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战略与上海科普事业发展新思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15:46:59

点击下载

作者:曹宏明,李健民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战略与上海科普事业发展新思考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战略与上海科普事业发展新思考试读: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我国科普事业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

新形势下,上海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如何把握科普发展大趋势,如何构建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科创中心”)相适应的科普工作新格局,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近年来,上海科普工作蓬勃发展,成绩显著,公民科学素质持续领先全国。“十三五”时期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决定性时期,是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的关键时期,也是科普工作构筑与科技创新中心相适应的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上海市科普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推进科普工作“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品牌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技文化需求,这为上海科普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书是我们近年来科普战略研究成果的集成,聚焦上海科普工作的创新发展,诠释了“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品牌化”的本质、内容和途径,体现了战略引领和工作导向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原则。在内容结构上,本书共包括6篇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关联的研究报告,其中,《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战略与上海科普事业发展新思考》聚焦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需求,全面阐释了未来上海科普事业实现“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基本路径。《上海培育发展科普社会组织思路研究》聚焦上海科普的社会化发展,界定了科普社会组织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特点,梳理了上海科普社会组织发展现状及面临的瓶颈问题,提出了进一步促进上海科普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思路。《上海培育和发展科普产业战略研究》聚焦上海科普的市场化发展,提出了上海培育和发展科普产业的总体思路、重点领域及对策建议。《上海科技节发展战略思路研究》聚焦上海科普的国际化和品牌化发展,在对上海科技节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将其培育成为与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国际化重大科技品牌活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及建议。《上海推进科普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少年爱迪生〉为例》聚焦上海科普的品牌化发展,界定了科普品牌的基本内涵,归纳总结了推进科普品牌建设的基本模式,并以《少年爱迪生》为例,系统分析了其品牌特点、创建经验和未来发展取向。《国内外科普发展态势研究》聚集美、日、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北京、广东、江苏、浙江等直辖市和省份,跟踪分析了国(海)内外科普工作的新理念、实践探索及成功经验,结合上海科普工作实际,研究提出了国(海)内外经验对上海科普发展的启示意义。

本书可供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群团组织以及社会公众和科普工作者参考借鉴。由于编写时间较短,难免存在缺陷,敬请读者谅解。

在编著过程中,我们得到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科学学研究会、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上海科技馆、上海科学院、上海电视台、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上海科技会展公司等单位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参考和吸取了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第一部分主题报告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战略与上海科普事业发展新思考

随着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和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前沿方向开始由跟跑进入并跑、领跑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同时,科普工作也发生着深刻变化,科普内容更新的加速化、科普传播手段的创新与现代化、科普传播对象的高层次化和广泛化等。站在新时代的高度谋划上海科普工作的发展,提出适应国内外科普发展新趋势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科创中心”)的发展思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上海科普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近年来,世界科普发展呈现新趋势,国家和上海科技创新有了新发展,上海科普工作要把握形势大局,审时度势,谋划新战略,构建新格局,满足新需求,实现新突破。

1.世界科普发展的新趋势

首先要将上海的科普放到世界科普大格局中来分析思考,才能深刻认识科普工作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第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极大地丰富了科普的内容和手段。当前,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前所未有,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技术和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新科技革命初现端倪,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日益显现,全球进入了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新的技术突破和技术应用,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科学普及和科技传播的内容,另一方面也为科学普及和科技传播提供了新的手段、载体和方式。同时,学科交叉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多学科、跨学科和新兴学科不断涌现,高新科技、尖端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全球气候变化、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不仅涉及自然科学的认知和技术支撑,也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和教育等人文社会科学,因此,科普内容的整体开发和系统化普及已成为现代科普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国际科普发展呈现新特点,为科普工作提供了新方向。科普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从当今发达国家科普发展的历程来看,科普经历了公众接受科学、公众理解科学、公众参与科学三个具有明显特征的阶段。世界科普发展的历程表明,科普发展需要实现“两个转变”,即科普工作者与公众从被动到互动的转变,公众对科技知识从应知到应会的转变。实现“两个转变”的关键是进一步加强科普能力建设。目前,科普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科普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显著提高,科普发展正从“传统科普”不断走向“现代科普”阶段,科普工作机制,正从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逐步转向提倡非政府组织乃至企业等积极参与的“大科普”模式。归纳起来,国际科普发展有九方面的趋势:

一是科学普及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科学普及被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科学普及事业的投入。二是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的融合渐成趋势,推动了科技创新资源的科普化利用。三是科学普及人才专业化、职业化程度逐步提高,科学普及学校教育兴起,职业化科学普及队伍崛起。四是社会化科普组织日趋活跃,政府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组织投身科学普及事业,非政府组织和科技企业积极介入和参与科学普及项目。五是科学普及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趋势明显,科普出版业、科普旅游业、科普游戏业、科普影视业等产业发展迅速。六是互联网科普呈现全面勃兴之势,科普网站迅猛发展,作用凸显;依托网络系统,实现线上线下科普资源共享;互联网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应用不断深化。七是科学传播成为公众参与科技决策和科研活动的重要渠道,包括欧盟的“科普绿皮书”、丹麦的“共识会议”、美国的“全民科学活动”等。八是举办重大科普活动成为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活动主题注重体现自身的特色,活动形式注重公众与科学家的互动对话,活动内容注重科技与艺术、人文要素的有机融合。九是科学传播国际化深入发展,全球性的科学传播会议、活动和项目增多,各国对科学传播的国际交流普遍重视,相关专业组织的国际合作方兴未艾。

第三,世界现代传媒快速发展,对科学普及既是挑战更是机遇。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现代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获取、传播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即时、互动、体验、休闲等方式,已成为当代人们参与科普教育的显著特点。传统的、单一的传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的科普需求,这就使得科普工作不断创新传播手段,开发出更多更有效的、为公众喜闻乐见的科普载体和传播形式,拓展传播渠道。

世界科普发展的上述三个显著特点,是上海推动科普工作发展的国际背景,也为上海科普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方向。

2.国家和上海创新发展的新形势

当前科普工作面临着国家科技创新重大发展的新形势。2006年以来,党中央先后提出科技创新的三大战略和目标:2006年1月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6月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这些战略和目标把科技创新摆到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新的历史时期,即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期。这一形势要求科普工作承担新的历史使命,科普工作的战略地位得到空前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学普及作为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社会基础性工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当前,上海正按照党中央要求,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这一国家战略更对上海科普工作提出了新要求。(1)要求科普确立新地位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是创新发展的两翼。上海建设科创中心,需要科技创新和科普工作两翼齐飞。如果说科技创新是科创中心建设的主体工程,那么科普工作就是科创中心建设的基础工程。这一新地位显示,没有科普工作做有效支撑,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最大限度释放全民的创新活力,科创中心这座大厦就缺乏牢固的地基。

必须看到,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必然要求具有科技创新的先进理念和全民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这是成为科创中心的主要内涵指标和本质特征之一,也是社会基础工程的核心内容,而它恰恰是需要通过科普工作来实现的。(2)要求科普满足新需求

上海建设科创中心要求科普工作能满足强烈的新需求,要求科普工作渗透到科技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和人文领域。

一是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和特征。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广泛渗透,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集群式技术革命。科普工作需要围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当代重点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工作,提高公众对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认知水平和参与度。

二是满足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当前,上海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产业格局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这要求科普内容要有新拓展,以适应产业格局的新变化。另外,以概念、信息、网络、体验等为代表的科普内容生产方式异军突起,跳出了物质生产方式的束缚,开创了新的自由空间,由此呼唤以科普内容生产为核心的科普产业的发展。

三是满足以科学化水平协调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协调发展是科创中心建设的环境支撑。社会是一个机体,社会活动是个十分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种人群参与其中,它的目标是提高科学化水平,达到社会协调发展。建立社会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包括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创新、方式创新、制度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政府官员到广大民众的社会管理观念的转变和科学管理能力的提升,这就有赖于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目标的社会科学普及做支撑。

四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人的全面发展对科创中心建设至关重要。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能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知识、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逐步成为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科学素质已经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要素。提升各种人群包括健康体质、科学精神、科学知识、技术能力和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在内的人的素质,是科普工作面临的根本任务。(3)要求科普构建新格局

建立科普工作新格局是适应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新形势的必然要求。新格局包括以下五方面内涵:

一是确立以人的需求为本的科普理念。要提高人们对科学的需求,提高科学生活能力、科学劳动能力、参与公共事务能力、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能力。

二是科普向公众理解科学和公众参与科学融合阶段发展。公众接受科学阶段、公众理解科学阶段和公众参与科学阶段是互相联系的科普发展的三个阶段。公众参与科学是公众理解科学的扩展和继续,是当代科学普及的新形态。上海正向这一阶段发展。

三是以丰富和整合科普资源为核心,全面提升科普能力。全面提升科普能力,是科普发展重点,是具有全局性、关键性的战略选择。科普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是丰富和整合科普资源的能力。在建设科创中心的框架下,要求加强科普能力建设,通过社会化、规模化、信息化,提高配置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科普资源的效率。

四是形成“四科”与“三创”融合的科普主要内容。“四科”,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三创”,即创意、创新和创业。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四科并举”一直体现在传统的科学普及工作中,它体现了科普工作的现实要求,必须坚持。但从当前需求来看,更要把“四科”融入“三创”中,即以“四科”激发创意,以“四科”推动创新,以“四科”服务创业。

五是传播对象坚持职前、职中和职后三类人群全覆盖。要由目前科普工作主要对象以职业前、职业后人群为主,向以职业前、职业中和职业后人群并重的方向转变。(4)要求科普体现新作为

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更要求上海科普有新作为,科普工作总体水平继续保持国家第一梯队,公民科学素质继续领先全国。科普工作要在四个方面有新作为:一是科普工作与科技创新作为科技事业“一体两翼”,要形成强大双引擎,驱动创新发展,共同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提供动力支撑。二是科学普及面向社会公众,提高人的科学素质,促进公众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提供公民素质支撑。三是科学普及对创新创业人才持续开展能力提升培训和科学实践,推动形成优秀科技人才和科技企业家队伍,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提供人才资源支撑。四是科学普及促进以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为核心的创新文化的发展,向社会张扬科学理性,培育科学思维、创新方法与行为方式,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战略中上海科普发展的战略思路

针对国际国内科普发展形势以及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要求,遵循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原则,将科普“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品牌化”作为上海未来科普发展的战略取向和总体思路。

1.着力推进社会化,增强科普工作合力

推进科普社会化,就是要确立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的理念,营造全社会参与科普的浓厚氛围,加强部门协同、跨级联动、跨界融合,增强工作合力,健全“科普活动广泛参与、科普资源多元投入、科普主体形式多样、公众参与渠道通畅”的社会化机制。

在推进上海科普的社会化方面,要着眼未来发展,综合运用财税等政策手段,加强引导、动员社会力量,逐步培育、丰富科普的社会细胞和社会元素,实现科普工作机制由行政化向社会化转变。

推进科普社会化的四个抓手:

一要健全政府引导、全社会参与科普的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区两级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的协调功能,健全科普工作的市区联动机制,促进科技、教育、宣传、文化、财政等党政部门和社会团体、大众传媒之间的协同与合作。整合全社会科普资源,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科普,积极发展各类社会科普机构,充分发挥科技团体在科普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科普社会化。

二要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社会动员,通过示范引导、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进一步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鼓励和支持境内外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投资科普事业,鼓励以机构和个人命名设立科普基金和奖项。对捐赠财产用于科普事业或投资建设科普场馆、设施的,给予税收优惠。推动企业成为多元化社会投入的主体,要引导和鼓励企业结合产品宣传开展科普,积极开辟重大科普主题活动引导企业筹资赞助的渠道;充分发挥各类科技、科普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

三要积极培育形式多样的社会化科普主体。社会化科普主体是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要通过制定和实施科普计划,积极培育形式多样的社会化科普主体,包括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科协等社会团体、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科普事业单位(科技博物馆等)、大众科学传媒、科普中介机构、科普基金会等。

四要拓展公众参与科学的平台。建立公众参与科技的平台和“科学与公众对话”机制,打通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科技政策制定、科技规划编制、科技战略研究等重大问题讨论的通道,提高公众对政府的科技理念和科技工作的知晓度,鼓励公众参与科技公共政策决策;制定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科技政策、科技规划、科技战略等重大问题讨论的规章制度。凡是涉及重大争议的科学政策,在做出决定之前,要让社会公众了解科学发展对社会、环境和公众生活带来的影响,让社会公众或公众代表对争议性的科学议题进行公共讨论,使公众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形成公众主动关心和参与科技发展的科普新局面。

2.加快推进市场化,激发科普发展活力

加快推进科普的市场化,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科普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着力激发科普需求,培育科普市场,发展科普产业,进一步增强科普工作活力。对上海而言,推进科普工作的市场化发展,就是要推动科普的公益性与市场化的协同发展,充分利用市场化方式集聚和整合社会资源参与科普事业。大力发展科普产业,使科普产业成为上海都市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市场运作,涌现出一批能在国内外产生影响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科普内容产品和科普服务产品。

加快推进市场化的三个抓手:

第一,繁荣科普内容产品和科普服务产品生产。加快发展科普内容产品和服务产品,要重点推进,形成规模。科普内容产品,包括科普游戏、科普玩具、动漫、影视制作、科普多媒体、科普书籍创作出版、科普展教品设计和制作、科普节目策划和制作等;科普服务产品,包括科普旅游、科普休闲中心、科普艺术表演、科普相关的代理和广告、科普展示、会展服务、科普平台开发及科普服务产品相关的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维护等,逐步使上海成为我国科普内容创作和出版中心、科普动漫影视中心、科普电子游戏产品中心、科普多媒体制作中心、科普展示中心,使科普产品成为上海科普发展的资源库。

第二,培育市场化的科普服务机构。主要包括:支持和发展科普企业,尤其要支持科普产品的龙头企业发展;建立科普产业聚集区和科普产业集群,建立科普产品研发中心;加强科普产业的市场开发和培育,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产品转化;加强科普产业的引导,建立科普企业专业孵化器和科普产业孵化服务体系,建立科普产业示范基地(园区),举办科普产品博览会和交易会,整合和利用国际化科普资源。

第三,搭建科普产业发展的服务平台。一是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推动产业相关资源的流动与共享,提升科普企业资源开发能力,提高科普资源利用效率;二是科普产品标准化与认证平台,制定具体产品标准,开展科普产品认证,建立市场准入机制;三是科普产业国际合作平台,与国外一流科普产品研发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与交流。

3.着力推进品牌化,增强科普工作实力

品牌活动和项目是科普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的核心所在。要围绕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工程等,集聚政府优势资源,在科普基础设施、科普活动、科技教育和科学传播等方面,培育形成一批品牌项目和精品内容,彰显科普的社会影响力。

推进科普品牌化的三个抓手:

第一,要深入推进科普场馆的“一馆一品一课”建设,提升其内涵及服务能力。要全面提升上海科普教育基地的能级,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指导,选择已有基础和一定影响力的科普教育基地,采取包括加大投入、政策倾斜、规划布局、设备更新等措施,使之成为科普教育基地的品牌,扩大其辐射效应。特别要注重上海光源、大型射电望远镜、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等国家科技大工程的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把它们打造成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引导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场馆注重内在建设,向提升内涵方向发展,包括内容的新颖性、形式的多样性、展示的互动性、教育的启发性、参与的广泛性等。在此基础上要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突显专业、浓缩精华的集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科技博物馆,成为科普设施的品牌。要维护和加强上海科技馆品牌建设,打造龙头场馆,使上海科技馆成为国内领先的、具有世界水平的现代化综合性科技博物馆。

第二,要培育打造具有较好品牌美誉度的科普活动。近年来,全市各类科普活动百花齐放,市和区两级,学校、场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传媒等单位开展大大小小活动,互相连接,声势浩大。其中有一些活动项目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了众多公众参加,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比如:上海科技节、上海科普大讲坛、上海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明日科技之星、科普讲解大赛、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上海国际科技文艺会演、社区创新屋创意制作大赛等,已经有条件或已经成为科普活动知名品牌。要维护和发展这些活动项目,对这些项目从内容、形式、手段上进行包装设计,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和参与度。在打造科普活动项目精品上,要立足创新,坚持视野有高度、立意有深度、推进有力度的指导思想,在科普活动方面有新的突破,逐步形成从亮点到品牌的转变。

第三,要加快培育科普精品力作。目前上海已经有一些科普项目组织国际参与,如上海科技节、上海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上海国际科技文艺会演等,但这与形成科普国际化的格局要求还有较大距离。科普国际化要由面向国际的科普品牌来支撑,要努力打造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普项目,包括举办系列国际科普论坛沙龙、科普专题合作项目、国际科普产品展示会、国际创客交流平台等。

4.深入推进国际化,提升科普工作影响力

科普国际化,就是一个国家和地区面向其他国家、地区,通过国际间或地区间的科普合作与交流、优质科普资源共享、人员互访等形式,开展跨国界、跨地区、跨领域的科普活动,以实现科普资源的有效共享与配置,最终提升该国或地区科普工作的国际影响力。一般而言,科普工作的国际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公民创意涌动,全民科学素质在全球进入第一方阵;二是品牌持续涌现,重大科普活动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三是项目理念领先,成为举办国际性科普活动的策源地;四是科普设施先进,拥有一批现代化科普场馆;五是科普传播手段先进,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高。

对上海而言,推动科普国际化,就是要建立起科普工作与建设科创中心同步发展的格局,使上海的科普具有国际影响力,推进科普工作国际化的四个抓手是:

第一,提升集聚利用国外科普资源能力。在注重上海科普要素集聚提升的同时,积极向外拓展,推动上海科普资源在国内外流动,集聚国际优质资源,主动与国际接轨,建立与发达国家的科普交流平台,科普项目和活动要不断增加国际化元素,全方位开发适合国际交流的各类项目,促进科普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使上海科普工作融入世界,提高科普工作的国际化水平。

第二,推动科普“走出去”。推动本市科普场馆加入国际科技场馆联盟,筹划成立城市科技节国际联盟等国际科普组织;鼓励上海科普组织赴境外开展科普活动、展览、展示,引导科普工作者赴境外进修、讲学或开展科普学术交流活动;深化与港澳台科普工作交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普合作,共同开展各种主题的国际科普交流活动和高层次科普论坛,提升上海科普工作的国际影响力。

第三,加强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互学互鉴。跟踪和借鉴世界发达国家推进科普工作的先进理念、布局、组织、运行、管理、政策、策略等一系列的经验,尤其是把科普纳入政府的战略目标、加大对科普的多元化投入、强化科普队伍的职业化、建立先进的科学传播体系、科普场馆的现代化建设、实施中小学科技教育改革、政府和科学家与公众对话、推进科普旅游产业和科普文化产业等方面的经验。结合上海的实际,为我所学、为我所用,做大做强科普工作。

第四,加强世界科普发展的态势及趋势研究。当今世界科普发展迅速,要使上海的科普处于世界前列,就要不断研究和把握世界科普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要研究科普与国家发展战略的适应性、国民科学素质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统一性、科普的文化内涵对科技发展的制约性、科普工作与科技创新的协同性、信息技术发展与科普发展的相关性、科普工作面向世界的开放性等。三、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战略中上海科普发展的保障机制

1.加强系统管理

面向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在更高的层次上对科普工作进行战略规划和宏观布局,要把科普工作纳入科创中心建设布局,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市、区两级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的工作职能,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协调科技、教育、宣传、文化、财政等党政部门和群众团体、大众传媒之间的协同与合作。在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框架下进一步强化政府机关、科技团体、工青妇组织、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科普事业单位、大众科学传媒、科普中介机构等在科普工作中的责任。

在市层面建立科普建设重大项目,示范和引导全市科普工作。建议在公共财政科技投入和政府重大科技和工程攻关项目经费中,要规定一定比例用于科普。建立科研项目包含科普经费的制度,提倡并促进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开展相关的科普工作,推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比翼齐飞。

2.实施互联网+运行机制

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总体布局。要从国际国内信息化大势出发,总体布局上海科普信息化建设。从纵向看,明确本市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板块内容,包括微博、微信、网站、科普云等;从横向看,要分解各行业、各部门、各地区科普信息化的具体任务和目标。通过纵横两条线,构建最具传播活力的科普信息化立体格局。

在具体措施上,加强科普信息互联网、移动通信终端、传统媒体终端和新媒体终端科学传播工程建设。在全市建立和完善科普微信、科普信息网络、科普云等传播平台,实现科普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从一屏到多屏、从平面媒体到立体媒体的转变。通过科普信息化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的科普信息化管理体系。

要拓宽科普信息传播渠道。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科普传播形式,搭建互联网+科普多元传播平台;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实现科普的跨媒体、跨终端传播;打造“上海科普云”一站式服务平台,推动科普资源信息集成和服务共享;建立移动端科普传播平台,强化移动端科普信息推送,提升科普传播精准服务水平。

发展网络科普。各区设立科普服务驿站,利用信息化、现代化手段,提供科普内容。针对不同人群的各类科普需求,定向、精准地将科普信息送达目标人群,实现全市社区科普资源共享。

3.建设专业科普人才队伍

要建设一支高端的科学传播专家队伍。在广大的科普志愿者队伍中,要努力建设一支由院士和各领域专家学者组成的高端的科学传播专家队伍。这支队伍的重点任务是,通过各类科普平台和媒体载体,在重大科技战略决策、重大科技成果宣传展示方面,在经济、社会和科创中心建设中涉及的重要科学问题诠释方面,在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生活安全等突发事件应对方面,在扭转社会上出现的重大的非科学倾向方面,及时向广大市民进行权威性的诠释和宣传,传播科学正能量,提高广大公民对重大科学问题的认知和判断能力。

要重视培养科普信息化专门人才。依托有条件的科技社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普场馆、传媒机构,强化科普信息化专门人才培训。要扶持和建设科普信息化实践基地,通过实践训练培养一批科普信息化设计、开发,以及网络传媒、科普信息化产业经营等方面的人才。

要重点培养一批高水平、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场馆专门人才,以及科普创作与设计、科普研究与产品开发、科普传媒、科普产业经营、科普活动组织策划、科普项目策划实施等方面的高端科普人才。在上海高校中设立科学传播学专业,重点培养科学传播、科普创作、科普管理、科普理论研究等人才。加强对科技新闻工作者的培训。

4.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继续加大政府的科普投入,确保政府对发展公益性科普事业的主导作用。

研究制定有关促进大众传媒科普的政策法规,如关于科普类图书、报刊、网站的认定办法及优惠政策,关于电视台、广播电台、综合类报纸科普类节目、栏目及作品所占比例的规定等。

进一步研究完善有关科普场馆的政策法规,如科普场馆和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标准、认定办法、优惠政策等。

进一步完善在中小学等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政策法规,如科学教师资格认定和岗位聘任制度、学校科技教育评估监测制度、科技教育课程资源评审推荐制度等。

加强科普机构、科普项目、科普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制度的建设,出台有关科普事业监督评估的政策法规,如关于科普机构及其活动效果的监督、评估办法等。参考文献

[1]李群,许佳军.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报告(2014公民科学素质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王志俊,李健民.以能力为导向的城市科普事业与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研究[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张勇.科技博物馆科学传播模式研究[C].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

[4]陈晓洪.科技博物馆组织文化探讨[J].广东科技,2013.6:3-4.

[5]国家科技部、中宣部等.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R].国科发政字〔2007〕32号,2007.

[6]课题组.上海科普场馆运行机制研究[R].上海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2008.

[7]李健民等.上海科普场馆与“二期课改”互动方案的研究报告[R].上海市科技发展研究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2005-2006.

[8]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中长期科普发展战略研究[R].2006.

[9]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科普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R].2011.第二部分专题报告上海培育发展科普社会组织思路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而对科普事业的新定位,也是对科普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上海“十三五”科普事业发展规划中把科普社会化作为新的发展重点。本课题在对上海科普社会组织现状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对上海加快科普社会组织发展提出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一、科普社会组织的内涵特征及重要性分析(一)科普社会组织的基本内涵

从一般意义而言,科普是指利用各种信息传媒媒体及手段,以社会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介绍和传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从本质上看,科普属于社会公益事业。

在社会现代化发展中,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社会公众中普及科学知识已是当务之急,因而,科普成为现代社会中重要的社会教育活动。作为社会教育活动的科普,其基本特点是社会性、群众性和持续性,这就必然要求科普工作充分运用社会化、群众化和经常化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媒体,广泛渗透到各种社会活动之中。因此,科普社会化应该是科普工作的“常态”。

科普社会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由社会组织承担科普工作的主要职责,大量的社会组织为社会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和开展科普活动,在科普工作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换言之,社会组织在科普工作中居于主体地位并发挥主体作用是衡量科普社会化的重要标准之一。本课题把主要从事科普的社会组织称为科普社会组织。目前国内学术界及实际工作部门对于科普社会组织尚无相应的概念界定,因此,首先需要依据理论渊源和现实状况对科普社会组织做出合理的界定。

在社会学语境下,社会组织(social organization)是指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规范并围绕一定的目标聚合而成的社会群体。在社会学研究中,社会组织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视角下的社会组织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是社会公众为了特定目的而组建的具有较大稳定性的合作形式;狭义视角下的社会组织则是指在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发挥服务、沟通、协调和监督等作用的非政府、非营利组织。

社会组织具有如下的一般特征:第一,民间性。社会组织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民间自主发起,通过为社会提供特定的社会服务获得生存和发展空间。民间性是相对于公共权力部门而言的,强调社会组织不是政府部门,这被看成是社会组织存在的法理基础。第二,公益性。社会组织以社会公益事业、慈善事业和社会服务事业为主要宗旨,通过发展公益事业推动实现公共利益。公益性同时意味着社会组织所从事的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第三,自律性。社会组织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按照自身宗旨要求建立内部治理机制,以内生的动力自我管理、自行运作、自律约束和自谋发展。第四,特色性。社会组织主要从事的是社会服务,因而服务是其职能特性。社会组织得以发展的原因正是现代社会要求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服务,并要求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有各自明显的特色。

根据上述对社会组织的概念界定和特征分析,本课题认为,科普社会组织属于狭义视角下的社会组织,是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由民间自主发起的、具有科学技术及教育领域的专业性优势、在全社会科学普及中发挥独特作用的组织。

与此同时,从国际科普发展的经验来看,科普社会组织在发挥社会组织主体作用的同时,还多方面引入市场要素以提升科普活动和科普服务的有效性,包括引入市场化理念、市场化主体和市场化方式等。近年来,在我国实际科普工作中也出现了主要从事科普活动和科普服务的市场化主体,即以企业的身份出现(工商登记),以市场化的理念和市场化的方式从事科普活动、提供科普服务的机构。

本课题把主要从事科普活动及科普服务的社会组织和市场化主体合称为科普社会组织。(二)科普社会组织的主要特征

科普社会组织具有其自身的特征,构成其从事科普活动、提供科普服务的独特优势。科普社会组织既具有一般社会组织的共同特征,如民间灵活性、活动渗透性等,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如科学专业性等。

1.民间灵活性

科普社会组织是由民间自主发起的,没有行政性组织的科层制特点,有利于打破单位“层级制”下的长官意志和权威意志的强制影响,能更加柔性化地整合和集成全社会的科普资源和创新资源,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和科普专门人才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2.活动渗透性

随着全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广大社会公众更希望在科普学习的潜移默化中,加深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重要推动作用的理解。科普社会组织的灵活性和特色性,在满足社会公众贴近生活、多样需求的科普服务中,使科普无所不在、触手可及、随心而动、润物无声。近年来,随着网络化技术及应用的快速发展,科普社会组织借助互联网平台,使其灵活性和特色性的优势进一步放大和叠加,更好地集聚科普资源和扩散科普影响。

3.科学专业性

一方面,科普社会组织的发起人和主要骨干不仅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好科学素质,而且对于科普服务充满理想和热情,保证了科普服务和活动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科普社会组织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走出“深宅大院”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搭建起弹性化的平台,保证了科普服务和活动的科学性及专业性。

4.志愿公益性

社会组织主要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慈善事业和社会服务事业等。社会组织通过发展公益事业推动实现公共利益,这与科普的公益事业性质相一致。因此,公益性是科普社会组织的本质特点,意味着其不存在追求利润的冲动,因而能够形成独特的优势,其中最为重要的优势是志愿精神。科普社会组织的使命感和愿景促使组织成员对所从事的科普服务事业兢兢业业,乐于奉献,构成科普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和财富。

另一方面,科普的公益性需要通过有效的科普活动和科普服务得以实现,而有效的科普活动和科普服务的重要基础是科普资源充分合理的配置,引入市场要素正是借助于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以市场化主体(机构)来注入、激活和整合科普资源。因此,市场化的科普社会组织具有一定程度的盈利驱动,在提供科普活动和科普服务中采用市场化方式(如收费、融资等),有利于提升科普的有效性,为科普工作注入鲜活的动力。(三)上海培育和发展科普社会组织的重要性

1.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重要背景

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2015年5月25日)提出,面向未来的奋斗目标是,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创新人才、科技要素和高新科技企业集聚度高,创新、创造、创意成果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善的综合性开放型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和国际性重大科学发展、原创技术和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跻身全球重要的创新城市行列。这一表述提出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目标。要实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目标,科创中心建设必须深深植根于热爱科学、关注科技、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公民群体之中,形成真正理解科学、积极支持创新、勇于投身创新的社会共识。换言之,发挥科普社会组织科普服务的灵活优势,有利于扩大科学知识的影响力和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素质,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奠定有效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肥沃的文化土壤。

2.追求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助推力量

在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差异化、多样化的趋势。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创业创新创富人才,带来了全球多样化文化的碰撞、借鉴和融合,形成了崇尚科学、勤于学习的氛围,不断追求卓越、激发无限活力,不仅注重生活方式的科学性,而且强调营造科学的生活氛围,他们普遍渴望高质量、多样化、渗透式的科普活动。在政府部门承担起提供充足的公共科普服务责任的同时,有必要借助科普社会组织的整合力量,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的科普服务,政府办科普与社会办科普相得益彰,共同构筑上海科普新高地。

3.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双引擎”,归根到底是千万民众创业能力的发挥和科技创新人才的汇聚。这需要依赖良好的文化软环境,包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热爱科学、遵从科学的社会风气,敢于冒险、勇于挑战的时代精神等。科普社会组织的科普服务和活动更加贴近公众、更加接地气,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是形成良好的文化软环境的有效途径,在润物细无声中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各类资源有机整合、相互交融。

4.培育和发展科普文化产业的现实需求

从全球科普实践经验看,社会化、市场化是现代科普发展的必然趋势。《上海市科普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则》提出,社会化不足,过多依赖政府推动和财政投入是当前科普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如何动员利用社会(民间)科普资源是“十三五”时期科普发展需要突破的重要课题,而培育和发展科普社会组织是利用社会(民间)资源的关键载体,是促进科普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加快培育科普文化产业,提升全社会科普服务能力的基础工作。二、上海科普社会组织基本现状调查分析(一)总体状况

1.总量分布:闵行区最多

在本次调查中,上海各区填报的科普社会组织数量共123家,其中,闵行区最多,有25家;其次是浦东新区,有18家;其余各区情况如下:虹口区15家,宝山区3家,黄浦区3家,徐汇区9家,长宁区3家,静安区2家,嘉定区4家,杨浦区9家,普陀区2家,青浦区7家,松江区6家,奉贤区10家,崇明区7家。另外,金山区的填报数为0(见表2-1-1和图2-1-1、图2-1-2)。表2-1-1 上海各区科普社会组织数量汇总表图2-1-1 上海各区科普社会组织数量汇总图图2-1-2 上海各区科普社会组织占比图

2.成立时间:近一半不到10年

上海绝大部分的科普社会组织是在进入21世纪后陆续成立的。在调查的123家科普社会组织中,5家组织成立于1990年以前,占4.1%,其中,成立最早的是位于奉贤区的上海酒文化科普馆,成立于1958年,此外,还有上海市杨浦区电子学会(1960年)、上海市虹口区医学会(1979年)、上海市静安区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1982年)、斜土街道科普协会(1987年);有10家组织成立时间在1990—1999年间,占8.1%;有46家组织成立时间在2000—2009年间,占37.4%;有61家组织成立时间在2010年以后,占49.6%。也就是说,87%的科普社会组织是在21世纪后成立的(见表2-1-2和图2-1-3、图2-1-4)。表2-1-2 上海科普社会组织成立时间统计表图2-1-3 上海科普社会组织成立时间统计图图2-1-4 上海科普社会组织成立时间占比图

3.类型结构:企业性质的机构接近60%

在调查的123家科普社会组织中,社会组织52家,占42.28%,其中社团22家、民办非企业单位13家、其他类型17家。企业性质的机构71家,占57.72%,其中民营企业66家、国有企业2家、集体企业1家、外资企业2家(见表2-1-3和图2-1-5、图2-1-6)。表2-1-3 上海科普社会组织类型汇总表图2-1-5 上海各类型科普社会组织汇总图图2-1-6 上海各类型科普社会组织占比图(二)要素状况

本次调查向上海各区共85家科普社会组织发放了调查问卷,其中,15家科普社会组织填写并返回问卷。据此统计数据描述上海科普社会组织的基本要素状况。

1.登记注册

在政府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14家,占93.3%;没有在政府部门登记注册的组织1家,占6.7%。

2.内部治理

15家科普社会组织的发起人共55人,平均每个组织为3.67人。最多的为15人(上海材料研究所)。

在15家科普社会组织中,设有权力机构的6家,占40%,没有设立的9家,占60%;设有决策机构的13家,占86.7%,没有设立的2家,占13.3%;设有办事机构的10家,占66.7%,没有设立的5家,占33.3%;设有人事部门的11家,占73.3%,没有设立的4家,占26.7%;设有财务部门的13家,占86.7%,没有设立的2家,占13.3%;设有绩效评估部门的5家,占33.3%,没有设立的9家,占60.0%(见表2-1-4)。表2-1-4 上海科普社会组织治理结构

3.人力资源

上海科普社会组织的人力资源由三个部分构成:专职人员(主要负责日常运营管理)、骨干成员(主要负责组织和主持活动)和志愿人员(主要参与各类活动)。

15家组织有专职人员共63人,平均每个组织为4.2人。最多的为10人(上海三民文化艺术中心/江南三民文化村科普教育基地)。

15家组织有骨干成员共79人,平均每个组织为5.27人。最多的为18人(梅陇三村居委会/绿主妇)。

15家组织有相对固定的志愿者共409人,平均每个组织为27.27人。最多的为256人(梅陇三村居委会/绿主妇)。

15家组织日常主要运营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比较合理,从年龄结构看,40岁以下的占64.9%,而60岁以上的只占7.5%;从学历结构看,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占60.6%(见表2-1-5、表2-1-6)。表2-1-5 上海科普社会组织主要运营管理人员年龄结构表2-1-6 上海科普社会组织主要运营管理人员学历结构

15家组织中,有比较固定志愿者队伍的有8家,占53.3%,偶尔需招募临时性志愿者的有6家,占40%;每次活动都需招募临时性志愿者的有1家,占6.7%(见表2-1-7)。表2-1-7 上海科普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状况

4.资金来源

上海科普社会组织运作和发展所需资金来源多样,包括政府购买服务收入、服务收入、主要发起人出资、组织自行筹集、会费收入、捐赠收入等。

在15家科普社会组织中,主要发起人出资和组织自行筹集排在第一位,各有7家(各占24.1%);其次是政府购买服务收入和服务收入,各有6家(各占20.7%);会费收入和捐赠收入各有1家(各占3.5%);另有1家(上海玻璃博物馆)由政府资助(见表2-1-8)。表2-1-8 上海科普社会组织运作和发展资金来源

在15家科普社会组织中,13家有固定办公场所,占86.7%,2家没有固定办公场所,占13.3%(见表2-1-9)。表2-1-9 上海科普社会组织办公场所情况(三)科普工作特点

1.优势领域:首位是科普活动策划及举办

上海科普社会组织的优势领域位于首位的是科普活动策划及举办。其中特色或优势领域为科普作品、展览教具的创作及制造等的组织有26家,占10.5%;特色或优势领域为科普活动策划及举办的有66家,占26.7%;特色或优势领域为科普场馆运营、设计及建设的有40家,占16.2%;特色或优势领域为儿童及青少年科普教育及培训的有43家,占17.4%;特色或优势领域为承接政府职能、开展科普事务管理及服务的有18家,占7.3%;特色或优势领域为科普传媒的运营和管理的有19家,占7.7%;特色或优势领域为科普培训的有31家,占12.6%;有其他特色或优势领域的有4家,占1.6%(见表2-1-10和图2-1-7、图2-1-8)。表2-1-10 上海科普社会组织特色或优势领域图2-1-7 上海科普社会组织特色或优势领域汇总图图2-1-8 上海科普社会组织特色或优势领域占比图

2.科普服务和活动的主要形式:首位是讲座和宣讲

上海科普社会组织科普服务和活动的主要形式位于首位的是讲座和宣讲。在15家科普社会组织中,举办科普讲座或宣讲的有12家,占80%;开展科普教育或培训的有10家,占66.7%;建设科普场馆和展板(或广告牌)的各有7家,各占46.7%;举办科普研讨会(或沙龙)、科普展览和线上活动的各有4家,各占26.7%;其他形式还有出版纸质出版物、制作科普展览教具、开展科普竞赛等(见表2-1-11)。表2-1-11 上海科普社会组织科普服务和活动的主要形式

3.科普服务和活动的项目来源:首位是自主开展

上海科普社会组织开展科普服务和活动的来源位于首位的是自主开展。在15家科普社会组织中,自主开展的有12家,占80%;社区委托开展的有9家,占60%;企业委托开展和学校委托开展各有7家,各占46.7%;政府委托开展的有6家,占40%(见表2-1-12)。表2-1-12 上海科普社会组织科普服务和活动的来源

4.科普服务和活动的频率:首位是每年6~10次

上海科普社会组织开展科普服务和活动的频率位于首位的是每年6~10次。在15家科普社会组织中,每年开展科普服务和活动6~10次的有7家,占46.7%;11~20次、21~30次和全年开展的各有2家,各占13.3%;5次及以下和31~50次的各有1家,各占6.7%(见表2-1-13)。表2-1-13 上海科普社会组织科普服务和活动的频率

5.科普服务和活动的对象:首位是社区居民和未成年人

上海科普社会组织开展科普服务和活动的对象位于首位的是社区居民和未成年人。在15家科普社会组织中,开展科普服务和活动主要面向社区居民的有11家,占73.3%;主要面向未成年人的有10家,占66.7%;主要面向城镇劳动者的有2家,占13.3%;主要面向农民的有1家,占6.7%(见表2-1-14)。表2-1-14 上海科普社会组织科普服务和活动的对象

6.网络和移动媒体的选择:首位是微信

上海科普社会组织借助网络媒体开展科普服务和活动位于首位的是微信。在15家科普社会组织中,通过微信开展科普服务和活动有13家,占86.7%;通过官网开展科普服务和活动有5家,占33.3%;通过微博开展科普服务和活动有3家,占20%;有2家还没有通过网络媒体开展科普服务和活动(见表2-1-15)。表2-1-15 上海科普社会组织科普服务和活动的网络媒体运用(四)自我评价

1.自身能力评价:总体一般

上海科普社会组织对自身能力的评价总体处于“一般”状态。15家科普社会组织对志愿者动员能力选择“较强”的排在第一;对组织内部建设能力选择“较强”的与选择“一般”的比较接近;对资金筹集能力、人才凝聚能力、项目策划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等的评价选择“一般”的排在第一(见表2-1-16)。表2-1-16 上海科普社会组织能力自我评价表(续表)

2.外部环境评价:看法不一

上海科普社会组织对外部环境的评价看法不一,相对比较分散。15家科普社会组织对活动场地提供评价为较强、一般、较弱、很弱的分别为3家(20%)、5家(33.3%)、5家(33.3%)、2家(13.3%);对政府部门支持评价为很强、较强、一般的分别为2家(13.3%)、5家(33.3%)、8家(53.3%);对社会公众认同评价为很强、较强、一般的分别为1家(6.7%)、8家(53.3%)、6家(40%);对同行业竞争评价为很强、较强、一般、较弱、很弱的分别为1家(6.7%)、2家(13.3%)、8家(53.3%)、3家(20%)、1家(6.7%)。总体而言,15家科普社会组织对活动场地提供的评价较低,对政府部门支持的评价较好(见表2-1-17)。表2-1-17 上海科普社会组织外部环境评价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