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18:28:43

点击下载

作者:萧枫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论语

论语试读:

序言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中、小学生是未来的主人,必须适应现代竞争激烈和交际广泛的社会生活,在心理、性格、思维、修养等内在素质铸造方面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在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等才能方面也必须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才能顺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潮流。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有这样的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成熟、长大,将来才可以自由地翱翔于世界的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样,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世界文学名著是世界各国社会和生活的结晶,是高度艺术化的精神产品,是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具有永久的魅力,非常集中、非常形象,是中、小学生了解世界和社会的窗口,是走向世界、观摩社会的最佳捷径,也是培养人文素质,养成优雅风度,形成高尚思想品格的好教材。这些世界文学名著,伴随着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茁壮成长,具有广泛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特别是带着有趣的欣赏的心态阅读这些美丽的世界名著,非常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积极的和健康向上的心理、性格、思维和修养,有利于青少年了解世界各国的社会和生活,不断提高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的才能,这样就可以早日走向社会,走向世界。本书按照语文新课标指定阅读书目进行了精选,集中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精神。我们考虑到广大中、小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而许多世界文学名著又是卷帙浩繁,不便于中、小学生阅读,我们在参考和借鉴以前译本许多优点和长处、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高度浓缩,保持了原著的梗概和精华,并在每一作品前加入

导读

部分,介绍作者生平、成书的时代背景,指明此书的特点及对世界的影响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深入浅出,使之尽量符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尽量适合少年儿童阅读,这就便于广大中、小学生轻松阅读和理解吸收了。

我们知道,文字是用来表达思想的工具,同一种思想,可以有不同的文字表达方式,只有高度文学素养的人,才能完整准确地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而要做到这一点,不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是做不到的。所以语文教学,不仅是多认字,会组词,能造句,会写文章,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从世界名著中得到熏陶,受到教益。要做到这些,光靠课本和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够的。

这就是我们出版本书的初衷。本书选材严谨,取舍得当,对学生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对教师教学有很好的参考价值,非常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和收藏。导读《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死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汉族。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因父母祷于尼丘山而生,故名丘,字仲尼。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享年72岁。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中国十大思想家之一,有“万世师表”之称。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周王朝走下坡路的时代,王室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频仍。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而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就可以称王称霸。而孔子虽身处乱世,却满怀治国抱负,游走各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就是以春秋战国为背景,而产生的一部名著。《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名言。《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内容主要有:关于做人的问题,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关于学习,关于教育,关于务政,关于治国与安邦及关于养生等。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论语》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典籍,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不可替代的贡献。影响了中国整整几千年,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光芒。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孔子思想之伟大。它所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人类共有的财富。①

学而篇第一

学而时习之

②③④⑤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⑥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①学而篇:《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以每篇开头前两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但由于“子曰”两个字常用于篇目的开头,此类篇目便以“子曰”后的两三个字作为篇名。本篇开宗明义讲学习和做人。②子:中国古代对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中“子曰”的“子”(共计375次)均指孔子。③时:时时,按时。④习:温习、练习。⑤说:同“悦”,愉快、高兴。⑥愠:恼怒、怨恨。⑦君子:有德者,指道德修养高尚而有学问的人。【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以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怨恨,这不就是君子吗?”【故事链接】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他一直和母亲过着贫苦的生活。生活虽然贫苦,但孔子却勤奋好学。有一次,孔子向鲁国音乐大师师襄学琴。一支曲子学了十几天,师襄很满意地说:“嗯,弹得不错,可以学习新曲子了。”但孔子却摇摇头:“曲调我算是掌握了,但技巧运用得还不娴熟。”过了几天,孔子已经弹得行云流水般动听了,但他自己仍不满意:“这支曲子蕴涵的道理我还没有领会,我还得继续练习。”又过了几天,师襄说:“现在你弹奏的跌宕起伏,可见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内在精神了,可以练习新曲了。”孔子还是头也不抬地说:“可我还没体会到作曲者是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孔子不倦地练习,沉醉在音乐世界里。终于有一天,他放下琴,跑到师襄面前,兴奋地说:“老师!我已经从曲子中感受到作曲者的形象了:他高高的个子,目光深沉,若有所思地眺望远方,处处显示着他宽广的胸怀、高尚的品德,四面八方的国家都臣服于他。我想,他是周文王吧?”师襄大为惊讶地站起身来,说:“说得对极了!我的老师当时教我时,就说过这曲子正是叫《文王操》!”这个故事正是说明了,学习了知识以后,时常去温习它,你会从中体会到更多的乐趣!

孝弟为仁之本

①②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③④⑤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

⑥⑦为仁之本与!”【注释】①有子:孔子学生,姓有,名若,字子有,鲁国人,比孔子小十三岁,一说小三十三岁,后一说法较为可信。因有若乃孔子晚年的得意门生之一,后世人们尊称他为有子。②弟:“悌”的古字,即弟妹对兄姐应有的正确态度。③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装。意为从来没有。④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致力于根本、基础。⑤道:社会道德、伦理思想总的规律和规范。⑥仁:孔子思想的主体和核心,是孔子的基本观念之一。其核心内容为仁爱、爱人、人与人相亲。朱熹《论语集注》:“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这里就是指孔子的“仁德”思想。⑦与:同“欤”,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吧”。【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友爱弟兄,却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故事链接】舜是我国古代一位有名的君主。他道德高尚,孝顺父母,友爱弟兄。据说舜姓姚,名重华,冀州(今河北省一带)人。他的父亲是个瞎子,舜很小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就是舜的后母。后母生了个儿子,叫象。象好吃懒做,又经常在父母面前说哥哥舜的坏话。老夫妻俩和象常在一块儿密谋,要找机会害死舜,好让象一个人继承全部财产。舜并不介意,他十分孝顺自己的瞎父亲,对待后母和异母弟弟象也很好。部落联盟首领尧听说后,决定考验考验舜。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舜,还让他协助自己管理一些事务。舜的瞎父亲和弟弟象,得知舜娶了尧的女儿,又起了坏心。有一回,父亲叫舜修补粮仓顶。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他父亲把梯子抽走,还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飞鸟展翅一样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也没受伤。父亲又叫舜去掏井。舜跳下井后,父亲和象就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以后,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地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父亲和象被感动了,不再暗害舜了。尧听说舜这样宽宏大量,对他更加放心了,就把治理天下的大权交给了他。舜行使了二十年的治理大权,把各种事情办理得井井有条,天下的人都十分佩服他。

巧言令色

①②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注释】①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好听而实际上是言不由衷的话。令色,面孔和善,内心另有盘算,即伪善的面貌。令,美好。②鲜:少的意思。【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伪善面目的人,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故事链接】唐玄宗在位时李林甫任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品德败坏。他嫉贤妒能,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的人,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讨好卖乖的本领。他竭力奉承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爱的妃嫔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阴险狡猾,常常两面三刀,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装作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李适之信以为真,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李适之大为不满,逐渐对他疏远了。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一直做了十九年的宰相。宋朝司马光评价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后演化为“口蜜腹剑”。

吾日三省吾身

①②③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⑤⑥⑦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①曾子:孔子晚年学生,姓曾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附近)人。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公元前505~前435),以孝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②三省:省,检查、察看。三省可解释为多次检查。③为人谋:给别人办事,替别人出谋献策。④忠:孔子的道德伦理观念之一。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⑤信:孔子的道德伦理观念之一。指待人处事诚实不欺。⑥传:指老师传授的为人之道和知识技能等。⑦习:反复练习,复习。【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故事链接】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才子张英做了宰相。虽然当了大官,但张英做事依然谦恭有礼,舍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没有一点官架子。有一年,张英的妻子见房子很旧了,就想把房子翻新一下。可她家的房子和邻居的房子紧挨着。张夫人就找邻居商量,请邻居向旁边让出三尺地盘。邻居听了以后很气愤,邻居以为张夫人是因为丈夫做了大官,就故意仗势欺人,所以坚决不肯让出三尺地盘。张夫人见邻居这样,也误以为邻居在故意跟她作对。于是她生气地给京城的丈夫写信,叫丈夫回来解决这件事。张英接到夫人的信后,回信说,凡事应将心比心,多替别人着想,时常反省反省自己,邻居对老房子有感情,不愿让开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自己正在做官,妻子这样做,很容易被人误解。张夫人见到信后,十分羞愧。她没说什么就主动拆了自己家的院墙,反而给邻居让出了三尺。邻居见张夫人这样做,非常感动,也反省了自己的言行,知道误解了张夫人,于是,他也把自己家的院墙后退三尺。两家又成了好邻居。

入则孝出则弟

①②③④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⑤⑥⑦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注释】①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指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第一种意义上的弟子。②入:入门在家。③出:与“入”相对,指出门在外。④谨:谨慎少言,不轻易言声。⑤仁:有仁心仁德的人。⑥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⑦学文:学习诗书礼乐、典章制度等文献知识。文,指古代文献。【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遵从兄长,谨慎少言,言而有信,博爱民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若还有精力,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故事链接】淳于意从小喜爱医学,曾拜阳庆为师,学得了黄帝、扁鹊传下来的医术,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后因得罪了权贵而被官府处以肉刑(包括在犯人脸上刺字、割鼻、断足等),并要押解到长安去行刑。淳于意只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临走时面对着五个哭哭啼啼的女儿,感慨地说:“我只有女儿,没生儿子,到了紧要关头,谁也派不了用场!”他的小女儿缇萦听后很悲伤,决定跟随父亲西上长安,并给汉文帝写了一封信,信上说:“我父亲做官时,齐地一带的老百姓都称赞他廉洁公平。如今犯了罪,当然应该受处罚。但我痛切地感到,人死了不能复生,受肉刑断了手足也不能再长出来,虽然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我情愿给官府做奴婢,来替父亲赎罪,以便让他有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汉文帝看到缇萦写的信后,深受感动,没有想到这么年轻的少女能有如此的智慧和文才,佩服之余,就下令免了她父亲的罪,并下令废除了肉刑。

贤贤易色

①②③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④;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注释】①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②贤贤易色:这里是就夫妻关系而言,即对妻子应重品德,不重容貌。贤贤,前一个“贤”为动词,尊重;后一个“贤”为名词,义为贤德。易,轻视。色,容貌,指女色。③竭其力:用尽自己的力量,即尽心尽力。④致其身:致,意为献出。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译文】

子夏说:“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服侍国君,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且讲信用。这样的人,即便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故事链接】桓谭被大司空宋弘推荐做议郎给事中(官名)。桓谭善于弹琴,刘秀非常欣赏他弹的曲子。宋弘得知后,很不高兴,听说桓谭从宫中出来,宋弘就穿上公服,坐在大司空府中,派官吏去召桓谭前来。桓谭到了,宋弘不让他坐下就责备他,说:“你自己能改正过失吗?还是要我根据法律检举你?”桓谭磕头谢罪。过了很久,宋弘才让他回去。后来,刘秀大会群臣,让桓谭弹琴。桓谭看见宋弘,弹得颇失常态。刘秀很奇怪,就向他询问。宋弘从坐席上站起来,摘下帽子道歉,说:“我推荐桓谭,是希望他能以忠义之心辅佐君主,而他却让朝廷沉湎于靡靡之音,这是我的罪过。”刘秀听了,很是惭愧,一脸严肃地向宋弘道歉。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新近守寡,刘秀和她一起评议朝臣,并暗中观察她的心意。公主说:“宋弘的威仪容貌,道德气度,没有人能赶得上。”刘秀说:“我正在考虑这件事。”不久,刘秀召见宋弘,让公主坐在屏风后面。刘秀对宋弘说道:“俗话说得好,‘地位尊贵了,就换朋友;财富增加了,就换妻子。’这不也是人之常情吗?”宋弘回答说:“我听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刘秀就回头对公主说:“事情看来没有希望了。”宋弘对待君主,能忠心辅佐,对待妻子,不重地位、容貌。真不愧是位君子。

过则勿惮改

①②③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⑤⑥己者。过则勿惮改。”【注释】①重:庄重,自持。②固:固陋,学识见闻少。③无:同“毋”,不要。④友:作动词用,结交朋友。⑤过:过错,过失。⑥惮:害怕,畏惧。【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注重忠实诚信,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故事链接】司马光是宋代杰出的政治家、史学家。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1019年,司马光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司马池很有学问,母亲聂氏也很有才德。司马光的成才与他父母对他的家教是分不开的。司马光五六岁时,想吃核桃,就捡来很多核桃让姐姐帮他把皮剥掉。核桃皮厚且非常坚硬,所以姐姐用指甲划、手指掰都无济于事。如果用石头砸就容易连核桃仁一块砸碎了。姐姐吃不上,就生气地跑掉了。恰好一个仆人走过来,看到发呆的司马光,就过来询问。听完原因后,她把司马光带进屋子里,把核桃放进开水里烫一烫,然后用小刀一刮,核桃壳一下就掉了,她把一个完整的核桃仁交给司马光。司马光拿着核桃仁,走到先前的核桃堆前,惊奇地欣赏着,正巧被走过来的姐姐看到。她奇怪地问司马光:“你是怎么剥掉核桃壳的?”司马光得意地说:“是我自己用手弄掉的。”姐姐知道弟弟聪颖过人,前不久他还砸破水缸,救出落水的小朋友呢。于是就信以为真,说:“好弟弟,你究竟是怎样弄掉的,教教我吧。”司马光只是兜圈子,不愿改口。坐在书房读书的父亲将屋外发生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他走到屋外,看着司马光的眼睛问:“这核桃仁是你剥的吗?”父亲一问,司马光脸就红了,低下头去。父亲要求司马光把核桃仁是怎样剥出来的真实情况讲给姐姐听。司马光不得不老老实实地讲了仆人是怎样帮忙的。父亲看到司马光没有撒谎,很满意,就告诉他说:“一个人聪明是好事,但如果仰仗聪明就说谎骗人,就不是好孩子。我希望我的儿子不仅聪明,还要永远做一个诚实的人。”父亲的教育让司马光受益终生。他后来成长为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和政治家。

慎终追远

①②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注释】①慎终:慎重地对待父母的疾病死亡。终,人老为终,指父母死亡。②追远:追祭祖先的恩德。远,血缘关系不亲近,此处指远代祖先。【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虔诚地追祭远代祖先,这样做,自然会使老百姓日趋忠厚朴实了。”【故事链接】父亲死得早,蔡邕和母亲相依为命。小蔡邕非常好学,一有空就捧着书本钻研起来。可不幸的是,没过几年母亲也得了一场大病,从此卧床不起。蔡邕每天早上起来耐心地给母亲洗脸,然后扶母亲上厕所。小蔡邕还学会了做饭。刚开始的时候,他不是把饭烧糊了就是菜里忘记了放盐。但是没过多久,蔡邕的饭就做得非常好了。每次做好饭后,蔡邕都先喂母亲吃完,自己再吃。看着累得越来越瘦的儿子,母亲难过地说:“孩子,都是我拖累了你。”蔡邕却笑着说:“母亲,都是我不好,以前没有好好照顾您,现在您生病了,我应该好好照顾您,加倍补偿才对呀!”又过了几年,母亲去世了,蔡邕用家里仅有的一点钱埋葬了母亲,想到再也见不到亲爱的母亲了,他伤心极了。不久,皇上听说蔡邕又孝顺又有学问,就请他进宫做了官。做官后,蔡邕爱民如子,老百姓也都非常拥戴他。

温、良、恭、俭、让

①②③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⑤⑥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⑦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注释】①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注《论语》和《檀弓》都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从《论语·子张篇》中所记载的事来看,他并非孔子的学生。②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三十一岁,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③夫子: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的敬称。古代敬称做过大夫的人为夫子。孔子曾为鲁国的司寇(司法长官),位同大夫,因此,他的学生尊称他为夫子。后来沿袭称老师为夫子,有时候也特指孔子。④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⑤抑:还是,或是。⑥温、良、恭、俭、让:温,温和。良,善良,平和。恭,恭敬,庄重。俭,节俭,俭朴。让,礼让,谦逊。⑦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必能了解那个国家的政事,是他自己求来的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他老人家获知政事的方法,大概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故事链接】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孔融,从小就机敏过人,谦让有礼,而且修成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孔融四岁时,就很懂事,把大的梨让给哥哥们吃,自己吃最小的。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关于孔融还有一件事情,使他更有名声了。当时,东汉朝廷全由宦官把持着。有一个叫张俭的官员写了本奏折,揭发当权宦官侯览贪污受贿、霸占良田的罪状,请求皇帝查处。不料这个奏折落到了侯览手里。侯览就诬告张俭谋反。汉灵帝不明真相,下令逮捕张俭。张俭得到消息后,连夜从家里逃了出来,投奔孔融家——张俭和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好朋友。那年孔融十六岁,这天夜里,他听到有人敲门,就迎出门外,见是一位陌生人,就问:“先生,您找谁啊?”“请问,这是孔褒的家吗?”“是的,他是我哥哥,可是他外出办事去了。”张俭一听孔褒不在家,心中非常焦急,不知该不该进去。孔融见来人支支吾吾,知道他一定遇到了什么难事,就谦恭有礼地笑着说:“先生不要为难,进来吧。”几天以后,风声稍微松了些,张俭谢别孔融一家,离开了。可是万万没想到,张俭在孔家躲藏的消息透露了。于是官府派人把孔褒、孔融抓起来。审判的时候,孔融和哥哥争着承认罪过。审判官第一次遇到这种情景,不知该叛谁的罪,就把他们的母亲传来。没想到孔母毫无难色,说:“我是他们的母亲,家里出了事自然由大人负责。请您叛我的罪吧!”看到孔家母子三人争死的情景,审判官只好向朝廷报告。不久,皇帝的诏书下来了,孔褒抵罪,孔母和孔融释放回家。自此以后,孔融的美名传播得更广了。他继续刻苦读书,终于成为东汉末年最有名的大儒之一。

观其志,观其行

①②③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注释】①其:代词,指代儿子。②志:志向。由于古时父亲在世时,儿子无权独立言行,所以只能观察其志向。③没:死去,去世。④三年:泛指多年,表示时间长。【译文】

孔子说:“看一个人,他的父亲在世时,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如果他长年不改变父亲所坚持的好的道德准则,这样的人就可以说做到孝了。”【故事链接】北宋时期,有位有名的大臣叫司马光。他虽然当了大官却依然平易近人,而且为官公正清廉,很受老百姓爱戴。司马光很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他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富裕的环境里只顾享乐,不注重学习和道德的修养,经常对儿子司马康讲以前祖上的清贫生活,并告诉儿子:“虽然我们现在过上了好日子,但不要因此而瞧不起穷人,应该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才对。”为了教导儿子,司马光还给儿子写了许多家书,叮嘱儿子把清廉的家风传下去。司马康谨尊父训,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但努力地学习,还很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父亲去世后,他也做了朝廷的官员。司马康牢记父亲的教诲,非常关心百姓的疾苦,为他们做了许多好事。

礼之用,和为贵

①②③④⑤

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⑥⑦⑧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可行也。”【注释】①礼:儒家的一种社会道德伦理规范和生活准则,是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贵贱、长幼、尊卑的一种秩序。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礼与仁紧密相关,仁为主体,礼为功用。②和:调和,和谐,协调。③先王之道:上古贤明君王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的方式和方法。④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⑤小大:名词,指小事大事。⑥由:奉行,照做。⑦不行:行不通。⑧知:为了。【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遇事做到和谐、恰当最为可贵。古代圣明君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可贵之处就在于此。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故事链接】西汉时期,成帝即位后,由太后临朝听政。很快,太后把哥哥王凤提升为司马大将军。王凤很有野心,他虽然当了这么大的官,但是他仍然不满足,总想把朝廷的大权都揽在自己手中。没过多久,王凤就把自己的六个弟兄都提拔做了大官。兄弟几个仗着有皇太后作靠山,经常贪赃枉法,仗势欺人。老百姓怨声载道,朝廷里一些正直的官员也向皇帝告王氏兄弟的状。成帝想治王氏兄弟的罪,太后得知后忙劝成帝说:“虽然他们做了些错事,但咱们总是亲戚啊!何必为了这些小事撕破脸皮呢?能睁只眼,闭只眼,过去就行了,亲戚间的和睦才最重要嘛!”成帝听了母亲的话就放过了王氏兄弟。这下王氏兄弟更加无法无天了,他们又开始在朝廷拉帮结派,网罗党羽,甚至专断国权。虽然许多大臣都上书成帝要除掉王氏兄弟,可成帝却总是碍于面子,又听从太后的告诫:和为贵,也就任由他们胡作非为。几年后,终于导致外戚王莽夺位的历史悲剧。①

为政篇第二

为政以德

②③④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注释】①为政篇:《为政篇》记述了孔子关于治理国家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为政,指国君治理国家政事。②北辰:北极星。③所:处所,位置。④共:同“拱”,环绕。【译文】

孔子说:“君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会环绕在其周围。”【故事链接】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总结隋朝灭亡的原因为隋炀帝荒淫无度,违背君德,于是就确定了“专以仁义,诚信为治”的方针。他常说:“百姓好比是水,皇帝好比是船。水能载船,也能翻船。”在日常生活中,他不断以儒家规定的道德条目来要求自己,非常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并且还常常教育自己的儿子应该怎样做。他勤于政事,减轻刑罚,简化政策,休养生息,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科举制。他能认真听取批评意见,善于纳谏,给大臣创造了批评朝政的条件。他还主动采取措施引导大家评论政事。他曾多次听取魏征的批评,并加以改正。在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天下出现了一片太平景象,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①②③④⑤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⑥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注释】①道:同“导”,引导。②之:指代下句的“民”,指老百姓。③政:政法,法制命令。④齐:整齐,约束。⑤免:避免犯罪,免于受刑。⑥格:改正。【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老百姓,用刑罚来约束他们,老百姓虽然能避免犯罪,但却没有羞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教化他们,用礼来约束他们,老百姓不仅会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也会归服了。”【故事链接】有一段时间,晋国的小偷非常多。人们总是提心吊胆的生活。一天,一位大臣向国君推荐一个名叫郄雄的人。只要他仔细看一看对方的眉目眼神,就可以分辨出对方是不是小偷。晋国的国君便派他每天上街视察。结果郄雄每天都能抓到几十个小偷。没有多久,晋国丢东西的情况就少多了。晋国的赵文子听说了此事后,若有所思地对国君说:“要我说呀,国君您想依靠察看相貌的办法捉小偷的话,小偷是捉不完的。而且郄雄也不会有好下场的。”晋国国君不相信地摇摇头。不久,几个小偷聚在一起,商量对策。他们说:“弄得我们走投无路的,就是那个郄雄。”于是这几个小偷把郄雄绑走杀了。晋国的国君知道这个消息,大吃一惊,立即派人召来赵文子,说:“果然像你所说的那样,郄雄死了。依你看用什么办法捉小偷好呢?”赵文子见国君着急的样子,便回答说:“国君想根除小偷,不如推举贤明的人担任官吏。对地位高的人,要教导他们严明廉洁;对地位低下的人,要感化他们的品行。老百姓一旦懂得了耻辱,也就不会去做小偷了。”晋国的国君决定按照赵文子说的办法试一试,就推举贤明的隋会主持国事,小偷们听到这个消息,一部分改过自新,一部分逃到秦国去了。

视其所以

①②③④⑤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注释】①所以:所做的事情。②所由: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和方式。③所安:所安的心境。④焉:哪儿、怎么的意思。⑤瘦:隐藏,掩盖。【译文】

孔子说:“考察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观察他的经历、办事的手段和方法,考察他所安的心境。那么,这人还怎能隐藏得住?这个人还怎能隐藏得住呢?”【故事链接】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一个特别讨孔子欢心的叫宰予,他口才极好,善于雄辩。一天,宰予问孔子说:“父母死了,儿子要服丧三年,这不是太长了吗?”孔子生气地说:“君子服丧,吃饭不觉得香,听音乐不感到快乐,你却觉得时间太长。儿女从生下来开始,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为死去的父母服三年丧这是最基本的礼仪,但在你看来却可行可不行,你实在无可救药。”宰予后来做了齐国大夫,因与田常合谋作乱而被诛灭九族。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羽,相貌很丑,孔子开始认为他一定很笨,不会成才的。然而子羽品德极好,办事公正,学习很用心,后来子羽在江南游学,跟随他学习的弟子有三百多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美名。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地说:“我只凭言语衡量人才,在宰予身上犯了错误;我只凭相貌衡量人才,又在子羽身上犯了错误。看来是不该以貌取人的呀!”

温故而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注释】①温故而知新:故,已经学过的知识。新,刚刚学到的知识。【译文】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故事链接】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有个叫颜回的。有一次,颜回问孔子:“获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孔子回答说:“获得新知识有许多途径:向老师学习,向书本学习,在交往、生活中自学等。”颜回又问:“还有别的途径吗?”孔子回答:“温故而知新,也就是说,温习已经学习过的东西,可以由此获得新的认识和体会。我之所以提出‘温故而知新’,是因为新知识的获得与原有的知识是有关系的,温习旧知识有助于获得新知识。”颜回高兴地说:“弟子明白了,我一定按照老师的说法去做。”孔子点头微笑,表示认可。

学与思

①②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释】①罔:迷惑、糊涂。②殆:疑惑、危险。【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迷惑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故事链接】王羲之很小就喜欢书法,每天都拿着毛笔认真地练字。每当父亲问王羲之长大了要干什么时,王羲之总是说要当书法家。为了让儿子实现愿望,父亲把王羲之送到当朝最著名的大书法家卫夫人那里学练字。卫夫人有许多学生,她每天给学生们讲解完练字的要领后,再让学生们每天练五十篇字。虽然王羲之每天勤奋苦练,但进步总是不大。王羲之很喜欢鹅,常常站在池塘边看鹅在池中戏水。王羲之写不好字,因此同学们都嘲笑王羲之是“大笨鹅”。王羲之难过极了,这天他没有练字就跑到池塘边散心。卫夫人找到他,问他为什么不练字。王羲之告诉卫夫人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可还是写不好字,可能自己真是只“大笨鹅”。卫夫人告诉他,不管学什么都不能“死用功”,应该多思考、多观察,这样才能领悟学问的真谛。听了卫夫人的话后,王羲之开窍了。慢慢地,王羲之变得会思考了。他还是经常去池塘边看鹅,但从鹅的神态中悟出了许多书法的运笔方法,把它们运用到了书法中。后来,经过王羲之的刻苦努力,他成了有名的书法家,并被人们尊称为“书圣”。

知之为知之

①②③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注释】①由: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以东)人。孔子早年的学生,长年跟随着孔子,比孔子小九岁(公元前542~前480)。②女:同“汝”,你。③知:同“智”,智慧聪明的意思。【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故事链接】西汉时期,汉景帝的儿子刘德被封为河间王。他虽然是皇子,却并不高傲自大,仍然虚心好学。刘德对先秦文化特别感兴趣,费尽心思地在民间收集了许多先秦的书籍。刘德把这些书分门别类地整理起来,然后仔细地做起了研究工作。几年后,他对先秦的文化有了很深的造诣。有一次,刘德到长安看望当了皇帝的哥哥刘彻。刘彻正好和一些学士们在谈论古代的学术问题。刘德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就不声不响地坐在一旁听了起来。学士中有一个人看了不少先秦的书,他自认为无人能比,就信口开河,夸夸其谈起来。刘德听出他的话中有许多错误,就加以纠正。那个学士见刘德学识那么丰富,再也不敢开口了。大家见刘德所说的东西都有根有据,这才知道他是先秦文化的大学问家,纷纷向他请教。对于大家提出的问题,刘德知道的就仔细地向大家解说,不知道的,就老老实实地说不知道。大家见他虽然身居高位,却依然治学严谨,一点也没有浮夸的习气,都佩服极了。后来,班固在汉书里对刘德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他“修学好古,实事求是”。①

八佾篇第三

八佾舞于庭

②③④⑤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注释】①八佾篇:《八佾篇》对礼乐的实质和实践作了阐述,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现实作了严肃的批判,对《诗经》的内容作了具体而概括的评价。②谓:谈论,评价。③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④八佾:佾,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⑤忍:忍心,狠心。【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起舞,这样的事都可以狠心地做出来,还有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地做出来呢?”【故事链接】春秋末期,鲁国新兴的贵族季孙氏,家族在朝中势力很大,操纵着朝政,根本不把国君放在眼里。季孙氏曾打败鲁昭公,迫使他逃往齐国。后来的鲁哀公和鲁悼公则几乎变成了傀儡。鲁昭公执政时,季孙如意最为放肆,他不仅不把国君放在眼里,还自比天子,在家庙中设置只有天子才能享用的“八佾”(六十四人组成)的大型舞乐队。按规定,他只能使用“四佾”(三十二人组成)的舞乐队。孔子知道这一情况后,认为季孙如意的做法严重违背了周礼,于是在谈到季孙如意时,说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表达了自己的愤恨之情。

礼之本

①②③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④⑤与其易也,宁戚。”【注释】①林放:鲁国人,字子丘。②本:根本、本质。③大:重大。④易:周全,指把事情办理得很妥善。⑤戚:悲伤、悲痛。【译文】

林放问孔子礼的本质。孔子回答说:“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啊!礼,与其办得铺张浪费,不如朴素节俭;丧礼,与其办得事事周全,不如内心真正哀伤。”【故事链接】在古代,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死去的人实施厚葬,葬礼铺张浪费之风越刮越厉害。最初是王孙贵族们,后来,平民百姓也纷纷效仿,为了安葬死去的亲人,有的负债累累甚至倾家荡产。这时,有个叫杨王孙的官员,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头改变这股劳民伤财的厚葬之风。有一天,他把几个儿子叫到面前,严肃地说:“我年纪大了,将来死后,你们可用一个布袋,把我的尸体头下脚上垂直装进去,然后挖一个七尺深的大坑,从脚后跟处抓住布袋,等尸体下去后就抽出布袋,让尸体直接与土地接触。”儿子们听后,一个个惊讶极了。大儿子劝父亲说:“我们家虽不是家财万贯,但也不至于寒酸到这种地步。再说这样做,不是要让天下的人嘲骂讥笑吗?”但是杨王孙执意要儿子们按照他的安排去做。面对一批批来劝说自己的亲友,杨王孙耐心地开导他们:“举办丧礼,只要表示内心的哀痛就行了。厚葬对于死去的人来说百害而无一利,钱财埋于地下会腐烂,而且还会招来盗墓贼,很可能会暴尸荒野!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几年后,杨王孙死了,他的儿子们按照他生前的安排,办了一个很简朴的葬礼。杨王孙的做法很值得人们学习。

每事问

①②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注释】①太庙:君主的祖庙。②鄹人之子:指孔子。鄹,鲁国的县名,在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鄹人,指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纥曾经任鄹大夫,古时常把某地的大夫称为某人,因此将叔梁纥称为“鄹人”。【译文】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情都要问。有人说:“谁说孔子懂得礼了?他进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了这话,说:“这正是礼啊。”【故事链接】孔子在鲁国担任助祭时,经常到太庙参与一些祭祀活动。每次活动前,孔子都会提前到太庙,小心谨慎地做准备工作。并再三向守庙人询问礼器的知识和礼仪等内容,直到把每件事情都弄得明明白白才肯罢休。守庙人见孔子谦虚地向自己请教问题,自以为很有学问,他得意地向别人说:“孔子出身名门,整天教别人,自己却连最简单的礼仪、规矩都不懂。进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别人。”孔子的学生听了,问孔子:“您为什么向守庙人请教问题呢?现在他到处嘲笑您不懂礼仪。”孔子听了说:“指责和讽刺我的人可能就不懂得礼。虚心学习、勇于请教、不耻下问,这就是礼!”后来,守庙人听说了孔子的这番话,心中懊悔极了。从此,每当孔子来到太庙,他都很详细地向孔子介绍有关知识。

以礼使臣,以忠事君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注释】①定公:鲁国国君,姓姬名宋,昭公之弟,继昭公而立,在位十五年(公元前509~前495)。【译文】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差使臣子,臣子服侍君主,应是怎么样的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依礼来差使臣子,臣子应该忠心竭力地侍奉君主。”【故事链接】东汉末年,丞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纷争,天下大乱。徐庶辅佐刘备几次击败曹兵。曹操把徐庶的母亲扣留,作为人质逼徐庶归顺。徐庶无奈,只好辞别刘备,奔赴曹营。临别时,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问徐庶:“诸葛亮的才能比先生你如何?”徐庶说:“不能比,我不过是萤火虫的微光,而诸葛亮则如日月的光辉。”刘备又问:“听说,卧龙、凤雏,能得到其中一个人的辅佐,就能安定天下。不知诸葛亮和这两位先生比较怎样?”徐庶说:“卧龙先生正是诸葛亮,如能得到他的辅佐,何必为天下不安定而发愁呢。”刘备立即带领关羽、张飞到南阳请诸葛亮出山。他们第一次扑了个空,诸葛亮不在家。看门的书童说不知道诸葛亮到什么地方去了,也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关、张三人只好扫兴回营。后来有人报告说,诸葛亮回来了。刘备非常高兴,立即和关羽、张飞顶着鹅毛大雪,第二次请诸葛亮。结果诸葛亮在他们来到的前一天,又出门了。刘备第三次和关羽、张飞来拜访诸葛亮时,正赶上诸葛亮睡觉。刘备出于虔诚和礼貌,不让惊动,静静等在门外。张飞要发火,想把诸葛亮惊醒,被刘备止住了。诸葛亮醒来,听书童说刘备来访,马上换了衣服,请刘备进屋详谈。刘备向诸葛亮恳切地表明了平定天下,让百姓过上国泰民安的日子的决心和意愿。诸葛亮深思熟虑后说:“曹操打着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手下兵多将广,谋士众多,曹操本人又很有军事才能。目前,你没有力量和他争夺高低,他占着天时;东吴的孙权,凭借长江天险,统治江南,从他父亲孙坚到他这一代,已经三代,根基牢固,占着地利,也不能和他正面发生冲突。将军可以先攻取荆州,再占领蜀,然后以蜀为基地夺取三秦,从荆州出兵进攻洛阳,老百姓一定会欢迎你。做到这些你就占了人和,天下也就平定了。”一番对天下形势的总体分析使刘备更加佩服诸葛亮的智慧。诸葛亮感激刘备的诚恳,同意出山辅佐。后来刘备称帝,诸葛亮做了丞相,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韶》与《武》

②③

子谓《韶》①,“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④,“尽美矣,未尽善也。”【注释】①《韶》: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曲。②美:指乐曲声音美。③善:指乐曲的思想内容好。④《武》:周武王时的乐曲名,是歌颂周武王的乐曲。【译文】

孔子评论《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评论《武》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故事链接】春秋时,天下大乱,社会动荡不安。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国国内发生动乱,君臣之间争权夺利,闹得百姓心神不定。孔子怕遭到灾祸,带着几个弟子逃到齐国。有一天,齐国的乐人专门为孔子演奏《韶》的乐曲。孔子听得非常高兴,觉得它音调很动听,意思也表达得比较完美。他简直听得入了迷,一连几天都在回味着《韶》的音律,连肉的味道都不知道了。不久,齐国的乐人又为孔子演奏了《武》的乐曲。孔子听了,也觉得它音调很动听,只是表达的意思还不够完整。有人问孔子说:“先生,《韶》和《武》您都欣赏过了,请您讲讲看法!”孔子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韶》乐好呀,它的曲调美极了,而且表达的意思也极好。至于《武》乐嘛,它的曲调也美极了,只是意思还不够好。”孔子为什么作这样的评价呢?原来,《韶》乐是虞舜时代的乐曲,孔子向往那个时代,所以极力赞美它;而《武》乐是周武王时代的乐曲,周武王的天下是由讨伐商纣而来的,孔子喜欢文治而不喜欢武治,因此他就说《韶》乐好,《武》乐比不上《韶》乐。①

里仁篇第四

里仁为美

②③④⑤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注释】①里仁篇:本篇集中记述了孔子所强调的一种道德精神,即所谓“仁”。②里:动词,居住。③仁:仁德。④处:居住。⑤知:同“智”。【译文】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故事链接】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传说他很小时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但他的母亲并没有因此放弃对他的教育。小孟子的家最初住在郊外,经常有人在他家屋后的山坡上出殡。孟子觉得好玩极了,每次都跑去看热闹。回到家后,小孟子就和几个小伙伴学着别人出殡的样子玩了起来。母亲看了很担心,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她决心要为儿子换换环境。不久,母亲就把家搬到了集市边。她想,这下好了,孩子终于离开了那个葬人的地方。不巧的是,这次孟子家的邻居是个屠夫。屠夫经常在院子里杀猪。刚开始,猪的尖叫让小孟子很害怕,可没多久,小孟子就不怕了,又开始整天学着屠夫杀猪的样子玩,嘴里还高声地模仿商贩的叫卖:“快来买呀!新鲜的猪肉……”母亲接受了前两次的教训,这次把家搬到了一个小学堂附近。听到学堂里传出的琅琅读书声,小孟子每天都跑到学堂的窗下去听讲,于是,母亲和小孟子就在此长期定居下来,慢慢地,小孟子变了,他不但变得十分爱读书,还懂得了许多礼节。孟母三迁的故事,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

以其道得之

①②③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④⑤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⑥⑦⑧⑨⑩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注释】①以:用。②道:途径,方法。③处:接受。④去:摆脱。⑤去:离开。⑥恶乎:怎样,如何。⑦终食之间:一顿饭的时间。⑧违:离开。⑨造次:匆忙,仓促。⑩颠沛:穷困,颠沛流离。【译文】

孔子说:“发财和显贵是人们所盼望的,假如用不正当的手段去得到它,君子是不会接受的。穷困和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假如不是通过正当的途径抛弃它们,君子是不会抛弃的。君子离开了仁,怎么样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即使是一顿饭的时间也不会违背仁德,仓促、勿忙的时候坚守仁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会坚守仁德。”【故事链接】春秋时,宋国有个小官叫子罕,他一向坚守道义,廉洁奉公,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有一天,一个衣着朴素的人登门拜访,那人从怀中掏出一块半清半白的璞玉,放在子罕面前说:“大人为官清正,百姓受惠多多。小人在山上采石,发现这块璞玉,特意献给大人,以表敬意。”子罕婉言谢道:“我不需要它,你得之不易还是带回去吧!”说完把璞玉推到那人面前。那人以为子罕不懂得璞玉的价值,又说道:“大人,我让玉石工看过,说它是价值千金的宝贝,所以我才敢献给您。”子罕严肃地说:“我一向把不贪当做宝物,你把玉石当做宝物,如果把它给了我,岂不是你我都丢掉了自己的宝物吗?”献玉人见子罕有如此高尚的品德,他深深地施了一个礼,说出了自己献玉的原因:“小人是个普通百姓,偶然得到了这样的宝玉,如藏在家中,反会遭强盗杀害,因此把它献给大人,望大人收下!”子罕明白了那人的苦衷,就让玉石工把玉拿去打磨,然后把这块玉卖了一大笔钱。子罕把钱全部给了献玉人,并且告诉他乡里的里正会保证他的安全。献玉人看到子罕替自己考虑得如此周到,感动得热泪盈眶,连连叩头致谢,拿着金子回家去了。

好仁恶不仁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②③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善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注释】①尚:动词,超过,再好不过。②为:对待。③矣:用法用“也”,表示语气的停顿。④盖:副词,带疑问语气,大概、或许之意。【译文】

孔子说:“我未曾见过爱好仁的人,也未曾见过憎恶不仁的人。爱好仁的人,那是没有再好的了;憎恶不仁的人,他对待仁,只是不使不仁的东西加在自己的身上。有能在一天把力量致力于仁的人吗?我未曾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这样的人还是有的,但我没有见过罢了。”【故事链接】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参,他不但十分勤奋好学,还特别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随着学问、品德的不断进步,曾参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严了,可是慢慢地曾参发现,不管自己怎么努力,有时还是会做错事,他想让自己更少地犯错误。于是,他就想了个办法,每天晚上睡觉前,对自己一天的所作所为进行仔细的反思:我今天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吗?有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该学的东西都掌握了吗?曾参不但每天自己反省,还留心观察别人做事,处处总结经验教训。有人见他那么刻苦,就劝他说:“曾参,何必那么认真呢?人没有十全十美的,是人就会犯错误嘛!”可曾参回答说:“可能我没法达到完美,可要努力做了,总会让自己不断进步呀!”勤勉、努力的曾参最后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

朝闻夕死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理解了道理,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故事链接】汉宣帝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想标榜一下自己的功绩,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要为自己立庙宇。大部分臣子虽然心里不同意这样做,但又害怕触怒皇上,就没说什么。只有正直的夏侯胜和黄霸表示反对。他们说皇上不该做这样劳民伤财的事,只要多关心百姓,治理好国家,自然会被大家赞颂。结果他俩都被汉宣帝关进了监狱。夏侯胜很沮丧,黄霸却很坦然。在狱中,黄霸向夏侯胜求教,学习《尚书》。可夏侯胜说:“我们坐在牢里等死,还学《尚书》有什么用啊?”黄霸回答道:“孔子不是说过嘛,‘朝闻道,夕死可矣’。抓紧时间学点知识,就是死了,也心情愉快呀!”夏侯胜被黄霸的求学精神感动了,就认真地给黄霸讲课,并向黄霸请教一些自己不懂的东西。从此两个人一吃完饭就有说有笑地探讨起学问来,狱中的日子变得快乐起来。他们俩在狱中三年,互教互学,共同讨论。后来两人被赦免,出狱的时候,学问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士志于道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译文】

孔子说:“有些人立志于真理,但又以自己穿破旧的衣服吃粗糙的食物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议论的。”【故事链接】宋朝,有个很有名的清官包拯,世称“包青天”,官至高位后,生活依然像做官前那样俭朴。家里人的衣服,用的东西,都与他布衣时完全相同,没有一点变化。包拯的长子包绶平时常与父亲同僚的子弟交往,目睹这些人披金戴银、锦衣玉食,渐渐地产生羡慕之心。有一天,包拯见包绶闷闷不乐,便问:“绶儿,为父以前回家,总见你眉飞色舞、兴高采烈,今日却为何郁闷?”包绶哭丧着脸说:“父亲虽身居显位,但衣食往往皆混同于普通百姓,致使孩儿难以立足于官宦子弟之中。孩儿今日参加一位同窗好友的生日宴会,因衣着寒酸而遭到别人的奚落!”包拯听后,十分震惊。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言传身教多年的长子,竟挡不住官场奢靡风气的侵蚀。不过,他既没有发怒,也没有反驳,而是把自己手抄的一本古圣贤言录交给包绶,令儿子认真阅读。包绶急不可待地翻开第一页,只见上面录有孔子的话:“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包绶毕竟是包拯之子,自幼受父亲高风亮节的熏陶,一直以俭为荣,以奢为耻,他听过孔子的话,便能猛然醒悟。羞惭满面,急忙跪在包拯面前认错。包拯见包绶知错必改,心中大喜。为使包绶不再反复,当即挥笔写下了“戒奢以俭,戒贪以廉”八个大字,命包绶装裱之后,悬挂在醒目处,以便朝夕相伴,永志于心。

义与之比

①②③④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注释】①天下:天下的事情。②适:意为亲近、厚待。③莫:疏远、冷淡。④比:挨近,靠拢。【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天下的事情,没规定可以干什么,也没规定不可以干什么,只是按照义来办事。”【故事链接】陆象先是唐朝时的官吏。武则天当皇帝时,他的父亲陆元方曾担任过宰相。唐玄宗时,陆象先任益州(今四川省)大都督府长史兼剑南道按察使。陆象先为官主张以宽仁为政,反对滥用酷刑。有一次,司马韦劝他说:“你应当适当地使用杖罚,给自己树立威名,否则,下面的人办事就会怠慢,无所惧怕。”陆象先却说:“当官的治理政事,依靠理就可以管理得很好了,为什么要靠严酷的刑罚给自己树立威望呢?干那种损害别人、使自己得到好处的事,绝不是仁义、宽恕之道啊!”

君子怀德

①②③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注释】①怀:关怀,思念。②土:乡土,安乐的地方。③刑:法制。【译文】

孔子说:“君子关心的是道德教化,小人关心的是乡土田宅;君子关心的是法度,小人关心的是恩惠。”【故事链接】华歆、邴原和管宁是东汉灵帝时人,三人一起读书,一起吃住,成了好朋友,华歆与管宁在学堂还是同桌,更是不分彼此,感情很好。有一天,老师要他们两人开辟校园中的荒地,两人各执一把锄头,用力挖地松土,汗流满面。忽然管宁的锄底下好像碰到了一块硬硬的东西,但他毫无所觉,仍然用力向前挖去。华歆发现了刚才的情况,便问:“管宁,你锄到了一块什么?”管宁回答:“管它哩,这是挖土,又不是掘财宝。”华歆突然兴奋起来说:“财宝,说不定……”华歆伏在地上拨土,忽然高声大叫:“哦!金子。喏!好大一块黄金。”“那是你的财气。”管宁仍然毫不在意地说。从此以后,华歆有了黄金,再也不好好读书了。管宁经常警告华歆,他也不听。过了一段时间,一个官员坐着轿子从学堂门前经过,华歆忍不住拉管宁一块去看,管宁仍然专心读书没理会。华歆出去看后,回来向管宁说话时充满了对当官的羡慕。通过这两件事,管宁决定不再与华歆为友,他果断地割断了两个人同坐的席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管宁割席”的故事,管宁的这种行为也历来为人们所称赞。

不患无位

①②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注释】①立:立身的才学。②莫:没有人。【译文】

孔子说:“不担忧没有职位,只担忧没有能够任职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就能使别人了解自己的本领了。”【故事链接】公元前257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平原君奉命去楚国求援,想与楚联合抗秦。平原君打算从食客中挑出20个有智有勇的人,随他前往楚国。挑出19个人后,还有一个再也找不到合适的了。有个名叫毛遂的食客,向平原君自我推荐道:“听说您要带20人前往楚国,现在尚缺一人,那就请我随相国一起去吧。”平原君不熟悉毛遂,问他道:“先生到我门下有几年了?”“已有三年了。”“一个有本事的人在世上,好比一把锥子装进口袋,马上可以看到锥尖戳破袋子钻出来。你来这里三年,我从未听别人有称赞你的话。”“今天,我就请您把我当做锥子放进口袋。如果早放进口袋,那么不仅是锥尖钻出口袋,恐怕整个锥子会像禾穗那样挺出来呢。”毛遂回答说。于是,平原君同意他随同前往。途中,同行的人在与他交谈过程中,逐渐发现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都很钦佩他。他们到达楚国后,楚王不愿联合抗秦,平原君也说服不了他。毛遂代表其他19位义士去说服楚王。楚王听说毛遂是平原君门下的食客,怒气冲冲地要他滚出去。毛遂一手提剑,一手拉住楚王的衣袖,慷慨陈词,层层推进,一再说明联合抗秦的重要性。楚王被毛遂勇敢的举动惊呆了。接着,毛遂又向楚王分析说,共同抗秦对赵、楚双方都有好处,道理是如此清楚、明白,没有理由反对。毛遂的一席话,使楚王佩服得五体投地,楚王决定和平原君联合抗秦,很快解了围。从此,毛遂也成了平原君家中的贵客了。

吾道一以贯之

①②③④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⑤⑥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注释】①参:指曾参。②道:学说。③贯:贯穿,贯彻。④唯:应答词,相当于“是”。⑤门人:孔子其他的学生。⑥忠恕:忠,办事尽心竭力。恕,仁爱。【译文】

孔子说:“参呀!我讲的学说是有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

孔子出去以后,别的学生问曾子说:“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他老人家的学说,就是忠恕罢了。”【故事链接】镇江府(今江苏镇江)的监狱里,关着一个叫毕资伦的囚犯,他本是金泗州城守将,宋军攻泗州,他跳城自杀,可没有死,只摔断了双腿,被宋军俘虏。宋朝廷想招降他,可他誓死不降。每隔几天,他就被提审一次,而且问着同样的话:“毕资伦,你还是降了我大宋吧,保你高官厚禄,享不尽的荣华。”开始他还破口大骂,后来干脆就不吱声了。这次他又被带到堂上,有所不同的是,这次狱官改了说辞,对毕资伦说:“毕大人如此忠心为国,想必对金国的消息一定感兴趣。”毕资伦冷冷地看了他一眼,道:“有话快说。”狱官说:“你们大金已经亡国了,皇上都上吊自杀了,你还硬撑着什么?”毕资伦一听,犹如五雷轰顶,呆立半晌,对狱官说:“我愿归降,可要容我去江边拜祭。”这下可乐坏了狱官,他赶紧上报去了。等到毕资伦到江边拜祭完之后,他就跳入了江中慷慨殉国了。

君子喻于义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明白的是利。”【故事链接】抗清名将何可刚为官清廉,坚守道义,忠于朝廷。有一年朝廷筑修大凌河,何可刚和祖大寿奉命负责看守筑墙用的夹板。可没想到就在这时,清兵以数十万兵众来攻打他们。面对强大的敌人,何可刚毫不畏惧。他率领将士退进城内奋力抵抗。清兵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都被何可刚他们顽强地打退了。可是没过多久,城里的粮食吃完了,清军放出口风说,只要何可刚开城投降,就饶了他们的性命。贪生怕死的祖大寿听说后,就劝何可刚说:“现在城里没有粮食了,朝廷的援军也不来,再抵抗下去只有死路一条。咱们干脆打开城门投降吧!”何可刚坚决不答应。为了保命,祖大寿命令部下逮捕了何可刚,并打开城门投降了。当何可刚含笑走上刑场时,对众人说:“我忠于皇上和国家,今天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死而无憾!”这个故事中,何可刚与祖大寿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是君子,一个是小人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