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新业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7 12:39:39

点击下载

作者:严圣阳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互联网金融新业态

互联网金融新业态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互联网金融新业态作者:严圣阳排版:KingStar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6-01ISBN:9787535267979本书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1章导论1.1互联网金融理论研究综述1.1.1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内涵与范畴

国外并没有互联网金融这一专门的提法,只有其各种业态的相关阐述。这一状况与其互联网金融实践活动有关。比如美国,虽然第三方支付、P2P网络贷款、众筹融资、移动支付、互联网货币市场基金、网络银行、网络证券与保险等互联网金融业务种类丰富、起步较早,但却并未称之谓互联网金融。所以,国外理论界对互联网金融各种具体业态的定义、特征等方面的论述较多。比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治华盛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埃利·萨勒曼认为,互联网的商业化正不断改变着银行现行的经营方式,由此也衍生出了第一种全球货币。互联网正在创造存在于电脑内的“电子银行”,并与“传统的银行和石砖瓦砾建造起来的银行”相竞争。Tiwari,R&Buse(2007)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于电子(移动)设备访问计算机媒介网络,以实现物品和服务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任何交易。从国外相关互联网金融相关研究内容看,互联网金融包括的范畴十分广泛。Wu&Hisa(2008)从理论的角度给出了互联网金融、移动市场的概念,并给出了电子金融与移动金融的差异,以及移动市场的关键特性(如便捷性、个性化、本地性、灵活性、可接入性和实时性等特点)。从银行开展移动金融的理论角度出发,DeVos,H·Haaker,T·Teerling(2008)给出了定义:利用位置信息提供本地服务的移动银行服务所创造的客户价值。Lauran&Lin(2005)研究了使用移动银行的行为意图。Ratten(2008)则侧重从业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一个WAP银行的概念模型。Riivari(2005)指出了网上银行是一个有力的提供公司金融服务的新型CRM工具。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国内的文献记载比较少,多数是关于这种业态的描述,少有人给出明确的定义。狄卫平、梁洪泽(2000)较早关注到互联网金融1现象,他们的定义是:从网络金融入手,即所谓网络金融,又称电子金融(e-fi-nance),是指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实现的金融活动,包括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交易、网络金融市场和网络金融监管等方面。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金融活动,是存在于电子空间中的金融活动,其存在形态是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是网络化的。在早期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王大威(2012)认为,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金融交易已经从传统的专网不断向互联网进行渗透,互联网将金融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发挥到了极致,并且这种趋势还在呈几何级数增长。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已经开始通过社交网络推广自己品牌或者直接在网上销售金融产品,这就已经是互联网金融了。谢平(2012)认为,可能出现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称为“互联网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有三个核心部分:支付方式、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侯唯栋(2013)则提出,互联网金融也是充分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对金融业务进行深刻变革后产生的一种新兴的金融业态。

可见,关于互联网金融内涵与范畴,理论界并没有形成共识。专家们把这些金融新业态称之为互联网金融,尽管表述不尽一致,但大家都把目前的电子银行、网上银行、电商金融、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等都归属于互联网金融的范畴。1.1.2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业务类型

从现有文献看,专家学者在互联网金融的业务类型上,虽然表述不尽相同,但基本形成部分共识,即第三方支付、网上银行与移动支付、网上投融资业务等。谢平(2012)认为,随着WIFI、3G等技术发展,未来的移动支付将更便捷、人性化,真正做到随时、随地和以任何方式进行支付。随着身份认证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等安全防范软件的发展,移动支付不仅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小额支付,也能解决企业间的大额支付,完全替代现在的现金、支票、信用卡等银行结算支付手段。

张军(1999)提出,从美国等西方国家金融业的发展来看,网上金融服务业在业务品种和规模上几乎覆盖了除现金以外的所有零售银行业务和部分投资银行业务。马时雍(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有: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移动支付等。廖理(2013)指出,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主要有三大类型:一是第三方支付,二是P2P小额信贷,三是众筹融资网站。此外,还包括新型电子货币、其他网络金融服务平台等。1.1.3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功能与特点

一些学者在研究新兴互联网金融功能及特点时,普遍采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即从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比较中,展望或归纳出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处理、平台交易、去中心化等功能和特点。比如,曾刚(2012)从功能和机构的视角比较了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特点,认为互联网金融在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在一些互联网平台的交易体系设计中(如eBay和淘宝等),不仅可以很容易地获得交易双方的各类信息,而且还能有效地将众多交易主体的资金流置于其监控之下,与传统金融模式相比,这极大地降低了风险控制成本,由此大大拓展了金融服务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使以前不能获得传统金融支持的群体,也可以得到金融支持。侯唯栋(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应该是一个平台战略,这个平台包括四个内容。从银行的角度来讲,支付、理财、融资和外汇合作。与传统金融相比,上述互联网金融皆具有两大特点,概括而言即“一大一小”,“大”是指大数据;“小”是指小客户。戴庚(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背后隐藏的精神是通过“去中心化”的理念,大幅度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各方快速建立联系,进而提升效率、降低成本。1.1.4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研究

关于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很多学者都进行过探讨。如谢平(2012)认为,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可以看到三个重要趋势。第一个趋势是移动支付替代传统支付业务(如信用卡、银行汇款);第二个趋势是人人贷(个人之间通过互联网直接借贷)替代传统存贷款业务;第三个趋势是众筹融资(crowdfunding,通过互联网为投资项目募集股本金)替代传统证券业务。王大威(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将呈现出三大趋势:其一,终端的离散化。其二,身份的数字化。其三,服务通用化。在国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当前在美国的融资渠道已经出现了这种趋势:IPO不再需要借助传统交易所的渠道。一个概念投放到互联网,明确标明投资份额就可以在网络进行IPO。王岩岫(2013)认为,近年来发展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对现金、票据、信用卡替代效应明显,银行需要加强加快创新,迎接新的竞争格局。面对互联网对银行的冲击,银行界普遍认为,淘宝、微信成为互联网入口给银行带来了新的机会,为销售产品提供更多机会,未来塑料卡片的信用卡可能会消亡,由手机或其他介质来代替。平安陆金所副总经理楼晓岸认为,互联网能够真正使金融走向中小企业和金融消费者,特别是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产品的可得性,让金融消费者有大量的投资渠道。快钱公司CEO关国光表示,今天的经济生活中有两股力量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是传统的金融行业,还有一个是新兴互联网行业。当这两股力量汇合在一起时,整个经济体系都将发生变革。

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业正从单纯的支付业务向转账汇款、跨境结算、小额信贷、现金管理、资产管理、供应链金融、基金和保险代销、信用卡还款等传统银行业务领域渗透。互联网金融给广大小微企业和金融消费者带来了巨大便利,也使民营资本快速渗入金融业。还要看到,金融与互联网联姻,是金融业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传统银行不仅不能放弃网络金融这块“蛋糕”,更要紧紧抓住网络金融创新的契机,大力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一些银行已经看清了这一趋势,正在向着网络金融的方向寻求突破升级,如,招商银行携手中国联通推出移动支付产品——招商银行手机钱包,浦发、农行、建行等也陆续公布了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战略规划和最新产品。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产品越来越多,消费者将会得到更多实惠,经济的内生动力和金融支撑也必将更为强劲。1.1.5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现有文献多有涉及,并给出了对策。王大威(2012)认为,首先问题来自于行政部门有意为线上线下资金流动设置防火墙,防止效率更高的互联网支付体系冲击线下支付网络。第二个困境是商业银行与支付机构之间并未建立“互信”的产业链关系。第三个困境来自于外资互联网巨头的威胁。对于支付机构而言,应该从互联网企业逐步向金融服务平台转型,提供更加标准化的产品、服务和价格体系,努力向金融行业较为严格的内控、风险控制、信息安全以及合规标准看齐。马时雍(2012)认为,中小商业银行应该从根本上树立起科技兴行的理念,并真正扎扎实实地把它落到实处,小微企业和零售业务是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重点。

李广明(2011)等搜集P2P网络融资中违约者的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总结其特征,为网络融资的风险控制提供分析方法,并对建设监管系统提供了建议。何始、沈迎红(2012)不仅归纳了现有的网络融资模式,更创造性地提出“云仓”的新模式,这是场外融资与网络结合的新形式,主要应用于产业链融资。

陈树军(2013)认为,互联网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第一,隐私问题应该建立授权规则机制。第二,要解决认证机制,银行坚持这么多年的实名制就是解决认证的问题、真实性的问题。第三,是计算能力的问题。

茅于轼(2013)认为,金融业务都存在风险,一方面,民间借贷还没有相关法律监管,在行业发展及日常运营方面仍然存在风险,因此应该尽快立法保证民间借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银监会不应该以防范的心态对待民间借贷,经常警示风险,吓唬这个市场,而应该鼓励民间借贷的发展,为它们指明方向,比如,告诉民间借贷机构,等它们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可以转化成银行。

可见,现有文献对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多从其中某种业态、业务模式、某种创新产品和服务、监管、价值链的某个环节等方面着手,分析了其问题所在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并给出了学者们自己的对策。这些问题和对策多属微观层面的探索,对于互联网金融从宏观上系统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1.1.6 互联网金融相关理论1.交易成本创新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以希克斯和尼汉斯(1983)的研究为代表,该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主因,而金融创新是一种形式上的响应,目的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的成本。当然交易成本并非单纯只通过技术进步来调节,竞争和市场信息的完善都能降低交易成本,以交易成本的角度来判断创新的发生与否依然是种常见的分析方法。希克斯(J.R.Hicks)和尼汉斯(J.Niehans)提出的金融创新理论的基本命题为“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这个命题有两层含义: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首要动机,交易成本的高低决定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是否具有实际意义;金融创新实质上是对科技进步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的反应。希克斯把交易成本和货币需求与金融创新联系起来考虑,认为交易成本是作用于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需求产生对不同类型金融工具的要求,交易成本高低使经济个体对需求预期发生变化;交易成本降低的发展趋势使货币向更为高级的形式演变和发展,产生新的交换媒介、新的金融工具;不断降低交易成本就会刺激金融创新,改善金融服务。尼汉斯(1983)认为,金融创新的重点是金融工具,不同的金融工具能够应对不完全市场带来的系统风险。

由此看来,互联网金融创新有其理论依据,交易成本的降低成为其创造力的源泉,新的金融工具、业务模式层出不穷,带来了海量用户,从而实现金融普惠。从互联网金融每一种创新,都能发现其背后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降低交易成本的诱因。2.约束诱导性金融创新理论

约束诱导性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和金融学家威廉·L·西尔柏(Silber1975)。威廉·L·西尔柏在1983年5月发表了《金融创新的发展》一文,详述了金融创新的动因,并用直线程度模型加以说明。他认为金融创新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微观金融组织,为消除或减轻外部对其产生的金融压制而采取的“自卫”行为。西尔柏认为,金融压制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外部约束,主要是政府等监管机构的管制;其二是内部约束,即金融企业制订的利润目标、增长率、资产比率等。这两个方面的金融压制,特别是外部条件发生变化而产生金融压制时,实行最优化管理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企业将会从机会成本角度和金融企业管理影子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区别来寻求最大程度的金融创新。西尔柏的理论是从利用微观经济学对企业行为分析入手,主要侧重于金融企业与市场拓展相关联的金融工具创新和金融交易创新,解释金融企业的“逆境创新”,而对与金融企业相关的市场创新,以及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而引发的金融创新皆不适应。

事实上,银行业的互联网化较好地约束诱导性金融创新理论作出了阐释和验证。正是基于互联网企业开展第三方支付、理财、网络贷款业务的巨大外部压力,银行业被迫开展网上银行、移动支付、电商平台等业务创新,形成了金融互联网,也试图借创新摆脱监管机构过于严格的监管。3.规避管制型金融创新理论

这一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凯恩(E.J.kane)于1984年提出来的。Kane(1978,1981)是这个理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监管的实质表现是税,这会降低金融行业的盈利水平,进而触发行业为绕开监管而进行创新。规避管制理论是指和Silber的约束诱导性理论有所不同,约束诱导性理论强调的是金融机构单方面的主动性,因为政府不可能立即对新的金融模式进行约束管制,这段监管的真空期就是创新带来利润的黄金期。但政府终究会修改法规施加新的监控,政府和金融机构是长期互相博弈的关系,规避管制理论正是考虑了这点,利用博弈模型来展现金融创新的动态过程。Miller(1986)持类似的观点,并补充说明金融创新的结果应得到持续性应用,才能说明它是有效的规避。

Kane(1978,1981)认为,所谓规避,就是指对各种规章制度的限制性措施实行回避。规避创新就是指回避各种金融管制的行为。它意味着当外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与机构内在要求相结合,回避各种金融控制和规章制度时就产生了金融创新行为。实际上,规避已经被认为是合法的了。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润,金融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会通过创新来逃避政府的管制,但当金融创新危及金融制度稳定时,政府又会加强管制,这种管制将导致新的一轮创新。因此,金融制度的静态均衡几乎是不存在的,管制和规避引起的创新总是不断交替,形成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

余额宝的诞生、快捷支付被限额以及网络信用卡被叫停等金融创新过程,似乎能够体现这种动态博弈过程。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往往伴随着监管套利,从而带来制度的完善和新一轮的业务创新。凯恩的理论一样适用于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揭示了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发展规律。4.长尾理论

长尾理论由克里斯·安德森在研究亚马逊等互联网企业运营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当需求不旺或销售不佳的产品市场组合起来时,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就不容忽视。

这种组合是基于产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达到足够大,因而单个商品的销售成本降低到可以忽略不计,从而企业可以降低销售门槛,进入长尾市场。如图1-1,在长尾曲线上,企业销售量的实现不在于传统需求曲线上代表“畅销商品”的主体,而在于其后代表“冷门商品”的经常为人遗忘的长尾。图1-1 长尾曲线

长尾理论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利基,是在大市场之外,更窄地确定的某些群体,他们共同组成了需求未被满足的小市场。企业通过对市场的不断细分,严格针对某一类特殊客户群体,重点开发满足其需求产品或服务,这就是利基市场,也称作长尾市场。

传统金融产品的市场是大市场,如银行理财、信托计划、私募基金等,都具有巨大规模,但随之而来的是高销售成本和高客户门槛。数量众多的普通投资者(诸如众多小企业、贸易公司、个人用户)投资消费的额度很小,是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意也无法广泛服务的对象,他们构成了尾部巨大的长尾市场。

就网络销售金融产品而言,互联网金融能够以其强大的交易处理系统能够实现大量级客户的交易需求,具有鲜明长尾特点。一是能够降低成本,采取基金公司网上直销的手段,避免销售机构与客户的利益冲突,最大程度上给客户让利;二是能够降低门槛,让更多普通人能使用;三是方便快捷,客户不需要再亲临金融机构的物理网点,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理财服务;四是能够进行及时信息披露,每日结转收益清晰可见等等优势。因此,互联网金融能够激发并满足数以亿计的长尾用户。1.2互联网金融概述1.2.1 互联网金融与互联网精神辨析

什么是“互联网金融”?业界之所以对这个词的涵义、外延不太能形成一致共识,根本原因是这个事物还在持续地进化与演变中,传统金融机构与新生互联网力量在相互融合。

互联网金融应该抛开门户之见,放弃所谓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之争,回归到互联网影响下的新型金融业态本身。从根本上讲,互联网金融作为信息网络技术与现代金融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全部金融活动的总称。其主要内容包括互联网金融活动所涉及的业务和涵盖的领域。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主要特点是: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在这个意义上,互联网金融是现代金融在可预见的将来呈现的一种新业态,是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当然,互联网金融并不是简单的“互联网技术的金融”,而是“基于互联网思想的金融”,技术作为必要支撑。否则可以称之为科技金融或者新技术金融。互联网的概念是超越计算机技术本身的,代表着交互、关联、网络。其中的主语或者核心是参与者,是人而不是技术。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的参与形式,而不是传统金融技术的简单升级。

什么是互联网的思想呢?是高效共享、平等自由、信任尊重,是点对点、网格化的共享互联,从而形成信息交互,资源共享,优劣互补,并从这些数据信息中挖掘出价值。就像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从统一的媒体和通告转向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在生产和分享内容。分享的通道是存在的,每个人接近于平等,相互之间有着一定的信任尊重。每个人作为互联网金融的某一个体,都有充分的权利和手段参与到金融活动之中,在信息相对对称中平等自由地获取金融服务。逐步接近金融上的充分有效性和民主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这样的蓝图成为了可能。尤其是数据产生、数据挖掘、数据安全和搜索引擎技术,是互联网金融的有力支撑。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搜索引擎等形成了庞大的数据量。云计算和行为分析理论使大数据挖掘成为可能。数据安全技术使隐私保护和交易支付顺利进行。而搜索引擎使个体更加容易获取信息。

所以,互联网金融是不问出身的,银行也好,电商企业、互联网应用企业也好,只要利用互联网技术,用互联网的共享、交互、平等、民主、普惠等精神,开展的金融活动,都可以称作互联网金融。金融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只要具备这种精神,就都是互联网金融的一部分。正如一个客户通过互联网购买基金理财产品,通过阿里巴巴购买就是互联网金融,通过银行电商平台购买就不是互联网金融,而称之为金融互联网,这是无论如何都讲不通的。1.2.2 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与发展

1995年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纷纷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形成从自动柜员机(ATM)、销售终端(POS)到无人银行、电话银行、从家庭银行到网络银行的全方位的金融电子化服务。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1997年10月,全球共有20万家银行在因特网上设立了站点,其中,全球最大的100家银行中有70%在因特网上设立了站点。到1998年3月,因特网上有240多个金融站点为客户服务,1000多家金融机构进入因特网,其中,120多家金融服务企业提供在线交易服务。2002年西方国家网上银行业务所占的比重达到25%左右,2005年这一比重达到30%,美国银行这一比重达到50%。

但是,网络金融的发展总体上处于不平衡状态,北美(美国和加拿大)和欧洲的网络银行发展最为迅速,其网络银行数量之和占全球市场的90%以上。其次是亚太地区,如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和新加坡。拉美地区的网络金融20世纪90年代后期也有较快发展,非洲的发展最为迟缓。网络银行的发展速度惊人。1995年10月,美国花旗银行率先在互联网上设立站点,形成了虚拟银行的雏形。1995年10月18日,世界第一家纯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eurityFirstNetworkBank)开始营业,为客户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自安全第一网络银行开业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银行纷纷上网,在国际金融界掀起了一股网络银行风潮。如美洲银行在互联网上提供了家庭银行和建立客户自己的银行两项业务;大通曼哈顿银行在网上推出了汽车贷款项目;在欧洲,德国、芬兰、英国等许多国家的银行都相继上网,在互联网上开展银行业务。英国的艾格公司(Egg,一家才成立一年的网上银行,是英国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已经被称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网络银行,其客户已经达到60万,存款达到120亿美元。2000年3月初,德国最大的银行—德意志银行宣布推行“全球电子商务战略”,旨在通过与国内外网络、软件和电信等产业巨子的紧密合作,全力拓展互联网业务和电子商务,改变传统的发放信贷加收取中介佣金的经营方式,让银行所有业务进入互联网,抢滩全球网络金融市场。在日本,富士银行推出的第一家网络银行已经开始商业化运作,向客户提供现金卡网上购物、网上账户转账(网络货币结算)等业务,以及投资咨询等金融服务。樱花银行、住友银行等大银行也先后投入巨资推出网上银行服务。在香港,花旗银行于1998年11月率先推出网上银行服务(Citibankinternetbanking)业务,其后汇丰、恒生、永享、道享、运通、渣打等银行也相继推出网络银行服务。

网上证券交易发展迅速。自美国于1994年最先在互联网上开办股票交易以来,通过互联网进行股票买卖的业务飞速发展。1999年6月1日,美国最大证券经纪商美林公司宣布将提供网上贴现交易;摩根投资银行在互联网上设立了站点,并于2000年3月正式宣布摩根银行实验室成立,计划投资至少一亿美元用于摩根实验室2000年的业务发展和网络金融战略的推进,而且摩根银行与其他公司联合成立了全球第一家网上衍生证券服务供应商(希尼夫公司cynifio)在美国,网上证券交易已经非常普及。截至1998年底,美国提供网上交易服务的虚拟证券商已经超过60家,其交易额已经占散户交易量的30%。1999年,新开设的网络经纪公司就多达110家,比1998年几乎翻了一番。到2002年,网上证券经纪开户数目超过1400万个,涉及资产逾7000亿美元。在亚洲地区,网络证券发展也十分迅速:据研究报告,亚太地区的网上股票交易市场在未来几年里将呈现“爆炸式”的增长,网上证券交易与交易总量之比将增加到40%以上。与此同时,这一地区网络证券交易的投资者也将从277万增加到2000万。

网络保险已成为国际保险市场的新热点。在英国,保险销售已移师线上,英国网上保险市场规模到2005年突破31亿美元,有20%的一般保险在互联网上进行。在美国,电子补偿(eCoverage)这家在旧金山启用互联网的公司,正试图占领网络保险产业。eCoverage公司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从报价到赔偿服务的公司:据统计,美国在网上收取保险费早在1997年已高达3.9亿美元,2002年有11亿美元的保险费通过网络保险获得。1999年7月,日本出现首家完全通过互联网推销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这家保险公司由总部位于美国的艾夫莱克(AFLAC)公司和日本电信共同投资设立和管理,这域名为aflacdirect.com的网络保险公司将利用AFLAC和日本电信的资源来开设一家服务对象定位于40岁以下客户的网站。在网站开通后,网民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向网站投保或获取保险信息、利用在线计算器计算保险金。该公司计划在未来五年售出30万份保险。东京海上火灾保险公司通过互联网向用户事先提供海外旅行旅客保险的投保申请单,申请者除了不能通过互联网在投保单上签名盖章外,其他有关事宜均在互联网上完成。作为全球最大的保险及资产管理集团之一的法国安盛集团,早在1996年就在德国试行了网上直销。目前,这个集团约有8%的新增业务是通过互联网来完成的。国外许多知名保险公司已经开始在保险业务特别是寿险营销中引进电子商务:通过网络媒体,传统的保险销售手段发生变革,保险公司不仅拓展了业务,更完善了服务体系。网络保险会持续热下去。据美国的行业协会分析,在未来十年内,超过三成的商业保险险种和近四成的个人保险险种将在互联网上在线交易。

在我国,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通讯业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正在成为一种潮流,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银行业在金融市场中的定位。商业银行可能相对领先地对互联网金融的到来作出了及时反应,这一过程当中各家银行借助于信息技术的深化,纷纷推出网上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不仅扩展和完善了传统的银行渠道体系,为客户提供了便利,各家银行也通过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增加了不少中间业务收入。互联网金融模式花样繁多,主流机构包括第三方支付、P2P贷款平台和网络信贷机构,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绕不开支付结算,由于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我国金融支付体系直接受益于其发展和新技术,并催生了电子支付的发展和支付服务机构的诞生。特别是近年来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迅猛发展,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第三方支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互联网交易中的资金安全和资金流动问题,使得网络支付在整体支付业务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引人注目。中国人民银行自2011年以来大力推动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发展,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额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快速增长,全年交易额规模达到21610亿元人民币,较2010年增长99%。目前,第三方支付涉及的行业已经涵盖了基金、保险、企业支付、网购、公共事业费用代缴等银行业的传统业务领地,包括支付宝、财付通、快钱在内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已经将银行的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服务作为其重要业务战略,这势必对商业银行的现有业务模式构成冲击,银行在支付领域的传统垄断地位面临挑战,基于银行支付功能而衍生的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受到极大威胁,将深度影响银行发展战略和具体业务模式。1.2.3 大数据与互联网金融

在许多关于“大数据”的报道和专业研究报告里,分析师和业内人士为“大数据”贴上了12个标签:海量(volume)、多样(variety)和高速(velocity),即大量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快速传输的数据流。大数据为我们带来的价值不可限量。和大数据绑定在一起的,必然是对数据的挖掘和加工。这是个去芜存菁的过程——看似繁杂、粗糙、碎片化、庞大的数据,一旦经过提炼和加工后,便可能带来巨大的效益——访问交通管理部门的公开数据库,你可以了解上班路线全年的平均分时路况,这可以帮助你作出最合适的出行决策;社交网络归集最热门的讨论话题并向用户推送,为用户节省了大量的搜索成本;商业银行分析所有用户的网银使用习惯,将大多数用户最常使用的主要功能陈列在网银的登录界面,省去了用户在菜单跳转中花费的时间……很显然,在大数据的支撑下,商业和客户的彼此寻找更为精确,商家的服务也更加贴近。

未来10年是大数据时代。在这方面,一些占据数据信息链关键位置的金融服务机构已经快步冲在了前头。像维萨和万事达卡这样的信用卡发行商和其他大银行就占据了信息价值链中最好的位置。通过为小银行和商家提供服务,它们能够从自己的服务网中获取更多的交易信息和顾客的消费信息。它们的商业模式从单纯的处理支付转变成了收集数据。为预测商业发展和客户的消费趋势,万事达卡公司咨询部门收集和分析了来自210个国家的15亿信用卡用户的650亿条交易记录。然后,它把这些分析结果卖给其他公司。

从全球范围来看,很多人都把2012年看作是大数据时代的元年。在这一年里,很多行业在大数据方面的管理、规划和应用已经觉醒。电商、金融、电信等行业数据有着长期的数据积累。做好大数据业务驱动是关键,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数据的管理,尤其是非结构化大数据的管理;第二,大数据的加工和被消费;第三,高效、面向业务的数据挖掘算法。

事实上,很多互联网公司,例如亚马逊、Google、腾讯,更愿意将自己定位为数据企业。因为信息时代,数据成为经营决策的强有力依据,给企业带来了发展和引领行业的机遇。银行也同样拥有丰富的数据矿藏,不仅存储处理了大量结构化的账务数据,而且随着银行渠道快速渗透到社交网络、移动端等媒介,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也在等待被收集和分析。未来的金融业将更多地受到科技创新力的驱动,也越来越倾向于零售营销。对于金融业来说,大数据意味着巨大的商机,可强化客户体验,提高客户忠诚度。形象地说,数据的收集能力加上数据的分析能力等于企业智商,这关乎商业决策的速度和准确性,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驾驭大数据的能力已被证实为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能力能够帮助企业打破数据边界,绘制企业运营全景视图,作出最优的商业决策和发展战略。大数据技术帮助互联网金融业更有效地开发和维系最终用户,移动互联技术则让所有的金融应用和金融服务向最终用户无限贴近。把握好这两股助力,是互联网金融业在下一个10年的关键。1.2.4 云计算与互联网金融

云计算是一种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根据用户需求、以灵活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软硬件、平台资源。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云计算采用了一种资源共享的技术支持和管理方式,提供了更高效的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以低成本、灵活性和敏捷发布为主要特点。云计算是通过网络动态提供来自第三方的IT能力,包括硬件、软件或服务,使得用户无需再具备对技术设施的专业技能和控制能力,而将这些工作留给“云”完成。这种方式定义了一种新的基于网络的IT服务的提供、消费和交付模型,通过网络提供了动态扩展性和虚拟化的资源使用模式。云计算这一概念被炒得如此火热,主要得益于互联网公司的巨大成功,包括Google、Amazon和Microsoft。这些公司利用高度全球化和可扩展的基础设施架构,构建了高效的网络搜索、电子商务、社交网络以及其他形式的在线服务。并由此出现了纯粹的云计算服务公司——Salesforce.com。在未来,云计算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竞争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前国外各主要商业银行由于安全性和技术成熟度的考虑,对云计算应用也比较谨慎,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成熟实施模式。但国外商业银行对云计算的一些局部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对我国商业银行有很好的启示。从国外商业银行云计算应用的现状来看,其主要收益在于:大幅度缩减基础设施开销以及提供敏捷的服务发布,从而最终实现缩小银行间资源差距,形成专注产品服务创新为核心的竞争局面。

首先,云计算使硬件、软件和网络等IT资源在企业范围全面共享,大幅缩减基础设施成本开销。作为澳大利亚四大银行之一的联邦银行着手采用Ora-cle和Sun的云计算技术,构建内部私有存储云,致力于探索云存储和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3年规划,试图在云上实现更多服务。

其次,云计算还提供了一种敏捷的产品服务发布通道。近期由BankSys-tems&TechnologyandInformation Week Analytics在186名银行技术专家范围内进行的调查显示,73%的受访者认为云计算能够更快地满足用户需求,快速进行服务部署。越来越多的银行将云计算看作是一种以较低的可变成本模式,向市场快速推出新产品的方式。北美国民银行近期已将所有应用程序的开发和测试转移到了云中,实现了在短短几小时内就能获得所需的基础支持设备,从而大大缩短了业务服务开发和部署时间。美国太阳信托银行(SunTrust Bank)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成功部署了被多达2000名员工使用的Sales-force.comCRM应用程序,而使用传统的CRM解决方案至少需要12个月的实施时间。

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对于云计算的依赖将无以复加,甚至可以说,云计算是互联网金融生存的基石。1.2.5 互联网金融发展前景

2012年第三方互联网在线支付全年交易规模达38000亿元,保持70%以上的年增长率;网贷平台数量近2年在国内迅速增长,迄今已达到2000余家,比较活跃的有几百家。进入2013年后几乎每天都有新的网贷平台上线运营;每年在线申请信用卡的申请量达到5000万;近30%的人会选择在线购买保险;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阿里金融仅仅依靠卖家已发货订单等一些信用支撑信息,已经为超过25万家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每笔贷款均额为1.1万元。有人将目前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状况描述为:快速野蛮生长。

互联网金融是信息金融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前沿,最领先的部分。目前,我国各行手机银行客户总规模已经超过2亿。到2013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5.9亿,其中使用移动互联网的网民占4.64亿,各行手机银行客户总规模也超过2亿。这就意味金融需求随时可能发生,利用互联网金融就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由于互联网与生活的触点多、联系广、融合深,所以做好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创新才能更好地服务大众生活,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所以,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与传统的金融会融合共生。但也要看到,互联网时代消费者明显呈现出小众化的特点,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因此,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将永无止境。其未来的创新方向:一是互联网支付创新,如整合手机和网上支付渠道,以便捷、安全、融合为目标,积极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二是互联网融资创新,针对企业客户、个人客户、三农客户产品创新;三是互联网理财创新,对大众购买渠道进项拓展,以及网络理财的产品与服务的种类;四是移动应用创新,建立开放的移动金融门户,加大移动支付;五是利用数据创新,利用数据挖掘,建立客户模型和精准营销的全流程管理,以数据金融服务能力的革新带动大众需求的实现。第2章国外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经验2.1发达国家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经验2.1.1 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经验1.美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

美国互联网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高速发展,同时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当然也进入了金融领域,但这个阶段互联网金融发展并不快。美国的互联网及金融行业企业发展较早,到今天已经非常成熟。2000年之后,互联网金融开始加速发展,除了传统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化”以外,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网络借贷、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不断涌现,并获得大众的青睐。这既包括大型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推进金融业务,也包括互联网金融的创业企业开始大规模出现。进入2005年之后,P2P和众筹模式的诞生和成功,以及美国通过JOBS法案(JumpstartOurBusinessStartupsACT),标志着互联网金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美国作为互联网金融业的先驱国,近年来一直通过科技创新引领着这一新型金融服务形态的潮流。互联网所带来的数字革命、智能化的数据分析能力、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大大降低了美国互联网金融服务业的门槛,并且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以互联网为独立载体的第三方支付、众筹融资、信用卡服务、理财社区、网上交易所、个人理财、小额信贷和P2P等服务类型,运营形态各异,正深刻地改变着金融服务业的版图。2.美国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1)电子银行。美国的电子银行分为三种业态: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和电话银行。其中网上银行的发展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依赖于互联网的无形的电子银行,即“网络银行”,1995年,美国安全第一银行(SecurityFirst NetworkBank)成立,宣布了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诞生。这种银行没有实际的物理柜台作为支持,一般只有一个办公地址,没有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采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与客户建立密切联系,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第二类就是现有的传统银行利用互联网开展传统的银行业务交易服务,实际上是传统银行业务在互联网上的延伸,目前是网上银行存在的主要形式,也是绝大多数商业银行采取的网上银行发展模式。富国银行是这类网上银行的佼佼者。(2)第三方支付。1996年,美国的第一家第三方支付企业诞生,在网上交易充当中间商的角色,建立起独立的信用和结算体系,并凭较低的交易成本优势迅速占领市场。PayPal、亚马逊旗下和雅虎旗下的支付企业等都是业内的代表者。其中,PayPal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其个体企业发展历程是行业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PayPal的创立时间是1998年,起初只为个人电子商务的交易支付提供服务,由于弥补银行在此方面的不足,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002年,全球最大的购物网站eBay全面收购PayPal,PayPal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如今,PayPal拥有1.6亿个活跃账户,业务遍布全球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货币业务,不断地推出新型的金融交易产品,丰富产品解结构。

美国的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的金融基础是信用卡和支票成为主要的线下支付工具,且以银行为主体在线上的基础建设和业务流程早已成形,因而到第三方支付企业兴起时,其基础建设的改造成本较低。另外,美国的相关监管组织体系和监管法规也现已发展成熟。(3)网络证券。网络证券又叫电子券商,指证券公司通过互联网建立线上商业模式,从而实现有偿证券投资资讯、网上证券投资顾问、股票网上发行、买卖与推广等多种投资理财服务。

美国网络证券采取的是网上折扣券商模式,即自由佣金制度下的美国模式,这源于1975年美国废除了固定佣金制度。目前美国网上券商交易模式按照差异化服务可以分为Etrade模式、CharlesSchwab模式和MerrillLynch模式。美国从1975年开始实行浮动佣金制度,之后佣金率一路下行。美国股市的交易佣金根据交易通道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网上交易、电话交易以及由经纪人协助下单。不同的交易通道,经纪商收取的交易佣金也是不一样的。(4)互联网财富管理。在线理财,是指理财者根据自身经济情况,通过网络平台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进行理财。在线理财具有时间掌控灵活、选择范围广、产品更新速度快等特点,相较传统的柜面理财产品,在线理财不受银行或保险公司工作时间的影响,客户可自行了解感兴趣的理财产品和服务,在时间、地域选择上有很大的优势。

网上理财的代表公司包括全球最大的网上理财交易公司嘉信理财,全球使用最广泛的支付工具PayPal,以及全球最大资产管理者之一、传统证券经纪公司转型代表美林。1999年Paypal货币市场基金完成了电子支付和基金的创新嫁接,是世界上第一只互联网货币市场基金。美林公司公司从1999年开始在网上经营业务,推出廉价网上交易,实际上就是对传统服务方式的创新,使得网上交易和传统服务很好融合,进而投资人可以选择最符合个人需求的金融服务。

美国最有名的免费个人理财网Mint于2007年9月上线,它创造性把客户收支资产状况有机联系起来。通过授权,把用户的所有账户信息(例如支票、信用卡、储蓄、投资、教育和退休金等)全部与Mint的账户连接起来,自动更新用户的财务信息和分类收支详细情况。通过对个人财务数据的整合,让用户在Mint上感觉就相当于拥有了个人财务中心,可对自己的财务状况与日常收支一目了然。在这基础上Mint利用数据统计等功能,帮助用户分析各项开支的,比重、制订个性化的省钱方案和理财计划等等衍生服务。(5)网络借贷。通过互联网解决个人或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对传统贷款渠道银行由于成本、风控、流程等原因导致信贷盲区的尝试,大幅降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同时也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替代民间金融。主要运营模式有P2P网贷、众筹和网络小微信贷等。

美国首家P2P信贷公司Prosper在2005年成立,同年成立的还有Zopa。美国最大的P2P信贷公司LendingClub公司则成立于2006年,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平台接受借款客户的借款请求,并在得到用户授权后获取用户的信用分数,将高于某个分数线的借款人的借款请求放置于平台上进行筹资,筹款主要用来支付高息的信用卡债,LendingClub只收中介服务费,不提供担保。

众筹平台的代表Kickstarter(KS)于2009年成立,经过短短4年迅速发展,2013年底已筹到9亿美金,资助500万个大小项目。它通过网络平台面对公众募集小额资金,致力于支持和鼓励创新。成功融资项目涉及电影、音乐、视频、游戏和创新科技等。以KS为代表的众筹快速发展,离不开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2012年4月,美国通过JOBS法案(Jumpstart Our BusinessStartups Act),允许小企业通过众筹融资获得股权资本,2013年10月SEC(美国证监会)依据JOBS法案公布细则,使得众筹融资替代部分传统证券业务成为可能。虽然KS目前业务还只限于融资(回报只限于产品服务),而没有像Angelist已经开始涉及股权资本的众筹,但在监管上已经铺平道路的条件下,可以预见众筹将把股权资本作为下一步重点。(6)网络保险。网络保险是通过互联网开展保险产品的销售和服务的行为,包括保险产品的服务信息、网上投保、承保等保险业务。保险公司看重渠道开拓,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造了传统的保险营销模式,也催生出一批同时兼备保险业特性和互联网基因的保险电商,包括全球最大的保险电商Insweb、交互性最好的网上保险站点QuickenInsurance、网上保险直销站点ElectricInsur-ance等。当前比较成熟的保险电商主要采用代理模式和网上直销模式。代理模式:采用这种模式的保险电商多通过庞大的网络辐射能力获得大批潜在的理想客户,同时与适合的、知名的保险公司结成紧密业务合作关系,从而实现网上保险交易,并获得规模经济的效益。该模式多由第三方建立平台,集中大量详细、可比性高的产品价格,形成保险超市。网上直销模式:该模式多以传统保险公司官网的形式出现,主要作为传统销售渠道的补充和辅助借此增加产品销售。其缺点是维护成本比较高、难以进行不同公司产品之间的比较,因此难以获得较高的公众点击率。3.美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启示(1)及时地制定法律法规从而合理引导创新。美国监管金融组织从保护个人财产和隐私上入手,有一套相对健全和完善的体制。体系内各种法律法规之间相互配合协调较好,能大体涵盖接纳互联网金融新形式,使之能在美国平稳有序发展。而中国的体制和监管相对年轻,对互联网金融基本上是空白,所以政府在出台的政策法规不仅时间上滞后,而且相互之间过于僵硬,不具有配合的弹性。就好像一块块有棱有角的积木堆在一起,里面的空隙非常大,这给中国互联网金融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来野蛮生长。美国政府的政策制定者为新兴行业的发展所做的努力,及时地制定法律法规从而合理引导行业发展,而不是让行业无序发展触到红线后,才用法律法规来严惩和治理,这个值得中国监管者学习。(2)监管体系完善,充分重视市场和信用风险的防范。美国的监管体系比较完善,监管机构明确,对市场信用风险的控制比较有效。以互联网金融中风险相对较大的P2P领域为例,美国P2P网络借贷的监管主要是SEC主导的,监管的核心要素是信息披露,实际上,注册和详尽的信息披露构成了这个行业的进入门槛,这是为什么在美国目前这个行业只有两家企业主导的主要原因,而企业数量不多也反过来使监管能够更加有效到位。美国的LendingClub和Prosper这两个网络借贷款平台到目前为止对借款人的违约风险控制得非常有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要求借款人申报自己的信用分数、第三方的信用分数,加上平台自己的风控体系,使得平台能够对借款人的风险有比较准确的判断,从而制定与之相对应的利率,也就是说实现了对风险的准确定价。目前,美国以证券化监管为主导的P2P借贷监管模式尽管有监管过度、不利于行业竞争的嫌疑,但是仍有效地规范了P2P借贷行业,既使行业保持了一定的活力,又避免了乱象丛生的现象。有效的金融监管需要在行业规范和金融创新之间做出平衡,需要在消费者保护和监管效率之间作出平衡。美国目前的监管方式至少目前看来,业界还是接受的。(3)充分尊重市场的力量发展互联网金融。美国金融市场经过百年发展,提供比较完善的、全方位的产品和服务。各家百年老店的银行金融机构也是实力雄厚,极具竞争力。由于竞争激烈,他们一直以来都很积极拥抱和利用互联网,进行金融服务创新。所以美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只能在有限的传统大金融企业涉及不到的新领域里发展。比如说成熟的信用卡市场就抑制了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因此发展的空间和规模不能和中国同行相提并论。美国相对自由的市场机制让各行各业根据市场调配资源。其中两大支柱产业──科技和金融,在竞争下均衡发展,互相交融但又各自专注自己的领域,根深蒂固,谁也动不了谁的奶酪。众筹平台Kickstarter(KS)在其发展过程中,非常注重利用其社交性。Creator筹款人最开始在KS上设立一个项目的时候,支持的主要自于Creator的社交网。最终好的项目通过社交网和KS打造的互联网平台筹集所需的资金。利用互联网和社交渠道利用高效的市场力量,高效运作和几乎为零的边际成本,支撑极低贷款利率和手续费,让利于借款人和贷款人。2.1.2 日本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经验1.日本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

日本2011年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高达79.1%,网民人数为9610万人。日本早在2000年前后就出现了互联网金融,经过多年发展,日本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日本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日本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是金融自由化与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与美国“群雄并起”的模式不同,日本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壮大依循其惯有的集团化模式,重视集团内部互联网金融产业链的打造,发挥“利益共同体”的业务协同优势,这种模式促进了互联网金融巨头的产生,具有代表性的有SBI集团、乐天集团、Monex证券。2.日本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1)网络银行。日本第一家互联网银行与传统银行有密切联系,也与日本的银行业政策密切相关。1996—2001年,日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金融改革,对传统银行业的各种弊病进行改革的同时,也降低了银行业的门槛。2000年5月,日本产业再生委和金融厅发布《异业种加入银行经营及网络专业银行等新形态银行执照的审查指针方案》,明确提出允许其他行业参与银行业的方针。在这种背景下,樱花银行、住友银行(现三井住友银行)与富士通、东京电力等共同出资设立“日本网络银行”,并于当年取得营业执照。经过多年发展,2010年时日本网络银行总资产已达5199亿日元。

目前乐天银行是日本最大的网络银行,截至2013年2月底开户数达到422万,吸收存款8194亿日元。银行吸储功能为乐天带来了大量资金,存款资金池里面的钱可以源源不断地为乐天的业务拓展补充能量。使用乐天银行提供的服务获取的积分可以用于在线购物等其他服务,通过其他服务获取的积分也可以支付银行手续费。目前乐天银行业务账户分为个人、个体业者、企业三类,业务涉及借记卡发行、境内外转账、支付、日元存款、外币存款、发卡、存取款、汇兑业务、个人贷款、住宅贷款等众多领域。

除日本网络银行、乐天银行、索尼银行等网络银行外,2000年前后日本的金融改革还促使SEVEN银行等异于传统银行业模式的新型银行诞生。1999年,伊藤洋华堂与7-11开始在便利店等设立ATM机,2000年取得银行业牌照,并于2001年正式设立银行,2005年改名为SEVEN银行。2010年的统计显示,SEVEN银行只有6家有人店铺,但却吸引了3685亿日元的存款。(2)移动支付。作为全球移动支付起步最早也最为发达的国家,时至今日,日本人依旧享受着世界上最好的移动服务——出门只需要带一部手机,就可以满足几乎所有基本需求。而这种发达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环境,更是成为发展移动支付最好的先决条件。

在日本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运营商始终牢牢地占据主导地位,其他如手机厂商、银行、移动互联网IT公司等都围绕着运营商开展业务。同时,日本人购买手机绝大部分都是直接从运营商的渠道购买,使得一些关键应用的标准高度统一。为了能顺利推广手机支付,日本的运营商们花费大价钱入股银行和便利店等上下游企业,例如NTT DoCoMo先后注资三井住友信用卡公司、瑞穗金融集团、日本第二大便利连锁商店Lawson等,极大地促进了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繁荣。以运营商为主导的模式特点是用户的账号注册在运营商的支付平台上,直接与运营商接触,移动运营商需承担部分金融机构的责任和风险,这就需要运营商参与银行业务。2004年前日本主要利用IC卡实现小额支付功能,NTTDOCOMO与Edy合作推出“手机钱包”集成各类IC卡功能,很快得到推广。2004年日本政府放松了对银行信用卡业务限制,移动网络运营商开始与银行结盟,进军大额支付。2009年时,NTT DOCOMO的DCMX手机信用卡用户数量已经达到1000万人的惊人规模。(3)网上证券经纪业务(OnlineBrokerage)。日本的网络证券业务主要由乐天集团等电商开展业务经营活动。2003年乐天收购了一家证券公司。乐天希望收购的证券业务可以与乐天集团电商等业务形成相互促进,让证券业务为乐天带来更多的会员,让乐天在线零售平台“乐天市场”积累的大量会员转化为证券业务的消费者,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让证券投资变得更为方便,从小众变得逐渐普及,并通过提供金融服务扩大集团的业务范围,夯实乐天集团发展基石,增加收益机会。乐天通过积分打通了证券和电商等各种业务,通过乐天证券投资可以获得乐天积分,而积分可以在“乐天市场”购物。2005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