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苓《编辑出版实务与技能》笔记和课后习题(含历年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2 17:50:12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李苓《编辑出版实务与技能》笔记和课后习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李苓《编辑出版实务与技能》笔记和课后习题(含历年真题)详解试读:

第一章 编辑出版工作的性质与行为原则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编辑出版工作的一般属性:系统性

1.系统与系统科学(1)系统

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指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2)系统论

①系统论是指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以及其他各种系统、系统原理、系统联系和系统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②系统论的主要任务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系统整体与组成系统整体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说明其结构、功能、行为和动态,以把握系统整体的发展方向和有效控制其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③出版产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传统认知体系中,有“编、印、发一条龙”的说法,这就是系统论。

2.出版产业的系统性特征(1)系统的三个主要特征

①系统由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单一要素不能构成系统。

②系统具有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不具有的新的整体性功能。

③系统的各要素具有严密的结构性和不可分离的相关性。(2)出版产业的系统性特征

①整体性——整体应大于部分之和。

②等级观点——编辑要与作者、读者紧密链接。

③变动性——出版需要不断创新。

二、编辑出版工作的专业属性

要认识编辑出版工作的专业属性,应在认识纸介质媒体(书、秘、报)和电介质媒体(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编辑行为的共性基础上,去分析其个性。

1.编辑行为的共性问题(1)角色的双重性

大众传播是一个两级传播过程。在这第一级传播过程中,编辑是信源的第一个受传者;第二级传播中编辑不再是受传者,而是由受传者转化为传播者。(2)文化的再创造性

编辑的劳动,是一种使信源得以“优化”和“突破”的再创造的过程。要使信源成为为社会所接受的精神财富,需要编辑对它们进行鉴别、选择、加工、物化,使之进入大众传播渠道。(3)意识的超前性

意识的超前性即“超前意识”,它指编辑工作由被动到生动,由顺从到引导,由无意到有意,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编发工作,充分发挥传播媒介在当代社会中的前沿作用。

以下四大类趋势是我们借以把握过去和现在以及预测未来的依据:①社会发展趋势;②文化发展趋势;③大众接受性;④信源提供者的动向。

2.编辑行为的个性问题

不同媒介的编辑有自己不同的独立个性,不同的传播渠道导致了各种媒介编辑的行为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时间方面

出版社的编辑,可以用几个月的时间来处理和优化书稿;一家日报的新闻编辑要在工作的8小时以内完成编辑的全部工作;而电视节目的编辑必须在几分之一秒钟之内做出决定。(2)传播程序方面

图书编辑、杂志编辑和电视台的文艺节目编辑,他们往往首先必须对信息制作者进行逆向传播(即反馈),然后才能进入顺向传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但电视台、电台、报社的新闻类、综合性专题类节目和广告的编辑,却是不需要逆向传播而直接进入顺向传播,并可以大大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3)传播对象方面

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在影响人们使用媒体的习惯的因素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些也会影响编辑的行为差异。

三、编辑出版工作的行为原则

1.坚持主旋律原则

中国媒体应坚持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一个根本指针”、“四个方面的工作”的主旋律。具体内容是:“坚持党对传播事业的领导,必须牢牢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根本指针,着重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2.“双效益”原则

编辑出版行为的性质具有双重性。编辑出版工作总是要受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标准的检验和制约,两者缺一不可。编辑出版工作既是商业行为也含着文化属性。当两者发生矛盾冲突时,当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3.文化选择原则

编辑工作者是一个主动对文化进行选择的社会实体。编辑的价值取向和判断力对受众和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文化发展的“渐进性”与“突变性”

①文化发展的渐进性

文化发展的渐进性,是指人类对其世代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自觉进行传承和变异的特性。

当我们对人类文化的变迁进行纵向研究时,文化发展的渐进性特征便突出地体现于世界各民族均十分重视的古籍整理活动中。

②文化发展的突变性

文化发展的突变性,是指文化内容或结构因文化交流而导致文化变迁的一种创新性特性。“变迁”的主因来自旧文化的失调和外域文化的输入,它常常需要经历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的剧痛,以迫使人们为适应新的社会现实而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为代价,从解构旧文化的探索中,去重构新文化并推动社会的进步。对此,置身文化交流现场的编辑人员应该一方面准确地把握当代人的迫切需要,一方面关注文化主体的动向。(2)文化选择的原则

为了确保文化选择的科学性,出版主体应参考如下选择原则:

①有关学术界公认的标准、难题以及对已确立理论的反驳的稿件。

②如无公认标准,力求推出多元化讨论的稿件。

③开辟新学科和填漏补缺,丰富和具体的现实描绘的稿件。

④具有独创性,属于沉思和灵感的产品。

⑤艰苦的经验主义调查研究总结。

⑥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方案与经过模拟测验的对策模式。

4.遵纪守法原则

编辑出版活动应遵守《宪法》《出版物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刑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

1.2 课后习题详解

1.为什么说编辑出版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答:出版产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传统认知体系中,有“编、印、发一条龙”的说法,这就是系统论。它不仅界定了出版产业的基本内容及其结构,还揭示了出版产业动态的流程秩序。

即使在今天,出版业已经历并完成了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移,编辑在书籍的出版传播行为中的施控权极大地受到来自于读者需求的挑战,编辑出版工作的基本内容被不断细分或延伸,但系统思想仍然制约着编辑行为。

在传统的编辑出版工艺流程中,在“编”的行为层面;如今新增了市场调查、选题策划等环节;在“发”的行为层面,延伸了营销推广、广告宣传等整合手段,这种双向的鳍构性扩张,事实上让我们见证了当代编辑出版工作的一种功能性扩张。所以,当我们在观察与分析出版业的生存现状,在思考与预测出版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并探索其理论创新时,切忌孤立的、静止的、脱离客观实际的研究态度;而应以整体的、动态的科学精神去研究编辑出版工作。我们需要宏观的视野,以概括当代中国编辑出版工作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也需要微观的探究,以监测变动中的书业结构及其内在联系。

所以说编辑出版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中的构成要素之间都有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

2.如何理解系统和系统论?

答:(1)系统

系统,是指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只要人们能够具备主动地适应或控制生存环境的意识,实际地去“决定”一件事情或“管理”一项工作,就已经是在“系统”地思考和分析处理问题了。人们所面对的客体总是由多种元素有机联系和组构的整体,而非被割裂开来的、孤立的个体。(2)系统论

系统论是指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以及其他各种系统、系统原理、系统联系和系统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①系统论的主要任务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系统整体与组成系统整体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说明其结构、功能、行为和动态,以把握系统整体的发展方向和有效控制其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②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系统论的核心思想,该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性质。

③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以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一粒种子、一群蜜蜂、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学会团体……都是系统,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

把这种观察世界的方法论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只要人们能够具备主动地适应或控制生存环境的意识,实际地去“决定”一件事情或“管理”一项工作,就已经是在“系统”地思考和分析处理问题了。

3.出版产业的系统性特征是什么?

答:出版产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出版产业的系统性特征是:(1)整体性——整体应大于部分之和

出版产业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有机结合的复合体,因而在其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下必然产生一种特定的整体性功能:一方面要具有各个部分(要素)在孤立状态下不具有的新质;另一方面,新质的出现使系统整体在特定量度上的功能增大。所以,一个良性运转的出版产业系统所产生的社会功能一定是“整体大于其各孤立部分的总和”。(2)等级观点——编辑要与作者、读者紧密链接

在编辑出版系统中,作者作为信源提供者是编辑活动得以产生的基础性要素,但不是关键要素。他们可能生动而准确地表达着个体或小团体的观念和审美倾向,或者是一个地区的现实生活,并形成某些特色,甚至一方民俗。可是,当他们试图对这些信息作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创新、融合……由个体文化变为社会文化。由亚文化系统进入到主流文化系统时,却只有依靠出版机构的职业编辑人员在一个既有宏观的视野,又有微观的高度层次上,对民族文化系统进行综合性的概括理解与鉴别,对个体产品的社会推广价值进行了充分评估和优化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编辑出版系统是由若干个层面的子系统组成的。系统中的这些子系统不仅有一种时间上的逻辑排序,而且,各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总系统之间还存在着十分密切的相关性。(3)变动性——出版需要不断创新

一切有机体都处于积极的运动之中,都是一个开放的、活的系统,并与周围环境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关系。出版系统作为媒体传播总系统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子系统,不仅与总系统内的其他各子系统进行着积极的互动,也与周围的环境系统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关系。出版产业始终是以系统工程的整体性运动着的。系统如果发生“质”变,就必然伴随着系统结构的创新。

4.编辑出版工作有哪些专业属性?

答:要认识编辑出版工作的专业属性,我们的任务应该是在认识纸介质媒体(书、刊、报)和电介质媒体(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编辑行为的共性基础上,去分析其个性。(1)编辑行为的共性问题

①角色的双重性

大众传播是一个两级传播过程,从作者、记者、摄影师的原始文稿和声像磁带到编辑,这是第一级传播。这时编辑,是信源的第一个受传者。这时,他接受传播的目的是以满足社会大众的生存和发展为第一需要。原始文稿、磁带、胶片由编辑加工物化为媒体产品后,通过大众媒介再传递给视听者的传播过程,是第二级传播。这时,把关人——编辑不再是受传者,而是由受传者转化为传播者。

②文化的再创造性

编辑的劳动,是一种使信源得以“优化”和“突破”的再创造的过程。要使编辑手上的资料成为为社会所接受的精神财富,这就需要编辑从全社会广大公众的角度,对它们进行鉴别、选择、加工、物化,使之进入大众传播渠道,成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的最优化财富,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最终实现社会系统的稳步发展和提高整个社会的有序化程度。而信源一旦被物化,就在被物化的过程中受编辑的再创造劳动的催化,突破了原来的格局,从而具有了新的、更高级的意义。

③意识的超前性

意识的超前性即“超前意识”,它指编辑工作由被动到生动,由顺从到引导,由无意到有意,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编发工作,充分发挥传播媒介在当代社会中的前沿作用。

社会发展趋势、文化发展趋势、大众接受性、信源提供者的动向是我们借以把握过去和现在以及预测未来的依据。(2)编辑行为的个性问题

不同媒介的编辑,因其职业的基本性质同一而共存于编辑事业这一大家庭的事实,并未排除对他们各自相互独立的个性因素的承认。不同的传播渠道导致了各种媒介编辑的行为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时间方面

出版社的编辑,往往可以用几个月的时间来确定是否采用一部书稿。在他们决定予以出版以后,还可以再用几个月的时间对稿件进行优化。

日报的新闻编辑,必须要在做编辑工作的8小时以内完成他的工作,包括处理几万字的新闻;审阅挑选新华社发来的传真照片;翻阅和挑选一些记者、通讯员向报界散发的新闻稿;对某些稿件进行改写以及同记者和其他人交换意见。

电视节目的编辑,必须要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三四个监测荧光,提示某个监测屏幕或者拨动某个开关,以便确定观众将在下一秒钟从荧光屏上看到什么。

②传播程序方面

编辑进入准传播者角色时,他的最初对象并非广大读者,而首先是作者,即他首先必须对信息制作者进行逆向传播(即反馈)。编辑真正进入第二级传播,充当起传播者时,他往往会因书稿内容和作者观点的严密约束,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被动性。但这种被动性是绝对动摇不了编辑的主动性的。杂志编辑和电视台的文艺节目编辑的工作与此类似。

电视台的新闻类、综合性专题类节目和广告的编辑,却是不需要逆向传播而直接进入顺向传播,并可以大大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报社、电台的编辑亦然。

③传播对象方面

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日渐明确的分工,使不同的媒介有意识地侧重满足受传者某一方面的需求。因此,不同媒介的编辑总是根据各自的传播对象,主动、积极和自觉地为他们挑选信息,过滤信息,放大信息。

5.编辑出版行为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编辑出版工作是一项在首先保证信息的有效传播前提下,努力减少传播成本的工作,也是一项具有“风险”性质的工作。因此,编辑出版行为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1)坚持主旋律原则

在中国,包括出版业在内的媒体传播主旋律是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坚持党对传播事业的领导,必须牢牢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根本指针,着重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对于编辑出版工作而言,这就是要高扬和唱响的主旋律。坚持这一主旋律,媒体传播的生存空间就大,编辑出版活动就有可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第一生产力;反之,则会妨碍四化建设,甚至出现文化的大倒退。(2)“双效益”原则

编辑出版行为的性质具有双重性。从绝对意义上讲,编辑出版工作是一项寻求商业利润的牟利行为,它生产的产品属于商品,需要通过市场流通来实现其价值。从相对意义上讲,编辑出版行为向人们提供的产品又不仅仅是一般商品,它具有影响、改变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社会作用,包含着很强的超越单纯牟利动机的文化属性,满足的是人的心智型需求,而不是单纯的物欲。前者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是媒介机构生存的前提和发展的保证;后者追求的是社会效益。

媒介机构要确保经济效益的实现,就应该定期审查每项选题的投资情况和赢利前景,使销售收入预算和额外收入与预付金、版税、生产成本、推销费以及其他部分的支出相平衡。媒介机构要追求其产品的社会效益,就应该清醒地认识媒介产品与一般物质产品的不同属性,不能完全按商品的等价交换原则来确定所出版或传播的精神产品的价值,因为媒体传播还担负着舆论导向和培养公众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的任务。同时,还要准确掌握受众心理和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群体和个体的需求,增强媒体传播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文化选择原则

编辑工作者不仅是作者(记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中介,还是一个主动对文化进行选择的社会实体。他不但要促成本文化群的多元化倾向,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公众提供可选择的丰富的精神产品、行为指南;还必须从各种外域文明中挑选出精华来,以激发本民族的创造性灵感。为了确保文化选择的科学性,出版主体应参考如下选择原则:

①有关学术界公认的标准、难题以及对已确立理论的反驳的稿件。

②如无公认标准,力求推出多元化讨论的稿件。

③开辟新学科和填漏补缺,丰富和具体的现实描绘的稿件。

④具有独创性,属于沉思和灵感的产品。

⑤艰苦的经验主义调查研究总结。

⑥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方案与经过模拟测验的对策模式。

总之,有助于知识界、文化界独立自主,为社会贡献更客观有效的实践知识,贡献更有厚度和更有穿透力的智慧产品,是编辑出版活动在文化选择上的根本参照标准。(4)遵纪守法原则

新闻出版传播媒介的生存与发展,不仅要受社会政治、经济、市场考验等因素的制约,还要受到来自于法律制度的约束。而且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传媒业运作会是例外。

编辑出版活动应遵守《宪法》《出版物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刑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系统论

答:系统论,是指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以及其他各种系统、系统原理、系统联系和系统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系统论的主要任务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系统整体与组成系统整体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说明其结构、功能、行为和动态,以把握系统整体的发展方向和有效控制其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出版产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传统认知体系中,有“编、印、发一条龙”的说法,这就是系统论。

2.“双效”原则

答:“双效”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简称。出版物的社会效益,是指出版物通过在社会上的传播,使人们能够接触、学习到其中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素质、社会发展的进程、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产生一定的效果和利益;出版物的经济效益,是指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取得维持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经济效果和利益。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探索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创造两个效益双赢的局面。当两者发生矛盾冲突时,当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双效”原则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全面认识市场经济对出版物生产的影响和作用;二是充分认识出版物生产的两重性及其影响;三是改善出版社经营,为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创造条件;四是多方面努力,共同提高出版物质量。

二、简答题

1.有哪些内容的书稿,不得列入选题计划或通过其他途径出版传播?

答:2002年2月,《出版物管理条例》正式生效。这个法规性条例明确规定,有以下任何一种内容的书稿,不得列入选题计划或通过其他途径出版传播:(1)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2)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3)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5)宣扬邪教、迷信的;(6)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7)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8)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9)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10)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2.简述我国出版工作的方针和原则。[南京大学2012年研]

答:为了充分发挥出版工作正确影响社会的作用,我国的出版从业人员应该在工作实践中坚持贯彻、执行出版工作的重要方针原则。(1)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出版工作坚持为人民服务,实质上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人民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体现生活本质,把握社会主流,呼应人民心声,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要。出版工作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在本世纪前20年,就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出版工作的主题。(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不应当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事实证明:只有实行这个方针,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繁荣;违背这个方针,必然阻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出版工作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即出版工作者要根据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对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区分精华和糟粕,学习借鉴其精华部分,以利于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我国的出版物有很大一部分涉及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包括古籍的整理,外国作品的翻译,对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分门别类的研究,等等。对这类稿件的处理,必须立足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使它们达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目的。(3)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出版活动中的社会效益,是指有益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出版效果;经济效益,是指通过出版经营获得的经济收益。两者之间主要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但有时在实践中也表现出一定的矛盾冲突。社会主义出版工作必须自觉地正确处理两个效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多出精品力作,杜绝精神毒品和文化垃圾,决不允许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出版物有其特殊属性,它的社会价值更重要地表现在社会效益上,它对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出版工作一定要坚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4)坚持质量第一原则

坚持质量第一,这是由我国出版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由“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决定的,也是我国出版工作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必然要求。只有质量高的出版物,才能既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又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只有整体质量不断提高和精品出版物不断积累,拥有自己的风格、特点,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长销精品,一个出版单位才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三、论述题

1.论述出版工作的性质。

答:在出版工作的两重属性中,文化是目的,文化性是其本质属性,是出版工作的主要性质;经济是手段,经济性是其非本质属性,是出版工作的附加属性。出版工作的本质是文化性,出版活动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因为出版活动的基本功能是传播文化,出版产业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社会文化需求,出版单位存在的价值在于对社会发展所作出的文化贡献。(1)出版工作的文化属性

我们说出版工作是一项文化工作,其文化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这是由出版物的文化特性决定的。出版工作的劳动对象是出版物,出版物具有文化产品的基本特征,这使得以出版物为劳动对象的出版活动具有了文化工作的意义。

②从出版物再生产角度考察,整个出版过程大体可分为生产、流通、消费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工作都具有文化工作的属性。出版物的生产过程是一个文化选择与文化整理过程,也是一个文化产品形成过程,编辑加工和产品印制都具有文化意义。出版物的流通过程是一个文化传播过程,通过市场交换使出版物中所蕴含的知识信息得以传播,另外出版物流通过程中的商品宣传活动也充满文化气息,使广大读者能够从各类出版物宣传活动中直接领悟与感受到思想与知识的熏陶。出版物的消费过程是一个文化消费过程,享用出版物的过程,是读者对出版物所含知识内容进行体认、领悟与吸收的过程,是一个满足精神需求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知识的认知过程。

③出版工作的社会作用具有文化特征,出版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出版活动真实地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能够提高社会成员文化知识水平,还可以促进国家各项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2)出版工作的经济属性

出版工作的经济属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出版工作的劳动对象出版物具有商品性。出版物的商品特质使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关系成为了商品所有者与商品的关系,出版物的商品特质决定了出版系统在运行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都具有了经济意义。

②出版工作的经济属性还表现在出版物生产、流通、消费等不同的阶段。出版物生产过程的经济意义主要表现在出版物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生产过程是一个资本价值形态变化的过程,另外,物质产品的制作阶段属于商品生产过程,要受经济指标约束,要进行严格的经济核算。出版物流通过程的经济意义主要表现在出版物流通采用“为卖而买”的货币流通形式,出版物流通的内在目的是为了实现交换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价值增值现象。出版物消费的经济意义主要表现在出版物的取得必须以货币支付为条件,出版物消费过程受经济规律制约,存在着消费效益问题。

③出版工作的社会作用具有经济特征。出版工作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它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过传播科技知识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通过进行信息传递能够加快社会经济发展速度。

2.根据出版物的特殊属性,论述出版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河北大学2012年研]

答:(1)出版物的特殊属性

出版物是精神生产活动的成果,承载着一定的精神文化内容,具有精神产品的属性;同时它们又是物质生产活动的成果,有一定的物质载体形式,具有物质产品的属性。这种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两重性,是出版物特有的属性。

①出版物的精神产品属性

出版物的内容由经过选择、优化加工、提炼的知识与信息构成,是作者和编辑人员的精神劳动成果。出版物直接影响的不是人们的物质生活领域,而是精神领域。人们需要出版物,主要是需要出版物中蕴含的精神文化内容,以此来满足自己精神上的需要。出版物对社会物质生活的影响,也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及提高人们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来间接地实现的。众多的传世名著,无一不是以其精湛的内容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出版物的精神产品属性是首要的。

②出版物的物质产品属性

出版物具有一定的物质载体,物质载体的形成过程属于出版物的物质生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这些与其他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完全一样。因而,出版物具有物质产品属性。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出版物又是一种商品,它所凝结的劳动的价值只有在进入市场并销售出去之后,才能得到实现。因而,出版物的物质产品属性又表现为商品属性。

③出版物是精神产品内核与物质产品形态的统一

出版物的精神产品属性与物质产品属性是相互依存的统一关系。正是这两者的统一,才使出版物成为出版活动的产品。没有精神文化内容的物质材料,如空白的纸张、磁盘、光盘、集成电路卡,只是一般的物质产品,不是出版物;同样,不具有出版物产品形态的精神文化内容,如书稿、画稿、原创曲谱、录音录像脚本等作品,也不是出版物。出版物是精神产品内核和物质产品形态的统一,出版物的精神产品属性与物质产品属性相互依存、不可或缺。

在出版物的两种属性中,精神产品属性是其本质属性。首先,出版物的使用价值,主要由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构成。消费者之所以愿意购买出版物,主要是因为出版物中的精神文化内容能够满足自己的某种精神需求。其次,出版物的质量好坏、价值高低,主要是由它所载有的精神文化内容决定的。(2)出版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出版物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它具有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双重属性,其中精神内容方面的特性是主要的。出版物的双重属性,决定出版物必须发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重作用。

出版物的社会效益,是指出版物通过在社会上的传播,使人们能够接触、学习到其中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素质、社会发展的进程、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产生一定的效果和利益。出版物的经济效益,是指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取得维持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经济效果和利益。出版物具有商品属性,它必然要通过商品交换、市场流通的手段,才能到达读者手中。《出版管理条例》第四条规定,“从事出版活动,应当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这是我国出版工作必须认真贯彻的重要原则。出版活动中的社会效益是指有益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出版效果,经济效益是指通过出版经营获得的经济收益。两者之间主要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但有时在实践中也表现出一定的矛盾冲突。社会主义出版工作必须自觉地正确处理两个效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多出精品力作,杜绝精神毒品和文化垃圾,决不允许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所以,从事出版活动,应当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3.新闻出版业的产品属性、行业功能是怎样的?[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研]

答:(1)新闻出版业产品的属性

新闻出版业产品是精神生产活动的成果,承载着一定的精神文化内容,具有精神产品的属性;同时它们又是物质生产活动的成果,有一定的物质载体形式,具有物质产品的属性。这种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两重性,是新闻出版业产品特有的属性。

①新闻出版业产品的精神产品属性

新闻出版业产品的内容由经过选择、优化加工、提炼的知识与信息构成,是作者和编辑人员的精神劳动成果。新闻出版业产品直接影响的不是人们的物质生活领域,而是精神领域。人们需要新闻出版业产品,主要是需要新闻出版业产品中蕴含的精神文化内容,以此来满足自己精神上的需要。新闻出版业产品对社会物质生活的影响,也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及提高人们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来间接地实现的。众多的传世名著,无一不是以其精湛的内容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新闻出版业产品的精神产品属性是首要的。

②新闻出版业产品的物质产品属性

新闻出版业产品具有一定的物质载体,物质载体的形成过程属于新闻出版业产品的物质生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这些与其他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完全一样。因而,新闻出版业产品具有物质产品属性。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新闻出版业产品又是一种商品,它所凝结的劳动的价值只有在进入市场并销售出去之后,才能得到实现。因而,新闻出版业产品的物质产品属性又表现为商品属性。

③新闻出版业产品是精神产品内核与物质产品形态的统一

新闻出版业产品的精神产品属性与物质产品属性是相互依存的统一关系。正是这两者的统一,才使新闻出版业产品成为出版活动的产品。没有精神文化内容的物质材料,如空白的纸张、磁盘、光盘、集成电路卡,只是一般的物质产品,不是新闻出版业的产品;同样,不具有新闻出版业产品形态的精神文化内容,如书稿、画稿、原创曲谱、录音录像脚本等作品,也不是新闻出版业产品。新闻出版业产品是精神产品内核和物质产品形态的统一,新闻出版业产品的精神产品属性与物质产品属性相互依存、不可或缺。

在新闻出版业产品的两种属性中,精神产品属性是其本质属性。首先,新闻出版业产品的使用价值,主要由新闻出版业产品的精神文化内容构成。消费者之所以愿意购买新闻出版业产品,主要是因为新闻出版业产品中的精神文化内容能够满足自己的某种精神需求。其次,新闻出版业产品的质量好坏、价值高低,主要是由它所载有的精神文化内容决定的。(2)我国新闻出版业的行业功能

我国新闻出版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新闻出版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不断壮大,我国目前已经成为新闻出版大国,正在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

我国新闻出版业是从事社会主义出版活动的社会行业。

①属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

新闻出版业从事的是组织出版物生产和传播的活动。它不断地把作品转化为出版物,并通过出版物反映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的已有成果和发展状况,影响社会文化建设。

在我国,新闻出版业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也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和实现者,要为促进经济增长、加强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充分发挥自己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所以,我国新闻出版业首先是一种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是重要的社会主义思想阵地,与现代化建设全局、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安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新闻出版业的从业人员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②具有产业经济属性

新闻出版业为了组织出版物的生产和传播,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它要通过各种经济活动谋求经济实力的壮大。它的产品只有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才能实现价值。因此,我国新闻出版业又是一种社会文化产业,具有产业经济属性。它要按照价值规律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组织生产和流通,参与市场竞争,还要善于在市场竞争中把产业做大、做强,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③富有文化创意价值

出版活动的对象和成果主要是人类的精神文化内容。因此新闻出版业富有文化创意价值,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出版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与社会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新闻出版业通过自己的劳动,向社会传播着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在根本上决定着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内容资源,从而决定着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水平。

④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

新闻出版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从事广义上的信息的收集、整理、积累和传播活动,所以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信息技术是推动新闻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带来了新闻出版业的重大进步;新闻出版业总是迅速地将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转化为出版生产力。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新闻出版业已经实现了以“光与电”取代“铅与火”的技术革命,并在数字化的道路上不断取得光辉成就。

⑤事业和产业的有机统一

从1980年开始推行出版体制改革以来,作为事业单位的我国出版单位几乎全部采用企业管理方式。政策性亏损较多的出版单位,由国家财政适当补贴;能完全做到自负盈亏的出版单位,不需国家任何补贴,甚至还可以向国家上缴一定数量的利润。

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根据现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根据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出版单位分为公益性出版事业单位和经营性出版企业单位两大类。对少数承担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务的出版单位,继续实行事业体制,由国家重点扶持;其他出版单位逐步转为企业体制。国家将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发展公益性出版事业;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发展经营性新闻出版产业。目前,绝大多数图书出版社已经转制为企业。

四、写作题

阅读下编这幅漫画,就社会反响强烈的部分学术期刊“靠收取版面费牟利”以及“论文买卖产业化”等问题,自拟题目,就出版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关系写一篇议论文。[河北大学2012研](材料来源:中国出版网)

答:参考例文如下:出版业要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业客观存在的意识形态和产业双重属性,不仅决定了出版生产经营必须遵循政策导向与市场导向,还决定了出版生产经营既要追求社会效益,又要追求经济效益。这是出版产业明显不同于其它经济产业之处。

其它经济产业,生产的产品是物质产品,满足的是人们的物质需求。衡量它们对国家和社会贡献大小,主要视其实现经济效益的多少。因此,其它经济产业生产经营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出版业作为产业,同样要追求经济效益,在这方面与其它经济产业并无不同。但出版产业是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产业,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其产品的属性和功能与物质产品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主要是通过健康有益的精神创造,作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情感,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情感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和积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是党和国家对出版业的基本要求,也是出版业本身应尽的天职。因此,检验出版业生产经营的好坏,就不仅要看它实现经济效益多少,更要看它实现社会效益的大小。这样,努力实现两个效益,理所当然地就成为出版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然而,要保证两个效益的顺利实现,还必须从以下三方面辩证认识和妥善处理两个效益的关系:

1.摆正首位,经济效益自觉服从社会效益

出版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一对矛盾关系,社会效益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因为,精神产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它的价值实现形式更重要地表现在社会效益上。有些精神产品,直接经济效益可能不大,甚至是负的经济效益,但它们在学术、文化或艺术上的创新价值或积累价值却难以估计,对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作用很大;相反,一些迎合某种庸俗甚至低级趣味的出版物,却往往有一定的读者面,并因此而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如果出版业只是“一切向钱看”,而无视社会效益,不仅会压制了有一定文化、学术、艺术价值的好出版物问市,而且会直接推动那些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害的出版物出笼。为此,我们在出版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自觉服从社会效益。

2.夯实基础,在摆正首位的前提下,努力追求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互为依存的条件。社会效益决定我国出版业的性质和方向,经济效益为繁荣我国出版业,实现其社会效益提供物质基础,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强调社会效益,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不要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业作为产业,已经摆脱了对计划财政的依赖,走上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之路,出版产业的经济效益日益被人们所关注。如果出版产业不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那么,出版业的生产就失去经济和物质基础,从而使整个出版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甚至难以为继,其社会效益最终也不可能实现。因此,应该肯定,出版产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然产物,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产业繁荣壮大的必由之路。

3.抓好结合,力争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统一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统一的。这个条件就是要抓好结合。即抓好政策导向与市场导向的有机结合,从这两种导向的结合点上去策划出版选题,组织出版生产,开发占领市场。把那些既符合党和国家政策导向,反映时代精神,又能满足多层次、宽领域读者精神文化需要,形式、品种和内容丰富多彩的精品出版物、特色出版物、双效出版物、常销出版物及时地,全方位地推向市场,就一定能够实现双效的最佳统一。例如广西近年来出版工作实践,出版社在实际工作中着力在两种导向的有机结合上下功夫,及时把出版生产定位在“出精品、创名牌、树特色;夺大奖、争市场、上效益”方向上,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广西这个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文化积淀和出版资源不算丰富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在出版产业发展方面迅速崛起,出版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这两年来,广西出版业严守阵地,没有编印发过造成恶劣影响的坏出版物。同时推出了一大批精品,特色、双效和常销出版物,受到各界好评。(来源于光明新闻,阳建国,《出版工作要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有删改)

第二章 选题策划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选题策划

选题,是指媒体编辑根据采集到的信息资源或来自于读者和社会的阅读需要而提出的书稿或文章的拟出版题目。

选题策划,是指围绕着选题展开的信息采集、市场调研、文本论证以及统筹性决策等劳动。它包括选题的决策和计划两个步骤。选题策划是编辑工作从酝酿到正式启动的标志。

1.选题策划的重要性(1)选题工作是出版社生存发展的关键。

出版社的任务始终是为读者多出好书,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如何出好书进行的。要出好书,先要有好的选题。好的选题是出好书的第一步,也是出好书的基础。

好书,是由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标准来衡量的,也是需要市场来检验的。因此,编辑工作中的准确选题是一个出版社成败的关键,也是出版社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2)选题工作是决定编辑出版工作质量与结构模式的前提。

处于基础环节的选题工作及其质量不仅直接影响着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等各项后续工作的质量,而且还是出版社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出版、发行以及其他各方面工作的依据,不同的产品结构决定了不同的商业行为模式。

2.选题策划的环节(1)信息准备

一个具有职业素质的编辑,要能自觉地学习政府与政党的方针政策,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密切保持与作者、读者的联系,认真关注国内外图书市场的情况,以此寻找捕捉选题;同时,还要保持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和可贵的职业敏感,随时准备捕捉目标。(2)选题构思

编辑进入构思阶段,便要对选题的价值重新进行确认,并对实施细节逐一落实,从而使选题从模糊到清晰、从简单到丰富、从粗糙到精细。(3)选题论证

选题不仅要经编辑个人论证,还要通过一定的程序交由集体论证。选题要优选、优化,在论证时要多加阻力,在通过后则要多加助力,因为“阻力”可以有效地控制平庸选题的出笼,“助力”则可促进好选题尽快转化为书稿。

对选题的论证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①价值判断;②市场判断;③可行性判断。(4)选题优化

①使选题的清晰度进一步提高,可操作性进一步加强。

②根据图书市场的变化,适时地对选题的内容和角度进行调整。

3.策划的原则(1)选题的策划需要服从、服务于出版工作全局。(2)选题的策划需要从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出发。(3)选题的策划需要大胆引入市场观念。

4.填写选题审批表

当一个成熟的选题需要上报出版社或有关上级领导部门审批,以实现正式出版时,编辑应填写一份选题审批表(又称“选题申报表”)。

二、选题创意

1.创意的重要性

选题创意是一个属于社会文化建设范畴的问题,因此,我们首先应该从社会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认识选题创意的意义。出版产业要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就必须不断有新的选题创意。

2.创意的类型(1)从“政策导向”中找创意

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紧扣时代主题,针对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各个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精心的调查、策划、设计,下足功夫,就能够生产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2)从“填补空白”中找创意

现实世界的复杂和多样,并不能完全被已有的作品所反映,因人而异的出版行为也留下了许多的“难点”和“盲点”。这就使出版物的“填补空白”成为可能,出版资源的新发现往往会产生一批“填补空白”的精品。(3)从“高层作者”中找创意

高层次的作者有的是某一领域的权威,有的是某项重大成果的研究者,他们自然就成为出版社争夺的对象。因此,能争取到高层次的作者,将其所掌握的出版资源发掘出来,许多东西即会成为精品。(4)从“传统文化”中找创意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五千年的文明,文化积淀相当丰厚,这就为深挖细筛精品选题提供了基础。挖掘中华民族的精神资源,注重积累文化和传播文化,是此类精品图书的一大特色。(5)从“一流成果”中找创意

一些前沿的课题和一流的成果,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又往往和一些著名人士联系在一起,从其中选择、策划出一些精品选题是一条捷径。(6)从“重大主题”中找创意

环境、资源、人口等重大主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患息相关,历来备受各国政府的重视,从这里面策划选题,就容易出精品。(7)从“时代需求”中找创意

时代的需求、形势的需要往往是很迫切的,又通常与一些“热点”问题相联系,而这些“热点”问题即是催生精品的土壤。(8)从“品牌创新”中找创意

在市场上,品牌是质量的标志,信誉的标志,市场需求的标志;对出版物来说,品牌更是品格的标志,读者认同的标志。由“品牌创新”策划精品,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9)从“规模宏大”中找创意

规模宏大的系列丛书是书海中的“航空母舰”。由于其规模大、投入大,一般的中小出版社难以涉及,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为有实力的出版社留下了一份丰厚的出版资源,从中策划精品,当是一条蹊径。(10)从“版权贸易”中引进创意

广西接力出版社的《家庭健康护理大全》《妈妈宝宝护理大全》,通过引进版权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三、选题创意与策划案例分析

1.选题创意与策划

创意诞生有以下几种思维状态:(1)直映思维产生的创意

五官接触到某一事物,脑海中立刻出现某一事物的影像,如影随形,像一面镜子一样,没有什么转弯抹角,无数选题正是这样诞生的。(2)模仿和联想思维产生的创意

一般地,由A到近似于A(≈A)是模仿,由A到另一事物(B)则是联想。但是,那个近似于A的事物,如果和A有较多的不同之处,也可能就变成为B了。(3)繁化或简化思维产生的创意

繁化是要求穷尽,穷究列举以尽其类;简化是要求典型,扼要提纯以得其旨。(4)整合和分离思维产生的创意

把几样事物整合、嫁接、移植、拼凑起来,成为一种新的事物,这种思维使人类文明发生了很大进步。(5)原创式思维产生的创意

在图书领域中,设计构建出本来没有的品种、形式、体裁……这便是原创式思维的产物。显然,这是最可贵的一种思维,它是汇集多种信息,经过多次分析综合,运用创造性思维后的产物。

2.两点最基本的认识(1)要灵活地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模式去设计选题。(2)要努力运用创造性思维去追求原创型选题。

2.2 课后习题详解

1.什么叫做选题?什么叫做选题策划?二者有什么关系?

答:(1)选题

选题,是指纸质媒体编辑根据采集到的信息资源或来自于读者和社会的阅读需要而提出的书稿或文章的拟出版题目。

选题常常开始于编辑的某种意向或者愿望,再经过周密的调查和思考,发展成为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真知灼见的对精神生产和知识传播发展取向的建议。(2)选题策划

选题策划,是指围绕着选题展开的信息采集、市场调研、文本论证以及统筹性决策等劳动。它包括选题的决策和计划两个步骤。选题策划是编辑工作从酝酿到正式启动的标志。(3)二者的关系

选题工作是出版社生存发展的关键,决定编辑出版工作质量与结构模式的前提,而好的选题必须经过好的选题策划才能得到。选题策划是围绕选题展开的劳动。

2.选题策划的重要性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1)选题策划的重要性

选题不但是出版工作中的第一个环节,而且也是最重要的环节。选题一错,后续工作搞得再好,也难以挽回损失。甚至使得所做的其他工作也是劳而无功。

①选题工作是出版社生存发展的关键

出版社的任务始终是为读者多出好书,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如何出好书进行的。要出好书,先要有好的选题。好的选题是出好书的第一步,也是出好书的基础。好书,自然是要由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标准来衡量的,也是需要市场来检验的。因此,如何选择取舍信源是选题工作的关键。

因此,编辑工作中的准确选题是一个出版社成败的关键,也是出版社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②选题工作是决定编辑出版工作质量与结构模式的前提

编辑出版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中的构成要素之间都有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处于基础环节的选题工作及其质量直接影响着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等各项后续工作的质量。因为,组稿是根据选题意图落实的;审读和编辑加工是以选题设计思想和编写提纲为依据的;即使是装帧设计,是采用精装还是平装,封面设计是庄重一点还是活泼鲜明一点,也是为选题所确定的书的性质所限定。因此可以说,选题大致规定了出版物最终可能的结果。

选题还是出版社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出版、发行以及其他各方面工作的依据,不同的产品结构决定了不同的商业行为模式。(2)举例说明

姜戎用六年时间完成了《狼图腾》稿件的写作工作,他首先将该稿件投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却没受到编辑的足够重视。后来他把书稿投到了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看后,写下了“一部少见的奇书”的评语。之后,长江文艺出版社开始了《狼图腾》的选题策划,他们组成优秀的编辑出版队伍,开始《狼图腾》的编辑出版与宣传发行等工作。

该稿件以“狼“为题材,具有其特殊性。出版社便以狼性精神为出发点,阐述市场竞争理念和团队精神,并通过目标明确的立体化市场营销将该书推向了市场。

2004年4月,《狼图腾》正式与读者见面,虽然其在前期经历了一些挫折,但最终走进了畅销书的行列,取得了良好的销售成绩,并成为了图书产品的佼佼者。《狼图腾》的畅销不仅给长江文艺出版社带来了丰厚的销售码洋,而且带来了口碑,这是对该社的一种嘉奖,给出版社的生存发展输入了新的活力。

3.选题策划应注意哪些原则?

答:选题策划既要增强政治意识,又要遵循市场规律。(1)选题的策划需要服从、服务于出版工作全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