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古风:古代建材与家居艺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01:58:41

点击下载

作者:石铮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家居古风:古代建材与家居艺术

家居古风:古代建材与家居艺术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家居古风:古代建材与家居艺术作者:石铮排版:梦工厂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5-01ISBN:9787514323665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家居古风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辉煌建筑装饰秦砖汉瓦

秦砖汉瓦是后人对秦汉时期先进的制陶技术的通称。所谓秦砖,是指秦代炉火纯青的空心砖技术;所谓汉瓦,是汉代独特的瓦当制作技术和相关造型艺术。

提起砖瓦的历史,人们总会想到“秦砖汉瓦”。但是秦砖汉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辉煌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在商周制砖造瓦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每一个时代的创造物和艺术品都是其社会物质文化水平和精神风貌的反映。秦砖汉瓦的起源与发展■精美的宫廷龙纹砖

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早期的封建盛世,这一时期经济发达,社会文化发展迅速,所谓“秦砖汉瓦”就说明了这一时期建筑装饰的辉煌。为此,后人常用“秦砖汉瓦”来形容秦汉两代在建筑材料方面的成就。■汉代白虎瓦当

砖瓦是建筑的重要材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建筑的巨大进步,也是秦汉时期文化的一大特征,它们的产生和形成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的。周公 即周公旦。姓姬,名旦。因封地在周,称为周公,因谥号为文,又称为周文公。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排行第四,亦称叔旦,史称周公旦。为我国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陶器作为一种器具,首先应用于古人的生活之中,制成罐、碗、盆、钵等用于储藏、饮食。商代以后,陶器的最大用途是用作为建筑材料,最早的建筑陶器是陶水管。

后来,我们的祖先受到了制陶的启发,将土坯入窑烧制成砖,使其硬度大为提高。

到了西周初期,先人们又创新出了板瓦、筒瓦等建筑陶器。砖,也就是在这时即开始用在建筑上。

在凤凰山下的周公庙遗址西周贵族大墓群发现的空心砖、条砖、板瓦,据推断为先周时期的遗物。这就将砖瓦的历史又往前推进了800多年。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政治、经济、文化飞速发展,各国都大兴土木,营建宫室殿宇,这就大大促进了建筑的繁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结束了诸侯混战的局面,各地区、各民族之间都得到了广泛交流,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在秦都咸阳宫殿建筑遗址,以及陕西临潼、风翔等地发现众多的秦代画像砖和铺地青砖,除铺地青砖为素面外,大多数砖面饰有太阳纹、米格纹、小方格纹、平行线纹等。春秋 我国历史阶段之一。公元前770至公元前403年,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骑兵画像砖

另外用作踏步或砌于壁面的长方形空心砖,砖面或模印几何形花纹,或阴线刻画龙纹、凤纹,也有模印射猎、宴客等场面的。

尤其是秦代对万里长城的修筑工程,《史记·蒙恬传》记载:

始皇二十六年,使蒙恬将三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至阳山,透蛇而北。

在高山峻岭之顶端筑起雄伟浩迈、气壮山河的万里长城,其工程之宏大,用砖之多,举世罕见。

秦末楚汉相争,最后刘邦战胜项羽,建立大汉王朝之后,社会生产力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突飞猛进。所以秦汉时期制陶业的生产规模、烧造技术、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

秦汉时期建筑用陶在制陶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最富有特色的为画像砖和各种纹饰的瓦当,这就是著名的“秦砖汉瓦”。“瓦当”在我国文字中由来已久,称“当”的如“京师庾当”;称“瓦”的“都司空瓦”、“长水屯瓦”之类;而有时又称“裳”,如“长陵■汉代文字瓦当东裳”等;或称“甬”,如“庶氏冢甬”等。《西都赋》 汉代文学家、史学家班固创作的大赋,属于《两都赋》中的一篇。《西都赋》由假想人物西都宾叙述长安形势险要、物产富蔗、宫廷华丽等情况,以暗示建都长安的优越性。另一篇为《东都赋》。

前人所说的“瓦”则栉比置于檐际,瓦瓦相值。所说的“当”为“底”,带瓦头的筒瓦正当众瓦之底,带有阻挡、遮挡的作用。

班固《西都赋》中有“裁金以饰珰”句,“珰”应为“椽头饰也”。

而就在瓦当这一小小的图形空间内,我国古代聪明的匠师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天地,属于我国特有的古代文化艺术遗产。瓦当一般为泥质灰陶,陶土一般要求土色纯黄、黏性较好、沙石较少的黄壤土烧制而成。瓦及瓦当的发明,是在制陶工艺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为适应较为成熟的土木结构建筑的需要而产生的。早在西周末年,秦人游猎于甘肃天水一带。公元前677年,秦人来到周人故地,定都雍城。秦人受周文化的影响,开始使用瓦当。此后290余年,在公元前677年■彩色人物画像砖至公元前383年,雍城作为秦国都城,而首先成为秦瓦当的重要生产地区。后来,秦国两次迁都,情形也是如此。雍城 遗址位于陕西凤翔县城南,是秦国历史上时间最长、保护最好的都城遗址。分为都城和陵园两大部分,其中,雍城陵园内埋藏着秦始皇的多位先祖。

整个战国时期,七雄各霸一方,各国所用瓦当各具特色,瓦当艺术第一个鼎盛时期形成了,其中以秦、燕、齐三国瓦当艺术成就最高,形成战国瓦当艺术三分天下的鼎盛局面。饕餮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龙的第五子,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古书《山海经》介绍它的特点是: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齿人爪,有一个大头和一张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就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后来形容贪婪之人叫“饕餮”。

战国时期的瓦当可分素面和带有花纹、文字的两大类,各地所出花纹瓦当各具特色,燕国多为婆婆纹;齐以树形纹为主,还有带文字的;周以饕餮纹为多,但已简化,仅突出饕餮的双目,以后渐转为卷云纹。秦砖有山形纹、树纹和云纹,和关东六国的瓦当颇为相像。

最早使用圆形瓦当、采用当面四分法和当心采用圆形装饰的秦瓦当,直接影响了汉代瓦当,并引导瓦当艺术在西汉形成第二个高潮。

汉代瓦当是在秦代瓦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与秦瓦当相比,汉代瓦当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更加丰富,制作也日趋规整,纹饰图案井然有序。在圆面范围内,尽量体现形体的伸展力度,神态性格明显,是一种艺术性极强的装饰浮雕作品。

尤其是汉代大量文字瓦当的出现,不仅完善了瓦当艺术,同时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艺术领域和研究范围,更加鲜明地反映当时社会经济、思想意识形态。

每一个时代的创造物和艺术品都是其社会物质文化水平和精神风貌的反应。汉代瓦当艺术登峰造极的时代,这是建立在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物质和精神所发展的基础上的。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早期的鼎盛时期。西汉初年,经过了70余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得到逐渐恢复,经济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建筑方面也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

西汉时期的宫室台榭之类建筑,在继承秦代基础上,规模更为壮丽宏大。以国都长安为中心的宫殿建筑,如长乐宫、未央宫、明光宫、北宫、桂宫、建章宫以及上林苑,各抱地势,连属成群,华丽豪奢,每处能容“千乘万骑”,可见当时建筑的规模之宏伟。

而在这些建筑上,均用瓦当以显示皇家的气派与威严,这就为瓦当在汉代大放异彩奠定了广阔的发展基础。汉代瓦当以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时代特征之鲜明,文化内涵之丰富,把我国古代瓦当艺术推向了最高峰。■弓箭士兵画像砖未央宫 我国西汉皇家宫殿。遗址位于陕西西安西北约3000米处。当年位于西汉都城长安城的西南部。因在长乐宫之西,汉时称西宫。为公元前200年在秦章台基础上修建,同年自栎阳迁都长安。“未央”一词出自诗经:“夜如何其?夜未央”。未央:未尽、未深之意。

西汉瓦当可分为三期,汉初至文景时期为初期,武帝、昭帝、宣帝时期为中期,元帝、成帝以后至王莽时为后期。初后两期,面积略相似,只有中期面积特大,边轮特宽。

初期的文字非常紧密严肃,“高安万世”、“千秋万岁”是代表作品。中期字体宽博,“永承大灵”、“涌泉混流”是代表作品。后期字体流丽匀圆,“则寺初宫”是代表作品。

汉代画瓦在中期亦有明显之区别,龙虎四神,为其代表作品,大气磅礴,姿态生动而雄伟,一望可辨。但四神瓦多见于西安枣园村王莽九庙遗址,其他地区,出土数量极少,王莽在建九庙时,皆拆毁汉代包阳宫等之土木材料,瓦当应亦在移用之列。阅读链接2010年,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在西安南郊汉宣帝杜陵塬上正式落成,该馆汇集了西周至明清各朝代的各种纹饰瓦当及古砖3000余块,是我国目前唯一的馆藏瓦当品类和数量最多的专题性博物馆。展品包括了自西周至明清各个时代、各种纹饰的瓦当和古砖2600个版别,3000余块,以秦汉瓦当为主,出土自陕西、山西、河南等多个省份。最具皇家气象的砖是汉代御道砖,这些刻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字样的方砖,只有在汉代举行丰收大典时,供天子踩踏专用,一旦典礼结束,便要收起。博物馆最具特色的,要数馆内收藏的历代32件佛像瓦当,有北魏造像纹瓦当、唐代飞天滴水瓦、佛像纹滴水瓦等,雕工细腻,精美绝伦。造型种类繁多的秦砖“秦砖”其实并非单纯指秦朝的砖头,而是指秦汉时期炉火纯青的烧砖技术,尤其是空心砖技术。更大一层的意义,则指黄河流域在公元前后所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长矛武士画像砖

秦砖造型种类繁多,有条砖、方砖、长方形空心砖、长条空心砖和极少的子母砖、楔形砖。汉代新增品种有企口砖、五棱砖、曲尺形砖和磨砖,其他常见的砖则大量增加。东汉时还有一种画像砖,专用于墓葬。

秦砖尤以长安的建造称最,其使用规格、规模和数量得到量化和规范,进而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

首先最重要最有特点的是秦代空心砖。长安 位于我国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存在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大都会和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时间最长的都城,是汉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中心。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空心砖,是战国时代中原地区劳动人民的一项创造,被用作宫殿、官署或陵园建筑。体积庞大、内部空而不实,又称空腹砖、空砖、扩砖、郭公砖和亭长砖。最多的是长方形砖,也有门相砖、支柱砖和三角形砖等。■牧马画像砖

空心砖外印各种纹饰,阴纹的空心砖花纹个体较大,分布松散,线条流畅,内容有卫士、虎、朱雀、飞雁等。阳文的空心砖花纹个体较小,排列紧密,内容有舞乐、骑射、田猎等。阴纹的空心砖比阳纹的空心砖时代要早。

秦代印花空心砖砖体硕大,器身浮雕阳线菱形纹,有乳钉纹,为太阳花纹。其中双面浮雕是秦代建筑典型器物,重65千克。

除了铺地青砖为素面的砖以外,大多数砖面还饰有太阳纹、米格纹、小方格纹、平行线纹等。用于台阶或砌于壁面的长方形空心砖,砖面或模印几何形花纹,或阴线刻画龙纹、凤纹,有的还有射猎、宴会等场面。龙 在我国古代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九种动物合而为一之九不像的形象,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传说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上下数千年,龙一直是华夏民族的象征。■刻有手印的秦砖

至西汉时期,空心砖的制作又有了新的发展,砖面上的纹饰图案,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简练、形象生动、线条劲健。它不单是作为建筑材料,更多的是用来建造画像砖墓。

这种空心的画像砖,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画像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阙门建筑、各种人物、乐舞、车马、狩猎、驯兽、击刺、禽兽以及神话故事等有40多种。

至东汉初期,画像空心砖的应用从中原地区扩展至四川一带,中原地区空心画像砖墓到东汉后期为小砖所替代,而四川则延续至蜀汉时期。

这一时期的画像砖内容更为丰富。有反映各种生产活动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探矿、桑园等;有描写社会风俗的如市集、宴乐、游戏、舞蹈、杂技、贵族家庭生活等;还有车骑出行、阙观及神话故事等。秦始皇陵 位于我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脚下。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

其次重要的是条形砖。

这种砖又厚又重,不规格,没有足够的承重力,多数在烧制过程中出现了变形和开裂,这是秦砖的最初形态。后来,经过劳动人民的不断改进,终于烧出了震古烁今的秦砖,被世人誉为“铅砖”。

秦始皇陵园及周围遗址出土的秦砖,陶土多取骊山泥土,未添加其他材料。因泥土本身含有多种矿物成分,经烧制后十分坚固耐用。

秦砖颜色青灰,质地坚硬,制作规整,浑厚朴实,形式多样。

长条空心砖和长方形空心砖,另外条砖、子母砖、企口砖、五棱砖、曲尺形砖等。■动物纹饰砖凤 即凤凰,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为凤,雌为凰,总称为凤凰,凤凰也称为丹鸟、火鸟、鸡、威凤等。凤是人们心目中的瑞鸟,天下太平的象征。古人认为,时逢太平盛世,便有凤凰飞来。

据调查,秦陵及周边发现的条形砖有大型和小型两种,条形砖一般具有3个特征,饰有细绳纹;胎体细密且含有石英砂等矿物质;密度大、质地坚硬;做工细腻、规矩,分量很重。

素面砖也是秦汉时期最常用的砖种之一,素面,顾名思义就是砖面上没有任何纹饰,与花纹砖相对,主要用于铺地,所以也称为铺地砖。

秦砖除了素面砖以外,还有花纹种类多样的方砖,有粗细绳纹、交错绳纹、平行绳纹、方格纹、太阳纹、米字纹、乳丁纹、方格纹、曲尺形纹、菱形纹、回纹、云纹,或以两种不同纹饰相间于长方形空心砖。

花纹砖还有龙纹、凤纹、龙凤纹、方格纹、植物纹、动物纹、四神纹条砖、子母砖、楔形砖、企口砖、五棱砖。■饰有花纹的秦砖

绳纹是陶器的装饰纹样之一,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陶器最常见的纹饰。其制作方法是在陶坯制好后,待半干时,用缠有绳子的陶拍在陶坯上拍印,留下绳纹,再入窑焙烧。

其他花纹砖的制作过程是先将要表现的题材刻在印模上,然后将印模打印在未干的砖坯上。印模如果是阴纹,打印在砖坯上的就是阳纹;印模如果是阳文,打印在砖坯上的就是阴纹。

到了汉代,烧砖工艺更加成熟,花纹砖也得到了更加长足的发展,汉代花纹砖主要有植物纹、云纹、火焰纹、宝相花纹、几何纹等,纹饰丰富,多种纹样常配合使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陶器 是用黏土烧制的器皿。质地比瓷器粗糙,通常呈黄褐色,也有涂上别的颜色或彩色花纹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大量出现。现代用的陶器大多涂上粗釉。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

南充汉墓有1700多年前的汉砖,每块汉砖一侧都有精美的几何形图案。在汉宣帝杜陵遗址出土的砖瓦建筑材料中,有大量方砖和长条砖,纹饰为几何纹和小方块纹。汉宣帝 名刘询,字次卿,西汉第十位皇帝,公元前74年至公元前49年在位。汉武帝曾孙,少遭不幸,流落民间,察知民间疾苦,即位之后,能躬行节俭,多次下令节省开支,改革吏治,稳定社会局势。对外大破匈奴和西羌,巩固了西汉的版图。刘询为人聪明刚毅,为政励精图治,史称“中兴”。

铺地用的基本上都是方砖,铺在斜坡道上的方砖有的是素面砖,有的带几何花纹。

杜陵中有的花纹砖铺在地上时花纹朝下,这样与地面接触可以牢固些。在杜陵廊道发掘的砖大部分都是花纹朝下,开始时会以为是素面砖,要揭起来之后才发现都是有花纹的。而在上坡处都是花纹朝上,人走在上面时摩擦力大,不易滑倒,容易攀登。

花纹砖基本上就这两种,汉代的方砖花纹种类比较少,而空心砖的纹样比较多。■几何花纹砖

秦砖中还有一种文字砖,即在砖体上刻、印文字,如官官、官秩、南郑宫、左司高瓦、寺系、都仓、安米、诊、益寿长乐、万世无极、长乐未央等数十种。■饰有龙纹的秦砖

秦小篆体12字砖,是一种铺地砖,此砖正面以凸线分为12个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文字是“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其意是普天下的人都是秦朝的臣民,五谷丰登,路上见不到饥饿之人。这是秦朝都城的宫殿用砖。

秦汉制砖工艺已相当成熟。但由于年代久远,秦砖已经极为难得,而汉砖则相对容易得到一些。

汉代的文字砖上有纪年、吉文、名号,其文字有蒙、隶、楷等多种形式。

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村有6座汉墓,在其中一座墓地内有一块刻有“宜子孙、富番昌、乐未央”9个字的文字砖。

西安汉12字方砖上面的铭文是“延年益寿,与天相侍,日月同光”。这是当时常见的吉语,砖上的字体流丽匀圆,极具观赏价值。小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汉字书写形式小篆。其一直在我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另外还有画像砖,就是一种表面有模印、彩绘或雕刻图像的建筑用砖,形制多样,图案精彩,主题丰富,深刻反映了秦汉时期的社会风情,是我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雕刻 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石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从那时候起,石雕便一直沿传至今。

这些砖上绘有楼阁、桥梁、车骑、仪仗、乐舞、百戏、祥瑞、异兽、神话、故事、奇花、异草等,内容丰富,画技古朴,成为研究我国汉代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宝贵文物。

我国古建筑有几千年的历史,而砖在建筑上的使用对建筑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到了秦汉时期,砖不但在建筑上被使用,在地下墓葬中也广泛使用了。

战国末期,秦国最先开始了从木椁墓向砖室墓的演变,使用画像空心砖来修建墓室。伴随着秦军统一六国的号角声,画像空心砖墓被秦人从关中带到了关东地区。■人物驾车图案砖

画像砖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有的则用在宫室建筑上,在秦汉的不同时期使用力度各有不同。

秦代,画像砖几乎都是宫殿建筑用砖,多为巨大的空心砖和条形砖。藏于陕西省博物馆的一块“侍卫、宴享、射猎纹画像空心砖”,是现存秦代模印画像空心砖的代表作。■牡丹纹方砖陕西咸阳秦都第一号宫殿遗址存有带龙纹和凤纹的空心砖,系阴线,龙作盘曲状,凤纹有立凤、卷凤、水神骑凤等,刻画细致,神态生动,线条矫健。“水神骑凤砖”上有一水神,正■云龙纹图案砖面戴山形帽,仅存上身左半。其左耳挂一曲体青蛇,左臂曲肘上举,手如鸟爪,两趾。《山海经》 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此书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国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经西汉刘歆校书,才形成现在的书籍。线纹 是古代陶器纹饰。是用缠绕细线的拍子拍印陶坯表面造成的纹饰,表现为线纹的规律性排列,排列方向或横或竖或斜。仰韶文化的平唇直口凹腰尖底陶器上多见线纹。

据《山海经》载,水神卷有“耳两青蛇”之句,可知其右耳也有一蛇。神人左方有一凤,张口含珠,凤冠后伸,仅存头颈,其下与神人连接处为一环壁,也仅存上半。因图像残损,难窥全貌,很难判定其确实内涵,但定源于神话,应与“秦得水德”有关。

该图线条劲健流畅,形象夸张生动,富于装饰美,特别是凤体中表现羽毛的线纹,简洁匀称,变化丰富,颇具艺术匠心。

画像砖始于战国,发展于秦代,兴盛于两汉时期,被誉为“敦煌前的敦煌”。

西汉早期,画像空心砖墓在河南地区迅速发展,并在西汉中期影响至晋南、冀南、鄂北、皖北和鲁西等周边地区。

西汉晚期至东汉末是画像砖艺术的繁荣期。从西汉晚期起,画像砖墓开始摆脱了呆板的箱式结构,迅速向居室化发展,画像砖也摆脱了空心砖的旧模式,向多形化发展。画像砖墓 东汉时期以嵌入墓壁上的画像砖为装饰的墓葬。集中分布在四川省成都平原地区。其他地区也偶有发现。墓主大都是当地豪强。这种画像砖,是研究当时四川地区社会面貌和雕塑艺术的重要资料。■人物故事画像砖

东汉时期,画像砖的艺术发展到了巅峰时期,画像砖墓的分布范围扩大全国范围的广阔区域。并形成了以中原地区和四川、重庆地区为代表的两大中心分布区,其中四川、重庆地区的画像砖持续繁荣,一直到蜀汉时期。

由于砖本身的装饰性和艺术性逐渐增强,汉代画像砖的装饰技艺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车马过阙画像砖

两汉画像砖的形制有两种,一种为边长0.4米左右的方形,一种为长0.45米左右、宽0.25米左右的长方形。

画像砖可分为成都和广汉、德阳、彭县、邛崃市、彭山县、宜宾等地两种类型。而不同的题材50余种,大体可分为5种内容:中原 最基本的意义是指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地区,这一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古代这一地区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古人常将“中国”、“中州”用作中原的同义语。文化意义上的中原,表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华文化的象征,是正统中华文化的代名词。

主要是现实题材的,反映汉代农业、副业、手工业和商业,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酒、盐井、桑园、采莲、市井等为主题的画像砖。

这类画像砖,内容最为丰富,颇具研究价值。如成都羊子山一号墓的“盐井画像砖”,细致地刻画了汉代井盐生产的情况。

画面上的盐井设有提取盐卤的滑车,盐卤正通过架设的竹枧,缓缓地流向燃火的铁锅。盐井画像砖是我国古代盐业难得的真实写照。戈 我国先秦时期一种主要用于勾、啄的格斗兵器。流行于商至汉代。其受石器时代的石镰、骨镰或陶镰的启发而产生,原为长柄,平头,刃在下边,可横击,又可用于勾杀,后因作战需要和使用方式不同,戈便分为长、中、短3种。商代已经有了铜戈,直到秦代作战时仍用戈。一般长戈用于车战,短戈用于步兵。

在四川大邑安仁乡发现的“戈射收获画像砖”则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作品之一。整个画面分成上下两个部分。

上部为“弋射图”,图中池塘水波涟涟,群鱼游动,莲蓬挺立水面,风姿绰约。一群水鸭仓皇飞散,惊慌失措。池畔两位猎人侧身跪地,引弦搭箭,冲天而射,身姿健美。■弋射收获画像砖

下部为“收获图”,图中有农夫正在挥镰收割。其中左侧的一组3人弯腰小心翼翼地割稻穗,右侧一组两人高高地举起镰刀砍稻茎,最左侧一人荷担而立,似向田间送饭者,这是辛勤劳动生活的反映。桓宽 生卒年不详,字次公,河南上蔡西南人。他知识广博,善为文。著有《盐铁论》六十篇。此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盐铁问题的结构严整、体制统一的专著。它以对话的形式客观记录了御史大夫及其僚属与“贤良”、“文学”的互相诘难,不但显示了双方针锋相对的观点,而且在唇枪舌战中展示了双方的阶级立场。“戈射收获画像砖”整个画面简洁分明,但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将不同的空间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所表现的劳动场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表现墓主身份和经历的画像砖,此类墓主多为当地的豪强显贵。这类画像砖所表现的内容,与文献记载相符合。如桓宽在《盐铁论·刺权》中所说:

贵人之家,云行于涂,毂击于道……

中山素女,抚流征于堂上,鸣鼓巴俞,作于堂下。妇女披罗纨,婢妾口希宁。子孙连车列骑,田猎出入,毕弋捷健。■盐井画像砖

四川成都扬子山二号墓的“九剑起舞图”是这类汉代画像砖中的珍品。画面偏左有大小两鼎,杯盘已撤,宴罢开始歌舞。右上方一人耍弄弹丸,一人舞剑,并用肘耍弄瓶子。右下方一高髻细腰女高扬长袖而舞,一人摇省鼓伴舞。左下方两人共坐一席,同吹排箫。左上方席上一男子向前伸展长袖,势欲起舞;一高髻女子正在吹排箫伴奏。■方形秦砖《西京赋》 我国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张衡作。描述了长安的繁华,讽刺了社会的奢靡风气,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记载了“鱼龙变化”、“吞刀吐火”等许多精彩杂技、幻术节目,并有乐队伴奏。

该图构图紧凑,气氛热烈,形象生动,线条流畅,刻画极为成功。表现当时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的,诸如以市集、杂技、讲学授经、尊贤养老等为主题的画像砖。

除了“九剑起舞图”,这类画像砖的典型代表作品还有“车骑出巡图”等。■车骑出巡图砖

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在《西京赋》中描写当时的杂技表演场面:

临迥望之广场,陈角觚之妙■妇女画像砖戏。鸟获扛鼎,都卢缘穜,衔狭燕濯,胸突钴锋,跳丸剑之挥霍,走绳上而相逢。

这些场景,都可以在画像砖上找到印证。如“西汉成都文翁石室接经讲学图画像砖”,就生动地塑造了讲授儒经时的情景。图中形象较大者为老师,其余为弟子。教师循循善诱,弟子毕恭毕敬。此图歌颂了汉代关心百姓、兴办教育的清官文翁。文翁 汉景帝后期的蜀郡太守,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蜀郡出现了物阜民殷的局面。他见蜀郡地处边陲,民风野蛮,文化落后,便大力兴办教育。经过多年努力,蜀地民风大变,到京城求学的人和齐鲁一样多,也成了礼仪之邦。汉武帝命令全国各郡县向文翁学习设立学宫。

表现墓主享乐生活的,诸如宴饮、庭院、庖厨、乐舞、百戏等画像砖。这也从一定的角度反映了汉代建筑、民俗风情等的实际情况。这一类型主要代表作品是“宴饮杂技画像砖”,1954年于四川成都出土。该画像砖表现了汉代这种宴宾杂技的习俗。砖上模印有两件盛酒的筒形尊,尊内有酌酒用的勺,另有两件长方形食案。左上方一男主人席地而坐,在观赏伎舞。旁边有一女与两男吹排箫伴奏,右侧4人表演,两人做杂技,两人舞蹈,生动再现了墓主人生前的宴乐生活。■女娲画像砖

画像砖中神话题材,主要表现在当时神话传说和当时人们迷信的思想,诸如伏羲、女娲、日月、仙人六搏等。伏羲 我国古代神话人物。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这一我国最早的计数文字,是我国古文字的发端,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八卦后来被星象学家用来占卜。他还创造历法、教民渔猎、驯养家畜、婚嫁仪式、始造书契、发明陶埙、琴瑟乐器、任命官员等。

该类型代表作品有“汉代西王母画像砖”,图正中西王母坐在龙虎座上,右为玉兔捣药,左有一女子手持灵芝,为求药者。此图反映了汉代人乞求长生不老的思想。

又如河南郊县的“伏羲女娲画像砖”,描绘了兄妹成婚繁衍人类的故事,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其丰富饱满又充满生命力的世界。图案工艺制作异常精美,是美学通过想象的演绎。“伏羲女娲画像砖”,砖面涂有护胎粉,属高浮雕工艺。

伏羲女娲是一个流传极广的神话故事,伏羲女娲是人首蛇躯,有阴阳谐和之意,在伏羲女娲二祖众多德政中,因有始配夫妇之举,所以也可以视为家庭的保护神。

图中伏羲女娲身后有长翅,无脚,手中分持叉和旗。整幅画面除伏羲女娲外,还有5个羽人,伏羲女娲居中偏左,两尾相交。左边有两个羽人,穿折裙,腿部已化成蛇尾状,向内卷曲成云纹符号,面向伏羲女娲。右侧有3个羽人,面向伏羲女娲的羽人有双尾,并有纹饰。

其中一羽人为媒人,为伏羲女娲做媒。右上方的羽人呈飞翔状,身下有祥云数朵,向伏羲女娲飞来。

右下方有一小羽人,脚踏祥云向右侧飞去,是伏羲女娲刚刚生下的孩子。

整幅画面采用散点透视,主客搭配,张弛有度。飞扬流动的画面充满了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令人浮想联翩。充分体现了汉人对现实生活的爱恋。■莲花纹秦砖女娲 即女娲氏,我国古代神话人物。女娲氏是一位美丽的女神。女娲时代,随着人类的繁衍增多,社会开始动荡了。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战,结果共工氏因为大败而怒撞不周山,引出女娲用五彩石补天等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动人故事。“伏羲女娲画像砖”属高浮雕工艺,区别于其他汉砖的淡浮雕和平雕,是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另外该类题材还有郑州市新通桥汉墓的“乐舞神话画像砖”,该砖呈梯形,一端平齐一端斜坡状,上下共模印有8层画像。龙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图像,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像,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

砖上部边缘有一排姿态优美的乐舞图,其下是一排奔鹿图,再下为一排草丛中奔跑的猎犬图。下部角端边缘是一排武士骑马图,其下为一排轺车图。

中部内容除大部分与边缘相同外,还有射鸟、执笏、驯牛、凤鸟、九尾狐与三足乌、玉兔掏药等画像,古拙奔放,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动物题材的画像砖以龙、牛、虎、马、鹿、鱼、象等为题材,这类型画像砖不是主流题材,因而在汉墓中出土较少。较典型的代表为“龙纹画像砖”。

龙纹画像砖,画面上以龙纹为主,线条流畅,气势磅礴,极富动感,而且从图案中可以看出,早在汉代时,作为我们中华民族象征的龙,其形象已十分丰满,开始腾飞了。

汉画像砖种类繁多,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聪明睿智和制砖工艺的高超水平。画像砖盛产于中原、西南和江南的广大地区,尤以河南和四川两省出土最多。■凤凰画像砖

河南地区的画像砖,形制有4种,长方形的空心砖、长方形的实心砖、方形实心砖、空心柱砖。

河南砖一般是经印模多次压印的多个或多组有独立造型的形象,依据一定的构图方式组合在砖面上,形成一个更大的复合画面。并具有一定的创作随机性和装饰性。砖的内容与艺术形式,依不同的时期而呈现不同面貌。

洛阳发现的西汉空心画像砖,以高度抽象的图案为主,布局疏朗,阴刻线条简率、圆韧,具有抽象的象征意义。■人物画像砖

东汉时期,基于对于孝的重视,厚葬成风,人们纷纷为逝者建造奢华的画像砖墓,东汉墓砖因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洛阳 位于河南省,是被联合国命名的世界文化名城。最早建成于夏朝,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在此定都,因此有“十三朝古都”之称,与西安、南京、北京并列为中国四大古都,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洛阳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被称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