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3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2 04:17:09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3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3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上编 艺术总论

第1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1.1 复习笔记

一、艺术的本质(一)几种主要看法

1.客观精神说(1)内涵

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2)代表性观点

①柏拉图的观点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只有理式世界才是真实的,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艺术只能算作“摹本的摹本”。柏拉图对艺术本质的认识,是基于他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

②黑格尔的观点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但其思想又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

③中国古代的“文以载道说”

南北朝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犹车之载物”。这样一来,“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而已。这种“文以载道”说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2.主观精神说(1)内涵

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2)代表性观点

①康德意志自由论

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论成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②尼采的观点

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尼采那里,主观意志被说成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尼采是从美学问题开始他的哲学活动,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做艺术的两种根源,把“梦”和“醉”看做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

③中国古代文艺评论家的观点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部分文艺评论家把“情”、“志”归结为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心灵和欲念的表现,根本否认文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3.“模仿说”或“再现说”(1)内涵“模仿说”或“再现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2)代表性观点

①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他还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艺术所“模仿”的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或现象,而且是现实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②车尔尼雪夫斯基

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基本论点是艺术反映现实,但他所理解的现实生活,不仅包括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而且包括人们的社会生活,使其更加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

4.其他观点

除以上几种主要观点外,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1.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

人类社会生活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大组成部分。为满足这两种生活所分别进行的生产活动,称作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物质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的精神文明。

2.“艺术生产”理论(1)明确提出

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2)理论意义“艺术生产”理论对于揭示艺术的起源和艺术的发展,揭示艺术的性质和艺术的特点,以及揭示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样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的奥秘,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3.“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的启示(1)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①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

人类最初的艺术品常常同生产劳动实践有着直接的联系,它们或者是劳动工具或是劳动成果。只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艺术生产才逐渐独立出来,这些劳动产品也逐渐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变为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是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

a.艺术的审美价值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即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

b.艺术生产的突出特点,是把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并融汇到艺术作品之中。

艺术是心与物的结合、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再现与表现的结合。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更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艺术生产离不开客观现实,社会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但艺术生产同样不能离开主观创造,只有当艺术家调动他强烈的和丰富的想象来从事创作时,才能创造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2)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一定时代艺术的发展,从最终原因上讲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社会发展历史的某些阶段上,艺术的繁荣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呈现出某种不平衡现象,例如,马克思曾以古希腊艺术的繁荣为例子,来说明艺术的繁盛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但是,两种生产不平衡的现象,与艺术生产最终必然受物质生产制约并不矛盾。前者是个别、特殊的现象,后者是一般、普遍的规律。(3)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从而揭示出艺术作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①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

a.艺术创作是艺术的“生产阶段”,是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对创作客体(社会生活)能动反映的过程。

b.艺术作品可以看作是艺术生产的“产品”。

c.艺术鉴赏可以看作是艺术的“消费阶段”,是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和欣赏客体(艺术品)之间相互作用并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

②艺术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

a.在艺术生产的全过程中,生产作为起点,具有支配作用,消费作为需要,又直接规定着生产。

b.艺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是为了供人们阅读或欣赏,如果没人欣赏,它就还只是潜在的作品。因而,艺术生产适应着欣赏者的消费需要来进行艺术创作。

c.艺术欣赏反过来又成为刺激艺术生产的动力,推动着艺术生产的发展。

二、艺术的特征(一)形象性

1.作用(1)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2)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各个具体艺术门类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必须通过音响、语言等媒介才能间接地感受到。

2.艺术形象性的具体内涵(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①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画家所画的,雕塑家所雕塑的,“表面上是一张画,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

②不同艺术门类中艺术形象的这种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对于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来说,往往是在再现生活形象中渗透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常常表现为主观因素消溶在客观形象之中。而音乐等其他艺术门类则更善于直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间接和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这些艺术门类中主客观的统一,则表现为客观因素消溶在主观因素之中。(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艺术欣赏中,首先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形式,但艺术形式之所以能感动人、影响人,是由于这种形式生动鲜明地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

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二者有机统一,才使其具有令人惊叹的感人魅力。罗丹的《巴尔扎克像》以朴实、简练的艺术手法,来突出巴尔扎克这位伟大作家内在的精神气质,使得这座雕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①综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正因为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于一身,才使得这些艺术形象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②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一切事物都是在带有偶然性的个别现象中,体现出带有必然性的共同本质和规律来。因而,许多艺术家在总结创造艺术形象的经验时,总是把能否从生活中捕捉到这种具有独特个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物,当作成败的关键。

③艺术形象的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最集中地体现为艺术典型。艺术典型是作家、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例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这一人物形象,不仅具有活生生的个性,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特定的时代并概括出全民族的国民性弱点,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注意:艺术典型与艺术形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根本上讲,二者都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具有共同的实质。但是,艺术典型比起艺术形象来,又具有更强烈的个性与更广泛的共性。也就是说,艺术典型更加独特,也更加普遍,它是艺术形象的凝练与升华。(二)主体性

1.作用

主体性是艺术的另一个基本特征。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这种反映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因而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2.具体体现(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①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对社会生活的依赖表现在艺术家往往是从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动机和创作灵感,尤其是艺术创作的内容,更是来自于社会现实生活。

②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作家、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对艺术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创作主体,艺术作品就无法产生。因此,艺术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更离不开创作主体,离不开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③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比起物质生产劳动,艺术生产中的主体性更加鲜明、更加突出。艺术创作中的主体性,集中表现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

a.艺术创作的能动性,使得艺术成为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的辩证统一。艺术家面对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主观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

b.艺术创作还具有独创性的特点,每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凝聚着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带有艺术家个人的主观色彩与艺术追求,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具有强烈的创造性与创新性特色。(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①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有着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鲜明烙印。中外艺术宝库中,之所以涌现出如此众多千姿百态的艺术作品,正是由于它们凝聚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独到发现和深刻理解,渗透着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追求。

②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具有艺术的独创性。这一艺术独创性是艺术生产的产品和物质生产的产品之间的区别之一,二者相比而言,艺术作品具有更加鲜明的主体性与创造性特点。(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①欣赏感受具有个性差异

美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既有社会功利性,又有个人直觉性,这使得美感具有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与性格气质不同,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不同,形成了每个欣赏者在审美感受上鲜明的个性差异,使艺术欣赏不能不打上欣赏主体的烙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②欣赏主体审美的再创造

艺术鉴赏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在艺术欣赏中,欣赏主体和艺术作品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审美主客体关系。

a.一方面,艺术作品总是引导着欣赏者向作品所规定的艺术境界运动;

b.另一方面,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并不是被动的反映或消极的静观,欣赏主体总是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思想情感与审美理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行再创造和再评价,从而完成和实现、补充和丰富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三)审美性

1.作用

审美性是艺术的又一个基本特征。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1)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2)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

这两点使艺术品和其它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

2.具体内涵(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而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本身就是审美意识物质形态化了的集中体现。

①艺术美作为现实的反映形态,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和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艺术正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完成了由实用向审美的过渡,成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

②艺术又是人类审美意识物质形态化的表现。不同艺术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使得本来仅存于人们头脑中的审美意识,“物化”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这样,艺术就成为传达和交流人们审美意识的一种手段。(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①艺术美高于现实美

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是由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了艺术作品中。

②艺术美是真、善、美的结合

a.艺术欣赏的特殊性在于直观感受性,即由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直接引起人的美感,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时,在这种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中,已经融合了真、善、美的内涵。

b.艺术美要以真和善为前提,并通过审美性体现出艺术中这种真、善、美的统一

第一,艺术中的“真”,并不等于生活真实,而是要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通过提炼和加工,使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即化“真”为“美”,通过艺术形象体现出来。

第二,艺术中的“善”,也并不是道德说教,同样要通过艺术家的精心创作,使艺术家的人生态度和道德评价渗透到艺术作品之中,即化“善”为“美”,体现为生动感人,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③艺术的审美性和“丑”的关系

a.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生活中“丑”的东西,一旦进入了艺术,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同样要通过审美特征将生活中的“丑”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

b.在生活中既可以找到美的现象又可以找到丑的现象,在艺术中却一概都以审美性表现出来。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能动创造变成了艺术美,事物本身“丑”的性质并没有变,但是作为艺术形象它已经具有审美意义。(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艺术美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它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①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特殊的形式美,每个艺术门类在运用形式美的规则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规律。而且随着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艺术家们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寻找美的形式,从内容出发去选择最恰当的形式以加强艺术的表现力,从而使得艺术的形式美日益丰富和发展。

②艺术的形式美,不能脱离艺术的内容美,因为艺术的形式美在于它生动鲜明地体现出内容。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他认为,形式应当服从于内容,真正的艺术美不在词藻的华丽,而在于确切生动地表现内容。

1.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选择题“任何人,即使是最坏的人,他们身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上帝的影子来。”这段话的作者是:(  )[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A.席勒

B.狄德罗

C.普希金

D.巴尔扎克【答案】A【解析】题干中的这段话出自席勒的《强盗》,它揭示了上帝的意志代表了“我们心中的纯粹理性的原则”,即人的意志中的崇高的神性。“我们意识到除非我们的意志与我们心中的纯粹理性的原则协调一致”意味着仅仅当人类意识到应该向上帝的意志靠拢,即向人的崇高的神性靠拢时,上帝才起到了提升人类道德境界的作用。这段话阐明了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即从“完整的人”到“全能的神”的典型。

二、名词解释

1.艺术符号[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

答:艺术符号是符号学文学批评的术语之一,语出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的《人论》。卡西尔认为“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或符号体系”,它是对“人类经验的构造和组织”。艺术符号与日常言语符号的差别不在手段而在目的,前者表现美感,后者表现概念。后美国学者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概念的符号”,她认为艺术符号不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更是浓缩情感记忆的生命精神。艺术符号具有任意性的特点,即声音与意义的结合是任意的,二者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完全是使用语言的社会集团自然而然地形成的习惯。

2.艺术史[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

答:艺术史是指艺术发展的历史。艺术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探讨艺术发展的规律是艺术理论的重要任务。艺术发展的规律包括:①艺术发展的模式,是指揭示艺术发展的客观过程,阐释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之间的联系;②艺术发展的动力,是指探究艺术发展的原因,阐释艺术作品与社会发展原因的关系。

3.艺术真实[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艺术真实是指艺术家通过艺术形象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表现主观世界。其内涵包括:①艺术的真实是假定的真实,其形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或再现,仅在视觉或听觉上感到它们的真实存在;②艺术的真实不仅是现象的真实,而且是本质的真实,通过对现象的真实反映达到对本质的把握;③艺术的真实不仅是再现的真实,而且是表现的真实。

4.艺术美[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艺术美是指经过艺术创造实践,把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加以概括和提炼,集中地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美是艺术创造的人类审美活动的结晶,是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集中、更典型。艺术美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不仅要反映社会和自然的美,而且要显示艺术家自我心灵的美。艺术美虽然源于生活,但并不等于生活,它是艺术家的独特创造,是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感情形象。

5.文化创意产业[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创意产业”一词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文化创意产业是创意产业的核心,它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它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

6.大众狂欢[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大众狂欢是当代中国电视文艺理论学中一种对娱乐节目的研究学说。它将当代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大众狂欢”的场面分为两种:一是以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为代表的各种类型的综合性电视文艺晚会的兴盛;二是以娱乐受众为标榜的各种类型的游戏娱乐节目的蜂起。这些娱乐游戏类节目具备一定的大众参与性,它们一改以往综艺节目中观众的被动欣赏为主动介入,将观众拉入节目,使其成为舞台上的主角,如《幸运52》、《开心辞典》、《开门大吉》等,都抛弃了用明星来拉动收视率的方式,而改用平民参与的方式来引起坐在电视机前的收视群体的共鸣感。此外,还有仿制国外“流行偶像娱乐”的节目,如《我是歌手》(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湖南卫视)、《两天一夜》(四川卫视)以及《我是中国星》(华娱卫视)、《梦想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好声音》(浙江卫视)等以制造平民偶像为嚎头的娱乐节目。

7.艺术

答: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活动。作为一种生产,艺术是感性的、客观的、有目的的、对象化的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具有能动反映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以创造审美对象、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作为其特有的目的。

8.艺术生产

答: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它具有生产的一般性质,但决定其艺术生产本质的,并不是其物质生产性质,而是其精神生产性质。它是由马克思提出的。马克思明确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概念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二是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9.主体性

答:主体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艺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甚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因此,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主体性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10.形象性

答: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各个具体艺术门类,因为它们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不同而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则必须通过音响、语言文字等媒介才能间接地感受到。但无论怎样,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11.审美性

答:审美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正是这两点,使艺术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12.艺术形象

答: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艺术家根据社会生活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经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蕴含情感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的内涵是:艺术形象是艺术家的创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生动的图画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13.艺术典型

答:艺术典型是指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具有广泛深刻的共性,并达到了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的艺术形象体系。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它一方面以非常鲜明生动的形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它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也就是既概括出事物与人物的普遍性和共性,又具备鲜明的、生动的个性和特殊性。它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它要求在个性中体现出共性,在特殊性中体现出普遍性,在偶然中体现出必然,在现象中体现出本质。如:鲁迅笔下的阿Q、罗中立的《父亲》、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等。

14.客观精神说

答:客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之一,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

15.柏拉图

答: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生于雅典的大贵族家庭,生活在古希腊文明由盛至衰的转折时代,青年时代就学于苏格拉底,曾在雅典开辟了一个学园,专门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从事学术活动。柏拉图一生密切关注政治,“改造社会”始终是他思考的重心。他以“理念论”为中心,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柏拉图一生完成著作40多部,大多以对话的方式讨论哲学、美学、伦理、逻辑、政治等问题。其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想国》、《大希庇阿斯》、《斐德若》等著作中。

16.《理想国》

答:《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前期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17.黑格尔

答: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出生于斯图加特的一个高级官员家庭,他在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论和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上,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思维和存在,本质与现象,相对与绝对是辩证统一的。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以其哲学为基础,集西方美学理论之大成,把德国古典美学推向顶峰。他的美学思想主要见于《精神现象学》和《美学》等著作中,尤其是在三卷《美学》著作中,他创立了系统、完整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体系。在《美学》第一卷中提出了他的美学理论的核心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是艺术,或者“美的艺术”,因此美学这门科学的恰当名称是“艺术哲学”或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对于黑格尔来说,只有艺术美才是真正的美,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他把唯心辩证法应用于美学研究,认为艺术是随理念自身的发展而发展的,表现为三种历史类型:象征主义、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

18.“文以明道”说

答:“文以明道”说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涉及“文”“道”关系时的基本命题之一,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南北朝时期的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中已谈到“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理学家将“文”、“道”关系推向了极端,趋向重“道”而轻“文”,将“文”与“道”的关系看作本末主从的关系。总之,“文以明道”说是把艺术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19.主观精神说

答:主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之一,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或“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德国哲学家尼采将其推向极端,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南北朝时期的文艺评论家把“情”、“志”归结为艺术家个人的心灵和欲念的表现,根本否认文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艺术的本质特征。

20.康德

答:康德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康德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康德的前半生主要以研究自然科学为主,后半生转向对哲学和美学的研究。在哲学上,他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三部著作构成了康德哲学的完整体系。在美学上,康德从美的分析、崇高的分析和天才与艺术三方面进行探讨,从其美学的总体来看,康德美学的主旨在于强调美的主观性和超功利性,美不依赖于概念而独立存在,美具有合目的性,带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色彩。康德美学思想在欧洲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的各种形式主义和纯艺术论大都溯源于此。

21.《判断力批判》

答:《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中的最后一部。此书分《审美判断力批判》与《目的判断力批判》两部分,前一部分重点分析美与崇高两个范畴;后一部分则从审美判断力的“主观合目的性”转向自然界有机组织的“客观合目的性”的探讨,辩证地表述了康德自己的自然观。书中亦论及艺术与天才的问题,阐述了艺术与自然,科学工艺品与手工艺品的区别,认为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之作,对费希特、席勒、谢林、黑格尔、叔本华等人,乃至整个欧洲和后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2.尼采

答:尼采是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在认识论上,尼采是极端的反理性主义者,他对任何理性哲学都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他的哲学具有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气势。尼采猛烈地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尼采的哲学思想影响。尼采的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不合时宜的考察》等。

23.妙悟

答:妙悟是文艺美学术语。“妙”、“悟”早见于六朝文献,为当时玄学、佛家常用词汇。作为佛教用语时意为从迷惘状态中解脱开来,以直觉感知本体的心理过程与境界。后泛指对某一事物本质的直观领悟,或对于某一艺术意境深邃内蕴的透彻理解和评味。故严羽说:“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24.艺术意象

答:艺术意象是艺术主体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情愫与客体物象实现化合后的心理形态,同时它也氤氲于这种心理形态的物态化表现之中。艺术意象是主体艺术思维及其情感活动的结果,是凝结了主体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的感性显现。这种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旦经过艺术媒介或艺术语言等物质手段表达出来就成为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

25.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

答: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1912年诞生于德国,其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科夫卡和克勒。阿思海姆等学者的艺术心理学研究与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密切关联。格式塔心理学采取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张心理学是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立经验。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格式塔),所以称“格式塔心理学”。简言之,完形心理学认为整体先于部分,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该心理学派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26.异质同构

答:异质同构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核心,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觉组织活动和人的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这就是异质同构。该学说综合运用了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整体论,综合了心理实验与其他相关科学的研究成果,但其学说忽视了社会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对人的情感活动、审美活动的影响,有其局限性。

27.阿恩海姆

答:阿恩海姆是美籍德国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早年获得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39年移居美国,后加入美国国籍,曾任美国美学协会主席。阿恩海姆是格式塔学派的代表人物,其美学思想以“完形心理学”为基础,反对用“联想”和“移情”来解释艺术形式的表现性,提出艺术形式之所以能表现一定的情绪因素,取决于知觉式样本身以及大脑视觉区域对这些式样的反应。主要著作有《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走向完形心理学》等。

28.《艺术与视知觉》

答:《艺术与视知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阿思海姆的代表作。该书系统地阐述了“完形心理学”,将完形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知觉场”和“同形论”引入审美心理的研究领域,认为知觉过程实际上是大脑皮层生理力场。并且对视觉结构作了大量分析,以此作为分析造型艺术的基础,充分阐释了他的“异质同构”说。

29.精神分析学

答: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流派。它是用一种独特的精神分析方法来研究人的无意识的理论和科学,主要包括无意识论、本能论、泛性论、梦论、人格论等。精神分析学美学是在运用精神分析学的基本观点来解释美和艺术问题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最基本的美学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与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与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和深层动因。创始人为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代表人物还有荣格、阿德勒等,该学派用无意识、泛性欲主义和梦幻来解释文艺和审美现象,把艺术看成是性欲的转移和升华。

30.情感符号说

答:情感符号说是西方符号论美学对艺术本质的解释,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恩斯特·卡西尔和美国的符号美学家、艺术评论家苏珊·朗格。卡西尔将艺术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苏珊·朗格发展了这一学说,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但这里的情感不是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情感”和“艺术符号”。该学说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见解,但“符号”究竟是什么,艺术究竟是不是“符号”,有没有抽象的普遍人类情感等问题未作圆满回答。

31.列夫·托尔斯泰

答: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作家,所著《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等均为不朽之作。文学创作的同时,托尔斯泰还以浓郁的兴趣探讨了一些重要的美学问题,所著《莫泊桑文集序》、《艺术论》、《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等,提出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美学见解。托尔斯泰是艺术表情论的著名代表,他认为艺术的功能与使命就是在人际间建立普遍的情感联系,艺术品的水平取决于情感的真诚、独特、清晰所产生的感染力。在《艺术论》中,托尔斯泰详细论述了情感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作用。他指出,艺术的感染力是区分真正艺术和虚伪艺术的标志。艺术感染力的程度取决于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和解释。他以特有的概括的广度,创造了史诗体小说,是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一,它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而为苏联作家所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史中也有巨大的影响。

32.有意味的形式

答:“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艺术批评家克利夫·贝尔提出的对艺术本质理解的表述。贝尔通过“后印象主义”的绘画,发现了线条、色彩的构成关系与排列组合在绘画作品中具有的独立价值和意义,他把这些构成方式和排列组合视为“有意味的形式”。贝尔的理论细加推敲不难发现其循环论证的毛病,但是它直接为塞尚以来的现代主义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在美学上影响深远。

33.“师造化”理论

答:“师造化”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强调艺术与现实关系的理论代表。它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如隋代姚最在《续画品》中提出“心师造化”,唐代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师造化”理论在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上,并不否认“心”的作用,不排除主观情感意志的融入。它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三、简答题

1.简述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

答:艺术需要技术的支持,又在技术的基础上表现着思维与情感。而技术则是功能与理性的良好表述,它的不断更新又为艺术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多样性。以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为例,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主要表现为:(1)技术与艺术是相辅相成的

在影视中,技术的基础性支持使得艺术的表现成为可能;艺术的指导性为技术提出新的要求与发展方向。虽然最初人们发明能够记录影像的工具只是为了纪实与传播,但是,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标准的不断提高,艺术应运而生。艺术诞生之后,便有了艺术的思维与创造方式。人们运用这些方式创造出思维的成果,之后便又需要技术去实现它。二者相互促进,交替成长。

①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对电影艺术的积极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其中,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逐渐成为影视特技、数字电影的基础和发展动力。数字电影著作技术由于其高效、丰富、快捷、无损、廉价等特点在国际上得到了空前高速的发展。传统电影也争相运用新的数字技术面向数字电影发展着。作为世界电影制作的前沿,好莱坞在数字图像技术的应用能力也是在世界前列的。正是数字技术拥有着传统技术不可能拥有的能力和优势,现在它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影视制作的标准。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特效不再是后期剪辑中的一个补充,而是渗入到电影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作为计算机图形学在电影中的运用,数字特效不仅为好莱坞电影带来了划时代的发展,也为它带来全球无数的票房。

②电影艺术对技术的积极影响

电影艺术特别是表现未来题材的电影如科幻片,以及大量呈现虚幻想象场景的浪漫主义电影都有意无意的刺激了技术的进步。人们受到艺术的思维和创造方式的启发,会出现新的技术思维甚至技术成果。比如《星球大战》、《变形金刚》、《黑客帝国》等电影都呈现了当今还未出现过的技术手段和科技成就,受到电影的启发,科学家正努力实现太空技术,工程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2)技术与艺术并不对立,只是具有阶段主导性

①技术与艺术的主导性是交替进行的

电影发明之初的作品是纯技术的体现,毫无艺术性可言。像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画面展示的只是一辆火车由远而近,朝着观众开过来,越来越近,害怕被火车头撞到的观众惊恐地从座位上站起来逃到旁边。这一时期,观众对于这一新事物的接受首先是从技术上对它的认可,还达不到艺术的高度。放映者带给观众的是真实事物的再现影像,观众也只是以看待真实事物以另一种形势再现的眼光去欣赏它。可以说,早期电影人对于电影还只是停留在技术崇拜的阶段。当技术日趋成熟,比如今天,人们已经能够通过各种手法实现复杂的特技,甚至全部用虚拟场景与虚拟人物,当技术越接近成熟,人们站在技术的高台上,思考更多的就不再是纯技术的变革,而是发掘更高的艺术价值,并且让技术去支撑它,将之完美地表现出来。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有《西蒙妮》。

②技术与艺术的主导性不同,从而会影响电影的质量

同时期的电影《秋菊打官司》的精神张扬,《十七岁的单车》的发人深省,《ET外星人》的感人肺腑与《星球大战》的画面壮观而思想主题贫乏形成鲜明对比。与不用或很少用特技的以上几部电影相比,《星球大战》第三部《西斯的复仇》虽然从头到尾被特技包装起来,但是,观众看完之后脑海中能够留下的只有激光、星球、庞大的地面建筑,唯一缺乏的是被感动的感觉,而这才是一部电影的灵魂所在。在复杂华丽特技的精心包装之下,影片的艺术价值并没有随之提高,人们甚至可以说,是华丽的技术掩盖了艺术的光芒。在这样一个阶段,技术是占主导地位的。

综上所述,影视艺术方面的革命首先来自于技术上的突破。而一旦在技术突破后、更新的技术突破未来临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对新技术的新鲜感会逐渐消逝,这时主要的注意力便自然地转向艺术上的追求,直至更新的技术带来新的冲击,周而复始。艺术与技术从来不是截然分开的。人们应该始终把技术与艺术结合起来,让它们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为什么说艺术需要以情动人?[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

答:情感性是艺术的审美特征。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形式。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情感始终起重要作用。艺术作品需要以情动人,原因在于:(1)情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具有重要作用

①情感在创造艺术形象时的变形作用

任何艺术形象都会在情感的作用下发生符合目的的变形:情感使艺术家观察到的是变了形的物象,情感使艺术形象对客观事物的形象有所改变。作家为了真实的表达感情的需要,可以对外在形象进行虚构、夸张处理。如《三国演义》在历史的基础上以“七分真实,三分虚构”完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全非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使读者看到了一幅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②情感在创造艺术形象中的动力作用

艺术创作的直接动因是情感,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表现。例如,一九九九年五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出动了数千架飞机对巴尔干半岛上的小国南斯拉夫进行狂轰滥炸,并且丧心病狂地袭击、炸毁了我国驻南大使馆。这激起了中国青年艺术家的义愤,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生在当天仅用三个多小时就创作完成了一幅巨型壁画《格尔尼卡——1999年5月7日午夜》,其中饱含着创作者的眼泪、激情和愤怒,饱含着中国青年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其视觉冲击力、精神震撼力和正义感召力在美国驻华使馆前的示威中充分显示了出来。

③情感在艺术欣赏中产生的美感作用

例如高尔基曾谈到他幼时读一部小说时的心情:“我记得,我读福楼拜的《朴素的心》,是在一个圣灵降临节。傍晚,我爬到杂物间的屋顶上念这本书,因为要躲开那些热闹节日的人们。我完全被这小说迷住了,简直变成了聋子、瞎子。……为什么能够使我兴奋到这个田地,我实在难以理会。这里一定藏着不可思议的魔术,有好多次,我想在字里行间找出魔术的秘密,很机械地,像野蛮人所做的一样——我并不是故意夸张——把书面向太阳映照着望。”高尔基所说的“不可思议的魔术”即指美感或审美情感。正是这种审美情感,使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够完全迷恋,而感到非常兴奋、满足、陶醉。(2)情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①情感是一切艺术都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的本质特征之一

艺术形象特别是典型形象中,无不渗透着和凝聚着创作主体真挚的情感。在整个审美认识、审美创造以至审美欣赏的过程中,情感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因素是艺术形象具有感染力的主要原因。

②情感是区分艺术形象和非艺术形象的界限之一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凝聚着创作主体浓烈的情感。

3.如何理解艺术中的“形象大于思想”?[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

答:(1)“形象大于思想”的内涵“形象大于思想”,又称“主观思想大于客观思想”,是指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包含的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超过了艺术家的主观认识。(2)“形象大于思想”现象产生的原因

①艺术家的主观动机

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过程,就是由“面”到“点”,由“多”到“一”的过程,他要尽量做到以一当十,言有尽而意无穷,寓永恒于一瞬。但艺术家的思想往往又具有局限性,无法预知多种因素影响下的作品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②读者的审美再创造

欣赏主体受欣赏客体制约的同时,又可以主动积极地突破制约,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和“再评价”。艺术欣赏要求欣赏者能够主动积极地体验和想象,做到由一到十、由点到面、由有尽之言到无穷之意。

歌德:“一般说,我们都不应该把画家的笔墨或诗人的语言看得太死,太狭窄。一件艺术作品是由自由大胆的精神创造出来的,我们也就尽可能地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观照和欣赏。”这种“自由大胆”的欣赏、被动中的主动、制约中的能动就是艺术欣赏过程中的形象再创造、再评价。它表现在欣赏者不但能够“复现”、领悟和理解艺术形象(与艺术家“相似”或“相近”),而且能够对原有艺术形象进行补充、变动、改造、深化和提高(与艺术家“有所不似”、“有所远”)。

③艺术形象本身的特点

艺术形象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多彩,它立体地、多向地、多层面地反映生活。虽然艺术家只是从自己感受的特定角度来创造形象,但他们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的这种立体性、多向性、多层面性往往比艺术家主观上对现实的把握丰富、深刻、活跃得多。

4.如何理解“艺术生产”。[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在对“艺术生产”问题的探讨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从生产实践活动角度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1)艺术生产将创作主体的精神和审美意识渗透于生产过程,并物化为审美产品。艺术生产是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统一。它是以审美思维和审美物化为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和制作的活动,是艺术创作的精神实践与物质实践的统一。艺术生产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涵盖了艺术思维的整个过程,但它又不能取代艺术思维的方式,艺术思维方式主要是对客体世界的认知和反映,艺术生产则主要是对客体世界的变革与创造。(2)艺术生产要遵循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一般规律,且不能完全遵循。在此基础上,遵循与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属于艺术生产特有的规律。艺术生产的规律,就是在艺术规律的规范和指导下,遵循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基本原则,按照美的规律和艺术特性的要求,创制审美产品的一般性规律。(3)艺术生产遵循精神性与物质性、审美属性与商品属性、创造性与工艺性、个体生产与集体生产的统一。

5.如何理解艺术的审美属性?[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以其审美的性格区别于宗教、哲学等其他意识形态;即它是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反映和认识社会生活,并以审美的手段生产产品、创造精神成果。可以说,审美,是一切艺术门类(如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摄影、电影等)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如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等)的共同性格。审美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艺术的实践性与主体性

①艺术的实践性和主体性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

艺术家作为艺术生产和审美创造的主体,必须通过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才能认识现实、改造现实和创造第二现实即艺术作品;而在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中,一切文学家、艺术家都毫无例外地表现出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主体个性。

②艺术的实践性和主体性体现在艺术家对技艺和媒介的把握上

艺术创作有一个运用物质媒介的手段把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象和审美情感传达出来的表现过程,这就需要技艺或技巧。不过,艺术的技艺性是同它的审美特性相联系的,不同于一般生产实践的技能和技术。(2)艺术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艺术作品是创作主体为着美的目的、按照美的规律而创造出来的事物。这一事物即艺术作品,充分体现出艺术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特征。艺术中的合目的性是指审美目的,合规律性是指合乎美的规律。(3)艺术最根本的特征是形象性

形象性是一切文学艺术审美特征的核心,也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艺术的一切其他审美特征都是同形象性相联系的,没有形象,便没有审美,也就没有艺术。(4)与形象性相联系的形式美与形式感

形式美是指艺术作品可直接诉诸于感官的外在形式的美,即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按照一定规律如均衡、对称、对比、和谐、整一、多样统一等排列和组合的形式,并能唤起美感的审美特性。(5)创造性

创造性是各门艺术共同的审美品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就作品而言

作品所表现的是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认识和独特的审美个性,作品的风格样式也应是他在审美实践中独特的发现和创造。

②就创作主体而言

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和审美实践应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不能永远停留在原来的某一阶段,他向前跨出的每一步,都应有新的发现和新的创造。齐白石一生都在创造,他的“衰年变法”就是一次伟大的超越,他所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反对因袭模仿,提倡创造。(6)艺术的情感性

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形式。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始终起重要作用的心理要素就是情感。符号论美学的代表人物苏珊·朗格就把艺术定义为“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6.从社会学、认识论和审美三个层面归纳,谈你理解的艺术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