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虚养生少生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08:32:38

点击下载

作者:马新中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补虚养生少生病

补虚养生少生病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补虚养生少生病作者:马新中排版:KingStar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5-01ISBN:9787518031375本书由中国纺织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总论百病由虚起,补虚是中医养生之“道”

现代社会,当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而更重视健康长寿时,养生意识就日益暴涨了,再加上“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也让老百姓开始不断寻求强身健体的方法。这一点只要你举目四下一望就能很容易发现:各类养生场馆遍地开花,不少地方甚至几步之内就有一家;电视养生节目也大有“霸屏”趋势,且收视率总居高不下;街头巷尾三三两两间的聊天已经不再是“东家长李家短”,而是“养生经验谈”……不得不说,我们已经处于一个“全民养生”的时代了。

虽然周围的人似乎都在谈养生,又似乎都很了解养生,可是真的了解吗?事实可能并非如此。经历了浩瀚历史长河的实践磨炼,至今变得愈发璀璨、愈发耀眼的中医养生,并不是简单的“吃什么补什么”,更不是几个“伪养生者”随便告诉你个方法,你就觉得“如获至宝”,像是掌握了养生真谛似的。作为一门科学,需要你真正走近她、“参透”她,才能“为我所用”,绝对不是你听人随便一说就可以“信手拈来”的。因为她有她的“道”,只有了解了这种“道”,你才能让养生变得有效,也才真正是对中医养生这一门科学的尊重。

那什么才是中医养生的“道”呢?补虚!

稍了解中医养生的人都知道,中医养生重在“治未病”,什么意思呢?非常简单:预防生病!这一点与现代医学以预防为主的思想是相吻合的,都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就做好预防工作。比如每到感冒流行的时节,大家就将预防感冒发生提到最重要的地位,屋里熏熏醋,不再去人多聚集的地方等,这就是预防,就是“治未病”。

当然,“治未病”可不仅仅就是预防感冒这么简单,有道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身体之所以会生病,就是因为身体具备了生病的条件。还拿流行感冒来说,为什么感冒肆虐,有的人一下子就被感染了,可有的人,就算天天去人多聚集的地方,感冒病毒依然拿他没有一点儿办法,这就在于个人体质的问题了。

中医有“百病从虚而入”的理论,正是因为身体虚了,所以才给病邪留下了侵入身体、致使身体生病的机会。我们经常会说一个人“体弱多病”,这里的弱就是虚,也就是说,身体虚弱的人更多病,这类人也正是病邪侵袭的群体,流行感冒等最喜欢他们。一个身体强壮、似初生牛犊般的人,一定与“弱”、与“虚”挨不上半点儿关系,这样的人自然不会给病邪任何机会。而“治未病”正是为了将虚弱的“漏洞”补上,从而让身体恢复到健壮体态。

一般来讲,虚证有4种,分别是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气虚。气包括了水谷之气、呼吸之气以及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人活一口气”,可以说,没有了气,也就没有了生命,没有气,体内各脏腑器官就无法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气虚就是气的功能衰退了,功能不足,由此就出现头晕眼花、心慌气短的现象,尤其是在活动后,这种现象更为明显,而且不愿意说话,声音低微,面色苍白,常感到疲倦乏力,胃口也不好,出汗较多,易感冒,大便稀烂,小便清长。

久病体虚致使正气损伤;年老脏器衰弱,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不充;饮食失调或者劳累过度,损伤脾胃等因素都有可能诱发气虚。

血虚。血虚是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而表现出来的一组症候群。血虚者一般表现为面色淡白或萎黄无华,唇色淡白,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经量少色淡,经期推迟或者闭经等。

失血过多,没有及时得到补充;脾胃运化功能减退、食物精微缺乏致使生血无源;劳神思虑太过,致使阴血暗耗;瘀血阻塞经络,致使新血化生障碍;久病大病,伤精耗气,化血之源枯竭等,都会引起血虚。

阴虚。阴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是化生阳气的原料。阴虚是体内阴液不足、阴精亏虚所致的一种证候,主要表现为口渴咽干、舌燥、手足心发热或午后潮热,也有的长期低烧,睡时自汗,醒后自止,性情焦躁,易发脾气,心情烦躁,入睡困难,健忘,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形体消瘦等。

阳虚。阳虚是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致的病症,主要表现为面色淡白、短气懒言、精神倦怠、四肢不温、畏寒怕冷、容易感冒、自汗、腰膝酸软、尿清便溏、夜尿频多等。

慢性疾患、重危病症等,都有可能会诱发阳虚的发生。

当然,气血阴阳因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虚证也往往不是单一存在,常会以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形式存在,这在补虚的时候还要注意。

中医养生非常注重“和谐”,认为整个身体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也就健康了,而气血阴阳正是这一“和谐”状态的一分子,它们都不亏虚,那么身体自然就能平衡,就能和谐,就能健康。

所以,到此大家就应该都清楚了,中医养生之“道”就是补虚,没有虚就没有病症出现,健康长寿就是“可望更可及”的事情!第一章祛病补虚也要补得有“章法”“夫众病积聚,皆起于虚也,虚生百病”“百病乘虚而入”无缘无故地,好端端的身体之所以会受不适病症侵扰,正是因为身体有虚证存在而没能及时“补救”。可是“补救”到底该怎么补?这里面又大有文章所在,如果补法不当,或者乱补一通,那么不仅起不到补益效果,还会给身体平添更多痛苦。所以,补虚要有“章法”。第一节 所有疾病皆起于虚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说过:“夫众病积聚,皆起于虚也,虚生百病。”人的生老病死虽属于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可是这里面却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在起作用,那就是“虚”。正可谓“百病乘虚而入”,也正如李时珍所说“虚生百病”,所有的病症都是因为虚损引起的。《黄帝内经》中有这样的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邪不压正”“正邪不两立”,说的是社会风气以及个人的道德品质等,如果社会风气不正,我们常会说歪风邪气严重,在那种社会环境下生活,人们的幸福感往往会降低很多,而且缺乏安全感。对于身体健康来说,正气和邪气也是两股相对立的“势力”,正气是护卫身体健康的气,而邪气则是导致身体生病的气。正气占据“主导地位”,那么整个身体的环境就是健康的,而如果正气不足,让邪气占据了“主导地位”,那整个身体的环境不用说肯定处于病态。这也正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有表达的意思,即只要身体正气旺盛、不亏虚,那么邪气就不会侵扰身体,就不会对身体致病。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指一旦邪气侵扰了身体,那肯定表明正气虚衰了。此时想要抵御病邪,首先就要将虚衰的正气补上。

我们说了半天正气和邪气,那么到底什么是正气,什么又是邪气呢?

我们先说说邪气。邪气可以简单理解成病邪,具体包括风、寒、暑、湿、燥、热,这6种气原本很正常地存在于大自然中,与身体“相安无事”“和谐共处”,可是正是因为正气的虚衰,才给了邪气侵入身体致病的机会。

正气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是禀受于先天的真气,又受后天之精气滋养和补充化生而成的,具体来说,正气指的就是人体的精、气、津、液、血以及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也就是说,身体物质(津血等)与非物质(气等)的东西都属于正气的范畴,气、血、阴、阳的亏虚,不管哪一方面或者哪几方面亏虚,其实都是正气的亏虚。气、血、阴、阳的补益,不管是对哪一方面或者哪几方面进行补益,其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