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常见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2 10:29:15

点击下载

作者:养生祛百病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艾灸治疗常见病

艾灸治疗常见病试读:

前言

Foreword艾灸疗法——在家中就能自我治疗的方法

中医,流传于千百年来的中华血脉中,是华夏子孙与病魔做斗争的神兵利器,其精妙的医学理论,丰富的诊疗手段,使无数的中华儿女解除病痛,重获健康。中医的外治疗法大多属于自然疗法,在中医治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包括按摩、针灸、刮痧、拔罐等等,因其疗效显著,操作方便,经济实惠而受到老百姓的喜爱。很多人甚至可以通过学习一些简单的治疗方法,既免去了往返医院的奔波之苦,又节约了看病吃药的开销,可谓一举多得。

本书以中医学外治疗法的艾灸疗法为主,作者根据自己的专业和临床经验,精心总结了一套适合老百姓在家中就能自我治疗的方法,不仅能有效的治疗和祛除常见病症,更具有安全无创伤、经济花费少、无不良反应的特点,使健康之法走入千家万户,为百姓的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城墙。

书中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艾灸疗法的基础理论,注意事项和使用方法,内容不仅科学严谨,并且更加通俗易懂,使读者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本书针对广大家庭中的各种常见病症,从头疼脑热、感冒咳嗽、颈肩腰痛,到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等疾病,均有详细的讲述,列举了中医外治疗法中的经典选穴配方和操作方法,这种方法都极其简单,每一步都配有图片展示,使没有任何医学基础的人都能学会如何使用。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大多数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他们需要学会一种方法来捍卫自己的健康,因此掌握一些家庭保健疗法已是现代人迫不及待的需求。艾灸疗法是比较适合现代人的绿色疗法,可以帮助我们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何乐而不为呢。但是任何一种疗法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多种疗法配合往往效果更为显著。我们在为读者提供一种治病养生方法的同时更要强调,如果经一段时间的治疗没有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或病情有加重的趋势,请及时就医,请专业医生指导治疗,以免延误病情。第一章艾灸疗法的历史和基础知识艾灸疗法的起源和发展

灸法属于温热疗法,与火的关系密切。火的历史在我国可以追溯到50万年前的“北京人”或80万年前的“蓝田人”时代。我们的祖先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防治疾病的方法也极其有限,因此平均寿命极低,这就迫切地需要人们运用各种治疗方法来与疾病进行斗争。早在大约5万年前的原始氏族公社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懂得了用火来取暖、熟食,尤其是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已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灸”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灼”,是灼体疗病之意。最早可能采用树枝、柴草、兽皮取火,然后熏、熨、灼、烫以消除病痛,以后才逐渐选用“艾”为主要灸料。

艾,自古以来就以一种野生植物在我国广大的土地上到处生长,其气味芳香,性温易燃,且火力缓和,于是便取代一般的植物燃料,而成为灸法的最好材料。《本草》记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记载:“艾叶苦辛,性温,属纯阳之性,能回垂危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病而除百病。”

灸法起于远古,形成于秦汉时期。先秦两汉是我国传统针灸医学的重要形成时期。产生于秦汉之际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把灸疗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系统介绍,在《灵枢·官能》中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汉代张仲景的著述,有“可火”与“不可火”的记载,其所言之火,亦指艾灸。张仲景具体指出了灸疗禁忌范围包括太阳表证、阳实热盛、阴虚发热等,这些对后世医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国晋隋时期,灸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灸的方式上有了极大的改进,灸法变的灵活多样,出现了多部论述灸法的著作,为医学史灸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著名的针灸学家皇甫谧撰成《针灸甲乙经》一书,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和确定了349个腧穴的位置、主治、操作,介绍了针灸方法、宜忌和常见病的治疗,化脓灸最早也见于《针灸甲乙经》即“欲令灸发者,炙履褊熨之,三日即发”。

从两晋至唐宋,是我国针灸史上灸疗法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之中,也载述了大量灸疗内容。在灸法上,又增加多种隔物灸法,在灸疗范围上也有较大的扩展。首先增加灸疗防病的内容;其次,灸治的疾病范围较前代有所增加,特别是在热证用灸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如对黄疸、淋证等温热证及消渴、失精失血之阴虚内热证等,均可以用艾灸治疗。这足以证明当时对灸法的重视,对灸法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灸法成熟于明清时期,从著作的数量、灸法技术的改进以及灸法进行局部麻醉的应用,均可看出在明清时期灸法到达了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以张景岳、杨继洲为代表的著名医家。灸疗文献中,较有代表性的为清代咸丰时吴亦鼎所撰的《神灸经纶》一书。《神灸经纶》全面总结了清以前有关灸疗的理论和实践,并参合了不少作者本人的临床经验,是一本集大成式的灸疗专著。

到了清代,李学川、陈修园等人又在艾绒中加入了不同的药物,并改名为“太乙神针”“太乙针”,记述此法的专著有《雷火针法》《太乙神针心法》《太乙神针附方》《太乙神针方》等,并在临床上也有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当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代常用的艾卷灸法和药条灸法均发展于此。

但到了清代的后期,由于历史原因灸法走向了衰落,清末后期统治者认为“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至清末(1822年)道光皇帝废止宫廷针灸后,更导致了针灸学的衰落。灸法因其方法简便、效果显著而在民间广泛应用。

新中国成立后,灸疗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灸法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已从对灸疗临床疗效观察、古医籍整理方面,转移到向灸法、灸理现代化,研究和灸疗器具创新的阶段。现代灸法研究在灸的制作材料、灸的作用机理、灸的适应证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历史有许多丰富的遗产需要现代法继承和发扬,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灸法将以其独特的疗效引领风骚。艾灸疗法的特点

艾灸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的,借艾火的纯阳热力和药力给人体以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调节脏腑阴阳平衡,以达治病防病,养生保健的目的。艾灸疗法是一种神奇的治疗保健方法,它有很多的优点,如种类多样、安全可靠、操作简便、治疗范围广泛、疗效迅速等。种类多样

艾灸疗法种类的多样性,不仅在于艾灸材料的多样,也有操作方法的多样。尤其艾灸时灵活运用不同穴位相配合的方法,更能丰富艾灸的治疗方法,使治疗效果达到最佳。直接灸悬灸隔姜灸治疗范围广泛

艾灸可以治疗四百多种疾病,而且疗效显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等都属于艾灸的治疗范围,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症,用艾灸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操作简便

艾灸的操作方法简单易学。认真学习就能懂得正确的艾灸方法。疗效迅速

艾灸疗法操作简便且疗效迅速,对一些虚寒证见效更快。如冬天常见的冻疮,通过艾灸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往往可以快速缓解症状。也可以通过艾灸缓解常见的女性痛经。艾灸疗法的作用温经通络、祛湿散寒

由于艾叶等中草药的药性温热,艾火的热力能深透肌层,温经行气,因此,灸法具有很好的温经通络、祛湿散寒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如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胃脘痛、腹痛、泄泻、痢疾、少乳等。升阳举陷、回阳固脱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证多用灸疗。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

另外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证,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故灸法还可用于元阳虚脱而出现的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脱证。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其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法的使用增多和治疗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所以在临床上灸法可用于治疗外科疮疡初起,以及痈病之证,如乳痈初起、瘰疬、痈肿未化脓者、疮疡久溃不愈、寒性疔肿等。用灸法能使气机通畅,营卫调和,故瘀结自散。预防疾病、保健强身

灸法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到了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第二章艾灸疗法的基本操作手法艾灸的工具

艾灸疗法中最主要的材料就是艾草。艾草具有食用、饮用、清洁等广泛的用途,因此称为“神仙草”。中医认为,艾草可以理气血、逐寒湿、温经脉、止冷痛。艾草煎汤可外洗治疗湿疮疥癣、祛湿止痒,艾草炒炭还可止血。另外,将艾草制成艾条、艾炷之后,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功效。劣中优艾绒的选择

色 陈艾是土黄色或者金黄色的;当年艾是绿色的。

味 陈艾气味芳香、不刺鼻;当年艾闻起来有青草味。

烟 质量好的艾点燃后,艾烟淡白,气味香、不刺鼻;质量不好的艾点燃后,艾烟发黑且有种强烈的刺鼻气味。

相 绒体细腻且用手指能捏成型的艾绒是质量好的,里面有枝梗或者其他杂质的艾绒是质量不好的。

艾条的相 质量好的艾条外观整洁,包装紧实,如果包装松软,可能是质量不好。

火 质量好的艾条火力柔和,点燃的部分呈红透燃火状,用手掌试火力,有热气熏烤的感觉,渗透力大、灸感强、疗效好;质量不好的艾条试火时皮肤有烧灼感。艾 炷

为了便于平放和点燃,可以将艾绒做成圆锥体,就是艾炷。可将艾炷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者如蚕豆大小,中者如黄豆大小,小者为麦粒大小。艾炷的大小可因施灸对象和施灸部位而定,对老年人及小孩施灸可用小艾炷,外科施灸可用大艾炷。艾灸的操作手法温和灸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距离皮肤2~3厘米处进行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温和灸适用于各种病症。雀啄灸

用雀啄灸法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但不需要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施灸。施灸时,一般可灸5分钟左右。适用于治疗小儿疾病或晕厥的急救等。回旋灸

用回旋灸法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是固定不动,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距离皮肤2~3厘米。一般灸20~30分钟,适用于风湿痛、神经性麻痹及广泛性皮炎。隔姜灸

概念 隔姜灸是在皮肤和艾炷之间隔上姜片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灸前准备 大艾炷,新鲜老姜,镊子,粗针,火柴,线香,灰盒,三棱针,甲紫溶液(紫药水)等。

施灸法 选取新鲜老姜1块,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施灸时,把鲜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选取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用线香火点燃艾炷进行施灸。待患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略提起姜片,或者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壮,灸处出现汗湿红晕现象而不起疱为度。每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 隔姜灸法具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所以一般对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风寒湿痹、肠胃症候和虚弱病症疗效显著。

注意事项

1.隔姜灸用的姜应选用新鲜的老姜,宜现切现用,不可用干姜或嫩姜。

2.姜片的厚薄,宜根据部位和病症而定。一般而言,面部等较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症,姜片可切得薄一些。

3.在施灸过程中若不慎灼伤皮肤,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疱,须注意防止感染,处理方法可参照无瘢痕灸法。

4.灸后宜暂避风吹,或以干毛巾轻揉敷之,使其汗孔闭合,利于恢复。隔蒜灸

概念 隔蒜灸,又称蒜钱灸,是用蒜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临床上常用的有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

灸前准备 大艾炷,鲜独头蒜,镊子,火柴,线香,灰盒,细针,甲紫溶液(紫药水)等。

施灸法

1.隔蒜片灸: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0.1~0.3厘米的蒜片,用细针于中间穿刺数孔,放于穴位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施灸,每灸3~4壮后可换去蒜片,继续灸治。将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施灸处出现湿润红热现象,患者有舒适感觉为宜。为了防止灼痛起疱,可在蒜片下面再垫上一片。一般病症可在穴位上施灸,每穴灸5~7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对痈、疽、疮、疖等病症,若不知痛,灸至知痛为止,而知痛者则灸至不知痛为止。换艾炷不换蒜片,每日灸1~2次。初发者可消,化脓者亦能使其速溃,促使其早日愈合。

2.隔蒜泥灸:取新鲜大蒜适量,捣成泥状,放于穴位或患处,上置艾炷,用线香火点燃艾炷进行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热时,则换艾炷再灸,不换蒜泥,将预定的壮数(3~7壮)灸完为止。一般以灸处出现汗湿红晕现象而不起疱为度,患者即感觉舒适。

另一种隔蒜泥灸称长蛇灸,即用大蒜泥适量,平铺于脊柱上(自大椎穴至腰俞穴),宽约2厘米,厚约0.5厘米,周围用桑皮纸封固,灸大椎穴,腰俞穴数壮,以灸至患者口鼻内觉有蒜味为度。多用于治疗虚劳。

适应证 隔蒜灸具有消肿解毒、定痛、散结的功能。治瘰疠、疮毒、痈疽、无名肿毒等外科病症有奇效。多用于治疗阴疽流注,疮色发白,不红不痛,不化脓者。对疮疔疖毒、一切急性炎症,未溃者均可灸之。亦治虫、蛇咬伤和蜂、蝎蜇伤,可以解毒止痛。(临床上也有治肺痨者)

注意事项

1.大蒜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因而皮肤过敏者慎用。

2.隔蒜灸要求治疗过程出现皮肤起疱现象,因而要做到局部清洁,以防止感染。

3.本疗法一般不用于头面等部位,因治疗后可能遗留灸痕,影响容貌。

温和灸测温方法

如果遇到局部知觉减退或小儿患者等,可以把示指和中指放在施灸部位的两侧,通过手指测量受热温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隔盐灸

概念 隔盐灸,是一种传统的针灸疗法,即把纯净干燥的食盐敷于脐(神阙穴),上置艾炷,施灸三次。隔盐灸,也是临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

灸前准备 大艾炷,食盐(以青盐为佳),镊子,火柴,线香,灰盒,甲紫溶液(紫药水)等。

施灸法 令患者仰卧屈膝,暴露脐部。取纯净干燥之食盐适量,可炒至温热,纳入脐中(神阙穴),使与脐平。如患者脐部凹陷不明显者。可预先在脐周围放置一湿面圈,再填入食盐。然后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灼热,即更换艾炷。一般灸3~5壮,患者感到温热舒适为度,本法只用于灸神阙穴,每日1次,5~7次为1个疗程。但对急性病症则可多灸,不拘壮数。临床一般施灸5~9壮。

适应证 隔盐灸法具有回阳救逆、升阳举陷、温中散寒之功,多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痛经、淋病、中风脱证、四肢厥冷等病症。

注意事项

1.施灸时要求患者保持原有体位,呼吸匀称。穴区觉烫时,应告知施术者处理,不可乱动,以免烫伤。对小儿患者,更应核格外注意。

2.在施灸时要严禁灼伤,同时盐遇明火易爆,注意防止烫伤皮肤和衣物。

3.若脐部灼伤,要涂以甲紫溶液(紫药水),并用消毒敷覆盖固定,以免感染。

温和灸的标准

温和灸应以施灸部位没有明显的灼痛感,灸后不起疱、不留瘢痕为标准,主要观察皮肤潮红的状态。皮肤潮红与皮肤敏感度及施灸的部位有关,皮肤敏感度较高人,灸的时间短、壮数少,就可达到皮肤潮红的状态;人体的背面及肢体外侧面潮红较肢体内侧面慢,且较耐温,需要灸得时间长、壮数多。艾灸的操作要领和小窍门艾灸罐的使用方法①将艾柱插入随身灸中的铁签②用火点燃艾柱。上。③待艾柱充分燃烧。④将艾灸罐的铁盖盖上。⑥扣上塑料盖,旋转塑料盖上调⑤盖上铁盖后,将铁盖旋紧。风口。⑧将艾灸罐绑在需要艾灸的部位⑦将艾灸罐放在袋中。上。艾灸盒的使用方法

步骤1

点燃艾条,待艾条头部充分燃烧。

步骤2

将点燃后的艾条插入艾灸盒盖放置艾条的孔中。

步骤3

盖上插好艾条的艾灸盒盖。

步骤4

将艾灸盒绑在需要艾灸的部位上。悬灸的施灸方法

步骤1

取一支艾条,用打火机或火柴将其点燃。

步骤2

点燃后,待艾条头部充分燃烧,徐徐冒出艾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