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商业秩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颠覆法则(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14:09:08

点击下载

作者:孙健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重构商业秩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颠覆法则

重构商业秩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颠覆法则试读:

前言

互联网创业红人雕爷创立的上门美甲河狸家,上线不到一年时间,如今估值3亿美元;小米公司市值从0元到2700亿元只用了5年时间,如今,450亿美元的估值,一举让小米成为了全球价值最高的未上市公司(之一)。

为什么河狸家和小米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成就呢?这里面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上它赶上了移动互联网这个风口,但更为重要的主观原因是,在移动互联网的风口之下,雷军、雕爷悟透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打法,摸透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法则,并将其贯彻到实践之中。

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之下,万物互联来临,商业巨头们、众多企业家、创业者正深刻地感受着这种颠覆式力量所带来的冲击力。众多企业经营者在焦虑和不安中,不得不锐意进取、快速行动,生怕自己错过了这股移动互联网浪潮,害怕来不及转身便被打败,而更多的传统企业只能在这个风口之下被动发展,甚至被颠覆。因此,对于众多的企业经营者,特别是传统企业经营者来说,如何顺应这股商业潮流,掌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法则显得尤为重要。

对此,以淡定、低调著称的李彦宏也大声疾呼:“中国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正在加速淘汰传统产业,所有的传统产业都面临着互联网的冲击。传统产业再不行动起来,估计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为了帮助广大创业爱好者和传统企业更多地了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策略,了解互联网企业的运作方式,同时也更加深入地探索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战略战术和竞争手段,笔者创作了本书。

本书以移动互联网时代为切入点,从26个方面详细地分析了互联网企业发展过程中普遍遵循的法则和思维方式,在论述的过程中,本书加入了大量当下的案例,既包括BAT这样的互联网的生态布局,也包括一些创业企业的优秀创意,还包括一些企业经营的经验。

最后,衷心地希望这本书能给广大读者朋友在工作和生活上带来帮助。如果您发现书中有不足之处,还请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移动互联之路变幻莫测,我们还需要一起学习,一起创造,一起颠覆。孙健2015年5月第01章颠覆法则从0到1,不仅是一种创新法则,更是一种颠覆路径,从侧翼发动进攻,用更符合人性的方式蚕食和占领巨头们的领地。从0到1,寻找市场空白点

回顾历史,无论是商业的进步还是科技的进步,都存在两种进步模式。一种是水平进步,也就是从1到N。水平进步是建立在已有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比如传统商业模式中,在产品法则基础上的拼广告、拼成本、拼资源,这种水平进步的方式往往容易被超越和模仿,企业很难建立起强大的竞争优势,但是水平进步对于全球化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种进步是垂直进步,这种进步模式被硅谷创投教父、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称作从0到1,也就是从原有的商业模式或者技术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得到一个颠覆性的全新的模式,毫无疑问,实现了从0到1的垂直进步的企业将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竞争的焦点也变成了产品、用户和创新。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颠覆传统商业模式的强大力量正是来源于从0到1的垂直进步。这种进步的颠覆性力量表现在方方面面。

15年前的电子商务是一个十分新潮的词语,阿里巴巴依靠淘宝打开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大门,随着淘宝用户的不断增加,淘宝颠覆了传统的零售业,淘宝是从0到1的垂直进步,之后的京东、唯品会等电商平台的发展是从1到N的发展,目前国内电商行业已经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行业,多一家电商平台或者少一家都不会造成重大影响,但是电商中的假货、价格不透明等问题也十分突出,解决这些问题,建立起一种积极信任的零售商与消费者关系成为广大消费者的诉求。

百恩百会员制快消品在线零售平台就是一个建立在传统电商基础上,旨在实现传统电商领域从0到1的垂直进步,解决假货、价格不透明等问题的新平台。

百恩百的创始人是原当当网COO、天猫商城的创始总经理黄若,正如黄若所说:“我没有投资人的血液,还是干实业的人,所以一直在寻找一个新机会,现在国内电商已经有28590家了,做第28591家不是我的目的。”百恩百是特别的。

2014年5月黄若开始筹备百恩百,并于11月上线公测,最开始百恩百只进行一些进口商品销售,从2015年3月开始百恩百开始对外营业,在已有的商品平台上百恩百又推出了“特购社”,也就是会员制电商,缴费的会员可以享受平价优惠,也即出货价与进货价一致,百恩百不从中盈利。

百恩百是一个带有跨境电商和会员制电商双重性质的电商平台,其商品主要走关贸通道,在完成融资之后,将采取海外直接采购,目的是为了给会员们提供基本生活方面的一站式购物体验。百恩百的会员费为半年80元或者一年150元,缴费会员们享受平价购物,而非会员的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格将要比会员高出25%~30%,此外,百恩百的目标会员用户是中产阶级以上的消费群体,而非传统电商强调的““屌丝”群体”。

黄若的这次创业并不是简单地打造一家传统的电商平台,而在于重新定义零售平台。

首先,他期望改变零售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传统的电商零售商是为了获取利润,与消费者在价格方面是对立的,黄若的目的是将消费者变成电商零售平台的雇主,变成雇佣关系之后,双方就能站在同一边,这样零售商就会更加考虑消费者的利益。

其次,它颠覆传统电商零售“低进高出”的零售规则。低进高出是做买卖遵循的一个规则,在这个规则基础上不同程度的加价率是无法避免的,但是百恩百会员享受所有的商品不加价,但是会员自己承担邮费。让零售变成一种服务,而非一种销售是黄若的目标。

最后,形成全透明的网站,打造口碑营销。在未来百恩百将会把所有的成本全部公开,将进货单直接呈现给会员,商品配送使用第三方物流,报价也可做到全透明。在黄若看来,全透明的服务不仅可以打破会员的顾虑,还能形成口碑,以社会化媒体进行传播分享。

不同于传统的零售电商平台,百恩百的目的在于以一种更加注重服务和透明的模式来颠覆传统的电商平台,这本身就是零售电商平台一个从0到1的垂直发展过程。

在餐饮界通过从0到1的垂直进步实现快速发展、颠覆传统餐饮业的是雕爷牛腩。

雕爷牛腩是如何实现从0到1的呢?其实,这与创始人孟醒劈开大脑寻找市场空白点直接相关。

在当下的中国,特别是北京,无论是中餐还是西餐市场都已经趋向饱和,餐饮行业内部的竞争主要集中于菜品口味、装修环境和价位等,如何才能使自己的餐厅在这些竞争中脱颖而出呢?孟醒的想法是不做下一家传统餐饮,而是打造出一个全新的、空白的,市场上仅此一家的餐厅。在雕爷牛腩的创始人孟醒看来,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品类,大众对其很模糊也很新奇,那么就很有可能做出一个全新的品牌,并获得十几年的发展机会。

对于广大食客们来说,牛腩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如何寻找其空白点呢?将传统的牛腩打造成“轻奢餐”就是找到了空白点,由此,雕爷牛腩成为中国第一家轻奢餐厅,一开业就赢得了广大食客们的追捧。

假想一下,孟醒如果只是简单地打造一家传统的牛腩餐厅,那么即使它的菜品口味、装修和价格再有吸引力也只是一家苦苦挣扎在传统竞争中的餐饮企业。但是寻找空白点、造“轻奢餐”就开辟了一种全新的餐饮模式,创造了另一种竞争优势,这就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

当下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唯有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不断颠覆竞争对手,颠覆掉过往的自己,实现新的发展,这种创新主要表现为从0到1的颠覆式创新,在这种创新之下,企业的竞争优势将更加明显。巨头看不上、看不懂的地方,大有可为

从0到1是一种创新方式,更是一种颠覆路径,这种颠覆路径往往来源于行业巨头看不上的地方。也就是说,颠覆式创新从来都不是主流的、热门的大企业的专利,而是大企业看不上、来源于边缘的小企业的机遇。

IBM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计算机公司,在其鼎盛时期曾占据世界大型计算机市场的70%,毛利率达到80%,IBM一直认为大型计算机才是主流需求,没把个人电脑当回事,为了保证自身大型机的销售利润,IBM集中精力进行硬件研发,将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授权给微软,这种心态和做法正好给微软提供了发展的机会。IBM怎么也没想到,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IBM个人电脑兼容机的大规模普及,大型机失去了市场,微软、英特尔公司占据了个人电脑的核心位置,原来的大哥IBM公司被边缘化了。

当IBM、微软、英特尔为个人电脑市场斗得无休无止时,当时毫不知名的谷歌知道自己的硬件拼不过IBM,软件拼不过微软,于是着手打造自己在行的搜索引擎技术,结果谷歌一炮打响市场,等到“老大哥”们回过神来,谷歌在搜索引擎界的地位已经无可撼动。今天,美国的哪个企业不使用谷歌的搜索引擎呢?

微软和谷歌的成功验证了颠覆的力量往往来源于巨头看不懂和看不上的地方的结论。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可以反过来证明。

一般来说,相比于创业企业或者小企业,行业巨头们拥有先的技术、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市场,这些恰恰是小企业欠缺的,假如小企业与巨头直接竞争,结果可想而知。此外,假如一个创新项目在网络、电视或者报纸媒介上大肆报道,甚至街边遛弯儿的北京老大爷都能说得头头是道,那么小企业最好也不要满腔激情地进入,因为行业巨头早已开始了布局。

英特尔公司的强大之处在其计算能力,正因为如此,英特尔被称作中央处理器中的王者,一家名为AMD的企业一直在与英特尔公开竞争,但是从未赢过,原因就在于它正面与英特尔竞争,但它根本不是英特尔的对手。但是另一家ARM公司却在功耗低的手持设备市场上打败了英特尔,因为英特尔看不上手持设备,但是当手持设备流行起来之后,手机、汽车、机顶盒、家用电器里面都使用功耗低的轻量级手持设备。今天,苹果、三星这些手机巨头自己的芯片生产都是依靠ARM的授权。

由此可见,小企业要想实现颠覆必须从那些巨头看不懂、看不上甚至嘲笑的地方出发,正是因为巨头们的这种心态才给了小企业一个发展的机会,过上三五年,等到巨头们看得懂、瞧得上时,他们已经失去了最好的发展机会。

这也提醒刚进入行业并具有巨头梦想的小企业,不要刚入市就想着如何从正面竞争,甚至打造平台,而要想着在巨头看不见的角落帮用户解决问题。平台是大公司的专利,平台的特点是规模大、涉及广,但从来不会产生颠覆的力量。真正的颠覆来源于小的着眼点,你需要将这个着眼点的体验打造极致。

当前,国内的电商平台非阿里巴巴和京东莫属,阿里巴巴旗下淘宝和天猫的特点是商品种类多、样式多,可挑选范围大且便宜,京东的最大特点在于正品保障,快递迅速,但是价格相应比较高。除此之外,不可忽略的一点是,在所有电商平台中,女性消费者是购买力最强的群体,在女性购物中服装和化妆品占据了大量份额。

特别是在服装领域,阿里巴巴和京东都缺少很好的服务体验,对于一些不懂搭配的女性来说,在这些平台上买衣服的动力并不是很足,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垂直电商平台美丽说从女性消费者的体验出发,以为中高层消费群体女性提供最个性的时尚搭配美学为核心,细分出了一个女性服装搭配领域的电商,正是如此,美丽说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目前估值已经超过100亿美元。

同样,相比于淘宝上商品的海量和京东的高价,唯品会以一家专门做特卖的低价正品电商的姿态赢得了市场。

试想一下,假如美丽说和唯品会打造同淘宝和京东一样的大平台,那么其很可能在市场上毫无竞争力,但是稍微改变一下发展策略,抓住淘宝和京东不擅长的地方,它们就能获得十分迅速的发展,这正是其颠覆之处。

因此,小企业如果要颠覆巨头,首先要保持冷静,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魄力;其次,要从巨头实力薄弱、忽略或者看不上的侧翼出发,总之要用曲线打法来颠覆巨头。适应人性,是颠覆式式创新的本质

当然,我们提倡的颠覆式创新是一种创新,而非发明。很多人一提到创新就会想到爱迪生、袁隆平这些改变世界的人和他们的产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就是突破以往商业中被用户和消费者广为诟病的地方,使得产品和服务更加适应人性。

事实上,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也就是将价格高的产品想办法降低价格卖给消费者,在这种模式中淘宝网的网上开店就是一次创新;另一方面是用户体验的创新,比如将复杂的东西变简单,以前的查毒软件的安装十分困难,奇虎360发明的一键安装功能就是十分巨大的创新。为什么淘宝网和奇虎360的出现能够颠覆以往已经成熟的市场呢?因为这种创新方式迎合了人性的需求。

人性的需求是什么?

首先,人在本质上是不喜欢学习的,但是为了适应社会不得不去学习各种技能,因此可以断定一款需要用户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使用的产品肯定是不受欢迎的;相反,不让用户动脑子、上手就能操作的产品肯定会受到用户的欢迎。

苹果之所以成为2014年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原因就在于其产品获得了大量用户的追捧,为什么那么多的用户愿意花上一两个月的工资去买苹果手机呢?因为苹果将用户体验做到了极致,让每一个用户都能迅速上手。

阿里巴巴(或称为阿里)的宗旨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在阿里巴巴研发出淘宝系统时,工程师们想的是既然免费就把程序做得复杂一些,但是却遭到了马云的否认,在马云看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就要将程序做到极简,让那些毫无基础的用户一用就会,甚至为了测试产品是否好用,马云亲自当产品的测试者。

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与其一味地强调要闭关打造出一款全新的技术,不如多与用户交流,发现产品的缺陷和问题,努力修复这些问题,然后将产品做到简单方便,从而提升用户体验,这样就可以完成颠覆。

人性的另一个特点是利己性,在商业社会中也称为贪便宜。比如,鞋子卖正价的时候并没有多少顾客光临,但是当商场做活动时,顾客一下子就会多起来,原因就在于做活动期间买鞋子可以省掉一部分钱。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越来越倾向于打造高性价比甚至是免费的商品,并通过这种手段来吸引用户。

在奇虎360出现之前,国内的杀毒软件市场可谓乱象丛生。一方面,杀毒软件厂商将正版杀毒软件的定价标得很高;另一方面,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这些软件的安装和使用过程极为复杂,即使是软件的升级也是装一些普通用户根本看不懂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不舍得买正版软件的消费者只能买更加复杂的盗版软件,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电脑处于毫无保障的“裸奔”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360免费杀毒软件的问世在最初被称为“骗子”,一部分“裸奔”的用户尝试之后反响不错,360的杀毒软件迅速传播开来,那些购买正版软件的用户发现,这款免费软件不仅不要钱,而且操作更加简单。就这样,360用免费的策略颠覆了传统的杀毒软件厂商。

除了360,团购网站之所以能发展起来也在于其比市场上的其他商品更加便宜。此外,腾讯QQ、微信、淘宝、百度搜索引擎能够积累大量用户都在于其免费的服务,并且这种免费的服务为用户带来了价值。

人的本性是贪图便宜的,因此免费或者廉价才能吸引用户,假如在免费或者廉价的基础上再打造出超出用户预期的产品,那么企业将会吸引到并将积累一批忠实用户,这群用户将会成为企业颠覆对手的有力筹码。

正是因为互联网法则之下的商业模式和产品更加符合用户的习惯、更加贴合人性,因此越来越多的用户投入互联网企业的怀抱,传统企业逐渐被颠覆,在这个基础上,国家提出了“互联网+”计划。

所谓的“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加上传统的各行各业,目前,互联网+通信、互联网+零售、互联网+媒体、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网络游戏等已经成为热门行业,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开始正视互联网企业,开始学习互联网法则,目的就在于通过对人性的把握和迎合,使自己能够不被颠覆,并获得长远的发展机会。

在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总裁俞永福看来,寻找市场空白点,重构需求,恰好印证了当下“互联网+”的核心意义。看一个商业项目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界,还得看原有的非互联网业务,在与互联网连接后有无质变,并且这种质变不在于提升效率,而是体现在供需的重构上。俞永福简明直接地举例说道:“比如今天是下雨天,我想吃火锅,天气不好,我就不愿意出去了,这个时候需求就减少了一个,但是有人愿意把火锅送到我们家里,这其实增加了一个新的需求。所以从经济的角度来讲,‘互联网+’比传统的经济产生的势能更大,也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在移动互联网的大势之下,颠覆与被颠覆成为一种潮流,谁能把握住人性,把握用户的习惯和需求,实现从0到1的垂直发展,谁就能够拥有一种颠覆他人的竞争优势,在商战厮杀中保持优势地位。第02章微创新法则微信为何能够获得几亿用户和大量企业公众号?小米手机、滴滴打车等产品为何能够迅速引爆市场?它们只是把握住了用户的需求和痛点,并持续不断地进行微创新。微创新就是一针捅破天

也许有人会说,创新就是创新,为何还要微创新?什么是微创新?微创新是相对于传统创新来说的,传统的创新一般指的是一组科研人员关上大门开始潜心研究,研究个一年半载然后拿出一款产品。但是在当下互联网信息迅速流通的时代,这种创新方式已经不适用了,研发团队费尽力气创新出来的产品很有可能已经落伍或者根本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一针捅破天的微创新法则由此诞生。

在2010年8月的互联网大会上,360创始人周鸿祎发表了“用户至上、持续微创新”的演讲,在该演讲中周鸿祎提出了微创新的概念:产品可以不完美,但是只要能够打动用户心里最甜的那个点,将一个问题解决好,有时候就可以实现单点突破,这个过程就叫“微创新”。由此可见,微创新是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应用创新,微创新主要有三个关键词:一是微小硬需,也就是说微创新的点必须是用户的痛点;第二个是微小聚焦,即聚焦于一点不断进行微创新;第三个是微小迭代。只有做到这样,产品才能实现一针捅破天,颠覆对手的同时赢得用户。

小米电视2有一个很无厘头的创新功能叫“帮你找到遥控器”,看起来很无聊,但是很多用户告诉别人,正是因为这个功能他们才买了这款电视,原因何在?原来大部分人都有看电视时找不到遥控器的体验,能够帮用户找到遥控器,用户自然会考虑这款产品。传统的电器制造商的电视机制造技术早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他们却没有看到这个小点。

滴滴打车之所以火了,除了技术、推广等因素外,与它的微创新法则也直接相关。打车用户最关心的是如何快速地在下班或者上班的时间打到车,滴滴打车就围绕这个小点,让用户能够在90秒内打到车,解决了这一痛点,用户纷纷选择滴滴打车。

由此可见,企业产品的微创新能够一针捅破天的关键在于找准用户的一级痛点,并围绕这个痛点持续努力。

在腾讯的微信刚刚推出时,手机客户端上与微信类似的产品其实有很多,比如小米公司的米聊,但今天俨然是微信的天下,原因就在于微信持续不断的微创新。

在刚上线时,微信遭到了大量用户的“吐槽”,原因在于多数网友认为微信有抄袭的嫌疑,并表示因为QQ的存在,微信难成气候。他们这么说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微信的第一个“免费发短信”的功能和QQ是一样的,后来又打出“微信可以免费语音”的推广口号,此时,微信才积累了一部分用户量。如果微信止于此,那么它就不会有今天的影响力和成就。

接下来,微信开始实现与腾讯其他产品的同步,微信团队借助QQ以及腾讯公司其他较火的产品进行推广,同时连接了QQ和微信,也连接了电话本,这样自动导入功能为微信带来了大量用户。

拥有了基础用户之后微信并未满足于此,而是加入了“摇一摇”和“朋友圈”功能,这两项功能使得原本毫无内容感的微信变得好玩,大量用户开始利用摇一摇功能加好友,并在朋友圈中晒出自己的心情,这两项功能使得微信开始与当时市面上的其他社交软件产生差异点,由此抢夺了其他软件的大量市场份额。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积累,微信的用户数量呈直线上涨趋势,可以说微信已经成为社交软件领域的新贵,几乎所有的移动互联网用户都在用微信,这时产生的巨大流量成为微信的强有力的支撑,这时微信开始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一方面是打造了微信公众平台,使得微信成为企业进行推广和宣传活动的一个新的平台;另一方面增加了微信支付功能,同时腾讯实现了与京东的合作,并将京东的商品引入到微信的平台,实现了微信的商业化。

当前,微信的估值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这样漂亮的数据足以证明微信已经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而微信本身的更新频率之快也让其他同类产品难以超越。

尽管微信在初期被指为抄袭,但后期的迅猛发展势头来自于微信团队持续不断的微创新,可以说是微创新使得微信这样一款产品实现了一针捅破天。

事实上,不仅仅是微信,一个简单的QQ邮箱也体现了腾讯公司具有微创新法则传统。

在QQ邮箱这款产品推出之前,市场上已经拥有Gmail、163邮箱等产品,并且这些产品占据了大量的互联网用户,尽管出现得晚,但腾讯公司一直持续地坚持对QQ邮箱进行微创新,改善一个又一个的用户体验,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附件提醒、发送状态、文件中转、语音邮箱、邮件撤回等功能都是腾讯公司微创新的结果,正是凭借着这些微创新,QQ邮箱成为腾讯公司又一款强大的产品。

如今,传统商业时代“一招鲜,吃遍天”的创新模式已经过去,企业只有在开发出产品的基本功能之后迅速上线并抢占市场,并在这个过程中持续不断地进行微创新,产品才能在市场上站住脚,企业才能持续不断地获得竞争优势。用户是微创新的引路人

微创新对当下互联网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无须多说,那么企业如何把握住微创新的核心点呢?关于这点,最主要的还是努力找到用户的痛点和需求,用户才是微创新的真正引路人。

在进行新产品的研发时,一些产品经理自认为很懂用户的需求和痛点,总是会说:“我认为我们的用户会这样想,会喜欢这些。”这其实并不准确,产品经理不是用户,用户也不一定会这么认为。甚至有时候与用户交流或者根据用户的反馈得到的结论都是不准确的,用户根本不会在乎曾经对产品经理说了什么。那么,如何才能知道用户的真实需求呢?那就是不要相信用户的嘴,而要相信用户的腿,也就是说可以将用户的反馈作为微创新的依据,但是用户的行为更加能够反映其真实需求。因此,把握住用户的行为,理清用户怎么做,什么时候做才是最有意义的。

2013年智能运动手环从国外迅速兴起,当时的手环普遍面临的问题是续航时间短,五天到七天就需要充一次电,数据更新慢并且价格高,因此用户大都选择价格相对便宜、续航时间长的智能手环。看到了这一趋势,雷军开始行动起来。

2014年年初,雷军投资了一家名为华米科技的创业公司,这家公司主要做续航时间长、数据更新快和价格低的国产智能手环,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小米手环上市,这款产品能够做到一个月不用充电,并且定价仅仅为79元,上市之后只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销量就突破了100万个,并且不断地刷新着运动手环的纪录。

小米手环能够一上市就赢得追捧,原因在于华米科技运用小米的互联网法则,踏踏实实地做了一款产品,用产品来解决用户的痛点并满足用户的需求,并且以用户能够接受的价格来销售产品。

事实上,抓住用户的核心需求和痛点,并对产品进行微创新,使之不断完善的法则始终贯穿于雷军的职业生涯中。

在金山工作时,雷军打造了“金山影霸”,这款产品刚刚上市时,一天卖掉了150台,在今天看来,150台实在太少,但是在当时这个销量是不敢想象的。

随后,雷军为了在最大程度上方便用户,为“金山影霸”添加了自动播放功能,用户只要将光盘放在光驱中,金山影霸就会自动播放,而不需要像传统的播放机在插入影碟之后还要选择好文件再进行播放。这样的小小创新对于技术开发者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对用户来说,却成为影响其购买这款产品的重要理由。

业界将这件事看作是雷军市场意识的觉醒,因为这个微创新使得雷军不再将目光聚焦于开发程序和编写代码,而是将目光转移到市场和用户需求上来,这样的意识转换也为日后小米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的确,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的透明和公开化,用户得以与企业直接展开对话,用户的需求和痛点不断反馈到企业,企业能够抓住用户需求不断进行微创新,就能够不断赢得用户和市场。

雷军的偶像、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研发的苹果系列产品,就是从一个普遍的需求开始的。这个普遍需求就是用户对音乐的需求,并且这种需求是与生俱来的。

正是因为人们对音乐具有与生俱来的需求,才产生了播放机和光盘,但是这些产品并不便携,后来出现了便携的MP3,但是最开始的MP3不仅音质差而且容量十分有限,看到了这些痛点,乔布斯认为苹果的机会来了。

经过潜心的研究,iPod横空出世,在市面上各种各样的MP3中,iPod鹤立鸡群,因为它不仅音质纯粹,还植入了一个东芝小硬盘,这个硬盘可以存储1万首歌,如此极致的产品赢得了市场的巨大反响。

如果说苹果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从0到1的垂直发展过程,那么iPod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因为从iPod,苹果每一次进行持续的微创新转变都产生了一个伟大的产品。

给iPod加上一块屏幕,使其变成了iPod Touch,给Pod Touch加上一个打电话的功能就变成了iPhone的雏形,随着iPhone的屏幕越来越大,功能与来越多,加之各种功能的一次次微创新,iPhone不断地更新换代,产品体验越来越极致,最终赢得了大量的市场。iPhone的屏幕进一步扩大就产生了iPad。

可以说,苹果的一切都来源于为用户打造出极致体验的iPod,在第一代iPhone上市时,iPod的销量已经超过了1亿,这1亿用户不仅为苹果公司带来了利润,更重要的是为苹果创造了口碑和品牌,同时让苹果拥有了消费者体验的数据,正是这样,苹果沿着消费者的需求不断进行更新迭代,发展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

由此可见,抓住用户的需求,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持续不断地进行微创新,不断吸引更多用户并赢得市场份额。做精、做细、做实,就是微创新

微创新法则很重要,那么企业如何才能打造出高效的微创新体系呢?其实,只要围绕用户的痛点和需求将一款拥有基本功能的产品做精、做细、做实,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赢得用户和市场。

所谓“做精”,就是在以用户为核心的基础上,改善用户体验,将产品的品质和体验打造极致。

奇虎360(简称为360)是互联网行业中微创新的典范。从创业开始,360的一切产品和服务都是围绕用户展开的,创始人周鸿祎甚至自命为360产品的首席体验官,在周鸿祎看来,只有“小白”用户一上手就能够玩转的产品才是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的产品。何为“小白”?小白是对互联网产品和技术一窍不通的老大爷、老大妈,只有他们会用,才能保证所有的人都会用。

因此,360的产品都设计得十分简单。就拿杀毒软件来说,只要一键就可完成扫描,一键就能完成空间清理,一键也可以完成杀毒。这种“傻瓜式”的一键完成迎合了大多数用户的操作体验,自然为360带来大量的用户和流量。不仅如此,这个操作简单的一键杀毒功能还在不断进行创新和迭代,目前360还利用云计算功能打造出了360杀毒云查杀功能,使得电脑病毒无处躲藏。

尽管奇虎360已经成为国内互联网行业的一大巨头,但360基于用户需求之上的微创新精神从未改变,这也是360始终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关键。

微创新中所谓的“做细”是指从细微的需求出发,满足用户对产品的期待。用户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也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增加的,谁能够不断通过微创新满足用户的这些细微需求,谁就能抓住用户市场。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高额的流量费用成为广大用户的一大痛点,用户们更加希望自己能够随时随地享受到免费的无线网以节省流量费用。

用户这一需求本来与微信无关,微信却积极采取行动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2015年3月5日,微信的一键连Wi-Fi独立申请入口正式对外开放,这个申请入口也同步在微信公众平台的商家后台发布。这一举动对于微信平台上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这意味着更多的商户能够借助这个入口为其用户提供更加便利和精准的场景服务。

随后微信的一键接Wi-Fi功能再次升级,将用户也拉入到这项服务中。商户在接入微信Wi-Fi后,无须再输入烦琐的无线网账号和密码,仅仅通过微信扫码的方式即可实现快速上网。不仅如此,用户还能获得商家提供的活动资讯、会员优惠等增值服务,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服务体验。

比如,在此功能前期测试时接入的餐厅、酒店、景区、商场等商户都可以利用微信连Wi-Fi功能为用户提供购票、下单、结账等便利功能,在为用户带来极致的体验的同时,帮助商家提高其运营效率和收益。这一功能也得到了广大用户和商家的青睐。

由此可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创新都是从用户的微小需求和微小体验出发,有时候甚至是让企业做出一些与自己的核心产品关联并不那么紧密的小创新,但是这种微创新的效果并不微,可能成为占领市场的另一个筹码。

所谓“做实”就是在微创新的过程中将用户的需求理解透彻,并且将相应的微创新方案落实到位,使微创新能够真正解决掉用户的需求。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用户体验为王、消费者驱动的时代,用户的发言权越来越大,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地迎合用户,从改善用户的体验出发,不断进行微创新,持续将产品体验打造好。第03章NO.1法则商业市场竞争残酷,移动互联网趋势下的互联网企业竞争更加残酷,只有做到第一的位置,才有市场,才能占据用户的大脑,才可强者恒强。只有第一才能占领用户的大脑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理,在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化大势之下,不想在商业市场细分门类中当领头羊角色的企业不是好企业。甚至可以说,第一和第二将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差别。

当然,在传统工业时代不是这样的,那时互联网对人类的影响不如今天,企业产品普及率依靠产品的经销链,在一些一流品牌尚未布局的地区,消费者会购买质量稍差、效果一般的产品。这就给了这些追赶者(品牌商或生产商)发展机会,即使不是行业的龙头他们也能获得一定规模的发展。

但是在互联网迅速普及之后,企业的产品变得透明化和公开化,用户往往只能记住处于行业第一位置的企业,对于第二甚至更加靠后的企业毫无印象,这样就导致一个后果:大量的用户资源集中到了品牌和口碑排名第一的企业身上,后面的企业得到的份额越来越少,甚至面临生存危机。所以,也造就了人们常说的互联网时代只有排名第一的企业才能赢的局面。

谈到国内的搜索引擎,我们的第一反应是百度,但是除了百度之外,还有360、搜狗、有道、必应、搜搜等产品,为什么我们只能想到百度,因为百度做到了搜索引擎行业第一的地位。

提到国内的社交网网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腾讯公司的QQ和微信,难道市场上只有这两个社交软件吗?显然不是,小米有米聊、阿里巴巴有来往以及其他软件。

要在线买电子产品,第一反应一定是京东,但是绝对不能否认苏宁云商和国美电器和其他电器商城的存在。

要想打车出行,我们首先想到的打车软件就是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谁还会记得“易达”、“移步”、“摇摇”等软件?

同样是提供一款服务,为什么占据第一的企业能够分得大部分份额,第二名之后的企业却面临着十分尴尬甚至危及发展的境地呢?

一方面在于排名第一的企业确实在初期的竞争过程中更加具有技术、服务抑或是其他优势,另一方面则在于用户。对于用户来说,移动互联网市场上针对某一个需求点的服务的产品很多,用户只能选择一款产品,并且大多数互联网产品具有账号和密码,甚至要通过电话认证,用户的精力决定其只能从众多产品中选择一款加以应用,事实上,大多数用户会选择大多数人用的那一款。并且当用户习惯于使用某一款产品之后往往会培养出一种忠诚度,如果不存在特别的情况,这种忠诚度会持续保持下去。

由此可见,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只有第一才能赢得用户忠诚、获得大量的市场份额,获得大量利润。

在国内的微博市场上,腾讯微博和新浪微博是两个竞争者,只不过在这场竞争中新浪微博战胜腾讯微博,甚至直接改名为微博,每天接受几亿次的浏览量,各种微博达人和明星们更是利用微博来和粉丝互动,企业凭借新浪微博推广、宣传。相比之下,腾讯微博则默默无闻,即使QQ积累了大量的用户,用户们也不会频繁打开自己的腾讯微博,无奈之下,连腾讯公司自己都放弃了寡淡的腾讯微博,从内部撤销了相关部门,只留下维持运营的部门。

在之前的竞争中,新浪微博以社会、时政和科技为标签,以姚晨为开始吸引了众多的企业领袖、娱乐明星,而腾讯以产品带头。社会和时政是老百姓最关心的,因此吸引了一部分用户,娱乐明星八卦是年轻人最关心的,又吸引了大量的用户。此外,新浪的科技标签又吸引了一部分有志青年,相比之下,腾讯微博就略显单薄。

是腾讯微博的服务特别差吗?当然不是,企业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机遇问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的大屏幕自然而然地成为第一屏,用户们习惯于在手机上安装一个能够提供同类服务的产品,那么只能在腾讯和新浪中选择一个。而后者显然比前者更加有趣和有料。此外,用户要维护好一个微博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除非是工作的需要,否则大量用户不可能同时经营好两个微博,这就更加突出了新浪微博第一的地位。

在微博这个产品上,腾讯败给了新浪,腾讯也明白,与新浪微博正面竞争自己毫无优势,因此腾讯推出了更加注重社交功能和用户黏性的微信,并推出一样可以进行互动和点赞的朋友圈,试图从侧翼展开与新浪微博的竞争,赢得市场,当然,这是后话。

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但是处于行业第一的企业往往占领大量的份额和利润。因此,任何一家企业都要做出极致的产品来参与到争做市场第一的竞争中。除了做好用户体验,还要打赢市场战争

行业第一的光环对于互联网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企业如何才能迅速夺得第一的位置呢?企业一方面要打造能够为用户带来极致体验的产品,另一方面要做好推广和定位,打赢市场战争。

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用户主权的时代,产品只有打造出极致的用户体验感才能赢得用户、获得用户的忠诚度。

即时通信工具是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应用之一,提到即时通信软件我们的反应大都是QQ和微信,但是别忘了,最早进入中国的即时通信软件是微软公司的MSN。的确,在腾讯QQ发展的初期,MSN是世界上最大的即时通信工具,白领人群使用即时通信工具的首选就是MSN,大多数人并不看好QQ,甚至戏称QQ为学生玩游戏的山寨产品。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QQ在用户体验上的强大功能逐渐显现,相比之下MSN的缺点也暴露出来:只能在PC端登录、频繁自动下线、无法传送大容量文件,盗号情况时有发生,病毒链接多、广告弹出多、垃圾邮件多等。相比之下,QQ既可以在PC端登录,也可以在手机端登录,QQ的聊天界面更加简洁,并且加入了大量的表情,可以隐藏QQ界面、离线传送文件、远程控制、截图,又推出了QQ电话、腾讯新闻客户端、QQ农场等,后来又出现了能够写日志、发表说说和分享相册的QQ空间,以及能够传送文件和发邮件的QQ邮箱。

腾讯在用户体验方面的不断升级与MSN的孤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越来越多的白领开始抛弃MSN,投入QQ的怀抱,最终导致2012年11月,微软公司全面放弃MSN在中国的市场。

目前,QQ已经稳坐中国即时通信软件领域的头把交椅,而QQ及其延伸出的产品也为腾讯公司带来了大量的流量和利润。由此足见,极致的用户体验非常重要。

当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的指数级增长,“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失效,当下的情形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产品也有可能淹没在大量的信息浪潮中。因此,加大推广和宣传在争夺行业第一的过程中是另外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需要快速地聚集用户流量。互联网企业往往需要在前期“快速烧钱”,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企业自然能够获得大量的盈利机会,阿里巴巴可谓是用“烧钱”来抢占市场的行家。

2014年腾讯旗下的滴滴打车和阿里巴巴旗下的快的打车展开了在出租车市场的厮杀,当然,厮杀的办法就是不断地烧钱补贴司机和用户,仅仅一个月的时间,上亿元的打车大战中,很多市民和出租车司机都享受到了优惠和便利。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样做不亏钱吗?

事实上,在前期的发展过程中,阿里巴巴和腾讯看似亏钱,但它们用这种方式来改变用户的打车习惯:从传统的线下打车,变成线上打车、线上支付、线下享受服务的模式;同理,通过对出租车的补贴,使得出租车司机们乐于运用自己的产品拉客。这么做的目的是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用户,并培养出用户的打车习惯,抢占未来的打车市场,一举绑定客户。这样做背后的商业逻辑,除了能够获得海量用户沉淀下来的资金外,还抢占了移动入口,并且在未来还可设计相应的收费服务。

相同的推广方式再一次出现在了2015年春节期间,微信红包和支付宝红包的“大战”。2014年春节期间,各种红包使人眼花缭乱。2015年2月2日,支付宝钱包推出红包功能,红包中增加了微信、朋友圈以及QQ和QQ空间的分享入口,支付宝红包登陆微信。但是仅仅过了几个小时,支付宝红包的微信分享端口被关闭,不仅如此,腾讯关闭了微信旗下商店的支付宝付款功能。为了免遭微信的封杀,支付宝迅速推出“口令红包”。

为什么同为巨头的腾讯和阿里巴巴都如此重视春节的红包呢?原因就在于通过红包提升移动端用户的黏性,为长远分享移动支付的商机打好基础。

阿里巴巴和腾讯如此重视移动支付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一组数据中得到结论,2014年我国手机支付用户的规模达到2.17亿,整个2014年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的规模达到了77660亿元,增长量是2013年的5倍,并且还在保持着高速的发展。国内的智能手机用户在近两年通过余额宝理财、微信红包、打车补贴和移动端购物等方式已经培养起了移动支付的习惯,而对于腾讯和阿里巴巴这样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来说,只要尽快地完善自身的支付生态体系,提供更多的支付场景,那么大量的资金就会流向它们,即便是拿较低的利息,这些企业也可实现大规模的盈利。由此可见,数亿手机支付用户背后的巨大经济价值才是阿里巴巴和腾讯争夺的焦点。

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无论是打车补贴还是各种红包,企业大手笔烧钱的目的在于推广自家的产品,在烧钱大战中那些资金不足的企业自然会败下阵来,而真正的赢家则是坚持到最后的企业。

滴滴和快的打到最后,不得不坐下来握手言欢,联手合作,因为在它们对战之际,Uber和百度联手大举杀入国内打车市场。估值高达400亿美元和Airbnb号称共享经济两大鼻祖之一的Uber似乎更懂得运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也有着更好的用户体验设计。

有过滴滴打车经验的朋友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地图上趴着不少的专车,但我的需求发出去就是没有人理会,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用户不得不延时或追加小费再次呼叫。其实,在每一位用户呼叫专车的那一时刻许多司机都在背后运算和判断接下这一单的成本和收益,一些低价值的单自然没有人接。

那么问题就来了,一个订单未达成,首先乘客是不开心的,我的打车距离太短了,你们都不愿意载我。司机呢,周围那么多司机收听了你的订单,费脑子做出了消极的决定,没有收益反而消耗了脑力。对于那些离自己当前位置很远,数小时后或者明天的预约单,接与不接,计算更加复杂,匹配成功的效率更低(无聊的时候我把它当收音机听)。

然而在Uber平台上,一切都因为算法和推送措施而得以顺利解决。用户在Uber平台叫车,只要在手机上轻轻一按,五分钟内一辆车就会来到用户的面前。在这个过程中,Uber的系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和所处位置来配置最近的车辆和司机,而司机必须接下这个订单,为客户提供服务。因为司机在接单之前只能看到客户的联系方式和始发地,至于去哪里是不知道的,这样就避免了司机筛单。同时,通过高效率的供求匹配和动态的利益调节机制,使得Uber成为更加有范儿的叫车平台。

启动Uber的司机端,点击上线。司机只需要等待系统就近派单过来,目的地在哪里,路程远还是近,系统都不让你有机会考虑。唯一需要做的,是按下接单的按钮,而这也是没有什么好犹豫的,不接单意味着失去额外的奖金。作为Uber的司机,你会有更加职业化的感觉,系统派任务给我,完成之后等待下一个任务,你要做的就是接好客、开好车。

在Uber系统中,每位司机的头像、电话都是真实有效的。所有四星以下的司机都无法再使用Uber作为工具且四星以下的司机是不显示的,这就使得每位司机都努力在每个行程中提供五星级的服务。而想要成为五星司机,则必须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以及礼仪培训,从而做到尊重用户、及时礼貌、服务专业,并需要每次行程都致力于提供五星级的服务,从而满足用户对豪华轿车和精致服务的用车需求。

即便Uber有着强大的资金流,更好的技术团队和体验设计,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在与滴滴快的的专车之争中,始终处于第二名。有媒体报道,2015年5月份,在专车市场上一向不温不火的Uber利用人民优步向滴滴快的发起猛烈的反攻。5月4日这一周,司机接满70单,就可以收入7000元。面对这个“诱惑”许多司机直接请假不上班,仅仅一周时间,人民优步新增三千多辆私家车。Uber的大胆和出位引起了滴滴快的的警觉。

2015年5月下旬,“桔色星期一,免费打滴滴”,很多朋友已经在微信群里被这条广告刷了屏,每个礼拜的礼拜一,“免费打滴滴”,每个人每天两次是15元的免单,滴滴快的这次烧钱的金额是10亿元人民币,在12个城市上线,准备4天的时间为1000万用户提供服务。

一边是土生土长的“地头蛇”滴滴快的,另外一方是外来的Uber,究竟是谁更懂中国市场呢?如果我们轻易地判断是滴滴快的,显然可能错了。此前Uber曾经在北美、印度以及国内的北京、广州上线各种出位的营销方式,机动三轮车、飞机、摇橹船以及老爷车,等等,Uber将打车软件的强运营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滴滴快的显然也不弱,在补齐这些营销上的玩法之后,更推出了借助微信上的红包方式,从用户角度来说,特别是对二、三线城市的用户操作来说,更加容易被接受。

一年前的滴滴和快的之争换了一个版本重新上演。在互联网企业的龙头之争中,企业的产品和推广两个要素缺一不可,高效率的产品推广则可以迅速聚集起大量的用户,而优秀的产品体验可以为企业带来用户的忠诚度,使企业在市场战争中获得最终的胜利。

谁胜谁负,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互联网很残酷,剩下的是哪一位

互联网行业的市场竞争是残酷的,在这场竞争中只有最后剩下的企业才有可能最终获得海量的用户和市场,也就是说,谁能够在互联网的残酷浪潮中坚持下来,谁就能够笑到最后。

腾讯和阿里巴巴这两位巨头的崛起充分论证了这个理论。

1998年,离开了润迅通信的马化腾带着自己积攒的一笔资金和五位同学共同创办了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1998年正是中国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的初期,全国网民加起来也只有300多万,同大多数创业公司的经历一样,腾讯发展的初期,运营资金成为最大的问题,为了凑齐企业的运营资金,马化腾曾经四处奔波、夜不能寐。为了能够让腾讯这个小婴儿活下来,马化腾和创业团队不得不开始制作网页、设计程序以维持企业的运营。

1999年2月,腾讯开发了网络即时通讯工具——腾讯QQ,为了使得QQ这款产品迅速占领市场,马化腾将QQ放在互联网上免费供用户使用,这样,不到一年,腾讯QQ的用户就达到了500万。但是由于QQ的免费使用,用户量暴增反倒成为腾讯发展的包袱,因为他们连几千元的服务器托管费也交不起。并且当时腾讯的主要业务是为深圳电信、深圳联通等一些寻呼台做项目,QQ是个副产品。

在腾讯发展举步维艰时,有人劝马化腾将用户量接近一千万的QQ卖出去,窘迫的马化腾也动了这个心思,但是一些ICP在谈判中要求独家买断QQ,这让本想依靠QQ软件多卖几家公司获得更高利润的马化腾十分犹豫。后来的情况是QQ卖不出去,但用户的增长量却直线上升,这时腾讯的投入运营成本越来越高,马化腾不得不再次筹钱。腾讯用户量的暴增也让马化腾看到了QQ的巨大发展潜力,最终马化腾决定放弃原本的寻呼台项目,开始围绕QQ这款产品来发展新的产品,随着QQ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建立在QQ基础上的其他产品开始逐步获利,使得腾讯慢慢走上正轨,后来在QQ的基础上腾讯又开发出了微信,逐渐成为国内最赚钱的互联网巨头企业。

如果说腾讯的发展经历了从0到1的颠覆式垂直发展,后来又经过了从1到N的水平发展,那么QQ这款产品肯定是从0到1的过程,有了QQ的大量用户才有了后来各种钻、各种游戏和广告的大量获利。可以说,正是马化腾在最艰难的时候坚持了保留QQ,腾讯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同样在互联网浪潮中“剩”下的强者阿里巴巴的发展之路也是一波三折,但大浪淘沙之后,阿里巴巴成为互联网世界中的另一个强大帝国。

美国“触网”让马云看到了互联网的光明前景,于是马云开始回国筹办中国黄页,中国黄页开始的发展势头十分良好,但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持续升温,马云的中国黄页一夜之间出现了很多竞争者,其中最大的竞争者是杭州电信,实力悬殊的竞争使得马云最终不得不与杭州电信合作,并让出70%的股份,被杭州电信束缚住手脚的马云完全施展不开功夫,为了寻求新的出路,马云将所持的中国黄页的剩余股份全部贱卖,从杭州来到北京继续开发网上贸易点,在马云和他的创业伙伴坚持了15个月之后,外经贸部成为中国第一家上网的部级单位,然而当初与外经贸部约定好的回报股份迟迟不能到位,马云只好再次创业。

随后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故事:以马云为首的十八罗汉自己凑了50万元启动资金开始创办阿里巴巴,十大罗汉们租民房、吃大锅饭,每个月仅有500元工资,一直做到今天强大的阿里巴巴帝国。

有人说,马云如果坚持的话应该一直坚持中国黄页,但实际上,中国黄页和阿里巴巴都是互联网企业。我们都知道,马云的专长在于英语,他不仅是杭州师范学院的英语教师,还是博海翻译社的创办者,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完全可以放弃互联网,以自己的特长过上一种更加舒适的生活,但显然,马云的坚持有了回报,阿里巴巴今日的成就无须多说,马云的个人影响力和财富也无须多说。

腾讯和阿里巴巴的发展历史证明,在中国,只有那些经历了大风大浪并在风浪中坚持下来的互联网企业才能切切实实地赚到钱。

在当下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期,新的互联网企业的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腾讯、阿里巴巴、百度这些老牌互联网企业的发展速度,当下对于多数互联网产品来说,一年之内就能“定生死”,而剩下的只能继续发力,从赢走向赢,逐步成长为细分行业的第一。

就拿团购网站来说吧,在团购网站兴起的2009年、2010年,国内各地的团购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截止到2013年6月底,国内的团购网站数量累计达6218家,其中已经关闭4650家,淘汰率达到75%。今天想到团购网站我们大多数消费者只能想到美团、大众点评和糯米团这几家行业中的标杆网站。

由此可见,只有真正沉淀下来的企业才能跨向细分领域的顶端位置。此外,当下的互联网领域呈现出另一个趋势:强者恒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占据某个细分领域第一位置的企业,随着其影响力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往往会吸引更多的用户,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形成一种垄断趋势。

这是否意味着创业企业在与细分领域的巨头竞争时毫无优势可言?的确如此,创业企业或者传统企业在与巨头的竞争中不占优势,但并不代表它们就没有作为。创业企业可以创造或者细分出一个更细的行业来发展,或者打造出自身的品牌特色。

以小米为例,在2010年小米刚刚成立时,诺基亚依旧占据优势地位,苹果和三星正在快速崛起,在国内中兴、华为、酷派都占有一席之地,可以说,以传统的发展方式,小米根本就没颠覆的可能,更别说获得行业第一。

但是小米另辟蹊径,打造了一条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式,在产品上,小米打造出了高配低价的高性价比手机,并喊出了硬件不赚钱的口号;在营销方式上,小米选择了饥饿营销模式,同时小米还开发了MIUI系统,大力发展小米的粉丝,形成著名的粉丝经济。依靠这种与众不同的发展手段,小米迅速在手机市场上杀出了一条血路。

在互联网时代,只有NO.1才有大量的用户、市场份额和利润,当然,这里的第一名并不是指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行业巨头,每个细分和垂直领域中也可以产生大量的NO.1企业。因此,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创业者都必须树立NO.1法则,并抛弃模仿的想法,将企业打造成行业中独一无二的第一名。第04章迭代法则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市场从来不属于耐心的等待者,唯有快速推出产品占领空白市场,并不断地完善和迭代,才可迅速抢占市场的制高点。移动互联网时代,唯快不破

我们当前正处在互联网创业大潮中,一些创业企业幸运地活了下来,一些企业却昙花一现,匆匆退出创业舞台。

在这些昙花一现的企业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创业企业有着这样一个特征:它们即便开发出了优秀的产品,却也始终无法获得良好的市场表现。它们中的一些企业刚开始就想到了完美的发展策略,并向着完美的方向努力,等产品上市时却发现市场上已经有了相同的产品;有些企业将创新作为自己的标杆,生怕自己的产品没有较大的创新力度,因此迟迟不敢将产品推向市场。

这些企业所犯的一个共同错误是没有意识到,在互联网思维大行其道的今天,用户和市场早已不是耐心的等待者。因此,在当前互联网产品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抢占市场十分重要。对于广大用户来说,最先进入记忆中的产品总是有着先天的优势。后面出现的其他同类产品,即便比当下这个产品的体验更好,很多人也不愿意再去尝试。在这种环境之下,谁的行动快,谁就能够抢占先机。

小米的成功,“快”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雷军看来,用户对企业提供服务的根本需求就是一个“快”字,他们要求企业发货快、咨询响应快、售后解决问题快。

针对用户提出的发货速度快的请求,小米特意推出了核心城市24小时极速配送服务,与多家物流公司签订了订制配送服务,同时在各大城市增加了更多的中心仓库。在配送公司的选择上,小米也是先考虑送货速度,再考虑成本。

2013年,天猫“双十一”活动中,小米物流中心最高一天发货18万单,到了2014年4月8日的米粉节上,这个数字提升了整整三倍,达到了一天56万单。在2015年4月8日米粉节上,小米卖出212万台手机,还有超过3.86万台的小米电视和超过7.9万台路由器以及很多智能硬件设备。

此外,小米建设售后服务平台的速度也非常快。从2011年7月开始,小米在仅仅4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全国7家小米之家的选址、装修、招聘和培训等一系列工作,同时完成了三百多家加盟售后服务网点的建设。同时,小米还推出了“1小时快修敢赔”服务,所谓“1小时快修敢赔”服务是指在用户进入小米之家后,如果维修人员在1小时内修不好手机,就要赔偿20元。

目前,小米的客服部已经从一开始的十几个人发展到包括电话和在线客服团队在内的1800人,在国内的手机行业中率先做到了全年24小时无休服务。为了快速解决小米用户的意见和反馈,小米公司在小米社区、新浪微博、QQ空间等平台上建立了服务平台,目的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