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思维:用经验提升能力的有效方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21:20:42

点击下载

作者:郑强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复盘思维:用经验提升能力的有效方法

复盘思维:用经验提升能力的有效方法试读:

前言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2017年底,有个担任企业负责人的朋友向我提出了开发复盘课程的要求,由此,我开始尝试了解复盘的相关知识,于是先后阅读了陈中老师的《复盘:对过去的事情做思维演练(实践版)》、邱昭良老师的《复盘+:把经验转化为能力》、叶峰老师的《战略复盘》、孙黎老师的《复盘:反思创新与商业模式》、韩超老师的《管理复盘:用案例反思问题,把经验转为能力》等图书。同时,我也查阅了柳传志的《我的“复盘”方法论》、温瑞和冯雪梅的《小议复盘思维对工作开展的启示》、佩宏的《基于阶段论和复盘视角的战略决策模式研究——联想集团国际化战略的能力追赶》等十多篇论文。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之后,我对复盘有了初步的理解。各位老师对复盘的描述和介绍,给了我第一次复盘知识的输入。

而后,我带着问题去和企业负责人沟通,根据他们的目标和实际情况,一起交流了复盘的实操方法。我先后找了数十个企业或部门的负责人,一起讨论了复盘实操的可能性。各位管理专家对我的复盘思路给予了切实的指导,并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我研究复盘的初衷是希望做一门课程。当课程开发完毕的时候,我发现看似简单的四个复盘步骤,学员用起来却并不是十分顺畅。这里面就有理念的因素,正如联想所提出的,复盘是一种文化和习惯,而习惯本就不好养成,文化更无法一蹴而就。

如何才能快速地带领别人进行复盘?如何才能让大家即便暂时缺少复盘习惯和文化,也能够快速地把以往的优势和不足拿出来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能量”呢?

我想到了行动学习。经过深入思考,同时也参考了复盘界前辈的一些观点,我觉得,复盘与问题解决的思路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其本质其实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这个角度入手,或许可以一试。而问题解决方面的方法和工具,我已经研究了很长时间。

于是,我以问题解决的思路为纲,结合复盘的相关知识,运用行动学习的方法,并借鉴了IBM加速团队变革的ACT分析工具,二次迭代了教学的内容,讲了十几次,每次课后都坚持花最少两小时的时间进行课程复盘和内容迭代,最终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这时候,我关于复盘的基本逻辑脉络已经十分清晰了。

而我希望能把相关内容落实到文字上,一来可以使自己更系统地对其进行梳理和完善,二来也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

所以,书中的很多案例都是课堂上的真实场景。为使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并保护企业及个人的隐私,我对本书的案例和相关数字都做了非常大的调整。

本书的主旨就是帮助读者学会复盘,所以里面会出现很多复盘工具,读者只需按照流程,即可一步步进行复盘了。本书对一些工具方法的大胆改造,虽未必科学,但都是来自实践中的思考。如果读者在使用的时候遇到任何问题,希望大家和我联系,我将尽己所能帮助大家。

你能收获什么

阅读本书,你可以学会复盘的实施流程,知道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入分析。

阅读本书,你可以学到复盘的基本思路和隐藏在复盘背后的方法论。比如,我们会花费大量的笔墨去描述问题的定义,描述复盘中目标的本质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你会抛开表面现象,从底层方法论的视角去看待复盘本身。

阅读本书,你可以同时掌握很多有意思的工具,比如鱼骨图、人机料法环、波士顿矩阵等。这些工具都是基于实际应用而列出的,基本是拿来即可应用的。

本书的内容是如何安排的

本书的整体结构是按照实际复盘活动的先后顺序设计的。总体来说分为以下几大部分。

第一篇是复盘的基础知识,涉及复盘的一些有意思的故事、复盘的起源、复盘的概念、复盘的理念等。这里面最核心的内容是复盘的理念。对这些理念掌握的熟练程度会直接关系到日后复盘的成功与失败。作为复盘催化师(复盘活动的主持人、引导师),这部分内容是要时刻挂在嘴边的;作为参与复盘的人,对这部分内容也是要时不时地回过头来观察和反思的。

第二篇系统地介绍了复盘中各个环节的操作方法,包括明确目标、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确认最终观点以及制定计划等。这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复盘的核心工作也就是这几项内容。

第三篇简单介绍了复盘催化师应重点关注的一些事项及复盘中会用到的表单与工具,如果你打算为你的团队做复盘,可以仔细看看这部分内容。

在附录部分,我介绍了一个复盘的全过程案例。通过这个案例,我又回顾了一遍复盘的实际流程,以便读者对此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第一篇 复盘的基础知识第一章 复盘的概念第一节 复盘与总结和反思的关系

刚开始接触复盘的时候,我对这个看起来陌生且高端的词并不十分理解,觉得这是一门高深的武功,练(学)之虽不一定天下无敌,但可以帮助自己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使自己步入“正轨”。真正接触之后,一开始觉得它平淡无奇,可随着日后对其理解的不断深入,我又品出了不少平淡背后的滋味。

单纯从内容上来看,复盘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动作,每个人几乎都在用。所以,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复盘,我会告诉他,复盘跟我们平时做总结或进行反思是一样的“动作”。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接触过这个“动作”。比如,小伙子和女朋友分手后,痛定思痛,发现了自己当初对待感情的幼稚与不负责任,于是痛改前非,最终成为优秀的老公和家长。再比如,女孩子当初遇到渣男,被其欺骗,分手后总结得失,最终炼就火眼金睛,找到自己的真命天子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对普通人来讲,通过总结自己的过往,进而使得生命质量得以改善的事件,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一块玉被挖出来之后,需要不断地打磨,才能成为有用的“器”,古人把打磨的这个过程叫作“琢”。个人也是如此。我们从呱呱坠地到独当一面,期间经历过无数磨难。成才的原因并不在于经历了多少,而在于每次经历之后,我们学到了多少。自我“琢”的过程其实就是总结、反思的过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琢不成材,就是这个道理。

前段时间有个很火的电视剧叫《恋爱先生》。靳东主演的男主角程皓在大学期间做了女神顾遥四年的“备胎”,亲身见证了女神的日常生活和感情经历,并每天对其进行总结(复盘),几年下来竟然记录了好几大本的“恋爱宝典”。但最终美人远嫁美国,程皓也没有浪费积累的“知识”,成为专帮别人出谋划策解决情感问题的“恋爱专家”。剧中男主角不断对女神点点滴滴的感情经历进行的记录、总结、反思,就是一个“琢器”的过程。

李小龙说:“我不怕练了1万种腿法的人,我怕的是同一种腿法练了1万次的人。”其实,练了1万次腿法的人并不一定真正可怕,可怕的是,每练一次,都能找到问题,并对其进行纠正,最终纠正了1万次腿法的人,这个人才是真正的武林高手。这也是“琢器”的过程。

仅仅重复1万次动作的人永远也成不了专家,只有经过系统的、有目的性的、有策略的总结、反思并及时纠正了1万次的人才可以成为专家!重复并纠正的过程,其实就是复盘的过程。

对“见招拆招”的总结和“临时起意”的反思,并不一定能够使我们获得最大的收获。只有系统的、有目的性的、有策略的“总结和反思”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我们成长和进步。所以,复盘不仅仅是总结和反思,因为总结和反思是个体性的、临时性的、无规律的、不可传播和难以学习推广的。当然,复盘也可以是总结和反思,因为复盘是对过往事件进行回顾,让我们在过往中找到前进的动力。复盘的过程可以让我们在低头走路之余能够抬起头,看看前进的方向。复盘除了需要“回顾和反思”之外,还需要植入“目标和方法”。第二节 学习复盘,要先从概念开始

前几天和以前公司的同事小王聊天,他找我请教一个问题:“怎么才能成功开发一个课程?”我略感诧异,因为小王以前在公司就是一个开发课程的好手,别人开发一门课程要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而他从开始构思到使课程成形,三五天就能完成。而且不管形式还是内容,都可圈可点。这样一个课程开发能手,居然会向我请教。这引起了我的好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哎,别提了!”他一声长叹,“前几天去一个公司面试,公司很好,(中国)五百强企业,薪资高,福利好,关键离我住的地方也很近,特别好的一个机会。”小王连珠弹一般跟我说道……“初试很成功,主管领导对我的能力也很认同,复试的时候,被人力资源总监问了一个问题:‘你是如何开发课程的?’”

当时小王顿时一愣,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太简单了。小王思考了一下,觉得如果直接回答“打开PPT,填充内容,美化课件”,可能会被直接赶出去。

小王做了好几年的培训工作,工作重心就是课程开发,他开发的课程不少于100个了,因此在这方面比较自信,可面对这样的问题,竟然一时不知如何作答。

小王面临着一个大家常见的问题——日用而不自知。

生活中,一个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往往包含着很多看不见的功夫。只是随着我们做得次数越来越多,完成一件事所用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少到我们甚至忽略了行为背后的积累。比如婴儿学步,每一个看上去简单无比的动作,对他们来说,却艰难异常。再比如父母指导小学生写作业,方法讲得很透彻,可孩子依然不会,父母暴跳如雷,孩子更是可怜兮兮……我们觉得简单无比,是因为我们忘记了自己当初学这些内容的时候,也并没有那么容易。孩子觉得难,是因为实在不懂抽象的概念。以下4个步骤可以说明学与教的过程:(1)我不会做;(2)我会做,但做得慢;(3)我会做,做得很快;(4)我会做,并且知道背后的理论和方法。这其实是学习的一个过程。而我们教别人的过程却是反向的(如图1-1所示)。图1-1 学与教的过程

自我学习是一个从步骤1到步骤4的过程,也就是先自己做,摸索出一套方法之后,再将方法总结提炼成概念。可技能传授却是一个由步骤4到步骤1,再到步骤2和步骤3的逆向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在向别人介绍一个新知识的时候,往往会先介绍这个事物的概念(包括步骤、方法、流程、好处等),然后,别人才会根据概念摸索着去实践。这样所花费的时间更短,效率才更高。而很多人就像小学生写家庭作业一样,特别听不进去父母所讲的理论、概念等抽象内容,但往往这些内容才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关键。所以,尽管不讨喜,我们还是一定要将复盘的概念弄清楚。第三节 什么是复盘

从百度或者很多论文著作上,我们可以很容易找到对“复盘”这个词的解释。

复盘,围棋术语,指对局完毕后,复演该盘棋的记录,以检查对局中棋手招法的优劣与得失,包括回顾当时是如何想的,为什么“走”这一步,如何设计、预想接下来的几步等。在复盘中,下棋的人会对自己和对方走的每一步的成败得失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假设——如果不这样走,还可以怎样走;怎样走才是最佳方案。

但这个解释对本书而言并不适合。本书中,我们更多的是从组织行为的角度来定义复盘。我们认为:

复盘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组织或个人以往的工作进行回顾,发现其在以往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而为未来的工作和计划做好准备。

这里有几个重要因素需要解释一下。

第一,复盘是一个严肃的行为,但我们在进行复盘工作的时候,应该刻意打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以促使参加复盘的员工能够畅所欲言,甚至在复盘的现场,大家忘记彼此的职位,对事不对人地就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同时,我们应严肃把握一个基本准则,即不是为了复盘而复盘,复盘的目的在于找出组织前进过程中的绊脚石、拦路虎,并坚决将其铲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有效的复盘结果。这有点类似于我们写文章所要求的“形散神聚”。所以,不管表现得如何轻松惬意,在本质上,我们都要非常严肃认真地对待复盘这件事。既然这是严肃的行为,那么我们就要严格遵循科学的方法论,而不能随意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总结与反思,也不能拍桌子瞪眼睛、争论不休。

第二,复盘可以是个人行为,也可以是组织行为。但当我们在企业中谈复盘的时候,它就是组织行为。当我们在公司进行复盘的时候,出发点就应该是让组织获利,同时兼顾个人利益。举个例子,当员工因为客户的“无理取闹”而怒发冲冠甚至恶语相向的时候,从组织角度来看,这种恶语相向的行为就很不妥当。我们可以据理力争,但最终目的并不是要证明谁对谁错,而是要针对事情本身,找出解决方案。所以,一味地纠结于“谁做错了”不如着眼于“事情是怎么错的”更有价值。我们应把每个人的行为放在组织中进行评估。

第三,复盘并不是一个单纯地去“找茬”的过程。我们应该意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成功也可以为继续成功奠定基础。所以,一方面,在复盘过程中,我们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去发现组织过往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另一方面,我们不仅要对失败的事件、决策进行复盘,同时,更要对成功的事件和决策进行复盘,找到成功背后的逻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优势,快速前进。现在我们都提倡优势理论,也就是说,通过发挥我们的优势所获得的成就远比去弥补我们的不足所获得的成就更大,也更容易。

第四,发现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为接下来的行为或决策做准备。所以,复盘的关注点应该在“我们接下来怎么办”。一开始,我们从组织的角度去看待复盘,而到具体计划和执行的时候,则应该细化到每个人的具体工作和绩效层面。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完成什么工作、完成的效果和标准如何……每一点都不能马虎。

组织复盘,哪怕是组织中的个人工作复盘,也不是一个人坐下来想一想就能轻松搞定的。我们要在思想上重视它,将其视为改变现状、提升绩效的法宝。同时,在具体的操作上,我们可以表现得很轻松,可以营造温馨的氛围,因为人只有放轻松,才能迸发出更多的智慧,才能提出更多有建设性的意见。第二章 复盘的成功故事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失败的原因林林总总,但成功的人却总有着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其中之一,就是善于复盘。几乎每个成功的历史人物都会有意无意地去通过复盘来进行个人修养和素质的提升。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前辈们精彩的复盘故事。第一节 司马光孜孜不倦求上进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一生著作颇丰,其中他领导编撰的《资治通鉴》被认为是继司马迁的《史记》之后最优秀的历史巨著。

司马光自小敏而好学,7岁就可以背诵《左传》。他立志远大,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关于他的故事除了家喻户晓的“司马光砸缸”之外,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关于睡觉的故事。

司马光小时候虽然好学,但记忆力并不出众,往往当别人记住一篇文章的时候,他还没记住。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年少的司马光提出“日力不足,夜以继之”。说白了,就是白天记不住,晚上(别人睡觉的时候)继续努力。

可光有决心还是不够的,年少的司马光每每读书至深夜之后,第二天总会赖床,起不来,几次尝试之后仍然如此。于是,他想起了自己有一天早晨早早地被尿憋醒的经历,决定晚上多喝几大碗水,这样第二天自然就会被尿憋醒。想法是不错的,可少年郎还是高估了自己的自控能力和膀胱的收缩能力。第二天,他并未如期醒来,伴随而来的却是一床的尿液。书没读上不说,他还被哥哥们狠狠嘲笑了一番。

羞愧的司马光匆匆将被子拿出去晾晒,回来后他仔细思考,觉得憋尿之法虽然看似可行,可自己无法精确衡量喝水量与第二天醒来的时辰之间的关系,他又没有勇气通过多次尝试来测一个标准值。于是,他决定放弃此法。

既然此方案不成,那就实施第二个方案——由母亲喊自己起床。母亲睡得很早,第二天也起得很早,至少司马光从未见到母亲比自己起得晚,被尿憋醒的那次也不例外。母亲自然欣然允诺。于是,头天晚上,司马光开心地读书至深夜,美美地睡了下来,满心期望第二天一早母亲能够叫自己起床。可第二天,他仍旧睡过了头,醒来之后,竟然发现母亲在床前已经坐了许久,司马迁不解,问母亲为何没叫自己起来,母亲回答,因观其昨夜读书甚晚,早晨想让他多睡一会儿,养足精神再读书。

司马光自然很不开心,但面对慈爱的母亲,自小孝顺的他也不敢生母亲的气。他反思之后觉得,自己平时读书至深夜之时,母亲就心疼万分,还时不时过来提醒自己该睡觉了,更何况要她早晨喊自己起床,那简直是在折磨母亲。无奈,此计也以失败告终。

没办法,司马光只好再从自己身上想办法。一次无意间,他在自家花园读书,困意袭来,不自觉地就枕着旁边的一根圆木睡了过去。睡正酣时,一个翻身,圆木滚了出去,脑袋瞬间和地面产生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他立刻惊醒,还未从疼痛中缓过劲来的司马光瞬间意识到,这可以作为早晨叫醒自己的一个好办法。于是,司马光兴冲冲地用这根圆木替换掉了舒服的枕头。

可第二天,虽然他因圆木的原因早醒了片刻,但效果依然不理想。司马光仔细思考,圆木醒枕的方法肯定是可取的,之所以没像那天在花园中一样快速叫醒自己,是因为床铺得太厚了。圆木枕陷入松软的床铺中,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想通此环节后,他马上命人换上硬板床,搭配圆木枕。如果不考虑起先他脑袋上被磕的几个包,效果简直就是完美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圆木醒枕”的故事。

以前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刻苦、勤奋好学的司马光,如今再想起这个故事,我想到的却是善于思考、善于复盘的一位少年郎。

司马光在这样一个小小的读书事件中,先后进行了几次自我复盘。第一次复盘,他认清了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的目标是要多读书,进而成材成器。通过对自身条件的评估,他发现,自己是不可能和哥哥们一样快速记忆的,于是提出“日力不足,夜以继之”的行动策略。同时,他也发现了自己早晨记忆力更佳的特性,于是秉烛夜读之外,要求自己早起学习。

第二次复盘,他采用晨尿唤醒策略,失败之后,他再次对自己的目标进行确认,并分析了起不来的原因,进而提出改善建议和方法,但却再次失败。

第三次复盘,他让母亲叫醒自己,虽然再次失败,但他早起的目标仍然很坚定。分析失败的原因之后,他采用了圆木醒枕的策略。

第四次复盘,圆木醒枕的策略虽初见成效,但仍不理想,于是他再次进行复盘,将软床改成了硬板床。自此以后,他做到了晚睡早起,用功读书。

我们且不论司马光的政治主张,仅从个人文学贡献和仕途发展来说,司马光毫无疑问是成功的!他的成功不是因为圆木醒枕让他比别人多读了多少文章,掌握了多少道理,而是因为他身上的一个非常独特的品质——自我反思与复盘。他能够从自身出发,不断反思自己,调整行动策略,且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直至达成目的。这样的品质才是他取得非凡成就的真正原因。第二节 苏秦的自我反思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外交家,与张仪同是当时的纵横家,曾同一时间六国为相。也就是说,苏秦在最辉煌的时候,同时担任着六个国家的丞相一职。实际上,苏秦成了六个国家中仅次于国君的领导人。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秦始皇花费巨大精力要做到的统一六国,苏秦一个人就轻松实现了,可谓风光一时无两。

这样一位历史牛人,其仕途却并非一帆风顺。

苏秦与张仪同时师从鬼谷子,在其门下习文练武。苏秦学习刻苦,文韬武略均有所长。时值战国七雄纷争,天下大乱,苏秦怀有一腔热血,希望济世救国。他首先找到当时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周王,并毛遂自荐。周王还是有些识人之术的,很想留下苏秦,为自己出谋划策,可当时很多王公贵族都看不起苏秦,认为他出身低贱,不配留在周王身边。所以,第一次面试,苏秦因为被视为“乡下人”,被周王拒绝了。

无奈,苏秦赶赴秦国。刚来秦国的时候,苏秦还是很阔气的,他穿着貂皮大衣,兜里揣着黄金。可他在秦国连续写了十封自荐信都未获接见,当时秦国对外地人很排斥,不愿意重用他们。虽然秦王觉得苏秦不错,但考虑再三,仍然决定不予录用。所以,第二次面试,苏秦因为“外地人”的身份而遭拒。

最后,苏秦只落得个“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的凄惨下场。阔气的苏秦钱花完了,连貂皮大衣也卖出去了,但依然没找到工作。没办法,他只好回家。因为没钱,他雇不起车马,只好用裹腿布把自己两只小腿紧紧地裹起来,以免长途走路,小腿受伤,然后他穿上一双草鞋,一路饥寒交迫地赶回家中。

苏秦出门的时候是帅小伙儿,出去几年回来了,却面容黝黑枯槁,与乞丐无异。回家之后,迎接他的也并非家人久别重逢的喜悦。媳妇在织布,都没出来迎接他,嫂子也不给他做饭,甚至连父母都懒得搭理他。“你这败家子出去好几年,一分钱没赚回来,还有脸回来吃我们的、喝我们的?!”

如果是你,此时该如何自处呢?

不得不说,苏秦确实有着不一样的胸怀和气度。面对此遭遇,他并未怨天尤人,只是自己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说:“我媳妇不出来迎接我,不尊重我,差点不认我这个老公,嫂子也不给我做饭,不把我当兄弟,连爹娘都不搭理我了,都怪秦王啊!”

但苏秦并未因此沉沦,而是认认真真地作了一番自我检讨。他日思夜想,认真地回顾了自己这几年的求职生涯以及在此过程中所说的话、所做的事。他发现,虽然有一部分客观原因导致自己求官无门(比如周王因他是乡下人而不用他,秦王因他是外地人而不用他),但总的来说,还是自己的一些观点没有深深地打动国君。因此,他在含垢忍辱之下,连夜检阅自己的藏书,在一堆小山一样的竹简中,翻出了姜太公所著的《太公阴符经》。他知道,自己若想出人头地,报效国家,这本书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是,他开始勤奋钻研这本书中的精髓。我们熟知的“头悬梁,锥刺股”中的“锥刺股”说的就是苏秦本人。

就这样,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苏秦彻底消化了姜太公的《太公阴符经》。之后,他再度离家,开始了第二轮的求职生涯。

经过上一次的教训和再一次的学习,第二次出世,苏秦果然功力大进。因上一次秦王的拒绝,苏秦决定从其他六国下手。在游说六国的过程中,苏秦竟然凭借才情,一下征服了所有的国君,大家争着抢着要让他当丞相。于是,怀着对秦王的不满,他腰里挂着六块相印,想着法子和秦国斗争,这一斗就让秦国统一六国的进度整整慢了十几年。这也算报了当年对秦王不满之仇了。

如果我们从复盘的角度看苏秦这个人,他的故事很有意义。

纵横家苏秦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才华横溢、口才无双,更主要的是因为他在面对人生低谷时具有正确的处事态度。他没有愤世嫉俗,也并未大声咒骂,更不曾意志消沉、一蹶不振。虽然面容枯槁、年岁越来越大,但他依然朝气蓬勃、充满干劲。问题发生了,他不怨天尤人,而是从自身找原因,对过往事件进行深刻的复盘与剖析,进而发现问题、弥补不足,奋勇前进。

这才是苏秦的难能可贵之处,也是复盘的精髓所在。第三章 复盘的理念

理念就如信仰一般,是一切事情的出发点。而我们在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往往不愿意谈“主义”“理念”,总觉得这些内容有些空,有些虚。而往往走了一大圈,回过头来再看,才发现那些我们曾经嫌弃的、看都不看的“又空又虚”的价值观、理念、出发点等内容,才是一个问题的最终“归宿”。柳传志老师、邱昭良老师、陈中老师等复盘界的前辈们之所以在各种媒体上不断地呼吁复盘的文化、复盘的重要性,其作用也在于此。

所以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复盘应遵循什么样的理念。总的来说,复盘应包括以下几个理念:自我改变、凡墙皆是门、时间永远不够、0.1>0、错的永远是我们。第一节 自我改变

这是一个很老却很实用的例子。某小型挖掘机生产公司今年业绩完成得很糟糕,销售额较去年同期下降了50%,老板李涛对此颇为焦急,于是召集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讨论造成现在问题的原因,希望能够及时止损,实现业绩的上升。

当谈及业绩问题时,首先应该反思的自然是冲在业务最前线的销售部门。销售部的王总在李涛请其发言的话音刚落时,就开始了“反思”。王总淡定地喝了一口水,清清嗓子,说道:“我知道,从今年数据来看,销售业绩很不理想,为此我还特意去市场做了一番调研。通过询问我们公司的业务员,观察和调查了其他公司的相关产品之后,我发现我们今年销售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产品本身上。我们公司所生产的小型挖掘机,早些年是有一定优势的,不管从用料上还是功能上,都比同行高出不少,客户对我们也很认可。可自去年开始,我们主要的几家竞争对手都开始争相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研发新机型,尤其是A公司,他们今年新研发的‘奋斗者’系列挖掘机,其性能比我们优越,而价格却比我们低了30%都不止,我们今年连续丢的几个大客户都是被A公司的人抢走的。我不是危言耸听,如果我们的新产品研发再没有进展,咱们的市场早晚会被以A公司为首的企业完全占据的。”王总越说越激动,矛头直指研发部的负责人徐总。

作为一个职场老鸟,徐总面对众人投来的询问的目光,并未表现得惊慌失措。他接过王总的话茬,以退为进,同意了王总的观点。徐总说道:“确实,你说的A公司的‘奋斗者’系列挖掘机我早就关注过了,不管从性能上还是造价上,都比我们有不少的优势。我们部门的十几个兄弟也每天都在加班加点地赶进度,研发新产品。本来我们研发的新产品已经有了不少起色,估计今年上半年可以做出不差于对方的产品,可今年年初,公司毫无商量余地地把我们的研发经费砍掉一大半,让整个研发进度大幅下降。李总您也知道,做我们这行的,研发投入量是很大的,少一点都不行,何况一大半的研发费用被砍掉呢?当时我因为这事没少和财务总监老郑交涉,可最后还是被砍了。”

李涛也觉得徐总说得有理,频频点头表示认可,但眼里不揉沙子的财务总监不干了,马上反驳道:“老板,这事您可要公平对待啊。关于研发预算费用这块,年初的时候,采购部上来就多要了好几百万元的采购预算。我不批,最后采购部的老张还是拿着您亲自签字的文件找到我,说您同意的,还说今年可以先把研发的预算省一省。我这才拆了东墙补西墙,把钱先挪到采购部的。”

李涛自然不会忘了这事,只好出来解释道:“这事确实是我决定的。”采购部的老张见老板尴尬,马上接过话头,说道:“今年采购的成本确实比去年增加了好几百万元,主要是出于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所以我们生产的设备、原材料都是直接从A国进口的。可去年年底,这个工厂所在地区忽然发生火山喷发,导致工厂产出受损,价格自然就被拉高了不少。这还是我托了不少关系,人家看在我们是老客户的面子上,才决定卖给我们原材料的。”“原来,算来算去,销售额下降的原因竟然和国外的火山喷发有关。那大家都没问题了?”李涛愁眉紧锁,竟然不知道这会议该如何继续开下去……

类似的事情其实或多或少地发生在每个公司的每个部门和每个员工身上。人们总是能够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解释工作没完成的原因——国家政策变化、市场环境不好、竞争对手恶意压价、客户内部动荡严重,公司产品过于落后等。越是职场老油条,说出的理由越是合理,乍听起来,无不头头是道,可仔细一琢磨,却又总觉得哪里不对。

从交易角度来看,企业所支付的并非员工的8小时或者更多工时的费用,而是在这些时间内员工所创造的价值。销售部需要提供的价值就是将公司的产品和客户的需求进行有效的结合,帮助客户实现其价值,并成功推销出企业的产品。采购部需要提供的价值就是在有限的资源下,可以买到最合适的原材料,这正是其部门员工所要展示出来的能力。

当我们回顾过往,希望能够从失败的经验中找到问题的原因并由此改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抱怨、不推脱,认真地从自身的角度去分析——在整个过程中,到底有哪些做得还不够。

所以,复盘首先要求我们做到的,就是停止抱怨,从我做起,重新审视自我价值,发现我们所蕴含的无穷能量,因为“我”才是一切发生的根源所在。即使上条路走错了,但是当我们坐下来去反思过往的时候,至少还能总结出一条失败的教训,这也是不小的收获。

通过以往的经验,我发现,无论最终复盘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自我改变的理念都至关重要,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够用好这个理念,复盘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很多;而如果用不好,复盘失败的概率也会大很多。

一方面,人类在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之后,变成了地球上唯一的高等智慧生物,其所带来的天生的优越感至今尚未被挑战过。另一方面,人类在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时,需要一些自我激励,以使自己能够振作起来,勇敢面对接下来的一切。这是天性!

这份天性会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聪明又有价值。在它的影响下,我们会认为是下属的失职、同事的嫉妒,或是一些超出我们能力控制之外的因素导致了恶果。更有甚者,实在找不出更合理的原因,就将坏的结果归为运气、命运等虚无缥缈的原因。不管怎么样,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为自己寻找各种理由,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

晚上我们躺在床上,回忆起白天被领导或客户批评的场景,满脑子不是对自己行为的反思,而是对领导的恶劣态度耿耿于怀。虽然我们也会觉得自己的工作做得有些不到位,但马上就会找出一个原因——自己感冒了,自己当时被打扰了,自己脑子里想着家里刚刚满月的孩子……总之,最后的结论就是,这事不是我不行,而是环境所迫。

心理学家把这种“自我肯定”的现象叫“自我免疫”。可以想象,在这种状态之下,我们如果打算切实地复盘出自己工作中的问题,那将是一项多么困难的工作。

我想,这也是复盘工具虽然简单,但将其运用得出色的人却寥寥无几的原因吧。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自我反思呢?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些努力。

第一,跳出当局者的层面,从另外一个层次来审视自己的过往。我们经常会说,如果我是他/她,我肯定会怎样,然后结果会如何……这就是旁观者的角度了。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层面去看待某个问题,可以客观公正地审视整个事件的始末,抛开个人主观性,抛开自我防御机制,这时候,我们可以看得很通透。所以,当再次面对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妨先深呼吸三次,让思绪停顿几秒钟,然后想一想:“如果我是客户,是领导,是其他同事,应该怎么看这事?”

第二,积极进行真实的自我觉察。这很难!正如我们前边所说的,我们会把自己的优点扩大,把自己的不足缩小甚至忽略。我深深地觉得,人所谓的成熟并不在于人情世故多么通透,也不在于言谈举止多么优雅,而是不断完善自我认知。我们越成熟就越会发现,自己不是以前认识的自己了。我们所谓的成熟,就是遇见并面对真实的自己。这个过程很漫长,有些人可能到死都未曾认识清楚,有些人可能五六十岁了才能领悟。孔子说“六十而耳顺”,耳顺的意思大概也包含了跳出小我的圈子,公平公正地看待每个人所说的每句话,进而使人将事物分辨得更清楚。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自我觉察呢?(1)活在当下。积极体会此时此刻我们所经历的事件、此时此刻我们的想法,然后忠实地将其记录下来,因为这时候的状态才是你最真实的状态。同时,多问“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因为“是什么”代表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为什么”则包含了自我逃避的理由。“是什么”可能只有一个,而“为什么”却可以衍生出很多。(2)积极询问。我们不妨邀请亲密的伙伴或者家人,真诚地说出我们自己的问题行为,然后深刻反思(可有些时候,即使别人很真诚地说出来了,我们还会觉得对方在说谎,甚至认为对方在恶意诽谤我们)。(3)使用心理学测试工具。我个人比较喜欢“九型人格”这套工具和理论,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测评工具,我们可以利用工具测试来了解我们的行为特点和模式。比如,9号性格的我,很多时候做事比较拖沓,拖延症很明显,同时,对事物的要求也很低,基本要求就是“完成”。所以,当一个课程的效果不理想的时候,我就会发现,自己对课程内容准备晚了,自己对课程的要求松懈了……这时候,不需要别人指出,自己也能快速地发现症结所在。当然,所有的测试都只能起到辅助认知的作用,并不能代表我们的全部状态。

第三,邀请他人帮忙。比如,我们在做复盘课程的时候,很多学员会不自觉地违反“自我反思”这一理念。这时候,我就会真诚地为其纠正,并且还会邀请其他学员一起为其纠正。

复盘,需要我们对自己的工作和自己本身进行深刻反思。这是一场战争,敌人就是我们自己或我们自己的团队!我们需要拿出莫大的勇气才能把枪口对准自己。很久以前我看过一段文字,记忆深刻。

首长:“如果你的子弹打光了,你怎么办?”

战士:“那我就用刺刀去杀敌人!”

首长:“那如果刺刀也断了呢?”

战士:“那我就用拳头去打敌人!”

首长:“那拳头也被敌人砍掉了呢?”战士:“那我就用牙齿咬敌人!”

首长:“那如果牙齿也被打掉了呢?”

战士:“那我就去诅咒我的敌人!”

……

愿我们每个人都如这个战士对待敌人一样对待我们所面临的困境,想尽办法,用尽力气去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第二节 凡墙皆是门

如果说自我改变是我们在复盘过程中需要克服的最大的心魔的话,那么积极勇敢的心态就是复盘过程中需要拥有的最大动力了。

我们给出的复盘的第二个关键理念,叫作“凡墙皆是门”。

这个理念很简单,意思是我们所认为的不可能、苦难、阻碍,在很多时候恰恰是我们通往另一个世界的桥梁。心是一扇门,同时也是一堵墙,关键在于我们持有一颗什么样的心、抱有什么样的态度。

当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如果能够勇敢面对,将每一次困难都看成通往成功的挑战、机遇,那么我们一定能够找到成功的路径,甚至能够发现更大的惊喜。问题发生了,困难出现了,这所谓的“问题”“困难”是我们赋予它的一个称谓,也是我们给予它的一个评价,如果认定它是无法战胜的、不可改变的,那它就是这样了。但如果我们将其视为一次突破的契机、改变的机会,那可能这所谓的“问题”反而会变成一个“福音”。

所以,在复盘中,很多人都会斩钉截铁、悲观地说,“这件事是没办法解决的”。这堵“没办法解决”的墙,我们怎么做才能使之成为一扇通往成功的“门”呢?

我们应该看到,每次危机也可能是一个契机。而到底是危机还是契机,取决于我们秉持着一颗什么样的心来面对它。

如果我们足够强大,那么墙即是门;如果我们望而却步,那么即便是门也会紧闭。我们的强大源于永不放弃的坚定信念,更是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所需的积极应对的心态。通过修炼,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这种心态,每个人都可以化墙为门。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如何去践行积极的态度呢?下面给大家几条建议。

1.停止抱怨

我们在很多时候都觉得,抱怨可以让自己心情舒畅一些。我们常说,“把话说出来,就好受多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产生这一观念的原因在于,很多人把抱怨和倾诉混为一谈了,而它们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倾诉是基于事情本身的,而抱怨却是基于情绪本身的。从本质上来说,抱怨是一种能量,而能量是可以叠加的。也就是说,在不断抱怨的过程中,体内因抱怨所积攒的(负)能量值,会随着我们一遍一遍地重复而不断增加。而这样的负能量逐渐增多,就会造成我们思考的狭隘与偏激。另外,抱怨往往也会形成一种受害者思维,在这种思维的驱使下,人往往会变得脆弱、敏感、愤世嫉俗、行动缓慢甚至毫无行动力,整天脑子里全是抱怨。当我们的内心被这些负面情绪所占据的时候,积极、进取、行动力等正能量就无论如何也挤不进来了,而我们自己也会因抱怨而无法行动。所以,改变的方法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即不再抱怨,尝试着去行动。

2.全身心地投入

投入不仅是一种情绪状态,也是一种行动状态。当我们全身心地去投入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几乎不会去思考事件的成功或失败。就像马拉松的运动员,每一个人都在目视前方,沉浸在自己的每一次呼吸当中,所以,这样的人几乎都能到达终点。如果瞻前顾后,而没有全身心地投入,那么这场马拉松必定会成为一项“不可完成的任务”。

3.重新构建对失败的认知

消极态度的产生,往往是由我们对失败的恐惧所造成的。因为我们害怕失败,所以不去行动。“既然明明知道前方是万丈深渊,还吃力地往前走,那是傻瓜才有的行为。”

但实际情况是,有时候停止行动非但不会让我们避免失败,还会加速我们的失败。

所以,追本溯源,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一下:到底什么才是失败。

失败不是一个事物,而是一种感觉——一种绝望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人如坠悬崖。失败的人在经过几次挫折后,在自己的心中画了一条线,他们不再试图努力去超越这个界限了,因为他们不想再去体验那种绝望的感觉,所以才会在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选择放弃。

有一个有趣的实验:工作人员把一群猴子关在笼子中,在笼子顶上挂了一串香蕉,猴子轻轻一跃就可拿到香蕉,然后吃掉。后来,在猴子一拿香蕉的时候,工作人员就对其喷水,渐渐地,猴子就不再去拿香蕉了,因为其担心被水淋到。后来工作人员不再喷水,猴子也不再去拿香蕉了,尽管它们很喜欢吃香蕉。猴子没有能力吃到香蕉吗?当然不是,而是工作人员一次次地喷水,让猴子产生了一种失败的感觉,进而放弃了本来随手就能取得的成果。所以,如果从积极的角度看,哪有所谓的失败,只有在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4.信息的再收集

问题无法解决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收集不完整。而践行积极心态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当我们面临一个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除了不抱怨,除了一往无前,更重要的就是立刻去分析我们所掌握的信息。为什么有些人一出马就能摆平所有的事,而有些人却每次都铩羽而归呢?这是因为成功者总是能够收集、掌握并利用更多的信息,从信息中去寻找突破口。“对方有没有朋友,而这个朋友恰恰是我认识的?”“对方有没有什么困惑,而这个困惑恰好是我能解决的?”“对方有没有合作的意向,而这个意向恰恰是指向我的呢?”可以说,掌握真实信息的多寡,将直接影响到问题解决的好坏程度。而我们本身对信息量的掌握程度,也会直接影响我们对事态的掌控程度,进而影响我们心态的好坏。

一切取决于我们的内心。所谓“你若盛开,清香自来”,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节 时间永远不够

当我们在复盘过往的时候,经常会扼腕叹息:“当初如果能再给我们1周、1天或1小时的时间,结果一定不会那样。”

然而,我们毕竟没有办法再回到过去来验证我们的假设是否成立,于是,只好在下一次计划的时候多预留出一段时间。可在第二次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原本信心满满、觉得必然成功的时候,我们依然无奈地发现,时间竟然还是不够用。于是“痛定思痛”,在第三次计划中,又一次加重了时间的分配。而历史总会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虽然事件不同,可来来回回,我们总是会发出“时间不够用”的感慨。

然而,真的是时间不够用吗?

当然!时间永远都不会够用的!

作为世界上最公平的一类资源,时间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一样的,都是每天24小时,一秒不多,一秒不少。

当拥有同样时间的两个人都在做一件事,并且双方隶属于不同阵营(不同部门或者不同公司)的时候,必然会导致双方共同争夺同一单位时间的所有权。

举个例子,我们作为乙方为甲方提供服务,甲方总是会要求我们做一些计划之外的工作。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对方并不是不知道这份工作是额外的,但仍然会强硬地要求我们完成,其目的就是将我们的时间抢夺到他们手里。这样一来,我们可利用的时间少了,而对方可利用的时间却多了。

而当我们回顾过往,发现因为给对方做了很多额外的工作而导致项目延期或者出现问题的时候,会把问题怪罪在时间上,或者把矛盾聚焦在时间上,但却忽略了双方在争夺时间资源上的矛盾。正因为如此,总会有一方的时间会被另一方掠走,当工作以周为单位的时候,对方会掠夺每一天的时间分配;当工作以月为单位的时候,对方会争夺每一周的时间分配。不管我们的时间单位有多长,对方都会狠狠地、毫不留情地与我们争夺。

所以,第一,我们并不应该关注时间是否够用,而应关注如何减少双方对时间资源的争夺,或者应关注在这场争夺战中我们如何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因为从斗争的角度来看,只要我们退缩,时间永远都是不够用的,因为对方会无限制地、贪婪地掠夺我们的时间(从商业角度来说,这种行为无可厚非,相反,我们认为非常必要,因为这也是对组织的一种贡献。“我”能够掠夺到对方一周的时间,那么,这一周“我”就可以用来为本公司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

第二,每个人都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的。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能够掌握所有的知识,因为知识本身是无穷多的,每时每刻,地球上都会有新的知识产生,也会有旧的知识被淘汰。一个人从生到死,匆匆几十年,不管多么敏而好学,都无法掌握所有的信息,无法将所有的知识学通。既然我们每个人在几十年内无法学到所有的知识,那么,我们就总会有知识盲点,令我们无法完美地完成工作,甚至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候,我们是追求那个可能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都无法达到的完美的100分,还是追求只需花费少许精力即可实现的80分呢?时间的珍稀性要求我们不要过度追求完美,而应正视自己的不足,先把事情做对做完,再谈把事情做好。

第三,每个人都并非是完全理性的,我们在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所依赖的并不总是一套科学合理的、应用很广的管理方法,而是我们多年积累的经验所体现出来的“直觉”。正如灭火队员一样,当熊熊大火正在燃烧,楼内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声,这时候,要去思考的并不是如何勘查火源、实施救援的步骤,以及现场秩序维护的方法等,而是要迅速找到入口,冲入火场,抱出孩子。这种感性的决策在关键时刻才是最重要的。当然,这里要说明的是,只有在某一领域投入了超过10年时间的专家,才能够在关键时刻去依赖自己的“直觉”行事,这种“直觉”是多年的经验积累所形成的潜意识,但新手们还是老老实实地按照流程和方法做更靠谱一些。

综上所述,时间的稀缺性要求我们:(1)永远不要妄想通过增加时间或其他资源的投入来获得最终的成功,我们还是要追本溯源,找到事情真正的症结进行复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2)因为时间有限,我们没有过多的精力去完美地解决一个问题,在复盘的时候,着眼点应在是否解决问题,而不是是否完美地解决问题;(3)相信专家的“直觉”,我们要去复盘的是专家“直觉”背后的原因,而不是其为何没有遵循规章制度。第四节 0.1>0

复盘的过程并不总是一马平川的,有时候也会被各种纷乱的数据迷了眼,失去了方向。

大家在一筹莫展时,总会在角落里,有一个弱弱的声音提出一个意见:“我觉得我们是否可以……”也会有人立刻反驳道:“这个办法效果不好,不是很合适……”于是大家依旧在一筹莫展中艰难地讨论着。

很多时候,并不是所有的讨论都会卓有成效。在我们没有办法的时候,对于一个微不足道的建议我们不妨去尝试着做一做,说不定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微不足道的建议,我们称其为“0.1建议”。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忽视0.1的作用,因为0.1大于0。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这个公式。

第一,0.1是一个基础。当我们把最小单位锁定在100、10,甚至是1的时候,会发现很难去推动进程。这时候,我们不妨尝试着从更小的着眼点去试试,毕竟0.1操作起来比1或100要容易得多。只要利用得当,微不足道的0.1很可能会撬动“100”这个艰巨的难题。

我有一个朋友,做销售很厉害,几乎没有他拿不下的单子。有一次,他想攻下一个大公司的老板,打算向老板介绍一下本公司的产品,可老板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就是不愿意见他。多次尝试失败之后,他竟然找到了客户公司打扫卫生的大姐,在为大姐买了一瓶矿泉水之后,成功地从大姐口里得知老板的上下班时间和必经之路,于是,他在楼梯间蹲守了2个小时,以创造偶遇,最后在电梯中利用10秒钟的时间成功和老板进行了沟通。老板也邀请他第二天到办公室详细磋商。这就是0.1的威力。如果我们把关注点只集中在如何攻克老板上,这个任务无疑非常艰巨,而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思维,从别处着手,说不定就轻松搞定了。

第二,边走边看的态度也是0.1的一个重要体现。

我有一个同事小A,是做招聘工作的。公司因一项紧急业务,需要临时招聘一批研发工程师。领导要求她在20天内招到20位研发人员。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任务,几乎是无法完成的。小A在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也是一筹莫展,她日夜思考到底如何才能快速招到合适的人员,可最终也没有一个好的方案。转眼两天过去了,小A已经略显焦躁。她回家向老公抱怨这份艰巨任务的时候,她老公毫不在意地说:“管他呢,先招着看呗,找几个是几个。”小A一想,也对。于是干脆就抱着这种“光棍”的心态,开始了第二天的工作。小A筛简历、打电话、约面谈,忙乎了一星期,才招到一个人——小王。谁承想,入职后,小王马上找到小A,说他有几个前同事,因为公司经营不善,面临失业,问能否也来公司看看。小王一下子就推荐了8位研发人员入职。尝到甜头的小A立刻发动公司员工,积极进行内推,三周内竟然奇迹般地完成了任务。所以,如果从20个人的角度来看,这个工作很艰巨,而如果从1个人的角度来看,难度就没那么大了,而这1个人却推动了整个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走一步看一步”在很多时候并不是贬义。在我们想不清楚、搞不明白的时候,先走走,说不定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呢。

第三,0.1虽然很小,但无论如何也比0强。因为0代表着完全失败,而0.1却是一小步的成功。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有一帮虔诚的弟子。

有一天,他嘱咐弟子们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当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南山不远的河边时,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

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有一个小和尚与师父坦然相对。

师父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父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

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父的衣钵传人。

你看,小小的0.1威力竟然如此之大。当我们面对100甚至1000而一筹莫展的时候,不妨回过头来看看0.1。

复盘同样如此,当我们在思考某些看上去很难解决的问题时,不妨将眼光放得低一些,将问题分解得细一些。我们可以尝试着将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分解成几个“解决起来很困难的问题”,然后将困难问题再分解为“好解决的问题”。这样依次分解,我们就会发现,最终落实到行为层面0.1的时候,一切都变得豁然开朗起来。第五节 错的永远是我们

复盘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这个问题包括我们的问题以及对方的问题。而很多时候,对方的问题还会占多数。比如,客户临时发生人员变动,导致需求变化;客户不配合,导致项目延后;公司的报销流程过于烦琐,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领导胡乱指挥,导致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毫无疑问,这些问题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给对方挑错上,却是一个非常不明智的选择。因为对方不会因我们给他们找错误而给我们发工资,可谓费力不讨好;而且,我们也没有办法替客户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在复盘的过程中,我们应尽量说服自己:对方没错,错的是我们。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去分析。

1.对方无法改变,唯有我们自己才可以改变

据说,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旁边,矗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一段非常著名的墓志铭:“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们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就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我们与其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想着去改变别人、改变世界,不妨安静下来想想我们应该从哪里做起。

2.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对方做错,都是站在自己的主观立场去考虑的。当对方做错的时候,我们除了指责就是指责,而我们应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一下,对方为何做错。当我们明白事情背后的原因之后,可能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有一次在复盘课上,当进行到“项目为何延期三个月”这个问题的时候,学员无奈地说:“客户方之前负责本项目的领导换人了,新领导上任后,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子推翻了之前领导定的各种方案,甚至很多内容都要重新开发定制。虽然我们也强调这样一来会让整个项目严重滞后,成本也将大幅提高,但新领导态度强硬,表示前任是前任,他是他,如果想要项目按期结款,就必须按照他说的做。”于是,因为这个新领导,本次项目比预期拖后了三个月才结项。学员觉得,这个项目延期的主要原因就是客户新换了领导,而且异口同声地表示,这件事情并非自己可以控制的。复盘到此,几乎陷入了僵局。因为,我们无法预料到客户临时换帅,更无法预料到新领导上任后,对原项目的改动竟是如此之大。所以,这类事情如果再次发生,我们依然是无能为力。

这时候,我问了大家一个问题:“客户为什么会推翻前任领导的所有方案呢?”

众人皆说:“不知道。”

于是我再次引导大家:“新领导对我们的服务是否有质疑?”

大家均说:“还好,新领导其实也比较认同本公司的产品。”

我接着问:“既然对我们品牌的认可度还算可以,那客户为什么要推翻我们之前的方案呢?”

这时,有个学员忽然想起来,说道:“听客户内部人士说,新任领导和前任领导的关系好像不是很好,他对前任做的很多东西都不赞同。”

我继续问道:“那这个问题是否可以转化为,客户因为对前任有质疑,而导致了对前任对接的项目也有了质疑,进而要求我们重新开发呢?”

当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学员其实已经恍然大悟。有人马上说:“其实我们在新领导一上任之后,就应该找到新领导,重新解释我们产品的价值,并将整个项目的进程重新汇报,并听取他的意见。先下手为强,可能新领导也不会对我们有那么大的抵触,因为他不会直接把我们的产品与前任领导做关联了。”大家听了一致拍手称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