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五行纲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7 08:08:18

点击下载

作者:申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社会五行纲要

社会五行纲要试读:

自序

青年时代,马克思的名言“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

上大学时,我学理工科,只对自然奥秘感兴趣,对社会问题和政治没有丝毫兴趣。“文化大革命”中批判“唯生产力论”深深地刺激了我,激励我探索科学发展的道路,在唯物论指导下,写出《简明科学技术史话》。此后,我曾专心于探索人体科学奥秘,因而接触中医,并学习和研究中医学,随之世界观和方法论有了相应转变,写出《中医今解与关系医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但现实是,政治改革导致市场经济;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蓝天、绿水少见了;“文化大革命”的一些恶劣后果仍在蔓延,不少人信仰缺失、道德水平下降。现实让我明白,政治、经济、文化、百姓、环境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悟性和经验的启迪下,我将中医五行与社会系统比类,从而有了新视野、新观点,写出这本《社会五行纲要》。第一篇绪论第一章五行简介第一节 哲学五行一 治国大法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中国殷商时代,已经出现五行概念。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尚书·洪范》)《尚书》是最早的史书之一,成书在公元前的春秋时期,记载了夏商周时代许多重要历史事实,其中的“洪范”篇是讲公元前12世纪时,周武王向商纣王的叔父箕子请教如何治国的事情。箕子说:鲧治理洪水时,违反了五行,堵塞了水向下流,治水失败;大禹继承父业治水,上天赐给大禹九种治国大法,第一种是五行。洪范二字,即大法之意。古今中外,不同人对五行有不同的理解。

笔者理解,《尚书·洪范》篇中五行有三重意义。

第一重,五行的内容,即水、火、木、金、土五种事物,以及它们的排列次序。五行主要指五个行(音háng)业:水行包括河流疏浚、农田水利、打井;火行包括烧炭、烧制陶器、冶炼金属(铜);木行包括用木材制作工具、生活用具,以及用植物酿造酒与醋;金行包括用铜等金属铸鼎、制作兵器、工具;土行主要指农业。

第二重,五行的特点或功能。水曰润下,水向下流是水的特点或运动规律;火曰炎上,火向上燃烧是火的特点;木曰曲直,树木等植物生长变化有曲有直;金曰从革,革(戈)为兵器,青铜金属的主要用途是制作工具和兵器;土爰稼穑,土地功能是种植生长农作物。

第三重,五行与人的相互关系,表达为人的五种感觉。润下作咸,可以理解为水分失去后留下了盐,或当时喝的水有咸味;炎上作苦,可能指在火焰上烤煳的食物有苦味,或指烧陶冶金等工作很苦;曲直作酸,曲直表示植物的变化,腐败、发酵时有酸味;从革作辛,打造兵器或工具时很辛苦,可能有刺鼻的辛辣味;稼穑作甘,收获农作物时果实甘美、心情喜悦。

有人解释五行特性为:从革乃肃降之意;曲直乃升泄,直升为直,横泄为曲;炎上乃动也;润下乃静也;稼穑乃和也,即不升不降、不动不静、亦升亦降、亦动亦静。

箕子将五行作为治理国家九种大法中的第一种大法,原因在于五行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必须对五行特点以及与人的相互关系有基本了解,这样才能不重蹈鲧的覆辙。《尚书·洪范》提出的五行,在当时不是一种抽象的哲学思想,而是具体的治国实业。

为什么是五行而不是四行或六行呢?在古代,人常用手指头数数,手有五个手指头,因而产生偏好“五”的习惯性思维,对“五”情有独钟。“洪范”篇九条大法中就有四条冠有“五”:一、五行;二、五事(貌、言、视、听、思);四、五纪(岁、月、日、星辰、历数);九、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偏好“五”起源很早,卜辞中有五方(东、西、南、北、中)的观念,《周礼》中有五气、五声、五色、五味、五谷、五药、五毒等说法。

以五气、五声(角徵宫商羽)、五色(青赤黄白黑)视起死生;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脏之动。

以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谷、五药养其病……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周礼·天官冢宰第一》)《管子·四时》篇中,春夏秋冬每一季都有许多要做的事情,但该篇将每季所要做的事,都只选五条曰五政,而四季之五政各不相同。

春秋时期,五方、五材、五味、五色、五声、五则(天地民时神)等说法已经流行。

五行说,以水火木金土为内容,其立意不是像五声、五色、五味那样用数来归纳同类事物,而是选取与生活、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五类事物并阐述其规律和功能,以期指导治国实践,一开始的着眼点就是自然与社会的整体。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左传》)

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国语·郑语》)

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尚书·大传》)

五事、五纪、五福、五则等都没有能长期留存下来,五声、五色、五味、五谷等虽然留传下来,但只限于简单的归类,唯有五行长期存在并发展为理论或学说。二 与阴阳论结合《尚书·洪范》强调五行,不提阴阳。《易传》讲阴阳,不提五行。在春秋时期,阴阳与五行是并行的两个学说。五行论与阴阳论的结合,与五行与时间、空间的对应有关。

五行为什么要与时间或季节对应?这可能是古人整体观思维方法的必然。五行与时间对应是在何时、由何人所建立起来的?难以考证,只能粗略推测:春天万木复苏,春天对应木很自然;夏天最热,对应火;冬天冷,水结冰,冬对应水;秋天收获,春秋相对,金木相对,秋对应金;为了与五行对应,四季变为五季,中原地区夏季最长,将夏季分为夏与季夏两个季节,则有季夏对应土。

五行与空间的对应,也许与五行与时间的对应有关,因为空间(方位)与时间存在固有联系:夏天热与南方相连;冬天冷与北方相连;春季配东方;秋季配西方;季夏在五季中间配中央。

春秋时期思想家墨子喜欢研究五行,在他的书中已经有五行与五方(东、西、南、北、中)之间的对应关系:木对应东,火对应南,土对应中,金对应西,水对应北。

战国时期的《礼记·月令》中不仅记载了五行与五帝、五神、五音、五味、五臭、五虫、五色、五谷、五畜等对应,而且提出五行与五时(五季)、五方(东西南北中)的对应。

某日立春,盛德在木……迎春于东郊……

某日立夏,盛德在火……迎夏于南郊……

季夏……中央土……

某日立秋,盛德在金……迎秋于西郊……

某日立冬,盛德在水……迎冬于北郊……(《礼记·月令》)

战国时期,齐国稷下阴阳家邹衍(约前305~前240)将阴阳说与五行说相结合。他的著作虽然失传,但在当时有广泛影响。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管子将五方、四时、阴阳、五行相结合。

是故,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

然则,春夏秋冬将何行?

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与骨……

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阳生火与气……

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以风雨节,土益力,土生皮肌肤……

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阴生金与甲……

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寒生水与血……(《管子·四时第四十》)《管子》明确提出,火为阳,金为阴。其余阴阳可推知:水火相对,火为阳,水当然为阴;金木相对,金为阴,木当然为阳;土为中性。

西汉大政治家董仲舒认为,五行是由元气、阴阳变化而生,将五行与阴阳四象(太阳、少阳、太阴、少阴)以及四时相配。他是将儒学与阴阳五行说相结合的大儒。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金木水火,各奉其所主,以从阴阳,相与一力而并功……故少阳因木而起,助春之生也;太阳因火而起,助夏之养也;少阴因金而起,助秋之成也;太阴因水而起,助冬之藏也。(《春秋繁露》)

五行、五方、四时(或五时)、阴阳、八卦相结合,则形成适用于自然和社会变化的阴阳五行论。震卦在方位上为东,与木对应,是万物出生的春季;离卦为南,与火对应,是万物生长旺盛的夏季;兑卦为西,与金对应,是万物成熟的秋季,坎卦为北,与水对应,万物收藏的冬季。阴阳与五行的结合,是道家、阴阳家、儒家等各学派的融合汇通。

五行、阴阳、时间、空间、卦相互匹配如下。

     水北坎

     冬太阴

木东震       金西兑

     土中

春少阳       秋少阴

     火南离

     夏太阳

上面匹配中,南在下,北在上,与地图南北位置一致;但左东右西与现在地图的右东左西正相反。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五行是个模型,模型是反映,如同印章的左右与印文的左右相反,或者镜外之物的左右与镜中之像的左右相反。

五行论与阴阳论的结合,是五行向五个系统的发展,是将自然万物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三 相生相克

虽然在《尚书·洪范》中没有生克概念,但从五行引申出生克概念是很自然的。木生火,水灭火,这些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现象。在古代,人们认为,万物都是生成的,在五行之中建立相生的联系很自然也很容易:树木等植物生长需要水,则有水生木;木生火,远古人类已经能钻木取火;火燃烧后只剩下灰,火山爆发后岩浆变为土,火生土;黄铜、青铜等金属都来自矿石冶炼,天然黄金也来自土中,土生金;水井、水渠是靠金属工具挖出来的,则有金生水。

水灭火,“克”是“生”的对立面,早期常用“胜”表示“克”。在五行中建立相克关系,是思想史上的一个飞跃。水克火,是常识;土能挡住水流,土能填埋水坑,也是常识,土克水;农业生产方式,早期没有铁器,犁地、挖坑等多是用木制工具,木克土;伐木、制作木器工具,多用青铜等金属工具,金克木;金在火中熔化,火克金。

五行相生相克观念在春秋时已经产生,在战国时成熟。它是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自然孕育和产生的。《左传·昭公》中已经用“火胜金”来解释战争的胜负;《左传·哀公》用“水胜火”解释卦象;《墨经》中有“五行无常胜”,“火铄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不仅有相克,而且指出相克与质量的多少有关。

董仲舒是将五行生克思想用于解释自然万物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典型代表。

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

故曰金胜木……故曰火胜金……故曰木胜土。

五行之随,各如其序。五行之官,各致其能……是故木主生而金主杀,火主暑而水主寒,使人必以其序,官人必以其能,天之数也。(《春秋繁露》)

由于五行中相生相克概念的产生,五行的排列顺序也发生了变化,按相生顺序通常排列为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圆来表示;五行相克是隔一相克,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克关系形成圆内五角星,见图1-1。图1-1 五行生克

五行论通过生克关系表达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形成有机整体。四 复杂关系

在《尚书》提出五行之后,五行逐渐从指五种行业发展为五大类事物(五个系统)的抽象代表。五行与八卦相似,超越了具体事物,从具体上升为抽象,从实体上升为关系,从形而下的器上升为形而上的道,五行发展为一种哲学理论。

五行论是天人合一论的产物。古人将自然、人与社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五行论是意象思维方法的产物,五行论与取象比类方法不可分割。

哲学五行论,是以论述关系为主体,主要有三方面关系。(1)木火土金水五个行(音háng)业的特点及与人的关系。(2)五行与阴阳、四时、五方及万物的关系。(3)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胜)关系。

生克关系不同于阴阳关系;生克关系也不同于物理学中的作用与反作用。阴阳或作用与反作用,是二元关系。五行是多元关系,每一行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每行的生克都要涉及其他四行。五行的生克关系表明,五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五”是完成生克关系的最低数。如果将五行看作一个系统,生克关系就是系统内相互作用的关系,是维持系统稳定、有序的基本关系。

五行生克关系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复杂的因果关系。简单的因果关系,是从因到果的单向关系,是不可逆的关系。五行中的任意两行,不仅有生或克的单向关系,而且有多种回路关系,是复杂的网络关系。例如水火之间是相克关系,不仅是单向的水克火,而且水火与木土金都有生克关系,水火之间关系复杂化,有反馈和循环:水也能生火(水生木,木生火),通过两个相生关系来化解相克的矛盾,称相化;火也能克水(火生土,土克水),通过一生一克关系来制约火被水克的状态,称相制;火也能生水(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再如木火之间是相生关系,两行之间同样也是复杂的关系,不仅木生火,而且火也能克木(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五行之间的网络生克关系,一般称为生克制化关系。五 应用

哲学五行论只有对解决实际问题有帮助,才能被接受并流传。

战国时期思想家邹衍以五行生克思想为核心,创立“五德终始说”:五行在政治历史中体现为五种德性;每个朝代有其特定德性;朝代的更替是靠德性之间的相克来完成的。他说:“五德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

约公元前3世纪的《吕氏春秋·应同》对邹衍的思想进一步表达如下。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

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蚓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

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

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

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

秦始皇相信“五德终始说”,按五德推算周朝为火,秦代周,秦朝应为水德。他下令更黄河名为德水;水对应黑色,秦朝尚黑,衣服、旗帜均用黑色;水对应冬季,秦朝改历法,以冬季十月份为一年之初。

汉朝取代秦朝,土克水,汉武帝决定汉朝为土德。土对应黄色,汉朝尚黄色;土对应夏季,汉朝改历法,以夏季为岁首。

西汉末王莽当政时,为了朝代与“五德终始说”的匹配,曾将朝代更替由五德相克改为五德相生,并改写殷、周、汉等朝代的德性。

汉朝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替频繁、混乱,“五德终始说”也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五德终始说”是五行论应用走向歧路的代表:是运用对象的错误,五行不应该与朝代命运比对;也是运用方向的错误,五行生克是一种横向的、不同事物之间的、同时性的生克,而“五德终始说”是一个事物纵向的、不同时间的相克,歪曲了生克本意。

五行论虽然在解释朝代更替方面夭折了,但五行论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占星术、风水术、测字、算命、兵法、历法、医学等多方面,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重要影响。宋朝大儒朱熹家族和明朝皇帝取名都按五行相生的顺序。

朱熹家族取名:

朱松(木)—朱熹(火)—朱塾(土)—朱鉴(金)—朱潜(水)

明朝皇帝取名:

朱棣(木)—朱高炽(火)—朱瞻基(土)—朱祁镇(金)—朱见深(水)—朱祐樘(木)“五德终始说”失败了,五行论在炼丹术、占星术等方面的应用也过时了,但在中医方面的应用却长寿,达两千多年。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其一,五行论与运用者的学识、经验等有密切关系。不同的人将同一个模型用于同样的事物也会有不同的结果。同样应用“五德终始说”解释朝代更替,有人用五德相克解释,有人用五德相生解释。

其二,五行论与适用对象有密切关系。五行论用于朝代更替错了,用于中医学则对了。

其三,五行论运用是否妥当,不是学术争论的问题,更不是由权威来判决的问题,秦皇汉武是大权威,但在五行论运用上都错了,五行论的运用正确与否是由实践和历史来作出最终检验和判断的。第二节 中医五行

何谓中医五行论?简单来说,以哲学五行论为基础,以人体生命系统为对象,所形成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模型。在本节中,中医五行论简称五行论。一 五行与五脏比类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已经认识到人体有五脏,五行论是当时流行的理论,在天人合一整体宇宙观影响下,将五行与人体五脏相互联系、进行比类是很自然的事情。

五行与五脏的比类不是由一人、在一时完成的,而是有个历史过程。

战国早期《管子·水地》中五味与五脏比类是: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肾,苦主肝,甘主心。按五行与五味的对应,木酸、火苦、土甘、金辛、水咸,则可推出《管子》中的五行与五脏比类是,木脾、火肝、土心、金肾、水肺。管子是大政治家,也是大哲学家。比类的前提是取象,管子选取的“象”是五味。他不是医家,既缺乏解剖知识,又缺乏医学经验,对五味与五脏的比类自然不妥。

战国时期《礼记·月令》中的比类是:春,木,脾,色青,味酸;夏,火,肺,色赤,味苦;季夏,中央,土,心,色黄,味甘;秋,金,肝,色白,味辛;冬,水,肾,色黑,味咸。这可简化为木脾、火肺、土心、金肝、水肾。《礼记》中的取象是以季节为主,兼顾色与味,从当时经验中很难得到脏腑与季节、色味相关的知识,其中五脏与五行的比类可能与祭祀有关。

汉初《淮南子·地形训》中的比类是:东方,开窍于目,筋气属焉,青色主肝;南方,开窍于耳,血脉属焉,赤色主心;西方,开窍于鼻,皮属焉,白色主肺;北方,开窍于阴,骨干属焉,黑色主肾;中央,开窍于口,肌肉属焉,黄色主胃。其中五行与方位的比类是木东、火南、土中、金西、水北,因而可得五行与五脏比类是木肝、火心、土胃、金肺、水肾。

在汉代成书的《内经》中的五行与五脏的比类沿用至今。四种比类列表如下。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管子》  脾  肝  心  肾  肺

  《礼记》  脾  肺  心  肝  肾

  《淮南子》 肝  心  胃  肺  肾

  《内经》  肝  心  脾  肺  肾

古时,脾胃常不严格区分,《内经》中的比类与西汉初期的《淮南子·地形训》基本相同。《淮南子》一书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主旨,道家更重修身养性悟道,更关注医学,因而能选象更准确。《淮南子》中还增加了五脏与开窍,以及与皮肉骨筋血脉等匹配。道家有一种修行方法,用“意”领“气”沿五行相生的方向,即沿肝心脾肺肾的顺序运行,则感觉舒服,有益健康;而“气”若不按五行相生顺序运行,则人会感觉难受。这是否提示,五行与五脏最佳比类的形成与“气”的运行有关呢?《内经》不仅新增加五行与五脏的比类,还增加了与六腑、魂神意魄志、血脉营气精、风热湿燥寒、筋脉肉皮骨、生长化收藏、脉象、经脉、俞穴等匹配,从而以五行为纲形成包括人体生理、病理、环境、病因、诊断、治疗等内容的中医五行论,简单列表如下。

五行 脏 腑    体 藏 官窍 液 情 气 味 志 脉 生化 色

木  肝 胆    筋 血 目  泪 怒 风 酸 魂 弦 生  青

火  心 小肠   脉 脉 舌  汗 喜 热 苦 神 钩 长  赤

土  脾 胃    肉 营 口  涎 思 湿 甘 意 代 化  黄

金  肺 大肠   皮 气 鼻  涕 忧 燥 辛 魄 毛 收  白

水  肾 膀胱三焦 骨 精 耳  唾 恐 寒 咸 志 石 藏  黑二 中医学骨架

五行论丰富了生理、病理知识。“肝主疏泄”,是由“木曰曲直”引申而来;肝开窍与目,将一些眼病病因与肝的状态联系,进一步可与季节等联系。“肾主水”,是通过肾与水的比类,“水曰润下”,然后才有了“肾主水”的认识;肾与骨匹配,从而在两千年前中医就认识到许多骨病与肾有关。现代实验研究表明,肾分泌激素影响血中钙、磷等浓度,实证了肾与骨相关。“肺通调水道”,从现代解剖角度根本不可理解;但肺为金,金生水,则“肺通调水道”是很自然的事情。这不仅在临床实践中被验证,而且因现代发现肺分泌一些直接影响肾功能的激素被进一步实证。

五行论指出了疾病如何传变。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素问·玉机真脏论》)

这段话依据五脏相生相克的理论,提出内脏之病气是来自生它之脏,病气沿五脏相克的顺序而传,传到生己之脏则停留,而传到克己之脏,是病气逆传,则人死。例如,肝病,肝为木,脾为土,木克土,所以肝病传脾;若肝病传到肾,肾为水,水生木,肾为生己之脏,病气停留;若肝病传到肺则死,肺为金,金克木,肺为克己只脏,从肝到肺是逆传,故死。

五行论支撑中医病因观。风热湿燥寒、魂神意魄志、怒喜忧思恐、春夏秋冬等,都与病因有关,通过五行比类,这些因素有了相互联系。尤其是疾病与时间的关系,在五行论中格外受重视,不同季节容易得不同的病,昼夜中不同的时间对病的轻重、传变有不同的影响。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平旦慧,下哺甚,夜半静。(《素问·藏气法时论》)

五行论是运气学说的基础。五行生克与天干地支历法相结合,从而形成疫病与年代、气候等相关的学说称运气学说。中医在诊断疾病(尤其是大瘟疫)时,往往参考运气学说判断病因、病情。

五行论是望诊与脉诊的基础。望诊主要是望面部颜色,通过颜色正常与否判断脏腑疾病状况。颜色与脏腑疾病的关系是建立在五行比类基础上:红与心火相配,白与肺金相配,黄与脾土相配,黑与肾水相配。脉诊是通过脉象判断身体状况,五行比类建立了脉象与脏腑的关系,五脏配五脉: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

五行论与经脉学说相通。为与十二经脉比类,在五脏六腑之外,将心包算为一脏,从而成为六脏,六脏六腑与十二经脉相匹配。

五行论扩展了治疗时选取经穴的思路。《内经》中以针灸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依据五行生克及脏腑比类的关系,治疗某脏腑疾病,可以针灸有关脏腑的经脉,如肝病,肝为木,水生木,肾为肝之母,治肝可同时治肾,而肾与三焦匹配,三焦与手少阳经匹配,因而治肝可针刺少阳经。《难经》在五行论基础上提出腧穴与五行匹配,每条经脉有五个腧穴:井、荥、输、经、合。在六条阳经上,这五个腧穴按五行相生的顺序相配;在六条阴经上,五个腧穴与阳经上的同名腧穴是相克关系。

五行论提供了药食治病的依据。药和食物都有辛酸甘苦咸五味。什么味治什么病,五行论是依据,治病开方时,往往要注意用药和食物的性味匹配。

五行论开拓了多种治疗方法的思路。依据五行生克关系,同一种病可有不同治疗方法或途径,同病可异治,异病可同治,有多种治疗方法:滋水养木法,肝病可治肾,是子病治母;培土生金法,肺病补脾;清金平肝法,肝病治肺;等等。按相生关系,生者为母,所生为子,可以子母同治,可以子病治母,也可以母病治子;按五行顺序,有隔一治法、隔二治法等。

总之,中医学若脱离了五行论,就不能成为一门有系统理论指导的学科,就只留下零散的实践经验。三 自调控模型

中医五行论不是严格的科学理论,而是在哲学五行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模型理论,不乏取象比类的推理。其中有些说法难以理解,比如“酸生肝”,如果不知道《尚书》所言“木曰曲直……曲直作酸”,就很难理解酸、木、肝三者之间关系。模型只是对真实的近似模拟;如同人像素描,不是照片,更不是活人。理解五行论,不是要将该理论与现代科学比对,不是要将素描还原为活人(科学可比为数码照片,数码照片也不等于活人),而是理解其意、其神。

中医为什么需要模型呢?这主要是因为生命是个超复杂系统:有太多的子系统;有太复杂的相互关系,各种关系盘根错节,形成复杂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将复杂系统简化,建立模型取代真实情况,是从杂乱、无序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一条出路。

在中国古代,以哲学五行论为基础,则产生了中医五行论这样的模型理论。这个模型,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子系统代表或包含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气、血、津液、情志、形体、官窍等构成的人体生命系统。

五行论中的五脏超出实体范畴,是以关系为主的模型。五行论用生克关系阐述了分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给生命系统真正意义上的“活”力。可以说,五行论是至今为止,描述超复杂系统内在活力的最美妙的模型。

生命现象既有简单因果关系,又有复杂非线性因果关系。动物因饥饿而进食,因细菌、病毒而致病,用抗生素杀菌等,都是简单因果关系。人能触景生情,但很少会雷同,不是有什么景就生什么情,不是简单因果关系。人有思维、思想、感情等精神领域,人的精神与人的肉体有相互作用,形气神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人的健康与疾病,是形气神的整体表现,是超越简单线性因果关系的。

五行论是环行因果模型:可以是有因有果,可以是一因多果,也可以一果多因。对于五行相生环上两点而言,可以有多种解释:因即果,果即因。五行论在某种意义上,是因果不确定性模型,是对简单线性因果关系的超越。对中医来说,用五行生克关系作为生命系统自调控的模型,具有简单、明了等特点。

五行生克关系能调控子系统的状态,从而维持生命整体处于正常状态。若某种因素导致心火太盛,火克金,则抑制肺的活动;金生水,肺受抑制则不能正常支持肾;水生木,肾受抑制则不能正常支持肝;木生火,肝受抑制就不能正常支持心,从而抑制心火太盛而使其恢复正常,实现了自调控。自调控具有目的性,其目的就是保持生命的内稳态。

当五行生克关系不正常或自调控不正常时,适当的外界调控可以促使自调控恢复正常。中医的针灸、药物等调控的目的就是促使自调控恢复正常,而不是代替自调控,是促使五行生克关系恢复正常。第二章五行应用于社会第一节 对象——复杂系统一 系统与社会

系统一词随着20世纪系统论的产生而流行。系统指由要素组成的复合体,比如钟表是由一些零件为要素组成的机械系统。系统通常是由人确定一个边界,将边界内的事物称为一个系统。系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一种分类是依据系统要素的多少,分简单系统与复杂系统;另一种分类是依据系统如何形成,分构成系统与生成系统;此外还有人机系统、生态系统等不同的分类方法。

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指在特定区域(系统边界)内的由人群、生活条件、生产条件以及人群所创造的事物等为要素所组成的复合体。社会系统有不同划分方法:按生产方式可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按社会进化程度可分为野蛮社会、文明社会;按经济类型可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按政治类型可分为民主社会、集权或威权社会;等等。

不同的社会学派对社会有不同的定义。本书中社会是指有相对确定的地理边界或领域,有相对稳定的人群,有能独立、合法、垄断使用武力维持秩序的政权,以及在这个领域上所创造的一切,通常指成熟的国家系统。本书中的国家主要指民族国家,以中国(秦汉之后到现代)和近代英国(16~19世纪)为典型代表。

原始社会、野蛮社会、部落社会等不在本书阐述的社会范围内。

以国家为代表的社会系统与以钟表为代表的机械系统有两个显著不同。

首先,社会系统是复杂系统。复杂系统有两大特点:要素非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或关系非常复杂。人、工具、资源等都是要素,其品种与数量都多到难以数清。社会越发展、越进化,关系越复杂。钟表等机械系统是简单系统,要素数量少、种类少;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简单。

其次,社会系统是生成系统。生物是生成系统的典型;钟表是构成系统的典型。生物系统不能分解为相互孤立的要素;若分解为要素,则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消失,生物则变成死物,不能由死物还原为生物。钟表可以分解为零件要素,可以由零件再组装还原成钟表。生成系统有一个诞生、发展和死亡的过程。生成系统的整体大于要素之和,整体具有要素所不具备的特性。社会也有一个诞生、发展的过程。社会不是事先设计、组装、构成的系统。社会系统同时也是包括人、动植物、自然环境在内的生态系统。

社会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生命是如何诞生的,至今仍是个谜;现代科学还无法用非生命物质制造生命。社会如何产生与发展,人们至今仍然没有完全认识清楚。

20世纪系统科学的重要进展之一是,发现复杂系统有许多不同于简单系统的特性,如非线性、自组织、不确定性等。系统科学关于复杂性的研究对认识与理解社会系统有所启迪。二 社会系统与非线性关系

线性关系指两个要素之间的简单因果作用关系,通常可以用二维平面中的曲线来描述。对于钟表之类的构成系统,虽然系统有多个要素,但可以用分解的方法,将系统分为相互独立的要素,每两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力学作用。力学作用一般是一因一果,有一个外力(因)的推动,结果就有受力者的相应运动,运动状况(加速度)和外力的关系可以用曲线表示。化学爆炸物的数量和爆炸力量之间的关系,蒸汽机的热能与机械能的转化关系,电磁场变化与电流产生的关系等,皆是线性关系。传统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多是构成系统,构成系统都可以分解为组成要素,两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一般都是线性关系。在系统科学产生之前,教科书所阐述的多是线性关系。但实际上,在生成系统和许多复杂系统中普遍存在着非线性关系。

生成系统一般不能分解为简单要素,三个要素以上、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就不可能用平面中的曲线表示,就不是线性关系。容器中的水、化学反应等,不是生成系统,存在大量的分子要素,是复杂系统,很难对分子与分子进行分离而单独研究两个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复杂系统内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

非线性关系,不仅与系统内有众多不可分割的要素有关,而且与要素之间的作用方式有关。控制论表明,系统内可能有反馈作用,反馈通常涉及三个以上的要素,可能不是简单线性关系。信息论表明,信息可以引起系统变化,信息与系统变化之间关系通常也不是简单线性关系。

生态系统内普遍存在非线性关系,如某种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与其基因、空气、水、温度、阳光、土壤、病虫害、气候灾害、人工管理等都有关系,不是一因一果的线性关系,而是多因一果。

人是高级生物,由无数细胞以及细胞形成的组织或器官所组成,细胞之间、细胞与组织之间、器官之间、组织与整体之间,都存在复杂非线性关系。中医学为了解释和描述人体内的复杂关系,建立了中医五行论。中医的肾、肝、心、脾、肺五行之间是复杂的环行因果关系,每一行都受其他四行影响,每一行又都影响其他四行,行与行之间既有生(促进)的关系,也有克(抑制)的关系。

社会与人体类似,社会由大量的人以及人所形成的家庭、企业、机构、团体等所组成,包括人所创造的物质成就和精神成就。人与人之间、企业之间、机构或团体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或团体与社会制度之间都存在复杂非线性关系。有些社会科学理论受自然科学影响,将复杂社会简化为简单的构成系统,将非线性关系简化为线性因果关系,从而产生和流行简单因果“决定论”,或“经济决定论”,或“文化决定论”,或“制度决定论”,或“技术决定论”等;“决定论”脱离或歪曲了复杂社会系统的真实状况。三 社会系统与自组织

非生命复杂系统自组织的典型的例子是本纳德水花。该系统由两块平板形成的容器及容器中的水组成,水由大量分子要素组成,是复杂系统。当从下面平板对系统均匀加热到一定程度(临界温差)时,平板内的水则从原来的混乱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的水花运动,见图2-1。这种水花是一种有规则的空间花样,是系统原来所没有的,是系统在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过程中产生的,称为自组织突现。图2-1 本纳德水花示意图

对流(本纳德)水花的两幅图。注意相邻两水花的旋转方向相反。

本纳德水花有几个特点。

其一,水花大小在1毫米左右,而水分子的大小在1埃左右,即21一个水花大约包含10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是无规则的热运动,而水花是有规则的运动。

其二,相邻两个水花,一个是左旋,而另一个是右旋;哪一个是左旋,哪一个是右旋,完全是随机的,是偶然性决定的;当加热温差达到临界温差时出现有规则的水花运动是必然的,必然和偶然有奇妙的协同。

其三,观察水花的旋转方向,可以获得明显的空间方位概念,空间与水花的运动相联系,可曰空间有序性。

其四,本纳德水花的大小及运动方向,与加热温差、平板尺寸、水层厚度等没有线性关系,把系统按比例放大,水花大小不会按比例放大。

其五,系统的行为可以有多个不同的解:当加热温差小于临界温差时,不会出现本纳德水花;当大于临界温差时,产生本纳德水花;当温差再加大到一个新的临界值时,有规则的本纳德水花消失,会产生不规则的湍流现象。

生命系统自组织的一个例子是黏菌的运动。

阿米巴黏菌作为单细胞的有机体生长和繁殖。当这些黏菌生活和繁殖的环境变得缺乏营养时,它们停止生长,并进入一个持续约8小时的中间阶段。在这时期的末尾,这些黏菌开始在作为聚集中心的一些细胞周围聚集起来,形成一个由数万细胞组成的团块。这个聚集体形成后开始迁移,形成果实体,然后细胞团块分化,形成一个由芽孢团块盖顶的茎状物。黏菌聚集过程见图2-2。图2-2 黏菌聚集过程示意图

黏菌聚集的发生是由于响应中心所发出的趋化信号,其本质是一种核苷酸信号的涨落,细胞对此作出响应,向中心移动,且把信号转发到聚集区的周边。趋化信号转发机制的存在(细胞间的通信),使得每个中心能控制大约10万个黏菌的聚集。黏菌聚集形成的芽孢团块盖顶的茎状物,是结构和功能的雏形,像一条腿,可以移动。一个生物系统若有结构及与结构相连的功能,就不是单细胞生物了。黏菌聚集显示了单细胞生物适应环境变化,自我调节而形成自组织的过程。

比黏菌聚集更复杂的自组织是胚胎的发育。曾是完全一样的胚胎细胞,为什么会发育成形状、结构和功能都不同的器官呢?有的胚胎学家曾引入形态发生场的概念,提出细胞分化与它在场中位置有关的假说。但细胞是如何识别它在场中的位置呢?有人认为,识别位置是靠辨认某种物质的化学浓度梯度,不同的化学环境会引导细胞去合成不同的蛋白质。有人认为,识别位置是靠接收不同的信息,信息可以有多种,不限于化学浓度这一种信息,还可以有引力场、电磁场等多种物理信息。

自组织产生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是开放系统,系统需要与外界有能量、信息等交换。我们现在对复杂系统的自组织、自调节机理只有初步认识。自组织突现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可遇指能偶然发现并设法重复一些自组织现象,如本纳德水花;不可求指若事先设计一种水花图案,按现在的科技水平仍无法实现它。

人脑细胞远比水分子复杂,思想意识等远比本纳德水花复杂。从自组织角度看,意识不是单纯的现实反映,而是主(大脑)客(外界信息)交融的产物。有学者认为:大脑是由脑细胞组成的、多层次的复杂网络;高层次的自组织既受低层次(物理、化学作用)影响,又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或影响低层次的自组织,如同“游戏本身包含改变游戏规则”;欲望、感情、潜意识、思维或意识是不同层次的自组织,意识是高层次自组织突现;意识既受低层次自组织影响(如感情),也受高层次自组织影响(如信仰),意识不是简单因果关系的产物,而是多种因素复杂相互作用的产物;演绎法、归纳法代表的理性思维是一种自组织突现,有相对确定的因果关系;顿悟、灵感等悟性思维是一种特殊自组织突现,没有确定的因果关系。

人远比黏菌复杂得多,人体生命系统存在多层次、多种类的自组织、自调节:比如细胞自组织形成不同的器官;器官的功能并不是器官组成要素的属性,而是组成器官细胞的自组织突现;人在运动过程中,心跳会自动加速以增加血液循环;人生病感冒发烧,一般不用吃药,几天之后会退烧病愈;小外伤可能自愈;等等。中医五行肝心脾肺肾五脏之间的相生、相克作用也是一种自组织、自调节。

社会系统与人体生命系统类似,也是复杂系统,也存在许多结构层次,以及相应的自组织、自调节:比如人相当于社会的细胞,人自组织形成各种团体或机构;团体或机构自组织导致政治、经济等社会分系统及相应功能;政治、经济、文化、百姓与环境五个分系统可与中医五行相对应,它们之间也存在自组织、自调节;工业化经济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并非人或神的设计,而是社会自组织、自调节的表现。

人对自然界的自组织的认识、对生命的产生和发展的认识还十分肤浅。自组织具有不可预测性、不可还原性,是复杂非线性因果关系。我们无法从非生命世界中去创造生命。社会系统的复杂性一点也不逊于人体生命系统。根据某种社会理论发现的所谓规律去创造什么新世界的努力,都是无视社会的自组织、自调控,“理想国”“乌托邦”“大同世界”等在历史上无不以失败而告终。四 社会系统与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指一个确定系统的发展变化具有多种可能性,不可控制、不可预知的干扰或偶然因素会改变系统的运动状况。

西方民谣生动地描述了不确定性。

钉子缺,蹄铁卸。

蹄铁卸,战马蹶。

战马蹶,统帅绝。

统帅绝,战事折。

战事折,国家亡。

具有不确定性的复杂系统,亦称混沌系统,它有如下特征。

首先,它是确定系统的行为,系统演化只与初始条件和演化规则有关,对初始条件依赖极为敏感,初始条件失之毫厘,其演化结果可能谬以千里,演化行为完全是内因的。

其次,因为系统内有涨落等偶然因素,所以系统行为具有随机性或不确定性,“战马蹶”,可以说是系统内的偶然因素。

再次,混沌系统中一定有非线性作用。“战马蹶”而摔死“统帅”,导致国家亡,是非线性因果。非线性因果不可预测:“战马蹶”,不一定“统帅绝”;“统帅绝”,不一定“国家亡”。

最后,混沌行为并不等于完全混乱无序。混沌系统中可能存在多层次的复杂结构,有序与无序,规则与不规则,难解难分。混沌系统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如水龙头没有关紧而往下滴水时,水滴大小(质量)、滴落间隔与时间的变化可能是非周期、非线性关系,成为混沌系统;再如“蝴蝶效应”,在特定情况下,依据洛伦兹方程计算,南美的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就有可能在北美引起一场大风暴。

社会系统的产生、演化、发展比系统科学中的混沌系统更为复杂。中国、英国、印度、埃及等社会系统在现代所以不同,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初始条件不同。混沌系统演化是纯内因的;而社会系统演化却不是纯内因的。社会系统有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之分,多数社会系统是开放系统,与外界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纯粹的封闭社会系统,与外界没有发生过战争的社会系统,几乎不存在。

社会系统内的偶然因素极多、极为复杂。伟人或圣人,如耶稣、佛陀、孔子、秦始皇等,他们的产生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就是不确定性的典型。自然灾害也是偶然因素,秦朝末年的一场大雨延误了陈胜、吴广的行期,从而导致中国历史记载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导致秦帝国的垮台。这是西方“钉子缺”民谣的中国版。结婚与离婚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英王亨利八世的离婚案却诱发了英国近代宗教改革运动。俄国彼得大帝与日本明治天皇通过改革的道路学习西方获得成功,而中国光绪皇帝支持戊戌变法却失败了,失败原因就与袁世凯这个偶然因素有关。一般而言,社会发展都与战争有关,而可能影响战争胜负的偶然因素多得不计其数。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历史上先进文明是个人或少数人创造的;文明发展的模式是“挑战与应战”的模式。英雄或伟人创造历史也好,“挑战与应战”模式也好,都说明复杂社会系统演化具有的不确定性。有些学者与汤因比观点相反,他们认为:社会发展有其必然规律;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依据儒家“中庸之道”,综合两种对立观点,可以认为:一方面,复杂社会系统发展或演化类似于混沌系统行为,有不确定性因素存在,不能忽视伟人等偶然因素对历史的影响,社会系统演化不是确定的单一模式;另一方面,又不能认为社会系统演化是完全混乱无序的,社会演化可能有规律可循,但这种规律不是简单线性因果关系的必然规律,而是有多种可能性的复杂非线性关系,类似某些混沌系统虽然可以用数学方程来描述,但方程有多个解,解不确定;社会发展实际上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相互耦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虽然系统科学关于复杂性研究的成果,可以给认识与理解社会系统一些启迪,但人体生命系统和社会系统太复杂了,其要素之多、层次之多、结构之复杂、相互作用之复杂,远远超出现代系统科学对复杂性研究的能力与水平。笔者认为,将人体生命系统和社会系统称为超复杂系统,可能更合适。第二节 观点——关系论一 实体论

任何系统都包括实体和关系两部分。简单的机械系统与复杂的生命系统都由要素组成,可以说要素是实体,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是关系。人们认识与对待系统有两种不同观点:实体论和关系论。

实体论是物质实体论的简称,是以原子论和机械唯物论为其哲学基础,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常用观点和方法。实体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或宇宙是像钟表一样由可分解的实体组装构成的;实体是由物质组成,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有确定大小与质量;物质实体是一切现象的本质,物质是第一性的;实体的功能或属性属于现象,现象是第二性的;第一性决定第二性,物质决定物质之外的一切现象。实体论的主要方法是分解还原法。实体论的典型代表是现代西医学。西医学在解剖学基础上认为:人体由各种脏器或组织实体构成,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属于功能,功能附属于实体;疾病之源在于实体出了问题,从而影响了功能;各种实体都由细胞组成,细胞又由分子、原子组成;生理病理现象以及细菌病毒作用可以还原为物理化学反应;大脑思维意识是大脑细胞组成实体的功能或属性。实体论不仅是西医学的基础,同时也是研究一般构成系统的基础。实体论对科学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世纪以后,实体论逐渐受到科学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冲击或挑战。

其一,是电磁场概念的冲击。电磁场是电与磁相互作用的范围,“场”没有确定的大小和质量,“场”不是由原子组成的实体,“场”是弥漫的、无边无际的,是非实体。

其二,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冲击。相对论认为,能量不是物质属性;能量和质量可以相互转换。依据量子力学:物质只不过是能量聚集态的体现;真空中没有物质,但真空中充满能量。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海森堡认为,能量构成了所有基本粒子。量子力学还发现了微观粒子的测不准原理:测量结果与测量目的相关;客观研究结果与主观动机不可分割。

其三,系统科学的冲击。系统科学通常包括信息论,信息论认为:信息不是物质的功能或属性。系统可分实体与关系两大组成部分,关系不是物质实体的功能或属性,关系是什么?这是实体论难以解释的问题。

其四,社会发展的冲击。在生产力低下时期,物质匮乏,人生存的第一需要是吃穿等物质需求。随着社会发展,人有越来越多的精神需求,人们清醒认识到精神需求并不是由物质实体所决定的。

实体论属于主客二分哲学:物质实体是客观世界;人的精神是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决定主观世界,主观认识是客观的反映。二 关系论

关系论是关系实在论的简称。中国学者罗嘉昌1996年在《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一书中阐述了关系论。

理解关系论需要两个基本前提。

首先,脱离物质崇拜或物质信仰,使用科学的物质概念。有学者依据物质信仰,在实体论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修正物质概念,定义“存在就是物质”。若依据这个定义:生产关系是物质;上层建筑是物质;爱情、友情、慈悲之心是物质。任何存在都是物质,物质一词还有什么意义?在自然科学中:物质与质量不可分割,没有质量的事物不是物质;从不将抽象的“数”当物质;能量与信息不是物质或物质属性,而是与物质平等的。

其次,从还原论转变为整体论或系统论。整体论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存在;任何事物都处于一定环境之中,都有内外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绝对孤立的事物不存在。系统论认为:系统是人为的划分,系统不是所谓纯客观的、与人无关的存在;系统不仅由实体要素组成,而且存在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系论有两个基本概念:关系与关系者。

关系,指事件或系统内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此系统与彼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关系者,就是事件或系统。关系者不等于物质实体;事件或系统的范畴远远超出物质实体的范畴。生命系统,生态系统,社会系统或社会事件等,都可以是关系者。关系者,在某种意义上是人为划分的。复杂系统不仅有很多要素,而且有很多层次,要素与层次都可以是关系者。

关系论的要点如下。

其一,关系具有普遍性。万物均处于某系统之中,万物均有关系。在微观、宏观、宇观的物质世界,物质离不开时间、空间关系,离不开四种基本作用力的关系。在生命世界,离不开系统内有序性、目的性、自组织突现等基本关系,离不开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其二,关系具有相对独立性。关系不是物质实体的属性。套用第一性、第二性的术语,关系与实体都是第一性的;而属性是附属于实体的,是第二性的。关系可以脱离物质实体而独立存在。数学是数的关系,数学超越物质实体独立存在。信息、《周易》中的卦爻、阴阳都是超越物质的独立关系。关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关系没有确定的大小、形状、质量。关系是“形而上”或曰形上;而实体是“形而下”或曰形下。

其三,关系是能量、信息、时间、空间的特殊表达,不能简单还原为物质实体。如果追问关系到底是什么?可以说:时间是现在、过去、将来的关系;空间是上、下、左、右的关系;场、能量、信息等,皆是关系存在的不同表现形式。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也可以说是实体与关系二象性:光粒子是实体极限;光波是场、是关系。引力场、电磁场都是作用范围,与空间不可分割,是关系。意识是大脑自组织突现,是大脑网络关系的特殊表现。阴阳是关系,不能还原为正负电子;五行是关系,不能还原为五种元素。历史、文化、政治等复杂事物,主要是关系的存在与表现。

其四,关系具有多层次、多样性。系统中,有整体层次的关系,也有各个子系统层次的关系,在人体生命系统:有“形气神”之间的关系;有内脏之间的关系;有内脏与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的关系;有内脏与细胞的关系;有细胞之间关系;有基因、核酸、蛋白质等分子层次的关系;有脑电、心电等体内电磁场与体外环境电磁场的关系;等等。

其五,关系是实在的。关系与实在不可分割:实在不限于客观存在;实在可以是主客观的相互作用的存在,是主客合一的存在;实在也可以是主观意识的存在。不论什么性质的实在,都不可能脱离关系而孤立存在。物质实体是一种实在:它脱离不了内部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关系;脱离不了与外部的引力关系;脱离不了与能量的关系;脱离不了与时间、空间的关系。任何实在都处于一定的内外关系之中。

其六,关系先于关系者。关系者是事件或系统,事件或系统不能孤立存在,必定与其他事件或系统有关系,必定存在于系统内外的关系之中。对构成系统来说,在该系统形成之前,已经存在系统内外的关系,如汽车形成之前,已经存在零件之间的关系。对生成系统来说,任何一个生物在诞生之前,在有自身之前,就存在与前辈的关系,就存在生、老、病、死的关系,就存在生命活性所表达的特殊因果关系。

关系论属于主客交融或主客合一哲学:关系与关系者的划分,都是人主观针对客观对象所为;不存在脱离主观的、纯客观的关系。三 实体论与关系论对立互补

实体论与关系论对立互补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实体论是主客二分,关系论是主客合一,二者对立互补。

实体论以物质实体为第一性,关系论以关系为第一性,二者对立互补。

实体论方法以还原论为主,关系论方法以整体论或系统论为主,二者对立互补。

实体论的认识论是客体反映论,关系论的认识论是主客交融论,二者对立互补。

实体论类似光的粒子说,关系论类似光的波动说,二者对立互补。

粒子说与波动说不可通约:不能用粒子性指标,如质量、速度、动量、位置等,去描述波;也不能用波动性指标,如周期、频率、波峰、波谷等,去描述粒子。

实体论与关系论是不同哲学体系的理论,是用不同语言从不同角度说明世界。不同哲学体系的概念,虽然在某些方面可能有共性,但难以准确转换或翻译,不可通约:不能用实体论为基础的西医来评价、解释中医;也不能用关系论为基础的中医来评价、解释西医。比如,中医学中的“上火”,既不是西医所谓的细菌引起的发炎,也不是体温升高的发烧,要准确翻译为英语词汇,几乎不可能;只有理解中医阴阳五行论,将“上火”放在中医的世界中,才能明白“上火”是怎么回事。

实体论适用用于简单构成系统,如钟表可以分解为要素(实体零件),要素之间的关系(力学作用)是确定的。研究简单构成系统,往往转化为研究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常常把一些相互作用(关系)认为是某实体的功能或属性。传统自然科学研究对象,往往是几个确定的、相对孤立的物质实体。在这种条件下发现的规律都是有适用条件的,比如关于发条的弹性定律,就与发条的工作温度有关。

对于复杂系统,多是将其简化为简单构成系统,然后用实体论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之,比如西医学。有些社会学研究,不论自觉还是不自觉,借鉴西医学的研究方法,形成社会学的结构功能学派。西医学和社会学的结构功能学派,都将功能认作结构的属性,往往偏重实体结构,而忽视其他方面。比如西医学认为,心脏的功能是像水泵一样推动血液循环,这就忽视了血液本身还是心脏搏动的能源,也忽视了血管的作用,更忽视了脾肾对心的影响。有些社会学家认为,经济的功能是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经济在社会系统中功能相当于心脏在人体生命系统中的功能,从而忽视了经济对环境的依赖与破坏,忽视了经济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将关系简化或误判为实体的功能,是西医学和一些社会学理论具有局限性的重要根源。实体论盛行,关系论势微,这是目前对复杂系统认识的主流。在医学领域,西医与中医对立互补,有益于人体健康长寿。在社会学领域,实体论若能与关系论对立互补,有益于国家繁荣稳定、长治久安。四 关系论与中国社会

在中国历史上主客二分哲学始终没有发展起来,主客交融的天人合一论是社会主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儒、道(老庄)、佛、周易、中医学等都是以天人合一论为理论基础。天人合一论与关系论,是不同时代所使用的不同名词,其侧重点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以关系为中心。

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了较完整的天人合一论:天与人是个整体,二者相互影响;宇宙(天)与人同构,具有同类性、可比性;天人相应,自然(天)拟人化,天能感应、监管人类活动,人的活动(德政、祭祀等)也能影响天。儒学的核心是人与人的关系,“三纲”、忠、孝、仁、义、礼等皆指人与人关系。老庄学派与道家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法自然”“无为”等主要指人类活动应尊重自然、少干涉自然。佛学的核心是“身”与“心”的关系。周易的核心是卦爻变化与人吉凶祸福之间的关系。中医学的阴阳、五行皆指关系。“敬天爱民”是皇帝的座右铭:“敬天”就是敬畏大自然、尊重大自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爱民”是统治与被统治关系的关系。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稳定,与重关系、轻实体有密切联系。

现代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改革也好,开放也好,实质都是调整关系。农民说:“一大二公,一穷二白;包产到户,丰衣足食。”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靠“看不见的手”(供需与价格关系)来调节。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就是指各层次、各方面关系的和谐。改革、开放、和谐,其哲学基础不是实体论而是关系论。

应用关系论来认识和理解社会,必然是因人而异的。因为关系论本身就是主客交融的,不是对纯客观对象的纯客观描述。常言说,“十个西医一个法;十个中医九个方(剂)”。西医的治疗方法是依据仪器对实体的检查诊断,只要医院对病灶实体的检查结果一样,其治疗方法通常也就一样。中医所开方剂是依据中医师的“望、闻、问、切”四诊,这四诊是医生与病人的一个互动交融过程,而不是纯客观的仪器检查。四诊过程是医生的“辨证”过程,要分辨、确定患者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经络、脏腑等“证”,然后或选方用药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