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蒙古族社会现状报告:和静县和乌鲁木齐市等地蒙古族社会经济发展的调查与分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19:17:12

点击下载

作者:加.奥其尔巴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疆蒙古族社会现状报告:和静县和乌鲁木齐市等地蒙古族社会经济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新疆蒙古族社会现状报告:和静县和乌鲁木齐市等地蒙古族社会经济发展的调查与分析试读:

前言

蒙古族是占新疆人口比重较大的一个民族,据2008年《新疆统计年鉴》,新疆蒙古族人口为17.7万多人,其居住形式为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分布和居住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以及乌鲁木齐市等地。蒙古族和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共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新疆和平稳定的局面,促进了新疆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对新疆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是从学术角度,还是从现实角度而言,都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尤其是应该加强实地调研,以真正了解新疆蒙古族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现状、他们对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尤其是民族政策的认识及这些政策的实施状况、蒙古族语言文化和宗教习俗在经济高速发展下的发展变化等,并据此促进政府相关工作的改进。

然而,目前学术界对这一群体的关注较少,尤其缺乏有针对性的实地调研。所以,笔者针对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两县(和静县、和硕县),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三县(昭苏县、特克斯县、尼勒克县)和乌鲁木齐市的蒙古族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等方面作了实地调研。之所以选择以上地区作为调研点,理由是巴州的和静与和硕县是新疆蒙古族主要居住地之一,居住在巴音布鲁克草原的蒙古族牧民保持原生态的特色更为明显,选择此作为首选调研点具有代表性;选择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三县内的蒙古民族乡是出于考虑其农牧结合的生产、生活特色,在全疆蒙古族中具有代表性。所以,所选择的调研点尽量顾及不同类型的乡村以及城市蒙古族各阶层。通过调研发现,这些地区蒙古族的社会经济状况较以前相比,得到了相当大的改善,文化生活等日益丰富,生活质量日益提高,蒙古族的民族意识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强。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国家的某些政策并没有完全落实,如国家免征农业税和粮食直补还存在问题;政府公信力的缺失;医疗卫生还较落后;生存环境差、居住分散;发展中的资金困境;蒙古族的就业问题;尤其是伊犁州喀拉托海乡塔本布鲁克蒙古村部分村民因当地修建水库所遭遇到的困境等。

另外一个尤其值得关注的问题是,随着蒙古族民族意识的增强,人们日益担心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会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逐渐消失,比如在双语教育的背景下,蒙古语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甚至有日益消失的危险,等等。可以说,新疆蒙古族社会生活现状与思想状况是笔者调查的两大主题,民族教育尤其是民族语言的学习与使用是笔者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研究目前新疆蒙古族农牧区社会经济的运行情况、文化教育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种研究对于人们了解新疆蒙古族的生存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探求其今后的发展前景,就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此次调研项目由笔者独自承担并分两期完成。第一期调查,选取了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乡、一所寄宿制学校,和硕县两个乡、两所学校,以及巴州蒙古族高级中学和和静县一中,笔者对这些分散在不同地区的调查点进行了一系列比较调查,调查对象有牧民、基层干部和学生及教师。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共发放问卷669份,收回有效问卷669份,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原始数据。实地调查从2006年8月中旬开始,到2006年10月30日结束,随后于12月7日到2007年1月30日完成645个基本数据的校对和录入,2007年2月至4月进行撰写,2007年6月30日完成初稿。第二期调查,将乌鲁木齐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三县(昭苏县、特克斯县、尼勒克县)的蒙古民族乡为作为调查点,进行调研,调查对象也有牧民、基层干部和学生及教师。此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716份,最终获得的有效样本为706份。具体实施的时间乌鲁木齐为2008年的8月份进行了为期14天的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对伊犁州直属三县蒙古民族乡的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时间为10月6日至11月7日。

为保证本课题的研究质量,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1)两期调查均调查采用文献调查、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科学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方式为主;(2)调查问卷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每一份问卷进行复查校正以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结论的科学性;(3)与所调查地区的牧民、学生、教师、基层干部进行了深度访谈以保证民情民意的代表性;(4)与当地德高望重的蒙古族人士和有关专家学者交流讨论,以确保分析和结论的合理性。

本书共分为10章,通过实地田野调查及发放问卷等多种调查方法,对新疆蒙古族牧民生活质量变化的历史过程及现状进行评价和比较,客观认识新疆蒙古族牧民生活现状,探求新疆蒙古族牧民生活质量的发展前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加·奥其尔巴特2012年12月第一章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区社情民意分析一调查背景

巴音布鲁克区是和静县在巴音布鲁克的派出机构,辖三个乡、三个牧场,地处天山腹地南麓,位于和静县西北部,平均海拔2500米,总面积2.38万平方千米,是一个以蒙古族人口为主的纯牧业区,总人口12342人,其中蒙古族10494人,占总人口的85%,是典型的蒙古族人口聚居区,是1771年从伏尔加河流域迁徙回来的土尔扈特部渥巴锡一支的后代,他们在这块巴音布鲁克草原上世世代代过着游牧生活,有230多年的历史。巴音布鲁克草原是我国第一大亚高山高寒草甸草原。根据地貌单元划分,巴音布鲁克草地总面积中,盆地草地总面积817.9万亩,山地草地总面积1427.9万亩。牧草生长有严格的季节性、地区性,呈现四季不均衡状态,有暖季草场(夏、夏秋草场)与冷季草场之分。根据测定,巴音布鲁克天然草地鲜草总储藏量为23亿千克,干草6.8亿千克,全年理论载畜量为104万只绵羊单位。新中国成立后,和静县蒙古族畜牧业发展很快,特别是蒙古族聚居最多的巴音布鲁克区的畜牧业已发展成为自治区和巴州肉食基地之一。1949年全县牲畜仅27.4万头,1955年增加为50万头,1963年达到83万头,1972年牲畜存栏头数一举突破百万。以上业绩的取得,完全依托于水草丰美的巴音布鲁克草原。虽然巴音布鲁克草原每年给国家提供大量活畜及畜产品,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近年来,由于草原超载、饱和、牧草退化和各种自然灾害等原因,草原生态严重退化,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问题被提上了自治区和自治州的议事日程,政府也开始对全巴音布鲁克区的各乡、牧场的贫困牧户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

笔者对巴音布鲁克区巴音郭楞乡的牧民进行了实地访谈并发放调查问卷263份实际收回的有效问卷263份。被调查人员的基本状况是:被调查者中,性别结构为:男性占65%(172人),女性占35%(91人);文化程度:文盲占2%(4人),小学文化占34%(90人),初中文化占20%(53人),中专或高中文化占33%(86人),大专文化占9%(24人),本科及以上文化的占2%(6人);年龄结构为:18~24岁的占6%(17人),25~34岁的占32%(83人),35~44岁的占37%(97人),45~54岁的占17%(45人),55岁以上的占8%(21人);职业构成为:牧民占87%(230人),巴音布鲁克区公所的干部职工占13%(33人)。二牧民经济状况(一)收入情况

巴音郭楞乡位于巴音布鲁克区公所驻地以西偏南,距县城直线距离约300千米,海拔2500米,是一个纯牧业乡。2005年,该乡有454户1682人,其中牧业336户1635人,有5个行政村,3个站所。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这里经济落后的状况仍然令人忧虑。据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与2003年相比,巴音郭楞乡牧民人均收入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人均收入从1735元增加到1895元,增加160元,增长了9.22%,平均每年仅仅增长了3.07%。由此可见,牧民收入的增加幅度并不大。以2003、2004和2005年的平均值为基准对牧民收入分布研究表明:2003年,人均收入在670元以下的低收入贫困户(参见表1-1)就占总户数的27%(该年巴乡447户);到2004年,670元以下低收入贫困户的比例减少到总户数的10%(该年巴乡351户,牧户的减少可能与生态移民或体制改革有关),但到2005年这个比例又回落到总户数的17%(该年巴乡454户,牧户的增多可能与巴音布鲁克牧区内部体制改革有关)。表1-1 2003~2005年巴音郭楞乡贫困户情况

2003、2004年,人均收入在872~1000元的贫困户分别占总户数的11%和22%;2005年,人均收入在924~1100元的牧户占25%(参见表1-2)。由以上三项人均收入可见,巴音郭楞乡的绝大部分牧民普遍处在贫困或绝对贫困状态。表1-2 2003~2005年巴音郭楞乡贫困牧户情况

而收入在2000元以上牧户为数不多,2003、2004和2005年分别占21%、15%、13%(参见表1-3)。据有关统计资料,巴音郭楞乡2006年的贫困人口为603人175户,占全乡牧业户的52%,其人均纯收入527.63元,这笔收入仅为巴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也就是说,巴音郭楞乡52%的牧民人均纯收入只是巴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个零头,2006年巴州农民人均4657元的纯收入,是这些牧民人均纯收入的8.83倍。表1-3 2003~2005年巴音郭楞乡人均收入2000元以上牧户情况表

本次笔者的问卷调查结果,也接近以上收入情况。被调查的263户牧民(其中包括巴音布鲁克区公所的33户干部职工)共有家庭成员1138人,从他们的家庭状况来看,有六口人的(两个孩子,加上父母),有四口人的(一个孩子,加上母亲或父亲),也有三口人的。平均每户家庭4.33人。2005年,家庭总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占12%,2000~2500元的占5.7%,2600~3000元的占4.9%,3500~4000元的占5.3%,4100~4500元的占3.4%,4600~5000元的占5.3%,5100~5500元的占14%,15000~20000元的占40.7%(其中巴音布鲁克区公所的干部职工占13%,33人),30000元以上的占8.7%,23人。从调查情况看,牧民的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牧业,在被问到“您全家一年的总收入中畜牧经营和劳务(代牧和打工)收入分别有多少?”时,将近88.5%的牧户的回答单一的畜牧经营收入,8.4%的牧户(22户)是靠代牧谋生,代牧户中6%(16户)牧户的收入在2000~5000元,除放牧、代牧外,从事打工的只有1.6%的牧户(4户),收入也在2000~5000元。总而言之,巴音郭楞乡绝大部分牧民的家庭收入低于巴州农民平均水平的一半。(二)草原状况

畜牧业是这里的牧民世代经营并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这里水草丰美,草原辽阔,具备发展畜牧业的优越条件,牧民纯收入主要来自畜牧业,畜种有巴音布鲁克大尾羊和牦牛。20世纪80年代,在牧区实行的草场和牲畜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牧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牧区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牧区增产增收的潜力虽有,但已趋于弱化,牧区社会发展也举步维艰,增收渠道越来越窄。其主要原因:一是近年来,由于超载过牧和各种自然灾害等因素,草原生态严重退化,草原生产力不断下降;二是由于牧区地理、气候、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致使畜牧业生产未能适应市场消费需求。据有关资料的记载,巴音布鲁克草原草地总面积2331.9万亩,全年理论载畜量113.66万只绵羊单位,实际放牧牲畜255.6万只绵羊单位,牲畜总超载141.94万只绵羊单位。其中小尤鲁都斯草原理论载畜量45.3万只绵羊单位,而分布在这一带的巴州各县、兵团团场、乌鲁木齐牧场等大小20多个单位的实际放牧牲畜138.3万只绵羊单位,超载93万只绵羊单位;大尤鲁都斯草原(有两个乡、三个牧场,巴音郭楞乡位于该草原的西部)理论载畜量68.36万只绵羊单位,实际放牧牲畜117.3万只绵羊单位,超载48.94万只绵羊单位,其中10万只绵羊单位的牲畜是外单位、个人代牧的。多年来,当地牧民对天然草场只注重利用,忽略必要的建设和改良,加之近年来干旱多风,地表土被刮走,草根裸露,牧草再生能力被破坏,使绝大部分草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其退化面积占草原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不少草场已经开始沙漠化。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自治区和自治州的高度关注,为从根本上解决草原退化这一问题,巴州和和静县在经过认真调研后于2005年出台了相关决定并实施了“退牧还草”工程和“人畜下山来 绿色留高原”工程,决定用3年时间,将巴音布鲁克草原1400户6738人转移至农区,减少草原载畜量。(三)畜群的经营方式

巴音郭楞乡,包括整个巴音布鲁克区畜牧业经营方式是比较原始的,牧民继续走着他们熟悉的老路。在牲畜生存条件急剧改变的情况下,牧业生产条件无多大改善,牧民依然基本沿袭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放牧方式,靠天养畜,靠自然实现牧草更新。由于没有舍饲圈养条件,也没有定牧条件,牧民只能为牲畜合理利用不同季节的草场而迎大风接雨雪,其舍宿条件也极差。无论冬、夏,牲畜都在旷野露宿,一旦遭遇自然灾害,任凭大自然摆布,牲畜“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现象在巴音布鲁克依然存在。据报道,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巴音布鲁克区先后3次遭受了暴风雪等自然灾害的袭击;2006年1月和2月巴音布鲁克区的平均气温在零下40℃,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3℃。2月上旬连续降温后,气温又快速回升,该区2月7日最高气温达到零下7.4℃,大量积雪融化使降雪表层结冰,造成牲畜觅食困难。由于气温回升较慢,积雪难以融化,给巴音布鲁克区牧业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已造成317户2670人、150035头(只)牲畜受灾。其中瘦弱牲畜58839头(只),死亡牲畜11908头(只),直接经济损失达524.2万元。有140027头(只)牲畜缺少饲草料。由于巴音布鲁克草原地势高,四面环山,属于高寒半湿润半干旱地带,全年无炎热期,无绝对无霜期,寒冷期长且多风雪,温暖期短,凉爽多雷雨。在这样的气候地区,传统的游牧方式很难达到稳定增产的目的,也很难使牲畜摆脱“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怪圈。

牧户根据各自的畜群或需要来决定各自的放牧方法,目前有自牧、雇工放牧、合伙放牧和代牧等四种。多数牧民采用的是自牧的办法,这样做牧民顾虑少,生产和效益能够自己把握。雇工放牧的办法,一般为富裕户所采用,雇主给放牧者每月付高者300元、低者200元的放牧费,或付实物工资,即年终给放牧者多则30只、少则20只绵羊羔,此外还给少许粮食、茶叶、布匹、鞋子等实物。将两户或几户牧民的牲畜集中放牧的形式称为合伙放牧,这是一种轮流放牧的形式。代牧有两种,一种是一些自己从事第二产业,但又缺乏劳动力的牧户请人代牧牲畜的;另一种是一些生活很贫困的牧户给人放牧谋生的。代牧人所得报酬一般是实物工资,多为绵羊羔以及生活用品。(四)生产成本高,增收渠道窄

畜群的大小往往体现了一个牧民家庭的生产能力。从巴音郭楞乡牧民拥有牲畜的情况来看,一个普通牧民的畜群规模一般为50~80只羊,多者达100多只;中等牧户为200~300只羊,多者达400多只;富裕户的畜群规模为500~800只羊,多者达1000多只。牧民一般每户有1~2匹马、几头牛,有些牧户没有牛;富裕牧户的牛、马则相对多些,少则十几头(匹),多达几十头(匹)。贫困户一般有几只到十几只羊,也有无畜户。一般情况下,畜群越多,牧民增收的余地就越大,反之越小。但是,无论富裕户还是贫困户,他们靠牧业增加收入的可能性已越来越少了,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生产周期长且成本高。就以拥有200只绵羊(其中大约有60%的绵羊为乡集体所有,即所谓的“铁畜”)的中等户来说,在正常年份拥有170只早春羔并自然放牧至出栏时为止的时间为120~135天,届时牧民要按规定给乡里交20%的提留畜即34只羊羔,自留来年的生产母羊60只,其余76只(牧民一般的出售规模少则30~50只,多则100~200只)出售,这样出栏率56%,商品率达44%,每只羊出栏时(包括劳动力工本30元/天×135天、预防针及药浴费4.50元/只羊×200只羊、水费1.00元/只羊×200只羊、草场管理费0.60元/只羊×200只羊等)的牧养成本达到47.90元,按往年的平均活畜价格(即2004、2005年)计算,每只羔羊的平均收入95.78元,除掉牧养及投入成本,每只羔羊的纯收入也和它的牧养及投入成本一样,即47.88元。也就是说,牧民每创收约1元,其成本也是1元。由此可见,牧民的收入在原地踏步,若遇到自然灾害牧业生产就会遭到挫折,牧民光靠牲畜去增产增收很艰难。

二是牧民活畜及畜产品的出售渠道窄,又卖不了好价钱。巴音郭楞乡距离县城、农区远,交通、通信落后,牧民们又分散在山区,地理位置处于劣势,不能够准确把握市场信息,畜群丰产了也不一定丰收。笔者在调研中问及牧民:“您一般通过下列哪些渠道搜集牲畜(包括羊绒、羊毛、牛羊肉)价格信息?”时,竟有70%的被调查的牧民是“通过电话(手机)问在城镇的亲戚”“朋友”和“各类社会关系”来了解市场信息,而30%的人是通过“政府部门”了解市场信息的。由此可见,牧民对畜产品流通信息了解较少,主要靠亲戚朋友和社会关系传递市场价格信息,而亲戚朋友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了解畜产品行情呢?就算牧民掌握了畜产品市场信息,主动权也不在牧民手中,而常常掌握在个体商贩手中。由于路途遥远,运输费又贵,所以在牧区很少有牧民自己将活畜运到市场上去销售。如果个体商贩不在牧区收购活畜及畜产品,牧民想卖也卖不出去,出现“卖难”现象。所以牧民出售活畜及畜产品往往被压价,受制于人,在销售环节上失去了应得的利益,从而无法体现活畜及畜产品的优质优价,使牧民的畜产品交易长期处于不利的处境,直接参与市场交易的几率几乎为零。这个牧区里面没有通电,没有电话,一些边远牧场也没有公路,个别牧民只有通过手机与外界沟通。至于其使用情况,笔者还特意向牧民了解了一下,牧民反映当地是山区,手机在有些地段有信号或信号不佳,有些地段无信号,万一有重要事情,非得找个信号好的地段不可,一般情况下用不上手机。可想而知,牧区交通通信落后、信息闭塞,牧民几乎没有正常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使牧区社会流动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总而言之,牧区牧民经济收入来源单一,且其收入的高低既与气候的好坏也与市场价格的波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前者牧民只能“束手无策”“听天由命”,对后者则只有“不谙规则”或“任人宰割”的份儿。三牧民生活状况(一)牧民生存环境恶劣,居住条件差

巴音郭楞乡乃至巴音布鲁克区的牧民们,以辽阔的天然草原作为他们生存的基础,以牛、羊等牲畜作为他们的基本生产、生活资料,但这个辽阔的草原地处2400米以上高原,海拔高,冬、春大雪覆盖,严寒多风,年均气温零下4.7℃,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8℃,且冬长夏短,极端最高气温28℃。在这里生活的牧民为了生存,只能被动地适应这恶劣的地理、气候和生产、生活条件,至今维持着“人逐水草而居,畜逐水草而牧”的游牧生活,严重制约了牧区的发展。巴音郭楞乡的乡领导说,他们乡的牧民90%以上达到半定居,但笔者发现这里(也可以指整个巴音布鲁克区)的半定居不像新疆的其他地区一样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半定居,这里所谓的“半定居”状况有如下含义:牧户连同毡房和自己的全部家当随牲畜一年四季迁移放牧(冬季1~2个劳动力带帐幕放牧),而家中的老人和小孩每到入冬时只在冬、春牧场定居。所以牧民的生活仍然是跟着自然的季节变化走。就是冬、春牧场的所谓定居点也是分散定居模式,在牧户各自所属的草场分散地居住在草原深处,与外界的交流接触极为不便。夏、秋两季牧民都住毡房,这对一家几口人来说,其居住确实拥挤,面积只有9~10平方米,定居点的住房是土木结构,居住面积一般在15~40平方米。分散在冬春牧场的定居点距县城远则350~400千米,近则300公里;距离其乡政府远则100~150千米,近则20~30千米。在冬、春牧场难以解决的是水,牧民只好化雪水饮用或从远处用坐骑拉水,这里更是没有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也没有医务室和文化室。每当盛夏,牧民们移牧到水草丰盛的草甸草原的时候,才是他们离乡政府和区公所最近的时候,其距离近则有七八千米,远则15~20多千米,也就是牧民们离购物、看病、丰富饮食、娱乐和看热闹的距离最近的时候。(二)生存成本高

制约和影响牧民在牧区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生存成本高昂,恶劣的地理、气候条件及牧民居住的分散和游动,使牧民的生活支出远远高于农区。据有关人员依据当时的统计资料粗略测算,“牧区食品类支出为农区的一倍以上,衣着类支出、子女教育支出、交通通信支出均为农区的两倍以上”。这个测算结果时隔两年后(即2006年),从和静县对巴音郭楞乡及巴音布鲁克牧场共10户牧民的住户调查资料中再一次得到印证。据这个10户牧民的住户调查资料显示,牧民平均每人全年支出是:食品消费支出2120.19元,比农区(依据《2006年新疆统计提要》:2005年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全年食品支出为803.82元)农民的支出多2.6倍多;衣着消费支出461.13元,比农区农民的支出多2.7倍多;子女教育支出508.49元,比农区农民支出多3倍多;交通通信支出218元,比农区农民的支出多1倍。另外,牧区居住分散,多数牧民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上寄宿制学校,其生活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这样,牧民一年下来没有多少积蓄,扣除最基本的吃、住、穿、行的生存成本后,所剩无几。牧区这种长期以来的高生存成本、低收入水平,使牧民中大部分人入不敷出,负债累累,家底微薄,改善无望。四牧民健康状况、医疗条件及其生活方式

健康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而这一点也在巴音布鲁克牧区很成问题。牧区生产力水平较低,生活环境比较落后,这是众所周知的,那么,牧区牧民的健康状况、医疗条件和健康生活方式的现状怎样?(一)牧民的健康状况

为了了解牧民的健康状况,笔者对牧民所作问卷调查中的一个问题是:“您对您的健康状况如何评价?”对此,牧民最多的回答集中在“很好”,占61%;其次的回答为“好”,占27%;其他依次为“一般”和“差”,分别占9.5%和2.3%。由此可见,牧民对自身健康的感觉良好。在问及“您在每几年中做一次体检?”时,回答比例最高的首推“一年一次”,占42%,其余还包括“感觉不对劲就做”(占31%),“五六年一次”(占21%),“有体征就做”(占6%)。由此可见,在牧民中认为定期体检、及时求医、早期发现、明确诊断,不少疾病都可以有效治疗甚至可以治愈的意识也不在少数。但令人惊讶的是牧民们是如何做到一年一次的体检的呢?笔者就此问题向填卷者质疑,经过一番详细的了解后,发现许多牧民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如患有包虫病和肺结核者大有人在,他们不得不去做一年一次的体检。所以,牧民在问卷中回答的是隐瞒的情况,并不是真实情况。他们的实际情况比我们想象得严重得多,结核病传染性强,当排菌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其喷出的带有结核菌的飞沫都会造成对他人的感染,而这里的牧民居住简陋且拥挤,又缺乏卫生常识,这些使他们成为传染病最易爆发的一个群体。据有关部门的反映,巴音布鲁克区牧民的人均寿命只有58岁,由于巴音布鲁克区恶劣的气候条件,牧民的患病概率相对较高,加之经济落后、生活条件艰苦、医疗条件差,该地区成为关节炎、心脑血管病、高血压、高血脂、结核、乙肝、包虫病、胆结石等疾病多发区。多年来,结核病一直是巴音布鲁克区的一种重要的危害牧民身体健康的慢性传染病。所以,这一地区牧民的健康状况还是令人担忧的,其医药费(虽然对结核病进行免费治疗)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虽然他们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对于手头并不宽裕的牧民来说,其支付需要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也成问题。牧民一旦生病,往往要变卖一些家当——牛和羊来治病或能拖就拖,往往到病情严重时才去就医。因此,多数牧民得了病没钱就医的问题对巴音布鲁克牧区牧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及牧区小康的建设已是一个很大的牵制,严重制约着牧民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成为牧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二)医疗条件差

牧区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承担着牧区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及爱国卫生等工作,是直接为广大牧民提供服务的基层卫生机构。可是巴音布鲁克区内的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远不能和农区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相比,其医疗条件太差。这里的牧民无法像城镇居民和农民一样非常便利地就近得到就医,其所得到的医疗服务水平也远远低于城镇居民和农区农民。特别是目前,牧区缺医少药、设备落后的状况非常严峻。据牧民说,在整个巴音布鲁克区内村一级的卫生室已经名存实亡,而乡一级的卫生院一般有2名医生、3名护士和1名管理员或收费员,5个床位,笔者所调查的巴音郭楞乡的卫生院也是这种规模,主要功能是发挥治疗感冒、打针等简单的处理作用,药价也因增加15%的运费而比农区贵,其医疗设备和农区卫生院二三十万元的医疗设备没法比,仅值1万~2万元:体温表、血压计、听诊器、心电图仪、消毒锅等一般的设备,而B超、医用电冰箱以及一般检验设备等都未配齐,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卫生院的检查诊断和治疗水平,多半医务人员的素质偏低,也没有哪个卫生院有病历及诊断记录,只是简单的登记而已。这种状况导致一些稍有保健意识的牧民一旦患要紧点的病就要往巴音布鲁克区公所所在地的医院(骑马近则半天的路程,远则一天的路程;巴音布鲁克区公所是县在牧区的派出机构,其所属医院的规模和医疗设备条件仅接近于农区乡卫生院)跑,或不得不远赴数百千米外的县城求医。加之牧民的居住分散且游牧于偏远山区,因而牧民对牧区卫生院医疗服务的利用率很低,特别是冬季大雪封山,牧民无法出山看病;春季来临,牧民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进山放牧,无暇看病。据说有些牧民趁下山之际买回一些药品、酒精和注射器,自己配药、输液,从而使乡卫生院成了空架子。笔者在巴音郭楞乡的调查中问及“您在牧区看病方便吗?”时,回答比例最高的首推“交通不方便”(占51%),其次的回答为“牧点离牧区卫生院很远”(占34%),而“看病不在远”(占13%)。由此可见,造成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除医疗机构自身因素以外,也有牧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原因。但令人惊讶的是,在被问及“您对牧区医疗条件、服务质量满意吗?”时,作出肯定回答的倒占了39.9%,而作出否定回答者只占了22.7%,有37%的牧民认为是“一般”。当问及“您觉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牧区还严重吗?”时选“一般”的牧民占42%,选“严重”的占41%,选“不严重”和“很严重”的分别占9.9%、7.6%。这就是说,牧区目前的医疗条件是被大多数牧民接受的,这就很令人深思了。为什么会如此?问题的核心是牧民太“宽怀大度”——观念陈旧、思想落后、整体文化素质低下,对于当前牧区的医疗条件他们也没有自己明确的意见和要求,对自身应有的合法权益,认识也模糊。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牧民的无诉求能力决定了他们牧区的医疗条件。当然,政府也有一定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因为牧民人口较少,居住分散,因而他们的合法权益往往被忽视。(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存在的问题

2003年11月根据巴州人民政府指示精神,和静县人民政府与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即兵团保险公司,现在称作中华联合财产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为期三年(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的巴音布鲁克区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协议书,从而在全州范围内率先将商业保险引入巴音布鲁克牧区合作医疗工作中,实行了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及住院医疗保险试点。政府作为投保人代表牧民投保。保险基金由州财政给每一名牧民投入60元,牧民个人年均交60元,共计120元,实施巴音布鲁克区级统筹和家庭个人账户相结合方式。其运作模式是:所缴纳的合作医疗保险费中,按人均95元建立合作医疗住院统筹基金,按人均25元以家庭为单位建立家庭个人账户基金,合作医疗住院统筹基金与家庭个人账户基金单独核算,分账管理,住院统筹基金用于支付住院医疗费用,家庭个人账户基金用于支付门诊医疗费用,以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的社保定点医疗机构作为定点医院,在本县定点医院就医实行直接结算。住院费用补助的起付线是:乡卫生院100元,县级医院200元,地市级医院300元。医疗费用的补助比例是按医院级别和所花费用的多少来规定报销的比例,即乡卫生院有75%、80%、85%,县级医院有71%、75%、80%,地市级医院有65%、70%、75%等不同的比例。这一保险业务在巴音布鲁克区开展以来,过去看不起病、不敢看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有所改进,牧民小病不出牧区,大病转院治疗,参保牧民看病时不用付现金,持卡就能去定点医院看病。出院时只需交纳按补偿比例应当自付部分,其余部分由保险公司与定点医院直接结算,减少了牧民看病时的直接付费金额,解决了牧民为看病筹措现金难的问题,这样牧民有了医疗保障,他们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切实得到了实惠。据了解,截至2006年10月底,牧区合作医疗工作已覆盖巴音布鲁克区4个乡、3个国营牧场和1个扶贫开发农场的11985人,农牧民参合率达84%。通过对巴音郭楞乡调查显示,该乡2006年参合人数为1524人,占全乡人口的83%之多,平均住院率为9%,即165人次,可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牧区的实施获得了广大牧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对该乡的问卷调查也表明,有86%的牧民认为农牧区合作医疗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实惠,只有14%的牧民认为“实惠”并不明显或一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牧民群众对农牧区合作医疗的实效持充分的肯定态度。

2006年12月,和静县与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签订的为期三年的巴音布鲁克区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协议书已到期。据悉,自治区将和静县列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所以,牧区的合作医疗工作将从2007年1月起被移交和静县人民政府卫生局管理。据了解,卫生局设立了县、乡两级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制度,设县、乡两级医疗管理办公室。由中央政府每年给每人补贴20元,自治区补贴10元,州财政补贴10元,县是根据本县的财政状况补贴不低于10元,而和静县的县长表示每人补贴20元。这样,由中央到地方四级共补了每人60元,牧民个人交30元,合计90元。报销的比例是参照全疆的三个统一目录的规定作了调整:乡卫生院70%,县医院55%,县以上医院40%。可以看出,与前者的报销比例相比,后者的比例有所降低,但牧民所缴的参合费也减了不少,这一点也比较切合牧民的经济状况。也就是说,前者采用递增规则,即随费用的增加,高段费用的补助比例依次递增,递增规则对防止受益人因病返贫的作用更大;后者采用递减规则,即随费用的增加,高段费用的补助比例依次递减,递减规则有利于控费,扩大受益面。所以两者的立足点不同,其采用的方案也各异,而采用何种方案,应根据当地具体的经济水平和疾病状况来确定。

总而言之,无论是前期的商业保险所开展的牧区合作医疗,还是政府接管后的牧区合作医疗,都在起着缓解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作用。特别是农村合作医疗在牧区的存在和发展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它在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缩小城乡的社会差距,扭转不平衡的社会结构,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牧区搞起来了,牧民也乐于接受了,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牧民的交通问题依然堪忧

由于牧区地处偏远的山区高寒地带,这里没有四通八达的交通工具,只有马。牧民全家游牧于荒野,离县城、巴音布鲁克区公所所在地医院及乡卫生院遥远,为了畜群,牧民“挺进”深山放牧,这样使本来就“路遥知马力”的路程拉得更长更艰辛,使牧民自己看病的概率变得微乎其微。特别是冬季大雪封山,牧民更是无法出山看病,使得“后方医院”只得忍着寂寞守“空房”。而春季是接羔的季节,牧民的工作最忙最累,无暇看病。这些因素造成牧民医疗服务的利用率很低,客观上也造成了商业保险公司年年有“赢利”的局面。笔者所作的问卷调查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问题,当问及“假如您生病将会采取何种措施?”时,竟有大量牧民称“观察几天再说”(占46%),这真是万般无奈之举。其次的回答为“及时到医院治疗”(占41%),“找蒙医看病”(占9.1%),“能熬则熬”(占5.3%),“找喇嘛念经”(占0.4%)。由于交通不便,牧民生病后往往小病忍着能拖就拖,等到病情严重时才来就医的状况在牧区极为普遍,但这种状况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政府和卫生机构的应有重视。要让牧民真正受益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那就得首先确保牧民交通上的便利,或让牧民能够在牧点就近看病,有医有药。2.牧区医疗机构条件有待改善

牧区医疗基础条件滞后,远远不能满足牧民的就医需求,他们看病享受到“距离近,便捷”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困难重重。据牧民们反映,巴音布鲁克区最基层的村卫生室,因多年来无法保证村医的工资待遇而未能正常运转。而牧区乡卫生院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卫生院的病床使用率很低,因为其医疗设备陈旧简陋,医疗服务水平低,牧民们不愿去就诊或导致牧民舍近求远到真正意义上的乡卫生院(即巴音布鲁克区医院)或县级医疗机构就医。许多乡卫生院在运转中遇到的资金不足、没有钱更新设备和进行医务人员的培训、卫生院及其职工的冬炭费(即采暖费)等问题也长期得不到解决,影响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说明了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当地政府应有的重视。所以,要让牧民真正受益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就得加强牧区乡卫生院和村级医疗机构的建设,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配备必要的医疗卫生设备,改善医疗硬件,并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牧区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的现象,为牧民提供安全、有效、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从而减少牧民群众医疗费用负担。强化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医疗保健服务水平,确保牧民能够就近看病,增大牧民的受益面。3.预防为主的医疗保健服务宣传有待加强

由于巴音布鲁克区恶劣的地理、气候条件,牧民的患病概率相对较高,而结核病等极具传染性的疾病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牧民又缺乏疾病防范意识和必要的卫生保健常识,加之其居住拥挤,牧民成了传染病最易爆发的一个群体。所以,加强预防疾病的宣传,提高牧民的自我健康保障意识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政府要在切实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包括采取进村入户等多种方式广泛发动群众,做到人人明白,家喻户晓,普及卫生保健常识,引导牧民树立“早预防、早防治”的科学、卫生、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也是进行医疗保健服务宣传的重要载体,要加强巡回医疗,在发展牧区巡回医疗的同时,也要抓好预防工作,预防为主,提前治疗。(四)牧民的生活方式

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和居住条件与人们的身体状况紧密关联,文化水平的高低、卫生习惯的好坏、生活方式的合理与否,同样与人们的健康和寿命息息相关。文献报道,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自己(个人因素),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由此可见,在这几个因素中,生活方式是最主要的。牧民的游牧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落后、文化水平低、卫生条件差。当然,牧民的生活方式还不只这些方面,这里笔者只是举例而言,但仅就这几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牧民的生活方式是与其游牧生活密切相关的。那么巴音布鲁克牧区牧民的生活方式的现状怎样?现状除了生活习惯落后、文化水平低、卫生条件差等因素外,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饮食习惯

巴音布鲁克牧区牧民的饮食,是以肉食为主的单一结构,仍然依赖于牛羊肉,属高脂肪饮食区,从营养科学来说,它富有营养且有助于生活在高寒山区的人们抵御寒冷。面粉、大米等谷物和食用油的消费比重仅次于肉食。牧民也食用蔬菜,而只是在夏季,且依赖从农区调入,冬季蔬菜放不住。所以牧民食用蔬菜的比重很小,饮食单调。这一点,也可以从表1-4中牧民家庭的全年食品支出的构成看出。表1-4 牧民家庭的全年饮食

由表1-4可见,牧民的饮食中肉类的比重竟占了58.6%,牧民的这种肉食比重,几乎跟农民的食物中蔬菜所占的比例差不多。这也许说明了牧区牧民的心脑血管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患病率高于农区农民的原因,而且这里的牧民人均寿命只有58岁。基于这一点,笔者在巴音郭楞乡的牧民中也作过相关的问卷调查,当问到“您认为哪些因素影响牧民的寿命”时,有超过一半(67%)的牧民认为是由于“高寒天气”的影响,而认为是“不良饮食”影响的仅占11%,其余依次为“有病不及时就医”(38%)、“酗酒”(9.1%)、“不清楚”(2.7%)等。笔者也赞同多数牧民所谓的“高寒天气影响寿命”的说法,依据为以下两点:一是当地高寒恶劣的气候;二是当地人的看法,认为这里除了生长寿命较短的草本植物外,不长寿命较长的木本植物。当然到底是否有这些因素,还有待于科学家们的研究和发现。但综合各种因素看,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是巴音布鲁克区牧民寿命短的主因。因为目前巴音布鲁克区的牧民的饮食结构与其先前有所不同,而先前牧民的饮食结构有其合理的一面,笔者在这方面也曾发表过文章。其道理很简单:先前牧民在冬、春以肉食为主奶食为辅,而夏、秋时节以畜乳和乳制品为主的饮食习惯,具有特殊的意义。奶食可以起到滋补和防病治病的作用,尤其酸马奶是牧民消夏之上等饮料,解渴、解饿,且有良好的健胃作用。它不仅能作为药物起到治疗作用,而且还可以激活人体固有的自然治愈力。据医学书籍,相当于人体身长6倍的胃肠消化道,迂回曲折盘旋在狭小的腹腔里,肠壁生有绒毛帮助消化,天长日久肠壁会自然增厚,在这些肠道褶皱处,绒毛间会积存一些未被排出体外的渣滓污物。这些废物滞留肠内,在体温下就要腐败变质,分泌出毒素,进入血液、带到全身,侵袭器官,形成各种疾病。先前牧民夏、秋时节以畜乳为主的饮食习惯,客观上恰好促使肠道中冬春以来积存的渣滓废物和多余脂肪的排出,使之不再危害人体健康,从而靠人体的自愈力驱除疾病,恢复健康。尤其酸马奶中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氨基酸,而且乳酸、脂肪酸、蛋白酶的成分居多,故有降低血脂的作用,对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意外以及抑制肿瘤生长等有一定的意义。而如今牧民的饮食中畜乳和乳制品极少,甚至牧民放牧畜群却喝不上奶茶,其中畜群结构(羊多奶牛少,马更少)是一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原因是新一代牧民不愿意起早贪黑地挤奶做乳制品。所以,新一代牧民的单一饮食不可避免地会吃出健康问题。新近的医学研究(不是以巴音布鲁克牧区为对象的,而是北疆的某个牧区)再一次证明得心血管、高血脂的原因与饮食有关。所以,巴音布鲁克牧区牧民所能选择的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就是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改善饮食结构。2.诸因素与人口问题

巴音布鲁克区牧民的居住条件、卫生条件差。按照现代健康卫生标准衡量,牧民一家人在糟糕的、面积只有9~10平方米且四季迁移的蒙古包内拥挤地居住在一起,而且他们在一个更糟糕的严寒多风的高原气候的环境下生存,当高寒恶劣的气候长期作用于人体,或者超过一定限度,就要危害健康,引起疾病,甚至造成死亡。在牧区常引起牧民致病的还有布鲁氏杆菌病和包虫病,虽然流行于牧区的这些病目前已得到控制,但无法彻底消灭它们,其传染途径为消化道和牧民接产、饲养和屠宰病畜时,细菌经人的皮肤、黏膜感染,对牧民的健康危害极大。过多的外部影响的作用、生活水平的偏低、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以及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所有这一切都是促成巴音布鲁克牧区牧民寿命短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也直接决定了该区过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甚至有些年份出现了人口的负增长。笔者在巴音郭楞乡经过调查所了解到的情况也说明了这一问题。参见表1-5。表1-5 巴音郭楞乡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之间的对比关系,直接决定着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农区相比,巴音布鲁克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处于令人担忧的最低状态。2005年,甚至处于缩减的状态,即增长率为负值,情况可谓极度严重。据有关资料显示,人均寿命是衡量一个地区公民健康状况的综合指数,而巴音布鲁克区牧民目前的人均寿命不超过58岁,处于全国最低水平。面对以上诸因素的困境,牧民健康生活的出路或者其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牧民需要新的生活方式,而新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向传统的生活方式挑战。因为,若没有一个好的劳动条件、居住条件和卫生条件,也不能改变牧民目前的状况。3.饮酒的情况

蒙古族无论在婚丧嫁娶,还是送礼待客、祭祖祀天等场合,早已把酒作为必备品,酒也成了其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一个内容。但任何事过犹不及,以酒助兴,以歌伴酒,尽情地唱,尽兴地饮,好不欢乐,好不痛快的风气曾在巴音布鲁克牧区风行一时,当然这一风气的形成与牧区单调乏味的生活和这一地区寒冷的气候是息息相关的。笔者在调研中,专门走访了牧区的几名干部,他们都称“那种过量饮酒的状况已不复存在”。随后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喜欢喝酒的占19%,根本不喝或滴酒不沾的占11%,被迫喝的占1.1%,亲朋好友相聚时喝的占17%,喝酒有节制的占16%,其次的回答为“很少喝”“节假日喝”“酗酒”等。也就是说,有30%的人不喜欢喝酒或滴酒不沾,33%的人喝酒有节制或为了应酬,其余的人是“很少喝”或“节假日喝”,而酗酒的是2.7%。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牧民对饮酒有加以控制的意识,这与笔者访谈中得到的结论相互印证,基本一致。但无法了解究竟是健康原因还是健康意识或者是经济因素在决定控制自己饮酒行为的过程中起着更为主要的作用。不过我们从牧民对以下问题的认同可见一斑:当问到“提高牧民的生活质量首先从健康的生活方式抓起。请问您同意还是不同意这种说法?”时,完全同意的占44%,同意的占55%,不同意的占0.8%。也就是说,有99%的牧民对上述提问的观点表示认同,可以看出,牧民在决定控制自己的饮酒行为的过程中健康意识肯定起着主要的作用。五牧民的精神生活状况依然堪忧

在巴音布鲁克牧区,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牧民居住非常分散,通路、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难度大,导致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牧民的文化素质、精神面貌很长时期以来无法改观,反而导致了精神上大面积的荒芜。虽然近5年来,国家实施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在巴音布鲁克牧区建成开通(信息、节目靠空中接受——收音机、电视),其有效覆盖率达80%,从而结束了这里的牧民过去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的历史,但不通电的牧区每家每户还得购置太阳能电源,才能如愿地看上5套电视节目。虽然小型太阳能设施不算太贵,但对于绝大多数贫困牧民来说,是无法承受的。据有关调查资料的显示,在巴音布鲁克牧区家庭电视机普及率较高的只有巴音郭楞乡,达到每百户60台,而其他乡及牧场的普及率都很低。在牧区除了8月的那达慕大会外,没有别的文化娱乐活动,牧民的生活范围仅仅局限于荒野和住处之间,放牧后的娱乐是晚上有电视机的人家一家老少挤在一台电视机面前看电视,没电视机的人家则听收音机或“面面相觑”,打发时间。

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目前牧民的日常生活,笔者对巴音郭楞乡的牧民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当问及“您在日常生活中,平均每天用多少时间做下列事情?”时,除了正常的工作和睡觉时间外,听广播的人不超过1小时的占37%,不超过2小时的占17%,2小时以上的占5.7%;看电视的人不超过1小时的占6.1%,不超过2小时的占44%,2小时以上的占14%;看报刊的人不超过1小时的占18%,不超过2小时的8.7%,2小时以上的占0.8%;读书的人不超过1小时的占15%,不超过2小时的占8%,2小时以上的占2.3%。笔者认为前两个选项的真实性符合客观实际,据了解,在巴音布鲁克牧区牧民能够收看的电视节目为内蒙古电视台蒙古语频道,除此之外,还有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实际上由新疆人民广播电台转播该台的节目,时间长度只有两个小时)蒙古语节目。牧民们反映内蒙古电视台的蒙古语频道节目除了春节联欢晚会外,平时的节目都单调乏味。后两个选项回答的真实情况有掩饰之嫌,其真实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因为笔者在入户访问中从未发现有关可阅读的书籍、报刊,这是笔者的根据之一,根据之二是牧民几乎没有订阅书刊或购书的习惯,笔者走访了巴音郭楞乡里面负责邮件的收发人员,反映没有一个牧民是个人订阅报刊的。

虽然政府在巴音布鲁克牧区给各乡、村都建立了文化站、文化室,但那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就做得较好的巴音郭楞乡来说,其文体活动形式单调,内容过于陈旧,图书资料有3500册,文体设施器材只有一张台球桌。而所谓的村文化室,虽然乡乡都声称:村村都有文化室,但是由于缺乏设施器材和图书资料,沦为“空壳文化室”。这样的一所谈不上辐射功能的文化站、文化室自然就吸引不了牧民的兴趣爱好,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面即重要的一面就是牧民人口的分布特征,导致了乡文化站、村文化室被“闲置不用”的糟糕局面。乡文化站都建在乡机关所在地,而牧区牧民是居无定所,加之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使牧民享用文化资源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另外,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素质的制约,巴音布鲁克牧区的牧民文化消费能力很弱。以上因素导致牧民远离精神生活,逐渐被边缘化,其直接结果是牧民的文化生活单调枯燥,精神食粮极为贫乏。六牧民对牧区现状的评价及对生活的期望

由于被社会边缘化的游牧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落后,限制了牧民的眼界,又因为闭塞的环境和传统的观念制约了牧民的思维,从而使他们对当前的生存状态缺乏危机感。牧民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和表达意愿的能力也远远低于农区农民。所以,在很长的时间里牧民的意见、期望并没有被反映出来。迄今为止,牧民的意愿,往往是由基层干部转达,或者由具有声望的领导提出。笔者为了了解牧民的意见、意愿而进行了一些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以下分析。(一)牧民对牧区社会现状的满意度不高也不低

在对生活满意度方面,调查结果表明,有50%的被访者对目前的个人生活状况感到满意,有41%的被访者对目前个人的生活状况感到基本满意。不满意的占6.5%,很不满意的仅占0.4%还有2.1%的回答是“不知道”。这说明总体上牧民对目前个人生活状况还是较为满意的。牧民在对目前牧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的满意度,也与其个人生活满意度基本接近(不知是什么原因,笔者没有对此细究,但可以肯定牧民是不愿谈自己真实的想法而人为拔高,因为以下很多问题的摊开使牧民吐露了心声)。当问及“您认为目前牧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时,有14%的被访者对目前牧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表示很好,有17%的被访者认为目前牧区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另有55%的被访者表示目前牧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一般,也有7.2%的被访者表示目前牧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好,而2.7%的被访者表示不了解目前牧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由上述情况,我们似乎可以认定牧民对目前的个人生活和牧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满意的,然而令人稍感惊讶的是,当问及“您认为牧区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是什么?”(可选三项)时,选择“科学管牧不强”“文化水平低”“政策好,但执行的不好”“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草场严重超载”的分别占70%、65%、43%、40%、40%;而选择“牧民观念不解放”的只占24%。可以看出,牧民虽然对牧区社会的现状是满意的,究其实还是大有自己的看法,而且还表现出自己不再是“墨守成规”的牧民。牧民对牧区的一些看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在牧区和政府主要存在的问题

通过牧民的眼光、看法去了解当前牧区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是笔者问卷调查中的一个内容。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牧民对自己目前生活水平的评价低,当问到“您认为当前牧区社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多选)时,高达71%的人认为牧民的“生活质量低下”,66%的人认为牧民的“文化生活单调”,49%的人认为“两极分化”,还有48%的人认为“草场退化”。从这些选项可以看出牧民们正视了自己贫困的严重性,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还需要做很多的努力。这既是牧民的呼声,也是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值得予以关注的问题。

尤其是牧民对政府的评价也很低。当问及“您对区(乡)政府的整体印象如何?”(多选)时,有38%的人表示政府社会信用度高,36%的人表示政府管理效能低下,27%的人认为政府社会信用度低,24%的人表示政府政策法规不配套,23%的人表示政府开放意识不强,改革措施不到位,19%的人表示司法不公,有法不依。如此一来,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牧民对政府的工作效能不满。虽然政府做了许多工作,但给牧民带来的实惠并不多,大多数牧民的生活水平很低,政府部门今后的工作也任重道远。2.牧区所需要的人才和改善的项目

调查显示,牧区最需要的人才依次是:兽医、医生、管理人才、经纪人,其所占被调查人的比例依次是91%、89%(注:此题为多项选择题,在问卷中多选题的设计又极个别,但也有多数人对几个单选题同样采用多选题方式回答,故统计时也就按多选值相加)、32%、8.9%。目前在牧区缺医少药的问题虽逐步得到缓解,但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牧民所得的疾病较农民、城镇居民严重,但问卷调查表明,牧民对畜群疾病给予的关注超过牧民对自身健康的关注2个百分点。这是因为如何提高牲畜的保存率、成活率和增长率,是畜牧业经营的关键所在。牧民的生计完全依赖于他们的牲畜,而疾病、自然灾害随时可以剥夺靠天吃饭的牧民的生存依靠。所以,“兽医”在牧区所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