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肿瘤生殖医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17:51:43

点击下载

作者:石一复 郝敏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妇科肿瘤生殖医学

妇科肿瘤生殖医学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妇科肿瘤生殖医学/石一复,郝敏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ISBN 978-7-117-18447-2

Ⅰ.①妇… Ⅱ.①石… ②郝… Ⅲ.①女生殖器-生殖器肿瘤 Ⅳ.①R737.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321474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妇科肿瘤生殖医学主  编:石一复 郝 敏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邮  编:100021E - mail:ipmph@pmph.com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制作时间:2019年6月版 本 号:V1.0格  式:mobi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8447-2策划编辑:杨洪超责任编辑:杨洪超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主编简介

石一复,著名妇产科专家、学者。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医疗系,1983年破格晋升副主任医师,1988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84年6月1日起,先后担任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浙江省妇女保健院院长及浙江医科大学妇产科学教研室主任,长达14年,为医院发展、学科提升,在国内创立知名度和学术地位作出努力。

曾任中华妇产科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妇女保健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妇产科学会妇科肿瘤学组成员,浙江省妇产科学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妇女保健学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浙江省分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等,曾为浙江省妇产科学及妇科肿瘤学科带头人。目前仍担任全国和省内多个学会顾问,并分别担任《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国实用妇科及产科杂志》、《现代妇产科进展》、《实用妇产科杂志》及《国际妇产科学杂志》等国内20余家期刊顾问、名誉主编、副主编、常务编委、编委及特约审稿人等。先后获部级、省级及厅级科技成果奖50余项,公开发表医学论文、短篇报道等800篇,出版专业参考书(主编或参编)70余部。公开发表科普作品等400余篇,也为全国科普作家。

一贯重视教学工作(大课教学和临床教学),并进行教学改革,对历年部编教材进行评论,并提出修改意见。教学效果优良,均获好评,持续十余年均名列前茅,也获教育部评估专家好评。

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先进科技工作者,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浙江省医德医风高尚医务工作者(全省共6名),全国妇幼卫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中国妇科肿瘤特殊贡献奖”(全国共9名),卫生部七五、八五、九五攻关项目获奖5次,浙江大学“良师益友”等荣誉。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浙江省第一位妇产科学博士生导师,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0余名。2010年受聘为“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妇产科学”的唯一委员。2012年获得首届“中国妇产科医师奖”(全国20名)。

先后赴德国、日本、美国、法国及新加坡等20余个国家进修、访问和参加学术会议。1993年应邀赴中国香港大学玛丽医院进行“子宫次广泛切除术”手术表演和交流。1995年起为中华妇产科学会5人小组成员,与中国台湾妇产科学理事会5人小组多次组织海峡两岸妇产科学术进行交流和互访。

自20世纪60年代末起重点进行妇科肿瘤临床及研究工作,特别是妊娠滋养细胞肿瘤,1970年首创的“三联序贯化学治疗恶性滋养细胞肿瘤”获卫生部奖励,先后进行数十年的系列研究,同时对其他妇科肿瘤、妇科疾病、围生医学、新生儿疾病、计划生育、辅助生殖技术、妇科手术和腹腔镜诊治等均有一定建树。1994年亲自组织并参加“礼物婴儿”和“试管婴儿”工作,短期即获成功,填补了浙江省此方面的空白。

目前仍在省内外各地门诊、会诊、手术、讲学、主持学术交流、担任杂症编辑和撰稿、组稿、著书及撰写科普书文等工作,并赴国外学术交流等。

郝敏,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达尔文大学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57年8月出生,199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1999年9月起担任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主任及妇产科教研室主任,2006年10月担任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

现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性学会性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妇幼保健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妇产科学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内镜学组成员、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理事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山西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学会山西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常务理事、山西省性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山西省妇幼保健协会副会长、山西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山西省女医师协会副会长、山西省内镜医师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山西省医疗控制中心妇科诊疗技术质量控制部主任、山西省重点学科负责人以及首批卫生部四级妇科内镜手术培训基地负责人,并分别担任《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生殖医学杂志》、《中国微创外科杂志》、《现代妇产科进展》、《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实用妇幼卫生》及《山西医科大学学报》等国内期刊编委。

曾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获部级、省级及厅级科技成果奖6项。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上公开发表医学论文、短篇报道等100余篇,出版专业教材(主编或参编)2部,专业参考书(主编或参编)近20部,医学科普书1部。2001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行百佳”妇女荣誉称号及山西省卫生工作先进个人,2006年获山西省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人才,2007年获山西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省级人选及山西省科技创新先进个人,2009年获“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0年授予山西省名医等。至今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40余名。

自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重点进行妇科肿瘤及妇科腹腔镜的临床及研究工作,特别是妇科腔镜。1984年率先在山西省开展了腹腔镜下激光术治疗妇科疾病,填补了山西省妇产科学的许多空白。1992年“妇科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荣获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近年来在山西省内率先开展了很多高难度的妇科内镜四级手术,推动了山西妇科内镜的发展。近20年来一直致力于宫颈癌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研究。针对妇科恶性肿瘤,采用分层、个体化治疗,形成以手术、化学治疗为主,综合放射治疗、生物及内分泌治疗的肿瘤综合治疗体系,积累了丰厚的临床及科研经验。副主编介绍

林俊,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57年10月出生于杭州,1982年12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原浙江医科大学)。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浙江省女性生殖健康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担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妇科内镜学组委员、华东妇科内镜学组副组长,浙江省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微创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妇科内镜学组组长、浙江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产前诊断中心主任和浙江省围产保健协作组组长,及《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和《现代妇产科进展》等7种杂志编委。参与全国妇科内镜诊治规范的制定和卫生部规划教材五年制《妇产科学》第七版编写。主编、副主编专著2部,并参与著书5部。

长期从事妇科临床和基础研究及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妇科内镜的基础和临床。为浙江省妇科内镜学科带头人,主持开展的宫腔镜下电切手术,填补了浙江省内空白。承担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浙江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率领研究小组在CO气体对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凋亡的负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子宫2内膜异位症的基因多态性分析、腹腔微环境调节及子宫内膜细胞迁徙的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先后在国内外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SCI源期刊论文近20篇。研究成果: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和癌变机制及临床特征研究,获2005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白细胞介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获2007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的生殖技术创建、体系优化与临床推广应用,获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四)。迄今已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30余名。

李娟清,副主任医师,原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英文临床医学专业(六年制),毕业后就读于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获妇产科学硕士学位,后又获博士学位,一直从事妇产科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擅长于妇科肿瘤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的诊断和治疗。先后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共发表论文、论著及述评40余篇,其中包括多篇为SCI及IM论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编译、综述、译文及专题讨论约10余篇。担任副主编及参编《子宫肌瘤现代诊疗》、《外阴阴道疾病》、《葡萄胎、绒毛膜癌及相关疾病》、《输卵管疾病》、《实用妇产科诊断和治疗技术》、《子宫体疾病》及《妇科手册》等妇产科专著8部及参与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教材《子宫内膜疾病的新进展》的编写。2004年和2007年两次参加《FIGO妇科恶性肿瘤分期及临床实践指南》(第二版和第三版)的编写。另外参与妇产科科普书籍的编写,分别担任主编、副主编和编者。主持和参与多项省级及厅局级有关妇科肿瘤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等课题研究。序

当我拿到石一复、郝敏两位教授主编的《妇科肿瘤生殖医学》的目录和书稿时,油然而生出强烈的兴奋和感慨!一则是这样的中文专业书尚没见过,著者真是独具匠心、独出心裁!二则石教授壮心不已、勤奋不怠!

我常说,产科学是妇产科学的基础,生殖内分泌学是妇产科学的内科学基础,妇科肿瘤学是妇产科学的外科学基础(当然,生殖内分泌学也有外科技术,妇科肿瘤学也并非只做手术)。而将两者结合起来,拓展开来,就成了一个广泛、深入的主题,一手新颖、实用的临床实践与基础医学领域。

首先,妇科肿瘤生殖医学是个重要的命题,是肿瘤问题、是生殖问题、是妇产科问题、是健康问题,甚至是民生问题。其次,它是多数妇科肿瘤医师、生殖医学医师,甚至妇产科医师都尚不能将其结合、运用得好的问题。越是专门家,越容易出现偏狭;而越是专门家,则越应该避免偏狭。另一方面,即使都懂得一些者,又嫌浅尝辄止,缺乏深入。因此,弥补缺憾、填平沟壑实属必要,无论对个人成熟,抑或对学科发展都有裨益。再者,我也赞同著者的意见,这部书不是单纯将妇科肿瘤和生殖内分泌合并起来,而是涉及多个学科、多点专业、多种技术及多项诊断治疗交叉的整合医学。

我有一个逛书店的习惯或癖好,医院对面的三个医学书店,每月要去两次,东四的三联书店每月要去一次。那么多医学新书(包括妇产科学)出版,像看到新绿、新花、新果实,令人欣喜;那么多各种各样的文史哲书问世,像看到新城、新景、新江山,使人振奋。于是,我彷徨变成了一个少年稚童,会如饥似渴、会流连忘返……

我也写了一些书,也为别人的著作写了不少序,最近居然要出版一本我的序言集了。不知曾几何时,我只会写序,不会写书了!但坦诚的说,我写序虽然有时是遵命而为,但并非应酬应景之举,而是用心用情之作。当然,我也从中学习很多。几年前,我为石教授的《子宫颈疾病》作序,曾预言“一石定会激起千层浪”,果然一言中的,石教授又写了很多书,妇产科学的专著也如雨后春笋,呈现一片兴旺发达、生机勃勃的景象。

感谢石一复、郝敏两位教授献出好书,献出心血,让我们分享知识、技术和品质、精神!是为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 教授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总编辑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会长2014年1月前 言

世界卫生组织(WHO)2012年指出,不孕、肿瘤及心血管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其中不孕和肿瘤与女性关系也甚为密切。女性人体除可患各种肿瘤外,更有女性独特的生殖道的妇科肿瘤与女性生殖健康息息相关,涉及性、孕育、不孕不育、各种妊娠(早、中、晚、产褥期)与肿瘤的相互关系、诊断和治疗、生育功能的保存、各种治疗对卵巢内分泌、孕育和不孕不育的利弊影响、辅助生育技术的应用及其与妇科肿瘤碰撞和“擦出火花”——形成新的妇科肿瘤等转化医学问题。此外,妇科肿瘤患者的避孕和计划生育问题、肿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对下一代健康和生长发育及下一代的孕育功能等一系列问题,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出现,有些已逐被熟知,有的尚未被重视或尚未考虑到,但这些已是回避不了的现实问题。对医务人员、患者、家属和社会均必须正视,因为这也是关系到医学的进步和发展、医学人文关怀、患者和家庭的生殖健康、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以及人类健康素质的大问题。

国际上已逐步在形成“肿瘤生育学”的雏形,2007年Woodruff和Snyder编辑出版第一本肿瘤生育学——Oncofertility,标志着肿瘤生育学成为肿瘤学中的一个分支和新型、多学科交叉的亚临床学科。

妇科肿瘤(良性、交界性、恶性、癌前病变、恶变及良性病变具恶性生物学行为等)主要位于女性生殖系统(外阴、阴道、宫颈、子宫、卵巢及输卵管),与生殖的关系尤为密切。近年虽在相关书籍、杂志及专业会议中也涉及相关问题,但尚无一本较全面论述妇科肿瘤生殖医学的专著以飧医务人员、患者、家属和相关学科人员。为此,我们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深感必须有一本《妇科肿瘤生殖医学》的专著。查询国内外资料后发现本书尚属首本这方面的专著,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同行和相关学科的人员能引起重视,并能逐步紧跟国际步伐,对妇科肿瘤生殖医学的重视和发展起促进作用。《妇科肿瘤生殖医学》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妇科肿瘤合并妊娠问题或保留生育功能的问题,因涉及妇科良性、恶性肿瘤、交界性肿瘤、癌前病变、恶变的妇科肿瘤与生殖健康的许多问题,具体涉及妇科、围产医学、计划生育、妇女健康、生殖健康、生殖内分泌、生殖医学、小儿妇科、诊断学、治疗学、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及性医学等许多交叉学科问题。

本书分总论和各论两大篇,由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被称为“良性癌”,本身具有良性疾病恶性生物学行为,易出现包块、结节,常与妇科恶性肿瘤难以鉴别,也有分期,也有不典型病变和恶变,国内外也常将本病列入妇科肿瘤范围之中论述,所以本书对该病也有专门章节叙述。有关乳腺肿瘤及相关问题虽与妇科也有关联,但以往及现今国内外均大多仍属外科范畴,又因国内现今妇产科专科医院或各级妇女保健机构在近十年也开设乳腺科,但总体水平与综合性医院和外科范围内的乳腺肿瘤、乳腺科仍有较大差距,故本书未予列入。本书也对女童及青少年女性如何保护卵巢和生育功能,辅助生育技术与妇科肿瘤的关系等予以叙述。

愿此书能对妇产科、妇科肿瘤、生殖医学及相关交叉学科医师有所裨益;又能为妇科肿瘤患者和家属有所参考;对《肿瘤生育学》或《妇科肿瘤生殖医学》的形成和确立能起到促进作用,这是我们全体编写人员的共同愿望,但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又是首次在国内撰写此书,考虑问题会有很多不全面和疏漏,也会有许多不足或错误之处,望各位读者不吝批评和指正,以容日后修正。石一复 郝 敏2014年1月第一篇 妇科肿瘤生殖医学的相关问题第一章 绪  论

2007年世界上有了一本肿瘤生育学——Oncofertility,此后主编之一Woodruff于2010年和2012年再与其他主编合作出版了Oncofertility(第2版)及《肿瘤生育与医学实践》,共三本有关肿瘤生育的专著。但三本专著主要内容是对男性、女性年轻肿瘤患者的生育保存问题作概述性的阐述,另外均为伦理、法律、社会学、宗教和医学的关系等内容。而对男性、女性具体各种肿瘤的相关生殖保留提及甚少或几无阐述。有关女性主要是对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后卵巢功能的影响和冷冻保存卵巢组织、卵子、胚胎等技术的内容,对临床各科具体的各种肿瘤的生殖医学未作重点阐述,此对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仍有意犹未尽之感。此外,至今也尚未见国内外有专门的妇科肿瘤生殖医学的专著。

国内有关妇科肿瘤的保守性手术、妊娠有关问题、保留生育功能及相关辅助生育技术等专题研讨近年在各种会议和杂志上也虽有散在讨论和报道,但未能对妇科肿瘤的生殖医学进行全面研究论述。临床上妇科肿瘤应包括良性、恶性、交界性及恶变倾向等多种,在年轻或生育年龄妇女中也较常见,某些恶性肿瘤也有年轻化倾向。随着治疗模式的变迁,既要治愈肿瘤,不能均“一刀了之”,又要保护卵巢内分泌功能和(或)生育功能以及提高生活质量,这是从救命到更美好的追求。同样,妇科肿瘤生殖医学不单纯包括肿瘤合并妊娠或保守性手术等问题,还涉及多学科等诸多问题,各级医师在原有本专业范围内的诊治外,也更要求对妇科肿瘤与各交叉学科的关系和肿瘤生殖医学问题等进一步深化认识,既在常见的诊疗过程中注意微细,又要考虑患者的生殖医学和生活质量问题,紧跟学科发展和转化医学的进展。

妇科肿瘤生殖医学(The medicine of gyn-oncology and reproduction)是指妇科肿瘤与生殖相关的多方面的广泛问题,与妇科肿瘤生育学(gynecologic oncofertility)有些相似之处,但包含更多的内容,更为广泛,具体如下:

1.妇科肿瘤不能单纯理解为妇科恶性肿瘤,还应包括妇科良性肿瘤、交界性肿瘤、恶性肿瘤、癌前病变及恶变倾向的疾病。妇科良性肿瘤也应包括在诊疗和研究范围之内,不能不重视,更不能排除在妇科肿瘤学范围之外,而仅考虑恶性肿瘤。

2.妇科肿瘤不仅是指成年期,还应包括小儿和老年妇科肿瘤。妇科肿瘤生殖医学重点是特定的指向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女性和生育期年龄的女性,甚至还有胎儿期肿瘤的处理,就卵巢功能而言还涉及老年期。

3.妇科肿瘤生殖医学涉及妇科、围产医学、计划生育、肿瘤、生殖医学、内分泌学、小儿妇科、泌尿生殖学、病理学、手术、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微创、肿瘤整形学、性、精神卫生、心理、生理、伦理、法律法规、宗教、社会学、经济、医疗政策及医疗管理等学科和管理。也涉及生殖健康问题。

4.妇科肿瘤生殖医学有医疗和治疗原则、规范化、个体化、人性化、人文学及患者与家属的充分知情同意,知晓成功与复发,再手术风险等实际问题,实施前、中、后均须充分评估,术后严密随访。

5.妇科肿瘤生殖医学为解决妇科肿瘤生存者的孕育问题与辅助生育技术关系密切,除目前常用的辅助生育技术之外,还与促排卵、精子库、卵子库、胚胎库、卵巢组织冷冻保存及其移植等技术等进一步衍生和发展的新技术密切相关。此外,由于辅助生育技术又可个别或部分诱发妇科肿瘤的相互关系,有关因素以及辅助生育技术后对成功妊娠者的围产问题(多胎妊娠、出生缺陷、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增加手术产及低体重儿等)以及子代影响等研究和知情认识也不容忽视。

6.妇科肿瘤生殖医学中有关卵巢功能保留和(或)生育功能保留,是指对女性不同年龄段、生育要求、肿瘤组织学类型、细胞分化、期别、原有与治疗后生育功能、有无不孕因素、自行要求及肿瘤诊治原则等应综合考虑。

7.手术、化学治疗及放射治疗医师对妇科肿瘤患者治疗术前、术中、术后对保护卵巢功能和(或)生育功能的观念、认识、理论水平、实践技能及医疗设备条件等均应与时俱进。

8.妇科肿瘤生殖医学,尤其是妇科肿瘤生存者的孕育及相关系列问题,宜建立妇科、围产、肿瘤和生殖学科等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联合门诊,更有利彻底治疗肿瘤和(或)生殖健康,实现从救命到更美好的追求、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的尊严。

综上所述:妇科肿瘤生殖医学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如何调节卵泡生长和卵母细胞的成熟,如何使卵子和卵泡被保存而不被损害。

2.新的政策和实践,政府调控(法律、伦理、保险及食品药物机构管理等)。

3.妇产科专家、生殖内分泌专家及肿瘤学专家对肿瘤与生殖的知识以及患者的文化水平等。

4.信息弥补和完善(专业和医学科普语言的统一)。

5.癌症后选择保留生育的迫切要求(在第4~5之间又有健康讨论,形成社会和自身的统一,社会、社团、教育、契约、可信的权威性的方法手段的健全、可信度的支持和平衡)。

6.父母、家庭、癌症生存者和丈夫的急迫要求。

7.科学共识和新的观念或措施。其中对肿瘤生殖医学主要是围绕1、3、5要点,其间又有相应的相关问题,涉及四大环节:①医师对妇科肿瘤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相对权威性的依据,以及卵巢生物学和冷冻保存、生育和辅助生育的学科发展及其新观念和措施,多学科医师的联合研讨;②癌症生存者、家庭及丈夫的迫切要求;③信息知识、教育文化程度的提高,健康普及,交流沟通,知情同意;④政府部门相关政策实施、调控、法律、伦理、保险和相应卫生机构的管理。

所以绝对不能违反医疗原则而无原则的迁就,任意扩大范围或随意以不利或牺牲患者的所谓“创新”。

必须反复与患者和家属沟通知情同意,知晓利弊,实施中根据实情,实施后严密随访,随时修正方案,做到慎之又慎,一切以患者利益和安危出发,真正使妇科肿瘤生殖医学与生殖健康密切结合,有利学科发展和造福人类。(石一复)第二章 妇科肿瘤对生殖医学的影响

妇科肿瘤对生殖医学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随着医学水平的进步,诊断技术的发展,能及早于癌前病变或早期恶变或交界性肿瘤即作出诊治,做到防癌于未然,及时治疗,阻止癌症的发展,又由于微创技术,保守型保留生殖功能手术措施等对良性妇科肿瘤者的孕育功能影响相对小一些,对妇科恶性肿瘤生殖医学问题也逐渐受到重视。由于治疗方法更新,对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等提高这些患者生命质量技术措施(手术、化学治疗及放射治疗等)均有一定改进,尤其对年轻患者的心理问题,保留生殖、性和内分泌功能问题,以及治疗后的康复问题,均有所考虑和采用一些措施,包括手术改进、放射治疗改进和化学治疗改进等,使这些妇科肿瘤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提高,对其生殖问题也均有所裨益。但妇科肿瘤患者的生殖医学问题,与正常人相比,肯定有一定影响。

妇科肿瘤对女性健康,甚至生命会造成很大威胁,对患者自身及其家庭会产生心理和精神上的巨大冲击和压抑,尤其是女性。因女性生殖系统对女性特征、母性天性及性活动等也会产生家庭和社会问题。

妇科肿瘤患者与患其他部位肿瘤患者一样,必须在治疗和治愈的同时,考虑生命质量问题。肿瘤的治疗生物学意义是要求肿瘤消灭和生命延长,已不再是肿瘤(癌症)治疗的唯一目的,生命质量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治疗目的之一。生命质量包括:①身体状况:包括肿瘤存在与否,监管和形态状况,有无症状;②功能状况:包括活动能力、自我照顾能力、认知能力、性功能及生育功能,后两者是影响妇科肿瘤者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③心理状态:包括正向心理(有希望和被爱的感觉)和负向的心理(抑郁及焦虑等);④家庭/社会/经济状态:包括家庭、伴侣、同事、朋友关系及所提及支持程度,社会支持和社会就业,休息和娱乐条件,医疗费用等。

妇科肿瘤患者与生殖医学的相互关系也正与上述生命质量包括的内容息息相关,具体来说妇科肿瘤与生殖医学的相互关系包括如下几个内容:

1.解剖结构改变、器官损伤或缺如

妇科肿瘤可位于女性生殖器官各个部位,因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等使女性生殖器官部分或全部丧失,影响女性生殖器官的功能,即使有正常的性功能和性生活也会对生殖功能产生影响,致不易受孕、不孕、不育,即使受孕易致流产及早产等发生。常是因阴道、子宫、卵巢及输卵管等受损或切除之故。

2.女性生殖器官功能影响

手术、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等影响阴道长度、扩张、弹性及阴道分泌物减少;卵巢血供减少、功能下降或功能丧失,放射治疗致卵巢损伤;输卵管缩短、粘连、扭曲影响蠕动功能,破坏输卵管纤毛摆动,影响输卵管通畅和功能,易影响孕育及内分泌功能和性欲、性功能等。

3.性功能影响

性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性活动是给人类带来爱、欢愉、温暖、激情和生活的动力之一。健康和谐的性活动提高生活质量,也是人类生殖的主要组成部分(当然现今可采用辅助生育技术)。女性随着妇科肿瘤发生及其心理伤害,形体损毁,机体不适,性生活困难、疼痛或不能对女性生殖带来不利,甚至性功能损伤。在妇科肿瘤患者群体中,约90%左右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性功能损伤。由于中国女性的腼腆,很少会谈论妇科肿瘤各种治疗后的性问题。因为性问题有其特殊性和隐蔽性,患者不顾或难以启齿;医务人员本身缺乏对妇科肿瘤各种治疗后的性知识或未予全面认真思考;此外有关妇科肿瘤各种治疗后患者本身性及性功能问题,以及配偶间性功能等问题个体化较突出,且也无或少有行之有效的可遵循标准,所以妇科肿瘤患者和配偶的性问题与生殖密切相关。已证实性功能损伤是妇科肿瘤者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且性功能损伤不像其他副反应基本可恢复,而性功能损伤可持续到治疗后,甚至多年也不能恢复,常表现为很少有或无性欲,即使有性生活,频次明显减少,超过了年龄因素而引起降低,或性交困难和疼痛。主要可有性欲改变(性欲低下及嫌恶),性唤起障碍,性高潮障碍,性交疼痛,阴道痉挛等。妇科肿瘤患者因手术、化学治疗及放射治疗等引起性功能损伤外,还受心理、年龄、治疗部位、治疗手段及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影响,但不论如何,因性欲降低,性功能损伤,即使保留卵巢功能和生育功能,其对受孕率及生育率均有影响,即使妊娠其流产、早产、胎儿生长发育障碍、死胎、死产或出生缺陷率均较正常妇女明显增加。

4.妇科肿瘤患者对做母亲角色的衡量

对女性来说生殖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在治愈妇科肿瘤、保存生命、持有良好生命和生活质量与能否孕育之间在医生劝告、知情同意、遵守妇科肿瘤治疗原则、医疗条件和经济状况等多方考虑后应有明智的抉择。切勿丧失原则和实际病情,随意以大生命换取现存或未来可能的小生命,如此考虑生育实不提倡,只是对早期宫颈癌、早期子宫内膜癌、卵巢生育细胞肿瘤和妊娠滋养细胞肿瘤者,符合条件者才可考虑。

5.妇科肿瘤对生殖的影响

临床上常有妇科肿瘤致女性不孕不育,主要因解剖结构改变,子宫、宫腔肿瘤占位性病变,影响输卵管和卵巢功能,或伴有压迫、炎症、转移及扩散等;临床也常见有妇科良性或恶性肿瘤合并妊娠者,虽可发生流产、早产等,也有足月妊娠者;也可出现阴道流血、前置胎盘、子宫不全破裂和子宫破裂、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增多,胎儿生长发育受限或出生缺陷者,临床也增加手术产或产时产后出血几率。

6.妇科肿瘤合并妊娠对母体的不利影响

若患者妇科肿瘤又同时合并妊娠,常见发生并发症,主要是肿瘤增大迅速,易发生扭转,变性(良性变或恶性变),易发生破裂、扩散及感染。影响宫内胎儿生长发育,胎位异常。也易发生急腹症和增加手术产机会,更是因妊娠时促使肿瘤发展,恶变扩散等对预后影响。所以不论良性或恶性妇科肿瘤合并妊娠,均应作为高危妊娠对待,产前检查和诊断尤应重视。对母体、胎儿和妇科肿瘤本身这三方面均应全面综合考虑,会诊、讨论或决定胎儿去留、何时终止妊娠以及采用何种终止妊娠方式,同时对妇科肿瘤作出恰当处理,根据妇科肿瘤组织学类型、细胞分级、肿瘤生长部位和范围作根治或保守性手术等。若终止妊娠,患者又年轻则还应综合考虑可否保留卵巢功能和生育功能问题。

7.妇科肿瘤合并妊娠对胎儿安危的影响

罕见妇科肿瘤合并妊娠时癌肿会转移至胎儿:如双胎妊娠之一葡萄胎,其又有完全性和部分性之分,若为双胎妊娠之一合并部分性葡萄胎,则胎儿大多不能存活,且胎儿易有出生缺陷。妊娠合并绒癌常使母婴受累,有时是由于先发现胎儿患绒癌,再进一步检查母体和胎盘,才发现母亲患绒癌。

妇科肿瘤患者更关心治愈后的生殖能力,这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存、生命质量,而且能否生育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和谐,70%的卵巢癌患者有生育要求,30%乳腺癌患者希望恢复生育能力,女童癌症患者成年后的生育能力状况,对生活质量有决定性影响。

目前患者、家属对保存生殖能力有要求,但对相关知识知之甚少或完全不知,妇产科医师,甚至癌症专科医师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女性妊娠期患癌误诊率高,绝大多数怀孕期间肿瘤被确诊已属晚期,主要因妊娠的生理变化及症状掩盖而致医师误诊。另一原因是由于妊娠,医生和患者常考虑特殊检查对胎儿的不良影响,未能采取果断有效检查方法。此外,对于年轻患者,有家族遗传因素常是致病主要原因,此类人群在孕前应针对性筛查,以及早发现肿瘤。

需通过普及生殖知识、保存生殖知识及提高相关医师的认识、意识,开展医疗咨询、知识普及及医学继续教育,有利于妇科肿瘤生殖医学的指导和规范妇科肿瘤生殖医学的有效和安全实施。

妇科肿瘤对生殖医学的影响,是临床必须考虑的实际问题,但还应有相关多学科医师的集体努力,争取为部分合适者保留其生殖功能。(石一复)第三章 妇科肿瘤与不孕不育的相互关系

妇科肿瘤,包括良性、恶性、交界性、癌前病变及恶变者,在临床上常见。女性患妇科肿瘤后是否会影响生育问题备受关注,涉及会影响孕育吗?治愈后可否孕育?对妇科肿瘤有什么影响?对患者生存期有无影响?对子代有无影响?妇科肿瘤的各种治疗对孕育的影响等一系列实际问题。

妇科肿瘤患者的孕育也涉及患者本人能否完成做母亲的角色,也是对家庭成员、成分关系的多元化及其传统的家庭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挑战,甚至会使家庭和(或)社会现象陷入尴尬和困境,也会引起影响夫妻的感情、心理负担或心理疾病,小孩也会受周围环境的歧视、压力等。有关妇科肿瘤患者即使治愈后已孕育,但孩子出生后夫妻离异,或因妇科肿瘤后不孕、不育而离异者也均不在少数。所以妇科肿瘤的孕育问题对患者本人、配偶、家属和社会均会有影响。

有关如何保护妇科肿瘤患者的孕育在本书许多章节均有详细叙述,本章节就妇科肿瘤者与不孕、不育的相互关系问题作阐述。

众所周知,不孕与不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结果,妇科肿瘤者也同样存在不孕和不育这两种不同情况,其原因可归纳如下,供临床医师、患者和家属等参考,可对医患如何认识和处理好相互的关系有益。

1.妇科肿瘤对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结构影响所致不孕不育 妇科肿瘤主要生长在内外生殖系统,因肿瘤生长、侵蚀使子宫的宫腔变形、子宫容受性改变、收缩功能异常、出血及感染等;卵巢结构破坏、正常组织减少,影响卵巢生殖内分泌功能、卵巢功能下降、卵泡数减少、凋亡、储备功能下降,或卵巢与周围组织粘连,影响排卵等;输卵管与周围粘连,管腔积液,输卵管变形,影响蠕动功能等。严重者使子宫、卵巢及输卵管严重粘连成团或块,不易分清,完全失去其原有的形态与功能,均可造成不孕或不育。即使受孕后也易致流产、早产等发生,甚至不易或不会受孕而致不孕不育。

2.妇科肿瘤本身对女性生殖系统的侵蚀、扩散、破坏及转移,特别是患有恶性妇科肿瘤患者,除造成如上述解剖结构异常外,更因手术、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等对孕育造成的不良后果致不孕不育。

3.妇科肿瘤的治疗中以手术治疗为主,常会切除子宫(次切、全切,甚至广泛切除)和(或)卵巢(单侧或双侧)。即使部分切除或肿瘤剥出,均影响卵巢功能(卵泡数减少、储备功能下降或及早丧失)和(或)输卵管(失去正常精卵受精结合和运送功能),使正常女性孕育的主要器官及功能丧失而致不孕不育。

4.妇科肿瘤患者腹腔内环境的改变 常由于腹水量增加,甚至大量腹水,产生许多影响孕育的细胞及因子,如巨噬细胞、前列腺素、内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及蛋白酶的变化,均可影响排卵、精子、胚胎及输卵管功能,也会致不孕不育的发生。

5.妇科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改变 主要是体液免疫(全身免疫)改变,抗子宫内膜抗体、抗粘蛋白抗体及自身抗体改变;细胞免疫(局部免疫)改变,卵泡和腹腔液中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异常,白介素和NO酶改变,均会抑制精子活动、卵子成熟,产生胚胎毒性及抑制胚胎的种植等致不孕不育。

6.妇科肿瘤患者手术致粘连 术后粘连由手术创伤导致,组织与器官之间的纤维素束形成,可引起不同后果,如腹痛、不孕不育、性交痛、性交困难及排便异常,也可发生肠梗阻等。女性继发不孕中20%~40%与手术粘连有关。除与疾病本身所致因素外,主要与医师操作仔细、轻柔,有无使用防粘连因子,术中出血,减少烧灼时间、次数及吸出烧灼后雾化组织和气体、渗出物,腹腔镜手术时减少气腹压力和气腹持续时间,减少感染风险,防止组织干燥,有限使用缝线,避免异物残留,使用干纱布和海绵,剖腹探查时使用无淀粉的乳胶手套等因素有关。凡因手术或器械使浆膜面损伤均有可能造成各种不同程度的粘连,易致术后不孕不育,即使是良性妇科肿瘤也同样出现。

7.妇科肿瘤化学治疗所致不孕不育 化疗药物对女性卵巢功能和对男性患者精子的影响,化疗药物对染色体的影响已皆知,特别与不同化疗药物、总剂量、用药时间长短及年龄等密切相关。化学治疗常使女性月经紊乱,产生无排卵性月经,影响卵泡、卵子成熟及排卵等,甚至储备功能下降,绝经年龄提前,甚至年龄很轻的女性发生卵巢早衰,也影响性功能和夫妻感情,凡此种种,当然易致不孕不育。

8.妇科肿瘤放射治疗所致不孕不育 凡因妇科肿瘤须放射治疗,或其他各科女性患者,小儿妇科肿瘤、血液科女性肿瘤患者,甚至男性生殖器肿瘤患者,或男童幼年血液科肿瘤等因放射治疗均易致日后不孕不育。幼年者因放射治疗对女性内外生殖器的发育会受影响,对子宫、卵巢、输卵管、外阴及阴道的发育易受损,常可致发育不良,育龄女性对卵巢内放射性损伤影响卵巢内分泌功能、卵泡、卵子发育、储备功能下降及子宫容受性下降,即使放射治疗前做卵巢移位或卵巢组织冻存等术后移植等对相对时间内卵巢内分泌功能有一定维持作用,但对孕育均有影响,易致不孕不育。此外,放射治疗对染色体的损伤、易畸变,对不孕不育也有影响。

9.妇科肿瘤患者因手术、化学治疗及放射治疗等治疗后内生殖器官的血供、子宫动脉静脉卵巢支及栓塞治疗后血供均受影响,对卵巢功能、储备功能及卵巢早衰等均会有一定影响,国外已将栓塞治疗作为卵巢早衰的因素之一考虑。均对妇科肿瘤者的孕育有一定负面影响。

10.宫颈功能不全 对子宫、宫腔内及宫颈的一些良恶性肿瘤,或癌前病变等常可通过各种宫颈直接或间接处理,如刮宫、引产、锥切、LEEP及宫颈肌瘤剔除等可致宫颈功能不全,可致流产或不育等。

11.性与性欲对不孕不育的关系 主要因卵巢内分泌功能影响,外阴、阴道肿瘤治疗可能致阴道缩短,性活动时分泌物减少,放射治疗后放射性阴道炎的发生致性交疼痛、不适、困难,患者本身对肿瘤治疗后的顾虑、心理因素、丈夫对妻子的爱惜或心理因素,均会影响性欲、性交频率减少等而造成不孕不育,因正常育龄妇女夫妻生殖能力是0.15~0.2/月,随年龄而下降。而妇科肿瘤因疾病、各种治疗等造成的多方面改变,孕育机会当然更为减少。

12.宗教、民族因素 对任何多民族、多种宗教信仰的国家和地区,目前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对妇科肿瘤患者的孕育有不同的见解,是否要继续孕育均有宗教教义和民族特点考虑。

13.年龄因素 年龄与卵泡数、生长、发育、衰退、耗竭、卵巢储备功能、卵子质量及孕育功能直接有关。现代女性婚育推迟,若又因患有妇科肿瘤,又经过各种治疗,当然影响孕育,易致不孕不育。

14.妇科肿瘤患者原有的不孕不育因素,又因妇科肿瘤各种治疗的影响,更增加了不孕不育因素,使不孕不育发生率升高。

15.丈夫或配偶的不孕不育因素 有些妇科肿瘤患者经治疗后并不影响卵巢功能,但因为丈夫或配偶有精子数量、质量或男性生殖器疾病及其治疗后男性生殖率下降或丧失,因而致不孕不育。

综上所述,妇科肿瘤患者易致不孕不育的原因涉及子宫、卵巢、输卵管、宫颈功能、各种妇科肿瘤治疗、性及性功能、精神心理因素,以及原有不孕因素等造成不孕不育,即使怀孕,但也因流产、早产致原发不孕不育增多。上述各种因素又相互关联,更使得妇科肿瘤患者不孕不育原因复杂化。所以临床医师、患者及家属等均因知晓和有思想准备,更应有正确认识和理性对待,尤其是丈夫或配偶、家庭人员等均应予以同情、关怀,切忌做出使患者心灵备受创伤和绝望的各种言行;丈夫或配偶、亲属也应从亲情、道德、伦理及人文修养等予以关爱;当然,患者身体条件允许,医疗和经济条件许可,可求助医师解决不孕不育问题,正确对待患者的不孕不育问题。(周怀君 石一复)第四章 妇科肿瘤相关的内分泌第一节 卵巢肿瘤与内分泌

卵巢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可引起许多内分泌变化,包括正常的和异常的。异常的内分泌失调临床上一种表现是卵巢长有肿瘤后性激素(雌激素或雄激素)的分泌过多,另一种表现是性激素以外的激素分泌过多。前者性激素分泌过多的原因为:①卵巢上出现肿瘤后肿瘤细胞直接分泌性激素;②肿瘤细胞本身不分泌激素,而是其间质分泌性激素;③肿瘤组织代谢血中的其他激素变成雌激素或雄激素。

临床上常有卵巢肿瘤合成性激素,其可无卵巢外代谢而使临床上表现为其代谢产物的作用而不是肿瘤本身产生的激素作用,如肿瘤分泌的男性激素雄烯二酮被卵巢外脂肪组织转化成雌酮,因此临床表现雌激素过高表现,而不是男性化。又如卵巢颗粒细胞瘤一般表现雌激素水平过高的现象和体征,但偶尔也有男性化表现,因这类卵巢肿瘤主要是依据病理形态而并不是临床表现。一、分泌激素的卵巢肿瘤(一)性索-间质肿瘤

包括卵巢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睾丸支持细胞瘤-间质细胞瘤、两性母细胞瘤、硬化性间质瘤及环管状性索瘤等,这类肿瘤占分泌激素肿瘤的极大部分。

这类肿瘤命名繁多,根据肿瘤细胞形态和内分泌功能的不同,又分为女性化和男性化肿瘤。由于体腔上皮及中肾上皮形成性索,性索又进一步分化成颗粒细胞及睾丸支持细胞,它们是上皮性的;而卵泡膜细胞和睾丸间质细胞则来自间质,是间质性的,因此这类肿瘤称性索-间质肿瘤。但对这样的命名,尚有争论。

实际在病理诊断上还有一定的困难,如对分化较差的肿瘤,很难区别它们是女性化颗粒卵泡膜细胞瘤还是男性化睾丸支持细胞-间质细胞瘤。因较幼稚的性腺细胞常向两极分化,而且肿瘤形态有相似之处,如管状颗粒细胞瘤与睾丸支持细胞瘤不易区别;黄素化的卵泡膜细胞又与睾丸间质细胞相似。真性肿瘤与增生性病变难以区别,如卵泡膜细胞瘤和卵泡膜细胞增生症不易区分。

1.颗粒细胞瘤

属低度恶性,肿瘤中等大小,椭圆形,光滑成分叶状。切面实性,肿瘤有囊性变,伴出血坏死。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在死胎及80岁以上的老妪中均有发生,一般多见更年期,平均年龄45岁,常有雌激素过度分泌的临床表现。发生在生育年龄妇女,雌激素可致月经过多,或者雌激素水平过高的闭经。发生在儿童则有性早熟第二性征出现,子宫出血等。肿瘤可使绝经妇女出现子宫增大,绝经后子宫出血。

大多数患者表现为高雌激素,颗粒细胞不论是正常或肿瘤,一般不产生雌激素,因细胞内缺乏光面内质网及线粒体,致缺乏合成雌激素的酶;颗粒细胞所产生的高雌激素主要是靠卵泡膜细胞及间质细胞合成的雄性激素,颗粒细胞中的芳香化酶使雄激素转为雌激素,所以颗粒细胞中也有些表现男性化颗粒细胞瘤。

2.卵泡膜细胞瘤

属良性,肿瘤中等大小,质坚,实质,切面均质,淡黄色。卵泡膜细胞有合成类固醇激素能力。非肿瘤性卵泡膜细胞多合成雄激素,而肿瘤患者却表现为女性化,因雄烯二酮在卵巢外的脂肪组织中转变为雌酮之故。约有10%的卵泡膜细胞瘤表现男性化,因肿瘤的黄素化细胞或含有间质细胞产生的雄激素未被周围脂肪所转化。

3.睾丸支持细胞-间质细胞瘤

属低度恶性,又称睾丸母细胞瘤,肿瘤中等大小,表面光滑呈分叶状,切面实性,呈灰黄色或橘黄色。男性化现象在年轻人中表现明显,在老年人中不明显。临床先出现去女性化症状——月经稀少、稀发及乳房萎缩,以后出现男性化症状——多毛、声嘶及阴蒂肥大等。大部分支持细胞瘤表现女性征象——假性性早熟、月经多及子宫内膜增生。也有同时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肿瘤中的睾丸间质细胞常是非肿瘤性的,男性化是间质细胞起作用。

4.两性母细胞瘤

罕见,肿瘤同时有颗粒细胞瘤成分和睾丸母细胞成分。临床有女性化及男性化表现。(二)类固醇细胞瘤

这类肿瘤分为卵巢间质黄素瘤、卵巢莱狄细胞瘤和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瘤。

卵巢间质黄素瘤属良性,临床80%发生于绝经后,60%的症状是不规则出血,12%有男性化表现。

莱狄细胞瘤几乎均属良性,肿瘤多见绝经后,80%有男性化表现,血清中睾酮增多。有时可是女性化,系睾酮在卵巢外被转化为雌激素。

非特异性的类固醇细胞瘤25%~40%为恶性,实性,有恶性变潜力,在儿童中易引起早熟,50%有男性化,10%有女性化。少数患者血清中皮质素增加,引起库欣综合征。(三)生殖细胞肿瘤

1.无性细胞瘤

属低度至中度恶性,来自胚胎发育期未定性前的生殖细胞。一般无激素失调表现,若肿瘤中混有其他能合成激素的成分,如绒毛膜癌和性母细胞瘤或是无性细胞瘤中的巨细胞能产生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致使发生性早熟或其他内分泌失调。

2.卵巢原发性绒毛膜癌

恶性,预后差,常与其他生殖细胞成分的肿瘤相混合,基本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肿瘤分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使儿童早熟,雌激素升高,妊娠试验阳性。

3.具有分泌功能的畸胎瘤

畸胎瘤中含有三胚层组织,有些组织有内分泌作用。(1)卵巢甲状腺肿瘤:

多见于生育年龄,5%患者有甲亢症状。肿瘤良性,若为卵巢甲状腺癌则为恶性。(2)卵巢类癌:

常见于含有消化道上皮和呼吸道上皮的畸胎瘤,也可是畸胎瘤单相分化。肿瘤未见嗜银细胞,是一种肽类激素分泌细胞,产生5-羟色胺。临床1/3患者有类癌综合征——面部潮红,血管功能紊乱,腹痛,腹泻,皮下水肿,支气管痉挛等。肿瘤为低度恶性。(四)性母细胞瘤

是混有生殖细胞和性腺间质成分的卵巢肿瘤,也即由生殖细胞及类似不成熟的颗粒细胞或睾丸支持细胞所组成,80%患者有女性表形而有不同程度的男性化表现,如乳房、外阴发育不良,不同程度的阴蒂肥大、多毛及声音低沉;20%为男性表型,伴隐睾,尿道下裂和女性内生殖器。

肿瘤产生类固醇激素,肿瘤中的似颗粒细胞及睾丸支持细胞产生雌激素,睾丸间质细胞及黄素化细胞产生雄激素,当混有滋养细胞时产生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肿瘤属低度恶性,若合并内胚窦瘤等则为高度恶性。(五)具有酶活性的间质细胞瘤

某些上皮性肿瘤也具有分泌作用,激素不是来自肿瘤细胞,而是其间质细胞所分泌。转移性肿瘤也可有类似情况,大多表现雌激素升高,绝经后阴道流血,子宫内膜增生,少数有男性化。

间质细胞分泌激素机制:①间质细胞被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所刺激;②间质细胞对局部肿瘤反应;③绝经后妇女垂体分泌的黄体生成素(LH)增高而使间质黄素化。(六)卵巢肿瘤的其他内分泌功能

1.高血钙

卵巢透明细胞型腺癌常引起高血钙。

2.甲状腺功能亢进

卵巢恶性畸胎瘤产生促甲状腺激素。

3.低血糖

卵巢纤维瘤及浆液性囊腺癌等常合并低血糖,因肿瘤释放胰岛素样物质。

4.多血症

某些卵巢肿瘤刺激血红蛋白合成,引起多血症。

5.异位促性腺激素

卵巢畸胎瘤和绒癌可产生促性腺激素。

6.异位泌乳素

卵巢畸胎瘤及绒癌可产生泌乳素。二、促性腺激素、促排卵药物与卵巢肿瘤

卵巢癌发生的危险因素涉及许多因素,如反复排卵的损伤,物理性粉尘,某些化学致癌剂,生物因素,激素和肿瘤基因等。(一)促性腺激素与卵巢癌

促性腺激素与卵巢癌发生的关系是近年来关注的课题。

1.流行病学 大量调查证实,口服避孕药和妊娠对卵巢癌的发病具有保护作用,服用12年比不服用者卵巢癌的发病率下降3倍,从用药第一年起即产生保护作用,随使用时间延长保护作用逐渐增强,停药后仍持续一段时间(至少20年)。妊娠与口服避孕药保护作用相似,因口服避孕药和妊娠通过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抑制排卵,减少卵巢上皮损伤和修复次数,减少上皮创面受卵泡液刺激,以达到保护作用。

2.动物实验 采用实验技术和方法造成动物体内促性腺激素分泌过多,常能诱发卵巢肿瘤,如大鼠或小鼠切除双侧卵巢,将一个自体卵巢移植到脾包膜下,移植卵巢所产生的雌激素首先经脾脏中大量降解,外周循环中雌激素减少,对垂体反馈抑制消失,导致血清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诱发移植卵巢产生肿瘤。如保留一侧卵巢,则不发生肿瘤。

对卵巢进行放射或用二甲基苯蒽(DMBA)造成卵巢早衰,雌激素(E)下降,促性腺激素升高,动物发生卵巢肿瘤。促性腺激素对离体肿瘤细胞也有影响,可使卵巢癌有丝分裂活动加强,介导培养体系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阴道卵巢癌细胞类固醇激素分泌;能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表达,产生凋亡抑制信号,降低卵巢癌细胞的化疗敏感性,促进其增殖。

正常卵巢上皮和卵巢癌中FSH、LH受体的存在,为卵巢肿瘤是促性腺激素依赖性肿瘤这一假说提供了物质基础。

3.临床发现性腺发育不全的两性畸形患者易发生卵巢癌。这些患者的性腺缺乏生殖细胞,无法排卵,不具备持续排卵能力,但却长期受到高促性腺激素刺激。

促性腺激素的致癌机制:卵巢是垂体促性腺激素的靶器官,卵巢功能受促性腺激素的直接刺激和制约。促性腺激素引起卵巢癌的可能机制:(1)促性腺激素首先与细胞膜上特异受体结合,通过受体发挥作用。(2)持续排卵学说:排卵正常卵巢上皮反复损伤和由此而致有丝分裂对卵巢上皮生长刺激的长期反复作用,最终导致细胞的恶性转化,微创伤引起卵巢不典型改变和癌变。(3)高促性腺激素学说:卵泡上皮受持续高水平的垂体促性腺激素环境刺激,增加了恶变的可能性。促性腺激素可能直接参与了卵巢上皮分化、增殖和癌变。(二)激素与卵巢上皮性癌

20世纪60年代已有人提出女性激素尤其是雌激素,可能是盆腔和乳腺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小鼠子宫长期暴露于己烯雌酚(DES)可产生卵巢腺瘤。临床上绝经妇女使用雌激素,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发生率增加。卵巢癌患者血浆中多种类固醇激素水平增加,这可能与肿瘤产生hCG,刺激卵巢间质细胞,产生类固醇激素有关。血浆中17β-雌二醇、孕酮、20α-羟孕酮和雌烯二酮的含量与肿瘤的体积和分期存在相关性;化疗期间随肿瘤体积缩小,这些激素水平也下降。血浆孕酮与肿瘤组织学类型相关,黏液性囊腺癌的血浆孕酮水平最高。

正常卵巢、良性和恶性卵巢组织中均含有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雄激素受体(AR)。卵巢上皮性癌中ER含量较正常和良性肿瘤的ER为高,但PR含量较两者为低。卵巢上皮癌中还含有促性腺激素和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LHRH)的结合位点。卵巢上皮性癌的存活率仅与PR有关,与AR及ER无关。(三)促排卵与卵巢癌

诱发排卵与卵巢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是新近发现的一个因素。Whittemore等对12个州30年间诱导排卵药物的应用与卵巢肿瘤的发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使用诱导排卵药物的白种人妇女发生浸润性卵巢癌的机会3倍于非不孕妇女,发生交界性卵巢肿瘤的机会4倍于非不孕妇女。Rossing等发现如果使用氯米芬时间<12个月经周期,卵巢肿瘤的发生率并没有增加,而使用氯米芬12个月经周期时,则卵巢肿瘤发生的危险性明显增加,为前者的9.1倍。Shushan等最近发现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可能增加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危险性,并且认为在诱发卵巢肿瘤的过程中,促排卵药物的使用时限较药物种类更为重要。

美国的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诱导排卵治疗的不孕妇女发生浸润性卵巢癌和卵巢交界性肿瘤的危险分别是不孕妇女的2.8和4倍。Parazzini调查发现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中使用过促排卵药物明显多于对照组。以上资料也均说明卵巢肿瘤发生的危险与促性腺激素水平有关。高水平促性腺激素促进卵巢癌的发病,反之可减少其发生。临床上也见卵巢癌多见于绝经后妇女是一致的,说明高促性腺激素在卵巢癌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通过促性腺激素水平进行诱导排卵,一个周期中所产生的卵泡数和达到的雌激素浓度,相当于一个正常妇女2年月经周期中所产生的卵泡数和雌激素浓度量的总和。

促排卵药物可使卵巢肿瘤特别是交界性肿瘤发生率增加,使用促排卵药一年以上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生率高,hMG增加卵巢颗粒细胞瘤的发生,即使未发生OHSS者,也应引起重视。

促排卵药对性激素分泌的影响:增生末期血浆P升高,>0.9ng/ml为升高,促排卵周期增生末期血浆P升高发生率在13%~30%,个别高达62%,P升高卵泡发育及采集到的卵子数多,但卵子成熟度、受精率和妊娠率均低。

GnRHa/hMG促排卵周期,增生末期血浆P升高者,卵子受精率低,流产率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