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教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15:05:53

点击下载

作者:魏纯镭,肖丽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军事理论教程

军事理论教程试读:

编委会

主编 魏纯镭 肖丽

副主编 王登岳 卢晓文 胡巨波

编委 沈国琴 章永健 毛军平 胡建海

郑晓燕 易宝红 富荣辉 杨旭东

胡茵 张亚平 石为群

编者的话

《军事理论教程》是浙江省“十一五”规划重点教材,它顺应国防教育新形势的需要,根据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全国开展学生军训试点工作以来的实践经验而编写。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爱国教育为主体,以学生军训、安全教育、素质拓展为依托,吸收了近年来军事科学研究的新成果。通过组织学生系统地接受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体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为部队培养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打下良好基础。

本教材前七章主要根据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结合学校教学改革的特点进行编写。遵循科学性、针对性、导向性等教学原则,主要分为军事理论、军事技能训练两大部分,突出提高学生的国防观念、国防意识和国防精神,帮助学生掌握军事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第八章根据大学生专业特点,编写安全防卫与野外生存及素质拓展等综合素质训练内容,有利于拓宽知识面和磨练学生意志,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和遵守纪律的习惯,形成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本教材每章都有思考题供学生练习,并穿插有关视频,形成网络教学平台,达到国防教育资源共享目的。

所有这些,不仅能够加强国防建设和军队后备力量建设,而且也非常有利于每个受训者今后工作、生活的需要。该书编写者大都是一些长期从事国防教育以及野外生存训练工作的教师,他们以自己长期积累的军事教学经验和野外生存的实践积累,对该书在内容的设置和教学的安排上都作了较科学的筹划,如书中关于现代军事高技术、轻武器射击、军事地形学和定向越野技能训练等章节,都以专业的视角与笔触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这对大学生增强国防意识、体验军人生活、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最终达到教育、健身、载德、完人的终极目标。

由于世界政治、军事形势变幻莫测,高科技武器装备日新月异,本书难免有某些滞后的地方,诚恳欢迎广大学生和教师批评指正。

在编书过程中,得到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本书还参考了有关书籍,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编 者

2010年1月

第一章 中国国防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应责无旁贷地重视国防、了解国防,吸取我国国防兴衰和发展的经验教训,增强国防观念,自觉地投入到保卫国家安全、维护民族利益、防止外来侵略的国防建设中来。

第一节 中国国防概述

一、国防的含义、类型及特征

(一)国防的含义

国防是国家防务的简称,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见视频1-1)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国防产生于国家形成之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直接关系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尊严、社会的发展。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制度,奉行不同政策的国家,其国防具有不同的特性。当代霸权主义国家的国防,无不具有侵略、扩张的性质。国防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服务于国家利益。丘吉尔有一句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中国则一如既往地坚持国防的防卫性质,并不断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以维护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利益。我国在对外关系方面一贯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公开向世界承诺:永远不称霸,不做超级大国。

(二)国防的类型

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政策决定了国防的性质和形式。现代国防的类型,按照性质可分为扩张型和自卫型,按照形式可分为联盟型和中立型。

1.扩张型

扩张型的国家奉行霸权主义政策。他们以所谓的国家安全和防务需要为幌子,将其疆域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也纳入本国的势力范围,并对别国进行侵略、颠覆和渗透。

2.自卫型

自卫型国家的国防以防御外敌侵略为目的。在国防建设上,他们主要依靠本国的力量,广泛争取国际上的同情与支持,维护本国安全,维护周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3.联盟型

联盟型的国家为弥补自身国防力量的不足,以结盟的形式联合相关国家进行防卫。联盟型国防又可分为两种:一是一元体系联盟,即以某一大国为联盟的盟主,其余国家处于从属地位;二是多元体系联盟,即联盟诸国基本处于伙伴关系,共同协商防卫大计。

4.中立型

中立型国家的国防是指一些奉行和平中立政策的中小发达国家,为保障本国的繁荣、发展和安全,实行和平中立的国防政策。其中一些国家采取完全不设防的方式,有的则采取全民防卫式的武装中立。瑞士就是奉行中立的国家之一。

我国国防建设的宗旨是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保卫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坚持自卫立场,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我国的国防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属自卫型国防。

现代国防是对传统国防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国防观念和国防实践活动,现代国防又叫社会国防、大国防、全民国防,其基本特征为:

1.现代国防结构的多维性

现代国防构成不单指军事力量,还包括非军事力量,但以军事力量为主;不仅靠国家的军事实力,还靠国家的战争潜力,特别是在战时能够将战争潜力快速转化为军事实力的能力。因此,现代国防不只是军事力量的抗衡,而是诸如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生产能力、人口数量和质量、科技和文化水平、交通运输、通信状况、国家政策、管理能力、国际关系和国际地位等多维力量和因素的抗衡,即综合国力的抗衡。现代国防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现有的客观条件基础上,尽快增强综合国力,并有效地运用综合国力,以实现国防目标。

2.现代国防斗争形式的多样性

现代国防的斗争形式主要包括暴力对抗、威慑手段、谈判方式、运用影响手段等。在现实的国际社会中,对峙的双方不经实力较量,在短期内一般较难实现自己的企图。因此,无论是影响力、谈判还是威慑,都必须以强大的实力为后盾和基础,甚至要随时准备把实力投入战场。虽然战争手段的最高仲裁者的地位还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当今世界,除了传统的军事安全威胁外,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已成为危害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为了应对各种威胁,维护社会的稳定,运用影响力、谈判和威慑等非暴力手段已客观地居于国防的重要位置。现代国防也正是这多种手段、多种斗争形式的角逐。

3.现代国防目标的多层次性

从范围上,现代国防目标可分为自卫目标、区域目标和全球目标。另外,从内涵上对国防的目标层次分类:一种是基于保证国家生存、民族独立型的国防,称为生存目标;另一种是国家生存无忧,民族独立无虑,国防的目标在于争取一个适合国家发展的空间,称之为发展目标。总的来说,国防因国家性质、制度、国力及其推行的政策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征。所有国防的着眼点都是捍卫和扩大国家利益。

二、中国历史上的国防

(一)中国古代的国防

我国古代的国防是指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的国防,共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漫长历史。其间,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的锤炼,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培育出了自强不息、前仆后继、不畏强暴、卫国御敌的尚武精神,最终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疆域国家。

1.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

大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古代社会开始由原始氏族公社制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出现了国家。从此,作为抵御外来侵犯和征伐别国的武备——国防的雏形便产生了。随后的几千年征战中,为保家卫国,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诸侯国之间连年征战,使国防观念迅速得到强化,形成了诸如“义战却不非战”、“非攻兼爱却不非诛”、“足食足兵”、“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富国强兵”、“文武相济”、“尚战、善战、慎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思想。这些思想的形成,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对武备和国防的重视,而且国防思想已经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全面奠定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标志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在这个时期已经基本成熟。现存最早、影响最深的奠基之作《孙子兵法》,就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

自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至唐、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繁荣时期,中国古代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得到了进一步丰富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开始全面整理兵书,初步形成古代军事学术体系。另外,战略思想趋于成熟,战略防御思想得到进一步完善。宋朝至清朝前期,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没落时期,军事上进入冷、热兵器并用时代,因此,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上也有相当的发展。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古代国防理论主要有:“以民为体”、“居安思危”的国防指导思想;“富国强兵”、“寓兵于农”的国防建设思想;“爱国教战”、“崇尚武德”的国防教育思想;“不战而胜”、“安国全军”的国防斗争策略等。在这些思想和策略的指导下,华夏大地消除了无数次外敌入侵带来的战祸,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甚至曾出现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辉煌。

2.古代的兵制建设

兵制即我们常说的军事制度,也称军制,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组织、管理、维持、储备和发展军事力量的制度。我国古代的兵制建设主要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和兵役制度等内容。

在军事领导体制上,夏、商、西周时期,一般由国王亲自掌握和指挥,没有形成专门的军事领导机构。春秋末期,实现将相分权治国,以将(将军)为主组成军事指挥机构。战国时期,将军开始独立统兵作战。秦国一统天下之后,设立了专门管理军事的机构,太尉为最高的军事行政长官。隋朝设立了三省六部制,设兵部专门主管军事。宋朝则设置枢密院作为军事领导的最高机构,主官用文官担任,主要目的是防止“权将”拥兵自重。枢密院有权调兵却无权指挥,将军有权指挥却无权调兵,形成枢密院和将军相互牵制的局面。各朝代在军事领导体制方面的做法虽各有千秋,但皇权至上,军队的最终调拨使用大权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

在武装力量体制上,秦朝之前武装力量结构单一,一个国家通常只有一支国家的军队。从秦朝开始,国家的政治制度逐渐完善,生产力不断发展,因而,各个朝代根据国家的状况和国防的需要以及驻防地区和担负任务的具体情况,将军队区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三种,并对军队的编制体制、屯田戍边、兵役军赋、军队调动、军需补给、驿站通道、军械制造和配发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并以法律的形式颁布执行,如唐代的《卫禁律》、《军防令》、《捕亡律》等。

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人口状况和军事需要的发展变化,兵役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口稀少,战争规模小,主要实行兵民合一的民军制度。封建社会时期,民军制度逐渐演变为与当时历史条件相适应的兵役制度,如秦汉时期的征兵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世袭兵制、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宋朝的募兵制、明朝的卫所兵役制等。

3.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

我国古代为抵御外敌的侵犯,巩固边海防,修筑了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防工程,如城池、长城、京杭运河以及海防要塞等。

我国古代国防工程建设中,城池的建设时间最早、数量最多。城池建筑最早始于商代,随后,城池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完善,一直延续到近代。因此,在我国古代战争中,城池的攻守作战成为主要的样式之一。

长城是城池建设的延伸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长城的修筑已经开始,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巩固国防,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开始将秦、赵、燕三国北部的长城连为一个整体,形成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的宏伟工程。后经各朝代多次修建连接,至明代形成了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全长6000多公里的万里长城。

古代海防建设是从明朝开始的。14世纪,倭寇频繁袭扰我沿海地区,明朝在沿海重要地段陆续修建了以卫城、新城为骨干,水陆寨、营堡、墩、台、烽堠等相结合的海防工程体系,为抗击倭寇的入侵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中国近代的国防

清王朝后期军备废置,18世纪后半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国防力量由盛转衰。与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相比,中国逐渐地处于落伍态势。首先,是政治黑暗,从皇帝到大小官吏,多昏庸无能、浑浑噩噩、无所用心,其腐朽性与寄生性与日俱增。其次,经济衰退,皇室、官僚和军队挥霍无度,财政左支右绌、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土地因兼并而高度集中,广大农民无田可耕,极大地制约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最后,军备废弛。作为清朝主要作战部队的八旗和绿营兵腐败不堪,武官克扣兵饷军粮,士兵常常扰民劫财,骑兵没有战马,水兵不会游泳,毫无战斗力可言。到了鸦片战争前夕,国防能力更是衰竭到了极点。特别是在军事上,沿海水师士兵老弱,战船多是用薄板旧钉制成,有的海防要塞使用的还是300年前的旧炮。在19世纪60年代内忧外患的双重威胁下,虽然洋务派搞了洋务运动,提出了“求富、求强”的口号,先后搞起了一大批近代军事工业,并建立了中国近代海军——南洋舰队、福建舰队和北洋舰队,但仍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国防力量衰竭的发展趋势。尤其是自1888年以后,慈禧太后把海军经费用于颐和园的营建,使北洋舰队停止了发展,很快落后于日舰。从此,中国屡遭外敌的侵犯和欺辱,沦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瓜分的对象。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先后有20多个国家多次发动侵华战争,无不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在此期间,外国侵略者还强迫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500多个不平等条约。每个不平等条约都是对中国最野蛮的掠夺。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和赔款2100万两白银。随后,澳门被葡萄牙霸占;沙俄侵吞了我国东北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日本占领了台湾及澎湖列岛;旅顺、胶州湾、广州湾等地成了帝国列强的租借地。据记载,列强对华的500多个不平等条约,几乎都要求中方支付赔偿。一次次的割地赔款,使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蒙受了巨大屈辱和损失(见图1-1)。到了现代,日本帝国主义又发动残酷的侵华战争,侵略者的铁蹄踏遍了大半个中国,2000多万人惨死于日寇的屠刀之下。有压迫就有反抗,有侵略就有斗争,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进行了无数次为保家卫国而战、为驱逐强虏而战的斗争。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告成立,从此,中国无产阶级有了自己的战斗司令部,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革命斗争有了自己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当日本军国主义对华发动侵略战争,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抗战的旗帜,领导全国人民一致抗战,八年抗战,驱逐日寇。而后的三年解放战争,又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独立的人民做主的新中国,此后我国国防才得以建立和发展。

(三)中国现代的国防

1.由革命战争向和平建设过渡的阶段(见视频1-2)

从1949年底至1953年,国家正处在外御帝国主义侵略、内治战争创伤和恢复经济的时期。这一时期,为使我军建设向高级阶段转变,党中央、中央军委着手筹建空军、海军和陆军各技术兵种,制定颁发了统一的条令条例,新建改建各类军事、政治、文化、后勤、技术院校共200余所,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军事院校教育体制。经过这一段的努力,我军开始由长期的以单一陆军为主向合成军队过渡,为即将全面展开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2.提出并开始进行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阶段(见视频1-3)

从1953年底至1965年是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的重要时期。1953年12月召开的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是我国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一个里程碑。这次会议确定了我国国防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防御帝国主义侵略,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保卫亚洲与世界和平。为加速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制定了减少军人数量,提高军队质量,精兵、合成的战略决策。中国人民解放军从1950年至1958年,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精简整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压缩了军队规模;二是确立了诸军兵种合成的体制;三是调整了中央军委和总部领导机构;四是重新划分了军区;五是健全了院校和科研体制;六是统一了部队编制。

3.“文化大革命”十年艰难前行阶段

从1965年5月至1976年10月,尽管有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和破坏,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仍然警觉地注意维护我国的安全,保持了军队的稳定,顶住了霸权主义的压力,同时始终抓住发展国防尖端技术,保证了我国“两弹”试验成功和卫星发射成功(见图1-2)。

4.实行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战略性转变的阶段

邓小平同志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观点,从而确定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要实行战略性转变。1985年5月23日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作出了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这一时期最重要、最根本的成就,就是形成了邓小平军事理论战略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5.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全面推向21世纪的阶段

进入90年代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针对国际格局和国内形势的新变化确立了我国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提出了把未来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同时,江主席还围绕军队“三化”建设的总目标,提出了“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提出了军队建设要逐步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我军质量建设的标准和途径。总的看来,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下,我们对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军队质量建设的步子迈得更加坚实,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三、国防历史的启示

我国4000多年的国防历史,有过声威远播、天下归附的武功;有过引而不发、强虏驻足的宁静;有过遍体创伤、不堪回首的屈辱;也有过抗敌卫国的巨大胜利。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征途中,重温这一漫长的国防历史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经济是国防的物质基础,国防强大依赖经济发展,这是我国国防历史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就认识到国富才能兵强,自强方可自立,无不把发展经济作为巩固国防、争夺霸权的重要措施。春秋时期,晋国还是一个国贫兵弱的小国。晋文公执政后,通过整顿内政、发展经济、扩充军队等一系列的综合治理,使晋国实力急剧膨胀,先后兼并20余国,一跃而成为中原霸主。唐朝由“贞观之治”达到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更是当时统治者注重发展经济的结果。

与此相反,各个朝代的衰落、灭亡,遭受外敌的入侵而不能自保,几乎毫无例外都是这个王朝后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结果动摇了国防的根基,使得政权易手。由此可见,只有经济的强盛,才能有强大的国防,才能有政权的稳固、国家的安全。

(二)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国家政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防的兴衰、国家的存亡。只有政治昌明,才能有巩固的国防,才能为国家发展提供保障。这是国防历史给我们提供的又一深刻启示。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就十分注意修明政治、变法图强,把尊贤纳士、举贤任能、选拔优秀人才治理国家作为强国的根本大计。汉高祖得天下后,实行“文武”政策,建立法制,修明政治。此后,文帝、景帝至武帝,都实行比较开明的治国之策。国家的昌盛,为维持西汉长达两百多年的安定局面奠定了基础。相反,秦朝实行暴政,激起农民起义,终至推翻秦始皇梦想千秋万年、子孙相继的基业。宋朝由于机构臃肿,官员奢侈腐化,国力衰竭不堪,无力抵抗外侵,终为元兵所灭亡。特别是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政治日趋腐朽,国防日益虚弱,面对列强入侵,屡战屡败,乞降求和,割地赔款,使国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将中国人民带进了苦难的深渊。

总之,国防的兴衰,王朝的更迭,近代中国的百年国耻,都深刻地告诉我们,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基础,是国家得以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三)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我国国防史给予我们的另一重要启示就是,在面临外敌入侵、国家危亡的关头,只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共同抵抗,才能筑起一道坚固的国防长城,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近代西方列强对我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山河破碎、有国无防,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清朝统治者在侵略者面前,不仅不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进行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反而认为“患不在外而在内”,甚至在义和团奋起抗击八国联军的时候,清朝统治者竟企图借外国侵略者之手消灭义和团。由于统治者害怕人民,采取与人民对立的立场,尽管广大人民奋起反抗侵略者,但都处于自发、分散的状态,缺乏统一指挥,没有形成一致对外的合力,因此无法改变战争的局面。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主张全国军民团结起来,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寇侵略。同时,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指导方针,放手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击敌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运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同全国军民一道有效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最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历史证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全国军民一致共同抵抗侵略的精神和意志,才是国防的真正的钢铁长城。这是可以淹没一切侵略者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是让一切侵略者都望而生畏的真正的铜墙铁壁;这是民族自强的根本、国防力量的源泉。

第二节 国防法规

中国重视国防法规建设,把加强国防法规建设作为实现国防现代化和军队正规化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保障。国家为适应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需要,确立了依法治军方针,全面加强国防法规建设,保障和推动中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沿着法制化轨道前进。

一、国防立法

国防立法是指拥有国防立法权的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军事机关以及被授权的其他机关,为规范军事活动、调整军事领域的各种社会关系,在其职权范围内依照一定的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国防法律规范的活动。

(一)国防立法权限

国防立法权限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废止国防法律规范的权力及其范围。1982年后,中国在国家立法体制中进一步健全了国防立法体制,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法律;中央军事委员会制定军事法规,或者与国务院联合制定军事行政法规;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军区制定军事规章,或者与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军事行政规章。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立法程序暂行条例》,从立法规划、计划到法规起草、审议及发布实施,作了明确规定,实现了军事立法的规范化、制度化。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国防立法权限的行使范围大致划分如下: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中的国防法律条款和基本国防法律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所以,宪法中的国防法律条款,是国防法律规范的最高层次,是制定其他国防法律规范的根本性依据。基本国防法律的效力仅低于宪法,主要规定国防领导体制,武装力量的构成、任务、建设目标和原则,国防建设与斗争的基本制度,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基本国防权利与义务,对外军事关系等。在国防法律体系中,基本国防法律起着诠释、衔接宪法,统领其他国防法律法规的作用。

2.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国防法律

国防法律以宪法和基本国防法律为依据,其内容主要是国防和军队建设某一方面重要的原则、制度和行为规范,它们是宪法中的国防法律条款和基本国防法律的具体化。如已经制定的《兵役法》、《军官服役条例》、《军官军衔条例》、《预备役军官法》、《军事设施保护法》、《人民防空法》、《香港驻军法》、《惩治军人违反职责罪暂行条例》等,国防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主体广泛,立法程序严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3.中央军委制定军事法规,国务院单独或与中央军委联合制定国防行政法规

军事法规和国防行政法规以国防法律为依据,其内容主要是国防和军队建设某一方面的某一重要事项的原则、制度和行为规范。包括:

①国防法律规定需要由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或分别制定实施办法的事项,如《军事设施保护法》。

②国务院、中央军委依职权需要制定军事法规和国防行政法规的重要事项。属于调整国防建设领域内的社会军事关系,但不直接涉及军队和现役军人的规范,由国务院单独制定,如《军人抚恤优待条例》、《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等。

③属于调整军队内部基本活动、军人基本行为及相互关系的规范,由中央军委制定,如《司令部条例》、《后勤条例》、《战斗条令》等。

④属于调整国防建设领域,涉及军队、军人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相互关系的规范,则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制定,如《士兵服役条例》、《国防交通条例》等。一般说来,由国务院单独或与中央军委联合制定的国防行政法规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必须遵行的法律效力,由中央军委制定的军事法规在全军具有必须遵行的法律效力。

4.中央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军区制定军事规章,国务院有关部委单独或与中央军委各总部联合制定国防行政规章

军事规章和国防行政规章以军事法规和国防行政法规为依据,结合本系统或本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出具体规定,以保证军事法规或国防行政法规的贯彻实施。由军委各总部和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军事规章或国防行政规章在全军或全国一定范围内具有法律效力,如《单兵训练规定》、《兵员管理规定》、《牺牲、病故人员遗属抚恤的规定》等;由各军兵种、各军区制定的军事规章通常只在本系统、本区域内具有法律效力。

5.地方各级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地方性国防法规和规章

地方性国防法规和规章以国防法律和国防行政法规为依据,其内容是本地区国防建设的制度和行为规范,主要限于兵员征集、军人优抚及退伍安置、国防教育、军事设施保护等方面,如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广东省征兵工作规定》、北京市人民政府制定的《退伍义务兵安置办法》等。

(二)国防立法的原则

国防立法原则是指立法机关或被授权的国家机关在制定国防法律规范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准则。

1.以宪法为依据的原则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国家最基本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也是制定其他法律的基本依据。国防法律是国家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必须以宪法为依据,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即国防立法活动必须遵守宪法,以宪法为准绳,按照宪法的规定行使国防立法权限,以宪法有关国防的规定作为国防立法的基础;国防立法的内容不得与宪法总的基本精神和国防条款相抵触。

2.维护国防利益的原则

国防利益是国防建设和斗争各方面利益的总和。维护国防利益,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定、人民生活的安宁、“四化”建设的成败、反侵略战争的胜负。在国防立法中坚持这一原则:一是要把维护国防利益作为国防立法的主导思想,使维护国防利益有法可依;二是要把维护国防利益作为国防法律规范的核心内容;三是要对危害国防利益的行为给予法律制裁。

3.国防法律从严的原则

国防法律从严是指国防法律的制定比普通法更严格、严厉。这是因为:第一,特别法严于普通法是一条普遍的法则,而国防法律属于特别法;第二,国防利益是国家最高利益之一,国防法律严于普通法,是维护国防利益的需要。在国防立法中坚持从严的原则:一是要求军人比普通公民承担更多的法律义务;二是对违反国防利益的行为,实行比一般违法行为更严厉的制裁;三是对战争时期违反国防法律的行为从重处罚。

4.民主的原则

在国防立法中坚持民主的原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度程序的民主性;二是制定内容的民主性。由于国防活动的军事性,国防法律首先应当保证国防活动的高度集中统一,这与保障在各个重大事项上实行民主决策,保障广大国防行为主体的各项民主权利并不矛盾。一部符合民主原则的国防法律,应当做到保障国防活动高度集中统一和维护国防行为主体民主权利的有机统一。在国防立法中坚持民主原则,还必须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目的是为了使国防法律充分体现人民和广大官兵的意愿,保证国防立法的质量。发扬民主,有助于避免立法中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在民主的基础上经过集中,有助于避免分散主义和极端民主化,使国防法律真正体现代表人民和广大官兵的国家意志。

5.协调统一的原则

我国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统一的国家必须有统一的法律。在国防立法中坚持协调统一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下级立法机关或授权立法机关制定的国防法律规范,要与上级立法机关或授权立法机关制定的国防法律规范相一致,不得有矛盾或抵触的地方,否则,要予以撤销或修改。二是在国防立法时,应考虑和确定某一国防法律规范在整个国防法律规范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即与其他国防法律规范的关系。三是平行的国防法律规范之间应衔接、协调,避免重复交叉。四是对国防法律规范的结构布局、文字表述应一致。

二、几部主要的国防法规的介绍

(一)《国防法》简介《国防法》是一部仅次于《宪法》的国防基本法。该法于1997年3月14日公布施行,共12章70条。其中第1章和第12章为总则和附则的基础。总则主要是规定了国家国防活动的范围、国防活动的基本原则、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国防领导体制以及公民的国防权利和义务。附则主要是规定了特别行政区的防务和《国防法》施行的时间。其他10章分别对国家机构的国防资产,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战争状态,公民、组织的国防义务和权利,军人的义务和权益,对外军事关系等作了规定。

(二)《兵役法》简介《兵役法》是国家关于公民参加军队和其他武装组织,或在军队外接受军事训练的法律。我国现行《兵役法》共12章68条。它主要规定国家武装力量的组成,实行的兵役制度,公民服兵役的条件、形式、期限和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后备力量建设体制,兵员征订动员方式以及对违反《兵役法》应给予的惩处等内容。

(三)《国防教育法》简介《国防教育法》是规范全民国防教育的基本法律,共6章38条。包括总则、学校国防教育、社会国防教育、国防教育的保障、法律责任和附则。它明确了“国防教育是巩固和建设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明确了“国防教育贯彻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的方针,实行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要求“针对不同对象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分类组织实施”;明确了“国防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各级国防教育工作机构的职责”;确定国家设立全民国防教育日(每年9月第三个星期的星期六为全民国防教育日)。同时,《国防教育法》还对学校国防教育、社会国防教育、国防教育的保障以及法律责任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这部法律的制定,集中反映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为全民国防教育健康、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

(四)《反分裂国家法》简介

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反分裂国家法》是一部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推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法律,是一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台海及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法律,是一部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法律。

1.《反分裂国家法》立法依据充足,体现了依法治国的精神

该法的立法依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①无论文字记载还是历史事实,都证明台湾自古属于中国,这是立法的历史和事实依据。

②是国际法依据,联合国常务理事国以及国际主流社会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③是宪法依据,《宪法》序言第九段明确指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神圣使命”。

④是政策依据,从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到江泽民的“八点主张”,再到胡锦涛总书记的“六点意见”,对台政策的主线都是一致的。

⑤是法理依据,法的产生是由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这是最根本的法理依据。维护祖国统一符合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⑥是科学性依据,《反分裂国家法》有引导性条款,有鼓励性条款,还有保护性条款,当然,也有禁止性条款、反对性条款和预防性条款,这些条款非常和谐地组合,表现了高度的科学性。

⑦法律草案是经过人大常委会全票通过后,提交到第三次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立法程序非常完备。

2.《反分裂国家法》是和平的法律,展现了以最大努力争取两岸和平统一的极大诚意《反分裂国家法》共有10条,却用了7条的篇幅来阐明:立法目的是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和神圣职责;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并反复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本法还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

3.《反分裂国家法》是遏制“台独”的利器,表明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愿望和坚定意志《反分裂国家法》第8条规定:“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第9条规定:依照本法规定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并组织实施时,国家尽最大可能保护台湾平民和在台湾的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其他正当权益,减少损失;同时,国家依法保护台湾同胞在中国其他地区的权利和利益。《反分裂国家法》为“台独”分裂势力划出了一条清楚的“警戒线”,同时明确指出,国家打击的是“台独”分裂势力,保护的是台湾平民,让大多数的台湾同胞放心、安心。可见本法是遏制“台独”的有力武器,“台独”势力分裂国家的阴谋必将失败!

三、公民的国防权利和义务

(一)公民的国防权利

根据《国防法》的规定,公民享有三个方面的权利:

1.国防建设提出建议的权利《国防法》第54条规定:“(公民和组织)有对国防建设提出建议的权利。”这一规定,是公民依照宪法享有对国家事务的建议权在国防建设方面的体现。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公民的批评建议权,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性质。

2.制止、检举危害国防行为的权利《国防法》第55条规定:“公民和组织有对危害国防的行为进行制止或者检举的权利。”这一规定,是对宪法关于公民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和关于公民检举权规定在国防方面的体现。

3.国防活动中经济损失补偿的权利《国防法》第54条规定:“公民和组织因国防建设和军事活动在经济上受到直接损失的,可以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补偿。”这一规定,体现了我国一切为了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本质,既保护了公民和组织的经济权利,又有利于调动公民和组织依法积极参加国防建设和军事活动。但是,公民和组织在国防活动中享有的经济损失补偿,与其在民事活动中享有的损害赔偿是不同的。国防活动中经济损失的补偿,仅限于直接的经济损失,而不包括间接的经济损失和非经济的损失,且对直接经济损失的补偿,视情况可以是全部的,也可以是部分的;而民事活动中损害赔偿,是以实际造成的损失为限,既包括直接经济损失,也包括间接经济损失,且对损失应当全部偿付。

(二)公民的国防义务

根据我国《国防法》的规定,公民的国防义务主要包括兵役义务、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保护国防设施的义务、保守国防秘密的义务、协助国防活动的义务等。

1.兵役义务

兵役是指参加武装组织或在武装组织之外,承担军事任务的形式。根据我国《兵役法》,公民履行兵役义务主要有三种形式:服现役、服预备役和参加军事训练。

2.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

每一个公民都要按照国家的规定,通过一定的形式,接受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并把它当作自己的光荣职责。

3.保护国防设施的义务

国防设施是国家直接用于国防目的的建筑、场地和设备。在战时,它是打击敌人、抵抗侵略的重要依托;在平时,它具有制约敌对力量的威慑作用。因此,保护国防设施,确保国防设施效能的实现,是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国防法》的要求所在。国防设施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需要划定军事禁区予以保护的国防设施;二是需要划定军事管理区予以保护的国防设施;三是不便于划定保护区域,但同样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的国防设施。

4.保守国防秘密的义务

国防秘密,是指关系到国家防卫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军事或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事项。

5.协助国防活动的义务

公民和组织应当支持国防建设,为武装力量的军事训练、战备勤务、防卫作战等活动提供便利条件或者其他协助。

第三节 国防建设

中国的国防建设,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军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加强质量建设,依法治军,勤俭建军,积极参加和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为国家的安全稳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国防领导体制

国防领导体制是指国防领导的组织体系及相应制度。它包括国防领导机构的设置、职权划分、相互关系等。它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设有最高统帅、最高国防决策机构、国家行政机关中管理国防事务的部门、武装力量领导指挥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并行使《宪法》规定的国防方面的其他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并行使《宪法》规定的国防方面的其他职权。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并行使《宪法》规定的国防方面的其他职权。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国防建设事业。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并统一指挥全国武装力量。

我国的国防领导体制,是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中央人民政府1949年10月19日的命令,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作为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机关。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统帅全国武装力量,并决定设立国防委员会和国防部,由国家主席担任国防委员会主席。与此同时,取消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在同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决定在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之下成立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其他武装力量。军委下设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作为军委的工作机关。为加强我军武器装备建设,1998年,中央军委增设了总装备部。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还设有负责各军种组织建设、军事训练和战备作战的海军、空军、第二炮兵指挥机关,此外,直接隶属中央军委的还有军事科学院和国防大学等单位,以及负责指挥驻在各大战略区范围内的陆、海、空军部队和民兵的大军区领导机关。

1982年起,党和国家共同设立中央军事委员会。同年12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国的武装力量。国家的中央军委设立后,中共中央军委同时存在,为避免机构重叠,中共中央决定,国家军委与党的军委是“一个机构,两个牌子”,其组成人员完全相同,而且全体军委委员都由共产党员担任。党的中央军委与国家中央军委并存,同时向中央和全国人大及人大常委会负责。这种体制,既贯彻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又适应我军已成为国家主要成分的实际,进一步完善了国家武装力量的领导体制,体现了党领导军队与国家领导军队的一致性。这种领导体制,便于运用国家机器来加强武装力量的建设,可以使党中央对军事工作的决策、指示具有法律效力,成为国家意志,可以保证军队的最高领导权、指挥权高度集中统一。这种领导体制,也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军情,坚持了党领导军队的传统,体现了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的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唯一的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二、新中国国防建设的主要成就

(一)铸造了一支现代的合成军队

军队是国防力量的主体,我国根据国防的实际需要和国家的基本承受能力,建设了一支诸军兵种相结合的具有现代作战能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军队。

陆军在步兵的基础上,相继建立了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通信兵、陆军航空兵、电子对抗兵、气象兵等兵种。1985年,陆军改编为合成集团军,使诸兵种合同作战能力和整体作战效能又有了新的增强。

我国海军以舰艇部队为主体,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部队和海军陆战队等兵种组成。舰艇部队日趋导弹化、电子化、自动化。整个海军具有在水下、水面、空中和岸上实施作战的能力,还协同其他军种进行海上作战。

我国空军以航空兵为主体,由航空兵和地空导弹兵、高射炮兵、空降兵、雷达兵、通信兵等兵种组成,构成了航空兵和地面诸兵种合成完整的防空体系。

我国战略导弹部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创建,由周总理亲自命名为第二炮兵,由近程导弹、中程导弹、远程导弹和洲际导弹部队组成。装备多种型号战略导弹,射程从数百公里至一万多公里,威力从几十万吨到数百万吨TNT当量。可实施固定发射,也可机动发射。建有与之相配套的作战、防护工程和各种设施,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由于采用了先进可靠的制导技术,可随时按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命令给敌方以摧毁性的还击。

在加强军队院校建设上,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军各类军事院校在新中国成立前有限院校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发展,培养了大批的国防人才。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央军委进一步强调“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全军开办了各级各类指挥院校和专业院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能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各级指挥人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21世纪的人民解放军将按照江泽民主席提出的“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继续优化体制编制,更新教育训练内容和手段,改善武器装备,加强军队的质量建设,提高诸军兵种的合成化水平,向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发展。

(二)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防动员体制

为战时有效而迅速地展开动员,我国在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建立国防动员机构

中央军委下设有人民武装委员会,负责指导协调全国的后备力量建设和动员工作。国务院部分部委设有动员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动员机构,有的设在计委或经委,有的设在国防科工办或机械厅。政府部门动员机构的职能是:根据国家动员计划和方案,制订本部门、本行业的具体动员计划和方案,运用政府机关的权力,督促各条战线落实动员任务。平时本着平战结合的原则,积极做好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开发和储备;战时按照军民结合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将种种资源的潜力迅速转变为实力。军队从总部机关到各军区、集团军、师(旅)均设有动员机构和动员军官。省军区、军分区、人武部,既是同级党委的军事部门,又是政府的兵役机关,是兼后备力量建设与动员工作于一体的机构。所有这些动员机构的建立,为战时动员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积极储备国防后备力量

全国实行了民兵制度,明确规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民兵工作的方针和任务,自上而下地建立了人民武装的领导机构,加强民兵工作的领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颁布了新的《兵役法》,恢复了预备役制,实行民兵和预备役相结合的制度。全国的民兵组织,已由单一的步兵发展成为包括高炮、地炮、通信、工兵、防化、侦察以及海、空军等专业技术在内的强大的群众武装力量。民兵训练,不断向高层次发展。从1985年以来,全国又在普通高校和高级中学开展了学生军训,为国防培养了一批能文能武的后备力量。预备役部队是以现役军人为骨干、预备役人员为基础组建的,是战时实行快速动员的一种组织形式。转业退伍官兵编入预备役部队,由于他们经过正规部队的培养和训练,使预备役部队在军政素质、动员速度、反应能力等方面都达到较高水平。

3.依托地方高校培养国防人才

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广泛运用的新形势,进一步拓宽选拔培养高素质军队建设人才的途径,培养和造就大批军政兼优、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军事人才,2000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了《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

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总目标是:按照统筹规划、稳步推进、确保质量的原则,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吸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后到军队工作,并通过建立制度,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逐步扩大选拔培养的数量,提高培训质量,保证军队有稳定可靠的高素质人才来源。到2010年,基本实现军队的军地通用专业技术干部主要由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并选拔适量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补充到指挥岗位,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军队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和科学文化水平,形成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人才培养体系。

4.不断完善民防措施

从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民防工程建设。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一大批能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民防工程相继建成。这些工程不仅规模大、数量多、范围广,具有在核战争条件下保护相当大比例城市人口的潜力,而且具有很强的机动性。我国的大部分城市和一些地区,构筑了地道、地下街、地下商场、地下铁路等工程,四通八达,对战时紧急疏散人口,防空,防炮,防核、生、化,保护重要设施和目标,以及指挥、供给等,都将起到重大作用。

在民防队伍建设上,注重建立健全民防组织机构,优化民防组织成员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吸收有文化、热心于民防事业的年轻人参加,利用多种渠道开展防护教育,使人民群众掌握防空,防炮,防核、生、化武器袭击的常识和自救互救的技能,为应付突发情况做好充分的准备。

另外,国家在物力、财力、科技的动员上也采取了许多措施,保证一旦发生战争,就能很快由平时状态转为战时状态。

(三)国防工业和国防科研成果显著

新中国成立后,在四代领导人关怀下,我国的国防工业和国防科研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过程,建立起电子、船舶、兵器、航空、航天和核能等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科研实验生产体系,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为我军现代化建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60年来,国防科技工业战线研制生产了大量武器装备,满足了我军由单一陆军发展成为包括空军、海军等诸兵种的武器装备。特别是在尖端技术方面,我们于六七十年代成功掌握了原子弹、氢弹、中子弹、导弹、人造卫星和核潜艇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地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国家之一。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尖端武器研制成功,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最光彩夺目的光辉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和综合实力,振奋了民族精神,显示了国威、军威,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维护国家的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又在洲际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导弹、核武器、小型化种子弹、先进作战飞机、新型作战舰艇、先进地面兵器和军用电子技术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和综合实力。

60年来,我们还培养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和优良作风的国防科技队伍。这支队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国防观念,具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勇挑重担,敢于攻关,为攀登国防科技高峰进行了创造性的劳动,成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

三、中国国防建设目标与政策

目前中国国防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制止分裂,促进统一,防备和抵抗侵略,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维护国家发展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适应世界军事发展趋势的现代化国防,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持正常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争取较长时期的良好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国防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扩张行为和霸权主义,不在国外驻军或建立军事基地。提倡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加强经济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协调,促进多边安全,实行合作安全,包括根据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实行有效的国际军备和裁军。

中国的国防政策立足于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注重遏制战争的爆发,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思想,具有防御性、独立性和从属性。

第四节 中国武装力量

中国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构成,担负着保卫祖国、抵抗侵略、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的神圣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并统一指挥全国武装力量。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骨干,是抵抗侵略、保卫祖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主要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由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组成。现役部队由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组成。

(一)陆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经过80多年的建设,由单一兵种逐步发展成为一支具有强大火力、突击力和高度机动能力的诸兵种合成的军队。陆军是主要在陆地上遂行作战任务的军种。主要由步兵(摩托化步兵、机械化步兵、装甲步兵)、装甲兵(坦克兵)、炮兵(导弹兵、火箭兵)、陆军防空兵、陆军航空兵和工程兵、通信兵、化学兵、防化兵、电子对抗部队等兵种和专业兵组成。炮兵包括地面炮兵、反坦克导弹和战役战术导弹部队;防空兵主要包括:高射炮兵和地空导弹部队;装甲兵部队在编制上以坦克部队为主体,还编有装甲兵、炮兵、防空兵、工程兵、防化兵及其他勤务保障部(分)队,装备除主战坦克(见图1-3)外,还有水陆坦克、扫雷坦克、反坦克导弹发射车等;工程兵包括工兵、舟桥、建筑、工程维护、伪装、野战给水工程等专业部(分)队;通信兵由野战通信、固定台站通信、通信工程和军邮勤务等专业部(分)队组成;防化兵由防化、喷火、发烟等部(分)队组成。军队通常按集团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的序列编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经过八年抗战、三年内战、剿匪战争、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多次边境冲突,经受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坚决捍卫国家利益。中国陆军正在向机械化、一体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

(二)海军

我国海军成立于1949年4月23日,主要任务是独立或协同陆军、空军防御敌人从海上入侵,保卫领海主权,维护海洋权益。海军是以舰艇部队为主体,主要在海洋遂行作战任务的军种。它具有在水面、水下和空中作战的能力,既能单独在海上作战,又能协同陆军、空军作战。

我国海军下辖三个舰队,分别是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每支舰队下辖水警区、舰艇支队、舰艇大队等。北海舰队是中国海军唯一拥有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的队伍。东海舰队负责防卫中国东海水域的安全。南海舰队负责防卫南中国海水域,特别是南海诸岛的安全。

我国海军先后参加过海、空战斗1263次(其中较大规模的有:一江山岛海战、“8·6”海战、崇武海战、西沙海战、南沙海战等),击沉、击伤敌人舰船180余艘,缴获敌人舰船200余艘,击毁、击伤敌人飞机204架,击毙、俘虏敌人7530人,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有效地维护了祖国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为保卫祖国万里海疆作出了重大贡献。

经过6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已成为一支兵种齐全、常规和尖端武器兼备、具有立体攻防能力、能有效地保卫国家领海的战斗力量。海军主要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航空兵、岸防兵和陆战队等兵种以及各种保障部队组成。海军的武器装备正向着导弹化、电子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三)空军

空军是以航空兵为主体,主要遂行空中作战任务的军种。空军是空中进攻和对空防御的主要力量,是现代战争中首先使用的一支重要力量,具有高速机动、远程作战和猛烈突击的能力。它既能协同陆军、海军作战,又能单独作战。其作战行动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能产生重大影响。

我国空军成立于1949年11月11日,主要任务是担负国土防空,支援陆、海军作战,对敌后方实施空袭,进行空运和航空侦察(见图1-4)。兵种有航空兵、高射炮兵、地空导弹兵、雷达兵、空降兵等。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体制编制在精干、合成、效能方面不断改进,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具备执行空中突击、空中支援、空中运输、航空侦察和防空等任务的能力,成为一支既能独立完成国土防空任务,又能协同陆、海军作战的战斗力量。

我国空军在国土防空、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等作战中,取得了击落击伤敌机3700余架的辉煌战绩,为保卫祖国领空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第二炮兵

第二炮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地地战略导弹部队的代称,是以地地战略导弹为基本装备,实现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重要核反击力量。这支部队是1966年7月1日组建的独立兵种,受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和指挥,是我国反对超级大国的核威慑、完成核反击任务的主要力量。它与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和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构成我国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其中,第二炮兵是主要力量)。可单独作战,也可与其他军种协同作战。

第二炮兵是主要遂行战略核反击任务的部队。主要任务是遏制敌人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在敌人对中国发动核袭击时,遵照统帅部的命令,独立地或与其他军种的战略核部队共同对敌实施有效的自卫反击,打击敌人的重要战略目标。第二炮兵由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部队以及工程、情报、侦察、测地、计算、气象、通信、防化、伪装等作战保障、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部队组成,是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和实战能力的、主要实施核威慑和战略核反击的力量。中国发展核武器、组建战略核部队是为了防御,为了打破核垄断,反对核讹诈,遏制核战争。核反击是被迫的,最终的目的是消灭核武器和核战争。

(五)预备役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部队组建于1983年,是以现役军人为骨干,以预备役军官、士兵为基础,按统一编制为战时实施成建制快速动员而组建起来的部队。其师团纳入军队建制序列,授有番号、军旗。预备役部队平时隶属于省军区,战时动员后归指定的现役部队指挥。预备役军官中,有些是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预备役部队的基本任务是:努力提高部队的军政素质,不断增强现代条件下的快速动员和作战能力;切实做好战时动员的各项准备工作,随时准备转为现役部队,执行作战任务;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预备役部队的军事训练按照训练大纲的规定进行。根据部队担负任务的需要,每年在完成军官、士兵基本训练的基础上,安排一些应用课目训练。通过训练,预备役军官和士兵掌握了必备的技术、战术技能,提高了部队快速动员和整体遂行任务的能力,做到一声令下,能收得拢,拉得出,会打仗。组建预备役部队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实施成建制快速动员的好形式,是提高储备的好办法,是节约军费开支、加强国防建设的好措施。

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依其任务不同分为三类:

第一类,内卫部队。这是武警部队的主要组成部分,受武警总部的直接领导管理。其主要任务:一是承担固定目标执勤和城市武装巡逻任务,保障国家重要目标的安全;二是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三是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和执行抢险救灾任务。

第二类,列入武警序列由公安部门管理的部队。其中,边防部队主要担负边境检查、管理和部分地段的边界巡逻以及海上缉私的任务;消防部队主要担负防火灭火任务;警卫部队主要担负党和国家领导人、省市主要领导及重要来访外宾的警卫任务。

第三类,列入武警序列受国务院有关业务部门和武警双重领导的部队。这些部队既担负经济建设任务,同时又负有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其中,黄金部队主要担负黄金地质勘察、黄金生产任务;水电部队主要承担国家能源重点建设项目,包括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以及其他建设任务;交通部队主要担负公路、港口及城建等施工任务;森林部队主要担负东北、内蒙古、云南森林的防火灭火以及维护林区治安、保护森林资源的任务。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武器装备以步兵轻武器为主,兼有少量重型武器和特种武器。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国家必不可少的人民武装力量。它的存在,直接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关系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

三、中国民兵

中国民兵初建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战争年代,民兵为民族的解放、为赶走日本侵略者、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兵在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民兵是国家的后备武装力量

中国《国防法》规定:“民兵在军事机关的指挥下,担负战备勤务、防卫作战任务,协助维护社会治安。”为确保完成这一任务,必须确立有关的各项基本制度。新时期的中国民兵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在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下的民兵组织领导体制。全国的民兵工作由总参谋部主管;各大军区按照上级赋予的任务,负责本区域的民兵工作;省军区、军分区和县(市)人民武装部是本地区的民兵领导指挥机关;乡、镇、部分街道和企事业单位人民武装部,负责民兵和兵役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民兵工作实施原则领导,对民兵工作实施组织和监督。中国民兵的任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头完成生产和各项任务;担负战备勤务,保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随时准备参军参战,抵抗侵略,保卫祖国。

(二)民兵制度

民兵区分为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28岁以下退出现役的士兵、经过军事训练的人员以及选定参加军事训练的人员编入基干民兵组织。其余18~35岁符合服兵役条件的男性公民,编入普通民兵组织。女民兵只编基干民兵,人数控制在适当的比例内。陆海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城市有特殊情况的单位,基干民兵的年龄可适当放宽。民兵必须是身体素质好、政治可靠的人员。《兵役法》规定,实行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制度。有民兵组织的地方,在基层工作上把两者结合起来,使基层民兵组织成为预备役的基本组织形式。对于未编入民兵组织但符合民兵条件的人员,进行预备役登记。

(三)民兵的编组

一般以乡(镇)、行政村和厂矿企业为单位,按照民兵人数多少,分别编为班、排、连、营、团。基干民兵、普通民兵,男民兵、女民兵,应分别编组。行政村一般编民兵连(营),领导本村的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县、乡(镇)所属企业单位,凡人员比较稳定,行政、党团组织比较健全,可建立民兵组织,属乡(镇)武装部领导。乡镇编基干民兵营或连,领导全乡的基干民兵。城市民兵的编组,大型厂矿企业可以以车间、分厂为单位编组,中小企业可实行跨车间、班组编组。

(四)民兵训练

民兵干部和基干民兵的训练原则上由县(市、区)人民武装部组织实施。根据训练大纲的要求,干部训练为30天,一般在1年以内完成;民兵训练时间为15天,一次完成。通过训练,干部具备相应的军事技能和组织指挥能力,同时提高本职工作的能力;民兵学会使用手中武器装备,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分队能担负一般战斗任务。民兵干部主要进行本级指挥和教学法训练,基干民兵主要进行技术和战术基础训练。专业技术民兵的训练时间,根据需要适当延长,一般比步兵训练时间多一些。为适应训练发展的需要,全国目前已建设了许多县级民兵训练基地,民兵大部分在基地实施集中训练。根据需要,还组建了一批专业技术训练中心。这些基地和中心都达到了能吃、能住、能训练的要求。在训练手段上,大力推广电化教学和模拟训练,实施形象、直观教学,训练质量有较大提高。在训练中注意突出重点,民兵干部、应急分队和专业技术分队的训练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思考题:

1.现代国防的类型和特征有哪些?简述我国国防的类型和特征。

2.公民的国防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3.简述《反国家分裂法》的特点。

4.简述中国武装力量的构成。

第二章 军事思想

战争的产生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促使人们很早就开始对军事领域的基本问题进行思考,并不断地通过总结提炼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军事思想。目前,世界一些军事强国在大力推进军队体制编制改革和武器装备现代化的同时,无不积极创新和发展军事思想,以保证它对未来战争发挥正确的理论指导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几场战争表明,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不仅需要大力推进军队体制编制和武器装备等方面的现代化,更需要更新军事理念,建立和发展现代的军事思想,把积极发展军事思想作为争夺21世纪军事斗争制高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节 军事思想概述

一、军事思想的定义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军事思想以战争和军事问题为研究对象,它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战争的本质、战争的基本规律和进行战争的指导规律,研究和阐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从总体上考察和回答军事领域的普遍性和根本性问题,反映研究战争和军事问题的成果。它包括战争观、军事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包括战争指导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军队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国防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等。

二、军事思想的分类与特征

(一)军事思想的分类

军事思想可按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按时代区分,有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和现代军事思想;按阶级性质区分,有奴隶主阶级军事思想、封建地主阶级军事思想、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和无产阶级军事思想;按地域和国家区分,有外国军事思想和中国军事思想;按人物区分,有孙子军事思想、克劳塞维茨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军事思想等等。

(二)军事思想的基本特征

各种军事思想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受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地理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总体而言,则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

1.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里,推崇或奉行的军事思想必定是本阶级的利益在军事问题上的反映。更何况,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因而,任何国家的政治地位的军事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军事思想,必然服从于本国的政治并为其服务,由此可见,不打上阶级烙印的军事思想是不存在的。

2.实践性

军事思想来源于战争、军队和国防建设的实践,实践性是军事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如毛泽东思想产生、形成和发展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科学技术的进步,武器装备的精良,作战方式的变化,为军事思想提出新课题,推动人们去研究,相应地以新的理论、原则和方针加以充实和发展,促进军事思想的发展,适应未来作战的需要。

3.时代性

任何军事思想都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往往最能反映当时的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物质水平及军事实践的总体水平,并受到时代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只有正确地认识时代发展和军事思想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军事思想对军事实践的指导作用。

4.继承性

军事思想是在继承与发展的辩证运动中得以不断丰富的。所谓继承,是指对传统的军事思想和军事遗产中的原理、原则以及战争经验的保留和借鉴;所谓发展,是指对传统军事思想的扬弃,结合新情况、新特点,灵活运用、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军事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军事思想的科学体系

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军事思想是一个知识门类,下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军事辩证法,中国历代军事思想,以及外国军事思想四个学科。其中介绍毛泽东军事思想,也包括介绍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介绍周恩来、朱德等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的军事理论。军事辩证法以介绍军事领域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和主观指导的思想为基本内容,为人们研究和解决军事问题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工具。中国历代军事思想学科,即对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军事思想发展及军事思想进行介绍。外国军事思想学科,分别介绍世界上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家及著名军事将帅、著名军事著作等的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在军事学科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对军事学科其他门类的研究和发展具有总体指导作用,又从军事学科其他门类中汲取营养,使自身不断发展。随着军事实践和军事科学的发展,新的军事专业将不断出现,如国防经济学、国防教育学、军事心理学、军事管理学等等。新的学科和边缘学科的不断产生,为军事思想的研究开辟了新天地,提供了更丰富的原材料。

四、中外军事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军事思想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大致经历了一个“屋顶”式的发展轨迹,萌生于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蓬勃发展,达到了中国古代甚至世界古代军事思想的高峰,从秦王朝建立到清前期,则是其长期缓慢的演进时期。

(1)萌芽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8世纪,即夏、商、西周时期)

中国是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于公元前2100年前后建立了夏王朝,进入了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时期战争频繁,作战样式有步战、车战,其间军事思想也开始萌芽,有军事文献《军志》、《军政》,在古代典籍《尚书》、《周易》等书中也包含着一些军事思想,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建军、作战等问题的一些规律性认识。

(2)蓬勃发展时期(约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周王朝的衰落和各诸侯国实力的膨胀,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之中,争霸、兼并、统一战争激烈。人们对军事思想的认识,已经不是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是上升到理性认识层次,军事思想进入到一个蓬勃发展时期。其中最成熟的标志是兵书《孙子兵法》的问世,以及其后涌现的《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一大批军事著作,诸思想家如墨子、孟子、荀子、商鞅等也有大量论兵之作。

孙武(见图2-1)是先秦军事理论家的杰出代表,其著作《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军事思想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以孙子为代表的先秦军事思想,对战争的认识,系统的建军理论、战争指导和作战原则等方面,有着深入而系统的观点阐述,对日后的中国及世界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见视频2-1)。

(3)缓慢演进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1840年)

自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的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两千多年间,政治上的主要特点是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生产占统治地位,思想文化上的儒家学说起主导作用。军事思想虽没有出现像春秋战国时期那样的兴盛景象,但还是时慢时快地向前发展。这一时期可分充实提高阶段(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中叶)和系统完善阶段(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此间颁布了《武经七书》,官定为武学教材,成为将帅及武科举子的必读书,对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繁荣了军事学术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之,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前期,战争之多,兵书和论兵要著之多,军事群星之多,军事典章之多,堪为世界之最,其军事思想的发展水平和理论成就一直居于世界前列。学习、借鉴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无论对弘扬中国军事文化的优良传统,还是汲取其思想哲理、启迪智慧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西方古代军事思想

西方古代军事思想以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成就最为显要。从史上记载的古希腊色诺芬、埃帕米农达斯、亚历山大,到古罗马的费也、汉尼拔、恺撒等军事人物的军事实践,以及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军事著作,如色诺芬的《长征记》、恺撒的《高卢战记》和《内战记》等战史著作,以及具有较强理论色彩的军事著作都可反映出古代欧洲一些国家的军事思想。

(二)近代军事思想

1.中国近代军事思想

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传统兵学受到西方军事思想的严重冲击。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战略思想,“以守为战”的防御思想,以及“器良、技熟、胆壮、心齐”的建军思想,标志着变革传统军事思想的开端。随着中国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引进西方枪炮、战舰,依照西方编练军队,在国防建设思想、作战指导思想和作战方式上向近代化迈进了一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提出以党治军、军队与国民相结合,建立党代表和政治工作制度,在建军思想上迈出了重大的一步。从1927年到1949年,蒋介石及国民党政府引进西方和日本的一些军事技术、体制编制和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并与法西斯的军事思想掺杂混用,从而形成了其军事思想和政治特色。

2.西方近代军事思想

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西方军事思想迎来了变革创新时期。军事技术突飞猛进,新的武器装备纷纷登场,新的作战方式不断出现,各类战争日益增多。这些变化标志着西方军事思想从中世纪这一缓慢发展阶段进入一个大变革、大发展阶段,涌现了一批资产阶级的军事思想家和军事理论著作,如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克劳塞维茨(见视频2-2)的《战争论》等。两部著作在总结战争政治的基础上,对军事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使西方军事思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性,充分体现了西方近代军事思想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19世纪中叶,无产阶级以特殊身份参加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既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又举行反对资产阶级的大规模起义,如巴黎六月起义、柏林三月起义、意大利和匈牙利等国的民族解决放运动等。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了这些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发表文章对人民战争、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战略战术和武装起义的思想进行了阐述和评论,体现了马克思的早期军事思想。19世纪中叶,为适应当时工人运动发展的需要和迎接即将到来的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创立了关于城市工人武装起义、无产阶级军队和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原则的学说,集中反映在马克思(见图2-2)、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德国农民战争》、《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波斯和中国》、《法兰西内战》等一系列著作中,及为《美国新百科全书》撰写的军事条目和关于军事问题的书信中。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诞生,是人类军事思想发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伟大革命,为无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三)现代军事思想

1.中国现代军事思想

中国现代军事思想产生和形成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之中。毛泽东思想以回答现实军事实践所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博采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优秀成果,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将个人智慧与集体智慧融为一体,是一个求实的、开放的和不断创新的思想体系。20世纪70年代末期,邓小平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创立了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强调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指导思想是解决现代化正规化的问题,从而提高军队战争力。1989年以来,江泽民就加强军队质量建设,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实行科技强军战略,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以改革创新精神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在高技术条件下,仍要坚持人民战争思想等方面,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军队建设总要求。

2.外国现代军事思想

19世纪中叶以后,世界列强竞相利用产业革命所提供的崭新物质技术手段,在全球争夺势力范围,对外扩张的军事理论大量产生。英国H.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有机论”和德国F·拉采尔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强存弱汰”是国防生活的“自然法则”,一个“健全的国家有机体”有权通过战争扩展自己的“生存空间”。美国A·T·马汉(见图2-3)的“海权论”则提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能控制了世界。英国H·T·麦金德提出“大陆的心脏说”,认为谁控制了东欧和中亚,谁就能控制世界。意大利的G·杜里、美国的W·米切尔等人,认为空中力量在现代战争有决定性作用,应主动建立并优先发展独立的空军等等。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上述理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运用,形成了著名的“空军制胜论”、“海军制胜论”、“总体战”、“闪击战”等一系列重要的军事思想和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为代表的“核战略”理论、“有限战争”理论、“空地一体战”理论,以及90年代后提出的“联合作战”、“信息战争”理论,既体现了美国霸权主义思想,也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现代战争形态演变了重大影响,当前,以机械化战争理论为核心的工业时代的军事思想,正逐渐向信息化战争理论为核心的信息时代的军事思想转变。

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军事实践的新纪元,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战争中,创立了关于战争与革命、武装起义和建设工农红军、实行全民战争等学说,主要的著作有《旅顺口陷落》、《革命军队和革命政府》、《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社会主义与战争》等。斯大林在领导苏联工农红军和反对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中,制定了苏维埃国家军队和国防建设的基本原则,作出了关于决定战争命运的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战略与策略等问题的论述,全面建立起苏联军事思想体系。其著作有《武装起义和我们的策略》、《论中国革命的前途》、《论红军的三个特点》等。

第二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毛泽东军事思想可以说是毛泽东一生最光辉、最精彩、最成功的篇章。(见视频2-3)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及军事领域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织部分。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马列主义的理论基础,更离不开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发生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无产阶级的政党怎样组织军队,如何进行革命战争,如何按照中国革战争的客观规律将革命战争引向胜利,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特殊的困难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原则,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的科学理论,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战争道路,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中一系列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这种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品格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灵魂之一。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显著特点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军事思想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和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战争之频繁、情况之复杂、道路之曲折、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歼敌之多,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新中国成立后,又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以及中印、中苏、中越的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并从各方面加强了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军队与国防建设。毛泽东军事思想正是对上述实践经验在理论上的科学概括总结。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军事思想不只是毛泽东一个人智慧的产物,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的集体智慧。从“红色割据”区域,发展抗日民主根据地,再到各解放区,在这样的斗争环境中,造就了一大批能够独当一面的领袖人物和军事帅才,他们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强调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并不意味着否认毛泽东个人的独特贡献。毛泽东同志集党的领袖、革命家、军事理论家和军事统帅于一身,将我党的军事理论以毛泽东的名字命名,是完全符合历史实际的。

(四)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的基本点:一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二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三是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四是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五是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六是关于党的建设理论。其中第三点就是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整体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取得全国政权前的22年,军事斗争是我们党的工作重心,毛泽东对军事实践活动倾注了大量精力,其军事思想必然在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由以下相互联系的五个方面构成: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人民军队思想、人民战争思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和国防建设理论。

(一)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1.无产阶级战争观

(1)战争的起源与根源

战争的起源同战争的根源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私有制是战争的起源,私有制导致了阶级的出现;剥削者阶级,为了贪图更多的私有财产,将以掠夺、奴役为目的的战争变成其经常性的职业,因此,剥削者阶级是人类战争的根源。

毛泽东对战争的起源和根源作了精辟的概括。他说:“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在现代,毛泽东提出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是战争根源的理论以及争取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张和措施,对于维护世界和平起了重要的作用。

(2)战争与政治“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克劳塞维茨的这句话,被列宁称为“至理名言”。列宁曾指出,任何战争都是同产生它的政治制度分不开的。毛泽东发展了列宁的观点,他明确指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毛泽东关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的论点,阐明了两层意思:一是战争从属于政治,服从于政治,政治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战争居于从属和被支配地位;二是战争不仅是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和工具,而且反作用于政治、推动政治。

(3)战争与经济

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战争依赖于经济。恩格斯指出,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的。毛泽东发展了前人的观点,他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中,特别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在井冈山时期,他就把“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作为选择和建立根据地的基本条件之一,他说:“只有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发展红色区域的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才能顺利地开展我们军事上的进攻,给敌人的‘围剿’以有力的打击,才能使我们有力量去扩大红军,……”毛泽东在这里充分说明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即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战争依赖于经济。

(4)战争的性质及对战争的态度

正确区分战争的性质是确定对待战争的正确态度的前提。毛泽东明确指出,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

(5)战争的最终目的和消灭战争的道路

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要始终不懈地反对战争,只有完全消灭社会划分为阶级的现象,才可能消灭战争。毛泽东明确指出,战争——这个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人类社会的发展终究要把它消灭的。但是消灭它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毛泽东指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2.无产阶级的战争方法论

(1)正确把握战争的规律

战争规律是战争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战争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自然、地理诸方面因素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毛泽东在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时指出,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战争规律分为一般战争规律和特殊战争规律。

(2)主客观的一致性

认识和研究战争规律的目的在于确立指导战争的方法。战争的客观规律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军事、自然地理诸条件,以及作战的敌情、我情、民情和国际环境等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毛泽东指出,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因此,研究指导战争要从实际出发,着眼其特点和发展,客观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的规律,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这是战胜敌人的关键,解决指导上的主客观一致,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知己知彼;二是要善于学习,勇于实践;三是要在客观物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着眼于特色及发展

毛泽东指出,战争情况的不同,决定着不同的战争指挥规律。我们研究各个战争的指导规律时,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

(4)总揽全局,把握关键

全局统帅局部,局部从属全局,构成全局与局部之间的正确关系。战争的有些局部失利,并不给全局以严重影响,而有些局部失利,却对全局带来重大影响,甚至导致全局的失利。而关键就是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性环节。正如毛泽东所言,应当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来说最主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而不应当在其他的问题或动作上。

(二)人民军队思想

1.人民军队的性质与宗旨

关于人民军队的性质,毛泽东指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并且强调指出,这个军队是服从于无产阶级思想领导、服务于人民革命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工具。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确保人民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根本原则。关于人民军队的宗旨,毛泽东指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

2.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

开展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保持我军无产阶级性质、提高战斗力、促进军队建设的可靠保证。三湾改编后,毛泽东就把政治教育作为人民军队建设的关键环节,将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作为我军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

3.人民军队的三大民主制度

实行民主制度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军队中的体现,是我军团结一致、战胜敌人的强大武器。毛泽东在《军队内部的民主运动》一文的指示中,将军队内部的民主生活概括为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政治民主指的是官兵没有高低、贵贱之别,政治上一律平等;经济民主指的是官兵有权管理和监督经济生活;军事民主指的是军事训练中,官兵互教,开展评教评学。

4.人民军队的严格管理

既要发扬民主,建立民主制度,又要建立严格的纪律,实行严格管理,这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为保证我军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的一致性,毛泽东亲自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大纪律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八项注意是: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

5.人民军队的顽强作风

作风是思想、意志、士气等精神因素在行动上的集中反映。我军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强大敌人的包围和进攻,面临着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要夺取最后胜利,必须有一个顽强的作风,为此,毛泽东从创建红军起,就十分重视人民军队的作风建设,要求人民军队必须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短期内接连打几仗)的优良作风。人民军队的顽强作风和勇敢牺牲精神,概括起来,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历经长期的中国革命战争,毛泽东总结出了我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略战术思想及原则,这是毛泽东高超的战争指导艺术的总结,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十分精彩的部分。

1.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决战防御;消极防御,又叫专守防御、单纯防御。消极防御实际上是假防御,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才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积极防御的实质和消极防御的要害,指明了积极防御的目的的必然进程。

2.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战争的目的,也是战争的本质。消灭敌人的含义,是指解除敌人的武装,即“剥夺敌人的抵抗力”,不是完全消灭敌人的肉体。毛泽东指出,进攻,是直接为了消灭敌人,同时也是为了保存自己。防御,是直接为了保存自己,同时也是辅助进攻或准备转入反攻的一种手段。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兵家公认的原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是对立统一的。

3.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毛泽东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既是“纸老虎”又是“真老虎”的论断,奠定了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在战略上,敌人是纸老虎,我们要藐视它,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在战术上,敌人又是真老虎,我们要重视它,讲究斗争策略和斗争艺术。毛泽东在指挥弱小的人民军队对抗强大的反动军队时,通过巧妙的指导艺术,抑制和削弱敌之强点,扩大和利用敌之弱点,先以我局部的强,打击敌人局部的弱,一战取胜。照此各个击破,逐步削弱敌人总体上之强,最后完成在总体上由弱变强的转变,取得胜利的结局。

4.歼灭战为主,消耗战为辅

歼灭战是消灭敌人全部或大部的作战,消耗战是逐渐消耗敌人力量的作战,击溃战是打跑敌人迫使敌人溃退的作战。毛泽东在指导战争中,确定了歼灭战为我军的基本作战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比喻: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一个师。因为只有歼灭战,才能给敌人毁灭性打击,只有歼灭战,才能俘获敌军和物资,增强我军斗志。

实行歼灭战方针,并不排斥消耗战。消耗战有战略消耗和战役战斗消耗之分。从战役战斗上讲,局部的消耗是为了全局的歼灭,在整个战争中,歼灭战和消耗战是相辅相成的。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应力求避免得不偿失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但作为歼灭战的辅助手段,为歼灭战创造条件的消耗战则是必要的。因此,将消耗战与歼灭战巧妙地结合,是毛泽东高超的战争指导艺术的体现。

5.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毛泽东战略战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集中优势兵力,才能达到各个歼灭敌人的目的;只有各个歼灭敌人,才能形成和保持兵力的优势。这条原则之所以重要,首先是由于只有集中优势兵力,才能使自己的军队在战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其次是由于只有集中优势兵力,才能最有效地打击敌人,既能全歼,又能速决,既能使我军迅速转移兵力各个歼敌,又能不致因敌援军云集而使自己陷于被动地位。

6.三种作战形式相结合,并适时转换

作战形式,主要有运动战、阵地战和游击战三种。前两种属于正规战,后一种属于非正规战。运动战是正规兵团在较长的战线和较大的战区上,从事战役战斗的外线的速决进攻战形式,特点是进攻性和流动性;阵地战是军队依托阵地进行防御战,对据守阵地之敌实施进攻的作战形式;游击战是民兵、游击队或正规部队组成的游击部队,分散流动,灵活机动地袭击敌人的作战形式,它的特点是队伍小,具有灵活性、进攻性、主动性和流动性等特点。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中,根据敌我实际,灵活采用各种作战形式,并根据不同的战略形势,审时度势,适时地进行作战形式上的战略转变,对于战争的坚持、发展和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四)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革命战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是人民军队建设、我军战略战术的形成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区别于其他军事理论的主要标志。

1.人民战争思想的含义与特征

人民战争是指广大人民群众为反抗阶级压迫或抵御外敌入侵而组织和武装起来进行的战争。人民战争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战争的正义性,其根本标志在于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实行人民战争的首要条件和政治基础;二是战争的群众性,是指战争必须有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参加,这是人民战争的重要标志。我党的人民战争,较之一般意义上的人民战争,群众性更广泛,革命性更彻底,组织性更严密。

2.人民战争思想的理论基础

(1)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

战争是力量的抗争,人民战争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决定力量。毛泽东曾说:人民,只是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战争的伟大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就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理论基础。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和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人民军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战争中一切力量的源泉,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

(2)战争正义性是实行人民战争的前提

只有正义战争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唤起亿万人民的激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参战的热情。这就是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非正义战争违背民众的根本利益,难逃失败的结局。只有建立在革命性、正义性这个政治基础之上的正义的革命战争,才能实行最广泛的人民战争。

(3)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正确处理人与武器的关系,是人民战争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战争问题上对人与武器关系的精辟论述和高度概括。

3.人民战争思想的主要内容

(1)坚持党对战争的正确领导

实行人民战争必须要有正确的领导,必须要有革命的政策和措施。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革命战争的正确方向,才能最广泛和深入地发动群众,才能发挥各条战线紧密配合的整体威力,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战争的统一领导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2)广泛深入地发动人民群众

广泛深入地动员和组织群众,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人民战争的威力,在于革命政党发动人民群众参加战争的广度和深度。毛泽东指出,只要充分动员人民,坚决依靠人民,进行人民战争,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打败的。这是人民战争赢得胜利的最基本条件。我党的经验是:一要倾注极大精力抓好群众动员和组织工作;二要时刻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三要实行正确的统战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3)实行以人民军队为骨干的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力兵团与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与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以人民军队为骨干的三结合的体制。毛泽东指出,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实践也证明:没有广大群众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协同和支持,是不可能取得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

(4)以武装斗争为主与其他斗争形式密切配合

以武装斗争为主、各种斗争形式相配合,是进行人民战争的有效斗争形式。毛泽东指出,着重武装斗争,不是说可以放弃其他形式的斗争,相反,没有武装斗争以外的各种形式的斗争相配合,武装斗争就不能取得胜利。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总体威力,确保和加速战争的胜利。

(5)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创建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中国政权的道路,是毛泽东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伟大战略思想,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显著特点之一。它的具体内容,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地区,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和组织民主政权,进行武装斗争。只有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把人民群众充分动员、组织和武装起来,才能实行真正的人民战争,夺取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

(五)国防建设思想

国防建设指的是国家为了保卫自己的安全,遏制和抵御外来侵略而采取的军事、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一整套措施的总称。毛泽东提出的国防建设思想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建设一支正规化、现代化的人民军队

毛泽东认为,人民军队必须随着战争形势和建军过程的发展,在军队建设上逐步实现现代化和正规化。国防现代化的核心是军队现代化。在正规化方向,毛泽东强调要处理好现代化、正规化与革命之间的关系。他亲自领导了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颁布了各种条令、条例,开办了各类正规的军事院校,加强了部队训练,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兵役法,使我军实现了由步兵为主的单一陆军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转变。

2.确立了向国防科技尖端发展的战略

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是实现现代化和进行战争准备的主要科学技术基础。毛泽东十分重视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1958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又提出要“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1960年又强调“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在这个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我国研制、生产出了原子弹、氢弹、卫星和导弹等一系列的新式武器和装备,成为世界上能独立自主地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国家之一,较大地提高了国防能力,同时成立了掌握战略核力量的第二炮兵。这对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战略地位产生了重要影响。

3.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有了新的发展

1956年,毛泽东批准了中央军委提出的阵地战结合运动战为未来反侵略的主要作战形式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积极防御战略方针以积极遏制战争的爆发为中心,以做好应战准备为基础,以坚决打赢战争为前提,相继提出了“大办民兵师”,“全民皆兵”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思想。

4.发挥军事科学,实现国防理论现代化

毛泽东认为发挥我国的军事理论,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他认为我们已进入了原子能的历史新时期,号召全党全军必须钻研现代化国防。他还为学习和研究军事理论规定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在学习前人或今人关于战争的经验时,必须批判地继承,联系自己的实际再发展;二是必须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认为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是我们的主要方法。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列主义思想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世界军事思想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对马列主义军事理论作出了重大而独特的贡献

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并将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毛泽东的主要贡献在于: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创建了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人民战争思想;创造了适合中国特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科学地阐明了关于研究和指导战争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上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军事思想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特别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掀起了一次研究和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热潮,许多国家还成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研究会和学习会。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出版了不少毛泽东的军事著作,在越南、莫桑比莫、津巴布韦、安哥拉等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中,毛泽东军事思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受到普遍欢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得到举世公认,作为人类优秀文化的灿烂结晶,在世界军事理论殿堂享有显著的地位。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

毛泽东军事思想既提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性,又反映了现代战争和国防建设的一般规律,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尽管现在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毛泽东军事思想对于我军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关于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的一整套理论、方针和原则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邓小平为杰出代表的全党全军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新时期军事斗争、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科学含义

(一)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时代的产物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与历史条件的变化息息相关,认识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必须从历史条件出发,深刻认识所处的历史背景。

1.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和战略格局发生了变化

20世纪初,列宁针对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论断,并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和反对霸权主义的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通过对国际形势的长期观察和科学分析,提出了世界性的战争暂时打不起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新的国际形势,对我国的军队和国防建设提出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2.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了变化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所从事的又一次伟大革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正在不断探索、不断开拓和不断深化国家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并已取得伟大成就。与此同时,我国的军队和国防建设遇到了许多以往不曾遇到的情况,发现了一系列过去没有提出过的问题,这些遇到的情况和发现的问题对军队和国防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3.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军事领域带来深刻变革

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微处理机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产业化,人类逐步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新纪元。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军事领域一系列革命性的变化。如武器装备的发展呈现出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的趋势;战争形态、作战样式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全纵深作战、非线式作战正在成为高技术条件下战争的基本交战方式,陆、海、空、天、电磁一体化的联合作战成为现代作战的突出特征;作战部队高度合成,趋于小型化、轻型化和多样化。同这种发展趋势相适应,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加快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形成了以高技术质量建设为主要标志的竞争新态势。这种情况要求我国军队和国防建设必须适应新的情况,迎接新的挑战。

(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邓小平率先提出并确立毛泽东军事思想对我军的指导地位

邓小平亲自领导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具体而明确地概括了包括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在内的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在继承中发展,实事求是地把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原则同我军新时期的实践相结合,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对我军的指导地位。

2.邓小平继承恢复和重申了毛泽东思想的方针和原则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继承毛泽东的人民军队思想,重视军队的革命化建设,强调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继承毛泽东关于建设强大国防的思想,强调要努力加速军队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继承毛泽东关于要加强国防建设,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军队和国防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继承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提出新时期的战略方针仍然是“积极防御”四个字,要研究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仍然要立足于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的敌人;继承毛泽东历来主张实行精兵的思想,强调军队要整顿,要精简整编,要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等。这些重要方针和原则使我军建设始终沿着毛泽东开创的道路不断前进。

3.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原则

邓小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宝库。诸如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改变以往我们建军的正确原则和方向,实行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战略性转变的思想;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条件下,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的思想;承认我们军队打现代化战争的能力不够,特别是指挥现代化战争的能力不够,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要解决现代化问题的思想;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国防,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思想;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加强军队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的思想;关于精兵合成、平战结合、提高效能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思想等。

(三)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军事理论就是邓小平理论中的军事内容,是邓小平理论在军事领域的具体化,是邓小平理论所坚持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在军事领域的贯彻和运用。它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变为军事领域的方针政策,把邓小平理论具体贯彻到新时期的军队和国防建设及军事斗争准备中,为新时期军事定了向,定了位,定了奋斗目标和前进道路。

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及其军队在军事领域丰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其内容十分丰富,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这一理论体系,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

(一)当代战争与和平理论

邓小平牢牢把握住时代脉搏,从理论上回答了前人未遇或条件限制未能全面解决的问题,提示了现代军事运动新的趋势和规律性。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邓小平通过对国际形势发展的观察和分析,紧紧把握形势发展变化中最具有根本意义的时代条件,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提示了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指明了维护世界和平是当代世界的历史主流,促进发展是当代各国的根本任务。

2.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

马克思认为,战争的根源是社会的经济制度。毛泽东分析了超级大国霸权主义争夺与新的世界战争的内在联系。邓小平指出,无论是世界性霸权主义,还是地区性霸权主义,都是当代战争的根源。

3.如果工作做得好,世界大战可以避免

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世界战略格局的多极化转变,出现了制约世界大战的多种因素。邓小平指出,如果世界和平的力量发展起来,第三世界发展起来,可以避免世界大战。

4.提出了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

邓小平针对新的情况,提出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应当慎用暴力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最好代之以政治解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共同开发”、“经济合作”、“和平对话”等新方法,并付之于实践。

(二)新时期国防建设理论

1.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移

国防和军队建设从过去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准备状态,转向和平时期加强军队质量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来。

2.正确处理国防和国家经济建设的关系

邓小平依据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增强国家力量的总的发展战略,强调国防和军队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这个大局,要与国家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防

我国是自卫型国防,实行“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方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坚持改革开放有机结合起来,加速我军现代化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强化全民国防观念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防。

(三)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1.确立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建设方向

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是我军建设的三项指标。现代化体现军队的武器装备、指挥、作战和协同等方面适应现代高技术战争的能力。以现代化为中心,不仅解决新时期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而且是我军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由之路。

2.建立科学的体制编制

建立科学的体制编制是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要把我军建设成一支机构精干、指挥灵便、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反应快速、效率很高、战斗力很强的军队,为我军建立科学的体制编制指明了方向。

3.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高度

邓小平指出,和平时期部队战斗力的提高主要靠训练,部队要提倡勤学苦练。邓小平所讲的军队教育训练包括军事训练、政治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民用技术训练。

4.重视军事科学理论研究

科学的军事理论能提示战争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对于指挥军队的建设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现代军事科学体系,实现我军军事理论的现代化,以适应未来战争的要求。

(四)坚持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1.要研究现代战争特点给人民战争带来的影响

现代战争的立体性增强、消耗增大,而且更加复杂。因此,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将涉及国家的各个方面、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对作战行动的时效性要求更高,指挥更加困难,对战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要创造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战法

要着重研究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特点,力争在侦察与反侦察、空袭与反突袭、机动与反机动、封锁与反封锁,以及电子战、夜战、近战等方面有所突破。

3.认真做好人民战争的各项准备工作

认真做好人民战争的各项准备工作具体包括:第一,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培养国防意识,为打好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第二,加强武装建设。一方面要建立一支精干的常备军,另一方面要加强后备力量的建设。第三,注意打实人民战争的物质基础。国防工业建设要走平战结合、军民兼容的发展道路,要搞好战争物资准备。

三、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一)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既是邓小平对当今国际形势冷静观察和正确判断的结果,又是他对新时期我国国情、军情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的产物。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着眼于对国际战略形势和我国国情的深刻分析,着眼于新时期我军建设的实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我军建设的科学指南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揭示了和平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的基本规律。它坚持把当今世界各国国防建设的一般规律和原则,同我国我军实际情况有机结合,把我军传统的经验原则同新时期新情况有机结合,抓住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创造性地回答了解决了新时期我军建设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马列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新时期我军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

(三)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我军克敌制胜的锐利思想武器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提示了现代战争的特点和规律,为现代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作战指导提供了理论武器。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新理论,强调把建设强大的常备军与建设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他为我军建设确定了总目标、总任务,强调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按照现代化战争的客观要求,全面加强军队质量建设,做好战争准备。因此,认真贯彻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我军赢得高技术下局部战争胜利的锐利思想武器。

第四节 江泽民论国防与军队建设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把邓小平国防建设思想作为新时期国防建设的根本依据和指导思想,作为开创国防建设新局面的科学指南,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根据我国国防建设的实际情况,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论述和重大决策。实践证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国防建设的论述和决策,是新形势下对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运用的科学结晶,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的坚持、丰富和发展。它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形成了系统的军事理论体系。

一、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建军的根本原则。早在“三湾改编”时,毛主席就提出“支部建在连上”,以后又明确提出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更好地发扬人民军队忠于党的优良传统,使我军永远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持人民军队性质,是我们必须始终高度关注和着力抓好的一个根本问题。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西强我弱”的局面不会有大的变化,国际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也不会改变,各种腐朽思想、错误观点的侵蚀渗透也将长期存在。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枪杆子永远听党指挥,这是确保人民军队的性质不变,确保我们党执政地位的巩固,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政治问题。

(二)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立足于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1.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的高技术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在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发展现代技术尤其是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运用,武器的打击精度空前提高,作战的突然性、立体性、机动性、快速性和纵深打击的特点十分突出,拥有高技术优势的一方明显地掌握着更多的战场主动权。在新形势下要坚持和发展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符合现阶段我们的国情、军情,有利于在政治上和外交上保持主动。

2.未来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要放在打赢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

要研究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特点和规律,要努力发展具有我军特色的作战思想,要努力解决好诸军兵种的联合作战问题,要立足于最困难、最复杂情况充分做好战争准备,要在战争指导上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要依据战争的矛盾法则周密进行作战筹划,要把战略指导和作战思想建立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

3.研究实行人民战争新战法

我们应采取各种形式和办法,努力学习高新科技知识,跟踪学习高新科技运用于军事领域之后,了解战争样式、特点和规律发生的重大变化。要认真研究未来可能作战对象的国情、政情、社情和军情,了解其高技术作战的能力,熟悉其作战的理论和特点。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指导规律,努力探寻现代条件下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新战法。

(三)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加强军队质量建设,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1.推进军队质量建设,必须实施科技强军战略,科学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战斗力

加强质量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在军队建设的指导上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2.加快发展国防科技,集中力量把我军装备特别是“杀手锏”装备搞上去

必须把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建设摆在提高军事实力的突出位置,特别要注意发展我们自己的“杀手锏”,增强我军打赢高技术战争的物质技术基础。要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防工业运行机制;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赶、有所不赶;以自力更生为主,引进为辅,瞄准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加强自主创新;要重视武器装备的体系建设;要重视质量和效益;要加强对现有武器装备的改进和保养。

3.必须把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来抓

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武器,人在战争中的作用始终是第一位的。如果我们有了高素质的人才,又有了先进的武器装备,就将如虎添翼。要采取超常措施,大力选拔培养年轻干部,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

4.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核心是一个“精”字

要按照“精兵合成高效”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编制的调整改革。要紧紧围绕建设一支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这个总目标,朝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指挥灵便的方向努力,把重点放在结构调整和指挥体制改革上,增强部队联合作战、机动作战和执行多种任务的能力。

5.加强后勤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后勤保障能力

实行统供与专供相结合的联勤保障体制,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加强后勤和技术保障力量建设,尤其是要提高应急综合保障能力。要加强后勤动员工作,逐步形成军民兼容的后勤保障体系。

6.要加强军事理论研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科学

先进的军事理论历来是军队建设得以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战争的重要制胜因素。必须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根本指导,从我军的实际出发,面向世界,着眼未来,努力发展我们的军事理论。全军上下都要积极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治军的特点和规律,军事斗争准备的特点和规律,国防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四)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全面加强军队建设

1.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我们必须始终不懈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必须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思想,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把人民解放军建设成为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不断增强我国国防实力,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证。军队要努力搞好各项建设和改革,切实把教育训练摆到战略地位上,全面提高官兵素质,使全军做到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

2.加强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提高我军的战斗力,主要任务是解决现代化问题。正规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革命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成果和经验,用法规和条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使军队各项建设都有明确的规范,做到从严治军。要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加强军队的全面建设,使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目标贯彻到军队各项工作中去。

3.加快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发展,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关键性的技术、关键性的武器,要下决心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和研究力量,统一组织攻关,力争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更要加快主要装备的发展,尤其是重点发展打高技术战争所必需的武器,搞出几种使敌人害怕的“杀手锏”。同时,要加强对现有武器装备的改进和保养,实现人和武器结合。要下大力抓好部队的训练,以提高质量的训练弥补技术装备的差距。

4.要科学地制定我军武器装备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坚持走重点发展、跨越式发展、系统配套发展的路子。我们要像当年搞“两弹一星”那样,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集中力量,大力协同,尽快把我军武器的装备建设搞上去。

(五)建设符合我国国情并反映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国防

1.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和建立强大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任务

一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必须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二是必须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国防建设,使国防在国家财力增加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展。

2.要大力加强国防科研,提高部队装备现代化水平

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我们要坚持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建立和完善国防工业运行机制,提高军民兼容程度,增强平战转换能力。

3.坚持寓军于民,形成充满活力的国防科技建设体制

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同时又必须不断增强国防力量,使国防在财力增加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展。寓军于民,是把这两项战略性任务有机统一起来的重要举措。

二、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作用

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军事领域的集中体现,为我军打赢未来高科技战争、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是新世纪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理论指南。

(一)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军事理论

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它不仅全面和系统地探索了和平时期建设现代化国防和职业化军队的特点和规律,而且具体和深刻地解决了新形势下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问题,卓有建树地开创了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局面。

(二)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化了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论

江泽民从国际关系全局和国家发展大局来思考国防和军队建设问题,在纷繁的矛盾中抓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不失时机地作出科学决策和正确判断,不断创新和发展我军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提出了我军现代化建设的方针和原则,指出了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是现代化水平与现代战争要求之间的矛盾,规划了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构建了我军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体系,极大地丰富了我军现代化建设理论。

(三)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打赢未来战争的指南

如何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这是江泽民提出的两个历史性问题之一,也是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核心内容。江泽民密切关注科技发展对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深刻影响,深刻分析高技术装备在局部战争中广泛运动的客观规律,提出了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必要性、紧迫性,辩证地阐述了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信心问题。因此,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对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局部战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五节 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

胡锦涛军事思想是针对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提出的,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我们深信有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有部队官兵的刻苦训练,我们的军队一定会成为“打得赢、不变质”的现代化威武之师,一定能够成为祖国经济建设的钢铁长城,为促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军队要坚决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关心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要紧紧围绕“打得赢、不变质”,全面加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推动部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牢固树立质量和效益观念,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军的优良传统。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维护官兵正当权益。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尊干爱兵教育,引导干部骨干依法带兵、以情带兵、文明带兵,巩固和发展军队新型的官兵关系。各级党委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作风,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建设上,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领导机关要牢固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思想,真心实意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改善官兵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坚决贯彻从严治军的方针,严格执行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确保部队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

二、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为国防和军队建设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全军要认真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军队的历史使命,自觉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从2005年开始,《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这样的提法:“切实履行军队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2007年的报告提出:“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的历史使命”。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提出,是对军队地位作用的新认识和职能任务的新概括,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对军队的新要求,是三军将士积极投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旗帜和号角。

三、科技练兵,狠抓训练

胡锦涛指出,我国安全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军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必须着眼战略全局大抓军事训练。军事训练作为和平时期生成和发展部队战斗力的基本途径,对于确保我军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增强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胡锦涛强调,要立足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实际,更加自觉、主动地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转变。强军必须兴训,治训务必从严。要按照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要努力抓好各级各类人员训练,抓好技术战术基础、合同战术和战略战役训练,抓好战时政治工作研练和后勤、装备保障训练,加强院校教育和民兵预备役训练。坚持依法治训,按纲施训,进一步优化训练程序,强化军事训练全过程全要素精细管理。

胡锦涛指出,推进我军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最根本、最紧要的是要在提高官兵综合素质上狠下工夫。要根据军事人才成长规律和各类岗位需求,强化院校和部队合力育人,加大开放式培养力度,建立完善以提高能力为核心、培训与使用紧密结合的人才全程培养机制,努力形成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衔接、军事教育与依托国民教育并举、国内培养与国外培训结合的官兵素质培养格局,使军队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

胡锦涛强调,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扎扎实实抓好军事斗争准备。要加强军队历史使命和战备形势教育,从难从严从实战要求出发搞好训练。要着力解决军事训练、战备落实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大落实训练、战备各项计划的力度,切实把各项工作量化、细化、具体化。要紧密联系部队的实际,抓好培育战斗精神的工作,坚定部队敢打必胜的信念和立足现有装备打胜仗的信心。

四、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胡锦涛强调,必须从确保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安全环境和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战略高度,全面贯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推进国防建设,促进和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胜利实现。

他指出,当前国际局势总体上对我有利,我们要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定不移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同时,我们必须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胡锦涛说,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十六大提出的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是我们党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内在规律的科学总结。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国防建设就无从谈起。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建设搞不上去,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就难以保障。因此,我们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国防建设,使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胡锦涛强调,各级党委、政府都要大力支持国防领域的改革发展,认真抓好国防建设相关工作的落实。要进一步搞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建立完善快速高效的国防动员体制;进一步加强国防法制建设,使国防建设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进一步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密切军政军民关系,认真抓好拥军优属各项工作的落实,努力创造有利于激励官兵安心服役、献身国防的良好社会环境。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国防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全党全国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

五、军政军民团结

胡锦涛指出,坚持军民一致,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是我们党三代领导核心的一贯思想,是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广大军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相互支持,在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社会稳定中密切配合,在抵御各种严重自然灾害中并肩战斗,军政军民团结显示了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

胡锦涛说,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和风险,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在党的领导下,把军政军民团结的伟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把广大军民同心同德干事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各级党政军领导一定要从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重要性,把双拥工作摆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实、抓好。

胡锦涛说,要使社会主义中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这是着眼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充分估量当今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深刻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军政军民团结既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物质力量。不断巩固和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捍卫国家的主权、安全和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紧紧围绕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目标,努力做好双拥工作,更好地发挥军政军民团结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积极作用。要始终坚持用共同的理想把军心民心凝聚起来、振奋起来,引导广大军民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广泛开展国防教育,进一步激发广大军民建设和保卫祖国的政治热情。要牢固树立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想,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要继续贯彻服从国家建设的方针,为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新的功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要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军队建设,为提高部队战斗力创造良好的条件。要把维护社会稳定摆在双拥工作的突出位置,从讲政治的高度看待和处理军政军民关系,以坚强的军政军民团结促进社会稳定。

胡锦涛强调,80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同中国革命战争和人民军队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创造了一整套中国特色建军治军的方针原则,形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三大军事理论成果。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是引领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的科学指南,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宝库的丰富和发展。

思考题:

1.军事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简述我国古代和现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3.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价值主要有哪些?

4.邓小平论新时期军队与国防建设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第三章 战略环境

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世界还很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中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以新的“炮舰政策”和新的经济殖民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新干涉主义”严重损害了许多中小国家的主权独立和发展利益,也给世界和平和国际安全造成威胁。与此同时,因种族、宗教、领土等问题引起的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犯罪、环境恶化等跨国问题远未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还很多。但从总体上看,国际形势缓和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多极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任何旨在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第一节 国际战略环境

一、战略的特点和分类

(一)战略的含义

战略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它是根据对国际形势和敌对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地理环境等诸要素的分析判断,科学预测战争的发生与发展,制定全局方针、原则和计划,筹划战争准备,指导战争实施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战略是在军事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也是在军事斗争实践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中丰富和完善的。应当说,早在战略这个概念出现之前,人们就已具备一定的战略思维与战略意识,只是没有直接使用“战略”这个词语来表述。即使在战略这个概念出现后的相当长时间里,人们也没有对它的内涵和外延作出确切的界定。随着社会的演变、环境的变化,以及军事斗争的不断发展,在人们认识、运用以及驾驭战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的同时,战略所服务的主体(阶级、民族、国家、政党及政治集团)的性质、地位和斗争的目的、目标等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在不同的社会时代和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的国家(集团),都有自己的战略概念,其含义和内容也不尽相同。

例如,瑞士的若米尼(1779-1869)认为:战略是在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就是指一支军队的最大部分兵力集中到战争区或作战地区的最重要点上去的一种艺术”。

普鲁士的克劳塞维茨(1780-1831)认为:“战略是为了战争目的运用战斗的学问。”

英国的利德尔(1895-1970)在其《战略论》中指出:“战略是一种分配和运用军事工具以达到政治目的的艺术。”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军事战略是运用一国武装力量,通过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达成国家政策的各项目标的一门艺术和科学。”《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称战略是“军事学术的组成部分和最高领域,它包括国家和武装力量准备战争、计划与进行战争和战略性战役的理论与实践”。

日本防卫研究所认为:“军事战略是有关军事力量的运用及计划。”

战略概念在中国出现最早,使用也最广,但对战略的界定一直是围绕着战争和作战活动展开的。古代是这样,近代和现代也是这样。这里仅从新中国出版的辞书中引证几例:

1972年军事科学院出版的《军语》,称战略是“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

197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称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

1997年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称战略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

战略这个概念产生于军事斗争的实践,长期以来也一直运用于军事领域。但近年来被其他领域使用得越来越广泛。为了便于对不同领域的战略作出明确区分,使用时须在“战略”之前冠以领域的名称,如政治战略、外交战略、经济战略等。如果只在军事领域内进行研究和使用,也可直接使用战略称谓。

战略的本义是战争谋略,是对战争的大计谋,是对战争中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军事战略通常由战略目的和任务、战略方针、战略手段和军事力量等几个基本的要素构成,主要通过对军事力量的建设和运用来达成既定的政治目的。军事战略应当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判明国家(集团)安全面临威胁的性质和程度,确定战略上的主要对手和作战对象,提出军事斗争所要达到的总体目的和主要任务,规定战略上的重点方向、地区,确定准备与实施军事斗争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明确斗争的主要手段、形式和协同、保障的主要方法等,并依此制定总体的行动计划和实施步骤。不同历史时期的战略,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其决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战略思想。战略思想,即国家(集团)对待军事斗争特别是战争问题的根本立场和态度,指导军事斗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原则,这是它的理论基础。

二是战略环境。战略环境包括世界战略格局、国际战略形势,尤其是周边安全和国内稳定的基本状况,这是它的客观依据。

三是军事力量。军事力量主要是国家(集团)军事力量的性质、职能、构成、规模、作战能力、战争潜力、动员机制和发展方向等,这是它的物质条件。

战略指导者基于对一定历史时期内上述情况的综合分析,提出军事斗争的基本对策和保障国家(集团)安全的基本方法,就是这个时期军事战略的基本内容。

(二)战略的特点

军事战略因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内容和表现形式而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全局性

全局性是战略的首要特点。这个全局指的是国家(集团)整个军事斗争的全局,带有照顾各方面、各部分和各阶级的性质,战略是国家(集团)关于军事问题的最高决策,处于军事领域的最高层次。在现实生活中,全局是可以区分层次的,凡是独立的具有照顾各个方面、各个部分、各个阶级性质的事物,都可以称之为全局,如世界可以是一个全局,一个国家可以是一个全局,一个独立战区可以是一个全局。战略统筹军事斗争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部分,指导军事斗争的全部过程,并通过对全局具有决定影响的关键问题的策划和解决来实现。

2.对抗性

军事斗争,尤其是战争,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暴力行为,是敌对双方以军队或其他武装组织为骨干而展开的激烈较量。战略本身所具有的政治性质,是其对抗性产生和依存的基础。战略的对抗性,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针对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全面筹划和运用国家的军事力量去夺取军事斗争的胜利。战略的对抗性,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表现在对整个国家(集团)军事斗争全局的整体运筹上,具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它既包括对军事力量建设的全局筹划,也包括对军事力量使用的全面策划;既包括战时对战争的全局的整体运筹,也包含和平时期对各级军事斗争方式的整体运筹。

3.谋略性

谋略是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而提出的计谋和策略。它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高度体现,是指导军事斗争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战略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战略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从本质上讲,它是政治的选择,有严格的规定性,但从实践的意义上讲,它又是手段的选择,有高度的灵活性。自古以来,任何战略都体现着一定的谋略思想,中国历史上战略的谋略性更有自己的特色。《孙子兵法》就是一部充满谋略思想的经典之作。它明确提出,“兵者,诡道也”,主张“上兵伐谋”,把以智谋取胜定为用兵之上策。广为流传的《三十六计》也是一本专门论述军事计谋的兵书。

4.相对稳定性

军事斗争情况的发展变化,决定着军事斗争指导规律的发展变化。战略必须随着军事斗争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情况的变化而改变,一成不变的战略是不存在的。然而,由于战略处于军事领域的最高层次,指导范围广,影响重大而深远,是一切军事活动的依据和准则,因此,战略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主要体现在:一是战略的指导对象是相对稳定的,战略是对军事斗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这个全局不是一个方向、某一个地区或某一种斗争方式;二是战略的理论指导原则是相对稳定的,战略作为国家(集团)根本性的军事政策,其基本的理论指导原则受国家(集团)所遵循的理论和总政策的支配和制约,因而在一定时期内也是基本稳定的;三是战略的基本内容是相对稳定的,战略是为了实现国家(集团)在一定时期内所确定的政治目的,而从全局上对军事斗争进行的筹划和指导,它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导向性,因而是基本稳定的。

(三)战略的分类

战略可按不同的标准划分不同类型。按社会历史时期划分,有古代战略、近代战略、现代战略;按军事行动的基本样式划分,有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按军事行动的目的划分,有扩张战略和自卫战略;按军事行动的性质划分,有歼灭战略、消耗战略、瘫痪战略,以及军事竞争战略、遏制战略;按军事行动的方式划分,有实战战略、威慑战略,以及实战和威慑相结合的战略;按作战持续时间划分,有速决战略和持久战略;按使用武器的类型划分,有常规战争战略和核战争战略;按军种划分,有陆军战略、海军战略和空军战略;等等。

二、战略环境的内容

战略环境是指世界各主要国家和政治集团在一定时期内在战略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斗争所形成的世界全局性的大环境。它包括国际战略格局和国际战略形势两个方面:国际战略格局是国际战略环境的框架结构,国际战略形势是国际战略环境的动态表现。它从本质上反映了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政治集团建立在一定军事、经济实力基础上的政治关系的基本状况和总体趋势,其核心是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国际战略环境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时代的特征对它的基本面貌有决定性的影响。

此外,影响国际战略环境的主要因素还有:国际战略利益的矛盾及其发展;政治、军事、经济力量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与配置;主要国家之间的战略关系及其斗争、制约、合作的态势;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以及战争威胁的性质和程度等。国际战略环境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国际条件,对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有重大的影响,并决定或制约着一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斗争的对象和敌友关系以及采取的方针、政策和策略。任何一种战略,都是依据一定的环境条件而提出来的,在实施过程中都要受到这种环境条件的制约,因此,对国际战略环境的分析和判断,是制定战略决策和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特别加以重视的一个至关紧要的问题。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各主要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战略利益关系入手,较系统地考察一个时期内国际战略格局的状况和国际战略形势的发展趋势,综合分析影响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各种国际化条件,判明本国遭受威慑的可能、方向、性质和程度,才能提出正确的战略对策。战略和战略环境之间存在三方面的关系:战略环境与战略是客观实际与主观指导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分析战略环境是正确制定战略的先决条件,战略对战略环境的发展变化也具有重大的能动作用。

第二节 国际战略格局

一、国际战略格局的类型和特点

(一)基本含义

国际战略格局,是国际社会中有关国家或力量集团,在一定时期,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军事利益,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组合的一种关系和结构,是这些国家或力量集团在斗争中处于相对平衡的发展阶段的关系和结构。

(二)国际战略格局的类型

1.单极格局

单极格局,即某一个大国在国际战略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一国独霸的局面。这种情形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如资本主义初期的西班牙、荷兰和英国,都曾有过独霸世界的历史。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甚至维持了200年之久。这种格局,是资本主义刚刚形成时期的特定产物。当资本主义刚刚在局部地区出现,当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正在逐步形成时,在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国家,往往能够确立独霸地位,这种霸权在很大程度上仅局限于欧洲,真正的世界霸权并未建立起来。

2.两极格局

两极格局是指两大战略力量之间的相互对立和相互斗争,对整个国际事务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局面。这种格局在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同盟国和协约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法西斯轴心国和反法西斯同盟国,战后初期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以及随后的美苏两极对抗等。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两极”主要是两大对立的国家集团,而不完全是两个国家之间或某个国家单独与另一个国家集团之间的对立。同时,在两极之外总有不从属于两大集团的其他国家存在。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两大集团之外有美国和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也存在一些没有卷入战争的国家;战后初期则存在着广大的“中间地带”国家等。当然,以上所分析的两极格局,除了冷战时期两个超级大国和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对抗具有较典型的两极特征并延续了较长时间外,其他都是在新旧格局过渡时期形成的具有一定特殊性的两极体制。

3.多极格局

多极格局,即多种战略力量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一种相对平衡的战略关系。在多极格局中,作为格局构成要素的战略力量,可以是单个的国家,也可以是国家集团。这种格局类型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已见端倪,即中、美、苏、日、西欧和其他第三世界这六大力量的竞相发展。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趋势呈现出更加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轮廓。

4.多元交叉格局

这是一种由两极向多极,或由多极向两极的过渡性格局。在这种格局状态下,一方面存在着主导格局的两大战略力量或多种战略力量之间的对立,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独立于上述力量之外的其他战略力量。这些战略力量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有格局中的支配力量的影响,又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从而构成国际战略格局中潜在的一极。冷战结束后,在向多极格局的过渡时期,多元交叉格局表现得更为明显。欧美虽是盟友关系,但欧洲正在成为新的一极;美日同盟也有新的发展,但日本的政治独立性有很大增强,很可能在多极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中、俄既与其他战略力量保持着联系,同时又坚持自身的独立地位。这种多元交叉格局无疑成了未来多极格局的基础。

(三)当前国际战略格局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两德统一、华约解散、苏联解体为标志,延续了45年之久的两极世界战略格局宣告结束。两极格局结束至今,已有10多年了,新的世界战略格局仍没有形成,目前处在新、旧世界战略格局的过渡转型时期。此次世界战略格局的转换,不同于以往。以往几次战略格局的转型都是通过大规模战争方式实现的,因而格局转型快,过渡时间短,甚至没有过渡时期。这次战略格局的转型,基本是以和平方式进行,在此期间,各种力量慢慢地产生变化,由量变到质变,最后才能定型,因此需要时间较长。

在新、旧世界战略格局转型的过渡时期,虽然新的世界战略格局没有完全形成,但是,其特点和发展趋势是明显的,对目前世界战略格局特点和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和看法。

1.“一超多强”战略格局论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军事大国,它凭借其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企图建立单极世界,充当世界的霸主,是当今世界格局中最重要的一极。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原苏联80%的军事遗产,虽然其国内矛盾较多、困难重重,但俄罗斯仍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加之近年经济状况的好转,在世界舞台上、在世界军事领域里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俄罗斯仍是当前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军事大国,是目前世界战略格局中重要的一极。

欧洲作为一个整体,随着欧元的统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进展,加之欧洲是世界政治、经济的中心,具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所以,作为一体的欧洲,在世界政治、军事、经济事务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世界战略格局中强有力的一极。

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军队建设逐步走向现代化,经济保持长期的高速发展。当今的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舞台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理所当然的是世界战略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日本凭借其经济、科技大国的地位,大力拓展在世界舞台上的活动空间,一方面扩大在国际社会活动范围,力争在国际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军备,逐步走向军事大国,对世界战略格局发挥重要影响,日本也是当前世界战略格局中的一极。

2.“三圈”、“三环”、“三角”战略格局论“三圈”战略格局是指在欧洲以德、法为中心的政治、军事、经济圈,在美洲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政治、军事、经济圈,在亚洲以东盟、日本、中国为代表的政治、军事、经济圈。“三环”战略格局是指内环是美国,中环是欧洲各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及独联体各国和亚洲少数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为外环。“三角”格局是指以美国、俄罗斯、中国为代表的三角格局,类似冷战时期的美、苏、中三角关系。

3.“四边”或“五边”世界战略格局论“四边”格局论是指地处欧洲中部、统一后的德国,与美国、俄罗斯、中国形成一个“四边”世界战略格局。由于日本越来越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在世界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加上日本,世界战略格局将呈现“五边”战略格局。

未来的世界战略格局究竟怎样定型,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但总的趋势可以肯定,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路是走不通的,未来的世界战略格局必将呈现出多极化、多元化态势,这是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所希望的,是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

二、世界主要国家和集团的军事概况

(一)美国军事概况

美国军事力量的前身是独立战争时期的大陆民兵,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演变,美军已成为当今世界上装备最精良、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军队,是美国政府推行全球战略,维护其所谓“美国利益”的重要工具。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军事大国,经济实力雄厚,军事潜力巨大。美军的统帅机构是美国军事力量的领导阶层。美军的统帅机构由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国防部系统(包括其领导下的参谋长联席会议和陆、海、空三军的军种部以及九大联合司令部组成)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是武装力量总司令,是美军的最高统帅,平时通过国家安全委员会(美国国防最高决策机构)和国防部(美军最高军事机关)统率全军,紧急时可越级指挥一线部队,战略核武器由总统集中使用。

1.美国武装力量的组成

美军军事力量由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和在军内工作的文职人员三部分组成。现役部队142.7万人,预备役人员117.6万人,文职人员70.8万人。除了美国以外,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都在本国国土的范围内划分战区,但美国却是世界上唯一将战区划分覆盖全球的国家。美国将全球划分为五大战区,即欧洲总部辖区、太平洋总部辖区、北方总部辖区、南方总部辖区和中央总部辖区。

(1)美军现役部队

美军现役部队是美国武装力量的骨干以及在战争初期投入使用的基本作战力量。从总体上看,美军的现役部队由陆、海、空三军组成,其中海军所属有海军陆战队(海军陆战队基本上是以一个独立的军种作战,战时由海军指挥)。因而对于美军现役部队的组成,也有陆、海、空、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卫队四部分组成的说法。

美国现役陆军:陆军兵力49.9万人,编有3个集团军司令部(第3、第7和第8集团军司令部)、4个军部(第1军、第3军、第5军和第18空降军)。其主要作战部队编成10个师、2个独立旅、4个独立团(3个装甲骑兵团和1个别动团)、1个特种作战司令部和5个特种作战大队。在10个现役师中有2个装甲师、4个机械化步兵师、2个轻型步兵师、1个空降师和1个空中突击师。美陆军共装备主战坦克7620辆、装甲人员输送车和步兵战斗车22110辆、各类火炮8160门(105毫米以上的5836门)、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34940具、防空导弹发射架2228部、各类飞机4895架(其中直升机4597架)。

美国海军:海军总兵力为55.1万人(内有陆战队17.7万人),编为太平洋舰队和大西洋两支舰队,辖5支编号舰队,即第2舰队(大西洋)、第3舰队(太平洋)、第5舰队(印度洋、波斯湾和红海)、第6舰队(地中海)和第7舰队(西太平洋),11个舰载机联队。共装备各类舰艇258艘(其中包括13艘航空母舰)(见视频3-1)、各类飞机4311架(作战飞机2061架)、直升机1509架(武装直升机487架)、潜射战略导弹432枚、坦克403辆。

美国空军:空军总兵力37.7万人,编有12个航空队、辖49个联队、124个中队。共有飞机6073架,其中作战飞机2988架,运输机339架;洲际导弹523枚。

海军陆战队编为3个陆战师、3个陆战航空联队和3个勤务支援大队;按作战编组编为3支陆战远征部队、6个陆战远征分队及若干特种用途小队等空地联合特遣部队。装备有主战坦克420辆、轻型装甲车1966辆、牵引炮789门、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3320具、作战飞机475架、武装直升机156架。

(2)美军预备役部队

美军预备役部队是美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军扩充现役部队的首要来源,也是平时保卫美国本土的重要力量。

美军的预备役分为国民警卫队和联邦后备队两大类,由陆军国民警卫队、陆军后备队、空军国民警卫队、空军后备队、海军后备队、陆战队后备队和海岸警卫队后备队七部分组成。其中,国民警卫队是各州的地方部队,但美国总统有权征调并使其执行联邦任务;联邦后备队分别归各军种领导,战时集体或单个编入现役部队;海岸警卫队后备队与海岸警卫队现役部队一起归海军部领导。

陆军预备役部队共有68.32万人,坦克约3200辆。陆军国民警卫队现有精选预备役人员35.11万人,编为8个师、15个旅、1个装甲骑兵团和16个野战炮兵旅。陆军后备队现有精选预备役人员21.18人,编为7个训练师、5个训练支援师。

空军预备役部队共有23.74万人,172个中队,飞机1754架。空军国民警卫队现有精选预备役人员10.81万人,编为105个中队,拥有飞机1312架。空军后备队现有精选预备役人员7.47万人,编为67个中队,飞机433架,分别为军事空运、特种作战以及战略和战术空中部队提供支援。

海军后备队共有15.53万人,其中精选预备役人员8.82万人,编有1个舰载机联队,25艘舰艇,34个支援、巡逻机联队和直升机中队,飞机204架。

陆战队后备队共有9.96万人,其中精选预备役人员4.1万人,编为1个陆战师、1个航空联队、1个勤务支援大队,装备飞机164架。

美军的预备役部队,具有较高的训练水平和战备程度,按照美国国防部的要求,地面部队能于3个月内到世界任何地方参战,空军飞行中队能在3天内参战,海军后备队能于1个月内参战。

(3)美军文职人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