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知人善任能力塑造与提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4 12:37:23

点击下载

作者:于慎之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领导干部知人善任能力塑造与提升

领导干部知人善任能力塑造与提升试读:

第一章 知人善任要坚持党性原则

坚强的党性,是成为高素质领导干部的首要条件。领导干部对党的事业,对党和人民负有重任。其党性是否坚强,不仅关系着个人形象,而且关系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坚持党性原则,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大局意识,牢记宗旨观念,坚持用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武装头脑,提高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站在讲大局的高度开展工作,站在顾大局的高度思考问题;围绕服务发展、推动发展、加快发展、融入发展来动脑筋、想办法、做工作;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最终标准。否则,就会失去原则性、失去方向性,贻误党的事业,损害人民的利益。

第一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同志认为,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一个政治集团也好,一个人也好,在人的问题上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是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第二种是人民的敌对分子的利益。第三种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他指出:“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这就明确地指出,党员干部所做的一切都要为了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利益。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今天,已经走过了80多年的历程,这期间,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改变。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衡量一个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的生活目的都不尽相同,甚至根本对立。比如,有的人喜欢为自己活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这些人的人生哲学。在他们看来,人生的意义,甚至全部意义,不过是尽量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追求;有的人虽然也有“奉献”精神,但奉献的对象,仅限于家庭和亲友,只喜欢营造自己的安乐窝和小天地,对人民群众的利益根本不闻不问。这些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和党员干部的人生观格格不入。优秀的党员干部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深入群众,了解并反映群众的情绪、群众的疾苦、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一直以来,党员干部中都不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公仆: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牛玉儒、严大平……被誉为“百姓”梁雨润,是其中一个。梁雨润是山西省运城市纪检委副书记,2003年他同杨利伟、钟南山一道被评为“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是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人。之所以获此殊荣的,是因为他切身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在纪检监察战线上工作了十多年,查处了大量腐败案件,为群众解决了大量的冤屈、难题和纠纷。

以一口水井为例。2003年春,运城师村发生一起棘手的打井纠纷,被相关部门当作“皮球”踢来踢去,难以解决。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师村东边有一块上千亩的高产葡萄园一直干旱缺水。第一村民小组许家兄妹就在村东打了一眼深水井,租给村民们使用。作为唯一水源的许家商品井水价天天见涨,第五、六村民组的乡亲们无法接受,便决定集资在离许家水井不远的地方打一口深水井。许家以两井相距不到500米违反水法为由,把村民们告上了法庭。法庭一再调解未果,村民强行开钻,许家寸步不让,打井设施被砸,流血冲突一触即发。

李引兰是第五、第六村民组推举的上访代表。2000年3月4日,李引兰在经历了4个月的上访磨难后,瞒着家人和乡亲,怀揣老鼠药上县城,抱着“如果今儿再见不上管事的官,就死在县委门前”的想法。这天,她来到信访室门前哭诉,正好梁雨润下乡回来。梁雨润把李引兰搀扶进办公室,问:“大姐,你这是咋啦?吃饭了吗?有啥话你说。”然后他双手捧上一碗热面。李引兰手捧热面,大哭起来,像遇见亲人一般,便讲起了打井事件的始末。听了她的哭诉后梁雨润说:“大姐,你先回去,这事交给我来处理,一定让乡亲们满意!”李引兰将信将疑,就回去了。

第二天一早,150多名乡亲打着横幅,开赴运城集体上访,被匆匆赶来的梁雨润拦在村外。梁雨润从早晨8点到晚上10点,一直给双方做工作,可是三套解决方案都遭拒绝。比如其中的一套较为可行的方案是把第五、第六村民组要打的井位从村东移到村西。可是这样就要多花十几万元,还不一定能打出水来,有很大的代价和风险。梁书记当即表示:“这个代价和风险我来解决,打出水来你们浇地,若打个黑窟窿由我承担!”

此后一个多月里,梁书记带着村干部,三上太原、五跑运城,为打井挨门求人……在新井打到363米时终于出水了,而且水量很大,每小时出水量高达50吨。村民们兴高采烈打电话给梁书记报喜!

事后梁书记却说:“老百姓会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老百姓就是老百姓,鸡毛蒜皮的小事,对老百姓本人就可能是天大的事情。处理不好,就会酿成恶性事故;如果处理得好,老百姓顺气了,就会真心拥护党、拥护政府、拥护社会主义,所以小事不小。”就这样,梁雨润同志从人民需要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服务,把平凡的岗位变成了践行党性的舞台。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每一个领导干部无论职务高低,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党性意识,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贯彻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力争为党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当然,在选拔和评价一个领导干部是否符合格时,也要以能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重要标准。

第二节 大局观念

顾全大局,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毛泽东同志早就告诫全党:“一定要顾全大局,当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发生矛盾时,要自觉服从大局,以维护党的整体利益。”领导干部树立大局观念,能坚持党性原则,处处站在大局的高度,事事能考虑全局的利益,可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反之,如果一个领导干部没有大局观,则只能发挥个人的作用,而不能协调其他人的积极性,其人生的境界也将变得低俗狭隘,视野将变得局限狭窄。

东汉政治家曹操能够吸引大量人才为他服务,源于他在识人用人方面的策略。这些策略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大局观念,从“击鼓骂曹”这件事上就可见一斑。

祢衡是东汉末年的名士,在少年时就已经显现出了过人的才气,记忆力超强,过目不忘,善写文章,长于辩论。但是,他的脾气却很坏,傲慢、暴躁,动不动就开口骂人。祢衡与孔融关系较好,而孔融是曹操的谋臣,所以就向曹操举荐了祢衡。

在曹操看来,祢衡不过是一个徒有虚名的舌辩之徒,再加上祢衡素有性情高傲的名声,因此曹操对孔融的推荐并不怎么感兴趣。有一天,曹操在府上宴请文臣武将,在礼毕之后曹操故意不给祢衡设座。祢衡看到曹操如此倨傲无礼,心中很是不满,便挖苦曹操手下都是无能之人,并自夸才能。

曹操知道祢衡善击鼓,想借此羞辱他一番,在宴会上说:“我府中正好缺一个鼓吏,可令祢衡充当此职。”祢衡听了也不推辞,曹操便让他为大家击鼓助兴。那时,鼓吏在击鼓前必须换上新衣服,才能击鼓,表示对宾客的尊重。只见祢衡仍旧穿着他的那件旧衣服,来到厅堂的大鼓前,拿起鼓槌就槌了起来。祢衡鼓了一曲《渔阳三挝》,此曲音节殊妙,渊渊有金石声,在座的宾客听了,都觉得酣畅淋漓。这时,几个鼓吏官员却严厉地对祢衡说;“不是让你在鼓槌之前要先更衣吗?为什么不换新衣?是不是连鼓吏都不想做了?”

一贯傲慢的祢衡哪受得了这等气?一怒之下便当着众人的面将破旧衣服脱下,赤着上身,厅中宾客见了大惊失色,掩面回避。曹操大声斥他责道:“庙堂之上,何太无礼?”当时曹操身边正站着脾气暴躁的保镖许褚,早已按捺不住,拔剑想要杀了祢衡,但是曹操拦住了他。

祢衡心想,如此一来,曹操多半想要杀了自己,不如来个一不做二不休,先痛骂他一顿,也许可以留下一个清白的名声,于是他在厅中大声反驳:“赤身露体,方显得我祢衡是个清白之人。”

曹操听了,不禁怒从中来,对祢衡说道:“你说你是清白的,那倒请你说清楚一些,这里谁是污浊的呢?”祢衡回答:“你曹操就是个混浊之人!”此言一出,厅上百官全都大惊失色,孔融更是焦急万分,心想,这下祢衡的性命可保不住了。

接着,椰衡更是毫不客气地骂道:“曹阿瞒,你不能识别贤愚,是眼浊;你不读诗书,是口浊;不采纳忠言,是耳浊:不通晓古今,身浊;容不下诸侯,是腹浊:常常心怀篡逆,是心浊!我堂堂一位天下名士,你却让我做鼓吏,就像阳货轻视了仲尼,臧仓低估了孟子—样!想要成就王霸业,哪有如此轻视人才呢?”

这时曹操虽然非常愤怒,但还是冷静地对祢衡说道:“祢衡,你不是说我让你做一个鼓吏是委屈了你吗,现在我就分派给你一个好差使,命你作为使者前往荆州说服刘表和刘备归顺于我,如果他们二人前来归顺,我便任命你为公卿。”

曹操使命人备马三匹,令两个大汉协助祢衡前往荆州。事后,曹操对孔融说:“祢衡这个人,如果我要杀他,就像宰一只麻雀或老鼠一样容易。只是想到此人—向有些虚名,远近所闻。今天如果我为了逞一时之快杀了他,天下的人必定骂我。”

曹操能够容忍祢衡,确实是明智之举。其实他这样忍气吞声,只是为了顾全大局。面对祢衡放肆的羞辱,若不能保持冷静,肯定会落得忌才害贤的罪名,使天下人才都对自己望而却步。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之所在。在用人方面讲究大局观念,就是就是要把选人用人置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去认识、去思考、去部署,对每个干部职位的安排,都要符合班子结构优化和整体功能充分发挥的需要,尽量保证班子结构的合理性,尽可能优化班子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使班子成员的年龄呈梯次分布,性格特征和知识结构互补,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充满活力的领导集体。同时,也要以群众的意见为衡量标准,多用有知识能力,兼具大局意识、不计眼前得失的人才。

第三节 党管干部

1962年,邓小平在谈及执政党的干部问题时就明确指出:“党要管党,一管党员,二管干部。”这是党的领导人对“党管干部”原则的最早阐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继续强调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

党管干部强调的是党对干部工作的领导。这种控制和领导,是所有执政党都必然履行的职能。它的实质就是坚持党对干部人事工作的领导权和管理权,主要内容包括:制定干部人事工作的方针、政策,牢牢掌握主导权;推荐和管理好重要干部,着力提高控制力;严格按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干部任免程序管理干部,坚持党委集体讨论决定干部;指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负责干部人事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监督;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管理干部;运用科学的用人机制、管理体制和方法来管理干部;依靠制度管理干部。

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又赋予了党管干部原则以新的时代内容。最重要的,就是要由党来领导、组织和支持人民群众按照党的干部标准和干部政策,参与选拔、管理、监督干部,使群众对干部的选拔任用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实现干部人事管理的民主化;就是要遵循干部人事管理的客观规律,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实行宏观管理和分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广泛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实现干部人事管理的科学化;就是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建立健全干部人事管理的法规体系,推进依法管理,实现人事管理的制度化。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关键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首先,干部人事工作的方针、政策必须由党委负责制定,不能政出多门。在各级党委内部,也要有合理的权限划分。凡属关系全局性质的干部人事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干部的基本标准,必须由党中央统一制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和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必须由党中央决定或批准。地方和部门党的组织在贯彻执行中,可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制定一些具体的政策规定和干部标准以及改革措施。但这些具体规定必须与中央的方针、政策相一致,有的在实施前,还要报经上级党委和主管部门审批。

其次,各级、各方面的重要干部必须依照权限,由各级党委直接管理,决定任免和推荐。在这个原则下,干部管理的有关工作,可以由党委组织部门统一办理,也可以由党委其他部门办理,还有一部分由政府人事部门办理。但不论怎样分工,都必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在党委组织部的协调和指导下,严格按照党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选拔任用干部必须经党委集体讨论,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作出决定,不能由任何个人专断。

第四,正确处理党委推荐干部与人大依法选举和决定任免干部的关系。党中央和地方党委向国家机关推荐领导干部,是实现党对国家事务领导的重要保证,是执政党地位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体现,也是各级党委的重要职责。但是推荐干部不同于直接任命干部。选举和决定任免国家机关领导干部,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

总之,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就是要在干部的选拔、考核、培养、任免、奖惩等各个环节中,严格按制度、程序办事。积极推行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民意测验、公开选拔、任前公示、考察预告制等多种制度,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注重社会公论,切实保障群众在干部管理上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让群众在干部管理上真正有发言权,使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权利和意愿,使选出来的干部能满腔热忱地为群众办事,对群众负责,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党管干部原则是党的基本组织路线,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个重要保证,是党和国家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是党持续执政的根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动摇。

第四节 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最根本的制度,也是我们传统的制度。坚持这个传统的制度,并且使它更加完善起来,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命运的事情”。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民主集中制的民主,是指党的组织和党员意愿、主张的充分表达和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发挥;民主集中制的集中,是指全党智慧、力量的凝聚和行动的一致,成为具有强大战斗力的统一整体。党的历史经验表明,什么时候坚持民主集中制,党和人民事业就兴旺发达;什么时候违背民主集中制,党和人民事业就遭受挫折。

有一个厂子连年亏损,陷入了“等米下锅”的处境。这时,调来了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厂长。老厂长经验丰富,遇事很有主见,善于把握关键环节,从不人云亦云。他做事总是那么认真,很少有笑脸,所以人们都觉得他有点固执,也有点怕他。和他一起工作的党委书记也是个很有能力的人,顾全大局,会团结人。他和厂长大事能统一,小事能商量,意见不一致时,书记就保留意见,从不和厂长争执。班子里其他成员也都能和他们形成合力。由于他们的共同努力,一个连续五年亏损的企业,在他们手里终于扭亏为盈,实现了连续三年的盈利。

这五年来,老厂长采用的都是集权领导方式:生产经营方针由他决定;一切开支由他“一支笔”批准;人员使用由他一人确定;生产经营大小事情都由他一人说了算。可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效益越来越低,问题越来越多、越大。不仅是领导班子成员,其他人员包括工人等,积极性也都越来越不如以前高了。

因为大小事情都是厂长一个人说了算,厂务会议、党政联席会议等等,大家都是听厂长一个人的意见,并且形成了习惯,谁也不再考虑和提出什么不同意见,因此各种会议都徒有虚名,众人的智慧都得不到了应有的发挥;大小财权、人权都是在厂长手里,无权的其他干部的作用更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而厂长长期、持续超负荷地运转,精神和体力都感到越来越吃不消……

有些有见解的领导干部就说:“老厂长采用的这种集权领导方式,在最初厂里没有支柱产品,管理混乱,连年亏损的情况下,这种集权领导方式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集中力量办成事情,也可以避免矛盾和争论不休的问题发生。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厂里有了支柱产品,管理得也井井有条了,长时间采用这种方式,只能‘事与愿违’走向反面。”

老厂长感觉这话很有道理,而且他深感自己的工作越来越困难,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就开始一点点地改变自己。他开始注意尊重和倾听别人的合理意见;开会时充分发扬民主,先让别人说话;大事情先找相关主管领导商量;遇事多和书记讨论沟通;下放一些必要的财权和人权……就这样,下面的人也发现了他的变化,积极性也一天天高起来,工作自然也越来越顺了。他不仅感到自己的精神越来越轻松,而且眼看企业的效益也越来越好了。

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民主和集中是对立和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不能片面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要选好、用好领导干部,一定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中大家的智慧,决不允许把个人凌驾于集体之上,搞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

具体来说,在选拔领导干部的过程中贯彻民主集中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坚持严格的用人标准,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干部工作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干部选拔工作中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看政治品行、生活品行,看艺德、官德。不能只盯着那些经常抛头露面的同志,忽视埋头苦干的同志,在干部选拔工作中要平等对待,用那些善于抓科学发展、善于真抓实干、善于开拓创新的人,注意从基层选拔优秀人才,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其次,增强选拔的透明性,充分发扬民主。在干部的选拔任用过程中要打破神秘色彩,突出“群众希望了解的”和“需要群众了解的”这个重点,做到能公开的都及时公开,保证党员群众广泛知情。同时,坚持走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干部思想政治素质高不高、作风好不好、政绩突出不突出,群众自有公论。大多数群众拥护的干部不一定都能当上领导干部,但是大多数群众不拥护的干部决不能让他当领导干部,一定要处理好这个关系,提高干部工作群众满意度,坚持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

再次,创新考核机制,提高选拔的公正性。干部的考核要内容全面、指标客观、考核公正。在考核过程中,坚持分类指导,将考核分为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突出个人德才、工作实绩、群众公认。在考核方式上,既要坚持传统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等办法,又要积极探索社会评议、民意调查等方式,多视角、多层次、大范围地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

最后,坚决治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群众公认是干部选拔工作不出或少出偏差的有力保证,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干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在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工作中,坚持从严要求、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弘扬正气,坚决打击歪风邪气。对行贿买官、受贿卖官的,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选举中搞拉票、贿选等非组织活动的,以及对封官许愿或者为跑官要官的人说情、打招呼,以及泄露酝酿、讨论干部任免情况的,等等,都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他在讲话中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外国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的重要战略思想。领导干部如何选人、用人,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最重要的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过程。

首先,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是江泽民同志在综合分析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态势后得出的重要结论。随着人类跨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愈益呈现出不断加速的总体态势,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凸显,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创新浪潮在全球涌动,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正在蓬勃兴起。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观念的不断涌现,为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提供了巨大的能力,也为人类自身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

其次,要辩证地看待人才。人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广义上看,只要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人人都可以成才。另一方面,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才都有其优点和长处,也有缺点和不足。评价一个人,要用辩证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陈云同志曾说:“一个人的长处里同时包含着某些缺点,短处里包含着某处优点,用人就是用他的长处,使他的长处得到发展,短处得到克服。”要正确地分析领导干部的优缺点,舍短用长,不因瑕掩瑜。总之,看干部重在看本质、看主流、看发展,看到其本质和潜力,切忌求全责备,在细枝末节上大做文章。

再次,要打破传统用人思想。长期以来,不少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上存在面子观念、人情观念,搞论资排辈、平衡照顾,重老乡情结、校友情结,重个人喜好,搞任人唯亲。这些观念不利于推动科学发展,不利于选择德才兼备领导干部。领导干部选拔人才,应以科学发展为目标、为动力,以解放思想为武器,敢于打破一切传统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和要求,不利于推进科学发展的用人观念。要努力不搞面子观念、人情观念;打破身份背景限制,不搞任人唯亲;打破个人偏好限制,不搞小圈子,不搞个人势力范围;打破资历、学历、年龄、性别限制,不搞论资排辈,不搞盲目的高学历,不搞盲目的年轻化,不搞性别歧视,真正做到为推进科学发展“不拘一格用人才”。

最后,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人才选拔机制。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必须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选人用人机制;结合实际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现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创新选拔模式,灵活选拔方式,及时为事业发展选拔急需之才、有用之才。实现选才方式的灵活多样可在选拔领导干部时采取公开选拔、公推竞选等形式,选拔中层骨干时采取竞争上岗、交流试岗等形式,选拔专业技术人才时采取公开招考、专场招聘等方式。在选拔干部时既考核知识层次,也考核能力水平,既考察现实表现,也考察工作实绩,既请专家评审,也请群众评判。

做到这些,就一定能能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工作的认可度。

第二章 知人善任要提升自我修养

古语讲:“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真正从公心出发、从公正着眼,就不会被花言巧语蒙蔽、让个人偏好左右;才能做到不争名、不揽功、不图利,甘为“人梯”、善为“伯乐”,唯贤是举,举贤不忌能、无私又无畏;才能把那些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人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中去。

第一节 秉着一颗“公心”

“治国之道,务在举贤;为政之道,首在择人”。选人用人是领导干部的职责所在,可是要选好人、用对人,也是一件很难抉择的事情。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除了过好政策法规知晓关,抓好各项制度落实关,把好选人用人“透明”关的同时,作为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的问题上更应常怀一颗无私欲的、无感情色彩的“公心”,即要大公无私,是出于对事业的考虑,而不是拉关系、搞暗箱操作,更不得行贿受贿、买官卖官。秉承“公心”办事,也是领导者必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和修养。

据报道,某县法院院长主持法院党组会议,不经考试招录自己的儿子为后勤人员。这个岗位虽不是公务员,但有人事部门的正式编制、由财政统发工资、签无固定期限合同,是名副其实的“铁饭碗”。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位院长的儿子还有些智障,不具备正常的工作能力。

这位院长任用自己智障儿子的事情一经报道,遭到了人们的强烈谴责。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不是领导一家之单位,干事创业、为人民服务事业不是领导一人之事业,领导干部应有以单位为重、以事业为念、以发展为要的公德,破除任人以、私任人唯亲的弊端,通过公平、公开、公正渠道,让那些有德操、有才能、有思想的人才脱颖而出,使选用的人才真正适应单位发展、事业繁荣。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位院长如果能把自己的私心和对单位事业发展的公心兼顾起来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

怀抱公平之心,是一个人德高品正的表现,更是用人办事的准则。领导干部用人办事若能大公无私,就会获得群众与部属的敬重和信任;倘若办事不公平,偏袒喜欢的人,或者趋炎附势,便会败坏风气,破坏正常秩序。唐代的大理寺少卿戴胄,就是一个能秉承“公心”办事的人。

贞观元年,唐太宗召重臣长孙无忌入宫议事。长孙无忌匆忙之中忘记了解下身上的佩刀,径直而入。由于他是太宗身边近臣,私交甚厚,守门校尉也没有认真检查。等长孙出来的时候,守门校尉才发现他身上挂着佩刀。按照唐律,臣子携带兵器入宫禁被视为对皇帝的不敬和威胁,所以长孙无忌和监门校尉都触犯了法律。

这件事报告给了唐太宗,唐太宗感到非常棘手。唐太宗与长孙无忌两人私交深厚,一方面,长孙无忌战功卓著,李渊太原起兵后,长孙无忌便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长孙无忌又是这场政变的策划和组织者之一。另一方面,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亲哥哥。如按律处置,长孙无忌必死无疑,但就造成了忘恩负义、不顾亲情。而如果不处置这件事,则枉法徇情,难以服众。唐太宗思来想去,就召集大臣们到朝堂之上,让大家讨论此案该如何处理。

当朝宰相封德彝认为,长孙无忌只是—时疏忽,不能算作犯法,应改判徒刑两年,按照贵族官僚徒刑可用铜来赎罪的规定改罚赎铜20斤;而校尉麻痹大意,没有及时发现长孙无忌带刀,应判死罪。唐太宗听后,甚合心意,这样就可免长孙死罪,只罚金就可以了。

这时,大理少卿戴胄挺身而出,认为这样有失公平,于是据理力争道:“无忌带刀入宫,校尉没有发觉,两方面都是由于一时疏忽,如果量刑,应一视同仁,怎么能重此轻彼呢?陛下若念无忌之功劳,便不交由法司依法律处断,这样的那固然会宽恕长孙无忌,但若依法律,仅罚铜是远远不够的。守门校尉因无忌而致罪,若论过失,二人一样。若一人生,一人死,有悖于情理。所以,请对校尉也从轻发落。”

唐太宗听后,无话可说,就吩咐大臣们继续讨论。再次商议时,宰相封德彝仍然维持自己原来的意见,戴胄也寸步不让,坚决要求据法重新判决。唐太宗觉得戴胄说得有理,终于接受他的意见,将长孙无忌和校尉都予免罪。

长孙无忌和封德彝都大权在握,更有皇帝偏袒。可是戴胄不畏权贵,秉公直言,坚持公平断案,正因为他态度公平合理,唐太宗最终才采纳了他的意见。

历览古今往事,公平之心不可缺。在失去街亭之后,尽管马谡与诸葛亮素有交情,诸葛亮要以公平服众,也不得不挥泪斩了马谡,才不至于在日后出现类似事件时有人说三道四。同样,曹操曾规定,任何人的马只要进入百姓的田地破坏了庄稼就要格杀勿论。但当他自己的坐骑误入田地后,曹操也“割发代首”,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他执法的公平之心。

俗话说:“公道自在人心”,“公道不公道?自有天知道”。在选人用人上,公道不公道,只有干部知道,也只有群众知道。如果选人者出于公心,自己公正,那么心术就正,选人用人就会公正。正所谓“有公心在,则权色难侵”,作为领导干部,应提高自身素质,以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抛弃私心杂念,怀揣一颗“公心”,从事关党和国家发展、事关地方发展的大局出发,这样真正的人才会有机会登场。

第二节 克服嫉贤妒能

伏尔泰说:“凡缺乏才能和意志的人,最容易产生嫉妒。”古今中外,关于嫉贤妒能的事情很多,如庞涓残害孙膑,李斯陷害韩非,曹操杀杨修,周瑜悲叹“既生瑜,何生亮”。相传刘希夷作《代悲白头翁》,宋之问看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联,极其喜爱,就问刘希夷有没有示之于人,得到否定的回答后,便央求刘希夷把这两句送给他,随后用在了自己的长诗《有所思》里。诗人的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凝聚着自己的心血,岂能随随便便拿来送人情?刘希夷没守信用,在答应送诗给宋之问以后却又公之于众。宋之问恼羞成怒,遂叫人用土袋将刘希夷活生生地压死。可见,嫉妒的危害有多大。

嫉妒的范围很广泛,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兄弟之间都有存在的可能。但是,一般来说,嫉妒最容易发生在与自己熟悉的圈子里,人最容易嫉妒与自身状况大体相当的人。人们不会去嫉妒名人的丰功伟绩,不会嫉妒百万富翁的财富,却不能容忍自己身边的人比自己进步快、运气比自己好。

有一家大毛纺厂,原先该厂正副厂长能通力配合,管理协调,工人积极性也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厂子效益一直不错。但是有一年,正厂长出国进修,来了个代理厂长,而这位代理厂长是位嫉贤妒能的人,他认为副厂长在厂里根基深,业务水平比他高,他新上任,在不少问题上是副厂长说了算,严重影响了他的威信。于是,找借口将副厂长调至其他厂,而把一直跟他工作的秘书提为副厂长,并把一批唯命是从、不学无术的人提拔到各级岗位上来。结果厂里乌烟瘴气,不少能力强的人才被迫先后离厂到别处工作,形成了“武大郎开店”的局面。该厂当年产值就下降百分之儿,第二年又下降百分之十五。直至厂长出国回来,局面才扭转。

这位代理厂长嫉妒副厂长,就是因为两人地位相当,所以对副厂长比自己做得好而感到酸溜溜地不舒服。其实,嫉妒之心是一种正常的情感,是拥有正常心态的证明,人皆有之。比如,看见自己想做而无法做到的事情,别人却可以轻易地完成,因而出现嫉妒的情绪,就属于正常的心理行为。但是,如果一味地沉浸正在嫉妒的情绪中不能自拔,甚至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嫉妒就变成了一桩坏事。

领导干部嫉贤妒能更是贻害无穷。当国家需要成千上万才华横溢的人才的时候,嫉贤妒能的白眼、红眼、非议、嘲讽,使人才不仅不能脱颖而出,反而身处困境、逆境,心灰意冷。当现代化建设需要多方面人才通力合作的时候,相斥、相轻、暗斗、明争,使彼此力量抵消,无法拧成一股绳。在嫉贤妒能之邪风把一个个贤能之士吹散吹倒的地方,难免让一些平庸之辈成为坐食其利的渔翁。

报载,某县召开政协七届三次会议,在开幕大会,县政协委员、县委办副主任胡某做了关于招商引资的发言。据在县委工作的一位领导说:“发言很有水平,指出了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然而,这一“有水平”的发言却引起了县委书记郑某的不悦。他当场指出胡某的发言严重违反政治纪律,个人主义膨胀,还批评了县政协主席和县委办主任,责怪他们不对发言材料把好关,并要求把发言材料收回。

会后,县委书记郑某立即召集了县长、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县纪委书记、县委办主任等开了一个小会。在这个小会上,郑某讲了几点意见,大意如下:一、胡某有政治野心,目无组织纪律,个人英雄主义膨胀;二、停止胡某县委办副主任职务,交出办公室钥匙;三、要胡某下农村带队搞两个月,回后另行安排,调一般科局任副职;四、胡某要向县委写出深刻检讨。

现在,全国各地都通过不同形式广纳贤言,倾听不同阶层的意见和建议。不管政协委员胡某的意见建议是否符合实际,总是体现了他一个人的思想和见解,有其个人的闪光点。而且胡某在县委办工作,对县情和县委动态掌握的比较清楚,写出的发言材料肯定会紧贴县委的决定。结果,这样的发言材料居然引来了县委书记的不悦,政协委员也受到了不应当的处分,实在是不可思议。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胡某的“发言很有水平,指出了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所以,郑某就产生了嫉贤妒能的狭隘心理。另外,胡某“有政治野心”,就让人听着有点封建社会皇家篡位的意思,县委书记郑某显然把自己当成了土皇帝,其素质修养之低可见一斑。

嫉贤妒能是阻碍社会进步的一大障碍。如果一个领导干部总是用心别人胜过自己,过分分心去考虑如何战胜别人,把精力放在为别人设置障碍上,总设法找别人的毛病,挑别人的刺,他不仅不能选出真正的人才,也不能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进步。美国加州大学查尔斯·加菲尔德教授在对各行各业一千五百个事业上有成就的人进行研究后认为,这些成功者有一些共同特点,其中一条就是这些人是在与自己竞争而不是与他人竞争。他们想的是尽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好,乐于集体协作。他们懂得,集体的智慧更利于解决棘手的问题,而很少想到怎么打败对手。

经济要振兴,科技要飞跃,国家要强盛,没有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才,没有各种人才竭诚尽力的贡献,都会化为泡影。而嫉贤妒能之心,只能僵化关系,影响工作,阻碍进步。领导干部要在自己的岗位做出贡献,做到知人善任,就一定要克服私念,正确认识自己,学会替人着想,克服嫉贤妒能之心。

第三节 具备容人之量

宽容大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纵观古今中外,但凡有所作为的人,除了自身拥有卓越的才智和执着的追求以外,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秉性,那就是心胸宽广,能够以宽广的心胸去对待世间万物。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心胸宽广不仅是领导者的为政之道,也是做一个成功领导者的基本素质。

领导干部具备容人之量,首先能够容忍有毛病、有缺点的人,不计较细枝末节,不求全责备,更不能拿着放大镜去看别人的缺点。古人云:“水之情则无鱼,人只察则无徒”。如果把自己看得过于高洁,而对别人的毛病和缺点看得过于严重,对人的要求过于严苛,就难免使人对自己敬而远之,以至于“曲高和寡”,失去凝聚力和号召力。

春秋时,楚庄王一次大宴群臣,让自己宠爱的一位妃子斟酒助兴。酒宴非常热烈,一直进行到晚上。楚庄王见大家都在兴头上,于是索性唤来兵丁,点起灯烛,又令侍从搬来好酒,让大家喝个够。席间,忽然刮来一阵大风,一下子把灯烛全部吹灭。宫中一片黑暗。恰在这时,一个喝得半醉的将军忙乱中起身,正巧拉住了一位妃子的衣服,被拉住衣服的妃子大惊失色,恼羞成怒,一把扯断了他的帽缨。随后,妃子走近楚庄王,小声对庄王说:“大王,有人想趁黑暗侮辱我,我已经折断他的帽缨,现在证据在此,请一会儿点灯后看谁的头上没有帽缨,大王一定要问他的罪!”

听罢妃子的话语,楚庄王静思片刻,郑重地对妃子说:“寡人今天赏大家酒喝,致使有的人喝醉了,酒后失礼不能责怪。寡人不能为了某个细小的问题就责难大家,伤害寡人的众大臣”。

随后,楚庄王对大家说:“今天痛饮,现在寡人命大家把盔缨拔掉!不拔盔缨不算尽兴。”参加宴会的众臣们,听了楚庄王的这话,有盔缨的人全都拔掉了。然后楚庄王命令重新点灯,君臣直喝到尽兴而散。

三年以后,楚晋大战。有一位将军总是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地冲在队伍的前面奋勇杀敌。楚庄王把那位将军召到跟前,对他说:“阁下这么勇猛,寡人竟然没能及时发现,实在是不应该。但是阁下却一点也不介意,这是为什么呢?”那个将军回答:“臣实在是罪该万死。当年在大王的筵席中,曾因喝醉酒而有无礼之举,幸亏陛下饶了臣一命,从那时起就等待时机为大王效命,以报不杀之恩。”

领导者具备容人之量,还包括敢于任用那些与自己性格不同、意见不合甚至反对自己的人。据行为科学研究发现,75%的人与自己截然不同,但是这些人可能会对自己的成功至关重要。中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就是一个深谙此道理的人。在处理上官婉儿这件事上,充分显示了这一点。

唐高宗时期,皇帝体弱多病,就让皇后武则天代为处理部分政务。随着高宗病情的加重,武则天独自处理朝政的机会越来越多,在朝廷上就慢慢有了公开的势力。唐高宗对武则天不满,就和宰相上官仪商议,决定废掉武则天。武则天反应敏捷,及时认识到了这件阴谋,避免了被废立。但是上官仪却以“大逆之罪”惨死狱中,同时抄家灭籍,一岁的上官婉儿及其生母充为宫婢,被发配东京洛阳宫廷为奴。上官婉儿14岁那年,太子李贤与大臣裴炎、骆宾王等策划倒武政变,婉儿为了报仇也积极参与。但事情败露,太子被废,裴炎被斩,骆宾王死里逃生。上官婉儿知道自己也将被处死,就不再抱任何希望。

其实,唐高宗对上官婉儿是充满同情的,想设法庇护她,但他惧怕武则天,只能借口有病,让武则天决定。按照法律,上官婉儿“应处以绞刑”;若念其年幼,也可施以流刑,发配岭南充军。但武则天则认为:据其罪行,应判绞刑,但念她才十几岁,若再受些教育,是可以变好的。所以,不宜处死。而发配岭南,山高路远,又环境恶劣,对一个少女来说,也等于要了她的命。尤其是上官婉儿很有天资,若用心培养,一定会成为非常出色的人才。鉴于此,武则天决定对婉儿处以黥刑,即在她的额上刺一朵梅花,把朱砂涂进去。并把上官婉儿留在自己身边,“用我的力量来感化她”。

此后,武则天又一直对上官婉儿悉心指导,从多方面去感化她、培养她、重用她。上官婉儿从武则天的言行举止中,了解了她的治国天才和博大胸怀,对她彻底消除了积怨和误解,代之以敬服、尊重和爱戴,并以其聪明才智,替她分忧解难,尽心尽力。

武则天这种容人的大度,反映了一种待人的风格。人是社会中最复杂、最具智慧的生灵,用人一定从心开始,赢得人心必赢得人才,这是以宽容而待人的谋略,也是用人的高超艺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领导者具备宽容的心胸,能够容得下各种人才,不对人吹毛求疵,才能团结各方面的人一起工作,做成大事业。

第四节 做到诚心纳贤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每个人都有被欣赏和信任的心理需要,都希望得到自尊心的满足。因此,对于选人用人的领导干部来说,只有用诚心诚意,才能打动对方,求得人才,留住人才,让人才充分发挥出主动性和创造性。

李更生是“五四”前后我国著名的教育家。1917年秋,他出任扬州省立第八中学校长。他认为,教书育人,重在教员。没有一流的教师,绝难教出一流的学生。因此他当校长期间,走南闯北,踏破铁鞋,广聘德才兼备的教员。只要得知哪里有优秀教员,就会千方百计请至门下。当他得知常州有一位名叫董伯度(即董宪)的理化教员,早年毕业于南洋大学,不仅物理、数学、外语、国文水平相当高,而且教学艺术也属一流,极为高兴,就下决心请他任教。

李更生抓紧时间处理完手头的事情,马上奔赴常州。到达时,常州突降大雪。他顾不得拍打身上的雪花,就急急忙忙地去敲董家大门。他望着前来开门的董老太太,连忙恭恭敬敬地跪下去。老人家见来人行此大礼,连忙将他拉起。李更生自我介绍后,就说明了来意,并—再恳清老太太开恩,动员她儿子满足其心愿。老人家被李更生的真情打动,欣然应允。

董伯度在老母的说服下,决心去扬州八中任教。按预先约定的时间,董伯度应是下午三时报到,而李更生却提前半个小时去校门口恭候。当董伯度乘坐的黄包车尚未停稳,李更生就迎上前问寒问暖,并帮他卸下行李,还亲自陪他到宿舍。董伯度十分感动。此后一心扑在教学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尊崇。

不久,由于董母体弱多病,董伯度提出调回常州的请求。李更生理解他的孝心,不便勉强,再三考虑后,又一次冒着风雪南下常州,向开门迎客的董老太太下跪。董母满含热泪,用颤抖的双手扶起了李更生,并帮儿子打破了调离扬州的念头。

数年后,董伯度鉴于在扬州难以为母尽孝,也不能照顾妻小,思虑再三,他又一次向李更生提出了调回常州的请求。出乎意料,李更生这次竟当即应允了,并在这天晚上专门为他设宴饯行。宴会后,李更生约董伯度一起去看望一位朋友。两人踏着月色,倾吐着肺腑之言,不觉间来到了一条幽静的深巷。李更生停下脚步,微笑着说:“要看的朋友家到了,董先生请进!”董伯度推门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只见老母亲和妻子儿女一个个笑脸相迎。原来是李更生为使董伯度解除后顾之忧,安心在扬州八中施教,已派人将其全家从常州接来定居。面对如此情景,董伯度思前想后,感慨万千,他紧紧握住李更生的手,热泪盈眶地说:“蒙君如此深情,我再也不忍离开扬州了!”

李更生董门跪雪的事越传越远,慕名而来扬州八中的贤才也接二连三,其中包括桃李满天下、誉满国内外的朱自清先生。而扬州八中,也在短短几年间,旧貌换新颜,成为我国著名的重点中学。“士为知己者死”,能够感动人才的力量是真诚,尊重,大胆使用。要留住人才,还要和其交朋友,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们,解决其后顾之忧,从而保证其轻装上阵,一心一意发挥聪明才智。

一般情况下,能力强的人,通常难用,但他们又是必不可少的难得的贤才。要吸纳他们进来,领导者就要克服消极的心理,拿出百分百的诚意。

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的克莱斯莱汽车公司曾在20世纪70年代连遭挫折,亏损严重,濒临破产。公司的董事、经理们想尽了办法,也没能是形势有任何好转,克莱斯勒急需一个能拯救自己的贤才。就在这时,福特汽车公司的总经理艾克卡因与董事长不和而被解雇。艾克卡在圈内有很高的影响力,克莱斯莱的董事长约翰·里卡多知道这个消息后,赶紧和他取得了联系,希望他出任本公司的总经理。

艾克卡同意应聘,但是却提出了几个匪夷所思的条件:一是他要拥有100%的自主权,并且在一两年后让他担任董事长一职;二是年薪不能低于福特公司的36万美元。当时,约翰·里卡多的年薪只有34万美元,艾克卡的这两个条件即是要约翰·里卡多退出“第一把交椅”,还要违背公司的制度,使总经理比董事长拿更多的薪水。

针对这件事,卡勒斯莱召开了董事会,同意艾克卡将在两年后出任董事长,并将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年薪都定为36万美元。

艾克卡的确是一个奇才,他不负众望,很快将克莱斯莱公司起死回生。1982年,公司盈利1.7亿美元,并还清了13亿美元的短期债务。1983年,克莱斯勒又盈利7.05亿美元,提前7年还清了政府贷款的保证金,完全走出了困境。

总而言之,诚信纳贤就要诚心礼遇人才,充分信任人才。领导干部在用人中要礼节周到,态度诚恳,以满腔的理解、关心、尊重之情对待人才,充分理解的抱负、理想、个性,大胆地委以重任。

第五节 能够礼贤下士

领导者无论职位高低,也无论多么足智多谋,都应该善于求才,学会“礼贤下士”。要放下架子,千方百计、独出心裁地去寻找和发现人才。只有尊重人才,才能求得有才之士,并使之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

历史上,秦昭王“五跪求范雎”就是一个礼贤下士的典型例子。范雎本来是魏国的一个隐士,他熟知兵法,颇有远略,想为魏国建立功业。但是,因为家境贫寒,他无法得见魏王,就投在中大夫须贾门下当门客。有一次,范雎跟随须贾一起出使齐国,在朝堂上,须贾被齐襄王数落得嚅嚅无言以对,于是范雎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不仅替须贾解了围,也维护魏国了尊严。因为范雎雄辩,反而赢得了齐襄王的敬重,齐襄王想留他担任客卿,并赠给黄金十斤,牛、酒等物许多,但是遭到了范雎的谢绝。然而,这件事却引起了须贾的嫉妒。回国后,须贾不仅不赞扬范雎的高风亮节,反向相国魏齐诬告他私受贿赂,出卖情报。范雎受尽相国魏齐摧残,装死后改名张禄,历经磨难,辗转被秦朝的使者王稽带到秦国。

当时秦昭王欲一统天下,于是广纳贤才。听说范雎来到了秦国,就放下君王的架子,赶紧驱车前往拜访。见到范雎,便屏退左右,诚恳地跪下请教范雎说:“请先生教我!”但范雎支支吾吾,欲言又止。于是,秦昭王“第二次跪地请教”,且态度上更加恭敬,可范雎仍不语。秦昭王又跪,说:“先生真的不肯教我吗?”这第三跪打动了范雎,范雎道出自己不愿进言的重重顾虑。秦昭王听后,第四次下跪,说道:“先生不要有什么顾虑,更不要对我怀有疑虑,我是真心向您请教。”范雎还是不放心,就试探道:“大王的用计也有失败的时候。”秦昭王对此责问并没有发怒,并领悟到范雎可能要进言了,于是,第五次跪下,说:“我愿意听先生说其详”。他言辞更加恳切,态度更加恭敬。这一次范雎也觉得时机成熟,便答应辅佐秦昭王,帮他统一六国。后来,范雎出任秦相,鞠躬尽瘁地辅佐秦昭王成就霸业,上承秦孝公、商鞅变法图强,下开秦始皇、李斯的统一帝业,成为了秦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

范雎先前在魏国的遭遇和后来在秦国受到的待遇,简直是天壤之别,尤其是秦昭王的五次下跪,表达了秦国用人的真心,也让范雎的自尊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所以他才诚心诚意地辅佐秦昭王。

领导干部礼贤下士和尊重人才绝不是低三下四和刻意逢迎,而是发自内心的对别人的尊重和认可。招纳贤才时必须带着一颗真诚的心,保持一种谦虚的态度,让人感受到你对他的信任与重视。

礼贤下士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人才,无论其才能高低,都能谦虚地与之相交,而不能高高在上,盛气凌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自己对人才给予了足够的尊重,自己也一定会得到回报。“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信陵君是魏国的公子,他为人仗义,广纳贤才,从不因自己富贵而怠慢人才。魏国有个隐士名叫侯赢,70岁了,家里贫困,担任大梁夷门的看门小吏。信陵君听说后,就前往问候,并厚赠给他财物。侯赢却不肯接受,于是信陵君就为候赢摆酒设宴,大请宾客。

客人坐定后,信陵君亲自到夷门迎接侯赢。他特意空出车子左边的座位,因为那时左边是尊贵之位。侯赢整理了破旧的衣帽,就直接登上车坐在了上位,毫不谦让。其实他是想借此来观察信陵君,看信陵君的反应。但见信陵君握着马绳,表现得得十分恭敬。行进过程中,侯赢又对信陵君说:“我有个老朋友在市场的屠宰坊中,希望委屈你的车马绕道那里,我想跟他说几句话。”于是信陵君就驾车把侯赢送到市场里。侯赢下车去见他的朋友朱亥,他一边与朱亥聊天,一边偷偷地观察信陵君的反应,只见信陵君没有表现出一丁点儿不悦的神色。

等来到宴席上,信陵君带领候赢坐上上位,并一一向他介绍宾客。宾客大都是魏国的将相、宗室,他们看到信陵君如此尊敬一个看门的小吏,都很吃惊。正当酒喝得酣畅的时候,信陵君来到候赢面前敬酒。

这时,候赢对信陵君说:“今天我为难公子了,我只是夷门的看门人,公子却委屈自己,亲自驱车在大庭广众之中迎接我;我本不该去访问朋友,但故意去访问他,其实是想考验公子的耐心。”末了,候赢又说:“朱亥是个有才能的人,世人没有谁能了解他,所以隐居在屠宰坊里。”后来,信陵君多次前往访问朱亥,朱亥却故意不回拜,公子对此很是不解。

公元前257年,秦国攻打赵国,长驱直入都城邯郸。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她多次送信给魏王和信陵君,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将军晋鄙带领十万军队前去援救赵国,却因怕秦国报复而让军队停留在邺城安营,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抱观望双方的态度。信陵君多次请求魏王发兵援救赵国,但是均遭拒绝,于是信陵君决定准备100多辆车马,率领宾客去攻打秦军,跟赵国共生死。

信陵君的队伍经过夷门,遇见了候赢,在这生死关头,候赢向信陵君献计,告诉他可以利用魏王最宠爱的妃子如姬,偷出虎符,从而夺得兵权,援救赵国。信陵君听从了他的计策,如姬果然偷来了兵符给了信陵君。在信陵君准备出发去魏军驻地时,候赢又让朱亥陪他一起前往。朱亥说:“我只是市场里操刀的屠夫,公子却多次亲自来访。我之所以不回拜,是因为那是小礼节,没有用。如今你有急难,这才是我替您效命的时候。”

到了魏军驻地,信陵君假传魏王的命令,但是魏军将领晋鄙合上兵符,仍怀疑这件事。朱亥从衣袖里拿出四十斤重的铁锥,打死了晋鄙。信陵君夺得兵权,然后挑选出精兵八万人,进兵攻击秦军,解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窃符救赵”之所以获得成功,候赢和朱亥是两个关键人物。候赢冒着生命的危险为信陵君策划,朱亥在关键时刻也甘心为信陵君卖命,这些都是因为信陵君之前能够礼贤下士,诚心以待的结果。

社会上从来都不缺少那些能力高超、具有远见卓识的人才,只是那些才华出众的人,往往都有着独特的个性,不会轻易趋炎附势,更不会阿谀逢迎。领导干部诚心诚意地去邀请他们,对他们以礼相待,他们才能聚集到自己的周围,共创伟业。

第六节 不可偏听偏信

在《战国策》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天,邹忌先后问自己的妻子、妾和客人,他和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三人一致回答,说邹忌比徐公美得多。第二天,徐公来会见邹忌,在谈话中,邹忌反复地看徐公的容貌,深感自己不如徐公美,再偷偷地照镜子,更觉得相差太远了。晚上,邹忌躺在床上想了又想,终于领悟了其中的奥秘:“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也就是说,邹忌妻子说他美,是因为向着他;妾说邹忌美,是因为伯他;客人是因有求于邹忌,才说邹忌比徐公美。

面对邹忌与徐公相比谁更美的问题,其实该一目了然,真伪可辨,但是家中三人却都说了违心的话。这反映了一个道理,在人们认识真理的过程中,往往带有主观主义的倾向,不同地位的人,往往会在利益的驱使下去颠倒真假。如果一个人不注意一种观点是否符合客观内容,对一些人的“顺耳”假话偏听偏信,认假为真,则要上当受骗。

究其偏听偏信、自以为是的根源,其实是因为其心胸不够宽阔,气量狭窄,缺乏涵养,容不得别人的批评和意见。当别人诚恳地提出批评和意见时,却害怕丢面子,缺乏改正缺点的信心和勇气。

据新华网报道,某知名企业集团要重组长春某钢铁公司,但是却遭致部分职工的不满。数千名职工在厂区内聚集上访,结果将重组方委派的总经理陈某围殴致死。当晚,吉林官方宣布,这一企业集团将永不参与钢铁公司重组。

此前,这一集团已经收购了钢铁公司的部分股权,结果造成连年亏损,工人待遇下降,每月收入只有几百元,而作为总经理的陈某,据说年薪高达300万元。在企业进行重组之时,公司又宣称将大幅度裁员。而这一消息对钢铁公司的员工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他们不愿面临重组后可能下岗的命运,不愿失去养家糊口的微薄薪水,更不愿失去政府补偿的退休金……但在整个重组过程中,谁也没有与员工沟通,作为企业“主人”的工人却始终“不明真相”。最终,员工与企业领导的矛盾被激化,为重组画上了一个血淋淋的句号。

如果这一钢铁公司能够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进行讨论做出决议,也不至于发生如此惨剧。这一事件是对对一些偏信领导敲响的警钟。领导干部在做出重大决策时若能改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避免失误。

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干部也一样,如果不对情况了解透彻,不听群众的意见,而以个人的好恶和偏见为标准,重用了一些能力不足的人,则不能优化人才资源配置,还会遭致人民群众的不满,甚至带来不良的后果。

在历史上,曹操有爱才求贤之名。他最早提出了“唯才是举”的口号,到处访求人才,在用人上,他也有自己的主见,从不偏听偏信。曹操的智囊团里有一个谋士叫做程昱,他足智多谋,却因为个性太强,不善于与人沟通,和别人相处的不是很融洽。时间一长,就有人嫉恨他,经常到曹操那里告状,说程昱想要谋反,实际上是想借曹操之手,杀掉程昱。但是曹操根据自己对程昱的观察和了解,认定程昱不会谋反。别人越是告状,曹操待程昱就越宽厚。告状的人见总是无法得手,只好作罢。

曹操的另一位谋士郭嘉,平日里作风散漫,行为不是很检点,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有人抓住郭嘉的一些小毛病到曹操那里告状。这时候,曹操总是认真听取告状者的话,首先肯定他所讲的都是事实,然后向对方讲郭嘉的优点,打消告状者的不满和怨气,逐渐缓和郭嘉和大家的矛盾,把每个人的长处都发挥了出来。

曹操能够做到这样,实属可贵,可惜的是,曹操的这种作风到了晚年却没有能够保持下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要达到知人善任的目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修养,广开言路,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准确掌握群众公论,真正反映群众本质的意愿;拿主意要“三思而后行”,全面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第七节 要有爱才之心

爱才之心的存在,能够使领导干部真正利用好人才。只有当领导干部对人才能够进行积极地关心和保护时,才能使人才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领导干部对于人才的保护,有多个方面的体现。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一些能力出众的人才,确实存在着某些缺点或者短处。而这种情形如果不能够被其他人所理解和接受,其在工作过程中就会遇到更多的阻力和障碍,甚至与上级领导和群众的关系处于矛盾状态。这时,领导干部应该积极站出来,表明立场,客观地评价他们的缺点和短处,对其实行相应程度的保护,然后再耐心地帮助他们改正,充分地发挥其长处。

人才的正确成长,还需要正确的理论基础作指导,领导干部应该在政治方面积极给予帮助和关心。一方面,帮助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和支持人才参与领导干部的决策活动,在政治智慧方面有所发挥。

在工作中,有一些人才由于“锋芒毕露”,往往会引发其他人不满或非议,甚至是讽刺和诽谤,从而使其陷入困境。所以,对于领导干部来讲,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人才加以保护,使其脱离困境,继续发挥作用。

领导干部对人才的爱护,要基于一种正确的思想观念,就是将人才当做人来看。人才也是人,也同样具有优点和缺点。领导干部对于人才具有爱护之心,就必须在培养和使用过程中,承认人才的双面性,甚至在特殊情况下,能够“护短”。部分人才年轻气盛,是血气方刚的年纪。这样的人才有棱有角,善于创新和改革,但偶尔那以避免毛躁,容易得罪人。这时,领导干部就应该对这些成长中的年轻人才加以适当的“护短”工作,积极做人才的后盾,使其能够更加健康、顺利地成长。

有这样一个故事:后汉时期,曹操有一个儿子叫曹冲,聪明伶俐,深受众人喜爱,曹操甚至有立其为嗣的想法。但是,还未等曹冲长大成人,便忽然去世了。曹操对于曹冲的死因十分怀疑,并在其他人的暗示下,认为凶手是曹冲的三个哥哥之一。所以,便留心查看这三个儿子的心理。最后,他发现曹丕在守灵时魂不守舍,心惊胆战,便了解到了凶手就是曹丕。曹冲的死对于曹操而言,影响巨大。但是,当他发现曹丕是凶手之后,并没有按照“常理”置其于死地,而是将真相隐瞒了下来。

对于曹操的这种行为来讲,就是存在爱才之心的一种典型表现。对于曹丕害死曹冲,曹操十分悲愤,但是出于对曹丕这个人才的喜爱,他才在适当的时候对其进行了“护短”。

不过,虽然领导干部在特殊情况下,对人才应该提供相应的保护。但俗话说“优点的延长线是缺点”,即使是优点,使用过度或者超出界限后,所呈现出的就是缺点。同理,领导干部的这种爱才之心,也必须具备相关标准。否则,部分领导干部对于人才的过度“保护”,往往会扭曲人才的成长路线,最终使“爱才”变成“害才”。

所以说,作为领导干部,要建立正确的爱才思想,要树立“爱人才就是爱事业”、“爱人才就是为人民”的观念,努力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舞台、创造条件。要致力于为他们建功立业创造最佳的软环境和硬环境;要放手让人才去工作,不要给予过多干预和掣肘;在他们工作遇到困难时要积极鼓励,积极提供帮助;对他们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失误,要勇于为他们承担责任,不要过多指责。

第三章 知人善任就要练就识才慧眼

“善任”先要“知人”、“识才”,就是要切实贯彻党在选人用人问题上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以科学的方法全面、准确、动态地考察和了解干部的背景情况、现实表现、能力素质、工作业绩等,进而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科学准确地识别人才,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干部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如果是凭领导干部个人的主观印象和好恶识别人,就会错过贤才,埋没人才。

第一节 不可以貌取人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领导识人不可只观其相貌。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其貌不扬的人才华横溢,相反也有不少相貌堂堂的人却是平庸之辈。通过相貌、表情、资历、门第等外在的表象来了解人,只是识别人才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将其视为辨别人才的唯一凭据。如果领导者只靠相貌来下定论,就很可能会看错人才,乃至失去人才。

三国时期,以善于识人而著称的东吴国君孙权,就曾因以貌取人,而丧失了一员大将。周瑜死后,鲁肃向孙权推荐庞统,说庞统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人。孙权听后十分高兴,但当他见到庞统后,却心中不悦。因为庞统长得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并且庞统又不推崇周瑜。孙权一向器重周瑜,他一听就更加不高兴了,他认为庞统是一个狂人,没什么大用。鲁肃见孙权没看中庞统,于是便提醒他说,在赤壁大战时,庞统曾献上连环计,立下奇功。鲁肃本以为会以此说服孙权,然而,孙权固执己见,最终还是把庞统从江南逼走。鲁肃非常欣赏庞统的才华,于是转而又将庞统推荐给了爱才心切的刘备。谁知,刘备也与孙权犯了同样的错误,他见庞统相貌丑陋,就没有重用他,只是让他当了一个小小的县令。庞统虽有旷世才华,却因相貌丑陋,而几次遭到冷落,不得重用。后来,还是性情直率的张飞发现了庞统的才华,于是在刘备面前极力推荐,刘备这才任用庞统为副军师,后来事实证明庞统的确是个人才。

一个人有没有才华取决于其内在的智慧,而不取决于其外在的相貌。领导者识别人才,要看本质而不能看表面。无论其外在的相貌如何、年纪大小,都应当一视同仁,而不要因为其相貌丑陋,或者外在的某些表象不符合自己的审美观点,而放弃人才。

春秋时期,秦国的国君秦穆公,听说百里奚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人,于是便想重用百里奚,可是当他见到百里奚时,发现他已经白发苍苍了,心里顿时感到有些失望。

百里奚看出了秦穆公的心思,便对他说:“大王若是要我上山追禽逐兽,臣确实老了;但如果大王要与臣坐议国事,运筹帷幄,臣还算是年轻的。当年姜子牙八十岁的时候,在渭水之滨垂钓,姬昌访贤,将其拜为尚父,辅助文王、武王、成王三代,奠定了西周王朝几百年的基业。臣如今遇到明君,与姜太公相比,还年轻十岁呢。”

秦穆公听后茅塞顿开,终于任用了百里奚。百里奚也确实有才华,辅助秦穆公成就了一番大业。

历史上以貌取人的事例有许多,现代领导者应当从那些事例中吸取教训,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识别人才,是知人善任的第一步,如果第一步走错了,那么就会影响到以后的工作。所以,领导者必须要练就一双慧眼,识别真正的人才。我国古代的姜子牙就是一位非常善于识别人才的领导,他认为选将不能以外表为准,并留给后人了一个值得深思与学习的观点:“夫士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十五:有贤而不肖者;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敬而心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至诚者;有精精而无情者;有湛湛而无诚者;有好谋而不决者;有果敢而不能者;有倥倥而不信者;有恍恍惚惚而反忠实者;有诡激而有功效者;有外用而内怯者;有肃肃而反易者;有嘀嘀而反静悫者;有势虚形劣而外出无所不至、无所不遂者。天下所贱、圣人所贵,凡人莫知,非有大明,不见其迹,此士之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姜子牙提出了十五种外表与内在不相符的状态,身为领导者应当有能力从中辨别,不要被他人的外貌所迷惑,也不要因为外貌而否定他人的才华。

领导者识别人才,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学问。在识别人才时,要客观公正,不要以外表相貌来判断,更不要以个人好恶来选择,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看错人。否则,一旦看走眼,在日后的工作中,就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也会影响整个组织的发展。聪明的领导者会唯才是举,而不是凭着感觉选人用人。

第二节 不可以老眼光看人

领导者识人辩才,要灵活,不要以老眼光看人。这里所说的老眼光主要指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以传统的道德标准束缚识人的观念,只选择符合传统道德的人,而忽略了人才在某一方面的超长才能;另一方面是指以过去对他人的印象来评判其现在的能力,认为他人过去是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忽略了他人的发展变化。

领导者要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来识别人才,一个人虽然某一方面可能不符合传统的识人观念,但是在其他方面却有非凡的才能,对于这样的人才,领导者要能够以大局为重,用其长处,避其短处。曾有这样一个故事,深刻地诠释了这一道理:王某是某机关单位的一个职员,他在领导者心中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既具有年轻能干、善于社交、办事能力强的优点,又有作风散漫、为人骄傲、组织纪律性差的缺点。王某平时喜欢与人交际,而且他能歌善舞,很会说话,因此他结交了许多“三教九流”的朋友。党委对于他的任用问题,出现了分歧。有的人认为王某不能任用,另一种则认为王某是个人才可以任用为外联科长。后来经过充分的讨论和深入的分析,最后领导们的意见终于一致认为:王某虽然个人性格上存在一些缺点,但是政治上思想进步,工作上积极认真,在大局上能够以工作为重,因此其本质还是好的,其缺点和弱点可以通过帮助、教育、引导加以改进。最后领导班子决定发挥其特长任命他为外联科长。

实践证明党委的决定是正确的。王某一上任,就充分发挥了他擅长交际的长处,对于这份他擅长的工作热情也很高,几项工作做得都很成功,并且很有创意,很快就打开了单位的外联工作局面。他本身存在的缺点在同事及领导的帮助和关怀下,也很快得到了克服。他个人的能力和素质也提高了许多。单位上上下下对他的表现都很满意。他上任一年后,在年终时外联科还被评为了全省外联部门先进单位。

领导者在识别人才的时候,不能以传统的眼光来看人,也不能用过去的印象来评价他人。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发展的。人是可能发生变化的,俗话说得好“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鲁肃与吕蒙的故事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三国时期,东吴有一员猛将,名叫吕蒙,他最初是一个性情直率只知道打仗的一介武夫。有一次,鲁肃见了他,觉得他并不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才,便露出了鄙夷之色,认为他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但孙权仍让吕蒙担了重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担当了重任,掌握着重要的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就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而推辞。孙权说:“我又不是让你成为专门研究经学,只是想让你粗略地读一些书,了解一些历史,增长一些知识。你说你军务繁忙,难道比我还忙吗?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益处。”吕蒙听了孙权的一番话后开始学习。后来鲁肃在寻阳再次遇见他的时候,看他与以往完全不同,不仅身材威武,而且神情之中也流露着睿智,于是就与他谈论起军事来。交谈时,吕蒙说得十分有条理,而且引经据典显得十分有知识,这使鲁肃觉得非常惊讶。鲁肃便笑着对吕蒙说:“你已经不是昔日的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回答道:“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之后鲁肃便与吕蒙结为了好友,并去拜见了吕蒙的母亲。

周瑜死后,吕蒙继任东吴的都督,曾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大将关羽。可见孙权并没有看错人。

我国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需待七年期。”人都是会改变的,有些人虽然过去一无所成,但却积极进取,不断进步,然而也有些人过去曾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但现在却不思进取,甚至退步。所以,领导者看人不能停留在过去的印象中,要根据现在的表现来确定是否能用,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才。

在现实工作中,领导者只有时刻持有爱才、聚财之心,运用慧眼来识别人才,才能广招贤才为自己做事,才能在事业上取得卓著的成绩。否则,领导者若只是墨守成规,用老眼光看人,就很可能错失人才。

第三节 不可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是指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这是人们在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时常犯的错误。在识别人才时,有些领导也会犯这种一叶障目的错误。对于识别人才,孔子主张:“赦小过,举贤才。”人才的优劣,要看大德,不要计小过。所以,作为领导者,要想正确识别人才,就要从大的方面看,不要以偏概全,因瑕废玉。

从前,在印度有6个瞎子,他们每天站在路旁向过往的行人乞讨。他们听别人说这世界上有一种动物叫大象,但是他们自己却没有见过,他们都想弄清楚大象长得什么样子。

一天早晨,恰巧有一个牵着大象的人经过他们乞讨的地方,他们听说这头巨兽就在面前,于是便请求赶大象的人停下来,让他们看看。

当然,他们用眼睛是无法看见的。但是,他们一致认为只要用手摸摸就能知道大象长得什么样。这6个瞎子都非常自信自己的触觉。

于是,赶大象的人同意让他们摸摸看。

第一个瞎子将手放到了大象的身上。他突然惊叹了一声:“啊!现在我完全知道这种野兽了,它就像一堵墙一样。”

第二个瞎子触摸到了象牙。他说:“老兄,你完全搞错了,它一点也不像一堵墙,它又尖又滑,我看它倒像长矛。”

第三个瞎子刚好抓到了大象的鼻子,他说:“你们俩说的都不完全对,依我看,它又圆又长,应该像一条蛇吗?”

第四个瞎子伸出手臂后,正好触碰到了大象的一条腿。他说:“你们多瞎啊!大象并不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它又高又圆,皮还很粗糙,任何懂点事的人都知道这像一棵大树吗。”

第五个瞎子的个子比较高,他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他说:“我倒不这样认为,要是说它像什么,我认为它应该像一把蒲扇。”

第六个瞎子实在是太瞎了,他摸了老半天,才弄清楚大象在什么位置,他一把抓到了大象的尾巴。他说:“嘿,蠢家伙,你们可真糊涂,你们说得都不对,任何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它像一根粗绳子。”

后来,赶象的人将大象赶走了。这六个瞎子坐在路旁,为大象长得像什么这件事吵了整整一天。他们都相信自己是对的,他们无法取得一致的意见,因此而互相骂起来。瞎子们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其实他们谁都不对,因为他们都只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而没有摸到全部。如果领导者识别人才也像盲人摸象一样,以偏概全的话,那么同样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历史上犯下这样错误的领导者,还真是不少。毛遂自荐是众所周知的一个历史典故,然而在他自荐成功后,却因为领导的错误而造成了他自刎的悲剧。据史料记载,由于毛遂促成楚国与赵国“合纵抗秦”的计划,大败秦军的侵犯,因此而受到了赵相平原君的赏识。于是在他自荐的第二年,当燕国派兵攻打赵国时,平原君便力荐毛遂统帅大军前往抗敌。赵王也认为毛遂是个人才,于是便派他上了前线,结果在昌都一战,毛遂带领的军队被杀得片甲不留,毛遂羞愤不已,于是拔剑自刎。从此,赵国失去了一个能够运筹帷幄的谋士。一个人在一方面出色也不能代表他在各个方面都出色,因此领导识人要看清楚这个人出色之处是否是这个职位所需要的。当然,某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缺点,也不能证明这个人就一无是处,因此而对其全盘否定。

春秋战国时期,子思向卫国国君卫慎公推荐一个叫苟变的人,说他是个能攻善战的将才,可以统帅五百乘的军马,应该予以重用。但是卫慎公却摇头否定了他的说辞:“我知道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可是您不知道,他以前当官的时候曾经利用官职下令让老百姓没人捐两个鸡蛋给他。这种品质恶劣的人怎么能做将领呢?”

子思听后,便对卫慎公说:“圣人用人就像木匠用木材一样。木匠将木材不好的部分挖掉,这根木头仍然是一根可用的良木。而如果您只是因为两个鸡蛋的芝麻小事而放弃了一个能率领千军万马的奇才,这实在是令人遗憾呐!”

卫慎公听了子思的这番话后,恍然大悟,于是便接受了子思的推荐,任用了苟变。

领导者看问题应当全面,在识别人才的时候也应当这样,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看人要先看长处,后看短处。先看长处能够充分认识到他的才能,发掘他的潜力。再看短处,如果短处不影响大局,便可认为是可用的人才。人无完人,世界上再有才能的人也是有缺点的。因此,领导者不要因为人才的一个小缺点,而否定了他的全部;也不要因为人才的某个优点,而掩盖了他在其他方面的缺点。在识人辩才时,领导者要能够分清楚哪一个是主要方面。

第四节 要能主动发现人才

古人云:“为治以知人为先。”领导干部要知人善任,首先要识人,识人就要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发现人才是领导者知人善任的第一步。现阶段我国正在建设人才强国,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要强化发现人才的意识,只有及时发现人才,才能谈上利用人才。自古就有“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之说,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虽然主要是他自身努力的结果,但与领导者的及时发现也是分不开的。作为领导者,要想做到知人善任,首先就要主动去发现人才。

我国的大画家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的一个贫农家庭。由于生活所迫,他不得不为生活而奔波。少年时只能在砍柴、放牛和农田劳动之余学习绘画和雕刻。他长大后,曾游历祖国名山大川,创作了无数优秀的美术作品,但是人们并没有认识到他的画的价值,因此当他50多岁的时候,仍然是个一名不文的街头画家。他当时定居在北京,以街头卖画、篆刻为生。很多名士、行家依然对他冷眼相待,甚至不时还会发出讥讽之声。

当时大名鼎鼎的画家徐悲鸿先生正任北平国立美术学院院长,他非常热衷美术事业,他凡事都分外留心,随时发现和培养绘画人才。当时有些达官贵人和文人骚客,都争相与他交往,向他索取真迹,但徐悲鸿为人坦荡朴实,他对于这些人毫无兴趣。

1949年,画界名流在北京组织了一个国画展览会。在展厅的显眼位置挂满了名人的作品,琳琅满目,观者如潮。那些名画的标价,少则几百元,多则数千元。当时,在展厅的一个偏僻角落,挂着一幅小图,图画的内容是一对小虾,标价仅为八元。许多前来观展的人对这幅画根本不屑一顾。

这天,徐悲鸿也前来参观画展,他在展厅里仔细地观看每一幅作品,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当他走到那幅小画面前的时候,一下子就被那幅画吸引了。他仔细地看起来,那幅小虾图,画的是那么传神,只见虾体透明,似潜水中,长长的触须好像在摇晃一般,尾巴也好想会动一样,这幅画简直是栩栩如生。徐悲鸿看得兴趣盎然,不由得躬下身来,目不转睛地又端详了一番。他认为这幅画的画家笔法娴熟,颇有功底,是个画界奇才。于是,他找来工作人员,买下了这幅画。并在虾图下面挂上了一个红纸条,上面写道:“徐悲鸿院长订”。当纸条挂出来后,人们纷纷前去观看,议论声、赞扬声、感叹声此起彼伏,这时人们才注意到角落里的这幅画。

这幅画的作者就是齐白石。不久之后,徐悲鸿给齐白石发了一封聘书,聘请他担任美术学院教授。可是聘书发出后,并没有回音。过了几天,徐悲鸿又亲自坐着马车来到了齐白石的住所。一进门徐悲鸿就向齐白石行礼作揖,并真诚邀请齐白石去美院任教。齐白石自认为自己的没有资格当教授,便回绝了徐悲鸿。可是徐悲鸿不肯放弃,再三请求,齐白石这才感慨地应允下来。

齐白石到了美院任教不久后,便发表了《齐白石画集》,这个画集在画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此齐白石名声大振,被公认为我国现代国画的一代宗师。如果说齐白石是一匹千里马的话,那么徐悲鸿就是发现他的伯乐。

在工作中,善于发现不同环境中工作的优秀人才,是反映领导者领导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领导者善于发现人才是一种能力,也是对工作负责的表现。相反,领导者如果面对着优秀的人才而不去发现,不去挖掘,那就是一种渎职,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领导者要想发现人才,不埋没人才,就要做好伯乐。做一个称职的伯乐,首先,要秉着一颗公平的心。只有公平地对待人才,客观地看待人才,才能够发现真正的人才。其次,要有一双敏锐的慧眼。领导者只有具备识人的眼力,才能发现人才。最后,要有一套科学的评价人才的体系。

领导者发现人才具有多种途径,领导者要眼界宽广,善于从不同的地方发现人才。第一,领导者要从广大干部中发现,通过悉心观察和深入了解,及时发现领导干部中的有用之才。第二,领导者要善于从广大的院校科研院所寻求人才。第三,领导者要善于在具体的工作中发现人才。第四,领导者要善于从身边发现人才。

每个人都具有闪光点,领导者就要及时地捕捉这些闪光点,及时发现人才,任用人才。

第五节 以小见大,通过小事识别人才

一个人是否是真正的人才,从一些平凡的小事中就能观察出来。识别人才是一件极为复杂的事情,要做到面面俱到地观察,恐怕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容易的。在现实工作中,领导者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观察、考察人才,只能从大致的表现中去判断一个人是否是需要的人才。实际上,一个人的品行,从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中便可以看出来。因此,领导者要善于以小见大,通过小事识别人才。

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姑布子卿的人,精通相人之术。当时,晋国赵简子将军,很想知道在自己的几个儿子中,究竟哪一个可以成为自己封位和事业的继承人,可是他自己对每一个儿子都很喜爱,因此难以判断,于是便派人将姑布子卿请来,帮自己做决断。

赵简子将军将自己的几个儿子都召集到了厅堂里,让姑布子卿观察。姑布子卿看过后,没有表态。他突然看到厅堂外面站着一个衣着平常的少年,他对这个少年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他问赵简子那个男孩是谁,赵简子告诉他那是他与婢妾所生的孩子,名叫赵无恤。

姑布子卿听了后,坦诚地对赵简子说:“虽然无恤出生地位卑卑贱,但是他才是一个将军的材料。”

从此,赵简子便开始注意起这个男孩,在考察其他儿子的同时也不忘了考察他。赵简子很注重对儿子们的培养和教育。有一次,他将训诫之辞刻在了几个竹简上,分别发给他的每一个儿子,让他们认真学习诵读,并告诉他们三年之后要逐一考察。

三年之后,当赵简子考察时,其中的几个儿子都不能背诵出来,甚至有的连竹简也不记得丢到哪里去了。他们早就将考察的这件事忘到脑后了,唯独无恤能够一字不落地流利背诵下来,而且他的竹简仍然完好无损地携带在身上,时时体会并反省自己。

通过这件小事,赵简子开始相信姑布子卿所说的话。此后,他开始注意培养无恤。当然,他还是希望能够让其他正室所生的儿子继承他的位置。于是当他们长大后,赵简子又对他们进行了更深的考察。

有一天,赵简子召集了他的儿子们,让他们去常山之上寻找宝符,并告诉他们谁先找到宝藏会有赏。

于是,这些儿子们纷纷骑上快马奔赴常山寻找宝藏。然而,经过一番寻找,他们谁也没有找到宝符,只能空手而归。只有无恤说他找到了宝符。于是,赵简子便问他宝符在何处?

无恤说:“凭借常山之险势攻打代国,代国就可以归赵国所有。”

赵简子听了,非常高兴,他顿时觉得这些儿子当中只有无恤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于是立即废除了原来既定的继承人伯鲁,破例立无恤为他的继承人。

公元前475年,赵简子去世后,赵无恤接任了他的位置,成为了赵国的六卿之一,赵无恤就是赵襄子,是后来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

赵简子通过两件小事看出了赵无恤严谨好学、心怀大志的品行,而这正是一个担当大任的领导者应当具备的才能。于是,破例将他立为太子。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果然没错。

领导者识人不仅善于观察,还要善于见微知著。从小事中判断一个人的品行及报负。从生活细节上识别人需要敏锐的眼力,要能够发现别人不容易发现的特点,不要被其表象所迷惑,要善于从一个微小的动作或者言行中发现某个人的隐蔽特征。尽管从细微之处识别人,需要具有足够的经验,但是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只要在平常多观察人的表情、动作、言行,就能够加强自己观察细节的能力,就能发现一个人的真正品格特性。

第六节 注重人才的品德

品德是指一个人依据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的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讲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在现如今,有德无才者不可怕,可怕的是有才无德者。有才无德不仅对社会无益,而且还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因此,领导者在识别人才时,一定要注重人才的品德。《韩非子》一书中曾讲到这样一个故事,说魏将乐羊去攻打中山国,中山国的国君将乐羊的儿子杀死了,并做成了肉粥,派人送到乐羊的帐下。乐羊为了表示对魏文侯的中心和荡平中山国的决心,一口气将儿子肉做成的肉粥喝了个精光。最后,心怀愤恨的乐羊果然将中山国灭掉了,魏文侯虽然奖赏了他,但是却从此对他的忠诚起了疑心。魏文侯想,一个能够连自己儿子的肉都敢吃的人,还有什么事情不敢做呢?

乐羊虽然立下了奇功,但是却受到了魏文侯的怀疑。站在魏文侯的角度想想,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一个仁慈的人,怎么能够吃自己儿子的肉呢?乐羊吃了自己儿子的肉,就证明他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这样的人又怎么能够重用呢?如果魏文侯重用了他,也许有一天乐羊就会图谋魏文侯的位置。《世说新语》中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东晋有一个将军名叫桓温,他带兵入川时,经过三峡。三峡附近有许多小猴子,常常不怕人的蹦来蹦去。当时,他的一个部下抓住了一只小猴子,放到船上戏耍。母猴子发现后,就沿岸追随哭号不已,一直跟随了百余里,直到那只母猴子跳到船上撞船而死。士兵们见母猴子死了,便对其进行了解剖,解剖后发现母猴的肠子寸寸断裂。桓温将军得知这件事后,非常愤怒,把那个部属赶走了。

一个品德恶劣的人是不足以担当重任的,因为在他的思想意识里,道德的约束力微乎其微,甚至根本没有。这样的人不能以道德来约束自己,也就会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恶事来。领导者,在识人辩才时,应当注重人的品德。一个人如果品行不端正,那么即使再有才华,也应当放弃。在机关单位中,应当着重注意以下几种品德:第一,要有担当,遇到事情要敢于承担责任,不推诿。第二,要果断,遇到事情不瞻前顾后。第三,要具有坚韧的意志,遇事能够忍耐,敢于直面恐惧与困难,遇到危险能够临危不惧,要能正视挫折,善于把压力化为动力。第四,要平易近人,与人为善,善于团结,善待他人。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这些品德,那么在工作中就不会犯大的错误,对于工作也会尽心尽责。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步入了关键时期,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发展能否稳定继续,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关键在人。人是改革建设的主体,是推进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德才兼备是我党和政府选人的标准。在德才标准中,关于品德包括:政治品德、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等。政治品德是指一个人的世界观以及建立在这个世界观基础之上的政治立场,主要表现在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决反对各种错误的政治倾向。思想品德是指一个人在思想意识方面的品德,新时期主要表现为敢于支持真理、反对谬误,虚怀若谷,宽厚待人,不图名利,公而忘私,而且还要具备改革意识、大局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等。职业道德是指关于职业是指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综合,包括热爱事业、勤政爱民、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忠于职守等。伦理道德是指伦理规范与道德传统。领导者在识别人才时,要从品德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加以辨别。

第七节 警惕阿谀奉承之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非常讨厌那些对领导阿谀奉承的人,然而这样的人在历朝历代都不少,即便是在现代社会善于阿谀奉承的也还是大有人在。

当前,经济社会的活动和关系渐趋复杂,在组织中每一个领导或大或小都执掌着一定的权利。阿谀奉承之人就善于运用那些溢美之词、顺耳之言来取悦领导,以换取领导的宠爱与信任,并由此而利用领导者手中的权利。阿谀奉承之人往往说是一套,做又是另外一套,表面上对领导者惟命是从,实际上背地里暗藏祸心。领导者若被这些善于歌功颂德、阿谀逢迎之人迷惑,势必会弄得自己真假难辨,是非不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