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图书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13:34:55

点击下载

作者:罗伟莲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感恩图书馆

感恩图书馆试读:

第一辑 书园散章

书香情

我与书结缘乃始于走进夫家,耳闻目染,潜移默化。后来又进入图书馆工作,不知不觉,十多年间,我与书成了亲密的伙伴,有时拿起一本喷着墨香心仪的图书,不禁拥在怀里爱不释手。

图书馆里琳琅满目的图书,成了我工作与生活的乐章。寓工作于学习,寓学习于娱乐,三者的有机结合,成了我日常生活地地道道的三点一线。简单的程式化生活,自诩是内心最为得意的精神索求。我们家庭,也有四千多册藏书和十多份报刊。家里大小数口,几乎每个成人都是作家或文化工作者,茶余饭后的谈资除了文化还是文化;对着孩子,挂在嘴唇边的不是谈学习,就是谈成材。在单位里,更不用说,在知识的海洋里,我偶尔间有了相见恨晚的冲动,书到用时方恨少,感觉是心中的墨水永远贫乏,于是便捧起书……熟悉的朋友往往都会问我同一个问题:以前不觉你是抓笔杆子的料,咋现在有这份闲情逸致舞文弄墨起来了?我笑着说:人会变,月会圆。大千世界,百样米养百样人,各行各业都需要人去操持,适者生存的人生道理每个人都明白。我想人生在世,大抵总应该为社会作点贡献吧,这样人活着才觉有点意思。于是我业余时间便爬爬格子。这也表明近朱红,近墨黑,近书香的道理。记得2008年一个金秋的早晨,本市新任市委书记到图书馆调研工作,他对图书自动化管理很感兴趣,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能不能通过电脑迅速为他查找到《世界是平的》这本书。我想,书记不光是想考查一下我们的工作能力,看得出,他也是对书籍对知识有喜爱。我们顺利完成任务。我把书郑重地交到书记的手中。他一边翻阅图书一边点头,称赞我们的服务到家。一句“辛苦了!”暖透了大伙的心,更坚定了我与书结缘,不断进取的信心。

此后不久,也是金秋的收获季节,我有幸代表家庭到省城参加一个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妇联等单位举办的“第四届广东省优秀书香之家”现场评选暨颁奖会。会议在省妇儿活动中心的月亮湾酒店举行。我抵达目的地时刚是一个华灯初上的时分,璀璨的灯光点缀着林立的高楼大厦,眼下的省城正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举目可见“木棉盛放、五羊含穗”的宣传广告牌,大都会显得格外迷人。透过轻纱帐外的玻璃窗,借着灯光,远处美丽的堤湖隐约可见,平静的湖面偶泛点点星光,堤湖的两岸挂满了南方一年四季特有的绿意。在这样一个温馨怡人的夜晚,我们来自二十多个不同地方的家庭代表,在妇联各界的引领下共餐,互相认识。可巧的是,安排和我住在一块的是一位画家,她是黎雄才艺术馆的一名副馆长,名叫谭映虹。更巧妙的是,她竟是我以前邻居的同门姐妹兼老友。我们彼此心中添了股冥冥中缘分安排的巧合。艺术从她的嘴边娓娓道来,我感受着,聆听着。画家擅长画牡丹,笔下的牡丹千姿百态,形神俱备,一如她那线条流畅的外表。她让我一口气看完了她载在手机里的几十幅牡丹画,在“国色天香”里尽情享受了一回。聚餐时一位来自东莞书香世家的老先生犹为吸引大家的眼球。老先生乃东莞市文化局的退休老局长,名岑詒立,是东莞著名的书法家。岑老七十多岁,身材高大,头发银白,精神矍铄,言谈举止无不彰显他老人家的文化情结。他思维清晰,目光睿智,时不时笑称自己已返回十多岁的孩童时代,要向大家学习,惹得我们频频向他敬茶敬菜。他夫人在旁不时为他挡驾,夫唱妇随的情景,羡煞旁人。我想,女画家和老先生他们,便是“书香”熏陶出来的人物吧!在会议上,我们畅所欲言,大家仿佛恨不得把自家的书香情全掏出来与众分享。评选结果公布,我们家庭获得“广东省书香家庭”称号。后来,一些媒体对此作了报道。我家公问我:你对此有何感想?

我说,我不敢夸口自己是一个嗜书人,但我愿做一个爱书者。走进书的海洋里,会让你倍感充实。“腹有诗书气自华”,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改变人的命运。而书能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希望。但愿千家万户满书香啊!(2008年11月)

追求

身居城区一隅,除了上班时间,平日无甚消遣。闲来爱捧上一两本书,在书的海洋中寻找一份心灵的共鸣与默契,充盈充盈肚里的墨水,间或弄点文字,以此为生活添些姿彩。

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也可以培养一个人。我原本只是一个在学校读书时才与书本交友的人,自从嫁入了精神食粮颇为丰富的文化之家后,才逐渐与书籍结缘。家公与丈夫都是业余作家,一家有几人先后在文化部门工作。十余年来,耳闻目染,沉浸于文化的熏陶中。同时也因我后来进了本市图书馆工作,更与文化结缘。在文化的潜移默化下,遂生了文学的情愫,动笔写一些散文之类的东西。别人往往赞扬说:你真不愧是进了文化之家,能经常在报刊上见到你们一家人的名字,可算是为地方文化建设作贡献了。每逢如此,我总是报以虚心的微笑。身在文化氛围中,总该有点长进,何况,人生总是要有点追求的,人总要或多或少为自己添点社会责任感的。

与文字打交道,是乐趣也是苦恋。特别是像我这样的人,日常除了工作,还要料理家务和孩子,这也够忙的了,还有啥时间去弄文字?但我却认为:偷得浮生半日闲,闲来有工夫,拾掇心情化作文字,偶然一次半次取得社会的认可,这可是一份无法估量的快乐。也许就是这股初衷,延续着我对文字的矢志不渝。曾记得前些年我去海南一游,回来后,第一次提笔,把我对海南海岛风情的美丽感言化作文字,被《茂名日报》刊登出来,这给了我一个不小的鼓励,从此,我时不时有东西在各级报刊上发表了。北京《伯乐》文学网还为我开辟了“化州情韵”散文作家专栏。舞文弄墨,还未是小女子的强项,但窃以为这是我与文字结缘后的一份快乐追求与精神奉献。“腹笥满盈”,与文字打交道越久,我越感觉自己对文字的浅薄了。水里行舟,不进则退。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取得进步。我原抱着与文字沾沾边的态度,不料在文学这个多情缪斯的吸引下,我越陷越深了,现在如果不动动笔,心里便不痛快,像是欠了谁的债。

要写东西,就得有生活,就得不断地充电。一个人随着社会阅历的增长,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但对知识的渴求更离不开书籍这宝藏。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世界倡导全民“快乐阅读、享受阅读”,就是这个道理。有人说,阅读是一份美丽。我不仅自己享受这份“美丽”,也希望为别人创造一份“美丽”。自己拿上一本好书,手不释卷,或者写出一篇文章,写成一本书,让别人也“爱不释卷”。这便是我与文字结缘后的人生追求吧!(2007年4月)

感恩图书馆

(一)

今年六月中旬,我有幸参加了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举办的首届广东流动图书馆工作会议的学习。省城的天气,异常闷热,时而夹有阵阵小雨。也许是求知若渴,面对这个又熟悉又陌生的大都市,我的心情却是轻松愉快的,没有受天气沉闷的影响。

在学习期间,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不光是图书馆业务知识的学习,最让我铭刻的是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上上下下工作人员的那份敬业精神。走进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真是一个读书的好天地,这里浓浓的读书氛围,结合了现代化的管理设施,我如走进一个浩瀚的知识海洋。爱岗敬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在学习中,我很幸运,有机会聆听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李昭淳馆长的指导。据了解,建立广东流动图书馆,是李馆长连同刘斯奋等十几个知名的省政协委员联署提出来的。响应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号召,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为龙头馆,由省财政厅拨出专款,以大物流的方式,分别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以县级图书馆为硬件依托,整合全省公共图书馆之间实质性的文献资源共享。这一重大举措的实施,将会给基层图书馆、广大读者、广大山区人民带来莫大的福气!李馆长向我们郑重承诺:省馆的资源,就是我们分馆的资源。大家说,我们是吃了定心丸啦!

广州学习期间,紫金一行,也让我受益匪浅。刚踏进这小县城,就让人感觉到浓浓的客家文化氛围,紫金人重视文化,紫金文化底蕴深厚,紫金人热情好客。这给我这异乡人在诧异中有如沐春风之感。我笑着对热情招待我们的潘馆长说,紫金是个好地方,客家人热情好客,我早就听说了,如今也真正见识到了。那风味独特的紫金黄酒,食之留香的紫金辣椒酱,各具特色的美食特产,都那么令人难以忘怀。在学习期间,我结识了一位非常有事业心、非常敬业的小伙子小王,流动图书馆紫金分馆在他的带领下,充分展示了紫金人对图书馆事业的执着和干劲。从广州到紫金,从总馆到分馆,取经学习是我们此行的真正目的。

从广州回来,我想:图书馆,是人类精神食粮的宝库,是人们汲取知识的第二课堂。在经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图书馆更是充当了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角色。社会进步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重要,图书馆这座知识的殿堂,很自然成了首选,成为人们身边的好朋友。图书馆要发挥其作用,除了靠质量好、数量多的图书来吸引读者外,还需有良好的读书环境、良好的读书氛围,还要有跟得上时代发展的管理模式。传统的管理方式已逐步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图书馆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面临着各种压力。将压力变成动力,这是广大基层图书馆的努力方向。广东流动图书馆的成立,将会对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模式提出挑战。“人气旺,财气旺”,这是李馆长对我们图书馆行业的独到观点。我们作为基层图书馆,只要努力,相信也能从一个“小天地”创出“大世界”来。(2004年7月)(二)

图书馆,一个以文化为载体的美丽殿堂,每天敞开她温暖的怀抱,接纳着千千万万吸吮知识的人。十年前,一个机缘的巧合,我有幸从一个企业单位调进化州市图书馆工作。虽说这是一个县级图书馆,馆舍附设在化州文化宫内,使用面积只得几百平方米,一切都显陈旧,但它是全国三级图书馆,琳琅满目的图书,让我在平淡的工作岗位上找到心灵的支撑点。

刚进图书馆,我是二十来岁,正是充满憧憬的青春年龄。埋在书海里,平庸的人选择做旁观者,聪明的人选择做智者。面对图书馆亲切的环境,我很快融进了她的怀抱里。我喜欢在平凡的工作中,默默收获图书馆一份甘为大众服务的乐趣。读者简单的一个微笑,一声“谢谢”,就能给予我一份工作的满足感。记得刚进图书馆不久,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图书管理员,接待了一名急切到来翻查地方资料的写手。他要找有关黄道仙人在黄瓜坡上搭竹棚种黄瓜的故事,以便为化州市民贡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笪桥黄金瓜罐头品牌写介绍文字。以文化促经济。我迅速带他来到我们的地方文献专架,并一道与他查找。在我的帮助下,这位写手很快找到他所需的资料,后来写出了令老板满意的文字。他高度评价说我的工作出色。听了读者赞扬的话,我第一次感受到工作无论大小,只要你为社会奉献了一点价值,发挥你的作用,公众必然会给你肯定的目光。

随着一股暖暖的文化春风吹来,2003年,广东流动图书馆作为图书馆事业的一个全国首创项目,得到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广东流动图书馆,几乎把广东整个基层公共图书馆都盘活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广东流动图书馆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为龙头,各分馆遍布粤东、粤西、粤北,现已发展成立了70多间分馆。流动图书馆以县级图书馆为硬件依托,整合了广东公共图书馆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2004年11月的一个好日子,作为茂名地区首家成立的广东流动图书馆化州分馆,终于挂牌成立了。我们穿上盛装,佩戴上工作证,以全新的姿态,在鲜花的簇拥下,在振奋人心的锣鼓声中,以光荣的图书馆人站上了为读者服务的平台。我们第一次用上了工作电脑,从传统的手工操作服务中解放出来,向图书管理自动化迈进。我端坐在工作台前为读者服务,一股全新的工作热情由衷地溢满全身。回顾筹备建流动分馆半年来的历程,我们付出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啊。记得在建流动分馆前,由于我们馆舍陈旧,且不是独立馆,省领导来考察,提出了许多整改意见。落后更加需要改变,面对种种困难,我们不放弃,迎难而上,力求争取成为省早期扶持的县级公共图书馆。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时任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李昭淳馆长在去雷州考察的途中(雷州当时已成立分馆),在我们毫不知情、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带领考察队取道而来。李馆长一行认真地走遍我们图书馆每个角落。我们外借处大部分图书是陈旧的,李馆长翻阅包着黄纸皮的旧图书由衷地说:“县级馆真不容易,这么陈旧的图书还在利用。”来到儿童阅览室,我们刚购进了一批崭新的少儿图书,小读者比较多,桌椅虽然简陋,但孩子们手中的图书是鲜活的。李馆长亲切地与小读者交谈。我找准机会将情况汇报,“李馆长,你都看到了,我们确实很需要省里的扶持。我们的办馆条件虽然不算好,但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化州有大量的读者群,有图书馆人满腔的工作热忱和诚心,一定能把流动图书馆办好。”李馆长笑着点点头,留给我们一个亲切的笑容。

时隔一个多月,我们在时任文化局长陈建明、分管领导陈永冲副局长的共同努力下,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分馆的筹备与规划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作为筹备该项工作的副馆长,为确切把具体工作向上级部门汇报,我及时把自己的想法与本馆朱栋亮馆长作交流。朱馆长听后,叫我立刻打通李馆长的手机。电话线传来对方浑厚的男中音:“好!就凭你们的工作热心和诚心,小罗,你跟朱馆长一起上广州来,参加省里举办的首届流动图书馆业务培训班学习。”李馆长简短明了的话,我们坚定了信心。此后,我作为馆里的一名副馆长,充当了业务骨干的角色,每年都接受一至二次图书馆专业知识培训。“流动图书馆”,一个鲜亮的名词,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就像在我的心里生了根,我与她同呼吸同命运,一同从成长走向成熟。

2009年3月,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第六届广东流动图书馆工作会议暨2008年度总结表彰大会,在广东番禺美丽静谧的莲花山庄召开,我被通知出席了。我们从广东省各地区基层,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以图书馆人的高度责任感,共同收获工作的硕果,并寄予美好的期盼。这是一次高规格、高档次的总结年会,因了广东流动图书馆的创办人之一李昭淳馆长即将从图书馆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杜佐祥也来了。在会上,我们畅所欲言,共同探讨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大家最为关注的是共同走过多年辉煌历程的流动图书馆,以后该是如何走向。李馆长向大家许了一个未来三年省财政保证流动图书馆经费的承诺,大家听了,为李馆长这份对图书馆事业的高度热情和执着鼓起掌来。轮到我发言时,我端坐在代表发言席上,心情异常激动,深情地向大家述说了从事图书馆工作以来的心路历程:怀一颗火热的心,捧一颗真诚之心,以一颗责任之心,永远怀一颗虚心。我的发言完毕,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我深深体会到,大家不仅是为我个人鼓掌,而是为我们全体图书馆人鼓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只要我们付出努力,洒下汗水,干出成绩,总会得到社会的认可。最后,李馆长在总结语中,再次强调了我发言的“四颗心”,并与大家共勉。此时此刻,在李馆长感性的语言中,在热烈的气氛中,大家都为自己是个光荣的图书馆人而高兴,而自豪,而奋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话在激励着每一个向前奋行的人。我在图书馆事业上,从2006年起至现在,多年获得了“广东流动图书馆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我所负责的流动分馆也连续六年被评为先进集体。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陶行知先生说:本来事业并无大小。大事小做,大事变成了小事;小事大做,则小事变成了大事。图书馆这块芳草地,不知不觉间,我与她建立了特殊的感情。常言道:在工作中有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就让后二者成为我永远的追求吧。目前,我们即将建成堂皇的“化州市华伟图书馆”,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会有更多的新“故事”吧!(2012年3月)

“书香车”下乡记

在纪念党的89岁生日期间,一个天朗气热的日子,我们图书馆一行十多人三辆车组成文化下乡工作队,浩浩荡荡把“岭南流动书香车”驶进化州北部山区,把图书,把知识带到千家万户。“岭南流动书香车”是广东省农家书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乡镇农村的一项惠民工程。我们通过上级部门的努力争取,于去年底已启动并深入到化州笪桥、良光、官桥、中垌、南盛、下郭等镇区开展服务。随着“岭南流动书香车”的徐徐启动,所到之处深受学生、群众和广大农民朋友欢迎。“书香车”是一个小型的图书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打开车门,两排别致的白色书架层次分明,分门别类摆放着三千多册新图书。图书包括有少儿、进城务工、农业、文化教育、政治法律、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医疗卫生等种类,阅览者可靠着车架或走上车去,坐在车厢的小凳子上,尽情享用这道文化快餐。

我们此行的人员大多是党员,亦称之为“党员活动”。我是第一次下乡到化北山区,因而心中按捺着一份兴奋。“作为地道的化州人,足迹没有踏遍化州,那是不完整的人生!”我们图书馆朱馆长一言道出,更增添了此行的豪情。我们从城区出发,一路途经丽岗、林尘、江湖、合江、那务、播扬等镇,最后到达宝圩。每到一个地方,我们把“书香车”停在人流密集的广场或圩场,自发引来群众的关注,书香车挤满了爱书之人,阅读场面火热。在那务,一名戴着眼镜的清秀女学生高兴地告诉我,她刚高考完,看到了我们的书香车到来,心里异常激动。她一边翻阅图书,一边认真作笔记,知识在她的笔尖划过,变成美丽的音符。我把头凑过去,只见她手捧着一本有关蚕桑种养的农业类图书,好奇心驱使我向她问个究竟。原来,她的村子被政府划为那务的蚕桑种养基地,大面积种植蚕桑成为了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好路子,她阿爸就是养蚕高手。我被女孩感动了,透过她专注的神情,我仿佛也感受到了知识带来的愉悦。在播扬,一名七十多岁的老农告诉我,他最盼望这样的“民心工程”到来,农民在党的惠农政策下逐渐勤劳致富了,但精神食粮却是倍感贫乏,新时期转型,他们也渴望做个知识型的农民。透过老农朴实的语言,让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工作的任重道远,单凭一辆“书香车”,单靠流动工作队的下乡活动,远远未能满足人们对文化对知识的渴求呀。当我们的“书香车”即将驶离播扬时,老农还提出要求说,能不能代他买两本心仪已久的图书。迎着他渴求的目光我连忙答应了。老农高兴地在我们的服务记录本子上端端正正写下了《赵匡胤下南唐》、《中国古代荐贤纳贤故事》书名,还工整地把姓名、联系电话都写清楚。面对这样一位爱书的老人,我们还能说什么呢?是啊!我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精神食粮也不能摈弃呀。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完整的社会人生。

告别播扬一站,见天色还早,我们沿着绿色的公路赶往化州最北边——宝圩。宝圩地处化北山区,气候温和,适宜种植亚热带水果。一路上,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望不着边际的绿色香蕉林。香蕉树此时已挂果,一大挂一大挂的蕉托冒出来,紫红色的苞蕾释放出绿莹莹的可爱精灵,像列队般聚在枝头。听说,目前宝圩有98%的耕地都种上了优质香蕉,宝圩人发展香蕉种植达4.2万亩,人均达1.7亩。宝圩人民大胆走出了一条以香蕉产业为龙头的农业发展之路,那金黄的香蕉,该是多么诱人!我们到达宝圩的圩场,已是下午五时许。书香车门一打开,便迅速引来一群刚放学的小学生,周围爱看书的群众也围拢上来。小小的书香车一下子热闹起来,人们争着浏览图书,像是在寻宝。见此情景,我连声对着攀上车厢里找寻图书的小孩子说要注意安全。其中一个约莫八九岁的小女孩摆出一副天真的样子朝我做鬼脸,她手里捧着一本《格林童话》。我迅速按下照相机快门,留下了小女孩天真烂漫的样子。这会儿,是小女孩主动和我说话了。她说:“大姐姐,快让我看看照片,我可喜欢你们的到来了,爸爸妈妈不在家,真闷!爷爷奶奶只管我吃好,没有帮我买这么好看的图书。”听了小女孩的话,我看到了她大眼睛下隐藏的无奈,看得出她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亲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又怎么能了解他们心底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呢?那是社会转型带来的痛啊!我抚摸着小女孩娇嫩的肩头,笑着对她说:“好孩子!学会独立,是你终身受用的一笔丰厚财富。努力学习,那是对爸爸妈妈最好的报答。虽然他们不在你身边,但他们能感受到你成长的足迹。”小女孩用信任的目光看向我,点点头,我心里默念着祝福她健康成长。

我们在宝圩停留了一个多小时,夏日的余辉穿透沿路翠绿的竹林,和风轻送,修竹摇曳,夹杂泥土的馨香,我们的书香车欢快地踏上了归途。书香车厢外那火红醒目的标语:“打造文化橘州,建设文化强市”在落日的光辉下跳动,犹如一颗火热滚烫的心。(2010年7月)

网络,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每天清晨,踏着晨曦,我总要经过一间名为“MP3”的网吧送我的女儿去上学。这是一条较为幽静的小巷,“MP3”藏在小巷的深处,招牌亮晃晃的很耀眼。我猜想来这里上网的大都是一些有心人吧,于是在一个早晨,抱着好奇的心思,我走了进去。

小巷的外头静悄悄的,由于是早上,过往的是零零星星几个买菜的妇人,她们走路的脚步声都能清晰听得见。当我靠近了“MP3”门口,展现的却是另一个世界:朦朦胧胧若明若暗的灯光下,众多的半新旧的显示器不停闪烁着,网吧的生意出奇地爆棚。我看不清此时到底有多少人在遨游网络世界,年轻人居多,还夹杂着几个稚嫩的面孔。他们大都有一个共同点,脸上挂着疲累而神秘的笑意,眼里充满挑战的意味。我留意了一下桌面,他们大多数是玩游戏或网聊,那些动感十足的游戏令操作者精神高度紧张,神情专注得有若备战的武士。我平常也有上网的习惯,但都是处理工作上的一些问题,累了也只是跟相熟的朋友聊聊天而已,对游戏我是一窍不通。因此,我挑了个位置在一个留着“周杰伦式”发型的酷小子旁边坐下,向他请教。那小子圆圆的脸蛋,举手投足间却掩饰不了幼稚的本性,他顶多是个初中生。为了和他套近乎,我带着一脸的虚心认真请教。而他的手却贴着键盘眼不离显示器,一边操战着称为“英雄”的他自己,激烈地向敌人扫射着子弹,一边向我解说。“英雄”一会儿上战车,一会儿换上超速跑车,不停地变换着花样,似在追逐着一场难分难解的激烈的胜利。我盯着跳动的荧屏眼睛烁烁的痛。忽然,一声严厉的训斥从身后传过来:“衰仔,你太令妈失望了!好好的学不去上,跑到这里来玩游戏,你想毁了自己……”那妇女越说越激动,说到痛处已哑着喉咙红着眼睛了。那小子乖乖地跟着落泪的母亲走了。看到这一幕,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砸住了,沉重沉重的,戚戚然已无心情再呆在那里了。

网络,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之一,随着文化科技的高速发展,网络给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和乐趣。但网络也是个神奇而虚幻的世界,要选择做个英明的掌舵者,成年人要掌握好分寸不容易,对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就更难了。青少年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模仿力强,喜欢新奇刺激的新鲜玩意,网络的出现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网吧也是应运而生的一种产物。有人视之为洪水猛兽禁之,不允许孩子接触它。这种方法我个人认为只倒一边不够全面,网络有其良性的一面,看你如何懂得去利用它。在我平常的图书管理工作中,我们也经常与网络打交道,借还图书靠网络操作完成,方便快捷。在我们图书馆也开办了一间多媒体阅览室供读者上网,我们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朋友利用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网上阅览电子图书、参考咨询导航等,营造一个绿色的网络空间。我个人认为,如果把这些网上资源辐射到网吧里,这或许也是网吧文明健康的一个象征吧。网吧管理是一个关键,要依法管理,而且管理者的执法力度够才行。文明办网,健康上网,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但愿绿色的网络空间能进驻网吧,让你做个得心应手的驾驭者。(2006年6月)

《绿之恋》——爱乡情结

两年前,为配合我们地方做好农家书屋的图书分类整理工作,我跟随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到了本市杨梅滨江村一间农家书屋。走进风光旖旎的滨江村,只见清清鉴江河流淌而过,幢幢新楼拔地而起。我被眼前别致的农家书屋深深吸引住了,崭新的图书喷着墨香,而且品种多,质量高。在积极配合做好农家书屋工作之余,我在众多的图书中找到一本当地作家写的散文集《绿之恋》,认真拜读起来。该图书于2003年12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著者为黄刚先生。线条优美的绿色封面设计,作品质朴、韵律优美的文字,特别是描绘作家美丽故乡的篇章,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黄刚的出生地就在滨江村。我和他可算是半个同乡,自然就多了一份亲切感。品读他的散文如沐春风,如饮甘露,作家的赤子之心,爱乡之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跃然纸上,字里行间,笔墨情浓,让我爱不释手。后来,茂名市图书馆又赠送了几本《绿之恋》,给予充实我们的地方文献馆藏,让我能借回家摆在案头常读。

故乡是作家的根,故乡是作家的创作源泉。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骨子里流淌的都是浓浓的乡音乡情。著名的北大教授、散文大家季羡林大师,只呆在其故乡六年,但故乡赐予他的却是永不褪色的记忆和一生都难以割舍的爱乡情结。读黄刚的散文,爱乡情结更是随处可见。例如在《鉴江,那逝去了的韵致》一文作家写道,“尽管我早已离开了故乡,但故乡绿野、碧水、蓝天、飞雁构成的原始纯真,故乡河的质朴音韵,依然流淌在我的心田和梦境。”作家用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丽的乡情图,把读者带进爱乡的情感世界。“酷爱文学,读书成癖”,黄刚在少年时代就已博览群书了。“一边参加生产队劳动帮母亲挣工分,一边偷空读书”,这是作家在艰苦年代对知识的渴求,对文学的追求。与黄刚相比,我们现在幸福多了。看书已不是一件难事,书店、图书馆、互联网,甚而现在遍布全国各地的农家书屋,只要你想看书,都可悠然自得地享受这道文化风景。黄刚在《自己的风景》一文中写道:“阅读是一种美丽。读书,不仅是阅读一种知识和经验,而且是阅读丰富多彩的人生。读书之余,又挥笔涂鸦,希望用这种情结,把散落的情感如烟的往事演绎出动人的故事……”从文字可以想见,作家的创作源泉很大程度来源于广泛阅读。知识改变命运,读书陶冶性情,我从作家的身上深深体味到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我在图书馆工作,读书条件更是得天独厚,逐渐养成了爱读书并业余涂鸦的习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文字多显浅薄,读了《绿之恋》后,我反复琢磨,得益匪浅。我以《绿之恋》的风格作为自己散文创作的典范,抒发爱乡情调。我写的散文《乡情札记》刊登在北京《伯乐》文学刊物上,“北京伯乐文学网”并为我专门开辟了一个散文专栏“化州情韵”,我先后在各级报刊发了一系列乡情散文,如《黄皮随笔》、《“年例”情趣》、《红荔缘》、《家乡牛杂》等,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散文特色。

品读黄刚先生的《绿之恋》,让人由衷敬佩的是作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绿色的情怀。作家经常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经常回到乡亲们身边,并将自己的作品和书籍等精神食粮捧送给乡亲们,与乡亲们共享。《绿之恋》,是我爱读的一本书,它不仅让我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和作家优美的文笔,而且作家勤奋笔耕奉献社会的精神,更成了我人生的追求,使我拥有一股文化原动力,从而不断向前求索,为家乡的文明建设多作贡献。(2009年5月)

难忘的合影——怀念石景宜先生

香港爱国人士石景宜先生的大名,我于十年前进入化州市图书馆工作时就已认识并景仰。踏进琳琅满目的书海世界,景宜先生赠送的图书专架就设在我们图书馆当眼的外借部,在其他图书的映衬下显得整齐亮丽,独具一格。我这个爱书者犹如找到了知音。恰巧我被安排在这个工作岗位上,面对这些喷着墨香的文化瑰宝,我和广大读者一样,工作之余以啃书为乐。自此,景宜先生不间断赠送的精神食粮陪伴我们图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让我在图书馆这块芳草地里逐渐走向成熟。

2006年3月,适逢景宜先生九十华诞,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组织引领下,我作为广东60多家图书馆的代表之一,异常荣幸地参加了由广东省文化厅、广东图书馆学会、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特意为石景宜先生举办的《“文化书使”石景宜博士九秩华诞祝寿大会暨贺寿书画作品展》。我亲临其境,目睹聆听了石景宜先生作为“文化书使”的爱国情怀和心系中华文化承传的拳拳爱心。祝寿会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报告厅举行。那天早上,天气格外晴朗,初春的木棉花高高绽放,展示了南国春天的勃勃生机,火红了一片蓝天。我们步过挂着“斯楼不朽是藏书,吾粤有材为实学”匾联的省馆牌楼大门,静静地来到布置高雅而文气的报告大厅。祝寿大会隆重而简朴地进行,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李昭淳馆长亲自主持,石景宜刘紫英伉俪、景宜之长子石汉基先生、原广东省文化厅曹淳亮厅长等各级领导以及图书馆界同仁,共一百余人出席了祝寿大会。在会上,我深深地被老先生的慈善精神所感动,深深地被老先生近三十年来奔走全国各地向所需地区赠送珍贵图书的形象所动容。“开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第一人”,石景宜先生先后向全国700多个城市,近2000个地区图书馆、大学和科研单位赠送台湾版图书650余万册,价值逾4亿人民币。试问有谁不为先生的精神风貌而折服?先生“文化书使”当之无愧、实至名归!祝寿大会上我们向石景宜先生回赠了97幅带着图书馆界和广东书画名家美好祝愿的书画作品,其中有我们赠送的原化州市文化局长、书法家陈红胜(东江月)创作的楹联:“石合松风书使雅、景宜鹤寿德行高”。该书联作者是我的家公,他将石先生的名字嵌入联中,赞扬先生的高风亮节,祝先生松鹤延年。这无疑也代表了我的心意。

在祝寿大会上,最后一个环节是我们图书馆同仁分别与石景宜刘紫英伉俪以及石汉基先生,在各自向先生赠送的书画作品前合影留念。大家抢着争先与先生合影,都想锁定这珍贵的镜头,抓紧这难得的机会。我跟在队伍的后面,被大家疯狂的举动所感染,又唯怕碰撞了先生,急得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只见石景宜先生温和地微笑着摆摆手说:“大家不要急,一个一个馆来,我们从这边开始,好吧?”我们顿时停止了像追明星般的冲动,深为刚才争抢的举动而歉意。大家都守着秩序静下来跟随石景宜先生的身影而转动,轮到我的时候,我赶紧迎上去。先生伸出手来对我说:“谢谢了!你来自哪个图书馆?”我望着先生近距离的亲切的笑容,一刹那竟激动得无从对答,只是紧紧地握着先生温润的手轻轻地说:“我是化州图书馆的代表,感谢您给我们送了大批图书。”先生仍然是微笑着,两眼闪动睿智慈祥的目光。此刻,我仿佛看到精神矍铄的先生,像一棵久历沧桑辉映晚霞的苍松。“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古人对道德高尚者评价之词,顿时在我的脑海里闪过。随即,我与化州市图书馆的朱馆长一同,与石景宜刘紫英伉俪、石汉基先生站在我们化州赠送的楹联旁,镁光灯一闪,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时隔一年余,惊闻石景宜先生不幸逝世的噩耗,我作为图书馆界最基层的受惠者深深感到悲痛,泪水淹没了眼眶。每每面对先生所赠的图书,面对我们与先生等人的合影,先生的音容笑貌就萦绕在眼前,先生的精神成了鞭策我们不断进取的力量。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也是适逢先生报国情浓三十载的日子。先生报国之情怀已跟随改革开放的步伐创造了辉煌。我们深深怀念他,怀念他留给我们不朽的精神,怀念他行善积德的身影。先生的名言:“知识传布乃兴国强民之道”,永远启迪着我们。

壮哉!景宜先生之音容笑貌长存,景宜先生之报国精神长存!(2008年12月)

我所认识的李儒昌先生

一个众人注目的中青年企业家,有一个与儒家文化渊源深厚的名字,他就是化州市海利集团公司董事长李儒昌。化州孔庙尊经阁借他的名字命名“儒昌藏书馆”,他给予鼎力的支持。为筹办化州孔庙尊经阁儒昌藏书馆,在2010年仲秋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随市文广新局分管孔庙的领导刘一副局长,前往位于化州同庆的海利不锈钢管厂,与李儒昌先生一道商议落实藏书馆具体事宜。

沿路上,公路两旁金黄的谷穗随风起舞,送来阵阵扑鼻的稻香,那成熟的颗粒,让人顿生丰收在望的喜悦。我们的心情格外开朗。我虽然没有正面接触过李儒昌先生,但他是化州本土企业家的典范,他的企业丰绩和他打造的海利企业文化,早已有目共睹、家喻户晓。早前化州电视台为化州图书馆拍了一个“文化橘州”专题节目,李儒昌先生倡议大家走进图书馆,道明书籍的重要,知识的重要。可见他是爱书之人。李儒昌不仅在商场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更是一位企业文化的出色演绎者。为了增强企业凝聚力,加上他对文艺与生俱来的天赋和爱好,每逢大型文艺晚会,总能让人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舞台上,有他英姿飒爽的击鼓起舞者形象,有他矫健稳重的海利领头者形象,有他时尚俊朗的跆拳道演绎者形象……李儒昌及他的企业文化队伍表演的节目,成了化州文艺演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我的记忆回到2009年12月5日在化州康景体育馆举行的卓依婷“海利之夜”演唱会上。当晚,康景体育馆热闹非凡,容纳了几千名热情的观众,大家的目的很明确,都为一睹明星风采。卓依婷甜美的形象和歌声,吸引了老中青三代歌迷。我有幸近距离观看了整个演唱会的过程。我不是追星一族,但大凡地方文化盛事,作为文化人,我心底总藏着一份掩饰不了的热情。晚会首先在卓依婷甜美的《浪花一朵朵》音乐声中拉开序幕。激情的观众和着节拍,搞起了欢乐的气氛,我不自觉也乐在其中。卓依婷的笑容非常有亲和力,举手投足间透着淡淡的清新,形象可人。碎花的裙子衬托出白皙饱满的肌肤,如银花甘露,真是美极了。晚会的高潮迭起,最惹人注目的是,当主持人宣布要请出一位神秘的嘉宾时,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只见一个熟悉的身影从容淡定地走向舞台中央,此人正是李儒昌先生。他挥手向观众致意,非常有风度地送上一束鲜花,继而握住了卓依婷的手。李儒昌手执麦克风向观众大声宣布,诚挚邀请卓依婷小姐作海利的形象代言人……“是你那永恒的光,装扮着生活的美……光荣的海利人……”我轻轻哼着海利形象代言人卓依婷所唱的《海利人海利心》的调子。忽闻耳边传来刘一副局长浑厚的声音:“莲,我们到达了。”我赶忙下了车。接待我们的是李儒昌特聘的助理杨清先生。杨先生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能言善事,一见面就向我们介绍海利的“军队型、家庭型、学校型、创新型”四型文化。建设四型文化,打造百年海利,是海利集团最根本的灵魂。将文化引入到企业管理,是儒商所为,我暗暗称道,这是多么明智的定位啊!杨先生说因为李总在开会,命人沏茶让我们在董事长室稍候一会。我闲着隙儿,随处走了一趟。规范有条理的办公场景和办公操作,团结的海利人精神由此可窥一斑。最令我震撼的是挂在办公室大厅的一张李儒昌手执“祥云”火炬的形象照。我定睛凝望,好一个气宇轩昂的火炬手!只见照片里的李儒昌露出阳光般亲切的笑容,在燃烧的火炬衬托下,更显刚毅和大度。作为2008中国北京奥运会火炬手之一,李儒昌是化州人的骄傲!不久,一个身穿白色衬衣的熟悉身影踏进董事长室。我抬头一看,此人正是李儒昌先生。只见他的笑容带着阳光的味道,洁白整齐的牙齿,目光炯炯有神,让人倍感亲切。我们连忙站起身来。“让你们久等了!”李儒昌伸出手来与我们相握,以示欢迎和歉意。我们将来意道明。李儒昌爽朗地说:“孔子是大思想家、教育家,他创立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精粹,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讲和谐,建立和谐社会,与孔子的思想正同出一辙。”我佩服李儒昌睿智的语言。谈话间,我把藏书馆要购买的图书、书架清单呈上让李儒昌过目。他接过清单,浏览了一遍,爽快地签了名。一个达三十万元无私捐赠的项目,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说到儒昌藏书馆的促成,这里还有一段渊源。化州孔庙作为广东省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是粤西的一颗璀璨明珠。为逐步完善化州孔庙的各项设施建设,各级领导特别是历届的文化领导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我们文广新局的何刘生局长自去年春一上任,就立意打造化州文化的一片新天地,孔圣文化便是其中重要的一块。多年来,拟成立化州孔庙尊经阁藏书馆的工作未能落实。一个偶然的机会,何局长与李儒昌董事长走到一起,谈起此项工作竟不谋而合。文化与经济联姻,促就了儒昌藏书馆的建成。冥冥之中,仿佛早已安排,“儒昌倡儒”,李儒昌与儒家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0年10月16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化州孔庙2010秋祭大典在化州孔庙隆重举行。李儒昌作为特邀的嘉宾,带着他惯有的笑容,带上了他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队伍前来祝贺。“化州孔庙尊经阁儒昌藏书馆”也安排在当天揭幕。在庄严而隆重的祭祀文化氛围中,儒昌藏书馆里喷着墨香、珍贵的藏书,令人感慨万千。一位年老的学者在开馆当天就守候多时,为的就是一睹藏书馆芳容。这里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研读儒家文化的平台,更为化州文化品位的提升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里顺便提一句,李儒昌先生不仅支持三十万元建成“化州孔庙尊经阁儒昌藏书馆”,还在秋祭大典上现场献上二万元现金作祭孔善款,并表示以后每年都鼎力支持祭孔活动,为弘扬儒家文化略尽绵力。何等的胸怀与气度,李儒昌先生,真不愧是企业文化的演绎者,儒家文化的弘扬者!(2010年11月)

图人图缘

作为一名普通的图书馆人,我有着十多年的图书馆工作经历,不知不觉间,每天与书为伴,竟产生了一份深厚的感情。特别是从2003年11月起,全国首创的广东流动图书馆启动,星星之火,蔓延粤东、粤西、粤北,至2010年底,已设立分馆69个,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就这样给盘活了。2004年11月,化州分馆作为茂名地区最早设立的流动图书馆,拥有了发展的先机,因而,化州图书馆从藏在深闺里默默无闻的一员发展到今天,虽说不上为社会作出了多大的奉献,但也发挥了其应有的职能作用。

广东流动图书馆,既是基层公共图书馆导航的一盏明灯,又是联系我们图书馆人之间的桥梁纽带。每年一次的交换书及每年一度的工作总结表彰交流大会,在广东流动图书馆负责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辅导部主任、广东图书馆学会秘书长陈卫东的凝聚团结下,总是在忙碌充实、热烈谐和的气氛中悄悄溜走,大伙仿佛要把汗水和笑声融入书香中。在书的海洋中徜徉,我们收获的是为大众奉献,为社会服务的快乐。每一本书在手里经过多个程序的流动,虽然来不及品读,但透过跳跃的纸质文字墨香,我们同样能感受到知识带来的愉悦。因而,大家在每年聚会交流的话题中总离不开图书馆与图书,或许这就是我们图书馆人之间建立的图书馆缘吧。

2011年8月19日,接广东省文化厅的通知,我们化州图书馆几个人到广州琶洲参加了“2011南国书香节”及“广东省图书馆暨书房博览会”现场观摩学习,一个“图书馆加书房”的崭新模式,乃属广东首届,全国首创,非常具有时代气息、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大大开拓了我们的视野。琳琅满目的图书,融合现代化气息浓厚的家具文化,独具创意的“三区三活动”体验,“图书馆书房博览会”成为“2011南国书香节”一道靓丽风景线。省委书记汪洋提出:“多一点读书,少一点应酬;多一些知识,少一些浮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林雄也强调:“南国书香节是融阅读嘉年华、精品书展和交流观摩于一体的文化盛宴。”我们在书海中徜徉,仿佛走进迷宫,就算迷了路,也不愿意走出来,也许这就是书香的吸引力吧。循声而来,在时而悠扬、时而激昂的音乐曲韵中,我远远看到了一个如天仙般的少女在舞台上翩翩起舞,“舞文弄墨”,衣袂飘飘,无尽闲情逸致,尽显岭南文化特色。将舞蹈融入书海中,会读书的女子格外美丽,可谓别样风景。我真佩服广东出版集团的锐意创新精神。

在书香节上,茫茫的人海中却让我们不时碰上一个个熟悉的面孔,他们大多是来自各地公共图书馆的馆长或业务骨干。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来,因而在互打招呼声中相视一笑而过,各自观摩学习去了。其间,我们遇上了高州及罗定图书馆的馆长们,我们相约时间再聚。在流动图书馆这个大家庭里,我们粤西片县级图书馆之间经常互相交流,互相切磋,互相促进,感情尤其好。譬如,我们化州是茂名地区最早建立流动图书馆的地区,高州馆、信宜馆派人过来参观;高州馆、信宜馆是茂名地区较为先进、完善的公共图书馆,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罗定馆是较早期建立资源共享支中心的公共图书馆,其图书馆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等等。在各位馆长的盛情下,我们将工作热情拧成一股劲,将友谊见证于彼此的来来往往中。

于信宜,因为互相交流时间最早,从2003年开始我们就不间断联系,无论大小业务、学术交流、文体联谊,我们都爱往这个美丽的山城跑。业务之余,挑战天马山的险峻,体验大仁山的静谧,泡过温润的西江温泉水,茶余饭后再品尝信宜山楂、三华李等美味果品小食,每次都让人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与信宜图书馆建立的特殊感情,我们美名为“亲戚”关系。信宜是个颇有城市规划的山城,高楼鳞次栉比,人文景观众多,夜景尤其美丽。信宜图书馆位于市区迎宾大道中,呈交椅状靠山而坐。信宜图书馆又名韶秀图书馆,从前门拾级而上,庭前厅堂优雅洁净,两边橱窗新书推介展示,整齐别致书架排列,规范有序的管理模式,读书气氛浓厚。信宜市领导非常重视图书馆,据说现任的市委女书记曾多次到图书馆,以“读书的妇女是最美丽的”为主题,重温她大学时的图书馆情缘,倡导大家走进图书馆,以推动信宜市民读书热潮。让人感兴趣的是,我们到来刚碰上假期读书活动月,看到在图书馆大厅显眼的角落摆设有糖果饼干和矿泉水供读者享用。阳光从四面照进来,我们环绕采光极好的各功能室走了一圈,感觉是暖融融的。参观完毕,到馆长室喝上一杯清茶,与热情豪爽的谭光儒馆长和他手下美丽亲切的女副馆长们促膝详谈,大家互相交流业务心得,一股图书馆人的衷情蔓延全身,我们仿佛要被书香淹没了。

与罗定图书馆的深入交流,源于资源共享工作。罗定较早期设立资源共享县级支中心,为促进资源共享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相约信宜馆驱车直达罗定。罗定图书馆位于罗定热闹的文化广场旁,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规范整齐的管理,图书馆成为罗定市民读书的好去处。尽管我们到来时是中午时分,但读者不少,有戴着黑边眼镜的老年人在认真读报,有天真活泼的小朋友手捧《童话故事》,更有外来务工者如饥似渴的读书表情……我被眼前的一幕深深感染了。芸芸众生,视知识如宝,图书馆真不愧是精神食粮的宝库啊。参观罗定图书馆完毕,再到其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平塘文化中心去,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将资源共享辐射到乡镇一级,罗定走在前面。我们一路听充满亲和力的罗定图书馆梁辉荣馆长的讲解,只半个小时车程就已到达目的地。走进平塘文化中心大厅,厅堂墙壁让人眼前一亮,各种剪纸图案异彩纷呈,颇显罗定民间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沿右边楼梯而上,分别设有图书室、信息化培训中心、展览室和书库等。在图书室,两条醒目的标语“读书改变命运”、“知识丰富人生”赫然入目,可见罗定人民对读书的重视。在信息化培训中心,摆设了十多台电脑和投影设备,工作人员为我们演示基层服务点的服务流程,让我们对资源共享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高州毗邻化州,高州图书馆有着光荣的传统,是我们粤西地区较为先进的县级公共图书馆,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馆舍设备。它是国家一级图书馆,早在十多年前就已实现了管理自动化。去年,责任心极强的吴国强馆长退休后,将重担卸予基层工作经验非常丰富的梁以坚馆长。梁以坚馆长曾任高州某镇的副镇长,现身兼高州文广新局的副主任科员。多年的农村基层工作经验修炼了梁馆长健谈幽默的性格。初次与他见面,便能让人领略到他格外清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作风。要在工作几乎达到顶峰的浪尖口上保持成绩,再创辉煌,必须得费脑筋。梁馆长亲抓业务,善长指挥,讲求和谐,高州图书馆在他的带领下蓬勃发展。高州图书馆人有着传统的求真务实精神,见识过他们对图书的分类、整理、装订工序,让人叹为观止。每本图书经过他们的巧手,美观结实,流畅的线条让人根本找不到任何打结的痕迹。原高州图书馆副馆长、现茂名图书馆地方文献部梁国平老师便是其中一位能工巧匠。我暗地里曾向他请教过,但功夫总要经过时间的磨练和沉淀,又岂能一朝一夕学到手呢?

图书馆,知识的殿堂,文化的宝库,我有幸在化州图书馆工作十多年,也算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化州图书馆,现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在我们朱栋亮馆长的带领下,全馆人员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我们相信,在即将搬进华伟图书馆(新图书馆)后,我们化州图书馆将拥有更大的发展先机,将会是另一番新景象。我们相信,我们图书馆人之间建立的这份图书馆情缘,将会更加牢固,彼此的梦想放飞得更远……(2011年9月)

笑脸

凉风轻拂,正是初冬夜幕降临时分,窗外送来阵阵花香,让人感觉到如春夜般温馨。家门前两棵几年前种植的夜来香随着年轮的更替长得像小榕树般浓密,正值开花时令,芬芳扑鼻,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吃了晚饭,待女儿完成功课,七时许我便牵着她的手在夜来花香的伴随下徒步散心。

刚走出家门,当我正在寻觅天朗气清下若隐若现的夜来香白色小花的身影时,女儿甩开我的手惊喜地大叫起来:“妈咪,快点看,天上挂着一张可爱的笑脸,月亮星星笑了!”女儿清脆的童音回旋在夜空中,像是“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我顺着女儿灵动手指的指示方向看,弯弯的月儿上面镶嵌着两颗闪闪发光的眼睛,一张活生生的“可爱笑脸”赫然挂在夜空上。女儿刚满十岁,调皮又可爱,像个小虎妞,现在这个年龄,满脑子都充满了“为什么”,充满了千奇百怪的想象。在她惊喜的嚷叫和追问下,我真的想不出,穷尽所能也想不出,也无法用自己所掌握的有限的科学知识向她解释这特殊天象形成的原由。面对太空的这张动人“笑脸”,我还能说什么呢?真盼能长出多双眼睛来,把它深深地看进脑海里,形成烙印。如果有照相机在手该多好啊,但我此刻只有光跺脚的份。

我紧紧地牵着孩子的手驻足观赏这张太空的笑脸,生怕它会像海市蜃楼般一忽儿溜走。美好的东西总是让人百看不厌,何况是这稀少而动人的天象?要亲眼目睹恐怕也得讲机缘呢。天上人间,这张动人的“笑脸”离我们很远,但感觉却很近,就像在眼前:弯弯的月儿咧开灿烂的笑容,两颗星星恰到好处地组成一双迷人的眼睛,这般美妙的景象没法比喻。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哪怕是惊鸿一瞥,瞬间的美丽也足以让人永世难忘。“妈咪,你抓得我的手好痛哦,我们还是边走边看,月亮不会消失,星星不会消失,笑脸也不会消失的。”我回过神来,被女儿的话逗乐了。借着月光,我看到她蓬松的刘海下那双纯真的眼睛,是多么清澈透亮啊。我情不自禁地在这小家伙可爱的脸颊上狠狠吻了一下,好像吻到了天上的那张笑脸。我们徜徉在月色的温情里,陶醉在笑脸的爱抚下,是何等的幸福快乐!生活往往很简单,一刹那的笑脸,一瞬间的快乐也会让人深深体察到幸福的含义。

第二天,透过报纸我再次看到这张可爱的太空笑脸,真为能亲眼目睹了这少而特殊的天象而感到自豪。原来,这是金星、木星和月亮在西南方低空齐齐会聚人马座的杰作,两颗星星为“眼”,一弯月牙为“微笑曲线”,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在全国各地乃至东半球大部分地区都可观赏到这张笑脸。让我们记住这个特殊的日子——2008年12月1日(农历戊子年十一月初四)晚上六时多至九时,“月亮星星组成笑脸看大地”。人生需要笑脸。社会需要笑脸。月亮星星组成的这张笑脸,不禁让我想到了我们国家不平凡的2008年。“2008张笑脸”,伴随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人太空漫步取得圆满成功;欢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在我们豪情满怀迈进新的一年之际,连太空也幸福地笑了。(2008年12月)

酒缘

酒,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在我国早已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酒文化。生活如果缺少了它,便会黯然失色,少了一道美丽的风景。一种叫人爱之恨之仍爱之欲罢不能的东西,不知折磨了多少嗜酒之人。多少英雄豪杰、文人墨客为其折腰为其歌唱。我第一次与酒结缘,非品酒而是用酒,而且与鞭炮有关。

那是八十年代初在农村,我年纪尚小。人们过大年或喜庆日子就会鸣放鞭炮,那些被遗漏未燃或燃了炮引仍留炮药的炮粒,成了孩子们争相追逐的新奇玩意。能拾得几个“大炮头”,然后再点燃或撕开其药引,“嘭”、“呲”……的声响,深深吸引着一颗颗稚嫩贪玩的童心。每听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孩子们就兴奋得像箭一般地朝炮声响彻的方向冲过去,还未等燃放的鞭炮响完,那些大胆的孩童便争相冲上去打算用脚踩熄它,一般是勇敢的男孩子才有这个胆量,我们女孩只有远远地瞧见烟雾逐渐散去才敢走近。在一年春节的清晨,春意正浓,阵阵鞭炮声此起彼落,人们习惯到土地庙里去拜神许愿、迎春接福,祈求来年丰收及合家平安。去庙里拜神的人多,因此母亲不让我去。这是一年一度村里聚集一起燃放鞭炮最热闹的场面,哪个孩子还愿意呆在家里?我偷偷地尾随着母亲来到庙地里,悄悄地站在庙门前的一棵榕树旁。榕树像一个慈祥的老人,伸着长长的髯须守卫着土地庙。好几个孩子手抓着榕须早已守候多时了。不一会儿,鞭炮声随着来回穿梭的人群,在静谧的土地庙门前燃开了,一股股浓烟弥漫着灰蒙蒙的上空。在此起彼伏的炮声中,大胆的孩子早已急不可待地冲了上去。看着踊跃窜动的小身影,我的心儿痒痒的,忽然一个被燃放溅出的“大炮头”弹到我的跟前,我别提多高兴了,猛地冲了过去,用脚一蹬,准备拾起来。只听“嘭”的一声,我的脚底开了花,鲜血很快糊满了整个小脚,随之疼痛让我差点昏迷。拜神的人们争相围了上来,惊恐的孩子急忙去向我母亲报告。鲜血不停地流,母亲忙用随身带的小手巾为我包扎,急得一时慌了神。人群中有人说:“快,快用白酒来止血!白酒有消炎止血的作用。”说来也神奇,足底随着米酒淋过,血很快给止住了,疼痛也渐渐减轻了。从此,在我的脚板底留下了一个被鞭炮烙伤的印记,同时,酒给了我难以忘怀的满含情意的记忆。

女人生孩子,坐月期间,我们当地人习惯以姜和酒来滋补失血过多虚弱的身体。尤其是酒要多喝,酒有推陈出新、活血养颜之功效。受补的少妇在坐月时喝上几十斤或上百斤经过微火炖制的白酒鸡汤,身体恢复得快,红红的脸蛋不亚于青春少女。记得我坐月时,婆婆格外疼爱我,提前为我浸制坐月酒。坐月酒也称为甜酒,因其味道入口甘甜而得名。坐月酒的调制是颇为讲究的,先是以纯正的米酒作酒源,分别加入黑糯米、北芪、杞子、大蜜枣等滋补药材为佐料,尤以黑糯米居多,经过好几个月甚至一年的封闭浸泡,待酒料逐渐发酵成甜甜的酒饼,阵阵酒香散发出来,就可以喝了。甜酒还可以和着炒香的芝麻、花生来食用,添加一些红糖,味道就仿如一碗甜品糖水,甜中带香辣,别有一番风味。甜酒入口甜滋滋,后劲却在后头。一般人饮时不知其底细,一杯一干而尽,再喝它几杯,酒量浅者便会有点眩醉的感觉了。有人说甜酒不会醉人,此话却因人而异,我初尝时就贪恋其甜香的滋味喝多了,只好躺在床上过酒气呢。这使我明白,甜的东西有时更会“醉人”。不过,这使我对酒的情缘更深了。

我的孩子逐渐长大,我再没有喝坐月酒的机会了。但我与酒的缘分却断不了。每年春节年例期间,我都要从城里回乡下老家,看乡亲们放鞭炮,有时也教孩子放。炮声惹起我对童年的回忆,对酒的回忆。于是,在饭桌上我便想喝点酒。我不善喝酒,喝上三两杯便脸红晕眩。但我想,有点醉态也好,暖暖心田,沾沾欢乐气氛,人生不痛快的事也便解脱了。(2006年10月)

茶韵

认识韩韵,使我对茶有了更为透彻的认识。去年夏天,因了工作上的业务交流,我们从不同地方赶赴省城广州参加广东省流动图书馆的业务培训。韩韵以茶会友,能说会道,让人倍感亲切。

闲时我也有喝茶的习惯,但无甚讲究,能助消化清肠胃,入口顺喉即可。我喜欢喝甜甜的花茶,那花茶香味浓郁,好喝。记得前年游北京和珅府时曾高品位地享受了一回,已令我回味无穷,但可惜只在走马灯间的一刻钟,匆匆呷之便离场,不够瘾不痛快。后来自己买回了花茶照样子泡来喝,却喝不出那样的味道,闲来也无甚心情去冲泡了。结识韩韵后常听她说起她家乡的“功夫茶”。韵来自潮州,是潮安的一位女馆长。潮汕的“功夫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广州读书时我就听说过。潮汕人热情好客,无论走到哪里,一说起家乡话,一道起“功夫茶”,便是一家人了。这是一个华灯初上的夜晚,我们同坐在一艘名为“小铁达尼号”的轮船上一同品茗一同游珠江。四人围成一小桌,一杯清茶,一种缘分。望着闪烁的霓虹灯由近及远由明到暗交替转换不停,夜游珠江别有一番韵味,大都市的热闹繁荣现代化气派静静地点缀于多情的珠江畔。每进入一道璀璨亮丽的夜景,大家就欢呼雀跃争着留影去了。我静静欣赏,手抚茶杯,暗自沉思。这时韵走了过来,夺下我的茶杯说:这茶不够味,要喝就喝我的“功夫茶”,有机会给你泡上一回。走,照相去!别浪费了你的倩影啦。说完就一把拥我到船沿,任由温柔的江风吹拂着,随着相机快门一按,相视一笑,留下了我们友谊的见证。

此后,我对茶油然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好感来。偷得浮生半日闲,闲来有工夫,泡上一杯香茗,捧上一本好书,既可怡情又自得其乐也。如若浮躁苦闷了,呷上一口香浓的茶,心境渐会平静下来,豁达开来。

时隔一年,我和韵又在广州见面了。这次,韵真的从其家乡带来了“凤凰茶”。凤凰山上育凤凰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韵的潮州山歌唱得也极为动听。她告诉我这茶是她家乡颇具名气的茶叶,清香透澈,饮后茶香留齿。期间我们去新兴参观学习,在新兴的龙山温泉,韵给我们泡了一回“功夫茶”。其时,天空下着蒙蒙的牛毛细雨,大家将疲惫的身子融进暖烘烘的温泉中,走上来喝上一杯清香甘醇的“功夫茶”,不仅可补充能量,亦可更为透彻地体味茶之韵味呀。韵真够体贴细心了。她把茶具烫洗一番,再装上满满的一小壶茶叶,滚烫烫的开水快速没过茶叶处将水倒掉,再换上新开水,韵纤纤玉手周旋在雾气缭绕的茶局中,她冲茶的姿势优雅而娴熟,神情专注脸挂微笑,一边泡茶一边讲解,比起茶馆里专业的冲茶妹子有过之而无不及。她说,泡“功夫茶”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冲茶的速度,呆太久了茶味太浓,太快茶味出不来,这就讲究泡茶者的冲泡艺术了。小小杯里有乾坤,想不到潮州的“功夫茶”这么有讲究,韵一轮“关公巡城”循环筛洒,最后以“韩信点兵”收尾,动作潇洒自如,恰到好处。滴滴茶香在心头,只控制在数分钟之内。我端起小小茶杯一饮而尽,茶之香味迅速在喉咙里打转。韵告诉我:别急,别急,慢慢喝,细细品尝,这“功夫茶”所讲究的“功夫”,也包含了品茶时的闲情逸致呢。

我的家乡也盛产茶叶,以绿茶为主。人们亦好饮茶,但要喝出像潮州人那样的“功夫茶”味道来,却不是一朝一夕能体验到的。不过,闲来约上三五知己,到茶馆去沾沾茶之雅气,在烦嚣的闹市中寻求一方宁静,让步履匆匆的两脚找到停留的位置,品尝茶之淡雅,带回清心一片,这无疑也是人生一乐也。(2006年10月)

种子豆

朋友从广州回来,送我一颗有机植物种植的种子豆。我小心翼翼地打开精装在一个陶质小猪器皿内的种子豆,轻轻地托在手心观察,只见这颗透着褐红色的小豆像只蜗牛般蜷缩着,一节小指那么大,表皮隐藏着几个文字。朋友对我说:送你一个好愿望,只要用心栽种,定然种出惊喜来。

这是一种时兴的植物种植小玩意,在网上年轻人非常热衷购买。怀着惊喜,我兴冲冲地侍弄起拳头般大小的“小陶猪”来,先把有机物质倒进小陶猪的肚子里,就像在小花盆里种植一样,按照说明加足水分,然后把这颗种子半遮半闭插进有机物质里,再将它置于一个清爽透气、阳光充足的角落。把愿望种下,接下来便是等待的心情。刚开始几天,我不停地将“小陶猪”捧来捧去浇水、晒太阳,乐得女儿也跟着兜转。人对待小生命,总是格外呵护备至的。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种子豆的壳慢慢地剥离出来,露出雪白的肉来,那雪白的表层刻着几个正楷的蝇头小字,我仔细端详,因为种子豆有一头埋在有机质里,另一头露出“想成真”三个字,我断定是“梦想成真”四个字,像是揭开了面纱的美少女。我惊叹于制作者的手工精细和有趣的心思。为平淡的生活添点源自劳动和爱心的色彩,既可陶冶性情,又是馈赠友人、情人的小礼物,这未尝不是一种生活的闲情逸致。我记得曾经看过一部电视连续剧,男主角由于种种原因,找不到机会向女朋友表白心意。眼看女朋友就要离去,突然他经过一间花店,在漂亮的女店主的游说下,一盆蜷曲着的小植物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知道这是一种时兴的小植物,含苞待放的嫩叶,正合他的心意。他买下来送给了女朋友,“我爱你”三个小字,赫然刻在翠绿的叶片上,女朋友自然明白了他的情意。这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细节镜头,但导演也是颇费心思的。无疑,这是来自生活的构思。

我天天准时捧着“小陶猪”来回浇水和晒太阳,一来,期待它能快快成长,二来,满足潜伏于内心的童稚。人只要保持童心与纯真,并不因年龄的增长而褪色。记得曾看过这样有哲理的句子:年轻是一种品质,它与年龄无关,你一旦拥有它,便可相伴终生。人若能参透其中奥妙,想必是一种至高境界了。这些天来,脱开壳的种子豆喝足了水分,正蓄起力量“破土”而出,那样子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可爱。我美滋滋地等待“愿望”的降临。然而,第二天,我再观察,却发现豆子失去了先前的雪白,蒙上了一层灰青色。我想,这或许是种子豆的生长过程吧。再过几天,待我再看“小陶猪”时,竟冒出了亭亭的叶子来。我大喜,忙走近细细观赏。一种似曾熟悉的叶子——像极了家里栽种在阳台花盆里的金边富贵竹,容我再往下看时,“小陶猪”的肚子里竟换成堆满小石子的一汪水了。这是怎么回事?很显然,是让人换包了。原来,这是家公的杰作。他是个老文化人,退休后待家,爱侍弄花花草草。他解释说,因为我们太勤快,种子豆经不起我们的“礼遇”,坏掉了。为了不浪费“小陶猪”,种上充满朝气的富贵竹,意头更好。我望着闪亮水珠的金边富贵竹,无奈地笑了。

第二天,女儿偷偷地在金边富贵竹的嫩叶上,歪歪扭扭地划上若隐若现的“梦想成真”四个字。女儿的举动,说明了她对种子豆的怀念,这也正合我的心意。其实这种“梦想成真”,就人生来说,不仅是对已逝去的东西和岁月的怀念,更是对美好生活和明天的不断追求啊!(2008年3月)

女人与美

女人天生爱打扮,喜欢听别人的赞美,似乎,美丽与女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每个女人都拥有自己的美丽,视乎你如何去挖掘它。

十八女人一枝花。确实,年轻就是一种美丽。十八岁,你可以素面朝天,你可以毫不妆饰自己,你的美丽都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谁都说,十八岁的女人像刚熟的果子,鲜嫩嫩,水滴滴。青春真好!所以说,年轻就是你的美丽,做梦是十八岁女人的专利。

经过生活的点滴积累,过了十八岁的女人该有点成熟的味道了。到你二三十岁,嫁为人妇,很自然成为背负些责任的少妇了。少女到少妇的转变,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变阶段,有些女人不适应,对着自己的丈夫还耍小姐脾气,到你真正成为一个母亲,你会觉悟,该时候长大了,你已经不再是往日那不谙世事的黄毛丫头!修心养性、相夫教子,那是你的职责所在。思想成熟后的女人,尤其显得美丽。有些人担心,生完孩子,身材走了样,那还有什么美丽可言?这些认为是错误的,美丽当藏在自信中。女人漂亮的外表,与生孩子不会成反比的。生孩子是每个结了婚的女人的必经课程,只要你注重产后的锻炼,对生活、对孩子充满爱心,你的幸福就会写在脸上,你的美丽会比以前更成熟、更超脱、更自信。所以,有人说,年轻少妇的美更惹人爱,这一点不假。

说到成熟,当数那些三四十岁的女人。女人跨进三四十岁的年龄阶段,岁月在脸上留下了淡淡的印记。有些人惶恐不安!你大可不必为此而茶饭不思,你要保持淡然的心态,那是人生的必经阶段,那证明你更加成熟了。也许岁月让你的皮肤不再像十八岁那样白皙、那样富有弹性,但是,你的身材不是比以前更丰满,你的思想不是比以前更成熟了吗?展示在众人面前的你风韵更迷人!因为,你拥有了温馨、和谐的小家庭,拥有了自己事业的小天地,成熟得令人羡慕,成熟代表了你的美丽。

女人到了五六十岁,或年纪更长一些,有人说,这对女人来说已经没什么美可言了,有些人也不怎么注意打扮,反正人老珠黄,容不得你不向岁月低头。如果你有这种想法,那证明你已经向岁月低头,亲手把自己的美丽葬送了。那太可惜了!六十岁以上的女人同样可以拥有美丽!只要保持年轻的心态,你的美丽可以写在脸上,印在心里。也许你不再是幸福的小女人,但你拥有了丰富的人生经验,拥有了幸福的大家庭,静静地享受人世间的天伦之乐。其实,平平淡淡也是一种美,只要你懂得用心去体验。

美丽似乎特别与女人有缘,女人都渴望拥有美丽,如何看待自己的美丽,那就看你如何去珍惜它,爱护它。美丽于女人,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善待它。然而,归根结底,是要心灵美。(2006年3月)

怀恋过年

人有期盼,更有怀恋。此乃常情。我在人生的旅途中,却期盼和怀恋充满民俗文化气息的过新年。在童年的记忆里,穿上母亲亲手做的新衣裳,来回奔跑捡鞭炮,晚上在鞭炮声中枕着父亲给的压岁钱甜甜入梦,足够让人扳指从年头期待到年尾。及至为人母亲多年,对过新年仍是由衷地向往。这恐怕亦是对春的祝福和向往吧!

今年除夕,牛气冲天。大街小巷飘过对牛年祝福的令人亢奋的歌声,串串红灯笼高高悬挂,迷人的灯饰和彩雕在鲜花的簇拥下格外惹人眼球。各家各户的厨房里飘出扑鼻的肉香。我们忙着贴春联、挂灯笼,将家里里外外打扮得焕然一新,一家大小老幼围着桌子吃团圆饭。到了晚上,长辈向晚辈发过压岁钱互道祝福,然后聚在一起观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我所居住的粤西小城,当零时钟声响起,几乎被烟花鞭炮声弥漫占据。家家户户鸣放烟花鞭炮,欢庆新年的到来。传统喜庆的辞旧迎新方式,打破了夜的宁静,小城到处充满了年味。

大人们沸腾起来,小孩子更是欢欣来回奔跑。放烟花成了我们今年的重要节目。在我家与邻居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我和顽童般的丈夫,被拥进他们自觉围成的小圆圈里。不知是哪个小家伙把两支燃着的小烟花递到我手中,在星星点点的星光映衬下,孩子们的笑容更加灿烂。我跟着他们奔跑着,欢呼着,“新年好,新年好”的祝语说个不停。大家一会儿围成“心字形”,一会儿围成“圆形”,在“噼里啪啦”的响声中我重拾到一份过新年的久违的童趣。燃放着的烟花仿佛懂得我们的心思,发出来的星光更加灿烂,更加迷人。它燃放自己,为人们带来欢乐和喜庆,哪怕是释放瞬间的美丽,在花团锦簇的燃放中创造自身的价值,它所发出来的缤纷光芒,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放完小型烟花后,重量超过十多公斤的柱形烟花成了除夕夜的重头戏。我们走上最高的楼顶天棚,更能观赏到烟花冲到半空燃放出璀璨绚丽的效果。我们不仅观赏自己的燃放,更纵目观赏别处的燃放。在此起彼伏的隆隆爆放声中,我们绷紧心弦,抬头仰望,夜空一忽儿天女散花,一忽儿孔雀开屏,这边流星闪过,那边孔明灯飘扬,无数烟花的燃放,组成一曲曲动人的乐章,为夜空添上瑰丽的色彩,为除夕营造了欢乐祥和的气氛。我想,人们年年祈求的风调雨顺、物阜民安,不就是这般景象么?

在烟花的燃放声中,我的思绪不禁飘回到二三十年前在农村过新年的情景。那时正是七八十年代,刚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还不高,过新年的节目还不丰富,能吃个饱就是最大的享受了。到了年关,父母亲会想尽办法,充分利用自家栽种的大糯米忙碌着做年籺来庆贺新年。糯米经过传统的脚踏木臼舂成米粉,佐以花生、绿豆、芝麻、椰丝等配料作馅。糯米籺香甜可口,是母亲的好手艺,更是家里最好的贺年品。除夕当天,母亲更会杀上一个全鸡去拜神。我喜欢偷偷尾随母亲到土地庙去拜神祈福,最终目的是捡炮粒。大人燃放鞭炮时,一些大胆的孩童不顾危险,还未等鞭炮燃尽,就迅猛跑过去用脚试图踩熄吱吱燃烧的炮引,从而将炮粒拾获,那种喜悦心情自难以向人言说。捡炮粒的经历,在我的脚板底留下了一个深深的印记。那时我八岁。当每串鞭炮隆隆响起,我不停捂住耳朵冲上前去,希望能捡到更多的“大炮头”。就是这股顽皮劲,鞭炮几乎将我的右脚底炸得血糊,幸好及时处理好才没大碍,只留下一个像痣一样的记号。后来母亲每次说起这件事,总是摸着我的头责怪说:你这个女像个男孩般野,真没办法!我为儿时的大胆举动暗暗发笑,如今,人长大后却失去这股勇劲了,而且我反复叮嘱孩子们,燃放烟花鞭炮,一定要注意安全。

年年期盼,年年怀恋。我非常幸运地见证了祖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火红了,过新年的方式也更丰富多彩了。我想,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对过年都怀着美好的憧憬。团团圆圆过新年,此乃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在我们粤西,从春节到元宵,整个正月几乎都是传统的“年例节”。在这个特定的喜庆日子里,人们便会宴请亲朋,游神摆醮,舞狮采青,请戏演艺等。大家欢聚一堂,在外地谋发展的也都回到自己的家乡,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不管你是当官的爷们,还是普通的百姓,一声“叔侄”、“姑婶”,大家的心都连在一起了。农历正月的上空充满了乡亲们对丰收的展望,对新年的祝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像燃放高射烟花一样,将一颗颗锐意进取的心放飞得更高,将人们过新年的美好祝愿放飞得更远。(2009年2月)

茫茫人海的偶遇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步履匆匆的人海中,我遇见了多年未见的童年好友——小晴。两个年轻人相见,格外高兴,谈及童年往事,仿佛变成了两个快乐无比的小飞燕,记忆的思绪渐渐飘向远方……

认识小晴是在小学三年级,我是个从乡下转学到城里来的小学生,学习环境的转变,让我一下子难以适应。记得当时上语文课,老师正在教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我只能用记忆把那有板有眼的普通话刻在心里,却完全念不出来。老师见此情形,把我叫到办公室,微笑地说:“我安排小晴同学跟你坐在一起,学习上有什么不明的地方,可请教她,她可是个聪明活泼的好学生。”这样,小晴成了我的同桌。正如老师所言,小晴是个聪明伶俐、模样甜美的小姑娘,她经常扎着两朵漂亮的松鼠尾,穿着漂亮的花裙子,总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同学们冠予她“班花”的名衔,用潮流的一句话说,就是时髦极了!小晴活泼我文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一次,我不经意听到某个同学暗地里说:真是一个小天鹅和一个丑小鸭。“丑小鸭”之名让我委屈地哭了。刚从农村出来,全身充满泥土气息,身穿妈妈亲自为我裁剪缝制的的确凉衬衫,脚踏洁白的帆布鞋,配以妈妈的杰作——亲手为我剪的齐耳短发。上学的第一天,我曾打心眼儿地感激了母亲,可谁知……我伏在桌上难过地抽泣着。忽然,耳边传来小晴温柔的声音:“别哭,同学们的话不是故意的,我们是好朋友。”一句清脆的童音,温暖了一颗陌生而又脆弱的心灵。

在小晴的带动下,我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在学业上互相鼓励,共同进步,成了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由于我的努力,学习成绩很快赶了上去。我和小晴都是好学生,很得老师器重。顽皮的同学再也不敢冠予我“丑小鸭”之名。

让我最难忘的是与小晴在一起,小小年纪便懂得如何有理想有目标了。她悄悄地告诉我,将来长大了要当一名播音员。从那时起,她常常利用课余时间练习普通话,她那吐字清晰,声音甜美,声情并茂的样子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有时候她还一本正经地要我给予评分呢。看着优美的文字被她演绎得惟妙惟肖,果真是块播音员的好料子,我暗暗为她高兴,默默地为她祝福。小晴也经常鼓励我,叫我一块跟她学朗诵,但由于每个人的天赋不同,在她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反而爱上了那优美的文字。也正是如此,我补学了以前在农村读书时对普通话所学的不足,也初步养成了对文学的热衷,以至今天爱写点东西。

读中学期间,我与小晴不在同一校,但我们经常保持通信联系,再后来,为了各自的学业,也就淡泊了对友谊的这份执着。但每念起她,心底总会涌起她甜美的样子,甜美的声音,和一份对纯真友谊的珍惜。斗转星移,不知不觉中,我们都已长大成人,并都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但由于多种原因,我们失去了联络,从此,与小晴的这份友谊只能成了我心中的一份美好记忆了。

今年仲秋的一天,天气变凉,金叶飘飞。因工作需要,我到市广播电视局办事,从中了解到,我的童年好友小晴,就在市广播电台工作,成了市电台的一名播音员。听到这个消息,我真替她高兴,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于是,我便举步去找她,不巧她出外办事了,我只好抱着落空的心情回家。谁知我们的相遇,竟是在茫茫的人海中呢?(2005年11月)

当人生遭遇疼痛

今年六月中旬,家庭顶梁柱家公因十多天来头痛难忍,疑为颅内细菌感染,连夜要到省城大医院去治疗,婆婆和丈夫都得陪着去,家里一切由我打点,生活担子自然落到我的肩上。柴米油盐,侍弄三餐,颇费苦心。每到夜深人静,守护孩子入睡后,熟悉的家,热闹的家,温暖的家,忽地一下子悬空了似的,夜色仿佛要吞噬我脆弱的心灵。

记得临行的那天傍晚,天空下着朦朦细雨,大家忙碌的身影来回穿梭,匆忙间必须果断作下决定。所有关心家公的亲戚朋友及领导几乎都来探望,病情容不得拖延。联络上定居省城的小姑、姑丈,他们风风火火,迅速办理好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的入住手续,到了晚上十点多,准备好简单的行李细软后,呼啸的汽车直奔省城而去。望着他们远去的身影,我的心像是掏空了,一种从没有过的彷徨掠上心头,内心一阵疼痛。接下来的日子,上班接送孩子,买菜做饭,侍弄家务活,像个陀螺般转。每天晨辉初照,走进生疏的菜市场,阵阵吆喝声、买卖声,车水马龙,真让我有点无所适从。市场是喧嚣的,但热闹只属于来来往往的人们。看似简单的买卖,要买得又新鲜又划算,得花点工夫和脑筋。往常,这些工夫都是由勤劳的婆婆一力承担着,如今换了我,我总是预先想好要买的东西,匆匆来,匆匆去,免得瞎乎转悠。其实说真一句,我不习惯这种热闹,不擅长周旋于买卖双方的种种招呼。

拧着劲过日子,心里很不踏实。期间,碍于电话费贵,有时通话也不方便,我惟有每天发去几十条信息来了解情况,但这些问候只是简单的文字传递,在浓浓的亲情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亲情是一种多么奇怪和宝贵的东西啊!当它在你身边时,你却毫不觉察;当它离开你时,你会无所适从;当它远离你时,你才会珍惜它;当它一旦失去时,你会后悔莫及。

那是一个闷热的星期天,我刚好值中午班,在图书馆阅览室内,读者正如饥似渴地埋头阅读,我静静地坐着发呆。窗外阳光普照,但六月天孩儿脸,竟顷刻间下起太阳雨来。雨点落到地面,溅开朵朵水花,把滚烫的大地凉快了。忽然一阵电话铃响,我下意识赶紧拿起听筒。电话的那头传来丈夫、小姑、婆婆等人熟悉的声音,简单的一句句乡音,是多么亲切啊!因时间、空间、地域的距离,这股亲情令我们都很激动。最后由卧在病床上吊着针水的家公通话。家公的声音尽管微泛倦意,但非常清晰,他一开声就问我家乡最近有什么高兴事儿,家乡正在举行的“化橘红文化节”情况如何。家公这个人,一心扑在事业上。我明白他的心,无论何时何地,他心里不仅装载着对自己小家庭的关爱,更充满了对社会大家庭的关注啊。“齐家治国平天下,率性修道致中和”,这是我们家庭的治家勉句,家公亲笔挥毫,将它摆挂在客厅当眼处。作为地方一位老文化人,他的文化情结和爱乡情结让我们动容。尽管家公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多年了,但他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却依然如故,甚至是与日俱增。就拿这次我们当地举办的“2009中国(化州)化橘红文化节暨经贸洽谈会”来说,他为节会鼓与呼,默默耕耘做了大量工作。如今,正赶上节会的隆重召开,却因一次突然的疾病,不能亲临目睹期盼多时的盛会,这是怎样的遗憾啊!我透过电话线,安慰着他说:“爸,不要紧!你的心永远与我们同在,你为家乡文化作出的贡献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我会全程拍下节会的每个精彩镜头让你分享。”家公听了高兴地说:“好!我会尽快好起来,一定好起来,家庭需要我,家乡需要我,我更需要家乡啊!”家公最后还再三叮嘱,一个女人带着孩子在家不容易,要注意安全,要看管好家!

家公的声音在疾病的折磨下是柔弱的,但很坚定,仿如一股甘泉轻轻从我心田淌过……(2009年7月)

难忘的印记

去年,一个霏霏细雨的深冬,年关将至,正值周六中午时分,我下完班急匆匆骑上摩托车载着孩子赶回娘家,心里惦记着母亲常挂嘴边的那句“早点回来”的叮咛,我不禁加足了马力。

不管风和日丽、刮风下雨,每个星期六回娘家成了我与父母亲之间的默契,要不他们也会挂来电话催请,遇上特殊情况要提前一天相告。我与娘家相隔一条鉴江河,路程不算远,二十分钟左右车程,孝顺的丈夫也乐意陪我来回奔跑。这个周六日碰巧他出差在外,陪不了我,然我却不能失约。父母与子女这种与生俱来的感情,成了我每个星期要守候的精神家园。虽然只是简单而平凡的聚餐闲聊,却成了我生命中一道鲜亮的景色,因而,我对这份感情的维系很是看重,甚至有点儿沾沾自喜。

摩托车行驶在熟悉的车道上,因为赶时间,我的心恨不得马上到达娘家,免得要父母亲久候,让喷香的饭菜凉冻。我右手紧握油门,车速如脱缰的野马。突然,那飞驰的前驱像刺上了什么,顷刻间如一个完全泄气的皮球,车轮因快速行驶的惯性,磨着湿漉的地面,狠狠地划破坚硬的路面直向前冲。我的头脑“嗡”的一声,完全失去控制。来不及作出任何反应,我和孩子狠命地栽倒在好几米远的路中央了。当我的意识清醒过来,本能地大声呼喊孩子。周围的人群逐渐围拢过来,关切地将我和孩子扶起,将摔坏了的摩托车安置一旁。我紧紧地搂住受了惊吓的孩子。孩子并无大碍,这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妈妈,你的脸上流血了!”眼尖的孩子急切地说。透过剩存的一块摩托车破镜,我看到了左脸颊和左下巴两块鲜红的伤痕,在朦胧的雨丝中格外明显。此刻,我才感到伤口隐隐作痛。我轻轻抚抹那渗出的鲜血,强忍着疼痛对孩子说:“妈妈没事,妈妈没事。”围观的好心人有男有女,他们关切询问是否要送医院疗理,有的捧来暖开水给孩子压惊,有的拿来纱布说要赶快包扎伤口,有的更是热切打通电话说要赶快联系我的家人……面对眼前的情景,我的眼睛湿润了,茫茫人海,素不相识,人们穿梭的身影,竟是如此熟悉和亲切!我慨叹能在最无助时刻找到一盏明灯,这是多么难得啊!我不便将情况告诉家庭观念特别强的家公家婆,丈夫又不在家,免得让他们多一重担心,只好打通了娘家的电话。约莫十来分钟,父母亲、大姐和弟弟都急匆匆赶来了。在亲人面前,我如受伤的小鸟,再也无法坚强起来。在处理问题上,还是父亲最为果断,他再三询问我和孩子的伤势,确定只是皮外伤,即刻吩咐大姐和弟弟送我们到附近的药店处理伤口,摔坏了的摩托车和其他琐碎工夫由他善后。我在药物和酒精的刺痛下,烙下了脸上两块难忘的印记。

时间是治疗伤口的最好良药。我脸上的两块伤痕慢慢从愈合、蜕皮到成为两块粉红的疤痕。每天照镜子,抢眼的疤痕成了我的一块心病,相熟的人也每每关心问起,我心里懊恼极了。莫非这将成为脸上永久的印记么?母亲担心我会因此而破相,采来好几种生草药让我敷。爱美是人的本性,为了能尽快好起来,我也买上各种治疗伤痕的药品或化妆品来涂,效果都甚微。无奈之下,我惟有选择不照镜子,自嘲说“眼不见为净”。这样过了好一段日子,感觉好多了,心里舒畅多了,在大庭广众之下也自然多了。

随着时间的消磨,我相信脸上的疤痕会逐渐淡化,就算留下淡淡的永久的印记,就当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吧,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永远谨记:小心驶得万年船!(2010年3月)

善待眼睛

每个人都有一双视之为心灵窗户的眼睛。一泓秋水,满盈笑意;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神来之力,点睛之笔;可谓眼睛之重要。我们自出娘胎,第一时间就是睁开眼睛看光明,世界是多么美好!

近段时间,因热气攻心,眼火上升,我的右眼受了感染,疼痛难忍,肿得像个小灯笼。我赶紧去看医生。中西药吃过了,生草药敷过了,都无济于事,仍像有个顽皮的劣童缠身,看不清东西,失去了生活的平衡,难受极了。我清楚自己的眼睛,眼部皮肤组织极容易受感染,且每次都来得不轻。我不敢怠慢,面对这种情况,唯有到医院请专家治疗了。那天早上醒来,右眼肿得一点儿也睁不开了,丈夫把我载到市人民医院找五官科的权威邱主任。五官科里人头涌涌,刚好碰上很多办理了农村合作医疗的老人家在家属的陪同下,排队做白内障免费割除手术。我惟有候着队等。丈夫陪我大约等了一个小时,有急事就得离开了。看着丈夫远去的身影,医生护士们白色的身影来回穿梭,一种孤独无助感向我袭来,我的眼睛不自觉红了起来。泪水模糊间,我想起了这双多灾多难的眼睛,该是第五次遭受这样的磨难了。

记得多年前,当时我正读高一,左眼红肿难耐,母亲用了很多土方法给我治疗都不见效,最后由父亲带我到人民医院门诊部去看医生。我骑着自行车从学校出来,父亲开摩托车在后面跟着。到了医院,医生诊断为麦粒肿,说得马上动小手术把毒清除,敷药后过几天才能消肿。我躺在简易的手术台上,心里的震颤掩盖了麻药后的疼痛。只消几分钟时间,坐起来对着镜子,我看到包扎着白纱布的左眼渗出了一小片殷红的鲜血来。麻醉药力过后,伤口隐隐作痛。我的眼泪不听使唤流了出来。父亲说:“有什么好哭的?坚强点!过几天就好了。”父亲是退伍军人,有着军人的本色,我背对着他,赶紧把眼泪抹干。待医生开了药,我挺着包扎的左眼,又在父亲的护送下骑自行车回家。当时,我毫不理解父亲的“硬性情”,一路气呼呼地踩踏着自行车踏板。我像只无助的小鸟,扑打着受伤的翅膀,在来往的人群中,失却了半个世界的光明,单凭一个眼睛,摸索着前进。回到家,一头蒙着被子大哭起来。泪水刺痛着伤口,耳边响起了父亲的声音:“坚强些,过几天就会没事,先把药吃了,免得伤口发炎再受感染,以后得保护好眼睛。”我接过父亲递上来的开水和药,看到了父亲眼里含着的关切和坚毅,我似乎读懂了父亲的心……“快轮到你了。”在五官科穿梭的人群中,邱主任的助手小李提醒我。这时,我的手机响了,是丈夫的声音。他关切地问情况,还叫小姑过来陪我。我戏谑地说:“没大碍,大不了又挨上一刀吧。”结果正如我所料,随着一支尖尖的麻醉针刺进我的右内眼皮,好一阵钻心的刺痛,我双手紧紧抓住白色的床沿,任由手术刀在眼皮上跳舞……当我起来的时候,医生叫我用手紧捂着伤口,免得流太多血。此刻,我发现,我又变成了一只受伤的小鸟,包扎着白纱布的右眼失去了暂时的光明。随后两个星期,我的右眼都在休养恢复状态中,看不清东西。我每天对着镜子滴眼药水,不停眯眼、睁眼,多活动,吃各种消炎药,期盼能快点好起来。

自从眼睛经历了多次的磨难,让我深刻体会到:人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该是多么幸福!它能让你享受世界的美好,能让你辨清前进的方向。善待你的眼睛,就是善待你美好的心灵。好好保护这扇心灵之窗,就是保护你的爱情与生命。(2010年11月)

一件羽绒服

周日闲来无事,打开衣服橱柜整理,一件蓝色的羽绒服赫然入目,不是因为它的美吸引我的眼球,而是衣服前襟拉链旁被洗衣机划破的两道痕迹,让人深感惋惜。若隐若现的白色羽绒,虽经我的揉摸,却藏不进它本来的位置,如雪花般飞舞出来。

这件羽绒服还很新,是去年初冬买的。那天刚开完市财政局每年一度的财务会计报表总结会,因会计报表编报工作的认可,我获得了表彰。揣着有意义的三百元奖金,我心里盘算,该如何给自己一个奖励。走在小城的步行街上,一阵寒风吹过,我拉紧了胸前的围巾。天气好久没有这么冷了,这个冬天,寒冷程度不亚于2008北方雪灾那年。看,大街上步履匆匆的人群,都穿上了厚厚的衣服,五颜六色的羽绒服,成了这个冬季的一道风景线。“大清货,大平卖,告别化州,回家过年!”一张红色的广告牌吸引我走进步行街这间专门摆卖羽绒服的门店。热情的店主上前招呼我。这是一间两夫妇经营的羽绒服店,布料、加工材料、缝纫机一应俱全。他们是重庆人。临近岁末,生意再好做,都要回家过年了,老母亲和孩子在家翘首候着呢。闲聊中我试穿了好几件,一件蓝色的短装羽绒服正合我的心意。穿在身上,一股暖流漫遍全身。因为喜欢,只消几句简单的交涉,我便买下了。随后,这件蓝色的羽绒服,成了我衣橱里冬季的主角,为我驱寒保暖。

当热烈的迎春鞭炮声响过小城云霄,翠绿含苞的树叶挂满本已萧索的枝头,一阵春风吹来,落英缤纷,带来生命的延续。南方寒冷的冬天像个爱捉迷藏的孩子,卷起匆匆的脚步,一忽儿就躲藏起来。春天的来临,御寒的衣物是时候收拾好了。为了省工夫,我随手把这件羽绒服放进洗衣机洗。没想到,由于衣服太多,羽绒服没有得到完全的浸泡清洗,在洗衣机脱水转动时,竟在襟前磨下了两块致命的裂痕。我在晾衣服时才发现,只能“望衣兴叹”了。

面对这件要报废的羽绒服,我把它拿出来,铺在床上,看能不能补救。羽绒服还很新,很暖和,把它扔了,叫人心疼。我摸着柔软的细小白色绒毛,突然灵机一动,要把颜色统一协调的两块补回来,用取舍的办法,从帽头割出整块的布料,舍弃帽子的装饰,把所需布料缝在裂痕处,只要针线工夫好,就看不出破绽。说干就干,我立刻拿来剪刀和针线,按照自己的想法,把布料裁剪好,用针线将要缝制的布料定格在适当位置。来回穿梭,我用笨拙的针线手艺,用耐心和时间,花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如我所想,对这件羽绒服进行改装完毕。

我把羽绒服穿在身上,给正在做作业的孩子看,有点自得其乐的样子。孩子向我扑来,左看看,右看看,用手去摸,最后大声说:“哇,妈妈真聪明!竟完全看不出是缝补上去的,像新的一样。”我拥着孩子,并肩而坐,意味深长地说:“学习和生活一样,是很巧妙的,只要你勤思考,爱动脑筋,凡事都有转机。”说完,我将这件羽绒服重新挂好在衣橱里,等待来年寒风吹过,落叶瑟瑟,它又派上御寒保暖的用场。(2011年3月)

买桃子

我脚步匆匆走在大街上,去接要放学的女儿。忽然载着一个个鲜艳欲滴水蜜桃的手推车映入我的眼帘。推车的是一位约莫四十来岁的外省女人。瞧那女人手脚甚是利索,眼珠子尤其精明。想着家人都喜欢吃水果,尤其是这种在我们南方比较罕见的水蜜桃,我禁不住涌起了一股购买的念头。

接了女儿,牵着她的小手,我们来到了手推车的跟前。“多少钱一斤?”我操起普通话问价。“五块钱,不讲价。”她的回答跟她的桃子一样与众不同,这更增添了我购买的欲望。“四块半吧,这街上不同超市,岂有不讲价的理由?”我还是习惯了消费者的精打细算。那女人眼珠子一转,仿佛断定了我确要买她的桃子似的,“不能少了呀,俺大老远从家乡把桃子运过来,途中艰难,你们不知,就让我赚一点盘缠费回家算啦。”听了她的话,加上站在旁边的女儿早已雀跃要购买,我打算放弃自己的坚持。刚一转念,让我想起了有一回我和丈夫买苹果的遭遇:那次买苹果,热心的卖苹果妇女为了推销她的苹果,不惜本钱先让我们尝过后再买不迟。殊不知,那吃到肚子里的苹果也让给搭上了,还不足秤。短斤缺两,毫不稀奇。那精明的生意人,好像若不温柔地宰你一刀,那才稀奇呢。我顿时提高了作为消费者的警惕。“哟,你的桃子这么贵,怎能跟超市里的比?何况,按市内工商摆卖条例,不能随便在大街上兜售东西呢。”我使出了最后一道“杀手锏”。我这么一说还真灵念,那卖桃子的女人赶紧改了口说:“算啦,看来你也是个精明的女人,四块半就四块半,卖给你。”她一边说着一边拿袋子装桃子。“让我自己挑,我喜欢哪个就挑哪个,不用劳烦你啦。”我一边轻快地说一边把袋子拿了过来,带着胜利者的笑容。我心里想:谅你再精明,凭我在市场上交了这么多年的“学费”,也该应付得了呀。我拣好了桃子,过了秤,不多不少,刚好十八块钱。我低下头掏了一张二十元钱给她,她给我找回了二块,随后,我一手牵女儿一手提水果,步履轻松地踏上了回家的路途。

回到家,女儿嚷着要吃那鲜艳欲滴的水蜜桃。我小心地把水蜜桃一个一个掏出来,令我大吃一惊的是:水蜜桃一个个怎变成了黯淡无光,多个地方凹陷擦损,一点儿也不新鲜的干蜜桃?我回想刚才买桃子的一幕,我明白了,那精明的女人趁我掏钱没注意的一刻给我调了包。唯一让我还感到一丝安慰的是,干桃子当中还尚存两个红艳艳的水蜜桃。这两个鲜艳的桃子,似乎还留着微微的水蒸气。望着桃子,我苦笑,我又交了一回“学费”。(2005年9月)

年龄何必保密

人到三十,称为三十而立,这象征着一个人逐步走向成熟,逐渐脱胎换骨,告别年少与无知。随之而来的是要承担起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三十岁,是一个人年龄的转折期,有人为它喝彩,有人为它黯然伤神。尤其是女人,对年龄的恐慌,自不便向旁人诉说。

通常,年龄的保密成了女人的专利,谁也不会轻易坦言,除非是青春写在脸上的一族,又或者是你很有自信,不介意别人对你的评头品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想法子把青春留住,注意营养,均衡饮食搭配,保健品、化妆品成为日常所需,美容、健身成为时髦的追求。聪明的男人与女性交谈,一般不会单刀直入地问:“小姐,你芳龄几许?”那往往会遭到对方两眼狠狠的一瞪,随之给你一个闭门羹,别再想把话题说下去。君不见,“靓女”一词不是几乎成了对女性称呼的专利吗?

说起年龄,曾闹了个笑话:记得某次在网上闲聊,与对方天南地北瞎扯了一阵,对方突然提出要视频。我回应:“没什么好看的,七老八十的老太婆,会吓着你的。”对方说:“不会的,刚才不是聊得好好的吗?我不信!”为了进一步证实对方有何居心,我再发:“我怕我的样子会让你看着失望,语言交流不是更好吗?我隐藏了我们的年龄代沟。”对方一看,以为我是开玩笑,还继续发了过来:“没关系,你给我看就行了,我们会成为朋友的。”刚好有一老妇人坐在我身旁,为了试试他的反应,我打开了摄像头。几秒间,对方说:“我晕了,为何要骗我?你的资料骗了我。”接着是一连串的问号与感叹号。看着他的反应,我不由得暗暗发笑,心想,捉弄捉弄那些网上无聊之人,倒是很痛快的,谁叫你不安好心?

我已届“而立”之年。对自己的年龄,我从不隐瞒,犯不着戴着面具去做人。记得有一回,混在一班中学生当中,他们问我来自哪个学校哪个班级。我微笑着回答:“我十年前跟你们一样,现在就不敢冒充学生身份啦,可充当你们的老师哩!”我的回答令大家愕然。可能是我的模样显年轻吧。然而,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说话谈吐,都可以与年龄扯上关系,只是这些年轻的学生没认真去考究而已。我高兴得直乐,在他们当中,我的心态一下子年轻了很多,仿佛又回到了当年读书求学的美好时光。

人生路漫漫,岁月不饶人,这是人们对逝去光阴的感叹。但不管怎样,无论你处于哪个年龄阶段,只要你抱着积极的人生态度,保持年轻的心态,岁月对你、对谁都是公平的。(2006年8月)

过中秋

八月中秋,桂花飘香。每逢这个时候,人们脸上总挂满了过节的喜悦。

今年的中秋,恰逢“九·一八”国耻日。勿忘国耻,珍爱和平,放眼未来。在这特定的日子里,我们的观念是很明确的:只有好好地记住历史,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在历史的血泪中,我们更加渴望人月两团圆,愿明月更亮更洁,让秋风朗月更清醒我们每一位国人。我家的一家之主、开明而又严肃的家公是个文化人,他早早就对家人说:鉴于今年中秋的特殊性,你们要好好记住啊,要过一个特殊而又有意义的中秋佳节,不要像往年一样仅仅是赏月。往年的中秋节,我们一家人吃罢晚饭,齐心合力搬桌子、凳子上楼顶天台,摆上圆圆的大月饼,还有沙田柚、苹果、葡萄、板栗子、炒田螺等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让大家一边享着口福一边赏着明月,过上一个幸福而又祥和的中秋之夜。再看今年节日期间的市场,丰富可口的各种应节食品应有尽有,特别是月饼,品种丰富多了,有蛋黄莲蓉月、五仁叉烧月,现在发展到七仁叉烧月了,还有各色果蓉月饼、拖罗饼、健康环保月饼等等,配上精美的包装,让人嘴馋,胃口大开。

记得我小时候过中秋,却是另一番景象。那时我还呆在农村,生活比较困难,没有丰富的各种食品,只有小小的月饼摆在桌上。虽然物质不丰富,但人们过节的气氛还是比较浓厚的,各家各户自发聚在一起,席地而坐,旁边放上几碗清水,对着月亮姑姑,虔诚地跪拜,许上一个美好的心愿,然后拿着备好的绣花针,轻轻地将针放于碗水的中央。诚心者的绣花针浮于水面,浮躁者的绣花针总是沉于碗底,这简单的玩意,伴随我们过了一个个快乐的中秋节。那时的大人们特别叮嘱:不要对月亮姑姑发脾气,特别是不能用手指指向月亮姑姑,否则,她便会给你一个惩罚——割你的耳朵。这虽然是一种儿时的戏说,但也证明了人们对月亮的一种崇敬与尊重,月亮姑姑的圣洁是不容侵犯的。由明月的圣洁,让我想到伟大的祖国母亲的神圣,在今年的中秋团圆日,我们将以一种最虔诚的形式去度过,既是纪念抗战胜利,又是祝福人月两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轻轻吟哦苏轼的词句……(2006年9月)

婚礼的文化印记

在一个暖意洋洋的好日子,我一直看着她成长,形同小妹般的小姑找到了自己美好的归宿,在酒店举行了隆重的婚礼。看着她一脸幸福的小鸟依人状,笑容甜蜜地从她心底流露出来,我默默地衷心祝福她。但内心一股依依不舍之情让我的感觉还停留在与她欢快共处的日子。婚礼热闹的场景,也不禁令我想起了婚礼的种种文化印记。

婚姻是人类传宗接代、寻求幸福的程式。一代人成长,一代人孕育了又一代人,就这样周而复始,保证了人类的繁衍生息。岁月印证和记录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当你蓦然回首,顿然感叹时光的匆匆。期间有成功有失败,有欢乐有泪水,有得也有失,人就是在不知不觉中长大并走向成熟,婚姻就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每个人自出娘胎到长大成人,无不倾注和寄托了天下间父母的操劳和一片爱心。特别是姑娘家,到了适婚年龄,父母就会为她的婚事操劳,仿佛这是父母重大的责任,找到好归宿这才松了一口气似的。从古到今,婚礼形式的变迁日新月异,不断出新,婚礼也是与时俱进的时代产物,但万变不离其宗,良好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仍保留着。我常听老一辈人说,在六七十年代的人结婚,拥有自行车、缝纫机、收录机是一种很奢侈的三大宝了。到了八九十年代,摩托车、电视机、洗衣机这些电器设备寻常家庭一般能拥有。发展到今天,四个轮子的小汽车、豪华高尚的住宅楼和一张殷实的信用卡,这才是身份高贵的象征。一代代人的追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不断富足而发生变化。平民有平民的追求,富贵一族有富贵一族的追求,这就视你的经济能力而定。不刻意强求,不加重负担。

古代姑娘出嫁,有钱人坐的是大红花轿,即使平民百姓也会请上一顶小花轿。解放后,自行车代替了花轿。后来,有了摩托车,自行车便退居二线了。到现在,小汽车取代了摩托车的位置,而且,一辆豪华的主婚车后,陆续跟上好几辆,甚至十几辆分别载着送嫁姨和众多嫁妆物品的各种小汽车、面包车、卡车不等。婚车在马路上行驶,显示着男女双方的爱情见证和排场气势,热闹的场面引来行人的驻足观看,其他阻挡着的车辆也会以礼让步。

让我倍感兴趣的是,一些俗称过了时的东西,在新人结婚时也会大派用场。例如母亲必为出嫁女备嫁妆,并付上最虔诚的祝福。母亲说,摆放新衣服的箱子,要在四大角放上钱币,中间置放一串古铜钱,女儿出嫁的当晚必须为其封存好,不准再动,意为聚四面八方之财气与才气,女儿家旺夫益子,婚后生个白白胖胖之子。还有一点值得回味的是,以前的闺女出嫁,笑容藏在心里,愁容摆在脸上,喜忧参半。想着就要嫁作人妇,告别养育多年的父母亲,就如一个待飞的小鸟,不知所措、依依惜别,泪水忍不住流出来。而现在的姑娘出嫁,不再是流着泪出门的。取而代之的是如花似玉的笑脸。人生的灿烂美好就锁定了这一刻。讲排场的婚礼仪式一般请一个有名望、口才好的司仪担当主持人。当主持人高亢而动情的声音响起,悠扬谐和的婚礼进行曲拉开了结婚仪式的帷幕,鲜花、礼炮、花炮、亲朋戚友热烈美好的祝福,包围着幸福的新郎新娘。传统与新潮的婚礼仪式在主持人娴熟的驾驭下得到了尽情的演绎。

姑娘出嫁的主婚车载着新郎新娘就要离开娘家的一刻,也有这样的习惯:为表示姑娘对娘家的再三留恋,车子在起动后必须向后退行三次,方可徐徐向前驶去;新娘子在离开娘家的一刻分发姐妹钱;新娘子踏进夫家门槛时不能踩着门槛过等等,如此的传统习惯,带着人们美好的记忆。这种婚礼文化,或许会一代代传下去吧?(2006年3月)

家,温馨的避风港

家,是每个人温馨的避风港,于我,也不例外。女人出嫁后拥有两个家,一个是夫家,一个是娘家。夫家是我人生历程幸福的写照,而娘家,是伴我愉快成长的摇篮。由于离娘家很近,只隔一条鉴江河,每个星期两头跑,成了我每周的必修课程。

每逢父亲或母亲的生日临近这段时间,我更是频频回娘家。踏进家门,迎接我的往往是母亲的笑脸,母亲总是渴望儿女多回家,特别是今年我的弟弟外出谋生以后。我作女儿的知道父母怕孤单,所以,娘家时不时有我和姐姐陪伴在母亲的身边聊聊家常,说说心里话,父母也不至于觉得冷清。如果父亲不在家,不用向母亲打听,我也知道父亲是去了货场。自从父亲承包了某公司以来,就一直打理货场的业务。父亲是个生意能手,早在八、九十年代期间,父亲走南闯北,做生意很有一套。父亲做生意讲求的是诚实、有信用,因此,他给人的口碑甚好。也许老实人易吃亏,由于企业的转型机制,父亲不得不从公司经理之位上退下来,与姐夫承包了某公司以维持生计,做生意还是父亲的老本行。他勤劳、有爱心,六十多岁的人了,还是手不停脚不歇。公司业务由他打理货场,他十分体恤工人的辛苦,自己常常成了工作的一分子,整天让太阳晒着。做儿女的望着被太阳晒得黝黑的父亲,真是又歉意又心疼,好在父亲身体强壮,捱得苦。父亲这把年纪应该是享福的时候了,家庭的重担应落在儿女的身上,无奈,父亲还是放心不下,一直以来总是自己默默承担着。父亲言语不多,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但在心底里他十分爱自己的儿女,这点我们是完全感觉得出来的。

记得今年夏,父亲生日的这天,他还是忙不停。我们几姐弟和母亲做好了丰盛的饭菜,就等父亲回来吃晚饭。父亲迟迟才从货场赶回来,脸上还挂着汗珠和灰尘。哎!我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吃罢晚饭,该是一家人围着吹蜡烛、吃蛋糕,为父亲庆祝生日的时候了。一家人乐也融融,我看出了父亲的笑容,他同样也是渴望儿女常回家的。我虔诚地打开蛋糕添上蜡烛并点燃,默默地为父亲祝福。蜡烛在黑夜中闪烁着,我们的耳边响起了孩子们的歌声。我望着父亲,父亲望着众多的孙子和外孙,还有儿女们,眼睛渐渐湿润了,我也被父亲及这些可爱的小家伙们深深感染了。小家伙们似训练有素,歌声响亮动人,乐得父亲舒展了久违的笑容,父亲是开怀的。唱到动情处,我竟意料不到小家伙们懂得改歌词,唱出了对幸福、温暖家庭的憧憬,唱出了对爷爷(外公)身体健康的祝福,唱出了做儿女的心声,原来要表达对父亲、对家庭的感情那么容易!不知不觉间,我也大声地跟着孩子们唱。可见,只要你不封锁自我,三代人之间是没有代沟的。家,永远是你的避风港,在港湾里你会享受到幸福的天伦之乐。

身为年轻人,就像乘风破浪的帆船。人不可能长年累月在大海里拼搏,总要有休息的时候,你要记住:家,永远是温馨的避风港!(2003年12月)

岁月沧桑刻在母亲的脸上

岁月悠悠,母亲脸上的皱纹越来越明显。母亲是个勤劳善良的人。从八十年代初随父亲农转非以来,母亲却一点儿也没变,还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妇女,总也不让自己闲着。她自称这是她坚持劳动人民本色的好习惯。母亲经常教导我们几姐弟说,勤能持家,勤能致富。

记得还在八十年代初,我和母亲因某些原因还呆在农村,父亲和姐姐、弟弟已出城居住了。那时候,我才七、八岁,但与母亲相依一年的农村生活却留给我深刻的印象,是母亲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早出晚归,收成颇丰,每天我看着母亲的脸上挂满笑容,年幼的我,似乎也领悟到丰收的喜悦,到收成的季节也会帮上一点忙。记得有一次,该是番薯收获的时候,母亲很早就拉着双轮车(那时候农村家庭一般载重物用的车子)到薯地里干活去了。我放学回来,草草吃完午饭,急急脚去找母亲。来到地里,我远远眺见母亲微弯的身影,动作矫健而熟练地挥动着锄头,不时用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擦汗。母亲是伟大的,用她坚强的身躯顶起了家庭的重担。在那个时候,一个妇女全部包揽了家庭的所有农活,那是很不容易的,而且由母亲亲手栽种的稻谷、薯类、甘蔗等农作物都一律有很好的收成。母亲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的勤劳真是应了“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话。

后来,我和母亲迁入城里随父亲一起居住,自然而然成了城里人,母亲也在父亲的努力下进了一家陶瓷厂工作,成为一名国家工人。母亲的勤快本色不久就得到厂领导的赞扬和职工的认可。母亲任劳任怨,与人为善,在厂里当工人的日子,是充实而难忘的,后来母亲常常这样对我说:“在城里有工做就好。”我想,这应该是母亲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工作中她的思想和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她常常对我们几姐弟说:阿妈没多少文化,靠的是自己勤劳的一双手,都落后了,你们几个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母亲简短的几句话,已饱含着她对子女的一番期望,从中她也意识到知识的重要。后来由于企业转型,母亲在1996年后就下岗失业呆在家了。母亲仍不忘开辟菜园种种菜、养养鸡鸭之类,总也不让自己闲着。母亲常常自我安慰:下岗并不可怕的,有一双手,总不会被饿肚皮。这是母亲的肺腑之言。

母亲的体质一直不够好,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脱离不了与小病打交道。所幸的是,母亲是那样坚强,一次又一次与疾病作斗争。由于年岁的增长,皱纹已慢慢爬上了母亲姣好的面容上,年轻的母亲是美丽的,特别是她那挺直的鼻梁,大家都夸她的鼻子有福气。前段时间,因一次意外,母亲扭伤了脚筋,走不了路,为这,母亲害怕得哭了一大场。她说,恐怕以后要等人照顾了,自己干不了活了。后来,经父亲的精心料理,无所大碍,她才放下心来。我们几姐弟也常常开解她,和她说说笑笑,母亲又变得坚强起来。

岁月沧桑刻在母亲的脸上。母亲就是这样平平凡凡的一个人。我爱我的母亲,爱她勤劳的本质,爱她善良的品格,更爱她坚强的品质。(2005年11月)

母亲逛省城

初夏时节。我盛情邀请长久居住在农村和小城镇的母亲到广州省城走一回,美其名为带母亲去见见世面。母亲大半生几乎没出过远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锤炼了她勤劳耐苦的品格,母亲的心里总装载着一份份对家庭和儿女操不完的爱心。对此,母亲迟疑了好几天,最后还是拗不过我,我们乘上了开往省城的火车。

我们到达广州火车站后,转入了凉风阵阵的地铁隧道,在里面兜来转去,人潮涌涌的,稍不留神就会随时隐没在茫茫人海中。母亲紧紧地扣着我的手,大声地说:“天!这‘地洞’也开起火车来了,真神奇!”我暗笑母亲的“土”。时代在飞速发展,母亲压根儿就没见过这新奇玩意。随行的丈夫风趣地说:“妈,还有更多更为神奇的东西你没见过的呢,我来作向导,带你走走。”母亲泛着欣喜的目光紧紧地跟着走……

会合了定居在省城天河的小姑一家,我们首站是广州动物园。那天天气格外晴朗,车水马龙,动物园里更是人山人海。我们走在林荫道上,观看和识别各种各样的动物,母亲最感兴趣的是观看大象跳舞和河马潜水了。只见两只高大壮实身高二米多的大象站在栏杆前给游人表演。这么近距离地观看我们还是头一回,惹得随行的孩子们哼起了有趣的歌谣:大笨象爱跳舞,马骝仔会上树……母亲目不转睛地盯着表演的大象入了神。母亲的专注神情像个小学生。我悄悄走过去揽着母亲的手臂说:“妈,还有更精彩的在后头。”接着我们来到了河马聚居的大水池旁,好几只大河马已潜伏在水里多时了,时而稍稍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