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案例设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7 01:41:19

点击下载

作者:赵丽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案例设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案例设计试读:

前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案例设计》是2014年北京市民办教育发展促进项目之一,由北京市民办教育发展促进项目资金资助。本书是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德育中心教师根据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编写而成的一本教学和学生辅助学习用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思想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性课程,是大一学生必修课,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很大。编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这门课程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也体会到如果仅仅通过理论讲授的方式来阐述思想观点,学生被动接受,就很可能流于空洞的说教,教学效果也不会很好。要使学生对所授理论观点有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行为,案例教学就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它能使学生置身于一个现实的环境中,从实例出发,去讨论,去思考,去理解。编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这种方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编者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有了很多的案例积累,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反映比较好,效果也很好。基于这些积累,我们出版了这本案例设计读物,旨在帮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和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希望本书出版后,能成为学生的辅助学习用书,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直接运用本书案例,从而留出更多的课堂互动、讨论时间。

这本案例用书,在编写体例上,依照教学规律的要求来编排,编写的体例分为“案例教学的理论引导”“案例教学针对的知识点”“案例教学的方案设计”“问题讨论”四个部分。全书选编典型案例20多个,每个案例都围绕教学大纲的重点、难点、疑点选编,同时把案例和所授理论有机融合进去,并从案例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部分案例后,还增加了扩展阅读,帮助学生理解问题。通过这样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客观分析,提高学生对思想理论的理解,增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衷心希望本书的出版,能进一步改进教学效果,满足学生教学需要,同时也希望与同行相互学习、交流。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理论引导】

进入大学,学生需要适应新的环境,了解大学与中学的不同。新的环境可能会造成新生的不适应,严重的可能发展为心理学上所说的适应障碍,影响生活和学习。因此,每一个步入大学的新同学,需要去了解大学的变化,调整期望值,适应大学的生活。身心健康,德才兼备,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简单的自我察觉和自我调适的方法,了解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

本章节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

第一,明确大学是人生新的起点,是人一生很重要的一个时间段。大一新生要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尽快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

第二,强调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第三,强调德才兼备的重要性,突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四,引导学生认识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确立自己的成才目标。【案例教学方案】案例1:新生适应案例

2011年9月15日下午,北京大学数学系一名刚刚入学3个星期的大一新生在宿舍中上吊。小昂(化名)是上吊男生冯玉(化名)的室友,也是第一个发现他自缢的同学。“这两天他看着挺好的,没想到昨天下午4点50分左右,我推开宿舍门却发现他用皮带在阳台上上吊了。”小昂说。16日上午,海淀医院重症监护室谢主任告诉记者,该名学生被送到医院时已经没有呼吸、心跳。经过全力抢救,心跳已经恢复。目前,该名学生靠呼吸机来维持。脑功能受到严重损伤,很有可能活不下来,还处于最危险的抢救期。16日上午,记者联系到了冯玉的父母,他们已经从山西赶到了北京,在医院陪护孩子。

冯玉是“校长实名推荐生”,在其他方面也是表现优秀。开学后,冯玉在山西老乡的晚会上曾是一个十余人节目的主演,而为了这次新生晚会,他甚至还向班长主动请缨去当导演。

冯玉的室友李某对于他的自杀也很困惑“他平时那么开朗,怎么会想不开呢?”

李某说,9月11日晚,冯玉给山西的父母通过电话后,就情绪低落,临睡前和李强讨论起生与死的问题,说还是死了好。中秋节那天,他给父母打过电话之后情绪又再次激动起来,在宿舍里当着同学的面哭了好长时间,还说想要退学。“他曾经跟我们讨论过活着好还是死了好这样的问题,9月13日,他的父母专门过来开导过他。没想到他父母刚走就发生这事。”小昂说。有学生告诉记者,冯玉入学后学习遇到了困难,“听说事发前仍在解数学分析的题目。”

记者从多名北大数学科学学院的学生了解到,数学分析是该院新生的必修课程。不少新生反映大学数学很难,“跟高中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在事发现场及论坛上,不少人感慨现在的新生“承压能力差”。北大数学学院毕业的小杨告诉记者,大学里的高等数学确实是比高中读的数学难,要做大量习题。新生一开始不适应很正常,“像数学分析,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一半人不及格都是正常的。”小杨说,新生应该放宽心,坦然面对这些困难,勤加练习,肯定能渡过难关。

目前,中国各大高校均设置了学生心理咨询部门,学生遇到心理障碍,可以寻求帮助。

北大心理咨询中心负责老师表示,他们每年都会有一个新生入学心理检测,今年还没来得及展开,没想到就出了这件事。心理咨询中心将立即展开新生心理排查检测工作,以后会在新生开学之后就立刻进行这方面的心理检测。

大学生自杀问题在中国已经成为大家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每一个不同的个案,可能有着不同的具体原因。但从大学生的心理角度来看,却是有着很多共同性,也是我们大学生特别需要注意的方面。上述案例中的学生刚入学三个星期,无论是否因为学业问题,可以肯定的是他对于新的大学生活适应方面出现了问题,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适应障碍,这是大一新生很容易遇到的问题。步入大学,面临一切新状况,面临生活,学习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尽快的适应各种变化,增强独立生活能力是每一位大一新生首要任务。(改编自《太原晚报》2011年9月17日)

阅读上文,请回答以下问题:

1.作为一名大一新生,你适应了吗?

2.当你遇到问题和困境,你知道如何寻求帮助吗?案例2:人生榜样——俞敏洪

俞敏洪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夏港街道葫桥村的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里,经过三次高考,考取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留校,后辞职创办新东方。2006年带领新东方在美国纽约证交所上市,2009年获得CCTV年度经济人物,2012年获得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2014年11月26日,携手华泰联合证券前董事长盛希泰共同创立洪泰基金。现担任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洪泰基金联合创始人、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等职。俞敏洪很关心大学生的成长,多次在各大学做开学演讲,交流自己对大学的认知和感悟,俞敏洪2008年在北大的演讲,回忆了他的大学生活,给我们很多启示。

他认为北大是改变他一生的地方,是提升他自己的地方,使他从一个农村孩子最后走向了世界的地方。他说“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北大,肯定就没有我的今天。北大给我留下了一连串美好的回忆,大概也留下了一连串的痛苦。正是在美好和痛苦中间,在挫折、挣扎和进步中间,最后找到了自我,开始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能做一点事情。”

他回忆了学生生活的美好,也谈到从农村到北大的不适应,他刚进北大的时候不会讲普通话,全班同学第一次开班会的时候互相介绍,他站起来自我介绍了一番,结果他们的班长站起来跟他说:“俞敏洪你能不能不讲日语?”他没有因此而自卑,他后来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拿着收音机在北大的树林中模仿广播台的播音,虽然他坦诚到今天普通话还依然讲得不好。

他谈到读书,他说当他进北大以后走进宿舍,有个同学已经在宿舍。那个同学躺在床上看一本书,叫做《第三帝国的兴亡》。他问他同学:“在大学还要读这种书吗?”俞敏洪回忆道:“他把书从眼睛上拿开,看了我一眼,没理我,继续读他的书。这一眼一直留在我心中。我知道进了北大不仅仅是来学专业的,要读大量的书,你才能够有资格把自己叫做北大的学生。”《第三帝国的兴亡》成为他在北大读的第一本书,第二本书就是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并且他在北大还有机会近距离的接触朱光潜教授,他说:“每当我推着轮椅的时候,我心中就充满了对朱光潜教授的崇拜,一种神圣感油然而生。所以,我在大学看书最多的领域是美学。”

俞敏洪说自己进北大以前连《红楼梦》都没有读过,当他看到同学们一本一本书在读,自己就拼命地追赶。结果他在大学差不多读了八百多本书,用了五年时间。他在大二因为患病休学一年,在医院的一年时间里,他读了很多书,也写了六百多首诗歌。

他也谈到了初到北大的不适,也有很多苦闷,他说:“一是普通话不好,第二英语水平一塌糊涂。”他是经过三年的努力考到了北大的,他说自己从来没有想过北大是他能够上学的地方,觉得自己永远都够不着。他考上了北大,考取英语系,但是实际上他的英语水平很差,在农村学习英语的他,既不会听也不会说,只会背语法和单词。在开学初分班的时候,五十个同学分成三个班,因为他的英语考试分数不错,就被分到了A班,但是一个月以后,他就被调到了C班。C班叫做“语音语调及听力障碍班”。北大精英人才济济,身边同学都是智商极高,或者各个省的状元或者说第二名。俞敏洪开始努力追赶,他说他每天几乎都要比别的同学多学一两个小时,他奋斗了整整两年希望能在成绩上赶上他的同学,这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但他到了大学二年级结束的时候成绩依然排在班内最后几名。后来还因病休学一年。到大学四年级毕业时,他的成绩依然排在全班最后几名。但是,他说:“当时我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心态。我知道我再聪明上比不过我的同学,但是我有一种能力,就是持续不断的努力。所以在我们班的毕业典礼上我说了这么一段话,到现在我的同学还能记得,我说:‘大家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是我们班的落后同学。但是我想让同学们放心,我决不放弃。你们五年干成的事情我干十年,你们十年干成的我干二十年,你们二十年干成的我干四十年’。我对他们说:‘如果实在不行,我会保持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到八十岁以后把你们送走了我再走。’”

俞敏洪借用一个故事说,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是雄鹰,靠自己的天赋和翅膀飞了上去。有另外一种动物,也到了金字塔的顶端。那就是蜗牛。蜗牛肯定只能是爬上去。从低下爬到上面可能要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一年、两年。在金字塔顶端,人们确实找到了蜗牛的痕迹。我相信蜗牛绝对不会一帆风顺地爬上去,一定会掉下来、再爬、掉下来、再爬。但是,同学们所要知道的是,蜗牛只要爬到金字塔顶端,它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它收获的成就,跟雄鹰是一模一样的。

关于理想和人生,俞敏洪认为:“如果我们的生命不为自己留下一些让自己热泪盈眶的日子,你的生命就是白过的。”大学之前,在一岁到十八岁的岁月中间,我们听老师的话、听父母的话,现在我们真正开始了自己的独立生活。我们必须为自己创造一些让自己感动的日子,这样才能够感动别人。我们生命的起点由不得你我选择,但是我们生命的终点是由我们自己选择的。到了大学并不意味着你从此大功告成,并不意味着你未来的路也能走好,后面的五十年、六十年,甚至一百年你该怎么走,成为了每一个同学都要思考的问题。俞敏洪就这个问题,他觉得只要有两样东西在心中,我们就能成就自己的人生。

他所说的第一样叫做理想。只要你心中有理想,有志向,你终将走向成功。你所要做到的就是在这个过程要有艰苦奋斗、忍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要不断地把自己的心胸扩大,才能够把事情做得更好。

他说的第二样东西叫良心。他说要做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的事情,要有和别人分享的姿态,要有愿意为别人服务的精神。有良心的人会从你具体的生活中间做的事情体现出来,而且你所做的事情一定对你未来的生命产生影响。他还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他在北大上学期间,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为宿舍打扫卫生,这一打扫就打扫了四年。每天都拎着宿舍的水壶去给同学打水,把它当作一种体育锻炼。但是他并不觉得做这些是多么吃亏的事情。他觉得大家都是同学,互相帮助是理所当然的。而当新东方做到了一定规模,他希望找合作者的时候,他就跑到了美国和加拿大去寻找他的那些同学,他们回来了,他们给俞敏洪的理由是:“俞敏洪,我们回去是冲着你过去为我们打了四年水。”他们说:“我们知道,你有这样的一种精神,所以你有饭吃肯定不会给我们粥喝,所以让我们一起回中国,共同干新东方吧。”然后才有了新东方的今天。

最后,俞敏洪说:“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琐碎。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但是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没有理想,从此停止进步,那未来你一辈子的日子堆积起来将永远是一堆琐碎。所以,我希望所有的同学能把自己每天平凡的日子堆砌成伟大的人生。”(改编自《俞敏洪北大演讲稿》)

阅读上文,请分析:

1.从俞敏洪的演讲中,你能找到他后来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试讨论读书的重要性。

3.你的大学打算如何度过?【扩展阅读】

从上面案例可以看出,对于大一新生来说,步入大学,面对的是全新的环境,学生们开始独立生活,独立面对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就可能出现适应障碍,甚至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以往在大学生中间发生的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投毒案等,都告诉我们看似很小的同学矛盾,最终却酿成如此悲剧。能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与他人好好相处,很好地控制和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都跟一项能力有关,那就是情商。下面这篇文章很简练易懂的道出了情商的实质。性格决定我们的情商,情商决定我们的命运

什么决定我们的命运?

心理学女博士张怡筠在参与《人物新周刊》节目时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性格决定我们的情商,情商决定我们的命运!

张怡筠是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心理学博士,上海电视台《心灵花园》及《大话爱情》栏目之心理学嘉宾主持,EQ研究及推广者,企管顾问、训练讲师(国内外逾四百家知名企业顾问)。张博士近年来的工作重点为EQ(情商)的全方位研究与推广,是第一位以中文写作EQ专业书籍的学者。1996年出版的第一本畅销书《EQ其实很简单》,获得各界广大回响,并荣登年度十大畅销女作家之列。而接着陆续推出的几本EQ类的畅销书,更加带动了华文世界的EQ风潮。“情商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人自我情绪理解跟管理的能力以及察观别人情绪、与别人沟通相处的能力。即理解自己、管理自己,这两大能力就构成我们一个人的情商能力”。张怡筠说。

张怡筠说,真正高情商的意思是指,能够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或处理自己的情绪状态。比如处理愤怒的情绪,自己对某个人很生气,对方不一定知道,可是自己却被气趴下,显然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不是太高。情绪是一种决定,而不是一种反映。张怡筠认为最糟的状况,就是想发脾气,直接把情绪做出来,事实上最好的方法是表达自己的情绪,说我觉得很生气,这是一个很好的情绪表达方式。

人们在一般意义上对高情商也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认为有城府心机重的人就一定是高情商。“情商高不高跟是不是城府深,心机重,不见得有很大的关系,这往往是我们最大的误区之一。情商高的人会知道,虽然我心里面是这样的想法,可是我的看法不能代表全世界唯一的看法。而情商不高的人,也许就会直接表达,这样的表现是心理可能还不够成熟的表现。我们可以表达对别人不欣赏的地方,但是要换一种方式表达。因为你要知道,世界不是只有你一个人的角度。所以,如果一个人的心理不够成熟,不要假装自己是直脾气来伪装。”

那么,情商究竟对我们的命运有怎样的作用。

在职场中,情商往往高于智商。有一个非常知名的国际性的咨询公司做了一个大规模的研究,结果发现,一个人的智商跟一个人的情商对他的工作上的贡献度,情商至少是智商的两倍以上,越往高阶层走,越是到公司上层领导的位置,情商的贡献率常常更高,所以成功人士肯定都是高情商的人。而在管理学的18项情商分类中,如果具备其中6到7项在这个工作岗位上的关键特质,比如销售员具备了善于沟通这个关键特质的话,在工作岗位上就会有很好的表现。

从心理学研究的结果来看,先天遗传对情商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但是后天的训练对高情商的形成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张怡筠说,任何一个父母可以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一份超高的情商。心理学上研究发现,十四五岁之前是我们一个人的情商养成最关键的时刻,尤其三岁之前。有很多基本的人格形成,跟情绪的情商的养成都起了很大的影响。为此,张怡筠还发明了乐观三部曲,就是三个很棒的思维:幸亏没有更糟,我最喜欢的事,我要利用这优势做个乐观大师。

那么我们提高情商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张怡筠说:“我知道有很多人很努力地工作,很努力地生活。生活也过完了,日子也走光了,然而最后发觉工作完成了还是没有快乐的感觉我一直觉得其实最棒的成功就是快快乐乐的去成功。”(改编自《人物新周刊》视频)【点评与分析】

步入大学,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是每个大学生面对的首要任务,案例中大学生自杀现象是个案、特例,但也指出了大学新生普遍面对的问题,无法很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环境以及新的人际环境,离开父母,独自面对一切,大学新生会有很多迷茫和痛苦,一旦出现类似问题,每位同学应该积极去面对,了解这种不适应是正常反应,是成长的过程,并且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疏通渠道,中国每所大学都有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同学面对问题,心理成长。

身心健康是大学生成长的基础和第一步。从俞敏洪在北大的演讲中,我们又能获知,大学生活对于之后的生活影响很大,大学是人生非常重要的阶段。同时大学也是每位同学拥有自己可支配时间最多的时期,俞敏洪在演讲中希望“所有的同学能把自己每天平凡的日子堆砌成伟大的人生”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从演讲中我们看到,读书在俞敏洪的大学生活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多读书,读好书,不但可以增加知识,拓展思维,增强思考判断能力,也是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大学生活更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同学们从大一开始就应该有自己的学业和人生规划,并且落实到大学生活的每一天,劳逸结合,多参加各种活动,这样才可能有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理论引导】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信念是一种心理动能,是意志行为的基础。没有信念,人们就不会有意志,更不会有积极主动性的行为。信念总是徘徊于坚持与动摇之中,总是彷徨于前进与退缩之中。信念的失去固然有外在的迫力,固然有种种的无力与无奈,但主要还在于自己。坚定信念,方能实现理想。

本章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

第一,了解理想信念的含义以及对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意义。

第二,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认识大学生自身的历史使命。

第三,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案例教学方案】案例1:刑前对话马加爵:没有理想,是我人生最大失败

2004年,云南大学大四学生马加爵在学校宿舍连杀四名同学,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在距离马加爵被执行死刑前,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看守所中,《中国青年报》记者对马加爵进行了独家专访。本案例将节选部分专访内容,以探究马加爵犯罪原因。

当记者问到马加爵在看守所的这段时间,每天想的最多的事是什么的时候,马加爵沉默良久,说:“想的最多的还是以前的生活。家庭生活、大学生活、同学,就是觉得以前的生活很美好。”后来他又重复了这句话,并觉得从前的自己什么都挺不错。记者问他对自己哪些方面比较满意时,马加爵说:“对家里来说,我可以说是比较懂事。在学校,也还算一个好学生。学业一般。”他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也还可以,“平时与同学的交往还是挺多的,很少闹矛盾,很少发生口角。”而谈到他是否从农村到省会上学,心态不平衡或者自卑,马加爵的回答是:“怎么说呢,我们班一个班主任差不多带110个人,农村来的差不多占一半。我也不算贫困嘛。且不论这些,我没有因为来自农村而感到难过,没有什么别人看不起的感觉。”

但为什么马加爵会走上杀人之路呢?

当记者问他杀第一个同学唐某某时的心态的时候,马加爵回答:“很慌啊!有种失重的感觉。”但他否认失去了自我控制能力,他说头脑还算清醒。他说:“杀人就是恨,反正那段时间真的是很恨他们。就是因为打牌,之前没有什么。”

就因为玩牌时拌了几句嘴,就去杀人,让人不可理解。马加爵的回答:“他们不光说我打牌作弊,而且说我平时为人怎么怎么样。他们说的与我一直以来想象中的自己很不同,我恨他们。”他说:“当时只想到恨。你刚才讲,人家分析我杀人的原因时说到我的性格,现在想,可能还是因为我的性格吧。”

但马加爵的恨并非一下爆发。杀人也非失去理智的行为。他办假身份证、买铁锤、火车票等,为作案和逃跑都做了准备。对此,马加爵说:“那段时间每天都在恨。必须要做这些事,才能泄恨,至于后果是什么,没去想。”他说自己已准备付出“杀人偿命”的代价。

当谈及他的杀人细节,他杀人后蒙上了塑料袋。他说是因为“杀邵某某时,他在看着我。他的眼睛是睁着的。”他感觉到了恐惧,但觉得自己已经没有选择,只有去杀剩下的。他承认对他人的生命不重视。他在逃亡的过程中,想尽快结束那种生活,甚至想想随便买把刀,然后去街头乱砍人。但他没有这么做,他说:“一种对家里人的思念。还有,我不想做社会的罪人。”这样的念头阻止了他。

马加爵读的是生命科学专业,他说他喜欢计算机软件设计,对自己的专业谈不上喜欢。当记者问他:“四个年轻同窗的生命在你的铁锤下消失了,你对生命有过敬畏感吗?”他说:“没有,没有特别感受。我对自己都不重视,所以对他人的生命也不重视。”

他听说过学校有心理咨询机构,但他没有去过,他说遇到不开心的事,就靠自己排解。但这次他选择用杀人的方式发泄,他的理由是:“当时我真的迷失方向了,觉得不知道该怎么生活下去了。因为我当时觉得自己做得蛮好,明明不错,别人却觉得我不好,往后不知该怎么做。于是,就有点想不开,自己不想活了。又想我之所以会这样,是他们三个人造成的,就恨他们。”他们吵完架之后,没有人发现马加爵情绪不好,他也找不到人说话。他觉得当时如果有人和他聊聊,后来的事可能就不会发生。

马加爵认为成长的过程中没什么特别的经历对他造成伤害。他也否认自己自卑:“自卑?是某些方面不如人,才会自卑。我没有什么方面特别不如人意,只能算是个普通人。不是成功,也不算是失败,这在于一个人的心态。你认为满足就满足,我认为自己平时挺满足的。”但当记者问他,事情的发生,是否改变了他的一些想法。他说:“肯定改变了,是失败了。我觉得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这几年没什么追求,就是很失败。”

下面是记者和他关于理想的对话:

记:这个问题可能很大,但每个人必须给出自己的答案,活着才能有意义。你觉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马:活着的价值为自己是有的,但应该更多的是为别人。以前没去想过这些问题,现在意识到了。

记:你有偶像吗?你崇拜什么人?

马:你指周星驰?不是。说崇拜的没有,我比较喜欢的是金庸《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

记:喜欢他什么?

马:有民族正义感,老实诚实。最重要的是他的锲而不舍。他练功笨,为证明自己行,就不停地练。我缺少他那份锲而不舍的精神。我平时比较懒。

记:知道家里人为什么给你起名“加爵”吗?

马:名字是我爷爷起的。他那一代还很封建,希望我当官发财。但官和钱不是我的理想。小时候想过当科学家,长大后就没有什么理想了。

记:为什么上了大学,有了知识、能力来实现理想时,理想却没了?

马:不知道。理想这个词,可能在初中就消失了。理想很重要,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我成为没什么理想的人了。

记:你想过大学生也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吗?

马:这个问题以前没想过,来看守所后,经常想。我觉得很多大学生的生活是失败的。平时,我与周围的人,浑浑噩噩过日子。学习不怎么努力,也没有想过为社会国家做什么贡献。想到的、关心的都只是自己的那点心事。我现在觉得一些大学生应该感到惭愧。毕竟,政府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投入都是很大的。但是,我觉得很多大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做贡献、奉献想得少,想到的都只是自己。

以前不觉得,现在回想起来,在大学,很多学生没有什么更高的追求。甚至有些人考研,也不是为了什么学术上的贡献,只是为了讨一份生活。

记:如果把大学生与有社会责任、承担义务、乐于奉献相联系,你觉得这会显得挺高尚吗?

马:不是高尚。我觉得这很实在。我觉得这样的话,一个人会非常充实。不能用高尚来形容,只能说是信念。有信念的人活着才会快乐。像我以前在大学时,如果找工作不算一种追求的话,就没什么追求了。以前嘻嘻哈哈,不觉得,现在回想起来很失败。

记:胸无大志的人,会很容易陷入琐碎小事之中,斤斤计较。

马:你说得很对。一般人不会在乎这种小事。

马加爵也在反思,当让他对同龄的大学生们说些什么的时候,他说:“大学生不是‘天之骄子’。以前我认为是。现在很多大学生不配‘天之骄子’的称呼。确实,他们可能比平民百姓知识水平高,但他们还有更多更大的空间没有抓住,没有去珍惜。希望每个人都过得充实一点,有所追求。”

但马加爵已经没有这样的机会,2004年6月17日上午9时,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核准了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刑事判决。宣判结束,马加爵即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改编自《中国青年报》2004年6月18日)

阅读上文请分析:

1.马加爵声称自己的理想在初中时就消失了,你觉得是什么动了马加爵的理想?

2.你的理想是什么?你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吗?

3.马加爵事件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有关么?为什么?案例2:35年前的理想

我们在上小学的时候,是不是也写过《我的理想》的作文,你还记得自己当时写的理想是什么吗?你现在是在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理想,还是离理想越来越远呢?大家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1997年,在英国谢菲尔德市皮特金中学,一位名叫布罗迪的教师退休了。他在整理阁楼上自己的旧物时,意外地发现了一沓35年前的作文本。它们是B(2)班31位学生的春季作文,题目叫《我的理想》。

布罗迪随便翻了几本,被孩子们千奇百怪的理想迷住了。彼得说,他想当海军军官,因为有一次他在海中游泳,喝了三升海水,都没被淹死;亨利说,他要做法国总统,因为他能背出25个法国城市的名字;有想当驯狗师的,有想当宇航员的,有想做王妃的……最奇怪的是,一个叫戴维的盲学生,他的理想是要做内阁大臣,“因为在英国还没有一个盲人进入过内阁”。

布罗迪读着这些作文,突然有了一种冲动——这些孩子们实现35年前的理想了吗?当地一家报纸得知他这一想法后,为他刊登了一则特殊的《认领作文启事》。没几天,学生们的书信向布罗迪飞来。他们中有商人、学者及政府官员,更多的是没有什么显赫身份的人。他们在信里说,很想知道自己中学时写下的理想是什么。布罗迪便按地址一一给他们寄去了作文本。

一年过去了,布罗迪寄走了30本作文。这30个学生,都伤感地给老师回信说:我们没有实现儿时的理想。

此时,布罗迪身边只剩下最后一个作文本了,就是戴维的。他想,这个双目失明的可怜孩子或许已经死了。就在他准备把这个作文本送给一家私人收藏馆时,突然收到英国教育大臣布伦克特的一封信:“我亲爱的老师,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谢谢您还为我保存着15岁时的理想。不过,我已经不需要那个本子了。因为从那时起,这个理想就一直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天放弃过。在写完这篇作文的第二年,我加入了工党;22岁时,我训练导盲犬‘露西’认路、敲门,跟着它走进选区里的每一条街道,敲开每一户家门,向他们宣传我的政见和纲领,并因此当选了谢菲尔德市议员;40岁时,我成为英国下议院的议员;50岁时,也就是去年,我接受了新当选首相、工党主席布莱尔的邀请,出任内阁教育大臣。35年过去了,曾经的那个理想终于成真。今天,我想通过这封信告诉其他30位同学,我的理想能够实现,恰恰是因为我双目失明,看不见人间的种种诱惑、安逸和挫折,所以才不会走上岔路。”(改编自《35前的理想》,原载百度文库)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我们的小学老师拿着我们曾经的作文,也做这样的一次调查的话,你觉得结果会是怎样的?为什么?

2.从案例中能给我们关于理想什么样的启发?应该如何树立理想?理想又是如何才能实现呢?

3.儿时的理想已经忘记的话,你现在有自己的目标和规划吗?案例3:暴走妈妈

暴走妈妈叫陈玉蓉,她为了换肝救子,暴走减肥。最终完成心愿,走进大众视线,感动了无数国人。

陈玉蓉的儿子叫叶海斌,13岁那年,被确诊为一种先天性疾病——肝豆状核病变,肝脏无法排泄体内产生的铜,致使铜长期淤积,进而影响中枢神经、体内脏器,最终可能导致死亡。多年来,在陈玉蓉的精心照料下,叶海斌的病情得到很大改善。但2005年和2008年儿子的两次大吐血让她感到儿子正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医生告诉她,叶海斌的肝已经严重硬化,需要做移植手术,否则很难说还能活多久。陈玉蓉心急如焚,决定用自己的肝换取儿子的性命。

武汉同济医院为叶海斌进行了一次大会诊,最终设计了一种“折中”的手术方案:叶海斌保留部分肝脏,陈玉蓉捐1/3的肝脏给儿子。这样,陈玉蓉的肝脏能够为儿子代谢掉体内的铜,同时,陈玉蓉体内的肝脏也基本能维持自身的需要。然而就在手术前一天,陈玉蓉被主刀医生陈知水教授叫到办公室。陈教授告诉她,手术前常规检查中,叶海斌被查出丙肝,他的肝脏必须全部切除,母亲就需要切1/2甚至更多的肝脏给儿子。可是,陈玉蓉患有重度脂肪肝,1/2的肝脏不足以支撑其自身的代谢。因此,捐肝救子的手术被取消。不过医生建议,如果陈玉蓉减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脂肪肝。

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陈玉蓉从医院出来后,当晚就开始了自己的减肥计划——早晚各一次,每天10公里。在随后的日子里,陈玉蓉走破了四双鞋子,脚上的老茧长了就剐,剐了又长。同时,她开始节食,每餐只吃半个拳头大的饭团,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坚持了7个多月。陈玉蓉说:“有时我也感觉看不到尽头,想放弃。但我坚信:只要我多走一步路、少吃一口饭,离救儿子的那天就会近一点。”

当她再次去医院检查时,奇迹出现了,脂肪肝没有了。这个结果让陈知水教授大为震惊,当时为了安抚她,说只要努力,半年也许可以消除脂肪肝,没想到她真的做到了。“这简直是个奇迹!”对此,武汉同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田德安也连声感叹:“从医几十年,还没有见过一个病人能在短短7个月内消除脂肪肝,更何况还是重度。”

2009年11月3日,这对母子在武汉同济医院顺利地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她赋予了孩子第二次生命。

2010年2月11日,“暴走妈妈”陈玉蓉当选为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推选委员在颁奖词中说:“这是一场命运的马拉松。她忍住饥饿和疲倦,不敢停住脚步。上苍用疾病考验人类的亲情,她就舍出血肉,付出艰辛,守住信心。她是母亲,她一定要赢,她的脚步为人们丈量出一份伟大的亲情。”(改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11月25日第7版及《感动中国2009》视频)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有时我也感觉看不到尽头,想放弃。但我坚信:只要我多走一步路、少吃一口饭,离救儿子的那天就会近一点。”陈玉蓉的这句话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2.在促使一个人成功的各种因素中,知识、智商等智力因素和信念、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哪个更重要?案例4:北大保安考大学:有梦想,无传奇

据统计,在过去20年里,北大保安队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学深造,有的考取大专或本科学历,有的甚至考上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有的毕业后当上了大学老师。今天要介绍的是这500多位保安之一——甘相伟。

1982年,甘相伟出生在湖北广水的一个贫困山区,家里世代务农。在他年仅5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不幸去世。

甘相伟小学毕业后,顺利升入镇里的初中,之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北省的重点示范高中——广水市第一高级中学。在城市的生活和学习,他无法适应,也无法接受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他变得沉默,最终他做了一个让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惊讶的决定——退学。

他逃离了让自己苦闷的学校,只身前往上海,做一名建筑工。“那时候,活很累,吃住条件也很差,睡的是大通铺。刚来工地那两天,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晚上要加班到大半夜,对于像我这样瘦弱的学生来说,苦累简直无法言说。”甘相伟似乎不愿过多回忆那段往事,最终他还是选择回到了学校继续读书。

在此期间,他读到了一本叫《北大才女》的书,被书中描述的未名湖畔的美丽风光深深打动,从那时起,他心中就做起了“北大梦”。但是现实总是很残酷,由于中途退学耽误了学业,他只考取了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湖北经济管理大学长江职业学院。

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南下寻找发展机会。但是,身在广州的他,感觉喧闹声无处不在,“很多时候,我会静静地和自己对话,慢慢地自我发现,我渴望向自己的灵魂深处探索,渴望丰富自己的心灵,渴望在一块精神圣地上作自由的搏击,而南方空荡荡的,似乎已偏离我内心追求的方向。”

转机在2007年2月出现,甘相伟的一个亲戚准备到北京做生意,询问甘相伟愿不愿意一起去。“我顿时想到了北大以及萦绕不去的‘北大梦’。我没有犹豫,立刻答应了。”

2007年9月2日,北京大学开学的日子,甘相伟也走进了北大,不同的是,那些“天之骄子”们走进了学术的殿堂,而他却走向了北大的西校门,做了一名保安。

作为北大的一名普通保安,他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从北大校长周其凤为《站着上北大》作的序中也许可以找到答案:“相伟是个聪明人。我不止一次对北大同学们说过,最聪明的学生应该是那些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北大资源武装、提高自己的学生。”

刚成为北大保安大队一员的甘相伟就告诉自己:“既然入了保安这一行,那就尽力去做好它。同时,自己要充分利用北大的资源不断充实、提高和完善自己,总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价值的。”他早早地就为自己定下了目标:实现自己的“北大梦”。“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工作之余,甘相伟可以免费旁听北大的课程和北大的讲座,并与北大的师生进行交流。但是,作为一名保安,他的本职工作耗费了他大量的精力。

甘相伟当时的同事们编的一首《保安之歌》也许可以形象地说明他们的工作:“早餐五分钟就‘搞定’,然后匆匆忙忙把路赶。来到了岗位上赶紧接班,调整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尽管工作挤占了他的大量时间和精力,甘相伟为了实现心中的“北大梦”,白天站岗,晚上疯狂地读书写作。这样坚持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后,甘相伟选择参加成人高考的形式来给自己的“北大梦”一个交待。此时的他“有幸被录用为北京奥运会安保志愿者”。“我一边当志愿者,一边积极准备着北大中文系的考试。那段时间,我的精神异常亢奋,感觉生活前所未有地充实。”回想起2008年的那个夏天,甘相伟至今仍旧“心潮澎湃”。

奥运会结束后,他如愿考入了北大中文系,多年的“北大梦”终于实现了。当时,他在北大拥有双重身份:保安和学子。穿上制服,他是一名普通的保安,每天往返于他的执勤岗位;换上便装,他就是北大学子,经常奔波于北大课堂、图书馆之间。

之后,他辞去保安工作,在北大继续充电、从事写作,并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每一段痛苦的经历,都是一份难能可贵的财富,而生命也只有在磨练当中才能激发出它的潜在能量。”如今的甘相伟面对过去的挫折与失败,显得更加理性和淡定。“我到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自己是从山窝子里走出来的一个放牛娃,我曾经自卑过,但从来没有屈服过。”

在瘦弱的甘相伟看来,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能量场,通过自身的努力都能给别人送去力量。如今,实现了自己“北大梦”的他选择继续追寻他小时候的“教师梦”,传播知识给更多的孩子们。“只想当小人物的人,永远也出不了头。小人物也要有奋斗,没有奋斗的人生,注定是失败的人生。”甘相伟肯定地告诉记者,他希望自己的奋斗历程能够感染、激励更多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奋发向上。而改变小人物命运的最好的方式就是知识。“知识改变命运,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我对此深有感触,是知识的力量支撑我走到现在。”

甘相伟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一部书《站着上北大》,北大校长周其凤为其写序称,“一个保安员,在辛苦的工作之余,能够充分利用北大良好的学习资源,努力进取,提高自己,这样的精神让我钦佩”。甘相伟成为北大保安出书第一人,成为中国教育2011年度十大影响人物,2013年中国十大读书人物。《北京青年报》评论员蔡方华称,“对于那些考上大学的保安员来说,能够拥有一段在北大工作的经历无疑是一种幸运。他们拥有旁人无法奢望的良好学习氛围,还能分享他人难以企及的优秀教育资源。更重要的是,从他们当上北大保安员那一天起,就获得了更好地继续学习的权利。如果整个社会都能像北大那样鼓励人们深造,如果每个小环境都允许人们通过奋斗改变处境,如果不同群体之间的平等交流更为通畅,就能唤醒更多人的进取渴望,一种活跃的、充满希望的力量就会在时代回荡。这一点,应该是北大保安上大学带来的最大启示。”(改编自《燕赵都市报(数字报)》第2013年5月12期及《工人日报》2012年9月20日第5版)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有梦想,无传奇,你如何理解上文的标题?

2.北大保安考大学,给你的最大启示是什么?【点评与分析】

我们是否还记得自己的理想,上了大学本应该是一步步接近于自己的理想,但也许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马加爵说他的理想初中时就消失了,初中时发生了什么呢?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可能和马加爵有着相同的经历,上了初中,目标就是重点高中,高中的目标就是大学,这时期如果再谈自己的爱好,父母老师可能都会觉得不务正业,这可能是理想消失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我们那时的理想可能也是盲目的。从马加爵临刑前的反思,我们看得出理想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马加爵说有信念的人才会快乐。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就不会陷入琐碎事务之中,同学之间的摩擦会成为他杀人的理由,跟此不无关系。有理想有目标会影响我们的每天的生活学习,相反我们每天的生活也影响着理想能否实现。

现在我们上了大学,对自己、对社会的了解更加全面,如果你已经忘却了自己的理想,现在重新树立理想就很必要了。并且理想的实现是需要我们的努力和坚持的,就像案例二《三十五年前的理想》中似乎最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实现了,原因是什么?他说“我的理想能够实现,恰恰是因为我双目失明,看不见人间的种种诱惑、安逸和挫折,所以才不会走上岔路。”从案例三中的暴走妈妈和案例四中的保安身上,我们看到了坚持和意志力,这些都是理想实现所不可缺少的。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理论引导】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在新的时期,爱国主义内涵更加丰富,也必然体现时代特征。什么是爱国?如何做一名真正的爱国者?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认真思考,并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之中。大学生应该担当起新一代的历史使命,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本章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

第一,什么是爱国?

第二,怎么做是爱国行为?

第三,新时期,新一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是什么?【案例教学方案】案例1:国家是什么?

我们对于国家并不陌生,我们经常说有国才有家,也会讨论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打砸日货是不是爱国的表现呢?也许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何为国家。

经济学家梁小民在他的一篇文章《走下神坛的国家》中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他认为英语中“国家”这个词的含义要比汉语中准确得多。“Country”指土地、山河这种自然意义上的国家;“Nation”指居住其上的人口意义上的国家;“State”则指统治这片土地与人民的政治体制。“State”意义上的国家包括法律、政治制度和政府。走下神坛的国家不是“Country”或“Nation”,而是“State”。

还有一个词我们一般翻译为祖国的就是motherland,有了更多的感情色彩。而我们经常引用的国家概念“国家是统治阶级压迫的工具”主要指的是“State”。

阶级社会中的国家仍管理着兴修水利、道路这类公共事务,也抵御外敌,或制定行为规则(法律),但更主要的是镇压之作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当一部分人依靠财富或暴力取得了对其他人的统治权时,他们就成为这个社会的统治阶级,国家成为统治阶级维护自己既得利益、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工具。这时国家机器的核心部分是军队、警察、法院、监狱之类暴力工具。国家异化了,在这一过程中又成为至高无上的神,走上了拥有极权的神坛。国家被神化。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真正的统治阶级都是极少数。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仅要借国家之名使用暴力,而且要神化国家。早期是把自己作为神的代表,以“天子”自居,代表上天统治一方。以后,“神”这一套吃不开了,于是,又以人民或社会的代表自居。似乎以国家名义所干的一切暴行,都是为了人民利益。

当一个社会实行计划经济时,国家不仅神圣,而且还像神一样万能。一切资源为国家所有,一切经济决策由国家做出。所有的人从出生到死亡,从穿什么衣服到在哪里工作,都由国家有计划地决定。国家主宰了每一个人的命运,人们只有绝对服从——像工具听主人的话一样,甚至当工具还不够,这个工具还必须“驯服”。谁敢对神坛上的国家有点异议,那就让你灭亡。这是国家走上神坛的顶峰。

当国家异化,被神化之后。统治者会用“State”这个概念替代“Motherland”(祖国),爱统治者,无限忠于统治者,成为爱国的同义语。在统治者的伪装之下,国家既神圣,又神秘,真正神起来了。

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会给神坛上的国家以致命打击。

在现代化进程中,即“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过程,会让国家走下神坛。

现代化是从一场名为“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始的。这场思想解放的核心是对人权的尊重,把人作为人,实现“天赋人权”的平等。当我们跪在掌握国家机器的统治者面前时,我们认为自己是渺小的,而这种愚昧正是构建国家神坛的基础。当我们站起来时,我们才发现自己与他们一样高大,这时神坛上的国家就不那么神秘而全能了。“真正能使人站起来的还是经济。市场经济的前提是私人财产权得到保护。人拥有资源的占有权,就有了使用权,就有了经济决策权。这种财产的占有与使用权是排他的,当然也排斥国家的干预。当国家无权在经济上控制个人时,这个神坛的经济基础就不复存在了。国家何时从上面走下来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同时,“伴随着经济市场化的是政治民主化。在传统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以暴力窃取国家政权,无论它是以神的名义还是人民的名义,背后的实际力量还是来自暴力。而民主社会中掌握国家政权的合法性来自选举。谁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谁才能代表国家。来自人民的国家代表扬去了那层神秘面纱,以其平凡的姿态出现。它没有神圣或全能的光环,不再是统治和压迫人民的工具,它由天上回到了人间。”国家返朴归真,也就回归到其基本职能——服务社会,管理社会,为每个人自由幸福的生活创造条件,为整个社会的平稳运行提供保证。这时的国家应该做自己该做的,不做自己不该做的。这也是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去讨论,管得少的政府是否是好政府成为可能。

当然,谈到:“国家走下神坛的过程也不会那样顺利。个别人借国家之名鱼肉乡民,以国家之权威谋取私利,或者以公仆之名行主人之事。这些都表明,有些人还不愿意国家从神坛上走下来。”因为在神坛上的国家给了他们权力和利益,但走下神坛确实是历史的必然。“一个国家人民批评国家的自由度,是国家走下神坛的衡量标准之一。”所以走下神坛的国家,不是指“coun-try”,也不是“Nation”而是“State”。“只要国家走下了神坛,‘Country’‘Nation’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