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黄如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13:05:33

点击下载

作者:王朝柱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我心目中的黄如论

我心目中的黄如论试读:

序一 两个成功者灵魂的对视

王朝柱是我的老朋友,相知已久;黄如论是新朋友,同样相识恨晚。每当看到他们意气风发的样子,大师们的那几句格言就会从我的心底里跳出来:“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守护神。”——(古希腊)赫拉克利特“所谓活着的人,就是不断挑战的人,不断攀登命运峻峰的人。”——(法国)雨果“当我活着的时候,我要做命运的主宰,而不做它的奴隶。”——(美国)惠特曼

是的,黄如论和王朝柱都是自己生命的主宰,都是敢于挑战厄运并不断向新的人生高峰发起冲击的人。如果说,王朝柱的成功堪称当代中国文坛的奇迹的话,那么,黄如论的雄起则更是当代商界一个耀眼的奇迹,是改革开放使人的创造性得到解放的一个精彩证明。

王朝柱写黄如论,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味的事。作为传记文学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编剧中的头牌和常青树,王朝柱曾以“共产党元帅以下不写,国民党上将以下不写”而语京文坛,几十年来说到做到,今天他为什么要给一位归国华侨中的民营企业家作传呢?作为房地产业、酒店业和多业并举的巨擘和新的领军人物,黄如论一向埋头做事、低调宣传,多次拒绝采访,现在他为什么要找顶级作家王朝柱为自己作传呢?除了朋友之情和两个成功者的惺惺相惜,还有没有别的更重要的原因?这既是一个引人思索的悬疑,也是本书的一大看点。

解疑的答案就在书中。王朝柱的这本长篇报告《我心目中的黄如论》,以发展着的唯物史观为指导,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除了“引子”和“不是尾声”,用“农家子弟”、“我要赚钱”、“我要回国”、“进军北京”、“慈生我心”、“善行天下(一)”、“善行天下(二)”共七章,真实、精彩地描写和评述了黄如论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特立独行的性格魅力和与时俱进的人生追求。读完全书我惊讶地发现,王朝柱与黄如论虽职业不同又相差十岁,在出身和经历上、在性格和观念上、在思想方式和情感方式上却有着如此多的惊人相似、相通和共鸣之处:其一,两人都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家族史中都有着革命传统。其二,青少年时期都历经艰辛与磨难,在后来的奋斗中都能把磨难时的体验化作精神财富和前进动力。其三,都敢爱敢恨、敢拼敢闯,都激情满怀、脾气火爆,并把维护人格尊严视为第一要义。其四,都同情弱势群体,扶危济困、仗义疏财,成就越大善行越多。其五,都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熔儒、道、释为一炉,同时又贯通古今,放眼世界。其六,都有着强烈的创造欲和顽强的意志力,喜欢逆势而上、出奇制胜,都有霸气又每临大事有静气。其七,都崇拜英雄和历史伟人,都占据着本行业发展的历史制高点。其八,都喜欢毛泽东的性格和气派,都把毛泽东当做研究和借鉴的对象。王朝柱和黄如论相识八年,我想正是这近乎全方位的相通与共鸣,使得他们由相识相重到坦荡交流与碰撞,一直到后来双方都被对方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于是,黄如论从王朝柱那里找到了可遇而不可求的真正知音和倾诉对象,真诚地希望能在这位大作家的描述和评判中肯定自我也审视自我,而王朝柱则被黄如论身上的商界王者之气所打动,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用自己最擅长的传记文学创作拥抱也度量了这位异姓兄弟。

独特的创作动因,王朝柱与黄如论的朋友关系,从内容上给这本书带来了两个引人注目的特点。一,作者并不扮演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和评判者的角色,而是自始至终用自己的经历与作品主人公黄如论的经历相比照,坚持用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评价黄如论,使作者自我成了全书最坚硬的、不可或缺的存在。特别是写到第四章“进军北京”之后,在对黄如论跨越式发展的许多重要方面,比如开发北京世纪城、经营世纪金源大酒店和香山金源商旅酒店、接管并改造华侨大厦、建成和管理金源时代购物中心的描述中,作者自己都是以见证人的身份出场的。这些都有效地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令人读来感到很亲切。更有别于一般传记作品的是,在书中的有些重要段落,作者还以黄如论事业发展的建议者的身份进人情节,比如描写他劝黄如论转卖北京玉泉山东边那块土地,支持黄如论响应中央西部大开发号召进军重庆和云贵,建议黄如论在参加长沙“文化曼哈顿”土地竞拍时“要多长一个心眼”等等,更拉近了读者与黄如论的距离,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二,毛泽东的名字和影响出现的频率打破了非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记录。在书中我们看到,对毛泽东的共同兴趣是连接作者和传主的一座桥梁,黄如论最想听王朝柱讲毛泽东的真实故事,王朝柱最爱听黄如论是如何运用毛泽东的思想和方法去创业的。每当事业发展遇到难题、处于转折的关键时刻,黄如论首先想到的、与王朝柱谈得最多的,是如何向毛泽东思想请教,从毛泽东克服难关、应对转折的做法中汲取力量。毛泽东的人格和智慧的魅力成了作者和传主共同的精神支撑。在一个当代民企老板事业发达的每个关节点上,都能清楚地看到毛泽东影响的存在!奇怪吗?它是事实。书中描写黄如论按毛泽东初战必胜思想完成他承接的第一个工程,用毛泽东的军事化管理方法推动施工队伍的正规化,运用毛泽东式的调査研究作出到北京发展的决定,参照毛泽东办抗大的做法办培训班为公司培养适应现代管理要求的干部,凡此种种都凸显了事实本身的说服力和启示意义。当然,最精彩的还是描写黄如论运用毛泽东辩证分析法去预见未来,从菲律宾回福州、从福州进军北京、从北京走向全国的三次逆势而上接连实现世纪金源集团的三次跨越式发展。黄如论的巨大成功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毛泽东思想和人格的持久生命力,彰显出黄如论在继承基础上创新的非凡悟性。如此深刻地揭示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也是本书真正的现代性的一个证明。

传记之作,向无定例。从文体上讲,作者将本书定位于“长篇报告”、“长篇传记性质的报告文学”,书名又是《我心目中的黄如论》,是严肃而又恰当的。作为真正的报告,它的基本内容具有新闻报道一样的真实性,尤其是对黄如论重要经历包括他在重要历史关头所作的政治选择的描写、对世纪金源集团的种种业绩和向国家交纳税费的描写、对黄如论慈善捐助的项目和数量的描写等,都有第一手资料和坚实的数据作支撑,经得起与事实本身的严格对照。更难能可贵的是,一本长达三十多万字的写民企老板的传记既不渲染所谓“秘闻”,也不写什么风流逸事,着力凸现的全是黄如论的经商之道、政治选择和慈善行为。这种真正的历史美学品格使它从根本上与那些名为传记实则胡编乱捧、趣味低下的作品划清了界限,更不会惹上最近发生的艾丽西斯?德雷克的《美丽的堕落:20世纪70年代巴黎的时尚、天才与荣耀》被控侵犯隐私权和严重失实之类的官司。同时,既然是报告文学,它又必须发挥文学的优势,寻找艺术创造的空间。因此在保证其严格的真实性的前提下,作者在具体表现方法上又借鉴小说的笔法来进行心理分析,增强作品的故事性和典型性,运用影视剧蒙太奇、摇镜头的方法实现叙事的跳跃和自由流转,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如此等等。这种一体多样的写法既严肃、庄重,又摇曳多姿、引人人胜。

特别值得提出的,全书叙事运用得最多、最成功的写法是作者王朝柱和传主黄如论的直接对话。这种对话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是用对话带出了黄如论人生经历的主要内容,省去了那些容易落入流水账式的平淡叙述,二是用对话讲清了世纪金源集团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关节点,避免了对企业发展的一般过程性叙述;三是突出和强调了作者所要着重探讨的重点课题,防止了平均用力的毛病;四是在对话中可以直逼被提问者的心路历程,追求一种心理的深刻。黄如论和王朝柱都是真正的男子汉和充满霸气的强者,都有着不怕挑战、宁折不弯的性格,王朝柱不会因为是朋友在提问中就变得心软,黄如论也不会因为是兄弟在论辩中就收敛其锋芒。我们从书中看到,两人之间的许多对话,诸如关于怎样看待学历和人才的对话,关于黄如论如何淘得第一桶金和实现资本原始积累的对话,关于“龙柱”和五龙喷水的象征意味的对话,关于“靠山”的对话,关于谈判艺术的对话,关于经商与政治关系的对话,关于如何处理亲属在企业中犯规的对话,关于既要帮助乡亲脱贫又不做散财童子的对话,提问和论辩中都是直逼灵魂深处,碰得火星四溅。王朝柱在提问、审视黄如论,黄如论也在反问、审视王朝柱。这不是一般的问答,而是对一个人的灵魂的拷问,是两个强者的灵魂的相互审视和激情碰撞,读来令人感到心灵的震撼。人所共知,上述对话中的有些课题属当代我国的前沿性课题,从实践到理论、从底层到上层都有着不同主张甚至尖锐分歧,《我心目中的黄如论》的创作却迎难而上,硬是将实践和理论上的一大难点变成了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实在可喜可贺。

作为一本写当代民营企业家的传记,《我心目中的黄如论》还有一个重要贡献,就是通过对黄如论的描写和评述,为我们揭示出了一条真正能通向成功的经商之道。黄如论出身寒门又无靠山,为何能在不可胜数的民营企业家中脱颖而出?他的企业为什么能持续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什么经历那么多风浪他都能越做越强?他为什么能多次名列“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的榜首?书中写得很实在也很清楚:一,他坚持诚信为本,有舍有得。对顾客讲诚信,对员工也讲诚信,越是困难中就越讲诚信。二,他坚守生财有道,注重人格和道德的力量。从来不玩空手道、买空卖空,努力用人格操守去赢得客户和市场。三,他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他善于在调査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科学预测,大胆地出奇制胜。四,他能辩证地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开发和经营中以独出心裁的文化内涵增强竞争力。五,不忘报恩社会,坚守“慈生我心,善行天下”的信念,在企业做大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自己的人生境界,加大了造福社会的贡献。黄如论的这种经商之道,如王朝柱评述的那样,它既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吸收了当代世界经营管理与文明发展的新鲜经验,更是在他长期经商实践中形成和验证的。对比那些靠炒作而枫红一时的企业来说,对比那些信奉“市场经济无道德”、一心发大财却又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老板们来说,世纪金源集团的持续大发展和黄如论向国家交纳的上百亿税费、向社会捐建的一百多所学校和多项救灾扶贫助弱基金是一道真正靓丽的风景线,也是对当代商道争辩的有益启示。

一位哲人说得好:“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不等政治,经商不是从政,但又都不能脱离政治。对经济与政治、商道与政道的辩证关系的深度揭示,是《我心目中的黄如论》的又一大亮点。作为自己命运的主宰,王朝柱和黄如论都相信“将相本无种”、“英雄不论出处”,都关心现实政治,都越来越明白商业决策的制定、发展方向的选择离不开对整个政治大形势的分析和预测。书中写得很生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那场“风波”的影响,外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热猝然冷却,有些投资商甚至单方面撕毁合同、抽走资金,此时此景,正在菲律宾把国际贸易做得风生水起的黄如论为何要毅然回国投资创业呢?因为他在冷静分析之后坚定地相信共产党不会失败、改革开放政策不会变、风波过后中国大陆很快就会进人快速发展期。所以,从当时看他回国投资是逆势而上,从长远看则恰恰是在政治大格局上的一种顺势而行。世纪金源集团在福州的大发展证明了他的选择是聪明的。1997年邓小平逝世,亚洲金融风暴爆发,北京房地产业陷人萧条,然而就在这时,不顾周围的一片反对声,经营房地产为主的黄如论竟出人意料地进军北京!为什么?因为他在调査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中国政府完全有能力应对亚洲金融风暴,中共十五大精神一定能引导改革开放事业包括北京房地产业继续大步向前。政治和智慧之神又一次眷顾了黄如论,世纪金源集团在北京实现了又一次跨越式发展。王朝柱最欣赏黄如论的,就是他对政治大势的这种分析能力和投资方向的选择。也正因如此,进入本世纪后,在大批房地产商纷纷涌向北京和沿海城市时,王朝柱热情称赞黄如论响应中央政府西部大开发号召进军云贵和重庆,去实现他的产业集团发展的第三次跨越。同时,王朝柱又时时不忘经商与政治关系的另一面。熟读中国历史的他在与黄如论的激情对?话中曾多次分析吕不韦和胡雪岩兴衰的历史教训,指出他们成也政治败也政治,由于他们从懂政治到专靠政治押宝去赚钱和醉心于用金钱玩弄政治,背离了商道自身的游戏规则,到头来落得个血本无归,被政治吞没。黄如论同意王朝柱的说法,并表示要继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书中响亮地提出:“聪明的商人一定要懂政治,但不能玩政治!”这是作者对几千年中国商道及其经验的高度概括,也是他对当代经商者的一个忠告。“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水管里流出来的都是水。”鲁迅的话总是那么人木三分。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商道、文道、政道三者是一脉相通的,首先都是怎么做人、做一个什么人的问题。真正优秀的政治家、商人、文人,在人格上都应当是仰不愧天、俯不怍地的人。“在我头上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康德),这是我最后从《我心目中的黄如论》中读出的一种豪情美意,也想把它转赠给喜欢这本书的读者朋友们,以期共勉。李准2008年9月25日于北京

序二 两颗诚信的心的真挚交流——序王朝柱著《我心目中的黄如论》

我认识黄如论,是因为参加王朝柱编剧的长篇电视剧《延安颂》在香山“金源商旅中心酒店”召开的几次研讨会。听柱子哥说,之所以选择在景色秀美、建筑不凡的这家酒店开会,乃是因为酒店的老板黄如论盛情相邀,并乐于承担相关费用。我于是好奇地追问缘由,柱子哥答曰:“黄先生喜欢看我写的电视剧《开国领袖毛泽东》《长征》,他同我一样,出身农民家庭,对共产党、毛主席感情深,真正懂得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所以是真心实意地支持我们搞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果然,此后柱子哥被黄先生真诚地接进了这家酒店的338号套房,一住就是五载有余,在此一发而不可止地完成了《邓小平》《八路军》《冼星海》《周恩来在重庆》和《解放》等长篇电视剧文学剧本的创作。

当然,在这五年多里,柱子哥与黄如论这两颗诚信的心,发生了世间真挚的交流。交流的结果,便是水到渠成地孕育出这部独具风格的长篇交流体报告文学《我心目中的黄如论》。

这是典型的文人与商人的交流,是努力探寻一位成功巨商之心的当代大作家与用心体味一位传记文学大师之心的当代大企业家之间真挚坦诚的交流。惟其如此,一颗初通商道的文人之心与一颗深知人道的商人之心亲密无间的交流,就显得那么珍贵那么感人!

柱子哥是一位弃乐从文的作家。我曾尊称他为“作家中弹钢琴最棒的、音乐家中写传记文学最棒的”。他曾狂言自己是“共产党元帅以下不写,国民党上将以下不写(国民党最高军阶是上将)”。黄先生是当今一位喜欢舞文弄墨、成就显赫的企业老板。我曾尊称他是“我所结识的企业家中最通书法的、我所结识的书法家中最懂企业管理的”。《我心目中的黄如论》之问世,证明有一种强大的创作冲动力,令一向不食言的柱子哥破了自己昔日的狂言。这种创作冲动力,既源于这两位来自底层的农民的儿子相似的出身境遇,更源于他们或从文道或从商道而共同归于对人道即大道的不懈追求。这,正是两颗平凡而高尚的心相融相通的缘由,也正是读懂读通这部《我心目中的黄如论》的钥匙。

我一气读完《我心目中的黄如论》,感触良多,思绪万千。商道,文道,人道,大道这些概念令我反复品味咀嚼。说实话,教我真正领悟这些概念的丰富内涵的,是浮现在我眼前的柱子哥与黄先生这两位我所“熟识的陌生人”。两位尽管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和迥异的人生经历,但在做人的准则和对人道、大道的信仰上,确有惊人的相似。他们一人靠数十部优秀传记文学“著作立身”,一人靠遍及祖国大地的广厦万间“建筑立身”。“立身”而非“等身”。他们堪称我终生学习和效法的榜样。

是的,这是柱子哥为黄先生写的一部传记文学;但我又依稀感觉它同时也从一个方面不妨看做是柱子哥的一部自传文学。

权且充序。仲呈祥2008年9月29日

序三

早就听柱子说,他要写一本介绍黄如论先生的书。出于对柱子的了解,我坚信,他要写总有他的充分理由。不过,心中仍有一丝疑惑:一个以写政治风云人物、特别是革命领袖人物见长的作家,为什么突然要去写一位企业家?读了柱子最近寄来的书稿,疑云顿时消去。

乍一看,柱子和黄先生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是从写乐谱到爬格子的作家,一个是毕生都在盖楼房的建筑家;一个是人民军队的文职人员,一个是腰缠万贯的大老板。但从骨子里看,他们却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从相识、相知到互相支持、互相赞赏,绝不是偶然的。这还得从四十多年前的“文化大革命”说起。“文化大革命”中,柱子是个保守派。他不理解,为什么要打倒那么多的“走资派”和“反动权威”,为什么要如此无情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今天看来,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在当年的历史条件下,他却是很“不识时务”的。为此,挨了许多整,吃了许多亏,可以说,在“文革”中,他受了巨大的挫折与打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批斗,站板莞,坐飞机,游街等体罚全都经历了”。但他没有因此垂头丧气、悲观绝望。当他人到处冲冲杀杀的时候,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如饥似渴地读书、思考问题。他的读书量是惊人的,文学、哲学、历史各种书都看,特别是钻研近现代历史和中国革命史,简直到了“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地步。正史、野史、传闻、轶闻各种材料都是他的吞咽对象。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不少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理想被灭了,信仰失落了,从无限狂热走向无比颓丧,从无限崇拜走向怀疑一切。柱子不是这样。“四人帮”被粉碎之后,他和全国人民一起欢庆胜利,思考“左”的教训,虽然他是“文化大革命”的受害者,他却能抛开个人恩怨冷静地看历史。积读书之所得,他从大量实际材料中了解到中国革命胜利之来之不易以及毛泽东同志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西方敌对势力掀起反共反社会主义和非毛化潮流的时候,他写出了《开国领袖毛泽东》《长征》《延安颂》《周恩来在重庆》等气壮山河的作品,弘扬革命正气,公正评价历史,赢得了广大观众的欢呼,也引起黄如论先生的强烈共鸣。“文化大革命”爆发的时候,黄如论先生不满15岁。作为思想单纯的热血少年,他满怀热忱投身到这场风暴中去。他不仅在大风大浪中喝了几口水,而且重重地摔了几次跤。一次是两派群众组织打派仗,黄如论成为“对立面”的打击重点。于是怀揣全家积攒起来的20块钱,从闽东跑到闽西山区找他的堂姐,饱尝颠沛流离、东躲西藏之苦。又一次是打倒“四人帮”之后,全国开始涌动经商热潮,正当黄如论承包一项工程干得很红火的时候,原单位突然通知他回去参加学习班,反思和检查自己的“问题”。由于他“态度不好”,被原单位解聘,承包工程所应得的酬金,也因为他有“问题”而一笔勾销。这就使他不但丢了饭碗,还因为兴办工程借了一笔钱而负债累累。年轻人遇到如此大的挫折,很可能一蹶不振,黄如论却有一股不服输、不气馁的劲头,他咽下苦果,擦干眼泪,重新承包工程而东山再起。更难能可贵的是,社会对他如此不公,他却没有怨天尤人,包括对待整过他、占过他便宜的人,他都以德报怨。黄先生事业成功之后,慷慨解囊办了许多善事,其思想因子,在三十多年前就种下了。

人们常把有文化、有道德的企业家称为儒商,黄先生也曾被人这么称呼过。其实,他的主业不是搞商品交换而是搞物质生产。他一生不断地盖房子,从国内盖到国外,从福建盖到北京,又从北京盖到贵州、湖南、安徽、云南他不是靠倒卖地皮、倒卖房子致富,而是亲手画图纸,亲自组织施工队伍,亲自在工地上指挥盖房子,从设计、施工到安装、销售一条龙干下来。如果说,没有上过文科学校的王朝柱靠自学写起传记文学和历史剧,那么,只上过小学的黄如论也是靠自学搞起了建筑设计。黄先生一生最佩服两个人,一个是他的祖先,朱熹的弟子和女婿,南宋大儒黄幹,一个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和创始人,大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毛泽东。他认为毛泽东著作不仅能指导革命和战争,也能指导为人处世和办企业。他不仅用毛泽东所阐述的战略战术来驾驭市场竞争,也把毛泽东所追求的为人民服务精神融化在自己的血液里。一贫如洗的时候,他最企盼的是赚钱,一旦有钱之后,他想的就不仅是钱,更有如何造福乡里,报效祖国。他生活简朴,讨厌骄奢淫逸、声色犬马。他喜欢读书、练书法,经常思考富有哲理性的社会历史问题。正是这样,他具有一般生意人所难以具备的广阔胸怀和长远眼光。上个世纪90年代伊始,西方大国对我实行“制裁”,许多外国公司纷纷从我国撤资,黄先生却毅然从菲律宾回国,投资大陆大办实业。他捐款公益事业达20亿人民币,是名播海内外的慈善家。然而黄先生的报效祖国,并不只是体现在捐资办慈善事业上。他盖房子、做生意,在有利可图的前提下,必不可少的考虑之点是能否给老百姓带来实惠,他决不是专找房价最高、最能赚钱的地方盖房子。怎样既提高质量又压低房价,是他牵肠挂肚的问题。在北京完成金源饭店、金源购物中心等大型建筑后,他转到贵州、湖南、安徽、云南等地的二线城市盖房,就是考虑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建设做贡献。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在他胸中回荡,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也在他的心中燃烧。他是革命烈士的后代,可以说,他的血管里一直流淌着老红军的血液。

柱子说:“黄如论先生本身就是一本大书。”这是积多年观察的由衷之言。他和黄先生相识八年,从见面点头到彻夜长谈,可谓一对知交。起先并没有想到写书,互相了解多了,于是有了满腹感慨。感慨和感想积累多了,于是如骨顔在喉,不吐不快,就有了这本书。柱子写的是一条人生道路,一种为人操守,一个精神境界,它可以存在于这个行业的从业者身上,也可以存在于另外行业的从业者身上。难能可贵的不在于从事的是什么职业,腰包里有多少钱,而在于有没有这种操守,有没有这种精神境界。读者还可以留意一下,柱子过去描绘的人物,多是声名显赫的历史人物。这次他写的是近在身边的同时代人,过去他也是满怀激情来描绘自己的人物,但他靠大量翔实的史料说话,一切都蕴藏在人物的形象之中,作者决不特意站出来说话。这次不一样,他公开以自己的视角审视黄如论,不但写出他对黄如论的感觉和评价,而且详细叙述了他们的交往过程,大量引用二人之间的对话。严格地说,这本书不但展示了黄如论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也是王朝柱人生奥秘和为人之道的一次曝光。正是有了一个企业家和一个作家的心灵冲撞,书中的不少章节才更加熠熠生辉。我读黄如论,也读王朝柱。一个是我的同乡,一个是我的老同学。把他们俩放在一起读,是非常有味道的。郑伯农2008年10月于京东潘家园

序四

写人难,写亲人友人尤难。朝夕相处,知其心,通其情,反倒失却了写作时的激情与敏感,这也就是“仆人面前无伟人”的道理。仆人尚且如此,亲人友人尤然。

如今海内,企业家多如牛毛,海内海外的投资者更如过江之鲫涌聚华夏。继之,为富商企业家作传者也就挤破门坎。然而,尽管书出了不少,可堪卒读者却如凤毛鳞爪。何以如此?要么是作家对企业家总如隔岸观火,只见其财其势,不见其人其心;要么目的不纯,只想以文字换金钱,这就不免处处大话空话,字里行间都是肉麻的仰慕阿谀。这样的书不能不令作者悲哀,更不能不令传主悲哀,还是不出的好。

然而,在人类发展史上,企业家的功劳不可低估,他们的胸襟、智慧和商略更是常人难比的,如朝柱在书中每每提到的古来中国商圣吕不韦、范戴、胡雪岩,如今天响遍寰宇的美国巨贾比尔_盖茨,如实写出他们的奋斗与业绩、心性与追求,不能不说是人类智慧的一种宝贵积累,是世间万象中一幅幅惊涛骇浪的独特风景。可惜,或因企业家们的种种轻心和戒心,或因作家对商家传统性的心理错位与偏见,书写商家的传记珍品至今面世不多。

读《我心目中的黄如论》则不能不让人眼睛一亮。其最大的特点是彼此的心态和视角。他们一个是黄氏“世纪金源集团”董事局的主席,一个是著作等身、驰名海内外、专为“共产党元帅以上、国民党上将以上”政治人物立传的作家,两强相交,谁能服谁?!可他们不但相互敬服,且亲如兄弟,或清茶一杯,或陶然山川,都能手足砥砺、谈之忘了朝夕。先交友,后通心,再写书,谁也没了错位,谁也没了距离,视角不用调试,都是眼睛对眼睛的平视;心态不用调整,诚如两条清溪,你流向我,我流向你,写来自然真诚、清亮,高扬处,飞瀑流泉;低迥处,清流潺潺。我以为,这是作传,特别是给伟人、商家作传最难能可贵处。

朝柱思维敏捷,下笔如有神,写一部三四十集的电视剧两三个月即可告罄,可他要写如论先生已经说了三四年,为什么至今才完稿?这也就是我开篇提到的,已成莫逆兄弟,反倒不知如何下笔才好,朝柱写作最讲结构,为这庞大的“世纪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作传,结构不好自然难免凌乱,一般地按时序流转去写他又不甘,此心此苦他曾多次电话诉说。读过书稿,真不能不为他的结构叫好,它让我想起早年读过的《老残游记》,信马由缰,娓媽道来,看似不着技巧痕迹,实则处处用心别具,只不过前者写的是外在的景与景中的人,后者写的是人和人物的“景”。人物的景很大很长,就外物景说,从如论先生的远祖南宋学者黄幹到他福建山乡的农民祖父;从他走出的闽东山乡小路到菲律宾的马尼拉湾,到香港到福州到北京,之后再到上海到江西到重庆到云南到海南到广东到湖南到贵州到陕西到安徽到江苏这就是他驰骋纵横的“外宇宙”!他心中的景或称“内宇宙”就更其高远宏阔——从其先祖血脉传承的程朱理学到他青少年时代热衷的“文革”文化毛泽东哲学思想,再到其后研读的儒、释、道如此长远宽博的内“景”与外“景”,如此宏阔魅人的“内宇宙”与“外宇宙”,作者如何描绘展示、如何剖解探微?朝柱以他独有的政治智慧和善写大题材、大人物的架构能力,将如论先生的商海搏击重心放在纵横交叉的政治大势拐点上,纵的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史、商史、文明史;横的是近30年间的世界大势中国大事,如1989年的春夏风波、亚洲金融风暴、北京闹非典笔法却是或描绘或刻画或对谈或引发,这样,就将如论先生的心性、才情、学养、胸襟、商略、商道、业绩、抱负追根溯源至情至理地落于纸上、亮于世间。读着它,不能不为这传略式的丰博与醇厚而感动,更不能不为传主如论先生的人格才气、业绩贡献,特别是他的“慈生我心,善行天下”的情愫所折服。

这不是一部普通的企业家传略,而是一部教人如何立志、奋争、善行天下的人生大书。行文至此,想起昨晚刚读过的几句小诗,曰:落地生根的那一刻,一棵树苗,就立下了向天生长的目标,这个永生的承诺!因想到,这棵树苗的志向与传主如论先生何其相似!只不过,如论先生已不是树苗,他已经成了一棵“向天生长”的大树。李硕儒

引子

早在二十多年以前,我决定弃乐从文,改写史传文学。同时还口吐狂言:共产党元帅以下不写(含元帅),国民党上将以下不写(国民党最高军阶是上将)。一时在文坛传为笑谈。这些年来,自《李大钊》等长篇史传文学问世始,到日前出版、正在筹拍的大型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解放》止,共收获了几十部不同题材的作品。细心检点,我没有食言,大都是围绕着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等国共两党领袖人物进行写作的,且得到了大多数读者、观众的认可。遂又被文坛同仁戏称是写领袖人物的专业户。

时下,我为什么突然笔锋一转,要为“世纪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菲律宾爱国华侨黄如论先生写本书呢?这还要从我是如何认识黄如论先生讲起。

世纪之交的那个春天,我们家准备买房。我记得十分清楚,我和夫人就像是所有买房的知识分子那样,几乎跑遍了京城所有上市楼盘,盖因为一个贵字未果。一天下午,我们夫妻二人搭乘一位朋友的车去昆玉河西岸看房,发现世纪城周围的楼盘,大都在每平方米均价6000元至8000元,远远超出我们的期望,只好望楼兴叹。正当我们准备打道回府的时候,路旁墙上霍然写着世纪城三个大字映入眼帘。同行的友人停下车,建议我们去看看。我抬头一看墙内那拔地而起的一幢接着一幢的高楼,下意识地说道:“不看了,楼盘均价一平方米至少在6000元以上。”“看看嘛,反正也不要钱。”同行的朋友说道。

就这样,我们夫妻二人跟着同行的朋友勉强走进世纪城售楼处。一看售楼处中央的楼盘布局为之一亮,再一问价钱,起价只有4700多元,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当即决定买一套住房,并选定了户型。由于随身没有带钱,和售楼小姐约定:第二天晚上8点钟以前来售楼处交2万元预付款。

翌日晚上,我与妻子、女儿高高兴兴地携款来到世纪城售楼处二层收银处。令我惊诧的是,售楼小姐说会计下班回家了,请第二天再来交预付款。我当即无名怒火打心底生起,大声指责不讲信义,并作出决定:选定的房子不要了,一边指责售楼小姐一边带着家人就要下楼归去。

恰在这时,一位身材瘦高、至少在一米八o的半百男子快步走上二楼,拦住我的去路,操着一口听不大懂的福建方言向我问清了缘由,十分客气地说:“对不起,请您稍等片刻。”转身带着那位售楼小姐走进一间宽大的办公室,轻轻地关上了屋门。

顷许,售楼小姐走出,有些胆怯地说道:“我们老板说了,实在对不起,有三种解决办法供你们选择:第一,立即打电话,命令会计坐出租车回来,给你们补办交款手续;第二,你们有事可先回家,请留下住址,让会计赶到你们家补办交款手续,第三,如果原谅我们的失误,请明天这个时候再来,保证会计在此等候。”

我听后满腹怒气消了大半,说了一句:“杀人不过头点地,知错改了就好,我们明天晚上再来。”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黄如论先生,留给我的印象是:身材瘦高,面色有点黑,没有归侨大老板那种傲气和派头,说一口听不大懂的福建官话,但办事认真,讲诚信。

不久,我们交了房钱,拿到钥匙,全家兴高采烈地走进楼房大门,乘电梯步出二层,打开最东边那户属于自己的房门,查看每一个房间。当全家人又说又笑地来到主卧査看大凉台的时候全都怔住了,发现在两幢高楼之间建了一排两层高的商用房,不仅挡住了我们家的凉台清晨采光,而且商用房二层平台离我们家凉台的间距不远,很不安全。为此,我们全家来到售楼处,找到主管售楼的张女士说明原委,提出退房。

对此,张女士认为我们讲得有道理,同时也说明自己没有因建筑设计不合理给客户退房的权利,客气地说道:“请等一下!”转身走进黄如论先生的办公室。不一会儿,张女士走出,如实地讲了下边这段话:“我们老板讲了三条处理办法:第一,你们提的意见很对,我们一定尽快改建两幢楼间的商用房,加大与住户家凉台的距离,第二,如果你们还要这套住房,每平方米再减300元,第三,如果你们不喜欢这套住房,可以随意挑选其他户型。如果都不喜欢,我们立即退给你们房钱。但是,我们老板希望你们全家能高兴地住进我们建的楼房。”

我们听后感到很是温暖。经商量,全家一致决定每平方米少交300元,以4400多元一平方米的价钱买下了这套住房。

这是我第二次间接地和黄如论先生打交道,虽未见到他本人,但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那时起我就认为:替买方着想的黄如论先生一定会在京城获得成功。

事后想来,黄如论先生早已忘却——或根本就不记得这两件事情了。但在一个作家看来,这两件既偁然又巧合的事情却是一种缘由,以此为契机,再加上后来近似于鬼使神差,使我们两个人开始了近八年的交往……

那时,我写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开国领袖毛泽东》正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我也因此经常出镜。很快,生活在世纪城中的一些人就知道了我是《开国领袖毛泽东》的编剧。一天,时任黄如论先生秘书的林褚对我说:“王编剧,我很喜欢看您写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可否送给我一套光盘?”“可以。”我说。

不久,我把刚刚出版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文学剧本和光盘送给了林褚。出我意料的是,林褚又对我说:“王编剧,我们老板很敬仰毛主席,你可否也送给我们老板一册剧本和一套光盘?”

这时,国内外掀起的“非毛”思潮正在社会上兴风作浪,我作为《开国领袖毛泽东》的编剧,蓦地听说这位菲律宾华侨地产商黄如论先生敬仰毛主席大感意外。我凭借作家的敏感,猜想到这位黄如论先生敬仰毛主席一定有其原因,然而出于知识分子的所谓面子沉吟片时,我欣然答应。我清楚记得,当天就送给了黄如论先生一册《开国领袖毛泽东》文学剧本和一套光盘。

接着,我写的大型电视连续剧《长征》《延安颂》等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连续播出,我写的史传文学《周恩来在上海》《毛泽东与周恩来的长征》以及三卷六册《蒋介石和他的密友与政敌》等相继出版发行,我都把书和光盘送给了黄如论先生。在这期间,我们之间有过不多的单独交谈,因为我听不大懂他讲的福建官话,他也听不大懂我讲的河北省吴桥县家乡话,所以相互交谈起来十分困难,有时为了搞清楚对方讲话的内容,一句话要重复讲两遍甚至三遍。回想起来,由于我经常说自己是“耍猴的”,是“农民”,他也眯着那双智慧的眼睛笑着说:“我也曾是农民!”他这句极其普通的笑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不久,我因住在城里一家宾馆写作《延安颂》文学剧本病倒了,大夫说这家宾馆四周的环境脏乱,空气质量不好,不适宜在此长期写作。我病好之后,黄如论先生建的“香山金源商旅中心酒店”开业,我应邀出席酒店的开业典礼,并见到了黄如论先生。接着,为写电视剧《邓小平》,我悄然住进了“香山金源商旅中心酒店”,一住就是近五个年头。

这年春天,北京爆发了“非典”,黄如论先生为抗击“非典”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从这时起,黄如论先生经常来“香山金源商旅中心酒店”休息。晚上,他有时邀请我来到他住的那座三层别墅的北面,坐在木雕桌、凳旁边,凭借柔和的灯光,看着木制的拱形小桥,听着小溪的流水潺潺,品着上等的佳茗,两个不同类型的“农民”经常是畅谈不厌’几乎忘眠,不到子夜时分不收兵。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地听懂了他讲的福建官话,他也听懂了我说的河北吴桥家乡话,每次见面,我们二人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真可谓是无所不谈。然而仔细回想这长达近五年的交谈内容,我们二人似乎都有着很强的功利一或许是一种本能的各取所需:他作为地产界的老板,最感兴趣的是听我讲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还有所谓天下大势的走向。我作为一个职业作家,最想知道的是黄如论这个“农民”真正的身世和成功之路,以及他的文化积淀和非同常人的心路历程。有意思的是,我们这两个不同类型的“农民”虽然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但却有着一种默契:君子之交,相互无所求。

或许正是这种无所求的君子之交,越发促使我这个作家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想通过文学破解黄如论先生的一个又一个人生密码。为此,我曾随黄如论先生来到生养他的福建省连江县马鼻乡辰山村,当我看见他青少年时代住过的两间又矮又黑的木板房的时候,我禁不住地想起了俺们家那两间风雨飘摇的土房,当我看到辰山村前面那罗源湾中一望无际的海水,我又想到这就是黄如论先生成功之路的起点,当我参观了黄如论先生捐资创办的学校、医院之后,我懂得了他为什么会被评为全国十大慈善事业家;当我考察了黄如论先生在福州、北京、重庆、昆明、合肥、贵阳、长沙等地的房地产业之后,我真的明白了他提出的“我们造城”的真正内涵更为有意思的是,我心中的所谓黄如论先生的人生密码也相继不破而解了。与此同时,当我看清了黄如论先生走过的这条坎坷之路所留下的血汗之后,一个有着鲜活的灵魂和实在的血肉的形象渐渐在我心中形成。对一个作家来说,这就意味着应该提笔展纸进入创作了!

每一个有良知的作家都清楚,为朋友作传是最难的,为健在的商界朋友作传是更难的,何况我还曾经说过“国民党上将以下不写、共产党元帅以下不写”的狂言呢!一天,黄如论先生请我为他的皇皇大作《为人处世与企业管理》作序。我认真地拜读了全书,在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景中写下了这段文字:“这本文集是黄如论先生的思想文录。其系列文章记述了他几十年的经商心得一并升华为经商理念。同时,他通过经营管理案例的剖析,折射出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以及他独有的为人处世哲学。”当我写到“全书浸润着黄如论先生对传统文化的修炼与体会,尽现其创业拼搏的坚軔足迹。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有益于广大的金源人,而且对各行各业的开拓者都会有一定的启示性的作用”后,遂决定为黄如论先生写一本书。

在我看来,黄如论先生本身就是一本大书,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或有意吹捧。首先,他创办的“世纪金源集团”是一家综合性跨行业的国际集团,旗下拥有“房地产开发、星级大饭店、大型购物中心、金融资本运作、矿业开发、物业管理”六大支柱产业。其次,他目前在中国大陆已投资3000多亿元人民币,开发各类商品房6000万平方米,缴纳各项税费已达150亿元人民币,捐资公益事业20亿元人民币,获得国家各级政府授予的荣誉称号达300多项。换句话说,从哪个点切入都可以写成一本书。但是,我是一个少于和企业界打交道的作家,对黄如论先生创办的这六大支柱产业更是知之甚少,因此,我不可能以此为载体进入创作。

再者,黄如论先生的文论集《为人处世与企业管理》(上下两册)业已出版,通篇充满着为人处世的文化传统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实事求是地说,也可以写成一本专著。但是,我是一个和历史伟人对话的作家,与当代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无缘,这也决定我不可能以此为载体写书。

我思来想去,笔触的中心还是写人。具体地说,写黄如论先生这个人。在我看来,黄如论先生的身上还有比事业有成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他几十年来在商海沉浮中所追求的商道。尤其当我想到时下商海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就越发地坚定了我的这一想法。同时,我还坦言,我笔下的商道不仅是黄如论先生终生追求的理想,而且也是笔者着力颂扬的精神。直言之,书中所倡导的商道和精神,就带有作者很大的主观意愿了。

为此,我在动笔前曾对黄如论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为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等人写书的时候,从不征求他们家人的意见,也不允许他们的家人干涉我写什么和不写什么。我们虽然是朋友,但我还是把丑话说在前边,请您也不要过问我如何写您的为人和您的事业。”“你是大作家,有着独立的写作人格,我决不干涉你写什么——哪怕是批评我的内容。”“这本书是写我亲眼看到的、心中想过的黄如论先生的为人处世,决不涉及你们金源集团的商业秘密。因此,这本书的名字叫《我心目中的黄如论》。”

这本书的名字不仅决定了我写作的内容与视角,而且也为写作这本书提供了较为灵活的叙事载体。为了把这本书写得亲切、活泼一些,我有意打破传记写作那种单一的一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事手法,把各种不同叙事主体——作家与传主、友人与作家和传主等交融一起,就说是叙事与评说也通达并用。自然,全书要做到形散神不散。《我心目中的黄如论》这本书就是笔者心目中的黄如论先生,不是读者经常翻阅的论定传主功过是非的那种所谓的评传。请读者放心,这本《我心目中的黄如论》所引用的素材是真实的,既没有杜撰行文,也没有刻意吹捧。需要说明的是,全书的立场、观点是属于笔者的。尽管如此,我相信不同的读者都会从中感悟出属于自己的结论来的……黄如论先生与本书作者

第一章 农家子弟

黄如论先生祖屋一

我小时候最爱听西河大鼓,记住了很多经过民间艺人加工过的历史名人的轶闻轶事。或许是因为家境贫寒又想出人头地的缘故吧,艺人们讲过的两句话一直铭刻在我的心壁之上,一句是“将相本无种”,另一句是“英雄不论出处”。今天,我已经看见70岁的大门坎了,还念念不忘地把这两句话挂在嘴边。更为有意思的是,有的时候我还拿这两句话来说事——实际上是一种宣泄。

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大潮铺天盖地袭来,某些出身贫寒的人一夜之间成了时代的弄潮儿,对自己过去没有饭吃的历史三缄其口;有些掌权的大小“衙内”狐假虎威,不允许讲他老子也曾经是身无分文的农民;更有甚者,极少数从监狱放出来的新式权贵和有钱的大爷,是一定要尘封自己那段不光彩的历史。就说某些为了一己之私的文人骚客吧,也舞文弄墨为之推波助澜,刻意在这些人的头上制造各种光环。一句话,由新式大小权贵和各种大爷演化出来的所谓名人、伟人、有钱人昔日的贫穷出身——或不光彩的历史变成了最高的机密。残酷的现实向世人宣告:“将相本无种”、“英雄不论出处”这两句话似乎已经过时了!为此,每当我听到吹捧我是什么大作家或大剧作家的时候,我就会坦然地答说:“不敢当,不敢当!我是个农民,从小生在杂技之乡,是个耍猴的”!

由于我写作的对象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蒋介石等历史人物相继驾鹤西去,加之我所依据的写作素材,又主要是靠档案材料和部分权威性的回忆文字,所以,我既用不着亲自去查证这些历史人物的三代,也无须征得他们后人的同意,我只需要用唯物史观审视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功过,采用不同的文学载体把他们塑造成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因此,我从未和那些与生俱来的大小权贵、各种大爷打过交道。当文艺界的同仁问起我几十年创作经验的时候,我经常答说:“我赞成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说过的一句名言:我的成功在书斋里(大意)。”

前些年,正当北京世纪城的楼盘热销的时候,经常有些和我稔熟又想买房的友人问我:“听说你认识金源集团的老板黄如论先生?”“是的,也就是认识而已。”“你了解金源集团的老板黄如论先生吗?”“不了解,我只知道他是归国投资的菲律宾华侨,是位身价亿万的房地产商。”

朋友们听后就不好再提请我帮忙买房的事了。

不过,我说的这些全是老实话。

或许因为我写作的对象大都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影响的政治伟人,因而在商海中沉浮戏游的所谓金融巨子、房地产大鳄我是少有往来的。另外,我是一位军旅作家,至今拿着军队的俸禄,对所谓海外关系是很敏感的。再者,我自身还有着传统文人所尊崇的清高,加之深受“无商不奸,坑害百姓”的观念影响,我是不愿意和商人们打交道的。自然,这也是我在初识黄如论先生的时候,从未主动地与他进行过深入交谈的原因。

随着我们交往的增多,我本能地感到黄如论先生就是一本大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既没有归国华侨巨商的派头,也没有我国沿海地区某些企业家的奢侈。有时,他和我一道吃早餐,经常是一碟咸鱼,一碗白米粥,最多再加一个鸡蛋。我有时望着他吃得香甜可口的样子禁不住地自问:“这难道就是华侨巨商黄如论先生吗?”

俗语说得好,交往能增加友谊,神秘会产生好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与黄如论先生的交往渐渐多了起来,相互之间的友谊也越来越深。我作为一个职业作家,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想解开黄如论先生真实身世的好奇心。然而一想到他是来自菲律宾的华侨巨商,我这个自尊心很强的文人就又自我否决了。有时,我还暗自说:“随缘即福,看缘分吧!”不久,这种缘分终于到来了……

那是一个寒风劲吹的夜晚,我应邀来到他在香山居住的三层别墅。宽敞的客厅温暖如春,我与黄如论先生相对坐在舒适的沙发中品茗聊天。和往常一样,他问我答,中心还是关于毛泽东的。当我滔滔不绝地讲完毛泽东出身农家,只念过师范,当过小学教师,为了考察湖南农村的真实情况,他和同学们一道像个叫花子似的到处流浪。没想到黄如论先生十分感慨地插话道:“我也是个贫穷的农民,只念过小学,也当过小学教师。不同的是,我比毛主席流浪的地方要多得多。”

我听后一怔,忘记了黄如论先生是归国投资房地产的华侨巨商,本能地问道:“黄先生,你们祖上是移民菲律宾的华侨农民吧?”“不丨不是”“那你是在哪个国家念的小学?又是在哪个国家当过小学教师?”“中国!”“中国?”“对!具体地说,是在中国福建省连江县马鼻乡辰山村念的小学,在辰山村当过小学教师。”“你是哪一年去菲律宾的?”“1981年,我刚好30岁。”

世人皆知,福建省连江县是当代有名的偷渡之乡,经常被中外媒体曝光。当我听说黄如论先生是在1981年才去菲律宾的,遂大着胆子问道:“黄先生,你不会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偷渡去菲律宾的吧?”“不是!”他沉吟了片时,又十分严肃地说道,“我不赞成偷渡的提法。”

我一听黄如论先生说话的声音,遂有意结束了关于偷渡的话题,又回到了我们原来谈话的内容。

在以往的交谈中,我知道黄如论先生是在1991年自菲律宾回到福州投资创业的。换句话说,他去菲律宾才十年,就从一个贫穷的农民汉子摇身一变成了亿万富翁。就一般的创业规律而言,我猜想黄如论先生在菲律宾这十年的创业,和普通华侨在国外所走的创业之路是不大相同的。换言之,一定有着十分传奇的经历,也有着非同一般的故事。这对作家而言是求之不得的。恰在这时,我又想起当今的大小权贵和各种大爷不谈以往的现实,如果我把交谈的内容引到这个话题上来,又担心黄如论先生会不会变得有些尴尬或者很是不悦?我沉吟片时,大着胆子问道:“黄先生,我想问个不该问的话题,你愿意就回答,不愿意我们就谈其他的事情。”“可以,随便问。”黄如论先生干脆地答说。“你能讲一讲自己的家庭出身吗?”“可以!我生在一个很穷的农民家庭里,上学填表的时候是贫农。但这并不决定我永远受穷,没有发迹的时候!”黄如论先生十分自信地说罢又看了看我有些惊姥的表情,接着又说道,“你不也经常说自己是—个讨饭出身的农民嘛,如今不也变成了有名的作家?如果用你爱说的那两句话来解释,这就叫将相本无种,英雄不论出处!”

我听了黄如论先生讲过“将相本无种,英雄不论出处”这句话后,顿时感到我们之间的两颗心拉近了,用不着再说些什么客套话。接着,他不仅深沉地讲了生养自己的农民家庭,而且还讲了他们这支黄姓家族的渊源。

据黄如论为《正本清源,光辉历史》一书作的序中称:“追溯黄姓祖先,是黄帝直系第六世孙陆终之后,以国为姓,至今有五千年历史,东汉宰相黄香为江夏黄氏始祖,安邦定国,功勋卓著。黄姓鹤立于华夏巨姓望族之林,成为中国百家姓七大姓之一。入闽始祖黄膺出自于唐太宰黄迁之后,于唐末乾宁年间同兄敦公从河南固始随闽王王审人闽,缓秘书丞,此后在八闽大地生息繁衍。”讲到黄氏祖先何时迁到连江马鼻,黄如论亲口告诉我:南宋时代有一位大学问家任知安庆府叫黄榦,他是“朱熹的女婿。黄榦的儿子也很有本事,到元朝时因为蒙古人不用汉人,他就跑到连江来教书,两代人在连江山下隐名埋姓。到了明清的时候他的孩子又到了马鼻教书,后来又当了农民”。据黄姓宗谱记载,黄如论“是膺公三十八世、宾公三十六世、勉斋二十五世裔孙”。但是,到了黄如论的祖父的时候,黄姓后裔全都是马鼻乡辰山村缺衣少吃的农民了。

马鼻乡辰山村是一个风光秀美的村庄。在它的身后依托着蜿蜒起伏的层层山峦,就像是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保护着这方百姓的安全;漫山遍野的杉树整齐划一,傲岸向上,象征着永不屈服、永不折腰的马鼻人民昂首云天。在它的面前是通向大海的罗源湾,极目远眺,海天一色,一团又一团雾气缓缓滚动在平静的水面上;再看看那数不清的渔船上的点点白帆,再听听那群群海鸟的鸣唱,真是犹如人间的仙境一般。

但是,这美不胜收的人间仙境并非是世外桃源,由于缺少农民赖以生存的耕地,使得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为生存到处奔命。他们的生路大致有三:一是漂洋过海,到异国他乡寻找发财之地。所以,连江县在海外有很多华侨;二是到福州打工——主要是靠帮官家和有钱人修建房屋赚点钱,借以养家糊口。久而久之,马鼻就成了福州一带有名的建筑乏乡,三是留在祖宗之地,靠着下地种田或出海打鱼为生。1951年9月18日,黄如论先生就出生在马鼻乡辰山村一个靠种田为生的农民家庭里。

黄如论是黄家的长子长孙,生下来就受到两代人分外的疼爱。其中,年迈的爷爷则更是视长孙黄如论为掌上明珠,只要听见他在襁褓中那哇哇的哭声,就会抱在怀里一边轻轻地拍一边小声说:“不哭,不哭,听爷爷给你唱歌。”接着,爷爷就会用闽中方言轻声唱起民歌,希望儿时的黄如论快些在他的怀中人睡。等到黄如论能下地走路了,爷爷就和他一块戏耍,即便是下地种田或上山打柴,也舍不得把他放在家里,一定要背着他边干活边给他讲故事,希望自己的长孙能健康成长。兴许是爷爷在长孙身上倾注了太多的人生之爱,儿时黄如论的身体反倒比较虚弱,经常是小病不断。每当爷爷看见心爱的宝贝孙子生病,他就会急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四处拜求郎中诊治,有时还会到庙中求菩萨保佑。随着黄如论一天天长大,到“文革”初期,年幼的他跟着参加红军的伯父习武健身。值得一提的是,黄如论能打一手正宗的南拳,陪伴着他日后走南闯北,就是在儿时练就的童子功。事后追忆,黄如论先生不止一次地讲到他儿时的情况,而我这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没有感到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孩子。如果说与其他农村孩子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有一个年迈的爷爷非常疼爱他。用我们家乡的一句俗话来形容:“抱着,怕摔着;含在嘴里,又担心化了。”

多年之后,黄如论先生和我谈起他的童年,还非常动感情地说了如下这段话:“我们家非常非常的穷!家里虽然有很多劳动力,每天都辛勤地下地劳动,但生活仍然很困难。那时中国处在困难时期,人家都吃糠,爷爷还保证我每餐有一两的米,不是在锅里煮,而是装人小罐子用农家的余火慢慢熬。就是靠着每餐有一两米,爷爷把我抚养大了。”

时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悄然逝去,黄如论渐渐地长大了。令爷爷高兴的是,他身体虽然显得十分单薄,可是身材却比同龄的孩子高半个头。再加上他习武练拳,无论是身体条件还是灵性、悟性,都超过了村上的同龄人。俗话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待到黄如论长到五六岁的时候,他就能跟着爷爷下地种田当个小帮手了。每到罗源湾退潮的时候,他就会和小朋友一块来到罗源湾边,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海水浸润的泥地,提着破旧的竹篮子拣拾贝类和海菜,当然还有罗源湾的特产跳跳鱼,帮着全家改善一下生活。海水开始涨潮了,他又和小朋友走到岸上,学着唱戏人的样子操演兵马,自然这统兵大将军的角色非黄如论莫属。每到这时,小小的黄如论的内心就有着一种极大的满足感。

黄如论就要过七岁生日了,可是连最疼爱他的爷爷也顾不上为长孙做一碗长寿面。从1958年走过来的人都清楚,那时全国上下到处都在高歌《大跃进的歌声震山河》。就说小小的辰山村吧,也卷进了大跃进的热潮中。是年秋天,全国农村又敲锣打鼓地庆祝人民公社成立了!从小就喜欢看热闹的黄如论真是高兴极了,他忽而跟着爷爷上山伐树,然后再把合抱粗的大树拉回村子里大炼钢铁;他忽而跟在学生队伍的后边,看着学校的老师拿着排笔在墙上写着大标语。但是,每当他看到村里的小朋友背着书包去学校念书——或在老师的指挥下唱着《社会主义好》上街宣传大跃进的时候,心里真是羡慕极了!一天晚上,他来到爷爷的屋里,鼓足了勇气说道:“爷爷!我想上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