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研究新进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2 06:18:02

点击下载

作者:杨霓芝,毛炜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研究新进展

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研究新进展试读:

前言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我国肾脏病领域的特色,随着中医、西医领域专家交流与合作的逐渐频繁和不断深入,中成药、中药、中医疗法与西医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已成为我国多数肾脏疾病治疗的大趋势,在我国的肾脏病防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在中医、西医肾病专家的共同研究和协力推动下,中西医结合肾脏病的防治理论、方法、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研究新进展》一书的编写,旨在系统复习近年来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在系统总结以往中、西医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梳理近10年来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防治肾脏疾病的新进展,帮助肾内科临床医师、肾病专业研究生、医学院校在校学生追踪、了解中西医结合肾脏病防治领域的发展动态,帮助其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和方法拓宽临床思路,提高肾内科临床实践能力,为进一步联合运用中、西医诊治思想探索肾脏疾病诊治的新技术、新方法奠定基础。

肾脏病种类繁多,内容复杂,受篇幅所限,本书选取了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间质性肾炎、糖尿病肾病、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乙肝相关性肾炎、良性小动脉肾硬化、尿路结石、尿路感染、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等12种肾内科最常见疾病,从发病机制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展望等六个方面加以阐述,并辅以中西医结合典型医案若干,冀以抛砖引玉、开拓思维,以期进一步提高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诊治水平及临床疗效;更好造福于广大肾脏病患者。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中西医结合研究亦日新月异,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发布,新的进展不断产生,限于时间关系,未能一一收录。同时,由于编著者水平有限,错漏、不全面的瑕疵在所难免,恳请同道及读者批评指正。编 者2016年10月第一章 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由多种原因、多种病理类型组成的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免疫性疾病。临床特点是起病隐匿,病程冗长,尿常规检查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大多数病人有程度不等的水肿、高血压,后期可见肾功能损害。本病常呈缓慢进展性,预后较差。病情逐渐发展,至慢性肾炎晚期,肾单位不断地毁损,剩余的肾单位越来越少,纤维组织增生、肾萎缩,最终导致慢性肾衰竭。从疾病早期演变至终末期肾衰竭阶段,可长达数十年之久。在我国,慢性肾炎是引起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疾病,在美国和欧洲,慢性肾炎是导致ESRD排位第三的病因。

慢性肾小球肾炎病理类型多样,常见的有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包括IgA肾病和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性肾病和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等。IgA肾病是肾活检病理以IgA或以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为主要病理特点的一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约占肾穿刺活检病理的1/3。IgA肾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16~35岁居多,约占80%,通常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我国男女发病率之比为3∶1。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从单纯血尿,到大量蛋白尿,乃至高血压、慢性肾功能不全、终末期肾病等,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IgA肾病确诊后5~25年内20%~30%患者可进展至肾衰竭。

慢性肾炎属于中医学的“水肿”“尿血”“腰痛”“眩晕”“虚劳”等范畴。第一节 发病机制与病因病机一、西医发病机制

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各种细菌、病毒、原虫等感染通过免疫机制、炎症介质因子及非免疫机制等均可引起该病。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迁延不愈,可转入慢性肾炎,但大部分慢性肾炎与急性肾炎之间无明确的关系,只有15%~20%患者有明确的急性肾炎病史,多数慢性肾炎患者无急性肾炎病史。

慢性肾炎的发病机制,一般认为系变态反应所致的肾小球免疫性炎症损伤,大部分是免疫复合物型。由循环内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或由于肾小球原位的抗原(内源性或外源性)与抗体形成而激活补体,引起肾组织损伤。也可为抗肾抗体型肾炎。细胞免疫在肾炎发病中的作用亦不容忽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细胞免疫的机制在各型肾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明确而重要的作用。作为肾炎时的一种损伤介质,巨噬细胞的作用尤为显著,它是肾炎时肾小球细胞数增多和新月体形成的主要原因,能引起肾小球内纤维素的沉积。肾炎时肾组织的各种形态学改变几乎都和巨噬细胞的浸润和作用有关,T细胞作为特异性细胞免疫的诱导物,在肾炎的发生过程中除了通过细胞毒性T细胞或释放多种淋巴因子导致组织损伤外,还能通过释放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吸引巨噬细胞浸润至肾小球内,造成局部组织的损伤。除局部免疫反应外,非免疫介导的肾脏损害在慢性肾炎的发生与发展中亦可能起重要作用。如肾小球病变能引起肾内血管硬化,硬化的小动脉可进一步引起肾缺血而加重肾小球损害。在肾炎后期,患者因水钠潴留或肾素分泌增多出现高血压,导致肾小动脉狭窄、闭塞,加速肾小球硬化。正常时肾小球系膜具有吞噬、清除免疫复合物及其他蛋白质颗粒的作用,但当超负荷时,为了吞噬这些物质,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多,系膜区明显扩张,终于使肾小球毛细血管阻塞、萎陷而致废用,导致肾衰竭。

IgA肾病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清楚,多种因素与发病有关。由于肾小球系膜和毛细血管球有颗粒状IgA和C3沉积,且皮肤也有沉积,并且部分病例可测出循环免疫复合物,提示IgA肾病是由循环免疫复合物、多聚IgA等大分子聚合物介导的肾小球疾病,亦有原位自体抗原致病的可能。患者免疫紊乱的机制或是黏膜免疫屏障的减弱,或为机体对免疫复合物的清除能力减低,亦可为IgA产生的调节紊乱。大分子的IgA免疫复合物形成,激活补体及凝血纤溶障碍等一系列炎症介质包括细胞因子等造成肾小球的损害。一些非免疫因素如血流动力学影响,在IgA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亦起一定的作用。已有不少研究报道遗传因素在IgA肾病的发病中亦占重要位置。二、中医病因病机

慢性肾炎临床以水肿、眩晕、蛋白尿、血尿等为主要表现,尽管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但就其疾病演变过程分析,均有其共同的病因病机特点。

脏腑虚损是慢性肾炎的病理基础。饮食失调,劳倦太过,伤及脾胃;生育不节,房劳过度,肾精亏耗。临床中脾肾虚弱致病者相当常见,脾虚而后天之本不充,日久及肾,肾虚温煦滋养失职,必脾气匮乏,两者常相互为患,不能截然分开。外邪侵袭是其主要诱发因素。外感之邪伤及脏腑,以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代谢紊乱。如风邪外袭,肺失通调;湿毒浸淫,内归脾肺;水湿浸渍,脾气受困;湿热内盛,三焦壅滞等。大多数患者在病程及治疗中常因外感而使疾病反复或加重。

综上所述,无论外邪伤及脏腑或脏腑本身的虚损,均可致肺、脾、肾三脏功能障碍。若肺不通调,脾不转输,肾失开合,则可致膀胱气化无权,三焦水道不通,水液代谢障碍而发生水肿;脾主运化,肾主藏精,若脾失运化,肾失封藏,则精微下注,而成蛋白尿;脾失健运则水湿停聚,郁化为热,湿热伤及肾络,或肾阴不足,虚热内扰,肾络受损则出现血尿;肾阴亏耗,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而出现眩晕。水湿、湿热、瘀血是慢性肾炎的主要病理产物,其阻滞气机可加重水肿、蛋白尿、血尿,并使病情迁延不愈。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气急喘促不能平卧,甚至尿闭、下血,提示病情危重;久病正气衰竭,浊邪上犯,肝风内动,则预后不良,容易出现脱证。

慢性肾炎病程日久,病机错综复杂,本虚标实,虚实互见,寒热错杂之证,本虚之源在肺脾肾,尤以脾肾虚损为著,标实以水湿、湿热、瘀血、风邪为多。第二节 临床表现一、西医临床表现

慢性肾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青年为主,男性居多。多起病缓慢、隐匿,病史以年计,临床表现多样,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其特征,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病情时轻时重,渐进性发展为慢性肾衰竭。(一)水肿

大多数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水肿,轻者仅表现在面部、眼睑和组织松弛部,重则遍及全身,并可有胸水、腹水。(二)高血压

大多数病人迟早会出现高血压,可持续性升高,亦可呈间歇性,表现为头胀、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持续性血压增高不仅可加速肾功能恶化,还可使心肌肥厚、心脏增大、心律失常,甚至发生心力衰竭以及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三)尿异常改变

慢性肾炎患者必有的症状。尿量变化与水肿程度及肾功能状况有关,少尿、无尿致水钠潴留,临床上可出现水肿。尿蛋白含量不等,一般在1~3g/d,亦可呈大量蛋白尿(>3.5g/d)。尿沉渣中常有颗粒管型和透明管型,伴有轻度至中度血尿,偶有肉眼血尿。(四)肾功能不全

慢性肾炎的肾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肌酐清除率减低,但由于多数患者就诊时未降到正常值的50%以下,因此血清肌酐、尿素氮可在正常范围内,临床不出现氮质血症等肾功能不全的症状。继之,则出现肾小管功能不全,如尿浓缩功能减退。到慢性肾炎的后期,被毁损的肾单位增多,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至正常值的50%以下,此时在应急状态下(如外伤、出血、感染、手术或药物损害等),肾脏负担加重,则可发生尿毒症症状。(五)贫血

慢性肾炎可有轻度至中度以上贫血,多数与肾内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有关,至终末期肾病,则出现严重贫血。

慢性肾炎临床表现多样,个体差异较大,故要特别注意因某一表现突出而造成的误诊。如慢性肾炎高血压突出而易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增生性肾炎感染后急性发作时易误诊为急性肾炎,应予注意。慢性肾炎发展过程中,部分患者常因感染、劳累、使用肾毒性药物等因素呈急性发作或急骤恶化,经及时去除诱因和恰当治疗后病情可有一定程度缓解,但也可能由此进入不可逆的肾衰进程。多数慢性肾炎患者肾功能呈慢性渐进性损害,肾功能损害进展的快慢主要与病理类型相关,但也与是否合理治疗和认真保护等因素密切相关。

IgA肾病的临床表现呈现多样性的特点。除有发作性肉眼血尿、镜下血尿及无症状性蛋白尿等典型表现外,尚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急性肾炎综合征、急性肾衰竭等。二、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1.尿液检查

尿常规检查有尿蛋白,镜下血尿及(或)管型尿;尿比重降低,尿红细胞位相示红细胞形态为畸形红细胞为主,畸形率超过70%。2.血常规检查

肾功能损伤常可见贫血表现。3.肾功能测定

肾功能不同程度受损,血尿素氮、血肌酐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4.B超

B超提示双肾皮髓质分界不清,甚至双肾可缩小。5.肾活检病理检查

诊断不明确或有条件时征求患者同意后可行肾穿刺病理活检。三、常见并发症

病变进展至慢性肾脏病4~5期时,常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急性左心衰、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四、中医主症及常见证候

慢性肾炎临床以水肿、眩晕、蛋白尿、血尿等为主要表现。常见证候如下:1.本虚证

常见疲倦乏力,易感冒,腰脊酸痛,舌淡或舌红少苔,脉细。主要包括:(1)脾肾气虚证:

疲倦乏力,浮肿,纳少,脘胀,腰脊酸痛,大便溏,尿频或夜尿多,舌质淡红、有齿痕,苔薄白,脉细。(2)肺肾气虚证:

面浮肢肿,面色萎黄,少气乏力,易感冒,腰脊酸痛,舌质淡,苔白润,有齿印,脉细弱。(3)脾肾阳虚证:

浮肿明显,面色白,畏寒肢冷,腰脊酸痛或胫酸腿软,神疲,纳呆或便溏,男子遗精、阳痿、早泄,女子月经失调,舌嫩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或沉迟无力。(4)肝肾阴虚证:

目睛干涩或视物模糊,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脊酸痛,梦遗或月经失调,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5)气阴两虚证:

面色无华,少气乏力,易感冒,午后低热,或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或长期咽痛,咽部黯红,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或弱。2.标实证

常见恶风寒、发热等表证,或有身重纳呆、困倦或小便黄赤,舌苔腻,舌质黯或有瘀斑等表现。主要包括:(1)外感证:

恶风寒,头痛,全身关节痛,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或恶风,发热,咽痛,汗出,舌红苔薄白,脉浮数。(2)水湿证:

全身浮肿,纳呆,恶心,呕吐,身重困倦,舌淡,苔白腻,脉沉。(3)湿热证:

皮肤疖肿、疮疡等;咽喉肿痛;脘闷纳呆,口干不思饮;小便黄赤,灼热或涩痛不利;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4)血瘀证:

面色黧黑或晦暗;腰痛固定或呈刺痛;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舌色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象细涩;尿纤维蛋白(FDP)含量升高;血液流变学检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升高。第三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要点

1.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水肿及高血压等表现,病史达1年以上。

2.起病缓慢,病情迁延,时轻时重,肾功能逐步减退,后期可出现贫血、电解质紊乱、血尿素氮、血肌酐升高等情况。

3.病程中可因呼吸道感染等原因诱发急性发作,出现类似急性肾炎的表现。

4.除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及遗传性肾小球肾炎。二、鉴别诊断(一)急性肾炎

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应与急性肾炎相鉴别。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多见于成人,多于感染后2~3天内出现临床症状,可有肾炎史或曾有较明显血尿、水肿、高血压等症状,病情多迁延,且常伴有程度不同的贫血、肾功能不全等表现。急性肾炎往往有前驱感染,1~3周以后才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症状,血中补体C3降低(8周内恢复),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可作鉴别。(二)隐匿性肾小球肾炎

主要表现为无症状性血尿和蛋白尿,无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减退。(三)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如结缔组织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等疾病发生肾脏损伤的几率很高,首先应排除这些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肾炎,其临床表现及肾脏的组织学改变均可与慢性肾炎相似,但此类疾病大都同时伴有全身或其他系统疾病的表现,如发热、皮疹、关节痛、肝大、血象改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增高等,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可鉴别。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糖尿病肾病、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痛风性肾病、肾淀粉样变、直立性蛋白尿、遗传性肾炎等,各具有其特点。在诊断慢性肾炎时,应考虑到这些病,并结合各自特点予以排除,必要时可借助肾活检予以鉴别。(四)原发性高血压继发肾损害

慢性肾炎多发生在青壮年,而高血压继发肾损害发生较晚。病史非常重要,是高血压在先,还是蛋白尿在先,对鉴别诊断起主要作用。高血压继发肾脏损害者,尿蛋白量常较少,一般<1.5g/d,以小分子蛋白为主,罕见有持续性血尿和红细胞管型,肾小管功能损害一般早于肾小球,通常伴有高血压心、脑并发症。慢性肾炎患者病史多较长,先有尿的改变,尿蛋白以大中分子蛋白为主,血压逐渐升高,或尿改变与高血压同时出现,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有助于两者的鉴别。(五)遗传性肾炎

遗传性肾炎(Alport综合征)常为青少年(多在10岁之前)起病,有阳性家族史(多为性连锁显性遗传),同时有眼(球形晶状体等)、耳(神经性耳聋)、肾(血尿,轻中度蛋白尿及进行性肾功能损害)异常。第四节 治疗

由于慢性肾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所以治疗应按照不同的阶段进行。发作期以标实为主,治疗以实者泻之为原则;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或虚实夹杂,应着重益气健脾固肾为治,以防复发。对于没有高血压、感染等并发症者可以单纯用中医药进行治疗,若合并有严重高血压、感染、水肿及并发急、慢性肾衰竭的患者应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主要以防止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改善或缓解临床症状以及防治并发症为主要目的。(一)辨证施治

慢性肾炎病程长,缠绵不愈,属本虚标实证。本虚以脾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为主;标实为外感证、水湿证、湿热证、血瘀证为主。治疗应遵循“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若出现虚实夹杂证,临床应标本并治。

1.本虚证(1)脾肾气虚

证候特点:疲倦乏力,浮肿,纳少,脘胀,腰脊酸痛,大便溏,尿频或夜尿多,舌质淡红、有齿痕,苔薄白,脉细。

治法:健脾补肾。

推荐方剂:四君子汤合二仙汤加减。

基本处方: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5g,仙茅12g,淫羊藿12g,黄芪15g,菟丝子15g,黄精15g,怀山药15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脾虚湿困,头晕肢重,苔白厚浊者,可加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湿健脾;若脾虚便溏甚者,可加扁豆、芡实、薏苡仁等健脾助运;若浮肿明显者,可加泽泻、车前子利水消肿。(2)肺肾气虚

证候特点:面浮肢肿,面色萎黄,少气乏力,易感冒,腰脊酸痛,舌质淡,苔白润,有齿印,脉细弱。

治法:益肺补肾。

推荐方剂:玉屏风散合二仙丸加减。

基本处方:黄芪15g,白术15g,防风15g,仙茅12g,淫羊藿12g,山茱萸15g,菟丝子15g,茯苓15g,怀山药15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下肢浮肿较甚,小便量少,或腹部胀满者,加大腹皮、泽泻、车前草以利水消肿;服药后小便仍不利,或水肿较为严重者,用上方加葶苈子、二丑加强泻水,注意中病即止;大便稀溏者,加干姜、熟附子温肾助阳止溏。(3)脾肾阳虚

证候特点:浮肿明显,面色白,畏寒肢冷,腰脊酸痛或胫酸腿软,神疲,纳呆或便溏,男子遗精、阳痿、早泄,女子月经失调,舌嫩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

推荐方剂:实脾饮合肾气丸加减。

基本处方:熟附子15g(先煎),干姜15g,白术20g,茯苓20g,草果仁10g,山茱萸15g,淫羊藿15g,肉桂2g,熟地15g,黄芪15g,党参15g,炙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伴胸水,咳嗽气促不能平卧者,加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泻肺利水,可选葶苈子、泽泻泻水;若有腹水,可用五皮饮加减。(4)肝肾阴虚

证候特点:目睛干涩或视物模糊,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脊酸痛,梦遗或月经失调,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

推荐方剂: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减。

基本处方:生地黄15g,山药15g,山茱萸10g,牡丹皮12g,泽泻15g,茯苓15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枸杞子15g,黄精15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伴肝阳上亢,头痛头晕,视物不清,急躁,夜寐不安者,酌加天麻、钩藤、石决明以平肝潜阳;男子遗精或滑精,女子白带多者,酌加金樱子、芡实、石韦收敛固涩;血尿,小便色红,或尿检红细胞(++)以上者,酌加大蓟、白茅根、仙鹤草止血;咽痛者,酌加玄参、知母、黄柏清热利咽;大便干结者,加用熟地黄,何首乌润肠通便。注意滋补肝肾之品,往往味厚滋腻,助湿伤中,在药物应用上应减轻滋腻之品的用量,或配以淡渗利湿之品,或配以醒脾开胃之品。(5)气阴两虚

证候特点:面色无华,少气乏力,易感冒,午后低热,或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或长期咽痛,咽部黯红,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或弱。

治法:益气养阴。

推荐方剂:参芪地黄汤加减。

基本处方:太子参15g,党参15g,生地黄15g,山茱萸10g,茯苓15g,泽泻15g,黄芪15g,牡丹皮12g,枸杞子15g,菟丝子15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咽痛日久,咽喉黯红者,可加沙参、麦门冬、桃仁、赤芍以养阴化瘀;纳呆腹胀加砂仁、木香、枳壳行气和胃;五心烦热者,可加地骨皮、鳖甲、旱莲草滋阴清热。

2.标实证(1)外感证

证候特点:有风寒或风热表证。

治法:风寒者疏风散寒解表;风热者疏风清热解表。

推荐方剂:风寒者用麻黄汤;风热者用银翘散。

基本处方:风寒者:麻黄6g,桂枝10g,杏仁10g,防风10g,苏叶10g;风热者:金银花15g,连翘10g,淡竹叶10g,薄荷5g(后下),板蓝根15g,大青叶15g,白花蛇舌草15g。

加减法:风寒者如伴有肢体酸痛,可加用羌活、独活祛风散寒兼祛湿,如有头痛,可川芎活血散风。风热者,如伴有咳痰黄稠,可加用黄芩、知母清肺化痰,若出现风热化燥伤津者,可加南沙参、天花粉清肺润燥。(2)水湿证

证候特点:浮肿,纳呆,恶心,呕吐,身重困倦,舌淡,苔白腻,脉沉。

治法:利水渗湿。

推荐方剂:五苓散加减。

基本处方:白术15g,茯苓15g,泽泻15g,猪苓15g,桂枝5g,藿香15g,陈皮5g,甘草5g。(3)湿热证

证候特点:皮肤疖肿、疮疡等;咽喉肿痛;脘闷纳呆,口干不思饮;小便黄赤、灼热或涩痛不利;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推荐方剂:五味消毒饮或八正散加减。

基本处方:白茅根15g,车前草15g,瞿麦15g,白花蛇舌草15g,扁蓄15g,石韦15g,蒲公英15g,银花15g,连翘15g,甘草5g。

加减法:如湿热下注,伤及膀胱,出现尿血,可加大蓟、小蓟、白茅根凉血止血;若尿路有结石,可加用金钱草、石韦化石通淋。(4)血瘀证

证候特点:面色黧黑或晦暗;腰痛固定或呈刺痛;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舌色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象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

推荐方剂:桃红四物汤加减。

基础处方:桃仁5g,红花5g,熟地15g,川芎15g,赤芍15g,当归15g,丹参10g,泽兰15g,甘草3g。

加减法:若病久导致气血两虚,面色不华者,可加黄芪、党参补气以加强活血之效。

慢性肾炎由于病程长,病机复杂,主要病理基础是正虚邪实,两者互为因果,如失治误治,均会延误或加重病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扶正为主,重视整体功能调节,着重补肺健脾益肾;二是祛邪解毒贯穿疾病始终。慢性肾炎邪实以风、寒、湿、热、瘀为主,反映了病情加重或恶化的状况,临证之时不可不辨。用药之时必须把扶正和祛邪结合起来,防止单补或纯攻,方能取得较好疗效。临床可根据标本缓急灵活掌握用药。(二)名医名家特色经验

1.李济仁蛋白转阴方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

蛋白转阴方组成:黄芪50g,潞党参20g,炒白术15g,茯苓15g,川断15g,金樱子15g,诃子肉15g,乌梅炭15g,川萆薢15g,石韦20g,白茅根20g,墨旱莲15g,车前草15g。主治:慢性肾炎蛋白尿脾肾气虚,湿热内阻证。方中重用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辅以川断、金樱子、诃子肉、乌梅炭补肾壮腰、收敛固涩;川萆薢、车前草、茯苓、石韦利湿清热,分清泌浊;白茅根、墨旱莲凉血止血。综合全方共奏健脾补肾,收敛固涩之功。临证加减:水湿浸渍型症见全身浮肿,尤以双下肢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小便不利,腰膝酸软,纳呆腹胀,便溏,脉沉细者,可用蛋白转阴方加淡附片、猪苓等。脾肾阳虚型症见腰部酸痛,倦怠肢软,偶见颜面浮肿,纳谷寡味,极易感冒,大便时稀,口不渴,面色白,可用蛋白转阴方加炙麻黄、连翘、杏仁、赤小豆等。风热搏结型可见全身多处散在紫癜,小溲夹血,伴发热恶寒,咽喉疼痛,神疲肢软,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药用蛋白转阴方加银花、连翘、生地黄、薄荷、紫草、田三七等。(李艳.李济仁临证医案存真[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58.)

2.邓铁涛四型论治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在发病过程中,早期表现为脾虚湿困,症见面色白或萎黄不华,身重倦怠,身肢浮肿轻重不一。浮肿严重者,可见腹胀大如裹水之状,脘闷纳呆,气短自汗,大便时溏,小便短少,舌淡胖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缓弱。脾虚则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若血虚明显的患者,可并见头目眩晕、心悸易惊惕、手足发麻、唇甲淡白、脉兼细等症。至中后期,由于先天与后天密切相关,往往因脾虚损及肾,而表现为脾肾阳虚,证见面色白或晦暗,形寒怕冷,四肢欠温,精神萎靡,腰膝酸软,纳呆便溏,或五更泄泻,浮肿显著,以腰以下为甚,或可伴有胸水、腹水,咳逆上气不能平卧,小便短少,少数亦可表现为浮肿不太甚,小便频数而清长,舌淡而黯,苔薄白,脉沉细软弱无力。这一阶段,少数患者,可因阳损及阴,或经过治疗,病向好转,但也可由于温阳或利水太过损伤阴液,而表现为肝肾阴亏,证见浮肿不甚,面白颧红,眩晕头痛,心悸耳鸣,腰酸腿软,失眠盗汗,遗精,咽干,舌质嫩偏红,或边尖红,苔少,脉弦细数。若正气日虚,脾肾衰败,湿郁化浊上蒙心窍,则除见上述脾虚湿阻或脾肾阳虚证外,可并见恶心呕吐、心悸气短,或皮肤瘙痒,或口有尿臭,或呕血便血,或胸闷喘息,烦躁不宁,甚则抽搐惊厥,昏迷不醒,舌苔黄浊或舌光无苔,脉象虚大或沉微细数。对本病的辨证分型,主张分为脾虚湿阻、脾肾阳虚、肝肾阴亏和脾肾衰败浊蒙心窍4个证型。而脾虚是本病的共性。治疗过程中应时时注意调补脾气,保持脾气的健运,这是愈病不可忽略的环节。

脾虚湿阻型,较常用的是参苓白术散加减以健脾利湿。基本方为:党参15g,白术12g,云苓皮25g,甘草4g,山药12g,薏苡仁15g,黄芪20g,牛膝12g,猪苓15g,桂枝12g。加减法:若湿重,而见苔白厚腻的去山药,加防己12g、砂仁8g;血虚明显的去猪苓、桂枝,加当归12g、枸杞子12g、鸡血藤30g;若见血压升高的,重用黄芪30g以上,去桂枝、山药,加生石决明30g(先煎)、代赭石30g(先煎)以潜虚阳;若见血尿(镜下血尿者)去桂枝,选加小叶凤尾草15g、淡豆豉30g、三七末3g(冲服);若治疗后病人症状基本消失,唯尿蛋白长期不除的,则改用自拟消蛋白饮:黄芪15~30g,龟甲30g,山药15g,薏苡仁15g,玉米须30g。本方具有健脾固肾、利湿化浊之功,经临床验证效果较好。

脾肾阳虚型,可用真武汤合五苓散、五皮饮加减化裁。基本方为:熟附子10~15g,姜皮20g,白芍12g,白术15g,云苓皮30g,肉桂3g,大腹皮12g,猪苓15g,泽泻12g,党参20g,黄芪20g。

肝肾阴虚型,则多用杞菊地黄汤加牛膝、车前子等。若为阴阳两虚的,则用济生肾气丸;若血压升高的,则加生牡蛎30g、决明子25g。

脾肾衰败浊蒙心窍型,除按上述脾虚湿阻或脾肾阳虚辨证用药口服外,还可用生大黄30g水煎保留灌肠,每日1次,连用数天。(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56.)

3.朱良春益气化瘀补肾汤治慢性肾炎肾亏瘀阻证

益气化瘀补肾汤组成:生黄芪30g,淫羊藿20g,石韦15g,熟附子10g,川芎10g,红花10g,全当归10g,川续断10g,牛膝10g。须用益母草90~120g煎汤代水煎药,每日一剂,早晚分服。主治慢性肾炎日久,肾气亏虚,络脉瘀滞,气化不行,水湿潴留。方中黄芪甘温,专司益气培本,促进血液循环,且能利水。淫羊藿辛甘性温,功在补肾阳、祛风湿。附子辛热,补阳益火,温中焦,暖下元。石韦甘苦性平,功专利尿通淋,且能消除肾小球之病变。川续断苦温,为活血理气之要药。红花辛温,活血,破瘀生新,且有降压之功。当归甘辛温,补血活血,且有利尿之效。川续断苦温,牛膝苦酸性平,皆为补肝肾之品。益母草苦寒,功能活血、利水、消肿,大剂量应用时,有明显的活血利水作用,且能消除尿中之蛋白,屡用奏效。

临证加减:

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各型慢性肾炎合并上呼吸道感染,出现严重蛋白尿者,去黄芪、红花,加连翘18g、漏芦18g、菝葜18g、地鳖虫9g、鱼腥草30g、白花蛇舌草30g、蝉衣4.5g;各型慢性肾炎以肾功能低下为主者,加炮山甲片7.5g;临床辨证为阳虚者,加肉桂4g、鹿角霜10g、巴戟天10g;肾阴虚者,加生地黄15g、龟甲15g、枸杞子12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脾虚者,加党参15g、白术15g、山药20g、薏苡仁30g;尿蛋白增高者,加金樱子12g、芡实15g、益智仁12g;浮肿明显并伴高血压者,加水蛭1.5g(研末装入胶囊早晚分吞)以化瘀利水;血压高者,去川芎,加桑寄生30g、广地龙15g;血尿者,加琥珀3g(研末分早晚吞服)、白茅根30g;尿少且短涩者,加蟋蟀18g、沉香4.5g(共研末装入胶囊,每服6粒,1日3次),有较好的利尿之功;血胆固醇高者,加泽泻15g、生山楂20g;颗粒透明管型多者,加熟地黄20g、山茱萸12g、枸杞子15g;非蛋白氮及肌酐明显升高者,加生地黄10~20g、牡丹皮12g、六月雪30g、扦扦活30g,并配合中药煎液灌肠;浊阴上干而出现呕吐、眩晕等危险症情,服药困难者,改用生大黄10~30g、白花蛇舌草30g、六月雪30g、丹参18g、生牡蛎30g等煎成200ml做保留灌肠,每日2次,并配以“醒脑静”治之。(张丰强,郑英.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148.)

4.任继学益肾健中汤治慢性肾炎脾肾阳虚证

益肾建中汤组成:仙茅15g,菟丝子15g,白术15g,鹿角胶15g,砂仁15g,茜草15g,土茯苓20g,爵床50g,黄芪50g。主治浮肿,面色苍白欠润泽,畏寒,腰酸冷痛,腹胀,神疲乏力,尿色白或短或多,舌体胖大淡红,两侧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缓。方以鹿角胶温补肝肾,益精养血;菟丝子、爵床、仙茅壮肾阳,暖腰膝,固肾精;白术健脾燥湿;砂仁理气益胃;茜草止血;黄芪补气利尿;土茯苓解毒利湿。诸药合用,具有温肾健脾、利水消肿之效。(柴国剑.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3:285.)

5.时振声滋肾化瘀清利汤治阴虚湿热

滋肾化瘀清利汤组成: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生侧柏15g,马鞭草20g,石韦15g,白花舌蛇草20g,益母草30g,白茅根30g。用于治疗IgA肾病血尿属阴虚湿热者。方中女贞子、旱莲草滋阴清热,侧柏、益母草凉血止血,马鞭草、石韦、白花舌蛇草、白茅根共奏清热利湿之功;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者,加僵蚕、钩藤、天麻、菊花、枸杞子等;心肾阴虚者,加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等;肺肾阴虚者,去白花舌蛇草,加天门冬、麦冬、五味子等;气虚明显者,加党参、黄芪等;风热者,加金银花、菊花或改用银蒲玄麦甘桔汤加淡竹叶、薄荷等;瘀血重者,加泽兰、桃仁、红花、丹参等;湿热者,加滑石、萆薢、石韦等;水湿停留者,加防己、车前子、怀牛膝等;痰热者,加瓜蒌皮、桑白皮等;热毒者,去女贞子,加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血尿重者,加马鞭草、生侧柏、大小蓟等。(刘宏伟.滋肾化瘀清利汤治疗IgA肾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3,8(2):155.)

6.杨霓芝三芪口服液(原通脉口服液)治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

三芪口服液(广东省中医院院内制剂)组成:黄芪、三七等。主治慢性肾小球肾炎气虚血瘀证。用法:每次10~20ml,每日3次。临床所见,慢性肾炎多因气虚发病,因血瘀而致病情迁延难愈。故方中以黄芪益气为君,取其一方面固卫表以防外感,一方面健脾以利湿;再以三七活血养血为臣。方仅数味,重在益气活血,是标本兼治、防治并重之方剂。(杨霓芝,刘旭生.泌尿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二、西医治疗(一)治疗原则

慢性肾炎的治疗应以改善临床症状及防止严重并发症为主要目的,目标是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一般主张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国内外对慢性肾炎是否应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尚无统一看法,结合我们的临床实践经验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因其临床表现、病理类型、轻重程度不一,故在治疗上是否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须根据临床及结合病理类型而制订治疗方案。

临床治疗原则,应予降压、利尿、降脂以及积极治疗并发症。(二)治疗方法

1.利尿消肿

必要时可适当选用下列药物:氢氯噻嗪:每次25mg,每日3次。呋塞米:每次20mg,每日3次,水肿严重者可静脉给药。螺内酯:每次20mg,每日3次。

水肿严重、血浆白蛋白下降明显者,可给予血浆、白蛋白等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后,再使用利尿剂,以加强利尿效果。

2.积极降压

高血压是加速肾小球硬化、促进肾功能恶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力争把血压降至理想水平,蛋白尿≥1g/d者,血压应控制在125/75mmHg以下;尿蛋白<1g/d者,血压可放宽至130/80mmHg以下。降血压时注意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应平稳降压。降压药物可选择ACEI、ARB、CCB、β受体阻滞剂等。(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代表药物:贝那普利,每次10mg,每日1次;或氯沙坦50~100mg,每日1次。使用ACEI及ARB类药物应定期监测血压、肾功能和血钾。(2)钙离子拮抗剂:

代表药物:硝苯地平控释片,每次30mg,每日1次;或氨氯地平5mg,每次1次。使用钙离子拮抗剂应注意胫前水肿及便秘等情况。(3)β受体阻滞剂:

代表药物:酒石酸美托洛尔,每次47.5ng,每日1次。注意监测心率。

顽固性高血压可选用不同类型降压药联合应用。

3.其他治疗

对合并有高脂血症、高血糖、高钙血症和高尿酸血症患者应及时予以适当治疗,防止上述因素加重肾脏损害。应注意避免使用肾毒性和易诱发肾功能损伤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磺胺类药及非类固醇类消炎药。三、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中西医结合难点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的实践中,中医药可以显著降低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带来的副作用,并且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提高疗效。但仍存在以下难点:

1.防治慢性肾炎的发生及复发

慢性肾炎患者由于外感而诱发者占很大的比例,大多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及病情稳定期常常因为外感而使疾病反复,病情加重。因此,外邪侵袭是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防止外邪侵袭,控制上呼吸道感染是治疗肾病的重要环节。

就中医理论来说,外邪侵袭多以肺经证候表现为主,诸如发热、咽痛、头痛、咳嗽等,有的则迅速出现面目四肢浮肿等症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机体抗御疾病的能力。

如病症在急性期,临床上要避免高蛋白饮食,水肿或高血压患者应限制食盐入量。每日以2~4g为宜。高度水肿者应控制在每日2g以下,咸鱼、各种咸菜均应忌用,待水肿消退后钠盐量再逐步增加。除有显著水肿外饮水量不应受到限制。注意食品安全,多吃新鲜的瓜果和天然食品。以品种多样、搭配合理、清淡可口为原则。

在病人缓解期应坚持中医药治疗,以益气健脾扶正为主要治疗大法,可有效地减少外感次数;发作期积极控制感染,必要时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同时,根据IgA肾病的病理类型选择对应的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也可有效防止IgA肾病的复发。

另外,过度劳累、开夜车、考学压力大等,均可使肾炎病情加重。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平时要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制度,适量活动,加强身体锻炼,但应避免过劳。合理营养,增强体质和机体抵抗力。注意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的清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并随时保持心情轻松愉快,强化自我保健意识。

2.调节免疫反应

体液免疫(主要指循环免疫复合物和原位免疫复合物)在肾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已得到公认,细胞免疫在某些类型肾炎中的作用也得到肯定。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中药在调节免疫功能方面疗效肯定,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许多中药不仅能够调节免疫功能,而且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如黄芪、三七均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即“高者抑之,低者补之”,在慢性肾炎的治疗上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慢性肾炎患者病情稳定期免疫功能常表现为低下,并且因此导致感染而加重病情,临床可选用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中药或方剂。如补气类人参、黄芪、甘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生脉散;补阳类有肉桂、鹿茸、冬虫夏草、杜仲、补骨脂、菟丝子、淫羊藿、仙茅、肉苁蓉、八味地黄丸等。临床可根据辨证情况选择。

慢性肾炎患者急性发作期免疫功能常表现为亢进,此时可选择具有免疫抑制样作用的中药。如苦参、黄芩、穿心莲、蛇床子、山豆根、穿山甲、夏枯草、昆明山海棠片及火把花根片等,可抑制体液及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使病变减轻。临床可按辨证与辨病用药的需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加以灵活选用。

另外可以把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中药与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配合使用,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例如:当归补血汤和防己黄芪汤,用黄芪提高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用当归、防己抑制异常的免疫功能;仿此可制成二参汤(人参、苦参)、二黄汤(黄芪、黄芩)等治疗本病。利用人参、黄芪健脾益气,增强机体全身免疫功能,利用苦参、黄芩清局部湿热,抑制局部免疫反应,达到治疗目的。

3.减少蛋白尿及血尿

蛋白尿的中医病机十分复杂。除和脾肾不固、精微下泄有关,还和湿热、瘀血、风邪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治疗上以辨证论治与辨病相结合,依据现代药理研究选择用药。如气虚兼有蛋白尿者可选用太子参、党参、黄芪、山药等;阳虚兼有蛋白尿者可选用仙茅、淫羊藿、肉桂等;血虚兼有蛋白尿者可选用熟地黄、何首乌等;阴虚兼有蛋白尿者可选用龟甲、黄精、生地黄、女贞子等;兼有湿浊者可选用利湿类药如石韦、车前子、鹿衔草、赤小豆等;兼有血瘀者可选用活血化瘀类药如三棱、莪术、桃仁、水蛭等;另外收涩类药如金樱子、芡实、乌梅、煅龙牡,祛风类药如羌活、防己、浮萍、蝉蜕等亦具有降低蛋白尿的作用。另外,具有ACEI类作用的中药一方面除有肯定的降压疗效外,因扩张出球小动脉,能明显降低肾小球内压,尚有肯定的延缓肾功能恶化、降低尿蛋白和减轻肾小球硬化的作用。具有ACEI类作用的中药有:补气类如北芪、何首乌、山药、白术、竹节参;补肾类如何首乌、桑椹子、旱莲草、地黄、龙眼肉、补骨脂、怀牛膝等;另外降香、细辛、菊花、海金沙、泽泻、半夏、天南星、瓜蒌亦有较强的ACEI类作用。临床可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辨证选用。

患者蛋白尿表现为单纯虚证或实证的较为少见,临证之时可结合病人的实际辨证情况灵活选用。慢性肾炎蛋白尿较顽固,治疗必须长时间服用才能收效,不能急于求成以致半途而废。

西医学认为血尿的产生主要是肾小球基膜系膜损伤后肾小球通透性增强引起的。中医学认为血尿产生的原因较多,要辨证论治,不能单纯止血。治疗原则是标本同治。可采用益气摄血法、清热凉血法、活血止血法三大法。常用治本药物如补气摄血类有黄芪、党参、太子参、山药;清热凉血类有栀子、车前草、石韦、珍珠草等;活血止血类有牡丹皮、紫草、泽兰、琥珀末等。常用治标药物,宜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选用对症的止血药,如白茅根、茜草、仙鹤草、三七、蒲黄、侧柏叶、阿胶、荆芥炭等。

4.作用靶点不明确、辨证分型不统一、缺乏大规模循证医学证据

近来研究报道,中医在治疗慢性肾炎中具有毒副作用小、辨证论治等优势,如在肾功能正常西医观察阶段或者使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时,中医可根据临床病机及证候特点,采取辨证论治,减毒增效,对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预后起到重要作用。但其有作用靶点不明确、辨证分型不统一、缺乏大规模循证医学证据等不足之处。

西医治疗慢性肾炎有起效快、靶点明确、近期疗效好等优势,但常有毒副作用、缺乏针对性较强的个体化治疗、疗效差异较大仍为其重要不足。中西医结合治疗同样存在作用靶点不明确、辨证分型不统一,以及缺乏大规模循证医学证据等不足,故今后要加强中西医结合方面的研究:完善中医证候与西医病理类型之间的相关性研究,逐步总结与摸索病理类型与证候之间的规律,从而更好的运用于临床;加强中西医结合基础的研究,从中西医两方面阐述本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演化特点,以明确疾病的预后指导;开展大规模、多中心、大样本的循证医学临床实践,增加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循证医学证据积累,为制定具有我国特色的慢性肾炎中西医诊疗指南奠定坚实的基础。(二)中西医结合临证思路分析

1.探索中医证候与肾脏病理的关系

肾脏病理作为诊断IgA肾病的金标准,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不断进展,其作为“微观辨证”的学术观点被引人中医药治疗IgA肾病的临床研究中。中医学者试图通过患者宏观症状(自觉症状及体征)的客观表达揭示肾脏病理组织的“微观”改变。可从文献入手,对IgA肾病常见证候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进而围绕IgA肾病中医证候与肾脏病理相关文献展开分析,逐步总结与形成病理类型与证候之间的规律,则可更好的运用于临床。

屈凯等人对1994—2014年间的文章共计2013篇进行研究后提示,IgA肾病常见证候有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气虚、脾肾阳虚等;证候要素分布:肾、脾、肝、肺、脉络,阴虚、气虚、血瘀、湿热、阳虚。结果提示IgA肾病证候分布多样、繁杂,有待于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证候要素作为辨证新体系,其简化了辨证的复杂性,提高了辨证的灵活性,以其作为辨证的基础,揭示了辨证的规律、实质与特点,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证候的规范化、标准化。

就文献分析结果可见,从肾脏病理分型、Katafuchi积分及免疫沉积物,均可见肾脏病理与中医证候具有一定相关性,且随着疾病的发展,证候演变及症状变化的程度与肾脏病理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提示肾脏病理诊断及肾脏病理损害程度评价对实施IgA肾病中医微观辨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揭示出可将微观的病理指数纳入到中医辨证体系中。但是,肾脏病理与证候间相关性如何客观表达仍值得探讨。如某一证候的诊断需主症和(或)次症方可成立,若引入肾脏病理,其病理下的演变是否可以作为某一证候诊断成立的“金标准”,同样对于肾脏病理,当证候演变至某一证候类型时,肾脏病理变化的结果是否可以直观表达。因此,如何客观实现宏观与微观辨证一体化表达,将是今后工作的研究重点。

2.中西医结合治疗

目前在肾脏病领域,ACEI/ARB已经被广泛运用以降低尿蛋白的流失。回顾性及非随机对照的临床长期随访显示了激素治疗IgA肾病的有益作用。另外,又有免疫抑制剂治疗IgA肾病患者的相关报道,但普遍认为免疫抑制剂的疗效有待考证。大量文献报道在中医辨证论治与上述西医结合治疗IgA肾病的实践中,中医药可以显著降低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带来的副作用,并且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提高疗效。

张新革等人的meta分析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西药,但是由于纳入文献中的患者证型药剂的不统一,不能评价具体的中医药方剂针对性疗效;在此研究领域中,还是需要大量的具体方剂针对具体疾病证型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证明具体的中医中药的疗效。

3.防治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炎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其病程长短不等,多数患者最终发展成慢性肾衰竭而需要透析治疗。因此如何延缓慢性肾炎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由于开展肾穿刺活检术已经比较普遍,所以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特点加强对原发病的治疗是延缓肾衰竭的关键。慢性肾炎一旦出现肾衰竭,可在把握适应证的基础上进行肾穿活检术了解其病理类型,不能轻易放弃对原发病的治疗。据研究,肾功能渐进性发展除了与原发病进展有关外,还主要与高血压、蛋白尿、高蛋白饮食、尿毒症毒素、高脂血症、慢性缺氧、肾小球后缺血及贫血、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在临床上应注意避免或解除这些加重因素,以延缓或改善肾功能的进程。国内有学者报道,必需氨基酸和α-酮酸在极低蛋白饮食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中有改善并维持患者营养状况的趋势,并能减少氮质产物的堆积,改善肾功能。

近年来研究提示,中医药在延缓肾衰、保护肾功能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许多报道证明中药可以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改善患者体内高凝状态,清除氧自由基,防止钙超载,减轻肾脏损害等,长期口服中药治疗的患者病情相对稳定也是一个见证。比较肯定的具保护肾功能作用的中草药有:大黄、冬虫夏草、黄芪、丹参等。即使在病情稳定期坚持服用健脾益肾之品也可以保护肾功能、延缓肾衰到来。但在使用中药的过程中,注意避免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防止损伤肾功能。

综上,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效地控制其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血脂,是预防慢性肾小球肾炎向尿毒症发展的有力措施。(三)中西医结合优化选择及经验体会

慢性肾炎病程长,可因各种加剧因素导致病情恶化,临证治疗时,可根据标本缓急进行用药:病情发作时,急则治其标,积极消除可逆因素;病情稳定时,从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着手,防治病情复发;或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为原则。同时,结合中药的现代研究应用于临床也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1.急则治其标,消除原发病因及可逆因素

感染因素:

慢性肾炎病程发展过程中常因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原因诱发急性发作或使病情恶化。临床可积极采用中医药治疗进行防治感染,如当患者有感冒以及咽痛等外感风热症状时及时使用具有抗链球菌作用的疏风清热或单纯清热的中药,如金银花、连翘、夏枯草、大青叶、黄芩、黄连、鱼腥草等;当患者有急性尿路感染且对西药不敏感时可选用具有抗大肠杆菌作用的清热利湿中药,如黄连、黄芩、黄柏、苦参、白头翁、秦皮、连翘、马齿苋等;既能补肾又能抗大肠杆菌的中药,如山茱萸、金樱子、川杜仲适宜于长期慢性尿路感染且表现为肾气虚弱的患者。临证之时可结合辨证情况选择用药。必要时可根据药敏选择抗生素,同时需注意避免使用肾损害药物。

控制血压方面:

肾小球病变时血压升高由容量负荷过高及肾素分泌增多等原因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