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笑而不言,失败痛而不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13:35:31

点击下载

作者:屈晓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成功笑而不言,失败痛而不语

成功笑而不言,失败痛而不语试读:

版权信息COPYRIGHT INFORMATION书名:成功笑而不言,失败痛而不语作者:屈晓排版:燕子出版时间:2017-12-01本书由成都华阅经典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卷心动不如行动1、行动比语言更有力量

身教胜于言教,说到不如做到。然而,许多领导者经常要求别人,很少要求过自己。久而久之,下属也学会了自我放松。当他们成为领导者的时候,也学得只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行为一旦成为习惯,无论是对组织的发展还是对个人的进步都没有任何好处。

下属判断一个领导时,更多的是根据他的品格而不是根据他的知识,更多的是根据他的心地而不是根据他的智力,更多地是根据他做了什么而不是他说了什么,更多的是根据他的自制力、耐心和纪律性而不是根据他的天才。

言行不一严重妨害领导者建立同员工之间的信任关系。如果员工信任某个领导者,就相信他不会利用这种信任。让员工相信一个“说一套,做一套”的领导者是很困难的。所以,一个有威信的领导者,首先能够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不过,也有一些所谓“聪明”的领导注意运用语言的技巧,将形势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扭转,这样他人就会注重领导者说的而不是做的。但任何技巧性的东西都只会短暂地维持你的“光环”,试想一下属要和你走过很长的一段路,才会实现共同的目标。不是发自于内心的所谓“技巧”只会让人觉得自己被愚弄,其结果往往是更糟。

许多领导者自负地谈起员工的重要性——“以人为本”、“人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其做法却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反。例如,他们不倾听员工的抱怨。对员工的个人问题漠然处之,或听任优秀的员工离去,而没有关切地挽留他们。

当员工看到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时,他们更可能相信领导者的行为,而不管领导者说了什么。同样,如果领导者想营造一种道德氛围,就要确保自己言行一致。如果领导者虚报费用账,把办公室的东西拿回家用,或总是迟到早退,同时又宣扬高标准的诚实,那员工就会对公司的规定置若罔闻。

人们愿意和言行一致的领导者一起奋斗,因为有安全感,会很轻松,会心甘情愿地奉献。言行一致意味着表里如一。作为领导,当你做到了表里如一,别人就会跟着学习你的样子。当他们都敞开自己心扉的时候,你也很容易感受到他们性格的不同侧面。你将更清楚地看到别人的长处、美德。这样你也就能够更体贴、亲近别人,创造一种心心相印的愉悦氛围。

这样愉悦的气氛会感染处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一个人,一位员工,使组织内部形成一种无形的然而强有力的情感的凝聚力。就算作为领导者的你偶尔有了失误或犯了过错,人们也会谅解你、爱护你、体贴你。因此,说表里如一是有意义的坦诚,它可让更多的人分享你的思想与观点。

这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是需要很多领导终生追求的目标。人们往往崇拜智力超群的天才,但是品德高尚的领导者更能赢得尊重。

行动比语言更有力并不是什么深奥的哲学,就是少说空话,多做实事。也许正是因为太简单了,就往往被许多人所忽略。许多人太看重的是领导者的权力,更多的想知道“怎样让你服从我”,而不是“我应该怎样做才更具影响力”。构造影响力的一个重要要素就是你的行为。当一个领导者口是心非,只说不做,只听到雷声而不见下雨,这样会逐步地丧失掉他的威信。

当你的语言与行动不一致时,人们一般更相信行动,是行为说了算。这对领导者的意义是:你是一个角色示范,员工会模仿你的行为和态度。他们观察上级怎样做,然后照着模仿或适应上级的做法。然而,这并非意味着语言毫无用处,语言可以影响他人。但是,当语言和行动出现分歧时,人们更注重他们看到的行为。

当年联想集团创业时,曾有一条规定,开二十几个人以上的会迟到要罚站一分钟,上自领导层,下至员工,一视同仁,这一分钟是很严肃的一分钟,不章样的话,会没法开。第一个被罚的人是总裁柳传志原来的老领导,罚站的时候他本人紧张得不得了,一身是汗,柳传志本人也一身是汗。柳传志跟他的老领导说,你先在这儿站一分钟,今天晚上我到你的家里给你站一分钟。柳传志本人也被罚过三次。2、“想”与“做”的完美结合

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事例。只要大脑中想象能够实现一个目标,这个人无意中就会朝着目标奋进,并且尽量做得最好。

现在,坐下来仔细想一想,你对自己是否有能力达成心中的期望,一点把握也没有。但是回过头来,想想峰回路转成功的经历,当时也是全然没有把握,却竟然成功。可见当初的观念错误,后来由于时间因素及自身的转变,使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那么,这一次毫无把握的期望。是否也是自己看错了,事实上机会无穷,成功在望。

我们试着来区分两种类型的人:一种人认为自己能力有限,有些事做得到,有些事做不到;另一种人则认为自己可以发挥无限潜能,敢于面对挑战。这两种行事态度并没有真伪对错之分。其最大的差异在于两种人分别有不同的预设观念,导致迥然不同的思维、感觉以及行为。

不能实现某个目标,或某种强烈的欲望受到阻碍时,就发生了受挫的情绪感觉。我们是人,不能尽善尽美,所以必定会遭受一些困难。年纪稍大之后,我们知道所有的欲望都不是很快就可以满足的。我们知道,我们的表现永远无法像原来期望的那样完美。我们更能接受一个事实:尽善尽美是不需要的,也不必强求。我们应该学习忍受。

不满意、不满足的感情是婴儿时期“学到的”解决问题之法则。婴儿饥饿时用哭来表示不满意,然后不知从什么地方神奇地出现一只温暖的手带来牛奶;他不舒服时也用同样方法表示,那双温暖柔和的手也会再度出现,为他解决问题。很多小孩子只要表示受挫的感觉,就可以从父母处满足愿望,解决问题。

思想与感受是相辅相成的,思想与观念更是由感受孕育出来的。所以,在追求人生的道路中,要想象成功的感受,并且要你现在开始就那样感受着。

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令人特别扫兴的事,那些事挫伤了我们的兴趣,打击了我们的信心。这时情绪的蒸汽机塞住了,需要找寻出口。因此,情绪的错用或不用就会转变为毁坏的力量。失败型个性的人没法将攻击心导向有价值的目标,反而将攻击心灌注在自我毁灭的沟渠里,像焦虑、抽烟过度、强迫性的工作过度或粗暴、唠叨、挑剔、吹毛求疵对待别人。

因此,我们应该尽量减少挫折带来的打击,适时地发泄一下,缓解情绪。但要找到正确的方法,不要伤害他人。

错用的攻击心。就是企图击中某个目标,却随意对任何目标猛冲猛撞。这是不行的,因为你不能以制造另外一个问题来解决目前的问题。

如果你很想对某人发作,停下来问问自己:“这是不是受挫心理在作祟?是什么事情让我受挫了?”当体察到你的反应不合宜时,你已经快能控制住这个反应了;同样地,某人对你粗暴时,如果你了解他不是有意的,而是发泄他的不满情绪,你就能忍受下来。很多车祸的发生,是由于心理受挫的缘故。下次有人开车对你粗鲁时,不妨对自己说:“这个可怜的家伙没有看轻我的意向,可能他今天遇到了什么倒霉事。”

反之,忍住不发脾气一定是好的吗?比如,当你的孩子念书时,隔壁的音响开得很大声,你只管忍耐,不去伸张权益,结果如何呢?这种情况下,我们忍住不发脾气,等于纵容别人做不该做的事情。3、不要做过于谨慎的犹豫先生

执行出错带来的危害远不如行事犹豫不决带来的危害大。静止不动的事情比运动中的事物更容易损坏。

一位智商一流、持有大学文凭的才子决心“下海”做生意。有朋友建议他炒股票,他豪情冲天,但去办股东卡时,他犹豫道:“炒股有风险啊,等等看。”又有朋友建议他到夜校兼职讲课,他很有兴趣,但快到上课了,他又犹豫了:“讲一堂课才20块钱,没有什么意思。”他很有天分,却一直在犹豫中度过。两三年了,一直没有“下”过海,碌碌无为。一天,这位“犹豫先生”到乡间探亲,路过一片苹果园,望见的都是长势喜人的苹果树。他禁不住感叹道:“上帝赐予了这个主人一块多么肥沃的土地啊!”种树人一听,对他说:“那你就来看看上帝怎样在这里耕耘吧。”

没游过泳的人站在水边,没跳过伞的人站在机舱门口,都是越想越害怕,人处于不利境地时也是这样。治疗恐惧的办法就是行动,毫不犹豫地去做。再聪明的人,也要有积极的行动。

有一个6岁的小男孩,一天在外面玩耍时,发现了一个鸟巢被风从树上吹掉在地,从里面滚出了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麻雀。小男孩决定把它带回家喂养。当他托着鸟巢走到家门口的时候,他突然想起妈妈不允许他在家里养小动物。于是,他轻轻地把小麻雀放在门口,急忙走进屋去请求妈妈。在他的哀求下妈妈终于破例答应了。小男孩兴奋地跑到门口,不料小麻雀已经不见了,他看见一只黑猫正在意犹未尽地舔着嘴巴。小男孩为此伤心了很久。

但从此他也记住了一个教训:只要是自己认定的事情,决不可优柔寡断。这个小男孩长大后成就了一番事业,他就是华裔电脑名人——王安博士。

在人生中,思前想后,犹豫不决固然可以免去一些做错事的可能,但更大的可能是会失去更多成功的机遇。

在四川的偏远地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裕。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您看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呢?”穷和尚说:“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多年来就想租条船沿着长江而下,现在还没做到呢,你凭什么去?”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归来,把去南海的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惭愧。

穷和尚与富和尚的故事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说一尺不如行一寸。没有果敢的行动,一切梦想都只能化作泡影。

世界上有很多人光说不做,总在犹豫;有不少人只做不说,总在耕耘。成功与收获总是光顾有了成功的方法并且付诸于行动的人。过分谨慎和粗心大意一样糟糕。如果你希望别人对你有信心,你就必须用令人信赖的方式表现自己。过度慎重而不敢尝试任何新的事物,对你的成就所造成的伤害,就像不经任何考虑就执行突发的想法一样严重。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4、马上去做,亲自去做

威廉·詹姆斯说:灵感的每一次闪烁和启示,都让它像气体一样溜掉而毫无踪迹,这比丧失机遇还要糟糕,因为它在无形中阻断了激情喷发的正常渠道。如此一来,人类将无法聚起一股坚定而快速应变的力量以对付生活的突变。

有一位心理学家多年来一直在探寻成功人士的精神世界,他发现了两种本质的力量:一种是在严格而缜密的逻辑思维引导下艰苦工作;另一种是,在突发、热烈的灵感激励下立即行动。

当可能改变命运的灵感在世俗生活中喷发时,绝大多数人习惯于将它窒息,而后又回到原来的生活常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照常做什么。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内在的冲动是人类潜意识通向客观世界的直达快车。

一天,6岁的张强外出玩耍,发现了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麻雀。他决定带回家喂养。走到家门口,他忽然想起未经妈妈允许,便把小麻雀放在门后,进屋请求妈妈。在他的苦苦哀求下,妈妈答应了。但是,当张强兴奋地跑到门后,这时小麻雀已不见了,看到的是一只意犹未尽的黑猫。

世间永远没有绝对完美的事。“万事俱备”只不过是“永远不可能做到”的代名词。一旦延迟,愚蠢地去满足“万事俱备”这一先行条件,不但辛苦加倍,还会使灵感失去应有的乐趣。以周密的思考来掩饰自己的不行动,甚至比一时冲动还要谬误。

企盼“万事俱备”后再行动,你的工作也许永远没有“开始”。人们往往在事情到来之时,总是先有积极的想法,然后头脑中就会冒出“我应该先……”,这样一来,你的一只腿就陷入了“万事俱备”的泥潭。一旦陷入,你将顾虑重重,不知所措,无法定夺何时开始,时间一分一秒地浪费了,你陷入失望的情绪里,最终只有以懊悔面对仍悬而未决的工作。

有一次,奥尔本在好莱坞时,一位年轻的支持者向他提出了一项大胆的建设性方案。在场的人全被吸引住了,它显然值得考虑,不过他们可以从容考虑,然后讨论,最后再决定如何去做。但是,当其他人正在琢磨这个方案时,本突然把手伸向电话并立即开始向华尔街拍电报,电文热烈地陈述了这个方案。当然,拍这么长的电报所费不菲,但它转达了本的信念。

出乎意料的是,一千万美元的电影投资立项就因为这个电文而拍板签约。假如他们拖廷行动,这方案极可能就在他们小心翼翼的漫谈中自动流产——至少会失去它最初的光泽。然而本立刻付诸行动了。在他一生中,他培养了灵感,信赖它,将它当成他最可靠的心理顾问。

很多人羡慕他办事如此简明,然而事实是,他之所以办事简明,就是因为他在长期训练中养成了“马上行动”的习惯。

很多时候,你若立即进入工作的主题,将会惊讶地发现,如果拿浪费在“万事俱备”上的时间和潜力处理手中的工作,往往绰绰有余。而且,许多事情你若立即动手去做,就会感到快乐、有趣,加大成功几率。

马上去做,亲自去做是现代成功人士的做事理念,任何规划和蓝图都不能保证你成功,很多企业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不是事先规划出来的,而是在行动中一步一步经过不断调整和实践出来的。因为任何规划都有缺陷,规划的东西是纸上的,与实际总是有距离的,规划可以在执行中修改,但关键还是要马上去做!根据你的目标马上行动,没有行动,再好的计划也是白日梦。

也许,在开始的时候,你会觉得做到“立即行动”很不容易,因为这样难免发生失误。

但你最终会发现,“立即行动”的工作态度会成为你个人价值的一部分。当你养成“立即行动”的工作习惯时,你就掌握了个人进取的秘诀。当你下定决心永远以积极的心态做事时,你就朝自己的成功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

如果你犯了一项错误,这个世界将会原谅你,但如果你未做任何决定,这个世界将不会原谅你,如果你已作了一个真正的决定,就要马上行动。方法是写下开头的几个步骤。哪三件事是你现在马上可以进行,并且对你的新决定有帮助?你可以打电话给谁?你可以做什么承诺?你可以写一封什么样的信?你可以做什么与旧习不同的事?将你可以立即做的事列成一张表,并马上去实行它们,现在就去做!

如果我们认准了一项工作,那么我们就要立即行动,因为世界上有93%的人都因拖延懒惰而一事无成,一日有一日的理想和决断,昨日有昨日的事,今日有今日的事,明日有明日的事。对有些人来说时间是金钱,对有些人来说时间是废品,一百次的胡思乱想抵不上一次的行动。

聪明人雷厉风行,糊涂蛋拖拖拉拉,一个人应该尽早去做,否则你就会迫于形势而去做某事。聪明人当即就会断定什么该早点干,什么该晚些做,并且干得很开心。立即行动,这种态度还会消减准备工作中一些看似可怕的困难与阻碍,引领你更快地抵达成功的彼岸。

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当老板给了你某项工作后,你必须抓住工作的实质,当机立断,立即行动。凡事必须先行动起来,因为一旦进入行动状态后,人们就来不及多想,就等于逼上梁山,背水一战,只有一条路走到黑,这样反而容易成功。

马上去做!立即去做!5、搏击人生,勇者胜

吉斯出生在美国北部一个小村里,父母是意大利移民。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一场全球的经济萧条席卷了美国,父亲所在的矿山关闭,加入到失业的行列中。为了生活,他过早地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到一家杂货店工作。从那时开始,他便显露出在推销方面的天赋。很快食品店经理让他干售货员的工作。吉斯当上售货员后,销售额总是最多。白天卖食品,晚上不厌其烦地清理摊位、打扫卫生。起初,他的报酬只是一些长了黑点的番茄或其他烂水果,由于他勤恳地工作。经理主动将报酬改为现金支付,并提高到一天5元。

后来,这家连锁店的部门经理发现了这个年轻人,把他调到总店来亲自培养。吉斯初到总店时,工作还是老本行——卖水果。他的水果摊设在最繁华的街道,为了赚取更多的钱,大家都使出浑身解数,拼命拉顾客,竞争非常激烈。由于吉斯很会把握顾客的心理,销售业绩直线上升。

然而,幸运并不总是跟随着一个人,由于水果冷藏厂起火,有18箱香蕉被烤得皮上生了许多小黑点。为了把损失降到最低,老板加纳先生把这些香焦交给吉斯,让他降价出售。当时,香蕉的价格是每4磅2角5分。加纳让吉斯将这批香蕉降至每4磅1角5分,甚至再少点也行。

第二天,吉斯带着这些“丑陋的家伙”出现在水果摊前,这些香蕉只是外表不好,里面却完好无损,虽然价钱很低,可仍然无人光顾。这可给吉斯出了道难题,他独自品尝着香蕉,突然他发现,这种经过烟熏火烤的香蕉,吃起来还别有一番风味。次日一大早,吉斯摆上香蕉便大声吆喝:“快来买呀,新进的阿根廷香蕉,全城只此一家!”听了他的吆喝。许多人驻足观看,吉斯趁机向一位衣着不俗的女士推荐。这位女士买下了香蕉,别人也在这位女士的带动下纷纷来买,18箱香蕉很快以高出市价一倍的价格销售一空。

吉斯从做杂货店的小工开始,渐渐地热爱上了推销员这一职业。后来他创建了自己的公司,50岁的时候,已经是亿万富翁了。

许多人都知道,齐藤竹之助是世界首席推销员,也许没有人知道,他的成功是被一笔巨大的债务逼迫出来的。

齐藤竹之助57岁的时候参加竞选,竞选失败后欠下3320万日元的巨额债务。对于一个57岁的男人来说,这不是一笔小数目,但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为了赚到钱,他于1957年加入朝日生命公司,做了一名业务员。

当时朝日生命保险公司大约有两万名推销员,齐藤竹之助暗暗发誓:一定要在其中名列前茅。他拜访的第一个对象是东邦人造丝公司。然而不巧的是当时在生命保险公司号称“日本第一”的老手渡边幸吉已经来过,齐藤竹之助感到巨大的压力。

那天晚上,他回到家中,制订出一份详细的计划。第二天一早,他带上计划。再次拜访东邦人造丝公司。之后他天天去打听情况。最终,由于那份出色的计划、热情的态度,他拿到了东邦人造丝公司2000万日元的合同。他为自己努力的结果而流泪。

在访问东邦人造丝公司的同时,齐藤竹之助还对其他行业的顾客进行了访问,其中有一流公司的干部、中小企业的经理,还有家庭主妇等等。只要有一线希望,他就一个个地依次去推销。

为了一定要成为日本第一推销员的信念。他不顾生活的艰苦,从不退缩。功夫不负有心人,5年后,齐藤竹之助终于在朝日生命保险公司赢得了“首席推销员”的称号。

这一年,他还清了所有借款,生活逐渐富裕起来。这时,他已经62岁了。但齐藤竹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没有退下来享清福,而是把职业看成人生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他向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本85万名推销员中成为第一。

为了实现这一愿望,齐藤竹之助更加努力地工作,从早到晚,一刻不闲。

1959年7月。齐藤竹之助第一次实现了1.4亿日元月销售额,随后,又创造了2.8亿日元的月销售额新纪录。成为日本首席推销员。

取得了这些成绩之后,齐藤又制定了一个目标——他要在推销生命保险的事业中,成为世界第一。

1985年,他完成了4988份合同的签订工作,即使是在生命保险业最发达的美国也从没有人能够达到如此佳绩,齐藤竹之助以72岁高龄。登上了世界首席推销员的宝座。

许多人都有一种消极的态度,在失败面前总以为自己不如别人,致使“失败”的感觉一直强烈地占据心灵。

一旦将自己界定为一个“失败者”,我们就已经除去了成功的可能性。曾经失败过并不是问题的所在,而是我们怎么来看待失败。一个乐观的人可能会说“我还没有成功”。

虽然爱迪生被认为是一个发明家,但他从不沉浸在喝彩与赞美声中。拿破仑·希尔第一次采访他时,问:“爱迪生先生,你对发明灯泡过程中所产生的无数次失败有什么看法?”

爱迪生回答:“对不起,你说什么?请再说一遍。我从来没有失败过。我有过无数次没有成功的经验,而我必须结合足够的经验来找到成功的方法。”

所有的经验,就像学习走路。我们不断地尝试,并不能说我们是失败者。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是还没有足够的经验来让他们成功。

在波涛汹涌、一望无际的大西洋航行时,哥伦布并不知道他到达哪里,在他的私人航海日记上记着:“今天我们继续往西南航行。”

无论怎样,在人生的航路上,我们要永不言败,向哥伦布那样,虽然不知道要去那里,但仍充满信心,勇往直前。6、心动不如行动

哲人说:“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更聪明,做得好是最聪明又最好。”

做得好就是行动。我们从许多杰出的成功者身上都可以找到某些成功的偶然性,但因为他们每个人能做得好,又体现了成功的必然性。如果他们没有付出比常人多几千倍、几万倍的行动,是不可能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的。

爱迪生75岁时,每天准时到实验室里签到上班。有个记者问他:“你打算什么时候退休?”爱迪生装出一副十分为难的样子说:“糟糕,这个问题我活到现在还没来得及考虑呢!”

他活了84岁,一生的发明有1100多项,对自己成功的原因,他曾这么说:“有些人以为我所以在许多事情上有成就是因为我有什么‘天才’,这是不正确的。无论哪个头脑清楚的人,如果他肯努力行动,都能像我一样有成就。”爱迪生的名言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汗水就是行动,行动就是努力。在任何一个领域里,不努力去行动的人就不会获得成功。就连凶猛的老虎要想捕捉一只弱小的兔子,也必须全力以赴地去行动,不行动、不努力就捕捉不到兔子。

世界著名的大提琴手巴布罗·卡沙斯在取得举世公认的艺术家头衔之后,依然每天坚持练琴6小时,养成了“行动再行动”的良好习惯。有人问他为什么仍然还要练琴,他的回答很简单:“我觉得我仍在进步。”一个成功者想继续成功就得这么去做,因为世上的事物没有绝对的成功,只有不断的努力,才能有不断的进步。成功是没有终点的,就像旅程中的一个个过程,必须一站一站往前走,一旦停在原地,不再去努力,不再全力付诸行动,成功的列车就会把你甩得远远的。

传说有个技艺高超的匠人,曾给老板建造过不少质量好、风格别致的房屋。他退休时,老板舍不得他走,问他是否愿意在退休前再最后建造一幢房屋。老匠人答应了。可不久谁都发现老匠人的心已经不在工作上,手艺也变得拙劣了。老匠人完工后,老板把大门钥匙交给了他,并说:“现在这是你的房子,是我送给你的礼物。”这对老匠人是多大的震惊,多大的羞愧!如果他当时知道他是在给自己建造房屋,他会干得完全不一样。而现在,他将不得不住在自己马马虎虎建造起来的房子里。我们有些人何尝不是这样?漫不经心地做事,马马虎虎地工作,不愿付诸行动,不愿竭尽全力,结局和这位老匠人一样,是自己糟践自己。

人人都想成功,为什么有些人总是错过成功的机会?原因是行动被拖延偷走了。拖延是个专偷行动的“贼”,它在偷窃你的行动时,常常给你构筑一个“舒适区”,让你早上躺在床上不想起来,起床后什么也不想干,能拖到明天的事今天不做,能推给别人的事自己不干,不懂的事不想懂,不会做的事不想学。它让你的思想行动停留在这个“舒适区”里,对任何舒适以外的思想行动,都觉得不舒服,不习惯。这个“贼”能偷走人的行动,同时也能偷走人的希望,人的健康,人的成功,它带给人的不良习惯和后果是积重难返的。有的学生遇上难题没有及时问老师,后来问题越来越多,成绩越来越差;有的商人因没能及时作出关键性的决定而痛遭失败;有的病人延误了看病的时间,给生命带来无法挽救的悲剧。

50年代,廖先生在农村教书时,学校不远处有一排窑洞,有个姓马的老汉就住在窑洞里,他喜欢靠在窑洞门口晒太阳,有人指着他的破窑洞说:“你的窑洞该修了。”马老汉说:“我打算明年春上修。”第二年春上他仍然懒洋洋地靠在窑洞门口晒太阳。有人又对他说:“你窑洞顶上裂了缝,快修吧!”马老汉又说:“等麦收了一定修。”麦收了他又改变了主意,又想等收了秋田再动工,秋田收了,仍没有动工修窑洞的意思。人算不如天算,结果一场大雨,窑洞倒坍了,马老汉被活活地埋在废墟里。

拖延这个“贼”虽然能偷走行动,但是积极的行动也能制服这个“贼”。最好是在这个“贼”没有把你偷走之前,就采取行动逮住它。

当你准备做一件事时,这个“贼”会对你说:“明天再干吧!”这时,你要马上提醒自己:“今天能做的事,决不能拖到明天。因为这个明天遥遥无期,会变成明天的明天,永远不会来临。”

当你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这个“贼”会找出许多理由让你停下来。这时,你要马上提醒自己:“成功不会等待任何人,我如果犹豫不决,她就会许配给别人,永远弃我而去。”

当别人埋头苦干时,这个“贼”会引诱你袖手旁观,吹毛求疵。这时,你要提醒自己:“立即行动,马上动手,决不用评说别人来掩饰自己的无所作为。”

奥曼是美国一位成功的作家,他常常告诫自己:“我要采取行动,我要采取行动……从今以后,我要一遍又一遍、每一小时、每一天都要重复这句话,一直等到这句话成为像我的呼吸习惯一样,而跟在它后面的行动,要像我眨眼睛那种本能一样。有了这句话,我就能够实现我成功的每一个行动,有了这句话,我就能够制约我的精神,迎接失败者躲避的每一次挑战。”

一个人想奔向自己的目标,追求自己的成功,现在就立即行动。“立即行动”,是自我激励的警句,是自我发动的信号,它能使你勇敢地驱走拖延这个“贼”,帮你抓住宝贵的时间去做你所不想做而又必须做的事。

世上没有任何事情比下决心、立即行动更为重要,更有效果。因为人的一生,可以有所作为的时机只有一次,那就是现在。“说一尺不如行一寸。”任何希望,任何计划最终必然要落实到行动上。只有行动才能缩短自己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只有行动才能把理想变为现实。做好每件事,既要心动,更要行动,只会感动羡慕,不去流汗行动,成功就是一句空话。7、行动速度决定工作成就

著名美国时间效率专家兰肯曾经这样评价:“面对任何任务,没有不可能完成的,没有特别可怕的,你需要的仅仅是开始做起来,这才是你最应该关注的。因为它将使你获得先机与继续行动的动力,而这样的‘仅仅做起来’也最终将带领你走向成功。”

而另一位现代商业社会中的成功人士,英国迪阿吉奥饮料集团公司的创始人尤拉·霍尔这样对他的传记作者说:“在我开始创业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什么事情让我害怕去做,我首先想的是如何赶快开始,赶快将自己的想法变为实际的行动,这样我最终将获得我想要的一切。”

立即动手是一个员工在公司中能够得以表现突出的必备素质。只有立即动手的人才能够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也只有立即动手的人才能够很快地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而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才能够将想像的结果变为真正的现实。

在工作中,作为员工肯定会面临很多艰难任务或者难题。面对这些难题,一个人的心里肯定会闪出很多想法:害怕失败,害怕经验不足。特别是作为新手,这样的想法将会更加普遍。但是,在面对这一切的时候,必须抛弃一切恐惧和疑虑,立即动手去做。除了结果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可以带来真正的影响。立即动手正是去获得结果的第一步。

在改革开放初期,海南有一个很有名的企业,那就是海口饮料厂。它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本来是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最后却成为海南当地的明星企业。

在王光兴就任海口饮料厂厂长之后,这个企业面临的是这样一个状况:产品滞销,资金呆死,生产基本停顿。面对这样的状况,他给厂内的产品质检和研发部以及市场部的员工们下了一个命令:在15天之内改进主产品的原料结构,使之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口味,并做出全国的市场分析详细报告。

15天!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面对这样的任务,员工们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是:改造救活这个企业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算了吧,肯定会失败的;而第二个选择则是:立即动起手来,开始分析原因研究配方,开始调查市场,开始计划,并将这一切落到实处变成现实。很显然,海口饮料厂的员工们选择的是后者。

靠着这种卷起袖子干活的精神,他们在15天之后做到了王光兴所要求的一切。也正是靠着这样的精神,这个企业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由一个积压了800多吨产品的企业变成了一个年盈利108万元的当地明星企业,企业资产比在他们开始行动起来做调查、研究之时增加了4倍。

后来员工们回忆说,如果当时他们的犹豫真的超过了行动起来的决心的话,那么他们的企业永远不可能拥有后来的成功。面对困境和艰难的任务,如果不卷起袖子干活,这种困难就将会渐渐磨灭人的决心和意志,最后的结果就会是人的惰性最终获胜,从而使得任何美好的计划都功亏一篑。

面对无数的计划和任务,如何取得第一主动权将是工作是否成功、是否能获得同事与上级主管的敬意与赏识的最重要的一环。过多地抱怨、害怕,不如将这样的时间用在积极的行动上。

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获得先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当一个公司、一个员工群体面对着挑战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如何不去无谓地浪费最初的宝贵时间,这就是最需要的!

成功者真正的才能在于他们审时度势然后付诸行动的速度。这才是他们最了不起的,这才是使他们出类拔萃、居于实业界最高职位的原因。什么事一旦决定马上就付诸实施是他们的共同本质,‘现在就干,马上行动’是他们的口头禅。”在思考与决定之后就应该勇敢地去做。

不用再犹豫,立即行动!第二卷培养良好的心态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有的人在蜗牛角上打架,有的人携手在太空漫步。坐井观天的争斗只有一个结果,就是固步自封。当你转换一个视角再看问题时,你有可能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自己得瞧得起自己,至于别人怎么说怎么认为反而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生活中如此,工作上也一样,只要好好干,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一位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和朋友谈起了自己看问题视野的变化。由于小学成绩优秀,他考上了县城的中学。他发现自己再不能像在小学时那样稳拿第一了,于是产生了嫉妒:比自己好的同学原来都有六棱的好铅笔,自己却没有,天道不公啊!经过几年的苦读,他居然又成为县中学的第一了。而他又觉得:人与人之间还是不平等的,为什么自己没有好钢笔呢?

中学毕业后,他考上了北京的某所大学,可好景不长,他的学习成绩连中等也保不住了。看到城里的同学是好铅笔成堆,好钢笔成把,早上蛋糕牛奶,晚上香茶水果,想想自己,早上一个窝头还舍不得吃完,还要给晚上留一半。“合理”又从何谈起呢?5年后,他留学到美国,亲眼看到了五光十色的西方世界,所有的嫉妒、自卑、怨恨却忽然一扫而光了。

原来自己选取的比较标准发生了变化,看到的不再是自己的同学、同事和邻居,而是整个世界。

李明原来在某公司的营销部当经理。一天他突然接到人事部门的调令,调他去供应部当经理。在公司,供应部的地位哪里比得上营销部呢?李明心想如此一调,不就是明摆着对自己不满意嘛,看来前途不妙。以前李明从事销售工作,整天往外跑,很合乎他的个性,如今,要他整天呆在办公室里搞物资调动,和那些器材报表打交道,实在是有些受不了。开始的时候,李明一直闷闷不乐,心灰意冷。后来他自己忽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以前对自己信心十足,当上了供应部经理后就没有了呢?他思之再三,突然醒悟过来:“这是因为我自己的期待值无形中随着部门的调动而降低了,我失去了自我上进的动力。”于是,他开始把精力投入新的工作,慢慢地发现供应部也有自己的用武之地。而且,供应部对整个公司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是大家平时把它忽略了而已。

李明重新找到了“工作的意义”,一改以往消极拖沓的作风,变得充满自信,工作起来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他的积极态度也感染了下属。由于他出色的工作成绩,供应部获得总公司颁发的两次特别奖金。不久,李明收到一张人事调令,他被提升为公司的副总经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一种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积极心态,而不要一味地在自己的消极意志中沉寂下去。当然,有些时候我们不可能完全如意地挑选那些又重要又体面的工作,很可能要被动地接受一些工作安排。这时候要心中清楚:不要让自己降低标准去适应工作,而应按自己的才华提升工作标准,不要干削足适履的傻事。

和谐难得,和谐又从何而来。往往是我们以一种好的心态去待人接物,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和谐便至。我们更应好好珍惜这难得的和谐。战国时代,在长城外住了一位老翁。有一天,老翁家里养的一匹马无缘无故走失了。在塞外,马是负重的主要工具,所以,邻居都来安慰他,这位老翁却很不在乎地说:“这件事未必不是福气!”过了几个月,走失的那匹马居然带了一匹胡人的骏马回家,这真正是赚了,邻居都来庆贺。这位老翁却说:“这未必不是祸!”几个月后,老翁的儿子骑这匹胡马摔断了大腿骨,邻居们佩服老翁的料事如神之余也赶来慰问,而这位老翁却毫不在意地说:“这倒未必不是福!”事隔半年,胡人入侵,壮丁统统被征调当兵,战死沙场者十之八九,而老翁的儿子却因为摔断了一条腿免役而保住一命。

塞上老翁这种透过长远时空、利弊并重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自然产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睿智的典型。这种平常心带来了生活中的和谐,宽容心不也是如此吗?

可是,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挫折和不平坦的路程的时候,我们却常常把自身贬低。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遇到过不了的河掉头而回,这也是一种智慧。但真正的智慧还是不要因为小挫折而灰心丧气,最后影响了你的人生脚步。

历览古今,抱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一种生活信念的人,最终都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和超越。处在纷繁复杂、变幻莫测世界的我们,不是更需要这种精神吗?只有这样,才有我们的立足之地。2、认识你的隐形护身符

拿破仑·希尔告诉人们,要想成功,首先应该认识你的隐形护身符。我们每人都佩带着隐形护身符,护身符的一面刻着PMA(积极的心态),一面刻着NMA(消极的心态)。

积极的心态(PMA)是正确的心态,正确的心态是由“正面”的特征所组成的。比如信心、诚实、希望、乐观、勇气、进取、慷慨、容忍、机智、诚恳与丰富的常识等等都是正面的。

至于消极的心态(NMA)的特性都是反面的,它们是消极、悲观、颓废的不正确的心理态度。

这块隐形护身符具有两种惊人的力量:它既能吸引财富、成功、快乐和健康,又能排斥这些东西,夺走生活中的一切。这两种力量的第一种是PMA,它可以使人登峰造极,而第二种力量是NMA,它使人终身陷在谷底,即使爬到巅峰,也会被它拖下来。

那么,心态是如何影响人的呢?按照行为心理学来说,当你有一种信念或心态后,你把它付诸行动,就更能加强并助长这种信念。

举例来说,你有一个信念,就是你能够很好地完成自己承担的工作,这时你会觉得在工作中很有信心,你常常这样想,并在实践中想方设法去做好工作,信心就会更强。这就是你的行动加深了你的心态。又比如说你欣赏一个人也是这样子的,你喜欢他,你就会主动与他沟通交往,之后你会不断发现这个人的优点,从而更喜欢这个人。这是情绪和行为相应的一种反映。同样,对于你自己,你很喜欢自己,或你很不喜欢自己,也是这样的。当一个心态存在以后,你的行为会加深它。所以有的时候孩子或女人,哭起来是越哭越伤心,这就是哭的行为促使她发泄情绪,彼此的因和果就混淆在一块了。

所以,当你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话,你就会觉得各方面只要经过自己努力就能取得成功。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够改变你,只有你能改变自己,也没有任何人能够打败你,也只有你自己。

因此,无论你自身条件如何恶劣,只要你运用PMA,并将它和成功定律的其他定律相结合,就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反之,无论你自身条件如何优秀,机会如何千载难逢,只要你运用NMA,则你的失败是必然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就是运用PMA成就事业的典型。

8岁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是一人脆弱胆小的男孩,脸上总显露着一种惊惧的表情。他呼吸就象喘气一样,如果被喊起来背诵,他立即会双腿发抖,嘴唇颤动不已,回答得含糊且不连贯,然后颓废地坐下来,如果他有好看的面孔,也许就会好一点,但他却是暴牙。

象他这样的小孩,自我感觉一定很敏锐,回避任何活动,不喜欢交朋友,成为一个只知自怜的人!

但罗斯福却不是这样。他虽然有些缺陷,却保持着PMA(积极的心态),有一种积极、奋发、乐观、进取的心态,这种PMA,就激发了他的奋发精神。

他的缺陷促使他更努力地去奋斗,他并来因为同伴对他的嘲笑便降低了勇气,他喘气的习惯变成一种坚定的嘶声。他用坚强的意志,咬紧自己的牙床使嘴唇不颤动而克服他的惧怕。就是凭着这种奋斗精神,凭着这种PMA,罗斯福终于成为了美国总统。

他不因自己的缺陷而气馁,甚至加以利用,变其为资本,变为扶梯而爬到成功的巅顶。在他的晚年,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他曾有严重的缺陷。美国人民都爱他,他成为美国第一个最得人心的总统,这种情况是以前未曾有过的。

他的成功是何等神奇、伟大,然而其先天所加在他身上的缺陷又是何等的严重,但他却能毫不灰心地干下去,直到成功的日子到来。

象他这样的人,如果停止奋斗而自甘堕落,则是相当自然而平常的事!

但是罗斯福却不这么做。假使有什么可怜的地方,他就让朋友们来可怜他。

他从来不落入自怜的罗网里,这种罗网害过许多比他的缺陷要轻得多的人。

没有人能想象这位受到爱戴的总统,竟会有如此悲哀的童年以及如此伟大的信心。

假使他极为注意身体的缺陷,或许他会花费许多时间去洗“温泉”,喝“矿泉水”,服用“维他命”,并花时间航海旅行,坐在甲板的睡椅上,希望恢复自己的健康。

他不把自己当作婴孩看待,而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他看见别的强壮的孩子玩游戏,游泳,骑马,做各种极难的体育活动时,他也强迫自己去参加打猎,骑马,玩耍或进行其他一些激烈的活动,使自己变为最能吃苦耐劳的典范。他看见别的孩子用刚毅的态度对付困难,用以克服惧怕的情形时,他也就用一种探险的精神,去对付所遇到的可怕的环境。如此,他也觉得自己勇敢了。当他和别人在一起时,他觉得他喜欢他们,并不愿意回避他们。由于他对人感兴趣,从而自卑的感觉便无从发生。他觉得当他用“快乐”

这两个字去接待别人时,就不觉得惧怕别人了。

在他未进大学之前,已由自己不断的努力,有系统的运动和生活,将健康和精力恢复得很好了。他利用假期在亚利桑那追赶牛群,在落基山猎熊,在非洲打狮子,使自己变得强壮有力。有人会疑心这位西班牙战争中马队的领袖罗斯福的精力吗?或是有人对于他的勇敢发生过疑问吗?然而千真万确,罗斯福便是那个曾经体弱胆怯的小孩。

罗斯福使自己成功的方式是何等的简单,然而却又是何等的有效!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

罗斯福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他的心态和他的努力奋斗。但最重要的还是他的心态。正是他这种积极的心态激励他去努力奋斗,最后终于从不幸的环境中找到了成功的秘诀。他使用隐形护身符,把PMA的那面朝上,终于把成功吸引过去了。

把隐形护身符翻过来,不用NMA的那一面,而使用具有PMA的威力的这一面,是许多杰出人士的共同特征。大多数人都以为成功是透过自己没有的优点而突然降临的,或是我们拥有这些优点,却视而不见。其实最明显的往往最不容易看见,每一个人的优点正是自己的PMA,一点也不神秘。“美国联合保险公司”业务部有个叫罗伯特的人,他一心想成为公司里的王牌推销员。他把自己读过的励志书籍和杂志中所介绍的PMA原理拿来应用。在一本名为《成功无限》的杂志里,他读到一篇题为《化不满为灵感》的社论,不久,他就有了一个应用的机会。

一个寒风刺骨的冬天,罗伯特在威斯康辛市区里冒着严寒沿着一家家商店拉保险,结果一个也没有拉成。他当然非常不满意,但他的PMA却把不满转变成“灵感”。他突然想起自己读过的那篇社论,就决心一试。第二天从办事处出发前,他把自己前一天的失败告诉其他推销员。他说:“等着看好了!今天我要再去拜访那些客户,并且会卖出比你们更多的保险。”

说也奇怪,罗伯特真的办到了。他回到原来的市区里,再度拜访每一个他前一天谈过话的人,结果他一共卖出66个新的意外保险。

普天之下,芸芸众生,莫不渴望实现自身的价值,莫不渴望致富,莫不渴望成功。但是,如何捕获成功,通向成功之路的起点在哪里呢?人们都在默默寻找。

拿破仑·希尔在研究成功人士多年以后,终于下了一个结论:认为积极的心态正是他们共有的一个简单的秘密。“我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我是自己灵魂的领导。”这句诗告诉我们:因为我们是自己态度的主宰,所以自然会变成命运的主宰。态度会决定我们将来的机遇,这是行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这句诗也强调,无论态度是破坏性的或建设性的,这个规律都会完全应验。运用PMA黄金定律,我们会把心中的各种念头和态度变为事实,同样地能把富裕或贫穷的思想都变成事实。

我们不能预知生活的各种情况,但我们能够适应它。正确的心理态度和良好的习惯会有积极的收获。千万不要接纳心灵的垃圾。3、态度决定胜负

并非只有知识可以创造价值,百分百的态度,可以让你成为驾驭知识的优胜者。当态度成为竞争的决胜武器时,你准备好了吗?

1997年12月,英国报纸刊登了一张英皇室查尔斯王子与一位街头游民合影的照片。这是一段对剧性的相逢!原来,查尔斯王子在寒冷的冬天拜访伦敦穷人时,意外遇见了以前的校友,这位游民克鲁伯。哈鲁多说:“殿下,我们曾经就读同一所学校。”王子反问,在什么时候?他说,在山丘小屋的高等小学,两人还曾经互相取笑彼此的大耳朵。王子的同学沦落街头,这是一段无奈的人生巧遇。

曾经,克鲁伯。哈鲁多出身于金融世家、就读贵族学校,后来成为作家。老天爷送给他两把金钥匙——“家世”与“学历”,让他可以很快进入成功者俱乐部。但是,在两度婚姻失败后,克鲁伯开始酗酒,最后由一名作家变成了街头游民。我们不禁要问,打败克鲁伯的是婚姻两度失败吗?不是,而是他的态度。从他放弃“正面”的态度那刻起,他就输掉了一生。

10月底,台北阳明山上的一栋别墅正在大翻修,二三十个工人在四个楼层中忙碌着,59岁的磁砖师傅林杨蹲在地板上,专注地丈量磁砖的水平线。不景气让很多建筑师傅没了工作,但是,林杨的工作已排队到明年。他长年在鸿禧山庄、阳明山、台北市信义计划区等地的豪宅打转,为副总统、部长、大老板们的房子忙碌。他的价格高、要等待的时间也很长,但工作还是接不完。林杨,一个只有国小学历、年近六十岁的蓝领工人应该是职场竞技场的被淘汰者,却如此炙手可热。他不像克鲁伯能与查尔斯王子读同样的贵族学校,但拥有另一把更可贵的人生金钥匙,追求一百分的工作态度。态度,改变了吴清吉的人生下半场。

林杨与克鲁伯。哈鲁多,两位年龄相仿但分住在地球两端的人,因为态度而改变了人生。

不景气,让台湾的失业率攀升到5.3%,失业人口达到53万人。但是,这股冷风扫不走林杨的铁饭碗。“林杨”其实在台湾并不少见,走访台湾不同行业,在不同的角落里其实有许多的“林杨”,譬如,为许多名人富豪装潢房子的木匠周之高、动辄签下千万元保险保费的业务员刘颖……他们都是在不景气中,价值宜显突出者。

而创造价值的因子,是对工作的态度——一种坚持要做到最好的执著。态度是什么?如果家世与高学历是迈向成功者俱乐部的前两把金钥匙,态度就是最关键的第三把金钥匙!态度比教育、金钱、环境更重要。

查尔斯。史温道尔曾说:“态度比你的过去、教育、金钱、环境……还来得重要。态度比你的外表、天赋或技能更重要,它可以建立或毁灭一家公司。”在最近总经理级人物“CEO”问卷调查中,有80%的人承认,并非特殊才能使他们达到目前的地位。这些人当中没有一个人在班上是名列前茅的,之所以能达到目前的地位就是凭借态度。

你的人生拥有几把金钥匙?如果拥有第一把与第二把金钥匙的机会已经失去,那么取得第三把金钥匙的主控权在你自己。

一样是做牙医,有人把牙医的服务做到五星级。位于台中的永丰栈牙医诊所,是一家标榜“看牙可以很快乐”的诊所,院长陈明医师感性地说:“看牙医一定是痛苦的吗?我与我的创业伙伴想开一个让每一个人快乐、满足的牙医诊所。”这样的态度加上细心地考虑患者真正需求,让永丰栈牙医诊所和一般牙医诊所很不一样。一进门迎面而来的是30坪左右的宽敞舒适的等待区,看牙前,可以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坐在沙发上,先啜饮一杯香浓的咖啡。真正进入看牙过程,还可以感受到硬件设计的贴心:每个会诊间宽畅明亮,一律设有空气清净机。漱口水是经过逆渗透处理的纯水,只要是第一次挂号看牙,一定会替病患者拍下口腔牙齿的全景X光片,最后还免费洗牙加上氟,一家人来的时候,甚至有一间供全家一起看牙的特别室。

软件方面,患者一漱口,女助理立即体贴地主动为患者拭干嘴角。拔牙或开刀后,当天晚上,医生或女助理一定会打电话到病患者家里关心病人的状况。一位残障人士卢建森到永丰栈拔牙,晚上回家正在洗澡,听到电话铃响,艰难地爬到客厅接电话,听到是永丰栈关心的电话他感动得热泪盈眶:“这辈子我都被人忽视,从来没有人这样关心过我。”

从一开始就想提供令就诊者感动的服务,陈明的态度赢得了市场,也增强了竞争力。虽然诊所位于商业大楼的6楼,但永丰栈牙医诊所一开业就吸引中部媒体竞相报导。还有客人老远从台北南下看诊。陈明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创造出了牙医师的附加价值。

点燃态度的火种,是“目标”与“热情”。曾被《华尔街日报》誉为“态度之星”的哈维尔在其著作《态度万岁》中指出:要培养态度,首先必须先找出人生“目标”与“热情没有”目标“与”热情“,很容易迷失方向,深陷于挫折中。有了梦想,立即把它写下,并为它定下可操作的行动策略,只要目标一确定,就告诉自己,”永不放弃、永不停止“,勇敢面对任何的挫折及挑战。

态度不仅决定专业人员的事业高度,也会决定其他工作者的价值。”现在专业知识很容易就可以学到,甚至在网络上就可以学到制造核弹的方法,态度已经成为决定员工价值的关键。“台湾飞利浦人力资源中心副总经理郝南肯定地指出。

相对之下,却有很多白领上班族不愿改变态度,让自己空有学历、能力的优势,放弃态度的金钥匙,在职场里浮沉,甚至沦为失业大军的一员。一位拥有美国、英国名校财务双硕士的留学生回国,近半年找不到工作,只因他不愿屈就一般工作。许多拥有博士、硕士傲人学历的白领阶级,如果能像蓝领的磁砖、木工师傅一般追求完美的态度,就可以打败不景气,创造更高的成就。推而广之,当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时,态度又何尝不是走向成功的最重要的金钥匙呢?

如果老天爷不曾给你显赫的家世和出身名校的高等学历,那么,“态度”将是惟一能使你胜出的金钥匙。寻找机会去的这把金钥匙吧,那样你将会有一个精彩的旅程。4、强化和培养你的亲和力

亲和力使人类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与作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与人们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密不可分。就个体而言,亲和力加速了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使他从诞生之日起就浸泡在关怀、爱护的亲情之中,一点一滴地受到熏染,得到强化与培养。亲和力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减少心理障碍产生的机率。

人们社交的范围越广,精神生活就越丰富,亲和力就越强,心理发展就越平衡。亲和力是培养良好个性、求取知识、获得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是建立友谊、发展友谊的坚强动力。只要亲和力动机纯正,就会赢得许多朋友,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帆风顺。

作为一个人,无论你的性格多么内向,多么喜欢独处,都不可能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与周围的一切断绝任何来往。你总是在不知不觉地与人打着交道,而人们的思想、习俗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

假如你一个人独居,看似不与人接触,其实不然,一会儿邻居或房东就要来收水电费、房费,你势必要与他们说上两句。你的食品、衣服、家具,也必须去商场购买,为了争取货真价实,物美价廉,还要陪上几句好话。

你若没有正式单位,必是私营,为了赚钱,你要与许多人交往;你若有单位,就要面对上下级的关系;你若两者都没有,也得有人供养你,你要与供养人相处。总之,能够完全脱离社会、脱离群体的人是不存在的,也是无法存在的。

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往往愿意或喜欢与他人交往,以朋友多而自豪。这种愿意或喜欢与他人交往的本能,就是亲和力。它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渴望与他人亲近、和谐相处的心理状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最主要的需求。儿童依恋父母,老人眷念儿女,兄弟姐妹相帮相助,人们就是在这种相亲相偎的关系中,培养才智,增长力量,战胜困难,取得成绩,最终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这种亲和力,既是使情感归依的起因,也是激发人际交往的动力,它对平衡人类心理,克服势单力薄之不足,起着很好的调节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总要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发生着联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虽然可以解决一部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问题,但更多时还是要依靠他人的帮助。荀子曾说过:“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之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的这段话,道出了人类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人类凭借亲和力,使自己坚强而有力地屹立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的这种求生动机,是亲和力的表现之一。

人类在向外界索取自身需要时,将会遭致自然或社会各方面的阻力,单凭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抵御外界的干扰或侵害的,此时必须借助他人的助力,方能求得安全的保护。这种安全意识,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当人们没有多少财富时,希望能够获得好的职业或收益,以便生活得更好;当人们有了钱财时,又希望社会各项措施到位,为自己提供财产保护。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自身的安全,财产的安全。这种对安全的需要,使人们自愿融入群体之中,希望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战胜对于不安全的恐惧。人的这种安全动机,是亲和力的表现之二。

人类有七情六欲,情感有喜怒哀乐,丰富的感情世界使人类产生归属动机。当人们有了喜悦与悲伤,往往急欲找人倾吐,以求得到理解与宽慰,使情感有所寄托。归属动机,是亲和力的表现之三。

总之,人类的亲和力不是单一化的,而是多重的,复杂的,上述三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此外还有社会比较动机、自我实现动机等。人们衡量自己,常常是通过与他人的对比来实现的,这就产生了社会比较的需要。有人工作成绩突出,事业蒸蒸日上;有人经济富裕,生活档次极高,人们自然产生攀比心理。攀比心理的积极效果是——比事业,工作更加努力;比经济,生活更有追求。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衡量出自己的成就与不足,明确今后的奋斗目标。社会比较动机的实现,增强了亲和力。人们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才华,渴望在群体中寻觅最佳立足点,以获得他人的首肯与赞许,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这种自我实现动机,敦促人类发展和完善自己,向亲和群体进一步迈进。

那么,亲和力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心理学家斯坦利·沙赫特曾做过一项实验,将5名自愿者分别隔离在5间屋子里,在提供住宿的情况下,使其与外界隔绝。结果坚持时间最短的是20分钟,坚持时间最长的是8天8夜。他们都感到孤独,很难受,心理很紧张。这项实验表明,亲和倾向源于人的本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人类喜好合群,组织家庭,建立各种社会组织,便是极好的明证。孤独使他们恐惧,离群使他们害怕,长久的隔离,会使他们的心理状态变异,成为不正常的人。出于本能,人们相互亲近,其目的是为了生存。生存的需要,是亲和力产生的条件。

心理学家赫布的“理想水平说”认为,人类的亲和倾向是出于功利性目的。人们通过亲和,可以达到个人的目的,对自身也是一种报偿。暂不论其他,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人们的亲和虽源于本能,但却是有目的的,人们通过联合,同自然界、社会作斗争,为生存创造条件。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在付出的同时,也在索取,实际上是进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