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的符号——动画经典形象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13:02:35

点击下载

作者:傅丽莉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性化的符号——动画经典形象研究

人性化的符号——动画经典形象研究试读:

导言

动画片不是专门面向低龄儿的幼稚片,而是渗透着人文关怀的别样的视觉叙述方式。作为人类创造的视觉文化的一种,动画中的形象,无论是以人物、动物、机器、精灵或鬼怪出现,皆体现了人类丰富的情感、卓越的智慧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追问。可以说,动画形象是人性本质的对象化,它们既是传达动画魅力的重要载体,又是动画故事的灵魂。动画形象虽然不像真人电影中的演员那样具有鲜活的生命,但它们通过编剧的角色设定、动画师的精心设计和剧情的烘托,同样具有不可低估的形象魅力,是人性化的符号。一、研究对象

本书以动画中的经典形象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剖析经典动漫形象在造型上的独特匠心,揭示特定动画形象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艺术特质,在影片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其背后隐藏的文化意义。同时,分析和阐释这些形象怎样在故事情节的烘托和塑造下不断得以强化与升华,成为一个广为流传,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界限的人性化的符号。

动漫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支撑便是动漫形象被广泛接受和传播。这须要具备两个条件——除了具有在剧情中的角色魅力之外,还要拥有受人瞩目的符号力量。因此,本书将从两个层面探讨动画中的经典形象,一个层面是形象意义上的,即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所体现的视觉特征;另一个层面则是精神意义上的,即动画角色的个性特征。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动画的类型化倾向已渐凸显,这在动画业高度成熟的日本和美国尤为突出,类型化的动画形象由此应运而生。本书参照了类型化动画划分的某些思路,但并没将其作为选择研究对象的主要依据,而是以体现较强文化意义的动画形象作为探讨的对象。主要选择了四种类型的动画形象进行研究:动画中的英雄形象、动画中的女性形象、动画中的反美学形象以及动画中具有角色形象魅力的经典道具。其中,动画中的反美学形象和经典道具体现了较为独特的研究视角,具有较强的原创性。此外,根据中国动画经典形象缺失的现状,本书还对中国动漫形象的民族性培育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二、研究意义

本书所选择的动画中的经典形象类型虽然不多,但每一种类型中都包含有几种侧重点不同的动画形象。这些置身于不同剧情的动画形象,由于不同的创作年代和创作理念,给予观众不同的审美体验和心灵震撼。这促使笔者采用多种研究视角对其进行审视,揭示文化语境的延续和差异,探究这些经典形象成功的奥秘。

处于“转型节点”的动画形象往往体现了文化语境的变迁。本书第一章将超级英雄作为研究对象之一,但笔者并没有对处于“盛期”的最典型的超人形象进行研究,而是以皮克斯2004年出品的《超人特工队》中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超人鲍伯为例,通过超人造型设计的变化及其在现实中遭遇的种种困境,折射出当代社会价值体系的解构与重构,以及对人权和个人隐私权重新解读。本书第二章主要探究动画中的女性从男性视域中的客体转变为具有强烈主体意识的现代女性的过程。但笔者并没有将之做成一个历史性梳理的研究,而是选取了动画中的青年女性、少女形象、老年女性和新女性,将其作为女性形象发生重要变化的几个例证,以令人信服的分析印证其变迁的轨迹。其中,本文对宫崎骏动画中的少女形象用了独特的解读方式,从造型和角色个性揭示这些女性形象被赋予的形而上的意义。本文探讨的职业女性形象选自动画片《料理鼠王》中的配角克蕾尔,她常常被研究者忽视或一带而过,但笔者对其饱满的形象做了深入的剖析和阐释,揭示其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自主意识,并将之定位为动画史上现代女性形象中里程碑式的人物。

同一类型动画中跨度较大的动画形象是当代文化多元视角的体现。对于第一章中的机器英雄,本文选取了三部侧重点各不相同的机器人动画作为研究例证。《攻壳机动队》着重刻画机器人复杂的精神世界,体现高科技时代人类对未来的困惑与惶恐。《变形金刚》中的机器人以满足观众的视觉需要为首要目的,以单纯的机器人社会演绎人类对未来的臆想。而《铁巨人》中的机器人则犹如一个闯入地球的“异物”,给人类提供了“他者”的视角,促使我们反观自我、反思人性。

本书用独特的角度审视与惯常审美经验和思维方式相悖的动画形象,挖掘其别样的符号魅力。第一章中除了超级英雄和机器英雄,还讨论了以反英雄方式塑造的英雄形象。小记者丁丁、小鸡玛德和熊猫阿宝虽然外貌普通、资质平凡,但凭借智慧和执着,以反英雄神话的方式不断从困境中突围,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以此体现人类不断超越自我的激情,并折射出后现代文化消解精英与主流的特质。第三章主要探讨动画中的反美学形象。虽然有研究者对本文探讨的某个对象也采用了与本文相似的研究角度,但目前还没有研究者以宏观的视域对动画中出现的一系列反美学形象进行分析和探讨。同时,本文对反美学和审丑文化出现的契机和语境做了深入的剖析,以此揭示这些与惯常审美经验相悖的动画形象出现的必然性,及其蕴含的文化价值。第四章以动画中具有角色魅力的经典道具为研究对象,例如《国王与小鸟》中的“写意”机械装置、《蒸汽男孩》中的蒸汽城堡、《天空之城》中的拉普达飞岛、《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的移动城堡、《龙猫》中的猫巴士和《怪物公司》中的魔幻之门。目前笔者还未看到类似的专题研究。这些认知度极高且具有符号感召力的经典道具,不仅是动画大师天才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还是人文精神和辩证思维的载体。

笔者以宏观的视野思考中国动画形象的民族性培育。第五章针对中国动画经典形象的缺失的现状,以大量的事实为依据,提出发展漫画是提高动画原创力的有效途径。同时,本文力图厘清国内动漫发展过程中争议较大的敏感问题,并提出:民族精神重于民族元素,国际视野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

由此可见,本文选择的动画形象绝不是简单肤浅的供人消费的娱乐符号,而是承载着文化含量,凝聚着想象力和创造力,倾注了人类的丰富情感,具有视觉生命力的言说符号。对这些动画形象进行充分解读,不仅能挖掘其被赋予的精神性的意义,还能揭示其被广泛接受的原因,以便为更为全面地理解这些动画形象,创作出更多广受欢迎、具有文化深度的动画形象提供有价值的参照。三、研究综述

从目前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有关动画形象的专题研究少之又少,这与动漫研究本身还是一门年轻课题有关。鉴于此,有必要总体地对国内外动漫研究的现状做简要的梳理。国内研究现状

动漫艺术在中国的发展遭遇二十多年的中断,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重新复苏,直到进入21世纪,学术性的动漫研究才见端倪。经过十几年的磨砺,动漫艺术及其研究在中国不仅成为“显学”,而且成为“热门”。目前国内的动漫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动漫技术研究和动漫理论研究。据统计,国内动漫研究专著的重点多放在动漫制作工具、综合应用、基础原理、创作技法以及动漫产业化等方面,其比例占90%。而动漫理论、发展史和审美鉴赏为主题的著作只占10%,其中以梳理性的漫画史研究为主。由于国内动漫教育、动漫产业发展偏重技术层面,动漫技术类的研究专著占有较大的比例,但它们不在本书的研究视域之内。相比之下,国内动漫理论研究则比较薄弱。笔者对搜集到的研究资料进行了分析,国内的动漫理论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梳理性研究

对动漫历史的梳理和记叙是目前国内动漫研究的主要方式。

十一郎2002年出版的《世界动漫艺术圣殿》,是国内较早的动漫研究著作。此外还有汪宁、高博2006年编著的《中外动漫史》,王庸声2008年主编的《世界漫画史》,洪佩奇的《美国连环漫画史》,常虹、徐育忠、薛燕平、梁超2008年编著的《中国艺术动画三十年》。动画理论研究方面的著作主要有贾否、路盛章合著的《动画概论》和聂欣的《动画概论》,以及房晓溪编著的《现代动画概论》。

薛燕平2006年的专著《世界动画电影大师》视角独特,将很多动画大师从幕后推向幕前,例如迪斯尼的重要合作伙伴Ub Iwerks,法国的动画大师Frédéric Back,英国的动画大师Richard Williams和GeorgeDunning,日本的吉卜力工作室以及动画大师押井守和大友克洋等。书中介绍的每一位动画大师都有一篇传记、一篇评论和一次访谈。该书资料详实,见解独到,与其他同类型的研究拉开了距离,极具参考价值及鲜活的史料价值。与其类似的研究还有2007年吕鸿燕、张骏编著的《动画大师的生平与作品》。

薛燕平2007年的著作《非主流动画电影》没有将焦点放在受到普遍关注的商业动画电影,而是将研究重点放在先锋实验动画、艺术动画、政治动画、成人动画,对捷克的萨格勒布动画学派和皮克斯动画公司进行了介绍,这是国内首次较为深入地介绍皮克斯动画及其创作团队。该书同样延续了其见解独到的特色,只是有些论点流于感性,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理论深度。

薛燕平2010年出版的《英国动画》从英国的动画简史、英国动画节与组织机构、英国动画代表人物、英国动画高等教育及理论研究、英国主要动画制作机构及英国动画专题研究这六个方面对英国动画的发展和现状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剖析。长期以来,国内学者的关注视角集中在日本和美国动画,对于欧洲动画触及较少,尤其是某个国家的动画研究更是鲜有触及。该书填补了我国在动漫研究领域的空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孙立军2003年主编的《动画艺术辞典》是一本涵盖全面的动画工具书,是一种以辞书形式呈现的梳理类研究著作。书中收录了5000多个词条,内容涵盖了动画艺术史、动画电影理论、动画制作技术、动画市场及预算、动画名词术语、动画制作单位、中外电影及影视评奖、动画报刊等。这类书信息量很大,其出现标志着中国动画研究的基础工作愈加坚实。(二)鉴赏类研究

偏重技术的资料类著作主要有:索晓玲2003年所著《动画影片画面欣赏》,从视觉风格的角度对优秀的动画影片进行解析,该书偏重于动画片的艺术表现手法、画面的镜头运用等视觉语言的分析,对于动画片画面和场景的绘制、人物造型以及动画片的导演和拍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易欣欣、路铭2004年编著的《影视动画经典作品荟萃》收录了动画及游戏中经典角色的造型设计,除了人物造型,书中还囊括了前卫工业造型、动物造型、类生命植物造型、室内外场景设计、风景、科幻奇迹等,为动漫造型创作提供了参照,是不可多得的动漫造型资料库。酷迷客工作室2006年编著的《动漫星象馆》,由国内动漫写手执笔,对日本经典漫画作品和近年的高人气漫画作品中的54位动漫明星做了生动的角色评析,书中收录了300多幅日本漫画作品的彩图,对于了解日本漫画人物造型和角色塑造提供了有价值的图像资料,但该书对动漫角色的介绍过于感性和文学性,缺乏学理分析和文化内涵的挖掘。

此类研究介于纯动漫技术和动漫纯理论研究之间,是连接两者的桥梁,有其存在的价值。

动画影片赏析类研究著作主要有:白水、李栋2003年出版著作《动漫世代》,孙立军、马华编著《影视动画影片分析》,许婧、汪洋2005年编著《世界经典动画》,汤俊、马华2007年编著《世界动画大片鉴赏》,杨晓林2007年主编《世界影院动画精品解读》,丁海祥、姚桂萍2008年著《动漫影视作品赏析》,杨晓林2009年主编《世界动画电影名片分析》。杨晓林2010年的新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分析》和《世界电视动画名片分析》。

上述研究在对具体动画影片进行分析时,尽管侧重点各有不同,但经笔者归纳,它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研究板块:内容介绍、主题分析、影片叙事结构分析、角色分析、精彩场景分析、视听处理分析、经典片段、经典对白和背景资料等。虽然这类著作在研究对象和内容上有重合之处,但通过对不同文本的比较,某些作者的独特见解和阐释则更易凸显,为读者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例如杨晓林的研究比较注重挖掘动画影片的文化意义,在《世界动画电影名片分析》中,他用“女性主义的华彩乐章”为题分析法国动画导演西维亚·乔迈的《美丽城三重奏》,其论述视角新颖且令人信服,他对影片男主角查宾的形象塑造存在的不足之处亦提出个人见解,其研究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启发意义。在《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分析》中,对于充满稚拙童趣的动画片《丹麦诗人》,杨晓林以“巧合与宿命”概括短片中两对恋人的离合,赋予温情短片以富有哲理的解读。

在鉴赏类研究著作中往往涉及对动画形象的分析,虽然其容量和深度有限,但都可被视为动画形象研究的早期成果。(三)个案研究

随着动漫理论研究的深入,国内学界开始对动漫大师进行个案研究。宫崎骏因其作品的国际影响力及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个人经历,首先成为国内个案研究的热点。目前笔者所见国内最早的宫氏个案研究文本是云峰2002年出版的专著《与梦飞翔宫崎骏》,该书对宫崎骏的生平做了简要介绍,并对其动漫创作经历做了简要的梳理,其着重点主要还是放在对宫崎骏动画作品的介绍和分析。此书虽然不够深入,但拉开了对动漫大师个案研究的帷幕。

秦刚2004年编著的《感受宫崎骏》将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宫崎骏作品主题剖析、宫崎骏作品文本解读、宫崎骏作品关键词、宫崎骏年表和宫崎骏作品资料,该著作对宫崎骏作品的艺术魅力做了较为丰满的论述和阐释。例如在《魔女宅急便》的文本分析中彰显宫崎骏的“女性意识”;剖析《侧耳倾听》时,从情节、音效、光影、道具和场景等方面挖掘出很多动人的“细节之美”;对《红猪》主角波鲁克的“猪头形象”所蕴含的反省精神做了深刻解析,并对其寓意做了大胆的阐发;对宫崎骏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元素如风、水、树、猫、猪、食物、信物、行囊、小魔女和小随从等做了分别论述,阐释它们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该书还附有详实的宫崎骏年表,为之后的宫崎骏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基本资料。

杨晓林2009年出版《动画大师宫崎骏》,是一本深入研究宫崎骏及其艺术的专著。书中对宫崎骏的艺术生平、宫崎骏所处的时代特征和文化传统做了全面介绍和分析。作者以对技术的钟爱与忧思揭示宫崎骏对现代科技的矛盾心理;以“和魂洋才”概括宫崎骏作品文本资源的不拘一格;以宏观的视角总结宫崎骏作品中角色设定与塑造的写实性、个性化和模式化的特征;还以一章的篇幅,借详实的论证厘清了宫崎骏与欧美动画之间的渊源关系。

直至2012年,全国共有12篇硕士论文以宫崎骏的动画艺术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2005年武汉大学的聂芳和南京师范大学的田瑞平分别以《宫崎骏动画电影研究》为标题撰写硕士论文;2007年重庆大学王偲的硕士论文《宫崎骏导演艺术研究》;2008年南京师范大学胡晓欢的硕士论文《人性经典的阐释——宫崎骏动漫艺术探析》;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毛文洁的硕士论文《论宫崎骏作品中人文关怀的艺术呈现》;2010年山东大学李润杰的硕士论文《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生态意识》、华中师范大学李璐撰写硕士论文《宫崎骏动画电影叙事学研究》。这些硕士论文试图以不同研究角度对宫崎骏作品进行解读,可见国内的宫崎骏研究在深度上不断推进。从严格意义上讲,后三篇硕士论文已属于专题研究的范畴。

目前在知网上可查的见诸期刊的有关宫崎骏动画研究的论文超过200篇。然而,关于手冢治虫动画的研究论文只有7篇,关于其他动画大师的论文则更少:枫弥在《电影评介》2005年第5期发表论文《锻造虚幻中的真实今敏》;瓮振东在《影视评述》2010年第5期发表论文《追求真实的假想世界——论导演押井守的动画思想》。因此,研究对象过于集中是国内动漫艺术个案研究中不可回避的现状,如何拓展研究思路是动漫学界值得探讨的问题。

樊五勇2006年编著的《迪斯尼传奇》是一部人物传记。该书以线性的方式叙述沃特·迪斯尼曲折的人生经历及其动画事业的起起伏伏。虽然此书没有对迪斯尼创作的动画影片进行学术性的分析和研究,但较为客观地呈现了迪斯尼早期经典动画形象如爱丽丝、米老鼠、三只小猪、白雪公主、小飞象等创作前后的社会和时代语境。该书还详细描述了迪斯尼公司在商业上的挫败与成功,对当代动漫产业研究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四)专题研究

动漫专题研究往往标志着学术研究走向自觉。

周英的专著《怪谈——日本动漫中的传统妖怪》,这本书并没有像有些动漫研究专著那样,以日本动漫史为依托,通过介绍日本动画电影,顺便对影片中出现的妖怪进行解读。该书则以日本的妖怪文化为切入点,首先以层层深入的研究方式,从地理环境、文化渊源、宗教信仰等方面对日本文化中的妖怪传说进行溯源;然后,再论述日本妖怪文化在艺术中的体现,以及在动漫作品中的体现。而且,作者并没有将研究视角仅仅局限于宫崎骏的动画电影,而是对水木茂的《鬼太郎》、高桥留美子的《犬夜叉》和菊地秀行的《吸血鬼猎人》等漫画作品中出现的妖怪进行文化内涵的剖析。该论著将动漫研究放在更大的文化格局中进行审视,摆脱了动漫研究中就事论事的模式,是值得学习的一种研究方式。

李彦和曹小卉2009年的编著《日本动画类型分析》敏锐地捕捉了商业化程度极高的日本动画片所具有的类型化特征,并将其划分为五大类:机器人动画、体育竞技类动画、言情类动画、家庭生活类动画和魔法类动画。该书旨在通过日本动画的类型研究,从类型特征、类型形成及发展的历史、类型心理、类型题材、类型创作角度、类型启示、类型存在的基础等方面对日本动画进行归类分析和比较。这对于整体而清晰地把握日本动画的发展现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肖路2008年出版的专著《国产动画电影传统美学特征及其文化探源》,是国产动画研究中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论著。该书不仅研究了国产优秀动画电影传统美学特征的具体表现,还对其美学风格形成的艺术土壤、文化基因和人文环境做了详细论述,尤其对优秀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闹天宫》《宝莲灯》《哪吒闹海》《小倩》和《麦兜故事》等做了深入其里的美学分析。同时,该书也分析了国产动画面临的困境,并为走出困境提出了个人见解。

李涛2008年出版专著《美日百年动画形象研究》,该书旨在对美国和日本商业动画片中的经典形象进行系统分析,对原始动画形象和诞生初期现代动画形象也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对于美国动画形象,作者富有创意地将其划分为前迪斯尼时代、迪斯尼时代和后迪斯尼时代,并对各个时期的经典动画形象进行剖析。对于日本动画形象,作者从日本早期动画入手,对三位日本动画大师手冢治虫、宫崎骏和高畑勋作品中代表性的动画形象进行符号分析,并对其他日本经典商业动画形象,如蜡笔小新、花仙子、樱桃小丸子、圣斗士、剑心、犬夜叉和流川枫等分别进行介绍。在该书的最后一章,作者对动画形象的符号意义进行阐释,从动画形象的符号生产和传播及动漫形象的文化符号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度分析。但限于该书的总体框架带有梳理性的特质,因此对具体的动画形象所用篇幅有限,分析的深度不够。

近年来,有关动漫形象的研究还见诸各种期刊。例如:于玺发表于《艺术与设计》2008年12期的论文《动漫产业的象征符号——动漫形象》;傅立新发表于《包装世界》2008年04期的论文《动漫角色形象在消费产品中的内涵性符号意义》;许盛发表于《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年01期的论文《浅议动漫角色造型设计的应用表现特性》;李艳、邵昂发表于《科技信息》2009年16期的论文《动漫形象在媒介传播中的应用》。这些文章的关注点还在于动漫形象设计的技术性应用,对于动漫形象所具有的深层文化意义还缺乏学理探究。(五)其他类型的研究

动漫产业研究。动漫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热点,近几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相关研究也应运而生。谭林、殷俊2006年编著《动漫产业》(2009年该书再版发行),该书首先厘清了动漫产业的概念,对动漫产业发展历程及趋势、动漫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论述,并对欧美以及日本、韩国的动漫产业予以介绍。邓林2008年出版的《世界动漫产业发展概论》也采用类似的结构。丁伟主编的《2008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动漫产业进行总结性的研究:2007年动漫产业的发展环境、整体发展概况、创作与制作概况、传播与消费状况、教育与科研概况,以及对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建议和对策。该书统计数据详实,点面结合,从各个层面对动漫产业状况进行分析,成为国内动漫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动漫产业研究是动漫艺术的外延研究,与动漫艺术本身关系不大。

动画文化本体研究。齐骥2009年的著作《动画文化学》是从社会学和传播学的角度,以人文主义为线索对动画文化进行学理探究。该书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动画文化本体探索、动画中的身份认知、动画中的女性角色、动画中的城市景观、动画的传播形态、动画的文化生态和动画产业的反思。值得称道的是,该书并非空谈理论的虚妄构架,而是将理论设想与动画作品分析有机结合,互为印证。此论著是具有创意的动画理论研究成果。国外研究现状(一)梳理性研究

爱德华·福克斯(E.Fuchs)出版于1906年的著作《欧洲漫画史》(Die Darikatur Der-Europäischen Völker),以1848年为界,分为两卷本,讲述了从古代至1900年的欧洲漫画发展历史。涉及的国家有埃及、希腊、罗马、英国、德国、法国、荷兰和意大利。该书对漫画的概念进行定义,并对各种政治漫画所指涉的历史背景做了详细交代,彰显了古代和近代漫画在现代漫画诞生以前所担当的文化角色。准确地讲,这是关于欧洲前现代漫画研究最为深入的著作,凸显了漫画在文化史和艺术史中的重要地位。

蒂姆·皮尔彻(Tim Pilcher)与布拉德·布鲁克斯(Brad Brooks)2005年合著的《世界漫画指南》(The Essential Guide to World Comics)对现代漫画发展史进行了清晰的梳理。该书不仅介绍了欧美漫画大国的漫画发展历史,还对日本现代漫画的崛起做了重要介绍和独到分析,并对其在当代文化发展中的意义予以肯定。此外,该书还对澳大利亚、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菲律宾、越南、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古巴、印度、南非、尼日利亚、黎巴嫩等地的漫画做了简要介绍,甚至包括阿拉伯世界的漫画发展状况。总之,这是一本有独特见解的漫画发展史著作。

山口康男编著的《日本动画全史》2008年在国内出版。作为日本漫画发展过程中的参与者,山口康男长期工作在动漫制作第一线,曾任东映动画董事和企划营业部长。本书只在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动画、动画电影的起源,以及对日本动画影响深远的迪斯尼动画片,而用大量篇幅梳理了早期日本动漫人的摸索之路、二战后日本动画的复兴、东映动画的起步、电视动画的繁荣、虫制作公司的跌宕起伏、日本动画的强势、日本动画的奇迹以及日本动画的现状与课题。该书呈现了在日本动漫产业繁荣的道路上无数“无名英雄”动漫人的铺垫和努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此外,国外可查的有7种有关皮克斯的研究文本,目前只有大卫·A.普莱斯(David A.Price)著《皮克斯总动员——动画帝国全接触》(The Pixar Touch:The Making of a Company)被译成中文。该书呈现的是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创业史,作者并没有对任何一部皮克斯动画电影的内容做完整的介绍或评述,却详实讲述了皮克斯第一部3D影片《玩具总动员》“出炉”前历时4年的几经周折,从剧本、角色设定、音乐和配音,没有一个环节不是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该书真实地再现了以拉塞特为代表的皮克斯团队为实现梦想而燃烧的激情和创造力。该书还讲述了《虫虫危机》《怪物公司》《海底总动员》等影片制作的幕后故事,这对于了解皮克斯或3D动画电影的制作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二)个案研究

中尾明1991年的著作《手冢治虫——用漫画和卡通连接世界》的中译本于2008年在国内出版。据说这是诸多手冢治虫传记中的最有权威的一本。该书以时间为序,讲述了手冢治虫的人生经历及其动漫艺术之路,书中附有手冢治虫大量的手稿和生活照,为手冢治虫研究提供了很多资料。

手冢治虫的自传《我的漫画人生》通俗易懂,讲述了大师如何走上漫画之路,又怎样在早年的学医经历中获得之后漫画中的“生命关怀”的主题。书中有手冢治虫的妹妹、小学同学和朋友的回忆文章。书中还有手冢治虫关于人性的思考、人生态度和为人的准则,这将成为手冢治虫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本书与万籁鸣的《我与孙悟空》有异曲同工之妙。(三)专题研究

青井汎的著作《宫崎骏的暗号》以客观的视角审视宫崎骏作品,揭示了宫崎骏动画创作的内在线索和丰富的思想文化元素。例如,作者将西班牙电影《蜜蜂的耳语》与《龙猫》的情节设置进行一一比对,以令人信服的表述揭示前者对后者的巨大影响;作者还将澳大利亚电影《在罕巾古岩山的郊游》和前苏联电影《乡愁》与《千与千寻》进行对比,揭示前两者与《千与千寻》的共同之处。文中还有很多关于宫崎骏作品的论点,如“‘真情’中包含的中国思想”“在崩溃的现实前面展开的世界”“利用‘无’的设计”等,均闪耀着作者的真知灼见。这本书无疑成为解读宫崎骏作品的重要参照。

手冢制作公司编著的《手冢治虫:原画的秘密》,该书以开放的态度,展示了150多幅手冢治虫的珍贵原稿,其中包括动漫人物造型设计、创作大纲和笔记、对白和旁白设置,书中还呈现了手冢治虫漫画创作的修改过程,坦诚真挚地揭开了大师创作的神秘面纱,真实地再现了大师在创作中所持的不断尝试、精益求精的态度。

法国奥利维耶·科特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幕后·手记》多以技术层面,从制作的角度,对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短片进行剖析。该书在介绍每部动画短片时,同时附有对动画导演的访谈,成为了解其拍摄理念的珍贵资料。

综上所述,尽管动画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却也出现不乏上乘的研究成果。虽然目前关于动画形象的专题研究还十分有限——这也成为本文的理论依据,但其他类型的研究文本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文献以及不同的研究视角。也有些研究从侧面对动画形象多有涉及,这都对本文的撰写大有裨益,成为本文写作的重要基石。四、研究方法

本文不是对经典动画片的赏析式的研究和档案式的记录总结,没有对一部部经典动画片进行平铺直叙的详细介绍,或对哪一部动画片从内容、剧作结构、人物形象、文化内涵、精彩场景做全方位的研究。本文力图从独特的视角,以具有代表性的几类动画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探讨其在整个影片中的作用,及其蕴含的文化意义和艺术表现张力。在分析具体的动画形象时,不乏对其产生的语境进行文化解读和心理分析。对于某些动画形象,因其饱满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解析,力图充分地挖掘其内含的丰富意义。

本文大量涉及动画形象之间的比较,因此,分析式比较的研究方法是贯穿于全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此外,笔者还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采用了女性主义的研究视角、社会学、心理学和美学的研究方法。

动画中女性形象因其所处时代和故事文本的不同,其造型和个性自然也各不相同,但这只是表面层次的相异。本文选择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更深层次的目的是凸显女性社会角色及其主体意识的变迁。因此,除了采用了分析比较的方法外,在对这些女性形象进行剖析时,本文还运用了女性主义的研究视角,并将其渗透到动画形象的分析之中,而不是用空泛的女性主义理论嫁接形象分析。例如对《料理鼠王》中女厨师克蕾尔的性格解读,因本文在分析其外貌和言行时采用了女性主义的视角,这使一个被很多研究者忽视的配角获得了饱满鲜活的形象,挖掘出导演对其倾注的深意。

为了使动画形象更具有亲和力,更贴近当今社会的文化语境,越来越多的动画形象被赋予凡人特质,浸染于复杂的社会环境。那么,社会学的解读方式就成为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例如,在分析《超人特工队》中的超级英雄鲍伯时,本文强调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发生的冲突,以彰显已有社会价值体系的解构和重构。本文还强调当代社会对人权和隐私权的重新阐释,这为理解和解释超人在当代社会遇到的困境做了理论上的铺垫。

有些动画形象虽然定位于未来,其引发的问题看似是对未来社会的臆想,其实不过是现实社会的镜像,是当代人精神世界的“变体”。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则能解读其中的关联。例如《攻壳机动队》中的机器人素子,她一再追问自己是否还属于人类,这个表面上属于未来机器人的困惑,实际上深刻地反映了当代人的精神惶恐。因为在高度商业化的社会,如何在欲望和利益的干扰下保持自我已成为当代人面临的大命题。而在解读《铁巨人》时,铁巨人最后选择牺牲自我,从人格心理学的视角则可以解释其壮举的深层缘由。这个庞大的机器人因为与霍佳特和迪恩结下友谊,而以人类的标准来树立自己的“人格”和理想。如果仅仅以机器人天性善良为由,是不能解释其行为的真实驱动力的。

对于反美学动画形象,本文强调其产生的文化语境,这意味着需要对当代审美文化的转向有所论及。因为这些反美学动画形象的出现不是几个孤例,而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现象。将其归因于一时的“潮流”不免过于简单,其背后一定有文化上的准备和理论上的支撑。那么,以美学的视角探讨动画中出现的丑陋形象,揭示其视觉上的张力和内涵的反讽意味就成为本文的着力点。例如同性恋者阿花、红猪波鲁克、僵尸新娘艾米丽和怪物史莱克,其丑陋的外表不仅与其内心的不羁、善良和智慧形成强烈的反差,更重要的是,这些怪异的造型是向世俗审美眼光公然挑战的宣言。从某种意义上说,反美学动画形象的出现符合当代人的心理需求。

因此,鉴于对不同研究对象所挖掘的维度不同,本文针对具体动画形象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各有侧重,从总体上讲,本文采用的是综合性的研究方法。第一章动画中的英雄和反英雄形象

英雄形象一直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呈现于视觉艺术之中。古希腊英雄以亦庄亦谐的方式呈现于雕塑和瓶画;西方古典油画中有很大一部分以神话英雄作为表现对象;频繁出现在宗教绘画中的耶稣基督实质上也是作为英雄形象呈现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英雄和神之间有某种共通之处,所以英雄常出现在以神话为载体的语境中,拿破仑就曾让画家把自己表现成神的样子。现代主义艺术时期,英雄和神话在绘画中“隐退”,却在新诞生的视觉艺术——电影、动画和漫画中呈现。我们甚至可以把这几种视觉艺术形式看做是神话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另一种文本方式。另一方面,超级英雄动画和机器人动画都与科幻联姻,都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想象、对未知的探寻。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科幻片《月球旅行记》拍摄于1902年,而人类真正登上月球则是半个世纪以后的事情。那么,我们今天也有理由相信,借助动画中的机器人英雄对科技和人工智能进行大胆想象的同时提出的质疑和反思,也许就是人类未来将要面对的问题。卡西尔曾经说:“人类文化开端于一种远为错综复杂的心智状态。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都不得不经过一个神话阶段。在科学思想的历史上,炼金术先于化学,占星术先于天文学。”因此,对于动画中的超级英雄和机器人英雄,我们决不能仅仅将其看做寻求刺激和满足心理预期的娱乐符号,他们其实是一道通向未来的桥梁。当深入探寻这些“虚幻”的英雄形象,我们会发现人类对未来既充满乐观,又心怀忧患,我们不妨把这种矛盾心理化作我们前行路上的灯盏,它既给予我们光亮,也让我们看到前方路途崎岖。

当然,动画中还有一种英雄不具备超出常人的能力和外形,他们就像身边的你、我、他,看似平凡卑微,却以反神话的方式创造了神话,最终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早在超级英雄在美国大红大紫之前,远在欧洲比利时的漫画大师埃尔热即以反英雄的方式塑造了小记者丁丁。丁丁虽然外貌文弱,却用智慧和勇敢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动画中的这类反英雄角色不仅给平凡人以信心,还提醒我们不要总以仰视的姿态看待英雄,这就像人类一方面在创造神话,另一方面又在消解神话;一方面崇拜偶像,另一方面又渴望偶像走下神坛,来到你我中间。第一节经过凡世洗涤的超级英雄

谈及动画中的超级英雄,不能回避美国漫画对这类动画形象的贡献。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漫画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类型漫画得到全面发展,超级英雄类漫画应运而生,这与美国经历过第一次经济萧条后国力逐渐复苏有关,也与美国文化一直崇尚的个人英雄主义有关。1938年,由两个十几岁孩子创作的漫画《超人》刊登在《动作漫画》的创刊号上,这拉开了漫画史上超级英雄出场的序幕。紧接着,1939年《蝙蝠侠》在《侦探漫画》上首次发表,以后陆续发表的超级英雄类漫画还有:拥有超级速度的《闪电侠》,刀枪不入、拥有魔力武器的女超人《女奇侠》,拥有无所不能的魔力绿戒指的《绿灯侠》,讲述已故警察灵魂的《幽灵》,以及带有翅膀的英雄《鹰人》等。这些超人都是正义的化身,是保护人类和惩治罪犯的英雄。而且,这些超级英雄漫画多与科幻故事相联姻,这一特征在后来的超级英雄类动画中依然延续。《超人》《蝙蝠侠》和《蜘蛛侠》都先后拍成动画片和真人电影。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沧桑,美国人的“超人情结”依旧,只不过风光无限的超人渐渐从理想主义的神坛上走下,多了几分现实主义的色彩。《超人特工队》(The Incredibles)是皮克斯2004年推出的全3D动画电影。自从《玩具总动员》《虫虫危机》《怪物公司》和《海底总动员》问世以来,皮克斯动画一直以原创著名,其影片中出现的很多动画角色都成为永留动画史的经典形象。《超人特工队》是其中少有的“借用”经典动画形象进行“再创作”的影片,皮克斯对“超人”具有创意的角色设置使观众耳目一新。超人在影片中遇到了今天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家庭生活更使超人浸染了浓重的“烟火”之气。

影片上映后受到了一致好评,该片于2005年荣获第77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最佳音效剪辑奖,以及国际动画协会举办的第32届艾尼奖最佳动画、最佳导演和最佳配音三项大奖。值得一提的是,该片的导演是有着“动画神童”之称的布莱德·伯德(Brad Bird),他的代表作还有《铁巨人》和《辛普森一家》。英雄形象的凡俗化倾向

在早期的二维动画《超人》中,超人是非常标准的英雄形象,健美匀称的身材,帅气英俊的长相,他的表情和动作都充满了正义的英雄气概。除了红蓝相间的紧身衣,超人肩上迎风飘扬的红色披风其实是古代骑士的装扮在现代社会的延伸(图1)。平时以记者卡拉卡·肯特的身份出现时,超人则西装革履,戴一副眼镜,透露着文质彬彬的书生气。这两种形象之间既有反差,又很协调。《超人特工队》中的超人则有着明显的凡俗化和漫画化的倾向。鲍伯虽然身材依旧健硕,但夸张硬朗的肌肉线条使其看上去更像是健美运动员,厚实的胸肌把紧身衣撑得鼓鼓囊囊。和魁梧的上身相比,其双腿则显得有些短小,这种有意的不匀称为超人平添了一丝幽默滑稽的气息,这为超人后来遭遇的尴尬境地做了视觉上的铺垫(图2)。鲍伯的长相和影片中其他男性的形象有些“扯平”,算不上英俊,宽大而向前凸出的下巴为其增加了莽撞与憨直之气。超人胸前标志性的“s”(superman的首字母)换成了“i”(incredible的首字母),被人称作“不可思议先生”。而且,超人的“招牌”披风没有了,鲍伯的服装设计师米依达认为,披风容易在打斗中卡住出意外。果然,有着“超人情结”的反派人物辛德瑞最后就因为披风卷进飞机的螺旋桨而断送了性命。超人形象凡俗化的特征在鲍伯“下岗”后愈加明显,由于在保险公司任职,成年累月的办公室生涯使其肌肉松弛、大腹便便,与英雄形象愈行愈远。图1 动画《超人》中的超人图2 动画《超人特工队》中的超人社会价值受到质疑的超级英雄

超人作为动漫世界的经典人物,是拯救世界、打击罪恶和帮助人类的英雄,我们已经对此深信不疑。皮克斯塑造的超人鲍伯却因为这些“天职”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挫败。尽管鲍伯在影片开头风光无限:他在赶往教堂参加自己婚礼仪式的途中帮助一位老妇人从树上捉回了宠物猫;拦截了一名持枪匪徒;救下了一个企图跳楼自杀的人;抓住了一个用炸弹盗窃银行的“知名罪犯”Bomb Voyage,解除了Bomb Voyage放在“超人粉丝”辛德瑞身上的炸弹;阻止了一辆列车从高架桥上坠毁。然而,超人鲍伯却受到那个企图跳楼自杀的奥利弗·山斯维特的控告。其辩护律师说奥利弗并没有请求救助,他并不想被救,鲍伯不仅妨碍了他的自杀行为,而且在救他时使其受伤,使他每天得遭受伤痛的折磨。紧接着,鲍伯又受到列车事故中诸多受伤者的控诉。如此一来,政府不得不为超人在法庭上的败诉承担百万美元的费用,而且打开了社会上“超人案件”的口子,控诉其他超人“多管闲事”的案件也越来越多。迫于公众压力和巨大的财政负担,政府不得不考虑重新安置超人的社会角色。无疑,超人面临的困境折射了经过解构与重构的当代社会价值体系,引发了对人权意义与内涵的当代诠释:保护与挽救生命不再是永恒不变和至高无上的真理。正如奥利弗对鲍伯所说:“你救了我的命,却毁了我的死亡。”保护隐私和尊重个人的意志成为高于生命的权益。在此情形下,超人被迫承诺不再履行所谓的“英雄行为”,并且隐藏身份成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超级英雄的社会价值由此被当代社会彻底消解。不甘心困于无聊工作和琐碎家庭生活的超级英雄

下岗后的超人无疑将面临巨大的心理落差。他们从叱咤风云、受人尊重的社会英雄,“沦落”为庸常的社会一员,不得不对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角色进行重新认知和定位,低调和安于现状是超人们不得不采取的姿态。鲍伯的妻子弹力女超人海伦生育了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心安理得地做起了全职太太。她对超人的现状有清醒的认识,一再教育能跑得飞快的儿子小飞不要暴露自己的超人能力和特殊性,她甚至不允许儿子参加体育活动,为的是和周围的其他人平等一致。鲍伯的适应能力则不及海伦。首先,“英雄难掩本色”。任职于保险公司的鲍伯负责理赔业务(图3),虽然对自己的工作缺乏热情,但惯于助人的他常常暗地里帮助客户索赔,这种“吃里扒外”的行为自然引起老板的不悦。一次鲍伯被老板叫到办公室训话,因不满于老板的自私和嚣张的气焰,他一怒之下把老板从办公室穿墙抛出,解了恨却也丢了工作。其次,退居二线的鲍伯不甘心平庸的生活。工作不顺心时他拿自己的座驾出气,对于家庭琐事他或采取漠然的态度,或与海伦争论不休。和妻子的教育方式相反,鲍伯对儿子小飞灌输的是“超人自豪论”,他让儿子不必为自己的超强能力而感到羞愧,正是这种超强能力使他们与众不同。为发泄内心的压抑,找回当年的英雄感觉,鲍伯还时常“手痒”,瞒着家人与昔日超人特工队的“冷冻侠”在夜色中外出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当他获知附近有火灾信息时难掩的兴奋之情令人心酸。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鲍伯和“冷冻侠”为避免被人认出不得不戴上头套,以劫匪的“行头”行使仗义。正因为鲍伯对现状极度不满以及对昔日辉煌无限留恋,为其后来接受所谓的秘密任务做了铺垫。图3 在保险公司任职的超人鲍伯以亲情名义上演的英雄拯救大戏

如何让落魄的英雄重出江湖?影片设计了颇具亲和力的情节使超人的“归来”顺其自然。鲍伯在失业当天接到的高薪职位使其精神为之一振。他改善了家里的经济条件,重新焕发了对生活的激情,与海伦又回到浓情蜜意的状态。此外,鲍伯开始积极减肥,锻炼身体,试图恢复做“不可思议先生”时的体型。然而,这项秘密任务实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其幕后主谋是当年的“超人粉丝”辛德瑞。十五年前的辛德瑞总想跟着鲍伯行侠仗义,却总被鲍伯当做小男孩的胡闹而遭到粗暴回绝。儿时的积怨使成年后的辛德瑞心理变得扭曲,他在一个小岛上秘密研制机器人以杀死所有超人,而鲍伯就是他的试验品。困于小岛的鲍伯知道真相后却难以逃脱。海伦从服装设计师米依达那儿得知真相后,决定驾驶飞机去营救丈夫,感到父母遇上麻烦的女儿小倩和儿子小飞悄悄地上了飞机。平时主张“夹着尾巴”做人的海伦在危急关头抛开了所有顾忌,鼓励女儿和儿子充分发挥超人的特长,勇敢地应对面临的一切。于是,穿上红色超人套装的母子三人各显神通与岛上的机器人斗智斗勇,一场精彩的家庭营救战就此拉开序幕。鲍伯在辛德瑞助手的帮助下最终与家人会合,并将“战场”从小岛移至他们所居住的城市。经过激烈的较量,他们在“冷冻侠”的帮助下制服了辛德瑞研制的机器人,解除了机器人对城市的威胁。市民对超人的英勇行为纷纷致以久违的诚挚掌声,这令“冷冻侠”感到“回到了旧时光”。可见,身陷危机的鲍伯给超人家庭成员的超级能量提供了释放的契机,失去社会认知的超人终于在维护亲情的战斗中重新确认其个人价值。海伦重拾弹力女超人的神奇风采,小飞压抑已久的表现欲得到释放,青春期的小倩也找到了自信,就连还是婴儿的杰克也小露锋芒展示了自己的特殊本领。总之,鲍伯一家人在亲情的凝聚力之下演绎了一场英雄与邪恶势力较量的精彩博弈。这使公众意识到有必要对超人的社会价值进行重新认知,甚至使超人因此有可能从隐蔽身份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影片结尾,鲍伯与海伦带领小倩和杰克观看小飞的田径比赛,小飞在跑道上的过人表现,以及一家人毫无顾忌的大声助威,似乎都在宣称超人终于可以坦然地以真实的自我状态生活在你我中间(图4)。图4 体育场上为小飞助威的超人一家

经过凡世洗礼的超人不仅没有破坏我们对英雄的期待,其真实的处境反而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英雄落难”时的无奈和痛苦;时代的更迭并不能消泯人类对英雄的期待,正如人类无法摒弃对正义和勇敢的崇尚。影片以一个超人家庭作为缩影折射出美国的大国理念,正如真人电影《蜘蛛侠》中的一句台词,“更强大的能力意味着将肩负更重大的责任”。然而,就像影片中公众对超人“侠义过度”的控诉,有“世界警察”之称的美国在现实中也常常因为其“多管闲事”而遭受国际社会的谴责。影片最后重新对超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加以肯定,似乎可以将其看做是美国对其大国理念的辩解和坚持。第二节承载人类梦想与困惑的机器英雄一、徘徊于人文理性与科技理性之间的机器英雄

据不完全统计,自1963年至2004年,日本创作的机器人动画多达126部。机器人动画是科幻动画中较为极端的表现形式,它风行于日本有其特殊的文化语境。首先,追逐高科技探索的国际环境。20世纪50、60年代,前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军事竞赛导致科技成为衡量国力强弱的杠杆。一向对学习西方充满热忱的日本自然受其影响。其次,崇尚技术进步和善于幻想的日本文化。日本重视科技研发归因于其版图和能源的限制,这已成为共识。然而,有研究者认为,日本民族善于创造虚拟形象和富有想象力也是由于其“实体资源和空间资源的相对有限”,这种观点也不无道理。加之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生产国,其制造的机器人占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有如此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机器人成为日本科幻动画的主角也在情理之中。与宫崎骏或大友克洋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对早期工业时代机械文明的迷恋不同,机器人动画主要表现为对未来高科技的想象,体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幻想和忧虑。

机器人作为一种人造英雄,与超级英雄的不同之处在于,超人通常是具有超出普通人能力的人,而机器英雄除了具有超强的能力,还常常具有介于人性和机器之间的“特殊人格”,纠结于人文理性和科技理性常常成为机器英雄痛苦的源头。手冢治虫塑造的机器人阿童木(图5)是最早体现这种矛盾的典型形象。身怀十万马力和七种武器的阿童木正义勇敢,他主动承担保护人类的责任,总是义无反顾地与邪恶势力做斗争。如果阿童木的行为完全是听从茶水博士设置的指令,那么他可能就是一个单纯快乐的机器人。可是,手冢治虫同时赋予阿童木人类的思想和人类的理想人格,这使其爱憎分明,并开始思考“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类深奥的问题,甚至还经常思考自己的“人生”。看重情谊的他希望成为人类的一员,却总是为自己无法成为真正的人类而痛苦不已。阿童木内心的挣扎将观众引向对人类未来的思考,并使动画片成为具有人文深度的“非童话叙事”。尽管阿童木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和米老鼠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相当,而且阿童木的形象设计深受米老鼠形象的影响,但若从动画形象所承载的文化含量来看,米老鼠则远远不及阿童木。阿童木的形象蕴含着对科技及人性的深刻思考,对后来的机器人动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图5《铁臂阿童木》

大友克洋和押井守执导的机器人动画延续了手冢治虫对科技和未来的思考。大友克洋执导的《老人Z》(图6)和《大都会》(图7)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然而,将手冢治虫对科技的忧虑展现到极致的莫过于拟真机器人动画片《攻壳机动队》。它改编自士郎正宗1989年开始连载的同名漫画,1995年由押井守改编并导演拍成电影《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该片获得英国Manga娱乐公司的全额投资,这在日本尚属首例。影片在美国上映后以其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引起了轰动。2003年士郎正宗发行漫画《攻壳机动队2》的单行本,2004年再由押井守将其改编并拍成电影《攻壳机动队2:无罪》(Ghost In the Shell:Innocence)。据说,《骇客帝国》的两位编剧沃卓斯基兄弟就是从《攻壳机动队》中获得了创作灵感。和日本其他机器人动画相比,《攻壳机动队》无论从复杂的故事内容、诡异的艺术风格,还是从厚重的文化承载来看,都是一部面向成人的动画电影。它以大胆的想象、深刻的质疑精神向人文理性和科技理性提出了挑战。图6《老人Z》图7《大都会》被机械和电子网络逐渐吞噬的人类肌体《攻壳机动队》将故事发生的时间定为2029年,那时机器人对人类来说不再是“异类”,而是渗透进人类躯体、成为与人类主体不分你我的一部分。科技高度发展到很多人体器官都能被机械替代,甚至生物细胞也能被机械细胞替代。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改造自己的身体,以至于每个人躯体内机械构件的比重都不尽相同。最常见的是改造部分身体结构,也有人只保留人类的大脑而身体其余构造全部机械化,最极端的则是完全成为一个机器人。男主人公巴特(图8)的四肢和大部分身体都是人造机械,只有大脑还留有人类的记忆,他装有一双依赖人造视网膜的机械眼,这意味着他放弃了最能传达人类情感的器官。女主人公素子(图9)是人类、生化组织和机器的复合体,她身材健美,长相清秀,留着利落的短发,脖子后面有四个可以与网络连接的端口,能随时插入电缆获取信息。影片开头,夜幕中坐在楼顶的素子从脖子上拔出电缆,从端口冒出的蓝色电火花让人不寒而栗,素子的表情却泰然自若。外交部六组中村带来的威斯勒博士,一双机械手分解成像用电缆连接的竹节,飞快地敲击键盘。而被车撞倒的一位女性,因为有电脑狂徒傀儡王侵入体内,即使只有半截身体亦能思考。影片中所演示的机械向人类肌体渗透的想象实际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人类对科技的恐惧。从影片中机器人对机械的依赖表明,高科技虽然能帮助人类提升其有限的能力,却也威胁到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肉身存在,因为类似的人工装置可以在他人身上复制。这意味着人类制造的机械反过来对人类进行控制,人类“本我”对自己的控制力反而越来越弱,甚至有丧失的危险。图8 《攻壳机动队》中的巴特图9 《攻壳机动队》中的素子机器英雄彷徨而无所依凭的精神世界

巴特和素子都是属于政府直属机关公安九组的刑警,专门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的恐怖犯罪和高科技犯罪。照理来说,身为“国家英雄”的他们应该拥有正义凛然和健康自信的精神面貌。然而,人机合体的构造决定他们拥有非常复杂的精神世界。少校警官素子有一双多愁善感的眼睛,身为机器人的她却又有非常强的主体意识,总是对未来充满忧虑。她担心自己体内的人造部件会出故障,以后要靠维修才能生活;她还担心以后离职或退休后,得缴还自己的电子脑和身体,到那时自己的身体上将所剩无几。素子关于自我身份确认的思考是影片中非常精彩的一笔。尽管清醒地知道连自己身体的新陈代谢都由电脑控制,素子却对自己独一无二的个体存在坚信不疑,她曾喃喃地说:“人体由无数成分组成,而这些成分同时造就我独特的人格。当然我的脸和声音也和他人不同,但我的记忆则属于我个人独有,我也有属于自己的命运。这些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我还有个人收集咨询的方式,综合这些才形成我个人的善恶观念。我虽感到受到限制,却能在束缚内伸展自我。”正因为素子是机器人,她极力进行自我确认的言语和行为才更显得感人,甚至让人震撼。她冒险在海里潜水,甚至不顾海水可能使其身体的机械部件受损,可能这就是她对命运做出的小小的反抗吧。然而,素子之所以痛苦还在于她对自己是否属于人类深表怀疑,她说:“也许我早已死去,别人将我的脑塞入这身体。也许‘我’从来就不曾存在。”她还追问巴特:“如果电子脑能够自行生产本身的灵魂呢?那你和我的脑子会有什么不同?那也能算是人吗?”可见,素子内心的矛盾和彷徨表明她不甘于做一个执行任务的高科技工具,而对作为人留有深深的眷恋。但是,她又对人类贪婪的本性心怀不满,她说:“只要有科技,人类就想得到,简直就是天性。”影片还用外交部六组的中村(一个地地道道的人)说明人类世界其实充满了自私和邪恶的欲望。虽然追杀目标敌人是影片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但用富有哲理的思辨表达对高科技未来世界的担忧、对人性的怀疑,其实是士郎正宗和押井守更想表达的内容。机器英雄不容乐观的命运

如果说超级英雄的烦恼在于难以实现社会理想和个人价值,那么影片中机器英雄的烦恼则是毫无保障的个体存在。素子在追踪傀儡王时与巨型机器人武器进行交锋,势单力薄的她不幸被肢解,她身体表面的皮肤被撕裂,体内的机械装置和电缆被扯断,其情景让人触目惊心。接着,素子的脑袋又被炸开花,好朋友巴特为保护她也被炸断了胳膊。念及朋友情谊的巴特在黑市上买来和素子以前不一样的头和身体对其进行修复(图10)。与其他机器人进行嫁接后的素子不仅外观改变了,性情也大变。多愁善感的素子变成冷静理性的女孩,她面无表情地谢绝巴特的热情挽留,并说:“我已经不是女人,也非‘少校’,也不是‘傀儡王’程式。”这其实是对素子过去身份的否定,表明她完全是一个陌生人。从形式上看,素子的生命体得到某种延续,这是人类难以企及的梦想,但从本质上讲,作为独一无二的素子已不复存在,素子一直担心的身份问题被彻底地显现了。这似乎也应验了电脑狂人傀儡王所说:“你能证明你的存在吗,科学和哲学都无法解释生命。”而且,追踪傀儡王的案子因为所谓的“外交理由”而被删除记录,这意味着素子和巴特的一切努力和代价都化为虚妄。影片以让人难以接受的不完美收场,没有留下任何希望,押井守以此表达其对未来的悲观和对人性的失望,如此“残酷”的手法也符合押井守一贯的艺术风格。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