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刮灵:跟王敬学刮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07:18:57

点击下载

作者:王敬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刮灵:跟王敬学刮痧

一刮灵:跟王敬学刮痧试读:

前言

刮痧是以砭石刮痧板或水牛角刮痧板等为主要工具,配以十多种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经络穴位与病灶点,对人体具有活血化瘀、排除毒素、自家溶血等作用,既可保健又可治疗的一种绿色生态自然疗法。

刮痧最早叫砭石,《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中国最早有五种疗法,分别出自东南中西北即五方:“……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故灸·者,亦从北方来……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即砭石、灸焫、九针、毒药、导引按跷是中国最古老的五种治疗方法之一。

可是,到了东汉以后,砭石就逐渐失传了,什么原因呢?东汉学者服虔先生的观点是:“季世复无佳石,故以铁代之耳”。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制作砭石的特殊石材找不到了;二是铁的出现取代了砭石的部分功能,如刺血、放血、排脓等。

其实,砭石疗法并未完全失传,而是在民间以刮痧的形式被保留下来了,只是使用的工具五花八门,如信手抓来的碗边、汤匙,也有用铜钱、穿山甲等,到了现代,刮痧的工具主要用水牛角为材料制成的刮痧板。

天佑中医,原来做砭石的材料,来自东方的泗滨浮石,近几年在山东的泗水河畔“重现江湖”了,成为制作刮痧工具极好的材料。

刮痧疗法因为其易学、易会、效果好的特点,数千年来在民间一直都有很好的人缘,有位著名中医医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刮痧疗法为民间所掌握的程度也就是群众性,应该毫不愧色地在中医所有疗法中排名榜首。

刮痧疗法历史上就是平民百姓不花钱就能治病的好方法,像中暑、感冒、腹泻等小毛病,常常是手到病除。近二十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刮痧疗法的研究、培训与宣传,出版了数本刮痧专著,到大学、社区、单位举办过很多场的讲座,买过我的书和听过我讲课的人累积起来差不多有数十万之众。应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之邀,将我近年来教学治疗的经验汇集总结提炼成这本以实用为目标的书——《一刮灵》,奉献给广大读者。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篇、治疗篇两部分。在基础篇中介绍了砭石与刮痧的关系,刮痧保健与治疗原理等,以及刮法、边揉法、角揉法、角推法、按法、点法、拍法、颤法、啄法、摩法、擦法、叩击法等具体手法;治疗篇中详细介绍了200种病证的知识与刮痧部位。

刮痧在中华大地上使用了数千年,被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身体证明是安全有效的,尽管如此,我在书中还是清楚写明刮痧禁忌和慎用证,尽管这些知识很多是常识性的,但还是希望读者仔细看看。

要想学会和使用刮痧,确定施治部位,选用合适手法,掌握适度的手法力度都是很重要的,有些东西看书能明白,有些东西需要进一步学习、交流和实践,本书我尽可能地配了很多图,便于大家学习掌握。

希望通过这本书和你的努力把中医之精华传承下去,造福社会。

愿大家天天健康和幸福。王敬 2010年6月于北京博客:http://blog.sina.com.cn/wj5618邮箱:cntcmwangjing@sina.com上篇基础篇第一章概述中国最古老的治病方法是砭石疗法

大约在旧石器时代(距今至少一万年以前),那时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会使用砭石治病了。《山海经·东山经》说:“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宋·罗泌《路史》载原始社会酋长太昊伏羲氏“尝草制砭,以治民疾”。

距今两千多年以前的古书中,常有砭石的记载。如《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0年)中就有“美疢不如恶石”的记载。汉·服虔注曰:“石,砭石也”。砭石疗法在历史上曾被错误理解成石针

直到西汉年间还有不少关于砭石及其使用的记载,可是到了东汉以后,史书、医籍中却罕有砭石疗法的记载了。当时的医家、学者对砭石的认识已经变得很狭隘,对其解释亦充满了推断与臆猜成分,其中持砭石即石针观点的学者为绝大多数。

砭石即石针的相关论述见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记载:“砭,以石刺病也”。南北朝·全元起曰:“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也。古来未能铸铁,故用石为针”。又有唐代·王冰注曰:“古者以砭石为针,故不举九针,但言砭石尔”。唐代·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云:“医经者……用度箴石汤火所施”。又言:“石,谓砭石,即石箴也。古者攻病则有砭,今其术绝矣”。

以上将砭石解释为石针的观点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他们认为砭石即石针,其后被金属针代替后就不复存在了,这种“其术(砭石)已绝矣”的观点一直影响到近代,如民国中医名家谢利恒先生编撰近代中医药辞书《中国医学大辞典》将砭石解释为“石锋之可代针刺者”。1995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新编针灸大辞典》将砭石解释为“用以砭刺患部治疗各种疼痛和排脓、放血等”的工具。

尽管此类言论颇多,甚至在中医学术界一度也占有主导地位,但当今关于砭石治疗的功效、用法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重视。砭石疗法是一种有别于针刺疗法的独特外治法

砭石与针刺本来就是两种疗法,且来源、适应证均不同,从古典医书中很容易就能得到认证。《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说得非常清楚明白:“故东方之域,……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西方者,……其民陵居而多风,……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中央者,……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上述论述把砭石与微针(九针)及药、灸、导引的来源、功用、区分说得如此清楚,还进一步强调高明医生(圣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掌握以上不同的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病情而灵活运用砭石、毒药、灸焫、微针与导引按跷;《黄帝内经》还特意强调“毒药(指药物)”是内治法,砭石、灸焫、微针(九针)是外治法,正如《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所说:“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

在集中论述经络针刺疗法的专著《黄帝内经·灵枢》开篇“九针十二原篇”中详细介绍了九种针具的名称、手法等内容,将微针(九针)与毒药、砭石区分得非常清楚,明确地说明微针(九针)与毒药、砭石是不同的疗法。“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篇》还有一段精彩对话,论述虽治同一种病,但因其病机不同而选择针刺与砭石也不相同。曰:“帝曰:善。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篇》另有一段对话,是雷公向黄帝请教自己不敢治的病,却被一名不见经传的“粗工”(雷公有点嫉妒的嫌疑)用砭石给治好了的事。“雷公曰:于是此人,四肢懈惰,喘咳血泄。而愚诊之,以为伤肺,切脉浮大而紧,愚不敢治。粗工下砭石,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轻,此何物也?帝曰:子能所治,知亦众多……”。《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篇》将制作砭石提到很重要的位置,为治病之必备,“岐伯曰: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砭石在《黄帝内经》中还有多处提及,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曰:“岐伯曰: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灵枢·玉版》曰:“故其已成脓血者,其惟砭石铍锋之所取也”。《灵枢·痈疽》中提到:“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踈砭之”;“发于膝,名曰疵痈。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如坚石,勿石,石之者死,须其柔,乃石之者生”;“发于内踝,名曰走缓,其状痈也,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不死”。马王堆汉墓《帛书》中言:“以碧(砭)启脉”。《管子》中言:“座睢(疽)之砭石”。《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言:“夫痤疽之痛也,非刺骨髓则烦心不可支也,非如是不能使人以寸半砭石弹之。”

宋代沈括《良方·自序》中曰:“古之治疾者,……或药、或火、或刺、或砭、或汤、或液。”

在西汉前后的古籍中常将微针与砭石疗法相提并论,这不仅说明当时微针与砭石是非常常用的治疗方法,还说明当时针刺与砭石疗法常配合使用。如《素问·移精变气论篇》曰:“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灵枢·九针论》曰:“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治虢国太子病时“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扁鹊在诊断齐桓侯病时说:“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

针石相提并论与现代针、灸相提并论一样。但如果现今有人因为针灸相提并论就说针即是灸,灸即是针,那将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另外,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砭石的形状不是单一的,因其形状不一,其作用亦可异,既可刺血、排脓,也可割切、按摩、热熨,如1963年在内蒙古多伦多旗头道洼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一枚砭石,长4.5厘米,一端扁平呈半圆形刀状,可用于切开痈肿,另一端呈锥状,可用作针刺,中间的把柄为四棱形。河南新郑县韩城遗址也出土过一枚砭石,一端卵圆,可用于按摩,另一端呈三棱形,可用于放血,似是“圆针”和“锋针”两种针具的结合体。四川出土的砭石后端呈手柄状,便于手持,前端尖锐,头部圆滑,能对人体皮肤和穴位进行刮、按、点等手法。

2003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刊登了一篇名为《罕见的收藏》的文章,其中记载的一枚被专家称为“典型针砭”的砭石与现代刮痧板非常相似。砭石疗法真的“其术绝矣”了吗?

唐·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一书中认为砭石“其术绝矣”。

砭石疗法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被列为五大疗法(砭石、毒药、灸焫、微针与导引按跷)之一,其他四种疗法虽历经沧海桑田但都薪火相传流传至今,唯独砭石疗法到东汉以后就难以找到确切的发展轨迹,以致针石混淆,是什么原因导致砭石疗法的衰退呢?

东汉学者服虔的观点:“季世复无佳石,故以铁代之耳”。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制作砭石的特殊石材找不到了(当时采矿技术不行,又没有卫星遥感技术);二是铁的出现取代了砭石的部分功能如刺血、放血、排脓等。

砭石疗法未能像药、灸、针、导引那样得到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完善是不争的事实,也颇令人感到遗憾。但是,从东汉以后,砭石疗法并没有绝迹,而是以多种形态在民间流传。如在余朋千主编的《中医非药物疗法》一书中,记载有四川名中医郭氏的“砭木疗法”,其工具有十字架式、槌式、棒式、蛋式、滚筒式、梳式、斧式等,手法也有按法、摩法、法、擦法、击法、梳法、拨法、揉法、搓法、点法、振法、抹法等,郭氏称其砭木疗法具有综合按摩与针刺疗法结合的优势。如今,在按摩保健中心还能发现砭石热熨法另一种存在形式——以小粒麦饭石1千克装入一布袋中,经微波炉加热后置于宾客的腰部、腹部、膝关节等处进行热熨。当前砭石疗法的主要存在形式——刮痧疗法

砭石形状各异,从文献记载和砭石的构造分析,砭石的功能涵盖刺血、放血、排脓、按摩、热熨、点穴、刮拭等诸多方面。其中刺血、放血、排脓等功用逐步被金属工具之针刀所取代;按摩、热熨、点穴等功用与推拿按摩合流;其刮拭、按摩、点穴等功用逐步在民间发展成为刮痧疗法。

在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群众最能接受的保健方法应该就要数从古代砭石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刮痧疗法了。长期以来,古代刮痧疗法在民间薪火相传,沿用不衰。我国古代,刮痧工具五花八门,有木制、竹制者,亦有用汤匙、碗边、铜钱、贝壳等替代品进行操作的。该法主要用于治疗痧病及中暑、感冒、腹泻等病症。发展到现代,刮痧疗法主要用水牛角和玉石为原材料制成形状各异的刮痧板,治疗病种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中暑、感冒等小毛病,刮痧的适用范围已经拓展到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男科、伤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肿瘤科的400余种疾病,疗效非常显著。其实砭石疗法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刮”“现代的刮痧到底是不是古老砭石在现代的主要存在形式?”这个话题让我想起了金庸先生小说《侠客行》中的故事,众武林高手齐聚侠客岛研究《侠客行》古诗中包含的古往今来最最博大精深的武学秘奥,虽经他们数十年竭尽心智的研究,但均不能参悟,什么原因呢?他们都从字面和注释中去研究,所以走向歧途。最后被一位叫石破天的后生参透,又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这位石破天同志大字不识几个,他没法从字面和注释中去研究刻在石壁上文字中的武学,而只能从字形中去体会,所以获得了成功。

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从“砭”字字形分析,“砭”字左侧石字旁告诉我们的信息是“砭石”是以石为材料制成的,右侧上方的“撇”给我们的信息是一边薄一边厚形状和45°角度,好似现在我们用的刮痧板一边薄一边厚的结构,也像刮痧板与皮肤保持45°进行刮拭手法的角度。“砭”字从字形分析就是以石刮之。中国刮痧健康法为何物?

中国刮痧健康法是以中医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以砭石刮痧板或水牛角刮痧板为工具,配以多种手法,既可保健又可治疗的一种绿色生态自然疗法。它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刮痧方法、经络、腧穴及临床治疗等部分。刮痧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中国刮痧健康法是在古代砭石疗法与传统刮痧疗法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传统的刮痧疗法主要适应证为痧病,所用工具有瓷器类(碗、盘、勺、杯之边缘)、金属类(铜银铝币及金属板)、生物类(麻毛棉线团、蚌壳)等,刮痧部位为脊背、颈部、胸腹、肘窝、腘窝,所用润滑剂为植物油类、酒类和水,刮拭皮肤至出现紫黑色瘀点为度的一种民间疗法。

刮痧疗法在历史上未能像针灸等疗法一样得到医生们的重视并系统发展,而是在民间薪火相传。如清代《痧胀玉衡》王庭《序》中所说:“先是乡人用粪秽感痧,例制用钱蘸油而刮,然行之大都为妇人,为名医所不及”。

用刮痧疗法最初主要适应证仅为痧证,痧证的记载较早见于宋代王棐《指述方瘴疟论》称之为“挑草子”。元代医学家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对痧证的描述:“心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俗谓搅肠沙”。

在明代医书中,多沿用了危氏的说法,但将“沙”字变为了“痧”。如明代张凤逵在《伤暑全书》中载有“绞肠痧”一症。清(康熙年间)·郭右陶《痧胀玉衡》使痧病的证治始备,在痧病病源方面《痧胀玉衡·痧原论》中指出:“痧证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痧从秽气发者多;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从暑气发者多;心胸昏闷,痰涎胶结,从伤暑伏热发者多;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痧胀玉衡》将痧病分为遍身肿胀痧、闷痧、落弓痧、噤口痧、角弓痧、扑鹅痧、伤风咳嗽痧、痘前痧胀等45种痧病。痧病主要由于气候因素如夏日暑气炎蒸,燥气炽灼,间或淫雨连绵,忽而烈日蒸晒,所酿不正之疠气,流于天地间,人在气交之中,触其毒者,无论男女老幼皆可能染病。痧病的盛行季节,以夏、秋为最,春次之,冬极少见。

痧病主要特征有二:一是痧点,二是酸胀感。痧病主症多现头昏脑涨,胸烦郁闷,全身酸胀,倦怠无力,四肢麻木,甚则厥冷如冰。入气分则作肿作胀,入血分则蓄为瘀;遇食积痰水,结聚而不散,则脘腹痞满,甚则恶心、呕吐。

痧病治疗方面《痧胀玉衡·刮痧法》指出:“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刡子脚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软肉内痧,用食盐以手擦之”。

清代论述痧病的专著日渐增多,如叶桂《温热湿痧三种》、陈延香《中暑痧症疗法》、韩凌霄《瘟痧要编》、王凯《痧症全书》、沈金鳌《痧症燃犀照》、王士雄《吊脚痧证》和《绞肠痧证》、欧阳调律《痧法备旨》、胡风昌《痧症度针》等数十种专著。

刮痧疗法发展到现在,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社会的面前,中国刮痧健康法是在传统刮痧疗法的基础上的继承发展,现代科技的发展使砭石刮痧板和水牛角刮痧板外部构造、表面光洁等方面更加适合人体各部位刮痧的需要,而且以砭石或水牛角为材料的刮痧板更加体现了绿色生态自然之法的特点,也避免了金属类器械所造成的疼痛、易伤皮肤、产生静电等不良反应,亦避免了瓷器类器械易碎、不易携带等情况,还避免了现代化学用品如塑料制品给人体皮肤可能造成的危害。

中国刮痧健康法不仅在刮痧工具上选择更为合理,而且更在刮痧手法上结合按摩、点穴、杵针等手法,使刮痧成为不直接用手的“按摩、点穴疗法”,不用针刺入肉的类杵针样的“针灸疗法”,不用拔罐器的“拔罐疗法”。

由于以上特点,使得中国刮痧健康法的治疗范围在传统刮痧疗法主要治疗痧病的基础上大大地扩大,已能治疗内科、妇科、男科、儿科、外科、皮肤科、伤科、眼科等11大类400种病证。在理论方面中国刮痧健康法是以中医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在理论方面较传统刮痧疗法之经验方法亦有系统提高。

刮痧疗法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已由原来粗浅、直观、单一经验的治疗方法发展到今天有系统中医理论指导,有完整手法和改良工具,适应病种广泛,既可保健又可治疗的一种绿色生态自然疗法。中国刮痧健康法以其易学、易会、简便易行、疗效明显的特点必将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第二章刮痧疗法作用原理

中国刮痧健康法是中医非药物疗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属中医外治法范畴。刮痧疗法施术部位是人体的体表,属经络中的皮部,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区,它和经络不同之处在于经脉是呈线状分布,络脉是呈网状分布,而皮部则是“面”的划分。所以针刺主要在“点”,刮痧主要在“面”。皮部是经络在体表的反映,《素问·皮部论篇》论述了十二经脉与十二皮部的关系:“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十二皮部的划分是以十二经循行分布为依据的,即十二经脉都各有分支之络,这些络脉浮行于体表,有各自的分布区域,因为经脉有十二,所以皮部也分为十二,手足六经相合则称为六经皮部。经脉的分支为络脉,皮部又可说是络脉的分区,故《素问·皮部论篇》又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皮部之经络的关系对诊断、治疗疾病有重要意义。《素问·皮部论篇》:“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舍于府藏也。”指出病邪由外入内,经皮→络→经→腑→脏的病变传变次序和规律。内在的病变也可在皮部有所表现,可以通过对皮部变化的诊察来判断内生的疾病。正如《素问·皮部论篇》说:“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

脏腑经络病变还在体表皮部反映以下改变:触摸皮肤而有温、凉、润滑、厚薄、粗细、坚柔、凹凸、如筋、如索、如结、如珠、如黍米、如小锤、如横木;患者自我感觉皮部的情况(可从问诊中获得)可有皮部酸、麻、胀、痛、木、沉、紧、坚、温、凉、冒凉气、有热流感、如有蚁行、如蠕动、气行如电流、如水流等感觉。

综上所述,可以通过对皮部视诊、触诊和问诊来了解疾病之所在,而相应地进行刮痧的施术。

在皮部进行刮痧,接触皮肤的面积比较大,刮痧施治的穴位不止一个两个,有时甚至几十个穴位,如在背部进行刮痧,即使穴位变动也不离其中,这是刮痧治病效果不错的道理。第三章刮痧疗法的作用

刮痧施术于皮部对机体的作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预防保健作用,二是治疗作用。预防保健作用

刮痧疗法的预防保健作用又包括健康状态时的保健预防与疾病时的既病防变两类。刮痧疗法作用部位是人体体表皮肤,皮肤是机体暴露于外的最表浅部分,直接接触外界,且对外界气候等变化起适应与防卫作用。皮肤所以具有这些功能,主要依靠机体内卫气的作用。卫气出于上焦,由肺气推送,先循行于皮肤之中,卫气调和,则“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灵枢·本脏》)。健康人常做刮痧(如取背俞穴、足三里穴等)可增强卫气,卫气强则护表能力强,外邪不易侵表,机体自可安康。若外邪侵表,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表证,及时刮痧(如取肺俞、中府等)可将表邪及时祛除,以免表邪不祛,蔓延进入五脏六腑而生大病。治疗作用

刮痧疗法的治病作用可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活血祛瘀

刮痧作用于肌表,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以促进刮拭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二)调整阴阳

刮痧虽作用于肌表,但对内脏功能有明显的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如肠蠕动亢进者,在腹部和背部等处使用刮痧手法可使之受到抑制而恢复正常。反之,肠蠕动功能减退者,则可增强其蠕动使之恢复正常。这说明刮痧可以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得到平衡。(三)舒筋通络

肌肉附着点和筋膜、韧带、关节囊等受损伤的软组织,可发出疼痛信号,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使有关组织处于警觉状态,肌肉的收缩、紧张直到痉挛便是这一警觉状态的反映,其目的是为了减少肢体活动,从而减轻疼痛,这是人体自然的保护反应。此时,若不及时治疗,或是治疗不彻底,损伤组织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或瘢痕化,以致不断地发出有害的冲动,加重疼痛、压痛和肌肉收缩紧张,继而又可在周围组织引起继发性疼痛病灶,形成新陈代谢障碍,进一步加重“不通则痛”的病理变化。

临床经验得知,凡有疼痛其肌肉必紧张;凡有肌紧张又势必引起疼痛。它们之间常互为因果关系,刮痧治疗中我们看到,消除了疼痛病灶,肌肉紧张也就消除;如果使紧张的肌肉得以松弛,则疼痛和压迫症状也可以明显减轻或消失,同时有利于病灶修复。

刮痧是消除疼痛和肌肉紧张、痉挛的有效方法,主要机制有:一是加强局部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二是在用刮痧板为工具配用多种手法直接刺激作用下,提高了局部组织的痛阈;三是紧张或痉挛的肌肉通过用刮痧板为工具配用多种手法作用下得以舒展,从而解除其紧张痉挛,以消除疼痛。(四)信息调整

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信息(各脏器的固有频率及生物电等),当脏器发生病变时有关的生物信息就会发生变化,而脏器生物信息的改变可影响整个系统乃至全身的功能平衡。通过各种刺激或各种能量传递的形式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会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过信息传递系统输入到有关脏器,对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调整,从而起到对病变脏器的调整作用。这个原理是刮痧治病和保健的依据之一。如用刮法、点法、按法刺激内关穴,输入调整信息,可调整冠状动脉血液循环,延长左心室射血时间,使心绞痛患者的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改善冠心病心电图的S-T段和T波,增加冠脉流量和血氧供给等。如用刮法、点法、按法刺激足三里穴,输入调整信息,可对垂体、肾上腺髓质功能有良性调节作用,提高免疫能力和调整肠运动。(五)排除毒素

刮痧过程(用刮法使皮肤出痧)可使局部组织形成高度充血,血管神经受到刺激使血管扩张,血流及淋巴液的流速增快,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搬运力量加强,使体内废物、毒素加速排除,组织细胞得到营养,从而使血液得到净化,增加了全身抵抗力,可以减轻病势,促进康复。(六)行气活血

气血(通过经络系统)的传输对人体起着濡养、温煦等作用。刮痧作用于肌表,使经络通畅,气血通达,则瘀血容易化散,凝滞固塞得以崩解消除,全身气血通达无碍,局部疼痛得以减轻或消失。

现代医学认为,刮痧可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另外刮痧的刺激可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局部血液供应而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七)自家溶血

刮痧出痧的过程是一种血管扩张渐至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外溢,皮肤局部形成瘀血斑的现象,此等血凝块(出痧)不久即能溃散,而起自体溶血作用,形成一种新的刺激素,能加强局部的新陈代谢,有消炎的作用。

自家溶血是一个延缓的良性弱刺激过程,其不但可以刺激免疫功能,使其得到调整,还可以通过向心性神经作用于大脑皮质,继续起到调节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和内分泌系统的平衡。第四章刮痧基本手法单纯刮痧手法

是指单独使用刮痧手法进行保健与治疗的一种方法。(一)刮法

以刮痧板(多功能砭石或水牛角刮痧板均可)的薄边、厚边和棱角为着力点,在人体皮肤上进行直行或横行地多次单向刮拭,称为刮法。其操作要领如下:(1)拿刮痧板法:用手握着刮痧板,需用薄边和薄边棱角进行治疗刮痧时,刮痧板厚边贴紧掌心(图1、图2);需用厚边和厚边棱角进行治疗或保健时,刮痧板薄边贴紧手掌心(图3、图4)。(2)刮拭方向:颈、背、腹、上肢、下肢部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图5、图6)。图2图1图3图4图6图5(3)刮拭角度:刮痧板与刮拭方向保持45°~90°(图7~图9)。(4)补刮、泻刮、平补平泻刮法:补刮、泻刮、平补平泻刮法主要根据刮拭的力量和速度来区分:补刮为力量小(轻)速度(频率)慢的手法,泻刮为力量大(重)速度(频率)快的手法,平补平泻为力量适中、速度(频率)适中或力量小(轻)速度(频率)快,再或力量大(重)速度(频率)慢的手法。(5)需治疗时,一般用刮痧板薄边为着力点,包括薄边前段(图10)和薄边中段(图11),着力于患者皮肤进行刮拭,应尽可能让患者皮肤出痧;需保健时,一般用刮痧板厚边为着力点(图12)图图图789着力于患者皮肤进行刮拭,不必一定让患者出痧。注意事项:①用刮法时应用力均匀(包括上下,内外,左右),刮拭部位应尽量拉长。②使用刮法时,应先在待刮拭的皮肤上涂擦刮痧润肤油或乳。(二)边揉法

以刮痧板(多功能砭石刮痧板)厚边为着力点,在施治皮肤或刮痧出痧部位上以“病灶点”附近为其重点,进行前后左右、内旋或外旋揉动的方法,称为边揉法。图图图111012

操作要领:手握刮痧板(图3、图4),以薄边对掌心,厚边为着力点,着力于患者皮肤(图13),将手腕及臂部放松,使手握刮痧板,腕部灵活自如地旋动。动作应连续,着力由轻渐渐加重,再由重渐渐减轻,均匀持续而轻柔地旋转,具体施治部位局部软组织及肌肉的薄厚,决定施力之轻重。图13注意事项:用刮痧板的厚边着力于患部,以腕的回旋随之移动,避免触打或跳跃。此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局部操作时间以20~30次或5~10分钟为宜。(三)角揉法

以刮痧板(多功能砭石刮痧板)厚边棱角边侧或面侧为着力点,在人体体表穴位、病灶点附近进行回旋摆动运动,称为角揉法。

操作要领:手握刮痧板(图3、图4),以厚边棱角边侧或面侧为着力点(图14、图15),着力于患者皮肤(穴位或病灶点),并附着其上(吸附在皮肤表面不移动,但带动皮肤下面的组织搓揉活动,且用力可轻可重),施以旋转回环的连续动作(图16)。注意事项:用刮痧板厚边棱角着力于患部皮肤穴位处或刮图图图111456痧、走罐出痧后的病灶点处。(四)角推法

用刮痧板(多功能砭石刮痧板)厚边棱角面侧为着力点,在人体肌表的一定部位(穴位或病灶点)稍施压力,做单方向直线推移运动,称为角推法。

操作要领:手握刮痧板(图3、图4),以刮痧板厚边棱角面侧为着力点(图15),着力于体表穴位或病灶点(图17),施术者上肢肌肉放松、沉肩、垂肘、悬腕,将力贯注于刮痧板厚边棱角面侧,并有节奏地往返呈直线向前推进,注意用腕部的摆动带动刮痧板厚边棱角的摆动,使之产生持续均匀的推力与压力作用于经络、穴位、病灶点。图17注意事项:刮痧板厚边棱角着力于体表,施推过程中,腕部要摆动自如、灵活,不可跳跃。此法可为用刮法刮痧出痧后的配套手法。亦可单独使用(但需先涂刮痧润肤油或乳)。(五)按法

以刮痧板(多功能砭石刮痧板)厚边棱角面侧为着力点,或以椭圆型砭石刮痧板面侧为着力点,着力于一定的腧穴或体表部位上,逐渐加深施力,按而留之,谓之按法。

操作要领:手握刮痧板(多功能砭石刮痧板)(图3、图4),用刮痧板厚边棱角面侧为着力点(图15),或以椭圆型砭石刮痧板面侧为着力点,着力于施治部位或穴位(图18),由浅入深而缓慢地着力,以臂腕之合力以贯之。用力平稳,逐渐加重,当达到一定深度时(以受术部位有明显酸麻胀痛感为度),稍作停留(5~10秒左右),然后轻缓提起,一起一伏,反复10余次。图18注意事项:刮痧板厚边棱角面侧或椭圆型砭石刮痧板面侧与肌肤做直上直下的按压,胸肋部一般禁用。(六)点法

以砭石点穴棒尖端为着力点,或手持多功能砭石刮痧板,以其厚边棱角(边侧)为着力点,着力于施治穴位或部位,用力按压深层组织的手法,称之点法。

操作要领:手握砭石点穴棒尖端为着力点,着力于体表一定的穴位(图19)。本法是一种较强的手法,用力要逐渐加重,使患者产生强烈的得气感(酸、麻、胀、痛的感觉)。点法在治疗中,一般都针对肌肉较丰厚的穴位或病灶点,以及关节缝隙、骨头之间的狭小部位等,如环跳穴可用刮痧板厚边棱角点,膝眼穴可用刮痧板薄边棱角点。图19注意事项:本法作用于人体上,刺激性都是很强烈的,一般以刮痧板厚边棱角着力为主,薄边棱角着力少用(仅用于膝眼等穴)。操作中忌用暴力,而应按压深沉,逐渐施力,再逐渐减力,反复操作。亦可在使用时略加颤动,以增加疗效。(七)拍法

以刮痧板(多功能砭石或水牛角刮痧板均可)侧面为着力点,拍击需施治的穴位或部位,称为拍法。

操作要领:施术者以单手紧握刮痧板一端,以刮痧板面为着力点,在腕关节自然屈伸的带动下,一落一起有节奏地拍而打之(图20)。一般以腕为中心活动带动刮痧板拍打为轻力,以肘为中心活动带动刮痧板拍打为中力,在拍打施力时,臂部要放松,着力大小应保持均匀、适度,忌忽快忽慢。此法常用于肩背部、腰部及上下肢如肘窝和腘窝。图20注意事项:操作中不宜用暴力,小儿及年老体虚者慎用。(八)颤法

以刮痧板(多功能砭石刮痧板)厚边棱角边侧为着力点,点按住施治穴位或部位,以腕部做连续性快速(高频率)而细微摆动动作,使患者体内产生舒适的颤抖感觉,称为颤法。

操作要领:手握刮痧板(图3、图4),以刮痧板厚棱角边侧为着力点(图14),着力于施治部位。在操作过程中以腕的自然而有节奏的颤摆使施治部位(穴位)产生颤动、舒适、松弛的感觉。常用于头部、腹部及四肢关节缝隙。注意事项:刮痧板厚边棱角不应离开施术部位的体表。(九)啄法

手握刮痧板(多功能砭石刮痧板),以腕部自然的上下屈伸的摆动带动刮痧板,以刮痧板厚边棱角边侧为着力点,着力于施治部位,进行啄击,称之啄法。

操作要领:手握刮痧板(图3、图4),以刮痧板厚边棱角边侧为着力点(图14)与体表垂直,着力于体表一定部位(图21),着力须均匀,用力轻而适中,不可太大。主要适用于背部、臀部深部穴位,以刺激腧穴、兴奋神经、调和气血。图21注意事项:手法施力的大小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部位而定,如头部应力轻、幅度小、频率快,背部则幅度大、频率慢。(十)摩法

以椭圆型砭石刮痧板面侧为着力点,附着在一定的皮肤上,以腕关节为中心,做有节律的环旋运动,称之摩法。

操作要领:患者卧位,医者手握椭圆型砭石刮痧板,以其面为着力点(图22),附着于施治部位,肩臂放松,和缓协调,频率适中。环转移动力量大于向下之压力。图22注意事项:用摩法时应先在皮肤上涂上刮痧润肤油或乳。(十一)擦法

以椭圆型砭石刮痧板面侧为着力点,紧贴于施治皮肤,做直线往返的摩擦运动,使之产生热量并向身体深部透入,称为擦法。

操作要领:用医者手掌吸附椭圆型砭石刮痧板的一面,另一面紧贴于患者皮肤(图22),其用力的形式是:向前推和向后拉,刮痧板面紧贴在皮肤上,一般不用力下压。擦法须直线往返,在一个部位上操作应一气呵成,不能停顿,且用力平稳,速度一般为100次/分左右。注意事项:擦法要达到的目的是使热深透体内,而不是使皮肤发烫,另外,在用擦法之前应在皮肤上涂上刮痧润肤油或乳,以免擦法所产生的热量损伤皮肤。擦法后在施治部位用热毛巾搭盖,其效更佳。也可将椭圆型砭石刮痧板先加热(但热度以不烫皮肤为度),再进行操作。(十二)叩击法

以刮痧板(多功能砭石刮痧板)厚边为着力点,用力快速而垂直地击打患者体表部位,给患者一种较强烈的冲击感,称为叩击法。

操作要领:手握刮痧板(图3、图4),以刮痧板厚边为着力点(图12),着力于施治部位(图23),操作要有节奏,一起一落击打时要干脆利落。另外,速度、力量要均匀。图23注意事项:主要用于肩背和下肢,使患者不通的地方恢复通畅,不协调的功能恢复正常。严重心脏病患者及体虚者慎用本法。(十三)梳法

以粗齿刮痧梳(砭石或水牛角粗齿刮痧梳均可)的粗齿面为着力点,以受术者能接受的刺激量为度,呈圆弧形方式梳理(刮拭)头部两侧,呈直线方式梳理(刮拭)前头部和后头部,称为梳法。

操作要领:手握粗齿刮痧梳,以其粗齿面为着力点,着力于头部,速度与力量保持均匀,如梳头样(图24)。图24注意事项:主要用于头部,可促进头部气血流动,忌用蛮力,以免头部皮肤受损。(十四)抹法

以砭石肾型刮痧板的面部为着力点,同时与皮肤表面贴实,上下或左右对称地往返浮滑抹移,称为抹法。

操作要领:一般医者双手各掌握一个砭石肾型刮痧板的一面,以另一面与患者面部皮肤表面贴实,做上下或左右对称地、往返浮滑抹移,着力轻浮,浮而不急,着而不滞,往返自如,动作连贯。此法常用于面部美容与身体的美体。注意事项:在面部美容与身体的美体时,需先在其上涂抹刮痧润肤油(图25)。图25(十五)温法

以砭石块加热,以其面部与需要温热的皮肤表面贴实即可,称为温法。

操作要领:将砭石块用热水(用热水加热时一般不用开水直接加热,最好用80℃左右的热水)、暖气、阳光日照等方式加热,放置颈背部、肩部、腰部、腿部、膝关节等部位。此法常用于寒证出现四肢不温等症状的患者(图26)。图26注意事项:砭石块加热若直接与患者皮肤接触时,需先用手试一试砭石块温度,以免烫伤患者。(十六)凉法

以砭石块制冷,以其面部与需要进行制冷的皮肤表面贴实即可,称为凉法。

操作要领:将砭石块用冷水浸泡,最简单的方法是将砭石块放置冰箱的冷藏室(别放在能结冰的冷冻室,否则太凉,容易使皮肤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