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挑灯谈酒(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2 04:08:03

点击下载

作者:崔济哲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醉里挑灯谈酒

醉里挑灯谈酒试读:

序一

崔济哲是新闻人,同时也是散文家。他读书多,见识广,其散文从来不拘于一格一类,行文亦无定规定式,颇得散文文体真谛。此番,他又要结集出版自己的新散文集了,且是有“主题”的集子,所收25篇散文,无不专注于一个“酒”字。也是醉了,居然能有这么多说酒的话题。刚说他的散文所涉甚广,却即刻就提到“主题词”和“关键字”,我以为这不矛盾,所谓形散神不散,做文章的人通常会在一定时期内热衷于某个“话题”并使之成为“故事核”,也必定会在一篇作品里抓住一个特定的“魂”。“酒”就是这样成为崔济哲散文创作中一个特殊系列的吧。崔济哲近年来在文学创作上十分发力,已连续出版了数部散文集,今次推出“酒”专题散文,这是他勤于创作的一个旁证,他所创作的散文自然还有更广阔的领域。让酒成为专注的意象,并探寻、挖掘其背后的精魂,是这本散文集的集中追求。作者的谋略在于,搜寻、整理历史上与酒相关的名人逸事,追述他们的酒故事,生发他们的真性情。餐桌上的酒也许是俗物,是“奢侈品”,纸面上的酒是雅趣,是激发性情的“润滑剂”。崔济哲就此带领读者进入到一个酒世界。但这里绝非花天酒地,绝非纸醉金迷,而是在“酒文化”背景下看取活的性情,打开一个个精彩的人生世界。从孔子、庄子到屈原、陶潜,再到李白、杜甫;从唐诗宋词到《红楼梦》;从鸿门宴到杯酒释兵权,从古代的猛士到现代的“武将军”;从酒歌、酒话到醉酒、醒酒,千姿百态,杯光剑影,文采斐然,激扬文字:一个跨越千年的酒世界呈现在这一册书里,他们因文字而穿越式“聚会”,仿佛在共饮共叙,又仿佛在开“诗词大会”,可谓把酒临风,别开生面,杯里乾坤,挥洒自如。崔济哲的这些散文突出酒文化。中国是酒的发源地,酿酒、饮酒的历史从未间断,“酒文化”的总结归纳无疑是个深广的世界吧,只可惜以我之学力无以了解,崔济哲的散文则从感性的层面为我们打开了这个广阔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称解渴。第一篇章《酒的魅力》其实就是酒文化的多方位透视。八千年的酿酒史留下许多美好传说,无尽数的酒器是另一种艺术。酒有神力,也是撒旦。历朝历代的帝王既有因酒而兴、因酒而亡的前秦君主苻生,也有因酒暴露凶残面目的北齐开国皇帝高洋。一部中国文学史,从某个角度看,也可串接起一部诗人作家的饮酒佳话史。酒毕竟有其世俗的一面,庙堂之上的酒高深莫测,文人墨客的酒五光十色,然而山林中,茅屋下,百姓的炕头,路边的小店,无不有因酒而欢乐的场景,于是,闹酒耍酒、猜拳行令等民间酒文化、酒习俗纷纷流入纸面。崔济哲笔下的酒于是就成了上可以入庙堂,下可以见厨房的妙品。崔济哲的这些散文表达真性情。崔济哲时而在文章里流露出自己爱酒、好酒的一面。酒在他眼里不是应景的道具,而是性情挥洒的见证。他谈关于酒的种种文化,也谈文化人的种种酒态。远的不说,即就现代以来,文化名人对酒的态度,酒桌上的表现,酒后的率性,即是他发自内心欣赏,刻意要去表现的一面。陈独秀、李大钊、章太炎,鲁迅、胡适、老舍,梅贻琦、柳亚子、辜鸿铭,各类文化名人,其实都有曾因饮酒而留下的佳话,见出性情。古今中外的人物,他写到的太多了,尽管详略不等,角度有别,但满目飘过的身影,集合成了另一种陌生的文化人姿态。读者不妨从中寻觅,或许就会遇到自己熟悉、热爱的某位作家学者正在书中狂饮。崔济哲的这些散文联结诗书画。李白是诗仙也是酒仙,杜甫关注时事也记述酒友,《红楼梦》里多有酒宴上的种种雅趣。“千年醉兰亭”是中国书法极品与其作者王羲之醉酒的结晶,张旭的狂草与狂饮定有必然联系,“酒醉苏词”是诗词精品在酒兴正浓时的爆发,“给五柳先生敬酒”是对“只有饮者留其名”的典型诠释。崔济哲在这些散文里历数自己所了解和掌握的文人饮酒故事,将中国传统诗书画与酒的联系一一道来,颇有目不暇接之感。崔济哲写酒应当也部分地因为自己爱酒。插队时的喝酒经历,出国时的酒风见闻,乡村里,城市间,工厂中,校园内,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无不有酒兴正酣的场景。崔济哲尽享其中,他的散文因此多了些许烟火气和亲切感,并不是以“酒文化”的权威讲述口吻而凌空高蹈。我于酒文化素无探究,散文心得也甚微,与崔济哲相识经年已久但往来其实甚少,毕竟不在一个领域从业,文章上都是同好,但岂有敢为之作序的能耐。然邀之殷切,拒之恐失诚意,于是只能鼓足勇气,且把感想当序言来写,不足道或不恰当处只能求得谅解了。不过,我去年曾发表过一篇写“鲁迅与酒”的文章,梳理了鲁迅及文章与酒之关系,后来有一次聚会时,崔济哲当面提到他读过此文的一些看法。我想或许这也是促成他命我为之“酒”文作序的缘由之一吧,也算是“酒”逢知己,千字不辞了。我在写“鲁迅与酒”的时候,发现一个现象,其实在鲁迅笔下,酒并不是必须摆在桌上饮用的“神水”,很多时候不过是一点谈资,一个说辞,尤其是在他与许广平的书信往来中,“酒”多半是个虚拟之物,是以并不发生饮酒而谈论饮酒的利弊,一方劝少饮酒而表达关心,一方则以“不喝”“少喝”回馈诚意。虚拟之“酒”因此变得更为有趣,更加微妙,颇似微醺之后的妙趣。进而,我又以为,其实在中国文人笔下,写酒也并非都是做饮酒记录,“酒”字果真具有虚拟特点,“醉酒”未必都是亲力亲为,有时也是借故发泄,是一种想象与夸张。一个人幻想或回味醉酒状态,借此亦可抒发当下或许只是喝了一碗粥之后也会有的心绪和惆怅。也是在去年,我枕边放了一本随手翻阅的闲书《唐诗别裁集》,我本是想通过偶尔翻阅多认识几个繁体字,却不想读到一个满眼都是的意象,这个意象正是崔济哲此番的散文集主题:酒。我个人直感上认为,其实唐诗也有其“写作模式”,这种模式是不是到了“模式化”的程度我不敢判断,但显然,古人写诗是有些“套路”的。“酒”作为一种意象频繁出现即是一例(此外还有一个集中意象即月亮)。崔济哲上及先秦,下及明清的文学与酒之关系梳理,让我对此有了更多认识。作为诗歌意象的“酒”,用以表达的诗人性情是多重的。细读这些唐诗,未必都是酒后真言,也许就是一种托物寄情的想象,是一种望梅止渴的表达。在唐代诗人笔下,酒可以表达离情,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劝酒却并未真饮。又如“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能醉却还未饮。可以表达友情,如“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高适),多半也是一种愿望。可以表达纵情,如“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岑参),“须醉倒”,不过期许而已。又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如出一辙。可以表达诗情,如“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杜甫),酒与文同为愿景。可以表达忘忧,如“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这回可能真喝过。又如“山水弹琴尽,风花酌酒频”(卢照邻),颇似一副雅联。可以表达闲情,如“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场面并不热烈。可以表达伤情,如“却忆年年人醉时,只今未醉已先悲”(杜甫),忆醉却未醉。等等,等等。中国诗文中的酒,意味繁复,寄情深广,绝对是一个可以探究的无形世界。通常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我以为,与其理解成心机难解,不如看作是古代文人托酒寄情的诗文手法。“酒”可烧心中块垒,亦可用作文中修辞。崔济哲在《醉里挑灯谈酒》里举了太多这样的例子,有的应合了我的想法,有的则通过考证让我更多重地思考这些话题。写作《醉里挑灯谈酒》时的崔济哲,把关于酒的文史知识传递视作写作的重要目标,在这一点上他完成得相当好,在诗文与酒、性情与酒如何结合的认知上达到了相当程度。当然我也以为,以著作所涉猎的如此广博的知识,以文中散播的精彩迭出的人物故事,即使取其一人一事一物,深掘下去,定有更加出彩的人生世事可以让我们看到。我倒觉得,著者不妨再往深往细走下去,好好地翻捡下去,定能让酒之清香、文之妙趣挥洒得更加悠远醇厚。崔济哲有这样的知识积累,也有这样的诗性才情。尽管我说过,我为他作序已是冒昧答应,但既是书前话语,文友交流,那我也必得说出点赏读当下、寄望于将来的“模式化”言辞方可打住。无论如何,愿好酒与美文陪伴下的人们感受到更多人生快乐与幸福。阎晶明2017年3月6日

自序

刘扬忠先生号“四万斋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饮万斤酒,吟万首诗。有人较真儿,三万尚可,四万存疑。真饮万斤酒乎?扬忠先生洒笑,言之何止万斤?余自二十岁便饮酒为乐,酒龄已然五十载矣,以每年只饮三百天,每天只饮一斤白酒,至此已满饮一万五千斤矣,足已灌满一标准游泳池矣。方知商纣王酒池肉林亦非虚构。我的另一位朋友堂上挂一副对联:大胆文章拼命酒,洒脱人生放达诗。朋友饮酒,从不避讳,从不作假,从不推诿,盛情之下,绝不扭捏作态。自喻年轻时,饮一斤高度的白酒正到兴处。他还年轻,问其已饮下多少高度白酒?答曰:以瓶装酒论,一指整个餐厅,此厅满装有余矣。一千多年前的欧阳修有句醉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有资格自喻醉翁,他喝酒谈酒讲究酒场、气场、酒韵、酒友、酒席。以前说到文学都讲气脉、气势、气韵、气场。贾平凹曾经说过:“孙犁的荷花淀派之所以后继无人,就是后学者气小了。”平凹先生不讲究喝酒,其实酒亦然。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下里巴人其人昭昭。生死与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酒则是伴随着这一主题的进行曲。李国文先生曾经讲他挨整被打成右派下放劳改时,在一个极其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他所在的一个极偏僻的供销社中有一瓶几乎被人遗忘的“商标残损的名酒”。他“倾囊倒箧,连硬币都凑上”,终于把那瓶酒揣在怀中,就那一瓶酒,竟然让隆冬仍住在帐篷中的工友们温暖起来,酒未开瓶,却如朝阳普照,人们仿佛见到光明,见到温暖,见到生命的复苏。用李国文先生的话讲:“尽管酒未沾唇,我们那些工友们先就醉成一片了。”那是心醉,精神醉酒,酒醉人心,

酒的魅力

。喜怒可以不形于色,但不可以不形于酒。醉翁可以不在乎酒,但人之喜怒哀乐在乎酒。枯鱼思水,困兽思山,人到极处思酒,古今中外,岂有他哉?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始于祭祀,兴于国家,根植于民,传之数千年,不但不衰、不败、不没,反而兴旺、昌盛、繁荣,且有创新、发展,焕发着勃勃生机。在中国不懂得酒文化,就可能不会懂得中国文明、中国文化、中国民俗,中国社会、中国政治、中国历史,甚至中国家庭,中国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定位,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掷杯为号,刀斧手尽出,立时将其剁成肉泥。这就是一种中国式的政治较量,政治搏斗,鸿门宴、杯酒释兵权。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名句:临行喝妈一碗酒。李玉和一段高腔,喝得真好:“有这碗酒垫底,什么酒都能对付!”这就是典型的中国酒文化中的政治斗争,政治较量,因为那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在中国有民俗民习,似乎也是规矩,人在“上路”之前要喝一壶“上路酒”,也称断魂酒。不知道、不了解这壶“上路酒”的人可能不太会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民俗、中国的特色。我在农村插队时,曾经听一位县里退休的老刑警讲过一个让人唏嘘良久的故事。他说,那年县里准备对一名死刑犯执行死刑。临刑前问他还有什么话要留下。这是个杀人犯,凶恶残暴,他咬牙切齿,并不惧怕,只是讲,让我上路,需喝白酒,要喝纯粮食酒,喝完酒上路,绝不闹不叫,一路走好。老刑警讲那时候哪儿去找纯粮食白酒呢?但那是他一生一命的临终之愿。他就是罪该千刀万剐,人生这最后一程也得让他走好。中国监狱数千年留下一条潜规则,送人上路,非酒不可。这也是酒的魅力,语言乃至一切都是多余的。一壶酒送你上路,酒伴人走完最后一寸路。老刑警说好不容易搞来一瓶“高粱白”送到临上路的杀人犯手中,见他一口咬开瓶盖,仰天灌进一大口,冲得眼泪四溢,呛着嗓子大叫一声好酒,值了!三口就要出监,没想到他不再喝第二口了,酒瓶子都插到嘴里了,又拔出来满地找瓶盖,找到后把酒瓶盖好,交到老刑警手里对他说,一辈子为凶作恶,愧对老父老母,老人家一辈子无所嗜好,就是好喝口酒,没见过他老人家喝过纯粮食的好酒,请把这瓶酒转交给他,他可以不收不埋我这个臭皮囊,但一定要收下这纯粮食的好酒……在这个世界上,能和酒匹对的唯一饮料当推咖啡,但酒比咖啡更具有魔力、魅力、摧毁力和忽悠力。我喜欢杨慎的诗词歌赋,尤爱其那首传之亿万之口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那一句亘古不变的哲理,“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杨慎一生喜酒善饮,喜则饮,悲亦饮,歌则饮,吟亦饮,饮酒赋诗,寻古问柳,放达任性,纵酒为词。直到他七十二岁弥留之际,仍不忘老家的美酒、荔枝。“梦里江阳荔子丹,觉来枕上月光寒。含情懒对痴人说,强向杯中觅旧欢。”终生追逐,痴情不改。循着当年杨慎先生的足迹来到浔阳江头,来到长江之上,望着那滚滚长江水,也想起京剧《单刀会》关羽关云长的一句高腔:“这不是长江水,这是二十年流不尽英雄血。”借着酒劲对着滚滚长江东逝水,喝道一声,那不是长江水,那是千百年来流不尽的中国酒。观写饮酒之书,须把酒临风,吟之,歌之。是为序。酒的魅力老子云:上善若水。酒的尊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酒的魅力源自老子所言之水。孔子知酒。先秦诸子中,唯孔子善饮。孔子之不凡在于深知酒之魅力,爽而不过,饮之有度,在礼之节度下饮酒,未闻孔子失量。孔子酒量非凡,《史记》记载孔子能饮酒“百觚”。即使是公元前500年酿的酒,亦非凡人能举。孔老先生可谓空前绝后。我又有些疑惑了。2015年2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评选出的八十五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中,第三十三项就是“含酒精饮料的酿造”,发明创造的年代为距今约八千年。在全部八十五项发明创造中,这一项以年代久远论居第三;第一为“水稻栽培”,距今已不少于一万年;居次首的为“猪的驯化”,距今已约八千五百年。酒的酿造真了不得,在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榜上高居探花。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的创作年代,距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无《诗经》则无诗。酒比诗、文、歌、赋该古老多少辈子呢?诗和酒的关系大约应像酒和水的关系,源远流长。中国科学院的评选结果绝非一般说说而已,它颠覆了多少祖传的理论和概念。不是先有文化后有酒,不是酒助文明,是有酒才有文化,才有文明。据我所知,中国古之仰韶文化的存在年代,公认的是距今七千多年。即使如此,一些大家如胡适等人亦不同意,他们认为中国的文明应该始于距今三千年左右,夏、商之前皆神话传说。但中科院说含酒精饮料的酿造是在八千年前就有了,那就是先有中国酒,后有中国文化、世界文明。因为世界文明史也不过六千年至七千年,古希腊文明有史可查的不过五千年,《荷马史诗》记载的是公元前12世纪的英雄史,所以是有了酒才有了文化,而非以前所论的有了文化才有了酒。让我不解的是,我们老祖宗刚刚解决了“吃饭”问题,解决了“水稻的栽培”和“猪的驯化”,接着就开始了酒的酿造,这该颠覆和重写多少历史啊?!酒的魅力!我认为酒不仅仅是“含有酒精的饮料”,它应该是中国人,也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没有酒,人类文明的步伐就可能放慢。人类需要酒,文明需要酒,就像人类初期的庆祝形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此时此刻焉能无酒?那当是酒的尊严,酒的价值。莫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即使是中国人引为自豪的养蚕、缫丝、种茶、髹漆,针灸、做瓷、青铜冶炼等,莫能望酒之项背。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青铜器,在中国的瓷器和丝绸之前是代表中国而面向世界文明的,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之一。而现在出土和保存下来的青铜礼器中,酒器最多,而明器和祭器中很多都与酒文化有关。过去学术界有个说法,夏、商时期礼器和祭器中敬神敬天敬地的是以水当酒,因为公元前17世纪之前,我们的祖先还酿造不出酒,因此那些摆在祭坛上的神器中斟满的是一汪清水,水照青天。现在看来非然也!我们的祖先不但有酒,而且能酿造出含有酒精的酒,真正的酒。很可能那些各种礼器都是因酒文化才诞生的,周之礼的底色是酒文化,在隆重的庄严的祭坛上,一排排青铜酒器的金属光泽光耀天空,天子和诸侯、士大夫们先拜天,后跪地,双手高擎,把斟满酒的青铜酒器敬给神。酒代表着庄严、神圣、尊严、高贵,代表着继承、传授、权力和操行。在那个时期,酒的象征和代表,酒的魔杖和魅力是神与苍天大地赋予的,酒让世人生畏,酒让权力神圣,酒让王朝辉煌,酒让天子自豪。那个时期,酒代表权力、地位、财富,酒神圣得只上祭坛,酒高贵得不下士大夫,非天子、诸侯莫属,即使如此,酒也要先履行祭祀的职责,才能隆重地走下神坛,让天子、诸侯、士大夫享用。那是酒的尊严。在中国青铜器国宝中,有一件声震遐迩的“重器”,那就是莲鹤方壶。据说看过这件国宝的人,有数十万人,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在它面前肃然起敬。它是因酒而生,因酒而尊,因酒而雅,因酒而名。当我第一次站在这个高达126.5厘米的青铜酒壶前,我甚至周身不禁有些瑟瑟而抖。因为只有你站在它面前,你才会感到人间有神器,神器有酒,那分明是天上神水。当天子、诸侯、士大夫队列神坛之前,一排排旌旗猎猎,一列列虎贲森森,九只青铜大鼎一字排开,其中可能就有司母戊大方鼎,大禾人面纹方鼎,三千二百年后出土,皆国之重器,世之国宝。九只大鼎前面并列的是八簋,上圆下方,刻满饕餮纹、夔龙纹和云雷纹,在灿烂的阳光下闪烁着青铜金属的亮光,庄严肃穆。天子九鼎八簋,行国礼,祭祀天神,非酒莫不能人神相通相融。敬天、敬地、敬神、敬先人祖宗,这壶中的酒要代表天意分享给天子、诸侯、士大夫。那饮酒的青铜酒器当为爵,到先秦时代,饮酒的酒器估计有十几种,尊、罍、爵、角、觚等,但我面前的这一酒器是我们至今发现的数百个先秦时代青铜酒器中最漂亮、最尊贵、最风流、最抢眼的,它被专家命名为“夏王朝乳钉纹青铜爵”,堪称国宝。它是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器物,这夏爵在如今世界上当属唯一,它傲然屹立在那里,傲视天地,也傲视历史、岁月,它只尊重酒,它曾经为之诞生为之死亡的酒。这尊乳钉纹青铜爵,长流尖尾,束腰细足。“流”就是酒流入口之处,长流,即把饮酒的流酒口做得又细又长,呈半月形,像迎风舞动的长袖。尾就是和流对称的倒酒进爵的地方。夏王朝时倒酒是用勺子斟酒,因此后尾做成尖尾,金属流线,顺势而成,漂亮、优美、大雅也科学,三足鼎立,像舞姿中的绅士。天子举爵,诸侯举爵,士大夫举爵,那该是多么隆重庄严的场面,多么高贵尊严的氛围,多么雅致高调的情怀。敬完神、天地、祖先,都深弯腰,面对黄土地,双手捧爵,把爵中之酒轻轻洒成一条线。谁能想到,这种以酒祭天祭地祭祖的仪式竟然传衍了数千年,直到今天,人们仍然这样做,仿佛非酒无以祭神祭祖祭苍天厚土。中国自有史以来,哪朝哪代没有酒的尊严,酒的祭奠?哪篇哪页没有酒的浸泡,酒的滋润?八千年以前,人类可能刚刚醒来,世界还是一片荒蛮,文化尚在土壤中孕育,文明还像未跳出东海的朝阳,酒却悄然而生,这种神奇之物。那当是人类智慧、兴旺、繁荣走向发达的积累和预示。说不尽的酒,谁又能说得尽那酒……1976年,在河南小屯村西北发掘出商王朝时期武丁王妃妇好墓,墓中出土青铜器多达486件,重达1.6吨,其中不乏国之瑰宝,国家一级文物。让我感到惊喜和困惑的是其中有相当一批是青铜酒器。被称为“妇好鸮尊”的一尊酒器,被誉为青铜器中的国宝,被河南省博物馆推为“九大镇馆之宝”之一,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妇好鸮尊高为49.5厘米,外形是一只近半米高的青铜器猫头鹰,宽喙高冠,圆眼竖耳。我们的先人在三千多年前就注意到猫头鹰的与众不同,在鸟类甚至百物中有独领风骚的神韵。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在那么遥远的年代就这么形象地、逼真地、艺术地再现鸮的形象,把它铸成青铜器的艺术品,打造成一尊神采奕奕的酒器,你站在它面前,虽然隔着那么厚的高防玻璃,但你的确已经感到了它的神韵,雄赳赳气昂昂的,霸气十足,傲然面世。我困惑的是妇好是位女子。鸮尊是她墓中陪葬的众多酒器中的一种。她墓中还出土了一件让世人皆震惊,称之不可思议的国宝重器,公认是北京现藏十大国宝之一,那是一个酒杯,但不再是先秦时期,青铜器时期饮酒用的青铜器爵、角、尊,而是一个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酒杯,一个真正的象牙酒杯,雕刻有夔纹,装饰有绿松宝石。三千多年前就用象牙杯喝酒?匪夷所思!且镶嵌几十颗珍贵的绿松石。象牙杯高30.5厘米,侈口薄唇,中腰微束。杯身一侧竟有一柄与杯身齐高的夔龙形把手,端庄、美丽、大方、豪华,还现代,美得让人眼晕,让人不敢相信。三千多年前的中原大地有大象吗?象牙何来?何时已有象牙雕工?为何把象牙雕成酒杯?难道在商王朝时代有比爵、角、樽、罍还高贵,还显赫的饮酒器?就是这个被专家命名为“嵌绿松石象牙杯”的宝贝?妇好是位了不起的女将军、女统帅,墓中出土的一种叫钺的青铜兵器,上面刻着铭文,铸有“妇好”,是妇好使用的兵器,细看确实有几分像《水浒传》中鲁智深用的禅杖。这个铸有妇好大名的钺,长39.5厘米,刃宽37.5厘米,重达9公斤,如果再配上杖,上阵杀敌能挥杀自如,没有像鲁智深一样的气力恐怕不行。妇好正是手舞这件青铜兵器,带领商王朝的一万三千多名战士东征西伐,打了无数胜仗,她当是中国第一位统兵打仗的女帅。按我们和商王朝时期的人口比例算,妇好应该统帅着百万大军。而鲁智深带领的不过数十名乌合之众。妇好墓中有一批酒器,说明在商时期,每逢前方作战胜利,王朝奖励前方统帅的必有美酒,很可能是经过王祭祀过的“神酒”,奖励凯旋的将士。另外在妇好墓中发现大量酒器足以说明,妇好生前能饮酒,善饮酒。这说明至少在三千年前,中国人以酒授奖,不论男女,男女平等,女人喝酒不亚于男人。酒励武功,武功授酒,得胜归来,庆功酒高迎。除了酒,世上何物能替代?中国人的这种仪式,至少从商代一直传衍至今,酒真是一种“神水”……酒的魔力酒就像权力,没有限制的权力必然要产生腐败,没有限制的酒必然产生一种神奇的“魔力”,它能纵贯历史、岁月,它能颠倒王朝、国家,它能让人卸妆现其本来面目。有人言酒之魔力无限。“酒池肉林”,“长夜之饮”。这是韩非子在《说林》中所描述的商纣王的生活。公元前17至前13世纪,并非“土豪”有钱就可以任性,就像砌个游泳池一样也搞个“酒池”,那是要动酷刑的,醢、脯、剖、刳剔、焚炙、炮烙,“土豪”也不得好死。王权所在,别乎其中?实事求是地说:“商纣王是位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毛泽东对商纣王的评价让我重新评估商纣王。商是当时统一的、强大的、繁荣的中原大国,它的灭亡的确是毁灭在酒的魔力上,酒让商王朝酥松瓦解,酒让商纣王昏庸暴戾;酒让商王朝的政治统治出现裂纹,酒让商纣王利令智昏。商王朝的灭亡历史学家的争论很多,但我认为其千里之堤溃于酒也。酒曾使商之国兴旺,酒也使商之王朝走向毁灭。不是商王朝,也不是商纣王,谁也挡不住酒的魔力,谁也挡不住酒的诱惑,谁也挡不住酒的颠覆。无独有偶,曾经横跨亚、欧、非三大陆的超级帝国、超级强国罗马帝国,纵横数千公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其势不可阻挡。但它最终解体、瓦解和崩溃还是源于那一汪汪“神水”。酒泡酥了武士的筋骨,泡软了帝国的意志,消磨尽战士的锐气,瓦解了军队的军心。浸泡在酒杯中的罗马帝国终于像冰山漂进了沸水,很快就融化了。想起老子论水,更觉得那分明是论酒。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中国历史翻到五胡十六国时,前秦帝国几乎统一了中国北方,皇位传到苻生手中,举头望中原,似无敌手。苻生留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好,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暴君虐待狂,带有精神癫狂症的人渣。我以为也非然。苻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独眼”皇帝。他的所作所为是让人发指,但要追其原因。苻生是位有作为的年轻皇帝,敢作敢为,敢闯敢拼。马上冲锋陷阵,开疆拓土,征敌灭异,英勇无比,几乎平定了中国北方;马下议政,完善政权建设,废除奴隶制,减免税赋徭役,屯田戍边,政绩可议。在公元357年是“国内外”无人不惧的“巨无霸”。他是被看似“柔弱于水”的酒所彻底打倒,彻底颠覆,彻底改变。苻生嗜酒,且酒量极大,酒瘾奇深。一旦杯在手,酒入口,非喝得天翻地覆不可,非喝得昏天黑地不行。处于一种完全失态,完全失控,彻底麻醉,彻底疯癫状态。是一种严重的酒精中毒。作为皇帝的苻生喝酒也好大喜功,追求隆重盛大,讲究气势排场。满朝文武坐下来一起喝大酒,谁不真喝、真灌、真醉、真中毒,就要谁的命。苻生的酒喝得有特色。他有一种天生的酒后本事,无论他喝了多少酒,醉到什么程度,只要看一眼酒场上的人就知道谁没“喝好”,谁没真喝,谁没真醉。有一次和众大臣喝大酒,他令其尚书令辛牢给大臣们劝酒,又喝了一气,苻生醉眼惺忪地一看,竟然还有那么多大臣正襟危坐着,不紧不慢地喝着酒;还有条不紊地吃着菜,有说有笑的,似乎置酒于身外。苻生皇帝大怒,立即指着担负劝酒任务的尚书令辛牢,也不知这位酒皇帝怒骂的是什么,但众臣皆看其怒发冲冠,怒容满面,怒不可遏,俱吓得酒醒如栗。苻生完全被酒所操控不能自已,酒精中毒之下,焉有理智?当庭当众把劝酒不力的尚书令辛牢斩首,血溅酒席间。这下众文武大臣全明白了,二话不说,端起酒来就死灌,有多少喝多少,直喝得人仰马翻,酒醉如泥,吐得污秽满身,人事不省,彻底酒精中毒、酒精昏迷。苻生高兴啦,望着一片狼藉的现场,这位酒皇帝自斟自饮,仿佛和酒有较不完的劲儿,非喝得死去活来不可。苻生终于兴于酒,亡于酒,是酒后吐真言?还是酒后的话不算话?反正他酒后说要杀了他的表兄弟东海王苻坚,这话被传到苻坚耳朵里,苻坚一不做二不休,与其信其酒醉之戏言,不如信之为酒后真言,立即起兵擒拿住苻生,自己登基做了皇帝。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投鞭断流”的先秦世祖宣昭皇帝。他不会也不敢留着苻生,他知道苻生不醉酒时的本事,于是下令处死苻生,但圣旨中有一句圣言,要在灌醉苻生以后再行刑。据说苻生死得不容易,从早晨喝到中午,又从中午灌到傍晚,这位曾经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皇帝怎么喝怎么不醉,用盆喝亦不见其醉倒。最后这位英雄一世的皇帝终于醉死在酒中。我以为世人皆言英雄难过美人关,其实有的英雄是难过美酒关。酒的宴会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宴会当推鸿门宴,鸿门宴是中国第一宴。鸿门宴的知名度如此之高,因为中国出了个司马迁。司马迁笔大如椽,描述了鸿门宴。我看鸿门宴,其实就是一个酒会,喝酒议事,且是在项王的军中大帐内临时摆置几张酒案,假以酒会友之名,实为对汉王刘邦先行入咸阳开的审查会。没见鸿门宴上吃什么饭,上什么菜,也没见互相推杯换盏喝酒。鸿门宴按照事先的计划,并不需要那么多回合,三杯过后,以范增举其所佩玉玦为号,项羽一声令下,或者按他一贯作风,自己拔剑而起,刘邦人头落地。鸿门宴一不为酒,二不为吃,就是以宴为名,取汉王刘邦首级。而鸿门宴为什么又发生了那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那么多扣人心弦的情节,那么多让后人津津乐道的经典场面?最后让刘邦这只煮熟的鸭子又飞了?让亚父范增当众也当着项王的面,把刘邦送的玉斗扔在地上,拔剑把玉斗砍得粉碎,说了一句为历史所证明的名言:“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再观项王在鸿门宴上的表现,不知为何全无当初反秦造反时的大英雄气概,眼都不眨一眨,“遂拔剑斩守头”。在乱阵中,项羽豪气冲天,“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在军中大帐中,项羽毫不犹豫,毫不惧怕,单枪匹马,上前一步,一剑取上将军宋义之首,自己统率大军,破釜沉舟,生死不顾,九战强秦,终获胜秦关键一战。那时的项王当决必决,当战必战,从不惧怕,更不犹豫迟疑,真有那种拼天下、坐天下的霸王气。项王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却和以前的项王判若两人,无血气、无胆识、无作为,任汉王刘邦及张良摆布,完全置事先与范增之密谋于麻木之中,范增三举其玉玦,他却视而不见。最让人费解和惊异的是身为楚军统帅的项王,竟然稀里糊涂地、毫无理由地就把他在汉军中的“卧底”左司马曹无伤出卖给刘邦,让刘邦心惊肉跳地返回军中,二话不讲,大气都顾不上喘匀,“立诛杀曹无伤”。任何一个神志清醒的人,谁会如此自毁耳目呢?细读《鸿门宴》,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在宴前项王已经喝高了,已经难以自已了,已经基本上失去理智了,他在鸿门宴上的一举一动皆酒后所为,酒后的行为在霸王事业的成败上一举定春秋。亚父范增说得对,但不是竖子不足与谋,是酒醉的竖子不足与谋,呜呼哀哉!项王未过得美酒关!项王以后千错万错,都不算错,错就错在一个酒字上,不喝酒,不醉酒,鸿门宴上按事先谋划好的步骤,亚父范增一举所佩玉玦,项王拔剑而起,斩刘邦首级于堂下,一剑定乾坤,天下定矣。鸿门宴是天下第一宴,也是天下第一败宴。因酒而设宴,因酒而败宴。堪称天下第一欢宴、第一成功之宴的酒会当数北宋皇帝赵匡胤设的酒宴,留传在中国历史上号称“杯酒释兵权”。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记述了北宋那位依靠“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精彩场面。赵匡胤早已定下阴谋诡计,那就是赵普对他说的: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非它故也,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赵普政治高人,有政治远见、政治卓识。赵匡胤也是大政治家,一点即通,或所见略同,因此赵普“语未毕”,赵匡胤即言:“卿无复言,吾己喻矣!”赵匡胤面临着两大选择,一是像以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那样,玩阴的毒辣的,制造冤假错案,把朝中的文武功臣,有能力或有能耐的“潜在造反者”全部杀光,从肉体上干净、彻底、全面地消灭光;另一种选择就是以柔克刚,绵里裹针,在不动声色中把手握兵权的开国功臣“消化”掉。赵匡胤不愧是玩宫廷政变的政治家,他先与石守信、王审琦这些掌握兵权的翊戴功臣们喝酒,喝大酒,看喝到“份儿”上了,朱熹称“酒酣”,赵匡胤才露出真容来。那时那刻,赵匡胤是绝对没有喝大喝高的,所以他先“诉苦”,当天子不易,还不如当初,也不如你们,究其原因,“吾今终夕,未尝敢安枕而卧也”。当石守信等都在不解和迷茫之中时,赵匡胤才颇有心计地道出,即使你们忠于我,不想造反当皇帝,但你们的部下谁能保证呢?一旦黄袍加身,虽欲不为,不可得也。危机所在,谁能回避?一下子把赵匡胤手下的那群大军阀吓得酒全作冷汗出了,这可是罪莫大焉的事,是人命关天,乃至三族安危的事,所以石守信等“顿首涕泣”,都吓得魂飞魄散,跪在地上磕头不止,哭得泪如雨下,向赵匡胤求救命之策,求万全之计。赵匡胤看酒喝到此刻,瓜熟蒂落,才道出早就安排好的“政策”: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臣君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第二天,石守信这帮手握重兵的大军阀“皆称疾,请解兵权”。赵匡胤不愧是开国皇帝,政治高手,同是一席酒宴,他比项王要高明百倍。酒可作证。酒是撒旦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朝哪代、哪邦哪国像北齐开国皇帝文宣帝高洋那几年,满朝文武大臣、皇亲国戚、公子王孙、皇后嫔妃,甚至皇太后、皇太妃,一直到侍卫太监、普通官员百姓,几乎无一不憎恨酒,无一不惧怕酒,无一不谈酒色变。酒猛于苛政,更猛于虎。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独特的一页。与其说酒是撒旦,不如说建立北齐的文宣帝高洋是撒旦。但作为改朝换代的皇帝必有过人之处。条件是高洋别沾酒,沾酒变撒旦。高洋的父亲高欢,弄权于东魏,实际上把握着东魏朝里朝外的实权,不是皇帝胜似皇帝。高欢就是一酒徒,嗜酒,且酒量极大,《北史》上记载说高欢“少能剧饮”。《北史》上没细说“剧饮”能饮多少,估计酒量不小。高洋能喝、善喝、敢喝、喝则必喝大酒是有遗传基因的。但高欢自制力极强,玩政治的,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家破人亡。于是高欢“自当大任,不过三爵”。轮到高洋开国立朝当政做皇帝,建国初期,还励精图治,“留心政务,理刑处繁,终日不倦”。高洋确有些才气,更有勇气,齐国初治,大治天下,一片颂歌赞语。高洋乜视天下,老子天下第一,国是我建的,朝是我改的,开疆扩土是我干的。《北史》《北齐书》都没有记载这位“混世魔王”是什么时候沉醉于酒中再也不能自拔的。他改变了东魏,改变了中国北方小半个中国,他却被酒彻底改变了。一个人被酒彻底拿下,时时处于酒精中毒状态,那么他将连累一个家庭,毁坏一个家庭;如果一个皇帝被酒彻底征服,时时处于酒疯子酒狂徒的“闹酒”状态之中,那么倒霉和遭殃的将是一个国家。高洋正是这样。高洋喝酒讲究彻底,不喝得“地覆天翻”绝不停口。狂饮大醉后高洋的表现是极度兴奋,极度疯癫,百能生法地折腾,想方设法地寻找刺激。酒真厉害。高洋喝酒是喝大酒,不分昼夜。喝酒欣赏的传统节目美人歌舞对他已经失去任何光彩,他需要的全是别人受不了的——高洋以杀人为乐,以狂虐杀人助酒兴。高洋每每酒喝到兴头上都要杀人。为什么要杀人,杀什么人,全无原因和标准,看谁不顺眼,想起什么人来,就拿来杀掉为乐。且手段极其残酷,当着陪他喝酒的文武大臣,把人活活肢解,剥皮、剜眼、割舌、剁四肢,且一律使用工匠工具,受刑人垂死哭号,痛苦万分,酒席上别人都吓得毛骨悚然,一头一背的白毛汗,高洋却高兴得如小儿过年,又叫又跳又欢又笑。甚至席中的文武大臣稍一不对眼,拉下堂去就砍头剁脚,不是活埋就是火焚。这位文宣皇帝酒后还有一乐是亲自动手,无论是杀是砍是剁是剐,皇帝常常亲自动手,乐在血溅满脸的一瞬间,乐在受刑人极度痛苦极度悲惨时的哀鸣和嘶叫。甚至连当朝的大都督,没有任何过错,亦没有任何理由,竟让这位文宣皇帝当堂当众活活锯死。没办法,他的一位叫杨愔的大臣只好每天从监狱中拉出数十乃至百余死刑犯人,供高洋酒后开心,都城的死刑犯不够就把战争中的俘虏和其他地方的罪犯押解到京城邺城,让高洋喝醉了酒后亲自动手,“手自刃杀”。说高洋酒精中毒毫不冤屈他。说他是撒旦有过之无不及。酒醉之后,高洋极有可能处于高度酒精中毒的状态。他的脑神经和中枢神经完全失控,六亲不认。有一次不知他哪根神经被酒烧到沸点,无缘无故,对着自己的岳母拉弓就是一箭,把老太太的两腮穿透,他仍不解恨,又一脚踢倒老人,举起马鞭子把老太太狠命狂抽了一百多鞭子,险些要了其老岳母的命。旁边谁人敢劝?有一天他看见自己的亲娘娄太后正在宫中小榻上坐着,高洋不喝酒还认识娘亲,懂得孝顺娘,但喝醉之后——毫无理由,也毫无前兆,周围所有人都毫无准备——这位皇帝摇摇晃晃地走过去,双手把他亲娘连同坐榻一起高高举过头顶,横摔出去,差一点儿把老太太摔死。混账到如此,恐撒旦不能!他有一薛贵妃,宠爱不已。有一天刚刚陪宿他起床,天不知地不知为什么,估计连高洋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或许是因为昨夜的酒未醒,竟然一刀把薛贵妃的头砍下来,惊煞所有人。高洋还把鲜血淋淋的美人头揣进自己怀中,然后去大宴群臣。“剧饮”以后,这位文宣皇帝突然从怀中取出美人头颅,双手捧着血淋淋的人头左看右看,干号数声,又吩咐人把薛贵妃的尸体摆在酒案上,在满朝文武大臣众目睽睽之下,亲自动手肢解薛贵妃的尸体,甚至剔骨去肉,割筋除脏,最后剁下薛贵妃的大腿做了骨肉琵琶,安上柱弦自弹自唱,“一座惊怖,莫不丧胆”。最后这位高洋皇帝又放声痛哭,自己散发步行,大哭送葬。高洋酒后干的那些荒淫无耻、丧失人伦、形同畜生、令人发指的荒唐事不胜枚举。不但祸国殃民,残暴绝伦,而且疯疯癫癫,非人非鬼,虽说是一国之君,连做人的起码尊严也丧失得一干二净。他经常脱得一丝不挂,却横行京城,霸道街市,无所顾忌,即使是寒冬腊月,这位文宣皇帝也赤条条来去,毫不羞耻。一时兴来,又在身上涂上颜色或条纹,骑着梅花鹿、白象、骆驼等动物,边走边放声大笑,边跑边扯开嗓子大唱,无论走到哪里,见宅进宅,见院入院,见到女人就拉住强奸,连跟随他的随从都羞耻得不敢抬头。他却兴致高涨,不分昼夜胡作非为。高洋也可悲,让酒折磨成那样,但他更可恨,齐国全国人民都恨他。北齐文宣皇帝酒后也有绝活。中国历史上恐怕绝无第二人。当他喝得醉醺醺的,走路都摇摇摆摆的,说话舌头都硬了的时候,常常心血来潮,能健步登上皇宫中的大殿,在大殿的屋脊上疾走如飞,驰骋自如。据史籍记载,那宫中大殿“三台构木高二十七丈,两持相距二百余尺”。谁都不敢相信,在平地上还走不稳的高洋,在高高的屋脊上跑来跳去,还经常有不少高难高险动作,让下面的臣子们看得既提心吊胆又衷心希望他一脚踏空,掉下来摔死。但文宣帝酒醉后多次上殿脊玩悬,从未失足。在中国皇帝中玩空中杂技,且是深醉之后,高洋堪称一绝。高洋创建的北齐王朝仅仅经历了二十七年,但北齐的文化仍然光辉灿烂。北齐的雕塑、绘画、建筑、诗歌对后世影响仍然很大。高洋不是撒旦,但酒醉的高洋连撒旦都不如。酒在高欢高洋父子俩身上反响也截然不同。高欢在统军和西魏大军作战时,感到重病在身,恐不能持久,又担心军心不稳,就在大营中召集手下诸将开酒会以示自己还活着,还健康。连饮三爵之后令其大将斛律金击鼓唱起《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高洋也在其中,和其父高欢一起高声合唱,一起伤感流泪,一起痛下决心杀敌立功。那时的高洋,谁能知其是撒旦一般的魔鬼?酒的神话相传葡萄酒是公元9世纪诞生在意大利罗马的教堂中。葡萄酒是作为“神水”留给神父们和前来教堂忏悔的人们饮用的,当你面对上帝想要陈述自己的一切,包括那些见不得人的罪孽和难以启齿的秘密时,神父会让你喝他们窖藏的“神水”,当你喝到足够多的“神水”后,“神水”会鼓励你向上帝说出一切。中国人说这叫“酒后吐真言”。“神水”的传说多,在欧洲的古老的教堂中都会有一座古老而深沉的酒窖,那里面是诉说不完的故事。但那毕竟是在欧洲。中国酒的传说要比欧洲更古老、更悠久、更曲折、更富有传奇色彩和故事性。中国酒的传说不在教堂的酒窖里,而在历朝历代的演义里,民间百姓的嬉笑怒骂中。传说东汉末年有位镇守边关的大将得了一种奇怪的病,每日不思茶饭,只想喝酒,且酒量巨大,每饮必以坛计。用现在的计量器计算,大约每饮都在五十斤左右。奇怪的是他就这么喝,几乎从早晨喝到半夜,但从不酒醉。如果不喝酒则萎靡不振,六神无主,严重时竟以头撞地,几欲不生。后广请天下名医,皆诊断其患有与酒相关的病,然而久服药不但不见效,反而其病日重,骨瘦如柴,渐渐手无缚鸡之力,但酒量却愈大,常常抱着酒坛狂饮,直喝得周围包括各地名医目瞪口呆。一日华佗来此,将军请其入府问疾。华佗细诊后言,其病在腹内,腹中有一酒虫,虫去则病愈。于是按华佗医嘱,先服一丸小药,然后静伏于院中。时值三伏酷暑,人在阳光下不消一时三刻便大汗淋漓,热不可耐,又因服下华佗之药丸,将军燥热不可忍,全身仅剩中衣仍大汗如雨,但被两强壮军汉死死按倒在地上,按将军的军汉已换了三四拨人,太阳酷晒,大地升烟,人烤如油煎。此时华佗命取一坛陈年老酿,置于离将军三尺远处,把酒坛盖打开,命小童以扇扇之,令酒香直扑将军。奇迹真的发生了,但见将军面赤如血,胸口起伏,大口吞食酒香。继而,竟然有一条细长的黑色小虫,长七八寸,粗细如筷,从将军大张的口中缓缓爬出,又急速爬过晒热的大地,一头钻进酒坛,华佗大步上前,将酒坛盖上捂严。云:此乃酒虫也。果然至此,将军病愈,但从此不但滴酒不沾,且闻酒必头晕目眩,不能自持。华佗行至冀州,亦有一将军嗜酒如命,每饮必醉,每醉必误事。朝廷发令,再饮酒误事必开缺回家。此将军亦痛下决心,戒酒!但一尝酒香则魂不附体,岂能自已?酒醒后几次痛不欲生。闻华佗神医也,拜门求医,去其酒病。华佗细诊,言须听从医嘱。因此令其门下将将军缚一木柱上,备下老母牛尿多桶,又令人抬来陈酿美酒开坛倒酒,酒香扑鼻,将军酒瘾发作,拼命挣扎。华佗令把桶中牛尿拌一半美酒灌之,直灌得将军腹胀如鼓,再也不能下灌一瓢一杯。次日亦如此,所不同的是尿与酒的比例改为尿三酒一;第三日亦如此,尿与酒的比例为五比一,民间所谓“灌黄汤”可能就出自于此。一连七日,已然纯牛尿矣,每灌之,将军皆吐得天翻地覆,五腹皆空,有时恨不能吐出苦胆,华佗方开方服药。连服汤汁十五服,将军身壮如前,食量如牛,只是不能闻见一丝一缕酒味,一闻酒味便吐得如同喝了一桶老母牛尿,从此戒酒。华佗不愧神医,真有妙法。贤者怕恶人,酒的魅力再大,终有一克一怕。明朝人刘基在《郁离子》中讲过一位名叫玄石酒人的传说。刘基没明说玄石是何时何代人,只说其人嗜酒如命,一事当前,必先喝酒,喝酒必喝大酒,喝得醉眼惺忪,昏天黑地,常常人事不知,昏昏然不知生死。有一次酒精中毒竟然昏迷了整整三天三夜,没有人不认为他已醉酒而死。但玄石命硬,硬是在阎王爷殿前转了三圈子又回到阳间,这次教训极其深刻,“五脏熏灼,肌骨蒸煮如裂”,像过大堂受酷刑一般,因此痛下决心:“吾今而后,知酒可以丧人也,吾不敢复饮矣。”痛定思痛,从此戒酒,滴酒不沾。玄石戒酒仅仅一个多月,之前的酒友带着好酒来找他,反复劝他开戒,玄石一想起因酒得病之痛就拒绝饮酒,谁料他那帮酒友死缠活赖,非让他尝一口,品一品,看此酒到底如何?渐渐勾起玄石肚中酒虫,酒瘾如阵阵潮水,实在挡不住就喝了一口,然后又喝了一口,紧跟着就一口一口又一口,终于常态恢复,“复辟”以后,酒量、酒瘾比之前更甚数倍。再也无法控制,再也无人可劝,终于喝得一头栽倒,一醉不醒,一命呜呼。酒将军逸事据说解放军开国将军中“酒将军”不少。最著名的恐怕首推宋时轮和许世友。听一位当时在宋时轮将军麾下当兵的前辈讲,他们九兵团是全军出名的“酒兵团”,仗打得漂亮,多硬的仗都没有九兵团拿不下来的。攻打济南时,他所在的连队全连每人一大碗高粱烧酒,足足有七八两,一气灌进去,一百三十多只大黑碗一起高举过头,一起抡圆了摔得粉碎。他们连长说,喝了这碗断魂酒,阎王爷见了都得绕着走。打下济南府,活捉王耀武,他们连队全连二十五名干部战士立功受奖,六十二名干部战士“挂彩”,但全连没有一个人“光荣”,果然阎王爷见了绕着走。庆功那天,全连悉数喝倒,连长没忘“挂彩”的弟兄们,专门派人送去烧酒,只要医生允许喝,就喝醉。宋时轮将军晚年因病重,医生、家人都劝他一定要戒酒。终于把宋将军说动,没有丝毫理由不戒酒,宋将军痛下决心,壮士断腕,晚上豪饮数十杯,过罢酒瘾,掷杯于地,豪言壮志:“明日开始戒酒。”所有人皆大喜,只有他的一位老袍泽听说后摇摇满头“芦花”,说:“难!”宋将军能抵挡住敌人的千军万马,难扛住一阵阵酒香。果然,不出一个星期,宋将军管什么戒不戒酒,豪饮如故。许世友将军在军中饮酒名气大,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许将军豪饮也出名,喝酒也像打仗一样,从不弄虚作假,一口一杯,举杯干杯,绝不含糊,喝得既轰轰烈烈,又认认真真。曾问一位红四方面军的老前辈,三过草地,许世友将军酒又如何?答曰:宁背酒不背粮。人生三大件:武器、酒、命。每临大战、恶战必喝酒助战,酒壮军威,豪气万丈。红四方面军二过草地,回师四川时,多为恶仗、险仗,在百丈崖时红军被挡住,有被川军包剿歼灭之险。多次冲锋伤亡惨重,形势越发严重。万分危机时,张国焘把许世友调到前线,许世友重新配备火力,设多方佯攻,自己带敢死队冲锋,阵前痛饮一坛老酒,趁着夜雾,前仆后继,攻占百丈崖。许将军喝了一辈子酒。他曾说:“冷酒伤肺,热酒伤肝,没酒伤心,戒饭可以,戒酒不行。”晚年许世友患肝病,医生劝其戒酒,许世友坦言:“不喝酒宁死。”也说过“死了可以不喝酒”。后来病重,常常出现肝昏迷,医生想尽办法均无效,后来不知谁出的主意,让用棉球蘸上茅台酒轻搽许将军的双唇,奇迹真出现了,许世友竟然苏醒了。许世友豪饮、喜饮、嗜饮,但他到底是不是“剧饮”,一直就有争议。刘昌毅将军就提出过挑战。刘将军打仗也好生了得。淮海战役中生擒黄维,时任中野三纵副司令员。此将军脾气火爆,敢作敢为,直肠子一根。为庆祝淮海战役大捷,中原野战军首长与各纵队指挥员聚餐。庆功宴上场面极欢快热闹。席间,邓小平对刘昌毅将军说:“你仗打得不错,就是多吃了五百斤肉!”谁都没想到,刘将军闻此言勃然大怒,怒从何起无人能晓,事后刘昌毅、邓小平都未说,但见刘昌毅双手奋力将餐桌掀翻,搞得庆功宴上极尴尬,中原野战军首长也一时极为难堪。刘昌毅能喝酒,且酒量极大,据说没有见过能喝倒刘将军的。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时,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的刘昌毅将军应召去做许世友的副手,共同指挥作战。有一种说法是许和刘对饮,一气喝光六瓶茅台,许未深醉,刘醉三天,许说刘一能打仗,二能喝酒,就用他做副将。但也有人采访刘昌毅时刘曾大怒,说:“胡说八道,战前我和许司令只喝过一次酒,两人加起来还不到一瓶酒,何秘书可作证。”刘昌毅说,他的确和许司令喝过一次大酒,那是南疆归来喝庆功酒,每人喝三杯,一桌挨着一桌喝,从头桌喝到末桌,许司令喝得差不多了,他还早着呢!以刘将军的秉性,恐怕不会有错,按刘将军之说,许司令差得远呢。当然,这些都是酒话,毕竟是传闻。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国家人文历史》2015年第6期刊登的一篇短文题目着实吓人:“一个周恩来酒量打败整个国民党”。说在1945年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时周恩来曾代替毛泽东一杯接一杯地挡回国民党人士一圈又一圈的“酒攻势”。周恩来酒酣之后愈显神采奕奕,机敏过人又不乏诚恳,以至于一个在场的记者竟然发出了“一个周恩来就打败了整个国民党”的由衷感慨。据说周恩来长征时,曾用超过一两的杯子喝下二十五杯茅台酒。一位资深的党内前辈曾有言在前:周副主席什么样的酒场都蹚过,从未见其深醉过。周恩来酒场堪称“神人”。在20世纪的国民党政府中最能喝酒的官员,宋子文算一个。据说有一次宋子文因为喝酒,把不喝酒的蒋介石搞得很狼狈。蒋介石就想报复一下,告诉戴笠,灌醉宋子文,让宋子文在酒场上出出丑。果然戴笠找了几位喝酒的高手,在一次宴请中对宋子文“下手”了。宋子文在酒场中属于“洋派”,只喝洋酒,喝洋酒中的精品,喝法国的白兰地,而且要喝五十年的陈酿,酒瓶上标明“XO”,至少也要V.S.O.P。戴笠知道宋子文能喝酒,豪饮,但不知道这位国舅爷、财政部长到底有多大量。一直喝到第九瓶,一同准备灌醉宋子文的高手纷纷趴下出了丑,原来这几位高手都是喝中国白酒的魁首,洋酒根本没喝过。宋子文却酒兴正浓,反应敏捷,举止有度,继续豪饮,越喝劲儿越大。他对陪客们说,回去告诉你们戴老板,今天的饭钱归我,但酒钱你们出,谁让你们居心叵测?阎锡山也是酒场的高手,据说在国民党五星上将中算能喝的一位。但阎百川喝的是文酒、慢酒,且只喝汾酒,只喝65度的老汾酒,能喝一下午,能喝大半夜。至于阎长官到底能喝多少酒,则无人知晓。只知道抗战胜利后,阎长官在临汾招待他的“十三太保”喝酒,阎说,今天都是自己人——那时候国民党第二战区流传一句话叫“十三个高干,围着一个老汉”,十三个高干即指他手下十三个最得力的部属,即“十三太保”——酒从日落西山喝到启明星高照,阎锡山果然是文喝,慢条斯理,不急不躁,温火炖菜,65度老汾酒喝得如流水灌田。阎长官果然厉害,“十三太保”喝翻六个,其余七个也都舌短话多。阎锡山终席时即兴而发,作五绝一首。阎老将军不减当年勇。第二天,人们请他把昨夜口吟的五言诗再复述一遍,以便记住,在第二战区报上刊登,没想到阎锡山睁大眼睛反问:“我吟过诗吗?没有吧?”至此,“十三太保”留下传闻曰:“会长昨夜也喝多了!”会长即阎锡山。据说阎锡山除此之外,再无多酒。酒的传说屈原死得值得。司马迁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似乎是为屈原吊唁。中国只有一座泰山,死如泰山的似乎也应只有一个人,此人非屈原无二。两千多年的历史空间中,来去匆匆的人何止亿万?只有屈原让华夏儿女那么缅怀,那么纪念,为一个人的死,且是非正常死亡,屈死、冤死、气死、投江而死,全国人民去吃粽子,划龙舟,把他死的那一天定为端午节,全国人民放假一天,成为举国上下的嘉年华,屈原重?泰山重?屈原是中国第一位大诗人,其实屈原并不想“憎命达”,他是地道正统的“官N代”,他想报国报君,他的理想是“治国平天下”。他辉煌过,灿烂过,光芒过,如果他一直像他的祖辈一样达官贵富,抒心辅政,那他肯定“死得轻如鸿毛”。而屈原恰恰政治上失意,遭排斥、遭贬逐、遭迫害、遭冤屈、遭诬陷,被放逐到汨罗江附近一片几乎无人的湿地。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描述的: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缺少老子的达观,缺少孔孟的仁礼,缺少墨荀的豁通,也缺少庄子的逍遥,他不是冷静从容的哲人,也不是深邃高达的理论家、思想家,更不是喜怒不形于色的政治家。他受不了那些屈辱、那些诬陷、那些栽赃、那些污水、那些尘埃,他爱君爱国独不爱自己,他想保护楚怀王保护楚国唯独不想保护自己。一千多年后的范仲淹曾抒发自己的政治见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屈原不然,屈原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更忧其君,他离不开君。他离开了君,除了那颗忧君之心,就只有酒能陪伴他,“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屈原孤独一人,披头散发,失魂落魄,步履蹒跚,在风中狂奔,在雨中呆滞,时而涕泣而歌,时而高呼狂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问天问地,问江问湖:“人之心不与吾心同。”偶尔遇到一渔夫,人家也只是对他“莞尔而笑”,笑他是个奇人、怪人、疯人、醉人。没有酒就可能没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招魂》,渔夫看见在风中雨中在江边疯跑疯吼的是位醉人,为酒所醉而歌而语而疯癫而愤懑,因此渔夫并没有去帮助他。在那种苦闷之极中,问谁能解脱屈原于一时?酒也,醉也!没有酒就可能没有中国的第一位大诗人,没有酒就可能没有屈原向汨罗江中的纵身一跳。《离骚》是酒歌。原来诗的源头也在酒,没有酒就没有歌,就没有诗,更没有诗人。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三百首,孔子在《论语》中赞美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三百首诗中有一部分就是因酒而歌,酒后而吟,酒醉而诗。诗歌之历史不可能像酿酒那么古远。有了酒才有了歌,才有了诗,才有了诗人。这可能是屈原和古希腊诗人荷马的最大区别。没有酒就可能没有建安风骨。至少“三曹”父子皆酒中之人。曹操击节大唱:“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三曹”中诗才最盛最冲的当数曹操、曹植。据记,曹操每醉必有诗,每大醉必有好诗。而曹植更醉酒醉在其中,“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曹植嗜酒,敢喝,就因为喝醉酒,才喝丢了太子之位,让曹丕借机而入。曹子建的才气和酒量齐飞,建安七子中没人能喝过曹子建。曹子建还能连续“战斗”,数日不下酒场,醒在醉中,醉在醒中。曹子建的佳作皆在酒中醉后昂首而吟,倚马可待。如其《洛神赋》《白马篇》《美女篇》《赠白马王彪》无一不是才气冲天,酒气横溢。据说,就连他有名的、几乎要他命的《七步诗》也是临出门登车连饮几杯酒,有些“赴宴斗鸠山”的味道,吐着细细的酒气,曹子建七步成诗。吟完诗,中衣湿透,酒皆化为冷汗出了。谢灵运曾经对曹子建有评。谢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