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缙(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10:46:31

点击下载

作者:王顺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张缙

张缙试读:

医家小传

张缙,原名张国梁,出生于1930年农历九月初四,辽宁省黑山人,国内外著名针灸学专家,研究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针法灸法学科带头人,曾任中国针灸学会资深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分会主任委员、东北针灸经络研究会会长、中国国际针灸考试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张缙教授穷其毕生精力致力于运用针刺手法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研究,从医50余年,从实践到理论,完善了针灸技术的基本功训练、单式手法、复式手法、针刺得气和针刺补泻等理论,并通过反复验证,在针刺手法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从事针灸工作40年来,共培养107名针灸硕士研究生、12名针灸博士研究生,共撰写论文103篇,编著校释了针灸专著7部,有12项科研工作获得了国家、部、省医药卫生等各级科研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

张缙教授是辽宁中医药大学、福建泉州华侨大学、安徽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辽宁省中医研究院、光明中医学院的顾问、特邀研究员及名誉教授。先后被德国、瑞士、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日本、美国等国的针灸学术组织和团体授予名誉称号。1980年任国家科委中医专业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卫生部针灸针麻专题委员会委员。1983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1985年被评为全国民主党派工商联为“四化”服务先进个人,1998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先后7次被收入美国、英国的传记机构所编著的世界名人录,并被聘任为该机构研究员和终身理事。曾任黑龙江省第五届政协委员,黑龙江省第七届人大常委,省七届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张缙教授1951年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在东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第26后方医院工作,其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在医院负责24张重症外科病床,日夜奋战,抢救危重伤员。先后担任外科医师、代理主治医师。因感于我国针灸事业后继乏人,立志继承和发扬针灸医术,遂于1955年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师资训练班学习。

1956年张缙教授被调入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前身),担任建所筹备组成员兼秘书,并负责针灸经络研究室工作。正当他历经图业之时,却于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全家下放到黑龙江省林口县刁翎乡。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他仍然刻苦钻研针灸,并从学习明代杨继洲编著之《针灸大成》逐步过渡到研究《针灸大成》。该书刊印于1601年,被我国针灸工作者奉为圭臬、视为珍宝,一些坊间刻本错讹之处甚多,向无人系统整理。而张缙教授不改初衷,含辛茹苦地在煤油灯下探究校释,真可谓“一盏油灯几卷书,通宵伴我悟真如”。在刁翎他还发挥救死扶伤的医德,奉献己之所长,在参加劳动之余凭着一根银针为患者解除病痛之苦。他被“监督劳动”,在这样的逆境中,他仍钻研针灸医术,在开始《针灸大成》校释工作的同时,完成了控制针感性质和传导方位的研究。1962年他戴着“右派”帽子,被调回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继续从事科研工作,他的“《针灸大成》研究”被列入国家计划,并协助当时科室领导,打开了针灸研究的新局面,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省的针灸研究中心。这期间他撰写了十几篇科研论文。1966年“十年动乱”开始后,他再次被下放到黑龙江省阿城县亚沟药材种植场当农工及药工。1968年被“揪回”本单位反省室,他利用写反省材料的机会,总结了针灸研究和经络研究的思路及心得,为后来的经络研究打下了基础。1970年出反省室后,他在本单位做过水暖工、汽车修理工、油工、清洁工、瓦工、力工等工作。1971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针麻研究,抓住当时主张开门办科研这个机遇,他克服重重困难,在全省组织了大规模的科研协作,开展了针麻原理——循经感传规律性研究,取得了循经感传的第一批成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张缙教授获得政治上的新生。在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先后任主治医师、副研究员、主任医师、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所副所长及所长等职。

在他的努力下,原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于1985年扩建并更名为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张缙教授任首任院长。其在任期间,使研究院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我国同级学术机构中,占有领先地位,被卫生部定为国家针灸经络进修教育基地和中药剂型改革基地,并与24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术机构建立了联系,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业务往来。

张缙教授作为国内外著名的针灸学家,在经络研究方面,结合自己针刺手法的专长,从控制针感传导发展为控制感传,将方法学与临床密切结合,他的研究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提出声电针激发感传的方法,使感传阳性率由20%提高到70%以上,在特定病种上提高到98%。他首次提出隐性感传及隐性显性循经感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理论。隐性感传和其转化规律的提出,是循经感传研究的一个突破。他所倡导的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的研究至今仍是全国经络临床研究的中心课题。他提出了循经感传8个方面的规律性,并升华为一个理论体系,对认识经络的全貌,指导针刺手法的临床,发展经络理论均有很高的价值。这一“七五”攻关研究课题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于1976年提出“肯定现象、掌握规律、提高效果、阐明本质”的经络研究工作程序,被第二届全国经络感传经验交流会所采纳,作为全国经络研究的指导思想。

在针刺手法研究方面,张缙教授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了一套有关控制针感性质和传导方位的方法,具有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张缙教授从古代手法中分类按韵厘定出二十四式单式手法,又予以定性、定序和明确了术式,并拟定了各法之操作标准。举凡针刺补泻、行针得气、单式手法、复式手法等亦均有系统之阐发,与当代各家共肇了针刺手法发展之新高峰。张缙教授驾驭手法之功力,已臻炉火纯青,在针刺手法研究的许多方面达到了权威高度,受到国内外针灸界的重视。他多次应邀去亚、欧、美各国讲学,均获得极大成功。每次讲学他都在现场演示各种手法,他的成功演示博得了热烈欢迎,为我国针灸学术争得了荣誉。

在针灸文献研究方面,他是《针灸大成校释》的主编和主要执笔人。1963年这项研究被定为“国家医学科学研究十所规划课题”,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这部百万字的巨著于1984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这部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针灸古典文献方面的重要成果。该书校勘610处,注释2999处,于1989年和1992年分别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国古籍整理研究三等奖。他的另一部针灸古典医籍《针方六集(校点本)》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他还主编了《中国针灸荟萃·刺灸学分卷》等著作。

张缙教授多年来致力于针灸教育事业,早在1956年他就举办了黑龙江省第一期针灸师资班,1979年以后以他为首的黑龙江省针灸学会和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又举办了多期针灸专科班、师资班。由于他的努力,在省中医研究院建立了卫生部针灸经络进修教育基地,举办了全国首届两年制的针灸研究班,又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合办了第一、二、三期攻读硕士学位的针灸研究班。之后,他各方奔走将省中医研究院研究生招生名额从3名扩大到15名,由本院自筹资金办教育,连续3年共招收针灸、中医、中药3个专业的40多名硕士研究生,为本院培养了后继人才,奠定了本院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此外,张缙教授还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培养了13名博士研究生。

张缙教授在软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卓越成就。他在1977年首次提出新的学术分科方案,把当时通用的一本《针灸学》分为“中国针灸医学史”、“经络学”、“腧穴学”、“腧穴配方学”、“刺灸学”、“针灸治疗学”、“实验针灸学”、“针刺麻醉学”、“各家针灸学说”和“古典针灸医籍选讲”等10门课程。他还编写了教学大纲,在针灸研究班中成功地进行了试讲。这一针灸学术分科被国内外学者认为是针灸学术发展的一个历史里程碑。1984年他又提出把中医药学向世界全面地传播,即中医世界化的建议,以使世界医学呈现中医和西医双峰并萃、二水分源的局面。

张缙教授还致力于我国的北药开发事业。黑龙江省具有极其丰富的药材资源,他认为应当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他联合朱有昌研究员提出了七千言的北药开发建议书,首次提出“北药”的新概念,认为药材是本省煤、粮、木、油之外的另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支柱产业。通过省内和全国专家的论证,认为这个建议是正确的,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为此省政府成立了省北药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张缙教授任领导小组成员兼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此间他还进行了另两项软科学研究,一是提出了新的四因素医学模式,即生物、社会、心理和自然医学模式,以补充和区别于当代国际上通行的美国恩格尔的三因素即生物、社会、心理的医学模式,同时提出四因素医学模式指导下的第四医学(预防医学为第一医学,临床医学为第二医学,康复医学为第三医学)即长寿保健医学;二是与欧洲国家和独联体国家中医药合作的研究,这项研究是把中医药向全世界传播的一项具体措施,是为在欧亚大陆桥上布局这一战略性筹码进行的先头准备的研究。

张缙教授40多年来从事中医研究工作,可谓历尽艰辛坎坷。他具有百折不挠的奋进向上的精神、卓越的组织才能和超人的胆识,是一位精于科学技术研究的学者又是一位中医药宏观战略方面的专家,这使他在循经感传、针刺手法、古典针灸文献及中医软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为我国的针灸事业和中医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的创始人之一,张缙的主要临床研究业绩、科研教学成果、中医理论造诣的升华,以及获得的许多荣誉,都与研究所及研究院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先后担任过针灸科室主任、所长、院长等职。直至今天,他虽已八十高龄,仍然参加世界、全国及省里的一些重要针灸学术活动,每周坚持出门诊,指导博士研究生,带领中青年医生开展科研攻关。他在诊余写诗200余首,集成《针余诗草》,其诗佩实衔华,风清骨峻,咏事抒怀,均成佳作,写物寄情,莫非自然。诗词界评价他的《针余诗草》是“医家赋诗,医林布雅,诗进医家,诗界增荣,然诗与医缔缘,全赖爱诗之医家如作者之为也。有此医家,我辈恶得不振臂者乎”。

专病论治

眼科疾病

胞睑疾病

胞睑又名眼胞、眼睑,俗名眼皮。它分上睑和下睑两部分,《医学入门》等又改称上睑为“胞”,下睑为“睑”。现代中医眼科学中统称为胞睑。

胞睑位于眼珠前方,司眼之开合,有保护眼珠的功能。它属于《灵枢·大惑论》中之“约束”,在五轮之中为“肉轮”。古人认为胞睑部主要由肌肉构成,《内经》说“脾主肌肉”,故五轮学说中明确地将两睑归属于脾。

由于胞睑位置的关系,易受六淫外邪尤其是风邪的侵袭而发病。内因方面,脾胃功能失调等也常引起胞睑病。若内外合邪,则更易发病。胞睑还容易受物理性损伤及化学性灼伤,以及邻近组织病变的波及。

临床上在审辨局部证候的同时,应结合全身证候追溯病因病机,以便从本治疗。如属于风热外袭所致者,当以祛风清热治法为主;属于脾胃热毒上攻所致者,当以泻火解毒治法为主;属于湿热上攻所致者,当以清热利湿治法为主;属于风湿热合邪上攻所致者,当以疏风清热利湿治法为主等。胞睑疾病中的某些病,如沙眼等,有传染性,故对此类眼病,又当注重预防,以免传播。

一、针眼

本病是指胞睑近睑缘部生小疖肿,形似麦粒,易于溃脓的眼病,又名土疳(《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土疡(《目经大成·五色疡》),俗名偷针(《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西医学称之为麦粒肿。

(一)病因病机

1.风邪外袭,客于胞睑而化热,风热壅阻于胞睑皮肤肌腠之间,灼烁津液,变生疮疡,发为本病。

2.过食辛辣炙煿,脾胃积热,循经上攻胞睑,致营卫失调,气血凝滞,局部化热酿脓。

3.余邪未尽,热毒蕴伏,或素体虚弱,卫外不固,易感风邪者,常反复发作。

(二)临床表现

1.本病初起,胞睑微痒痛,近睑缘部皮肤微红肿,继之形成局限性硬结,并有压痛,硬结与皮肤相连。若病变发生于小眦部,红肿痛较剧,还可引起白睛赤肿。部分患者可伴有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肿大及压痛,甚至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2.本病轻者可于数日内自行消散,重者3~5日后,于睫毛处出现黄白色脓头,形如麦粒。待肿疡溃破,脓出则痛减肿消。发于睑内面者,疼痛较重,常见睑内局部充血,并露出黄色脓点,可以自行溃破。

(三)验案举例

病案1:管某,女,32岁

主诉:右眼下睑有异物感3天。

现病史:该患自述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下睑有异物感,伴红肿痒痛,口渴,尿黄,大便干结,平素嗜食辛辣厚腻之品,查其右眼下睑近外眦局部有1个直径0.5cm的硬结,推之不移,按之疼痛,局部黏膜红肿,但无脓性分泌物溢出,痒痛不适。舌红苔黄,脉数无力。

中医诊断:针眼。

西医诊断:麦粒肿。处方:

太阳:点刺出血。

耳尖:点刺出血。

厉兑(双):点刺出血。

曲池(双):得气留针30分钟。

治疗经过:针治1次后炎症明显减轻,2次后痊愈。

按:点刺太阳、耳尖出血,用以疏风清热,且阳明经多气多血,故点刺该经厉兑以泻火解毒,活血化瘀,共奏消肿止痛之效。

病案2:张某,女,18岁

主诉:右眼下睑有一粟粒样红肿硬结5天。

现病史:该患自述5天前无明显诱因而觉右眼下睑痒痛,有异物感,继则有一粟粒样红肿硬结,5日未见黄色脓头,现口中异味,口渴喜冷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平素喜食辛辣炙煿之物。

中医诊断:针眼。

西医诊断:麦粒肿。处方:

内庭(双):毫针斜刺0.5寸,提插捻转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

合谷(双):毫针直刺0.8寸,提插捻转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

曲池(双):毫针直刺1.2寸,提插捻转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

大椎、陶道:点刺,得气后不留针。

治疗经过:仅治疗1次,红肿硬结便逐渐消散而痊愈。

按:《银海精微》:“胞睑为肉轮,属脾土。”《难经·六十八难》:“荥主身热。”故取足阳明胃经之内庭以清热散结,而取同名经手阳明经之合谷以增强清热散结的作用,配合大椎、陶道点刺出血可泻热解毒,使热退毒清而病愈。平时应注意眼部卫生,发病后切忌对局部用力挤压,见脓头后及时切开排脓,以免自溃后疮口不齐,留下明显疤痕。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并发症也较少。

二、上胞下垂

本病是指上胞提举无力或不能自行提起,以致睑裂变窄,甚至掩盖部分或全部瞳神而影响视物的眼病。西医学称之为上睑下垂。

(一)病因病机

1.先天禀赋不足,命门火衰,心脾阳虚,主肌无力。

2.脾阳虚,中气不足,主肌无力。

本病先天性者,属命门火衰,导致心脾阳虚,心神无力于目之开合,脾阳虚无力主肌肉,故上胞下垂,不能抬举。另有后天性者,多由脾阳虚中气不足,或风痰乘虚阻络,以致肌肉失养而抬举无力。此外,由外伤、肿瘤等亦可引起,未纳入。(二)临床表现

先天性者,患者自幼即双眼上胞下垂,终日不能抬举。后天性者,双胞下垂,息后减轻,劳累后重,重者可伴有视一为二、身疲无力、吞咽困难等。(三)验案举例

病案1:何某,女,60岁

主诉:双眼上睑下垂2月余。

现病史:该患自述2个多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两侧上眼睑下垂,遮盖整个黑睛而影响瞻视,睁眼和咀嚼无力,疲劳时加重,休息则轻。伴有气短,言语无力,身困乏力,嗜卧嗜睡,两足觉凉,半年来善饥,晨泻,大便溏薄日行4~5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中医诊断:上胞下垂。

西医诊断: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处方:

合谷(双):毫针针刺0.8寸,捻转法,得气后留针40分钟。

阳白(双):毫针针刺0.5寸,捻转法,得气后留针40分钟。

风池(双):毫针直刺1.5寸,取气并使气感由风池经颠顶直至眶上,再使针感由侧头部直至瞳子髎。

合谷:毫针针刺,捻转法,得气后留针40分钟。

三阴交(双):毫针针刺,捻转法,得气后留针40分钟。

治疗经过:针2次后,两足不凉,精神好转,腹泻治愈;针5次后,眼睑下垂治愈,嗜睡嗜卧已愈;再针1次巩固疗效。

按:此属气血亏虚,经脉失养,眼睑失用,需整体治疗,辨证取穴,故风池取气至病所以调其经气,针合谷以补气升提,针三阴交以益脾养血,两穴共用益气养血以益筋脉,不仅眼睑下垂治愈,脾虚之证亦随之而解。

病案2:赵某,女,41岁

主诉:双上眼睑下垂3个月。

现病史:该患自述3个月前因生气后,开始出现两上眼睑觉紧,两眉骨跳痛、凉痛,影响睁眼。经当地医院按风湿病治疗后,又出现睁眼无力,眼睑下垂,全身筋惕肉,多汗,气短,头晕,心跳,眼干,口渴欲饮。舌苔薄白,脉沉细数。

中医诊断:上胞下垂。

西医诊断: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处方:

风池:取气至病所手法,得气后,由风池穴沿足少阳经到侧头部至瞳子髎,再沿足太阳膀胱经至鱼腰,每次只针一侧风池穴。

合谷:毫针针刺0.8寸,捻转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

复溜:毫针针刺1.0寸,捻转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

治疗经过:左右隔日交替取穴针治20次后,显效停针。

按:“欲思治本,必先求本”,故辨证取穴,整体治疗。风池取气至病所以调其经气,针合谷、复溜以益气升陷,而使病达显效。

三、胞轮振跳

胞睑不自主搐惕困动的病症称为胞轮振跳,又名睥轮振跳(《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俗称眼皮跳。包括面神经痉挛所致的眼睑抽搐。

(一)病因病机

1.久病过劳等损伤心脾,心脾两虚,筋肉失养而困动。

2.肝脾血虚,日久生风,虚风内动,牵拽胞睑而振跳。(二)临床表现

上胞或下睑跳动,时疏时频,不能自控。一般过劳、久视、睡眠不足时,跳动更加频繁,休息之后症状可以减轻或消失。重症胞睑跳动时,可连同半侧面部肌肉及口角皆困动。(三)验案举例

病案:王某,女,35岁

主诉:阵发性左侧上下眼睑跳动、抽搐1年。

现病史:该患自述1年来左侧上下眼睑跳动、抽搐,时轻时重,轻时眼睑跳动,重时上下眼睑抽搐,牵及左侧面部和口角连续不断地抽动,可连续1~2天不休止。抽动时心烦意乱,烦躁不安,不思饮食。经某医院诊断为眼肌痉挛。现左眼睑牵及面部抽搐不休,舌淡,苔薄白,脉弦。

中医诊断:胞轮振跳。

西医诊断:眼肌痉挛。处方:

风池(左):取气至病所手法,速刺得气后使经气沿后头传至前顶再至上睑。

阳白(左):毫针针刺0.5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瞳子髎(左):毫针斜刺0.5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下关(左):毫针直刺1.2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合谷(左):毫针直刺1.0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治疗经过: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3天,继续治疗。1个疗程后眼睑抽动好转;2个疗程后偶有眼睑抽动,且持续时间减少;4个疗程后治愈。

按:本病由过劳引起者,一般经休息或治疗后可以消除。应积极治疗,否则可以发生㖞偏。

两眦疾病

两眦即大小二眦,为上下胞睑的内外侧联合处,大眦又名内眦,小眦又名外眦、锐眦。内应于心,属五轮中的血轮,由于心与小肠相表里,故两眦疾病常与心和小肠的病机有关,属常见的外障眼病,一般不影响视力。

心主火,主血脉,心火上炎则血脉逆行,经络壅滞,郁于眦部,故表现为两眦红赤刺痛,眵黏干结,可兼小溲黄赤。如心阴不足,虚火上炎,可表现为眦部微赤,痒涩不舒,虚烦失眠。

由于两眦暴露于外,故外邪火毒亦常搏结于此而病红赤痒痛。如内有心火,内外合邪,则症情加重。此外,两眦近邻胞睑与白睛,故其间的病变可以相互影响。若心脾同病则睑眦肿起,心肺同病则胬肉滋生。

上下胞睑的弦部,紧靠内眦处,各有泪窍一个,为排泄泪液的孔窍,故有关泪液泪窍方面的疾病,也归入两眦疾病的范畴。泪为汗液,故冷泪长流多与肝血不足或肝肾亏虚有关。

在治疗方面,如属外邪火毒者,当以辛凉疏解,邪毒自平;如为心火内炽,灼津耗液,当以苦寒泻心,则内火自消;如属心经虚火,当滋阴降火,阴液足则虚火降;如心脾、心肺、肝肾同病,则可根据局部与整体辨证。此外,两眦疾病还要结合点眼、洗眼等外治法,内外合治,易于奏效。

冷泪症

冷泪证是指清稀泪液经常外溢、泪无热感及目无赤痛的眼病。在历代文献中,有目风、泪风、目泪出不止(《诸病源候论》)、风冲泣下(《儒门事亲》)、充风泪出、迎风洒泪症(《银海精微》)等许多别名。西医学称之为泪点位置异常、泪道阻塞或排泄功能不全引起的泪溢症。

(一)病因病机

1.肝血不足,泪窍不密,风邪外引而致迎风泪出。

2.气血不足,或肝肾两虚,不能约束其液,而致冷泪常流。

3.邪毒侵入泪窍,导致排泪窍道狭窄或阻塞,泪不下渗而外溢。(二)临床表现

1.迎风冷泪:平素患眼无赤肿痛,亦不流泪,但遇风则引起流泪,无风则止,或仅在冬季或初春时遇寒风刺激即泪出汪汪,有湿冷感。

2.无时冷泪:患眼不分春夏秋冬、无风有风,不时泪下,迎风尤甚。冲洗泪道时,泪道可有狭窄或不通,或有泪窍外翻现象。多为迎风冷泪演变而来。(三)验案举例

病案:张某,男,22岁

主诉:双目迎风流泪2年。

现病史:该患自述2年前曾于暴风雨中行走2个小时,不久,两眼时有见风流泪,眼角时痒,不痛,冬天重,经某医院诊断为慢性泪腺炎。现查目内眦红肉稍隆起,舌淡苔白,脉细弱。

中医诊断:迎风流泪。

西医诊断:慢性泪腺炎。处方:

风池:取气至病所手法,针入1寸,搓针取气后,闭穴之下端,使经气沿风池直上颠顶向前下传至眼。留针30分钟。

肝俞:毫针针刺1.0寸,得气不留针。

肾俞:毫针针刺1.5寸,得气不留针。

攒竹:向鱼腰透刺1.0寸,得气后留针20分钟。

承泣:毫针针刺0.5寸,得气后留针20分钟。

合谷:毫针针刺1.0寸,得气后留针20分钟。在合谷穴上,闭其下气,开其上气,使针尖向上针感亦随之向上,至肘关节处再加白虎摇头手法使针感继续上传至肩。

治疗经过:每日1次,针后流泪减少,5次后目内眦之隆起渐消,12次即愈。

按:《灵枢·经脉》:“肾病者,目如无所见。”而膀胱与肾相表里,故取足膀胱经之攒竹,肝肾之背俞肝俞、肾俞以补肾益睛;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故取承泣、合谷益气养血,疏经活络;取胆经风池,祛风养血明目;故六穴同用而病愈。

白睛疾病

白睛又名白眼、白仁,居目珠之外层,其表层透明而脆嫩,里层色白而坚韧,有保护眼珠内部组织的作用。

白睛内应于肺,而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其发病多与肺和大肠有关。肺主气,宜宣发肃降,而大肠主传导,宜通畅。若肺失治节,则肺气不能宣发,可致气血滞涩,使白睛红赤肿胀;如失于肃降而气逆血升,则可为白睛溢血;甚则肺气闭郁,使气血瘀滞,症见白睛青紫,结节高隆等。又因肺合皮毛,主一身之表,外邪入侵,首先犯肺,使其宣发失职,亦可病发白睛。再则大肠结热,便秘不通也可能波及肺经使其气机不利,同样会导致白睛病变。此属常见多发的外障眼病,若迁延失治,每可侵及风轮,使眼病增剧。

白睛病之治则,首当理肺,复其治节,使肺气得以宣发肃降。如为外感表证则宜疏解外邪,而大肠阳明结热者宜泻热通腑散结。

一、暴风客热

本病为外感风热,猝然发病,且有明显红肿热痛的眼病,故名暴风客热。最早见于《银海精微》。西医学称之为急性结膜炎。

(一)病因病机

多因风热之邪外袭,客于内热阳盛之人,内外合邪,风热相搏,上攻于目,故猝然发病。(二)临床表现

多骤然发病,患眼胞睑红肿,白睛红赤,羞明多泪,或眵泪胶黏,甚则赤痛较重,白睛浮肿。偶兼有发热,头痛鼻塞,口渴,溲赤便秘等。(三)验案举例

病案:姜某,男,22岁

主诉:双眼红肿、流泪、怕光3天。

现病史:该患自诉3天前双眼红赤,继而微肿痛,流泪,怕光,经某医院眼科诊断为急性结膜炎,用眼药水点眼,3天见效甚微。现查:双眼红肿流泪,有分泌物,双眼结膜充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滑。

中医诊断:目赤肿痛。

西医诊断:急性结膜炎。处方:

睛明:毫针直刺0.5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鱼腰:毫针斜刺0.5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瞳子髎:毫针斜刺0.5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合谷:毫针直刺1.0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太阳(双):点刺出血。

治疗经过:日1次,共针3次。1次后眼睑红肿开始消散,能睁开眼。二诊红肿基本消散。3天后症状全部消失。

按:《针灸玉龙歌》云:“两眼红肿痛难熬,怕日羞明心自焦,只刺睛明鱼尾穴,太阳出血自然消。”从此例眼病可证《玉龙歌》价值。针灸歌赋是历代针灸名家喜用之著作形式,他们的宝贵临床经验都凝注在简明的歌词里,使后学者易记易用,张缙教授在临床上主要是以眼科、妇儿科、脾胃及痹证为重点,就是源于针灸歌赋。

二、天行赤眼

本病白睛暴发红赤,眵多黏结,双目受累,能迅速传染并引起广泛流行,故称天行赤眼,又名天行赤热、天行暴赤,俗称红眼病。本病见于《银海精微》。该书对本病病因及其传染流行等均有描述。多于夏秋之季发病,患者常有传染接触史。西医学称之为急性传染性结膜炎。

(一)病因病机

外感疫疠之气所致,或兼肺胃积热,内外合邪交攻于目而发。(二)临床表现

本病发病迅速,患眼白睛红赤,或见白睛溢血成点成片,涩痒交作,怕热羞明,眵多胶结,多双眼或先后发病或一同发病。(三)验案举例

病案1:王某,女,16岁

主诉:双眼红肿涩痛,眵多流泪,怕热畏光已1天。

现病史:该患自述1天前双眼突然红肿涩痛,眵多流泪,怕热畏光,不敢睁眼。现查:白睛红赤肿胀,怕热羞明,眵多黏结,舌苔薄白,脉浮数。

中医诊断:天行赤眼。

西医诊断:急性传染性结膜炎。处方:

睛明(双):毫针按针直刺0.8寸(即针上加力,使针力同时入穴),得气后留针20分钟。

攒竹:毫针直刺0.5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瞳子髎:毫针斜刺0.5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合谷:毫针直刺0.5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少商:点刺出血。

商阳:点刺出血。

治疗经过:每日1次,1次涩痛即减轻,针治4次即愈。

按:在刺睛明穴时必须按针速刺,所说按针速刺即在进针时要指上加力,使力贯针中,针力并入穴内,这样针感增强,疗效始着。切切不可用捻转或提插法来加强针感,因捻转、提插极易出血。而在出针时要迅速用干棉球压住,以预防出血,压时不可用揉法。

病案2:汪某,男,28岁

主诉:两目红肿疼痛,羞明2天。

现病史:该患自述2天前因外感头痛后出现两眼红肿疼痛,羞明。滴眼药水、服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观其两眼红肿疼痛,结膜中度充血、畏光,眼分泌物增多,迎风流泪,尿赤,舌尖红苔黄腻,脉弦数。平素急躁易怒。

中医诊断:目赤肿痛。

西医诊断:流行性结膜炎。处方:

睛明(双):毫针按针直刺0.8寸,得气后留针20分钟。

瞳子髎:毫针斜刺0.6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太阳:点刺出血。

合谷:毫针直刺0.6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大骨空:毫针平刺0.2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治疗经过:次日两眼红肿疼痛减轻,续治2次而愈。按:

(1)本病因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容易造成广泛流行。其传染方式多是由患眼眵泪直接或间接被带入健康人眼内而引起,故应强调预防。

(2)流行季节,健康人可常用治疗本病的眼药水滴眼,保持眼部卫生。也可用菊花、夏枯草、桑叶等煎水代茶饮。

(3)注意隔离,患者应自觉避免到公共场所,尤其是到游泳池游泳,以免引起传播流行。

三、赤脉传睛

赤脉传睛为赤脉起自两眦,渐向白睛侵犯的病症,见载于《银海精微》。该书还将它作了进一步划分:自大眦起者,称大眦赤脉传睛;自小眦起者,称小眦赤脉传睛。一般多两眦同起,且双眼同病,西医学称之为眦结膜炎。

(一)病因病机

1.恣嗜五辛,脾胃蕴热,或肝郁化火,上犯于心,心经蕴热,郁于两眦而发病。

2.劳瞻竭视,或用意太过,心阴暗耗,虚火上炎,壅于眦部脉络。(二)临床表现

本症初起,自觉眦部涩痒,眦角皮肤红赤,赤脉多呈树枝状,发自眦头,横向伸引,渐贯气轮,致患本病。

(三)诊断依据

1.自觉症状轻微,仅觉眼部痒涩不舒,视力不受影响。

2.眦部白睛微赤,有赤脉横生。

(四)验案举例

病案1:马某,女,24岁

主诉:两眼痒痛20日。

现病史:该患自述20日前,因工作劳累,睡眠不足,感双目微痒而涩,时作时止,间有异物感,遇风吹日晒加重,分泌物多,渐至加重,奇痒难忍,轻微畏光,涩刺流泪。现查:两眼结膜充血,睑结膜可见扁平、排列不合、大小不等的淡红色乳头,分隔开而不融合,表面有薄乳白色假膜,分泌物呈黏丝状。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中医诊断:赤脉传睛。

西医诊断:结膜炎。处方:

睛明(双):毫针按针直刺1.0寸,得气后留针20分钟。

瞳子髎:毫针斜刺0.5寸,得气后留针20分钟。

承泣:毫针直刺0.5寸,得气后留针20分钟。

合谷:毫针直刺1.0寸,然后闭其下气,开其上气,气至肘关节时受阻用摇法(白虎摇头与青龙摆尾交替),并用循摄之法使经气上传至肩。得气后留针30分钟。

治疗经过:治疗2次后,痒止,目明,分泌物减少,充血消退;3次后诸症消失,临床治愈。

病案2:赵某,女,44岁

主诉:两眼痒痛2个月。

现病史:该患自述2个月前,因工作劳累,感双目微痒而涩,时作时止,有异物感,流泪,外敷眼药水及眼膏无效。现查:两眼结膜充血,睑结膜可见两眦赤脉淡红,细小稀疏分隔开而不融合,表明有菲薄乳白色假膜,分泌物呈黏丝状。舌红少苔,脉细数。

中医诊断:赤脉传睛。

西医诊断:结膜炎。处方:

睛明(双):毫针直刺1.0寸,得气后留针20分钟。

瞳子髎:毫针斜刺0.8寸,得气后留针20分钟。

太阳:点刺出血。

合谷:毫针直刺1.0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治疗经过:治疗3次后,痒止,目明,分泌物减少,充血消退;治疗5次后诸症消失,临床治愈。

按:睛明穴切忌捻转进针和针后捻转行针,因此处小血管较多,捻转时易至出血,在此情况下必须带力进针,这样针入穴内即可得气,出针时只可快速出针并按压针孔,不能揉按。

四、胬肉攀睛

本病为胬肉由眦角横贯白睛,攀侵黑睛,故名胬肉攀睛。病名见于《银海精微》。

生于大眦者较为多见,也有生于小眦者,亦可大小眦同时发生。男性多于女性。常见于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及户外工作者。病变进行缓慢,往往要经过数月或数年始侵入黑睛,甚者可掩及瞳神,影响视力。西医学称之为翼状胬肉。

(一)病因病机

1.心肺两经风热壅盛。

2.恣嗜五辛酒浆,脾胃壅滞湿热,上蒸于目。

3.过度劳欲,耗损心阴,水不制火,以致虚火上炎。

以上诸因,皆可导致脉络瘀滞,血壅于眼,以致胬肉滋生。(二)临床表现

睑裂部位的白睛上起膜,渐渐变厚,有血丝相伴,红赤高起,而成胬肉,渐向黑睛攀侵。胬肉多呈三角形,自眦角开始,横向白睛的宽大部分称体部,攀向黑睛的尖端称为头部。

如自觉眼部涩痒,胬肉头尖高起而体厚,赤瘀如肉,发展较为迅速,每可侵及黑睛中央,障漫黑睛则视而不见。如涩痒不著,胬肉头平而不高起,体亦菲薄如蝇翅,色白或淡红,多发展缓慢,或始终停止在黑睛边缘部。(三)诊断依据

1.近眦部的白睛表层,生有翼状肉膜向黑睛攀侵,多发于内眦。

2.若胬肉头尖体厚,赤脉粗大,红赤明显,尖端隆起,向黑睛攀侵,发展迅速者,称为进行期。

3.若胬肉头齐体薄,赤脉细小,红赤不显或微红赤,尖端扁平,发展缓慢者,称为静止期。

4.静止期自觉症状不明显,进行期或伴有眼涩不适,眵泪交加。(四)验案举例

病案1:张某,女,40岁

主诉:左眼内眼角胬肉1年余。

现病史:该患自述1年前发现左眼内眼角长出一条粉红色的胬肉,不痛不胀,长势很快,现已遮盖半个瞳仁,影响视物,平素嗜食辣椒。现查:左眼内眼角粉红色胬肉已侵及半个瞳仁,并有血管丛生,舌胖苔白,脉缓而稍弦。

中医辨证:胬肉攀睛。

西医辨证:翼状胬肉。处方:

睛明(双):毫针按针直刺1.0寸,得气后留针20分钟。

合谷:毫针直刺1.0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曲池:毫针直刺1.2寸,因得气较佳,遂将针尖斜向上方使针感过肩,散向面部。得气后留针30分钟。

攒竹:点刺出血。

少商:点刺出血。

治疗经过:每日1次。针治3次时,翼状胬肉渐消,已能露出瞳孔;针治7次时,翼状胬肉消失,治愈停诊。

病案2:刘某,女,48岁

主诉:右眼内眼角胬肉3月余。

现病史:该患自述3个月前发现右眼内眼角长出淡红色的胬肉,不痛不胀,时轻时重,涩痒间作,现已遮盖半个瞳仁,影响视物,心中烦热。现查:右眼内眼角淡红色胬肉已侵及半个瞳仁,舌燥,口干苔白,脉细数。

中医辨证:胬肉攀睛。

西医辨证:翼状胬肉。处方:

睛明(双):毫针按针直刺1.0寸,得气后留针20分钟。

攒竹:点刺出血。

少商:点刺出血。

合谷:毫针直刺0.8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曲池:毫针直刺1.2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治疗经过:每日1次。针治2次时,症状渐消,已能露出瞳孔;针治22次时,翼状胬肉消失,治愈停诊。

按:合谷、曲池两穴均用摇法,并配合以循摄的连动激发经气之法,两穴针感皆上传至肩,这就是部分的气至病所(其上段可能由隐性感传至目),治疗多例胬肉攀睛病例效果均佳。

瞳神疾病

瞳神又名瞳子、瞳人、瞳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瞳神仅指位于黑睛后方、黄仁中央可以展缩之圆孔(即瞳孔),而广义者乃指瞳神以及其后之眼内组织。本处所述为广义瞳神的疾病,统归内障范畴,属于常见眼病。瞳神的结构复杂、精细,为眼产生视觉的重要部分。其病变多种多样,病后影响视力较一般外障眼疾严重。

按五轮学说,瞳神为水轮,内应于肾。因为肝肾同源,故发病常责之于肝肾。不过瞳神疾病的病因病机十分复杂,除与肝肾有关外,和其他脏腑以及气血津液的关系也很密切,故需进一步结合眼内病变辨证。

瞳神疾病针灸治疗方面应该从肝、胆、胃经入手,因与其经络循行有关,具体穴位可酌情选取。

一、绿风内障

绿风内障是以眼珠变硬,瞳神散大,瞳色淡绿,视力严重减退为主要特征,并伴有头痛眼胀,恶心呕吐的眼病。西医学称之为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在唐代,《外台秘要》所载“绿翳青盲”颇类本病。至于绿风内障的病名,至《太平圣惠方》才有记载。本病患者多在40岁以上,女性尤多。可一眼先患,亦可双眼同病。发作有急有缓。不过无论病势缓急,其危害相同,故应尽早诊治。若迁延失治,盲无所见,则属不治之症。

(一)病因病机

1.肝胆火邪亢盛,热极生风,风火攻目。

2.情志过伤,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化火上逆。

3.脾湿生痰,痰郁化热生风,肝风痰火,流窜经络,上扰清窍。

4.劳神过度,真阴暗耗,水不制火,火炎于目或水不涵木,肝阳失制,亢而生风,风阳上扰目窍。

以上阴阳偏盛、气机失常诸种原因,均可导致气血失和,经脉不利,目中玄府闭塞,气滞血瘀,神水郁积,酿成本病。(二)临床表现

发病前,常在情志刺激或劳神过度后,自觉眼珠微胀,同侧头额作痛,鼻根发酸,观灯火有虹晕,视物昏矇,如隔云雾等,休息之后诸症可缓解。若未及时就医,即可发病。

急性发作时,症状剧烈,头痛如劈,眼珠胀痛欲脱,痛连目眶、鼻、颊、额、颞,视力急降,甚至仅存光感或失明。重症者常伴恶心呕吐或恶寒发热等候。检视眼部,胞睑微肿,抱轮深红,甚至白睛混赤,黑睛雾状混浊,瞳神散大,展缩失灵,瞳内气色略呈淡绿。指扪眼珠变硬,甚者胀硬如石,眼压多在6.67kPa(50mmHg)以上,高者可达10.67kPa(80mmHg)左右。此时及时救治,诸症可以消退,视力尚能恢复。如果延误失治,眼珠胀硬不减,则瞳神散天不收,黄仁部分变白,晶珠色呈灰黄,视觉完全丧失。

急性发作经治疗之后(亦偶有未经治疗者),还可转入慢性阶段,诸症减轻,但遇情志不舒或过度劳累等,又可急性发作。若病情经常反复,眼珠时时胀硬,瞳神愈散愈大,视物更加昏矇,最终常失明。(三)验案举例

病案1:宋某,女,50岁

主诉:头痛剧烈,视物不清8天。

现病史:该患自述8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剧烈,眼球及眼眶胀痛,突然视物不清,有时恶心呕吐,夜间不能入睡,经某医院诊断为青光眼,治疗3天无效。现查:胞睑微肿,视力为眼前指数,白睛赤,黑睛浊,瞳神淡绿,散大不收,眼球变硬,左眼压80kpa,右眼压82kpa,舌红苔黄,脉弦数。

中医诊断:绿风内障。

西医诊断:青光眼。处方:

鱼腰(双):毫针斜刺0.5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承泣(双):毫针直刺0.5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球后(双):毫针直刺1.5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风池(双):毫针直刺1.5寸,得气,使气经头至前眼部,留针30分钟。

头维(双):毫针透刺率谷,得气后留针30分钟。

合谷(双):毫针直刺1.0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太阳(双):毫针斜刺1.5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治疗经过:每日1次。针治3次后,头痛和眼球胀痛减轻;针治20次,头和眼球痛已消失,眼睛红赤渐消,视力好转;针治36次,视力恢复右眼0.4,左眼0.4,症状消失。

按:球后一穴在进针时要用弩法。弩法是刺皮后将针体微弯使针抱眼而入,此法须先练熟然后才能用于临床。针球后穴一为须深些过1寸,二为须弩针才能达到所刺部位。

病案2:都某,女,45岁

主诉:头目胀痛,视物不清3天。

现病史:该患自述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目胀痛,眼球及眼眶胀痛,突然视物不清,有时恶心呕吐,夜间不能入睡,经某医院诊断为青光眼,治疗2天未效。现查:胞睑微肿,视力为眼前指数,白睛微赤,黑睛混浊,瞳神淡绿,散大不收,眼球变硬,左眼压70kpa,右眼压75kpa,舌红少苔,脉细数。

中医诊断:绿风内障。

西医诊断:青光眼。处方:

鱼腰(双):毫针斜刺0.5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承泣(双):毫针斜刺0.5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球后(双):毫针直刺1.5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风池(双):毫针直刺1.5寸,得气,使气经颠顶部至眶上与侧头部再至前眼部,留针30分钟。

头维(双):毫针透刺率谷,得气后留针30分钟。

合谷(双):毫针直刺1.0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太阳(双):毫针斜刺1.5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治疗经过:每日1次。针治6次后,头痛和眼球胀痛减轻;针治16次,头和眼球痛已消失,眼睛红赤渐消,视力恢复,右眼0.6,左眼0.5。针治24次,症状消失。

二、青盲

青盲是指眼外观端好,而视力渐降至盲无所见的眼病。病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后文献多有记载,但以《证治准绳·七窍门》为详,西医学称之为视神经萎缩。

(一)病因病机

1.脾肾阳虚,精微不化,目失温养,神光渐失。

2.肝肾两亏或禀赋不足,精血虚少,不得荣目,致目窍萎闭,神光遂没。

3.心荣亏虚,目窍失养,神光衰竭。

4.情志抑郁,肝气不舒,玄府郁闭,致神光不得发越。(二)临床表现

患眼外观如常,视力渐降,终至失明。

检视眼底,可见如下视神经萎缩的表现:

1.视神经乳头苍白,边界清楚,血管正常或变细,筛板明显可见。

2.视神经乳头灰白或蜡黄,边界不清,血管变细,筛板不显;或视神经乳头灰白,生理凹陷深大如杯状,血管偏鼻侧,边缘呈屈膝状。(三)验案举例

病案1:王某,女,32岁

主诉:左眼失明2周。

现病史:该患自述2周前左眼突然失明,并伴有头痛、腰酸、全身疲乏无力。现查:视力右眼1.2,左眼前手动;左眼对光反射迟钝。眼底:右眼正常,左眼视神经乳头水肿,黄斑正常。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中医诊断:左眼青盲。

西医诊断:左眼视神经萎缩。处方:

风池(患):毫针直刺1.5寸,得气,针尖朝向患眼眼底,用飞经走气法使针感由风池沿足太阳膀胱经经前额头顶至上眼睑再至目。继之应用搓针取气手法与按针取热手法,使针感传至病侧眼底,留针30分钟。

球后(患):毫针直刺1.5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睛明(患):毫针直刺1.2寸,得气后留针20分钟。

合谷(患):毫针直刺0.8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曲池(患):毫针直刺1.5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治疗经过:每日1次,12次为1疗程,中间休息1周。2疗程后,头痛、腰酸、全身疲乏无力消失,视力右眼1.2,左眼0.1;眼底:左眼视神经乳头水肿消退,颜色稍浅,边缘清楚,动静脉迂曲,黄斑中心凹可见,光反射消失,周边未见异常。6个疗程后视力左眼0.7;眼底:左眼视神经乳头边缘清楚,颜色淡黄,视网膜动脉轻度狭窄,静脉正常;视野:左中心视野生理盲点扩大,2/1000白,绝对性环状暗点1/1000白。6个疗程后左眼视力已恢复到0.4,遂停诊。

按:风池穴应用取热法将热送至眼底,也称“眼底送热法”。其要领为:①定准风池穴;②速刺法进针;③搓针取气;④使穴内经气充盈,出现酸胀针感;⑤刺手握针柄加力缓慢刺入,押手亦同时加力,注意用力均匀,不可时轻时重,患者穴内渐有温热感。在取热之前,要先行使气至病所。即患者产生针感后,押手按闭风池穴下端,此为“闭其下气”;让针感先由侧头部经耳区传至瞳子髎,再由后头部经颠顶至前额,再到眶上部及眼,最后让针感由深部至眼底,此三条路线开通之后,再行取热即可比较容易地将热送到眼底,“眼底送热法”又称“眼底过热”或“过眼热”。“球后”这是一个新穴位,已经被全国针灸学辞典编审委员会承认,纳入《针灸学辞典》之内。其缘于西医眼科球后注射部位血管少、不易出血而选定,此穴要深刺,用细针弩法使针感到达眼球后。“睛明”与“内睛明”二穴属同一部位,区别在于是经皮肤进针,还是由球结膜上进针。临床多用睛明,若掌握好进出针的力度与技巧可有效防止出血,此穴针刺深度一定要够,得气良好时全眼皆有针感。针此穴时要针上加力,即按针刺入,不可用提插法或捻转法来加强针感,否则极易引起局部出血。出针时也要迅速用干棉球压住穴位,只能直压不可揉动,揉亦易引起出血。睛明浅刺时效果不佳,深刺时必须注意上述几点,出血对愈后无妨而且有益,但患者并不清楚,往往因此引起纠纷。因此针刺睛明时一定先行解释,万不可疏怱。以上三穴为治疗内眼病的主穴。

病案2:张某,男,35岁

主诉:视物不清2周。

现病史:该患自述患病前工作特别紧张,白天讲课,晚上看书,2周前的一个晚上突然两眼辨不清字迹,自想可能是太疲劳,即卧床休息,但第二天症状如故,去某医院检查,诊断为“球后视神经炎”,服药治疗2周效果不显。现查:视力右眼0.1,左眼0.08,两眼不痛不痒,舌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青盲。

西医诊断:球后视神经炎。处方:

风池(患):毫针直刺1.5寸,得气,针尖朝向患眼眼底,先用烧山火手法取热,再用飞经走气法使针感由风池沿足太阳膀胱经到前顶及上眼睑。继之用气至病所法,再使针感传至眼底,同时将热传至眼底,留针30分钟。

球后(双):毫针直刺1.5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睛明(双):毫针直刺1.2寸,得气后留针20分钟。

合谷(双):毫针直刺0.8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曲池(双):毫针直刺1.5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治疗经过:每日1次。针达10次时,视力同前,余症皆减,视力右眼0.3,左眼0.1;针达40次时,视力恢复到右眼0.4,左眼0.2。改为每周3次,又针达5周时视力恢复到右眼0.7,左眼0.5。显效停诊。

按:这是用了两套手法,先是取气,使气至病所。路线有三:一是走太阳经上颠至眶上入眼,二是走少阳经由侧头部(耳上)经瞳子髎入眼,三是直接到患侧眼底。其中以第三条路线为主,针入风池穴得气后用搓针法加大取气力度,继之用取热法取热,然后主要是通过送热至眼底来治疗本病。实际在临床上是一气呵成,视得气情况而定,总之热入眼底是重点。

其他眼病

风牵偏视

风牵偏视是以眼珠突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为临床特征的眼病。《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称之为神珠将反,并将其中眼珠偏斜严重,黑睛几乎不可见者,称为瞳神反背。

本病主要由风中经络所致。西医学称之为麻痹性斜视。若伴见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不利,甚至猝然昏仆,属内科中风。

(一)病因病机

1.正气不足,卫外失固,或阴血亏少,络脉空虚,风中经络。

2.脾失健运,聚湿生痰,复感风邪,风痰阻络。

3.肝肾阴亏,阳亢动风,夹痰上扰,阻滞经络。

4.中风后遗,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5.头面外伤,经络受损,气血瘀阻。

上述诸种因素,皆可导致眼部受邪一侧经络的气血运行不利,使筋肉失养而迟缓不用。(二)临床表现

本病猝然发作,表现为单眼或双眼黑睛偏斜于眦侧,转动受限,视一为二,甚至上胞下垂或口眼㖞斜。常伴有头晕、恶心、呕吐、步态欠稳等症状。(三)验案举例

病案1:王某,女,58岁

主诉:左侧上眼睑下垂1天。

现病史:该患自述5天前不慎感冒,待热退后于昨日出现左侧上眼睑下垂,不能睁眼视物,伴有目珠转动失灵,目偏视,视一为二,且眉额酸胀。舌红,苔薄白,脉浮。

中医诊断:上胞下垂、偏视。

西医诊断:动眼神经麻痹。处方:

睛明(左):毫针直刺1.5寸,得气后留针20分钟。

瞳子髎(左):毫针斜刺0.8寸,得气后留针20分钟。

太阳(左):毫针斜刺1.5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翳风(左):毫针直刺1.0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合谷(双):毫针直刺0.8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大骨空(双):毫针平刺0.3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治疗经过:针后,眼视物稍感清晰。又经4次治疗,仍用前穴前法,偏视已愈,左上睑亦可抬起。

病案2:刘某,女,50岁

主诉:两上眼睑下垂及斜视半年。

现病史:该患自述1年来腹泻,大便溏薄日行4~5次,纳食不佳,饮食减少,嗜卧,嗜睡,至今未愈。近半年来,两侧上眼睑逐渐出现下垂,睁眼无力,晨轻暮重,右眼外斜视,视一为二,视物不清。伴有全身沉困倦怠,口黏不渴,气短,舌苔白腻,脉濡细。某医院五官科以右侧动眼神经麻痹和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治疗,无效,现求针灸治疗。

中医诊断:上睑下垂、偏视。

西医诊断:动眼神经麻痹(右侧)、眼肌型肌无力。处方:

瞳子髎(双):毫针斜刺0.8寸,得气后留针20分钟。

阳白(双):毫针直刺0.5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睛明(右):毫针直刺0.5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合谷(双):毫针直刺0.8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阴陵泉(双):毫针直刺1.2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治疗经过:隔日1次。经5次治疗后,两眼睑下垂减轻,腹泻、嗜睡治愈,仍觉气短、全身沉困倦怠;针达10次时,右眼球转动稍有受限,眼睑下垂基本治愈,偏视得到纠正,全身沉困倦怠已无。临床治愈。

妇科疾病

妇科疾病的针灸治疗是祖国针灸学宝库里的重要部分,它为广大妇女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人体以脏腑、经络为本,以气血为用。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男女基本相同。但是女性在脏器上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等,这些与男性的不同点便构成了女性的生理特点。女性的经、孕、产、乳等特殊功能,主要是脏腑、经络、气血乃至天癸功能作用于胞宫的表现。研究妇女的生理特点,找出其活动规律,必须了解脏腑、经络、气血、天癸与胞宫的内在联系及其在女性生理中的特殊作用。按照中医学的理论,胞宫是行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天癸是肾中产生的一种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气血是行经、养胎、哺乳的物质基础;脏腑是气血生化之源;经络是联络脏腑、运行气血的通路。因此,研究妇女的生理特点,必须以脏腑、经络为基础,深入了解脏腑、经络、气血、天癸与胞宫的整体关系,尤其要着重了解肾、肝、脾胃和冲、任二脉在妇女生理上的作用,这样才能系统阐述中医妇科学的月经、带下、胎孕、产育和哺乳等理论。关于针灸治疗妇科疾病,在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中就叙述了53种治疗方法,第一次使针灸妇科独立成篇。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则对针灸治疗妇科病的有关针刺手法、腧穴特点及操作原则更加以详细说明。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论述了31种妇科病的针灸治法。今天,妇科针灸治疗学业已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医学专科,且日益为医学界所瞩目。

毫针刺法是妇科针灸的常用治疗方法。一般古医籍中言刺某穴而不言用何针者,即指本法。《针灸甲乙经》云:“妇人淋沥,阴挺出……照海主之。”《备急千金要方》记载:“难产,针两肩井入一寸泻之,须臾即分娩。”同时妇科针灸重视辨证论治,故亦重视手法应用。《灵枢·经脉》篇云:“足厥阴之脉……妇人少腹肿,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疾之,寒者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提出了针灸治疗妇科病的原则。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云:“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劳宫、关元,小便微利则愈。”《医学纲目》亦载有“妇人经脉不通,取曲池、支沟、三里、三阴交此四穴,壅塞不通则泻之,如虚耗不行则补之”。

关于妇科疾病的常用针刺手法,张缙教授根据长期临床实践,结合循经感传规律性理论及其对妇科疾病的研究经验,采用气海、关元取热,将热送至阴部,使针感循任脉送热至病所,以治疗多种妇科寒疾,疗效良好。

其具体操作术式如下:患者排空膀胱后,取仰卧位,中极、关元穴位常规消毒后,以左手拇指尖仔细揣穴,揣准穴位后,右手持1.5寸28号不锈钢毫针,以按针速刺法刺入,左手拇指闭其上气,使针感由中极或关元沿任脉至局部。

月经病

凡月经的周期、经期和经量发生异常,以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明显不适症状的疾病,称为月经病,是妇科临床的多发病。

常见的月经病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闭经、痛经、经行发热、经行头痛、经行吐衄、经行泄泻、经行乳房胀痛、经行情志异常、经断前后诸证、经断复来等。

月经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导致冲任二脉损伤。其病因除外感邪气、内伤七情、房劳多产、饮食不节之外,尚须注意身体素质对月经病发生的影响。

月经病的辨证着重月经的期、量、色、质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症状,同时结合全身证候,运用四诊八纲进行综合分析。

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治本以调经。论治过程中,首辨他病、经病的不同。如因他病致经不调者,当治他病,病去则经自调;若因经不调而生他病者,当予调经,经调则他病自愈。次辨标本缓急的不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