立大学寮。大学寮分经、音、书、算四科,而经科占正科地位,书科及音科为经学的入门。入学的资格及手续、科目考试的内容及方法等,都与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类似。(2)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消极影响

①由于唐代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备,学校逐渐成为科举的附庸。科举考什么,学校和社会也跟着注重什么,在学校教育完全成为科举的预备机关的情况下,科举考试制度本身的缺点与弊端,也就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②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几部经典,考试方法又注重死记硬背,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就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

③科举考试制度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科举成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阶梯,成为他们取得高官厚禄的最好门径。因此读书进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读书目的与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严重地影响着一般读书人的思想。

④科举考试的录取标准往往以权势门第为转移。一般中下层知识分子,如果没有靠山、门路,就很难有被录取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重门第、通关节、贿赂、请托、科考舞弊以及私门谢恩等风气就公开泛滥起来,这严重地腐蚀着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污染着学校和社会的风气。

52简述1958年美国《国防教育法》颁布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答:(1)1958年美国《国防教育法》颁布的背景

苏联于1957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美国的教育首当其冲地受到了猛烈的抨击。许多人认为,因为教育的失败而造成了科学技术进步缓慢,被苏联抢先一步。教育界的人士承认学校教育的失责,努力分析教材教法的得失,力求革新科学教材的内容与教法。联邦政府也改变了对教育的态度,增拨大量教育资金,帮助各州教育的发展以及促进各种科学的研究。这一行动具体表现在1958年颁布的《国防教育法》上。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1958年9月2日批准《国防教育法》时说,要求“通过这个法律,大大加强我们美国的教育制度,使之能满足国家基本安全所提出的要求。”(2)1958年美国《国防教育法》颁布的主要内容《国防教育法》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增拨联邦政府的教育经费来迅速提高美国的教育质量。它规定从1959年至1962年的四年内拨款8亿多美元。具体拨款补助的项目包括:

①增加学生贷款,以鼓励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

②加强科学,数学和现代外国语(即“新三艺”)的教学;

③设立国防研究奖学金,学习优秀的大学生可得到奖学金和获得进行科学研究的机会;

④进行指导人员的训练及增进指导和选拔天资优越的学生;

⑤设立语言研究学习中心及训练班;

⑥研究和试验如何更有效地使用电视、电影、收音机以及与教育有关的视听设备;

⑦加强职业教育;

⑧发展科学新闻的传播媒介;

⑨进一步改善各州的教育统计,等等。

总之,1958年美国《国防教育法》教育立法使得美国的教育方针、制度、经费、内容和方法以及许多具体的教育措施产生了显著的变化。

53简述课题论证的基本步骤。

答:(1)确定研究问题(课题名称)。

课题的名称必须明确表述所要研究的问题,要体现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如“七年级数学自学辅导教学的实验研究”。(2)确定研究背景、意义。

①研究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研究。

②研究意义:即为什么要研究、研究的价值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包括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及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③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问题新、方法新、角度新、效果新。(3)进行课题界定。(4)确定研究目的。(5)课题研究的内容(子课题)。(6)确定研究方法及如何使用这些方法。注意多种方法的使用;方法要写详细些;不能滥用方法。主要方法有行动研究、实验研究、个案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等。(7)确定研究步骤。研究时间、内容如何分配等。(8)确定成果的呈现形式。用文字或图表、数据、案例来分析;用逻辑或统计的方式来呈现结果。(9)召开开题论证会。

四、分析论述题:54-56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54论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并结合实际阐述如果要当好一名老师应该怎么做。

答:(1)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教师的专业化涉及到教师职业地位的改善、职业报酬的提高、教育权力的重新划分、教育资源的配置、教师社会关系的调整,因此必然受到社会多层组织机构制约,也必须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从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途径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师范教育。师范教育必须强化其培养教育专业人才的职能,把学术性、师范性和服务性结合起来;注重师范专业信念体系的形成和敬业精神的培养;建构反映教师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体系;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建立有效的教育实习制度。

②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措施。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有一个安排有序的计划,主要是由有经验的导师进行现场指导。其目的是向新教师提供系统而持续的帮助,使之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环境。

③在职培训。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为了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在职教师提供适应于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需要的继续教育,主要采取“理论学习、尝试实践、反省探究”三结合的方式,引导教师掌握不断涌现的现代教育理论,培养教师研究教育对象、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辅之以计算机知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