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发明之王:爱迪生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4 18:05:57

点击下载

作者:管学成,赵骥民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发明之王:爱迪生的故事

世界发明之王:爱迪生的故事试读:

序言

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前院长、两院院士

放眼21世纪,科学技术将以无法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将全面崛起,国际竞争与合作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激烈和广泛局面。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中华民族靠什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人才,靠德、智、体、能、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今天的中小学生届时将要肩负起民族强盛的历史使命。为此,我们的知识界、出版界都应责无旁贷地多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现在,一套大型的向广大青少年传播世界科学技术史知识的科普读物《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出版面世了。

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和温州师范学院、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的同志们共同撰写的这套丛书,以世界五千年科学技术史为经,以各时代杰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创新活动作纬,勾画了世界科技发展的生动图景。作者着力于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通过故事来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本书中介绍了科学家们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读者从科学家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从有关人类重大科技活动的故事中,引起对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密切关注,全面地理解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阅读这套丛书是对课本的很好补充,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理想读物。

读史使人明智。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明,明代以前我国的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涌现出张衡、张仲景、祖冲之、僧一行、沈括、郭守敬、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这样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而在近现代,中国具有世界级影响的科学家并不多,与我们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并不相称,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相比较,在总体上我国的科技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当今世界各国都把科学技术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把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当做提高创新能力的战略方针。我国也不失时机地确立了科技兴国战略,确立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又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需要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需要更多更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才。我真诚地希望这套丛书能激发青少年爱祖国、爱科学的热情,树立起献身科技事业的信念,努力拼搏,勇攀高峰,争当新世纪的优秀科技创新人才。

火的威力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年一度的春天又来到了米兰小镇。

这天,春风和煦,晴空万里。小阿尔的父亲一大清早就和村民们一道赶着牲口到田里耕地去了。

小鸟也喜欢勤劳的人们,迎着他们唱着婉转动听的歌子。

人们一到了田里,就投入了紧张的劳动。

天上的云彩虽然美丽,可是它不打粮食;地上的泥土虽不华艳,但它能长出好庄稼。

春耕深一寸,等于多上一遍粪。

为了多打粮食,小阿尔的父亲和村民们一样,挥汗如雨,忘我地劳动着。

忽然,邻家的乔治大叔喊道:“不好,村里起火了!”

小阿尔的父亲抬起头来向村里一望,只见村里浓烟滚滚,火焰冲天。他急忙放下耕犁,向村里跑去。

村民看见村中火光,也都丢下牲口,纷纷向村里跑去。

到了村里,人们才发现是小阿尔家的牲口棚失火了。

小阿尔的父亲不顾一切的汲水救火,村民们也都赶来帮忙。但是,春风无情,火势越来越旺,终于把牲口棚烧光了。

村民们都过来安慰小阿尔的父亲,表示愿意帮助他重盖一座牲口棚。

小阿尔的父亲神情沮丧,一边道谢,一边想:好端端的一座大棚子,怎么无缘无故就失火了呢?

其实,这场大火起得不是无缘无故,而是有缘有故。

原来,这场大火是小阿尔放的。

小阿尔全名叫汤姆斯·阿尔瓦·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1931)。小阿尔排行第七,是全家最小的孩子。这年,小阿尔才六岁。他虽然年纪小,但长着一颗硕大的头颅和一双又大又亮的眼睛。人们都很喜欢他,都亲切地叫他“小阿尔”。

小阿尔从小爱动脑筋,好奇心极强,一双大眼睛什么都不放过,遇事总要研究研究。

这次,他为了实验火的威力,竟亲手点燃了父亲的牲口棚。

当父亲和村民们救火时,他正爬上大树细心地观察着大火,直到牲口棚烧光为止。

这场大火虽然给家中造成了一些损失,但正是这个好奇心极强的小阿尔,日后成了“世界发明之王”,不但给家庭,也给美国和全世界创造了极大的财富。

好奇心极强的孩子

爱迪生的好奇心并不是从六岁才开始的。在他母亲的影响下,从一懂事开始,爱迪生就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具有极大的好奇心。

1847年2月11日,爱迪生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兰。

米兰是个小镇。镇边有个小山,山上有座简陋的房子。爱迪生的家就住在山上。山村风景优美,四面环绕着郁郁葱葱的树木,山下有平坦广阔的田野。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像飘带一样在田野中蜿蜒流过,发出潺潺的流水声。日光照在河面上,金光万道。

爱迪生的祖父是荷兰人。为了探索世界的奥秘,追求人生的幸福,他漂洋过海来到美洲定居。

爱迪生的父亲是个勤快的农民。他为人忠厚、老实、慈祥、宽和,遇事愿意帮助别人,在村民中人缘很好。

爱迪生的母亲头脑灵活,聪明过人,渴求知识,婚前曾当过乡村教师。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爱迪生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品质。爱迪生不但人品好,而且对什么事都有强烈的好奇心。

法国人布洛说:“现代科学是好奇心的女儿,而好奇心永远是科学的推动力。”

正因为爱迪生从小具有好奇心,所以才终于成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

爱迪生小时候,总喜欢跑到山下的河边去玩。河边上有盛开着的紫罗兰和野菊花,令人陶醉。爱迪生经常徘徊其间,乐而忘返。

四岁那年,一天,爱迪生在河边玩着玩着,忽然发现灌木丛中有个野蜂窝。

他想:这是什么东西呢?奇形怪状的,里面一定有什么奥秘吧?

他对着野蜂窝望了一会儿,心里越来越痒,兴趣越来越浓,他要弄个明白。

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在地上拾起一根树枝,走到灌木丛前,伸手去捅野蜂窝。

这时,只听“轰”的一声,野蜂倾巢而出,扑向爱迪生。

顷刻间,爱迪生被野蜂蜇得满脸红肿,逃回家中。

母亲见心爱的小儿子被野蜂蜇的眼睛都快睁不开了,又是心疼又是敷药,并告诫说:“阿尔,以后不许乱跑了!”

在母亲的精心护理下,爱迪生的脸渐渐消肿了。

一天,爱迪生实在忍不住了,好奇心驱使他又一个人跑到了山下的河边。

母亲怕他出事,跟踪而至。

爱迪生看见了母亲,急得不知所措,忙用双手遮住面孔,以为这样就可以逃过母亲的眼睛了。

母亲见他这个样子,忍不住笑了。她抱起爱迪生,亲了又亲。

爱迪生说:“妈妈,我不会再捅野蜂窝了!”

母亲放心地说:“那就好,那就好!”

从此,爱迪生又可以到处玩耍了。

山下的河边,有座很大的造船厂。厂里有很多工匠,整天在那里挥着斧头造船,爱迪生经常到厂里去玩,很快和工匠们交上了朋友。工匠们都很喜欢他。他瞪大了眼睛看着他们造船壳,很佩服他们。

每次到了造船厂,爱迪生总问个没完:“大叔,刨花为什么会卷成圆圈呢?”“老伯伯,船上钉了那么多铁钉,为什么不会沉到水里去呢?”

……

爱迪生的脑子里充满了问题,往往问得工匠们无法作答,好问也是好奇心的一种表现。

法国戏剧大师巴尔扎克说:“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英国人富勒也说:“不问一个为什么,什么东西也学不到。”

爱迪生的脑子里自幼就充满了问号,为任何事物都要问个问什么。

爱迪生不但在外面好问,在家里也一样好问。他经常向父亲问长问短:“爸爸,远处的东西,为什么看上去觉得小?”

父亲回答不上来,只得说:“东西近看觉得大,远看当然就觉得小了。”

爱迪生又问:“那么,为什么东西近看觉得大呢?”

父亲说:“……这我可不知道了。”

爱迪生好奇的入了迷,眼睁睁地望着父亲,刨根问底道:“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呢?”

父亲只得说:“都怪我没读过书,什么也不知道。”

爱迪生说:“爸爸,送我去读书吧!”

父亲说:“你现在还小,不到读书的年龄。”

从这时起,爱迪生总盼着自己快长大,快点去读书。有不懂的问题,好去问老师。

一天,爱迪生在后院玩,看见母鸡正在孵蛋,又产生了好奇心。

他问母亲道:“妈妈,母鸡为什么趴在鸡蛋上?”

母亲说:“正在孵小鸡。”

爱迪生问:“为什么要孵?”

母亲说:“蛋要孵过了才会变成小鸡的。”

爱迪生听了,眨了眨眼睛,心想:母鸡可以孵小鸡,大概我也可以孵吧?

一天,刚吃过早饭,爱迪生便失踪了,到晌午还不见他的影子。

母亲很焦急,四下寻找,山上山下,河畔船厂,到处都找遍了,也没找到。直到傍晚,才发现他在后院的鸡舍旁,小心翼翼地趴在一堆鸡蛋上,一动也不动。

母亲问道:“阿尔,你在干什么?”

爱迪生回答说:“我想亲自试一试小鸡是怎样孵出来的。”

父亲听了,哭笑不得。

母亲说:“你居然饿着肚子,从早到晚‘孵’了一天,也该休息了。快去吃饭吧!”

母亲说完,就抱起了爱迪生。

爱迪生从小就这样好奇,这样执著。后来,这成了爱迪生一生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个月的学历

人生并非天成,全在于教育。

母亲见爱迪生求知心切,是个可造之才,便想送他上学读书。

爱迪生七岁那年,全家移居到了密歇根州的休伦埠。

来到休伦埠以后,父亲在北郊格拉提奥炮台租了所房子。此时,爱迪生的父亲山墨尔改行经营粮食买卖。他看见这地方山明水秀,风景优美,趁着做买卖余下的时间,用木头在晒台上搭起一座瞭望塔。这塔高一百米,有转梯直通塔顶。登高一望,四周景色尽在眼底。爱迪生站在塔上,举着一副老式望远镜,看着起伏的丛林,含烟吐雾,一片葱翠;望望镜平的湖面,船影纵横,波光闪闪,煞是好看。他乐得成天待在上面,不肯下来。山墨尔见儿子这么喜爱,决定把照管瞭望塔的任务交给他,说:“孩子,咱们这座塔要对外开放啦。你来当小管理员,谁要上去浏览,就向他收参观费两毛五分钱。”

开始,上去参观的人很少,整整一个夏天,总共才收三块钱。可是却让孩子饱了眼福。他老是独个儿待在塔顶上,欣赏那早晚的彩霞,雨后的霓虹,还有那休伦湖上变幻无穷的迷人景色。他常常看得入了迷,连饭都记不得吃了。后来,休伦埠修了铁路,参观人数才骤然大增,一向冷落的瞭望塔总算热闹了起来。

休伦湖边有所小学,是当地唯一的一所小学。迁居的第二年,山墨尔送爱迪生进了这所小学。

父亲为爱迪生买了一个新书包,母亲为爱迪生缝制了一套新衣帽。

上学的前一天,爱迪生激动的半宿未能入睡。他倒在床上兴奋不已,心想:这下好了,以后有什么问题可以请教老师了。

次日早晨,爱迪生随父亲早早就来到了学校。学校静悄悄地,一个人也没有。等了半天,更夫才打开校门。这时,老师和学生才陆续到校。

父亲为儿子办了入学手续。爱迪生喜滋滋地走进了一年级老师面前的第一排座位里。

老师已经秃顶了,又矮又胖,手里拿着一把戒尺。爱迪生望了望老师,心想:老师这么大年纪了,一定很有学问。

上课后,爱迪生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老师讲完后,就让学生背诵。爱迪生头脑聪明,老师讲过的一切他都能背下来。但有的学生却背错了,也有的学生根本背不下来。对于这些学生,老师不是用戒尺打手心,就是用手揪他们的耳朵,再不就是罚站。对于这些,爱迪生觉得很恐怖。

放学后,爱迪生回到家里。母亲见他闷闷不乐,问道:“阿尔,出了什么事?”

爱迪生摇了摇头,回答说:“没出什么事,只是老师太粗暴了。”

母亲问道:“是不是你惹老师生气了?”

爱迪生拉着母亲的手说:“妈妈,我不想上学了!”

母亲问道:“为什么?”

爱迪生说:“老师讲课讲得枯燥无味,光让学生死记硬背。背不下来就打,我害怕。”

母亲抱起了爱迪生。爱抚地说:“要想学到知识更新,就不能胆小。”

就这样,爱迪生遵从母亲的嘱咐,每天仍然到学校去读书。为了弄懂所学的课程,爱迪生不懂就问,经常刨根问底,弄得老师狼狈不堪。

一天,老师讲加法。刚讲完,爱迪生就站起来问道:“老师,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

老师回答不上来,脸涨得通红。后来,老师脸胀的像猪肝一样,终于忍不住了,大骂道:“爱迪生,你什么都不懂,真是个低能儿,根本不是读书的材料!”

母亲听说此事后,立即为爱迪生办了退学手续。她曾经当过老师,富有教学经验。她最了解儿子,知道儿子并不低能,而是老师无能。她想:像儿子这样高智能的孩子,与其送到师资平庸的学校去读书,还不如留在家里由自己来教育。

于是,爱迪生的学校生活便结束了。他一生的正式学历只有这三个月。

母亲兼老师

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天然老师。”又说:“母亲是孩子未来命运的创造者。”这两句话用在爱迪生母子身上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爱迪生退学后,母亲成了他的老师。母亲南希平时留心观察爱迪生,知道他根本不是低能儿,而是世上少有的天才。因此,她决定用全部精力教育爱迪生,要把他培养成对世界有巨大贡献的人。

退学后,母亲问爱迪生说:“老师说你是低能儿,你不觉得羞耻吗?”

爱迪生说:“我不觉得羞耻,我只觉得遗憾。”

母亲不解地问:“有什么遗憾呢?”

爱迪生解释说:“我要知道的事,老师一点也不教我;我已经知道的事,老师却偏偏要教我。这太令人遗憾了。”

母亲听了,不禁笑起来:小小的孩子,说话竟像大人似的。接着,母亲严肃地说:“你说得很对。老师说你是低能儿,妈可不这样想。从明天起,妈教你读书。妈已经下了决心,一定要把你培养好,让你的天才全发挥出来,成为世界第一流人物。你有信心吗?”

爱迪生说:“妈妈,我有信心。”

母亲问道:“阿尔,你敢发誓吗?”

爱迪生眼睛一亮,用坚定的口气说:“妈妈,我愿发这个誓。我将来一定要做一番大事业,让现在说我是低能儿的老师听了大吃一惊。”

母亲听了,搂紧了爱迪生。爱迪生的一生成就,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决定了。俗语说:“小挫之后,反有大获。”

志在太空遨游的雄鹰,才能振翅高飞;具有远大理想的人才能奋发有为。爱迪生退学之后,在母亲的激励和引导下,树立了远大的志向。这对爱迪生日后成为世界发明之王具有决定性作用。母亲性情温和,极有耐心;又循循善诱,富有教学经验。爱迪生在母亲的教导下,就像禾苗得到了雨露的滋润。

母亲先教爱迪生学习英语和算术,接着又教他物理和化学,并且常用讲故事和提问题等方式提高他的学习兴趣。同样的课本,秃顶老师讲得味同嚼蜡,枯燥无味;而母亲讲得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爱迪生在学习上因而进步极快。两年之后,原来的同班同学还在跟着老师学“小猫”、“小狗”之类的词语,而爱迪生已经开始阅读《英国史》、《罗马兴亡记》、《大英百科全书》了。

母亲发现孩子对物理、化学特别喜欢,便上街买了本《派克科学读本》给他。这书在当时是本很有名的著作,专讲物理和化学上的实验,有简明扼要的说明,有详详细细的插图。爱迪生也真是心灵手巧,他照着书本,自个儿琢磨着,把上面讲的道理,一条条搬下来亲手实验。只要能试的,非试成了才罢休。

试呀试的,那股劲头别提多大了。没有多久,光照书本实验已经嫌不过瘾了,于是便向外发展,别出心裁地去找一些对象来试验。有一天,他读到富兰克林在电学方面的发现,便去弄来两只大雄猫,用一根铜丝把两条猫尾巴一拴,使足力气在猫脊梁上狠命揉搓,想搞摩擦生电的实验。不料,大雄猫不肯合作,看到有人向它进犯,不管三七二十一,背一弓,呼呀呼呀的,又吹胡子又瞪眼。摩擦生电没试成,反倒被两只大雄猫抓了两把。

还有一次,爱迪生不知从哪里看到了气球飞升的原理,觉得很有意思,也想照样试试。可是怎么个试法呢?他托着下巴颏儿寻思起来。左寻思,右寻思,猛然醒悟:“有了!气球能飞上天,是因为满肚子都是气。要是用点什么药,叫人的肚子里也装它一下子气,那不就……”

他一阵风似的奔出去,把奥池找到家来,又小跑着去取了一包沸腾散(一种泻药。爱迪生不懂,认为沸腾了就能冒气),倒好一大杯开水,这才郑重其事,一板一眼地说:“奥池,你想飞起来吗?如果想飞,我有办法让你飞。”

奥池是邻居家的孩子,平时常跟他一起玩儿,看他搞个实验什么的,挺有办法,心里很佩服他,也很听他的话。这回听说有办法让他飞,先是心里一动,跟着又不免有点疑惑,瞪着眼睛,问:“我又没长翅膀,哪能飞呢?”

爱迪生打开那包沸腾散,左手拿着,右手端起倒好的那杯水,满怀信心。“这能行吗?”奥池还是有点犹豫不决。可他到底拗不过自己的好奇心,更招架不住爱迪生那副很有把握的神态。他圆睁着眼睛迟疑了一会儿,接过茶杯,张开大嘴,先倒沸腾散,再喝上几口水,伸长脖子咕嘟咕嘟地吞了下去。

爱迪生看他把药喝了,心里像揣了窝小兔子,扑通扑通,相当紧张。没多大工夫,奥池肚子里咕咕作响,愁眉苦脸地坐立不安起来。爱迪生赶忙走上一步,按住他,悄声安慰说:“别着急!怕是药性发作,在冒气啦。”

往常,只要爱迪生一开腔,奥池就竖起耳朵听,可是此时,他已经丧失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只见他脸色由红转黄,由黄转白,嘴皮抽搐着,五官都挪了位置。身子不但没有往上飞,反倒比原先矮了半截。他两手死命地捂着肚子,疼得直不起腰来了。

最后,还是母亲跑来结束了这次“实验”:请医生给奥池治病,还向他父母千赔罪万道歉。母亲对儿子说:“你真是瞎胡闹,我的笨儿子!以后不许你再做什么实验了!”一听不许做实验,爱迪生“哇”的一声哭了:“妈妈,我以后再也不做危险的事,惹您生气了。”他抽抽搭搭地央求:“您不让我做实验,我怎么去研究学问,将来做一番事业呢?”

母亲的心软了,她把儿子搂在怀里,亲昵的叮嘱说:“做实验可以,可是千万不能瞎闹腾啊!”

爱迪生立刻破涕为笑,连连点头答应母亲的要求。

实验范围逐渐扩大,用的化学药品也日渐增多,瓶瓶罐罐,搞了一大堆。爱迪生真会动脑筋,他在地窖的一个角落里开辟了个小天地,又当“仓库”,又当“实验室”。别的孩子,或是到树林里逮个鸟儿,或是上河边钓个鱼儿,每天总要在外面溜达溜达,玩上一阵子。可他却成天守在地窖实验室里,捧着书本,跟那些瓶瓶罐罐打交道。

火车上的实验室

爱迪生暂时放弃了使人升天的幻想。不久,他读到法拉第的故事,对电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实验的种类也多起来了。一些药品和设备,有的是在破烂堆里捡的,有的是攒下母亲给的零用钱买的。可是,实验越搞越多,需要越来越大,捡破烂能捡多少?家里日子过得窘迫,又有几许零用钱给他花?爱迪生面对这种新情况,又要动脑筋了。

有一天,镇上忽然热闹非常,他看见一条乌黑铮亮的长龙,爬到自己脚跟前。啊!火车!他早在盼这么一天了。心里怎能不高兴?而更高兴的,是他那些怀之已久的希望,琢磨了又琢磨的打算,都可以立刻实现。

爱迪生一想到自己的计划,身上热烘烘的,也没心思瞧热闹了,抬起腿往家跑。他想把自己的打算告诉父母。父母听说十二岁的孩子要自己外出挣钱,到火车上去卖报,心上皱起疙瘩,很是为难。父亲扬起下巴,思忖了好一会,才慢悠悠地说:“我经营的粮食买卖也不算赖,凑合着够一家子吃用的,你急着去挣钱干什么?”

母亲更是顾虑重重,抚摸着孩子的头说:“孩子,可不能那么想呀!你小小年纪,正是万丈高楼打根基的时候,得多往功课上用心才是正道。”爱迪生听母亲为他的功课担心,理由更加充足了:“我一面卖报纸,一面可以免费看报,赚下的钱,又能补贴家用,又能买化学药品搞实验。到了底特律,我还可以到图书馆去看书……”

母亲见他决心已定,无奈只好随他去了。

第二天,天刚一放亮,爱迪生胡乱吃了点早饭,背上预备好的大篮子,跳蹦到母亲面前,兴冲冲地说:“妈妈,我走啦。”

说完,掉头就往外奔。母亲一把拉住他,给他拉拉衣服,理理头发,把帽子戴好,又拿块面包塞进他的口袋里,说:“孩子,在火车上要格外小心。上上下下,要等车站稳了。到了吃饭的时候,吃好吃歹,总得把肚子吃饱。晚上火车一到站,早点回家……”

说着说着,鼻子酸得不行,说不下去了。

爱迪生心里火急,生怕误了点,嘴上应着:“我知道了,妈妈!”

两条腿已经向门外跑去。

火车站上,一片热闹景象。嘈杂的声音像休伦湖上掀起的风浪,一股劲涌上来。铁栏杆外面,有卖面包的,卖水果的,卖烟的,你叫我喊。

7点整,开往底特律的客货混合列车,呼哧呼哧驶出了车站。爱迪生站在车上,但见那站台、平地、房舍、树林、田野、河流,由慢到快,纷纷落向车后,胸口好似开了两扇天窗,说不出的舒畅。猛地,车身一震荡,他没站住脚,趔趄了两步,差点倒在身边的大篮子里。这下他才想起自己的营生,赶忙背起大篮子,一路吆喝着,在车厢里兜揽起生意来:“谁要大苹果,又香又脆的花生仁儿!”

旅客当中,什么人都有:做工的,种庄稼的,跑买卖的,教书的,当兵的;有花白胡子的老大爷,也有赖在妈妈怀里直吵直闹的小姑娘。他们各有各的爱好,这个拿苹果,那个抓花生仁儿,忙得爱迪生简直应付不过来。三个钟头的路程,好像眨眼工夫就到了。

火车一到站,爱迪生头一个跳下来,伸直脖子就往人群里钻。他把脑袋伸到人们腋下,三拱两拱,像泥鳅拱沙,拱出了底特律火车站。

他先问路到报馆批了报,跟着打听底特律青年协会图书馆的地址,跑去把手续办好,领了张阅览证,拣个靠窗的座位,埋头看起书来。

转眼间,不知不觉心里有点发慌,肚子也叽里咕噜直叫唤。他想:“怎么,该吃饭了?”四下一瞧,偌大一个阅览室只有他一个人在看书,柜台上那个管理员,也在饭后休息,一摇一晃的打盹儿。他站起身,装着要小便的架势,跑到厕所里,偷偷把母亲塞给他的面包啃了个精光。然后,悄悄用袖口擦擦嘴,又对着镜子照照,觉得不像吃过东西的样子,这才抬腿走出来,回到座位上继续看书。

直到晚上六点半,那班回程的混合列车,喘着粗气驶出底特律车站的时候,客车车厢里,又响起爱迪生响亮的叫卖声:“看报,看《底特律自由报》!”“谁要大苹果,又香又脆的花生仁儿!”

三个钟头以后,混合列车抵达休伦埠。爱迪生到大街上把剩下的报纸卖完,抬头一看,月亮在云彩缝里露了下笑脸,洒下一条白茫茫的光带。深夜的雾更浓了,远处钟声当当,正是11点。他踩着月光往回走,影影绰绰,好像有个人影儿站在自己家门前,定睛一看,禁不住一个冲锋跑上去,扑在那人怀里,狂喜地喊道:“妈妈!”

他每天到火车上去卖报纸和糖果,起早摸黑,相当劳累,可是他善于抓紧一切机会学习。火车每次到达终点站底特律要停几个小时,爱迪生就利用这段时间,跑到公共图书馆去看书。晚上火车开回休伦埠,他回家吃完晚饭,就一头钻进地窖做实验。后来,为了节省时间,他索性把实验室搬上了列车。按说这是违反规章的,只是爱迪生为人憨厚,又很勤快,乘务员和车上的旅客都很喜欢他,老车长也就默许了。每天的报纸和糖果一卖完,爱迪生就乐滋滋地躲进行李车里,做他的实验。

当时,美国围绕解放黑奴问题,爆发了南北战争。战争从1861年开始,进行了四年。爱迪生在列车上卖报这段时间,正是战争的高潮。革命的北军粉碎了南方奴隶主反动武装的进攻,在东西两线战场节节胜利。战争的进程成了举国上下的头号新闻,报纸十分畅销。十五岁的爱迪生看到这种情况,灵机一动,声称自己要发行一份快报,专门刊登战场消息。大家听说以后,谁也不相信,都以为爱迪生是说着玩的。办一份报纸多么不容易啊!当时要开一家小报馆,从主编、编辑、记者直到印刷、校对和发行,起码得有二三十人才行,另外,还有经费来源和纸张供应等一系列问题要解决。爱迪生小小年纪,要单枪匹马办报纸,而且是铅印的快报,这岂不是有点异想天开吗?过了几天,他用卖报攒下的钱,买了一台旧印刷机和一套铅字,“爱迪生印刷厂”就算落成了。印报的设备有了,消息来源还没有着落。他就利用到底特律图书馆的机会,抄录各地报纸上的战地报道,按战场和时间进行编辑。经过一番紧张的准备以后,爱迪生接连忙了三个通宵,他自编、自排、自校、自印的第一期快报终于问世了。

这一天,只见一个笑容满面的高个儿少年,手里抱着一大卷新印出来的报纸,在车厢里高声叫卖:“快报!快报!关于战事最新进展的快报!”

旅客们围上来,你一张,我一张,争着购买,几百份报纸不一会儿就卖光了。报纸的名字叫《先锋快报》,上面印着发行人、出版者、总编辑、记者的名字,一律都是“爱迪生”。满车的读者,谁也没有想到爱迪生就是眼前这个报童。由于爱迪生尽心采访和编辑,报上除了战地新闻意外,还有铁路沿线各站的趣闻、行情、广告和剧目等,很受旅客欢迎。爱迪生旗开得胜,大受鼓舞,特地找了两个伙伴当助手,第二期的发行量扩大了一倍。

不论办报、卖报怎样劳累,爱迪生的实验从没有中断过。他白天是新闻家,晚上却成了实验家。行李车厢的一角,就是他的实验室和编辑部。

一天,前线传来了北军在新奥尔良胜利会师的捷报。那时还没有无线电广播和电话。传递消息的最快方式,是莫尔斯发明的电报。电报传到底特律,全城一片欢腾,但是火车沿线的群众还不知道。当时的报纸没有“号外”。机灵的爱迪生征得车长和司机的同意,立刻在火车车厢两边,用大字刷出新奥尔良大捷的新闻,下面注明这条特别消息刊登在《先锋快报》上。结果,火车开到哪,哪里就欢腾起来。爱迪生利用车厢发号外获得巨大的成功,他的快报也名声远扬,销路越来越好。不但乘火车的旅客争着买,火车经过的每个站,都有许多人等在月台上,专门来买《先锋快报》。这件事,使爱迪生深深体会到电报的优越性。他对电子技术的强烈兴趣,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正当爱迪生工作得很顺利的时候,不幸遭到一场大火。有一天,列车刚开出休伦埠不久,因为路轨不平,火车震动得太厉害,车上实验室有个盛放磷的瓶子从桌上滚下来,摔碎了。磷本来是浸在水里的,一遇到空气,马上就燃烧起来。行李车里顿时黑烟滚滚,火苗蹿起老高。爱迪生脱下外衣,一面扑打,一面呼救。等大家起来把火扑灭,行李车里的东西都已经烧的差不多了。爱迪生的“编辑部”、“印刷厂”和“实验室”全都烧掉了。怒气冲冲的乘警赶来,不容分说,迎面就给爱迪生几记耳光。爱迪生跌倒在铁轨旁边,只觉得“嗡”的一声,右耳由于耳膜被震破再也听不到声音了,成了终身残疾。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爱迪生几年的心血一下子全毁了,加上右耳也聋了,他伤心到了极点。他望着渐渐远去的列车,咬着嘴唇,泪水夺眶而出。

小小电报员

爱迪生遇到这样严重的挫折和打击,并没有一蹶不振。在失败的痛苦中,爱迪生心里生起一线光明,这就是对电报的憧憬。在火车上办快报的经验,给这个农村孩子一个重要的启示。千里以外的消息,只要按动电键,眨眼工夫就可以传到目的地,这实在是太神奇了!他决定改弦易辙,去学电报。

爱迪生灰溜溜地踏上了返回家乡的路途。当他快走到家门口的时候,突然看见母亲怀着急切的心情,正在门前等他。爱迪生心中的委屈和痛苦,顿时烟消云散了。他回到母亲的怀抱,浑身又有了无穷的力量。

母亲重新替爱迪生开辟了实验场所。为了防止意外,新实验室设在阁楼顶上,地窖里只堆放器材和杂物。从此,爱迪生每日清早出去,在火车上做买卖,到图书馆里看书。夜晚回家来,就在小阁楼上编报搞实验,日子过得顺顺当当,颇有兴味。

这个阳光明媚、和风宜人的早晨。克勒门斯山站台上熙熙攘攘,旅客们三个一堆,五个一伙,说着话儿,等着列车卸货。爱迪生也乘此机会,在人群中挤来挤去,尖着嗓子,叫卖他的《先锋快报》。

不远处,混合列车喷着浓烟,喘着气,像是非常吃力地开着,开着。突然,只听得当的一声,一节火车脱卸下来,轰隆隆沿着岔道跑得飞快。

这时恰好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儿,蹲在铁轨上用碎石垒房子玩。小家伙埋着头,两只小手来回舞动,正垒在兴头上,根本不知道后面有节货车在向他弛来。

金色的阳光从云端筛下一缕缕金线,洒在站台上,叫人眼花缭乱。旅客们有的抽烟谈笑,有的眯起眼睛看报,谁也没有注意站台下面的事情。爱迪生的耳朵不太管事,可是眼睛很尖。他腋下挟着一叠报纸,手上另外拿着几份,正在叫卖。猛然望见那节货车,如脱缰般的野马向小男孩儿冲去,两下已经相隔不远了。

爱迪生身子一震,喊了一声:“啊呀!”胳膊一抬,手儿一扬,将报纸统统甩掉,迈开大步飞也似的蹦下站台,向前奔去。

旅客们听到喊声,纵眼看时,爱迪生已经冲到小男孩儿跟前。那节货车,在两个孩子后面,越发显得高大凶险,仿佛是个满身黑毛的大怪物,张着乌森森的大口,径直向他们扑去,眼看着要把他们吞没。众人被惊得目瞪口呆,都为这两条小生命的安全捏了一把汗。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爱迪生却一点也不慌张。他抢到小男孩儿身旁,气不出,眼不眨,弯腰抱起那个孩子,抬腿就往回窜。没跑出几步远,只觉得脑后呼呼生风,扭头一看,那节货车已经狂风也似地从身边掠过去了。

站台上的人们,瞧见爱迪生自己不过是个孩子,却能见义勇为奋不顾身,都以敬慕眼光看着他,暗地里议论起来。

一个老大爷跷着大拇指说:“好样的!好样的!救人一命,功德无量啊。这孩子日后一定有出息。”

一个拿着《先锋快报》的人说:“瞧!这报是他编的。斯斯文文、不声不响的孩子,想不到会有这么大的胆量。”

一个军官模样的人说:“我就喜欢这样的人,平时不吭不哈,有力气使在节骨眼上。”

……

说话间,从人堆里跳出一个人来。旅客中有人叫道:“麦肯基站长来了!麦肯基站长来了!”

麦肯基身材高大,二十六七岁年纪。他是克勒门斯山站的站长,也是一个出色的报务员。他跟爱迪生虽说没打过一次招呼,可是长久以来,一个坐在屋里收报发报,一个趴在窗户外面悄悄观看,互相之间早就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

原来,自从爱迪生对电报发生兴趣以后,便又动起脑筋来。他听说麦肯基站长是电报行家,于是,只要列车在克勒门斯山一停下来,他便跑到麦肯基那儿,偷偷往窗户上一趴,看人家发报收报。看完回来,就独自琢磨;琢磨好了,就低头照干。有卡壳的地方,第二天再去看。

为了试验电报,父亲还跟儿子闹了一场小别扭。结果是老头子反叫儿子给制服了。

有一天,列车回到休伦埠已是9:30了。爱迪生卖完报回到家里,通常总在11点左右,再要摆弄电报,时间就更晚了。父亲死板得很,他不管你电报不电报,规定11:30都得上床睡觉,谁也不准例外!爱迪生哪肯让这条不成文的规定约束住呢?他知道父亲已经养成习惯,每天带回家的剩余报纸,他总要抽点时间看。爱迪生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你要看报纸,我就有办法了。

他收集了许多绑烟囱用的铜丝,在树上架设起一条线。这条线约莫有0.8千米长,从他家直通到跟他一起搞电报实验的克兰西家里。那天,他按着计划,把没卖完的报纸,先送给小伙伴克兰西。然后回到家里,若无其事地把大篮子往老地方一放。父亲一声不吭走过去想找报看,可是翻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就问:“报呢?”

爱迪生耸了耸肩膀,说:“今天有重要新闻,看报的人特别多,全卖光啦。”

说着,看着父亲,见他的样子很失望,赶忙补充道:“克兰西家订有一份,爸爸要是想看,我能叫他把报上的新闻,用报警电报一条条拍过来。”

父亲捞不到看,已经觉得是个欠缺,听说有重要新闻,更想先睹为快,便说:“好!试试看吧。你那个电报管用不?”

爱迪生就在等这句话哩。“管用,保管管用!”他一面保证,一面发出讯号,通知对方马上开始行动。于是,土造的电报机立时工作起来,克兰西在电报那头发报,爱迪生在电线这头收报。长短不一的嗒嗒声,在夜深人静时显得格外清脆悦耳。

这一天,爷俩直搞到深夜1点才休息。第二天弄得还要晚。第三天虽说没有推迟,可也不能提前。父亲心里暗自高兴:小家伙弄一样会一样,搞的玩意真管用,活灵活现的,真像那么回事儿。

今天,麦肯基正在票房里工作,一个职工跑来报告说,他的小儿子杰美,眼看要叫火车碾成肉酱,喊他赶快去救。他慌忙跟着那人跑出来,只见站台上黑压压人山人海,围得水泄不通。他仗着个儿高,踮起脚老远一望,正赶上爱迪生抱起杰美回头飞跑的惊险场面。那颗心不由擂鼓似的通通直跳,额角上沁出黄豆般大汗珠儿。等他跑过来,拨开人群再看时,爱迪生已经抱着杰美来到站台上。麦肯基急步向前,接过杰美抱在怀里。他激动地伸出一只大手,抓住爱迪生的一只小手哆嗦着紧握了好半晌,才颤着声儿连连说:“你救了我的孩子!你救了我的孩子!谢谢你,谢谢你。”

为了报答救命之恩,麦肯基又向爱迪生表示,愿意尽平生所学,义务地将电报术传授给他。爱迪生一听,乐得合不拢嘴。当下两人约定:白天,爱迪生还是自管自做买卖。夜里,火车回头路过克勒门斯山时,就到麦肯基那儿去学习。晚饭也在他家吃,睡也在他家睡,学习时间暂定三个月。

商议停当,麦肯基笑着说:“好!咱们一言为定。你回去安排安排吧,我等着你。”

站台上铃声响亮,绿旗飘扬,汽笛一声吼叫,火车开动了。爱迪生跳上车门踏板,走进车厢,回身向麦肯基告别,心里还在重复他刚才说的那句话:“回去安排安排吧,我等着你。”

爱迪生打定主意,决心要当报务员。他把经营的买卖适当地收缩一部分,不久又将自办的报纸停了刊,专心致志地跟着麦肯基学起电报来。一方面,由于他基础好,爱学肯钻;另一方面,又得麦肯基细心传授,加以指点,所以进步很快。不到几个月工夫,麦肯基就正式宣布说:“恭喜,恭喜,爱迪生,你毕业啦。常说师傅带徒弟,总得留一手。可我这个当师傅的连半手也没留,肚里的货色全叫你批发光了。”

爱迪生听罢,还不敢相信自己的成绩,眯缝着眼睛问:“真的学好啦?能单独工作了吗?”

麦肯基笑了笑,拍着肩膀鼓励他说:“羽毛齐了,翅膀硬了,尽管放心去飞,大胆去干吧!”

当下师徒俩又说了些各自珍重的话,爱迪生才千恩万谢拜别师傅回去了。他一到休伦埠,立即挂出招牌,开展了私人报务员的业务。接着又通过友人推荐,正式踏上工作岗位,在当地的瓦克尔电报局担任报务员。

说起这个瓦克尔电报局,也的确小得可怜。它是私商经营的,全局总共才一个报务员。老板瓦克尔先生的正宗收入,主要依靠珠宝和书籍买卖,开这个“电报局”,无非是投投机,赶赶时髦,钓条小鱼儿佐酒下饭。他内心盘算:人家开矿办厂,都爱雇佣童工,图的是差拨方便,工钱便宜。我这笔小生意,也得这么办。所以,当别人推荐爱迪生时,他觉得正合心意,便一口答应了。

爱迪生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不在乎钱多钱少,每月20块钱就每月20块钱,只要能走进正式电报局,总比摆弄自己土造的机器强些。况且,老板铺子里还有好多科学杂志、技术图书,可以免费翻阅。这种工作学习两得其便的好差事,上哪找去?

可是,父亲心里却觉得不是滋味。他认为孩子已经逐渐成人,手艺学得也不错,到头来反不如当初卖报时挣的钱多,也太不像话了。因此常常跟孩子抱怨,说:“孩子呀,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咱可不能走下坡道儿,一年不如一年呐!”

开始,儿子对父亲的这种说法,只当耳旁风,听过也就算了。后来,知识逐渐丰富,技术日益提高,便觉得这地方太小,设备太简陋,长此下去,搞不出太大的名堂来,不免也动了另谋他就的念头。但到底哪儿比较好,一时也没有个着落。他想,还是去找师傅商量商量吧。

麦肯基把徒弟的情况仔细考虑一下,说:“换换地方,长长见识也好。这事放在我心上,等有机会给你介绍。”

爱迪生的新工作,便是麦肯基介绍的。工作单位是斯特拉得福铁路分局,具体职务负责接收夜电,从晚上7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每月工资25块钱。

现在,爱迪生既受过麦肯基的精心培养,又经过相当时期的实际操作锻炼,对电报的操作,一般故障的检修,基本上已经掌握。所以,在从事新工作的时候,也能应付自如,非常顺手。但是,好学不倦的爱迪生,并不就此满足,随着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他反而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知道的东西实在太少了。他时常反复自问:滴滴答答的电报机到底是怎么工作的?一头发,一头收,两下相隔老远,又是什么东西给拉的关系?

当初只管学操作检修,不问科学原理,现在,连个基本道理也弄不清楚,该有多惭愧!他要追根溯源,打根儿上了解,掌握这项工作。于是,他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向一些老前辈去请教。

听到问起电报的科学原理,这些老前辈也一个个傻了眼。多少年来,他们成天跟电报机打交道,可从没想过原理问题。他们一向把它当做衣食饭碗,光晓得这么干,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今被爱迪生一追根,全弄得抓耳挠腮,答不上话来。有那性子暴躁,倚老卖老的,甚至还用嘲笑的口吻教训说:“哼,瞧你问得多新鲜!电报嘛,就是电报,就是咱们干的活儿呗。叫你收,你就收,叫你发,你就发,‘圆理’也罢,‘扁理’也罢,管那个干吗?”

有个年纪大的报务员,总算对自己的业务有点特殊的心得体会。他对爱迪生解释道:“要说电报这玩意儿,那简直像条身子老长老长的狗。脑袋在英国伦敦,尾巴在美国纽约。要是你在纽约拉拉狗尾巴,那它就在伦敦汪汪直叫唤。”

譬喻虽妙,可也含糊得厉害,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找人请教不得要领,爱迪生又埋头往书本上去探索。过去,麦肯基时常对他说:“师傅带进门,修行在个人。”

当时听了,只觉得这话意味深长,话里有音。如今回味回味,确实有道理。他买来了一些有关电报的参考书,用自己手制的那台电报机进行实验研究。时间反正有的是,干的是长夜班,完完整整的白天全可以自由支配。

按照铁路当局规定,值夜班的报务员,不管有事没事,到9点钟以后,每小时必须向车务主任发送一次讯号,表明他正在清醒地执行任务,没有偷懒贪睡。爱迪生白天钻研电报原理,不肯休息,晚上当班,自免不了眼睫毛打架,打上几个盹儿。他也知道,工作时间睡觉是不对的。可是,一晚上收报的次数并不多,而且已经摸出规律,时间方面完全可以把握住。那么,在不妨碍业务的前提下,利用空闲适当休息一下,也无关紧要啊。倒是这一小时发回讯号的规定,叫人烦躁不安。

于是,爱迪生又动起脑筋来。他设计了一种小小的装置。这种小装置能叫电报机自动按时拍发讯号,既准确,又可靠,试用结果,居然还赢得了车务主任的表扬。说是斯特拉得福分局夜班报务员,工作勤勉,忠于职守。发出的讯号,一分不迟,一分不早,具有高度的准确性。

爱迪生听到这种说法,心里也乐滋滋的,暗自高兴。他想:“这倒不错,连总局老上司也给蒙住了。今后,白天钻电报原理,晚上当班找空子睡觉,也可以更加放心啦。”

但是,古语说得好:“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爱迪生“放心”了没多少日子,他那值班打盹儿的秘密,到底还是被表扬他的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