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北方的著名古代关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22:36:31

点击下载

作者:张学亮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雄关漫道:北方的著名古代关隘

雄关漫道:北方的著名古代关隘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雄关漫道:北方的著名古代关隘作者:张学亮排版:梦工厂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7-01ISBN:9787514323337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雄关漫道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边塞丰碑甘肃玉门关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并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玉门关在汉代时是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

公元前116年至公元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之间的长城时,玉门关随之设立了。在当时,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都是都尉治所和重要的屯兵之地。

多少年来,玉门关早已不再是存活在西北苍凉地域上的一座城池或关隘了,而是边塞情怀里绵延千年的一个符号或一座丰碑。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

汉武帝刘彻是我国西汉时期的第七位皇帝,他奠定了中华疆域版图,首开了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将我国的丝绸、漆器、铁器、桃、杏、梨、冶金术、凿井技术、养蚕技术、四大发明等传到了外国,而来自外国的是汗血宝马、胡萝卜、葡萄、核桃、大葱、芝麻、黄瓜、蚕豆等。汉武帝刘彻是我国西汉时期的第七位皇帝,他奠定了中华疆域版图,首开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将我国的丝绸、漆器、铁器、桃、杏、梨、冶金术、凿井技术、养蚕技术、四大发明等传到了外国,而来自外国的是汗血宝马、胡萝卜、葡萄、核桃、大葱、芝麻、黄瓜、蚕豆等。在我国丝绸之路上,来往着无数的商队。为了确保丝绸之路的安全与畅通,在大约公元前121年至公元前107年间,汉武帝下令在甘肃敦煌的小方盘城,也就是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北道咽喉的要隘处,修建了一个关卡,这里是西域输入玉石的主要道路,因此就取名为“玉门关”■汉武帝刘彻画像了。■丝绸之路示意图

玉门关的关城为正方形,黄土垒就的城墙,高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面积633平方米,西北各开一道门。

关于玉门关名称的来历,还有另外一个传说呢!

在古时候,玉门关附近的地形十分复杂,沼泽遍布、沟壑纵横、森林蔽日、杂草丛生。每当丝绸之路上运玉石的商队赶上酷热天气上路时,为避免白天人、畜中暑,总是会在凉爽的夜晚赶路。冶金术 又称为“金丹术”、“炼金术”、“点金术”或“黄白术”,是炼制“神丹”的方法。我国古时流传着“成仙”的说法,古人认为人的肉体可借助某种神奇的药物而获得永生,而冶金术被古人认为是制作这种“神丹”的唯一方法。

但是,夜晚驿站附近的道路总是被黑暗笼罩着,导致商队辨不清方向,就连经常往返于此路的年老马匹也会晕头转向,难以识途,因此这段路途便名叫“马迷途”。■玉门关遗址

在往返于马迷途的众多商队之中,有一支专贩玉石和丝绸的商队,常年奔波于这条道路上,也常常在马迷途这里迷失方向。

有一次,这个商队刚进入马迷途就迷了路。正在人们焦急万分之际,不远处落下一只孤雁。商队中一个心地善良的小伙子发现了这只孤雁,就悄悄地把它抓住抱在怀里,准备走出马迷途后再放掉它。

不一会儿,只见大雁流着眼泪对小伙子“咕噜咕噜”地叫着说:“咕噜咕噜,给我食,咕噜咕噜,能出迷途。”

小伙子听后恍然大悟,知道大雁是因为饿得飞不动了才掉队的,就立即拿出自己的干粮和水喂这只大雁。大雁吃饱以后,就飞上天空,不断飞翔,领着商队走出了马迷途,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的小方盘城。

过了一段时间,这支商队又在“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只大雁又飞来了,又在空中叫着:“咕噜、咕噜,商队迷路。咕噜、咕噜,方盘镶玉。”

大雁边叫边飞,又一次引着商队走出了“马迷途”。大雁飞走时所说的话,只有救那只大雁的小伙子才能听得懂。

这个小伙子就把大雁的意思转告给领队的头领说:“大雁叫我们在小方盘城上镶上一块夜光墨绿的玉石,以后商队有了目标,就再也不会迷路了。”

头领听后,心里一盘算,一块夜光墨绿玉要值几千两银子,实在舍不得,就没有答应。

没想到后来商队又一次在“马迷途”迷了路,导致数天找不到水源,人人嘴干舌燥,口渴得寸步难行,连骆驼都干渴地喘着粗气,生命危在旦夕。

正在此时,那只大雁又飞来了,并在上空叫道:“商队迷路,方盘镶玉,不舍墨玉,绝不引路。”

小伙子听后急忙转告头领说:“大雁说,如果舍不得镶嵌墨玉的话,它就不会再为咱们引路了。”

头领慌了手脚,连忙和小伙子商量对策。小伙子说:“你赶快跪下向大雁起誓‘一定镶玉,绝不食言’,否则,咱们真有危险了。”

大雁听后,在空中旋转片刻,把商队又一次引出了“马迷途”,使商队又一次得救了。

走出“马迷途”以后,商队的头领没有食言,立刻在自己的商队里挑了一块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玉镶在当地关楼的顶端。每当夜幕降临之际,这块墨玉便发出耀眼的光芒,连方圆数十千米之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小方盘城

后来,自从有了夜光墨绿玉作为路标后,过往商队就再也没有迷路了。

那个关楼上有了一块玉,从此这里就改名为“玉门关”了。阅读链接玄奘是唐代高僧,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写的就是玄奘取经的故事。在《西游记》中,玄奘的取经之行得到了唐王朝的支持,并有李世民亲自为其送行。然而在历史上,玄奘是逃出去的。玄奘逃出玉门关后,历时10多年,经历了种种磨难,终于取回了真经,被称为一代高僧,流传千古。玉门关的历代迁址

公元前121年至公元前107年间,西汉的第七位皇帝,汉武帝下令修建两关,即阳关和玉门关。■玉门关小方盘城

关于汉代玉门关的情况,据史书《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的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括地志》 唐代时的一部大型地理著作,由唐代初期魏王李泰主编。《括地志》全书正文550卷、序略5卷,创立了一种新的地理书体裁。全书分述辖境各县的沿革、地貌、地名、山川、城池、古迹、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等。

在当时,玉门关与阳关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中原与西域交通必须取道两关。在王莽末年,中原与西域断绝了来往,玉门关也随之关闭。东汉初期,西域大道北移,玉门关的关城再未复建。

对于汉玉门关的关址,唐宋时期的一些古籍,如《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等,均认为汉代玉门关的关址在唐寿昌县西北59千米处。唐代的寿昌县,就是后来敦煌南湖的寿昌故城址。

而敦煌遗书《沙州图经》、《沙州城土镜》、《寿昌县地境》等则都认为,汉玉门关的关址在唐寿昌县北的80千米处。

还有人认为,最早的汉玉门关在敦煌之东,即玉门县,就是后来玉门赤金附近。公元前103年,汉将李广利伐大宛后才迁到敦煌西北。■玉门关远景

后来,人们依据敦煌马圈湾等地烽燧遗址所出的汉简,以及对当地地形、驿道相关位置等考证得出结论认为,玉门关应位于临要燧东侧,玉门侯官燧西侧,似在小方盘城西11千米的马圈湾遗址西南6千米处,通往西域的古驿道就从此高地中间穿过。■玉门关遗址

后来,在隋唐时期,玉门关的关址由敦煌西北迁至敦煌以东的瓜州晋昌县境内了。

根据记录我国古代佛教法相唯识宗的创始人玄奘所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记载,当年玄奘法师西行求经,629年的秋天抵达瓜州晋昌城,也就是后来的甘肃省安西锁阳城。

玄奘渡过葫芦河,通过了河上的玉门关。据此,人们普遍认为,隋唐时期的玉门关位于锁阳城北30千米处,也就是安西县城东50千米处的疏勒河岸双塔堡附近。玄奘 是我国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也是我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玄奘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撰有《大唐西域记》。玄奘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例如《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即是以玄奘为原型。

隋唐时期的玉门关地址后来移至距离汉玉门关东240千米之处,这里正处于交通的枢纽地位,东通酒泉,西抵敦煌,南接瓜州,西北与伊州相邻。

而且傍山带河,地势险要。其四周有山顶、路口、河口要隘,还保存有古烽燧11座,如苜蓿烽、乱山子烽等。五代 又叫“五代十国”。唐代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定都于开封和洛阳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5个朝代以及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等地的10多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五代并不是一个朝代,而是指介于唐宋时期之间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隋唐时期的玉门关是夯筑,残宽3.5米至4米,残高0.3米至0.75米,南北160米,东西155米,开东、西两门,四周环以护城河。关墙内外散落着大量素面灰陶片、碎砖块、花岗岩石条、残石磨等。

后来,五代宋初的时候,玉门关的地址又移动到了肃州城西35千米至50千米之处,也就是距离隋唐玉门关东边200千米一个叫“石关峡”的地方。

关于玉门关东移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当时河西走廊一带的政治军事形势来看,石关峡的位置正当东面的甘州回鹘与西面的瓜沙归义军政权的分界处,自然成为东西交通的要口;二是与当时第五道的废弃,以及沙州社会长期稳定,沙州及其以西道路的畅通密切相关。■玉门关遗址

第五道虽然驿程较短,可以从瓜州直接到达伊州而无需绕行敦煌,但要穿越400千米的莫贺延碛,极乏水草,路况险恶。■玉门关遗址

反过来,如果由瓜州绕经沙州再至伊州,这个路程相比于第五道远了近50千米,但沿途戈壁沙漠的规模较小,水草条件稍好,行走比较容易。

在宋代初期的敦煌遗书等史籍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瓜、沙州社会安定,穿越河西走廊来往的行旅皆经由沙州而往,而未见有人走第五道的,表明该道已弃之不用了,该道上设置的唐玉门关也随之废弃,被新的玉门关所取代了。沙州 也就是后来的甘肃省敦煌。敦煌四周皆为沙漠戈壁包围,位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端边缘,气候干燥,气温变化大,地面缺少经常性流水,植物稀少矮小,为风沙地貌,因此古时被称为“沙州”。阅读链接在玉门关一带,每年春节,乡村群众都会自发组织各种社火表演活动。社火是我国西北地区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是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社火的规模从几十人至上百人不等。玉门关一带的社火种类多,花样新,既有本地土色土香的传统社火,也有外地的精品社火。神秘的大方盘城河仓城■玉门关复原模型

汉玉门关是最早的玉门关,这里有多处古迹名胜,包括关城遗址、河仓古城、汉长城、雅丹魔鬼城等。人们来到玉门关更多的是凭吊历史,而玉门关周围众多古迹名胜的存在,使玉门关不再单调,大大丰富了玉门关的内涵。■玉门关城遗址

这里的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因此,这座遗址又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小方盘城”。

玉门关遗址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南边有盐碱沼泽地,北边不远处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长城,长城以北是疏勒河故道。

玉门关的关城全部用黄土夯筑而成,面积约600多平方米。西、北两面各开一门,城垣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上宽3.7米,下宽4米,南北墙下宽4.9米。

在玉门关关城的城顶四周,有一条宽1.3米的走道,设有内外女儿墙,即房屋外高出屋面的矮墙。在关城城内东南角,有一条宽不足一米的马道,靠东墙向南转上可直达顶部。城垣 古代围绕城市的城墙,其广义还包括城门、城楼、角楼、马面和瓮城。城门和城墙转角处加厚的墙体称为“城台”和“角台”,其上的建筑称“城楼”和“角楼”。马面是城外附城而筑的一座座墩台,战时便于夹击攻城敌人,有时在城门外三面包筑小城,以加强城门处的防卫,称为“瓮城”。

玉门关遗址四周沼泽遍布,沟壑纵横,长城蜿蜒,烽燧空立,胡杨挺拔,泉水碧绿,柳绿花红,芦苇摇曳,美景与古关雄姿交相辉映,使人心驰神往,百感交集,怀古之情油然而生。■玉门关遗址

在玉门关遗址小方盘城东北10多千米处,有一个遗址叫河仓城,俗称“大方盘城”。据说河仓城建于西汉时期,它是玉门关守军的军需仓库。

河仓城位于东西走向的疏勒河古道旁的凹地上,西面约50米处是一个大湖泊。湖泊水平如镜,蔚蓝透明,岸边长满芦苇、红柳、甘草。

河仓城的东面是深不可测的沼泽地。河仓城建在高出湖滩3米左右的土台地上。因临疏勒河,故称“河仓城”。河仓城是古代我国西北长城边防至今存留下来的古老的、规模较大的、罕见的军需仓库。西汉 (前202年~9年),又称“前汉”,与东汉合称“汉朝”。是我国古代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封建王朝。西汉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共有12帝,历经211年。

河仓城的南北均有高出城堡数丈的大戈壁,戈壁高高耸立,好像是要把河仓城怀抱起来,这使河仓城极为隐蔽。从河仓城经过时,如果不是走到近旁,是很难发现这座仓城的。

河仓城坐南向北,夯土版筑,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32米,南北宽约17米,残垣最高处6.7米,城内有南北方向的两堵墙,将其隔为相等并排的3座仓库,每库向南开一门。

由于历史久远,河仓城的四壁多已颓塌,只有北壁较为完整。墙壁上下置有三角形小洞,上三下五,间隔距离相等。

在河仓城外围的东、西、北三面,加筑有两重围墙。第一重围墙尚有断墙,四角有土墩建筑痕迹,第二重围墙仅存北面的土墩痕迹。

河仓城自汉代至魏晋一直是长城边防储备粮秣的重要军需仓库。当时,把守玉门关、阳关、长城、烽燧,以及西进东归的官兵将士全部从此库中领取粮食、衣物、草料供给,以保证他们旺盛的战斗力。阅读链接班超是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更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英雄人物,而班超晚年在病中等待下诏进入玉门关回故国的寂寞,更是让人感叹不已。班超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但令班超流传千古的还是他西出玉门关,成功经营西域。当年已入中年的班超,带着国家先后配发的几千名囚犯和热血青年,西出玉门关,经营西域20多年,有力地加强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也为西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正是班超几十年的西域寂寞生活,才有了“但愿生入玉门关”的千古佳句。后来,班超的这句诗成了玉门关边塞情结的象征,许多文人在诗中都曾提到这个典故。古关留下的名篇佳话我国上下几千年,有很多的诗人都为玉门关留下了名篇佳作。唐代诗人骆宾王出生于619年,在“唐初四杰”中,骆宾王最擅长七言、五言,他的诗文无论抒情、说理或叙事,都能运笔如舌,挥洒自如。骆宾王曾经因事被贬至西域。来到西域从军之后,骆宾王归心悠悠,写出了“魂迷金阙路,望断玉门关”之句。■骆宾王雕像■山西永济鹳雀楼上王之涣铜像

骆宾王的这一名句就出自他的《在军中赠先还知己》。诗中写道:

蓬转俱行役,瓜时独未还。

魂迷金阙路,望断玉门关。

献凯多惭霍,论封几谢班。

风尘催白首,岁月损红颜。

落雁低秋塞,惊凫起暝湾。

胡霜如剑锷,汉月似刀环。

别后边庭树,相思几度攀。

在这首《在军中赠先还知己》中,骆宾王表达的是对友人思念。五言 也就是五言诗。五言诗是每句5个字的诗体,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五言诗全篇由5字句构成,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在音节上,五言诗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五言诗还可以分为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

王之涣,字季凌,生于688年,是盛唐著名诗人,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王之涣为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他做过几任小官,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

唐代开元中后期,诗人王之涣进入凉州城,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凉州词》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凉州词》又名《出塞》,诗中写道: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的“羌笛”是我国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杨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而广大戍守玉门关的战士,见不到自己的亲人,长年累月地生活在关外。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荒凉寂寞的景象。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表达了王之涣对于战争的厌恶,对即■玉门关石碑将逝去生命的战士的哀叹、无奈。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小方盘城上看玉门关外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玉门关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写道:北朝 是我国历史上与南朝同时代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其中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周等数个王朝。北朝结束了我国从八王之乱起将近150年的中原混战的局面,后世的隋唐两朝都是继承了北朝,又从军事和政治制度等各个领域都沿袭了北朝的制度。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玉门关外风光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凉州词》的第三句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绝句 起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朝,当时都是四句一首,称为“联句”,《文心雕龙·明诗》所谓“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唐宋两代,是中国经典诗歌的黄金时代,绝句风靡于世,创作之繁荣,名章佳什犹如群芳争艳,美不胜收,可谓空前绝后。

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3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王昌龄也是和王之涣同一时期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作品多写边塞、送别,气象雄浑,情意隽永,语言精练生动,音律铿锵悠扬。

王昌龄曾经写过多首《从军行》。《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调名,内容多数描写军队的战斗生活。其中的一首写道: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羌笛 也被称为“羌管”,用油竹制成,竖着吹奏,两管发出同样的音高,音色清脆高亢,并带有悲凉之感。羌笛是我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在唐代时是很常见的边塞乐器。羌笛的音色明亮,清脆婉转,一般用于独奏。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将士在漫长而严酷的战斗生活中誓死杀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强意志和决心。王昌龄以高度的概括描绘了绵延千里阴云惨淡的战斗环境。

诗的前两句直指玉门关要塞,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前两句里一共提到3个地名,雪山,孤城,玉门关。其中的雪山指的是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关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环境。■王昌龄(698年~756年),字少

当时唐代在西、北方的强敌,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一是吐蕃,一是突厥。而“孤城”“七绝圣手”。他早年贫贱,困于农之中的河西节度使的任务,就是隔耕,年近不惑,才中进士。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塞所作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方、北方两个强敌,防御吐蕃,守夫子王江宁”之誉。护河西走廊。吐蕃 7世纪至9世纪时我国藏族建立的政权,是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国,延续200多年,是西藏历史上创立的第一个政权。“吐”是汉唐时期常用来译写北方、西方少数民族人名等的专用字,而“蕃”既是音译,又有“茂盛”之意。

诗中的“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这两句里所暗示的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诗句中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楼兰古城的断壁

诗句的第三句,“百战”是比较抽象的,而“黄沙”两字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暗示出了战斗的艰苦激烈。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被磨灭,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第四句的“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黄沙”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是拥有豪情壮志的戍边将士却并不回避战争的危险和惨烈,为了保卫祖国,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李白所处的唐代时期,国力虽然强盛,但是边塞的战乱却从未消停过。

由于李白叹息着征战将士的辛劳,和将士们家中亲人的思念,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他的一首《关山月》中也提到了玉门关。诗中写道:■玉门关小方盘城李白 (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的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为唐诗的繁荣与发展打开了新局面,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巍巍天山,苍茫云海,一轮明月倾泻银光一片。浩荡长风,掠过几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汉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战匈奴,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很少有人庆幸生还。戍边兵士仰望边城,思归家乡愁眉苦颜。当此皓月之夜,高楼上望月怀夫的妻子,同样也在频频哀叹,远方的亲人啊,你几时能卸甲■玉门关烽火台遗址洗尘归来?

开头4句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描写了将士们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

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渡玉门关而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构成了一幅万里边塞图。“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下,指出兵。青海湾一带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出征的战士几乎没有人能生还故乡。长安 是西安的古称,从西周到唐代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及政权建都于长安。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是我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都城。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是不会停止的。

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将士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被诗句描写得淋漓尽致。李白没有把征人思妇之情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而是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抒发感情。

除去要表达的离愁、反战的主题外,诗的前几句所描写的意境之高远,也为后人所称道。

唐代玉门关有士兵驻守,自然也就有了远在内地思夫的妻子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李白在另一首《子夜吴歌》中的《秋歌》就表达了这一思想: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玉门关遗址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门关征人的深情。只是不知远方的战乱之苦何时才能平息,让良人不再远征,回到家中呢?■玉门关小方盘城

岑参生于715年,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写有70多首边塞诗。岑参的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岑参在《玉门关盖将军歌》里,就曾对玉门关进行过描写:七言歌行 出自古乐府,首创于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兴盛于唐代。七言歌行是一种特殊体例,在诗题中常见有“歌”、“行”的字样,是一类可以配乐歌唱的诗歌体裁。一般句数不定,而每句字数也不是固定的,可以杂以三言、五言句,但是以七言为主。

行年三十执金吾,身长七尺颇有须。

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

南邻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

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

岑参的这首诗主要是写将士的边塞生活,形象地勾画出玉门关坐落在黄沙万里、荒草丛生中的孤独。

戴叔伦生于732年,字幼公,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戴叔伦出生在一个隐士家庭,他的祖父戴修誉和父亲戴昚用,都是终生隐居不仕的士人。边塞诗 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200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2000余首。

戴叔伦年少时拜著名的学者萧颖士为师,他博闻强记,聪慧过人,“诸子百家过目不忘”,是萧门弟子中出类拔萃的学生。

戴叔伦当时身处的唐代,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削弱了唐王朝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吐蕃、回纥统治者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多次派兵骚扰,致使战乱不息,生灵涂炭。

在这种背景下,戴叔伦便写了《塞上曲》,它对于驰骋疆场的将士们是歌颂,也是勉励: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的这首《塞上曲》是一首充满爱国激情的诗篇。

诗的第一句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汉军在阴山的浩大声势,漫山遍野,旗帜翻飞,万千将士严阵以待。第二句写将士们彻底消灭敌人的决心和气魄,反映了他们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和全歼敌人的愿望。■岑参塑像诗的后两句与后汉书的一句诗文有关,在班固的《后汉书·班超传》中,曾有“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之句,来体现玉门关外环境的艰苦。在戴叔伦的这首《塞上曲》中,后两句就是反用班超“但愿生入玉门关”之意,写出了将士们强烈的报国志愿。为了祖国的统一,我们不惜此身,愿杀敌立功,报效祖国,甚至■班超雕像不必活着返回玉门关。

唐代诗人胡曾生于840年,以关心民生疾苦、针砭暴政权臣而著称。《唐才子传》则称赞他“天分高爽,意度不凡”。

后来,胡曾中了进士,每次游览名胜古迹时,都会慷慨怀古,共作了3卷咏史诗。《咏史诗》共150首,皆七绝。每首以地名为题,评咏当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唐才子传》 对我国唐代五代诗人的简要评传汇集,是我国20多位唐代文史学者多年协作研究的结晶,集中代表了世纪唐代诗人群体研究的最高成就。《唐才子传》全书所收近400位唐代重要诗人的生平和创作,并对他们的生平事迹、诗文创作等基本史料逐条考证。

以写咏史著称的胡曾,也去写了赫赫有名的玉门关。他在《咏史诗·玉门关》中写道:

西戎不敢过天山,定远功成白马闲。

半夜帐中停烛坐,唯思生入玉门关。《咏史诗·玉门关》中的定远功成,写的是班超,班超曾经经营西域,有力地维持了汉代朝廷对西域的控制。《咏史诗》 咏史诗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咏史诗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咏史诗发端于秦汉时期,而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

诗的第四句“唯思生入玉门关”也是和班超的那句“但愿生入玉门关”相照应的。

胡曾还有一首关于玉门关的诗《独不见》:

玉关一自有氛埃,年少从军竟未回。

门外尘凝张乐榭,水边香灭按歌台。

窗残夜月人何处,帘卷春风燕复来。

万里寂寥音信绝,寸心争忍不成灰。

和《咏史诗·玉门关》咏史怀古不同,《独不见》表达的是思念。

这两首诗的主题,也正是千百年来关于玉门关的诗作所具有的主题,即怀古思绪。■玉门关建筑遗址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诗篇非常多,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后来尚存9300余首,是我国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在陆游众多名篇佳作中,关于玉门关的有好几首。陆游在一首《塞上曲》中写道:三尺铁如意,一枝玉马鞭,笑把出门去,万里行无前。当道何崔嵬,云是玉门关。方当置屯守,征人何时还?为求收复山河的陆游,一生都对军事要塞的玉门关情有独钟,他的《夜坐水次》再次提到玉门关:房星纵,心星横,北斗高挂南■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斗倾。观,号放翁。生于南宋时越州山阴,即浙江省绍兴。南宋诗人、词人。蓼根熠熠萤火明,苇丛哀哀姑他的诗词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恶声。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我倚胡床破三更,溪风吹衣月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未生。被后人誉为南宋诗词之冠。他的诗《书愤》、《示儿》和词《卜算子·咏玉门关,拂云城,何时连营插梅》等,成为世人传育的佳作。汉旌?

白头书生未可轻,不死令君看太平。

陆游的一生都在为收复山河而努力,然而时局的频繁变迁,使陆游时而为收复山河而战,时而被贬。曲折的人生经历,在他的诗词中有所反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