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吸收力的心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17:34:01

点击下载

作者:(意)蒙台梭利,吴学颍

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有吸收力的心灵

有吸收力的心灵试读:

导 言

玛丽亚·蒙台梭利,20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她创立的蒙台梭利教育体系近百年来一直对幼儿教育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如今,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蒙台梭利于1870年8月31日出生于意大利的基亚拉瓦莱,1894年她作为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女医学博士毕业于罗马大学,1899年开始进行一项关于智力缺陷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她坚持在第一线工作,并取得了惊人的成果——在她监护指导下的智力缺陷儿童通过了全国正常儿童读写考试。蒙台梭利得出结论,同样的方法也可以成功地应用于年幼的正常儿童身上。1907年她在罗马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在这里,她运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进行教学。几年后,这些普通的出生于贫寒人家的儿童的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一个个变得独立、自信、自律而有教养。她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崭新的、具有巨大魅力的教学方法,轰动了整个欧洲。

关于这些儿童神奇转变的报道,在世界各地迅速传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儿童之家”成立了。这种带来革命性改变的蒙台梭利教育法,赢得了世界各国同行们的崇高评价。英国教育家称蒙台梭利为“20世纪赢得世界公认的、推进社会科学和人类进步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美国教育家赞誉道:“当代讨论学前教育问题,如果没有论及蒙台梭利体系,便不能算完整。”德国教育家更是盛赞:“在教育史上,能像蒙台梭利教育法这般举世瞩目的并不多见。这是唯一超越国家、种族、宗教差异,并在全球普及和推广的教育理念和系统教育方法。”

迄今为止,蒙台梭利的著作已被译成37种文字出版,世界各地都成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设立了蒙台梭利培训机构。在日益重视早期教育的中国,以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为基础创立的培训机构和幼儿园,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青睐和认可。

为了让国内读者全面了解蒙台梭利的思想,我们策划出版了这套“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经典”系列图书,力求做到原汁原味,真实而准确地传递原著精髓。希望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通过对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学习,真正发现孩子、了解孩子,在生活中扮演好观察者的角色,尊重孩子的内在需求,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而自由的环境,让孩子适时、适性地自发成长。《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的第一本儿童教育专著,于1912年在美国出版,旋即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该书正是她对自己所创立的“儿童之家”的经验总结,是对她所进行的教育实践背后的理论原则的揭示。书中向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指导原则,配合书中所提供的方法,孩子可以在自由的环境中自发地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由成长。《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一部系统阐述蒙台梭利教育方法和“儿童之家”教具使用的操作手册。蒙台梭利在美国传授教育方法期间,应无数对她的教育方法感兴趣的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写下了这本操作手册,让老师和家长更易理解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精髓,并指导儿童自由、健康地成长。这本手册提供了在“儿童之家”中运用得十分有效的教学用具,以及相应的教育原理与方法,堪称家长和教育者的必备手册。《童年的秘密》,童年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儿童是“人类之父”,只有发现和解放儿童,他们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该书揭开了儿童成长的奥秘,提出了一系列极富革命性的理念。书中详细阐述了儿童有吸收力的心灵及其功能、身心发展的敏感期、重复操作的重要性、导向内在约束的自由、“工作”中的专注和快乐、社会性发展等,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极生动的著作。《发现孩子》,在这本书中,蒙台梭利揭示了培养孩子的新观点和新方法,描述了孩子的特性。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需要去观察并对外界做出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独处。为此,蒙台梭利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传统教育,寻求发现孩子和了解孩子的新方法,以让家长和教育者认识到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和自由的发展。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的孩子进行教育,我们的目的也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做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有吸收力的心灵》,蒙台梭利的封笔之作,集其理论思想和方法之大成,是蒙台梭利最知名,也最能体现她革新思想的一部作品。这本书代表了她晚年的部分教育思想,令人极为称奇的是蒙台梭利的想法远远超越了她的同行们在教育及心理学领域的认知。如,儿童有一颗“有吸收力的心灵”,他们有极强的自学能力;婴儿的语言并非来自母亲,而是向周围环境学习的结果;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不是大学,而是出生后的最初三年,这三年学到的知识最多、最密集;等等。正如英国蒙台梭利学会会长克劳德·A.克莱蒙特所说:“如果我称本书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著作(《圣经》除外),也许有些言过其实。然而,对人类未来的福祉而言,我确实无法找出还有哪本书比这本书更有价值。”

第一章 Chapter 1儿童在世界重建中的意义

人并不是只有在大学里才能学到知识,而是在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精神世界的发展,特别是在出生后的最初三年里,学到的知识最多而且最密集。

这本书是我们从未停止的人类思想发展的一部分,而我们本身也处在这样的运动当中,它保护了儿童内心所具备的这种巨大的潜能。

如今世界纷争不断,为了重建将来的世界,人们正在考虑各种方法,而教育则被认为是这些方法中最为可取的一种。没有人会否认,人类的心智还远没有达到人类文化发展的要求。

当然,我本人也赞同,人类目前的成熟程度远远不能让人类实现长远的目标和理想——消除战争,建立一个和谐、和平的社会。人类还没有做好掌握自己命运的准备,不能控制和指导各种外界的大事件,相反,他们往往会成为受害者。

虽然教育被认为是提升人类技能的最好的方法之一,但它却一直停留在研究心智这一水平上。这种方法与之前的旧方法没有什么不同,完全不具备创新性和建设性。

我毫不怀疑哲学和宗教会对完成这一伟大任务做出重大贡献,但在这个高度文明的世界里能有多少哲学家呢?过去没有多少,而将来又会增加多少呢?我们有过崇高的理想以及极高的水平,这些组成了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战争和冲突却并未因此而削减。如果教育如那些旧观念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是传承知识的话,那么教育对人类未来更好的发展将毫无贡献。如果人类整体发展水平滞后了,那么知识的传承又有什么意义呢?相反,我们应该把心理、社会人格、新的世界力量等,许多目前尚未显露或被忽略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如果这些因素能起到帮助和拯救的作用,那么它们也只能在儿童身上发挥作用,因为正是儿童才能让人类繁衍和发展。

儿童身上被赋予了一种未知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引导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如果我们真的渴望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教

育就必须把发展儿童的潜在能力作为目标。

如今,新生儿的心智发展已经受到广泛关注。一些心理学家从婴儿出生后3个小时起就开始观察他们的成长。经过细致的实验,另一些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婴儿出生后的两年在他们的一生中是最重要的一个时期。

人格的重要性在一个人出生时便开始显露出来了。从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观点中可以得出一个看起来略显奇怪的结论:教育必须从出生就开始。之所以说奇怪,是因为按照常理判断,我们不能对一个新生婴儿抑或2岁之内的婴儿进行教育。面对这些完全不懂我们在说什么,甚至还不会走路的婴儿,我们能教他们做什么呢?当我们谈起对这些婴儿的教育时,是否只是针对他们的卫生教育呢?当然不是,这里所说的教育包含更多的含义。

在婴儿出生后的早期阶段,教育是指激发婴儿天生的精神潜能。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再采取传统的说教式的教育方法。

近来的研究充分表明,儿童在精神方面有着特殊的天赋。这为学者们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一条非同寻常的,与人类有着重大关系,但现今还未被开发的思路。儿童真正的创造力和潜能几千年来一直未能得到人们的重视。自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并开发环境以来,我们从未考虑过隐藏在人类深处的巨大潜能,虽然我们现在的文化已经取得了进步,但却从未注意到隐藏在婴儿的神奇世界中的宝贵财富。

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这种潜能就一直被压抑,并没有激发出来。一直到了今天才有人开始提及这种潜能的存在。比如,卡瑞尔就说过:“婴儿时期无疑是最珍贵的时期,应该通过各种可能以及可以实现的途径被开发。如果错过了这一阶段将无法弥补。我们不应该忽视这一阶段,而应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开发它。”

如今,我们已经发现了这些未被采摘的果实的价值,它贵比黄金,因为它们是人类自己的精神世界。

婴儿出生后最初的两年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我们可以从中了解至今为止尚未被人知晓的神秘的人类精神构建的规则。正是儿童为我们展现出了这一规则。他们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与成年人截然不同的精神世界。这就是新的途径!今后不再是心理学家们为儿童做心理学研究,而是儿童本身为教授们的研究提供心理过程。

这看起来难以理解,但我们越是深入了解细节,它就会变得越清楚。儿童已经具备了吸收知识的心智。他有能力对自己进行教育,仅仅一个现象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儿童没有人教,但他可以毫无阻碍地学好名词、动词以及形容词。儿童长大后可以熟练地说他父母的语言,但是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学好语言在智商上是一项非常大的挑战。

研究儿童的语言发展是非常有趣的,所有致力于这一研究的人都认为对单词和名称的使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是儿童学习的一个固定阶段。儿童似乎忠实而准确地根据大自然定好的严格的时间表学习,在这个严格的时间表的约束下,儿童以高度的勤奋学习语言的不规则变化以及语法结构。

似乎世界上的每个儿童自身都有一位辛勤而有技巧的老师。人类说得最流利的语言正是在他小时候、还没人教他任何东西的时候学会的那种语言。而在一个人长大之后,即便由最出色的教授教,他也不可能再把那种语言说得像第一种那样炉火纯青。

因此,一定有一种特殊而神秘的力量在起作用,帮助儿童发展。这不仅是指语言方面,因为在2岁的时候,儿童已经能够辨认周围的人和物。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认清,儿童已经在精神发展上做了不少功课。我们本身所有的东西都是在幼时就已经成形了的,特别是在最开始的两年。儿童不仅要认清周围的人和物,去理解并适应周围的环境,而且还有一些我们无法教授的复杂的东西,如智商、信仰、特殊的民族身份以及社会情感等,都会在这一阶段发展成形。大自然可以保证儿童遵从内部老师的指导,而不被成年人式的推理影响。在被成年人的思想影响和改变之前,儿童就已经完成了心理结构的构建。

到了3岁,儿童就已经打好了作为一个人的人格基础,之后需要的才是学校里的特殊帮助。在这段时间里他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因此心理学家通常提出这样的观点:若是跟孩子比较,那么我们得花上60年的努力才可以媲美他们3年的成果,他们称“儿童在3岁的时候已经是个大人了”,不过现在儿童表现出来的还只是这种能力——从周围环境中学习、吸收的奇特能力——的冰山一角。

通常情况下,儿童在3岁的时候进入幼儿学校。在此之前,他们还不具备接受能力,没有人可以给他们教授东西,但是他们却向我们呈现了人类奇妙而伟大的精神。此时的学校与其说是学校,还不如说是一所房子。我们为他们准备了一个可以通过环境熏陶来学习的地方,而不需要任何直接的引导。来这里的儿童虽然有些来自最底层的家庭,他们的父母没受过教育,但是,这些儿童在5岁之前,在没有人教授的情况下就可以学会读书、写字。如果有来访的人问他们:“谁教你写字的呀?”他们会非常震惊地回答:“教我?没有人教我!”

4岁半的儿童就已经学会了写字,这一点显得很奇怪,因为他们对学习还没有什么感觉。于是媒体开始讨论“文化可以自发获取”这一问题。心理学家们想知道,这些儿童是否和其他儿童不一样呢?而这也是我们困惑了很长时间的问题。经过反反复复的实验我们才最终得出了一个肯定的结论,

所有的儿童天生就有

自动“吸收”文化的能力。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对文化其他方面的吸收情况又将如何?我们发现,他们的吸收速度甚至远比读书、写字要快:在对植物、动物、算术以及地理的认知上,儿童同样能轻而易举且自然地学习。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

教育无关教师的教学工作,而是人类

自发学习和发展的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它并非经过教师的传授而

获得,而是儿童从他所生活的环境中获取经验得到的。 教师的任务并非讲课,而是为儿童准备和安排一系列的文化方面的活动,并为他们设置特殊的环境。

我在不同的国家已经做了40年的实验,当孩子长大后,家长会要求我延长为孩子们设计的实验的时间。这之后我们才发现,个体的活动才是刺激发展、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不仅适用于学龄前儿童,同时也适用于小学、初中以及高中的孩子。

一个新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一个人真实的特性得到自由发展,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么他的精神肯定没受过压抑,内心活动没有受到限制,情绪也不会低落而萎靡。

因此,我要说,教育任何形式的改革都应该基于人的人格。人本身就应该成为教育的中心。我们不能忘了,人并不是只有在大学里才能学到知识,而是在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精神世界的发展,特别是在出生后的最初三年里,学到的知识最多而且最密集。在这个时期,我们应该给予儿童最大的关注。如果照着这些规则执行,我们便会发现儿童不再是负担,他们可以给我们展示世间的奇迹和伟大!我们会发现,我们面对的不再是需要我们帮助的人,不再是等着我们传授智慧的学生,他们的成长让我们的思想得到充实和实现。他们通过自己内在的天赋,努力学习、孜孜不倦,并且严格地遵守时间,最后成了宇宙中最伟大、最神奇的物种——人。作为老师,我们只能像等待主人的女仆一样,协助这一过程顺利发展。就这样,我们见证了人类精神的发展,一个全新的人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个人将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外界事物,他有了清晰的分辨力,可以开始指导和规划人类的未来。

第二章 Chapter 2关系一生的教育

儿童并不是一个毫无生气的、处处需要帮助的个体,也不是一个需要我们填充的空瓶子。相反,正是儿童造就了成人,没有人能不经过儿童时期就独立地长大成人。

为了在本章的开头就解释清楚什么是“从一出生就开始的关系一生”的教育,我有必要进行更详细的说明。作为一位著名的民族领袖,甘地曾宣称,教育必须贯穿整个生命。不仅如此,他还表示教育的核心意义应该是捍卫生命。这也是头一次有社会领袖对这个问题做出表示。贯穿一生的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从20世纪初直至今日的所有事实也表明,贯穿一生的教育会使人在实践中取得成功。但即便如此,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政府教育机构采纳这一观点。

现在的教育五花八门,但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方法、目标、社会需求上,却忽视了人本身。从世界各国官方采用的教育制度来看,没有哪一种是注重人出生之后本身的教育,并对他的发展进行保护的。而今,教育被认为是脱离了生物学以及社会生活而独立存在的。所有受教育的人都与社会隔离开来。大学的学生被要求遵守学校的校规,还要遵循教育部门制订的教学大纲进行学习。直到现在,可以说,教育依然没有将学生的物质环境和社会需求考虑在内。如果一个学生吃不饱,或者视力下降、听力有问题,从而影响了他的能力,那么他只能得低分。纵然现在学生的生理缺陷已经得到关注,但也仅限于卫生保健方面。没有人关心不健全以及不合理的教育方法是否会对儿童的心理造成威胁和损害。克莱帕瑞德领导的如火如荼的“新教育”运动对课程设置的数量是否合适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且努力减少课程数量,以减轻学生的大脑疲劳。但是这一运动并未涉及儿童为何可以毫不费力地吸收文化这一问题。

大部分政府教育机构只关心教学大纲的实施和完成。若是有大学毕业生对社会的不公正或是对自己深有感悟的某些社会真相做出反应,那么当局就会发出命令,称年轻人不应该涉足政治问题,而应该专注于学习。这些思想受到禁锢的年轻人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已经失去了他们自己的个性,根本不能对他们所处的时代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教学制度逐渐偏离了社会生活,看起来好像社会生活里的问题与学生毫无关系。教育的世界就像一座孤岛,好似这里生活的人已经完全与世隔绝,并且准备就这样一辈子隔绝下去。假如一个大学生感染了肺结核后死亡,在他生病的时候,大学——这个他生活的圈子,没有给予他关心,也没为他的遭遇感到难过,而这些情绪在他的葬礼上突然出现,这不会让人感到奇怪和悲哀吗?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社会后惶恐不安,不仅不能自力更生,甚至还成了朋友和家庭的负担。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指望教育机构里的人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这种无所谓的态度已经从各种规则中得到充分的证明。这些规则禁止教育考虑心理因素,它们只负责组织学习以及考试,通过考试的人可以得到文凭和学位,这些便是在学校教育中所能取得的最高荣誉。同时,研究社会问题的学者也发现,大学毕业生以及获得了学位和文凭的学生对进入社会后的生活毫无准备,不仅如此,他们能有效参加社会工作的能力也大大降低了。有数据显示,精神失常者、罪犯以及所谓的“狂躁分子”的数量大幅增加。社会学家呼吁学校应对这些严重的问题进行补救,但校方丝毫不关心这些问题。作为一个非常古老的机构,学校不愿意改变它原有的路线和传统。只有外界的压力才可以使教育机构对教育造成的缺陷和错误进行改变和补救。不合理的教育会对学生造成非常大的伤害。

那么,从婴儿出生到六七岁这一阶段又是什么情况呢?所谓的学校对这一阶段根本不感兴趣,因此便有了学前教育。也就是说,官方教育机构完全把这个阶段排挤出了它们的体制。不过,刚出生的婴儿在学校真正能做什么呢?不管在哪里,为学龄前儿童设立的教育机构,很少依靠政府的官方教育机构,而是由非官方机构管理。这类私人管理模式一般具有慈善的目的。目前社会上还没有将保护儿童的心理作为社会问题来关注。此外,社会一致宣称年幼的儿童只属于他们的家庭,而并不属于政府。

现在,婴儿出生后最开始的几年确实已经受到关注,不过在这一阶段究竟应该采取哪些实际措施,还没有人给出建议。目前为止,所有人都只表示应该重视家庭教育,他们认为对母亲进行训练很有必要。不过,家庭毕竟不是学校的一部分,它属于社会。因此,儿童的个性或者对儿童个性的关注便被隔离开了。首先,家庭作为社会中独立出来的一个个体,被社会忽略了;其次,学校也与社会完全隔绝了;最后,连大学也跟社会断了联系。在这一点上,既没有统一的概念,也没有社会对生命的关怀,只有被忽略的各种因素。在这一问题上,人们时而求助于学校,时而求助于家庭,时而求助于大学,这些方法是连续性的或是可选择的。而大学也仅仅被当作整个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一些社会科学,比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已经认识到这种隔离带来的弊病,但他们的研究尚未进入学校。所以说,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以为人的发展提供真正的帮助的系统。如我所说,教育有助于人的发展不是一种新的概念,但这个概念在社会结构中依旧没什么地位。人类文明应该尽快采取下一步措施,而接下来的所有的步骤都已经规划完毕。批评家轻易就能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的不足,研究人员也已经非常清楚人生的不同阶段都需要采取怎样的措施。因此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们要做的便是逐步填满这些空缺。现在的研究成果正像一块块从采石场采来的石头,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们堆放到需要的地点,为人类文明筑起一座新的房子。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推翻了上述所有观点。

教育不应该仅仅

把重心放在课程表和时间表上,而应该与人的实际生活联系起

来。 遵循这一理念,对新生儿的教育才会变得重要起来。但新生儿尚未有任何行动能力,按照常理来说,我们也不能对他们进行教授。他们仅仅是个观察对象,通过观察我们才知道他们基本的需求。观察的目的便是找出生命的定律,因为我们要为生命提供帮助,这就要求我们先要找出是怎样的定律在主导生命。但是仅仅知道这个还不够,仅了解生命的定律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进入心理学的领域,这样我们很难在这个领域里走得更远。

幼龄儿童心理发展的知识应该得到广泛宣传,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注入新的声音,并且向世界做出权威宣布:“生命的规律便是如此这般,它们不容忽视。人们应该根据这些定律行动。它们就是人类的‘人权宣言’,是普遍适用的。”

如果社会认为实行义务教育是必需的,也就是说,人类都应该接受教育,而我们一旦认可了“教育是从出生就开始的”这一观点,那么了解人类的发展规律就成了最重要的事情。与教育被社会看作无足轻重不同,权威机构应该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社会机制应该满足“生命应得到捍卫”这一全新概念的固有需求,呼吁每个人献出自己的力量。父母应履行他们的责任,如果家庭没有履行责任,那么社会就得做出应有的回应,不仅要给出必要的指导,还应该将婴儿抚育成人。教育意味着对个体的保护,如果家庭不能履行责任,而社会又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么社会有责任向他们提供帮助。政府永远不能遗弃儿童。

教育应该是社会必须履行的责任,而不应该和以前一样,把教育和社会隔绝开来。如果社会应该对人类个体进行有益的管理,而教育又确确实实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的话,那么这种管理就不应该受到抑制和压迫,社会应该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为教育提供更多的资金。

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需求已经被研究过了,研究结果也已经出版。而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就应该恪尽职守,履行对教育的责任,而在这一过程中受益的教育也应该努力回报社会。

确实,教育不应该仅仅是儿童和家长关注的事,也应该得到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关注。教育可以激起世界每一个地方的改变,是社会进步最重要的因素。而如今,还有什么比教育更加保守和滞后呢?如果一个国家需要缩减开支,那么首先被缩减的便是投在教育上的资金。如果问一个政府官员对教育的看法,他会说教育与他无关,他已经把抚养孩子的任务交由妻子来完成,而妻子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学校。只要我们努力实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政府官员对这一问题将再也不会这样回答,也不会再对教育如此熟视无睹了。

从心理学家对儿童幼年时期的研究报告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什么?没有人会否认,如果儿童获得适当的关心和帮助,他会更刚强,心理更平衡,精力也会更充沛。我们不应该任其自然发展,而应该在这一时期给予儿童科学的关心和重视。这不单是指生理健康上的措施,就像保护他们,使其身体不受伤害一样,我们也应该保护他们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精神和心灵免受伤害。

关于婴儿出生后最开始的那些日子,科学还有其他的发现,新生婴儿精神之强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婴儿刚出生时什么都不能做,不仅在心理上,生理上也不能做出平衡的动作。那时候他的四肢对他毫无帮助,而且他的所见所闻都不能通过嘴巴表达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能走路、能说话了,慢慢地一样一样地都学会了,直到最后长成了一个生理、心理都健全的真正的人。这些都证明了一个既定事实:儿童并不是一个毫无生气的、处处需要我们帮助的个体,并不是一个需要我们填充的空瓶子。相反,正是儿童造就了成人,没有人能不经过儿童时期就独立地长大成人。

儿童的创造性能力我们已经谈了很多,科学家也正尽力对其进行研究,至今为止,很多人认为这一能力与母亲的关系非常大。我们经常说正是母亲造就了一个人,因为是母亲教会了他行走、说话等等。然而,以上所说的没有一项真正是母亲教的,相反它们是孩子自己的成就。母亲创造了一个婴儿,而正是婴儿造就了一个成人。即便母亲去世了,婴儿依旧会成长,并且完成他长大成人的所有工作。假如把一个印度婴儿带到美国去,交由美国人来抚养,那么他长大后说的就是英语而非印地语(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因此,儿童的语言并非来自母亲,而是他自己学来的,正像他从周围的人和物那里学习各种习惯和传统一样。儿童学到的这些东西和遗传毫无关系,是他自己从周围的环境中吸取、学习的,他用这些塑造了未来的成人。

承认儿童这种非凡的能力并不代表要降低父母的权威。只有当父母承认自己不是一切的创造者,而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部分,他们才能更好地履行他们的职责。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他们的帮助就更有价值了。帮助得当,儿童就能更好地成长。所以父母真正的权威和尊严并非来自他们自己认为的那样,而是来自他们给孩子提供的帮助。

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儿童在社会中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所弘扬的劳动者的形象已经成了现代社会道德良知的一部分。劳动者被看作是财富和福利的创造者,是建设城市生活这一伟大工程的重要力量。社会逐步认可他在道德和经济上的价值,满足他在工作中的各项需求。

假使我们把这一道理运用到儿童身上,那么他也是一个创造者,他的目标就是创造一个成人。父母为他的创造活动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不过在这一点上,社会问题却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劳动成果不是普通的物质,而是对人性的创造,不仅是针对某一个种族、阶层和社会团体,而是整个人类。从这个角度来考虑的话,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社会必须对儿童给予关注,认可他们的权利,并且满足他们的需求。一旦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人类本身的研究上,就会发现我们已经触及了人类的秘密,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应该如何掌握和帮助人类。同时,当我们把教育说成一场革命的时候,也就预示着今天的教育将会改变。我把它当作最后的革命,没有血腥,也没有暴力,这些东西完全被隔离出去了。因为儿童的心理创造力会因一点点暴力和血腥就被击得粉碎。

人类正常状态的建设必须得到捍卫。我们所有的努力不正是为儿童清除其发展道路上的所有障碍以及前进道路上的危险和威胁吗?

这便是教育,为生命提供帮助,并且从婴儿刚出生时就已开始。它形成了一场和平的革命,把所有的东西都统一到一个共同而有吸引力的目标和中心上来。儿童跟随着自己内心的指引,踏上一场深邃、深刻而神秘的精神之旅。父亲、母亲以及政治家们对这一行动都应该给予尊重和帮助。这是人类新的希望。人类灵魂需要的并非重建,而是促进儿童的创造性活动,使它取得成果。它给儿童——我们的子孙——带来的潜力是巨大且无穷尽的!第三章 Chapter 3成长的不同阶段

我和许多人一样,坚持认为人最重要的阶段并非大学,而是0~6岁这个阶段,因为人的智力正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不仅是人的智力,人的心理定型也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正是这个时期的婴儿创造了未来的成人。

心理学家对儿童从出生到大学的整个过程进行了研究,他们表示这一时期可以明确地分为不同的几个阶段。继哈夫洛克·埃利斯以及威廉·斯特恩之后,其他人也持这种观点,特别是夏洛特·布勒以及她的追随者。同时,弗洛伊德学院的研究也印证了此观点。这与之前一度流行的观点截然不同,之前的观点认为人在出生之后的最初几年里没什么价值,随着之后的成长,人本身的价值才会增加。现在心理学家已经放弃了这种陈旧的观点,并认为儿童在各个成长阶段的心理类型并不相同。这几个阶段互相之间的界限非常明确。有趣的是,这些心理类型与人的不同生长阶段关系密切。从心理学上来讲,成长过程中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可以生动而夸张地说:“成长是一个再生的过程。”当一个心理个性阶段结束时,另一个也开始了。这一系列阶段中的第一个阶段发生在儿童从出生到6岁期间。在这个阶段内,儿童的心理类型保持不变,虽然和后来的几个阶段差异非常大。这个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0~3岁和3~6岁。在0 ~3岁这一部分,成人对儿童还不了解,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对这个时期的儿童造成任何影响。事实上,还没有接收这一个时期的儿童的学校;在第二个部分(3~6岁),儿童的心理类型还没有改变,但从某些程度上来说,儿童已经可以接受来自成人的影响了。在这个阶段内,儿童的个性和人格的改变非常大。我们只能拿新生儿和6岁儿童做比较才可以看出这一变化。先暂时不谈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6岁儿童已经具备了入学的智商。

接下来是6~12岁这个阶段。这一阶段没有其他变化伴随发生,儿童不仅冷静,而且快乐。在心理上,他正处于一个健康、精力充沛而稳定的时期。“这种稳定不仅表现在心理上,还表现在生理上,”罗斯在写到这一时期的儿童时表示,“这种特征在儿童阶段的后期表现得非常明显。如果一个对人类没有任何了解的外星人来到地球,假设他从没遇到真正的成年人的话,就很可能把这个阶段的儿童当成人类的成年人。”

从生理上来说,第一和第二个心理阶段之间的区别也非常大。这期间的改变显而易见,仅仅举一个例子来说,儿童开始长出新牙,替换掉原来的旧牙齿。

第三个阶段从12岁开始至18岁结束。它和之前的阶段一样,此期间人的变化也非常大。它也可以分为两部分,分别是12~15岁以及15~18岁。当然,这一阶段的生理变化非常大,人在生理上已经达到了完全成熟的程度。18岁之后,人已基本发育完成,此后不会再有特别明显的变化,增长的只是年龄而已。

令人惊奇的是,官方的教育已经认识到这些不同的心理阶段。但他们的认识好像仅限于模糊的直觉。0~6岁的第一个阶段已经得到充分的认可,这个阶段的儿童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范围内。众所周知,儿童6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变化——他可以去上学了。这说明儿童在6岁时已经熟知许多事情,这一点已经被大众接受。事实上,儿童如果没有自理能力,不能走路,不能听懂老师的话,那么说明他还不能适应集体生活。因此,我们说这一变化已经在实践中被认可。但是,教育理论家在儿童的这一变化上还是后知后觉。儿童既然可以上学,具备了自理能力,可以接受遇到的各种新事物,那么就说明儿童的心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因为在出生的时候这些事情他没有一样可以做到。

第二阶段也不知不觉地得到了认可,因为很多国家的儿童到12岁就进入中学。为什么说儿童6~12岁这个阶段最适合给他们传授基本的教育理念呢?这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共同做法,不能说只是巧合。只有一个对大多数儿童都通用的心理基础才会让这一学校结构成形。毋庸置疑,这种结构的设立是通过众多经验总结出来的。事实上,经验告诉我们,这一时期的儿童可以让自己在心理上适应学校的制度:能理解老师的意思,也有足够的耐心听课和学习。在这整个阶段,他能够坚持学习,而且保持身体健康。这就是为什么这一阶段被当作接受文化的最好阶段。

12岁之后,更高一级的学校教育开始了,这也意味着官方教育已经意识到儿童个体进入到另外一个心理阶段。这个阶段也可以分成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初级阶段(初中)持续3年,而高级阶段(高中)一般需要持续4年。这一结构的时间划分并不重要,我们更关心的是高等教育阶段的6年被分成了两个阶段这一事实。总的来说,这个阶段没有第二阶段平静且简单。关注青少年教育的心理学家认为,这个阶段与之前的0~6岁阶段相比,人的心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阶段内,青少年的性格很不稳定,很多特征表现出他们的无纪律性以及叛逆。同时生理上的健康相较之前来说更加不稳定、不确定,但学校并不关注这些。不管学生是否愿意,学校都强制规定了时间表,并要求他们遵守。他们必须长时间坐着听课,遵守纪律的同时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学习知识。

接下来是教育的最高级别——大学。然而大学与之前所述的学校没有太大差别,唯一不同的可能是课程和学习量。在大学里,依旧是老师说学生听的教育模式。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年轻的男生们并不刮胡子,留着各式各样的小胡须聚在教室里,看起来有些怪异。但这些已经完全成熟的学生还被当成小孩子看待:他们必须坐在教室里听课、服从老师的要求、只能在他们的父亲慷慨允许后才可以抽烟或是乘坐电车,还要遭受因为考试不及格而引起的责骂。而这些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他们的智慧和经验是将来社会所需要的;他们的头脑是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的基础,他们以后可以去当医生、律师或工程师。

但是我们会问,他们需要多久才可以取得学位?他们可以自力更生吗?他们能取得职业资格吗?谁会相信一个年轻的工程师设计的工厂?一个年轻的律师可以赢得诉讼吗?而这种对年轻人没有信心的现象我们应该怎么解释?究其根本,只是因为这些人花了几年的时间来听课,但

光靠听课根本不能成就一个有用的

人,只有通过实践,并积累经验才可以让一个人走向成熟。 正是这样,我们才会看到那些年轻的医生要花几年的时间在医院里实习,年轻的律师需要专家指导,而工程师也要先花几年的时间实践。不仅如此,为了可以真正地任职,毕业生还必须寻求帮助和推荐,扫清路上一切预料不到的障碍。很遗憾,每一个国家都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一个典型的例子,纽约曾有过一次由几百名尚未就业的毕业生举行的游行,他们举着横幅,上面写道:“我们还没找到工作,我们饿着,而将来我们要何去何从?”没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教育已经脱离我们的控制,而且也不能改变其根深蒂固的旧习惯。到目前为止,教育唯一的贡献便是认识到个体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不一样的发展模式。

在我年轻的时候,没有人会关心2~6岁的儿童。而今,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学前机构,主要招收3~6岁的儿童。但是,和以前一样,现在大学依旧被认为是教育的最高点,人们认为大学生是才智双全的特殊群体。现在心理学家已经对人类本身展开研究,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倾向也渐趋明显。我和许多人一样,坚持认为人最重要的阶段并非大学,而是0~6岁这个时期。因为人的智力正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不仅是人的智力,人的心理定型也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这一新观点给那些研究生命潜能的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很多人已经着手研究新生儿和0~1岁的婴儿。他们认识到,正是这个时期的婴儿创造了未来的成人。

研究者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丝毫不逊色于人类早期对死亡的思考。人类死亡之后会怎样呢?没有什么问题比这个更让人关注。现在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又引起了人们的无限想象。因为我们在新生儿身上可以找到我们自己隐藏的天性。

人类为何需要经历如此漫长而辛苦的婴儿时期呢?没有任何生物像人一样在这一时期过得这般辛劳。在这个阶段里又发生了什么呢?毫无疑问,其中正有一种创造力在发挥作用。最开始的时候,婴儿什么能力都不具备,大约过了一年,婴儿变得什么都知道了。婴儿刚出生的时候没有知识、没有记忆、没有一点主观能力,这些都是在成长过程中慢慢获得的。猫刚出生时就可以“喵喵”叫,刚孵出的小鸟和刚出生的牛犊也可以发出和成年个体一样的叫声。但人类不可以,人类只能通过哭来表达自己。因此,对于人类,我们不能决定成长的发展过程,但可以对发展成形这一事实进行研究。原来不存在的东西被创造出来了,一切从无到有。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非常奇妙,对我们的大脑来说,解开这道谜题非常困难。

婴儿需要一个与我们完全不同的头脑来完成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孩子比我们拥有更多别的东西,他能取得的创造性成果并非微不足道,相反非常强大。同时,他必须时时刻刻为智力上的发展做好身体上的准备。比如,儿童掌握了一定的语言,而且也使他的发音器官发育成形。这些奇妙的工作并不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完成的。成年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如果我们想学某种东西,肯定是有意识地去学习。但是这种意识在儿童身上不存在,知识和学习的意愿都需要他来创造。

如果说成年人是有意识的,那么儿童便是无意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意识就等于低级。一个无意识的头脑才可以发展成最聪慧的头脑。通过对各个物种的研究,我们就能发现这点,甚至在对昆虫的研究中也不例外,它们具有某种无意识的天赐的智慧。儿童也具有这种无意识的智慧,正是这种智慧才让他取得了奇迹般的进步。

这个过程开始于儿童对周围环境中的知识的学习。儿童是怎样吸收周围的知识的呢?儿童周围的事物唤起了他的兴趣和热情,让他对环境产生强烈而专一的敏感,转而慢慢地融入他的头脑中。

儿童并非通过思想,而是通过自身天生的能力吸收这些知

识的。

在这一点上,语言的学习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儿童是怎么学会说话的?我们会说他天生就有聆听人类声音的能力。但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想问,为何在他周围成千上万的声音中,儿童单单就可以听到人类的声音,并把它们复述出来?这肯定是因为相比其他各种声音,只有人类的声音给他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必定非常强烈,而且可以让儿童产生强烈的情感——使其体内的神经产生极大的热情,而这种热情又让他不得不把这声音表达出来。

我们可以用音乐会来打比方。悦耳的音乐可以让听众的表情变得专注,头和双手会随着旋律而摇动。类似的事情也会发生在儿童无意识的头脑中。同我们对音乐的反应相比,儿童对语言的反应更加强烈。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舌头在动,看到他细小的发音器官和脸颊在动。周围的声音对他无意识的头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所以他的每个器官都在动,在安静地时刻准备着发出声音。儿童是怎样做到如此细心地学习语言,甚至明确地使其成了他心理人格上固定的一部分的呢?人们在婴儿时期学到的语言称为母语,母语和之后学到的任何语言都不可相提并论,就像一颗天生的牙齿必然和假牙不一样。

这些原先对他毫无意义的声音是怎样突然进入他的脑海里,被他理解并变成他自己的思想的呢?儿童不仅仅吸收了单词和意思,事实上,他还将句子和结构也吸收了进去。如果没有将句子结构理解透彻,我们就不能弄懂语言的意思。比如我们会说“那个不倒翁在桌子上”,之所以这样说,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就是以这样的单词顺序来说话的。而若是我们说“在不倒翁上桌子那个”,那么别人就很难理解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我们根据句子中的单词的排列顺序来理解其中的意思,孩子在学习语言的时候也是如此。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常常会说:“孩子把这些记在了脑子里。”不过,为了记住句子,首先就需要具备记忆力,而儿童却没有这个能力。所以,他需要形成这个能力。还有,在一个人意识到句子的排序对其意思的影响之前,他还应该具备排列句子的逻辑能力,而这种能力也是婴儿所不具备的。

我们成年人的头脑无法完成婴儿的头脑要做的事情。在语言学习上,从无到有这一过程需要另一种心理类型。这种类型正是婴儿所具备的,他的智慧和我们成年人截然不同。

可以说我们是有意识地吸收知识,但婴儿却直接无意识地将知识吸收到脑子里。与婴儿的无意识吸收相比,我们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外界的各类印象涌入我们的脑子里,我们便将其储存起来,但我们与这些知识并没有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就像花瓶与瓶子里的水没有直接的联系一样。不同的是,婴儿把这些信息转化了。外界的印象不仅进入了他的脑中,而且根深蒂固,它们在他的脑子里重生。

儿童创造出了他自己的“心理肌肉”,用来吸

纳所有他从周围环境吸收进来的信息。我们将这种心理类型称作“有吸收力的心灵”。

我们很难想象出婴儿的心理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但毫无疑问他确实具备了这种特殊能力。如果我们在学习另一门新的、错综复杂的语言时,还能保持婴孩时期的这种强大的能力,可以快乐地嬉闹、可以蹦蹦跳跳、可以玩耍,那简直太棒了!如果我们不用付出巨大的努力就能在需要的时候让知识在脑海里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又该是多么神奇!在这样的学习中,我们意识不到发生了什么变化,但我们学过的东西已经无意识地融入了我们的脑子里,变成知识之星在脑子里闪闪发光。

假设有这样一个星球,上面既没有学校也没有老师,他们不知学习为何物,而上面的居民什么也不做——除了整日随处走动,就渐渐熟知了周围的事物,并通过吸收信息获得了自己的思想。你们不觉得我是在想象吗?是的,这听起来真的很不可思议,完全是一个丰富的想象罢了,但这却是事实,这正是婴儿的学习之道。他就是按照这样的路径学习的,并不知道自己在学习什么,就这样,他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学习,从无意到有意,整个过程他是带着快乐和热情进行的。

人类的学习在我们看来是一件伟大的事情,吸收了知识,从而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但我们也会因此付出代价,因为不久我们就会有意识地去学习那些需要我们加倍付出努力和辛劳才能学到的新知识。

行动力是婴儿获得的另一个强大的能力。新生的婴儿在摇篮里度过了几个月,但不久后就能看到他可以下地走动,在他的小世界里随处溜达、行动。他快乐地忙忙碌碌,每天为了学习而活,各种复杂的语言他都学会了,而他行动的能力也招之即来。但这还没完,更令人惊奇的是他神速般的学习能力,周围所有的事物都被他吸收了,习惯、风俗、宗教信仰,这些都在他的脑海里根深蒂固。

但是儿童选择的行动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固定的。每一个不同的发展时期,他的行动也不一样。当儿童在动的时候,他那有吸收力的心灵就已经融入周围的环境中。在他开始行动之前,内心经历了一个无意识的心理发展过程,而当他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就变得有意识了。如果你去注意一个3岁的儿童,你会发现他总是在玩某样东西。这便证明以上理论在他这儿是适用的,他之前无意识吸收完毕的事物现在已经变成有意识的了。从表面上看,他只是用游戏做掩饰,事实是他正在测试那些无意识吸收的事物和印象。通过行动,他已经变得有意识地去创造未来的那个成年人了。有一股神秘且伟大的力量在引导着他,让他一点一点地将脑海里的知识付诸行动。就这样,他终于长大成人。从最初的玩耍到后来的工作,他利用双手和经验实现了整个成长过程。这双手是人类表达智慧的工具。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中渐渐形成了儿童的人格,这一人格代表着一个个体。这一成形过程有局限性,因为知识的世界比无意识以及潜意识的世界更有局限性。

婴儿出生后就开始了神秘的任务,慢慢地,他创造出了他的国家和时代所需要的令人称奇的力量。他一步一步创造着他的思想,直到他拥有了记忆力、理解力以及思考力。最后,他终于长到了6岁,拥有了这些能力。接着,他的生活里突然出现了老师,于是就有了一个可以理解他,并且耐心听他说话的人,而这是他之前不可想象的。

本书要研究的正是儿童的第一个阶段。对出生后几年内的儿童进行心理研究,会给我们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奇迹,每一个深入了解这些的人无不为之震惊。

作为成年人,我们的工作并不在于

教学,而在于帮助婴儿在发展中塑造自己的思想。 如果我们做好了准备,明智地对待婴儿,了解他真正的需求,并能延长他获取自学能力的时期,那么这该是一件多么喜人的事情!如果我们可以帮助人类毫不费力地吸取知识,这又是一项多么伟大的成就啊!如果人类无须知道知识是怎么获取的就满腹经纶,就如魔法一般,那该多好啊!当然,也许自然界所有的作品都是神奇且神秘的,不是吗?“儿童的心灵具备吸收力的能力”这一发现本身在教育上就引起了一场改革。我们现在可以轻易地理解为何这个让人格成形的第一时期是最重要的。没有哪一个年龄段比这一时期的儿童更需要智力上的帮助,任何一点阻碍他的创造性的工作的绊脚石都会降低他完美完成工作的概率。因此,我们需要帮助他,不再是因为我们把他当作一个微弱的小生物,而是因为他身上被赋予了强大的创造能量,这些能量本身是脆弱的,需要我们的保护和明智的捍卫。我们要帮助的是这些“能量”,而不是帮助孩子本身,也不是向他的弱小提供帮助。当我们知道这些能量来自一个无意识的心灵时,我们会明白婴儿的心理跟我们真的截然不同。这种无意识的心理会因为创造性工作以及来自外界环境的经验的影响而变得有意识起来。我们既不能口头指导,也不能直接干涉和影响这种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人类能力的成形过程。于是整个教育理念也就发生了变化,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帮助便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教育不再是一个灌输给我们语言和思想的过程了。

对于教育来说,这是一条全新的路,它要求我们去帮助处于这个发展过程中的心灵,帮它保持能量,并增强它所拥有的各种能力。第四章 Chapter 4新的途径

儿童和成年人不同,他并非走在通往死亡的路上,而是走在一条通往生命的路上。他的工作便是利用所有的能量创造出一个完整的成年人。儿童的整个生命是朝着完美以及进一步的完善而向前发展的。

现代生物学已经转向一个新的方向。以前,所有的研究都只限于成年个体。科学家不管是研究动物还是植物,所取的样本都是成年阶段的样本。在对人类的研究中也是如此。无论是有关道德还是社会形态的问题,研究对象都是成年人。其中最常被讨论的一个话题便是死亡。不过这并没让我们感到惊奇,因为成年人正走向一条通向死亡的路。关于道德的所有问题都是有关法律以及成人世界的社会关系问题。但现在这一学科正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看起来似乎是倒退的。因为不管是对人类还是对其他生命形态的研究,都集中在了幼年时期的个体甚至生命起源的研究上。研究细胞生命的细胞学和细胞生态学已经先行发展,通过对低级个体的研究,一门新的哲学正在兴起,而这门哲学绝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事实上,根据观察,我们可以说它更具有科学性,而非早期那些抽象的思想家得出的结论。随着实验室内的研究取得进展,这项新兴的学科也正在一步一步向众人展示它背后的神秘。

事实上,细胞学把我们带回到成年个体的生命起源上来了。在人的早期阶段,所有的东西都是成年阶段所没有的,或者说这些东西的存在方式跟成年时期的方式截然不同。早期的科学家对生命科学毫不了解,而这门科学则为儿童性格的研究带来了曙光。

仅仅从很简单的一点就可以反映出来:儿童和成年人不同,他并非走在通往死亡的路上,而是走在一条通往生命的路上。他的工作便是利用所有的能量创造出一个完整的成年人。等到他以成年人的身份出场,其儿童生涯便彻底结束了。所以,儿童的整个生命是朝着完美以及进一步的完善而向前发展的。我们能从中看出,儿童非常乐意去做这一项自我完善的工作。儿童的生命因为这一工作而充满了快乐和幸福。但对于成年人来说,日常生活却充满了压抑。

对于儿童来说,生命是自身的一个延伸和扩大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变得越来越强壮以及聪慧。他的工作和行动帮助他获得了此种能量和智慧。但对于成年人来说,时间的流逝起到的则是相反的作用。这意味着他不能像儿童时期那样完善自己,也没有人再像儿童时期那样帮助他成长。

但如果我们再往前追溯到婴儿出生之前的阶段,我们会发现他和成年人也是有联系的,因为他的胚胎时期是在母亲的子宫里度过的。而在这之前,他还只是一个细胞,由两个异性成年人提供的精子和卵子结合而成。因此,无论我们研究的是人类生命的起源还是儿童在成长阶段的工作,我们都能发现它们和成年人总是有联系的。

儿童的生命是一条连系着两代成年人的线,一头是创造者,另一头是被创造者,从一个成年人开始,到另一个成年人结束。 儿童正是沿着这条生命线前行,它与成年人的生命线非常接近。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能让我们充满兴趣和希望。

自然规律要求我们去保护、关爱儿童。他们因爱而生,爱是他们生命的源泉。出生后,他们受到父母的精心照料。这就是说,他们刚出生的时候没有受到外界的攻击,父母是把他们与外界隔离开来的第一道防线。自然规律让父母对婴儿充满了爱心,而这种爱心是与生俱来的,它不是人工创造的能力。这种爱不需要原因。成年人对婴儿表现出来的爱是非常伟大且超乎想象的,它是一种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可以激发一个人为另一个人牺牲和奉献,也能让一个人为别人服务。在这种爱的深处,所有的父母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护他们的孩子。对他们来说,这种奉献精神是与生俱来的。这会让他们感到快乐而不是牺牲。从来不会有人说:“那个人居然有两个孩子,真是太不幸了!”相反,他们会觉得这个人无比幸运。为孩子付出能让父母得到快乐,这是作为父母的一种本能。孩子唤起了父母的美好情感,这种情感让他们变得无私,他们对家庭以外的人则不会表达这种情感。一个功成名就,努力赚钱养家的商人绝不会对他的对手说:“这些钱我都不要了,全给你吧!”但如果缺乏食物,父母宁愿自己挨饿,也要把最后一片面包给孩子吃。

因此,成年人有两种不同的状态:一种是作为父母的,另一种则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他们对待孩子的状态当然更好,这为我们呈现出了人类美好的那一面。

在动物的身上也能明显看到这两种不同的状态。虎毒不食子,即便是最凶猛的野兽,它对自己的孩子也是非常温柔的。凶悍的狮子和老虎对自己的幼仔都非常温和,而温顺的母鹿在保护小鹿的时候也会变得异常凶猛。这样的情况似乎在所有动物身上都适用,它们在对待自己的孩子时往往本能地呈现出另外一面。它们似乎具备了一种作为父母的特殊本能,这种本能与它们平常表现出来的不同。一些比人类还要温顺的动物也具有自我保护的本能,但在保护它们的幼仔时,这种本能会变得非常富有攻击性。

鸟类也不例外。一旦面临危险,它们的本能便是飞走。但如果它们正在孵小鸟,则不会飞走,而是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张开翅膀盖住极易被发现的白色鸟蛋。有些禽类甚至会冒着被狗咬的危险,假装受伤,将狗从巢边引开,这样狗就不会注意到鸟巢。通过对自然界无数动物的研究,可以发现它们有共同的特点:动物都有两种本能,一种是自我保护,一种是保护幼仔。对此,伟大的昆虫学家J.H.法布尔曾经举了个最精彩的例子,他以一句话作为他的著作的结束语:各种生物都应该感谢母亲给了自己生命和爱,因为如果为了努力生存而仅用那些生存技能的话,那么在他们成长并得到这些技能之前要怎么保护自己呢?老虎的幼仔出生时没有牙齿,而雏鸟刚生下来时也没有羽毛。因此,为了保护生命,为了维持物种的延续,父母的首要职责便是为没有自保能力的幼仔提供保护。

如果物种的生存仅仅依靠身体强壮,那么它们早就灭绝了。物种生存和延续的主要因素是动物对幼仔的爱。

自然历史最神奇的就是对智慧表现出来的各种迹象进行研究,而这些迹象在最温顺的动物身上也可以找到。每种生物都被赋予了自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