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之问(爱智书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13:41:48

点击下载

作者:何光沪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信仰之问(爱智书系)

信仰之问(爱智书系)试读:

0.引起问题的问题

有一部德国电影叫《英俊少年》,不知你看过没有。我看过很久了,总还想再看一遍,因为我很想重温那颗少年的心——纯净少年的心,它能温暖长满青苔的石头,能融化最大的冰山!

电影里有一首歌,你即使不会唱,也听过吧?我非常喜欢,我那正值少年的女儿也很爱唱:

小小少年

没有烦恼,

眼望世界

乐陶陶!

……

小小少年

在长高,

随着他的时间飞跑,

他的烦恼

增加了!

……

奇怪,小时候看着世界,“乐陶陶”;长大了看着的还是这个世界,怎么就“添了烦恼”呢?

很多人都说:这是因为小时候很多事情都不懂,懂得越多,烦恼越多。

所以大人总有很多烦恼,所以有人说“我不愿意长大”,所以宋朝大词人辛弃疾写道: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你恐怕会皱起眉头反对这首著名的词:“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难怪你们大人不理解我们!”对!我也反对这首词的第一句话。而且,我还怀疑最后一句话:辛弃疾说“天凉好个秋”,是想回避“愁”,也就是“烦恼”的问题,可是,烦恼能回避得了吗?烦恼是人生的组成部分,正如快乐是人生的组成部分一样。我们的生活少不了欢乐,也少不了忧愁。谁能逃脱烦恼呢?谁能免除忧伤呢?有些人可能会说:“嗨,你看那个小姑娘,成天嘻嘻哈哈,绝对是无忧无虑的!”可是,假如她心里有烦恼,别人是否都知道?假如她枕边有泪痕,别人是否都看到?别人能否一天24小时,一小时3 600秒不停地观察她?就算观察到很多现象,那些现象是否都表现了她的内心?毕竟,正如美国诗人朗费罗(H.Longfellow)所说:“事物的真相与外表不同!”(Things are not what they seem!)

烦恼或忧愁有各式各样的:考试得低分啦,挨老师批评啦,朋友间闹别扭啦,父母又吵架啦……原因形形色色、不胜枚举!另外还有一些,可以说是“无名的忧愁”、“无端的恐惧”:好像没出什么事情,没有什么忧的理由、惧的对象,但就是不痛快,会让人坐在桌旁不安心写作业,躺在床上不立即入梦乡……这是什么道理呢?懂得越多,烦恼越多

这就是引起宗教哲学问题的问题。因为有好多思想家认真地思索了这个问题,思索了如何摆脱烦恼(或接受烦恼)的问题,这些问题同人的信仰有关系,信仰又同宗教有关系。所以,又有好多哲学家为了解释信仰的意思或说明宗教的本质,就去研究宗教,研究的结果叫做宗教哲学。

宗教哲学不是宗教,就像科学哲学不是科学,艺术哲学不是艺术一样。它是一种哲学,是研究宗教的哲学。因为哲学的出发点是理性,宗教的出发点是信仰,所以宗教哲学看宗教,有点像站在庐山外看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需要走出来看一看。不过有时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外”,所以也需要走进去看一看。毕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正是天造地设的胜境吗?

1.忧什么?怕什么?

要回答每一个人的每一次烦恼或忧惧到底是为什么,那当然答不完,也没有意思。比如说,这次是为挨批评而烦恼,那次是为要考试而忧愁,还有一次是害怕爸妈又吵架。每一次都说对了,却没有用。千千万万的人想要的是“摆脱烦恼”,还有些人不但想自己摆脱烦恼,还希望大家都摆脱烦恼。

释迦牟尼就是这么一个人。你也许听说过他,他是古印度的一个王子。因为希望大家都摆脱烦恼(他称之为“苦”),他苦修了好多年却想不出办法,后来又到一棵树下坐着沉思了好多天,想出了一套道理。相信他这套道理的人被称为佛教徒,他则被称为“佛陀”。“佛陀”本是觉悟者的意思,后来被神化成了无所不能的“如来佛”。佛教讲的摆脱烦恼的方法,是要看清楚世间万物的“空”,这个“空”不是说世间万物不存在,而是说万物都依赖一定的条件才存在(即“因缘和合”),当然,一旦条件发生变化,它们也就不存在了。那么,就不必过于执著和操心,也就不必烦恼或忧惧了。

也许你还听说过基督教的《圣经》,那里面的《传道书》也有类似说法:“凡事都是虚空”,劳碌是虚空,享乐是虚空,富有也是虚空……那意思也不是说世上的事物不存在,而是说它们都不是永恒存在的,都没有最终的意义。

你可能觉得,光说虚空太消极了。确实,光说虚空是很消极的。不过,佛教叫人要慈悲,基督教叫人要仁爱,这些却并不消极。前面提到的《传道书》还说:“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时当快乐!”

你可能会说:“考试啦、批评啦、吵架啦,这些事情还是挺实在的,就算它们会过去,可我现在还是烦恼,还是害怕呀。害怕得坏分数,害怕在班上丢脸,害怕吵架的紧张气氛。何况,前面也说了,有时候没有这些事,人也会不高兴,忧什么?怕什么?说也说不清!”想到竟会没有了“我”……

有的哲学家总结说:人的忧惧万万千,归根到底只是一怕——怕虚无。什么是虚无?虚无就是“没有,什么也没有”。怕得坏分数,就是怕“没有”了好分数;怕丢脸,就是怕“没有”了别人的尊重;怕紧张气氛,就是怕“没有”了轻松的气氛;等等。有时候,即使什么事都没有,人也会怕“没有”——“没有意思”,或者“没有意义”。有时候,人还会怕“没有”了自己!

记得我小的时候,有好几个星期,每天晚上入睡前都会想:人人都会死,这真可怕。我先是想到自己躺在棺材里,多黑暗、多憋闷,又永远没有人来打开,太可怕了!后来又想:死了怎么会感觉黑暗或憋闷呢?既然死了,就已经没有“我”去感觉了呀!啊!世上会“没有”了“我”!想到这里,真正的害怕几乎淹没了我!我赶紧睁开眼看周围,竭力不去想这件事。这样就发现自己还活着,觉得真好!

确实,真正可怕的事情是虚无,而世上的一切,包括太阳、地球和我们自己,都是会归于虚无的。事情如果只有这一面,人生就只有忧惧而没有了快乐,甚至没有了平静。然而,我们又明明看见,而且自己也体会到,生活中不但有平静,也有快乐的时候。那么,人又是靠什么战胜忧惧,正常地,甚至勇敢地生活的呢?

2.答案?

至少有一些人靠的是信仰,他们相信不论世界怎样变化,总有某些东西是美好的,虽然自己终归会死去,却总可以做某些有意义的事情。

其中有一些人的信仰是宗教信仰,这种信仰正是宗教哲学要研究的东西。

你当然知道,宗教就是信神。然后你也许要问:“宗教哲学家既然研究宗教,那他们可不可以告诉我,究竟有没有神?究竟什么是神?如果没有神,信宗教的人竟去信一个不存在的东西,不是太傻了吗?听说牛顿和爱因斯坦还有别的一些大科学家也信神,他们怎么会那么傻呢?”

哈,真厉害!问题成串,不简单!不要急,我们一个一个地说吧。

答案也不简单。我们简单说吧:有些宗教哲学家说有神,有些宗教哲学家说没有神。但宗教哲学家不像一般的人只管信或不信,他不论是说有还是说没有,都得讲出一番道理来说服人。前一派说的道理叫有神论,后一派说的道理叫无神论。古今中外都有很多有神论,也有很多无神论,这一点你大概知道。但是总的说来有神论比无神论多,这一点你就不一定知道了。

你也不一定知道,还有一些宗教哲学家既反对无神论又反对有神论,其中有一派的理由是:人没法知道这种事情。另一派的理由是:“神”或“上帝”这个词的意思不清楚、没意思。前一派被人叫做不可知论者,后一派被人叫做逻辑实证主义者,他们的理由同你在前边问的“什么是神”有关系(你问“什么是神”就是想弄清楚这个词的意思),这个问题我们放到后面再谈。

奇怪的是,还有一些宗教哲学家既赞成无神论又赞成有神论!他们赞成无神论的理由是这样的:很多宗教徒相信的神,实际上都是一种比人本事大得多的人,不管叫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还是叫观世音、如来佛,或者叫真主、上帝,都一样;可是一个人本事再大,也是世上的一种事物,而任何事物都要有来源;既然“神”或“上帝”的意思是指一切事物的来源,那么,本事再大的人也都不能叫做“神”或“上帝”了。无神论的意思是说:世上没有那种本事极大的人或事物,所以它说得对。你如果喜欢看科幻书,也许会动脑筋来反驳这些宗教哲学家:“咦,有人说外星人就比人的本事大得多,你怎么能断定世上没有本事极大的人或事物呢?”那些宗教哲学家会回答你:“即使有那种人或事物,他或它也是世上的事物之一,不是整个世界的来源,所以你可以称之为外星人或别的什么,但不能称之为神或上帝。”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那么这些哲学家又有什么理由赞成有神论呢?他们的理由是这样的:既然世界总得有个来源,就像树总有根,河总有源一样(根就是“本”的意思,所以叫“本源”更好。哲学上通常称之为“本原”),那么,如果把世界本原称为神或上帝,那就得说有神或有上帝了。当然,这种说法必须加一些限制,一是因为只有世间的事物才谈得上“有”或“没有”,世界本原既然不是世间的任何事物,严格地说就不能叫“有”,说它“有”只是比喻。之所以可以勉强地说它“有”,是因为一切事物都靠本原才会“有”。第二条限制是:如果一些人不愿把世界本原叫做神或上帝,那就不能说有神或有上帝了。所以有人说:“上帝有许多名字。”比如中国的老子、庄子说世界本原是“道”,儒家说世界本原是“天”,等等。称之为“上帝”,只不过表示对这本原特别尊重,表示为自己存在、为世界存在而对这本原有感激之心。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很多人对“道”、对“天”也有这种尊重和感激之心,而且,在中国最古的文字即甲骨文里,“天”本来也是被叫做“上帝”的,从中国最古老的书即《书经》、《诗经》来看,中国人本来也是信上帝的。

写到这里,我想起在加拿大访问时,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告诉我,她五岁的女儿同她去过一次教堂后就问她:“牧师说上帝创造世界,那么上帝又是谁造的呢?”她问我:“那些宗教哲学家怎样回答这个孩子的问题?”

现在你知道了这类宗教哲学家的观点,你可以猜出他们的答案吗?

3.“证明”?

如果你猜出了答案(“既然上帝是一切事物的本原,那么一个事物假如由另一个事物造成,就不能叫做上帝”),那你就已经回答了“什么是神”这个问题。当然,那不是一般宗教信徒的回答,而是宗教哲学家的回答!他们可不是迷信的人,因为前面提到过,他们要用脑子(迷信是不动脑子就信),要讲出一大堆道理来说服人。

在我们国家,宗教徒是少数人,多数人都不信宗教,你多半也是不信宗教的,而且你多半也明白应该尊重别人的信仰,不要同别人吵架。但你既然有很强的求知欲,也许还想同他们和和气气地论一论理,要他们说出他们相信上帝(或叫别的名字的神)的理由来吧?

这就最好由有神论的宗教哲学家来告诉你了,他们不是同一般的教徒不一样,喜欢“讲一大堆道理”吗?

刚才提到的那一类宗教哲学家其实已经说了一种理由,但很多有神论的宗教哲学家说的理由比较简单。他们的理由是:他们可以用理性证明上帝存在,就是说,可以像证明几何题似的,用一套“因为”、“所以”来证明!

好家伙!不光是你,连很多宗教徒都要问他了:“怎样证明?”

现在我们来假设你同他的对话:

甲:你说可以用理性证明,那就得符合逻辑才成!

乙:当然。双方都要服从逻辑。

甲:可以。请问你,怎样证明?

乙:先得统一名词的意思,免得双方在嘴上说的是同一个词,心里想的却是不同的东西,“不对口径”瞎争论。当我们提到上帝时,指的是一种完美无缺的东西,就是说,不完美、有缺陷的东西不是我们要讲的上帝,对吗?

甲:对,当然。我们就这样约定吧:上帝是指一种完美无缺的东西。你怎么证明他存在呢?

乙:完美无缺的东西应当具有一切正面性质。因为,少了一种性质它就不是完美无缺的了。

甲:是这样。

乙:假如上帝只具有“真善美”还有“全知全能”等正面性质,却不具有“存在”这一条性质,那它就不是完美无缺的了。因为,假设有一样东西除了它具有的一切性质还具有“存在”这一条性质,那么,那种东西才可以说是完美的,相反它就是不完美的了。

甲:是的,因为它少了一种性质。

乙:所以,既然上帝是完美无缺的,它就必然具有“存在”这一条性质,就是说,它是存在的。

这就是哲学史上著名的“本体论证明”。在哲学史上用这条思路去证明上帝存在的,有英国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安瑟伦,还有法国的科学家兼哲学家笛卡尔等人。而彻底驳倒了这项证明的,是大名鼎鼎的德国哲学家康德。因为我想象中有200元钱,所以200元钱也就存在了

康德的理由是:“真善美”和“全知全能”等是一些性质,但“存在”不是性质,有某些性质的事物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说某事物有某些性质不等于说它一定存在。比如说,我衣兜里的钱是200元,我想象中的钱也可以是200元。二者在数量上“性质”一样,但想象中的钱却不存在,这同它有多少元,是不相干的两码事。

在康德反驳之后,尽管宗教徒照样信上帝,但服从这项论证的“理”的宗教哲学家却越来越少了。虽然康德自己用另一种方法也论证了上帝存在,但他又证明了理性的局限。在他之后,用理性证明上帝存在会不会成为可能呢?

4.“论证”?

不过康德是在安瑟伦死后600多年才出生的。与安瑟伦同时代的一个天主教教士名叫高尼罗的,也对安瑟伦的“证明”提出过反驳:你说完美的东西就存在吗?那我想象有一座完美的宝岛,你就可以说它肯定存在喽?对这个反驳,安瑟伦回答说:你说的是一座岛,一座岛再完美也得依靠别的条件(如周围的地形构成、地球的存在之类)才能存在。我说的是上帝,上帝是不依靠别的条件而存在的(必然存在的)东西。这两者怎可等量齐观?

前一节说过,真正驳倒安瑟伦的是康德。但是我们从逻辑的角度也可以看出,安瑟伦的“证明”是一种“同语反复”,等于说“因为张三是你的名字,所以你就是张三”(因为上帝是指必然存在者,所以上帝必然存在)。这其实什么都没有“证明”,只解释了“上帝”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万物的本原在哪里?

正因为看出了这个毛病,所以在安瑟伦去世100多年后,一位名叫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家兼哲学家就换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思路来“证明”上帝存在。他的思路有五条,英语叫做five ways,中文译为“五项论证”。它们的特点是从世上的事物出发,而不是从定义(同语反复就是一种定义)出发来进行论证:(1)世上的一切都在运动,而任何运动着的东西必然有一个东西推动它,那个东西又必须有一个推动者,如此追溯到第一个推动者,即不被推动的推动者,就将它称为上帝。(2)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原因,那个原因又必须有原因,所以必有第一个原因,即无因之因,那就被称为上帝。(3)世上万物都是偶然存在的(例如你正在读的这一册书只是偶然存在的,因为如果它是印刷厂印的这套书的第3001册,那么完全有可能因为印刷厂的纸印到第3000册就用完了,所以就不印这一册了),都依赖于必然性较大的事物(例如印刷厂的纸一般都足够印书,这件事的必然性比较大),而那件事物又依赖于必然性更大的事物(例如印刷厂的纸够用又依赖于市场上有纸供应),因此必有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者,那就是上帝。(4)世上的真善美总是相对的(例如你说一件事物或一个人很好或很美,但又总能发现比之更好或更美者),总是以某种绝对的真善美为标准来衡量的(否则你就没法作比较,而说“更好”或“更美”都是在作比较),那绝对真善美者即是上帝。(5)世上万物都显示出一种巧妙的设计,表明有一个有目的的设计者存在,那个设计者就是上帝。

最后这项论证被称为“设计论”或“目的论”论证。18世纪时一位名叫帕雷的宗教哲学家这样来解释它:假如你在野外看见一块石头,你当然可以说它是偶然形成的,例如说它是一块岩石经由风、雨等无目的的力量形成的。但是假如你看见的是一块钟表,你就不能说它是无目的的力量偶然造成的了,因为它的构造使它能标明时间,这说明它是由目的在于造一个计时用具的工匠造成的。自然界就像一部大机器,相互配合得很好(例如生态链条就是这样),其中各种东西的构造极其精巧,完全适合其目的(例如眼睛像一部最精巧的摄影机,非常适合于看东西这个目的),只能说是有目的的设计。

当然,一些批判者指出,说这些东西都由进化和自然选择而形成,也可以解释这一切。但是20世纪的一位名叫理查德·泰勒的哲学家却对此提出了一项反驳:假如你坐火车在英国旅行,突然看见车窗外的山坡上有石头排成的字样:“欢迎!您已到达威尔士。”对此你只能作两种解释:要么,这是有人用石头拼成的字,表示车已进入威尔士地区;要么,这是无目的的自然力量偶然形成的图案,所以没有意义,不能据此相信车已进入威尔士。由此类推,对我们的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也只能作两种解释:它们要么是有目的的设计者设计的,因此可以相信它们的指引(看见前面是路就走,看见前面是墙就停,等等);要么是无目的的自然过程形成的,因此不能相信其指引(正如不能相信自然过程形成的图案会标明地名一样)。但是,事实上我们都相信感觉器官的指引,那么,我们怎么能同时相信它们是自然过程形成的呢?如果我们看见山坡上的石头字样就相信到了威尔士,那么,怎么能同时相信那些石头的排列是盲目的自然力造成的呢?

5.打赌?道德?

对上面说的这一类“证明”,最有力的反驳是由英国哲学家休谟提出的:你说世界像一部机器,所以需要设计者吗?那我为什么不能说世界像一株植物,会自己生长,所以就不需要设计者了呢?

总之这类“证明”不大像严格的逻辑证明,所以称之为“论证”更恰当。

但是还有一种“论证”,表面上是在运用逻辑的“排除”甚至数学的计算,实际上却是从人生出发的“算计”。它是由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兼数学家帕斯卡提出来的,被称为“帕斯卡赌注”。它的大意是说,因为无法用理性证明有没有上帝,所以信上帝或不信上帝就像用人生来“打赌”。那么,要想赢的话,赌注该压在“信”上呢,还是压在“不信”上?帕斯卡分析说:如果压在“信”上,假如没有上帝,则损失极小,因为即使有损失也只在有限的此生;假如有上帝,则收获极大,因为得到的报酬或幸福是永远的,这显然很明智。如果压在“不信”上,假如没有上帝,则收获极小,因为即使有收获也只在有限的此生;假如有上帝,则损失极大,因为受到的惩罚或痛苦是永远的,这显然不明智。

两百年后,这个论证得到了美国哲学家兼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支持。詹姆士问道:既然信仰可能会犯错误,也可能得到真理,不信的人为什么只害怕犯错误,不害怕丢失真理呢?然而,帕斯卡的论证也受到很多人的批评,其中包括不少神学家,因为他们认为,这项论证把信上帝说成了一种利害的算计,是不符合宗教本质的。真正的宗教不是为自己得到什么好处,而是为已有的一切而对其根源表示感谢和敬畏。我们也会觉得,如果信宗教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是有点自私自利或不道德吗?

讲到道德,还有不少为上帝存在所作的论证是从道德角度出发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前面提到的康德所作的论证。

康德说:道德需要有正义,即“善”与“福”的结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然人们怎么会追求善呢?可是,在此世善与福常常不能结合,好人有时候似乎不如坏人过得好;人们明明知道这些,却还要追求善,还有道德感,这说明正义是存在的,“善”与“福”是会结合的,此世不能完全实现,必有后世继续实现,人不能保证这一点,必有上帝来保证这一点。换句话说,人类有道德感这件事,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当然,应该再解释一下:所谓人类有道德感(人是道德的动物),这个哲学命题不是说人人都只做好事,而是说人即使在做坏事时,也知道那是坏事。因为如果他不知道是坏事,就不能说是做坏事了——“不知者不为罪”嘛。至于“好人”、“坏人”等词,也不表示前者只做好事后者只做坏事,因为人人都既可能做好事也可能做坏事,所以问题只在于德行的大小,或良好意愿的多少。因此,前面说的“善与福的结合”,更应该说是幸福应按德行的比例来分配。康德的意思是:这只有上帝做得到。所以有道德的人不管自己是否意识到,内心深处都是相信上帝的。假如不是这样,一个人做坏事时明明四顾无人,却还是心虚胆怯,他怕的是什么呢?有一只无所不在的眼睛

6.全能?全善?

你也许会说:“前面讲的这些,不过是给世界本原,给人们所说的第一因、第一推动力、绝对标准、道德根据,还有存在本身等取了一个名字叫‘上帝’而已!但是,我听说的那些宗教徒比如基督教徒信的上帝,好像不这么抽象。他们说上帝是全知的、全能的,是全善的、仁慈的,因为他爱世人,还派耶稣来拯救有罪的人。宗教哲学家同宗教徒说的上帝好像不完全一样,是吗?”

你说得很对!前面那些说法都是从理性出发的,所以是宗教哲学的说法,而绝大多数教徒在谈这些事情时是从信仰或“神启”出发的,所以是宗教的说法。两者是不同的。不过两者也有关系。比如前面提到的“设计论论证”,说的就是有理智的神,而打赌论论证和道德论论证说的上帝,更是有人格性——有人性的神了,因为一个东西会赏善罚恶,那它当然必须通人性。顺便说一句,我们中国人讲的“天”,也含有“上帝”这层意思(在中文里,“上帝”一词比“天”更古老,在甲骨文里就有),因为古人说“天道福善祸淫”,就是天能赏善罚恶的意思。在现代,老百姓也常说“老天有眼”,见到罪大恶极的人,就说他是“天杀的”,该遭“天打雷劈”。还有,说坏人坏事是“无法无天”、“丧尽天良”,也是把人的道德法律同一个至高的主宰“天”联系起来的古老信仰的痕迹。你如果明天去逛北京的天坛公园,会看见主要建筑祈年殿里还高悬着“皇天上帝”的牌位呢。

很多人不相信上帝,是因为他们看到世上有许多苦难或痛苦、坏事或恶事。他们想:假如有上帝,他为什么不管呢?有些人还想:他允许这些事存在,说明他并不那么仁慈,那我为什么要信他呢?

基督教认为,上帝的意旨是人不可透测的,他的作为是奥妙莫测的,人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加以评判。世上的苦难或坏事,也许是他在惩罚人,也许是他在考验人,也许是他认为还不到“管”的时候,“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他永远是仁慈而又公正的,是人的仁慈和公正所远远不及的,否则,他就不是上帝了。当然,这是宗教的看法。

那么,宗教哲学的回答又如何呢?它虽然不是宗教,但也与宗教有关。一种与基督教有关的宗教哲学的回答是这样的:

问:世上有这么多坏事和罪恶,说明上帝要么不是全能,要么不是全善。因为,他如果全能,为什么不能制止这些事情?如果全善,为什么允许发生这些事情?

答:你的问题表明你有一种想法:假如上帝全能全善,他所创造和管理的世界就应该十全十美,没有任何坏事,没有任何罪恶,人们永远不会遭受苦难和痛苦,不会遇到危险和困难,不会看见邪恶和欺骗,等等。一句话,既然上帝创造出了人类,他就应该把世界造成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