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门诊二十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06:07:11

点击下载

作者:王邦旺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我开门诊二十年

我开门诊二十年试读:

前言

也许你已经开业行医,每天营业十多个小时,一年工作364天,只有在农历大年初一才休假一日,换来的收入却只能勉强维持营运开支,天天苦守在医院或诊所,坐立不安焦急地等待患者上门,经受分分秒秒都在盘算、不敢稍作歇息的煎熬。

或许你在开业之前是某大医院的知名大夫,每天都有大批的患者恭候您的到来,说话中气十足,意气风发,本以为自己独立开业也能一如既往,财源广进。但是事与愿违,当自己开业时却门可罗雀,只能一筹莫展的等待命运的判决。

这些例子说明了一个成功医生的造就,还需要有个好的营销策略。在著名医院业绩不错的大夫,可能是院方懂得为自己的医生装备、包装和推销,推动了某些医生的业绩,但是不等于业绩好的医生在离开医院后一切都可以得到延续。

许多医生或学者都是专注于自己专业的知识,对市场的运作多数一窍不通,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学者虽然开发出了行之有效的处方,或提出了新的防病治病理念,但是在推出市场一段时间后就不甚了了或全军覆没。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如果时间允许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请专人包装后才推出面世,也许结局就可能完全不一样了。

一项医疗事业的成功不是必然的,只有完美的包装、组合,才能使自己在行医生涯中显得出类拔萃,医院或诊所在同业中焦点突显,患者就诊选择医院或医生时,才有机会把我们放在首选之列,优先考虑寻求我们的诊治。

对于那些打算自立门户的年轻医师,如果想要事业成功,如何经营医院或诊所就是首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要问题;至于那些已经开业,但是业绩平平的大夫,就要考虑如何改变形象,以期望能“妙手回春”;曾经开业失败的的医师如果可以借此反思,也许能“咸鱼翻身”,走出困境。本书的出版意义也在于此。

每一个行业的营销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医疗行业尤其是中医有更多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经营学问,想要在同业中成为明日之星,传统的医疗管理经验已不足以应付当今激烈的市场战局,除了高超的医疗技术外,还要有灵敏的嗅觉,能够及时感触市场的变化与脉动,更加需要与外界多方接触,借助现代多面媒体的传播,使自己的才能在短时间内让大家认识,也给患者熟悉自家的品牌和服务项目。总之,通过综合性的推介才可能让事业成功发展。

今天,当我们翻开报章,不难发现许多的医疗广告,其中比较多的推介是抗衰老治疗、近视和老花眼的某类新疗法、美容、瘦身等等。说明有些医生们正在从常规医疗实践中拔身出来,转换方向,从事一项能多挣钱即使用者比较舍得给钱的所谓次要或对身体没有生命危险的医疗服务。其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同类医疗活动价格上的竞争,同类疾病不同治疗法的比对,这些都是活生生的残酷市场现状,要想自己开业就要面对,不知道您准备好了吗?

在比较富裕的城市里,普通门诊有一种现象,人们普遍愿意付较多的钱接受塑身或是能让自己看起来更完美的治疗,却吝啬于治疗真正的普通病。由此引申出去就是您要当哪一类大夫的问题,或者是您较适合当哪一类医生?因为同样是医生也不一定具备同样条件,可以发展同类的项目。因此自我认知显得非常重要,怎样通过学习改变自身条件以吻合发展需要,这些都是医科学习过程中所欠缺的。

经营医疗行业就一定要把医疗技术与商业活动结合起来,运作模式决定了该医院或诊所的兴旺程度,也就决定了能否为医生带来名正言顺的利益。开设医院或诊所就是一定要能给业者带来盈利,甚至达到获取巨大财富的目标,正常人都会有这样的梦想,这也是医生们辛苦奋斗的目标之一。虽然我们也有帮助需要者的宏愿,但是这些都必须在自己生活条件改善后才能做到。一个普通小人物只有绵薄之力,不会对事情有太大影响,要是成长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改变周围世界。

在医学领域里,“发财”这两个字非常敏感,记得有一年药商在过年时送来了一张新年贺卡,上面写了“恭祝生意兴隆,新年发财”几个字,有一老者看见后大发雷霆,问道:“你们生意好,发大财,是不是要我们多生病”?你看,将医疗与发财扯上关系,犹如圣女爱上坏男人。有许多感恩的患者发自内心地为医生定制了许多高帽,诸如“救死扶伤”、“功德无量”、“妙手仁心”等等,所以医者与患者的关系就显得秀微妙。

医疗活动与商业挂钩就会牵扯到钱财问题,如果没有数字上的定量,就不能成为一项交易,交易量增多,医疗团队就会因此致富,大量的钱财要是处理不好就会被视为没有医德,但是即便如此尴尬,我们也不能像封建时代避谈性事一样,视而不见地回避,阻碍了医疗事业的发展。

医德是患者用来压制医生的口头语言,每一种行业都有它的职业道德标准,烙在每一个人心中的那一把尺才是真正的利器,它将紧箍我们一生。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医生,如果连这一点良知都没有,我想他的医疗技术再好也没有用。

商业运作需要业者自负盈亏,医学院的高昂学费与创业的艰辛、适者生存的自然淘汰率等这些因难普遍存在,由此医疗也就顺理成章地回复到普通的商业运作模式,就像一般的服务业,利用专业知识收取解决问题的合理费用。患者为了自己的健康,心甘情愿且理所当然地付出,医者拿了治疗费后也心安理得,这就是市场供需的定义。

社会的道德标准、承受能力和市场供需,这一切都影响了医疗活动的运作模式和医生赚钱的方式。而赚钱与否影响了行业的兴衰,行业的兴衰也影响了业者的收入。“钱途”与前途是息息相关的。一个不赚钱的行业,就是没有希望、步向没落的行业;相反的,一个欣欣向荣的行业,才会有高水平的人才和技术加盟,因为业者有能力投资并愿意发展,受益的还是享受服务的人。

虽然我们花费多年心血与大笔金钱研读中医专业,但大量的从业者已经证明,中医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无尽的潜能,将是未来人类保健事业的璀璨宝石,选择中医专业就是选择了一项朝阳行业,在人类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今天,各地的中医舞台有无限的空间让医者挥舞。

为了中医事业的繁衍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必须要有准确的自我认知,清楚自己属于哪一类型的医师,才能够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尽快补充那些市场需要而自己尚未具备的条件,调整心态与步伐,在晴空万里的情况下,借助东风展翅高飞。

本书将与您共同回顾、检视作者二十多年的从医历程,将个人和同业成败的例子和经验与年轻医师分享,给后来者有可依循和借鉴的途径,避免创业时走上崎岖路,使你的创业历程更轻松自在,能够比我更快到达成功的彼岸。

我是一步一个脚印,摸着石子过河。今天我将经验记录下来供后来者参考,你大可加入自己的智慧,一定能更快达到目标。应用所学的专业服务于病黎,籍此延伸和拓宽中医的道路将是无限的贡献。想要发财并不太难,赚取更多的功德来换财富提更高的追求。

我是一个智商普通的中医学习者,都能在较短时间成为成功的中医师。您拥有的基础和能力都比我强,一定更有机会超越我的所有。我能做到身心富裕的中医师,您肯定也行;利用中医专业尽早致富,让您的人生更加幸福美满。

在我的模式下复制了不少成功的例子,无须质疑,只要看完本书,您就找到成为名医和成功创业的捷径,让你在最短的时间赚到第一桶金,还在等什么呢?

第一章 初出茅庐

中医院校毕业后,我们就好像考取了驾车执照。从

但是有了执照而没有自己驾车上路,将永远也无法领略驾驶的乐趣,以及体验赶路时碰上塞车时的焦虑感觉。路途中的不同景观,时而令你欣喜万分,时而却令你屏住呼吸,时而似乎山穷水尽,时而却又峰回路转。同时驾驶过程中还要考虑如何应对突发状况,道路的抉择,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和油量的耗损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驾驶技术从青涩到老练的过程;从发现新窍门到运用自如,这些都需要慢慢地磨炼、探索和整合……但是,如果没有开始,将永远只是在原地踏步。

我是一个乡下出生的小孩,十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在大伯父的力挺帮助下,母亲当起小贩维持生计。艰辛的日子始终令人不堪回首。凌晨五点左右,这个少年就要双手提着二十多公斤的生鸡去交货给海南鸡饭摊,帮助妈妈赚钱,抚养家中更小的六个弟妹。背着沉重的书包,在黑漆漆的乡间小道上赶上二十多分钟的路,自己还要想方设法对抗沿途人家饲养的凶恶狼狗;还有凄凄的蝉声,生猛恶鬼的谣言。要是您问“他到底怕不怕?”我现在还能肯定地告诉您,“非常怕!”

当时艰难的生活没有让我有其他选择的余地,也没有时间让我去多想,唯一能做的只有走出这一条小路到有公车的大路。在逆境中成长是由不得我选择的,但这也是磨炼个性的机会,这就好像一棵幼苗,经历不断的风吹雨打,才能变得外表更加粗壮坚韧、内涵更加丰富多彩。“货是你的,会变坏过期;而钱在我袋子里,不会变质!”这是一个零售商在我经营电器批发时对我讲的苛刻话,既现实又实际。当时正值经济大萧条,遇到各种各样的脸色让我尝尽人情冷暖。

考虑到自己没有特殊的经营优势,与其天天去求人买我的杂牌东西,还不如选一个专业,建立自己的品牌,让别人来找我解决问题。新加坡当时正好进入名牌需求期,由于自己卖的东西都是台湾货,而台湾货当时给人的印象是抄袭和品质不佳,只是由于价钱便宜,因此很多被转口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消费能力较低的国家,但由于有重重的关税问题,经营者都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运作。

1982年我终于开始了半工半读的中医学习旅程,白天推销电器、文具等小商品赚取生活费,晚上从七点到十点半去上中医专业课,这样熬了五年,在懵懵懂懂又似乎如梦初醒的情况下毕了业。

新加坡早期的中医教育事业是由一批热爱传统医学的中国南下医师所创立的,课程不是非常正规,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利于中医发展的问题,使得中医事业在当时处于式微状态,读中医课程的人大多只凭一股热情,很少有人幻想用读取的文凭来创业、谋生,因此,中医学院毕业的同学对于自己中医事业的前途都是非常茫然。

80年代末,我26岁时,与夫人林秋吉在百般困难的境况下筹集了五千元新币,与一同学合伙开办了中医诊所。租了半间只有九尺宽十九尺长的破烂店面,这是一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建造的房子,租金每个月六百元。一万元的本钱用来支付店面押金和非常简单的装修,加上购买两张治疗床和少许的中成药,剩下的仅仅只有数百元。

那个时代中医师的创业可以说是一种冒险,也是一种赌博,国家卫生部对中医行业一律采取不管不问的政策,中医师也没有身份认定,因此当时在新加坡的社会地位极低。而找中医师看病的患者基本都是上了年纪的低收入人士,因此市场一片低迷。由于诊治收费低廉,市场很小,搞不好业者就会血本无归,所以当时大多数人从事中医行业只是玩票性质,或者兼职搞兴趣而已。

中药店坐堂是许多中医师的应诊方式,租半间店铺开诊在当时已经是非常专业的中医诊所了。当时的一般诊疗收费项目包含药物、针灸或推拿,全部下来仅仅只收到八到十元。如果是新入行的医师,一日只看诊三五个患者,收入其实十分微薄;加上又要与许多慈善机构和中医教育团体主办的廉价中医诊所竞争,他们收的诊疗费一般只是象征性的两角钱,而且还是我们的师长,行业内的激烈竞争程度可想而知。

低廉的诊费、惨淡的经营,业者可谓一贫如洗,“穷医师”是当时民间和业内对所有中医师的戏称。记得当时我们在半年内根本没有领取任何薪酬,因为扣除去日常开支后,盈余也就所剩无几了。好在我们当时只利用下午和晚上的时间来搞中医门诊,生活费主要靠早上的其他工作来赚取。

跌打伤科是当时中医界唯一尚有生机的学科,同时也是新加坡中医教育团体师资最弱的一科,所以在中医慈善机构中很少设有这一科室,这样中医伤科、推拿科也就逃过了恶性的竞争。任何医师只要肯出力气做推拿治疗,不管手法如何,总会吸引一些患者来做尝试性的治疗,问题是患者回头率有多少?这才是诊所能不能生存和成功的关键因素。

民间深信中医治疗伤科疾患强于西医,因为西医处理软组织损伤的主要思路是让其自我修复,方法不多,而中医的一些治疗手段、外在干预总能让一些伤痛加速康复。

至于中医内科患者较少的原因,可能是当时人们普遍对中医的认识不够,也没有权威性机构做宣导工作,造成大家误认为中医只能治疗跌打损伤。而且新加坡是一个讲求效率的国度,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快而好,疾病治疗当然也不例外。

新加坡早期治疗跌打损伤的师傅多数是武术教头出身或是秉承家传,这种专业层次和文化水平上的限制,造就了师傅们对骨伤科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了解也不深入,所以能处理的病种也十分有限,以致在相对宽松的环境里却不能使自己成长、壮大。

1986年开诊时,我就确立了以筋骨治疗为专攻方向,直接取名“××中医续断理疗所”。当时许多同业都说诊治范围太窄,市场群体不大,有自我捆缚的风险。但我的考量是中医骨伤科包含的病种有骨折、脱臼、运动损伤、痛证、痹证等,想要对每一种疾病都能有深入的了解,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去学习、摸索,如果真能治好以上这些病,患者就应该有很多了。

我当时是新加坡最年轻的创业中医师,医龄又浅,若想要与满头银发的中医内科大夫抢市场谈何容易。我认为我的优势就是年轻力壮,这也是从事中医骨伤科需要的基本条件之一,所以,当时创业的重点全放在中医骨伤科,进军老将们无法胜任的学科,从市场需求较高又较薄弱的骨伤专科做起。

当时适逢我刚从厦门大学进修中医骨伤科回国,带回了实习医院漳州中医院治疗骨科疾患的许多方法,我再把能在门诊应用的物理治疗概念嫁接进去,这在当时的中医界应该是一项创新。因为医疗器械在当时相当匮乏,所以用的器材都相当原始,包括牵引床都是我凭记忆找人制作的。虽然是用手的转动来牵拉身体胸腰段,再凭经验看绳子牵拉的强度来决定重量是否足够,但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疗效不错,深受好评。

创业前期是新入行医师最艰苦的时候,每日接诊的患者从三五个到十来个,每天是无时无刻盯住钟表,心中经常暗自盘算营业时间已过多久?今天到目前为止接诊了几个患者?下个月诊所租金有没有问题,自己的生活费又如何?

患者的基础群不是短时间就能建立起来的,也许今天有十个患者,而明日或许只来一两个,这一上一下的差距使医生变得患得患失。只要能熬过这一关,逐渐进入每日患者人数较平稳的阶段,最起码的日常开销有了着落,就不至于丧失信心,也能对未来有更高的企盼和野心。

一般而言,患者人数的每一轮增长,比如在原先的基础上增加十人,医生就会步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时你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技术的改进、收费的提升等等。随着接诊的病患数目逐步增加,医者经历从临床到理论、从摸索到印证,其诊治经验、技术都会不容置疑地得到相对提高。医疗收费的调高主要取决于医生的时间和精力的消耗,如果不适度调高收费,医生的收入将很快到达顶限,也会把医者的时间和精力耗尽。长时间繁忙运作也会给医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医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制订治疗方案,可能会给患者和医生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这是一个费煞心思的过程,市场规律不好把握,有时价格调整也会引起少许的负面反应,这些都是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创业五至八年后,一间中医诊所的业务和接诊能力将接近饱和,这主要是因为受到房子使用面积和路段的影响。一般患者都会选择先在住家附近就医,如果得不到改善,才会通过亲朋好友的介绍到较远的诊所寻求治疗。基于时代的发展和商业模式的转变,当时我倾向于把诊所连锁化,考虑到有两个股东,这样的扩张符合资源的合理分配,大家起码有条件可以各管一间诊所,达到发挥个人效应的最佳效果,借助现有的名气就能进一步扩张业务。

有一位在政坛的朋友因为看好中医的前景,提出了一个新的合作方案,他有意购买诊所三分之一股权,并要把它连锁经营,他负责营运和人才的引进工作。遗憾的是,因为我的合伙人有不同的想法和要求,这一次的扩张计划最终未能付诸实施,而且当时因为没有能力说服合伙人扩张业务,也直接为诊所以后的拆伙埋下了伏笔。

如果当时的扩张计划成功落实,那新加坡的第一间中医连锁集团应该就是我们所经营的了。现在反观其他集团的业绩和成果,外资台湾集团目前拥有三十间门诊,其他集团也各拥有数十间之多,足见我们当时还是很有远见的。虽然目前有些集团的业务略有停滞,但那只是扩张太快的结果,只要适当调整策略,医药两头还是能双赢的。

1996年,十年的合伙关系终于走到尽头,我与原先的合伙人正式分家,并各自组建了自己的诊所,自己正式当家做主。回顾当年,这次的分家实际上是两个不同营运理念相互碰撞的结果,后来市场也证明了不一样的运作模式注定有不同的发展前景。

我们一分为二以后,各自的诊所位置几乎处在面对面的位置上,竞争的残酷可想而知。当时我取“福建中医王氏诊疗所”的名称用意就是要让患者知道谁是主诊医师。

当然,更重要的是把诊所的诊治范围体现出来,从单纯的骨伤科拓展到中医其他科别上,由于已经专注于骨伤专科十年,原来的患者基本上都是为了治疗骨伤科疾患而来,若要拓展其他科别,必须抓住每一个机会,在原来的基础上让患者知道我们已经拓展业务范围,借此更全面展示医者多方面的医疗技能和实力,使自己的医疗事业突破瓶颈,更上一层楼,来一个飞跃式发展。

要想自己开门诊,并成为一个比较全面的临床医师,我建议你从医学院刚毕业以后先在骨伤、针灸科领域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累积一定的临床经验后再向其他科别发展。原因是这两个科别的病种比较单纯,容易在实践中掌握窍门,许多病种的治疗效果也可以立竿见影,个人的市场口碑和自信心建立得相对比较快。当然,有一些院校内科专家或儒医对此科不屑一顾,这是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先内而外的结果;同时,内科的病种太多、太杂,费尽一生精力也很难穷尽,达到高处,哪里还有时间再学习需要费神费力的骨伤科和针灸,所以在中医界里,有较多骨伤科和针灸科转为内科的全面型临床大夫;而内科专家也精于骨伤、针灸的却极少。其实有时他们的不屑一顾也说明了这是他们最弱的一环。

再回到刚才的话题,在新诊所的布置和装潢方面,我大胆加入了传统中医诊所不敢应用的元素,即讲求光线明亮,让患者从诊所外面能见到内部的一切运作,用玻璃与拉帘来做隔断,整个布局是公开之中兼顾密实,这在当时是新加坡第一家敢运用如此新潮装潢的中医诊所。比如现在有许多其他行业的店面也都采用此类设计,诸如面包店、餐饮店,能让顾客看见食物的整个制作过程,而且可以让你边欣赏制作边吃,效果十分突出。

再看友人的诊所,至今仍然蜗居在已经用了十年的原址上,虽然占尽地利优势,但由于这个旧的诊所多年未换新装,多年前的装潢已经很过时、落伍,看起来显得阴暗、陈旧。虽然刚开始患者仍习惯性前往旧址看病,可是由于设在对面的我的新诊所的确非常醒目,过路客一眼就发现它的存在,加之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往往会多看几眼,甚至进来查看、询问,这种事态可能令友人倍感压力,高度紧张,因此一日开诊长达十四小时,甚至取消中午两个小时的休息、用餐时间,只利用接诊患者的空挡匆忙填饱肚子,惶恐地面对每天的挑战。

心如明镜的患者在感受过不同医生的治疗并进行疗效评估后,逐渐地陆续转移到我的新诊所就诊。这样在三个月的颠簸起伏期后,旧患者基本上都已回流。若自己诊所的患者三个月内流失一半以上,而又不能准确地判断问题出在那里,错误地以为是自己诊所的名称引起患者的错觉,并做出错误的补救行动,结果可能都是徒然的。所以,及时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才是关键。

经营诊所最为失败和不可取的方法是诊疗费越收越低,却热衷于向患者介绍高利润的保健品,尤其是当自己的家人在搞保健品销售的时候,借助自己医务上的方便,想方设法要病人买自己推荐的高利润保健品。也许刚开始的时候,患者以为可以增加疗效,或为了给医生面子,敷衍购买一些了事。但是,长久以后,一些患者不堪忍受医药费加重的负担,或反感医生的做法,就会逐渐离他而去,今后即使生病也不会再回来治疗,个别患者甚至可能会在报纸上写公开信谴责该医生,这对医生来说可真是得不偿失了。

医生推销保健品其实也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医疗营销手段,关键是“适度”和有相关性。保健品的运用必须要与患者的病情有关联性,更须注意长期使用对疾病预后的影响,关注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只要能对患者的健康有帮助,保健品的使用未尝不可。

一些医生利用自己在医学方面的优势和患者对自己的信任,向患者过分渲染、灌输某保健品的好处,甚至“强卖”高利润的保健品给患者。有朝一日,若患者发觉医生先前所说出许许多多、堂堂正正的感人之言,为的只是从他身上赚取暴利,纯粹只是打他荷包的主意,那么此时医生辛苦建立起来的良好医患关系将化为仇恨和没完没了的负面宣传。所以,切莫为了一己之利,昧着职业道德和良心,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强力推介与治疗无关的保健品,此举犹如趁火打劫。切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古训。

2003年,友人承租的楼房业主因为经济陷入困境,急于卖出那栋产业以便解决债务问题,尽管作为租户,他有优先购买权,可是他却不敢接手,而选择迁出旧址,在同一条街上不远的地方另租新所。再一次的搬迁给了他另一次的模仿机会,牌子的颜色和设计几乎与我的雷同,再次显示当家者极度怕输的心理,当然也未能从此脱离彼此的纠缠关系。

由于当时新加坡的产业市场非常萧条,我用了相当低廉的价格购买下了那栋产业,也就是以前从医的老窝,算是捡到一个便宜。为了避免招牌与竞争对手的混淆,并构建更强势的市场影响,我决定抛弃沿用多年的招牌,改名“王福建中医院”,在迁入新院当天正式启用,并正式登报公之于众。

那栋破旧的三层楼建筑经过了重新设计和规划,新颖的布局和醒目的颜色算是创中医诊所先例。从租别人的房子到买自己产业的决定让我拥有了固定的院址,这也是从长远规划做的一项较大的投资,相当于支付较少的首期付款,然后把每月的银行贷款钱当租金来还。

由于医院尚处于发展期,容许我把部分楼层出租出去以挣取租金,因此就省去了自家使用的费用,既省了租金又赚了房子的增值。这是一项高回报的投资,也是一种能在短时间内增加财富的方法,只要时间点拿捏准确,不失为事业发展的助推器。

也许有人认为,与其将本金投在房产,还不如拿来发展事业,扩充业务,但问题是有谁能担保其他投资能比房产回报高,更何况土地是有限的资源,三十年前买的房子现在已经增值30倍以上。中国人有句话:“土能生黄金”,放眼新加坡的富豪,基本上都是靠房地产立下基础的。

承蒙媒体记者的厚爱,这些年来常有机会在新加坡的各大报章、电视台、电台、杂志宣导中医药常识和讯息,尤其最近在《新民日报》每天连载共四十期的“吃出性福”专栏,反应异常热烈,因为主编与记者杨恺莉采用了不同于学术的报道方式,力求把中医药用简单明了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所以在当时报纸销量猛增,读者询问电话一日可有百通之多,可见对大家的影响颇大。

媒体的影响力在现今社会是不能轻视的,这一工具能让许多商家及普通人改变一生,由于媒体也是商业机构,所以也必须获得相应的利益,因此本着平常心及与人方便之心,就可以取得医家与传媒的双赢。

随着中医药在新加坡的迅速发展,加上多年来的辛勤苦干,不断地充实和改变自己,同时注重不同项目的营运方式,积极与市场接轨,我们才能一步一步发展到现在的局面。今时今日在生活较平稳的时候,总结过去展望未来,通过尚存的少许记忆,希望能起作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二章 年轻医师的创业

业就好比购买东西,当我们心中有强烈的欲望时,如果经过创长时间的克制或没能达成心中所愿,慢慢目标就会淡化,所以打铁一定要趁热,有创业冲动时就要尽快付诸实施,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目标。

拥有医学专业知识与创业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有些实际操作必须亲身体会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不过前人的经验有时会弥补此项不足,因此如果预先学习,或得到高人的指点,准备稳妥再开业,成功几率就会比较高,因为经过精心策划和安排,创业过程就如同从玻璃烤箱看蛋糕烘烤过程,心里有底。当然,成功的梦想是推动我们不畏惧一切困难,勇往直前的动力。

如果自己没有创业的心理准备,只抱着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心理被动开业,就如同赌博玩三张十点的扑克牌,牌分完后翻卡见真章,不是输就是赢。而业务不精,人格方面又有问题,再加上是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自己被迫创业,这些因素都可能为自己创业埋下失败的伏笔。

经验告诉我们,传统的中医创业过程一般是这样的。前五年是基础累积期,累积自己的患者群与个人经验,靠患者发现你的存在,靠患者互相转介来宣传你,逐渐扩大你的影响,这会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幸运的是,现代资讯科技十分发达,传播媒介铺天盖地,无孔不入,而且可选择的方式很多,如果能善于借此外力,则能加快自我介绍和医疗方法的传达过程,这相对于十几年前是一个巨大的飞跃。随着你对患者群体影响力的渐进与扩大,实现你的致富目标也为时不远了。

一般而言,在相同的基础上经过发挥、竞争,如果顺利到达成功的顶峰,大家所需要的时间可能都差不多,但是一些出现在实践过程中的曲折,可能会推迟你到达目标的时间。

需要提醒的是,现代生活水平非常高,各种支出名目繁多,带出来的商业运作费用也相对高昂,如房租、水电费、人员工资等等,因而不允许我们花费太多的时间慢慢琢磨,仔细修正,一次失败可能会使你付出惨重的代价,使你一蹶不振。

或许你家里还有等待赡养的老人、需要照顾的孩子等等,这些因素也会影响你创业时的心境,所以没有背负太多的家庭责任和债务时是最佳的创业时间。每一个人都会经历这一创业的黄金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也许只有再等待“良机”出现了。

其实年轻一点的医生在创业的过程中拥有相对更多的本钱。我这样说你一定会十分惊讶,“我身上那几块钱,叫什么本钱?”其实,经营中医就如同大海的潮水一样此长彼消,这是万物的生长规律。年轻人虽然手头上的现钱较少,但是有较多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相对地,如果你已经七老八十,体力和精神已经明显不济,一天看上十来个病人,就会让你吃不消,强打精神撑上一段时间后,最终也会让你精力枯竭。

有人认为,赚钱没有时间限制,只是一年可赚一百万和十年同样赚一百万的区别。但是,医疗活动与其他商业活动性质不一样,它不可能一夜致富,因为它不可能像贸易那样有成交量,一次能有庞大的数额,而且它也有一定的消费群体这种局限性。当然,能一夜致富的生意,其中存在的风险相对来说也很大。

从本质上说,行医是一种讲究实际的行业,其进展、扩张较缓慢,你不能指望“赚快钱”,驾快车可能会尽快到达目的地,但是万一出了车祸就会车毁人亡,所以安全驾驶,顺利到达目的地才是最重要的。所谓“慢到好过永远不会到”。

一个医生如果能早一点起步,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来累积名气这一项“无形资产”,此无形资产一定会相应地给你带来等量的“有形财富”需要提醒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还须注意时时清除心中的污垢,学习如何放大心中的正确信念,阻止不良欲望的滋生,不要只懂向钱看,凡事以钱为出发点,时刻提醒自己远离贪欲。

应该专注于为患者解除疾苦,为自己学习、钻研和向更高层面上迈进创造一个良好的心境,使自己的医德、医术更上一层楼。如果从长远角度来看,这种心理“本钱”的累积也是让你能赚取更多金钱的基石。

中医行业与其他行业有不同的条条框框,中医有着许多传承、辈分等中国式烦琐礼节问题,这些“包袱”让许多后进对创业甚感惆怅。

新加坡的中医市场较小,行业内竞争异常激烈,经常是一条街里可能有几个开业医师,其中不乏是自己的长辈、师长、学长或同学,而他们也会“不厌其烦”地给患者介绍你是他的学生。中医行业历来都是“老人”领导市场,以老为尊,因此,年轻医生开业就是直接向“老人”或权威挑战,在没有信心和承受巨大压力的情况下,有的年轻医师对创业逐渐望而却步了。

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今日学校式师承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虽然老师的身份依旧还是老师,但学校的老师也可能是商场上的对手,大家在互相竞争的同时,也在互相交流中成长。“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一定律永远都不会改变。不管医生的年龄和出身怎样,技术与经营方法才决定了经营中医的成败。

那么我们到底要凭什么年纪轻轻就可以开始经营自己的医疗事业呢?我认为,条件就是现代的年轻人最能把握社会的主流思想;而一个潮流的兴衰,也主要是由年轻人在左右。既然潮流是年轻人带动的,那年轻的从业人员就知道市场需要的是什么,经营方式也更接近年轻人,如果年轻人认为中医是落伍的,找中医看病时会遭同辈的取笑,此行业消费群体就会缩小,就不可能迅速成长,我们的致富愿望也就成为泡影。

凭一个年轻医生的精力,从决定治疗方案,到具体实施,一天里能处理大量的患者。我在30多岁的时候,八九小时工作时间,可看诊数十人,工作内容包括扎针、伤科推拿、手法复位、包扎、处方等,工作量虽大,但体力一点问题也没有,隔天仍然精神奕奕,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上了年纪的医生,一天处理十多个病人后就精力不济,不胜负荷,加上自己动作缓慢,自我感觉非常忙碌,他们时常吹嘘自己天天忙得不可开交,当别人真正问起患者数量时,他们才发现自己能力不过如此。

许多老人常说:“我们现在是在吃老本”。其实此话含义颇为意味深长,年轻人不到那个地步,是很难领略当事人的处境与心境的。只要是人,谁也难逃生理、心理蜕变所带来的影响,所以许多年长者已经没有了胆识和创新的能力,失去了遭受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思想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从实际来看,年轻医生一旦成为名医,将有更多的机会去获取、积累财富,因此年轻医生既要有真才实学,又要善于应用自然赋予的本钱,在人生最灿烂的黄金期,登上事业的高峰,不要等到光阴已逝、年华已褪才开始想开创自己的事业。老年人不是常说:“老了不中用了,地上有钱让你捡也捡不过年轻人”,这些都是真真实实的,绝无虚言。

记得当初刚创业的时候,许多年长患者在初次来诊的时候,不时会流露出轻视、怀疑之意。譬如说:“小弟弟,我看过很多名医……某某某等,你能把我的病治好吗?”我这些经历也是现在的年轻医生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只要患者能走进诊所,愿意向你提出询问,你其实已成功了一半,因为年轻的医生有大把时间陪他们磨,只要能抓住这些患者的心理,他们肯定会乐意让你诊治;同时,因为年轻医生暂时患者较少,对每一个患者的治疗就会更加耐心、仔细,而年长患者最需要的就是他人的耐心聆听,这种需要有时甚至超过病痛的解除,所以只要你有耐心,病痛有一点起色,他们就会主动给你带来新的病友。世界就是如此美妙,互相依存,各有所需。

医疗界有句经验话语:“只要治好一个患者,他将是你的活动广告,你就不愁没有再来人了”。这话对于老年妇女患者尤其精准。

总之,年轻人有充沛的精力,精明的头脑,超人的记忆力,过人的胆识和冲劲,学习东西容易上手,更知道普罗大众需要什么;同时,年轻人对未来充满憧憬,怀有成功的渴望,有足够的时间尝试……这些都是最好的本钱,不是用金钱就能买到的,所以年轻医生要擅用这些“本钱”,在中医市场中用最短的时间赚取第一个十万元。

也许有年轻医生问:“为什么要先把目标设在十万元呢?”我的经验是万事开头难,如果你开始把目标定的太高,实现的时间可能需要更长,这可能会削弱你的斗志,动摇你的信心。赚到第一个十万元后,你的基础就基本稳固,接下来的赚取速度将越来越快,因此赚取一百万元的时间将可能只是第一个十万的五倍时间,依此类推。

第三章 肯定中医

从事每一项事业前,自己必须先认清目标,肯定目标的价值在和外界对它的认同程度,只有社会对它的善意评价高达一定程度时,此项事业才容易成功。

其实大家在进入中医药院校前,都已经过深思熟虑,考量过此专业的远景和前途。但世事多变,个人的机遇不同,所处环境可能决定你今后发展的成败。如果想在这一行业里发展,一开始就要锁定目标,不要中途改换跑道。要清楚自己是不寂寞的,世界上数量庞大的中医师与你并肩作战,每天在不同角落为病黎作出贡献,而且中医的声望与日俱增,得到的不仅仅是华人的认可,可以肯定地说,此行业正如初升的太阳,前途一片大好。

也许你接触了一些对中医不利的负面报道,正在后悔自己当时的“错误抉择”。如果真是如此,那真是很遗憾,那就是你对中医在国际上的最新发展和地位没有全面了解。

只要你深入了解中医药在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就清楚“绿色资源”的发展为何能迅速崛起了。中医药的千年传承凭的是天人和谐共存,也就是中医理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点,万事都有它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中医阴阳理论放在任何层面或事务中都是成立的。

不管采用何种医疗体系,许多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都需要耗费时间,要是能使疾病的过程转向正面,这种医疗体系就有它存在的价值。人类的病痛至今仍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况且每一患者对自我的要求不同,因此中西医就有了并存的空间。

每一种学科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丢弃其糟粕,保存其精华,虽然少数愚昧无知的“科学家”应用自己一知半解的知识,无限放大中医体系中的糟粕部分,并以此为依据,高喊中医的不科学性。但现实是,以中医为代表的自然疗法越来越盛行,并快速繁衍、加温,少数别有用心者隔空喊叫,但点点口水难熄熊熊烈焰。

个人的短见并不能代表他人观点。中国有个知名的反中医人士,其弟弟就是我同事,他却是一位博学、实事求是并深信中医疗效的西医专家,其女儿也将从中医学院毕业。所以只要尝到中医的甜头,你就会对它深信不疑。

另外,我们还应该感谢造物者的巧妙安排,让我们生长在21世纪这个高度发展、发达、保健意识普及的时代,人们经济水平提高了,所以对自我健康的需求也加强了,人们追求生活质量更好,也懂得了防病的重要性,因此给了中医药一个实践老祖宗智慧的机会,确定的中医药疗效让使用者数量倍增,促使我们对自己从事的行业更加充满信心。

当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看大人们的身形,常感觉好高好壮,羡慕他们拥有很多钱,可以买许多东西。当自己不知不觉长大后,突然又发现有些大人比自己矮了,他们的钱比自己少了。此时才意识到,原来正是自己当初正确的专业选择,造就了今天所拥有的财富和地位。

从经营的角度来讲,有些行业可能会有明显的大起大落,还有一些行业可持续的时间极短,这些都可能会影响日后的生计。中医这个行业是比较平稳的,它虽然不能让我们迅速地大富大贵或者财富倾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能让我们有所收获,而且更重要的是身心都富庶。

话又说回来,拥有财富的多寡只能衡量我们的赚钱能力,行医的另一成就是我们这辈子为多少患者做了什么?患者对我们的评价怎样?所以从事中医行业,首先要自我肯定,肯定中医虽然历经几千年,仍能为人类医疗保健事业作出贡献的事实。

总而言之,重新认识中医这个行业,可以让你目标明确,知己知彼,以一种踏实的心境来经营自己的事业,这样你就已经走在成功的路上了。

一、自我肯定

自我肯定的重要性在于让从事该行业的人员心中有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前景如何?从而满怀自信地走出事业的第一步。

自我肯定才能建立自信,而自信又是成功的基石,有自信的医生才能得到病人的信任,有自信的医生非常清楚自己在说什么、做什么,了解自己能达到目标的可能性,而患者对他们也会有一种信赖的感觉。

自信这种东西虽然摸不着,看不见,然而,要是你想象与对方对调角色,变换角度,站在患者的一方,你就会体会和明白它的重要性。如果有一天,患者是你或府上的一员,当你目睹主治大夫在诊治时眼神漂浮不定,言语顾左右而言他时,不知道你心里是什么感觉,是否觉得有必要马上转医呢?

不要老是埋怨老天仅赐给你“次等”的条件,其实在不同的患者心目中都有不同的尺寸,每一个人都可以扮演不同类型的医生,而不同层面的患者,会需要不同类型的医生。所以你只要自我肯定,建立自信,找准市场,明确自身定位,你就是某类患者心目中的最好医生。

新加坡东部有一间伤科诊所,主治医师只参加过数个月的推拿学习,但他每日的患者不少,靠的就是尽心尽力为患者做推拿治疗,虽然专业知识面可能较薄弱,治疗的都是一般的跌打损伤,但是他收费合理,热情周到,所以不乏一些让他尝试治疗的患者。

从整个中医行业的大环境来看,近年来随着中医临床和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现代科技对中医科学性的诠释和证实,中医神秘面纱正在逐渐褪去,许多国家开始认识并接受中医,中医的社会需求正逐步提高,寻求中医治疗的群体也日益庞大。

就新加坡而言,传统中医在国家卫生保健体系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加大,卫生部已立法注册针灸师和中医师,这一关键性举措让新加坡中医群体在市场上得到更高层次的认可,直接提升了中医师的地位。现今的新加坡,接受中医的患者群体正逐步增多,中医师的影响正逐步加深,以热情、亲和、容易沟通为特征的中医从业人员的收入也日益看涨。

以前中医所治疗的疾病,大部分是西医不屑处理的病种,或是经西医治疗未愈之疾,患者转看中医或多或少有心存尝试之意。现在情况已大有不同,尤其是你一旦得到患者的信任后,一般的常见病他们也会找你治疗,让你觉得逐渐变成了他们的家庭医生,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中医师的地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确立的。

今天,中医已经成为病人首选的医疗体系之一,已经成为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传统疗法之一。在新加坡的中医患者群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来自于不同的社会层次。前者包括华人、洋人、印度人、马来人等;后者则上至国家领导、亿万富豪、高级白领,下至普通百姓、家庭主妇等。

与其他医疗体系的从业人员一样,你成功建立起的基础群体越大,你在行业里的地位就越高。虽然新加坡政府尚未把中医师与西医师完全等同,但是在民间由于广大中医师的不断努力和他们的患者群体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肯定中医的价值,这一事实可以从称呼中体现出来,以前人们普遍称中医师为先生,现在多数已经改称医师或医生。

新加坡的中医事业能够蓬勃发展,中医的地位大大提升,有两个人物功不可没。第一个是曾士生先生,这位曾经在中国苏州工作过的部长,在他出任新加坡卫生部次长的时候,根据他在中国所见到的中西医并存的实际情况,应用了他的“老人老办法”智慧,在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背景下,迅速整顿并厘清了新加坡的中医市场,成功把相关法案送上国会审议,通过立法完成了中医师注册制度,成为新加坡中医发展史上的一大功臣。另一个是现今新加坡卫生部部长许文远先生,许先生是一位了解市场、贴近群众的负责任领导,他根据市场规律,以“适者生存”理论为主导,正视许多民众乐于接受中医治疗的事实,摒除了许多障碍,使中医在新加坡国家医疗卫生体系里合法运作,能够与西医并存、协作和竞争。所以,中医这个有两千年以上历史的传统医学能够继续发扬光大,这些具有果敢决心和市场眼光的领导不可或缺。

在以往的艰苦时代,中医薪火靠的是疗效来得以传承、延续,绝对不可能是依靠有人所谓的“文化认同”,因为大家身处经济困难时期,谁也不会拿自己的金钱和健康作赌注,置世界闻名的西医体系不用,转而寻求中医治疗。无数的事实证明,正是中医确切的疗效,才使它能经得起时间考验,也使我们从非常艰难时期挨过来,并成长壮大。

二、国际肯定

现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州府都承认了中医针灸治疗的合法地位,并于1997年11月将针灸的身份提高到“补充与替代医学”的地位,官方正式确认针灸是一种“有效的、正规的治疗程序”。

2004年12月21日美国各大媒体报道,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国家补充和替代医学院(NCCAM)研究中心以及国家肌肉骨骼和皮肤病研究所,经过长期和严格的临床双盲试验后证实,中国传统针灸疗法能有效地缓解膝部骨性关节炎的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实验结果发表在次年美国医学杂志《美国内科年鉴》上。

项目主任施特劳斯(Stephen.Straus)当天在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采访时谈到,发现中医针灸治疗既安全又有效的结果对美国来说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它给我们的教训是,即使采用现代科学严格的评价标准,我们仍然可以向两千多年前有创见的开业者学习,绝不能因为他们发展了不同的观念而排斥他们。

据不完全统计,全美国采用补充与替代医学的人,从1990年的4亿2千8百万次激增到1997年的6亿2千9百万次,而看医生的次数,1990年为3亿8千8百万次,1997年为3亿8千6百万次。说明在西方国家,使用补充与替代医学的人次逐年上升,并且已经逐渐赶上使用西方医学的人次。

新加坡联合早报2005年初刊载了对于西医团体的调查结果,显示西医市场有萎缩的迹象,部分西医开始转行,并认为其中部分原因是来自中医的竞争,这也符合了美国医学学会的调查报告。另外,近年来洋中药的迅速崛起,对西方社会带来的冲击不小。总之,因为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所以可以预见中医药将来肯定是世界各国保健事业的新宠。

在中国,由于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历史条件的限制,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但是中国是中医的发源地,聚集了大量的资源和人才,所以仍然具有领头羊的优势。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各大中医院校研究经费充裕,优秀科研人员大量投入,中国同业们正积极地思索、探讨,努力将博大浩瀚的中医药资源转换成效果确实实的中医药产业,并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中医药理论,为整个人类的健康事业带来新的希望。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存在即合理”,因此,作为创始中医的中华民族更应该科学、理性、客观地认识和评价中医,为中医的发展推波助澜,并享受由此带来的丰硕成果。

第四章 中医的价值与潜能

场的需求决定了在此行业内可发挥的程度和创业的难易指市数。眼下中医是一个市场需求正逐渐加大的行业,这可以从许多海外的大学近年来纷纷设立中医系(专业)的势头看出端倪。

2003年,亚洲著名的南洋理工大学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筹办“生化与中医”双学位项目,新加坡政府为此投入大笔经费,希望能进一步开拓中医市场,并以现代科技去破解中医的千年之秘。除此之外,海外还有许多西医开始学习中医,对于部分病种也尝试以中医方法治疗,最终实现“疗效”与“效益”双赢。

目前海外中医市场良好的大环境,使得现在创业与多年前相比容易不少。我们从每天报纸的广告版中征聘中医师的数量就能察觉市场的饥渴程度,将来大专院校毕业的新一代中医进入市场工作后,情况就会得到缓解。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由于从业者急剧增多,在中医市场中熬出头就相对比较难。当年的先驱者现正在享受成果,后人想要在“弱肉强食”的市场中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确实是不容易,所以要具有较突出的条件,灵活的经营思路,才能脱颖而出,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医经营者。

我的恩师、方剂学教授谢鸣常调侃说:“中医之秘在于剂量,成功之秘在于伎俩”。所以,你只要方法得当,循轨而上,因人因地制宜,你一定能在成功之路上自由驰骋。

一、市场价值

今日的新加坡中医市场已进入企业化经营模式,挂牌公司百年老店余仁生和一台湾集团领导市场,它们各自拥有数十家连锁中医药房和诊所。另外,个人经营的诊所也有六七百家。所以在新加坡这个只有四百万左右人口的国家,中医行业可谓进入了群雄逐鹿的鼎盛时期,每年以亿元计数的医疗保健大饼让从业员瓜分。

政府医院自主经营后,出于市场经济的压力,经过多年的犹豫和挣扎,近年来西医院内也纷纷开设了中医、针灸、推拿等科室。中医师个人也已经获得国家卫生部允许,可在西医院内设立中医诊所。目前在新加坡的中医已被公认为辅助现代医学最有效的传统疗法之一。

我早年在中国学习中医时,曾有一位女护士对我说:“现在中国人都不大信中医,你还来中国学习……”我闻听此言,甚感其人之肤浅。反观医学领域,有多少病是现代医学能完全解决的?如果患者想要有更高质量的生活,现有的医疗体系中难道没有第二种选择吗?也许你会说:“西方国家没有中医也一样没问题”。可你知道它们为本不需手术的病人而错误动用手术这一项一年经济损失有多少吗?它们为抗生素的滥用付出多少代价吗?

临床上有水平的中医或西医都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只有初出校门的医生,才会以为自己能治好天下所有的疾病,正所谓“学医三年,天下无不可治之病;行医三天,手中无可开之方”。

西医的手术治疗确实很有效,也很直接,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和并发症。举个骨科例子:解决颈椎病引起的手麻或疼痛问题,西医治疗是把相关的颈部节段骨赘切除,花费至少要几千新元,而中医通过内服外治等适当的治疗,也能很快缓解病情,重要的是可能只需花几百新元,所不同的只是西医给你一道刀口,让你看看骨赘的样子。但是你不要忘了,手术后因椎体不稳定或失衡,可能又造成其他节段新的病变。再比如,科雷氏骨折的手术治疗,除了送患者刀口,还送固定板和螺丝钉,而中医外复位却可以做到不留痕迹。

两种治疗方式都各有所长,不同的病情,不同的病种,适合选用不同的治疗方式,患者应该明智地在两种医疗体系中取舍或是同时运用。当然,在患者作出选择的时候,也决定了它们的市场价值。

以一个外国人的眼光来看,中国在经济腾飞之后,政府在人民能负担基本医药开支的情况下,一定会在卫生保健事业上同步进行改革,各级医疗机构将走向自负盈亏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大中城市因地区流动人口的激增,让更多的医疗机构、特色医院和个人诊所出现在市场上。随着各个高校的扩招,每年都会有数以万计的中医学院毕业生进入市场,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的中医市场必定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中医的整体治疗方式、安全有效、方便等特色,也可通过吸引国外旅游医疗团到中国治病,给中国带来丰厚的外汇收入。因为中国是中医的发源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他国无法复制的。

二、市场潜能

中医是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为指导思想的医疗体系,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社会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每一种疾病的发生都存在人体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许多发达国家经济高度发展,工作节奏异常快捷,紧张而又压抑的工作环境,令许多在职男女出现各种职业病,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由于这些是一种渐进的过程,当然不会马上要人命,但长时间的忽视或失治,最终将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并产生严重后果,对于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影响。

按中医观点,上述情况不外都是由自己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所引发的,因为生活环境压抑,精神高度紧张,导致身体一系列改变,从开始的亢奋,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转向疲劳,最终从疲劳转向衰竭,譬如心脏病、高血压、阳痿、早泄、颈椎病等疾病常会出现在这个过程中。而中医针灸、推拿或中药等治疗都能够较好地发挥优势,尤其是应用中医特有的调神法,效果确切,其安抚、安神、安定的效应就像对于烦躁不安的婴儿,经母亲的手拍打几下后,便能迅速恢复平静的自然状态。

中医治疗现代职业病、亚健康的效果比现代医学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患有这类疾病的群体数目正逐年增加,认准并把握好这一趋势,中医就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上述这批在职年轻人就是中医的“准顾客”,如何让他们知道中医疗法的优势,是当代中医师的使命。

新加坡的西医医疗水平世界闻名,过去西医一直是普罗大众的医疗首选,而寻求中医治疗的患者只占很少的份额,随着中医宣传力度的加大,大家对中医的认识逐渐深化,再加上中医从业人员积极争取更大市场的努力,使整个中医行业状况正逐年改善,现在新加坡尝试中医治疗的新人正在逐年上升。

东盟的中医市场也正在以极高的增长率攀升,目前正朝统一的检验标准前进,将来在通关时无须再重复药检,这给中医药的发展将会带来更大的便利。只要你到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的中药批发中心看一看,就能知道传统药物在当地的普及率有多高,不容忽视的中医药市场有庞大的发展空间。

我曾经治疗一个澳大利亚某市镇的洋人,深受颈椎综合征困扰多年,在我院治疗三次后对与中医药和针灸的疗效大为赞赏,坦言如果在当地开展中医药事业,肯定会有治不完的患者。可见,一个发达国家虽然可以享受现代的医疗服务,但是不一定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其他的医疗选择也是必需的。

从市场角度分析,在中国以外的中医历经几百年不被淘汰,靠的是中医的“简”、“验”、“便”、“廉”,拥有大批的受益者和拥护者,更何况现代的中医师学贯中西,精通中、西医两种治疗方式,因此,他们成为时代的新宠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样,如果西医也学习中医的治疗方式,他肯定将会是西医界中的佼佼者,其患者群体也将进一步扩大。

中医治病强调“因时、因地、因人治宜”,以人为本,治疗的是人;西医强调疾病的病理、解剖,治的是病,以至许多疾病在病理不明时西医就无从下手。我曾经接触过一个西医世家的小患者,父亲是西医心肺外科专家,母亲是病理学家,外公是家庭医生,小孩随母亲到马来西亚的沙捞越旅行后出现发烧症状,服了多日的扑热息痛片后,反而出现下肢痿软无力不能行走的状况,许多知名西医儿科专家都束手无策,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小患者家人接受了中医以牛蛙炖黄芪等补阳明的建议,结果数剂后小儿就起步而行,令其双亲惊讶不已。

现代医学尽管高度发达,但对于目前许多人类的病痛仍未找到有针对性的治疗手段,而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与诊疗方式,恰恰能填补此项空白。20世纪初期,有谁会想到西方医学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又在许多慢性病、新病的治疗上陷入困境呢?许多药物经过时间的洗礼,尤其长时间的服用后,大量的副作用开始显现,制药厂也面临大量的索偿官司。因此,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医疗习惯,并逐渐接受少创伤、副作用小的传统医学或补充替代医学。

从中医行业自身来看,为符合现代都市人的需要,它本身也在积极变革。如预先调制的中药汤剂、浓缩颗粒和药丸等,省去了熬煮草药的麻烦,虽然仍有难咽的酸甜苦辣滋味,但是为了身体的健康,患者还是乐于接受的,因此接受中医治疗的患者日益增多,中医的市场潜能得以进一步发掘。而中医市场的繁荣又带动了一年数以亿计的中药加工业,中医药的齐步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从中获益,分享成果。

三、市场需求

一个成熟的行业必须要有实际和持续的市场需求,所以积极地寻找、主动地开发市场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天真的人才会空想机会从天而降,有远见的经营者会洞察先机,四面出击。

我是1992年在中国漳州张宝春骨伤科国际学术会议上认识宋一同教授的,宋教授灵活的思维、超前的理念和对国际中医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提出了中医教育及医疗商业化、国际化概念,这在当时中国的学术界是不多见的,许多封闭的同业者们对于他的前卫作风不敢苟同,评价褒贬不一。但对我来讲,他绝对是一个走在时代前沿的中医营销专家。

事实证明,通过他的努力,中国许多中医院校走上了国际中医大舞台,形成了新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一些长期从事中医医疗和教育的人士因此迈出国门,开始与海外同行接触、交流,同时也为许多海外中医师、有志于从事中医行业的人士提供了到中国学习、交流、观摩的机会。当然,这些功劳不能全记在他一个人身上,但是他确实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开创性工作。

基于市场对中医的强烈需求,西医开始学习中医药和针灸,并在西医医院应用,以弥补其治疗手段上的不足,患者反应也非常良好。在新加坡医疗法令下西医可以使用中医中药和针灸疗法,而中医师只能用中医的治疗法,因此新加坡的中医医疗市场又迎来了一批强大的竞争对手。

近年来,由于整个大环境得到改善,新加坡中医诊所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许多原来只是利用部分时间做兼职的中医师也瞅准机会开始转入全职行列,中医市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可以预见,将来的发展趋势一定是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包括中医)两个领域的更紧密交融与贯通,它们各自以不同的观点互相推动、继续前进。

临床上常会听到一句名言:“年轻时候养老婆和孩子,老了养医生”,我想这话对中医师尤其适合,因为中医在治疗老年人疾患上占有很大优势。在当今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严重,这对中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根据专家预测,新加坡在20年后每5个人之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中国、日本等国家的老人问题也不遑多让,试想如此庞大的潜在市场近在眼前,把握这一个机会,还会有什么专业比之更有前途呢?

我在十多年前曾经治疗过一位79岁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因脊柱侧弯引起神经受压迫,造成起身时腰腿剧烈疼痛,已经卧床多月。经本地多位西医专家治疗无效,家属束手无策,只好千里迢迢送往美国治疗,希望能借助西方国家的先进医疗技术来挽回“颓势”,结果只换得“你已老了,回家多休息”这样一句话。

后来我应邀出诊,当时用了针灸、推拿以及活血化瘀止痛之药,治疗一个月后未见起色。正当我束手无策的时候,恩师刘柏龄教授恰巧到新加坡访问,我赶忙向老师请教和请求帮助。老师用了10剂大补肝肾中药,记得当时处方中有:熟地、淫羊藿、补骨脂、鸡血藤、当归、黄芪、杜仲等,加针刺金津玉液、至阴穴两天一次,没几天患者病情就大有改善,可以不需别人搀扶就能自己起身就座;继续治疗一个月后,患者已能拄拐而行。

老师治疗老年人骨病的思路让我豁然开朗,中医治疗要做到不贪眼前之功而筑基础之根本,达到治疗的目的,这种境界应该是心境、技术和道徳修为共同决定的。

不管是患者的需求,还是医生自身技术提升的需要,中医、西医在市场上的需求会随着技术、潮流的发展而调整、变化。这需要从业人员以敏锐的嗅觉去发现、去把握;同时,学术研究必需跟紧才能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论和观点。许多创新性的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我们一定要有宽阔的胸襟和不断学习的思维,才能超越自己的学术局限。

第五章 改变中医

个人的寿命虽然长短不同,但是对于同龄人,大家的机会都每是均等的,如果自己没有达到目标,没有取得与别人一样的成就,就不要拿诸多借口来掩饰自己的懈怠,或者埋怨别人没给你机会。

应该积极改善并提升自身的素养,使自己能在大环境中有更大的生存和发挥的空间,即便失败了也不要以为是社会淘汰或拒绝你,应该承认是自己跟不上同班列车的步伐。

调整自己去适应大环境是时代趋势,如果违背这个定律,不管是人或是事务,都将可能遭受灾难性的后果。对于掉了队的人或事物来说,要想方设法重新归队,就必须付出比别人多的精力和时间。而要与强势的对手竞争,则更是需要借助强者的肩膀,从高点起步才省事。

有些东西能通过人为的努力、操作而获得。医学价值的核心关系到人的健康、性命,从事医学这个事业将会改变我们这一生,无论是身心素质的提高,还是财富的增长,这一切就是医学给我们带来的改变。

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也要尽量改变、改良医学的内涵,以达到相互共存与相互促进的目标。例如,将现代医学的成就与中医的精髓相融合,往往比单纯使用一种来的强,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若人为的抗拒改变,将延缓整个医学的进展。

也许因为中医太注重古书的学习、太推崇古人的经验,以至于模仿、模拟古人的思维和用药方式者大行其道,甚至将其标榜为“正宗”、“经典”。实际上这种治学态度“造就”了许多中医师思维僵化,缺乏创新,缺乏活力,没有办法跳出前人设下的条条框框,这也是为什么时至今日,中医界仍然没有人自认或公认医术胜过张仲景或其他古代著名医家的原因,是现今医家的智慧真不如古人,还是我们的思维、评价方式有问题,我想大家心里都明白。

我们崇拜的许多名家都没有上过中医学校,他们凭的就是自学和跟师临床,哪像今天我们都系统地学习过中医理论多年,临床机会也不少。古人由于交通不发达,药材贸易肯定也有地方性局限,我们可以从张仲景所传方子的药味中看出端倪,医圣的技术再好也是一家之见,是否考虑过当时囿于条件限制,将就只使用哪几个药?是否时至今日仍然是无双的匹配?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尊敬古人先贤固然是美德,但是全盘继承而没有任何异议就是个问题。中国的教育制度培养出了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是在许多文章中尤其研究生论文中,不难发现弟子力捧老师的文章,自吹自擂或圆满老师的成果,从来没有弟子敢提出质疑。这样的中医如何能成长呢?是否真的前人的成就已经十分完美而没有改善的空间了呢?也正是长时间养成的自满心态,让中医继承者活在自己的那一片狭窄空间,没有看到别人的进步,也不想加以承认;不屑借鉴其他医疗体系的长处来补充自家的不足,甚至借口“正宗”来打击有远见的改变者,喜欢坐轿子的人是否应该因时代不同而改乘轿车呢?

我曾经治疗一位男性患者,年龄只有30岁,主诉举而不坚、早泄,症状已经维持一年多,经过无数中医师治疗,结论都是肾虚,治疗以肾论治,但是皆无功而返。该患者在问诊的过程中,情况就好像多数的阳痿病人一样,没有其他特殊症状可论断,在进一步地抽丝剥茧问诊下发现了新情况,原来患者的妻子认为性生活是非常龌龊的事,经常拒绝同房,矛头直指丈夫头脑思想肮脏,患者要求屡受责备,在长时间的压抑下,渐渐感觉勃起困难以至无交而遗。

许多中医师对于古人的经典理论都不敢质疑,一般也照抄不误。由于中医传统理论认为肾与性关系最密切,所以在治疗阳痿一症时,往往以补肾为正宗。根据临床研究或观察,年轻人阳痿多数因为气血供养和神志问题而引发,年老体衰雄性激素低下的肾虚问题只占极小部分。如果真是来了个80岁的老人欲治疗阳痿,男科大夫补再多的肾我看也是枉然。

阳痿问题是错综复杂的,自古以来,由于道德和文化的影响,东方女性长久处在较闭塞的社会里,性就成了男人主导的活动,女人也以为男人是性机器,阳具随时随地都可勃起,自己只需坐享其成,不需要作出贡献。实际上性活动的成功基础是建立在感官刺激上的,而当长时间的一起生活之后,密切地的接触让一切变得平淡,所以女士在生活中贵妇与荡妇角色的替换将变得重要。

男人的不举,女人要负部分的责任,这也是治疗过程中必须考虑的环节之一,不是单方面的肾虚就能概括的,更何况华人对于性的羞耻程度到了难以启齿的地步,许多资料都是医者自己推断出来,文献显示许多补肾法疗效果多数不错,是否其中水分含量很高?还是某类补肾药之中蕴含着其他的作用?

随着普通大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思想的解放,医者更应该放下身段,向性功能低下患者提出难以开口的性问题,多方面的收集资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