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上重走长征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7 05:38:13

点击下载

作者:大型纪录片《长征》摄制组 著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车轮上重走长征路

车轮上重走长征路试读:

第一部分旗帜飘扬

吹响 新长征集结号

大型文献纪录片《长征》自2016年10月13日在央视及全国各省级卫视多轮播出后,不仅形成了数亿人的收视规模,同时也受到了中央领导、学界、文艺界和普通观众的一致肯定。

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于2016年11月7日在京联合举办大型纪录片《长征》研讨会。12月4日,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主办,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广播电视学刊》联合承办大型纪录片《长征》研讨会。在这两次研讨会上,领导和专家一致认为,该片无论史实性,还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都堪称精品,是大型纪录片的又一个高峰。该片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吹响了新时代的长征集结号。

此次参加《长征》脚本写作的专家团队都是在党史、军战史、长征史研究方面有深厚造诣的学术领军人物,还有文献专家、时政研究专家、专业作家、新闻出版界人士等。同时还得到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军事科学院、中央档案馆、国家博物馆等权威单位几十家机构的全力支持,打造了阵容强大的专家团队。这在一般纪录片的创作中是罕见的。在片中,凡是涉及党的重要决议决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口径和表达,制作团队都与党史、军史相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的核实,吸纳学界关于长征的最新研究成果,尽可能收集最全面的影像资料和最生动鲜活的采访资料。为确保史实准确、表达严谨、逻辑缜密,创作团队对一些重要历史判断仔细推敲,严密考证每一段材料、每一组数据和每一件文物的历史真实性,最终形成了全面客观准确的电视文本和很多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例如遵义会议的具体时间和详细内容等均是首次在这部纪录作品中有所展现。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新闻出版社广电总局局长、党组书记、国家版权局局长,兼中央电视台分党组书记、台长聂辰席2016年7月到剧组探望并推进创新进程

此外,为确保细节的扎实鲜活,《长征》剧组行程5.4万多公里,拍摄素材500多小时,梳理影像资料600多小时,采访长征沿途历史事件目击者700多人,抢救性采访亲历长征的老红军49位,他们中年龄最小的92岁,最大的106岁,在片子播出之前,先后有几位离世。老红军们深情的讲述成为最珍贵的史料,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北京市委副书记、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校长、北京行政学院院长,时任中宣部副部长景俊海及与会的学者专家认为:《长征》在史实掌握方面做到了3个准确,即历史判断准确、事件描述准确和史实细节准确,对一部纪录片而言,真实是价值,真实更是生命,这也是纪录片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本质属性。因此,纪录片创作必须具备真实的史实品格、扎实的理论功底、厚实的生活根基,在表达上准确客观,在史料上扎实鲜活,涵盖最前沿、最全面的学术价值,才能创作出传递正确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与历史精神相统一,以及历史记忆与价值认同相统一的史诗作品。还是在2016年9月30日中宣部审片会上,中宣部副部长黄坤明就曾指出,纪录片《长征》的一大亮点是站在时代高度解读长征精神,把长征精神和当代中国的要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壮丽的英雄史诗与今天新的长征打通,透视了长征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留下的深刻记忆,揭示出长征所蕴含的理想信念的力量,实现了历史传承与砥砺前行相统一,让长征精神在当代进一步发扬光大。该片不拘泥于一步一步地完整展示长征历史,而是采取俯瞰长征的方式解构长征的过程,回答了两个最重要的问题,即“长征到底是什么”和“长征对于我们国家、民族、共产党、人民军队到底意味着什么、象征着什么”。《长征》脚本创作之初,就确立了一个核心理念,即拍摄纪录片《长征》,不仅仅是回顾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反映革命前辈创造的人间奇迹和英雄史诗,更重要的是以长征波澜壮阔的历史涵养我们的民族精神,让长征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代代相传,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广联合会副会长、中央电视台原台长胡占凡评价:大型纪录片《长征》是一个现象级的节目。一是明确纪录片创作的政治站位,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正确的政治观点聚焦主题、选择内容和表达方式,高举旗帜,引领导向。二是不断提升纪录片队伍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准,努力提升自身艺术修养,提高对纪录片创作规律和传播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勤于积淀,厚积薄发。三是学习和重视新传播手段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合理运用,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高长力表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是2016年的宣传重点,也是中宣部和广电总局重点关注的作品。央视派出精干力量,全力以赴,精心制作,历时8个月创作出这部精品力作。纪录片《长征》全景式展现了长征的不凡历程,准确凝练地阐释了长征的精神内核,突出强调了新时代对长征精神的传承,体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高度统一,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历史文献价值。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表示,纪录片是帮助中华民族开阔历史视野跟现实视野,提升思维能力,铸就精神品格和人文素养的一种极好的艺术形式。仲呈祥评价《长征》的创作选择了全新的视角,站在当代人类思维的高度去处理长征题材。该片以新的史料、新的视角,形象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四句话:第一,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第二,长征是检验真理的一次伟大远征;第三,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第四,长征是一次开拓创新的伟大远征。《长征》作为历史题材纪录片,整部作品让人感受到了在场感,叙事有宏观层面的大跨度,也有微观层面的亲历者讲述和凝固的历史瞬间,通过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加之解说词的表现力,使得镜头语言丰富而具有穿透力。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评论家李准认为,在同类题材的纪录片作品中,《长征》第一次真实完整全景式地展现了长征精神对时代的影响。该片的成功之处有三个方面:第一,八集片子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回望历史,视野宏大而高远;第二,这部片子有两个视野,一是历史本身长征的进程,二是现实视野,这两个视野从始至终互相交织;第三,把长征这段历史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来看它的伟大和它的震撼。《长征》的整个叙事结构,体现了历史逻辑的缜密,流畅地打通了历史的长征和今天新长征的内在联系。纪录片《长征》站在新的时代高度,解读长征精神的伟大内涵,让长征的理想信念在当代发扬光大。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阎晶明评价,纪录片《长征》的意义和价值,在于现代历史和当代历史的打通,长征精神和今天改革开放精神的打通,这是对这部作品评价的基本点。作品中不管是革命的领袖,还是红军的战士,或是普通百姓,都着力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英雄本色。有很多切入点的动人故事,表现出历史的鲜活,证明了长征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在中国现当代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该片通过正史叙事和口述实录来进行叙述,挖掘精神层面对现实的影响,很好地呼应和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文代会”上对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的要求。

作为一部优秀的文献纪录片,《长征》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以时间为轴,沿着长征路线讲述故事,大量珍贵的党史文献资料、百位老红军的口头讲述、长征路上重要战役、会议的遗址和雪山草地严酷环境的自然呈现,诸多影像融汇交织,将扁平的历史重新建构成生动鲜活的国际记忆、民族记忆,除了从宏观上记述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外,这部纪录片还着力在微观上精心勾画,采用故事化的讲述方式,以人物带事件,以事件带历史。不仅讲述了长征历史,阐释了长征精神,更进行了生动的艺术表达,文字充盈着力量,画面传递出震撼,音乐演绎着精彩,一帧帧画面、一幕幕场景,都在表达着震撼人心的故事,充满着坚定的信仰和勇敢互助的精神。北京市委副书记、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校长、北京行政学院院长,时任中宣部副部长景俊海2016年7月到剧组指导工作

长征精神是 克服一切困难的力量

总策划、监制阚兆江

不忘初心,传承长征精神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壮举,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阚兆江说,作为央视科教频道的总监,他深入参与了《长征》创作的整个过程。在他看来,这部纪录片不仅真实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历程,更是对长征精神的再学习和再认识、传承与发展,对新时代长征精神的探索与追寻。

与以往同类题材的纪录片不同,本次央视播出的《长征》在结构上有了新的变化。这部片子在叙事上大体遵循了长征的时间线索,但并不完全拘泥于此。“第一集从历史的角度介绍长征大的历史背景、基本过程和影响,中间六集则是以时间线为纵轴,展现了长征伟大、艰辛而又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最后一集则将视角延展到了长征胜利后半个世纪以来,直至21世纪,在80年的时间跨度里,从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到新时代中国梦的伟大目标,长征精神的传承与发扬。”阚兆江说:“最后一集的标题叫作《永远长征》,就是要和观众一起,探究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以及它所蕴含的力量是如何改变近现代中国的面貌。其实如果我们能够深入地解读这段历史,就会发现,无论是长征本身,还是其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乃至新时期的改革开放,都是长征精神的延续,都是长征中凝聚起来的力量的体现。习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走好新长征路’,指明了为中华民族不断前行,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就是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我们脚下的长征之路。在片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每当中国革命到了紧要的关头,遇到了艰难险阻,人们都会回望长征,都会从长征中汲取战胜任何困难的这种力量。’我想这就是对长征意义的概括。”阚兆江就创作问题与剧组人员进行研讨

以史立论要有鲜活素材

回望整个创作过程,阚兆江感慨地说,与其说这是一个创作历程,倒不如说是整个团队深入学习,深刻领会长征精神的过程。“纪录片是以史立论,对于电视人而言,首要任务就是要消化史料,将长征的基本脉络搞清楚,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去构思,才能以史料为基础,来提炼它的内涵和精神。此外,好的观点要通过鲜活的故事去表达,而不是干巴巴地喊口号、贴标签。军事、党史方面的专家提供的很多史料和故事,都让我们深有感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创作的基础,‘要想感动别人,先感动自己’这是电视创作的一个基本规律,同时也是我们遵守的创作原则之一。一段资料、一个故事、一个画面,只有先能打动创作者,才具备了‘入围’的资格,都是创作激情的原动力。”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总监、纪录片《长征》总策划阚兆江陪同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党组书记、国家版权局局长,兼中央电视台分党组书记、台长聂辰席探望剧组后期制作

创作也要爬雪山过草地

在半年多的创作过程中,整个创作团队也经历了种种挑战,翻越过了许多艰难的“雪山”,也跋涉过了不少困惑的“草地”。“这部纪录片中,创作的困难一是体现在影像资料的稀缺上。之前我们在创作《东方主战场》等‘二战’时期的历史纪录片时,可以在世界各地找到大量的影像和文字素材。但长征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几乎没有任何影像资料留存,现在能找到的只有当时国民党‘围剿’苏区时,一段关于堡垒战的影像,其他大量的都是文献、文物和遗迹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是亲历者和当事人的回忆。然而,寻找这些回忆的最大难点是时间。长征胜利距离今天已经有80年,当初的亲历者,即使是“红小鬼”,如今都已经是耄耋之年,甚至有几位已经接受采访的老红军战士在片子播出前夕就已经去世了。此次片中共采访了49位老红军战士,这些采访可以说是抢救式的,在那些珍贵回忆滑入时间的深渊之前,把它们呈现在世人面前。

剧组面临的另外一重困难是在史实的确认上,因为关于长征的资料非常繁杂,而且往往并不是以文献的方式流传下来,缺乏统一的口径和说法,很多都是凭借个人的回忆和传抄,其中有很多模糊和不确定的地方,甚至是有关的专家都难以厘清的。然而,作为一部有分量的文献纪录片,《长征》剧组的要求则是完全准确,这就要求剧组要花大力气进行多方的考证和研究,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比如,当年红军撤离苏区的时候有一仗叫高虎脑战役,但后来又有专家经过考证认为这里的‘脑’实际应该是‘垴’,然而我们在当地拍摄的长征遗迹用的都是‘脑’,别看就是这不起眼的一个字,就得让剧组大费周章。但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落实在文字上,一个人名、一个番号、一个日期、一个文件,一个字都不能错。”

走好文化传播的创新之路

近年来,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一系列大型纪录片以及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新型节目渐渐成为频道的品牌,从《长征》《1937南京记忆》《东方主战场》《孔子》《一带一路》,到广受赞誉的《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无不成为国内电视界在文化教育类节目中的一面旗帜。“在我们的理解中,教育并非只局限在学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而言,无论是包括《长征》在内的几部重大题材的纪录片,还是一系列文化‘大会’节目,都是一种全民性的教育,是一个大课堂。”阚兆江说,2017年,科教频道还将围绕十九大、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等重点题材推出一系列纪录片,同时还将围绕科学教育的核心定位,创新设计一些与科学教育、文化教育有关的节目。用科学精神和文化精神去教育大众、鼓舞民众,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助力中国梦的实现,这些都将是科教频道肩上的使命和脚下的道路。

长征是人类 共同的精神财富

总导演、制片人闫东

作为一个电视人,长征本身就是我心中一个永远的情结。从1000年至2000年间,中国有三大事件被世界认为具有巨大影响,并入选人类历史进程中的100件重要事件,其中一件就是始于1934年的长征。

作为一个深谙重大革命题材纪录片创作的导演,我在面对这样一个宏大的题材时,不仅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有着深刻的感悟。

用影像去触摸那段充满传奇与波澜壮阔的历史,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从少年时代起,生长在航天三院的我,就像那个年代所有的男孩子一样,不仅对长征故事耳熟能详,而且心中对曾经走过长征路的前辈充满了敬仰。“长征”这个题材,一直是我心中割舍不掉的选题。

长征留给了人们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也留给后来者很多亟待还原的历史。由于影像等直观资料的缺乏,亲历者的口述成为后人了解长征、再现长征不可或缺的原始资料。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能够采访到的当事人越来越少,可以说,每过一年,创作这样一部纪录片的难度就增大了一些。

2016年春节期间,在接到台领导交予的《长征》创作任务时,我心中真是感觉一热,这是一个机遇,更是一种使命,需要我们将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身上对长征的情结以及对长征的理解与思考,淋漓尽致地用影像表达,作为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藏。

在项目启动后,这个创作团队面对的是重重的挑战。从春节到播出,只有大约半年的时间,时间异常紧张。在强烈的紧迫感下,剧组的所有创作团队和专家团队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来,不仅搜集和整理了所有关于长征的素材,包括纪录片、影视剧、长征组歌等各种类型的资料,同时还邀请权威专家给剧组讲课,务求在最短时间内,让所有人将这段历史能够吃透了、摸熟了。

很快,随着整个创作脚本初具雏形,5月23日清晨,一支上百人的队伍云集在北京五棵松的“影视之家”外,即将在车轮上,带着摄像机重走长征路。这次我们一共派出了5路人马,其中4路人马分别从不同方向,沿着当年的长征线路进行采访拍摄,而另外一个特别行动组则奔赴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等十余省市,采访当年的老红军战士,用他们的记忆和口述,展现出长征路上无数真实的细节与故事。

在80年后的今天,大多数经历过长征的红军老战士或者是亲历者已经逝去,那些依然健在的也都年过九旬,有的甚至已经是百岁老人,对他们的采访,不仅是历史的再现,更是在与时间赛跑,抢救那些不可再复制的珍贵记忆。闫东在遵义启动仪式上讲话

此次《长征》剧组经过多方的动员和努力,共采访到49位老红军战士。我亲自带队采访了其中的11位,其中5位是面对面进行访谈的。在贵州遵义,我们几经波折,才联系上一位老红军战士—102岁的王道金,老人家曾经负责过遵义会议的保卫工作,和毛泽东等老一代国家领导人都有过直接接触。没料想,剧组到了当地一打听,老人年事已高,因身体不适已经住院抢救。然而,当时已经不抱希望的剧组,在赶赴娄山关拍摄的时候,突然接到一个消息,老人身体好转,可以接受采访了。第二天,精神矍铄的老人穿着当年的军服,讲述了很多遵义会议时鲜为人知的史料,留下了一段弥足珍贵的影像记忆。

从《1937南京记忆》《东方主战场》到《孔子》《改变世界的战争》等一系列作品,开始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国际化的色彩,也让更多的国家、更多的人开始了解中国人眼中的历史和中国人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探索合作的模式与表达的技巧,探寻如何让其他国家那些不熟悉中国历史的人,能被中国的故事和声音所吸引。《东方主战场》的国际版—《改变世界的战争》和《孔子》国际版在多个国家主流频道播出,成了国际电视界的焦点,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主流媒体和汉学家以及普通百姓都给予了这两部纪录片高度的评价。现在,纪录片《长征》(上下集100分钟)国际版也在筹备当中,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这部纪录片,能让长征在全世界成为中华民族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象征,让全世界认识这一英雄的史诗,使长征不仅成为鼓舞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同时也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北京市委副书记、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校长、北京行政学院院长,时任中宣部副部长景俊海听取总导演闫东介绍纪录片《长征》的制作情况2016年5月闫东采访104岁的老红军王定国

“车轮上的长征”与纪录片创新

总撰稿 江英

长征是人类的史诗,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英勇奋斗的象征。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年、60年、70年时,都有重量级的影视文献作品问世。如今,红军长征胜利已经过去了80年,再拍大型纪录片《长征》,怎样能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高度,与广大观众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我们具有深沉的理想思考和鲜明的学术与艺术的创新性。

主题是首要的。经过反复考量,摄制组确定纪录片总的主题是:弘扬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各集的分主题为,长征总论;长征原因;党的领导核心的确立;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理想信念,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紧密团结、严守纪律,集中统一,长征永远在路上等。每一集都对应长征精神的一个方面,是对长征精神的当代解读。这样既描述长征的具体进程,又体现出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所沉淀出来的思想精华。

同时,这部纪录片又要在史实上和观点上反映出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了“大遵义会议”的理念,从通道会议到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再到遵义会议,一直到扎西会议,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说明实现伟大转折的历史必然性。叙述四渡赤水战役时,指明这个经典战役并不是事先设计好的,而是依据战况因势利导逐步形成的。长征不仅是迫不得已的战略转移,也是开赴抗日前线的战略进攻,从而表现出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担当。江英在“大型纪录片《长征》走进校园活动”中与主持人互动,2016年10月10日中央电视台总编室携手科教频道和纪录片《长征》剧组,以“点亮星星之火 弘扬长征精神”为主题,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大型纪录片《长征》进校园活动”

长征时留下的影像素材很少。各路红军长征,有的没有留下照片,有的只有少量照片,更没有活动影像。时间过了80年,许多历史当事人已经不在,原来的历史遗址、遗迹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让观众有真实的历史感受,如何使片子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历史需要大写意,也要有小细节,要有生动的故事。

摄制组开展以“车轮上的长征”为创意的外拍活动,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驱车五万四千余里,实地采访拍摄,适应了纪录片创新的需要,有效地解决了各种难题,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成功范例。

首先,外拍活动经过精心的筹划和设计,提出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体现纪录片的整体设计意图。

2016年5月,完成了纪录片《长征》的文字第二稿。在总策划和总导演的整体筹划下,外拍活动展开。

5月22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机仪式,老红军王定国接受采访。23日,外拍组在北京五棵松“影视之家”集结,外拍摄制工作由此拉开帷幕。《长征》摄制组分为四个外拍组和一个中心采访组展开工作。

第一路:主拍中央苏区,从南昌到瑞金、于都一带,到红军长征突破的前三道封锁线,由此辐射临近的福建、江西等地;

第二路:主拍以遵义会议为核心的贵州地区,兼顾通道、黎平、猴场、苟坝会议、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并云南境内部分等内容;

第三路:主拍以雪山、草地为核心,南从会理、冕宁,北过雪山,经松潘草原、阿坝地区,兼顾一、四方面军会师等内容;

第四路:主拍以陕北根据地和会师地为核心的陕甘宁地区,并附带河南等所路过地区部分内容的拍摄任务。

同时,成立中心采访组,主拍老红军采访及部分重要的拍摄地点,包括北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等地。

在外拍过程中,各组深入领会纪录片整体的创作思想,有分工又有合作,有重点又兼顾全局,使整个外拍活动紧张有序地进行。外拍组从5月下旬到7月中旬,如期完成了拍摄和采访任务。把各种元素搭建起来,形成了严密的影视叙事体系,这就有力地保证了项目的推进。

第二,外拍组活动深入挖掘了长征途中的一些重要史事和相关人物,为学术创新提供了新的资料。江英在与中国人民大学教师交谈

根据稿本内容,不仅拍摄了长征沿途遗址、旧迹、重要会议会址、主要战斗战役旧址、纪念馆(碑)等;还对健在的老红军、见证人进行采访;对长征相关的文物、文献挖掘和采访。外拍组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不仅有车轮行进,也有翻雪山,过草地的艰难跋涉,这是以长征精神拍摄长征,累计素材40个T,500多小时。其中既有对大众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如湘江血战里陈树湘“断肠明志”、过雪山“最后一次党费”等故事的深入挖掘,也发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新故事,如“红军村”里17棵“信念树”;过少数民族区时的侗寨灭火、小喇嘛参军、格达活佛参政,卓尼土司留粮等。这些都为史学研究增添了新的材料。

在车轮上的长征中,各外拍组注重拍摄现实内容,强调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如拍摄了四川省小金县举办了翻越夹金山山地越野挑战赛,拍摄了北京清华附小学生们朗诵课文《飞夺泸定桥》;在各地进行海采和群众专访,生动地展现了长征基因血脉相连,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第三,车轮上的长征,在各地完成了大量老红军的采访。这成为片中最大的亮点。

在本片拍摄过程中,共采访了49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其中年龄最小的92岁,最大的106岁。他们是历史的亲历者,也是历史的见证人。有的曾经为遵义会议站岗,有的是朱德总司令的勤务兵。他们的讲述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让观众触摸历史,感同身受。他们有的说话显得困难,但那平和的态度、坚定的眼神和追思以往所流露出的活力,同样可以使观众感受到长征精神的魅力。纪录片创作中,首先要考虑到这些革命老前辈特殊的历史分量,把他们的口述作为核心素材,放在突出位置,同时用历史和逻辑的结构把它表达出来。这些,使本片具有极高的含金量。这是一次珍贵的抢救性采访。在此过程中,已经有五位老红军先后去世。这也许是他们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影像,而他们的精神是超时空的。

第四,“车轮上的长征”是和北京剪辑台上的“长征”紧密相连的。在车轮上的长征进行的同时,在北京,摄制组查找使用了近二三十年来中央电视台和其他影视单位长期积累的以往对50余位老红军的采访。近百位老红军出镜,共同完成了对长征历史的精准表达。以中央电视台媒体资源系统为依托,筛选出长征相关专题片、影视剧共计60余部,620余小时,整理出参加长征的红军将领、老红军、老红军亲属、亲历者、目击者等人物采访类资料1000余条。还使用了大量第一手的文献档案资料、40余部各种回忆录、回忆文章中的史料,宏大历史叙述和微观细节描绘融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述事风格。与车轮上的长征相呼应,片中穿插了大量油画、漫画、连环画,以及遥感动画,制作了共计约1个小时的三维动画。配合画面进行整体音乐设计,使全片更加紧凑而流畅。历史与现实合为一体,静态与动态相得益彰,声音与画面熔为一炉,这就使本片中不但注意具有理论含量、史实含量,还集成了文学含量和情感含量。

电视文献纪录片的创作是兵团大作战,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对我们创作组来说,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充满热情的、意气风发、互相交流研究历史和现实的学习过程。写长征,也要发扬长征精神,也要紧密团结,艰苦奋斗。

第二部分车轮滚滚

第一路 长征源头探秘

筹备了将近4个月的大型纪录片《长征》终于迎来了开机拍摄的日子,2016年5月23日,作为四路外拍团队的第一路,外拍团队的领队制片主任王宇,主摄影师霍庆军、王相文,以及四路司机总领队兼第一路司机领队杨子涛,带领着一行20人七辆车,满载着各种摄影设备,从河北廊坊正式出发,奔向此行的第一个拍摄目的地—江西庐山。

一路上,团队成员们心中既有期待又有些忐忑不安,一边是接下来的拍摄途中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当年红军长征的人和事,但也不禁有些担心,20个人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相互之间有认识的,更多的则是不熟悉,万一途中遇到了突发状况,又该如何处理呢?也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圆满顺利地完成此次拍摄任务。

这次拍摄时间计划是两个月,第一路外拍团队主要负责红军长征出发前后,特别是苏维埃根据地的拍摄工作,要寻访江西九江、南昌、弋阳、新余、泰和、井冈山、湖南桂东、江西赣州、兴国、永丰、宁都、广昌、瑞金、寻乌、会昌、福建长汀、江西于都、大余、湖南宜章、道县、广西灌阳、全州、兴安、资源、湖南通道、贵州黎平、湖南龙山、桑植、张家界等地,一共29个集中拍摄地。这期间,我们起早贪黑经历了长途跋涉,战胜高温酷暑,克服了道路、身体、天气等种种困难,解决了拍摄难题,完成了拍摄任务,行程11200公里,于7月19日晚,安全回到北京。

两个月来的拍摄经历,让我们的外拍团队所有成员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不怕艰难困苦,为了理想,玉汝于成,不忘初心、永远继续前进的长征精神。在拍摄的过程中,大家也都自觉地以长征精神鼓励自己,并将铭记终生,从中汲取战胜任何困难的力量。1.外景摄制组人员抵达红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桂东寨前镇2.《长征》第一集导演韩晓伦在赣州人民医院采访102岁老红军王承登

初识拍摄意义

5月24日晚,在经过了16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之后,第一路外拍团队终于到达了江西庐山。把大家安顿好之后,王宇召集霍庆军、王相文、杨子涛,开会讨论并确定接下来两个月的行程以及有关行车安全和拍摄安全的防范措施。对接下来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天气情况和交通、道路情况以及拍摄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了预估,并围绕着这些可能遇到的问题,制定了各种行车安全和拍摄安全保障预案。当时看起来,这只是一次普通的小组讨论会议,但谁也不会想到,在接下来两个月的拍摄工作中,这次会议制定的各种安全保障预案多次帮助大家化险为夷。

按照拍摄计划,25日下午,我们来到老红军杜宏鉴的家中进行采访,受到老人家的热情接待。在接受采访时杜宏鉴老人已经101岁了,是四路外拍团队中最先接受采访的老红军。采访中,老人对80年前长征的经历记忆犹新,回忆起当年长征的艰辛和战友们在困难中互帮互助的场景,泪水噙满了老人家的眼眶。对于团队中大多数伙伴们来说,身临其境地听老红军讲述当年先烈们的事迹是第一次,听到动情处,有的人被感动得默默流下了眼泪。

如果说,拍摄老红军让大家更加体会到,此次拍摄任务意义重大,以及长征精神传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么,接下来,26日在南昌滕王阁前,率先开启的海采模式,令我们有了更加沉重的使命感。在采访中,受访人们所说的话深深打动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次重走长征路就像是在历史的碎片里寻找我们的根和魂。从小听着长征英雄们的故事长大,一直被革命先烈超越常人的意志所震撼,这种震撼直抵灵魂深处,涤荡着心灵。”

紧接着,27日我们到达江西弋阳—方志敏纪念馆。看着方志敏烈士的塑像,大家回想起上学时的课文《可爱的中国》,作者就是方志敏。文章中描述了他对新中国美好生活的期望:“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病,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恨,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忧伤,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暗淡的荒地!”这些在当年看似遥不可及的期望现在正一一成为现实,大家深深地感受到,正是当年无数怀着美好理想的先烈们,用牺牲才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如果说,刚出发时大家对这次拍摄只是怀有完成任务的心态,那么到现在,大家已深深地感受到肩上担子的沉重,必须要圆满地完成好任务。

开启走夜路模式

为了确保长征纪录片的总体拍摄进度和时间,5月25日以后,第一路外拍团队进入了非常辛苦的走夜路模式,即每天白天完成一地的拍摄任务后,大家吃过晚饭就连夜赶路,争取当晚赶到下一个拍摄集中地点。往往到达宾馆入住的时间都已经是夜里11点之后了,一路困顿的团队成员们都是干脆直接把行李留在车上,只是人到酒店房间里赶快抓紧时间睡一觉,因为第二天一大早就必须爬起来,继续完成新的一天的拍摄任务。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团队里的所有人都已疲惫不堪,连司机都快坚持不住了,有的司机半开玩笑地对王宇说,再这个节奏干下去,就只能在开车时补觉了。这种马不停蹄的快节奏的工作状态整整持续了半个月,一直到摄制组赶到广昌之后,整个团队才有机会进行了休息和调整。

这种走夜路模式除了辛苦疲惫之外,还有就是容易迷路,特别是6月6日令我们有惊无险。在江西永丰的君埠乡拍摄完第一次反围剿的战斗旧址后,我们连夜赶往宁都县。夜晚的山路漆黑难走,在大山里走了一个多小时后,大家沮丧地发现,车队又回到了之前走过的地方,原来,车队在山里迷路了。摄制组在拍摄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新余罗坊镇罗坊会议旧址,摄制组人员为了呈现旧址原貌,除去电线杆上的小广告

此时,所有的手机导航都无法定位现在车辆所在的具体位置,也无法提供任何行车路线建议。而更让人着急的是,车队七辆车中的三号车快没油了,剩下的油仅能行驶40公里。如果再找不到加油站,整个车队就有可能晚上被困在山中。

这时,第一路外拍团队的领队制片主任王宇,按照之前的安全行驶预案,做了一个决定,为安全起见,车队原路返回寻找加油站。大家立刻调转车头,往来时的方向开去。为了节省燃油,三号车司机和主摄影师王相文,只能关了车里的空调,打开车窗行驶。盛夏的夜晚闷热异常,车中立刻变得又闷又热,带着满面的尘土和汗水,在车上的燃油最后只能支持十公里的时候,车队终于找到了加油站,就像是看到了黎明时的曙光一样,大家欢呼雀跃起来,心里一直绷紧的弦,终于松了下来。之前在庐山山顶上,针对车队行进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制定的安全预案,这次终于起了作用,帮助大家化险为夷。

办法总比困难多

记得2015年拍摄纪录片《东方主战场》时,当时的拍摄团队只使用了一架无人机进行拍摄。仅仅一年之隔,科技的发展进步让无人机的拍摄应用得到了快速推广。如今,《长征》纪录片的四路外拍团队都配备了两架以上的无人机拍摄,为拍摄提供了全方位的视角。我们在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拍摄时,航拍师杨文斌就是用无人机从空中对纪念馆的整体建筑进行拍摄的。

然而,即使技术再进步,偶然遇到小麻烦时,聪明的大脑还是有用武之地的。在罗坊镇拍摄兴国调查旧址时,因为历史上调查是发生在夜晚,为了重现历史画面,我们决定在晚上拍摄调查旧址。晚上7点左右,当团队刚刚架好机器,打好灯光,准备拍摄时,天上毫无预兆地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这让第一路外拍团队一下子陷入了困境。在夜晚的雨中打灯光拍摄是十分危险的,灯光电缆容易进水发生漏电事故。可是拍摄进度不等人,因为明天一早还要赶往下一个拍摄地进行拍摄,所以这只能是拍摄兴国调查的最后一个夜晚,接下来的行程很难有时间让团队再回到这里重新补拍。正当大家面对丝毫没有停下意思的大雨发愁的时候,两位摄影师为了按时按计划完成拍摄任务,决定在雨中坚持拍摄。他们想到了一个既可以完成拍摄任务,又能保证摄影机安全和用电安全的好方法。大家把电缆的接头处小心翼翼地用保鲜膜仔细裹好,防止进水漏电,同时在灯架子上绑上雨伞,保证摄影灯具不被雨水淋湿。当发现会议旧址环境还是亮度不够时,摄影师灵光一现,把七辆设备车中的一辆车头调过来,打开车灯进行补光,在雨中终于圆满地完成了“兴国调查”的拍摄任务。

除了拍摄以外,在一些遗迹、旧址看到的场面令我们心里不是滋味。5月28日,在江西新余拍摄罗坊会议旧址时,大家突然发现,旧址前的电线杆上被贴满了将近一厘米厚的小广告。为了更好地呈现出旧址原貌,大家拿着小木梯和水主动上前,从地上捡起瓦片作为刮刀,用水打湿小广告,一点一点地进行清理,半个小时后,电线杆才渐渐恢复原来的样子。其实,大家这一路走来,一路感慨,有很多长征的遗迹并没有被很好地保护起来,大家真心希望通过《长征》纪录片的拍摄,呼吁人们重视对长征遗迹遗址的保护和建设。

“三鞠躬”

致敬英雄

5月29日,第一路外拍团队来到了江西泰和县,红四方面军女英雄王泉媛就长眠在这里。在对老红军王泉媛的女儿采访结束后,第一路外拍团队来到了老人的墓地进行拍摄。肃穆的气氛中,拍摄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着。拍摄完毕后,第一路外拍团队全体成员自发地对着王泉媛的墓地深深地鞠了三个躬,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大家。

自此,第一路外拍团队每到一处先烈墓地,都会全体祭拜长眠在这里的先烈英灵。特别是7月1日,我们在湖南道县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墓前。当年,作为红一方面军的后卫师在湘江战役洗礼之后,三十四师的六千名官兵几乎全部阵亡在湘江边。陈树湘受伤后被敌人抬走准备去邀功请赏,从担架上醒来的陈树湘掏出并扯断了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陈树湘的墓地静穆地坐落在潇水河畔,与其他烈士陵园的墓地比起来,显得有些孤独。

接着,全组人员驱车赶往下一个目的地—革命圣地井冈山。到达井冈山时,天色已晚,寂静的山中,只有车队的马达声,山中涌起的大雾让车队的行驶速度变得非常缓慢,大家心里都在默默期盼着能迎来晴好的天气。说来也是,自从5月23日从北京出发,连日来都是阴天和雨天,拍摄总也遇不上晴天,这大雾中难走的山路让大家心里很是着急。所以,到了第二天早上出发时,天气突然开始放晴,当大家见到久违了的阳光时,都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摄制组人员鞠躬祭拜王泉媛老人

乘车时大家惊讶地发现,今天七辆车所有的司机师傅们竟然都穿上了西装制服,打上了领带。正当大家对司机师傅的行为疑惑不解时,四路司机总领队兼第一队司机领队杨子涛做了解释,原来,司机师傅们因为今天要到达的井冈山是革命圣地,为了表达对井冈山的崇敬之情,所以所有的司机都整齐地穿上了正装。当天,因为是在旅游区拍摄,游人众多,围观的人也多,为了维护拍摄秩序,保障拍摄不受干扰,司机师傅们还自发组织起了人墙,协助拍摄工作井然有序地顺利完成。到了革命圣地,每个人的感觉似乎也都不一样了,大家好像都变了一个人似的,工作不分你我,不怕辛苦,更主动,更细致。一路上,在了解了各种长征感人故事、认识了各个长征英雄人物的同时,大伙儿也被长征精神震撼着,感动着,感召着,每个人的自我内心世界都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探班

前来探班的闫东一行在瑞金红五星广场对无人机的拍摄情况非常满意

6月7日深夜,第一路外拍团队风尘仆仆地赶到江西广昌,第二天照例早起拍摄。出发到现在,已经是第16天了,拍摄了12个集中拍摄地。连日来的风餐露宿,早出晚归,让大家的精神和体力都已经达到了极限。第二天,天气炎热,第一路外拍团队主摄影师霍庆军在拍摄的时候,中暑病倒了。第二集导演卢荣惠看到主摄影师霍庆军中暑倒下之后,马上上前为其按压穴位治疗,第一路外拍团队的领队制片主任王宇也马上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防暑降温药品,给霍庆军以及大家服用,帮助大家防暑降温。之前的安全预案又一次发挥了作用,事先准备的防暑降温药物及措施帮助了大家。片刻休息过后,第一路外拍团队继续冒着酷暑,仍然坚持完成了当天的拍摄任务。

6月10日,第一路外拍团队到达了最重要的拍摄地江西瑞金,此时车队行程已近4000公里,历时19天,已经拍摄完成了12个拍摄地。此时,总导演闫东的到来,为大家带来了欢快的气息。闫东到达瑞金后,第一件事就是召开会议听取大家的意见。他要求全组成员逐一发言,把自己的想法看法一股脑儿地说出来,以便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他非常了解队员们为了《长征》纪录片拍摄的付出,这一路走来经历了相当多的辛苦和不容易,因此,他亲自来给大家鼓劲打气,解决问题。听了总导演讲话之后,大家精神振奋,恢复干劲,更有信心坚持到底,顺利完成剩下的拍摄任务。闫东和分集导演、主摄像师分析拍摄细节17棵参天树似乎在诉说着什么

17棵树的感动

6月12日,第一路拍摄团队到达瑞金黄沙镇华屋村,这里是有名的红军村。当年这个村子里有17名年轻人参加了长征,临走时,按照村子里的习惯,每个人都在村子的后山上种了一棵树,用来寄托他们对家乡的思念,象征着自己守护着家园。可这17名红军战士走了之后,却再也没能回来,而这17棵树如今都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仍然在守望着村庄。今天的华屋村变化巨大,不远处建起了一栋栋漂亮小楼,村民们都搬到了小楼里居住,生活条件比以前改善了很多,原来的老村变成了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一草一木都依然在诉说着当年红军长征离开家乡的故事。

红色遗址的变化,在我们一路的拍摄中,不断地令我们赞叹。在湖南桂东县红六军团长征先遣队出发地,当年的那个一万人的红六军团举行誓师大会的小河滩,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小镇,难以寻找当年的踪影。

32人的震撼

6月21日,拍摄团队来到江西会昌筠门岭镇,盘山阻击战旧址,这里是当时中央苏区南大门,第五次反围剿时,红二十二师坚守在此地。在去战场旧址拍摄的路上,车队遇到了一个非常陡的坡,坡旁边就是悬崖峭壁,道路非常危险,车辆很难上去。为了完成拍摄,保障行车安全和减轻车辆的重量,所有人都必须下车步行爬坡。在40℃闷热的天气里,没走几步,大家就全身大汗淋漓。可即使所有人都下车,司机师傅发现,车辆爬坡依然很困难。二号车在爬坡过程中就发生了打滑现象,非常危险,吓得二号车司机不敢再开车上坡了。可是车里装载有拍摄设备,车如果开不上去,就无法正常拍摄。这时,四路司机总领队兼第一队司机领队杨子涛毅然决定亲自冒险开二号车爬坡,他重新调整车身的方向,愣是靠着过硬的驾车技术,一鼓作气,驾车冲上坡顶。其余的车辆,均按四路司机总领队兼第一队司机领队杨子涛的驾车角度和路线,调整车身方向开始爬坡,最终车队全都顺利爬上坡顶,完成了拍摄任务。这次,事先的行车安全预案又一次发挥了功效。

盘山顶上,第一路外拍团队来到了红二十二师32名红军战士的牺牲处。当年,国民党军从东西两面对筠门岭大规模进攻。红军与数倍于我的敌军激战,弹尽粮绝之后,32名红军战士宁肯舍身跳崖也不愿当俘虏,为保卫中央苏区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为了显示当年红军战士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展示当年跳崖时的惊险画面,第一路外拍团队决定动用航拍手段进行拍摄,让无人机贴地飞行拍摄悬崖。航拍画面中显示,无人机在平地飞行了十米之后,突然展示出高达300余米的陡峭断崖,这让所有第一路外拍团队人员的心都猛跳了一下,所有人的心在被航拍所展示出的惊险画面强烈地震撼的同时感叹,这么高的悬崖,当年32名红军战士们该是抱着多么坚定的慷慨赴死的信念跳下去的!

守护与追寻

6月24日,我们继续在福建长汀县的南山镇中复村拍摄,这里是红九军团的长征出发地。第五次反围剿时,红九军团镇守中央苏区东大门—松毛岭,与敌拼杀了七天七夜。1934年9月30日,下午3点,刚从阵地上撤下来的红九军团,在中复村集结出发,踏上了漫漫征途。这个村里有一位老人叫钟宜龙,在接受采访时已86岁。当年年仅6岁的他跟着母亲参加扩红支前,亲眼目睹了松毛岭战役的惨烈,见证了红军将士的英雄气概。为了教育下一代,不忘用鲜血换来今天幸福生活的红军烈士们,钟宜龙老人自发办了一个红色教育展览,如今每一个来中复村参观的人,都会进去看一看,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年红军战士们的故事。钟宜龙老人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坚持传播着长征精神,令人感动不已。

就在我们为钟宜龙老人家守护红色教育阵地深受感动不久,在于都又遇到了一个追寻先辈的感人场面。

6月26日早上,第一路外拍团队来到江西于都,为了拍摄沐浴在清晨阳光中的中央红军出发纪念碑镜头,早上4点半,团队所有人就已经起床来到拍摄地做好拍摄准备,等待日出。

2 1.福建长汀老人钟宜龙自费在自家老屋的院子里办了个红军事迹展,讲述长征前发生在松毛岭的战斗,教育年轻一代勿忘历史可等了半个小时,天公却不作美,云层很厚,没有拍到预想的阳光画面。但大家没有放弃,为了拍摄到理想的画面,第二天,全体人员又起了一个大早,期盼着可以拍到日出的画面,可迎来的却还是多云的天气,因拍摄进度不能再拖延,大家只好无奈留下这个画面的遗憾。一路上,为了拍摄每一个最好的瞬间画面,可以说,团队里每一个人都付出了最大努力。

在江西省于都县,经过多天的采访和沟通,第一路外拍团队挖掘出一个感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作林丽萍,1934年,她的爷爷有三个兄弟都参加了长征,爷爷一直在打听自己三个兄弟的下落,但自此之后却再也没有收到来自亲人的任何消息。爷爷过世后,她的爸爸接着继续寻找三个参加长征的亲人的下落,却仍旧一无所获。最后,这份寻找亲人的心愿又交到了她的手上。2014年,林丽萍作为江西于都县业余合唱团成员,去广西兴安湘江纪念园演出。

在兴安县湘江战役纪念馆,有一处近20米长、高2米多的墙上密密麻麻写满烈士的名字,伫立在纪念墙下,凝望着这些名字,林丽萍看到了自己一直在苦苦寻找的三位亲人中的一位亲人的名字—林罗发。寻亲80年,历经三代人,林丽萍终于找到了一位失散的亲人,原来,自己的亲人是长征途中的一名烈士。此时的她,不禁满脸泪水。2016年7月5日,林丽萍和家人来到湘江界首渡口岸边,祭奠牺牲在这里的亲人的英灵,她取了一瓶湘江水,带了一抔湘江土,准备带回家,亲人的英魂终于可以回故乡了。第一路外拍团队跟着林丽萍及其亲人拍摄,记录下了这感人的一刻。

严寒险峻的山顶

在苍茫的大山深处拍摄

6月30日,第一路外拍团队长途跋涉来到了湖南宜章,当年中央红军从于都出发,一路向西,翻越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五道峻岭,突破了国民党的四道封锁线。毛泽东《长征》诗中所写的“五岭逶迤腾细浪”描述的就是这五座大山。为了在画面中展现五岭的雄伟壮阔,拍完江西大余县的大庾岭后,第一路外拍团队接着又赶到了湖南宜章的骑田岭。主摄影师王相文,带领一组三人小队,带着拍摄设备,奋力爬了将近3个小时,来到了骑田岭的山顶,拍摄到了满意的画面。六天之后,为了拍摄老山界,第一路外拍团队又再次奋力登顶华南之巅—越城岭的顶峰猫儿山。山脚下一路气温炎热,大家穿得都很少,可登上气候变幻莫测的山顶后,低温寒冷又让大家不禁瑟瑟发抖。大家不禁在想,当年的红军战士们身着单衣,该是靠着何等的勇气和力量熬过山顶这严寒天气的。

在这里拍摄大山,不仅仅让我们体验了一山冬夏,还有一个“险”字,又一次考验了我们的斗志。7月6日,拍摄完湘江战役之后,第一路外拍团队翻越了长征途中的第一座大山—老山界。记得初中课文里有一篇陆定一写的回忆文章《老山界》,描写的就是这个地方。老山界是越城岭的一部分,山高路险,当年的红军在翻越此山时,很多人在这里坠崖牺牲。摄影团队如今重走红军上山的小路,边走边拍,山高路陡,大家沿着石板路小心翼翼地行走,脚下稍有一滑就有滚落的危险。大家每天都穿行在不同的山间丛林之中,少则跑四五个小时的路,多则跑十几个小时的路。俯瞰山间茂密难行的丛林之路,让人忍不住想,当年红军将士该是有着怎样的铁脚板,靠着何等坚定的毅力,才能生生走出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为了拍摄老山界的险峻景象,摄影师来到了老山界的悬崖峭壁旁取景,峭壁陡峭,平常人往下看一眼都让人心惊胆战,更别说还要在悬崖边拍摄了。摄影团队一个人扶着摄影机的三脚架,另一个人紧拉着摄影师的衣角,以防其滑倒出意外,大家在紧张有序中完成了险峻的拍摄任务。

制造效果与移步取景

7月2日,在广西灌阳县,第一路外拍团队来到了新圩阻击战的战场旧址,拉开拍摄长征途中的著名战役—湘江战役的帷幕。在新圩阻击战旧址,为了营造出当年战场的气氛,第一路外拍团队在战斗旧址上进行放烟拍摄,在此后的全州觉山铺阻击战、兴安光华铺阻击战旧址的拍摄过程中,也继续沿用了放烟这一手法。放烟听起来简单,可是实际操作起来,却很不容易。战场旧址地势开阔,放出的烟还没等来得及拍摄就被吹散了,为了达到拍摄所需要的烟雾效果,就需要很多人同时大量放烟才行。烟雾有毒,等拍摄完毕,所有人几乎都已被浓烟熏得睁不开眼睛,不停地咳嗽。为了追求完美的镜头画面,所有人都付出了辛苦却毫无怨言。1.拍摄组制造的烟雾效果

7月4日,第一路外拍团队来到广西全州拍摄凤凰嘴渡口,这个渡口还保持着当年的模样,依然没有大桥。这里是当年红军牺牲人数最多的渡口,江面开阔、水流平缓的凤凰嘴渡口是一片开阔的平地,国民党的飞机狂轰滥炸,让红军无处躲避,渡江的红八军团10000多将士锐减至1200多人。著名红军作家陈靖在《湘江潜水》中写道:“血1.摄制组点燃火把,配合夜景拍摄需要

2染十里溪,三年不食湘江鱼,河底遍尸体。”可想而知当年的战况是多么惨烈。

7月9日,湖南省通道县,拍完通道会议旧址后,第一路外拍团队主摄影霍庆军看天色还早,决定在此地补拍夜渡于都河的场景。之前在江西于都,为了再现当年的长征情景,第一路外拍团队准备了许多火把和煤油准备拍摄,但由于每日拍摄任务量巨大,拍摄时间不得不顺延,导致总是错过拍摄夜渡于都河的最佳时机。直到经当地宣传部门推荐,在湖南省通道县播阳镇上湘村,摄影团队才找到了合适的拍摄地点。天时地利,一切妥当,摄影团队点燃了第一支火把,开始拍摄,当天拍摄任务顺利完成。谁会想到,当年红军夜渡于都河的场景,最后竟是在湖南省拍摄完成的。

7月18日上午,第一路外拍团队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完成了此行最后的拍摄任务。连续马不停蹄地奔波了两个月,大家都已疲惫不堪,本来准备休整一下,第二天早上再出发返京。但王宇担心雨季来临,七月份的张家界天气变幻莫测,随时都可能有大雨,为了大家回程交通安全考虑,他提出马上返京。我们收拾好行李,当天就离开了张家界,踏上回程。刚离开不久,果然张家界连日下起了雨,大家又一次感谢之前在庐山山顶上制定的行车安全预案,及时分析天气形势,躲开了恶劣天气对驾驶的影响。

随着车队一路北上,大雨也一直追在车队的后面。幸运的是,第一路外拍团队的车队没有被大雨引发的洪水阻隔耽误在路上。

04

第二路 战场渡口穿梭

第二路摄制组同样是一个20人的大组,配备有七辆车,从北京出发主要前往贵州省和云南省进行拍摄采访,沿途跨越7省,先后到达了重庆、赤水、习水、古蔺、仁怀、遵义、娄山关、余庆、黄平、印江、贵阳、黔西、毕节、威信、宣威、皎平渡、普渡河、昆明、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