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专业笔试与面试全攻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14:44:39

点击下载

作者:逄格炜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影视专业笔试与面试全攻略

影视专业笔试与面试全攻略试读:

前言

一、本书的特点

2006年,我刚刚走上艺考(影视)辅导讲台的时候,使用的主要参考书是湖南文艺出版社的两本书。除此之外,就很难看到这方面的书了。

而今,这方面的丛书我看到的就有三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艺术类高考系列丛书、湖南文艺出版社的高考广播影视强化训练、山东人民出版社的广播影视类高考专用丛书。再加上单独出版的,也有三四十本了吧。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再添上一本呢?或者说,这本书和其他书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呢?

我总结了一下,本书的特点在于:

第一,覆盖面广。

艺考回来的考生常有这样的遗憾:某某题型以前没有碰到过,压根不知道怎么做。比如,戏剧小品的写作、广告的写作,很多考生连格式都不知道,写作要点、注意事项就更不清楚了。这样怎么跟学过这方面内容的考生竞争呢?

鉴于这种情况,本书着眼于全国,采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找出各高等院校常考或必考的内容作为本书的重点,对于某些院校、个别专业方向有所涉及的内容也尽可能地涵盖到。

第二,实战练习多。

这方面的书,或者理论知识讲得多,或者真题汇总得多,总而言之就是练得少。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多(还不敢自夸是“优”)的原则,这本书在进行必要的讲解之后,提供了大量的实战练习,包括真题、答题指导、范文和点评。我希望这对于提高考生的实战能力能有切实的帮助。

第三,语言力求简练。

很多这方面的书喜欢长篇大论。这固然显得严谨,但是处于高中阶段的考生有那么多时间看吗?看完了就会做题了吗?我看未必。

古人云:“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在写书过程中,这句话经常鞭策着我,让我把语言写得凝练一些,再凝练一些,希望我能写出一些对考生真正有用的东西来。

二、使用说明

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名著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这本不乏疏漏的急就章呢?为了在吸取本书精华的同时,不致反受其害,希望读者诸君读完此“使用说明”再往后翻。(一)本书适用于戏剧、电影、电视等艺术门类的幕后各专业,特别是戏剧影视文学、影视编导(文艺编导、电视编导)等方向。同时也照顾到制片人、经纪人、公共事业管理等方向。影视美术、音乐、表演等方向亦可参照使用。如果不是为了考试,本书也是一本知识丰富、内容全面、重点突出的艺术素养读本。(二)本书着眼于全国,但是全国各大院校的戏剧、电影、电视等艺术门类的幕后各专业考试科目不太一样,考试内容不太一样,考试重点也不太一样。怎么办呢?我们的处理方法是,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找出常考或必考的内容作为本书的重点,对于某些院校、个别专业方向有所涉及的内容我们也尽可能地涉及。当然,这本书不可能囊括所有院校、所有专业方向的考试内容,因此一般需要考生根据自己所考院校、所报专业方向决定取舍、查漏补缺,只有这样才能万无一失。(三)为了考试内容的需要,当然也不否认有押题的意思,在书里我举了许多例子,并做了解析,有些还附了范文、参考答案。这里我要指出的是:第一,这只是按照以往的经验做出来的,是否适用只有走进考场拿到试卷才知道。这就要求读者诸君要活学活用,切不可生搬硬套。第二,文科的东西,“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所提供的解析、范文、参考答案应该说是好的,但肯定不是最好的。“学无止境”,相信您如果努力,一定会做得更好!

我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我敢于自暴其短是基于认定自己有“尺”的自信。我也懂得“扬长补短”的训诫,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对本书进行完善,并适时做出修订。逄格炜2012年9月29日于北京

第一章 影视专业笔试内容及应对策略

教学目标:了解影视专业笔试内容,明确学习和考试策略。

从全国情况来看,影视专业考试主要有面试和笔试两种考试形式。多数高校既有面试又有笔试,比如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青岛农业大学等;也有不少学校只有笔试,比如湖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山东艺术学院、青岛大学、鲁东大学等;只有个别学校只有面试,比如黄冈师范学院。

从报考策略上来考虑,如果考生在面试时有明显劣势,比如外在条件一般,或者不善于口头表达,那么完全可以报考只有笔试的高校。但是,如果有考生说:“我笔试不行,报考只有面试的高校行不行?”一般来说,是不行的,因为这样的学校太少了。而且,即使是在既有笔试又有面试的高校里,笔试的分量也远远高于面试。比如北京电影学院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电影剧作方向,初试(命题写作)是笔试,复试(影片分析)是笔试,只有三试(考查考生对艺术和生活的感受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才是面试。

总之,笔试在影视专业考试中是无法回避的,也是重中之重。在备考的过程中,考生应该拿出更多的时间用于笔试内容的学习和掌握。

从全国情况来看,笔试主要有影视作品分析与评论、故事写作、影视创意与策划、散文写作、文艺常识等项目。不同项目考查侧重点不同,这就决定了应试策略、备考策略的不同。对此,我们先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和分析,以便于大家今后有的放矢地学习和掌握。

第一节 影视作品评论

影视作品评论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即评论者用文章的形式回答:这部作品或作品中的艺术元素怎么样?

影视作品评论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考查,包括议论文写作能力、价值观、影视知识和理论的综合运用能力等。

按照评论对象的不同,影视作品评论可以分为戏剧评论、影视剧评论、纪录片评论以及其他样式的电视节目评论。从全国范围看,这些类别在往年戏剧、影视、编导考试中都有所涉及。一、应试策略

电影、电视的观赏效果受环境影响比较大。因此,如果允许,提前一点时间到考场,找一个观赏效果好的位子(噪音小,没有人来人往,能看清字幕)是很有好处的。

看片过程中,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做些笔记。比如,记下主要人物的名字、主要事件、关键性台词、细节等。当然,做笔记的前提是不影响看片。

考试时间是有限的,往往没有打草稿的时间。一般的做法是简单列出提纲就直接往试卷上写。二、备考策略

一些高校要求默评,即在不看片子的情况下写评论。这就要求考生平时有一定的看片量,起码把近两年比较有影响的几部国产影片、几个电视栏目、中国各代电影导演的代表作看一看。

评论水平是练出来的。平时在看完片子之后要写点评论,写完以后还要请指导老师批改一下,指出缺点和不足。然后再看片,再写评论,再接受指导……如此反复,便能不断提高。

模仿和借鉴是迅速提高评论写作水平的捷径。平时要找一些好的评论文章来看,取其精华(好的结构、好的观点、好的评论方法、好的语言风格、好的题目等),弃其糟粕。

第二节 影视作品分析

影视作品分析也就是看片回答问题。它是影视作品评论的一种变体。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影视作品评论写作模式化的发展趋势和考前押题的不良现象,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考查考生的影视作品分析能力。一、应试策略

看片回答问题考试一般是先发试卷再看片子。考生要在片子播映前抓紧时间看一看题目。看片时,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针对问题做一点笔记。

审题很重要。考生要通过认真审题弄明白出题的意图、问题的实质以及回答问题的重点所在。

正式答题之前可以在草稿纸上写一个提纲。简单列一列要点、理一理思路即可,时间上不允许打草稿。当回答的问题字数较多时,要合理分段。这样,你的思路将更清晰,要点将更明确。因为批卷时大都是按要点给分,所以无关痛痒的话写再多也没用,要把话说到点子上。二、备考策略

平时找一些看片回答问题的题目来做。通过做题,掌握常见问题的答题技巧和应对策略。

看几部近一两年来艺术性比较强的故事片、纪录片或电视节目,分析一下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形式特点。

第三节 故事写作

不是每一个考生都能编好故事。编故事需要多方面的才能,比如想象力、生活积累、编故事技巧等。作为戏剧、影视、编导专业考试内容的编故事,还要求考生对电影、电视的艺术特点和规律有一定程度的掌握,特别是要有镜头感。一、应试策略

认真审题,避免跑题和偏题。

有的高校要求编的故事专业性强一些(比如北京电影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有的高校对编故事的专业性没有太高要求,这在审题时是可以审出来的。

受考试时间和篇幅(一般要求1000字左右,个别高校要求2000字左右)的限制,编的故事一般要短小精悍,即人物不能太多,题材不能太大,情节不能太复杂,主题不宜太玄奥。

不要直接的心理描写,不要议论和抒情,少用或不用对白,更不要旁白……要用具体动作来讲故事。二、备考策略

做一些常规练习,掌握各种题目的写作技巧。比如,人物关系式:朋友、他和她;特殊情绪式:失望、高兴;特殊时间或地点式:回家、告别、站台、校园门口;物件式:灯、伞;故事续写式:初春的夜晚寒彻透骨,夏玫的手开始冰凉起来;元素串讲式:钟表、手枪、笑声、十岁的儿子和爸爸。

第四节 影视创意与策划

随着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影视创意与策划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一些高校(比如天津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成都理工大学)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考试中。

影视创意与策划就是为要做的片子出点子。影视创意与策划考试侧重于考查考生的创造力、文案写作能力和对电视市场及观众心理的了解程度。一、应试策略

先要根据题意确定电视节目形态,然后本着先整体(结构、主题、风格)后局部(细节、内容)的顺序进行设计。

一般要简单列出提纲再往试卷上写。写作过程中要抓大放小,即认真对待结构、环节、主题、风格等全局性的节目要素,而对于细节、内容等只需给出提示性文字即可,一般不必写得很详细。二、备考策略

看几个主要电视节目形态(电视文艺晚会、电视谈话节目、电视专题片、电视纪录片、电视剧)的代表性作品,深入了解不同电视节目形态的特点、构成要素和节目流程。

找几份电视节目的编导创意文案来看,熟练掌握各种形态电视节目编导创意文案的写作格式和套路。

试着策划几个电视节目,写出编导创意文案,然后向专家请教。

第五节 散文写作

散文写作是对考生想象力、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它多出现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考试中,其他专业的考试中也偶有涉及。一、应试策略

高等院校的题目具有一定的延续性,研究各大高等院校往年的散文写作题,可以大体知道今年散文写作题的许多信息。

受时间限制,考生不能先打一遍草稿再往答题纸上写,但考生可以在草稿纸上列一列提纲,写一写开头及关键性字句再往答题纸上写。

要有感而发,不作无病呻吟。二、备考策略

平时要多做一些练习,培养散文写作的感觉,提高散文写作的水平;要多看一些名家散文,学习他们的立意、章法、语言、修辞等。

有的考生采取押题的形式,事先背诵几篇范文,甚至找人写几篇散文背下来。这样做奏效的可能性比较小。因此,考生可以有所准备,但不能完全依靠背诵。

第六节 文艺常识

文艺常识考试是对考生基本文学艺术素养的考查。文艺常识的考试内容非常广泛,但题型不外乎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一、应试策略

拿到试卷后先要快速通览一遍,根据题量和难易程度,来确定自己的答题速度,以防在限定的时间内答不完题或时间充裕而答得太急。

题型不同则策略不同。对于填空题,回答务求准确,不写错一个字、一个标点;对于选择题,要弄清是单项选择还是多项选择;对于名词解释题,要在明确答题要点的基础上连缀成文;简答题就是要简要回答,不必长篇大论;对于论述题,只回答要点是不行的,一般要展开来说。

得高分的秘诀在于把会做的题做对了。对于平时没有复习到或者老师没有讲到的题目,不要轻言放弃,要试着写出自己的理解——能多得一分也好。二、备考策略

不同高校文艺常识的考试范围有所不同,因此备考时最好是弄清所报考的高校文艺常识的考试范围,做到有针对性地备考。

不同高校文艺常识的考试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高校对文艺常识的考查出现在笔试中;有的高校对文学艺术常识的考查出现在面试的回答考官提问环节。对于前一种情况,备考时考生要死记硬背一些东西;对于后一种情况,备考时考生要灵活掌握,以便考试时可以活学活用。

备考期间,如果时间充裕,考生应全面学习以上各项考试内容。从备考末期到报考之前,考生应在老师的帮助下对自己的各个项目做出评估,找到自己的几个强项,进行重点培养,并以此为依据报考适合和钟情的高校。第二章影视作品分析◇

第二章 影视作品分析

目前考试中,影视作品分析主要包括对故事片、纪录片、广告片、电视剧、电视专题片、电视散文等的分析。

要做好影视作品分析题就必须熟悉视听语言,并能从视听语言角度切入影片的分析;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能分析片子中出现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能把理解了的东西文从字顺地写下来。

第一节 视听语言

教学目标:掌握基本的视听语言,为影视作品分析乃至评论打下基础。

斯大林说过:“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我们要与别人交流思想,就必须学会别人的语言。”影视导演要与观众交流思想,不是站出来告诉观众:“我要表达的意思是……”而是要掌握影视语言,用作品说话。

影视语言有什么特点呢?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可视、可听,因此影视语言又被称为视听语言。对于一般观众来说,不懂视听语言一样可以看懂影视作品。但是,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你要成为一个内行,就必须先掌握好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包括影像和声音两部分。影像语言有格/帧、镜头、一组镜头、段落、部分、部等构成单位。格就是电影胶片的一个画格,现在的电影都是一秒24格。帧是针对电视来说的,就是“幅”的意思。电视画面一秒扫描25帧。镜头是影像语言的最小单位。一组镜头就是构成相对完整含义的几个、十几个、几十个镜头。几组镜头构成一个段落,几个段落构成一部分,几部分构成一部影片。一、画面

画面本来是一个美术学上的概念,引入电影、电视艺术领域里来,相当于一格或一个静帧。(一)画面构成

画面主要由主体、陪体、前景、后景构成,另外还有背景和环境。

1.主体

主体是画面的主要内容,也是画面意义的主要承担者。它是电视画面所表现的主要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可以是一个个体,也可以是一个群体。

主体一般位于画面构图的结构中心。比如,“井”字构图的四个节点上,以及这四个节点所围成的区域内。

2.陪体

陪体是与主体相对而言的,指的是与主体关系紧密,辅助主体表现意义的人或物。比如,我们想象一下这样一幅画面:万绿丛中一点红。显然,红的东西是主体,绿的东西是陪体,绿的东西的存在使红的东西凸显了出来。因此,陪体不是画面意义的主要承担者,只是在主体表现意义的过程中起到了辅助作用。

3.前景

在画面中,位于主体前面,或是靠近镜头的人或物。比如,我们出去旅游,看到一处建筑物想拍下来。可是觉得只拍建筑物又特别呆板,那么我们可以找一棵低垂的树,让镜头透过枝条拍建筑物。这里的枝条是前景,也是陪体。这样拍出来的画面就生动得多,丰富得多。当然在多数情况下,前景只是环境的一部分。

4.后景

后景与前景相对应,指的是位于主体后面的人或物。后景与前景一样,多为环境的一部分。

既然画面的意义主要来自主体和陪体,那么画面为什么还要有前景和后景呢?因为电影、电视与美术一样,是二维空间的艺术,而生活的空间是三维的。电影、电视艺术作品要让观众相信是真的(亦即作品中的东西像生活中的一样),就必须在二维空间上创造出三维空间的感觉(亦即立体感)。一个画面只有主体或者只有主体和陪体,很容易让人感觉是平面的,而有了前景,或者后景,或者前、后景都有,在二维平面上就有了纵深感,立体感就出来了。

5.背景

背景是画面上主体后面的景物。比如,主体后面的一面墙、一座建筑物、起伏的连山、广袤的大地……都属于背景。

6.环境

所谓环境,就是画面上主体以外的人物、景物和空间。前面所讲的前景、后景和背景都属于环境的范畴。(二)二元对立思维

中国古代有一个学派叫阴阳家。他们把万事万物都一分为二——阴和阳。比如,太阳为阳,月亮为阴;男人为阳,女人为阴;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水面靠近北岸的部分为阳,靠近南岸的部分为阴。我们现在的很多知识就是这么生成的。比如,我们说一个人很漂亮,那是相对于不漂亮的人而言的;我们说一个人长得很高,那是相对于长得不高的人而言的。这就是二元对立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虽然不够先进和科学,但是对于我们分析画面还是非常有用的。

在一幅画面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二元对立,进而得出一些很有意义的结论:(1)主体和陪体是一组对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创作者认为放在主体位置的人或物比放在陪体位置的人或物重要,因为与陪体相比,观众会更注意主体。(2)中心与边缘是一组对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创作者认为放在中心区的人或物比放在边缘的人或物更重要,因为看画面时观众会首先注意中心区的东西。把不重要的东西放在边缘的好处就是:假如观众没来得及注意边缘的东西画面就过去了,也不会影响观众对画面意思的理解。(3)亮与暗是一组对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创作者认为处于亮的区域的人或物比处于暗的区域的人或物更重要,因为人们对亮处东西的感受比对暗处东西的感受要敏锐得多。人们会首先去感受前者,有时间再去感受后者。另外,亮和暗还有一层寓意。亮代表着光明,暗代表着黑暗;亮代表着充满希望,暗代表着没有希望;亮给人的感觉是很阳光,暗让人感到压抑。亮和暗的内涵,要具体画面具体分析,特别是结合上下文来确定。二、景别(一)定义

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在单个镜头中所呈现出来的范围。决定画面景别大小的因素有:第一,摄影机与被摄主体之间距离的远近;第二,摄影机使用的镜头焦距的长短。(二)分类

以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为参照,人们把景别划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五个基本景别,另外还有大远景、大特写等更细化的景别。

1.特写

定义:特写主要表现人物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拍摄主体的细节。

作用:第一,特写镜头主要表现细节、细部特征。比如,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被采访者说着说着眼睛湿润了。这时,用一般的景别来拍的话,观众很难注意到这一细节,因此要使用特写,甚至是大特写(只拍被采访者两个眼睛所在的区域);又比如,要表现一个人有点跛,用一般的景别来拍,观众不容易看出来,也要使用特写。第二,表示强调。比如,在一段展示上课情景的片子里,有老师讲课的镜头,有学生认真听讲的镜头,在老师讲课的间隙加入一个订书钉掉到地上的特写镜头,配以“叮”的声音。创作者的意图就是:快看哪,连一个订书钉掉到地上都能听到,真是太安静了!于是,强调的目的就达到了。

2.近景

定义:近景主要表现人物的胸部以上或物体的一个局部。

作用:第一,近景长于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人们在谈话的时候,经常看着对方的面部察言观色,因此创作者在表现谈话的时候,大量使用近景镜头。比如,在电视谈话节目中会大量使用近景镜头;拍摄《新闻联播》播音员播报时经常使用近景镜头;在剧情片中表现两个人对白的正反打镜头也经常是近景镜头。第二,近景不能直接表现人物的内心,但是因为面部表情往往是心理活动的真实反映,所以观众透过人物的面部表情可以揣摩到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

3.中景

定义:中景主要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的部分或场景的一个局部。

作用:中景长于表现人物上半身的动作和事物的局部特征。

4.远景

定义:远景主要表现远处的环境。如果画面上有人物,当人物在画面上不占主要位置和作用时,我们也称之为远景。

作用:远景长于交代环境、营造气氛。

5.全景

定义:全景主要表现成年人的全身或者一个场景的全貌。

作用:在全景中,人物与环境是同等重要的,全景长于表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具体说来就是,人物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活动和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物在干什么。

远景和特写是两极镜头,一般不能接在一起(那样不符合人看东西的规律)。而中景是万能镜头,可以和各种景别的镜头接在一起。全景、中景和近景是常用镜头,在片子里用得最多。(三)范文与讲评

1.题目

请为这句话设计出拍摄景别:他敲门/他推门进来,然后关上门/他穿过教室的走廊/他在课桌前拿起一本书/他看书。

2.范例他敲门:特写或近景(或称近特)。他推门进来,然后关上门:近景或中景(或称中近)。他穿过教室的走廊:全景或中景(或称中全)。他在课桌前拿起一本书:中景或近景(中近)。他看书:近景或特写(近特)。

3.点评

第一,这个题目隐含的一个前提是:摄影机的机位可以自由选择。

第二,因为景别越小(亦即越接近特写),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越大,所以在进行景别设计的时候尽量使用小一点的景别。也就是说,能用特写不用近景,能用近景不用中景,能用中景不用全景,能用全景不用远景。

第三,在实际拍摄中,景别之间区分得没那么严格,因此在进行案头景别设计的时候,经常是划定一个大体的范围就可以了。比如,近特、中近、中全、远全。三、镜头(一)定义

摄影机从开机到关机这一过程所拍摄下来的连续画面,我们称之为一个镜头。(二)分类

镜头分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

1.固定镜头

固定镜头指的是摄影机的机身、机位、镜头焦距都不发生变化所拍摄下来的影像片段。固定镜头给人的感觉是客观、冷静、庄重、严肃、深沉等。

2.运动镜头

运动镜头指摄影机在机身、机位或镜头焦距发生变化时所拍摄下来的影像片段。常用的运动镜头有推、拉、摇、移、跟。(1)推镜头

定义:被摄主体在画面中呈现出来的范围越来越大的运动镜头我们称之为推镜头。

实现方式:一种方式是改变机位,使摄影机越来越靠近被摄主体;另一种方式是改变镜头本身,使镜头的焦距越来越长。

作用:第一,给人靠近、走进去、亲近的感觉;第二,推镜头往往能推出特写镜头来,因此有强调的意味,有引起注意的意图。(2)拉镜头

定义:被摄主体在画面中呈现出来的范围越来越小的运动镜头我们称之为拉镜头。

实现方式:一种方式是改变机位,使摄影机越来越远离被摄主体;另一种方式是改变镜头本身,使镜头的焦距越来越短。

作用:给人远离、走出来、疏远的感觉。(3)摇镜头

定义:摄影机围绕一个点做旋转式运动所拍摄下来的影像我们称之为摇镜头。

分类:水平方向上的摇(横摇)——左摇、右摆;竖直方向上的摇(纵摇)——仰摇、俯摇。

甩镜头又叫扫摇镜头,是一种特殊的摇镜头。它常被用来作为场景转换的手段,表现急剧的变化。比如“轰”的一声,炮弹发射出去,摄影机镜头跟着炮弹甩了出去(甩镜头),下一个镜头是在另一个阵地上炮弹炸响了(固定镜头)。(4)移镜头

定义:摄影机在拍摄主体(形成了一条线或一个面)的平行线上运动所拍摄下来的影像我们称之为移镜头。

分类: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左移、右移(横向移动);前移、后移(纵向移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升、降。(5)跟镜头

定义:摄影机镜头跟踪被摄主体进行拍摄,使运动着的被摄主体始终被保留在画面之内。这样的影像我们称之为跟镜头。

分类:一种跟镜头是跟在被摄主体后面所拍摄的影像;另一种跟镜头是始终站在运动着的被拍摄主体的前面所拍摄的影像。四、语法1.蒙太奇

蒙太奇(Montage)是法文的音译,本来是建筑学上的术语,是“装配”、“构成”的意思。借用到电影学上来,指的是镜头的组接。用贝拉·巴拉兹的话说,蒙太奇是“剪辑者按照预定的顺序把许多镜头连接起来,结果就使这些画格通过顺序本身而产生某种预期的效果”。

在默片时代,蒙太奇单指画面与画面的组接。后来出现了声音,蒙太奇扩大到声音与声音的组接以及声音与画面的组接。蒙太奇的含义继续向外拓展,成为一种以影视为典型代表的艺术思维方式。正是从这个高度出发,普多夫金说:“电影艺术的基础是蒙太奇。”

长镜头也可以视作一种蒙太奇——镜头内蒙太奇。

蒙太奇从大的方面分,可以分成两类:叙事(叙述)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叙事蒙太奇又包括连续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等。表现蒙太奇又包括隐喻蒙太奇、对比蒙太奇、抒情蒙太奇、心理蒙太奇等。下面我们重点介绍其中的几种蒙太奇。(1)平行蒙太奇

定义:不同时空或同时异地发生的两条或多条的情节线并列表现,分头叙述而统一在一个完整的结构之中。比如,有一部关于老年人婚恋题材的电影,讲的是老太太甲喜欢一个老头,可是这个老头喜欢老太太乙,老太太乙也喜欢这个老头。在克服了各种阻力之后这个老头和老太太乙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了。影片是这样表现他们结婚的情节的:老头和老太太乙结婚的热闹场面——老太太甲一个人在家里的冷清场面——老头和老太太乙结婚的热闹场面——老太太甲一个人在家里的冷清场面……把分属于两条情节线上的镜头穿插在一条时间线上,这就是平行蒙太奇。

作用:首先,用平行蒙太奇来处理剧情可以删节过程以利于概括集中,节省篇幅,加强影片的节奏,同时扩大影片的信息量;其次,几条情节线之间有时可以相互烘托,有时能够形成对比,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一条情节线(老头和老太太乙结婚的热闹场面)让人看到能够跟相爱的人在一起是多么幸福啊!另一条情节线(老太太甲一个人的冷清场面)让人看到不能跟相爱的人在一起是多么不幸啊!两条情节线放在一起,形成反差,告诉我们要为能与相爱的人在一起而努力奋斗。(2)交叉蒙太奇

定义:交叉蒙太奇又称交替蒙太奇。它是将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发生的两条或多条情节线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其中一条情节线的发展往往影响到其他情节线的发展,各条情节线相互依存,最后汇合在一起。

作用:交叉蒙太奇极易引起悬念,造成惊险和紧张的戏剧性效果,是掌握观众情绪的有力手段。(3)表现蒙太奇

定义:表现蒙太奇以镜头对列为基础,通过相连镜头在形式或内容上的相互对照、冲击,产生单个镜头本身所不具有的丰富含义。比如,我们在1949年到1978年的中国电影里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一个战士倒下了—一轮火红的太阳—一座巍峨的高山—一条涓涓细流。这里表达的意思是:这个战士虽然死了,但是他的青春像火红的太阳一样光辉灿烂,他的人生价值“重于泰山”,他的精神像溪水一样万古长流。这些含义都是单个镜头所不具有的,因此表现蒙太奇创造了新的含义,收到了1+1>2的效果。

作用:第一,表现蒙太奇可以创造新的含义,表达某种思想或情绪;第二,表现蒙太奇可以激发观众的联想和想象,引发观众的思考。2.长镜头

人注视一个东西而不感到厌烦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不让观众在视觉上感到厌烦,好莱坞电影尽量把镜头切得短些(7秒以内)。我们把这种时间比较短的镜头称为短切镜头。与此相对的就是长镜头。当然,长镜头不等于镜头长。它有特定的含义。(1)长镜头的定义

一个镜头连续地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拍摄,而形成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长镜头的拍摄时间一般在30秒以上。(2)长境头的特点

第一,与蒙太奇(短切)相比,长镜头不破坏事件的时空连续性,具有较强的时空真实感;

第二,面对长镜头,观众有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便于自由发挥想象,也更具思考、评价的主动性。(3)长镜头的分类

固定长镜头:用固定镜头拍摄出来的长镜头(参见侯孝贤导演的片子)。

运动长镜头:用运动镜头拍摄出来的长镜头(参见《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开头部分)。

景深长镜头:用长焦镜头拍摄,使处在不同纵深处的景物(从前景到后景)都能被看清,这样的镜头叫景深长镜头(电影《公民凯恩》中大人在房间里谈话,窗外小凯恩在玩雪橇的镜头就是景深长镜头)。

变焦长镜头:在拍摄过程中镜头发生变焦的长镜头,我们称之为变焦长镜头(参见《毕业生》中本杰明第一次去罗宾逊家一段)。五、声音

电影、电视里的声音包括人声、音响和音乐。另外还有同期声、画外音、解说等。这里择要做一解释。1.人声

人声指的是人说出来的话,包括对白、独白和旁白。

对白: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进行的对话。

独白:一个人自言自语。独白往往是一个人内心的剖白,因此又称内心独白。在影视剧里,独白多以画外音的形式存在。

旁白:经常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对剧情起解释说明的作用。2.音响

音响是电影中人声和音乐以外的声音,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发出的声响(风、雨声等)、人物动作带出的声响(皮鞋声、咳嗽声、呵欠声等),也包括动物、机器等工具发出的声响(鸡鸣、狗叫、机器隆隆声等)。3.同期声

定义:同期声实际上就是同期录音,也就是在拍摄影片的同时录下的声音。与之相对的是在录音棚里完成的后期配音。

作用:使用同期声可以使影片的音效更加真实,更有现场感。如果不用同期声,而是在录音棚里找人完成后期配音,虽然能做到字正腔圆、吐字清楚,但是毕竟不是本人说出来的话,不一定代表本人的意思。

由于同期声在创作过程中进行了艺术加工,所以它只是相对真实,也做不到完全真实。4.画外音

画外音就是影片中声音的画外运用,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而是来自画面外的声音。旁白、独白、解说一般都属于画外音。5.解说

解说就是在影视作品中起解释说明作用的有声语言或文字。解说在电视文学、专题片、纪录片中大量存在。

第二节 电影分析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学过的视听语言,学会用视听语言来分析影视作品。一、电影分析攻略(一)带着问题看片

在戏剧影视专业考试中,电影分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考试科目,面对一部影片,特别是一部很令人感动的影片,我们的心很容易被剧情“俘获”,自失于剧情之中。等看完影片,在酣畅淋漓之余又觉得“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

这种情况,对普通观众来说,已经足够了。但是对考生来说,是不够的,因为考生的目标是分析影片,而看影片只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鉴于此,考生要避免沉溺于剧情中而不能自拔。在看片的过程中,考生要与影片拉开一定的距离,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对影片进行冷静的思考。(二)学会做笔记

有人主张看片过程中要做笔记,因为做笔记的好处是避免遗忘;也有人主张看片过程不要做笔记,因为做笔记的坏处是容易分散精力。那么,我们到底要不要做笔记呢?

第一,视实际情况而定。如果是在漆黑的屋子里看中文字幕的外国影片,而且剧情发展很快,那么考生想做笔记不大可能。

第二,视个人习惯而定。平时培养一下做笔记的习惯为好,因为技不压身,可以有备无患。

第三,如果要做笔记,必须有重点地记。笔记的重点、详略视试题而定。二、电影分析范文与讲评一

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1981年出品)改编自英国著名小说家约翰·福尔斯的同名小说(1969年出版)。影片使用了套层结构:一条线索讲的是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故事——查尔斯爱上被骂作“法国中尉的女人”萨拉的故事;另一条线索讲的是一个当代故事——扮演查尔斯的英国演员迈克和扮演萨拉的美国演员安娜在演戏过程中发生婚外情的故事。创作者通过前一个故事赞颂了传统社会真挚的爱情——性与爱、婚姻与爱情合一,通过后一个故事批判了当代社会堕落的爱情——性与爱、婚姻与爱情分离。(一)影片开头

1.景别变化(1)给安娜(饰演萨拉)化妆(镜头1):从近景镜头拉出全景镜头。

全景镜头的作用:第一,展示了演员安娜与环境的关系,演员安娜是在一个拍摄现场;第二,强调了演员安娜所处的时空,为接下来的时空转换做铺垫。(2)萨拉走上大堤(镜头2):远—全—远—全—远。

远景镜头的作用:第一,展示环境;第二,营造气氛;第三,使观众入戏。

2.镜头运动方式的变化(1)给安娜(饰演萨拉)化妆:拉镜头(从萨拉的特写镜头里拉出来)。(2)萨拉走上大堤:跟踪拍摄(包含跟、升、摇等)。

3.长镜头的妙处

萨拉走上大堤是一个长镜头。这个长镜头刚开始是安娜走进表演区,导演喊跟踪拍摄后,音乐起,剧情以外的事物逐渐被屏蔽掉,演员安娜逐渐进入了角色萨拉,萨拉一直走到大堤尽头。这里,长镜头用得很巧妙:第一,本片讲的一是演员安娜的戏,二是角色萨拉的戏。这一个长镜头不仅把二者衔接起来,而且巧妙地展现了从前者到后者的过渡;第二,这是一个使观众慢慢入戏的过程:刚开始,观众相信演员是在演戏。可是当音乐起,剧情以外的事物逐渐被屏蔽掉,演员安娜进入了角色萨拉,观众一步一步地入戏了,忘记了这是在演戏;第三,凄婉哀怨的音乐,暗淡的影调,一袭黑衣的人物背影为全片奠定了一个低沉、压抑的感情基调。(二)查尔斯去求婚

1.海边的景别变化

海滨的清晨:远景。

仆人在买菜:全景。

有人赶着羊群走过来:远景。

男仆给年轻的女仆送花:远景。

凿石头:从特写摇出查尔斯的近景。

男仆跟年轻的女仆搭讪:全景。

查尔斯在窗口喊男仆:中景。

男仆回应:中景。

查尔斯关上窗户:中景。

2.过场戏简洁明了

摇镜头1:马车拐弯

摇镜头2:马车拐弯

3.求婚的对白(1)对白欧内斯蒂娜推门:查尔斯。查尔斯:欧内斯蒂娜。(仆人谈论)查尔斯:你也知道我从伦敦来林城已有六个星期了。欧内斯蒂娜:我知道。查尔斯:我为找寻化石而来,但我为你而留下。欧内斯蒂娜:哦。查尔斯:因为有你热情相伴。欧内斯蒂娜:谢谢。(仆人谈论)查尔斯:我想向你父亲提亲,好吗?欧内斯蒂娜:好啊。查尔斯:我不知道他是否赞成。欧内斯蒂娜:你是说那全由父亲决定?查尔斯:不,由你决定。欧内斯蒂娜:当然,父亲会依我。我可以做主。查尔斯:那么,请你怜惜我,我深爱着你,请你嫁给我吧。欧内斯蒂娜:哦,查尔斯,我对此期待很久了。(仆人谈论)查尔斯:这不是什么鲜花,但可以吧?欧内斯蒂娜:哦,查尔斯。(2)分析

第一,两个人的对白用词简洁、准确,甚至有一些书面语。这都是舞台剧台词的典型特征,让人觉得这是在演戏。

第二,对白紧扣人物心理:查尔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试探欧内斯蒂娜的心思,欧内斯蒂娜略带矜持,却对查尔斯一往情深。

第三,仆人的谈论把整场求婚的对白切分成了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打招呼;第二个环节,查尔斯表示感谢和恭维;第三个环节,查尔斯先是旁敲侧击,然后径行直遂;第四个环节,大功告成。(三)萨拉在大堤上

1.在全片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本片的情节点——情节由此转向:查尔斯被萨拉的美所深深地折服,从爱欧内斯蒂娜转移到爱萨拉。剧中主要人物的命运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

2.萨拉的美

狂风怒号、惊涛拍岸:衬托出萨拉的另一种美。

前景中的水汽:加强萨拉的神秘感。

黑色服装:极富内涵的美。与欧内斯蒂娜鲜艳、刺眼的淡紫色形成对比。

哀婉的音乐:容易让人产生同情心,引起共鸣。

表演:斯特里普化——丰富、深沉。

3.查尔斯的三看

正反打镜头:用查尔斯的视线组织镜头(查尔斯看—他所看到的萨拉;查尔斯看—他所看到的萨拉;查尔斯看—他所看到的萨拉)。

从客观镜头到主观镜头(摇、推):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观众与查尔斯感同身受。

慢镜头:打破了客观时间,揭示了查尔斯的主观感受(查尔斯被萨拉的美震慑了,这时候时间仿佛都凝滞了)。(四)副崖谈心

场面调度:由远到近,由背对背到面对面,由防御性心理到敞开心扉……展现了查尔斯与萨拉心理距离拉近的过程。(五)结尾

1.安娜照镜子

安娜出戏,也就是找回自己(我只是一个演员,而不是角色本身)。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影片开头时候的安娜照镜子,作用是入戏,找寻剧中人物萨拉的感觉。

2.迈克错认:“萨拉!”

迈克把演员安娜当成了她所扮演的角色萨拉。可安娜最终不是萨拉,而迈克却成了查尔斯。由此导致了与维多利亚时代的故事不同的结局:安娜离开迈克,又回到了她丈夫身边。三、电影分析范文与讲评二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是姜文执导的第一部影片,也是夏雨、陶虹、宁静等演员的第一次“触电”。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承载了王朔、姜文等人对青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表达了一个对现实不太满意的成年人对青少年时代生活的礼赞和向往。置身于90年代的成年人对适逢“文革”时期的青少年时代生活的讲述,折射出了时代的光景,在新旧对比中透露出对现实的批判。(一)送父(夫)参军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是20世纪90年代拍摄的六七十年代的故事。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的断壁残垣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往日的影子,但是两个时代各具特色,变化很大。置身于新时代的观众能否走进那个时代是影片是否成功的关键。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头选用了“文革”时期经常出现的一个场面——送父(夫)参军,营造了一个热情洋溢的时代氛围,把观众带到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去。同时,为整部影片奠定了一个基调。具体做法是:

1.毛主席塑像

这是屹立在广场上的一座毛主席塑像。影片开头的第一个镜头,降摇出毛主席塑像的特写,一双有力的大手在画面中占据突出的位置。这里隐含着毛主席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用西方人的说法,那是“毛时代”。

2.斗志昂扬的音乐

音乐激情澎湃、斗志昂扬,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这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精神——人们对生活充满着希望,相信人定胜天、战无不胜。套用一部电视剧的名字,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种音乐旋律也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换一个时代就不是这个样子了。比如,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人们经常传唱的歌曲《再见吧,妈妈》,表达了对生命的忧虑、对亲情的依恋,充满了感伤的情调。由此可见,时代精神真的不同了。

3.大人意气风发,小孩欢呼雀跃

这是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那个时代的人们,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心里都有一种英雄情结,渴望在战场上为国立功,成为英雄。因此,在与亲人告别的时候,有的不是柔肠寸断、执手相看泪眼,而是非常高兴地踏上新的征程。

4.“那就是我!”

儿童比成年人单纯得多,儿童的言语和想法往往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状况。这里说的“我”希望打仗,这样就可以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成为英雄,反映了当时的中国人面对挑战和困难所表现出来的乐观主义精神。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二)童年—少年的转场

1.转场的定义

转场就是场景与场景之间的过渡或转换。比如,上一个镜头是童年时期马小军扔出的书包,下一个镜头是少年时期马小军接住书包。这两个镜头接在一起就是转场。

2.转场的作用

第一,巧妙地交代了时间的改变。要表现马小军童年时期与少年时期的过渡,一个平庸的导演可能会在屏幕上打出一行字幕“五年过去了……”,而本片的做法更简洁,也更自然。

第二,告诉我们马小军的童年是怎么度过的。扔书包表明对学习的不珍惜,通过扔书包的动作转场说明马小军是在不好好学习中度过的童年。(三)房顶行走

一部优秀的影片总会有一个或几个镜头可以让人慢慢地去回味。马小军在房顶上行走的镜头就是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镜头,因为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

马小军上裸着身子、把衣服挂在书包上、嘴里叼着烟以及踩在房顶上都表现了他外表的粗鲁。但是,他在这里四处游荡的目的却是等待着心仪女孩的出现,他是在守候一份爱情。这又表现了他内心的纯洁和善良。

房顶行走这一行为,让马小军的外表和内心都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就在我们心中一清二楚了。(四)望远镜中偷窥

马小军在望远镜中偷窥胡老师的镜头体现了电影的偷窥机制:观众在黑暗的电影院里观看银幕上放映的电影就像透过门缝偷看别人做一些不宜看到的事情一样。因为门里面发生的事情是我们想看而不宜看到的事情,所以当我们看到了的时候就会感到一种精神满足。胡老师跟女同学搭讪,逗得女同学咯咯地笑以及胡老师撒尿是作为学生的马小军想看而不宜看到的事情,现在借助望远镜看到了,对他是一种异样的刺激和满足。

在现实生活中,偷看是不道德的。而在电影中,观众的不道德感没有那么强。但是,当偷看者看向被偷看者的时候,最怕被偷看者也看向自己,反映在表演上就是电影演员直视镜头。这样观众的不道德感就会油然而生,就坐不住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电影演员在表演的时候一般不能直视镜头。

而播音员、主持人在电视镜头前就可以直视镜头,因为电视的观看是一种交流机制。如果电影是电影院的艺术,那么电视就是客厅的艺术。我们在客厅里看电视就像邻居到我们家来聊天一样。聊天的时候,我们经常要看着对方,透过面部表情做心与心的沟通。这就是电视观看的交流机制。(五)国际歌中打群架

这里的音乐与画面是一组二元对立。音乐是慷慨激昂、激越奋进的国际歌。一听到它,我们就会想起当年有那么一批人为了全人类受苦的人们抛头颅,洒热血,进行着可歌可泣的斗争,心头不禁为之一振,肃然起敬。可以说,音乐是非常崇高的,而画面展示的是一群少年打群架,报私仇。当对方的一个少年讨饶的时候,他们却不依不饶,狠下杀手。这是何等的野蛮和残忍。这样的音乐和画面放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创作者要通过对比表达更深一层的含义。让我们回忆一下“文革”时代的社会状况:极左思想蔓延,阶级斗争扩大化,到处都是你揪我斗……影片中一群少年打群架正是“文革”时期,成人世界里武斗事件的折射,配以国际歌,表达的是创作者对“文革”时期成人世界里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发动武斗事件的讽刺和否定。(六)床底下偷窥

床底下偷窥与望远镜中偷窥的观看机制是一样的,我们不再赘述。这里我们侧重分析一下视点转换问题。

从镜头发出者的角度,我们可以把镜头分为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

1.主观镜头

主观镜头是从局内某个人的角度拍出来的镜头,常伴以较为明显的主观感受,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这里的“人”指的是观众。“其境”,镜头是从谁的角度拍出来就给观众谁的主观感受。在这一组镜头中,从床底下(马小军的角度)带着部分床板拍出来的镜头就是主观镜头。部分床板的存在更让观众意识到这是马小军在床底下偷窥。而观众的视角与马小军的视角是一致的,因此观众在视觉感受上就像马小军一样趴在床底下偷窥。

2.客观镜头

客观镜头是从局外人的角度拍出来的镜头。客观镜头给人客观、冷静的感觉,多用于交代和客观叙述。

在一般影片中,客观镜头用得很多,主观镜头用得很少或压根儿不用。但是,主观镜头不用便罢,一用往往很有艺术效果。主观镜头出现的时候,大都是与客观镜头交替使用的。比如,客观镜头(马小军看)—主观镜头(马小军看到的东西)—客观镜头(马小军看)—主观镜头(马小军看到的东西)……这就是视点转换。(七)米兰正式出场

1.后出场

在一般的影片里,主人公一般是在影片的开头就出现了。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米兰是主人公,她正式出场的时间却很晚(影片进行到46分钟处),笔者称之为后出场。更为典型的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在他正式出场之前算命先生提到过他,徐庶推荐过他,三顾茅庐也是为了寻访他,最后他才出现。

后出场的作用:第一,制造悬念,形成期待。通过此前影片对米兰的多次涉及,观众像马小军一样,想象着米兰到底是个什么样,并期待着米兰的尽快出现;第二,间接地塑造人物。比如,刘忆苦希望认识米兰,于北蓓说:“人家可不想认识你们这些坏孩子。”从于北蓓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知道米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出场过程

好莱坞式的结构即一部影片由开端、中段和结尾三部分构成。简要地说,开端的任务是为主人公建立行动目标;中段的任务是展开对抗:主人公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阻力,努力×阻力……;结尾就是矛盾冲突的解决:成功、失败或其他。

马小军与米兰第一次见面这场戏。

目标:马小军要认识米兰。

中段:(1)马小军跟在米兰后面×米兰发现后置之不理;(2)马小军上前搭讪×遭米兰奚落;(3)马小军要认姐姐×遭到回绝;(4)马小军武力威胁×米兰不怕;(5)马小军又要认姐姐×再次遭到回绝;(6)马小军问问题×米兰不予回答;(7)马小军第三次要认姐姐×米兰默认了。

结尾:米兰默认了。

这场戏好就好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观众看着开头猜不到结尾。(八)卢沟桥下打群架

卢沟桥是一个特殊的历史符号。一提起卢沟桥,我们就会想到在民族危亡的时候一群中国人在这里奋起反抗,虽殒身而不恤,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战歌。民族英雄的精神是崇高的,作为历史符号的卢沟桥就代表了这样一种崇高精神。然而现在,两群少年不是为了民族大义,而是为了个人恩怨而在这里要大打出手。与民族英雄相比,何等卑下!二者之间相互对比,形成反差,具有了一种反讽的意味。它讽刺了“文革”时期成人世界打着各种漂亮的幌子进行的窝里斗现象。(九)米兰初次见到刘忆苦

中国传媒大学的笔试题中经常会出现这么一个问题:哪个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如果是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会选择米兰在亭子下见到亭子上的刘忆苦的画面。

这个画面的主体是米兰,陪体是马小军、刘思甜和大蚂蚁,前景是刘忆苦的头、肩和臂弯遮挡镜头所形成的阴影。如果看完整部影片,我们知道就是从马小军把米兰介绍给大院里的少年朋友们开始,马小军、米兰、刘忆苦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因此,米兰、马小军被笼罩在刘忆苦所形成的阴影里就预示着他们之间关系的转变——刘忆苦夺人所爱,米兰移情别恋。(十)莫斯科餐厅过生日

1.世界三大表演理论体系(1)以中国的梅兰芳为代表的象征主义

梅兰芳是中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的表演体现了中国戏剧表演的典型特征,即象征主义。比如,演员身上插几杆旗表示千军万马,演员手持马鞭在舞台上转几圈表示千里行军。这与侧重于写实主义的西方戏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以苏俄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代表的表现派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剧院里在台上的演员与台下的观众之间有一堵看不见的墙,即第四堵墙。这堵墙是半透明的:对于观众来说是透明的,对于演员来说舞台是不透明的。因为第四堵墙是透明的,所以台下的观众能够看到台上演员的表演;因为第四堵墙是不透明的,所以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就像在生活中生活一样,无视观众的存在,全身心地投入到所扮演的角色中去。(3)以民主德国的布莱希特为代表的间离效果理论

演员在表演的时候要与所扮演的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时时提醒观众我是在演戏,我不等于角色本身,这就是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布莱希特的理论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理论为基础,同时,弥补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的不足,即演员一味入戏、被剧情牵着鼻子走的弊端。

2.间离效果

在生日晚宴开始之前,马小军与刘忆苦发生了口角,接着就动起手来,最后马小军拿起玻璃碴子不断扎向刘忆苦胸口。这时候,我们看到马小军不是真的扎,而是在演戏,接着是剧情的快速倒放,旁白是“我讲错了,让我重新来讲这一段”。

我们知道,影片又不是现场直播,讲错了的部分删掉就是了。这里创作者为什么要保留着,然后告诉我们他讲错了呢?他是有意为之,意在创造一种间离效果,告诉观众这只不过是在演戏,不要太当真。(十一)爬梯子

这一组镜头的影调偏亮,给人苍白无力的感觉。马小军动作非常缓慢,反映了他内心的沮丧。

从不同角度拍马小军爬梯子的动作(多次使用正面拍摄、侧面拍摄、背面拍摄、俯拍、仰拍等),这样就延长了这一过程所需要的实际时间,使人觉得时间奇慢难挨。钱钟书说:“人乐的时候过得很快就是快乐。反过来说,人不快乐的时候时间过得很慢。”因此,这里的艺术处理让人从心理上感受到马小军是非常不快乐的。(十二)跳板上的马小军

1.画面分析

这个画面空白(天空)很大,主体很小,人显得很渺小,很悲哀。大面积的天空也是苍白的,这进一步渲染了一种苍白无力的情绪。

2.对比手法

一个人形单影只的画面与一群人有说有笑的画面形成对比,让我们感觉到马小军内心的孤独。(十三)伸手与脚踹

1.伸手

伸手有援助之意,但又是变形的,说明这不是真正的援助。

2.脚踹

这里多次使用主观镜头:从水下马小军的角度拍被岸边的小伙伴们踹进水里去的镜头,这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视觉感受上,观众就像马小军一样,被人踹进水里,倒向水的深处,再慢慢浮起来。(十四)车窗里挂毛主席像

影片开头在广场上出现过毛主席雕像,结尾在车窗里又出现了毛主席像,前后形成呼应。

这里的毛主席像,一方面表示毛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另一方面也表示人们还在怀念毛主席和那个时代。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人们看到了现实的诸多不如意,不禁怀念起毛主席时代来,由此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毛泽东热”。车窗里挂的毛主席像就是“毛泽东热”的真实反映。(十五)黑白片

一部影片既有黑白片又有彩色片,这种表现方法不是姜文的专利,张艺谋在《我的父亲母亲》里使用过。用黑白片表现现在,表示现在的生活是苍白无力的;用彩色片表现过去,表示过去的生活是色彩缤纷的。本片创作者的用意也是这样的:过去是美好的,现在却不尽如人意。

马小军们已经成了大款,坐劳斯莱斯,喝XO,过着非常体面的生活,但是我们听到的却是低沉的声音和音乐。这说明他现在并不幸福,因为幸福并不等于充裕的物质条件。(十六)傻子

在影片中,傻子是一个贯穿始终却又与故事情节基本无关的角色。创作者为什么要保留这样一个角色?或者说,傻子在影片中起什么作用?

第一,傻子是马小军们少年时代的见证人,他的存在让我们觉得这个故事是真实可信的。

第二,傻子似乎是一个食古不化的人,他的口头禅是:“欧巴!”但是影片最后,当成年后的马小军们在车里跟他打招呼的时候,他朝他们骂道:“傻B!”连傻子的口头禅也发生了改变!这说明,时代真的变了。

傻子骂的“傻B”难道真的只是疯人疯语吗?不是的。在这里,傻子以一种非常隐晦的形式说出了导演想说的话,马小军们通过多年的努力奋斗获得了物质条件的极大满足(坐劳斯莱斯、喝XO),但是在精神上他们并不快乐,反而觉得物质匮乏的“文革”时期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样就陷入了一个越努力,离幸福越远的怪圈。既然这样,那么这种努力岂不是很傻?四、电影分析考试真题1.2012年北京电影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观看电影《艺术家》,回答以下问题:(1)用一句话概括剧情。(2)好莱坞许多电影与这部电影在剧情上互为表里,请举出几例。(3)佩皮在很多地方暗暗地帮助主角,请举出几例。(4)本片虽然是默片,但却在评论界和观众中大受好评,请分析并举出例子。(5)请分析你认为叙事上和人物塑造上不足的地方。(6)影片以男主角的兴衰史为主线,以佩皮成名后的心理变化为暗线,没有明写,请从佩皮的角度写2000字左右的故事。2.2011年北京电影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观看影片《儿子》(或称《他人之子》),回答以下问题:(1)影片中重复出现的重要道具是怎么使用的?象征着什么?(2)奥利弗和弗朗西斯在车边吃着各自的食物时,为什么奥利弗要让弗朗西斯两次测试自己的目测能力?(3)玛格丽和奥利弗是什么关系?她的出现对奥利弗的人物塑造起了什么作用?(4)奥利弗为什么单单只把弗朗西斯带到远郊木材厂?这里的场景设计有何含义?(5)关于影片主题,请用一段论述来分析。(6)影片并未说明弗朗西斯出现在收养中心之前的故事,想象之前奥利弗一家出现了怎样的变故,写一篇人物的前史。要求:2000字左右,要结合影片所给的信息,有逻辑,故事完整,文字优美不干瘪,要能和影评衔接得上。3.2010年浙江传媒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北京考点、武汉考点)

观看《奇迹世界》(短片,黄渤主演)。(1)回答下列问题

①用一句话简要描述本片剧情。

②影片中三儿一共逃脱了几次?为什么三儿可以不断从警察手中逃脱?

③本片的结尾有什么特点?(2)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影评。4.2010年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哈尔滨考点)

请根据所播放的短片《埃菲尔铁塔》,回答下列问题。(1)问答题(50分)

①你看到的是短片《埃菲尔铁塔》,根据你的理解,为短片取一个更合适的片名,并写出50字以内的故事提要。(10分)

②请解释影片结尾部分(男孩重新出现至结束)的含义。(10分)

③你如何理解影片中主人公“哑剧小丑”的人物形象?影片如何处理“哑剧小丑”和周围人群的关系?这样的处理有何种意味?(15分)

④你认为,影片中除了主人公之外还塑造了哪些典型的形象?作者对他们持什么态度?并稍加分析。(15分)(2)影片分析(50分)

要求:800字以上。5.2009年上海戏剧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北京考点)

观看陈凯歌执导的《百花深处》,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背景介绍:陈凯歌的《百花深处》是英国大制作《十分钟,年华老去》中唯一入选的华人导演的作品。《十分钟,年华老去》因其荟萃了11位当今世界最有原创力的电影导演各自10分钟以时间为主题的短片而备受全球瞩目。(1)请概述本片的故事梗概,并分析本片是如何体现“时间”这个主题的。(2)请选择片子中让你感触最深的一个段落加以分析。(3)片中对于现实场景和只存在于疯子眼中的“家”是如何表现的?6.2009年浙江传媒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北京考点)

观看电影《牧马人》开头一段,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简单概括片断内容。(2)许灵均的内心是怎么变化的?为什么而变化?(3)片断主要有几个场景?说一下这些场景的特点。

第三节 电视纪录片分析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电视纪录片,掌握一些常规问题的审题及答题思路。一、电视纪录片分析(一)电视纪录片

高鑫老师说:“电视纪录片——运用新闻镜头,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客观地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形态和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的新闻性电视节目形态。”(二)电视纪录片与故事片的区别

故事片是虚构的,而电视纪录片不允许虚构;故事片要找演员来扮演角色,而电视纪录片中一般没有演员,片中人就是生活中的那个人;故事片是一种情景再现,而电视纪录片一般不允许大量使用情景再现。二、电视纪录片分析范文与讲评1.真题

看电视纪录片《被山隔住的远方》(2006年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回答以下问题:(1)结合自身经历与片中人物对比,谈谈感受。(不少于200字)(2)写出两个以上你认为最感动你的画面,为什么?这样处理的好处。(不少于200字)(3)结合本片,谈谈对社会的思考。(不少于500字)2.参考答案(1)结合自身经历与片中人物对比,谈谈感受

①答题指导

第一,掌握正确的做题步骤。审题—列出答题要点—把答题要点连缀成文。

审题:“自身经历与片中人物对比”也就是回答,“片中人物怎么样?我(不是我们)怎么样?”要对比起来说。可比较的点不止一个。

列出答题要点:片中人物贫穷,我比较富有;片中人物爱上学,我不够珍惜读书机会。我感到惭愧,我要向他们学习。

把答题要点连缀成文:(见参考答案)

第二,行文思路先进行对比后谈感受。对比时,先说片中人物怎么样,再说我怎么样。

第三,应该合理分段。一段一个意思为好。

第四,要围绕要点,把意思说清,说透。

第五,虽然要说自己的不足,但是不要把自己说得非常不堪。

②参考答案片中人物很穷,连二百多块钱的学费都交不起。而我经济状况比他们好多了,今年过生日就花了两千多块钱。片中人物很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乔静说,她觉得读书的时候活着是有意思的。她把读书等同于人生的价值。她把读书看得多重啊!而我学习条件非常好,却不懂得珍惜。有一次,我得了轻微的感冒就不去学校上学了。现在想来是多么的不应该啊!看看片中人物,再看看自己,我感到非常惭愧。我要向乔静和何万才学习,努力把学习成绩搞上去!(2)写出两个以上你认为最感动你的画面,为什么?这样处理的好处

①答题指导

第一,注意审题。这个题有三个小问题。“这样处理的好处”意味着这样处理得好。它又包含两层意味,它是怎么处理的;好在哪里?“两个以上”指的是最少两个。考生选择两三个画面来答就可以了,限于考试时间和篇幅,不要选的太多,否则答得太泛。

第二,选择那些处理得好的又能感动你的画面。这样回答“这样处理的好处”时就不至于那么费劲了。

第三,“两个以上”的“画面”要一个一个地分析,不能搅在一起分析。

第四,建议行文思路。最感动你的画面—怎么处理的—这样处理的好处—为什么感动。

②参考答案最感动我的第一个画面是何万才喊了一声:“奶,我上学了!”从奶奶的屋里跑到屋外,然后跑出院子的镜头。这是一个景深长镜头。它让我们同时看清楚了屋里和屋外的景象,屋里坐的是一个老太太,代表着家庭的过去、乡村的过去;屋外跑出去的是一个儿童,代表着家庭的未来、乡村的未来。屋里是昏暗的、封闭的,似乎让我们看到家庭和乡村过去的封闭、落后和艰难困苦;屋外是明亮的、开放的,似乎又让我们看到家庭和乡村未来的先进、开放和充满希望。屋里的老太太把头转向屋外的儿童,代表了家庭和乡村的过去对未来的期待,家庭和乡村的过去也必然走向家庭和乡村的未来。最感动我的第二个画面是乔静趴在蜡烛旁边写作业的画面。这个画面四周是阴暗的,代表着乔静在求学道路上遇到的艰难困苦,中间是亮亮的,代表着乔静对读书的渴望。亮与暗放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反差,表示虽然乔静在求学道路上暂时遇到了很多艰难困苦,但是只要心中的希望之灯不灭,她的愿望总会实现的。最感动我的第三个画面是乔静拿着手中的小铅笔头在本子上写字的特写镜头。这个特写镜头让我们看清楚了乔静的手,那是一双黑黑的小手,说明她干了很多活,她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这个特写镜头又让我们看清楚了乔静手中的铅笔头,那是一个小小的铅笔头,乔静还在用它,说明她家里很穷,不舍得花钱买铅笔,也说明乔静很爱学习,不至于没有好的学习条件就不学习了。这个特写镜头好就好在通过对一个细节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自立、自强,虽身处逆境仍刻苦努力的女孩形象。我们不禁肃然起敬,深受感动。(3)结合本片,谈谈对社会的思考

①答题指导

第一,这道题类似于高考作文的给材料写议论文题。只是不需要加标题,篇幅短小一些。

第二,本题要求“谈谈对社会的思考”,评论的对象是社会问题(社会评论),而不是片子本身拍得好不好。

第三,因为字数要求较多,所以为了防止写乱了,要有个写作思路。比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然,也可以有其他的写作思路。

第四,要围绕一个问题来写,否则容易偏题和离题,如儿童因贫困而失学的问题。

②参考答案看了这个片子我感到非常震惊,改革开放都这么多年了,怎么还有这么穷的地方,这么落后的教育——小学生因为交不起二百多块钱的学费,不得不面临着辍学的遭遇。细细想想,似乎也不难理解。这个地区被山阻隔着,交通不便,再加上一些历史的原因,造成了这个地区经济的不发达。很多家庭没有经济来源,还要为病人治病,为老人养老……这就造成了很多家庭的赤贫。比如乔静一家,爷爷奶奶有病在身,爸爸打工摔坏了腿,家里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以至于晚上用电都舍不得,正如乔静爸爸说的,“一个电四毛多钱,我上哪儿弄钱交电费去?”因此,对他们来说,能吃上饭就不错了,哪还有钱上学呀?贫困地区的儿童也是祖国未来和希望。如果他们现在不上学,不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将来就会没文化,甚至没素质。这样必然不利于我们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决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样的悲剧发生。我们要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不使儿童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我们要向世界上的一些先进国家学习,免除儿童的学费,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但是最根本的,还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把贫困地区的经济搞上去。这样,他们就不用为没钱上学而发愁了。三、电视纪录片分析考试真题1.2012年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观看电视纪录片《北京记忆》的第四集《日日夜夜》,回答以下问题:(1)这部电视片表达了什么思想主题?结合社会实际,分析其现实意义。(300字以上)(2)你对片中哪两个细节印象最深?请说说你的感受。(300字以上)(3)结合本片内容,谈谈媒体记者对社会发展的作用。(400字以上)2.2011年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深圳考点)

观看《寻茶记》,回答以下问题(播放两遍,时间为2小时):(1)结合本片分析主题。(10分)(2)什么是“分茶”?“分茶”有什么特点?(10分)(3)片中有哪些细节让你印象深刻?(15分)(4)本片将文学的“虚”和电视的“实”结合在一起。请问这是怎样体现的?(15分)(5)从本片的主题、风格、叙事等方面写一篇800字以上的影评。(50分)3.2011年浙江传媒学院媒体创意、影视制片专业(南京考点)

电视节目分析:《黑明:天安门》。(1)回答问题

①这是什么体裁?这种体裁的电视节目的特点是什么?

②片中提到了2009年国庆60周年庆典,请评论当时媒体的报道。

③如果让你设计国庆60周年电视节目专题片的片头,你怎样设计?(300字以内)(2)自选一个角度或者多个角度写一篇1200字以上的电视节目分析,不要写成观后感。4.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北京考点)

观看电视专题片《北京记忆》第二集《金梭和银梭》,回答以下问题:(1)这部电视专题片的主题是什么?本片是从哪些方面进行阐述的?(300字以上)(2)在本片中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因是什么?(400字以上)(3)结合社会现实,说说本片的现实意义。5.2009年天津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观看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播放部分片段),回答以下问题:(1)你认为纪录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列举其中最感动你的画面,并分析这样处理的好处。(3)可以从该片的任何一个角度入手,写一篇评论文章。字数不少于700字。6.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杭州考点)

观看《百年板声》第一集,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片中令你印象最为深刻的有哪些?为什么?(800字以上)(2)片中多处使用了声音重现。这样使用有什么作用?(500字左右)

第四节 电视散文分析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电视散文,掌握一些常规问题的审题及答题思路。一、电视散文分析(一)电视散文

高鑫老师说:“电视散文,是通过特定的屏幕声画形象,散点式地反映创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忆的生活情景和刹那间的思维活动,运用独特的电子制作手段,将散漫的思维碎片组合在一起,营造散文意境,具有浓郁抒情氛围的电视文学样式。”

简单说,电视散文就是电视+散文。它是电视文学的一种。(二)如何做电视散文分析

第一,看片之前一定要看试题,然后带着试题中的问题看片子。

第二,看片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找的过程。考生要一边看,一边找出问题涉及的“点”并用笔记下来。不然的话,片子看完了,很多“点”也忘得差不多了。二、电视散文分析范文与讲评1.真题

看电视散文《丽江印象》之《时光的痕迹》(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回答以下问题:(1)该片如何用声音、画面表现“时光的痕迹”这一主题?(500字)(2)该片你最喜欢哪些地方,为什么?(600字)(3)该片你最喜欢哪句解说词,为什么?(400字)2.参考答案(1)该片如何用声音、画面表现“时光的痕迹”这一主题

①答题指导

第一,时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时光的痕迹却是可以触摸的。比如,石板路上被磨得光滑了的石板,那是被无数人的脚、马蹄子踩在上面日积月累形成的。因此光滑的石板见证了时间的流逝,成为时光的痕迹;又比如,老太太脸上的皱纹和满头的白发,这也是时光的痕迹。因为老太太也曾年轻过——黑黑的头发,脸上没有皱纹。随着时光的流逝,她们逐渐衰老,长出了皱纹和白发。做本题,先要找到这样一些时光的痕迹,然后分析这些痕迹是如何表现时光的。

第二,本题可以拆成两道小题:该片如何用声音表现“时光的痕迹”这一主题?该片如何用画面表现“时光的痕迹”这一主题?

②参考答案时光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时光的痕迹却把它具象化了。本片从声音和画面两个大的方面来展现时光的痕迹。因为本片的声音又体现为解说词、音响和音乐,所以让我们分别从解说词、音响、音乐、画面、剪辑等方面进行分析。解说词:男声代表一个本地人以非常崇敬的心情在寻访丽江的过去;女声代表一个外地客怀着好奇的心情在感受和体验丽江很现代的一面。音响:流水声。时间是抽象的,我们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感受到它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里创作者用潺潺的流水声形象地展示了时间的流动,进而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存在。音乐:降B萨克斯发出的声音音质醇厚、节奏和缓,一如画面上丽江古城所代表的传统生活的慢节奏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弹拨乐声音清脆,节奏明快,传达出丽江的轻盈优美与快节奏。钢琴本身就是西方的产物,钢琴自然的声音传达了丽江的现代气息。画面:丽江古城层层叠叠的大屋顶、鳞次栉比的灰瓦、圆滑石头铺成的幽深的小巷、红漆斑驳的窗棂、轻锁的木门、门口挂着的红灯笼、门前磨光滑了的石板路、古玩店里的古玩等是过去就有的,是过去的一部分,见证并代表着丽江的过去。晒太阳的老太太古旧的穿着、脸上的皱纹、头上的白发见证了过去,她们从幼年走到老年,从过去走到现在,连接起了丽江的现在与过去,成为过去的遗迹和现实的对照。枯黄的树叶、夕阳中苍茫的天空和黑魆魆的大地都是过去意象的代表。晚上点亮的红灯笼倒映在水面上形成火红的一片,篝火烧得很旺,围拢着的人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表现了丽江现在丰富、热闹的夜生活。剪辑:寻访丽江过去的画面剪辑节奏较慢,让人感受到过去的丽江文化厚重、沉稳、缓慢,感受和体验丽江现在的画面剪辑节奏较快,让人感受到了现在丽江的轻快。两种节奏的画面编插在一起,让人在对比中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总之,本片通过丽江现在与过去的对比,让人感受到丽江的历史变迁,从而触摸到了时间的流动。(2)该片你最喜欢哪些地方,为什么

①答题指导

审题:“地方”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可以是一个画面、一个镜头、一组镜头,也可以是一段音乐、一段音响,甚至可以是一段解说词。

行文思路:“原因”应该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回答,不能笼统地先回答“最喜欢哪些地方”,再回答“为什么”。

②参考答案我最喜欢的第一个地方是马蹄踏过磨光滑了的石板路的特写镜头。石板路在茶马古道上,石板很光滑,是无数人的脚和马蹄子踩在上面,日积月累形成的。由此我们能够想到,在过去很多人和马从这里走过。这里呈现出一派繁忙的商业景象。因此,一个简简单单的特写镜头连接着过去和现在,让我们从并不繁华的现在想到过去这里的繁华、热闹。我最喜欢的第二个地方是夕阳中苍茫的天空和黑魆魆的大地的画面。夕阳西下代表着传统文化的远去,苍茫的天空、黑魆魆的大地让人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凝重、厚实。这是一幅意境深远的画面。看着这样一幅画面,我不禁想起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油然而生一种惆怅,一种美丽的忧伤。我最喜欢的第三个地方是镜头从瓦片中拉出来,呈现出一幅丽江古城传统村落的俯瞰图。瓦片是“点”,让我们看到它的古旧。传统村落的俯瞰图是面,让我们感受到整体上的灰色调,感受到一种深邃、凝重的气氛。这就为本片对丽江古城的展示奠定了基调,也点明了丽江古城的一大特征。(3)该片你最喜欢哪句解说词,为什么

①答题指导

审题:之所以喜欢某句解说词往往是因为这句解说词说得好。因此,“你最喜欢哪句解说词”可以换为“你觉得哪句解说词最好”。也就是“选择一句你认为说得最好的解说词,并说明它好在哪里”。

策略:选择那些耐人寻味的,并能琢磨出其中的一些道理来的解说词。这样,你写出来的理由是独到的、深刻的。

②参考答案我最喜欢的解说词是:“我们几时能看清时光的样子?不过是在时光中看清了自己。”“我们几时能看清时光的样子”也就是说,我们看不清时光的样子。这是对本片前面内容的否定。虽然前面在对丽江过去与现在的探寻中我们找到了很多时光的痕迹,在时光的流动中似乎感受到了时光的样子。但是,因为时光本身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客观存在,所以我们看不清时光的样子。那我们的寻访还有意义吗?有!其意义是:“不过是在时光中看清了自己。”什么意思呢?前面我们所找到的时光的痕迹是关于时光的,更是关于人的。通过这些时光的痕迹,我们看到了这里人们生活的变迁、文化的延续和更易,从而丰富了对人生的理解。也就是说,本片的直接目的是对时光的探寻,可是通过对时光的痕迹的感受与体验,达到的却是对人生更深一层的理解。因此,这句话是对全片的一个升华。三、电视散文分析考试真题1.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观看电视散文《游子暮归解乡愁》,回答以下问题:(1)哪些情节表现了余光中的思乡之情?(2)本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3)本片的主题思想和它的现实意义是什么?2.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观看《一个人与一座城市》之《凤凰于飞》(关于张贤亮的一期),回答以下问题:(1)该片的主题是什么?你喜欢银川吗?为什么?(2)结合你自己的人生经历,谈谈你看完这个片子的感受。3.2007年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观看电视散文《边城印象》之《歌者默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你对片子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500字)(2)片子中出现了一个寻访者的形象。你认为他有什么作用?(400字)4.2006年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观看电视散文《匆匆》(看四遍),回答以下问题:(1)《匆匆》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年代的?列举三篇以上他写的散文。(2)根据散文解释词语:八千多日子、潸潸、确乎。(3)短片是怎样通过声音与画面表达主题的?这样有什么好处?

第五节 电视专题片分析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电视专题片、形象宣传片、长广告片、MTV等片种,掌握一些常规问题的审题及答题思路。一、电视专题片分析

高鑫老师说:“电视专题片——运用纪实手法,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给予集中的、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种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性电视节目形态。”

电视专题片在创作上的特点就是解说词+画面。一般的专题片,先有解说词,再根据解说词配画面。很多长广告片、形象宣传片也是这样的,因此可以归入专题片的范畴。

在特殊情况下,专题片没有解说词,代之以音乐,下面的电视形象宣传片《北大光影交响曲》就是如此。或者用歌曲代之于解说词就是MTV。二、电视专题片分析范文与讲评1.电视专题片真题

请根据所播放的短片《北大光影交响曲》,回答下列问题:(1)问答题

①该片在色彩上有什么特色?

②该片总体的节奏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③该片在光线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④该片是如何表现北大的悠久历史的?(2)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评论。2.答题指导及参考答案(1)回答该片在色彩上的特色

①答题指导

色彩在影视作品中有两种属性: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前者的功能是还原被摄物体的色彩,使其颜色是其所是。后者的功能是表达某种特殊的含义。有时色彩在影视作品中只具有自然属性,有时则在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又具有文化属性。比如,红旗是红色的,这是红色的自然属性,红色的文化属性是它代表着革命、暴力、灿烂的青春和辉煌的事业等;又比如,绿色是草地、树叶的颜色,在文化上代表着生机和活力。

②范文从总体上看,本片的色调偏暗,以黑色和灰色为主色,给人一种古朴、厚重、悠远的感觉。本片的色彩多是写实的,也有几处是写意的。当拍到竹林、草地、绿茶时,绿色明显加重了,给人生机盎然的感觉。在回顾北大过去的最后一个镜头里,幻灯机里发出的一道刺眼的红色光柱扫过运动的摄影机,表现了北大过去的辉煌。色彩与情绪相配合。当表现雨中的北大时,色调偏暗,给人压抑、伤心、悲哀的感觉。当拍到即将雨过天晴很多人打着伞走在校园的路上时,路两旁的树变得特别绿,而各种颜色的伞又特别艳丽。这代表了雨后天晴的喜悦、充满朝气和希望等。(2)该片总体的节奏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①答题指导

节奏是有规律的运动,影视作品的节奏分为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内部节奏主要指以情节发展为基础的人物动作的速度、力度。外部节奏主要指摄影机运动速度和方向、音乐、音响、色彩、光影等的配合,以及通过剪辑手段所造成的影片的节奏。

②范文本片的节奏在总体上是舒缓的,表现为人物动作较慢,运动镜头的运动速度也比较慢,还用了很多慢镜头。第一,北大有着丰富的内涵、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用舒缓的节奏能够体现出它的厚重感。第二,这是一部没有解说词的片子,观众必须通过自己的看才能理解画面的内容。画面内容大都不是概念化的,而是形象化的,观众在看的时候不能诉诸理性,而要诉诸感受、体味,这就需要慢慢来。许多画面内容不是写实性的,而是写意性的,观众不能一眼就看明白它的全部内涵,需要慢慢理解才能弄明白它所要表现的思想内涵。(3)该片在光线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①答题指导

没有光就没有影视作品。其作用表现在:第一,提供亮度,让人看得清事物;第二,表达意义,让人有所思,有所感。比如,亮可能代表光明、阳光、希望;暗可能代表黑暗、压抑、失望。

②范文在一般片子中,光是作为一种造型手段而存在的。而在本片中,光不仅是一种造型手段,还是表现的对象。本片用大量的篇幅表现了北大的光与影。当然,光与影的背后是北大的自然条件、人文精神等。本片大量使用定时连续摄影,捕捉北大的光影变化过程,让光成为一种形象,甚至成为主角,参与到叙事中来。本片多为局部用光,而且明暗的对比很鲜明。这不仅突出了创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还表达了含义。比如,在本片里暗代表黑暗,明代表希望之光。本片多为有光源的光。比如罩子灯透射出来的光、太阳照出来的自然光。这是一种纪实手法,给人一种真实感。(4)该片是如何表现北大的悠久历史的

①答题指导

这个问题可以理解成用什么表现和怎样表现两个问题。

②范文本片以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放幻灯片、影像片段的形式表现了北大的历史悠久。从蔡元培的上半身像到大学堂的牌匾,再到北京大学的门头变化,然后叠化出不同时期的教师(4位)讲课的镜头。蔡元培的上半身像、大学堂的牌匾、北京大学的门头用的是老照片,而不同时期的教师讲课的镜头是摆拍的,色调灰暗,与前者相近。两部分画面放在一起,表现了北大的历史悠久。(5)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评论

①答题指导

第一,评论要有评论的样子。要有题目,有中心论点,要找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要有章法。

第二,可以整体评论,也可以选择一两个角度写评论,但不宜简单地重复上面已经做过的题目。

第三,注意考试时间的把握。

②范文评形象宣传片《北大光影交响曲》的艺术形式《北大光影交响曲》是北京大学自己制作的一部形象宣传片。这部形象宣传片一反一般形象宣传片的俗套和模式化,以新颖的艺术形式带给人全新的艺术感受。它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是值得称道的。一、结构巧妙从整体上看,本片按时间顺序展现北大学生一天的活动。从黎明一直讲到深夜,中间包括晨练、上课、体育活动、吃晚饭、文娱活动等。本片在表现老师上课的时候,又巧妙地采取课上老师放幻灯片、影像的形式回顾了北大的历史。另外,在展现雨中的北大时,画面是几位名师头像的镜头和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的镜头,这不禁让人想到北大人历史上的苦难。此后,雨后天晴的景象,不禁让人想到北大结束苦难开创新的未来的征途。这样,北大的历史与现实就都展现出来了。二、不用解说词一般的形象宣传片都会使用大段大段的解说词,告诉你这,告诉你那,让人感觉很直白,甚至絮絮叨叨的。而本片没有一句解说词,只是用画面和音响表意,用音乐传情。这样,本片是形象的,观众可以通过感受、体会来获得其中的艺术感染力、思想内涵。北大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因为它是北大。北大的一般历史尽人皆知,北大在每个中国人心中都占据着崇高的位置。如果是给外国人看有汉语解说词的形象宣传片,不懂汉语的外国人是看不懂的,懂汉语的外国人又有多少呢?而画面、音乐、音响是世界性语言,可以打破语言的隔阂让全世界人民都看得懂。三、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在本片中有很多写实的画面。比如,日晷的画面是写实,它指示着时间。一天之中光影的变化也是写实的,它让人看到北大天然的魅力。北大的老照片是写实的,它让人看到北大的历史足迹。本片也用了很多写意性的画面。比如,雨中的北大是写意的。它隐晦曲折地表现了北大所经历的腥风血雨、所遭受的苦难。一个女孩的脸,水珠从它前面的玻璃上往下滑落的画面是写意性的。它让我们觉得有人在为北大哭泣。而迎来雨后天晴的画面——道路两旁的树特别的绿,中间的伞色彩艳丽,也是写意的,表现了北大人走出苦难、走向未来的喜悦与自信。写实与写意相结合,使北大的画面不仅有了直感,还有了内涵、味道。三、电视专题片分析考试真题1.2011年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南京考点)

影视作品分析:泰国SIAM水泥集团的一个广告片。(1)回答以下问题:

①该作品中哪些地方使用了电脑特技?请举出五个例子。

②该作品的颜色特点是什么?

③一个简单的问题能引起一个国家的技术革命。请再举两个例子证明这句话。

④请为这个作品写一段广告词。(2)评析:从创意(构思、结构等)、制作(节奏、构图、色彩、声音与画面等)中任选以上两个内容中2或3个切入点,写一篇评析文章。600字左右。2.2010年浙江传媒学院媒体创意专业(武汉考点)

新西兰以“100%PURE”为基本概念,分别制作了两支新西兰宣传影片。观看两遍,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比较两支宣传影片的优点和缺点,说明原因。(400字以上)(2)针对两支宣传影片所使用的配乐,对所营造的印象进行描述。(200字以上)(3)你认为两支宣传影片传达的重点以及为新西兰塑造的形象为何?(200字以上)(4)针对两支宣传影片的表现给你的感受,分别用两句话写出该宣传影片应有的主题。(5)请你为你的家乡撰写一支能够展现你家乡特点的影片故事大纲。长度约为3分钟。

第三章 影视作品评论

影视作品评论就是针对影视作品写评论文章。几乎所有高校戏剧、电影、电视专业的考试都会涉及对影视作品评论的考查。因此,对影视作品评论方面的知识,考生应当精心准备,切不可等闲视之。

第一节 影视作品评论考试攻略

教学目标:了解影视作品评论的考试形式和内容;掌握影视作品评论写作的基本知识。一、考试形式(一)现场看片写评论

2009年北京电影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看电影《硬汉》,从剧作角度分析影片。

要求现场看片写评论的学校还有中国戏曲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聊城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及其广播影视学院等。(二)默评

默评就是不在现场看片,只根据题目要求(有时也提供一些关于影视作品的背景材料、内容介绍等)写评论。为了尽可能地避免考生没看过要评的影视作品的尴尬,高校一般会给出几部影视作品,让考生从中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部来评。比如,2009年天津师范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考试的一道题:从《阿甘正传》、《秋菊打官司》、《集结号》三部影片中任选一部,对所选影片进行评析。要求:题目自拟;从主题、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等中任选两个角度;字数在500字左右。

有这种考题类型的学校还有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二、考试内容(一)电影评论

电影评论主要是电影故事片评论,个别高校也出现了电影纪录片评论。(二)电视评论

电视评论不仅包括电视剧评论、电视纪录片评论、电视小品评论、电视文学(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等评论,还包含其他电视节目与栏目的评论。(三)戏剧评论

考试的时候不大可能让考生看完一场舞台戏剧再写评论,经常是让考生看一部拍摄下来的舞台戏剧然后写评论。这就相当于电视小品、情景喜剧评论了。

为了论述方便,以下我们主要讲故事片(主要包括故事电影、电视剧)评论,兼及其他片种评论的认识和写作。三、明确体裁

影视作品评论是一种特殊的议论文。作为议论文,影视作品评论要有论点、论据和论证。它的特殊性在于论点、论据从片中出。也就是说,影视作品评论是评论者针对某部或者某些影视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一)影视作品评论不同于观后感

有的考生会把影视作品评论写成观后感,这是不对的。观后感是看完影视作品后,你觉得如何?它侧重于主观体验。而影视作品评论是看完影视作品后,你觉得影视作品如何?它侧重于对影视作品的理性分析。(二)影视作品评论不同于影视作品串讲

在写影视作品评论的时候,也有一些考生会把影视作品划分成几个段落,然后一边复述故事情节一边发表评论,类似于语文老师串讲课文。这也是不对的。

影视作品评论要有中心论点,要围绕自己的中心论点展开论述;而影视作品串讲虽然到处发表观点,但是没有中心论点,要依附于原作的故事结构进行分析,实质上是一种夹叙夹议的记叙文。四、瞄准目标

大家都知道,影视作品评论的对象是影视作品。可是进一步说,面对一部影视作品,我们到底要评论什么呢?从逻辑上讲,它有什么我们就可以评什么。但是,不是什么都值得拿来评的,也不是什么都能评得好的。因此,在决定评什么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三个问题:

第一,影视作品评论应忽略影视作品的共性特点,关注它的个性特点——与一般影视作品相比不一样的地方。

第二,就笔者和许多往届考生的经验,容易评好的地方是:人物、主题、细节、台词、结构、视听语言。

第三,不同的考生擅长的方面也不一样,有的考生擅长评视听语言,有的考生擅长评主题,因此要扬长避短——评你最擅长的方面。五、确定标准

评论一部影视作品的好坏要有标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影视作品是好的;反之则是不好的。具体到影视作品元素中:(一)人物

好的人物形象应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比人物形象中庸、模糊要好得多;好的人物形象应该贴近生活,因此人物形象立体、丰满、有发展比人物形象扁平、单薄、定型化要好得多。(二)主题

好的作品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因此主题深刻比主题肤浅要好得多;好的作品应该有利于身心健康,因此思想情感积极、健康、向上比思想感情消极、颓废、低俗要好得多。(三)细节

细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细枝末节,而是饱含着生活真谛和创作者人生体验的细枝末节。好的细节可以传神,而细枝末节是不能传神的。(四)台词

好的台词应该上口、入耳,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特点、说话场合、说话对象等;反之,则是不好的。(五)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包括构图、景别、用光、色彩、拍摄角度、镜头运动方式、镜头组接方式等,属于艺术形式的范畴。对一部影视作品来说,好的视听语言有利于内容的表达,有利于突出主题、塑造人物、传达感情等;反之,那些不利于内容表达的视听语言是不好的。(六)结构

结构属于艺术形式的范畴。结构好坏的判断标准与视听语言好坏的判断标准是一样的。这里不再赘述。六、讲究章法

阅卷人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判断一篇影视评论文章的好坏呢?笔者的阅卷经验是:看它的布局谋篇。诸如遣词造句、标点符号等不是说不重要,而是尚在其次。因此,在写影视评论文章之前,考生要列一个提纲,设计一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其大体要求是:

题目:正标题(与中心论点相关);副标题(点明中心论题)。

开头:提出中心论点或论题;引出下文。

中间:从影视作品中找证据,通过分析证明中心论点。亦可以分成几个分论点,分别加以论证。

结尾:总结上文(中间部分);照应开头;点题;深化中心论点或论题。

第二节 电影评论

教学目标:熟练电影评论的写作方法。一、一般电影评论

一般电影评论不是一个严格的概念。这里指的是那种最常见的没有特殊要求的电影评论。这类考试题目经常表述为:请围绕电影《×××》写一篇评论文章,题目自拟。(一)一般电影评论范文与讲评

1.题目

请围绕电影《原乡人》写一篇评论文章,题目自拟,1000字左右。

2.前期指导(1)准备工作:纸、笔、眼睛、耳朵、心、脑子

①用纸和笔做笔记

记什么:第一,基本信息——面上的东西。主要人物及其关系、主要情节等;第二,特殊信息——点上的东西。细节、特别的话、镜头等;第三,主观感受、思想火花。这些东西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特别容易忘,因此应随时记下来。

笔记的要求:第一,记要点,字迹潦草一点也没关系。记下来的笔记是给自己看的,不是给别人看的。因此,记的时候,以自己能看明白为原则;第二,见缝插针地记。看片是第一位的,记笔记是第二位的。记笔记以不耽误看片、不影响看片的质量为原则。②用眼睛看,用耳朵听

用眼睛看:眼睛很重要。在人获取的信息中,80%以上的信息来自眼睛。电影是一种视听艺术,视觉信息亦即影像是其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用耳朵听:听觉信息亦即声音是电影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比如,有些台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片子的主题、意蕴很有帮助。

③用心去体会,用脑子去思考

用心去体会:同一部片子,不同的人看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们可以参照其他人的评论,但是我们不能人云亦云。我们要相信自己的看片感受,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来。

用脑子去思考:要有问题意识,碰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深度。同时还要有判断力,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明确我们应该鼓励什么,反对什么。(2)写影评的步骤

①整理笔记,提炼中心

把零散的信息系统化,提炼出一个主要观点作为评论文章的中心论点。这个观点应该是有价值的、有话可说的。

②拟定提纲,理清思路

第一,根据主要观点拟定题目。

第二,列出写作思路,包括所要使用的材料,即论据。

第三,形成一个开头(全篇文章都打草稿恐怕时间来不及)。

3.范文及点评一(1)范文一部优秀之作——评电影《原乡人》电影《原乡人》是台湾电影导演李行执导的一部影片。这部影片从钟理和与钟平妹为了爱情远走他乡开始,讲述了他们从满洲到北平,再回台湾几十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也讲述了钟理和充满坎坷与艰辛的写作生涯。电影《原乡人》虽然是一部老电影,但是现在来看,还是一部相当不错的影片!一、主题深刻电影《原乡人》通过钟理和的生平事迹表现了一个人对理想的追求与坚守。这种主题的深刻性在于:人生活在现实生活之中。现实生活之所以让人留恋,是因为人有理想,可以在平淡无奇的现实生活之外营造起属于自我的一方精神家园。但生活毕竟是现实的,人不能耽于幻想,所以面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差距,更多的人选择了现实地生活,也有少数人选择了理想地生活。现实地生活是多数人已经趟过来的,只需随波逐流即可轻松到达生活的彼岸,所以不必担很大的风险,不必受很大的苦。而理想地生活选择的是一条前人未曾走过或者很少走过的路,风险性极大,所以这样的人要吃更多的苦,甚至被戕害,被毁灭。按照现实原则生活的人已经在生活过程中取得了报偿,所以我们无话可说。而按照理想原则生活的人在形而下的层面(物质)收益很少,造成了一种心理空缺,这就需要观众用怜悯之情来填补它。艺术的魅力与情感的力量就在于理想的美好、现实的苍白以及二者冲突中现实生活对理想愿望的戕害和毁灭。对于钟理和理想主义生活道路的选择,我们或许不会认同和效法,但是我们应致以崇高的敬意。因为他身上体现出了人的可贵精神——探索新路、坚持理想等。我们应当感谢他。没有他的探索,今天作家地位的提高或许还要延缓好多年。二、人物形象丰满电影《原乡人》人物众多,但是着重刻画了钟理和这个人物形象。钟理和是一个有理想并敢于追求的人。为了能跟他所深爱的钟平妹结婚,他宁愿放弃优裕的生活条件,远走他乡。为了给我们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多尽一点力量,他毅然放弃开出租车这样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过上清贫的生活。钟理和身上也有缺点。在传统社会,男人是要挣钱养家的。钟理和从事写作,赚不到多少钱,不能养家,害得妻子要给别人做农活挣钱养家。可以说,钟理和没有尽到一个丈夫应尽的义务。在管教利民的问题上,钟理和失之简单、粗暴,是他的一个过失,间接导致了儿子利民的死。身为人父,钟理和是有愧的。虽然这可以用白璧微瑕来形容,但微瑕那不也是瑕吗?综上所述,钟理和是一个圆形人物。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像钟理和这样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因此,钟理和就像我们自己,我们周围的人一样,看了让人觉得真实、可信。三、台词耐人寻味电影《原乡人》中有很多台词设计得非常好,听后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在钟理和放弃写作的时候,陈炳鼓励他说:“汗水流到田里,总会长出稻子来的。”意思是,经过一番努力,总会有收获。这句话启发我们只问耕耘,不必问收获,因为正如姚明说的,“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注定失败”。在与钟理和谈到异族统治时裴大叔说:“雪早晚会融化的。”这句话明里说的是自然界的事,暗里说的是社会上的事:遭受日本人侵占、蹂躏的中国最终会摆脱日本人的统治,走上独立自由的发展道路。这句话言近旨远,给人以信心和希望。总之,电影《原乡人》主题深刻,人物形象丰满,台词耐人寻味……可圈可点之处还有很多,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之作。(2)点评

第一,这是一篇总—分—总结构的评论文章。总:第一、二段提出中心论点;分:一、主题深刻;二、人物形象丰满;三、台词耐人寻味;总:总结上文并点题。

第二,本文第一段对影片内容的介绍有利于读者简单了解影片内容,亦能顺理成章地引出中心论点,但是这不是影评的重点,因此,简单提几句即可,切不可长篇大叙。

第三,本文对主题的评论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主题?怎么深刻了?

第四,本文对人物的评论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判断它是扁平人物还是圆形人物。如果是圆形人物,那么好在哪里?

第五,本文对台词的评论要解决的问题是:台词一是什么?怎么耐人寻味了?台词二是什么?怎么耐人寻味了?

4.范文及点评二(1)范文一曲爱的赞歌——评电影《原乡人》电影《原乡人》是台湾电影导演李行执导的一部影片。这部影片从钟理和与钟平妹为了爱情远走他乡开始,讲述了他们从满洲到北平,再回台湾几十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也讲述了钟理和充满坎坷与艰辛的写作生涯,为我们唱出了一曲爱的赞歌。一、夫妻之间的爱在电影《原乡人》中,钟理和、钟平妹是贯穿始终的两个人物。影片拿出大量的篇幅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爱,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珍贵。钟理和爱钟平妹。为了能跟钟平妹结婚,钟理和毅然放弃了优裕的生活条件,到满洲过着清贫的生活。这说明,在钟理和的心里,钟平妹重于万贯家财。在开刀前的遗嘱中钟理和表达了对钟平妹的歉疚,“你本来可以和任何男子结婚的。就算是嫁给一个靠做工吃饭的人也好。都会比跟我在一起更安定,更幸福”。没有对钟平妹深深的爱是说不出这样的话的。钟平妹爱钟理和。在钟理和居家写作的日子里,钟平妹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因为有爱,所以钟平妹不顾艰辛。为了给钟理和开刀,钟平妹毅然决然地卖掉了家里的土地。这说明,在钟平妹的眼里,钟理和的生命是最重要的。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包括父母对子女的爱和子女对父母的爱。先说父母对子女的爱。钟理和的父亲在临死的时候说不恨他们了,还给他们留了地,这说明钟理和的父亲一直记挂着自己的这个儿子。这是一种爱的体现。二儿子利民的死令钟理和极度悲痛,当然也有歉疚。没有对儿子利民的爱是不会这样的。再说子女对父母的爱。当钟理和知道父亲去世以后,他一脸的凝重与悲伤,与钟平妹抱头痛哭了起来,这说明他深爱着自己的父亲。虽然分别多年,隔着千山万水,虽然有心灵上的隔阂,但是骨肉亲情是割不断的。总之,电影《原乡人》通过展现父母对子女的爱和子女对父母的爱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可贵。三、邻居之间的爱在电影《原乡人》里,邻居之间的爱也感人至深。钟理和、钟平妹来到满洲,住进了一个大杂院。大杂院里穷人们亲如一家。尤其是裴大娘对他们热情有加,陪钟平妹说话、上街买东西,还送过来煎饼,给钟平妹接生……裴大爷则像钟理和的人生导师,给他很多人生的启迪。裴大娘、裴大爷与钟理和一家素昧平生,却坦诚相待、真心帮助。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种爱是最难能可贵的。综上所述,电影《原乡人》通过对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邻居之间爱的表现,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爱的世界。在这个金钱至上、人情淡漠的年代,显得弥足珍贵。(2)点评

第一,这也是一篇总—分—总结构的评论文章。总:一曲爱的赞歌;分:一、夫妻之间的爱;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三、邻居之间的爱;总:总结上文并点题。

第二,如果说上一篇评论文章着眼于影片的整体,那么这一篇评论文章着眼于影片的主题。电影《原乡人》的主题是多侧面的,这一篇评论文章切入的是其中的一个侧面。或许不是最重要的一个侧面,但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侧面。

第三,在论证各个分论点的时候,要注意提炼观点,加强分析证明,避免滑入讲故事的泥淖。

5.范文及点评三(1)范文(作者:魏雨萌)追求精神家园——评电影《原乡人》的主题信念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执著,而残酷的现实却会一点儿一点儿地将人的棱角磨平,所以那些能够用信念支撑自己走完一生的人,必定是坚定而又决绝的。在电影《原乡人》里,主人公钟理和几乎用自己的一生向我们诠释了信念的力量。影片开头,火车上的钟理和与青梅竹马的钟平妹相视而笑。他们终于离开了家乡,也逃离了客家人同姓不能结婚的传统,北上去追寻自己魂牵梦绕的原乡。但是,在镜头从充满浓郁客家风情的乡村切换到大雪纷飞的北国风光之后,他们面对的是比凛冽的寒风还要刺骨,还要悲凉的现实。在满洲,他们与社会最底层的人生活在一起,过着清贫的生活。也正是在这里,钟理和见识并经历了生活的辛酸,决心用写作来寄托自己的情感。人活着总是要有个目的的。当一个人为了能够填饱肚子而什么都不愿意做的时候,他的生活就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了,只是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与其苟延残喘地活着,钟理和更加向往一种有意义的人生,所以他才会拿起自己的笔,一写就是一辈子。无论是后来在北平还是回到台湾,他都在执著地追求着理想,追求着那精神家园般的原乡。当一个人的理想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时候,要坚持理想需要太多太多的勇气。在信念与现实的对决中,信念并非总是占据上风。清贫的生活、突如其来的病痛和屡被退稿的遭遇,让他开始怀疑自己如此执著的意义。其实,对于过惯了清贫日子的他来说,物质上的缺失不算什么,是作品不被认可的精神打击让他变得不堪重负。曾有一段时间,他用一种近乎自暴自弃的心态对待生活。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说:“人生来不是为了被打倒的,你可以毁灭他,但是不能打倒他。”钟理和,一个信念坚定的人,被艰难的生活折磨得狼狈不堪。但是凭着那份专注与执著,他是会站起来的。影片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陈炳的那句“汗水流在田里总会长出稻子”。也正是这句看似普遍甚至是有点俗的话,让枯槁得不成人形的钟理和又找回了生活的方向。他又开始写作,一步步地走近他心中的理想。可是,当他辛辛苦苦种出“稻子”的时候,却伏在最后一部小说《雨》的稿纸上,吐血而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钟理和尝遍人生百味,但是残酷的现实终究没有打败他坚定的信念。他用一生的时间完成了对自身价值的提升。本片正是通过钟理和忍受生活的煎熬,坚持自己钟爱的写作,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故事,张扬了一种高尚的理想主义精神。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显得弥足珍贵。(2)点评

第一,这是一篇评论主题的文章。

第二,这篇评论文章一气呵成,没有分论点。

第三,这一篇电影评论写得比较规范:主标题点明中心论点,副标题点明中心论题,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中间从影片当中找论据来分析证明中心论点,结尾总结全文、点明意义。

第四,这种评论文章,除了注意提炼观点以外,还要注意选择少而精的论据进行分析证明,避免写成“课文串讲”,变成夹叙夹议的记叙文或影片鉴赏文章。

6.总评(1)题目

①出现的问题

无题目:一考生在题目处写着“《原乡人》”。这是影片的题目,不是评论文章的题目。

看不出是评论文体:一考生的题目是“钟平妹的麦田”。这个题目不像评论文章的题目。

题目概括力不够:一考生起的题目是“眼神传达的世界”,然而正文部分不仅仅谈了钟平妹的眼神,还谈了很多其他问题。这样的题目显然是不合适的。

②怎么起名字

评论文章的题目有两种情况:第一,有主副标题。主标题与评论文章的中心论点有关系。比如,主标题“一部优秀之作”,补充完整了就是——电影《原乡人》是一部优秀之作。这就是评论文章的中心论点。副标题与评论文章的中心论题有关系。比如,副标题“评电影《原乡人》”,也可以写得更具体一些——评电影《原乡人》的主题。主副标题应该各占一行,居中书写。副标题前面还应该加上破折号。第二,只有一个标题。这个标题可以像上面的主标题那样,也可以像上面的副标题那样。

③范例

评电影《原乡人》

评电影《原乡人》的主题

论电影《原乡人》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情感的力量从哪里来

论《原乡人》的悲剧性

情感的力量从哪里来——论《原乡人》的悲剧性

注:情感的力量可以从亲情、友情、爱情中体现,但是情感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即具有一定的震撼力,就要提到悲剧的高度上来认识。所以后三个题目,基本上是一回事。(2)语言表达

①问题

错别字:考生在文章里出现了很多错别字,试把它们改过来。

远大抱复(负)

兼钱(赚)

恶耗(噩)

趋焰附势(炎)

反应了(映)

渡过难关(度)

语句不通顺:这是缺乏语感的表现。写完了读一读、改一改就好了。

钟理和在波涛起伏(改作:坎坷曲折)的人生中奔跑(改作:道路上艰难爬行)。

导演用平实的镜头,记录了一作不向命运低头的中国台湾作家多舛(改作:一位命运多舛,却不向苦难低头的中国台湾作家钟理和不幸)的一生。

钟平妹则是一个(删除)中国纯朴(改作:传统)女性的代表。

本片正是围绕“原乡”二字,(删除)叙述了男女主角(改作:钟理和)悲凉凄苦的一生,从而揭示了人性(添加:中坚强与伟大)的一面。

因为家乡人认为同姓人结婚是丢人的风俗(改作:不能结婚)使(改作:,)两人私奔到满洲。

②在语言表达上应该遵循的原则

信:信者实也,就是符合影片原意,不睁着眼说瞎话。

达:达就是到达的意思,引申为把要表达的意思说明白。孔子曰“辞达而已矣”就是说,能把要表达的意思说明白就够了,不必用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

雅:有文采。有文采总比没有文采好。“信”是对每个考生的起码要求;“达”是基本要求,是每个考生努力追求、力争达到的目标;“雅”是一种更高的期许,我们不做强制要求。(3)是否看得出,看得准

①问题:议论不准确,不正确

在这些小人物的激情和伤痛、成长和历练中透射出的是国家、民族命运的风云起伏和时代变迁。

他是一个十分爱妻子和孩子的男人。当妻子分娩时,他在雪中来回踱步;当妻子被泼皮欺负时,一向温和的他变得怒不可遏。这些表现了他儿女情长的一面。

②如何看得出,看得准

第一,多看片,磨炼出一双慧眼来。

第二,要把自己的“尾巴”藏起来,找你看得准、说得透的地方说。(4)补充资料

①悲、悲剧、悲剧性的区别

悲:生活中的不幸——社会领域。

悲剧(狭义):与喜剧相对的一种戏剧体裁——艺术领域。

悲剧性:从悲剧中抽绎出的美学特征——美学领域。

举例说明,悲剧常常以死亡的方式出现,但是寿终正寝不是悲剧,它只是人生中的悲。怀抱着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而死才是悲剧;悲剧性在于个人努力要实现自己的合理要求,而现实环境阻碍着使他不能实现自己的合理要求,二者发生矛盾冲突,最后以追求者的失败告终,这才能给人以震撼力。

②悲剧的本质特征

黑格尔认为:“悲剧是两种伦理力量之间的冲突。两方面都有片面性。通过冲突,片面性得到克服,永恒正义取得胜利。”恩格斯则认为:“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暂时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通过黑格尔和恩格斯的话可见,悲剧要有冲突性,要有矛盾的双方。

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指出:“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不是指“值钱”的东西,而是指具有精神价值的东西,比如自由、理想、爱情、友情、亲情等一系列人的合理要求。这是构成冲突的一方,另一方就是它的阻力。(二)一般电影评论考试真题

1.2012年中国戏曲学院戏曲影视导演专业

观看电影《双重时间》,在150分钟内完成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影评。

2.2011年青岛农业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请先从3位导演中选一位,然后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卡梅隆;冯小刚;姜文(1)请你简要评价一下这位导演。要求:200字左右。(2)请你选一部这位导演的电影,写一篇影评。要求:题目自拟;800字左右。

3.2011年辽宁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观看电影《海洋天堂》,写一篇评析文章。

要求:(1)1200字左右。(2)时间为80分钟。

4.2011年中国戏曲学院戏曲影视导演专业

观看电影《梦之安魂曲》,写一篇评析文章。

要求:1500字以上,观影一个半小时,写作两个半小时。

5.2010年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观看电影《城南旧事》,写一篇评论文章。

要求:字数在1500字左右。

6.2010年中国戏曲学院戏曲影视导演专业

观看电影《乐队造访》,写一篇评析文章。

要求:不少于1500字,写作时间为2个半小时。

7.2010年鲁东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根据影片《集结号》的材料,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影评。

8.2010年四川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济南考点)

电影评论:《一路顺风》

9.2010年四川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长沙考点)

电影评论:陈凯歌的《百花深处》

10.2009年上海戏剧学院影视导演专业(北京考点)

影片评论:张加贝的《樱桃》。

要求:2000字,3个小时。

11.2009年上海戏剧学院媒体创意专业(北京考点)

影视剧评论:澳大利亚短片《Inja (Dog)》(本片获得第75届奥斯卡最佳短片提名)

12.2009年上海戏剧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艺术作品评论:《小鞋子》

要求:总时间180分钟,1000字。

13.2009年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济南考点)

电影评论:《草原》(北京电影学院学生毕业作品)

14.2009年中国戏曲学院戏曲影视导演专业

观看伊朗导演阿巴斯的《橄榄树下的情人》,写评论。

要求:1500字以上,2个小时。二、电影中人物评论

人物是故事片特别是传记片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某部电影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情况,包括得失发表评论就成为很多高等院校的电影评论考试题,也成为很多考生乐意选择的评论角度。(一)电影中人物评论范文与讲评一

1.题目

从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选择一个人物形象或几个人物形象写评论文章。

2.前期指导

写人物评论要先了解一些人物理论,弄明白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好的,怎样的人物形象是不好的。(1)爱·摩·福斯特的两分法

在《小说面面观》中,爱·摩·福斯特把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

人物身上只有一个特点的,我们称之为扁平人物。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喜羊羊、美羊羊;人物身上不只有一个特点的,我们称之为圆形人物。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贾宝玉。一般来说,圆形人物比扁平人物艺术价值大。(2)以茅盾、赵树理、邵荃麟为代表的“中间人物论”

茅盾先生提出“两头小,中间大”,认为现实生活中,极好的和极坏的人都是极少的,绝大多数人介于二者之间。赵树理的许多小说都以中间人物最为出彩。比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三仙姑就比小二黑、小芹性格丰富得多。

在《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中,刘能不算是坏人,但是他爱贪小便宜,爱摆官架子,是一个中间人物;谢广坤也不算是个坏人,但是他是个官迷,嫉妒心很重,也是一个中间人物。这样的人就像我们自己、我们周围的人一样,我们觉得他们很真实,很可信。(3)黑格尔“人物三性论”

黑格尔认为,好的人物形象应该具备三个特点:

丰富性。人物形象的特点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明确性。在诸多性格特征中必须有一个主要的、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就像万绿丛中一点红。

坚定性。人物始终忠实于自己的特点。当然,人物特点不是一定不能变。在极特殊的情况下,或经过非常长的一段时间,人物特点也可以变。

3.范文

很多考生都通过网络、报纸、期刊等途径阅读过影视评论文章。看了这些文章以后往往感到很失望:动辄三五千字——比考试用的长了许多;引用很多影视作品以外的资料——考试时不允许查资料;评论关于影视作品的花边新闻——学术含量太低。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些文章都不是为了考试而写的。

以下是笔者曾经写过的一篇影评,或许更接近于考试要求。这篇影评说不上有多么好,但起码告诉考生考场影评是什么样子。叶如棠丰富了中国电影的人物画廊——评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姨妈叶如棠的人物形象著名诗人、编剧邹静之说,电影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讲人物的;一类是讲故事的;一类是讲味道的。很显然,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属于第一类——人物式电影,因为整部影片着力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而又不失性格丰富性的人物形象——宽宽的姨妈叶如棠。叶如棠是一个带有市侩气的上海小市民。她嗓门大,一惊一乍的。吆喝起来能把人吓晕。她把钱看得很重。外甥住在自己家里,还要和她分摊生活费用。她嫉妒而自大。对邻居水太太的一言一行总是不屑一顾,而对自己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创作者在叶如棠身上汇集了小市民的各种鄙俗气,又用夸张的手法给予辛辣的讽刺。然而,叶如棠并不是一个脸谱化的扁平人物。如果做进一步思考,我们不难发现,除了这一系列的缺点之外,叶如棠身上还有值得肯定的一面。比如,看到乡下妇女当街扔垃圾,她能仗义执言,站出来维护街道整洁。这表现了她作为市民的良好集体观念;又比如,看到打工妹金永花脸上带伤,尽管知道这可能是个骗局,可是她还是要去帮她。听到金永花的不幸遭遇,特别是看到她的孩子住院,她毅然决定给她提供帮助。这说明,叶如棠是善良的,看不得别人受苦。而外甥宽宽和疤脸女孩飞飞被警察逮住以后,她毅然站出来承担责任。这说明,她并不是一个一心想着钱而六亲不认的人。总起来说,叶如棠既不是一个纯粹的好人,也不是一个纯粹的坏人。恰当地说,她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形象。现代文艺理论家邵荃麟先生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好到极点和坏到极点的人物是极少见的,更多的人趋向于中间——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叶如棠就是一个这样的中间人物形象。它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实际,更贴近群众,就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一样,因而也更加真实,更加可信。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作为观众,我们的情感也是复杂的。一方面,我们厌弃姨妈叶如棠身上的鄙俗气;另一方面,“人心都是肉长的”,面对姨妈叶如棠的人生坎坷、不幸遭遇,我们又不能不心生怜悯。比如,她已到中老年还一个人独处的清冷、孤寂、无依无靠;又比如,她省吃俭用攒下、费尽心机藏好的钱却被骗子骗走了。就事论事,叶如棠是令人同情的。而当初,她结束无爱的婚姻,抛下女儿,只身来到上海寻找爱情、谋求发展也是可以理解的(尽管人们不一定原谅她)。总之,立体、真实、引人共鸣的叶如棠形象是成功的。纵观中国电影史,像叶如棠这样一个中老年知识分子的女性形象也是不多见的,称得上是独特的“这一个”(黑格尔语)。要问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什么,我想起码有一点:它丰富了中国电影的人物画廊。

4.点评

第一,这是一篇很规范的评论文章,主标题提出中心论点:叶如棠丰富了中国电影的人物画廊;副标题限制论题的范围:评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姨妈叶如棠的人物形象;开头提出中心论题:叶如棠这个人物形象;中间又分两层,一层是叶如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一层是具有这样特点的叶如棠好不好;结尾做总结、点题。

第二,本文以人物理论做支撑,论证起来是强有力的,结论也有一定深度。(二)电影中人物评论范文与讲评二

1.题目

从电影《五颗子弹》中选择一个人物形象或几个人物形象写评论文章。

2.范文告别扁平,走向凸圆——评《五颗子弹》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电影(特指故事片,以下同此),作为叙事艺术有三个构成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对这三要素有不同的侧重。美国资深编剧L.赫尔曼曾说:“美国影片重剧情,而忽略人物性格,拍成的影片也许感人,但是动作离奇,缺乏目的性,仿佛是一种十分笨拙的木偶。欧洲影片则相反,重人物性格而忽略情节,有时慢得使人物由于缺乏说明性的动作而失去其真实性与现实性。”这是两种各走极端的艺术倾向,应当说,各有优劣,那么相比较,谁更优谁更劣呢?长期致力于电影民族化探索的中国早期电影人史东山说:“三流导演拍场面,二流导演拍动作,一流导演拍性格。”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电影导演的观念和看法。当然,对于一部影片来说,三个要素缺一不可,这里做出优劣、高下比较是在三者有所侧重的情况下。三者处理的最佳方案还是彼此交融、互相促进。第一,在编织情节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塑造人物;第二,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塑造“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由萧锋执导的影片《五颗子弹》(2008年)将一个狱警三个囚徒放在洪水来临的极端情势下,给典型人物以典型环境,又通过彼此斗争、彼此合作、同舟共济的逃生经历成功地塑造了马队长、胡志军、隋炳玉、郭小柳和乡村女教师等五个主要人物形象。《五颗子弹》是一部不错的主旋律影片。它的成功表现在多个方面,限于篇幅,本文只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一个方面做一下分析。1.正面人物形象的塑造《五颗子弹》主要塑造了狱警马队长、乡村女教师两个正面人物形象。与中国当代电影人物画廊里以往的其他类似正面人物形象,特别是英雄人物形象相比,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有进步意义的。(1)马队长马队长是创作者着力塑造的正面人物形象,是本片的灵魂式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着创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在工作岗位职责之上,有更高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一中心思想又集中体现在马队长对五颗子弹的使用和处理上。第一颗子弹是在郭小柳逃跑的时候射出去的。当时,马队长完全可以射杀郭小柳或者把他射残。但是马队长并没有那样做,而是射中郭小柳的裤腿边缘。这样,既警告了郭小柳,阻止了他的逃跑,又保全了郭小柳的性命。由此可见,马队长在坚守职责的同时,又不乏对生命的关爱。第二颗子弹是胡志军夺过马队长的枪射出去的。胡志军的用意是结束自己的生命,马队长冒着生命的危险阻止了他的这一行为。这进一步表现了马队长对生命的关爱。在面对泥石流的情况下,马队长用第三颗子弹击断吊桥之索,救了大家的命。马队长的行动表现了他良好的业务素质,比如机智、勇敢、好枪法等。第四颗子弹,马队长用它射杀了一条蛇,救了隋炳玉一条命。此前的情节是,隋炳玉把马队长打晕,点燃了爆竹仓库企图置马队长于死地。马队长脱险之后没有记恨他,而且救了他一命。这充分体现了马队长宽阔的胸怀和对生命的关爱。第五颗子弹,马队长把它含在嘴里。显然,这样做可以使自己在不能控制枪的情况下,避免坏人用它来做坏事。而随后的情节发展,让我们看到了马队长的先见之明,隋炳玉夺枪后企图用枪击断铁链逃跑,终因枪内无子弹而未能得逞。总之,本片通过马队长在押解途中关于五颗子弹的处理,真实表现了马队长的大智、大勇、大仁、大义,表现了他对自己职责的坚守和对他人生命的关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正面人物形象。马队长虽然不是战场上的战士,但却称得上是一个英雄。在以往的影片中,英雄人物形象往往高大而完美。但是因为生活中多的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人,极好的人是极少的,所以当我们面对这些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形象的时候,总觉得不真实,不可信。本片在塑造马队长人物形象的时候,没有把个人与集体、工作与享受对立起来,把他塑造成高大全式的英雄。比如,本片一开始,设计了马队长不顾看守所所面对的艰巨任务,找领导签字要求退休回家照顾家人的情节;又比如,本片的结尾,马队长胜利地完成任务以后,终于退了休,享受起了天伦之乐;再比如,他忠于职守也是出于自身的考虑,“我是上有八十多岁的老母,下有两岁的小外孙,我不想出什么差错”。这样的渲染,给马队长这个英雄人物形象以血肉,让人觉得他还是一个顾家、爱家人、爱生活的好男人。文艺理论家阎纲说:“一部作品中的人物,特别是英雄人物,不是叫人觉得‘左’得讨厌,而是使人觉得高尚而平易;不是使人敬而远之,而是使人感到可爱亲切;不是被他的行为所震惊,而是被他的德行所感动;不是觉得他高不可攀,而是觉得他可望而又可即;他不是遨游于太空,而是活在人间;他不是侈谈什么飞向理想世界,而是以身作则、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前面开路:惟其如此,才会长存于我们记忆之中。”马队长这个人物形象的成功,就在于此。(2)乡村女教师乡村女教师是本片里唯一的一个女性主要角色,有人甚至认为是为了调节男人戏潜在的单调、乏味而人为设计的。然而,乡村女教师在本片中的作用不止于此。让我们把《五颗子弹》的人物关系带入格雷玛斯的“符号矩阵”中看一看:马队长作为狱警,是三个囚犯的押解者。除此之外,更进一步,马队长以高尚的道德感化着三个囚犯,特别是胡志军,使他的心理状态从泯灭人性、只求一死转变为爱惜生命、爱护别人,即从一个坏人转变为一个好人。在胡志军的巨大转变过程中,乡村女教师充当了帮手的角色,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是乡村女教师的关心体贴,让胡志军感到了人间的温暖、生命的可贵;是乡村女教师的阻拦和劝说,使胡志军放弃了逃跑,重新戴上手铐;是乡村女教师“救一个好人就是救你自己”的话语,使胡志军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救被打昏的马队长。中国当代电影史上出现过不少帮手角色,比如《红色娘子军》中的洪常青、《天云山传奇》中的冯晴岚、《芙蓉镇》中的胡玉音、《黄土地》中的顾青。王一川先生说:“在第三代那里,帮手总是神圣的、万能的(如洪常青),至少是充满灵性的(如冯晴岚和胡玉音);在第四代那里,帮手与主人公的那种神圣同盟开始趋于瓦解……但只是在第五代的影片里,对帮手的质疑才真正铺开来,从而出现非神圣化的帮手。”《五颗子弹》中的乡村女教师形象顺应了帮手角色的发展趋势,而又有所综合,成为一种平民化的帮手角色——她不是万能的,但却有几分神圣和灵性,她与主人公的同盟是天然的,不需要理由。一般来说,一部影片的时间长度不过一两个小时,创作者往往把较多的时间留给主人公。这样一来,帮手角色的戏份和创作者在帮手角色的塑造上花的精力就少得多了。因为这些原因,电影中的帮手角色往往是简单化的,甚至是概念化、脸谱化的。平心而论,《五颗子弹》中的乡村女教师形象是一个概念化比较强的人物形象。洪水来袭,她滞留村里找“小东”;被救之后,她回村找“小东”;她劝阻胡志军逃跑以及劝说胡志军救马队长……这些行为当然都是非常高尚的,但是我们却不容易感动,因为这些行为都是从“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概念演绎出来的,共性大于个性。当然,创作者在塑造这个角色的时候,肯定看到了这个问题,也做了凸圆化的努力。比如,乡村女教师看到胡志军逃跑后念及他是她的救命恩人,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劝其自首。这一细节表现了乡村女教师的“人之常情”,缘于人性的弱点,算是白璧微瑕。但是这一细节的加入,让我们觉得这个乡村女教师的形象是有个性的,有新意的,也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后来,乡村女教师劝说胡志军向马队长自首,这说明,她终究是公私分明、晓明大义的。瑕不掩瑜,她仍无愧为正面人物形象。2.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长期以来,主旋律作品对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大都不太令人满意,不是把反面人物塑造成穷凶极恶的坏人,就是流露出不应有的同情心。而本片对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避免了脸谱化、简单化,又把握住了情感的基本倾向性和分寸。(1)胡志军胡志军是创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反面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塑造得好,好就好在真实可信地表现了他的转变过程:①因为故意杀人入狱,胡志军一心想死。②经历了下河救人,胡志军燃起了生的希望。③在隋炳玉的教唆下,胡志军趁机逃跑——他把生的希望落实到行动上。④在乡村女教师的劝说下,胡志军主动戴上了手铐——他看到了比生更重要的东西。⑤在乡村女教师“救一个好人就是救自己”的话语感召下,胡志军勇敢地与隋炳玉搏斗,使被打昏的马队长得以生还——他迈出了帮助别人的第一步。⑥当看到隋炳玉夺过枪逃跑不成后,胡志军朝隋炳玉啐了一口——他对逃跑的鄙夷。⑦在马队长受伤的时候,胡志军背起马队长上路;在歇息的时候,胡志军点着一支烟给马队长抽——他对马队长的感恩与关爱。⑧当马队长为胡志军打开手铐,将生的希望留给胡志军,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时候,胡志军又用手铐把自己与马队长铐在一起,把彼此的生死捆在了一起——他可以为了别人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了。从一心想死到爱惜自己的生命,再到为了别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从一个危害社会的坏人到一个危难关头可以依赖的人,再到一个懂得感恩、对社会有用的好人,胡志军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告诉我们,再坏的人也是有可能被改造好的。英国文艺理论家爱·摩·福斯特说:“凸圆人物的试金石就是能不能令人信服地感到惊奇。如果它从来不使人感到惊奇,那就是扁平人物。如果它并不令人信服,那它就是一个似凸圆而实扁平的人物。”我们认为,胡志军的转变是使人惊奇的、令人信服的,因而胡志军的人物形象是凸圆的。(2)隋炳玉隋炳玉是一个典型的坏人形象。他背后给郭小柳使绊子,他挑拨离间其他人的关系,他教唆郭小柳、胡志军逃跑,他几次三番企图置马队长于死地。可以说,为了达到自己逃跑的目的,隋炳玉穷凶极恶,坏事做尽。在塑造这个坏人形象的时候,创作者没有把隋炳玉刻画成一个扁平人物——“扁平人物最简洁的形式就是他们是环绕着一个单一的概念或品质塑造起来的”,而是诚如爱·摩·福斯特所说的“如果他们身上的概念或品质不止一种,我们就会看到他们逐渐向凸圆的人物发展的趋势”,隋炳玉是一个圆形人物。他除了作为坏人行奸使坏的一面以外,还有积极的一面,具体表现在:第一,隋炳玉温文尔雅,很有文化修养,能用博弈论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在马队长想抽烟而烟被水泡了的时候隋炳玉能主动地给马队长递烟。在马队长的指示下,还能把烟分给其他同伴。不管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他有帮助人的表现,就令人心生好感。第三,在马队长的道德感化下,隋炳玉对自己的行为心怀愧疚。当洪水上涨,马队长和胡志军面临着被冲走的危险的时候,他也伸出了援助之手,参与到救援队伍中来。这种种积极表现让我们看到,隋炳玉虽然是一个坏人,但并不是南霸天(电影《红色娘子军》中的恶霸形象)式的脸谱化、定型化的坏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坏人。从社会角度讲,他是一个违反法律的贪污犯,是一个反面人物;从艺术的角度讲,他却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创作者在展现隋炳玉人物特点的时候,采取了卷轴式的展览方式。这种方式有曲径通幽之妙,我们不能一览无余地看到他的全貌,我们需要跟随摄影机镜头一步一步地发现他的特点。刚开始,我们感觉他像一个好人,随着剧情的展开,他的叵测居心逐渐暴露。到高潮阶段,我们才看到他用心之险恶、心肠之歹毒。很显然,这种人物处理、叙事方式抓住了观众的好奇心,从而吸引观众一步一步地看下去。(3)郭小柳郭小柳是一个意志不坚、在好人与坏人之间摇摆不定的人物形象。他一会儿倾向于隋炳玉,受其指使,为虎作伥,一会儿又对隋炳玉恨得咬牙切齿。他一会儿想要逃跑求生,一会儿又有立功表现。黑格尔说:“人物性格必须把它的特殊性和它的主体性融会在一起,它必须是一个得到定性的形象,而在这种具有定性的状况里必须具有一种一贯忠实于它自己的情致所显现的力量和坚定性。如果一个人不是这样本身整一的,他的复杂性格的种种不同的方面就会是一盘散沙,毫无意义。”那么,郭小柳的“定性”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是趋利避害的实用主义哲学。比如,看到大水漫过桥面,郭小柳选择了逃跑。正如他所说,“有两个月就刑满释放了”,的确没有逃跑的必要,所以正如他所说的他逃跑的目的是逃命。听说他们要去龙泉山,郭小柳哀求马队长别去,因为去那里“不被大水淹死,也得被野兽吃了”。又比如,为了得到隋炳玉承诺的20万,郭小柳不惜重操旧业——帮隋炳玉偷打火机,给隋炳玉打开手铐。如果说生死面前,贪生怕死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话,那么为了个人利益,不惜违法犯罪就是不能原谅的了。趋利避害的实用主义哲学背后隐藏的是极端个人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其典型特征是损人利己,是危险的和有害的。好在马队长用实际行动感化了郭小柳,使其改过自新。总而言之,《五颗子弹》中所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比以前的同类人物形象凸圆了许多,也具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主旋律作品人物形象塑造理论与实践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点评

第一,考试的时候,电影评论文章的字数一般在1000字左右,多者不过2000字,而本文达到了5200字,显然在字数上不符合考试要求。但是,本文比较全面地分析了电影《五颗子弹》的人物形象,对于考生写电影中人物形象的评论很有借鉴意义。因此很值得一读。

第二,评论人物形象的时候,不要过多地叙述与这个人物有关的故事情节,要能提出与这个人物有关的观点并找典型材料来论证这个观点。(三)电影中人物评论考试真题

1.2012年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戏剧影视文学、导演专业(南京考点)

观看影片《片刻温暖》,分析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500字左右)

2.2007年平顶山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从下列电影、电视剧的人物形象中任选一个,写评论。(1)《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张国荣饰演)(2)《宝贝计划》中的“人”字拖(成龙饰演)(3)《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皇后(巩丽饰演)(4)《亮剑》中的李云龙(李幼斌饰演)(5)《集结号》中的谷子地(张涵予饰演)

要求:(1)突出人物性格特征;(2)800字以上。三、有特殊要求的电影评论

同样是写电影评论,有的要求宽泛一些,比如一般电影评论,有的要求复杂一些。我们把后一种情况称之为有特殊要求的电影评论。这种电影评论写起来要复杂一些,因此这里要好好讲一讲。(一)有特殊要求的电影评论范文与讲评一

1.真题

从《2012》、《阿凡达》、《金陵十三钗》、《唐山大地震》、《失恋33天》等五部影片中任选一部从一个角度(比如,主题、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写评论文章。(1000字左右,2012年青岛农业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2.前期指导

第一,题目要求“从一个角度”写评论文章。考生如果从多个角度写评论文章就不符合题目要求了。

第二,主题、人物的概念不难理解,艺术手法是什么呢?考生可以大致理解为艺术形式,比如视听语言、修辞手法、叙事方式等。

3.范文一一曲义的赞歌——评电影《金陵十三钗》的主题所谓义,就是在别人危难的时候不顾自己的安危、不吝惜自己的利益出手相救。电影《金陵十三钗》通过李教官等士兵们、玉墨等妓女们,以及约翰、陈乔治等站出来救助一群被日本兵追赶、垂涎的女学生的故事表现了他们舍生取义的精神。李教官等士兵们的义主要体现在:战争失败之后他们有全身而退的机会却站出来抗击日本兵,保护被日本兵追赶的一群女学生。特别是李教官,在把一个受伤的孩子送到教堂后,他本可以放下武器,换上平民的衣服逃走。但是,为了保护教堂里的人们,他又一次选择了留下来,战斗到死。玉墨等妓女们的义集中体现在:明明知道参加日本兵的庆功宴无异于羊入虎口,她们却主动要求替女学生们赴宴。玉墨说:“自古以来人们骂我们‘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今天我们干脆就去做一件顶天立地的事,改一改这自古以来的骂名。”另外一个妓女也说:“都说婊子无情(戏子无义),明天我们姐妹们也去做一件有情有义的事。”很显然,在这一刻,在她们心里,情和义比她们的生命都重要。约翰的义是电影《金陵十三钗》里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女学生们在逃亡路上为同学的死悲痛欲绝的时候,约翰拉她们赶快躲进教堂。当日本兵在教堂里撕扯女学生们的衣服时,约翰冒着生命的危险站出来制止他们……在别人危难的时候,不计自己的利害得失出手搭救,足见他是有情有义的。约翰的义尤为明显地体现在去留的抉择上:当同伴泰瑞告诉他有最后一个离开南京的机会的时候,约翰如果选择离去,他就安全了,但是弃教堂里的人的生命安全于不顾,他是不义的;如果为了教堂里的人的生命安全,他选择留下来,他是有情有义的,却置自己的生命于危险之中。约翰选择了后者,说明他把情义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陈乔治的义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也多有涉及。特别是影片接近末尾的时候,他本可以置身事外却主动要求男扮女装替女学生们赴死。舍生取义的精神在他身上闪出熠熠的光。总而言之,电影《金陵十三钗》通过李教官等士兵们、玉墨等妓女们,以及约翰、陈乔治等舍生取义的精神表现为我们唱出了一曲义的赞歌。2011年,中国大陆出现了一些令国人蒙羞的事情,老人摔倒无人敢扶、小悦悦被车撞伤路人视而不见……这些事情都表明中国人伦道德的缺失,更确切地说是不义。2011年底推出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就像一条鞭子,狠狠地抽在国人的心上,那些见死不救的冷血动物,连妓女都不如!电影《金陵十三钗》又像一场及时雨,在人们道德心田已经干涸的时候,给予及时的滋润。靠一部电影来改变国人的道德状况是不现实的,但是它毕竟直面了这一现实问题,并做了有力的倡导。这比那些脱离实际、粉饰太平的电影作品好多了。

4.范文二人物形象大放异彩——评电影《金陵十三钗》张艺谋执导的电影《金陵十三钗》是一部不错的电影。这部影片无论是主题、细节还是摄影、表演都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而约翰、玉墨、孟先生、长谷川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值得称道。一、约翰:一个转变型的人物刚开始,约翰是一个反面人物形象。他贪财,由于没有报酬,他拒绝给死去的神父化妆;他好色,他对一群妓女垂涎欲滴;他没有宗教信仰,连对死去的神父起码的尊重都没有。总之,约翰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寡廉鲜耻的人。后来,他变成了一个正面人物形象。当一个女学生从楼上摔下来死去的时候,他为之伤心流泪。这说明他是有怜悯之心的;当看到一群日本兵要强暴一群女学生的时候,他站出来阻止,即使日本兵拿起刀来威胁他也决不退缩。这说明他是敢于仗义执言的;当朋友泰瑞告诉他有离开南京的机会时,连这最后脱离生命危险的机会他也放弃了,为的是救教堂里的女学生们、妓女们于危难之中。此时,约翰已经从一个极端自私的人变成了一个把“义”看得比生命更重的人,从一个令我们鄙视的人变成了一个令我们肃然起敬的人。创作者通过约翰的品质转变展现了这个人物身上的多面性,改变了电影创作中在人物塑造上脸谱化、定型化的弊端,使约翰这个人物形象变得丰满起来。二、玉墨:这个女人不一般玉墨的身份是妓女,但是她与一般的妓女又有着明显的不同。一般的妓女举止粗俗,没有文化,而玉墨举止优雅,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在一般人眼中,正如俗话说的,“婊子无情,戏子无义”,而玉墨最终带领妓女们替女学生们赴死,足以说明她是有情有义的。玉墨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独特的“这一个”。这样的人物形象让我们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三、孟先生:基于生活的复杂性对于孟先生,我们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比如他是一个好人,或者他是一个坏人。一方面,他是一个坏人。为了苟全性命于乱世之中,他投靠了日本人,替日本人做事,成了中华民族的败类;另一方面,他对妻子、女儿的爱又是非常真实、感人的。他可以用自己的万贯家财来换取女儿的生命安全。这说明,他把女儿的生命看得比万贯家财还重。孟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的人物形象,我们称之为圆形人物。现实生活中,极好的和极坏的人都是极少的,绝大多数人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介于二者之间。因此,孟先生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是有生活基础的。四、长谷川:基于人性的深度长谷川是一个没有泯灭人性的日本军人。他的思乡之情是真实的,他承诺约翰不用为女学生的安危担心也是出自真心,而送女学生们参加庆功宴(慰劳攻占南京的日本官兵)也出自他所固守的理念,当约翰劝说不要送女学生参见庆功宴时,他说:“我在执行军令!”这说明,在他脑子里,军人以执行命令为天职,上级的命令,不管对错,都要执行。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做坏事的时候就是这样把责任推给别人,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虽然长谷川的确很难违背上级的命令,即使他不去做也会有别人去做,但是毕竟长谷川做了,成为残害女学生们(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