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22:43:20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第1章 绪 论

一、名词解释《货殖列传》[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真题]

答:《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二、论述题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研]

答: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如下:(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①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就是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在研究区位论的基础上,开始了对区域经济的整体研究。

③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

②一些学者根据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日益提高的实际,更加侧重于大型跨国公司内部组分空间格局和演变的研究。(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①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思维方式。

②20世纪60年代末,规范区位论和实证区位分析受到行为学派的冲击。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③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结构主义地理学应运而生。

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的增加,一些地理学家开始注重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第1篇 经济活动区位

第2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名词解释

通达指数[中科院2012年研]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通达指数是指交通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通达指数越小,点的通达性越好,指数越大,点的通达性越差。

交通网的连接度[西北大学2012年研]

答:交通网的连接度是指交通网的发达程度,常用贝塔指数表示。贝塔指数为交通网中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贝塔指数越大,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好,交通越便捷,贝塔指数越小,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差,交通越不方便。

经济活动区位[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经济活动区位作为人类活动区位一个主要方面,在地理空间之中存在,同时地理空间也通过经济活动区位而发生作用。经济活动区位研究在于解释经济现象的空间现象,把握经济活动的地域结构,从而形成其作为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地理空间是有限的,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扩大了经济活动的空间,但空间的有限性并没有改变。同时,“一个场所一个区位”的空间特征,产生了围绕经济活动的区位竞争。

二、简答题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西北大学2012年研]

答:(1)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自然环境是影响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

②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不同的区位选择。(2)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①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存续。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即所谓的需求门槛。需求门槛因经济活动的性质和类型不同而不同。

②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等等。市场意识的差异,往往来源于不同地区人们的传统意识的差异。(3)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随着社会化分工的发展,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脱离不开其他相关产业或部门的支持,也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支持,即经济活动区位选择中产业环境至关重要。构成产业环境的要素很多,如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生产服务以及其他自然与人文环境等。(4)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政策环境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发展某种行业的条件和约束,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从而成为吸引经济活动集聚的因素之一。

①政策一般反映政府对地域发展的基本导向。

②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非常关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协调。

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的区别。[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研][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1)古典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论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学说、比较成本学说基础上,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发展起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有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论。(2)现代区位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进一步多样化,仅考虑单一的经济因素已不能全面地反映工厂区位选择的目标,从而重视非经济区位因子以及行为因素的新区位理论也应运而生。如:中心地理论。(3)两者的区别

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①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

②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

③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市场对经济区位的一般影响。[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研]

答:市场是经济活动生存的空间,是经济活动价值实现的场所。满足市场中消费者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因此一切经济活动区位的选择都必须考察市场环境因子。市场发育完善的地区能够提供平等竞争、公正开放的市场环境,利于有效规范和引导经济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反之,则不利于经济发展。对于经济活动区位具有重大影响的市场环境因素主要有市场规模、市场特性等。(1)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存续。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2)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等等。市场意识的差异,往往来源于不同地区人们的传统意识的差异。

运费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运费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运费构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部分组成,前者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后者一般与运输距离无关,所以,胡佛提出著名的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的原理。(2)不同运输方式适宜的运输距离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3)运费定价制度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简述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存续。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即需求门槛。需求门槛因经济活动的性质和类型不同而不同,一般轻工业部门需求门槛较低,电力、钢铁、石油、化工与机械制造等资本密集的装置型传统工业的需求门槛则很高。由于不同经济活动的需求门槛存在差异,因而在经济活动区位选择过程中,相关地区的市场规模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所考察区位的市场影响力的地域范围,直接影响着当地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尤其在传统商业活动中,市场影响力地域范围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商业经营类型与规模。市场地域范围较大的城市,具有较为全面的商业活动;反之,商业活动则较为单一。

第3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一、名词解释

原料指数[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原料指数是指需要运输的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和制成品总重量之比,即:原料指数=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有两个因素决定原料指数:①限地原料在生产过程中的失重幅度②遍在原料的参与程度。在生产过程中,失重率增加,则原料指数增加;遍在性原料利用率增加,则原料指数减少。

地租曲线[西北大学2012年研]

答:地租曲线是指在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中,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的连接曲线。

农业地域专业化[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研]

答:农业地域专业化是工业革命后农业高度发展的后果,但在一些国家为了追求最大限度利润,往往片面提高专业化程度,甚至出现单一经济,造成经济的畸形结构、土地资源的耗竭和农副产品的巨大浪费。

最小运费原理[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最小运费原理是指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产地都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以产生最小运费为目标的区位指向为:①仅以遍在原料为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②仅以局地原料且以纯原料为原料时,为自由区位;③仅以损重原料为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二、简答题

试述普雷德行为矩阵的分析方法与主要结论。[西北大学2012年研]

答:美国地理学者普雷德是行为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其代表性著作《行为与区位》一书中,他详细阐述了其行为区位理论的重要思想。普雷德提出,经济活动区位是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人”的决策结果,是决策者在占有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自身对信息的判断与加工后的决定。那么,进行怎样的区位决策,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均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1)普雷德行为矩阵的分析方法

普雷德把决策者的决策描述为某种情况下有关信息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决策者处理这种信息的能力的函数,从而创立了行为矩阵模型。普雷德运用行为矩阵来研究区位论,行为矩阵由信息水平轴和利用信息能力轴构成,各个决策者均位于这一行为矩阵之上。(2)普雷德行为矩阵的主要结论

普雷德行为区位理论认为,经济活动区位是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人类的决策结果。区位决策是决策者在占有或多或少信息量的基础上,自身对信息的判断与加工后的决定。那么,进行怎样的区位决策,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

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基本思想。[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研]

答:(1)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的假定条件基础上:

①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②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③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力成本是固定的,并且,在这种劳动力成本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2)在上述三种假定条件下,韦伯分成三个阶段逐步构筑其工业区位理论

①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

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般区位因子,即假定不存在运费以外的成本区域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②第二阶段:运费指向基础上的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将劳动力成本作为考察对象,考察其对由运费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考察运费与劳动力成本和为最小时的区位。它使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③第三阶段: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指向基础上的集聚指向论

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力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使得运费指向与劳动力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3)理论重点

①运费指向论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的基础上,怎样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区位,是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简化要素便于理论研究,其他因素如运输方式、货物的性质等都可以换算为重量和距离。工业生产与分发中的运输重量主要来源于原料(包括燃料)以及最终产品的重量。

②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运费随着空间距离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空间规律性;而劳动力成本则不具有这种特性,它属于地区差异性因子,是导致运费形成的区位格局发生变形的因子。

③集聚指向论

集聚因子的作用分为两种形态。一是由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这种集聚一般是由“大规模经营的利益”或“大规模生产的利益”所引发;二是由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这种集聚利益主要来自企业间的协作、分工和基础设施的共同利用等。

三、论述题

论述工业区位论中关于运费与经济区位的关系的观点有哪些;知识经济时代交通运输对经济区位的影响。[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1)韦伯的最小运费原理

最小运费原理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产地都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以产生最小运费为目标的区位指向为:

①仅以遍在原料为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②仅以局地原料且以纯原料为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③仅以损重原料为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2)胡佛的运输费用理论

胡佛的运输费用理论主要分为运费结构分析和运输方式与运费的关系分析两个部分。

①运费结构

胡佛认为运输距离、方向、运输量和其他的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都直接地影响着运费,从而造成产业区位的变化。胡佛把运费分为场站作业费用和线路运输费用两个方面来研究,因为场站作业费用与距离的变化无关,则运输距离越长,每千米分摊的场站作业费用就越少,每千米的平均运输费用与距离的增加不是按等比例增加,而是呈递减的趋势。也就是说边际运费在整个运输过程中随着距离的增加不是以同一比例变化,总运费是一条增长逐渐放慢的曲线而不是直线。

②运输方式与运费的关系

运输方式不同,单位重量的货物每单位距离的运费也不同,即运费率不同。一般场站作业费用低、线路运输费用高的运输方式适合于短距离运输;场站作业费用高、线路运输费用低的运输方式则进行长途运输较为有利。胡佛分析了20世纪40年代末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的水运、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发现短距离的货物运输采用公路运输方式比较有利,但随着距离的增加运输费用急剧增加;在较短距离内铁路的运输费用高于公路运输,但在56km之后运费则远低于公路运输,也低于水运;而当运输距离达到608km后,铁路运输费用将高于水运,水运于是成为绝对有利的运输手段。因此,公路、铁路、水运适合的货物运输距离依次增加。(3)知识经济时代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和技术为其核心标志.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大幅度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不仅使得运费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比率降低,而且大大缩减了交通运输的时间成本,使得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成为可能。

这些变化使得区位选择受到的约束趋于减小,经济活动的活跃度明显提高;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明显减弱。

交通便利程度成为更加重要的影响因素,铁路枢纽以及港口的优势有所削弱,机场以及高速公路交叉点的作用日益增大,尤其是机场。特别是大型国际枢纽港,作为高速交通体系中的最重要的节点之一,在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4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一、名词解释

中心地[西北大学2012年研]

答: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中心地可以是—个城市,也可以是—个镇或大的居民聚集点,也可以是—个商业或服务业的中心。

中心性[西北大学2012年研]

答: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它是指中心地为其周围区域供给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门槛人口[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研]

答: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人口,即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

核心—边缘理论[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研]

答:核心—边缘理论是由霍伍德和博伊斯提出的。他们认为,中心商业区的空间结构由两部分组成,即核心区和边缘部、核心部具有高度的土地利用、空间垂直发展、白天人口集中和特殊职能布局的特点。边缘部土地面积相对广大、土地利用密度不高。

二、简答题

阐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及意义。[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研][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的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村镇及其四周的农村服务区之间的空间模式结构的研究提出的。它是关于一定区域或国家内城市和城市职能、大小及空间结构的学说,即城市的“等级-规模”学说。(1)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

①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a.市场原则的前提条件

市场原则是建立中心地系统模型的基础。在构建市场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时,克氏首先假定了以下前提条件:

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

第二,具有相同的交通条件,且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第三,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

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都—致,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

第五,人口也是均匀地分布,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

b.中心地的形成

第一,在上述前提假定条件下,中心地均匀地分布在平原上,同类中心地间的距离也相同,且每个中心地的市场区域都为半径相等的圆形区域。

第二,任何一个中心地都与6个和自己相同等级的中心地为邻。各中心地不断竞争,同时组成一个有规律递减的多级六边形空间模型,所有中心地达到空间均衡。

第三,克里斯泰勒认为,中心地的市场区域规模是按照—定的比例变化的。各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是其低一级中心地市场区域的3倍。

c.市场原则基础上中心地系统特点

第一,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

第二,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

第三,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②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交通原则下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特点是,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间点。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称为k=4的中心地系统。

③行政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其特点是在划分行政区域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从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称为k=7的中心地系统。

④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a.在三原则中,市场原则是基础,而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可看作是对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修正。

b.高级中心地对远距离的交通要求大,因此,高级中心地按交通原则布局,中级中心地布局的行政原则作用较大,低级中心地的布局用市场原则解释比较合理。

c.自给性强、与城市分离的山间区域内形成的以某—中心地为核心的自给区域,其行政原则的作用相对较强。(2)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

①克氏的中心地理论是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

克氏首次把演绎的思维方法引入地理学,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是对地理研究思维和方法的—大革命。他被后人尊称为“理论地理学之父”。

②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对下列研究具体指导意义:

a.关于城市等级划分的研究;

b.关于城市与腹地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

c.关于城市内和城市之间的社会和经济空间模型的研究;

d.关于城市的区位、规模和职能等方面研究;

e.关于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的研究。

③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

有关中心地与市场空间的关系论述,对研究区域结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区域规划中,按照中心地理论可合理地规划和布局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其他的经济、社会职能。

三、论述题

服务业布局的影响因素。[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作为营利性服务企业的决策者,其区位选择—般分为以下三个层次:—是服务企业对不同城市的选择;二是对城市内特定区域的选择;三是对具体区位地点的确定。(1)—个服务性企业选择在某—个城市布局时,至少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①该城市能够接受企业服务的规模和范围。

②服务区的人口数量和消费偏好。

③总体消费能力和消费量的分配状况。

④不同服务行业的总体消费潜力。

⑤其他竞争者的数量、规模和质量。

⑥竞争程度,等等。(2)在确定了具体的城市,进—步选择城市内部某—个区域时,企业经营者要分析以下几个因素:

①服务区和具体服务设施对顾客的吸引力。

②竞争企业的量与质。

③到达该服务设施的交通通达性。

④该区域的居民特性和风俗习惯。

⑤该区域的空间扩展方向。

⑥该区域的基本概况,等等。(3)准确确定地点是服务企业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是区位决策的最终阶段,在选择具体地点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①经过该地点的交通状况和交通发展潜力。

②相邻企业的基本情况。

③停车场的充足性。

④在该地点布局的综合费用,等等。

第5章 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

一、名词解释

规模经济[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企业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规模效益,或规模经济。

纵向一体化[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现实中,多数大型企业均有一定程度的纵向一体化。该类扩张使企业通过内部的组织和交易方式将不同生产阶段联结起来,以实现交易内部化。纵向一体化包括后向一体化和前向一体化。

二、简答题

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的理论观点。[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泰勒将空间分为地方、区域、全国和多国四种尺度。公司在由地方向多国扩展中,要跨越三种门槛。每跨越一次门槛,便引起一次组织变形。在跨越门槛中,公司活动空间(物质联系空间)的跨越最为快捷,其次为信息空间(信息联系空间),最后为决策空间。这个发展过程始于新公司的建立和相关区位决策的制定。许多早期研究表明,公司建立者的家乡、现存工业集聚地易于成为这些区位的选择地。工业集聚地由于技术创新汇集,更利于创造数量众多的企业家;集聚地风险较低,促进企业家在此经营;集聚地常具有较大的市场,也利于公司快速增长。

公司建立后,公司的活动空间、信息空间和决策空间均限于当地。在活动空间带动信息空间和决策空间外扩的过程中,必然需要组织变形。组织变形组成发展过程中的门槛和障碍。如果公司不能够或不愿意进行必要的组织变化以跨越特定的门槛,不仅其活动空间、而且其信息空间和决策空间均将停滞。按照这种不同部门建立的风险差异和公司扩张的空间环境,泰勒概括出理想化的公司空间扩张模型。

第6章 跨国公司区位

一、名词解释

跨国公司[中科院2012年研]

答: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是多区位公司的一种特殊类型。一般都有一个国家实力雄厚的大型公司为主体,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收购当地企业的方式,在许多国家建立有子公司或分公司,作为在国内外拥有较多分支机构、从事全球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公司。

城市职能[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研] [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研]

答: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城市职能应包括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即城市中进行的各种生产、服务活动均属于城市职能范畴。城市规划工作中通常说的城市性质,就是通过各个城市所起的作用来体现的。

二、论述题

论述公司总部区位要求及区位变化,并分析我国的公司总部的迁移特征。[中科院2013年研]

答:(1)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

公司总部对区位条件的要求包括:

①便利的交通运输包括与公司内其他分部、子公司之间,与其他主要市场之间,应有方便的交通联系。以便主要决策者与相关人员之间有良好接触,掌握公司运营脉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②及时的信息获取具有丰富信息的区位对总部决策制定起重要作用。这些信息包括市场变化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相关国家主要政治决策信息等。

③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这些关键人员包括国家立法机构和政府有关机构的主要人员、其他大型公司首脑、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市场)的决策人员等。通过当面交谈、交流,不仅可获取信息,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人际联系,可行游说之便。(2)公司总部的区位变化

①公司总部区位并非固定不变。随着公司的地理扩张及其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公司总部的区位也会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在不同尺度、不同国家表现有所不同。

②在一国之内,公司总部在都市间的迁移时有发生。迁移的结果使公司总部区位趋于分散。

③在都市内,公司总部由市中心区外移的现象,在纽约、伦敦等地发生过。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市中心的过分拥挤现象。(3)我国公司总部的迁移特征

我国的公司总部迁移在近几年也不断发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诞生于非经济中心区的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小地方出大企业”现象十分明显,加之计划经济下一些国有企业位于偏远的“三线”地区,随着其规模增大和业务拓展,当地环境条件的诸多方面已不能满足公司需要。由于诸如此类的公司总部迁移还会继续发生。

第2篇 经济活动区域分析

第7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一、名词解释

配第—克拉克定理[中国科学院2013年研][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配第——克拉克定律是克拉克在配第关于国民收入与劳动力之间关系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霍夫曼系数[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霍夫曼系数是指霍夫曼使用了近20个国家的工业结构方面的时间序列资料,重点分析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即: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主导产业[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主导产业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从量的方面看,应是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或者将来有可能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部门;从质的方面看,应是在整个国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

产业集聚[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

二、简答题

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1)技术创新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

技术创新的结果是:

①新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形成相应的生产行业或部门。

②新产品在功能、品质上超过原有产品,使同一生产部门发生内部的分化。

技术创新通过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使得一些新兴产业不断兴起和发展壮大,部分原有产业的地位逐渐下降,从而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更新。(2)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

①技术创新所开发出的新产品,往往能够刺激人们新的消费需求,逐渐成为人们消费的热点。

②技术创新生产出的功能更新、品质更好的产品,实现了产品的升级换代,引导人们争相购买新产品。

③技术创新不断地在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

④技术创新对消费需求变动的引导,改变了区域的消费结构。(3)技术创新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

①技术创新直接引起生产方法、经营与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等的变革,从而导致资源配置方式,企业组织形式,经济运行规则等的变化。

②技术创新改变了人们的价值信念、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进而改变了人们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利益分配、发展的可持续性等的认识和行为。(4)技术创新增强了区域的经济竞争力

①技术创新可以弥补区域在某些资源禀赋方面的不足。

②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并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知识资源丰富的区域将在经济发展中更具竞争力。

③技术创新力强的区域,其产业的技术先进程度高,所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

④技术创新使得区域经济增长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如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研]

答: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可以把区域产业结构看成是一个资源的“转换器”,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投入的各种资源和要素经过产业结构的转换,就生产出了所需的产品,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即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就体现在它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作用上。总的来讲,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充分利用区域内具有优势的资源和要素,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优势,同时,还要尽可能地使区域内的其他资源也得到综合利用。(2)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担负起区域在区际或全国地域分工中的任务。(3)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是内部各个产业之间联系紧密,发展协调。要重点分析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基础性产业之间在数量、规模、时序和空间布局方面的协调程度。(4)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具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这样的产业结构能够充分利用区内外的资源和要素,并有效地将其转换为输出,形成强大的扩张和输出能力;能够在外部环境发生大的变化时,通过内部组织机制的调节,减少和消除外部因素的不利影响;能够在内部结构保持相对稳定有序的情况下,不断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5)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体现在主导产业先进,新旧产业的更替快。主导产业越先进,就越有能力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区域内新旧产业更替快,区域经济组织就会充满活力。这样,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就越有推动力。(6)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必须具有高结构性效益。

简述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中科院2012年研]

答:技术创新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因素。具体来说,技术创新可以弥补区域在某些资源禀赋方面的不足,如使用人工合成材料代替天然材料。特别是,现代高新技术的出现使经济增长中的要素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增长依靠资本、劳动和土地投入的格局被打破,知识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相应地,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知识资源丰富的区域将在经济发展中更具竞争力。技术创新力强的区域,其产业的技术先进程度高,所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贸易在区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掌握着先进技术的区域在对外贸易中越来越占据优势,甚至可以凭借技术创新获得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制定游戏规则、进行一定程度的垄断。

技术创新使得区域经济增长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依靠科技进步、生产要素质量、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资料利用率的内涵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日益被接受。单纯依靠增加实体性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生产规模扩大的外延式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依靠技术创新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相对减少实体性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发展区域经济的共识。

论述空间近邻效应的定义,原因并举例说明其影响[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1)空间近邻效应

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2)空间近邻效应产生的原因

无论哪种经济活动都有节约社会劳动的内在要求。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就倾向于按就近原则组织相关的资源和要素进行生产和经营。同时,在进行发展决策时决策者能够获取的信息常常以周围地区的居多。因此,为了降低决策风险,他们大多倾向于在周围地区采取行动,谋求发展。虽然,随着现代交通条件的改善,各种经济活动到较远的地方谋求发展已比较方便,但是,受长期形成的经济与社会联系的影响,其在同等条件下选择发展的区位时仍将以周围地区为主。(3)空间近邻效应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

在满足发展所需条件的前提下,各种经济活动一般都会采取由近及远逐步推进的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影响空间、建立分支机构、寻求发展合作伙伴等。

②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

由于在一定时期内可投入到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要素是有限的,同时市场的需求也是有限的,那么,位于同一地区或相互靠近的各种经济活动在利用资源、要素,开发市场时就势必会发生激烈的竞争。如果经济活动彼此在空间上相距较远,那么,它们之间的竞争就可能减小。

③带来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

各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相互靠近除了会加剧竞争,它们之间也将因此而有更多的机会建立起相互依存的发展关系,彼此开展分工与协作。

第8章 区域经济发展

一、名词解释

增长极[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增长极是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集合体。增长极具有的特点:①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②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关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③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

经济地域综合体[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经济地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经济意义在于,能够促成区域内各经济部门的有机结合,通过专业化与协作,形成内部联系紧密的经济系统,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提高产出能力和效益;通过完善生产体系,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自然环境;各经济和社会组织共同利用统一的基础设施,可以节约社会公共投资,获得外部经济效益。

辨析经济地域综合体和经济区[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1)经济地域综合体

经济地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经济意义在于,能够促成区域内各经济部门的有机结合,通过专业化与协作,形成内部联系紧密的经济系统,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提高产出能力和效益;通过完善生产体系,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自然环境;各经济和社会组织共同利用统一的基础设施,可以节约社会公共投资,获得外部经济效益。(2)经济区

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二、简答题

经济区的基本特征。[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经济区作为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有区别于其他空间组织的特征。经济区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1)组织上的同质性或群体性

从组织的角度看,经济区内的经济活动具有相对的同质性,即区内的经济活动是属于某一类的经济活动,并且它所依赖的主要资源和要素的基础相似;或者,经济区内的经济活动具有群体性,即它们依据经济上、技术上的联系而组成经济系统。所以,经济区在组织上是一个整体,有着自己的边界,是区域经济中相对独立的组织单位。(2)空间上的相对排他性

经济区具有比较明确的空间边界,但是,如同所有的地理边界一样,经济区的空间边界也呈现出过渡性,而不是一条绝对的界线。就同类同层次的经济区而言,一个经济区在某一时间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具有排他性,即不可能有另外一个性质和层次相同的经济区与它共享这个空间。(3)对外联系的开放性

从对外联系的角度看,经济区是开放的经济系统。其内部经济活动的存在和变化时刻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经济区也在对外的联系中扩散自己的影响,提高自己的地位。正是开放性的作用,经济区才获得了来自外部的支持和推动,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4)组合上的层次性

从经济区的概念中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一个经济区所占据的地理空间是有限的。所以,经济区有大小之分,这是其经济活动规模和空间规模的反映。就同类经济区而言,从空间的纵向看,经济区可以分成若干层次,且上下从属或包含,反映出它们之间在规模、经济活动内容等方面的差异和纵向联系;从空间的横向看,每个层次又有若干个规模大体相当、各具特色、具有横向经济联系的经济区。

三、论述题

请从4种理论视角解释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的机制。[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研]

答:关于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化有多种解释的理论视角,主要的有集聚经济原理、交易费用理论、创新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1)集聚经济原理的解释

根据集聚经济原理,产业集聚能够产生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能够有利于相互之间开展分工与合作,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学习,从而使众多的中小企业通过外部的合作而获得规模经济。由于集聚而增加了企业的数量,相互之间建立垂直或者水平联系,扩大了产业集群内部的生产范围,使中小企业通过就地拓展业务联系,增加发展机会,从而获得外部范围经济。具体来说,产业集聚可以使企业通过互为客户,增加了本地市场需求,节约运输费用和降低原材料价格,以及开展集体性的营销活动,使生产成本降低,边际收益递增。特别是,集聚地往往成为产品的市场中心和信息中心,不仅有利于降低营销成本,还可以产生“区域品牌效应”,获得营销优势。正是这些方面的有利因素,促成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持续发展。(2)交易费用理论的解释

根据交易费用理论,企业在空间上集聚使得交易的对象和空间范围相对稳定,有利于减少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同时,众多中小企业的集聚增加了本地市场的参与者数量,有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在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联系根植于地方社会网络,更容易建立互信,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克服机会主义,降低交易的成本,进而促进产业集群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本地市场成长,潜在需求的增加,也会促使分工深化,并使企业集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个过程具有循环累积的效应,导致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不断持续。交易费用的降低,对于每个企业来说可以在分工的基础上建立网络化的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增强发展的竞争力。(3)创新理论的解释

创新对于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创新理论,企业在空间上集聚,可以从两个方面促进创新。

①众多的中小企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中介机构、研发机构、教育培训机构、有经验的消费者等集聚在一起,为企业创新提供所需要的良好环境条件,有利于专门化知识的积累和传播,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创新。

②在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也为开展创新提供了外在的动力。创新所产生的财富示范效应,也会引导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创新的行列。(4)产业组织理论的解释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在产业集群内,由于有本地的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基础设施、市场需求等构成的较好的发展环境,企业的创建和衍生相对比较容易。同时,金融、管理、产权交易等方面的条件较好,企业的退出也比较方便。所以,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进入和退出壁垒都较低,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发育和成长。在同一产业中,由于产业集群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对于产业集群外部的企业进入到该产业内部就构成了较高的壁垒,从而为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第9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一、名词解释

梯度推移理论[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梯度推移理论是建立在产品周期理论之上的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部门是兴旺部门,则被认为是高梯度区域,反之则是低梯度区域。

二、论述题

简述区域分工理论,并分析海峡两岸经济分工与合作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研]

答:(1)区域分工理论

①成本学说

成本学说是运用生产成本的比较来解释国际分工的一种理论。这里,主要介绍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a..斯密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

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适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根据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就可以使成本绝对降低。然后,彼此进行产品交换,则对有关国家都有利。

b.李嘉图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

他认为,由于资本和劳动力在国家间不能完全自由地流动和转移,不应该以绝对成本的大小来作为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则,而是要依据比较成本来开展国际分工与贸易。

②要素禀赋学说

要素禀赋学说是由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学说的基本思想是,区域之间或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是它们之间出现分工和发生贸易的主要原因。一般地,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利息率水平相对低于工资水平。在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工资水平相对低于利息率水平。所以,如果各个国家都密集地使用丰富的要素生产商品就能获得比较优势。也就是说,资本丰富的国家可以较低廉地生产资本密集型商品。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则可以较便宜地生产劳动密集型商品。在国际贸易中它们就能够出口使用低廉生产要素比例大的商品,进口使用昂贵生产要素比例大的商品。

③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从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视角进行了解释。规模经济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就是来自单个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带来收益的增加。外部规模经济来自企业的集聚,它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与要素禀赋差异一样提供了国家贸易的基础。为了追求内部规模经济,企业就需要选择专业化的方式以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并保持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④竞争优势理论

竞争优势理论由波特提出。他认为,一个国家某产业的竞争优势由生产要素,国内需求,支撑产业和相关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这四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同时,还与机遇和政府作用相关。前四个因素相互组合形成一个菱形结构,形似钻石,因此常被称之为“钻石理论”。(2)海峡两岸经济分工与合作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①科技与创新的需要

当今世界以知识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为特征,高科技需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使国家与民族延续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海峡两岸都面临世界经济新格局和新挑战,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实现科技与经济的跨越,以全民族利益为基础,优势互补,互信互惠,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②消费与投资市场的需要

大陆投资环境已向法制化迈进,而且释放出许多惠及台湾同胞的利好政策,为台湾同胞在大陆投资商贸,创造了极为良好的条件,诸如可享受国民待遇,又可享受产业优惠政策等。

④产业升级互补的需要

海峡两岸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存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发育程度的差异,海峡两岸经济合作在此基础上进行互补的.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快速成长和台湾经济转型的进展,海峡两岸科技与经济合作,已不是一方需要资金,另一方利用廉价劳动力的简单互利行为,现在已有的产品,造成了双方外销市场的高度重叠性,形成"此消彼长"的现象。

历史的教训,国际科技竞争的严峻,两岸相互依存关系的重要性,都要求消除恩恩怨怨,凝聚当代海峡两岸中国人的理性思考和对新世纪的全部自信,将海峡两岸资金,科技,自然资源,信息,人才和市场,整合成一体化,增强创新意识,科技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振奋民族精神。

第3篇 经济活动全球化

第10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本章暂未编选名校考研真题,若有最新真题会及时更新。

第11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

本章暂未编选名校考研真题,若有最新真题会及时更新。

第12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

举例论述经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经济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是矛盾统一的关系。(1)经济空间问题上的“全球化”和“地方化”之间的矛盾已十分尖锐“思维全球化、行动地方化”,根据区域需要对现代技术进行地方化改造是跨国公司成功的秘诀。现在的技术改进与一个多世纪前已大不相同。19世纪的技术改进主要是对自然资源的适用性、国内消费者需求的不同的改造。而今天技术改进是基于生产技术和组织结构革新,以使产品达到既能体现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又体现民族和地区的特色和价值的目的。

经济全球化引起了经济活动空问格局的变化。地理空间上邻近企业的共同性增加,同时人们和国家个性化要求也随之增加。经济一体化、地方文化传统建设加强同时发生、相伴而生,构成了一个矛盾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2)地方化与全球化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从文化和产品的角度看,全球化是一国的产品拥有国际统一的标准、规模和品性,并且能被国际社会认可,在世界各地流行。地方化与全球化之间表面上是矛盾的、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在地方化过程中,全球化的因素必然影响到当地的价值观、文化观。华亭宾馆作为上海较早的合资企业,其员工最初不习惯国际规范经营服务所要求的严格管理,时有抱怨、甚至辞职。然而,就是这种本土文化和国际通则间不断的冲突、融合过程才逐步形成了华亭宾馆管理的特色,保证了华亭宾馆经营的效益。另一方面,强烈的地方化(民族化)有利于全球化发展。从艺术交流情况来看,富有浓郁民族风味的舞蹈、音乐和美术容易走向世界。华裔美国服装设计师维维恩·谭在设计现代服装时充分考虑民族特色,她把一种中国典型的色彩艳丽的牡丹花图案用黑白两色印在预先打了褶的聚酯乔其纱面料上,另外还把中国典型的刺绣蝴蝶和花朵加在编织服装和尼龙服装上。谭女士设计的服装受到了欧美、亚洲和大洋洲大百货店老板的欢迎。当然,本土化的东西进行全球化的关键在于商业包装和因地制宜。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在比较圣诞节和春节时说,圣诞节在东南亚盛行与其商业化的节日行为密切相关。华人的春节若能商业化,即根据传统故事和人物对室内外、商业橱窗等进行装饰,使春节既有节日气氛、商业上又有利可图,春节也会成为世界节日的一部分、走向全球。

第4篇 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与新近进展

第13章 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企业问卷调查法的目的与问卷设计原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研]

答:(1)企业问卷调查法的目的

这里的公司调查是指对一定数量的公司进行同样的调查。其目的是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找出答案;或根据已有文献和经验提出一些理论假设,通过调查数据来验证这些假设的真伪。(2)问卷设计原则

①所问问题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如:在询问企业跨国扩张因素时,在发展中国家要考虑市场和成本诸影响因素,在发达国家可能还要考虑技术因素。如果仅在选择中列出市场和成本因素,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为了使所问问题符合实际情况,准备研究十分必要。

②问题数量应该适中。问题太多,不利于应答,甚至使应答者产生厌烦和畏难情绪,影响回答的质量和回收率;从调查者的角度,也不是问题多就好。问题太多也不便于综合整理和分析。所以,围绕着调查目的,所问问题应尽量集中明晰。问题数量以当面访问调查不超过30min完成为宜;如果是问卷自填,最好在10min以内完成。

③所列问题必须符合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能力。凡是被调查者不可能了解或不适宜回答的问题,不应提出。

④尽量避免禁忌和敏感性问题。如公司内部关系的调查,不宜涉及领导之间、上下级之间以及员工之间的矛盾;对跨国公司的调查,尽量避开国家间的政治敏感问题。一般来说,公司的未来市场发展的详细规划和技术发展方向均是公司的机密,在问卷中不宜问及。

第14章 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

本章暂未编选名校考研真题,若有最新真题会及时更新。

第二部分 课后习题

第1章 绪 论

本章暂无课后习题详解

第1篇 经济活动区位

第2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概念题

1.区位

答: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2.区位主体

答:区位主体是指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例如人类活动包括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其内容或实体都是区位主体。

3.区位理论

答: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涵义,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下,从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另一层与前者正好相反,即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区位理论可以分为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

4.区位条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