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职业道德:忠于国家(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05:11:32

点击下载

作者:王金锋,高永立

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公务员职业道德:忠于国家(一)

公务员职业道德:忠于国家(一)试读:

前言

为了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2011—2015年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纲要的通知》(国办发[2011]14号)关于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的要求,国家公务员局于2011年10月17日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务员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局,以及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部门印发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通知。并要求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通知指出,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是贯彻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不断提升公务员队伍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举措,对于增强政府和公务员队伍的公信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通知提出,各地、各部门要把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要把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与开展带头创先争优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大规模培训、认真选树公务员职业道德楷模、持久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文化养成、不断强化公务员职业道德社会监督评议等有效载体和抓手,增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

通知还要求把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与健全公务员管理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将职业道德作为公务员选拔任用的重要标准、考核奖励的重要依据、监督约束的重要手段,不断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夯实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制度基础。《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恪尽职守、公正廉洁为主要内容,大力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全面提升公务员职业道德水平,努力造就一支政治信念坚定、精神追求高尚、职业操守良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公务员队伍。《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的培训对象:全体行政机关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重点加强担任领导职务公务员的教育培训,着力加强基层一线、窗口部门等直接服务人民群众公务员的教育培训。《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的培训要求: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列入公务员初任、任职和在职培训的必修内容,作为每个培训班次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时期,将全体行政机关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工作人员轮训一遍,培训时间不少于6学时。同时要求建立培训长效机制,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作为长期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推行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有效方式,使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更具吸引力、感染力,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为系统准确地解读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满足全体行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开展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的需求,进一步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工作,我们以《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为依据,结合中央有关精神,在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指导下,编写了本套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包括《公务员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公务员职业道德:忠于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服务人民》、《公务员职业道德:恪尽职守》、《公务员职业道德:公正廉洁》、《公务员职业道德:典型案例》,以供全国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使用。第一章忠于国家的基本概述

本章学习重点

1.了解国家的基本权力

2.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3.了解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4.了解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5.深刻理解马克思的爱国主义观

6.深刻理解毛泽东的爱国主义观

7.深刻理解邓小平的爱国主义观

8.深刻理解江泽民的爱国主义观

9.深刻理解胡锦涛的爱国主义观

10.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1.掌握坚持共产党领导的方法第一节国家观念的基本概述

公务员要有正确的国家观念。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一般国家行政管理当局是国家的象征,它是一种拥有治理一个社会的权力的国家机构,在一定的领土内拥有外部和内部的主权。

忠于国家是公务员的天职。公务员是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可以说,没有国家,公务员也就不可能存在。所以,公务员一定要忠于自己的国家,时时刻刻以国家的大局为重。一、国家的基本内涵

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在这个定义中,一个国家没有具体的边界。国家也指那些享有共同领土和政府的人民,如世界上大多数的多民族国家。

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地理范畴,国家是指被人民、文化、语言、地理区别出来的领土,被政治自治权区别出来的一块领地,一个领地或者邦国的人民,跟特定的人有关联的地区。

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一般国家行政管理当局是国家的象征,它是一种拥有治理一个社会的权力的国家机构,在一定的领土内拥有外部和内部的主权。

国家与祖国不同,祖国是一个地域、文化、历史、宗教、有时是民族及人种概念,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而国家是一个政治权力机构。

在国家与政府的关系上,有时国家与政府的概念不分。在分得十分清晰时,国家大于政府,尤其是国家是主权者的同义词,而政府只是国家的仆人、权力的执行者、被委托人。

在国际舞台上,国家的概念比在国内政治中宽泛很多。此时国家是国际法中的主体,是该国范围内的整个社会的代表,是这个国家全体人民的代表,与国内政治中的祖国十分相近。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列宁深入研究国家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变革的规律,概括了各种类型国家的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他为国家提出了一个全面的科学的定义:“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这是列宁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它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与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第三,国家是机器。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国家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和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这三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总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国家是经济上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国家是一个成长于社会之中而又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以暴力或合法性为基础的、带有相当抽象性的权力机构。二、国家的组成要素

国家有四要素,即领土、人民、主权与政治权力。

所谓领土,是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全部疆域。包括陆地和河流、湖泊等内陆水域及其底下层,以及与陆地相连的海港、内海湾、领海和领空。作为国家的基本要素,领土并不只是供人居住的一片土地,它同样构成了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与宗教记忆的一部分,是这个国家的象征,是联系人民、使他们自我认同及互相认同的纽带。有时这后一个作用甚至引起不同种族和人民之间的冲突,如科索沃、耶路撒冷。

所谓人民,在过去、特别是在西欧,首先是指一个民族。在现代,则是指所有服从于一个主权权力的人民。它可以是一个民族,也可以包括若干民族;可以是本国人,即通过血缘关系得到此地位的人,也可以是归化了的外国移民,当他们离开自己的国土时,并不失去本国人民的资格。人民并不仅仅是国家的臣民。在现代国家中,它首先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是一个国家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唯一来源,是一国的主权者。按照自然法理论及现代民主理论,它在国家权力出现之前便已存在,或者说国家是他们的创造物。在国内政治的领域中,人民更多的是被定义为公民,即有权参加政治事务的人。它超越了人们在经济地位、文化与职业上的不同,使人们有了一个新的共同身份。

主权,即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最重要属性,是国家在国际法上所固有的独立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主权不可分割,不可让予。主权是国家最主要、最基本的权利,是国家所固有的,并非由国际法所赋予的。国际法中的国家主权原则只是对这一权利予以确认和保护。主权作为国家的固有权利,表现为三个方面:对内的最高权、对外的独立权和防止侵略的自卫权。所谓对内最高权,是指国家行使最高统治权,国内的一切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立法和司法机关都必须服从国家的管辖;还指国家的属人优越权和属地优越权。所谓对外独立权,是指按照国际法原则,在国际关系中享有独立权,即独立自主地、不受任何外力干涉地处理国内外一切事务,如国家有权按照自己的意志,根据本国的情况,自由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国家形式、组织自己的政府、制定国家的法律、决定国家的对内对外政策等等。这就是国家行使主权权利的自主性和排他性。所谓自卫权,是指国家为了防止外来侵略和武力攻击而进行国防建设,在国家已经遭到外来侵略和武力攻击时,进行单独的或集体的自卫的权利。

政治权力是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它体现在政治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或原则的实际政治过程之中。政治权力是权力在政治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它是一种政治力量,所要实现的目的与政治相联系。政治权力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政治权力在本质上表现为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在形式上呈现为特定的公共权力。合法的政治权力是一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国家意志因而与统治者的个人意志不同。在国内事务中,政治权力合法地管理着人民,公正地处理人民之间的冲突,以及作为中央权力处理与其他国内法人的关系。政治权力垄断着合法的强制权,单方面制定法律规范,是一个权力机构。当然在现代法治国家中,政治权力也必须在它制定的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三、国家的基本权利

作为国际交往的主体,国家具有一些国际公认的基本权利。国家的基本权利主要有:(一)独立权

独立权指国家依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外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二)平等权

平等权指国家在参与国际法律关系时,不论大小强弱,发展水平,都具有平等的地位和资格,平等地享有国际法上的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的义务。平等权主要表现在:国家在国际组织或国际会议中平等地享有代表权和投票权,国家平等地享有缔约权,国家平等地享有荣誉权,国家之间没有管辖权等。(三)自保权

自保权指国家采取防御及自卫措施保卫自己生存和独立不受侵犯的权利。它包括国防权和自卫权两方面的内容。国防权是国家制定国防政策,进行国防建设,防备外来侵犯的权利。自卫权是国家遭受外国武力进攻时,单独或与其他有关国家一起进行武力反击的权利。国家可以单独自卫,也可以实行集体自卫。四、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务员忠于国家,就一定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容。(一)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的有关论述,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特殊的公共权力,和原始社会中的公共权力相比,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二是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三是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二)政府特征

1.阶级性。政府的阶级性是其赖以建立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所规定的,是国家的阶级性在政府基本特性方面的体现。政府的阶级性决定了它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政府活动是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于社会进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

作为政府的本质特征,政府的阶级性对于政府及其活动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并且贯穿在政府的机构构成、制度设置、政策制定、价值倡导和各种实际活动中。就此而言,阶级性是政府的灵魂,统治阶级的性格构成了政府的基本性格。

2.公共性。国家本质上是一种阶级的统治,但是,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统治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往往不得不以形式上的中立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的面貌出现,而政府就是实现这种表面上公共性的基本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是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在这个范围内,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实现者,而运用政府权力谋求特定社会团体或者私人利益,是与政府的这一特性相违背的。由此可见,政府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但是,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公共利益的诉求,以公共利益的名义或者实际要求来行使权力。

3.权威性。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一方面,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这是国家权力强制性在政府机构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合法赋予。另一方面,政府又必须得到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同,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有序、有效地进行社会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这是国家权力的政治合法性在政府特性方面的延伸。国家权力特性在政府构成和运行中的这种体现,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了政府的特有的权威性,即政府权力与其所统治和管理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命令。这是一种服从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政府的职能才能得到实现。

4.有机组织性。尽管现代政府都形成了严格的职能分工和权力划分,但是就政府机关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言,则构成了严密的有机整体。各政府机关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程序结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共同运行和协调发生作用,以保证统治阶级意志的完整统一的贯彻实行。同时,政府都是以组织的形式而存在和运行的,这些组织由特定的人员、物质和财力等要素按照特定的原则和规则构成,政府的权力依托这些组织机构而得以行使,按照这些组织的原则、规则和程序得以实施。

5.特定的职能规定性。从总体上来看,政府执行着国家的对内和对外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基本职能。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各个不同的国家的政府的职能在其范围、内容和行使方式等方面,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另一方面,就政府内部的不同机构和部门来看,其职能分工又有其特定的规定性,这些机构和部门按照政府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职能分工、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构成了政府的总的职能。(三)国家与政府的关系

两者的联系体现在:政府是国家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国家的产生以政府的形成组织标志,政府是实现国家目标最为基本的手段;政府是国家的主权代表和具体形态。

两者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政府是国家构成要素之一,而非国家的全部;政府权力受之于国家主权,但是,并不等于国家主权;政府的功能是国家功能的体现,但是,政府的功能并不同于国家功能;就组织构成来看,国家是由统治阶级成员和非统治阶级成员共同构成的,而政府的组织构成并不包含非政府的其他社会成员。(四)国家组织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首先,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人民主权是最后的、固有的和不可剥夺的,它表现为一种人民对主权的所有权,在国家机关与人民的关系中,人民是主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受托者。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国家政权机关必须经由公民普选产生和更换这一法定程序,任何非经公民普选而产生的国家机关的更换均被视作非法。

其次,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只有通过人民全体的默契或表示,国家才能获得权力,也只有在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时,权力才能给予国家。因此,权力总是归属于人民,总是服务于人民。

再次,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

最后,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2.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

具体说来,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权力制约的原则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权力制约原则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分权原则又称为分权制衡原则,是指资本主义国家把国家权力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独立行使,这些国家机关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保持一种相互牵制和相互平衡的关系。由巴黎公社首创、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阐述与强调的监督原则,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得到了明确体现,并成为权力制约原则在社会主义宪法中的具体形式。首先,在人民与代表、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关系方面,一般都规定人民代表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可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其次,在不同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一般都规定了有关监督方面的内容。

3.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与法治对立的主要是人治。凡是法律权威高于个人权威的都是法治,而法律权威屈从于个人权威的则是人治,法治和人治绝不可能结合起来的。法治一词并不意味着只是单纯的法律存在,它是要创造一种法律的统治而非人的统治,也就是说,法的权威高于人的权威,由法律支配权力才是法治的根本。第二节爱国主义的基本概述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民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是对公务员的基本要求。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情况下,有些人对爱国主义问题产生了困惑,发达国家的一些学者和政治家们提出,“民族国家的时代已经过去”,“民族国家的传统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已经过时”,“民族国家的主权观念已经过时”等言论,甚至把发展中国家倡导的爱国主义讥讽为“极端民族主义”。爱国主义问题也由此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

那么,爱国主义过时了吗?我们为什么要继承爱国主义?新时期我们需要怎样的爱国主义?应该如何弘扬爱国主义?怎样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爱国者?这些问题是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当代公务员应该认真思考并作出正确回答的问题。一、“爱国主义”的起源“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完整词语产生于16世纪的欧洲,其最初的词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城邦由于比较好地解决了公民权利和义务问题,向心力加大,离心力缩小,公民身系城邦、心系城邦,以保卫城邦为己任,视城邦荣辱得失高于个人荣辱得失,产生了爱国主义精神。希腊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希波战争中一再表现出来,不仅时人称道,即使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时,也无不赞叹爱国主义与民主政治同消共长的事实。16世纪,当“爱国主义”第一次出现在英语中时,“爱国者”不过是“同胞”的意思,即一个与他生活在或来自于同一个国家的人。随着工业革命及其引起的大规模社会转型,“爱国主义”的意义明显得到了扩展,对国家的风俗和传统的热爱、对国家历史的自豪感以及为国家福祉奉献等都已经被纳入其中。

到了19世纪,随着民族主义的兴起,爱国主义失去了原来的含义,遮蔽于民族主义的扩张语境,被资产阶级巧妙利用,服务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对外侵略。尽管如此,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区别仍很明显。爱国主义允许一个人热爱自己祖国的同时,也允许其他人热爱他们的祖国,并不试图让他人放弃对自己的祖国的热爱。与此相对,民族主义者并不能宽容他人对其民族与祖国的忠诚,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最优越的,那就是民族主义者自己的民族国家。

爱国主义倾向于选择和平,如果我们真正相信所有人生而平等、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则我们在道德上就必须思考,爱国主义概念要求我们与世界其他部分如何相处、为他们做些什么。在祖国介入战争时,选择和平并不一定意味着叛国或者不爱国。事实上,所有爱国主义者都可以从和平中获益,和平是导致长期安全与繁荣的唯一选择。

由于情感色彩和排他性质,民族主义则具有强烈的暴力冲突倾向。著名诗人泰戈尔指出,“冲突和征服的精神是西方民族主义的根源和核心”。这就是为什么法西斯主义只能是民族主义,而不能是爱国主义的原因所在。二、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是思考爱国主义问题的认识起点。爱国主义是以爱祖国为最高理想和准则的思想体系,是情感、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统一。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包括:(一)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爱国情感是爱国主义的感性基础。爱国主义关键在一个“爱”字上。爱是人类的一种美好情感,是人们对事物或者人的直接感受和情绪体验。爱国情感就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直接感受和情绪体验。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爱国主义情感做过这样的表述:“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二)爱国主义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

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要在社会中生存,都要获得生存发展的物质和精神条件,这一切首先得之于祖国。是祖国给个人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对个人创造的成果作出评价,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提供舞台、指明方向。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国家是小家的依托,更是个人的依托,是物质利益的寄托,更是精神家园的寄托。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个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已故作家陆幼青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有没有一个伟大的祖国去让你爱,对你可能就意义非常。就看看犹太人这几千年的历史吧,看看他们惶惶不可终日的奔走吧,直至今天,这种奔走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恐惧感,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祖国没有山一样的根基,能够屹立在地球之上。”

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也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失去祖国母亲的保护,人们就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有了一个伟大而强盛的祖国,才有我们的幸福和安宁。(三)爱国主义是具有调节作用的规范原则

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爱国是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或义务。爱国主义是每一个民族都崇尚的行为准则,世界各国均对自己的国民、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美国为例,美国人崇尚肯尼迪的一句名言:“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先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他们富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他们不仅一贯对国民包括儿童灌输这种思想,还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强化。就拿国旗来说,每逢节日、庆典或集会,家家户户,包括汽车上都挂着国旗。他们在很多产品,包括一些小商品如开心果、杏仁等的包装上都印有美国国旗的标志,连儿童的电子游戏,都有组合国旗的项目。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爱国主义不仅仅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还是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爱自己的祖国,坚决维护祖国的主权、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义务。《宪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第五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第五十五条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一个国家的政治前途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荣辱兴衰。邓小平曾经指出,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爱国是我们公务员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或义务,履行爱国责任或义务,是我们对祖国母亲的报答。三、爱国主义的基本阶段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发展的四个阶段:

传统爱国主义从中华民族形成至1840年,是在相对封闭的内陆地区和大河流域,在自然经济、专制主义和宗法伦理相结合的农业社会结构中形成的、以乡土情结为根基、以忠君爱国的主体形式创造中华文明的文化统合的爱国主义。

近代爱国主义从1840年至1949年,是在民族独立和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变奏中形成的,以抵御外侮的反侵略斗争为社会心理基础、以振兴中华为本质内容的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

现代爱国主义从1949年至1978年,是在和平环境中形成的,以建设新中国、保卫新中国、发展新中国为主题内容,以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为本质的艰苦创业的爱国主义。

当代爱国主义从1978年至今,是在全面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形成的,以全球华人的民族共识为社会基础的,以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内容的开放创新的爱国主义。四、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

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是:(一)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大好河山,是祖国不可或缺的自然要素,它不只是自然风光,而且是主权、财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基本载体。“禾苗离土即死,国家无土难存”,国土,在某种意义上是祖国的代名词,对祖国的爱首先表现在对国土的爱。

著名诗人艾青在他的诗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在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的年代,远离故乡的游子,远涉重洋的侨胞,常常随身珍藏着家乡的水,或者一捧故乡的泥土,以寄托自己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思念。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养育了我们,养育了我们这个民族。每一个爱国者都应该把爱家乡、保国土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不论我们的祖国美丽富饶还是贫瘠,我们都要热爱她、建设她、保护她,不能因她的不足之处而离弃她。何况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山河秀丽,令人羡慕也引人垂涎,觊觎者无数,更需要我们去珍惜和保护。(二)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即爱人民。古语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祖国和人民是不可分割的,人民是构成祖国的社会要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没有人民的祖国是不存在的,没有人民的土地,无论怎样美丽富饶,也不过是一块未开垦的原始的蛮荒之地。我们的祖国之所以可爱,不仅因为她拥有辽阔的土地、壮丽的河山、丰富的物产,更因为她拥有世世代代生息在这片美丽的国土上,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的亿万各族人民。正是有了各族人民的创造,才有了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源远流长的传统。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世界文学奇葩唐诗宋词等,这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使祖国的山河具有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使祖国成为一个富有实际内容和生命力的有机体。

对自己的骨肉同胞的爱,反映的是对整个民族利益共同体的自觉认同,是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浅程度,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

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策划出版一套世界领袖丛书,将邓小平的文集列入了计划之内。1981年2月14日,邓小平欣然命笔,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为题,为《邓小平文集》写了序言,其中,邓小平满含深情地写道:“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质朴的语言,道出了邓小平这位世纪伟人对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滚烫的赤子之心。正是这颗赤子之心,支撑并推动着他积极投身于国家和人民的进步事业,不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对祖国和人民不离不弃,始终如一。

公务员要自觉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紧密地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三)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所以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

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过:“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的潮流”。

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历史,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人为地割断自己的“根”。所以,如何对待文化传统问题,决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

以色列人在1000多年间曾丧失了自己的祖国。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他们把蜂蜜涂在本民族传统书籍上,让还不识字的孩子们去舔,告诉孩子们自己民族的文化是甜的,民族的传统是甜的。这是一个坚忍不拔的民族!

见贤思齐,反观我们现在有些人否定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妄自菲薄,值得我们参照反思。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灿烂文化,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真正了解祖国的历史,深入理解祖国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继承并发展它。(四)爱自己的国家

国家是构成祖国的不可或缺的政治要素,是为了维护社会共同体的秩序、安全、主权和稳定而建立起来实施阶级统治的政治共同体。祖国的大好河山、自己的骨肉同胞、民族的灿烂文化,是同具体的国家相联系的,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是同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爱祖国就要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贡献力量。热爱祖国首先表现为对于祖国这块国土的热爱;表现为人们为争取自己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各级公务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引导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爱国家就要建设祖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爱国主义的实践目标,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引导和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做贡献上来,为实现现代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异常艰巨的,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任何时候都不懈怠创业精神,都不涣散奋斗意志,积极创造无愧于前辈、无愧于后人的业绩。

爱国家就要保卫祖国。抗击侵略、保卫国土,是爱国主义的突出表现。要把保卫国防和国家安全,作为爱国主义实践的基本内容。提高全民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自觉性,同一切出卖祖国利益、损害祖国尊严、危害国家安全、分裂祖国的言行进行坚决的斗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坚决反对一切分裂活动,不断提高国防和军事实力,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顺利进行。

爱国家就是富强祖国。把社会主义祖国建设成为世界强国,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最高目标。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必须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当代爱国主义最根本的使命。五、爱国主义的主要功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韧,其重要原因就在于,爱国主义传统已深深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中。进入新的时代,爱国主义并不会过时,它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爱国主义的功能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千百年来深深融入民族意识之中的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是鼓舞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继往开来的重要精神支柱。正是因为爱国主义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成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汇聚成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才使得中国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能够饱经沧桑而不倒,历经磨难而不亡,并将更加傲然地屹立于东方。

胡锦涛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包括大陆同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都应该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成员而感到无比自豪,都应该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都应该以自己的努力为中华民族发展史续写新的光辉篇章。”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集中整个民族的智慧来谋求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二)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爱国主义精神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什么时候国家统一,国家就强盛安宁;什么时候分裂内乱,国家就积贫积弱,千百年来的历史经验,已铭刻在中华儿女的心灵之中。在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中国人民从未有丝毫犹豫和退让,团结统一始终代表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代表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两岸至今半个多世纪的分离。期间,台湾人士以多种形式表达了自己对乡土的苦恋,例如,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望大陆》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在晚年病重期间写下的。于老在晚年病重期间,在日记中写下对身后事的意见,他写道:我百年以后,愿葬于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大陆,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几天后,他写下了这首思乡悲歌《望大陆》。这首诗写出了于老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

正如张明敏先生那首《我的中国心》唱的:“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是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和继承,是对神州故土的深深眷恋把大陆同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只有骨肉团聚,祖国统一,人民团结,才是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和港澳台以及广大海外同胞的爱国热情,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三)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爱国主义在推动国家发展和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的世纪,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港澳台以及广大海外同胞,激发起爱我中华、建我中华、强我中华的爱国热情。“人心齐,泰山移”。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发奋图强,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四)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伟大的人生目标往往产生于对祖国的深厚的爱。一个人对祖国爱得越深,历史责任感就越强烈,人生目标就越明确,人生信念就越坚定。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是他人生的目标,是他为建立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出生入死战斗的力量源泉,是他为建设民主富强新中国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的力量源泉。他赢得了中国人民的敬爱,也获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

古往今来,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无一不是忠诚的爱国者。他们之所以能作出一番事业,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根本原因在于对自己祖国和人民有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我们公务员一定要以爱国者为榜样,做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楷模。六、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本民族成员热爱祖国的生命激情的激励,离不开本民族成员忠诚祖国的生命理念的启迪和引导,离不开人们献身祖国的生命情操的自觉和持守,离不开人们建设祖国母亲的生命活动的推动。这种流淌在民族文明长河的物质之躯、沉积在祖国发展历史的精神之体中的生命情结,是民族文明进步的生命之根,祖国发展壮大的精神之本,也是人民团结奋斗的力量之源。这种物质与精神交织互渗的神奇力量就是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是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进程和文明创造活动中,把个人和祖国生存利益一体化而形成、巩固起来的热爱、忠诚、保卫和建设祖国的生命情结。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是热爱祖国的情感之结,也是忠诚祖国的思想之结;既是献身祖国的道德之结,也是保卫、建设、发展祖国的行动之结;既是个体理性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品性;也是个体保卫、建设、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践品性。关于中国的传统爱国主义,公务员需要掌握以下方面。(一)传统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二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心忧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把爱国思想付诸实际的行动。三是维护统一,反对分裂。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体,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重要内容。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的思想是无数仁人志士爱国行动的精神动力。在中国历史上,尽管发生过民族之间的战争,也出现过分裂和内乱,但是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始终是人心所向,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四是同仇敌忾,抵御外侮。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自由,但决不容忍外来的侵略和压迫。面对外来侵略,各族人民总是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奋起反抗。

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爱国人物的爱国情感、爱国思想及其爱国行为,成为我国传统爱国主义的楷模。战国时期楚国屈原,他一生中两次被流放,在“楚材晋用”的时代他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始终没有因为自己的境遇而放弃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至死都心系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其矢志报国,至死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后人世代传颂。汉代苏武,塞外牧羊19年,始终不改爱国之心,显示了坚贞的爱国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范仲淹被朱熹称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烁异彩的精神财富。谭嗣同,为了实现变法图强甘愿以身殉难。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献出满腔热血,慷慨大义,感召后人。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显示了以身报国的爱国主义气节。在强敌入侵,国土沦陷,生灵涂炭的危急时刻,他自卖家产,组织义军,举兵抗敌。被俘后,面对威逼利诱,他不为所动,拒绝投降变节,慷慨殉国。实践了他的爱国诺言。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的爱国情怀,虎门销烟的爱国壮举挫败了英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我们公务员一定要学习这些古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忠于我们的国家,为我们国家的建设做出自己的应有的贡献。(二)传统爱国主义的情感纽带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以思乡恋土的乡土情结为重要的情感纽带。故土家园是一个民族的共同体成员赖以成长的最初环境,恋土思乡的质朴情感,自然成为世界各民族爱国主义的共同的情感心理基础。但对于中华民族而言,这种恋土思乡的情感更为深厚和强烈,成为我们民族颇具特色的生命情结。中国老百姓“叶落归根”的归宿意识,海外华侨寻根问祖的“本根意识”,都是中华民族这种深厚的乡土情结的生动体现。虽然这种乡土情结具有自发性、朴素性、地域性,有待于上升到爱民族爱国家的理性高度,但它却构成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生命根源。正因为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所以,从古到今一直是中华民族保家卫国、建设家园的爱国主义历史实践的动力源泉。对于我们来说,中华民族的乡土情结既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资源,也是一笔沉重的历史遗产。(三)传统爱国主义的根本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以维护祖国的共同利益为根本。祖国的共同利益是奠定爱国主义的物质基石,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以维护祖国的共同利益为根本。

祖国与民族、国家和社会既有联系也有所区别,祖国利益与民族利益,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既交叉重合而又矛盾排斥,只有体现了祖国的共同利益的民族、国家和社会利益才与祖国利益相对应。这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生动鲜明地体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之中。在古代社会,爱国与忠君、爱国与爱家、爱国与爱族、爱国与爱“天下”相互交织在一起,难以截然分开。但只有那些具有宽容开放的民族胸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行为,才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

在近代救亡图存的革命斗争中,国家主权完整、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为维护并实现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时代要求。一切围绕这一历史主题展开的活动,都程度不同地凸显出这一时代课题并实现着这个救国兴国的历史重任。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完成后,建设新中国、保卫新中国成为中华民族维护祖国共同利益的中心任务。这一崇高的价值指向,生发出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中国的政治热情,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体现为热爱集体的道德风尚,民族平等的团结精神,热爱和平的国际主义精神以及同心同德的爱国实践,保证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实现民族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理想,成为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中华儿女对振兴中华的宗旨的认同,已经超越了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界限,成为全世界华人共同的良好愿望,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共识。(四)传统爱国主义的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以自强不息、贵和执中、群体至上为重要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实质上是中华民族在维护发展祖国共同利益的历史创造活动中所形成并巩固起来的主体精神品质,这就是自强不息的文明创造精神,贵和执中的经验理性精神和群体至上的道德自觉精神。

自强不息既是主体的一种刚健有力,奋斗不息的价值品性,也是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更是一种发奋作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中华民族推崇和谐一致,反对偏颇极端。以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一以贯之的处世态度和价值理想,“中庸”是中华民族传统爱国主义的方法论依据。“群体至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人生价值观,“群体至上”的道德自律精神,指这种价值目标的选择和实现,不是靠外在的社会规范的督促去执行,而是靠主体的精神自觉,靠自控的方法和力量去实现。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是自强不息的文明创造精神、贵和执中的经验理性精神和群体至上的道德自觉精神的有机统一体。其中,自强不息是主体,它是中华民族维护祖国利益的历史创造活动的强大发动机,而贵和执中与群体至上则构成支持这一主体的两翼,为这架发动机的良性运转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五)文化统合的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是文化统合的爱国主义。所谓“文化统合”指创造富有个性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主题,文化既是统帅又是合力,文化统合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基本个性。

把思想文化视为解决社会人生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传统。这一传统使中华民族把文化建设视为创造中华文明、维护发展祖国利益的重要内容。这样,文化的力量就超越了血统和政治的力量,成为整合凝聚中华民族的根本力量,文化认同也成为个人认同并归属祖国的基本方式。(六)传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在其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历史特点,体现了独特的民族个性。这些特点主要有:

1.一脉传承的历史传统。中华民族很早就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内陆环境,从事稳定的农耕生产活动。虽然屡次遭受战争的苦难,也有过短暂的历史分裂时期,但统一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分裂的时间。而且,各民族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融合,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中华文明。如此绵延不断、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在世界上实属罕见。之所以如此,我们以为,这要归功于中华民族始终以祖国共同利益为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形成了既一脉传承又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传统。

中华民族继承和弘扬了这一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在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斗争中,在致力于发展祖国的经济文化、创造卓尔不群的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在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保家卫国的斗争中,在立志革故鼎新、报效祖国的创新探索中,不断地推动着祖国向繁荣昌盛的方向前进。不仅如此,这一爱国主义传统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吸纳新鲜血液,弥补自身的短缺,克服自身的惰性,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2.以和为贵的博爱精神。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反抗侵略、热爱和平,反对分裂倒退、维护团结统一为核心内容的以和为贵的宽容气度,有效地改善了祖国生存发展的人际交往关系、民族交往关系和国家交往关系,创造了一个和平安定、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

在古代,它表现为与人为善、和睦相处的人际交往,以及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反对侵略,维护和平的思想行为;在近代又演变为反抗西方列强侵略,争取中华民族独立的救亡图存的精神;在现当代又升华成中华民族实现促进祖国统一,推进现代化建设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使命。

意大利的利玛窦说:“他们的皇帝和人民却从未想过要发动战争。他们很满足自己已有的东西,没有征服的野心。”英国的罗素也说:“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他们希望的只是自由而不是支配。”外国思想家对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精神的描述,正是对我们民族以和为贵的宽容气度及博大胸怀与博爱精神的肯定和认可。

3.文化统合的认同方式。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实质上是以维护发展祖国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是一种对个人生存的归属性意识和对祖国生存的责任性意识。但是,使个体成员对祖国这一社会共同体形成归属、认同的力量,可以是自然的血统力量、经济力量和政治强力,也可以是精神状态的感情力量和文化力量。但最后统合各种力量形成一种向心力的历史合力的力量是什么?

我们认为这是中华文化。它对个人和祖国的关系进行了价值定位,比较全面地规定了个人对祖国的义务和责任,形成了群体至上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在《历史研究》中比较了世界上21种文明后认为,只有中华文明是唯一至今幸存且绵延不断,一脉相承的文化。称赞我们民族“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上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

可见,中华文化具有整合各种分散的社会力量,凝聚人心,统一意志和行动的历史功能,因而成为认同自己祖国的最根本的方式。千百年来,正是这种超越性的文化资源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力量,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

4.道德自觉的实践理性。中华民族把爱国主义从根本上诠释为个人对祖国的一种神圣崇高的政治责任和道德义务,把“人文化成”视为爱国主义的根本要求,把“崇德”看成“广业”的根本途径。爱国不仅成为国格之本,更重要的是它已内化为个人的人格力量,“做正确的事”始终在价值上优先于“正确的做事”,“做人”是根本,“做事”是应用。这样道德自觉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最基本的实践方式,积淀成一种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和道德践履的社会文化定式,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格局和走向,陶冶了中华儿女忠诚、热爱、报效、建设祖国的道德情操和人格精神,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品位。道德自觉的实践理性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在行为方式上的特点。(七)传统爱国主义的继承发展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始终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本源泉,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力量。这种精神,寄托着对民族命运的拳拳之心,倾注了对中华大地的兹兹之念,凝聚了对国家富强的殷殷之望。国家强盛,百姓幸福,这是爱国主义最为朴素的价值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