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圆大瑶山——湖南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大纪实(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05:31:44

点击下载

作者:陈茂智,田人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梦圆大瑶山——湖南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大纪实

梦圆大瑶山——湖南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大纪实试读:

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新中国建立之初,毛泽东主席就发出了兴修水利的号召,带领全国人民大兴水利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以治山治水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平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新思想。通过系统治理,统筹自然生态多种要素,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等有机结合起来,协调解决水资源问题。

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是湖南“十二五”水利“一号工程”,被国务院列为全国172个重大节水工程之一,它的建成意义重大,效益显著。一是灌溉效益。设计灌溉面积111.46万亩,可改善区域内16.73万人的生活用水条件,可新增旱涝保收灌溉面积50.66万亩,不仅为建设高产优质的商品粮基地创造条件,还可用于省内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占补平衡;二是防洪效益。水库防洪库容由过去的0.3亿立方米提高到2亿立方米,下游潇水沿河两岸城镇特别是江华、道县县城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为50年一遇;三是下游补水效益。枯水季节可为湘江下游补水2.6亿立方米,改善整个湘江的生态环境;四是发电效益。每年新增3.5亿度优质电能,提高湘南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五是旅游开发效益。高坝形成的70公里长、面积40多平方公里的广阔水域和数百座岛屿,将成为湘粤桂交界之地的生态休闲旅游核心景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一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治水兴水新思想在湖南永州的生动实践。

涔天河水库扩建是在原涔天河水库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项浩大工程,总投资130亿元,工程从1980年动议申报到2010年开始实施,直至2016年大坝下闸蓄水,经历了曲折、漫长的过程,可以说寄托了永州人民一个世纪的梦想,也倾注了共和国总理、国家部委领导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永州发展的关爱和支持。在工程实施建设中,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带领全市各级各部门,以敢于担当的勇气、创新发展的理念和超常规的工作举措,举全市之力,全力支持这一工程。特别是工程所在地的江华瑶族自治县,作为水库移民安置的实施主体,担负着近3万移民搬迁安置的光荣使命,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经受了移民搬迁安置、移民应急度汛、库区抗洪抢险、安置点建设等一系列危、难、险、重任务的考验,圆满地完成了库区移民安置这一“天下第一难事”。江华瑶山广大移民群众深明大义,带着对国家行动理解和支持的朴素情感,胸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舍小家、为国家,经受了离别故土的阵痛,积极支持水库扩建这一国家重点工程。在此,对所有关心、支持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的领导,工程建设者,移民群众和移民工作者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梦圆大瑶山》这本书,就是对这一工程的回顾和总结。其策划者、编著者站在对历史负责的高度,用真实的故事,感人的事迹,生动的笔触,记录下了这一跨世纪水利工程建设的壮举,堪称潇湘大地水利建设的一曲壮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的时代,给永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市上下要继续发扬“敢打硬战、能打硬战”的涔天河建设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中央的大政方针、省委的决策部署与永州实际相结合,推动“六大战役”“四个提升”在更高层次上取得更大成效,为建设更加富饶美丽幸福的新永州而努力奋斗!二〇一八年三月二十八日

序幕

这是一个让三湘大地起舞欢歌的喜庆日子!

这是一个让631万永州人翘首期盼的盛大节日!

这是一个让“神州瑶都”江华53万瑶汉人民深深铭记的难忘时刻!

让我们记住这一天!——2016年12月30日!

这一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湖南,永州,江华!

在这个被誉为“神州瑶都”的中国最大的瑶族自治县,在一个名叫涔天河镇涔天河村的偏僻瑶寨,在一个从潇水流域的平地丘陵步入河流源头千里大瑶山的首个关山要隘——黄泥渡,一座巍然雄伟的水库大坝矗立在我们面前。

这就是被誉为“十二五”湖南水利“一号工程”、被国务院列为全国172个重大节水工程之一的湖南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

这一天,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下闸蓄水庆典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

上午10时30分,下闸蓄水庆典仪式正式开始。永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易佳良主持庆典仪式。

一路风尘仆仆从武汉赶来的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建管局局长徐勤勤宣读了《长江水利委员会关于导流洞下闸蓄水阶段验收鉴定书》。受湖南省委、省政府委派,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戴道晋在庆典仪式上宣布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下闸蓄水。

出席庆典仪式的省、市领导与当地移民代表共同启动水库闸门控制器。随着导流洞封堵闸门缓缓放下,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下闸蓄水成功!

湖南省水利厅长詹晓安对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下闸蓄水表示祝贺。他说,涔天河水库是湘江正源潇水流域的龙头水库,对保障湘江流域粮食安全、防汛安全、饮水安全,推动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是湖南“水利梦”的缩影,自2012年启动实施以来,历经4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迎来下闸蓄水的关键节点,收获了阶段性的胜利成果。

永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晖在致辞中表示,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成功下闸蓄水,标志着涔天河水库扩建主体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后续工程和灌区配套建设任务仍然艰巨,工期仍然紧迫。希望参建各方再创佳绩、再立新功,按时保质完成工程各项建设任务,早日造福永州人民,为永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曹英华,湖南省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国土厅、省水利厅、省环保厅、省林业厅、省移民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民委、省重点办、省电力公司的领导;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高建华,市政协主席唐定,市委常委、副市长蒋善生,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唐能武,市委常委、江华县委书记罗建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俊湘以及工程业主湖南涔天河投资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祥红,与来自江华水口、涔天河、码市等主要移民乡镇的移民代表和水库承建方代表共800多人共同见证了水库下闸蓄水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4年的建设大功告成!

40年的梦想终于成真!

潇水,湘江上游这条“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又一次树立了光照日月、彪炳史册的时代航标!

高高的水库大坝,傲然屹立在瑶山之巅,俨如一座高接云天的丰碑,凝聚了所有工程建设者的艰辛付出,镌刻着瑶山大地近3万移民群众的丰功伟绩!第一章涔天河水库的前世今生1、潇水:一条美丽神奇的河

江华,以雄踞苍梧的千里大瑶山闻名遐迩!

江华,以千年瑶族的聚居地让世界瞩目!

这里,是南岭的中心,潇水的源头。

出县城东南20公里,是一片层层叠叠绵延起伏的群山,这就是五岭之一的萌渚岭山脉。

萌渚岭是一座雄性的山!群峰耸立,天地辽远。东北方,有万山来朝、白云翻飞的九嶷山;东南方,是林木葱茏、长锁深闺的大龙山;而横亘南北的勾挂岭更把县境自然分为东西两半,形成一县两胜景、风光各不同的自然奇观。

有好山必有好水。从萌渚岭千沟万壑流淌而出的清亮山泉,汇聚成两条美丽、多情的河流。东来的一支冯河,穿越茫茫林海,染万山翠绿;西流的一支沱水,淌过沃野田畴,融十里稻香。冯河与沱水像两条飘飞的玉带,交汇于县城沱江,成为潇水。沱江——这座美丽的瑶城,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两条玉带之上。

潇水河,一条从历史中走来的河。

先秦古籍《山海经》卷13之《海内东经》记载:“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

在西汉《长沙国南部驻军图》上,它标注为“大深水”。

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记载:“潇者,水清深也。”

它发源于湖南省蓝山县紫良瑶族乡野狗岭南麓,今蓝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它穿越莽莽萌渚岭,带着瑶山的原始野性与淳朴灵性,沿途流经蓝山县、江华瑶族自治县、江永县、道县、双牌县,于永州蘋岛汇入湘江,全长346公里,是永州境内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12094平方公里,覆盖了大半个永州地域,可谓永州人的母亲河。

潇水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视为湘江主要一级支流。2011年,受水利部水文局委托,南京水利科研院利用数字线划图、卫星遥感影像等技术手段,对湘江干支流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复核。结果表明:无论河长、流域面积还是径流量、比降、河流交汇处河势,潇水均比发源于广西兴安县的湘水(历史上的湘江源头)更有资格称为正源。2013年,国务院水利普查办和水利部认定,蓝山县至永州蘋岛河段(潇水)为湘江干流,湘江源头在蓝山县;广西兴安县至永州蘋岛河段(原湘江上游)为湘江支流。

在江华境内,潇水河河道行经峡谷间,河流坡陡流急,流域境内群山交错,地形复杂,溪河纵横密布,较大支流有9条,如中河、大龙江、辇江、凌江、麻江、贝江、崇江、花江、雾江等,人称“九江十八河五十一源”,滋润着千里瑶山。

潇水河,一条生生不息的河。

1972年的夏天,作家叶蔚林随一只木排在潇水、湘水漂流了24天。8年后,他以此为背景,写出了小说成名作《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他在文章中充满感情地描绘着这条美丽的河流:

潇水是一条没有任何航标的河流。正因为没有任何航标,使它显示着一种单纯的、质朴的、天然的美,恰如山区那些不事装饰的女子。在它的上游,大部分河道都被夹在两岸的青山之中,好像一条走不完的长廊。它的流水清得出奇,树影映在水面上,连枝杈间的鸟巢都可以看清楚。只要你在潇水上游航行过,一定会产生这种奇异的感觉:天地之间的界限似乎完全不存在了;鸟儿在水底飞翔,鱼儿游上山冈;人呢,根本搞不清自己到底是在水中,还是在天上。周围的一切都是绿的,绿得叫人心醉。唯独在河道的远方,蒙蒙的雾气,荡漾着一抹幽蓝,这蓝色时时召唤你,引诱你,逗起你无尽的遐想。可是你往前走,那幽蓝又变成绿的了;你永远别想到达那个境界。

有时候河流出了峡谷,失去了山的约束,就变得比较宽阔,水也变浅了,在石滩上发出欢畅的喧哗。但转一个弯,山又将它紧锁起来,使它恢复了平静。有多少个河弯,就有多少个筒车。巨大的筒车,缓慢地旋转,日夜不停地将河水提上来,泼泼洒洒地倾倒在凌空架起的木槽里。这些筒车已经旋转了多少年?不知道。它还得继续旋转到何时?看它们那固执的劲儿,似乎要永远旋转下去……

关于这条河,当地流传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传说——

远古时代,舜帝南巡,驾崩九嶷,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千里寻夫,从洞庭到湘江,溯潇水而上,一路往南,在江华宁远交界的茫茫群山中泣血呼唤。她们的泪珠抹在竹枝上,成了斑竹;她们的泪滴在地上,长出了香草……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江华籍湘军将领王德榜受左宗棠保举回乡募勇,在江华及周边瑶区招募以猎户为主的8营新兵,加以训练,称为“定边军”。次年3月开赴广西前线,与冯子材率军抗击法军,取得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回乡后,他感念家乡子弟兵付出的巨大牺牲,痛惜河谷中的激流险滩给瑶山人民带来的灾难,出资修浚了家乡江华码市到雾江的河道,使来往的船只和木排免遭货沉人亡的惨剧。

1931年1月,邓小平率领的红七军从道县进入江华县城,休整两天后转道瑶山入广东,踏上北上井冈的茫茫征程……

1934年9月至12月,红军长征经过江华瑶山,先后有红六军团、红九军团和红五军团在此转战。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率中央红军多次穿越潇水河,与围追堵截的敌军展开惊心动魄的周旋。其中,尤以在“湘江之战”中担任后卫的红五军团34师在江华的遭遇最为惨烈。在当地瑶胞的帮助下,完成掩护中央红军渡河任务之后的红34师师长陈树湘率余部乘船过潇水古芝江渡口时,被江华铲共团袭击,陈树湘师长腹部中弹受重伤,后在道县驷马桥被俘。在送往道县县城的途中,陈树湘师长从伤口处扯出肠子绞断,壮烈牺牲,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古田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时,用陈树湘“断肠明志”的故事,论述了军队绝对忠诚于党的革命信仰和无坚不摧的铁流精神。

1949年11月5日,江华和平解放,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给予了极大地尊重和关爱。1955年8月5日,批准成立江华瑶族自治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迁县治于水口镇。同年11月25日,在瑶山腹地的水口镇举行江华瑶族自治县成立大会,赵自现担任瑶族第一任县长。自治县成立,县城搬迁到瑶山,瑶族人民选举自己的县长……这足以说明,党和政府对江华瑶族人民的关心、关怀和重视。

这条河,记录了千年瑶族太多的心酸和苦难,也承载着瑶族儿女对命运不屈抗争的历史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与梦想!

潇水河,永州人的母亲河,永州人的生命之河。2、1965年,国务院副总理陶铸拍板:“涔天河水库工程在今冬上马修建。”“守条河,

守条大河空落落,

晴日三天火烧岭,

落雨三天浪打禾。”——江华民谣

这是流传在潇水流域瑶族村寨中的一段民谣,它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出这条河带给百姓的苦难。关于潇水河名称的由来,有种说法:潇水河是因为河水易涨易消而得名。事实上,河的上游是“湖南省三大暴雨中心”之一,下游是“衡邵干旱走廊”中部,历年旱涝无常。潇水河就像一条狂野不羁的苍龙,雨季来临时,经常爆发山洪水灾,肆虐的洪水吞噬了沿河两岸的稻田、村庄;而当雨季过后,严重的旱情又给沿河两岸带来灭顶之灾。沿河的村庄多用筒车引水,但也难以抵挡严重的旱情。据《江华县志》记载,从清顺治四年(1647年)到辛亥革命爆发的1911年,境内有记录的大洪灾、大旱灾就达11次之多。河上游的江华、道县两座县城,生息16万居民,沿河街几乎每年面临水患。沿河两岸农田洪灾损失也十分严重。据1950~2008年近六十年的统计,平均每年受灾面积超过10万亩。

变水害为水利,让潇水为沿河两岸人民造福!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让饱受苦难的瑶山人民看到了希望。为根治水患,解决湘南地区旱情严重的问题,国家启动了潇水流域全面治理的浩大工程。

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彻底解决一穷二白的贫困面貌,成为新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也是国家强农富民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从1953年到1966年长达13年的时间里,地处湘南的潇水河上先后上马了双牌和涔天河水库两大水利工程。提到这两大水利工程,不能不提到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同志。

1953年至1955年,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全面勘测潇水流域的水资源,作出流域开发总体规划。1958年,《潇水流域规划》顺利完成。《规划》中计有双牌(第一期)、莲花、涔天河、码市四个梯级水库。1958年7月,在中共湖南省委召开的全省大、中型水电工程施工准备会议上,双牌水库被列为全省重点建设工程之一。1958年11月5日破土动工,调集零陵、东安、祁阳等县11000劳力上马修建,到1963年枢纽工程全部完成。双牌水库的成功修建,为列入潇水流域第二期开发建设的涔天河水库建设提供了经验。

1963年,永州南部春夏秋三季连旱,江华旱情最为严重,全县4.2万亩水田插不上秧,插上秧的9.4万亩稻田受旱,3.75万亩稻田失收,减产1177万公斤。严重的旱情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心。11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书记陈郁与国家计委副主任程子华,在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书记王延春、副省长章伯森和省水利厅副厅长史杰的陪同下视察江华、江永、道县、宁远旱情,之后在江华召开会议,史称“江华会议”。会上,听取了省水电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龙五道关于《潇水流域规划》及其第二期开发涔天河水库工程情况的汇报,详细论述了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促进地方工农业发展解决水利问题的迫切性。江华瑶族自治县的领导在汇报中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强调涔天河以下至道县河段,主要靠筒车灌溉,沿线长达85公里的河道,筑有筒车坝63座,筒车390架,筒车提水灌溉农田2.63万亩,木材流放和灌溉用水的矛盾十分突出,需要解决;另一方面,对涔天河高坝开发方案持不同意见,认为若采用高坝方案,淹没耕地7800亩,林地2万亩,迁移人口17500余人,同时江华县城水口镇要搬迁,损失较大,高坝方案难以接受。在实地走访考察,多方听取各方意见后,陶铸明确表示:“涔天河修坝,开渠引水灌溉下游农田,代替原有筒车坝灌区,取消筒车坝,彻底解决木材流放与农田灌溉用水之间的矛盾。”龙五道总工程师问到水库正常蓄水位如何确定时,陶铸说:“正常蓄水位以不增加对江华县城的回水淹没影响为前提,具体方案由省水电设计院研究比较确定,按设计程序上报审批。”

如今年届八旬、曾多年担任永州市涔天河水利水电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的老水利专家郭懋德,1961年从武汉水利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省水电设计院从事水文水利设计工作。1963年来到江华参与涔天河水库工程的建设,之后,便一直深深扎根瑶乡。郭老回忆说:“江华会议后,省水利厅落实陶铸同志的讲话精神,决定由水电设计院成立涔天河水库工程设计组,要求吃透江华会议精神,统一思想,精心设计。当时,人们的思想确实难以统一,从科学、长远的观点看,涔天河水库确实应该采用高坝方案,但按照江华会议精神,更多考虑现实的必要性,暂时不建高坝。”

尽管如此,设计组为着未来的考虑,拿出了两套方案,即正常蓄水位315米的高坝方案和正常蓄水位254.26米的低坝方案。在做低坝方案的时候尽可能为后来建高坝预留了有利空间。1963年12月至1964年4月,设计组仅用了4个月时间,在江华现场完成了《涔天河木材过坝水利工程初步设计》,确定涔天河水库正常蓄水位252米,总库容1.05亿立方米,下游建饮水坝,左岸开渠水6个流量,自流灌,九处电灌提水站,分散灌溉3.4万亩。两岸灌区形成后,拆除全部筒车坝,解决木材流放与灌溉用水之间的矛盾,年木材流放量由16.4万立方米,增加到35万立方米。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的预见是科学的。2012年8月,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历经周折最终开工,新坝坝址选择在原设计的最佳位置。原来上移的老坝作为围堰,对新坝建造的顺利推进发挥了最后的作用,既降低了工程成本,又缩短了建设工期。

1965年3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陶铸在衡阳召开“三线”建设工作会议上,明确“涔天河水库工程在今冬上马修建,建设投资,除森工部门负责本身木材过坝所需的投资外,其余投资由国家计委安排。”同年7月,成立了湖南省涔天河水库工程指挥部,时任零陵地委副书记郭自安任书记,时任零陵地区水电局局长潘永树任指挥长,筹备水库工程开工事宜,组织改建沱江至县城水口镇的公路施工。

1966年7月1日,涔天河水库建设工程正式动工。为避免淹没原江华县城水口镇,当时采用了低坝方案。毋庸置疑,这次舍水能利用最优和效益最佳的高坝方案而采用保守的低坝方案,更多的是尊重瑶族人民的意愿,避免江华原县城水口镇被淹。这是时代的局限,但更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利益的执政准则。

1970年3月,历时3年零8个月后,涔天河水库大坝建成。9月,大坝落闸蓄水。一座以灌溉为主,集防洪、发电、过木、航运等综合利用为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胜利完成。

1971年1月20日,涔天河水库左干渠完成第一次通水试验;4月20日正式通水。“高峡出平湖,明珠亮瑶山。”雄伟的大坝耸立在大瑶山峡谷入口,把从瑶山深处千沟万壑中汇聚而成的奔流河水截断,形成宽阔无边的高山湖泊。冯河,潇水,从此改变了千万年自然流淌的方式,盈盈清波变成电流,朵朵浪花铺展成金黄的稻浪,成为文人墨客笔下一条“流蜜的河”。

1969年11月30日,倍受人民爱戴、时刻关心着家乡水库大坝建设的永州赤子陶铸,在一场堪称“浩劫”的政治劫难中含冤离世,最终没有见到水库建成的那一刻。

涔天河水库、双牌水库见证了新中国水利事业走过的风雨历程,看到这两座大坝,人们仍念念不忘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同志为永州建设付出的心血,对家乡人民倾注的热爱。巍然挺立的大坝,就像一座丰碑,永远刻在永州人民心中!3、“红色工程师”史杰:“一定要把涔天河水库工程做得更好,尽量少一些遗憾!”

涔天河水库具备优良水库的所有条件,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最终选择了低坝方案,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而这种遗憾一直伴随着当时的省水利厅副厅长史杰。但从那时开始,史杰也一直在极力促成涔天河水库的扩建,一直到他去世。

史杰(1918~1991),水利专家,原名孙宝玉,陕西省韩城西庄镇柳枝村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化名史杰。1950年春任湖南湘阴县长,1951年任长江水利委员会洞庭湖工程处长,1954年升任湖南省水利厅副厅长。1971年任凤滩水电站工程副指挥,1972年任湖南省农办副主任、主任,1983年任省顾委常委。史杰在湖南治水40年,领导和指挥了全省水利、电力工程,深受水乡群众爱戴和怀念,被誉为“红色工程师”“太史故里的大禹传人”。

在涔天河水库建设上,史杰是一直坚持走高坝方案的。即便后来开工建成后,他仍十分惋惜。他对设计组的郭懋德说:“现在搞成这个效益不显著、浪费资源的工程,我们是有错误的。到时候我还是要向上面争取搞高坝扩建。”在他的呼吁和奔走下,促成1971年省、地第二次潇水流域规划和1972年省水电设计院对涔天河水库进行高坝方案的复勘和论证工作,为后来的水库扩建再一次夯实了基础。

尽管当时涔天河水库未能按照高坝方案建设,但在具体实施建设中,史杰还是顶着压力,在大坝的设计、施工中,对基础处理、灌区规划的改变、水库正常蓄水位的确定以及对发电机组存在的“四大问题”的处理,作出了关键和正确的决策。

1966年2月,湖南省水利厅、设计院筹备水库枢纽工程开工,确定施工队伍,组织技术设计班子下工地进行现场设计。史杰指出:“在不增加对江华县城的淹没影响的前提下,水库正常蓄水位尽可能提高;设计、施工一定要确保大坝安全,其他都是次要的;水筏道不要求那么高,木排上可不设站人操作;灌区规划、设计、施工由零陵行署负责;工程造价,关键是在于方案的选择;要提高工作效率,施工期要短,一个半枯水季,也就是说1967年建成大坝。”他的这些意见,成为当时涔天河水库工程设计、施工的目标。

工程开工后,有几个具体问题影响了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史杰大胆建言,果断决策,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水库正常蓄水位的确定问题。水库回水末端在县城(水口镇)附近河段,县城的主要街道高程在261.5至263米之间,“五一”桥下河道正常水位为256米。史杰提出:“在不增加对江华县城的淹没影响的前提下,水库正常蓄水位尽可能提高。”这样,可以满足下游灌溉与木材流放,提高下游的防洪能力。经省、地多方研究,最终在252米至258米之间,确定正常蓄水位为256米。

究竟以水筏道木材过坝还是修船闸通行,设计部门与森工部门针对水速、排速一直有争论。水库上下游落差达34米,水筏道如何保证木排通行让木材过坝,其规模大、要求高,当时在全国没有先例。1966年10月,史杰来到工地,对设计人员说:“不要怕,不要碰到困难就退回来搞船闸,筏道不要弄得太复杂,水速、排速这些数据是可以通过试验确定的。”遵照他的意见,省设计院实验室搞了多轮水工模型试验。于1967年5月初步完成了试验,7月修改设计,确定高为2米、宽6.5米变坡段矩形糟身,内设齿坎加糙工艺,总长585米的大型水筏道。

关于坝址F27大断层斜切大坝4号、5号支墩,地质结构复杂的处理问题,设计人员要求处理到第四夹泥层,而施工单位认为困难太大,处理方案定不下来。1969年10月27日,史杰在会上说:“大坝坝基存在断层、夹泥层是要处理的,4号、5号墩要处理到第三夹泥层,2号、3号墩及坝下冲刷坑位置不处理,大坝向下游滑不了。大坝向下游右岸凸出的岩石山坡,不要人工去炸掉它,不要花那个钱,将来泄洪时,冲就让它冲掉。”工程项目设计总负责人林沛元说:“4号、5号墩F27断层打混凝土塞子到第三夹泥层,基础面用钢筋混凝土拱跨断层支承大坝。”最后,以史杰和林沛元的意见统一了施工方案。

在灌区规划设计上,省、地也有引用流量之争。史杰和时任省革委会主任的黎源明确:“以灌溉为主,左岸库内取水8个流量,引水高程为248米,自流灌溉,下游不再修引水坝。”1971年4月,水库灌溉渠通水,江华、江永、道县三县为直接受益地区,灌溉面积为10.53万亩。

郭懋德老人回忆涔天河水库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时,深情地说:“我们不能忘记史杰同志对涔天河水库建设所付出的心血和贡献,他经常对我们说,无论是水库的项目建设,还是经营管理,都应该始终坚持尊重科学、尊重知识,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向安全和科学要效益。”

50年后,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终于正式上马实施。郭懋德老人禁不住老泪纵横,他激动地说:“这一天终于盼来了,史杰老厅长可以瞑目了!”4、四十年风雨兼程,涔天河水库的峥嵘岁月

河流,是人类的母亲。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潇水第一坝”涔天河水库,四十年风雨兼程,为改变江华、江永和道县的农业灌溉面貌,推动永州水利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涔天河电站源源不断的电力资源为瑶族同胞点亮希望之灯,催生文明和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向前发展。放眼涔天河灌区广袤的大地,稻浪翻滚,绿荫欲滴,那蜿蜒曲折的主干渠,纵横交错的支斗渠,像流动的叶脉,把甘甜的乳汁输入江华、江永和道县十多万亩农田,滋润灌区那张硕大无比的绿叶。

1971年4月,控制流域面积2423平方公里的涔天河水库落闸蓄水。

1971年春,涔天河水库灌区工程全面建成,江华、江永、道县三县10多个乡(镇)10几万亩农田的灌溉和农业发展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1973年12月,涔天河电站1号发电机组正式投产发电。1974年1月,1号发电机组并入湘南电网运行。1978年5月,涔天河电站三台发电机组全部投产运行。

从此,这个46米高的大坝,矗立在湘南大地上,书写着光辉岁月——

渠水滋润万顷田

涔天河水库1971年4月落闸蓄水后,涔天河灌溉工程当年就实现了渠道通水灌溉,灌区部分区社农田受益。虽然,1971年和1972年,是涔天河灌溉渠通水试运行阶段,灌溉渠垮堤频发,险情不断,灌溉时有中断,属于不正常灌溉。但是,这条被灌区群众称为“幸福渠”的灌溉长堤,在永州市涔天河水利水电管理局和江华、江永、道县三县受益区社千方百计的维护下,战胜自然灾害,阻止人为因素的破坏,经过清淤扫障和维修加固,涔天河灌溉渠的灌溉效益正逐步地凸现出来。

1971年4月20日,随着渠首启闭闸门的开启,4个流量的渠水顺势而下,滋润万顷良田。与渠水同行的涔天河水利水电管理局渠道管理所的干部职工和附近村庄闻讯赶来观看的村民,沿渠而下,目送渠水前行。多少年梦寐以求的愿望,在他们的眼前变成了现实,一种无以言表的欣喜之情油然而生。渠水初灌,4个流量的渠水虽然没有流到渠尾,但是,灌溉渠上游3.4万亩农田第一次自流灌到了清澈的渠水。江华瑶族自治县鲤鱼井公社五七大队喜鹊塘生产队的农民自编了一首歌来表达他们灌溉受益的喜悦心情。“好个洗脚塘,砌屋朝南方。几天不下雨,塘坝水挑干;现在喜鹊塘,天旱不愁难,幸福渠道长流水,自流灌溉夺高产。”饱受干旱之苦的灌区群众,从此苦尽甘来,惬意地收获着耕耘的果实。过去那种“山下河水白白流,山上用水贵如油。十天半月不下雨,禾苗枯死人发愁”的情况已成为历史。当时祥林铺公社党委曾跟群众算了两笔账:1963年干旱,所有抗旱工具全都用上了,人也累得不亦乐乎,可是,7000多亩水稻仍有4000多亩程度不一的减了产。1971年灌溉受益后,全公社粮食生产年年丰收。每年向国家交售粮食由98万斤增加到160多万斤,集体储备粮由70多万斤增加到230万斤,社员口粮由人平300多斤增加到600斤。

之后,国家对涔天河灌区不断加大投入,为灌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推动了灌区农业的快速发展。昔日杂草丛生的荒地,逐渐开垦成高产稳产的良田;以前只能种植单季稻的水田变成了可播种双季稻的丰产田;过去靠天吃饭的低产田改造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田。在涔天河管理局的精心管理、续建配套、加固改造、全面维护下,涔天河灌区的面积不断扩大,从瑶山引出的甘泉滋润着更广袤的湘南大地。

1972年,涔天河灌溉渠经受着第一次大旱的考验。这年7月后,烈日暴晒,久晴无雨,灌区旱情出现,并且迅速蔓延。第一次面对旱情,涔天河水利水电管理局紧急组织抗旱保灌夺丰收,先后6次迅速抢修,排除渠道险情,确保了灌溉渠的安全运行。这一年,涔天河水库的水灌到了道县4000多亩不易灌溉到的地方。农民们异口同声地说:“毛主席革命路线引来了江华东河的幸福水,大旱不知旱,灾年夺丰收。”这些发自他们内心深处的肺腑之言,生动地表达出灌区农民灌溉受益后的喜悦心情和感激之意。从1971年的灌溉面积3.4万亩到1972年的5.1万亩,大旱之年保灌溉,扩面积,使农业获得大丰收,涔天河灌溉渠的灌溉效益在迅速提高。

1973年,渠道放水6个流量,涔天河灌区灌溉面积扩大到7万亩,比1972年增加1.9万亩,灌溉效益进一步地在放大。当年,涔天河灌区各区、社,开荒造田、改土为田的面积达到480亩,全年向国家多交售爱国粮5.34万斤。

1973年渠道停水后,长长的灌溉渠到处是淤泥堆积,渠道很多地方被水冲刷得破烂不堪。百家尾渠段淤泥堆积达到20多厘米厚,个别地段甚至达到40—50厘米。渠底三合土被掏空,渠堤侧面三合土开裂离壳,整个渠堤伤痕累累、险象环生。如果让这样的渠道继续运行下去,那么,不仅渠水损失严重,渠道管水职工提心吊胆,担心有溃堤之虞,而且,渠道的放水流量要想达到设计的8个,几乎难以实现,灌溉面积无法达到预期。渠道工程质量严峻的现实,迫使涔天河水利水电管理局毫不犹豫地做出选择:全面加固改造渠堤,提升渠道整体质量。

1977—1978年,涔天河灌溉渠总干渠26.665公里的渠段实施了“三面不见土”的高标准改造。1977年,涔天河灌溉渠按设计流量放水运行,8个流量的清泉畅通无阻,直达渠尾。当年灌溉面积达到6.079万亩。1978年,灌溉面积再上一个新台阶,达到8.2万亩,灌溉效益又一次得到大提高,做到应灌尽灌,灌区全面受益。

蜿蜒72公里,惠及江华、江永、道县三县18个乡(镇)99个自然村的涔天河灌溉渠,自1971年实现灌溉以来,灌溉面积逐年扩大,灌区农业迅速发展。到1979年,涔天河灌区灌溉体系初步形成,总、支、斗、毛渠连成一体,塘、坝、库、堰形成渠网,一个“长藤结瓜,渠系成网”的灌溉格局已经建成。1987年普查数据显示,涔天河灌溉渠灌溉总面积为10.503万亩。涔天河灌溉渠巨大的灌溉效益和社会效益正逐渐地凸现出来,为三县的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抗旱防洪,筑起我们新的长城

涔天河下游是“衡邵干旱走廊”中部,库区是湖南省三大暴雨区之一,干旱与洪水是涔天河水库的两大对手,轮流来袭。

1989年,零陵地区南六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全年降雨量1052.9 mm,比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574 mm减少521.1 mm,减少33.1%,涔天河水库入库径流总量17.93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入库径流量26.9亿立方米减少33.7%。6月29日至12月31日,半年降雨量不及正常年份一个月的降雨量。严重的干旱造成人畜饮水告急,农田灌溉告急。旱情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省地县领导多次深入到旱情严重的灾区视察,指导抗旱救灾。省委书记熊清泉亲临涔天河水库,了解水库水位,作出了抗大旱,夺丰收的重要指示。

作为担负灌溉江华、道县、江永八万多亩农田灌溉任务的涔天河水利水电管理局更是责无旁贷,全局干部职工满腔热情地奔赴抗旱保丰收的最前线。时至9月,旱情持续发展,水库水位持续下降,灌溉用水和发电用水矛盾更显突出。在灌溉用水的紧急关头,为夺取抗旱的最后胜利,涔天河水利水电管理局牺牲本局的经济利益,服从抗旱大局,少发电700万千瓦时,让水保农田灌溉。

1990—1992年,严重的干旱再次袭击零陵地区南六县。1990年7月6日至10月20日,江华瑶族自治县境内累计降雨量仅有49.9 mm,导致涔天河水库蓄水严重不足,涔天河灌区出现了极其严重的夏秋连旱。1991年,因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匀,涔天河灌区再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1992年7月12日至9月5日,涔天河水库流域平均降雨量仅有20.2 mm,蒸发量却高达542.4 mm,受其影响,涔天河灌区旱情极为严重。

1989年的干旱是灾难性的,当年电站仅完成发电量6044.82万千瓦时,保证了84500亩的农田灌溉任务的完成,超过了1987年《专员现场办公会议纪要》规定的枯水年完成85%灌溉任务的指标,达到正常年份灌溉任务的97%。1990年,涔天河灌溉渠完成灌溉面积84800亩,为计划的98%。1991年和1992年灌溉面积都达到86000亩,超额完成灌溉任务。据统计,大旱之年涔天河灌区江华、道县两县八个乡(镇)粮食增产150万公斤。

1998年涔天河水库流域出现了自1989年以来的夏、秋、冬三季连旱。7月23日—12月底,流域平均降雨量较历年同期偏少近六成。7月28日至8月27日,降水量仅有5.5 mm,9月15日至10月4日,降雨量为0,11月2日至29日,降雨量为7.3 mm,12月8日至26日,流域内没有降水。8月份,正值灌溉用水的高峰季节,而水库的入库流量却3不到30 m/s,发电和灌溉矛盾加剧,水库水位急剧下降,灌区用水十分紧张,农民翘首盼甘霖。为保证灌区二季稻的灌溉用水,涔天河水利水电管理局又一次牺牲自己的经济利益,停机蓄水保灌溉,对近区27处电排站,局从大电网购进高价电实行“倒送电”,让村民抽水保灌溉。

涔天河水库建库以来共遭遇50余场较大洪水。2003年以来涔天河水库先后遭受了“5.15”(2003年)、“7.15”(2006年)、“6.13”(2008年)等三次大的洪涝灾害。每场洪灾,涔天河水利水电管理局都加强防范,精心调度,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历次洪灾中,以2008年“6.13”特大洪灾最为严重,抗洪抢险过程也最为惊心动魄。

2008年6月8日至14日,涔天河水库流域连日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造成山洪暴发、洪水猛涨,江华22个乡(镇)有8个乡(镇)政府所在地被水淹。13日16时35分,水库出现建库以3来最大洪峰,入库流量达3900 m/s,接近水库百年一遇设计标准3(4160 m/s),给上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在这场特大洪灾中,涔天河水库大坝#3、#4泄洪弧形门受损变形,电站#2主变套管毁坏;右岸电站水轮机层进水近3米深,大量设备受损;涔天河灌溉渠部分渠段出现坍塌、管涌险情;晏家田发电厂房进水1.2米,电气设备全部浸泡在水中;道县灌区服务中心被淹三天,水淹最深处接近3米;涔天河近区因树木倒伏、房屋倒塌导致线路短路造成“两乡一镇”全面停电。全局因灾损失数百万元。

面对来势凶猛的洪魔,涔天河水库在暴雨之前提前将水位降至252.31米,腾出防洪库容近1000万立方米。12日18时20分,水库出3现第一次洪峰,洪峰流量为1980 m/s。在此前后,西河大路铺出现两次洪峰,为避免东、西两河洪峰在江华县城沱江相遇,涔天河水库3采取滞洪错峰措施,以100—370 m/s为单位启闭泄洪闸门33次,逐步加大或减少下泄流量,错峰3小时,减轻了下游防洪压力,降低了县城洪涝损失。13日16时35分,处于高水位运行的涔天河水库出现3最大洪峰,在入库流量3900 m/s的情况下,涔天河水利水电管理局顶住压力,将水库水位调蓄至255.98米,比水库安全保证水位256米3仅差0.02米,最大下泄流量调控到3500 m/s,在保证枢纽工程安全3的前提下,削峰400 m/s,降低沱江及下游乡镇洪水位1.12米,成为建库以来在水库高水位运行情况下,出库流量小于入库流量洪水调度的成功范例,最大限度减少了下游损失。

电力运行增效益

巨浪腾空,气势恢宏的涔天河水库开闸泄洪的壮观奇景,飞流直下,排山倒海般的筏道过木景观,华灯初上,明珠璀璨的夜景,是涔天河水库令来往行人驻足流连的奇丽景观。灌溉、发电、过木、防洪,涔天河枢纽工程日益凸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涔天河人倍感骄傲和自豪。

涔天河电站是涔天河水利水电管理局的经济支柱。1973年安装水轮发电机组3台,总容量2.25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1.09亿千瓦时。1996年将2号机组进行扩容改造,2001年分离3号机组并入江华岭东电网,2003年对3号机组进行扩容改造,总容量达到25500千瓦,并通过110千伏线路并入华中电网运行。

过去由于管理体制上等多方面原因,年发电量难以突破1亿千瓦时。1993年该局实行“一改一抓一带头”,使地区供电产生了显著效益。“一改”:即在改革中打破旧的生产格局,将原有各自为政、相互扯皮的三个生产车间(运行、检修、水工)合并为一个发电管理站,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一抓”:即在发电主业中,牢牢抓住安全这根弦不放松,定期大修小修,并对三台机组进水口闸门拦污栅进行全面更新。“一带头”:即领导和党员带头,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核心作用。同时针对发电机运行年久、绝缘整体老化的现象,1996年对2号机组进行了扩容改造,2001年对近区供电秩序进行了全面整治,规范了用电的管理与电费的收缴,并投入70万元用于部分线路的农网改造,2003年对3号机组进行扩容改造,使单机容量均从7500千瓦增加到9500千瓦,既消除了安全隐患,又提高了生产能力。

自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以来,即1974—2003年30年间,共发电27.8亿千瓦时。其中1974—1992年近20年间,共发电15.2亿千瓦时,仅有1年发电量突破了1亿千瓦时。“一改一抓一带头”后,1993—2003年11年间,共发电12.56亿千瓦时,有10个年份发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超过了年设计发电量。2002年更是实现了发电量和上网电量的“双突破”,分别达到了1.38亿千瓦时和1.30亿千瓦时,创下了历史最好成绩。2003年涔天河水利水电管理局近区电费收入达到100万元。投产发电30年来,累计创产值2亿多元,上缴税费将近0.7亿元。

岭东供电,支持“开发水电兴江华”

涔天河水库所在的江华瑶族自治县,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瑶族自治县,横亘南北的勾挂岭把县境自然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统称岭东,即林区,占全县2/3面积,11个乡镇,16万人口,是江华瑶族同胞的主要居住地和贫困人口聚集区。解放半个世纪以来,岭东林区既无骨干电源又无输配电网络,仅靠几座径流式小电站维持供电,装机容量小,供电不稳定,枯水季节连照明用电都难以保证。有的乡镇从广东购买高价电,平均到户电价为2.5元/千瓦时,最高电价达5.6元/千瓦时,以致一些瑶民不敢用电。不少瑶村山寨没有通电,仍然沿用煤油、松脂照明。

为解决江华岭东16万瑶族人民长期严重缺电的问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脱贫致富,1997年江华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开发水电兴江华”的战略思想,在全县掀起了水电开发热潮,在江华岭东实施电网建设工程。考虑到电网需要有调节能力的骨干电源点支撑,而岭东开发的电站装机容量小,无骨干电源点支撑,丰枯、峰谷电量调节性能差,江华县委、县政府和市水利局提出以涔天河电站为依托向岭东供电。江华用3年时间完成了涔(天河)码(市)110KV线路、码市110KV变电站及其他工程的施工,在岭东初步形成较完整的输配电网络。建设期间江华人大常委会行文,迫切要求涔天河水利水电管理局作为江华地方电网的骨干电源点尽到“依托”的责任。时间到了2000年,面对已建好的涔码110KV线路和码市变电站,面对有关部门以及江华越来越高涨的呼声,面对岭东林区16万瑶族同胞长期缺电的压力,涔天河水利水电管理局面临一个新的抉择。

往岭东林区供电,涔天河水利水电管理局面临很大压力。从情理上说,岭东是涔天河水库库区,岭东人民为水库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和巨大牺牲,但水库建成几十年了他们的用电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涔天河水利水电管理局深感责任重大,也十分理解他们等电、盼电的迫切心情,况且涔天河水库建站初期就预留了一回线路向岭东供电,只是因为没有架设输电线路而无法实施,这是其一。其二,涔天河水利水电管理局驻在江华,与江华瑶族自治县关系融洽。江华作为老、少、边、穷地区,为发展经济实施水电开发战略,涔天河水利水电管理局应该尽力支持。其三,开发岭东电网是永州市水利局作出的一项重要发展措施,涔天河水利水电管理局应该尊重和支持。同时往岭东网供电价格较高,对涔天河水利水电管理局也有实实在在的好处。

但是,因为岭东电网不属于湖南省电网,往岭东供电意味着与省电网解网,转向与岭东电网甚至广东电网联网。涔天河电站自1973年投产发电以来,一直并入湖南省电网运行。从涔天河电站分离一台机组向岭东电网供电,将直接触及省电网的利益,电业部门肯定不会答应。如果强行实施,一是打破了“一站一网”的电业行规,二是违反了《电网调度管理条例》中并网电站服从统一调度的规定,三是一旦与电业局关系闹僵,要求涔天河电站三台机组全部解网,全局将陷入极度被动。如此大的法律、政治和经济风险谁能够承担呢?

难题如何破解?

1997年,在市电业局明确反对下,涔天河管理局两次研究否决了向岭东供电。但是,当时电业部门实行计划管理、垄断经营,虽然全局年发电能力1亿千瓦时左右,但每年争取到的上网电量指标仅8000—9000万千瓦时,电业部门按季度或月下达上网计划,开机停机、负荷多少、运行状态都由调度下达指令,电站没有自主权,经常是枯水季节无水发电、丰水季节不准多发。为减少弃水,局被迫超计划发电上网,在超计划电量中,每年均有一部分被视为不计费电量而不予结算。1995年以前是超发多少就倒扣多少,所以不敢超发,有时白白弃水,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之后是超发3千瓦时算1千瓦时。再后来是每年以补充协议确定不计费电量比例,其结果都等于是变相减少了电量。往岭东供电犹如一个新的突破口,让局领导班子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一是可挣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分离一台机组往岭东供电,留两台机组供大网,既可完成大网计划,又实现了满发多供。二是可消除电量结算的尴尬,余电送往岭东,不存在不计费的电量。最为有利的是往岭东供电电价较高,每千瓦时均价比大电网高出近0.1元,按一台机组年发电3000万千瓦时计算,每年可增加收入近300万元,这就是摆在涔天河水利水电管理局面前的破解增收难题的钥匙。因此,从2000年起,涔天河水利水电管理局开始考虑部分调整供电方式,向岭东林区供电的构想。

2001年2月11日,江华县委召开专题会议,要求涔天河电站往岭东供电。2月21日,江华县人民政府向涔天河水利水电管理局发出《关于从涔天河电站分离一台机组向岭东林区供电的函》。2月25日,涔天河水利水电管理局向江华县政府回复:涔天河水利水电管理局地处江华,在支持岭东小水电开发,振兴江华经济,帮助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方面理应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同意从涔天河电站分离#3发电机组经#2主变上涔码线向岭东林区供电以支撑岭东电网,涔天河电站实行一站二网运行。3月31日和4月15日,市委、市政府两次召开了江华岭东供电协调会议,商议涔天河电站分离一台机组向江华岭东供电的方案。5月28日,局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和电站职工完成涔天河电站向岭东林区供电出线间隔的安装与线路的搭接。6月14日,江华县副县长黎世民、涔天河水利水电管理局局长王瑶东、潇水公司总经理金颖春举行三方会议,确定涔天河电站分离#3发电机组、#2主变于6月16日上午8时与大电网分离。

2001年6月19日,涔天河电站#3发电机组正式并入江华岭东林区电网,这标志着涔天河水利水电管理局供电方式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形成了“一站二网”(涔天河电站,华中电网,岭东林区电网)的供电新格局。

从此,涔天河电站发出的强大电流通过岭东林区110KV线路进入码市变电站,给千家万户瑶族同胞送去了光明。涔天河电站向岭东林区供电后,不仅解决了岭东林区用电的问题,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江华岭东林区小水电的兴建开发,为振兴江华瑶族自治县的民族经济,建立民族强县注入了强大动力。

涔天河水利水电管理局2001年做出“向岭东供电”的重大决策,实际上是在向电力体制和垄断行为挑战,在当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事后省经贸委向省人民政府写出报告,称涔天河电站“一站并两网”,在全国无此先例,严重违反了电力法规,要求恢复以前的并网运行方式,并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省政府联合调查组、省水利厅向省人民政府写出了专题报告,阐述岭东供电的积极作用。2001年9月,省委书记杨正午率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来到江华调研。在江华汇报会上,杨正午书记一锤定音:支持“开发水电兴江华”战略!直到2002年,国务院发布《电力体制改革方案》(5号文),确定了“厂网分离,竞价上网”的改革思路,打破30多年来大电网对地方小水电所实施的“限制出力,倒扣无功,拖欠电费”的电力垄断格局。

抗击冰灾,为“电力孤岛”输送光明和温暖

2008年初,湘南遭受到百年一遇的冰冻灾害天气。1月28日,通往永州市南部的输电线路被冻断,永州电网崩溃,南部六县成了电力“孤岛”。

主网垮后,完全脱网的涔天河电站成了南六县唯一具有调节性能的电站,整个永州南部只能依靠涔天河电站独网运行,满足基本的用电负荷。2月2日、3日,已到农历腊月二十六、二十七,市委书记曾庆炎、市长龚武生连续致电涔天河水利水电管理局领导黎世民、刘亮凯,要求必须保证5台机组(涔天河电站3台,涔天河右岸电站2台)4万KW负荷向南六县供电,确保南六县人民过一个明亮的春节。与此同时,局近区“两乡一镇”电力设施受灾严重,高压电杆倒杆40余根、低压杆倒杆300余根、断线多处,致使全线停电,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万元。

面对百年一遇的冰冻灾害,涔天河水利水电管理局临危不乱,将抗冰保电作为当前工作的中心任务,成立抗冰救灾工作指挥部,党委书记黎世民任总指挥,1月28日在供电公司召开现场办公会,紧急部署抢修电力设施工作。2月3日晚,党委书记黎世民在电站值班室主持召开抗冰保电紧急调度会,就如何保证发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和3号机组应急改网等工作进行了认真地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冰天雪地之中,全局干部职工以电站和近区为主战场,党政领导坚守一线,靠前指挥,抢修人员不怕辛苦,排除万难,打响了一场极为艰巨的抗冰保电大会战!

此时,涔天河电站投产已经35年,部分设备设施已严重老化,超负荷运行和支持电网短路融冰引发机组出问题的风险明显增大。由于小电网运行很容易造成机组失压,从1月28日上午至2月4日18时止,8天时间里,电站失压高达7次。为保送电,每次失压后都需要很多的紧急操作,值班人员克服室外结冰、路面湿滑等困难一丝不苟地完成各项操作任务。在调度多次要求涔天河电站黑启动的情况下,值班人员想尽一切办法稳定电网,做好调频调压工作。在人手相当紧缺的情况下,涔天河水利水电管理局克服困难,合理调配,支持大电网做好融冰和故障判断工作。据统计,从1月26日到2月8日,涔天河电站成功独网运行10天,为电网黑启动11次,保电成功9次,保厂用电成功11次,为线路成功融冰1次,为系统判断故障2次,倒闸操作达7500次。

另一个战场,是涔天河近区供电。要保供电,首先要恢复主线。1月31日,农历小年,结冰的林区路面崎岖光滑,员工们将稻草绑在鞋上增大摩擦系数才得以行走。他们肩扛手提抢修工具,艰难地爬山越岭,来到故障点开展杆上作业,一天下来手、脚、耳朵全长满了冻疮。第二天,天又下起了小雨,给线路施工带来更大困难,员工们虽然穿着雨衣雨裤,但在雨中工作浑身仍然被淋湿。刺骨的寒风中,他们爬上高高的铁塔和线杆,用早已冻得麻木的双手清除线路上厚厚的冰凌。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他们往往一干就是五六个小时。抓住稍稍的一点空隙爬下杆来背着风胡乱吃上几口饭就又投入到抢险的战斗之中。经过两天苦战,通往林区的主干线故障得以排除。由于农区受损的主线杆在陡峭的冰山之上,靠人力无法实施抢修,他们想方设法对线路进行技术性改造,采取临时架线方案,在2月3日完成了农区主干送电,为近区全线送电打下了坚实基础。

由于众志成城、措施得力,冰灾期间,涔天河水利水电管理局将500多万千瓦时的宝贵电能源源不断地输往南六县灾区,让“电力孤岛”中的人们感受到了光明和温暖,过上了一个明亮的春节。涔天河近区“两乡一镇”腊月二十八日在全县率先基本恢复用电,近区人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