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人的十大汉字·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23:16:06

点击下载

作者:冯梦月、丁卉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影响中国人的十大汉字·廉

影响中国人的十大汉字·廉试读:

我的中国,我的德国

冯梦月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有两个原因使我养成了这个不错的习惯。一是我在幼年总喜欢缠着老爸讲故事,他每次都是拿着书来讲,我自然认定,故事是从书上来的。上小学后,我认识了一些汉字,便借助新华字典读我喜欢的故事书。二是老妈不知从哪里听说,看电视对小孩子不好,对眼睛不好,对今后思维也不好,除了让我看动画片外,其他一律不让看,这样只好逼着我去读书。我会因为读书忘了自己坐在马桶上,也会忘了老妈让我去超市买盐。有一个大冬天,老妈见我洗脚看书,怕我冻感冒,不断地催我,结果读书入了迷的我把书当成擦脚布。历史书籍是我的最爱之一。尤其是中国古代史,也许是它离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较远,所以在我眼里倍显神秘。让我爱不释手的,是我上小学三年级时,老爸买的一套少儿版《二十四史》。中国历朝历代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他们的情感,因为远观,让我着迷。

由于老妈被派到德国工作的缘故,还不满13岁的我随行来到柏林,开始了留学生涯。刚到德国的那一年,我是在语言学校里度过的。第一次上学,因为迷路,居然在地铁里穿梭了5个小时。第一节课,我都记不起来是怎么听进去的,感觉自己像个傻子。初到德国的我,日常的一切,对我竟然那么地艰难,我很受打击。由于没有德语基础,与德国同学交流不畅,郁闷中,我竟把《二十四史》当成了精神食粮和交流对象,闲来便翻。半年后,老爸来探亲时,我大段背诵给他听,令他惊讶不已。

眨眼之间,来德国已经七年,我逐渐适应了这里的学习、生活和文化。德国中学的历史课主要讲德国、欧洲和美国的历史,滔滔绵绵、跌宕起伏;德语课上接触到的,不是歌德、席勒、海涅、莱辛等世界级古典巨匠,就是里尔克、黑塞、伯尔、格拉斯等现当代文坛巨子的作品,受益匪浅是毋庸置疑的,但我总有一种隔膜感。这也许就是根深蒂固的文化差异,中国的文化已经融入了我的血脉之中。好在有网络这个好帮手,我可以便捷地阅读中文,《论语》、《道德经》、《围城》、《四世同堂》……有一阵子,我还疯狂地迷上了宋代的婉约派诗词,大量搜集、诵读李清照的作品,不仅被弄得“凄凄惨惨切切”、柔肠百结,而且还模仿易安居士填词吟诵,以致被老妈笑称“冯清照”。

我的同学不全是德国人,也有来自土耳其、伊拉克、越南、希腊、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的。我发现,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大都仅限于人口众多、计划生育、社会主义、崛起大国等概念,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认知少得可怜,但也有例外。我在南德一所寄宿学校读书时,我的历史老师喜欢研究唐朝和武则天,因为这个缘故,我们成了好朋友。她很佩服我的唐代历史知识,像找到了知音一般。其实,关于唐代历史,我刚入门,她也略知皮毛而已。我现在就读的柏林洪堡文理中学,汉语可作为第二外语选修。除了学习简单的汉字和语句,还大量阅读翻译成德文的中文小说和历史常识。学到鲁迅的《狂人日记》时,同学萨拉问我,既然儒家思想属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为什么“仁义道德”就“吃人”了呢?这真是个好问题!儒家思想的核心虽可浓缩为“仁义理智信忠勇孝悌廉”十个字,但其精神内涵岂可三言两语以蔽之?更何况,中、西价值观本来就不在一个坐标系上。我只好从法律到伦理,左右开弓,总算让萨拉半信半疑地点了点头。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遗憾的是,我们当下的年轻一代大多追求流行文化,往往忽略了对文化传统的认知和探寻。作为一个“资深”的小留学生,我的切身感受是,在“地球村”时代,传统文化不仅是本民族过去和现在之间的纽带,而且也是与其他民族之间对话和交流的桥梁,我们必须学习和了解。

丁卉是我老爸朋友的女儿,我们很小就认识,她小时候总叫我“姐姐”。五年前,我回国时去她家玩,不知怎么就谈到了唐诗宋词,她竟背出了我最喜爱的唐诗之一——白居易的《长恨歌》!真是心有灵犀。四年前,她去了新加坡留学。现在,我俩合作主编一套国学丛书,一来给自己充充电,二来想带领90后、00后的学弟学妹们通过阅读故事了解一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我的留学梦

丁卉

我人生的前十五年,现在想起来,就像是肥皂泡般的一场梦境。很平凡的家庭,很平凡的父母,很平凡的学校,很平凡的生活。每天两点一线,早出晚归,吃一样的热干面,喝一样的豆腐脑,对着大同小异的卷子或欣喜若狂或满腹惆怅。听身边的人抱怨课程多,抱怨考试难,也抱怨青春易逝韶华不再,然后自己就凑热闹一般的添油加醋几句。像肥皂泡的表面,太阳一照就五彩斑斓。平凡,但美好而温暖。

从家里到学校,穿过两条巷子一条马路,就这样一走十五年。

说实话,我一直以为这种生活我会一直过下去,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成家立业结婚生子颐养天年撒手人寰。我知道人都是很随遇而安的动物,都喜欢在自己的小幸福里沉溺,都不习惯离散,不习惯陌生,不习惯孤独寂寞。

所以考上莱佛士的时候,我犹豫了很久。一个人在武大的校园里漫无目的地游荡,我认真地问自己:丁卉,这辈子你到底想要什么?是荣耀功绩还是温暖幸福?你到底想做一个不惜一切代价改变世界的人,还是你只在乎那些深爱你陪伴你的存在?

我知道我不是在逃避,不是在为自己的怯懦找理由,我只是想知道,我到底想要什么;我只是不想,在多年以后,觉得这一切一切的牺牲都不值得;我只是不能忍受,在消逝之后孤独的感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要在一切发生之前都想清楚,都看清楚,然后选择属于我的人生,然后一辈子带着这个决定走下去,不后悔。

于是那晚我告诉父母:我不想去。

第二天,父亲没有去上班。在饭桌上,他给我讲了一个我从小就熟知的故事。花木兰从军的故事。

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战争连年不断,人民生活很不安定,常常隔不了多久就得搬一次家。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虽为女儿身却有男儿之志。她离家万里,代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

不知为何,在父亲和缓的声音中,在这个听了千百次的故事里,我的眼泪却无法抑制地掉下来,打湿了身前的《小窗幽记》。

末了,父亲说,丁卉,我们都容易被眼前的景象所蒙蔽,因为我们都害怕失去,都害怕回来的时候物是人非,所以都不敢跨越不敢尝试,都喜欢作茧自缚。但是你看,花木兰不怕。她离开家的时候,大概与你同龄。她跨关山越黄河,她也许犹豫过,但她从来没有放弃。那是她骨子里的一种气节。爸爸知道你是和她一样刚烈一样有抱负的女子。你觉得你认识的自己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你。爸爸知道你不会甘于平庸,你也不应该在琐碎与麻木中虚度年华。爸爸不想你长大以后憎恶这样的自己,后悔曾经的决定。你的骄傲不会允许,你的自尊也不会妥协。孩子,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所以我们都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拥抱无限的宇宙。这样,我们才能算真正的不枉此生。

我认真地看着父亲的眼睛,看着这双充满了怜爱与理解、信任和支持的眼睛,看着这双经历人生四十余年的眼睛,心忽然变得很柔软,也很坚定。

爸爸,我知道了。我会去的。我说。

就这样,父亲戏剧性地用花木兰的故事改变了我的人生。

其实说起来,我与国学一直有不解之缘。四岁的时候就基本背完了唐诗三百首(当然是被逼的……),上幼儿园就知道很多《春秋》、《战国》、《唐传奇》的著名故事,要么被感动得一塌糊涂,要么惊愕得不知所措。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第一次读完《红楼梦》,对妙玉爱得深切,扬言要把红楼诗词全数背下。三年级的时候和同班的女生在班上组了一个诗社,旨在传播文化,实在娱乐自我,最后以成员不足而告终。四年级读白话《史记》,为李广拍案叫绝;五年级读《资治通鉴》,六年级毕业的那个暑假在看完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后读完了《中华上下五千年》。

说起来我的小学生涯其实就是把中国历史走了一遭。那个时候的思想很单纯,总是想:我要是生活在古代就好了,有漂亮衣服穿,每天也不用上学。再被红楼水浒一浸濡,我就想:要是我是林黛玉,就投奔宋江去,省得在大观园受那些气!

上初中后我脱去了单纯幼稚,开始观察和思考。很长一段时间,我最喜欢的诗人是王维。喜欢“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安然;喜欢“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的出尘。王维是一个哲学家,一个住在月亮上的人,袖起笔落之间,都不沾染俗世一抹尘埃。王维很接近一种安宁的常态,寂寞而完美。我总是一个人想:要是这辈子和王维在一起多好,过一种如水般安静的生活。

于是初二那一年,我写了一部短篇小说《两两相忘》,故事以王维的诗词与生活态度为第二线索。女主角对自由的渴望,也就是我(在考试压迫下)对自由的向往。相比王维,陶渊明的自由就显得直白多了,因为直白所以激烈,也因为激烈,反而少了王维形而上的美。不过这些感悟,都是后话了。

初三的时候,疯狂地爱上了苏轼。也不知道为什么,从前对苏轼的印象就停留在一个壮汉屹立赤壁悲吟大浪淘沙之上。我不知道他的朝云,他的放逐,他的灵性,他的诗心。我是读了余秋雨,读了周国平,读了梁实秋以后才开始慢慢懂得,懂得他的倔强,懂得他的无奈,懂得他的柔肠百转,懂得朝云那一句:先生满肚子的不合时宜的真正含义。懂得以后我就为苏东坡流泪了。

我想很少有女生在真正读懂《江城子》以后不感动的。他那一句“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只让我想到“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那一刻我心中所有柔软的情绪都开始百转千回,在午夜酝酿了一个温暖的梦境,梦里朝云站在落英缤纷里,对苏东坡莞尔。

我后来鼓起勇气告诉我的语文老师:其实朝云与苏轼不能相守到老也未必是件完全凄凉的事情。要是有个男生为我写出这样的词那我死了也愿意。我的老师拍拍我的头,笑着说:放心吧,会有的。会有这么一个男孩子的。

现在来看,我的初中充盈着恬静安适,也饱含了情窦初开。也许是幸运,也许是悲凉,与我相知相守的人是王维,而让我寸断肝肠的人是苏轼。

然后回到我被《花木兰》改变的人生。

来到新加坡,我经历了“culturalshock”(文化地震)。其实时至今日,我还是觉得这里很多太过后现代的东西让我无法接受。比如这里总是有很多人“wantthingsfastandgood”(追求又快又好)。但是他们不知道,有很多情绪是要慢慢酝酿的,很多经验也要慢慢积累,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贪图捷径。

我找我最喜欢的生物老师聊天,他很释然地笑着对我说:“你知道,同中国相比,新加坡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没有历史,有文化也显得焦躁,显得苍白,显得小家子气。”

我忽然意识到很长时间以来让我感到不舒服的东西其实是源自于这个国度一种沉淀,一种归宿,一段历史的缺失。从小到大,我在国学的浸濡下成长,我习惯用很大气磅礴、纵横捭阖的眼光来看世界,看人生。我喜欢静静地思考,慢慢地感悟,像朱熹或者王国维那样,隐逸出尘也好积极入世也罢,我喜欢一种有张力的思考方式,喜欢思想源源不断地涌入脑海的感觉。我承认一直以来我都活在理想的世界里,我骄傲得不需要物质的承诺,成功的保障,我是一个思想者般的存在。而在中国的历史里,有那么多人与我相同。他们或以悲壮、或以淡然的英雄方式出现,以至于我把这种生活理想当成了一种常态,一种必然,而丝毫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奢侈,一种只属于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奢侈。

我想很多为文言文焦头烂额的人都不会懂得,有国学是我们的荣耀,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血脉里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它定义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

不得不承认,现在接触中国历史和古典文学的机会少了许多。但是也因着这出国的特殊经历,因着情感的暂时封存,让我看到国学里更加精髓的一部分。不再是凄凄惨惨戚戚的离情别恨,而是中国的哲学。

说到哲学,就不得不提《道德经》。老子在一种神奇的模棱两可中表达了他对宇宙的理解。一位经常来新加坡传教的著名牧师唐崇荣曾经说过,老子比孔子强。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则已。”可见孔子不知“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可见老子明白道是不可闻,不可道的,从而更接近道的本真。他接着说,在《圣经》约翰福音第一章里清楚地写着,上帝即是道,从而得出结论:上帝是东西方无数哲学家追溯的本源。

我并不是用此来证明上帝的存在。我想说在新加坡的这四年年里,我发现很多中西哲学有趣的对比点。比如孔子教导我们温良恭俭让,萨特说这些都是人性的虚假体现;比如孔子说君主应当修身,培养自身的美德;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反对说这些都是无用功,一个统治者只要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属民即可……我发现中国的哲学家,比如墨子的兼爱非攻,比如老子的上善若水,都是很温和的哲学,丝毫不带一丝希腊罗马的激进。

我为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找到了一个源头。为什么我们不愿意改变政策,不愿意改变态度,不乐于创新与尝试?其实我们缺少神秘和浪漫,缺少激情与想象,我们对真理这个东西不感兴趣,我们只想找一种最中立的方法,一种最温和的方式。这种人生态度可以叫中庸,也可以叫懦弱。所以我们一直很平稳,但我们不精彩。至少目前不够精彩。

哲学体现的是人的生活态度,而我们也都还在这样或那样的生活态度中跋涉。

这篇自叙写得如此冗长而真实,因为它大概是我成长过程中曾经感同身受的思想、情感与启发。从一个在《红楼梦》中不可自拔的小女生,长成如今这般虔诚的基督徒,这般勤勉的思想者,我相信有很多人与我相同,在寻找,在追逐。也有很多的朋友,在重复着我的道路,体会着我的感情。在思想的国度里,从来没有失败者,也没有落后者。我们都是在这个星球上行走的人,正如张悬所唱:生活生活,有快乐也有忧愁。

但我们都不是一个人。我们都是同路人。

写此文,与君共勉。前言廉要从娃娃抓起冯梦月

各位学弟学妹,90后00后们,我们都在经历老师和家长的双重压迫下,他们教育我们说,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其实,他们都喜欢来教训小孩子,却不愿意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

我在国外,因为接触的环境不同,比如我常被老妈带出去聚会,这些叔叔阿姨们,谈得很多的事情就是祖国的廉政,他们表现出的痛心和焦虑,很使我受触动。有一次,我们一家从火车站乘计程车回来,的士司机是个南斯拉夫人,老妈与他聊天,他们得知我们是中国人后,便说他到过中国。他说南斯拉夫是个糟糕的国家,中国也是个糟糕的国家,我们很生气,问他为什么中国很糟糕,他居然说,中国盛产贪官。当时我们气得不知如何辩驳。

我要从我们的角度,来说说大人们的事情。

我觉得要做好廉政,不仅要冶标,还得冶本,套用邓小平老爷爷的话,廉要从娃娃抓起。我们从小就认识到不仅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要认识到廉的重要性。国内正在兴唱的《廉字歌》,我听了感到唱得太正统啦,如果想要传唱下来,就应该是童谣和儿歌。廉政要从娃娃抓起,还有一层意思,大凡送礼者,多是送到家里来,大包小包,极容易被发现,我们便可以归劝送礼人,也可以要求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拒收这些礼物。

为廉做下定义,我特别查了词典,“廉”的本意是“堂隅”,比喻有棱角、锋利。引申后为方正、高洁、清白、俭约、公平、不苟、明察等义。看看我们祖宗的解释,特别是本书讲的36个故事,形象地阐述了“廉”的定义。而“以廉为本”的标准,此后便成为中国古代为官的最基本原则。“廉”作为一种中国古代传统儒家精神的自然延续,作为历代官吏极力推崇的高尚品格,作为一种富于张力和内涵的精神力量,从古至今支配着历代人的行为。我发现,无论东方西方,无论品阶高低,为官者都表现出了廉者风范。

熟悉历史的学弟学妹一定都听说过,中国古代赫赫有名的贤丞,伊尹、狄仁杰、包拯等等,以及本书中所提到的大大小小的人物,都以“廉”律己,或严惩非“廉”的小人。书中所提到的春秋时鲁国宰相公仪休,连小小的礼物,哪怕是一条鱼都不会收;而东汉时清河郡太守贾明,因为贪赃枉法而被自己的幼时好友、冀州刺史苏章不顾往日情面而严厉处罚。

时至今日,现实生活中每个细节都在提醒我们,“廉”的价值无处不在。举例说明,在我们上学的过程中,家长们往往会希望我们拥有最好的环境,受到最好的教育,从而去给老师送一些礼物。后来发展到如果老师不收的话,学生和家长心里会愈加不安,怕老师会对自己不好,这就是我们人生中第一个与廉有关的错误认识。

我在德国学习和生活接近六年,从个人观点看来,德国与中国的社会风气截然相反。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德国人一直以严以律己、教条死板而著名,在政治和官员任用方面也有所体现。

比方说,在德国人看来,公费旅游是一个关乎道德问题的政治污点。因为身处“人间私语,天闻若雷”的监督环境之中,政治家必须洁身自好到近乎纤尘不染的程度,才能满足公众对其品格的极其苛刻的期待。

德国社民党前主席汉斯·约亨·福格尔素以节俭著称。据说,他平生从未做过公务舱,总是和普通人一样,蜷缩在狭小的经济舱里。当他每次登机,路过其他的联邦议员身旁,继续前行寻找他的座位的时候,他总是和蔼地笑笑,招手祝同事们“旅途愉快!”

在他担任慕尼黑市长期间,他总是乘地铁上下班。1981年,他作为柏林市市长的候选人被传唤到中央总部,就在首都机场,他对前来接机的专车视而不见,面对同事的不解眼神匆匆扔下一句“对不起,我还没有这个资格。”然后招手叫了一辆计程车。

我很喜欢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本人见过他,还要过他的签名哩。他就是因为带着妻女一同乘公务车,惹得德国社会沸沸扬扬,最后不得不以旅费的形式,为妻女补交其费用。

在老祖宗那里,“廉”是和“贪”相对立的。在封建王朝中,清官廉吏要做到“清廉自守”是非常不容易的,他们必然会遭到社会上一切腐朽势力的侵袭、围攻。尽管这些廉吏为数不多,但他们无一例外地得到广大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尽管他们与腐朽势力的对抗与斗争是艰难的、险恶的,但他们都无一例外地对于当时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或多或少的推动。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廉吏如晶莹剔透的珍珠散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芒!

社会正在呼唤廉者。而这“36廉”恰好提供了一个个生动形象和鲜活的例子。顺便说一下,历史长河中的廉洁奉公者非常之多,对于那些人们早已熟知的,本书就不花太多篇幅介绍了,而把那些深埋在故纸中的人物发掘出来,使他们的事迹长留于世。

最后,我想说,在感受古代廉者风韵和神采的同时,我们是不是都来帮助大人们做些什么……1. 不贪为宝

子罕(hǎn),春秋时宋国正卿(古代高级爵位)乐喜,官至司城(掌管工程职),以不贪为宝。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名叫子罕。他虽然官居高位,但是从不利用权力谋取私利,而且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宋国百姓都非常爱戴他。

有一年,一位老农在后山开荒种地时挖到一块宝玉,他非常高兴,想把这块稀世珍宝献给大家爱戴的子罕。于是,他赶了几十里的山路,去子罕的家。当来到子罕家门口时,他却呆住了,左瞧右瞧,一点儿都不相信,这又矮又小的房子是当今宋国上卿的家。他敲了敲门,一位老仆人很和气地接待了他。不一会儿,子罕从里屋出来,客气地请老农坐下喝茶。

子罕问道:“老人家,您找我有什么事呀?”

老农这才记起来这里的目的,忙哆哆嗦嗦地取出一个包裹,轻轻地打开。只见一块宝玉躺在里面,晶莹(yíng)透亮,子罕不禁被它吸引住了。“您这是?”子罕指着宝玉不解地问。“大人,是这样的,前几天我在后山垦荒种田,没想到挖出来这么一个东西。这可是个宝贝,我留着没多大用处,我想献给您,表示我们老百姓的一点儿心意。”

子罕一听,用手一推,连忙说:“老人家,您的心意我领了,可这玉我不能收。”

老农以为子罕嫌(xián)这块玉不好,急忙解释说:“大人,我已经让有经验的玉工鉴(jiàn)定过了,他说这块宝玉价值连城,全国独一无二,您还是收下吧。”说着说着,老农急得站了起来,脸上的汗也下来了。

子罕见老农情真意切,忙扶他坐下,很慎(shèn)重地说:“老人家,我知道这是块宝玉,可是对于我来讲就不是这样了。”“啊?”老农满脸的不解。

子罕进一步解释说:“什么是宝,人们的看法都不一样。对于您来讲,这块玉是宝;可对于我来说,不贪财物是人生至宝。如果您把宝玉献给了我,您就失去了珍宝;我接受宝玉,我也失去了不贪财物的美德这个宝。这岂不是让我们都失去了自己认为的最宝贵的东西吗?老人家,您还是带回去吧!”子罕讲得情真意切。

老农听了很受感动,但也感到很为难,跪下来叩(kòu)头说:“我来献玉给您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如果我一个穷苦人家带着这么一个宝贝回家,恐怕会招来杀身之祸呀。这玉,您还是收下吧。”

子罕沉吟了一会儿,微笑着说:“好吧,就将这宝玉留下来,您也在这儿多玩几天。”老农非常高兴地听从子罕的安排。

几天后,子罕让人帮老农打好包裹,送他回家。老农回到家,打开包裹一看,里面有很多钱,另外还夹着一封信,信是子罕写的。信中写道:“老人家,我私下将这宝玉制成了一件玉器,卖掉后所得之钱全在包裹里,您好好地过日子吧。”

老农捧着信,不禁赞道:“子罕的廉洁果然名不虚传啊。”《左传·襄公十五年》

本篇成语解释:

1.【价值连城】:jià zhí lián chéng 价:价格;连城:连成一片的好多城池。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2.【独一无二】:dú yī wú èr 形容唯一的,没有相同或可以相比的。

3.【名不虚传】:míng bù xū chuán 流传开来的名声与实际相符。形容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2. 子贱上任

宓(mì)子贱(公元前521—?),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不齐。孔子学生。曾为单父(shànfù 今山东单县)南宰(县令)。认为人性有善有恶,著有《宓子》。

宓子贱,春秋时鲁国人。他在孔子门下做学生时,就表现出过人的才华。他读书很用功,又善于思考问题,办事极有主见,从来不人云亦云,因此很受孔子的赏识,年纪不大就很有名气了。

不久,鲁国国君便派宓子贱去单文这个地方当县令。走之前,他去老师孔子那里告辞,孔子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子贱,你现在学有所成,为国家出力做事,可不要做出什么让我丢脸的事啊。“我没什么东西送给你的,送你几句话吧:毋(wú)迎而距也,毋望而许也(意思是说,不要因为别人喜欢你,而你却对他产生厌恶的感觉,和他拉开距离,拒人于千里之外;也不要因为别人对你有所希望,而轻易对他许下诺言。答应了的事没有做到,往往使对方感到失望;拒人于千里之外就容易和老百姓产生隔阂)。这就像高山,仰望它没有边际;像深渊(yuān),要测量出它的深度又是不可能的。做官的学问可深着呢!”

宓子贱连连点头,说:“老师讲得非常对,我一定会照老师的话去做。”宓子贱谢过老师,收拾了行李就上任去了。

马车慢慢地往前走,路过一个小村庄时,宓子贱忽然想起这里住着他的一位好朋友阳昼,便下车去拜望他。

宓子贱将去单文上任的事告诉了阳昼,很真诚地问他:“我要去单文了,你有没有什么话要告诉我呢?”

阳昼沉思了片刻说:“我也没有什么送给你。不过我经常去打渔,有一两点钓鱼的体会,可以说给你听听。”

宓子贱说:“请指教!”

阳昼捻(niǎn)了捻胡须,说:“河里有各种各样的鱼,习性不同。凡是见鱼饵(ěr)就咬、争相吞食的肯定是肉薄味淡的‘阳’鱼,这种鱼最令人讨厌;凡是见到鱼饵不争抢、想吃但不贪吃,准是肉厚味美的鲂(fáng)鱼,这种鱼才令人喜爱呀!其实,生活中不是也有像这两种鱼的人吗!”

宓子贱听得入神了,一句话也没说,他将孔夫子和阳昼的话相对照,觉得阳昼的话更有道理。他点点头,告别阳昼而去。

第二天,宓子贱到了单文县境,离城还有十几里路,就见单文城里的一些官员、富翁簇(cù)拥着出城迎接,一个个满脸堆笑,就像争夺鱼饵的‘阳’鱼。宓子贱赶忙起身对车夫说:“快走,快走,这些就是令人讨厌的‘阳’鱼,不要理他们。”车没停,就“嗖”一下飞快地驶进城去了。

那些官员、有钱人一个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欢迎的声势一下子全没了。他们想,这位宓子贱可不同于以前的县令,他不吃我们这一套,以后可得小心点儿!

果然,宓子贱上任后廉洁正直,扶危济困,把单文城管理得非常好。连孔子都称赞道:“君子就是应该像宓子贱这样啊!”《说苑·政理》

本篇成语解释:

1.【人云亦云】:rén yún yì yún 云:说。人家怎么说,自己也怎么说。形容没有主见或创意。

2.【扶危济困】:fú wēi jì kùn 扶:帮助,支持;危:危急;济:救济。对处境危急、生活困苦的人给以帮助、救济。3. 田母训子

田稷(jì),战国齐宣王时相国(属于丞相之职)。

田稷是战国时齐国人,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全靠母亲帮别人洗衣服、做零工赚钱抚养他长大。所以田稷非常孝顺他母亲。田稷长大成人后,由于聪明能干、年轻有为,二十多岁就当上了相国(当时最高官职)。可田稷的母亲并不想沾儿子的光,依然在乡下住那间破旧的房子。只是年纪大了,衣服洗不动了,就在屋子前开垦(kěn)了一片菜地,过着清贫的日子。

时间很快地过去了,又到了田母的生日。这一天,田母特别高兴,在屋内屋外忙个不停。她心里怎么会不高兴呢?儿子公务很多,平时抽不开时间,但每年母亲的生日,他肯定会回来的。田母越想心里越高兴,不由自主地往屋外张望。正想着呢,田稷就回来了。母子相见,田母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儿子长壮实多了,胡子也一大把了,引人注目的是,这次带回了一个沉甸(diàn)甸的箱子。

田稷恭恭敬敬地把母亲请到椅子上坐下,将箱子递给田母,笑着说:“妈,这是给您的生日礼物,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是什么呀?”田母见儿子没忘记送生日礼物给她,高兴得嘴都合不拢了。

儿子神秘地一笑,把箱子轻轻地打开。

啊,是黄金!一根根金条金光灿灿,估计有几十斤!

田母见是黄金,高兴的神色慢慢地收敛起来了,指着黄金说:“这么多黄金从哪里来的?”“这……这是我这几年积存下来的。”田稷两眼不敢看母亲。“胡说,你当三年相国,能有多少钱?能积这么多黄金吗?你这不是明摆着骗你妈妈吗?你要活活气死我呀!”田母的眼神像刀一样直射入田稷的心里。

田稷见母亲发火,两腿不禁发软,跪在母亲面前说:“妈,您不要生气,我讲实话,我讲实话,这些黄金是……是一些地方官听说您生日到了,特地送给我,孝敬您老人家的。”“你……你怎么能做这种事啊!”田母两眼一发黑,晕了过去。

田稷连忙站起来,将田母扶到床上,又是捏人中(zhōng),又是喂水,好久田母才渐渐苏醒过来。她有气无力却又语重心长地对田稷说:“儿啊,妈知道你是孝顺的儿子,但我不要这样的孝顺。妈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也不在乎,只是希望你能当好官,当清官,不贪不污,为百姓多做好事,可你却……这怎能不叫你妈心痛呢?儿啊,你明天把这些黄金拿着去见大王,让大王处置你吧!嗯?”

田稷已经泪流满面,满脸悔恨,紧抿(mǐn)着嘴直点头。

田母见儿子答应了,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第二天,田稷就带着金子去见齐宣王,要求处罚。齐宣王听了这件事的经过,很赞赏田母深明大义和田稷知错就改的品德,便赦免了田稷,仍旧让他担任相国。田母训子廉洁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整个齐国。《列女传·卷之一·母仪传》

本篇成语解释:

1.【不由自主】:bù yóu zì zhǔ 由不得自己做主,控制不住自己。

2.【有气无力】:yǒu qì wú lì 有声音而没有劲头。形容说话语音低沉,没有力量,或做事懒散,没有劲头。

3.【语重心长】:yǔ zhòng xīn cháng 语气恳切而有分量,情意深长。4. 特殊“遗嘱”

孙叔敖(áo),春秋时楚国期思(今河南淮滨东南)人。本姓蒍(wěi),字叔敖,又名蒍猎。官至令尹(yǐn 即丞相之职)。曾帮助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他很小的时候就在家乡一边种田、一边读书,由于他才能出众,廉洁正直,被楚庄王任命为令尹。令尹在当时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官,可孙叔敖一点儿都不为自己着想,一心为楚庄王管理国家,处理军务,很快就使楚国从一个常常被人欺负的国家变得强大起来了。可孙叔敖由于工作太过劳累,病倒了。

病情越来越重,孙叔敖在病床上想了很多,他想到自己的病不可能好了,便把儿子孙安叫到病床前认真嘱咐(zhǔ fù)了几句,然后又撑着起来,强忍着病痛坐到书桌前,用那微微颤抖的手一笔一笔地给楚庄王写了最后一份奏章。

几天后,孙叔敖便与世长辞了,整个楚国都沉浸(jìn)在巨大的哀痛之中。楚庄王更是伤心,他拿起孙叔敖写的最后一份奏章,当着众大臣的面,含着泪读了起来:“……我靠大王的信任,由一个普通的乡下人做上了楚国的令尹。尽管我尽力为国家效劳,可做的事实在是太少了。现在,看来病是不可能好了,我有一个请求,大王一定要答应我,那就是我儿子孙安的事。我知道大王在我死后肯定会厚待孙安的,但我知道孙安没有治理国家、辅佐大王的才能,所以我恳求大王不要留他做官,还是让他回家乡以务农为生吧……”

读完,楚庄王和大臣们都热泪盈眶(kuàng),楚庄王不禁仰天长叹:“天啊,你为什么要夺走我这么好的令尹啊?”

孙叔敖的丧事办得很隆重。办完后,楚庄王一再表示希望孙安留在自己身边做官,可孙安坚持遵照父亲的遗嘱,回乡务农。楚庄王见说不服他,便答应了。

过了几个月,楚庄王派人去看孙安,回来的人说,老令尹孙叔敖的夫人得了重病,无钱治疗,孙安只得靠卖柴维持生活。楚庄王吃了一惊,他知道孙叔敖廉洁俭朴,但没有想到他的后人会穷到这份上。他立刻派人给孙安送去钱物,孙安都婉(wǎn)言谢绝了。

楚庄王见说服不了孙安,便召见孙安,对他说:“这样吧,我送你一块肥沃(wò)的土地,让你按照你父亲的遗愿种田务农,好不好?”

孙安说:“如果大王一定要赐给我什么的话,那就赐给我寝(qǐn)丘那块地方吧。”

楚庄王奇怪地问:“寝丘,那可是一块没人要的薄沙地呀,你要它干吗呢?”

孙安说:“我父亲临终一再嘱咐我,如果大王一定要赐给我什么的话,就要一块没人要的土地,请大王能答应我父亲这一特殊的请求。”

楚庄王听了,摇着头叹息了好一阵,只好让孙安去了那个叫寝丘的地方。《史记·孙叔敖传》

本篇成语解释:

1.【与世长辞】:yǔ shì chángcí 辞:告别。同人世永远告别了。指死去。5. 拒收赠鱼

公仪休,战国时鲁国人,曾任鲁博士,后为鲁之宰相,重用儒家子卿、子思等人。为官清廉。

这是一个赶集日,鲁国的都城人来人往,车水马龙,非常热闹。

这时,一位渔夫打扮的老汉提着一个鱼篓(lǒu)从人群中挤了出来,他一边走,一边询问过路的人,别人给他指了指,他便顺着手指的方位来到一个衙门前。门前有士兵把守,老汉有点儿胆怯(qiè),不敢上前。终于,他鼓起了勇气,向左边的士兵走去。

他小心翼翼地问道:“请问大哥,这是不是相国府?”

士兵倒还和气,说:“是呀,您有什么事吗?”“哦!我想见见公仪相国,烦您给通报一声。”

士兵有点儿惊奇,又上下仔细打量了一下老汉,搞得老汉不知所措。士兵问道:“您和相国认识吗?”“认识,认识。”老汉忙点头,“前天,相国还到过我家呢。”

士兵看了老汉一眼,说:“您等着,我去通报一下。”

不一会儿,相国便快步走出来了。这位公仪相国,复姓公仪,单字休,年纪很小的时候便显露出才华,而且品德高尚,从不以权谋私,深受百姓爱戴,因此年纪轻轻,便当上了鲁国的相国。

公仪休一见到老汉,忙叫道:“老人家,您怎么来了?”一边说着,一边扶着老汉进相国府。

老汉很受感动,一边走,一边回过头对公仪休说:“相国,您天天为国家大事奔忙,非常辛苦。听说您喜欢吃鱼,所以特地送些鲫鱼给您,让您补补身子。”说罢,从篓子里取出五条活蹦乱跳的鲫鱼,放在地上。

公仪休一听,忙拉住老汉,和颜悦色地对他说:“老人家,您的心意我领了,这鱼,您还是拿回去吧!”

老汉可慌了,急得搓(cuō)着手,低着头口里直嘟囔(dū nāng):“这可怎么办呐?早知您不喜欢吃鱼,我就送别的了,这可怎么办呐?这……”

公仪休见老汉这么着急,忙对老汉说:“老人家,我不是这个意思,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今天不能接收你的鱼。”

老汉愣愣地望着公仪休。他有点儿不理解公仪休的话。

公仪休请老汉在屋里坐下,和蔼(ǎi)地说:“如今我当上了相国,有国家给我的俸(fèng)禄,如果我收了您的鱼,就等于收了您的钱,实际上就是贪污,贪污就会被罢官,罢官后还会有鱼吃吗?”

老汉边听边点头,认为是这个理。“再说您打渔也是风里来,雨里去,也很不容易呀。”公仪休站起身来,对老汉说,“您还是拿回去,给老伴补补身子吧。”

老汉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能结识这位廉洁的相国,他也就心满意足了,怎么肯玷(diàn)污公仪休的美名呢?于是,他提起鱼就走了。在公仪休的影响下,鲁国的官场风气焕(huàn)然一新。《左传》

本篇成语解释:

1.【车水马龙】:chē shuǐ mǎ lóng 车马往来不绝。形容热闹繁华的景象。

2.【小心翼翼】:xiǎo xīn yì yì 翼翼:恭敬的样子。原来形容恭敬严肃的样子。后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儿不敢疏忽。

3.【不知所措】:bù zhī suǒ cuò 措:安置,处理。不知道该怎么办。形容受窘或发慌。

4.【心满意足】:xīn mǎn yì zú 形容称心如意。6. 苏章“薄”情

苏章,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字孺文。少博学。后官至刺史职(皇帝派去监察一地官吏的长官)。廉正无私,执法如山,后因摧抑豪强被免官。

苏章,出生于东汉中期的一个小镇上。他年少时,有一位特别要好的小伙伴,名叫贾明。他们常常一起读书写字,一起习武练功,一起捕鱼捉鸟,共同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后来,两位小伙伴都长大了,他们凭着各自的聪明和才能,分别被朝廷派往不同的地方上任职。由于公事繁忙,路途遥(yáo)远,两人渐渐失去了联系。

有一年,苏章因廉洁奉公、政绩显著,被任命为冀(jì)州刺史,负责监察所属郡县官吏的不法行为。上任的第一天,苏章就接到一份状纸,打开一看,只见题目写道:告清河郡太守贾明贪赃枉法!贾明!多么熟悉的名字呀!苏章一下子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失去联系多年的朋友的名字竟然在状纸上见到,苏章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

他看完状纸,觉得案情严重,立刻派人去调查,特别要调查这个贾明是不是扶风平陵镇的贾明。命令下达后,他烦躁(zào)地推开状纸,不由自主地转着圈。眼前不时闪现儿时小哥儿俩嬉(xī)戏玩耍学习的情景,两人天真无邪的笑声在耳边回响。

贾明啊,贾明,你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搜括百姓钱财不说,到最后,国库里的钱也敢拿了。你怎么这么糊涂啊!要真是这样,这不是为难我吗?

苏章正不知道如何是好时,查案的人回来了,向苏章汇报说,清河郡太守正是扶风平陵镇出身,案情完全是真实的,不仅如此,在调查过程中,贾明还牵涉到一个包庇(bì)杀人犯的案子!

苏章一听,火了,一拍桌子,说道:“贾明啊贾明,你犯的罪不可饶恕(shù),你可别怪我苏章薄情!”

他写了一份请柬,叫人送去给贾明,说苏章请儿时好朋友明日来府上叙叙旧情。贾明早就知道有人递状纸到上边去了,而且打听到这位新任刺史铁面无私,软的硬的都不吃,正不知该如何是好。这时,请柬到了,见新任刺史大人竟是小时候的好朋友苏章,他欣喜若狂,大声笑道:“哈,哈,真是天助我也!”

第二天,贾明早早地就来到刺史府,苏章很热情地接待他。酒宴上,贾明滔滔不绝,话没完没了,苏章却微笑着默不作声。当谈到儿时两人度过的欢乐时光,苏章心里苦涩(sè)得很。酒,喝得差不多了,苏章脸忽然一沉,异常严肃地对贾明说:“今天,我们相聚,只是叙叙朋友间的友情,明天,可就要办正事了。”“明天?办什么正事?”贾明满嘴酒气,舌头直打哆嗦。“明天,我就要秉(bǐng)公办案了。”苏章平静地说道,两眼直盯着贾明。 贾明一听“办案”,来时踏踏实实的心忽然变得空空荡荡的,酒也醒了,汗也下来了,红通通的两个大眼珠直愣愣地看着苏章。

屋子里一下子安静下来了,静得都能听到两人的呼吸声。“老弟,状子已递到我这儿了,我看,你还是全招了吧。”苏章打破沉默。“我的事就是那么一回事。如果你把我看作你的朋友,我想你应该知道怎么做吧?”贾明尴尬(gān gà)地笑了一笑,其实他也不知道是应该哭还是应该笑。

苏章站起来,厉声对贾明说:“你怎么能说出这么无耻的话呢?想当年,你我一起发誓,发挥自己的才能,共同为国家做出贡献,你都忘了吗?你我是好朋友,但朋友之情不能大于国家的法律呀!老兄,我看你自己好好想想,想通了就来找我,最好不要我去找你!”贾明默不作声。

第二天,贾明终于主动投案自首了,苏章仔细查阅案情,依法对贾明作了处罚。

不久,苏章“薄”情,秉公办案的事便传遍全郡,一时成为佳话。

      《后汉书·苏章传》

本篇成语解释:

1.【贪赃枉法】:tān zāng wǎng fǎ 赃:盗窃、抢劫贪污来的财物;枉法:歪曲法令,破坏纪律。指受财受贿,违法乱纪。

2.【铁面无私】:tiě miàn wú sī 形容公正严明,不怕权势,不讲情面。

3.【欣喜若狂】:xīn xǐ ruò kuáng 形容高兴到极点。

4.【滔滔不绝】:tāo tāo bù jué 滔滔: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话多,连续不断。7. 太守割草

第五伦,东汉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字伯鱼。他为官颇得人心,曾任太守等职,官至司空(掌管国家建筑工程的最高官员)。以正直廉洁著称。

第五伦是一个人的名字,他姓第五,是复姓,单名伦字。他是东汉时期一位有名的清官。第五伦做官,一点儿都没有官架子。他十分关心百姓,救济穷人,而自己和家人生活却非常俭朴,因此很受百姓爱戴。

在第五伦任太守时的某一天,他所管辖(xiá)的一个县的新县令来拜访他。新官上任,自然是春风得意,这位县令很得意地将自己打扮一番,新的官帽、新的官袍、新的官靴(xuē),一切都使他感到很舒服。

一进第五伦家,只见一位仆(pú)人模样的老妇人正坐在厅堂缝补衣服,县令想也没多想,冲着老妇人叫道:“快去禀告你家老爷,就说有客人来了。”说完,一屁股坐在椅子上。 老妇人抬起头,很大方地向县令笑了笑,进里屋倒上茶水递给县令,和蔼地问县令:“请问大人是不是新来的呀,老身以前怎么没见过您?”说着,又拿起针线坐在原来的位子上缝补起来。

县令哪有心思和她这种人拉家常,气呼呼地对老妇人吼(hǒu)道:“你怎么一点儿规矩都不懂,我叫你快去禀告太守大人,你却一动不动,等一会儿,我禀告太守大人,叫他……” 话还没说完,一个小孩从外面兴冲冲跑了进来,一进门看到有生人在场,便问老妇人:“娘,来客人了?”老妇人点点头。

这下可将这位新上任的县官弄得摸不着头脑,过了好一会,他才转过弯来,不禁问老妇人:“你是太守夫人?”

老妇人笑了笑,没有做声。

县官吓坏了,忙向老妇人不停地道歉,老妇人倒不在意,依然和气地对县令说:“太守不在家。他吃完饭后和几个仆人去后山割草去了。”县令更是惊奇地张着个嘴巴,说不出话来,回过神才问:“仆人去割草是应当的,太守大人怎么能去割草去呢?”

小孩,也就是第五伦最小的儿子第五劼(jié)仰着头,抢先答道:“太守怎么啦?太守也是人嘛,爸爸经常去割草喂马的。您如果有急事,我去叫他。”

县令觉得无地自容,忙说:“我改日再来府上拜访吧。”说完,很狼狈地走了。走到半路上,县令觉得太守割草很稀奇,想去看个明白,便折回来,爬上后山。果然,在阳光下,只见第五伦和仆人一样打扮,高挽(wǎn)着衣袖,背着一大捆青草,正和仆人们一起往回赶呢!

县令看到这些,既佩服又惭愧,回到家里、衙门里,在同事、朋友间常常向人讲起太守割草的事来。此后,第五伦廉洁俭朴的美名便传开了。

       《后汉书·第五伦传》

本篇成语解释:

1.【春风得意】:chūn fēng dé yì 春风:春天的和风。比喻喜气洋洋。旧时指进士及第。现在多用来形容人做事如意,兴奋踊跃。

2.【无地自容】:wú dì zì róng 没有地方可以给自己容身。形容羞愧到极点。8. 深夜拒金

杨震(公元59年—公元124年),东汉大臣。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少好学,博览群书,被称为“关西孔子”。后多次担任太守之职,官至太尉(军队最高首脑)。后遭人诬陷(wū xiàn),免官自杀。

天已经很晚了,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远处池塘里的青蛙闲来没事叫上几声。这是昌邑(yì)县(今属山东)靠大道的一家旅店,客人们大都早早睡去了,但最右边的一间房里依然亮着灯。

屋里,一位身穿官服的清瘦男子正在烛光下聚精会神地看着一本书。他,就是新上任的东莱(lái)(今属山东)太守杨震。他从京城洛阳出发,马不停蹄赶往东莱就职,路过昌邑县,见天色已晚,便住进了这家旅店。虽然也很疲劳,但入睡前仍然会看看书,这已是他多年的习惯了。

突然,随从在外面轻声叫道:“大人,有人求见!”

这么晚了,怎么有人求见呢?杨震正疑惑(huò)着,只见一个人闯了进来,连声叫着“恩师”,倒头便拜。杨震连忙扶起来人,问道:“你是……”“我是王密呀!现在本县任县令。听说恩师路过,特赶来拜见。”他一面说,一面抬起头满怀喜悦地望着杨震。

杨震看着这张似曾相识的脸,想了半天,才记起在担任荆州刺史时见过此人。此人叫王密,当时,杨震见他品德出众、才学超群,便极力向朝廷推荐。看来,王密干得还不错呀,只是胖得叫杨震差点儿认不出来了。

王密见杨震认出了自己,更加高兴了,说:“当年多亏恩师栽培,不然的话,我还只是一个平民百姓呀。”

杨震挥了挥手,淡淡一笑说:“这主要还是你有能力嘛!”

王密忽然往四下看了看,从怀中取出一个布袋放在桌上。“你这是……”杨震惊奇地问。“恩师!”王密诚恳地说,“当初您向朝廷推荐我,一直都没有机会感谢,这次您正好路过此地,真是太好了,我特地准备了十两金子,望恩师收下。”

杨震顿时脸色一变:“你怎么也干起这样的事了?”

王密对杨震发怒一点儿也不在意,这样的“发怒”,他在官场上见得多了。他笑着说:“恩师,您还是收下吧,反正没有人知道。”“谁说没人知道?”杨震气坏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明明有‘四知’,怎么说没人知道?”

屋里一点儿声音也没有,王密不说话,也没有了笑意,只是低着头。

杨震见王密不说话,又语重心长地说:“王密呀,当初我向朝廷推荐你,正是看中你才华出众,品德高尚,是个有用之才,你现在却给我搞这个名堂,我真替你羞愧呀!”

王密被这番话深深地打动了,满脸羞愧(kuì)地说:“恩师说得极是,您不要生气,我收回就是了。”说完,收起黄金,红着脸向杨震行了个礼,走了。

杨震望着王密的背影,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心里感到非常惭愧,要是做官的个个都能廉正不贪,为百姓办实事,那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过多了。社会风气也会好起来。《后汉书·杨震传》

本篇成语解释:

1.【聚精会神】:jù jīng huì shén 全部精神集中到一起。形容注意力集中。

2.【马不停蹄】:mǎ bù tíng tí 比喻一刻也不停留,一直前进。

3.【无可奈何】:wú kě nài hé 奈何:如何,怎么办。不得己,没有办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