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极简庄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4 14:19:58

点击下载

作者:王蒙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个性:极简庄子

个性:极简庄子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个性:极简庄子/王蒙著.—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9

ISBN 978-7-5596-3496-2

Ⅰ.①个… Ⅱ.①王… Ⅲ.①道家②《庄子》-研究 Ⅳ.①B223.5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156663号个性:极简庄子作  者:王 蒙责任编辑:徐 樟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83号楼9层 100088)天津旭丰源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新华书店经销字数:150千字 880mm×1230mm 1/32 印张:82019年9月第1版 2019年9月第1次印刷ISBN:978-7-5596-3496-2定价:48.00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部分或全部内容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如发现图书质量问题,可联系调换。质量投诉电话:010-82069336序章人生需要学点哲学人生的哲学需要激活

金石本来好听,但是无道则如无人敲打,仍然是默默无声。天下万物是自然的芜杂的存在,道是深潜而澄明的本质,本质起着驱动的作用。

英语中的说法,叫作激活。道就好比那敲打金石的手,那激活的一敲,便驱动了一组天然的程序。“金石有声,不考不鸣。”

金石有佳音,不敲无以鸣。《天地》明白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万物纷扰杂乱变易有它的实在性,大千世界有自己的章法、自己的主心骨,有其时间与空间的规定性。

世界是奥秘的,又是明确的,是无穷的,又是具体的,是运动中的,又是不变的,是永远没有绝对把握的,又是清楚的。

哲学的伟大并不会压迫我们凡庸之人,而是帮助我们更加踏实和明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古今不代,而不可以亏。”

古今无端却不能相互替换,万物纷杂却哪个都不能缺少损坏。《徐无鬼》知天知人,就是智慧

世间的知识、智慧分两种,一个叫知天,天之所为;一个叫知人,即掌握人之所为。知道天是怎样运作、人是怎样运作的,就算齐了。

能够懂得天之所为即命运、吉凶、变异、生死与各种天象等,是天生的、自然而然的,只需乐天知命,只需顺天而行。

人没有全知全能的,谁都是生存在半知半解中,用你的知识和智慧所掌握的一切,去保养、帮助、调理、安慰、平衡、发育、托举你的知识和智慧,启发你认定尚未掌握的那更多的东西。“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知道天的运作,是遵循天道、倾听天道而产生的了悟。知道人事运作,是以人类的所知,弥补人类的所不知。能够做到终其天年,不至于半道上夭折,也就是智力与知识的发达有效了。《大宗师》要有大智慧

人们常常相信大的比小的宏伟、超越、高尚、长远、厚重。

未能大而化之者,只能小而病之,自找麻烦。

减少无谓的名词之争、从概念到概念之争、瞎子摸象之争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是有可能逐渐有收效的。“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大智慧从容舒展,小聪明锱铢必较;大智慧大而化之,小聪明是是非非。《齐物论》识别真正的智慧

一个学说,一个主张,我们要掂量一下它的自我评价。

如果它认为自身已经竭尽了对于真理的发现与表述,如果它一心堵住继续探讨与发展的道路,如果它一心要宣布历史的终结、真理的终结、道术的终结,别人也就很难再相信它了。“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

它的道理保持着没有止境的开放性,它的各种论点不会偏离根本的宗旨。

同时保持着茫然昏昧的混沌,不把道术讲满讲尽。《天下》明白天地的道理,万物的性情

认定了某一样是正确的,师从之,跟随之,而将那些被这个“是”所否定掉的一切全部抹杀。

这样的信念是不明白天地的道理,不晓得万物的情性,容易产生价值偏执与唯意志论。

以个人主观的好恶定是非、判善恶,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道天不知道地,知道理想不知道现实。“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

效法对的抛弃错的,效法治理好的抛弃治理混乱的,要自己以是为师法,而不要非,以治理为师法,而不要动乱;这种说法是不了解天地间的大道理和万物的实情。《秋水》要有想象力

视障者无法阅读文章,聪障者无法欣赏钟鼓。

岂止是生理上有盲目与聋哑呢?知识智能上也是同样的。

需要想象力、对文学艺术的感悟能力以及对文学艺术的虚构的知音,不只是需要经验与技术层面的判断真伪能力,也不仅仅是严格地掌握逻辑规则进行推理思辨的修养。“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

对于盲人无法让他领会文采的美观;对于失聪者无法让他知晓钟鼓的乐声。《逍遥游》不要局限于已知

有那么一种人,听了许多种道理说法,最后还是以为谁说的也比不上自家。

自以为掌握了一些知识,就得道了,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已经拥有了天下最美好、最宏伟的一切。

这是浅陋可笑的,不长见识的,没有见识过真正的大道理。

等真正开眼了,服气了,认识到大道的难以穷尽了,原来的得意扬扬的样子,只能使见闻与境界阔大的高人见笑,叫作贻笑大方。“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听得多了,还是以为谁说的也比不上自家。《秋水》认清无知的领域

你掌握了的、可以运用的知识其实十分有限,但是调动起更大的对于无知领域的估量与感觉,你就不会在世界上感到一无所知、一无所能。

有了无知的领域,才能把握与运用已知的领域为人类、为自身做事。无知,是有知、用知和求知的支撑。“人之于知也少,虽少,恃其所不知而后知天之所谓也。”

人对于各种事物的了解本来很少,虽然很少,却要仰仗着对于所不知道的一切的大概把握而后才能够去探求天道的意向与表达。《徐无鬼》承认自己的无知

已经知道的知识经验,只是整个世界的知识的极小极小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对不知道的事情,你有没有一个自己的估摸呢?

有时,人们是依靠自己的不知,而得到某种知的方向,甚至还得到了行的方向。

这种知的与行的方向的前提,正是承认自己的有所不知,所以不搞妄自尊大,不搞妄自菲薄。“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后知,可不谓大疑乎!”

人人都珍重自己的才智已经了解的知识,却不懂只有仗恃自己的才智所不知道的知识,才能更多地知道一些知识,这能不算是最大的困惑吗?《则阳》不拘泥于片言只语

语言是用来表达某种意思的,理解了意思,不必迷恋语言、修辞、声调、风格。

语言也可以有独立性,语言可以促进或弱化思维,可以成为推敲和延展的对象。

语言有可能偏于执着、空洞、强烈。语言本身仍然有暗示的作用、控制人的作用。

不必拘泥于片言只语,要全面地准确地理解。“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言语是用来传告思想的,领会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语。《外物》不要本本主义

书籍可以看,看到的是形状与颜色;书籍可以读,读出的是声音和名称。

仅仅以语言文字的形状、名称、读音、视听感觉与印象来感知世界,这靠得住吗?用语言文字的视听感受来寻找对于世界的视听感受,这是足够的吗?

遵循着文字—书籍—知识—意义—智慧的路线来尊重文字与书籍,又要做到不接受本本主义。“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

言语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意义。意义是有所来由有所指向的,也是很难用言语表达的。《天道》认识真正的智者

真正有智慧有知识的人可能不喜欢讲话,而那些滔滔不绝的人很可能智慧与知识极其有限。

我们要不受虚浮言辞的干扰,要能识别得清谁有智慧,谁没有智慧,谁有知识,谁没有知识。

智者不应是说教者,而应通过自我修养,言行一致,豁达大度,以取得人们的尊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有智慧的人不一定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人不一定有智慧。《天道》认清名和实的分别

名声、职位与一个人的实际,有时并无那么贴切的逻辑关系。

但是丢了实求名,丢了主求宾,倒是俗人的通病。

人这一生,忘掉了主,却为宾而闹它个死去活来,这样的事已成人类通病。“名者,实之宾也。”

名声是实际的附属物。《逍遥游》不辩论

一心巧言胜人,把违反人之常情常识的东西说得像真的一样,就会与众不合,脱离群众。

缺少道德修养,着重表面文章,走的是崎岖小道。

只知以辩对辩,能有什么真正的学问与发明创造呢?“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为寡。”

解说万物万象,喋喋不休,没完没了,还嫌说得不过瘾。《天下》知而不言

知晓道比较容易,不去言说道却相当困难。

有所知晓但无所谈论,这就是抵达天道、抵达天然之路。

有所知晓却信口谈论,这是抵达人事红尘的凡俗之路。

我们有讲知易行难的,有讲知难行易的,有讲知行合一的,而这里却讲开了知易不说难——说则投入到人世间,不说则与天神交。古人注重的是天意、天命、天道,而不是人事。“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

懂得自然规律容易,达到忘言境界难。悟道而忘言,能静心发慧者,活得自然,活得真实。了解规律把它用语言说出来,那是人为的表象,并非真实。《列御寇》保持谦卑与低调

要作认知判断,而不急于作价值判断,还没弄清真相,就先分辨好坏、美丑、善恶、爱憎,是无根据地瞎说。

道也罢,言也罢,并没有铁定的标准与范围。三维空间之外,我们只能搁置在那里。

对于古典经典的历史与文书,可以有所体认讨论,但是不妄加批评指摘,在世界与历史面前要保持谦卑与低调的态度。“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对三维空间以外的事情与话题,圣人搁置在那里暂不讨论。《齐物论》体悟人生的路径

虽然把古书都说成糟粕,略走极端,其含义却堪称石破天惊。强调的是身教大胜于言传,言传又大胜于读书。

从书本到书本,而不是从生活到书本,再从书本到生活,多次的生活与书本之间的往返双向交通,你依然悟不到精华。只有顺着认识、感受、实践、经验、人生把这一切联系、消化,才可以得到真正的体悟。“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古时候的人已经随着他们那些不可言说的道道儿一去不复返了,能够流传下来的,恰恰不是那最奥妙的精华。那么君王所读的书,不是古人的糟粕又是什么呢?《天道》建立平静坚强的心境

理性地、知性地做主自己的心境,有了平静坚强的心境则进入了恒常无忧的大境界。

个人的修养境界高于一切具体或专业知识,本初的纯洁质朴高于、优于后天所受的教育与影响的观念。

不睬具体,着重整体,不睬细目,而着重主纲。这样的人就是超人、至人、圣人,直通神人。是神人自然使万众心服口服,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

用理智管束行为,用观点塑造平常心。《德充符》真正获得解放

懂了无穷,体悟到了无穷,就是逍遥之游。

无穷才是根本,进入了无穷就能逍遥地游个不亦乐乎,能真正地解放,真正地逍遥。

物物而不物于物,即使用外物,而不被外物使役;真正地主宰自身,优游自适。“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若是乘着天地间的正常运行,驾驭着六气的自然变化,遨游在不受时空限制的道的领域,这还有什么需要凭借的呢!《逍遥游》第一章世界的哲学是什么天地有大美

很多人,往往是说的比做成的多,说的比唱的好听,更不要说比做到的好听了。而天地的形象、天地的境界、天地的功能——大德,却给人们提供了真正恢宏、谦逊、自信、博大而且沉潜的榜样。

语言与文字的使用是人作为万物之灵的标志,它们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活动的花朵也是果实,但也是人类的灾难:多少时间、多少生命、多少财富、多少智慧都浪费在空谈、假话、作秀、诱惑、语言暴力、语言骗局当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天地具有宏大的美丽,却从来没有什么言语表述。《知北游》认识世界,认识自身,认识道

人为什么学习?动机之一,过程之始就是为了认识世界,也认识自身。

万物的存在与变化都是道的证明与体现。世界万物万象,各有其成为自身的缘由。

道,是由于运行、由于它表现出来了,起了作用了;或者是由于你的行为,由于你的试图运用它而被称作道。“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道路是人走出来的,事物的名称是人叫出来的。《齐物论》辩证地认识世界

一尺之棰是有限的物体,但它却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这个辩论讲的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有限之中有无限。这是辩证的思想。

现在看来,这句话是不对的,物质不是无限可分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一尺长的木棍,每天截掉一半,永远也截不完。《天下》远离世界的纷纷扰扰

辛辛苦苦,心劳日拙,原因在于世界的不同一,在于我们生活在一个熙熙攘攘、纷纷扰扰的世界上。

还在于寻找世界的同一性、企图把握那个最根本、最唯一的一而不可得,找不到真理,找不到一致。

人们却忽略了万物万象本来是有同样的道理、同样的存在的依据、同样的为大道所衍生的性质。本来是相同的、相通的、相合的,却还要争辩不休,区分不休,劳神不休。“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

被喜怒爱恶欲所驱使的心意之妄动与其内在的思辨觉知之作用是一个本原,而人们却不知道。《齐物论》认识世界的宏大

风之积累恰如造船的水之积累,要厚、要多、要满足数量的要求。

每一种自然现象都与大道相通。

宏伟、辽阔、高远、大言鸿论惊世都是可以的,关键在于你拥有的那点风、那点水的积累有多大、多厚、多足,在于你有多少存货。“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倒一杯水在低洼的地方,那么一片叶子就能在上面做船;放上杯子就会贴到地,这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逍遥游》世界与我相互依存

世界与自身都是相对应而存在。

如果没有我,没有感知的主体,没有有感知能力的主体,客体的存在又被谁、被哪一个所感受、所知晓呢?“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没有我的对应面就没有我本身,没有我本身就没法呈现我的对应面。《齐物论》把我藏进世界

把小东西藏到大范围中,本来是适宜的,但仍然会走失,仍然有被藏与包藏的区别。

藏与被藏能分离,也就是藏了也靠不住。而如果藏与被藏合而为一,把天下藏到天下中,那就是永恒的存在与包藏,永恒的合一,也就没有什么区分,也就永远不会走失。

人与天的合一、人与自然的合一,是人的思想境界的真正的扩充、再扩充,唯此才能做到人与大道的无间、合一、交融、互动。

藏自身于无限,置自身于永远,进入无限,衔接永远。永无错位,永无龃龉,永无烦恼嗔怨悲情仇恨乖戾。“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

假如把天下藏在天下里而不会丢失,这就是事物固有的真实之情。《大宗师》融入世界最安全

鸟兽从来不嫌山岭过高,鱼鳖从来不嫌水域过深。

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与周遭环境的关系。那些善于保护自己的形体本性的人,隐蔽自己的身形,怎么会嫌弃深幽高远呢?“夫函车之兽,介而离山,则不免于网罟之患;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

嘴大得能含车的巨兽,孤身离开山林,不能免于就擒于罗网的灾难;口能吞船的大鱼,一旦被浪头冲出水域,小小的蚂蚁也能让它狼狈吃苦。《庚桑楚》随遇而安

四海之内的众人都有利,他就高兴;能使众人都满足需要,自己就安生。

糊涂,忘却,混沌,融合,轻外物而重内心,无忧无虑,无心无物,无形无迹,到哪儿说哪儿,随遇而安,舒舒服服。“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

有德之人,住下来不必费心思谋,做起事来不必忧虑担心,心里不存有是非美丑之辨。《天地》人需用的地面,不能只顾放脚

地不能不说是既广又大的了,人所用的只是能放得下脚丫子的一小块地面罢了。

如果只留下脚踩的那一小块,把其余挖掉,地对人来说还有用吗?

有用无用是互相配合才发挥作用的。

你走道,道路对你行路有用的,只是与你的脚印大小与位置完全一致的那踩过的部分,这路面是有用的还是无用的呢?“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

地不能不说是既广又大的了,人所用的只是能放得下脚丫子的一小块地面罢了。《外物》体会大与小

无穷大,叫作“不可围者”,即认为无穷大之外再无存在,再无外围,叫作至大无外。无形,即微小的一再分割使之已经没有形体,近于零,或者干脆就是零,无法再分割,叫作至小无内。

往浅里说,人们说出来的常常只是粗略的轮廓,人们想象体会的却可能是精微的细部,而最最宝贵与重要的,却是口里说不出,而心里也捉摸不定的那分不出精与粗的混沌与变易。这很符合实际,又带有几分悖谬,令人无奈。“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故异便,此势之有也。”

从小里看大,永远看不全;如果是从大看小,永远看不清。大与小各有各的特点,这是情势状态所造成的。《秋水》整合、平衡杂乱的世界

杂多是世界的一个特点,民智越开发,教育越普及,“道”就越是花样翻新、各有一套、千奇百怪。

要懂得和而不同的必然性、君子性和优越性,仅仅反对或惧怕杂多不但没有用,而且可能走向反面,变成一言堂与专制主义。

面对杂多,要有整合与平衡的能力。“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道理怕就怕太杂。杂了就多,多了就乱,乱了就焦虑而且悲观,又焦虑又悲观了,也就无可救药了。《人间世》自然没有高低

从无穷大的宇宙来说,不存在谁比谁高的比较依据。

从地表来说,那么当然,地比天低,而山比泽高。

从经验的角度,二者间有高低上下之别,不讲这一点,是后来的许多解人讲得不清楚不全面的地方。

从理论的、想象的、超越形而下的角度看,那么万物,包括这个星系与那个星系之间,本没有高低上下的区别。

从这个意义上说,上下高低的计较,流露着本身的狭小与卑微。“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天和地一样低,山和泽一样平。《天下》万物没有贵贱

从大道的观点来看,万物是大道的下载,都是大道的运行,相互间本无高低贵贱的区分;

从万物自身的眼光来看,差不多都认为自身是高贵的,而他人他物是低贱的;

从世俗的眼光看,贵贱都是机遇、运气造成的,与它们自身的品质与努力无关。

万物是相对的,没有这一面也就没有另一面;万物是主观的,一粒沙里可以看到世界,一朵花里可以看到天堂,一小时中可以体会永恒。“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从自然的常理来看,万物本没有贵贱的区别。从万物自身来看,各自为贵而又以他物为贱。拿世俗的观点来看,贵贱不在于事物自身。《秋水》尊重万物

人们各有一套缘由,对某种说法点头称是;也各有一套缘由,对一些说法不以为然。

这里是泛讲万物存在的合理性与自然性。“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物既然存在,自有其存在的缘由。没有任何东西不可以存在,不可以是它自身的那个样子。《寓言》不以自我判断世界

如果是按照鸟的习性与需要来养鸟,就将鸟儿放飞到深山老林,使鸟儿能够嬉戏在沙洲岛屿之上,浮游于江河湖泊之中,自自然然、随随便便、无有定规定形地栖居。

万物各有其性,要遵循万物的本性行事,这就叫把事情搞顺,而且造福长久。

太多的蠢人以己度人乃至度物,以自身为标准来判断世界、剪裁世界。“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按自己的习性与需要来养鸟,不是按鸟的习性与需要来养鸟。《至乐》不伤害自然

不论自然界、生物界还是人类,都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产生摩擦,存在生存竞争、优胜劣汰、弱肉强食,这是无法否认的现实。作为理想,互不相扰,当然是好。

强调和谐有序,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诸如逍遥自在、潇洒无愧、适可而止,不驱动过多地向外扩张侵略。“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

不伤害外物的人,外物也不可能伤害他。《知北游》对待宇宙万物,以不变应万变

重视静止、平静,而将运动视为相对的假象式的东西。宇宙万物,都是既有变动不羁的一面,又有恒常、守恒、万古如一的一面,变动往往比较表面。

不因为日新月异而眼花缭乱,更不因之而头昏脑涨。也不能因为天天如此而看不到新的危险、新的可能、新的变化的契机。

以静止保持平整,保持清醒,保持判断的客观性、全面性、准确性、一贯性;同时也必须敏锐地注视着变化与变化的先兆,有所准备,有所预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水,完全停止了运动就可以达到平整的极致。达到了平整,也就可以成为依据、成为法度了,可以保持自己的性能而不受外力激荡。德是一种和谐与完成的状态,体现为万物,万物与德也无法须臾地分离,德即万物,并无自己的形迹。《德充符》随时调整适应世界

圣人能够随时调整适应,无心、随机却也能顺应、回应。

用一种平顺无心,即无可无不可的态度对待人生万事,以大道为参照系,寿夭、是非、成败、顺逆、去留的区别似乎不足挂齿。

对于大道、宇宙、永恒与无穷大来说,个体的生命确实是渺小的,然而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有生之年又是重要的,是享受也是奉献,是苦恼也是欢乐,是价值追求也是听其自然。“圣人遭之而不违,过之而不守。”

圣人遭遇什么情况,并不较劲;而错过了什么事物,也不会留恋。《知北游》安于自然的本性

人们常常是让本来安定的东西偏偏不得安定,而又千方百计地让本来就不安定的东西安定下来。

圣人安于自然的本性,而不能安于俗人的盲动;

俗人们常常是随人俯仰,无知盲动,却不安于自然的本分。“圣人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

圣人让本来安定的东西就此安定下去,让本来就不安定的东西不得安定下去。《列御寇》向自然学习

以自然季节表达人的品质的思路与自古就有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分不开的。

学习修养,说到底最重要的是师法自然,不仅绘画与音乐,人的道德品质状态,也要学自然、学四季、学天地、学日月山川。“凄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像秋天一样凄凉孤傲,又像春天一样亲和温暖。他们的喜怒哀乐与四季相通,与外物、与世界相适应而变化无穷。《大宗师》学习自然造化的奥秘,方能教化民人

没事多观察自然造化的种种特点,从中体味大道的三昧,是一种享受。

推广而言,个人的成长,企业的运行,任务的执行,国家的治理,全在于是否能够效法天地自然大道的规律,化己才能化人。

自己心身性命抱德不离,与道合真,才能很好地把握天道运行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时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

没有与自然造化在一起,又怎么能去教化旁人。《天运》与天地往来,与世俗相处

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但不藐视万物,不着意于孰是孰非,这样才好与世俗相处。

思想充实而表达无止无休,上与造物者同游,下与超越死生、不分终始的人为友。

想的是阔大与终极,思想与俗鲜谐,他的表达婉转曲折随和亲切,外圆而内方。

不执着于一时一事的是与非,不抬杠,不较劲。“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但不藐视万物,不着意于孰是孰非,这样才好与世俗相处。《天下》从容面对世界的浮躁“填填”“颠颠”,即持重和专一。事物的发展与变化,文化的丰富与精微,社会生活视野的无限扩大,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财富核能爆炸般增长,欲望因其不断实现所产生的无限膨胀,使人们的心态比古人浮躁得多,现代人要更心慌意乱,更顾此失彼,更疲于奔命。

信息爆炸、任务加码、动静失衡、生活混乱的痛苦,值得研究研究、分析分析。“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

在大德昌盛的时代,人们做事缓慢持重,眼神也都比较专一,不怎么东张西望。《马蹄》修炼内心,应对险恶的世界

如果一个人无论是在人众中,还是鬼神中,都能做到光明磊落、坦荡,这之后便能独行而无愧无惧了。

不论是显明之中还是幽闲之中,人为不善,必有后患。

注重个人的心功、修养、境界,提倡以高超的自我修炼与内心功夫应对繁复险恶的大千世界。“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后能独行。”

对于人群清白光明,对于鬼神也清白光明,这之后便能独行于世。《庚桑楚》能入世,也要能出世

拒绝人间世是容易的,与人间世共舞而不失其尊严与道性的底线就难了。

与人间世共舞而不强求,不炫己,不求名,不求利,不为自己辛辛苦苦地搭桥铺路,出淤泥而不染,这实属不易。

强一己之所思、所欲、所能容易作假,与人间世打交道容易作伪,极易“滑到”虚伪中去,也就丧失了真实真诚。自自然然,听天由命,替天行道,唯天是听,这就真实了。

一个人既要能入世也要能出世,即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德之业绩。要在人间世做点好事,起一点好作用,不做坏事恶事,但不要有太多入世之心。“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

指人为的事情容易作假,顺乎自然的事情难以作假。《人间世》与天地共生

天地的浑然与辽阔也就是你的浑然与辽阔;天地的负载与持重也就是你的负载与持重。同样,天地也有了你的灵性,有了你的感知。

人的灵性、人的喜怒哀乐、人的焦虑与困惑,也来自天地,共振天地,献给天地。

并生就是共生,有了共生就有共舞、共鸣,生命扩张为万物,万物从生命的主体获得生机。

何必叹息天地的恢宏与个人的渺小,叹息万物的永恒与自我的短暂呢?“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天地与我共生,宇宙万物与我浑然同为一体。《齐物论》尽享自然的恩惠

根性始终如一,真气始终涵养,德行与事功永远融合,与万物、与造化相通相交。

抱元守一,恒常如一,也就减少、延缓了向对立面的转化,与自己的异化、老迈、衰竭。

养护元气真气,调理呼吸内脏,平衡精神状态,避免受伤、自戕,时时保有自身的身心、生理的最佳值。

尽享自然的恩惠,从一切生命,从人群中汲取至乐、至尊、至爱,就是面对大道,面对万物,永远感恩戴德,逍遥快活,平和包容。“一其性,养其气,合其德。”

根性始终如一,真气始终涵养,德功永远融合。《达生》第二章人生的哲学是什么人生是鲜活的

足迹,既不是足,也不是能够留下足迹的鞋子。

我们读的书,课程讲义,最多是痕迹,是脚印。而痕迹——脚印是鞋子走出来的,鞋子会走是因为脚在移动,而脚的移动是大活人的意识、欲望、思想或生理状况决定的。

我们研究脚印,也不能忘记脚丫子,不能忘记大活人必然会有的生活、生命、冲动、欲望、意志、决心、性格、理念、信仰、争斗,种种伟大与渺小、英明与愚蠢、热烈与冷漠。“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

足迹,是鞋子踏出来的,可是足迹哪里就是鞋子呢?《天运》不要患得患失

精神超越大山而无障碍,进入深渊湿地而不沾湿,遭遇贫贱而不萎靡,与天地同在同格,一心奉献别人而自己越发富有。

看看那些蝇营狗苟的丑态,其高低、美丑、贤愚立见。“吾以其来不可却也,其去不可止也……而无忧色而已矣。”

官职来了,难以推辞,官运去了,无法留住,也就用不着发愁了。《田子方》人生要有目标

人很难完全脱离社会、人群、他人,作为绝对孤独的个人活下去很难,进行文化的积累与历史的进步很难。

人活一世,丢弃了最重要的根本,背离了最至上的目标,而去做一些自以为需要做的事,以为那样可以获得长寿、开心、安乐之道,这不是离谱吗?“惨怛之疾,恬愉之安,不监于体;怵惕之恐,欣欢之喜,不监于心。”

痛苦疾病,安适快乐,不是从身体中自然产生的;恐慌紧张,欢欣鼓舞,不是从心里自然流露的。《盗跖》人生之道就是快乐哲学

人愿意的是耳聪目明,器官与心智都畅通无阻,活得明白透彻、通达顺当,同时又保持个性,保护自我。

人们常常会堵塞住自身的孔道。

这是一种深刻的快乐哲学。“凡道不欲壅,壅则哽。”

大凡道路总不可有所拥堵,拥堵就会出现梗阻。《外物》处于黑暗,得见光明

日月星辰似乎都是从黑暗中升起来的,而不是自来悬挂在光天之上的。

人的精神体验也是如此,只有冥冥中才能产生智慧之光的照耀,无奈中才能产生光辉的选择。

无门无房无崖无方,正是这一切空间结构与特征皆无,成就了它的无为而无不为,无能而无不能,无形而无不形。“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

清清楚楚的东西是从幽幽冥冥中产生出来的,有次序有规律的东西则产生于混沌无形。《知北游》一切为了目标

捕鱼者得了鱼,应该扔掉鱼篓子。

得了鱼再留鱼篓子便属多余,废鱼篓子只能促使鱼更快地腐烂。得了目标,最好忘记手段、工具或猎物的某个部分。

目标、手段、组成的部分,也有可能异化与闹腾起来。“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捕鱼者的目的在鱼,得到了鱼就忘了鱼篓。《外物》人生不要太烦琐

同样是踩一个脚,也分三六九等,这又有什么好的呢?不管是对外还是对内,都得遵循道德规范。

人生不要搞得太烦琐,价值不要定得太细密,礼法不要搞得太严格,关系不要推敲得太清晰。“蹍市人之足,则辞以放骜,兄则以妪,大亲则已矣。”

踩了路人的脚,要赶紧道歉赔小心;兄弟间踩了脚,只要心疼并安慰关心一下就罢了;父母踩了子女的脚或子女踩了父母的脚,也就算了。《庚桑楚》端正自己的目的

为了得到好处而做事,结交友朋拉关系,为了向他人炫耀而学习,为了显摆自己而教授,而不是为了长自己的见识而学习,为了开导教化他人而教授,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

没有钱只能叫贫穷,学到了东西却不去实行,学用两分家这才叫毛病。《让王》守住自己的根

不要对自身估计过高,要寻找师法源头——大道。

人们常常做的是逆其道、悖其理、毁其源、堵其终、损其益、益其损、截其长、续其短、用其求其所不能、废其灭其所能。

万物都有根本,人要懂得呵护、依靠根本。“故水之守土也审,影之守人也审,物之守物也审。”

水会小心翼翼地保存泥土,影子会小心翼翼地跟随人体,一件事物会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另一件事物。《徐无鬼》守住真气

拒绝各种表面的、包含许多误差的感觉的干扰,甩开浅层思维与廉价成见,抛掉内心的喜怒哀乐、欲望恐惧。

忘记你的思虑见解,即成心成见,包括周围的集体无意识,就只剩下一股若有若无、虚无缥缈、集合纯正的气,就凭借这股气,守住这股气,应对诸事,走遍天下,战胜自己,不惧任何危难纷繁。“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做到一心一念,聚精会神,绝无杂念,破除一己,超越感官,不是用耳朵听取外界的信息,而是用心去谛听,然后不再用心谛听,而是用气接受感应。《人间世》找到自己的动力源

河水靠源头小溪的不断汇聚才抵消了河水损失。

风与太阳都消耗着水流,但是水流无减,因为它有源头的不断补充。

万物各有其道,各有其理,各有其源,各有其终,各有其益,各有其损。

物壮则老,月盈则亏,水满自溢,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而人们自取灭亡的蠢劲儿照旧。损害你的力量从未停止,你怎么能忘记汲汲于那源头的活水呢?“而河以为未始其撄也,恃源而往者也。”

河水未受到风吹日晒的影响,那是靠河水源头小溪的不断汇聚才抵消了河水损失的缘故。《徐无鬼》别成为自己的敌人

把个人看得过重,心存担忧惧怕,所谓私心杂念,所谓负担包袱,所谓缩手缩脚放不开。

人不可成为自己的敌人,人切不可想东想西,自我干扰,自生魔障,自我惊吓。

必须有举重若轻的气度,有如履平地的自然,有不在话下的轻松愉快。“凡外重者内拙。”

外物看得过重,思想包袱一重,内里就变得拙笨失常。《达生》超越常情,不受伤害

能够超越人之常情,超越一般俗人的欲望心、争夺心、计谋心、利益心,而与天道,与大自然合而为一。道给了面貌,天给了形体,不必因主观好恶、喜怒哀乐而使内心受伤。

无情是不因一己的主观好恶而使自己内心受伤害,不因个人的好恶喜怒而伤身,一切自然而然,不必人为地增加麻烦。

无情,就是不要因个人的好恶来内伤其身,有了或者过于注意自身的好恶,对自己、对本性会造成伤害。“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

有人的外形,却没有人的感情。有人的外形,所以可以与人合群;没有人的感情,所以可以不招惹是非上身。《德充符》忘掉自作多情

人是有形的,道是无形的,无形意味着高度的概括与抽象,而人们常常缺少这样的概括力、想象力、领悟力,能将具体的东西看成抽象,能从抽象的东西中看出具体、看出生活、觉察出现实的人,就算得道了。

忘掉自身的核心,是将人事、人心、人情、人欲减少到最低限度。一个人连自身的动静、生死、兴灭都搞不清,他也不能做成什么事。

忘掉了自己,就能入于天,就能与天地相通了。“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忘掉外物,忘掉天地,这从根本上说叫忘己。忘掉自己的人,也就可以说是与天地融为一体了。《天地》忘我,无敌于天下

巨大的满足带来巨大的向往、崇敬、依恋、献身趋向与对一切的忘却、忽略。

在虚空、无为、无心、无意、绝对自然的状态下的忘却,是对于巅峰与献身的拒绝,是槁木死灰式的丧我,是冷如冰雪的坐忘,甚至是冷如冰雪中的自得其乐。

这是一个内心功夫,是一个处变不惊、不受任何干扰伤害的无敌于天下的内功,是个人修养的极致。“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

今天我把自己丢失了,你知道吗?《齐物论》用平常心对待胜负

通达了就不必太过用心,大而化之,以平常、平庸之心对待也就行了。能存在就是有用,这有点黑格尔说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意味,也是合理的就会存在的意思。

能平平常常地对待胜负、成败、分合、用废,也就能正确地处理回应各种变化了,也就能通达无碍,不自寻烦恼,不自找麻烦了。而能做到如此,也就有所得了。自然而然地做到了通达,无心无意中做到了通达才是大道的体现。“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平平常常的事物得以存在,能存在也就是有了用;有了用也就是能通晓了、讲得通了;能通晓、能讲通也就有所获得。《齐物论》把要求降到没有

降低自身的要求以至于无。

以小巧的鸟儿与地里的老鼠的姿态,摆脱俗世名利权位、是非功过的羁绊。

求得一己的逍遥与自由。

以退为进,以屈求伸,以侏儒的姿态求大道。“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鹪鹩在深深的林子里筑巢,林子再大,也不过是占了其中的一根枝条;偃鼠到黄河里饮水,黄河再大,也只不过是灌满自己的肚子。《逍遥游》一切成就都是无为的结果

好处是说也没得可说,让万物自然而然,高高兴兴。无为而治,无言而教,不求被人了解,不写功劳簿,悠闲自在,轻松愉快。

自古国人喜欢大言、伟言、高论。真正的成就、真正的本领是无法命名无法言说的。

教化、养育、培植、恩泽万物而不自以为是,不居功自傲。功盖天下而不以为意,不以为荣,不以为本钱,根本没有往心里去。

要认为一切成就都不是有为的结果而恰恰是无为——任其自然的结果,是大道不受阻碍地运转的成绩。“有莫举名,使物自喜。”

好处是说也没得可说,让万物自然而然,高高兴兴。《应帝王》立于不败之地

看明白什么样安全,什么样危险,在祸福侵扰中稳住阵脚,准确地决定去留,也就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损害他了。“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

知道了道,就明白了规律;明白了规律,也就明白了如何权衡;明白了如何权衡,也就不会让自己受到外物的侵害。《秋水》不依赖,就不畏惧

这叫作唯道唯一,不需要狐假虎威,不需要虚名头衔,不需要势利背景,不需要借光造势,不需要包装炒作。

无须假借的结果是无惧物议,无惧天下人皆非之,也无求天下人皆誉之。这不就是超然物外,翩然无迹了吗?

应对外物的攻伐即外界的不怀好意的恶劣运作,没有比自己的超越与通畅更有力的了。“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

不需要借助依靠什么为自己谋利,自己就是自己。《天道》忘记杂念,集中精力

人如果有了固定的志向,就不会分散自己的专注,他的精神也就凝聚在一起了。

精神要集中,注意力要集中,行事要集中。

但是过分地集中精力,不免有些刻意为之的味道,似乎与坐忘的诀窍不相一致。

由于坐忘了一切杂念,才达到了精力的空前集中。“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注意力不分散,就聚精会神了。《达生》有些事,不必做

细琢磨起来,任何一种“为”,对于不同的追求来说正好是一种“无为”。不论是谁,此生有限,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无为。

为乎无为,无为乎为,为此乎无为彼,为彼乎无为此,全无为乎则为其全无为,全部献身投入有为乎则全无逍遥齐物养生之为,或称之为无为。即使作为概念与逻辑游戏也令人击节称道,妙哉有为与无为!“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这些都是天地的准则,道德的极致。《天道》有些无用,也有大用

不可自以为有用,不可抱怀才不遇之恶俗心态。

如果以等待伯乐的千里马自居,弄不好等来的只是屠马人。

有用之用,皆是祸事,皆是自戕,无用之用才得平安。

揣着明白装糊涂,佯狂佯愚,邦无道则愚,大智若愚,愚人自有愚人福。“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无用之用”非无用,它有它自己的用处,只是人们一般没认识到而已。《人间世》站得高一点,想得透一点

站得高一点,想得透一点,有利于去掉许多无谓之争、抽象之争、烦琐之争。

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之争,着实可笑与可悲。“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

数量、名分、实惠,都没有任何区别,但喜悦愤怒的心情不一样。《齐物论》放弃成心、成见

人们其实是各有自己的意见、成见、偏见。

谁都拿着自己的成心——成见当依据,当标准作判断,谁能没有任何成心、成见呢?

未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与思考而已经判断了是非,是颠倒了过程。“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

人皆有其自己的成见,并且以各自成见为标准,去观察、认识、判断周围事物,有一个不是用自己成见作为衡量标准的吗?《齐物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