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讲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22:20:01

点击下载

作者:道源法师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佛堂讲话

佛堂讲话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

佛堂讲话 / 道源 著. —北京: 东方出版社,2015.9 (中国佛学经典宝藏)

ISBN 978-7-5060-8557-1

Ⅰ.①佛… Ⅱ.①道… Ⅲ.①佛教—布教 Ⅳ.①B94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 (2015) 第267829号本书中文简体字版权由上海大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独家授权出版中文简体字版专有权属东方出版社

佛堂讲话

(FOTANG JIANGHUA)

作  者: 道 源

责任编辑: 查长莲

出  版: 东方出版社

发  行: 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地  址: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113号

邮政编码: 100007

印  刷: 北京汇林印务有限公司

版  次: 2016年5月第1版

印  次: 2016年5月第1次印刷

印  数: 1—3000册

开  本: 880毫米×1230毫米 1/32

印  张: 6.75

字  数: 100千字

书  号: ISBN 978-7-5060-8557-1

定  价: 33.00元

发行电话: (010) 85924663 85924644 85924641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本书观点并不代表本社立场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拨打电话: (010) 85924602 85924603《中国佛学经典宝藏》大陆简体字版编审委员会

主任委员: 赖永海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月清 王邦维 王志远 王雷泉

     业露华 许剑秋 陈永革 吴根友

     徐小跃 龚 隽 葛兆光 温金玉

     彭明哲 程恭让 鲁彼德 董 群

     潘少平 潘桂明 魏道儒总序自读首楞严,从此不尝人间糟糠味;认识华严经,方知已是佛法富贵人。

诚然,佛教三藏十二部经有如暗夜之灯炬、苦海之宝筏,为人生带来光明与幸福,古德这首诗偈可说一语道尽行者阅藏慕道、顶戴感恩的心情! 可惜佛教经典因为卷帙浩瀚、古文艰涩,常使忙碌的现代人有义理远隔、望而生畏之憾,因此多少年来,我一直想编纂一套白话佛典,以使法雨均沾,普利十方。

一九九一年,这个心愿总算有了眉目。是年,佛光山在中国大陆广州市召开“白话佛经编纂会议”,将该套丛书定名为《中国佛教经典宝藏》[1]。后来几经集思广益,大家决定其所呈现的风格应该具备下列四项要点:

一、启发思想: 全套《中国佛教经典宝藏》共计百余册,依大乘、小乘、禅、净、密等性质编号排序,所选经典均具三点特色:

1. 历史意义的深远性

2. 中国文化的影响性

3. 人间佛教的理念性

二、通顺易懂: 每册书均设有原典、注释、译文等单元,其中文句铺排力求流畅通顺,遣词用字力求深入浅出,期使读者能一目了然,契入妙谛。

三、文简意赅: 以专章解析每部经的全貌,并且搜罗重要的章句,介绍该经的精神所在,俾使读者对每部经义都能透彻了解,并且免于以偏概全之谬误。

四、雅俗共赏:《中国佛教经典宝藏》虽是白话佛典,但亦兼具通俗文艺与学术价值,以达到雅俗共赏、三根普被的效果,所以每册书均以题解、源流、解说等章节,阐述经文的时代背景、影响价值及在佛教历史和思想演变上的地位角色。

兹值佛光山开山三十周年,诸方贤圣齐来庆祝,历经五载、集二百余人心血结晶的百余册《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也于此时隆重推出,可谓意义非凡,论其成就,则有四点可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佛教史上的开创之举: 民国以来的白话佛经翻译虽然很多,但都是法师或居士个人的开示讲稿或零星的研究心得,由于缺乏整体性的计划,读者也不易窥探佛法之堂奥。有鉴于此,《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丛书突破窠臼,将古来经律论中之重要著作,做有系统的整理,为佛典翻译史写下新页!

二、杰出学者的集体创作:《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丛书结合中国大陆北京、南京各地名校的百位教授、学者通力撰稿,其中博士学位者占百分之八十,其他均拥有硕士学位,在当今出版界各种读物中难得一见。

三、两岸佛学的交流互动:《中国佛教经典宝藏》撰述大部分由大陆饱学能文之教授负责,并搜录台湾教界大德和居士们的论著,借此衔接两岸佛学,使有互动的因缘。编审部分则由台湾和大陆学有专精之学者从事,不仅对中国大陆研究佛学风气具有带动启发之作用,对于台海两岸佛学交流更是帮助良多。

四、白话佛典的精华集萃:《中国佛教经典宝藏》将佛典里具有思想性、启发性、教育性、人间性的章节做重点式的集萃整理,有别于坊间一般“照本翻译”的白话佛典,使读者能充分享受“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的法喜。

今《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付梓在即,吾欣然为之作序,并借此感谢慈惠、依空等人百忙之中,指导编修;吉广兴等人奔走两岸,穿针引线;以及王志远、赖永海等大陆教授的辛勤撰述;刘国香、陈慧剑等台湾学者的周详审核;满济、永应等“宝藏小组”人员的汇编印行。由于他们的同心协力,使得这项伟大的事业得以不负众望,功竟圆成!《中国佛教经典宝藏》虽说是大家精心擘划、全力以赴的巨作,但经义深邈,实难尽备;法海浩瀚,亦恐有遗珠之憾;加以时代之动乱,文化之激荡,学者教授于契合佛心,或有差距之处。凡此失漏必然甚多,星云谨以愚诚,祈求诸方大德不吝指正,是所至祷。一九九六年五月十六日于佛光山[1]. 编者注:《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丛书,大陆出版时改为《中国佛学经典宝藏》丛书。原版序敲门处处有人应《中国佛教经典宝藏》是佛光山继《佛光大藏经》之后,推展人间佛教的百册丛书,以将传统《大藏经》精华化、白话化、现代化为宗旨,力求佛经宝藏再现今世,以通俗亲切的面貌,温渥现代人的心灵。

佛光山开山三十年以来,家师星云上人致力推展人间佛教,不遗余力,各种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创办,全世界弘法度化之道场应机兴建,蔚为中国现代佛教之新气象。这一套白话精华大藏经,亦是大师弘教传法的深心悲愿之一。从开始构想、擘划到广州会议落实,无不出自大师高瞻远瞩之眼光,从逐年组稿到编辑出版,幸赖大师无限关注支持,乃有这一套现代白话之大藏经问世。

这是一套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反映传统佛教文化的丛书,取其精华,舍其艰涩,希望既能将《大藏经》深睿的奥义妙法再现今世,也能为现代人提供学佛求法的方便舟筏。我们祈望《中国佛教经典宝藏》具有四种功用:

一、是传统佛典的精华书

中国佛教典籍汗牛充栋,一套《大藏经》就有九千余卷,穷年皓首都研读不完,无从赈济现代人的枯槁心灵。《宝藏》希望是一滴浓缩的法水,既不失《大藏经》的法味,又能有稍浸即润的方便,所以选择了取精用弘的摘引方式,以舍弃庞杂的枝节。由于执笔学者各有不同的取舍角度,其间难免有所缺失,谨请十方仁者鉴谅。

二、是深入浅出的工具书

现代人离古愈远,愈缺乏解读古籍的能力,往往视《大藏经》为艰涩难懂之天书,明知其中有汪洋浩瀚之生命智慧,亦只能望洋兴叹,欲渡无舟。《宝藏》希望是一艘现代化的舟筏,以通俗浅显的白话文字,提供读者遨游佛法义海的工具。应邀执笔的学者虽然多具佛学素养,但大陆对白话写作之领会角度不同,表达方式与台湾有相当差距,造成编写过程中对深厚佛学素养与流畅白话语言不易兼顾的困扰,两全为难。

三、是学佛入门的指引书

佛教经典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以深入,门门是无限宽广的证悟途径,可惜缺乏大众化的入门导览,不易寻觅捷径。《宝藏》希望是一支指引方向的路标,协助十方大众深入经藏,从先贤的智慧中汲取养分,成就无上的人生福泽。

四、是解深入密的参考书

佛陀遗教不仅是亚洲人民的精神归依,也是世界众生的心灵宝藏。可惜经文古奥,缺乏现代化传播,一旦庞大经藏沦为学术研究之训诂工具,佛教如何能扎根于民间? 如何普济僧俗两众? 我们希望《宝藏》是百粒芥子,稍稍显现一些须弥山的法相,使读者由浅入深,略窥三昧法要。各书对经藏之解读诠释角度或有不足,我们开拓白话经藏的心意却是虔诚的,若能引领读者进一步深研三藏教理,则是我们的衷心微愿。大陆版序一《中国佛教经典宝藏》是一套对主要佛教经典进行精选、注译、经义阐释、源流梳理、学术价值分析,并把它们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的大型佛学丛书,成书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星云大师担任总监修,由大陆的杜继文、方立天以及台湾的星云大师、圣严法师等两岸百余位知名学者、法师共同编撰完成。十几年来,这套丛书在两岸的学术界和佛教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研究、弘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文化,推动两岸的文化学术交流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佛学经典宝藏》则是《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的简体字修订版。之所以要出版这套丛书,主要基于以下的考虑:

首先,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穷其一生之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因此之故,有“精选”之举。

其次,佛教源于印度,汉传佛教的经论多译自梵语;加之,代有译人,版本众多,或随音,或意译,同一经文,往往表述各异。究竟哪一种版本更契合读者根机?哪一个注疏对读者理解经论大意更有助益? 编撰者除了标明所依据版本外,对各部经论之版本和注疏源流也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再次,佛典名相繁复,义理艰深,即便识得其文其字,文字背后的义理,诚非一望便知。为此,注译者特地对诸多冷僻文字和艰涩名相,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注解和阐析,并把所选经文全部翻译成现代汉语。希望这些注译,能成为修习者得月之手指、渡河之舟楫。

最后,研习经论,旨在借教悟宗、识义得意。为了将其思想义理和现当代价值揭示出来,编撰者对各部经论的篇章品目、思想脉络、义理蕴涵、学术价值等所做的发掘和剖析,真可谓殚精竭虑、苦心孤诣! 当然,佛理幽深,欲入其堂奥、得其真义,诚非易事! 我们不敢奢求对于各部经论的解读都能鞭辟入里,字字珠玑,但希望能对读者的理解经义有所启迪!

习近平主席最近指出:“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如何去研究、传承和弘扬优秀佛教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拟对繁体字版的《中国佛教经典宝藏》进行修订,并出版简体字版的《中国佛学经典宝藏》,随喜赞叹,寥寄数语,以叙因缘,是为序。二○一六年春于南京大学大陆版序二

身材高大、肤色白皙、擅长军事的亚利安人,在公元前四千五百多年从中亚攻入西北印度,把当地土著征服之后,为了彻底统治这里的人民,建立了牢不可破的种姓制度,创造了无数的神祇,主要有创造神梵天、破坏神湿婆、保护神毗婆奴。人们的祸福由梵天决定,为了取悦梵天大神,需要透过婆罗门来沟通,因为他们是从梵天的口舌之中生出,懂得梵天的语言——繁复深奥的梵文,婆罗门阶级是宗教祭祀师,负责教育,更掌控了神与人之间往来的话语权。四种姓中最重要的是刹帝利,举凡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等都由他们实际操作,属贵族阶级,由梵天的胸部生出。吠舍则是士农工商的平民百姓,由梵天的膝盖以上生出。首陀罗则是被踩在梵天脚下的土著。前三者可以轮回,纵然几世轮转都无法脱离原来种姓,称为再生族;首陀罗则连轮回的因缘都没有,为不生族,生生世世为首陀罗,子孙也倒霉跟着宿命,无法改变身份。相对于此,贱民比首陀罗更为卑微、低贱,连四种姓都无法跻身其中,只能从事挑粪、焚化尸体等最卑贱、龌龊的工作。

出身于高贵种姓释迦族的悉达多太子,为了打破种姓制度的桎梏,舍弃既有的优越族姓,主张一切众生皆平等,成正等觉,创立了佛教僧团。为了贯彻佛教的平等思想,佛陀不仅先度首陀罗身份的优婆离出家,后度释迦族的七王子,先入山门为师兄,树立僧团伦理制度。佛陀更严禁弟子们用贵族的语言——梵文宣讲佛法,而以人民容易理解的地方口语来演说法义,这就是巴利文经典的滥觞。佛陀认为真理不应该是属于少数贵族、知识分子的专利或装饰,而应该更贴近普罗大众,属于平民百姓共有共知。原来佛陀早就在推动佛法的普遍化、大众化、白话化的伟大工作。

佛教从西汉哀帝末年传入中国,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漫长艰巨的译经过程,加上历代各宗派祖师的著作,积累了庞博浩瀚的汉传佛教典籍。这些经论义理深奥隐晦,加以书写的语言文字为千年以前的古汉文,增加现代人阅读的困难,只能望着汗牛充栋的三藏十二部扼腕慨叹,裹足不前。

如何让大众轻松深入佛法大海,直探佛陀本怀? 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乃发起编纂《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一九九一年,先在大陆广州召开“白话佛经编纂会议”,订定一百本的经论种类、编写体例、字数等事项,礼聘中国社科院的王志远教授、南京大学的赖永海教授分别为中国大陆北方与南方的总联络人,邀请大陆各大学的佛教学者撰文,后来增加台湾部分的三十二本,是为一百三十二册的《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于一九九七年,作为佛光山开山三十周年的献礼,隆重出版。

六七年间我个人参与最初的筹划,多次奔波往来于大陆与台湾,小心谨慎带回作者原稿,印刷出版、营销推广。看到它成为佛教徒家中的传家宝藏,有心了解佛学的莘莘学子的入门指南书,为星云大师监修此部宝藏的愿心深感赞叹,既上契佛陀“佛法不舍一众”的慈悲本怀,更下启人间佛教“普世益人”的平等精神。尤其可喜者,欣闻现大陆出版方东方出版社潘少平总裁、彭明哲副总编亲自担纲筹划,组织资深编辑精校精勘;更有旅美企业家鲁彼德先生事业有成之际,秉“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之襟怀,促成简体字版《中国佛学经典宝藏》的刊行。今付梓在即,是为序,以表随喜祝贺之忱!二○一六年元月道源上人佛堂讲话序

周邦道

台中灵山寺向由德真、德钦二师主持,修行精进。一九四九年己丑,李雪庐老居士自鲁来台,得其领导,说法讲经,念佛作七,弘扬净土。庚寅起,每岁春冬,且必作佛七二次,与会者咸欢喜踊跃。一九五七年净宗讲堂落成后,益形跄济。一九五八年戊戌仲春,延请基隆八堵正道山海会寺道源上人为主七师,念佛之余,每晚开示,系统厘秩,组织谨严,本末先后,一以贯之。其标题: 第一曰,念佛须知了生死;第二曰,念佛当发菩提心;第三曰,念佛切勿起疑念;第四曰,念佛决定愿往生;第五曰,念佛必须认真念;第六曰,念佛结期应求证;第七曰,念佛平时须相续。一为自利,二为利他,三为信,四为愿,五为行,六为加行,七为常行。以发菩提心为第一要义,以信愿行为实践功夫。而于正行、加行、常行,尤苦口婆心,切切实实,特别提示。语似平淡,而义极高深,深入浅出,闻者心豁。雪师当时为偈颂云:“此事专为求一心,不高深处最高深,果能念念了生死,满眼皆成七宝林。”盖有以也!

上人俗姓王,世居河南商水周家口,一九一九年弱冠出家,一九二三年受具足戒,一九二七年至抗战期间,亲近慈舟大师,为入室弟子。大师平生,弘华严教,持比丘戒,修净土行。上人师承无间,得其神髓。又上人鉴于世之弘法者,每执空谤有,执有谤空,发愿冀转即空即有,即有即空之中道法轮,因号中轮沙门。其志事之峻伟,足资赞叹矣。

台湾省立农学院教授许宽成师兄,曾将上人当日开示语,本本原原,记录成帙。上人加以润色,题曰《佛堂讲话》,分期发表于中国佛教月刊,读者珍若玙璠。兹者醵金印为专册,以广流布。窃望同道之士,共发菩提真心,矢信不疑,矢愿不尽,矢行不息;念兹在兹,释兹在兹。七宝园林,当前即是;莲邦消息,何待他求。承属弁言,辄叙述梗概,聊与上人结此胜缘耳。一九五九年六月,菩萨戒弟子周邦道,于台湾省立农学院第一辑

净土宗中轮沙门道源讲述

菩萨戒优婆塞许宽成记一、念佛须知了生死

今天得和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诚属殊胜因缘。台中佛法兴隆,打七乃是常事,道源来此参加打七却是第一次。贵寺德真住持,过去因感觉念佛人多,佛殿太狭,同德钦监院,发起建筑讲堂,又承诸位檀越协助,巍峨庄严的讲堂,得以大功告成,真是功德无量! 道源能够和诸上善人在这台湾佛教最大的讲堂中打七用功,感觉非常荣幸!

打佛七,只须一心念佛,不须讲话,所谓“行起解绝”。若是在念佛堂中讲话,那是打闲岔。既是打闲岔,为什么还要讲话呢? 因为我们众生和诸佛不同,众生以差别为性,其根机不是一样的。在座诸位出家师父,及各位老居士,不但自己会用功,而且能够领导别人用功,自然不须要讲话。但是一般人,须要听讲以后,才能提起精神,精进办道,那就必须讲讲说说,以作助道之缘了。尤其是道场中,有初发心的人,他们对于打七的意义,尚不甚明白,则更须要讲话了。

打七的目的在什么地方? 在了生死! 若对此目的不明,则念佛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普通人到寺里来念佛,为的是向佛祷告,希望能够消灾免难。求消灾免难固然是好,但这不是佛的本意。还有一种人,因为现生常常遇到不如意的事,到这里念佛,求佛保佑,希望来世能够事事如意。求来世如意固然也好,但仍非佛的本意。另有一种人,觉得人生没有意思,即使大富大贵也没有多大快乐,希望以念佛的功德,能够升天。来生得能升天,这固然也是好,但亦非佛的本意。

佛的本意在哪里? 在令众生了生死! 为什么要了生死? 因为生死轮回是大苦!

今天所讲的话,可分成三段:

第一,学佛应先知苦。倘若不知苦,则学佛亦学不好。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修行成佛,说法度生,首先度五个人,即是憍陈如等五比丘。所说之法,就是“四谛法”。四谛法之第一就是“苦谛”,可见“知苦”是何等重要了!“谛”就是真实之理,一切众生皆在受苦,这是真实不虚的。但众生迷而不觉,总以为有快乐可得。殊不知不但地上的众生是苦,天上的众生亦还是苦,所以谓之“苦谛”。

苦必有因,“集”就是因。“集”是聚集起来的意思,前生所造的种种业,聚集起来,招感今生的苦果。今生的苦果,一定是前生的“集因”招感来的,所以谓之“集谛”。佛说我自己没有苦,我的苦已“灭”了。“灭”就是寂灭,也就是涅槃,涅槃就是佛果。证得寂灭的佛果,真实灭除一切苦恼,所以谓之“灭谛”。佛果由何而来? 由“道谛”而来。若能修“道”,一定证“灭”,所以谓之“道谛”。现在明白了佛说的四谛法,我们要“证灭”,就必须“修道”。修道为的“断集”,断集必先“知苦”。所以第一段先讲“学佛应先知苦”。

第二,次观人生之苦: 人生有八种苦,第一是“生苦”: 人生出胎,“呱呱堕地”,即是证明“生苦”。设若生而不苦,小孩子落地,应当不呱呱地哭了。第二是“老苦”: 老苦的证明很多,在这念佛堂里面,多半是老年人,老年人的六根都暗钝了。例如: 念《阿弥陀经》,老年人大都不能背诵,记忆力很差,赶不上青年人,这是意根暗钝了。又如我们要学炉香赞,为什么总唱不好,不如青年人学得快呢? 因为是舌根暗钝了。我们绕佛时,感觉脚酸,打坐时,两脚都盘不起来,勉强盘起来,疼得要命,这是身根暗钝了。总之,老年人的鼻根眼根耳根,都不如青年人,这就是老苦。第三是“病苦”: 在现时代,医药的价钱很贵,生病本来是苦,而因医药价贵,负担不起医药费,真是苦上加苦! 我们若能留心观察,就知道有了病是多么痛苦了。第四是“死苦”: 一听到死,谁都不高兴,为什么不愿意听这个字呢? 因为死苦太苦了啊!

前面所讲的生老病死苦,无论富贵贫贱都免不了。还有四种苦,有的人受得多,有的人受得少。第五“爱别离苦”: 有了六亲眷属,就有恩有爱,倘若最爱的人别离了,这是多么痛苦的事啊! 我们大陆的人来到台湾,大多数家眷都不能团圆,有的家眷已经死了,那是“死别”! 有的家眷留在大陆不能见面,那是“生离”! 不但大陆的人有此爱别离苦,就是台湾同胞亦有此苦。你想,有的是丈夫死了,有的是太太死了,有的是父母别世了,有的是儿女夭亡了,这种爱别离苦,谁能免得了呢? 第六“怨憎会苦”: 你的怨家对头讨厌憎恨的人,偏偏要聚会在一处,想离都离不开。你在台北,他在台北与你相会;你到台南,他到台南与你相会,这种怨憎会苦,才令人难以忍受呢! 第七“求不得苦”: 我们所求的事情很多,大都不得满愿,这就是求不得苦。例如: 我们的念佛会,为什么白天人少,晚上人多呢? 因为居士们白天都要去做事,想来念佛不得来,只得晚上稍有空闲,方能参加,欲求在这佛七之内,好好地用七天功而不可得,亦是一种求不得苦。第八“五阴炽盛苦”:“五阴”是色、受、想、行、识。“色阴”是身,“受想行识”四阴是心,简单讲一句,这是身心之苦。我对于此苦,另有一种很浅显的解释,叫作“健康苦”。世上的人,大多不知道有苦,若对他说“生苦”,他说生时我不知道;若对他说“老苦”,他说我现在还没老;若对他说“病苦”,他说我从来没有害过病;若对他说“死苦”,他说死还未到;若对他说“爱别离苦”,他说我的家眷团聚没有别离;若对他说“怨憎会苦”,他说我没有怨恨憎恶的人;若对他说“求不得苦”,他说我凡事都很如意。如此说来,这种人就没有苦吗? 有的,有“五阴炽盛苦”。我们试看: 现在社会上的凶杀案、抢盗案、奸淫案,真是太多了! 为什么有这些案件发生呢? 因为有一些人的身心不太健康了,他们受了心理上的支配,生理上的冲动,坐卧不安,无事生非,所以才造出许多杀盗淫的罪业来。他们的身心不能安宁,好像给火烧着似的,故曰“五阴炽盛苦”。

连前面所讲的七种苦,合起来叫做人生八苦。这八种苦,只是苦的大纲,每种苦中,都含有无量无边的苦。我们学佛的人,须观察自己,观察他人,是不是有上面所讲的八种痛苦? 如能观察到人生确实是“苦”,那就与佛道相近了。

第三,再观轮回之苦: 我们既观察了知人生之苦,那就应当进一步观察轮回之苦。因为人生只不过数十年的光阴,虽然受苦,而为时甚暂,假若像世人所说的“人死如灯灭”,并没有什么来生来世,那这苦不算大苦。如世尊所说轮回之苦,方是大苦哩! 三界以内,有三善道,有三恶道;今生若造恶业,来生就堕三恶道。今生若造善业,来生就转三善道,头出头没,永不停止。这就是所谓“六道轮回”。

有智慧的人就要观察: 人生之苦,乃是短暂的小苦,而这死此生彼,生生死死,永无了时的轮回之苦,真是大苦! 欲脱此苦,须了生死。能发起了生死的心,则可谓入于佛道了。

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了生死。其中念佛法门为最容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即可超出六道轮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了生死之苦,常得究竟之乐。若能真发“了生死”的心而念佛,方与佛之本意相应。

本来念佛用功时,不需要讲话;因有初发心的人,故不得不讲,然而讲话总是“打闲岔”,大家还是好好念佛吧!二、念佛当发菩提心

诸上善人: 昨天讲的是“念佛须知了生死”;今天要讲的是“念佛当发菩提心。”

若以念佛法门祈求人天福报,这固然与佛的本怀不相应,但若专为自己了生死而念佛,亦只能与佛的本怀少分相应。佛的本怀究竟如何呢? 昨天讲过“为令众生了生死”就是佛的本怀。我们应当注意: 所谓为令众生了生死者,并不是令你舍弃众生单为自己了生死呀!

佛法分大乘小乘: 小乘佛法只为自己了生死,大乘佛法是要普度众生的。念佛法门是大乘佛法,不但要自己了生死,亦要使一切众生了生死!

佛教传入我们中国,经过诸大祖师的努力弘扬,结果成立了大小十宗。小乘有两宗,即是“成实宗”与“俱舍宗”。但以我国人的根性,不喜小乘,所以不久也就失传了。大乘共有八宗,即是“天台宗”“贤首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禅宗”“密宗”“净土宗”。净土宗所弘扬的就是念佛法门,倘念佛法门讲的是只为自己了生死,恐怕与成实宗、俱舍宗成了同一命运,早已失传了。我们现在的人,既不得闻到念佛之法,哪里还能够在这里打念佛七呢? 所幸,念佛法门是大乘法门,才能以传遍全国,流传到现在。

但是念佛能否和大乘佛法相应,还要看你发心如何?若发大乘心念佛,则念佛就是大乘法;若发小乘心念佛,则念佛就是小乘法;若发人天乘心念佛,则念佛就是人天法。像昨天所讲: 有些人念佛,是为求来生来世转为一个大富大贵之人,好享受五欲之乐,红尘之福。或者有人念佛,是为求升天,好享受天福。倘若那样发心念佛,则念佛法门便成为“人天法”了。若是专为自己了生死而念佛,则念佛法门便成为“小乘法”了。若能发大乘心念佛,则念佛法门方能成为“大乘法”! 念佛法门是一,因为发心不同,其结果不但有大乘、小乘之分,而且有世间、出世间之别,真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我们既愿念佛修行,对于“发心”之正确与否,岂可不加以注意吗?

发菩提心就是发大乘心。梵语“菩提”,此译为“道”,或译为“觉”。发菩提心,就是发觉道之心。换句话说: 就是发“度一切众生皆成佛”的心。

听了前面所讲的话,我们知道“念佛当发菩提心”了! 但是单单知道了还是不够的,因为知道了只是理论方面明白了,而这个菩提心究竟发起来没有? 这是事实问题。假使我们扪心自问,并没有真实发心,如是,则即令你心里知道的理论很清楚,亦只等于画饼充饥。纵令你口里会讲,把发菩提心的道理讲得很明白,而自己却没有发心,这正所谓“终日数他宝,己无半毫分”了。

我们已经知道发心了,但是这个心仍然发不起来,怎么办呢? 下面分三段来讲:

第一,学佛发心: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我们是佛的弟子,为弟子的应当跟着本师学,佛怎么发心,我们就怎么发心,才不致有错。佛发的是“四弘誓愿”的心,我们亦应先发四弘誓愿。我们中国的佛法是大乘佛法,所以受五戒、具足戒、菩萨戒的时候,都须发四弘誓愿,即令单受三皈依,亦须发四弘誓愿。这就是教我们发菩提心的。

佛发的四弘誓愿: 第一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 我们既然学佛,就应当学佛发愿度众生,少数的众生需要度,多数的众生更需要度。众生究竟有多少呢? 在我们所住的地球上,有三十多亿人,这是单指“人道”说的;“畜生道”的众生有多少呢? 实“非算数所能知”了;还有饿鬼道、地狱道、修罗道以及天道的众生呢? 更“非譬喻所能知”了! 然而这还是指着我们所住的这个小地球说的呢! 若依佛教地理看起来,虚空之内,有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世界既然这样多,世界上面所住的众生,真是多得不可思议了! 这些无量的世界,无边的众生,都有痛苦,都需要我们去度! 如果以为众生太多而生退心,那就不是发菩提心了。不怕众生是无量无边的多,我们都誓愿度尽他们,这才堪称弘誓大愿!

第二愿是“烦恼无尽誓愿断”: 烦恼多得很,多到无穷无尽! 这无穷无尽的烦恼,我们誓愿把它断尽了! 断尽了自己的烦恼,然后才能度众生了生死,方可谓之“度众生”。然而众生的生死如何能了呢? 是则必须令众生断尽烦恼,才能了脱生死。设若我们自己的烦恼尚不能断,如何能断众生的烦恼呢? 所以必须发愿,为度众生之故,先将自己的无尽烦恼断尽了。

第三愿是“法门无量誓愿学”: 众生无量无边,众生的根机也就无量无边,因之度众生的法门亦需要无量无边。众生根机不同,应当观机逗教,观众生是什么根机,就用什么法门去度他。例如: 众生喜欢“禅”,我们就度之以“禅”;众生喜欢“密”,我们就度之以“密”。至于我们自己的烦恼,真是无穷无尽! 为断除这无尽的烦恼,亦须学无量的法门。比方说: 我们的“散乱心”太多,那就须用“数息观”以治之。倘若是“贪欲心”太多,那就须用“不净观”以治之。总之,为度无边的众生——满第一愿,为断无尽的烦恼——满第二愿,就须修学无量的法门——发第三愿。

第四愿是“佛道无上誓愿成”: 没有比佛道再高上的,所以说“佛道无上”。大乘道位有三贤、十圣、等觉、妙觉。三贤之上有十圣,十圣之上有等觉,等觉之上有妙觉,妙觉就是佛,没有比佛再上的了,故曰佛道无上。佛道虽然如此高远无上,我们为了度众生,必须发大誓愿,不至成佛不止! 这四弘誓愿,在修行的历程上说: 前三愿为因,后一愿为果;但在所为的目的上说:后三愿为因,前一愿为果。所谓为度众生而断烦恼,而学法门,而成佛道。断烦恼,学法门,乃至成佛道,并非为的自利,悉皆为的利他,无非为令众生了生死! 是故学佛发四弘誓愿,即是学佛发菩提心。

第二,观众生苦: 设若我们学佛发心仍然不甚恳切,那就要实地观察众生的痛苦! 若能见到众生的痛苦,感觉着比自己的痛苦还难以忍受! 因而生起怜悯之心,由怜悯之心而引生大悲心,誓愿拔除其痛苦,如是则菩提心不发而自发了。

一切众生迷惑颠倒,认苦为乐。我们能观察自己之苦,即是生起了正知见,进而推己及人,观察其他众生之苦,这样就与菩提心相近了。

试观在这念佛堂里,多数是老年人,若看到老年人那种老态龙钟的样子,老来方学佛,六根已暗钝! 观此便生怜悯之心,于是发心度他们,这就是发了菩提心了。

若看到同愿道友们,因病不能参加佛七;或者病了因为医药太贵,而未能就医买药,便起怜悯心,发心度他们,这就是发了菩提心了。

又若看到少年人,正需依赖他的父母教养,但他的父母忽然死去了! 又如老年人,正需要他的儿子养活他,偏偏他的儿子夭亡了! 因此对他们生起怜悯之心,发心度他们,这就是发了菩提心了。

现在社会上凶杀案很多,虽然多系“五阴炽盛”所造成,但细究其原因,大抵是“冤家讨债”! 像前天报载: 台南一旅客,到一旅店住宿,因其所住之房间靠近厕所,感到不愉快,要求另换房间,而店主人答以客人已满,无房间可换,讵知该旅客竟操刀将店主人杀死!因此一点小事怎么就会动刀杀人呢? 这就是“怨憎会苦”。我们再往大处看看: 像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发生时,动机很微,战争一经爆发,竟致死伤千万人! 这都是“怨憎会苦”。想到这里,我们就要赶快发心,度这些可怜的众生,这就是发了菩提心了。

我们再观察: 如许多公教人员,很想来这里念佛而不可能;又如世界大战太残酷,大家想求和平而亦不可能,这都是众生的“求不得苦”。观此而起怜悯心,想度尽他们,这菩提心已经发起来了。

第三,为他往生:“他”是指的一切众生,我们念佛往生西方,不是为的自己,而是为度一切众生才发愿生到极乐世界去的,所以谓之“为他往生”。

念佛往生是为了生死,念佛才能念出功夫来,这是对的。但若专为自己了生死,乃属于小乘心。若为众生而念佛往生,方是大乘心,始与阿弥陀佛之本愿相应。

有人问: 既然发心度众生,住在娑婆世界永远地度就好了,为什么要往生西方呢?

我们先反问一句: 度众生要用什么去度? 是不是需要智慧、辩才、神通、相好? 我们现在一无所有,将何以度呢?

前面讲过: 为度无边众生,须断无尽烦恼,学无量法门,成无上佛道。但是在娑婆世界要想把后三愿做满了,再来满第一愿,真是谈何容易? 先说断烦恼,“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要有多大的力量才能把见惑断掉? 还有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哩! 再说学法门: 我们福薄慧浅,连一句阿弥陀佛尚且不易念熟,又何况学禅、学密、学数息、学不净呢? 至于说到成佛道,那更是不容易的事,按仪轨须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这还是照着但进不退的时间说的。假若来生堕落三途,不知何时才能出来?纵令来生不失人身,亦难保不昏不迷! 如是而欲成佛,真不知要经过多少阿僧祇劫哩!

我们观察众生痛苦已极! 急待度脱,岂可迟缓? 是以应当赶快念佛,求生西方,见佛闻法,获得智慧、辩才、神通、相好,再回娑婆,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话说多了“打闲岔”,大家发起菩提心来精进念佛吧!三、念佛切勿起疑念

诸上善人慈悲! 道源今天再向各位打打闲岔,题目是“念佛切勿起疑念”。念佛全凭信心,若起疑念,则念佛就念不成功了。我们是佛的弟子,一定要相信佛说的话。

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他自己已经成了佛,他是过来人,所以知道成佛的经过,哪一条路难走,哪一条路易行,都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了。我们要想成佛,必须先断烦恼,烦恼断尽,方能成佛。可是娑婆世界的众生,因为处于五浊恶世,烦恼特别多,由于环境恶劣,断烦恼的功夫亦不易进行,所以成佛很难! 我们的本师真是大慈大悲,特为我们指出一条特别容易走的路,即是念佛法门。可以不断烦恼,而先求生极乐世界,是即所谓“带业往生”。迨至生到西方,环境变好了,用起功夫来,但进不退,很容易就达到成佛的目的了。

释迦如来,既然由大悲心中,流出这特别容易修行的念佛法门,众生即应普皆往生西方,而现见众生得度的很少,是什么缘故呢? 这是因为众生业障深重,不肯信佛之故。他们既然不肯信佛,当然不信念佛法门,连信仰心都生不起来,哪还能够修行得度呢?

其他世界,其他众生,且置勿论,单说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人类吧! 地球上的人们,大多数不信因果的道理,不信做善事得善报,做恶事得恶报。这类拨无因果的人,佛教中称之为“一阐提”。他们连因果报应都不相信,哪里还能相信念佛法门呢?

又有多数的人,虽然信仰“作善上升,作恶下堕”的道理,但是他们信仰的是其他的宗教,而不信仰佛教,这种人,佛教中称之为“外道”。这些外道,连佛教都不相信,哪里还能相信念佛法门呢?

我们再看看佛教以内的人吧! 有一些人,类似僧尼,虽然住在佛教庙里,但是他们却不学佛法,挂的是佛教的招牌,卖的是外道的杂货。又有一些人,类似居士,秘密传道,劝人吃鸡蛋菜,就是释迦已经退了位,弥勒佛现在正掌盘,这些类似佛教的人,佛教中称之为“附佛法外道”,他们连佛法僧三宝都不相信,哪里还能相信念佛法门呢?

在佛教之内,除了“附佛法外道”以外,则都是真正信仰佛教的了,然而不一定都信仰念佛法门,因为他们学的是其他宗派。其他宗派的人,既不学净土宗,因此起了门户之见,心生执着,不但不信净土宗,而且常对净土宗加以毁谤,这真是不应该。

例如学禅宗的人,刚刚学了几天禅,就反对念佛,殊不知历代大禅师,修念佛行的多得很! 许多参禅的高僧大德,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以后,率多归向净土。如过去的永明禅师、彻悟禅师等,都是净土宗的祖师,然而既是净土宗的祖师,为什么还要称他们为“禅师”呢?因为他们起先学禅,开悟见性之后,能以兴隆禅宗,是禅宗的大善知识,禅师的大名,已传扬于诸方,虽然后来归向净土宗,专修念佛法门,但是称他禅师已成习惯了,所以仍然称他们为禅师。由此可以证明净土宗与禅宗并无障碍,何必加以毁谤呢? 又如现在的禅宗大德虚云禅师,今年已一百一十九岁了,大家公认他是大彻大悟的禅师。他老人家若在禅堂开示,就讲参禅的道理;若在念佛堂开示,就教人念佛,不但不反对净土,而且赞扬净土哩! 现在刚刚学了几天禅的人,就反对净土,不知他们的学识与功夫,是否已超过前面所举的永明、彻悟、虚云诸大禅师? 相信不会超过吧!

又如学唯识宗的人,刚刚学了几天唯识,就反对念佛! 殊不知唯识宗的开宗第一代祖师玄奘大师,并不反对念佛,他老人家由印度求取佛经回来,亲自翻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阿弥陀经》之新译)。如果玄奘大师反对念佛,一定不会把《阿弥陀经》梵文本带到中国来,亦一定不翻译此经,可见玄奘大师不但不反对念佛,而且是提倡念佛的。再看唯识宗的第二代祖师窥基大师,著有《阿弥陀经通赞疏》三卷,《阿弥陀经疏》一卷。可见窥基大师不但不反对念佛,而且是尽力弘扬念佛的。又如民国以来,大家公认为中兴唯识宗的太虚大师,若有念佛的人请他老人家开示时,他老亦讲念佛的道理,在他的讲演集里,关于讲净土的有七篇之多!(台北市善导寺曾印单行本流通) 故知太虚大师亦是不反对念佛,而且是兼弘净土的。现在刚刚学了几天唯识的人,就反对净土宗,他们的学问修持,能超过玄奘、窥基、太虚三大师吗? 相信不会超过吧!

以上所讲不信念佛法门的人: 一类是拨无因果断善根的一阐提,一类是信仰其他宗教的外道,一类是混入佛门的外道,一类是信仰佛教其他宗派的人。这四大类的人,在今天的念佛堂里,或许没有,故今天所讲的话,不是专对他们讲的。

今天是为“信而有疑”的人讲的。疑是疑惑。昧于事理,不能决定是非,谓之疑惑。疑与信是对待的,疑则不信,信则不疑。为什么说“信而有疑”呢? 因我们前生前世种了念佛的善根,所以今生今世遇着念佛的机缘,就发生信心了。可是我们的八识田中,潜伏着很多的疑惑种子,一经遇着外缘的触动,它就发生现行了,于是在信心之中,就生起了疑念。现在分三段来讲:

第一,疑教权说:“教”是佛所说的言教,有一些人疑惑净土法门的言教,是释迦佛为引导众生入于佛道方便权巧说的,西方极乐世界并不是真实有的。读《阿弥陀经》,见到里面所说的种种庄严,种种妙事,都生起疑念! 读到“极乐国土: 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读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读到“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竟会引起疑惑,说是: 哪里来的这么多的宝贝可以造路建房呢? 尽大地都是黄金,尤其令人难以相信。因为在娑婆世界没有见过,便认为这是绝对没有的事,他们说: 这一定是释迦佛为引导众生说的。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西方极乐世界,只是一个化城罢了! 这是以凡夫的境界来疑圣人的境界,正等于以贫贱人的境界来疑富贵人的境界,未免幼稚可笑。

为解释此疑,先说一个眼前的譬喻: 比方有一“山顶人”,他所见的庙宇,都是数尺见方、高不及丈的土地庙,有人向他说: 台中市灵山寺新建一座大讲堂,如何的高大,如何的庄严,楼上楼下可以容纳八百人听讲!这位足不出户的山顶人,一定不相信有这样高的庙宇。然而我们并没有骗他,灵山寺的大讲堂实实在在是有的。不过我们应知道: 这座大讲堂不是凭空生出来的,是由于灵山寺的住持、监院以及信徒们,花费了很多的精神,很多的财物,才建筑成功的。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是凭空有的,是由于阿弥陀佛在无量阿僧祇劫中,所修的无量功德所成就的。以如是不可思议之清净妙因,方得结成如是不可思议之清净妙果。极乐世界是实实在在有的,并不是释迦世尊方便权说的。

第二,疑法太易:“法”是修行的方法。又有一些人疑惑净土宗的修行方法太容易了。他们读《阿弥陀经》,读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竟会引起疑惑,说是: 一个博地凡夫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而且只念七日,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未免太容易了吧! 他们说: 佛教通途的修行方法,即是“止观”。下手修行时,必先修“止”,待“止”修成了,再来修“观”;“观”修成了,然后再修“止中带观,观中带止”的功夫。直至修到“止观不二”的境界,功夫才算“上了路”。谈到修行之事,真是难之又难! 怎么说只念一句佛号,就算是修行呢? 他们又说:修行原为断“业”,但是断业并非易事,须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断尽,怎么说只需七日的短时,就可以带业往生呢?

我们须知: 念佛法门有二种力量,一是心力,二是佛力。修其他的法门,完全靠自己的心力,所以很难。修念佛法门,有了自己的心力,再加上佛力,所以很易。喻如一位老人,意欲上楼听讲,但以身体衰弱,上不去楼梯。设若这时候,有一位年富力强的人,搀扶他一下,这位老人,不是很快地就上楼去了吗? 老人喻如博地凡夫;意欲上楼,喻如愿生西方的心力;身体衰弱,喻如业障深重。力强的人搀扶,喻如佛力接引;老人上楼,喻如带业往生。业力固然不可思议,但是心力与佛力亦复不可思议! 在我们发心念佛之时,即是发展心力之时;念到一心不乱之时,即是心力充分显露之时。在一心不乱的时候,业力亦被降伏,无能为其障碍之力了。再加上佛力接引,带业往生实是轻而易举的事,又何用怀疑呢!

第三,疑自根浅:“根”是前世修行的善根。前面所说的二种疑惑,是疑惑佛法,此是疑惑自己。疑惑自己的善根太浅,纵令念佛,恐怕也生不到西方去。这是说:另有一些人,听说极乐世界有无量无边的庄严,阿弥陀佛正在那里讲经说法,我们只要念佛,即得往生。生彼国以后,即得见佛闻法,获证“无生法忍”,就有了大智慧、大神通,能够飞行自在,能分身到他方世界广度众生。他们听了这些话,信是相信了,但是认为那是有大善根的人才能办到的,自己的善根太浅,怎样能够办得到呢?

奉劝诸位: 千万不可疑惑自己的善根太浅,因之恐怕不能往生净土,须知你我都是善根深厚的人。怎样可以证明你我的善根深厚呢? 请看现在全世界的人,终日忙忙,所为何事? 岂不都是忙着准备互相残杀的事吗?再看现在社会上许多人,终日忙忙,所为何事? 岂不都是忙着争名夺利,以及忙着造杀盗淫妄无边恶业吗? 那么,我们既不忙着互相残杀,又不忙着广造恶业,为何忙着来到这里念佛呢? 如果没有大善根,肯这样做吗?何必自暴自弃对于自己的善根有所怀疑呢?

总之,从今以后,把一切疑念打消,相信释迦佛绝对没有妄语,相信我们自己都有大善根,相信念佛法门一定可靠! 但能笃信不疑,一心念佛,一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话说多了“打闲岔”,大家发起清净信心来,好好地念佛吧!四、念佛决定愿往生

诸上善人: 光阴真是快得很呀! 我们的念佛七已经打了四天,在这定期七天之中,已经过去一大半! 诸位的功夫,究竟用得如何? 是需要各人自己反省一下的。若是上根利智的人,念佛一日,即能得到一心不乱。但上根利智的人,大概很少,中下根机的人,总是占多数。我们既然尚未证得“一心不乱”,即可自知根机不太深厚,然而正因为我们的根机浅薄,才需要急起直追,努力精进! 才需要时时反省,见贤思齐! 果能如是,方克有济。否则,时光不住,再过三天,佛七就圆满了,结果一无所得,岂不太可惜这七天的宝贵光阴吗? 切不可把光阴看得太轻,古德云:“一寸时光,一寸命光!”真是警策人的忠言实语。光阴即是我们的生命,过了一天光阴,即减少一天生命。若是悠悠泛泛,不肯真实用功,须知空过了七天光阴,即是牺牲了七天生命,那真是太对不起自己了! 明乎此义,才能不放过时光,念一点钟有一点钟的进益,念一日有一日的功夫。我们虽然不是上根人,但只要肯用功,一定功不唐捐,终会证得一心不乱的。

诸位的信心,已很坚固;诸位的行门,已很精进。但是在净土法门之中,还有一个最要紧的条件,就是必须愿力恳切,所以今天讲话的题目是:“念佛决定愿往生”,再分三段来讲:

第一,往生西方全凭愿力: 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端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我们在这两句话中,就可以知道,西方得生或不得生,但看有没有信愿。换句话说,只要有信有愿,无论念佛多少,西方一定得生,足见信愿二字,是何等重要了! 所以,昨天对诸位讲“念佛切勿起疑念”,就是讲的信字。今天讲“念佛决定愿往生”,就是讲的愿字。如果但有信心,没有愿力,亦是不能往生,所以愿力很重要!

比方说,你们在自己家里,听见朋友说: 灵山寺的大殿是如何的巍峨,讲堂是如何的高广,佛像是如何的庄严,僧众是如何的修行,现在打念佛七,参加的人是如何的众多,每天讲经说法是如何的玄妙。你们听了之后,信是信了,可是你们愿不愿去灵山寺呢? 如果愿意去,那信才有用处。如果不愿去,就是没有愿力,纵然相信,也是白信。有信而无愿,终究去不了,那信有何用处呢? 所以信固然要紧,而愿更要紧!

再举个例子: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儒家的圣人。但是孔子何以会成圣人呢? 这答案在《论语》中。孔子自述其修学成就之阶段,颇为简明,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在这一段书中,可以知道,孔子之所以成为儒家圣人,是由于他一生精进修学,方能成就的。但是我们不可忽略了“志于学”这三个字。因为他能立志以求圣人之学,才有以后几十年的修行,方能达到圣人之地位。然而我们何以知道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是志于圣人之学呢? 这在孔子的一生所言所行,皆是圣人之作为,固然可以证明;而在《论语》中,另有“言志”一章,尤足以证明。有一天,颜渊和子路,侍立在孔子旁边,孔子说:“盍各言尔志?”子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说:“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接着请问孔子:“愿闻子之志?”孔子即发表其志向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直以安信抚天下人为己任,非人间圣人而何? 在《论语》中,更有两句话可以证明:有一次,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若为救人救世而求学,将来一定做君子;若为升官发财而求学,将来一定做小人。同是一样读书人,而其结果,有云泥之分,可见“立志”最要紧!

再举一例: 我在小学读书的时候,修身教科书中有一课,我到现在还能背出来:“两小儿,同贤愚。及长大,各一途,一为人中杰,一为车前夫。”这两个小孩子,既然天资相同,又受同等的教育,何以长大成人之后,竟有天壤之别呢? 因为此一小孩立志高大,所以终成人中杰;彼一小孩没有志向,所以竟堕落为车夫了,可见“立志”最要紧。

世法中所谓“立志”,即是佛法中所谓“发愿”。能否成为一个人中杰,但看是否曾立人中杰之志;能否成为一个世间圣人,但看是否曾立世间圣人之志。同样的道理,我们能否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但看我们是否曾发生西之愿? 有愿,一定能生西方;无愿,一定不能生西方,这是没有丝毫犹豫之余地的!

兹再引经证明:《佛说阿弥陀经》,乃净土三经之一,亦即我们每天必诵的功课。以信愿行为一经之要旨,亦即所谓往生西方的三资粮。蕅益大师即以此三资粮把《阿弥陀经》的“正宗分”分为三大科: 第一,“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经文由“舍利弗! 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起,至“又舍利弗! 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舍利弗! 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止。我们看这一段“劝信”的经文中,却没有明显地说出一个“信”字,只是把“劝信”的意思,含在文义之内而已。第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经文:“又舍利弗! 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 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看这一段“劝愿”的经文中,不但明显地说出两个“愿”字,而且词意恳切,足见佛的本意,在指示我们要注意“发愿”。所以蕅益大师在“科文”上,亦冠以“特劝”二字。第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经文自“舍利弗!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起,至“舍利弗! 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止。我们看这一段“劝行”的经文中,佛的结词仍然是劝愿,可见“发愿”的重要性。不但此也,即在“流通分”中,到了经文的结尾处,世尊仍然再三地劝我们发愿,经文说:“舍利弗? 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 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我们再看看这一段经文: 凡是能发愿的人,于无上菩提皆能得到不退转。何以能得到不退转呢? 是因为已发愿的已生彼国,今发愿的今生彼国,当发愿的当生彼国之故。须知只有阿弥陀佛国土,才有不退转的利益,在娑婆世界修行,是难得不退转的。然而如何方能生到彼佛国土呢? 经文上不是说得很明白吗? 已发愿者已生,今发愿者今生,当发愿者当生,但有发愿,无不生者。这“发愿”二字是何等的重要啊!

总之,往生西方全凭愿力;若无愿力,则西方是生不去的。

第二,愿不恳切行不真诚: 我们既知发愿很要紧,发愿的心一定要恳切,念佛才能念得好。倘若是随随便便发的愿,则念佛的行门也就不会真诚了。愿既不恳切,行又不真诚,所以现在打念佛七,得不到一心不乱的功夫,将来临命终时,要想“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恐怕很难了!

因为净土门中,发愿最重要,所以过去诸大祖师,作了很多发愿文。在念佛七中用的发愿文,和平常用的不一样;在大回向时,跪念:“弟子众等,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识,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受。弟子众等,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阿弥陀佛。”起立,绕念弥陀、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圣号后,再跪念:“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观音甘露洒吾头,势至金台安我足。一刹那中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莲华开后见慈尊,亲听法音可了了。闻已即悟无生忍,不违安养入娑婆;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我愿如斯佛自知,毕竟当来得成就。”在《佛七仪规》文中,有几句注语,说是:“此文古今大有灵验! 或有于正发愿时,见诸瑞相;或于睡梦之中,得见阿弥陀佛,放大光明,感应事繁,不能具述。唯励意行之者,方信不虚矣!”我们于正发愿时,何以未得见诸瑞相? 乃至于睡梦之中,亦未得见阿弥陀佛放大光明呢? 这就是因为在发愿之时,未能恳切地观想弥陀,恩德无量,酸心痛骨,自悲障重之故。当我们念发愿文时,只是口里念念,心中毫不恳切,像小孩子背书一样,不知书里的意义。不能随文作观,发愿文成为具文,如何能起作用? 如何能生力量? 既不能励意行之,所以也就得不到感应了。

以愿引行,以行填愿,愿有引导之力,有恳切之愿,方能引出真诚之行。我们发愿既是随随便便,我们念佛自然也就悠悠泛泛了,如何能念得成功呢?

第三,有行无愿终不往生: 前面是说,没有恳切之愿,一定不会有真诚之行。这里是说,纵令有真诚之行,没有愿力,一定不能往生。

有人说:“能往生不能往生我不管,我只管念我的阿弥陀佛好了!”如果是这样,一定不能往生。前面说过,愿是具有引导之力的,不但现在能引导真诚之行门,而且将来能引导至于西方。今既无引导之愿力,虽有实行,终无法出三界至极乐。果真是只知念佛不知发愿,则这个人对于净土法门亦没有信心。“信愿”是“慧行”,“念佛”是“行行”。“慧行”等于眼目,“行行”等于腿足,必须足目相资,方能生西。今有行无愿,等于有足无目,太危险了!

有人说:“阿弥陀佛乃万德洪名,我只多多念佛,自有无量功德。即使不能生西,仍有我的功德在,有什么危险?”念佛有功德是不错的,但你既不知发愿生西,即是没有智慧,有行无慧,把念佛的功德都变成来生的痴福了! 第二生在享受痴福之时,必然依福造业,第三生一定堕落三涂,非危险而何?

诸上善人! 我们的念佛七已经过了四天,各位皆应省察一下自己的功夫,如果这句佛号尚未念得纯熟,即应恳切发愿以引导之。

话说多了“打闲岔”,各位恳切发愿,好好念佛吧!五、念佛必须认真念

诸上善人: 昨天讲的发愿的道理,一定要特别记忆在心中,不可忽略,因为发愿是一步最要紧的功夫! 设若我们只知念佛,不知发愿,是则有行无愿,终不能生到西方去的。蕅益大师说:“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大师又说:“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当然不是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