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7 14:08:20

点击下载

作者:李云海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试读:

编者的话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及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待业人数越来越多,“人不能尽其才,才不能尽其用”的现象明显。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势必造成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当前形势下,高校积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和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正确就业、成功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有鉴于此,我们根据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新形势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客观需要,紧密结合大学毕业生自身的特点,特此编写出这套符合新时期的、具有指导性、实用性的就业指导教材《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希望能够帮助高校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调整好就业心态,了解大学生就业制度和就业政策,熟悉就业程序和就业维权知识,掌握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为高校毕业生顺利求职择业、适应社会、走向成功提供必要的指导。

本书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读性强。书中提供了大量的相关资料、案例等内容,以求开拓学生的眼界,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实效性,以期让广大读者从具体事例中得到启发和警示。

全书共九章,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概述、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职业生涯规划方法、求职择业准备、求职信与求职简历的写作技巧、求职面试技巧、求职笔试技巧、职业能力及其培养,以及角色转换与职业发展等,此外,附录部分还提供了职业测评的相关知识及测试题。

由于时间仓促,书中不尽如人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师生批评指正。编者2010年8月第一章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用来工作。工作,在人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会让你的一生过得轻松、快乐,反之,可能会使你的一生充满了抑郁与不幸。

大学生们经过几年的学校学习,最终都要走出校园,开始自己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尽快地融入社会,并在社会中充分展现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人生价值,制订一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怎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规划的作用和现实意义是什么?本章中我们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介绍。【案例导入】

80后:我的人生我做主

黄传书,1983年生于山东潍坊昌邑县北战镇的一个小村庄,1998年考入德州经济学校(现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工电专业,后自学法律专科,于2001年获得山东大学法律专科毕业证书,并于同年通过司法考试获得律师资格证书。2001年9月开始在山东大学旁听法律和日语,2003年完成法律本科自学考试全部课程,2005年考入山东大学法学院公费研究生,主攻民商法,2008年加盟北京某知名律师事务所,从事公司上市、并购与融资等业务,下一步的目标是私募投资或风险投资业务。

从一名工电专业的中专生到知名律师事务所的专业人才,黄传书实现了多个常人难以置信的跨越:中专生到研究生的跨越、工科到法学专业的跨越、蓝领到金领的跨越……

黄传书成功的秘诀在哪里?7个字:我的人生我做主。

中专生活开始后不久,黄传书看到他的政治老师拿着律考书,不由想起自己父亲不懂法律经商被骗的事情,于是问老师自己能否考律师,武老师说可以,他又问怎样才能考,得到的答案是取得本科文凭并通过司法考试。从此,一个明确的目标开始在他的头脑中生根:考律师。

他先报了一门自考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结果顺利通过,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一次报了3门,又一次全部通过。于是他果断地终止了对工电课程的学习,全身心地致力于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追求。本科、律考顺利完成后,他重新审视自己的目标,感到自己与社会的要求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于是,他又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继续充电。

到山大旁听,接触的是全国各地高考胜出的“天之骄子”和来自世界各地青年精英,在歧视、蔑视的目光中,他顽强地成长并最终在高手云集的研究生考试中战胜曾经把他这个旁听生看做丑小鸭的“天之骄子”,成为山东大学法学院民商法专业为数不多的3个公费研究生之一。

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他仍然没有放纵自我、随波逐流,而是在强化日常学习的同时仔细分析民商法专业今后的就业前景。他给自己确定了新的目标:从事律师非诉讼业务中的资本与证券运作。为达到这一目标所做的努力,为他日后进军北京法律服务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二实习,他开始北京之行,为将来律师生涯做准备;研三,他加盟了北京某知名的律师事务所,从事公司上市、并购,融资等业务。

他的职业生涯理念:明确目标,制订计划,付诸行动,及时检查,定期调整;

他的人生准则:日有所得,心中有数,持之以恒,学友互助;

他的座右铭: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他的人生信念:有志者,事竟成。

黄传书,一个80后的普通青年,但他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演绎了80后的人生宣言:我的人生我做主。

点评:“我的人生我做主”是目前许多大学生的人生信条。然而,在职业生涯的航程中,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前程的主人。大学生们经过几年的学校学习,最终都要走出校园,开始自己人生的第一份工作,迈出职业生涯的第一步。为了能够尽快地融入社会,并在社会中充分展现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制订一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职场上有句名言:“今天你站在哪里不重要,但是你下一步迈向哪里却很重要”。正确、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每一名大学生开启成功人生的第一步。第一节 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特点与分类

从参加工作开始到退休为止,大部分人的职业生涯都要经历漫长的几十年,而高校毕业步入职场只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如何走好这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是非常关键的。有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接受过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仅有5%,而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的有12%,清楚自己职业发展将面临的优势与劣势的为18%,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的只占16%,而当面临职业选择和职业困惑时,找过专业职业咨询机构的却仅有10%。

正是由于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因为没有接受过比较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不了解自身特点,在选择职业时动机模糊,不能够很好地将社会资源为己所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从而导致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及步入工作岗位后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无法及时就业、离职率高等。

美国成功学大师安东尼•洛宾斯曾经提出过一个成功的万能公式:成功=明确目标+详细计划+行动和修正+坚持到底。对于一名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成功的第一步就是“明确目标+详细计划”,也就是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一、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一)什么是生涯

当人们谈论经历时,“生涯”二字是大家经常见到听到的高频词,例如“艺术生涯”、“写作生涯”、“戎马生涯”等,那么“生涯”是什么意思呢?

按照字典的解释,生涯是指生命的极限、生活、生计等。因此,简单地说,所谓生涯是指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二)职业生涯与职业生涯规划

所谓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从职业学习开始到职业劳动最后结束的职业经历。而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个人对自身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制订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二、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

正确把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有利于大学生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自己终身的发展方向。总体而言,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主要有阶段性、继承性、相关性和意志性等。(一)阶段性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都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将其划分为若干阶段,并为每个阶段设立明确的目标,制订相应的计划。(二)继承性

大部分成功人士的职业生涯都是围绕着某一主线一直走下去的,都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所谓成就,通常是某一行业工作过程中经验、知识、业绩等累积的结果。因此,职业生涯规划的每一步都应是紧密衔接、互为基础的。大学生尽量避免犯“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短视病,忽视职业生涯的继承性,自毁前程。(三)相关性

职业生涯规划在设计的时候非常的复杂,它要求我们将与职业有关的各种因素充分地考虑进去,其中包括准确地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心理状态、知识技能储备以及职业技能要求等情况,还要综合考虑社会环境、职业环境等多方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更符合自身的特点,符合社会的需要,使自己的才能得到有效地发挥。(四)意志性

在职业生涯规划制订完成后,应切实按照规划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与挫折要用坚强的意志来渡过难关,切忌遇到困难就逃避、退缩,甚至放弃。三、职业生涯规划的分类

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对于更好地选择和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非常重要。

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分类,各国专家学者有不同的划分理论和方法,其中,按时间长度进行划分,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分为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和人生规划4种类型。

1.短期规划

短期规划是指2年内的规划,主要是确定近期目标,规划近期应完成的任务。例如,计划2年内熟悉新公司规则,融入企业文化中,并为此花较多的时间与同事、领导沟通,向周围的人学习。

2.中期规划

中期规划一般为2~5年内的职业目标和任务,这是最常用的一种职业生涯规划。例如,计划3年内成为部门经理,完成相应的业绩,以及为实现此目标而参加的培训等。

3.长期规划

长期规划一般指5~10年的规划,主要是设定较长远的目标。例如,计划35岁时成为分公司副总经理,以及为实现此目标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4.人生规划

人生规划是指整个职业生涯的规划,时间长达40年左右,设定整个人生规划的发展目标和阶梯。

从字面上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从短期到中期,再发展为长期,直至整个人生规划,如同将要拾级而上的台阶,一步步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跨度时间太长的规划由于环境、个人的变化而难以把握,而时间跨度太短的规划又没有多大意义,所以,我们一般提倡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控制在10年内比较好。这样既便于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可行目标,又便于随时根据现实状况进行修正和调整。第二节 职业生涯规划基础知识

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我们必须了解一些与之相关的常识,例如,职业的概念与分类,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和理论等。一、职业的概念

职业是指人们从事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和生活方式,又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人们从社会中牟取多种利益的资源。它对于每个人都极为重要,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一般性表现,也是一个人权利、义务和职责的体现。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无不与职业活动发生着紧密的联系,职业活动几乎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在生命的早期阶段,人们接受教育与培训,以便为将来的职业活动做好准备。从青年时期开始职业生涯到退休离开职业岗位,职业活动长达几十年。即使退休以后,还有不少人仍然参与职业活动。因此,职业活动是每个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具有经济性,即人们可以从职业中取得收入;职业具有技术性,即人们可以通过职业发挥才能和专长;职业具有社会性,即每个职业都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履行公民义务;职业具有促进性,即每个职业都应符合社会需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服务;职业具有连续性,即一般职业都是相对稳定的,非中断性的。

正确认识职业的概念是正确制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条件。对大学生来说,深刻理解职业的内涵,结合自己的特点选择职业非常必要。二、我国的职业分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中央、国务院50多个部门以及有关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和部分企业的近千名专家学者参与编写的职业分类丛书。编制工作于1995年初启动,历时4年,1999年初通过审定,1999年5月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8个大类分别是:

第一大类: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其中包括5个中类,16个小类,25个细类;

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包括14个中类,115个小类,379个细类;

第三大类: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其中包括4个中类,12个小类,45个细类;

第四大类:商业、服务业人员,其中包括8个中类,43个小类,147个细类;

第五大类: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其中包括6个中类,30个小类,121个细类;

第六大类: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其中包括27个中类,195个小类,1119个细类;

第七大类:军人,其中包括1个中类,1个小类,1个细类;

第八大类: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其中包括1个中类,1个小类,1个细类。

相关链接

未来受欢迎的八种人才(1)懂管理、会经营,具有一定市场营销经验的管理人才。(2)工作负责认真、能吃苦耐劳,具有某一项或多项特殊技能的人才。(3)口头表达能力强,善于沟通,具有很强的交际能力的人才。(4)具有较深的文字功底,会使用电脑,善于总结,勤于分析的人才。(5)熟练掌握进出口贸易知识,外语口语较佳,通晓谈判技巧的人才。(6)具有设计才能,擅长产品设计、商标设计和广告设计的人才。(7)具有市场调查、市场预测、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能力的人才。(8)具有会计、财务管理能力和经济头脑的人才。三、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

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正确认识自身的条件与相关环境,从专业、兴趣、爱好、特长、机遇等方面尽早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生应当从跨入校门开始就确立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制订职业发展规划。下面就来介绍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一)社会需求原则

职业生涯规划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职业是一种社会活动,它必定受到社会的制约,如果职业脱离社会的需求,将很难被社会接纳。职业生涯规划要把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状况,以社会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这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才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

此外,个人的职业发展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个人要求社会提供适宜发展的条件,满足个人的需要;同时,个人也必须为社会做出贡献,完成自己的社会义务。个人的发展必须顺应社会的发展,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不仅不能损害社会发展,还要推动社会发展。只有社会发展得好,社会中的每一位成员才可能有更好的自我发展。(二)利益结合原则

利益结合原则即个人发展要与企业发展和组织发展相结合,应处理好个人与企业、个人与组织间的关系,寻找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组织发展的结合点。

个人的职业发展,无论是就业还是自主创业,都离不开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个人是在一定的组织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发挥才干的,必须接受组织的现实状况,认可组织的目标和价值观念,并把自己的价值观念、知识技能和刻苦努力集中于组织的需要和发展上。因此,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使应考虑利益结合的原则,对自己进行恰当的定位。

就个人而言,利益结合首先是自己必须为企业做出贡献,然后才能在企业发展中获得想要的东西。当我们制订薪酬目标时,不妨想想自己能为企业创造多少价值;当我们抱怨企业环境不好时,不妨想想自己能为它做点什么。(三)提升能力原则

职业生涯规划必须与提高综合能力相结合。知识经济时代是崇尚创新、呼唤创造力的时代。因此,在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应注重培养推陈出新、追求创意、以创新为荣的意识;要使自己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充电”,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形势,跟上时代发展潮流;要注重个性发展,要用已有知识探索未知世界,解决新问题,创造新机会,努力成为社会的强者。

在此过程中,还应认识到个人智慧的局限性,认清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培养团队精神;在人际交往中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与他人友好合作。唯有如此,才能在职业生涯发展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更好地应付知识经济时代的各种挑战。(四)时间梯度原则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职业生涯则更为短暂。我们从20岁左右开始工作,到60多岁退休,其间只有40年左右的时间,除去生理活动时间,真正直接用于工作的时间非常有限。

时间梯度原则就是根据自己的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确立每一个目标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按期完成任务。如果没有明确的时间规定,就会失去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和意义。(五)发展创新原则

所谓发展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综合考虑时间和地域因素,确定这个职业未来有无前途。例如,对于很多资源性行业,尽管当前效益很好,但一旦资源枯竭,企业和个人都要面临艰难的转型;二是要确定这个职业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能否发挥自己的专长,自己在这个职业岗位上有无发展前途。

创新原则是指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开拓新思路,使用新方法,发现新问题,制订新目标。我们可以分析许多成功人士的职业生涯发展历程,并以此作为我们自己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参考。(六)综合评价原则

综合评价原则即是对职业生涯进行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一个人的发展是分阶段的,发展目标也是分阶段完成的,因此要注意对阶段目标的进展和实现情况进行评价,适时进行反馈和调整,使职业生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综合评价原则也可以促进个人在职业生涯、个人事务、家庭生活三方面协调发展。

相关链接

职业生涯规划的“四定”原则

1.定方向

方向一旦选错了,则南辕北辙,距离目标会越来越远。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决不能犯“方向性错误”。一般情况下,职业的方向由本人的专业所确定。但现实的情况是,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来选择工作,有的甚至与原专业风马牛不相及。“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专业不对口”的情况比比皆是,已不足为怪。在这种情况下,要综合考虑所学专业、现实环境、未来发展等各种因素,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

2.定地点

有的人毕业后选择到南方,有的人选择到北京、上海一带发展,有的则选择去边疆、大西北。你觉得哪里最适合自己发展就到哪里,切不可一时冲动,心血来潮,感情用事,走到哪算哪。如果频繁更换工作地点,今天在这,明天到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极为不利。

3.定自己

对自己的水平、能力、薪资期望、心理承受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做出较准确的定位。不可悲观地把自己定位过低,更不要高估自己,导致期望值过高,一旦不能如愿,失望也就越大。要实事求是,从客观出发给自己定位,要确立从基层做起,逐步积累经验,循序渐进,谋求发展的理念。

4.定心态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具备平和的心态、坚定的信念,及挫折承受力。要避免浮躁不安、急功近利、逃避退缩等心理倾向,为自己制订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目标和实施方案,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四、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

职业生涯规划最早起源于1908年的美国。有“职业指导之父”之称的帕森斯(Frank Pasons)针对大量年轻人失业的情况,成立了波士顿职业局,首次提出职业指导的概念。从此,职业指导开始系统化。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职业指导不断发展,后来,舒伯等人提出了“生涯”的概念。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不断得到完善,目前国际上比较成熟、应用比较广泛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主要有如下四种。(一)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将生涯的过程视为从出生到死亡,包括成长期(0~14岁),探索期(15~24岁),建立期(25~44岁),维持期(45~65岁)和衰退期(65岁以上)五个阶段,生涯发展的过程在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职责和角色,以及不同的发展任务。此外,前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情况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

为了综合阐述生涯发展阶段与角色彼此间的相互影响,舒伯创造性地描绘出一个多重角色生涯发展的综合图形——“生涯彩虹图”,形象地展现了生涯发展的时空关系,更好地诠释了生涯的定义,如图1-1所示。图1-1 舒伯的生涯彩虹图

在生涯彩虹图中,最外的层面代表横跨一生的“生活广度”,又称为“大周期”,包括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里面的各层面代表大周期下的“生活空间”,由一组角色和职位组成,包括子女、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持家者等主要角色。各种角色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一个角色的成功,特别是早期角色的成功,将会为其他角色提供良好的基础;反之,某一个角色的失败,也可能导致另一个角色的失败。舒伯进一步指出,为了某一角色的成功付出太大的代价,也有可能导致其他角色的失败。

彩虹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角色的相互替换、盛衰消长。它除了受到年龄增长和社会对个人发展、任务期待的影响外,往往跟个人在各个角色上所花的时间和感情投入的程度有关。从这个彩虹图的阴影比例中可以看出,成长阶段最显著的角色是子女;探索阶段是学生;建立阶段是家长和工作者;维持阶段工作者的角色突然中断,又恢复了学生角色,同时公民与休闲者的角色逐渐增加,这正如一般所说的“中年危机”的出现,同时暗示这时必须再学习、再调适才有可能处理好职业与家庭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

在舒伯的理论中,生涯规划更注重职业对人的意义。该理论认为,一个完美的人生未必仅仅依赖于职业角色的完美与否,更多的非职业角色使人生有更多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好像一个学生的兴趣,如果不能从专业学习中得到百分之百的释放,那么就要认真规划一下自己的休闲角色,从而获得更多的自我实现。

舒伯的理论对于生涯辅导具有重大的贡献。他整合了发展心理学、差异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及职业社会学的长期研究结果,将其汇聚成为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自他以后,动态发展性的“生涯”的概念逐渐取代了静态稳定性的“职业”的概念,以规划人生长期生涯发展为主线的“生涯辅导”取代了短期职业选择为重心的“职业指导”。这一理论观点至今仍是生涯辅导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二)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

霍兰德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他认为每个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人们通常倾向选择与自我兴趣类型匹配的职业环境。同样,从事与自己的人格类型和兴趣相投的工作,也可以最好地发挥个人的潜能。

霍兰德认为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或六种性向(又称能量,指一个人潜在能力的最大发展量),并且大多数人并非只有一种性向,比如,一个人的性向中很可能同时包含着社会性向、现实性向和研究性向这三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选择职业时应尽量使所选职业符合或接近我们的性向。(三)金斯伯格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金斯伯格是美国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先驱和典型代表人物,他研究的重点是从童年到青少年阶段的职业心理发展过程。他将职业生涯的发展分为幻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三个阶段。

1.幻想期(11岁之前)

处于11岁之前的儿童们对他们所看到或接触到的各类职业工作者,如老师、军人、演员甚至动物园管理员等,都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幻想着长大做他们那样的人、干他们所干的工作等,甚至在装扮、语言和行为上进行模仿。

此时期的职业特点是:单纯由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决定,不考虑自身的条件、能力水平、社会需要和机遇,完全处于幻想之中。

2.尝试期(11~17岁)

尝试期是接受中等教育,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人的心理和生理均在迅速成长、发育和变化,逐渐出现了独立的意识,产生了基本的价值观念,知识逐步累积,能力显著增强,初步获得了社会生活经验。

此时期的职业特点是:不仅注意自己的职业兴趣,开始客观地审视自身各方面的条件、能力和价值观,开始注意各种职业的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对该职业的需要。

3.现实期(17岁以后)

现实期的人们完成了中等教育,有一部分人即将步入社会劳动,此时他们能够客观地把自己的职业愿望或要求同自己的主观条件、能力,以及社会现实的职业需要密切联系和协调起来,寻找适合于自己的职业角色。

这一时期的职业特点是:客观性、现实性、讲求实际。(四)施恩的职业锚理论

职业锚理论产生于在职业生涯规划领域具有“教父”级地位的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施恩教授领导的专门研究小组。斯隆管理学院的44名MBA毕业生,自愿形成一个小组接受施恩教授长达12年的职业生涯研究,包括面谈、跟踪调查、公司调查、人才测评、问卷等多种方式,施恩教授最终分析总结出了职业锚(又称职业定位)理论。

所谓职业锚,又称职业系留点。锚,是使船只停泊定位用的铁制器具。职业锚,实际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是自我意向的一个习得部分。个人进入早期工作情境后,由习得的实际工作经验所决定,与在经验中自省的动机、价值观、才干相符合,达到自我满足和补偿的一种稳定的职业定位。职业锚强调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职业锚是个人同工作环境互动作用的产物,在实际工作中是不断调整的。

1978年,施恩教授提出的职业锚理论包括五种类型,后来,随着逐渐发现职业锚的研究价值,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研究的行列,1992年拓展为八种职业锚。

技术/职能型:技术/职能型的人追求在技术、职能领域的成长和技能的不断提高,以及应用这种技术或职能的机会。他们对自己的认可来自于他们的专业水平,他们喜欢面对来自需要专业技能领域的挑战,这样的人一般不喜欢从事管理工作。

管理型:管理型的人追求并致力于得到晋升,专注于管理工作,喜欢独自负责一个部门的工作。他们喜爱并愿意承担整体责任,并将企业的成功与否与自身的成功融为一体。具体的技术或职能工作仅仅被看做是通向更高、更全面管理层的必经之路。

自主/独立型:自主/独立型的人希望随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摆脱组织的限制和制约。他们宁愿放弃提升的机会,也不愿意放弃自由与独立。

安全/稳定型:安全/稳定型的人追求工作中的安全与稳定感,他们为拥有稳定的工作而感到放松。尽管有时他们可以达到一个高的职位,但他们并不愿意为了获取更高的职位而冒失去目前稳定工作的风险。

创业型:创业型的人不愿意在别人的指挥和限制下工作,而愿意去冒失败的风险,以期获得展现自身创造能力的机会。他们想向世界证明某个企业或组织是靠自己的努力创建的。他们可能正在别人的公司工作,但实际上他们是在学习并积累经验和资源。一旦他们感觉时机到了,便会走出去创建自己的事业。

生活型:生活型的人希望将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整合为一个整体,喜欢平衡个人的、家庭的和职业的需要,因此,生活型的人需要一个能够提供足够弹性的工作环境来实现这一目标。生活型的人甚至可以牺牲职业的一些方面,例如放弃职位的提升,来换取三者的平衡。他们将成功定义的比职业成功更广泛。相对于具体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生活型的人更关注自己如何生活、在哪里居住、如何处理家庭事情及怎样自我提升等。

服务型:服务型的人一直追求他们认可的核心价值,例如:帮助他人,改善人们的安全,通过新的产品消除疾病等。他们一直追寻这种机会,即使这意味着变换公司,他们也不会接受不允许他们实现这种价值的工作变换或工作提升。

挑战型:挑战型的人喜欢解决看上去无法解决的问题,战胜强硬的对手,克服无法克服的困难障碍等。对他们而言,参加工作或职业的原因是工作允许他们去战胜各种不可能。新奇、变化和困难是他们的终极目标。如果事情非常容易,它马上变得非常令人厌烦。

施恩的职业锚理论较为成熟,为企业和每一个从业人员充分了解个人的职业需求和目标、充分理解和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可操作性较强,具有比较显著的现实意义和实用功能,值得我们借鉴。

相关链接

选用“职业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有很多人也许一直都不知道自己的职业锚是什么,当他们处于不得不做出某种重大选择的关口时,如是否弃官从商等等,一个人过去的所有工作经历、兴趣、资历、职业性向等等才会集合成一个富有意义的职业锚,这个职业锚会揭示到底什么东西才是决定其职业取向的最关键因素。对于大学生来说,职业锚理论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选择过程中也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1.帮助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职业测试等。寻找并确定职业锚,实际上也是个人自我真正认知的过程——认识自己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才干,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职业价值观是什么,通过不断的反省和整合达到自己职业生涯的最佳状态。

2.确定职业目标

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可以通过分析自己的职业生涯系留点,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道路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准备,并通过参加相应的培训、学习、实践,为职业生涯的成功奠定基础。

3.选择毕业方向

大学生完成学业临近毕业时,会面临很多种选择:继续深造抑或直接就业?是在外资企业还是国营大企业?是先求立足再求发展还是先赚钱还债其余免谈?……运用职业锚的理论和观点,我们能够逐步明确自己最想、最希望得到的东西,从而确定自己近一段时期内的奋斗中心。

为了更好地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可以尝试以下方法:首先拿出一张纸,仔细思考以下问题,并将要点记录在纸上:(1)你在中学、大学时,主要在哪些知识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尤其是你的课外时间,主要用于学习哪些知识?(2)如果同样付给你年薪100万的薪水,并且你不会遭遇失败的话,你情愿选择做什么工作?(3)你开始工作时的长期目标是什么?(4)哪些知识和哪种学习、工作的方式是你最喜欢,最不喜欢的?你觉得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你的价值?

以上的分类无好坏之分,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据此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第三节 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及现实意义【案例导入】

杨澜:人生需要你自己来规划

杨澜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大学毕业进入中央电视台主持《正大综艺》节目;后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传媒专业硕士学位;回国后,加入凤凰中文卫视做名人访谈节目《杨澜工作室》。2000年3月,成立香港上市公司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有限公司并出任主席。同年10月,阳光卫视入选《福布斯》全球300个最佳小型企业之一。她个人也跃居《福布斯》2001年度中国富豪榜第56位。

提起杨澜,很多人都说她太幸运了。从著名节目主持人到制片人,从传媒界到商界,她一次次成功实现了自己人生的转型。杨澜是幸运的,但这种幸运,并非是人人都有,也不是人人都能驾驭的,它需要睿智的眼光、独到的操控能力。就像杨澜自己说的那样:“一次幸运并不可能带给一个人一辈子好运,人生还需要你自己来规划。”

第一次转型:央视节目主持人

在成为央视节目主持人以前,杨澜是北京外国语学院的一名大学生,还是一个有些缺乏自信的女生,甚至曾因为听力课听不懂而特别沮丧。直到后来听力水平提高了,才逐渐恢复了自信。她说:“我经常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有才华和极端聪明的人。”可这一切并没有影响到杨澜后来的成功。勤勉努力的她,不仅大胆直率,看问题也通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1990年2月,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在全国范围内招聘主持人。杨澜以其自然清新的风格、镇定大方的台风及出众的才气逐渐脱颖而出。但是,由于她长得不是太漂亮,在第六次试镜时还只是在“被考虑范围之列”。杨澜知道后,就反问导演:“为什么非得只找漂亮的女主持人,是不是一出场就是给男主持人做陪衬的?其实女性也可以很有头脑,所以如果能够有这个机会的话,我自己就希望做一个聪明的主持人。”就是因为杨澜这些话,彻底打动了导演。毕业后,杨澜正式成为《正大综艺》的节目主持人。直到现在,杨澜也一直坚持主持人不一定非得漂亮,女人的头脑更重要。

四年央视主持人的职业生涯,不仅开阔了杨澜的眼界,更确立了她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一名真正的传媒人。

第二次转型:美国留学生

1994年,当人们还惊叹于杨澜在主持方面的成就时,她又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辞去央视的工作,去美国留学。

在事业最明亮的时候选择激流勇退,这就意味着她要放弃目前所拥有的一切,包括触手可得的美好未来。但资助她留学的正大集团总裁谢国民先生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觉得一个节目没有一个人重要。”这给杨澜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6岁的时候,杨澜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国际传媒专业。有一次,杨澜写论文写到半夜两点钟,好不容易敲完了,没有来得及存盘,电脑就死机了。杨澜当时就哭了,觉得第二天肯定交不了了。宿舍周围很安静,除了自己的哭声,只有听到宿舍管道里的老鼠在爬来爬去。但最后,她还是擦干眼泪,把论文完成了。谈起这段生活,杨澜说:“有些人遇到的苦难可能比别人多一点儿,但我遇到的困难并不比别人少,因为没有一件事是轻而易举的,需要经历的磨难委屈,一样儿也少不了”。

业余时间,她与上海东方电视台联合制作了《杨澜视线》——一个关于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专题节目,这是杨澜第一次以独立的眼光看世界。她同时担当策划、制片、撰稿和主持的角色,实现了自己从最底层“垒砖头”的想法。40集的《杨澜视线》发行到国内52个省市电视台,杨澜借此实现了从一个娱乐节目主持人向复合型传媒人才的过渡。

更重要的是,在这期间,她认识了先生吴征。作为事业和生活上的伙伴,在为她拓展人际关系网络和事业空间方面,吴征可以说居功至伟。他总是鼓励杨澜尝试新的东西:宁可在尝试中失败,也不能在保守中成功!正是吴征的帮助,杨澜未来的道路越走越宽。

第三次转型:凤凰卫视主持人

1997年回国后,杨澜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机会。当时,凤凰卫视中文台刚刚成立,杨澜便加盟其中。1998年1月,《杨澜工作室》正式开播。

凤凰卫视的两年,在杨澜的职业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她不仅积累了各方面的经验和资本,也同时预留了未来的发展空间。

在凤凰卫视,杨澜不只是主持人,还是《杨澜工作室》的当家人,自己做选题,自己负责预算,组里所有的柴米油盐,她都必须精打细算。这种经济上的拮据,对杨澜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使她知道如何在最低的经费条件下,把节目尽量完成到什么程度。

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杨澜一共采访了120多位名人。这些重量级的人物也构成了杨澜未来职业发展的一部分,不少人在节目之后仍和她保持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除了会给杨澜带来一些具体的帮助之外,精神上的获益也不可忽视。同时,与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嘉宾交流,也极大地丰富了她的信息量。

两年后,杨澜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她拥有了世界级的知名度、多年的传媒工作经验,以及重量级的名人关系资源,对于她而言,进军商界显然所欠缺的只是资本而已,而吴征,正是深谙资本运作的高手。

第四次转型:阳光卫视的当家人

1999年10月,杨澜辞去了凤凰卫视的工作。从凤凰卫视退出之后,杨澜曾一度沉寂。2000年3月,她突然之间收购了良记集团,更名为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控股有限公司,成功地借壳上市,准备打造一个阳光文化的传媒帝国。

与大多数商人的低调不同,杨澜选择了始终站在阳光卫视的前面。在报刊杂志网站上,经常可以看到关于杨澜的报道。她从一个做传媒的人变成了一个传媒名人。这种对传媒资源运用的驾轻就熟,使得她的阳光卫视一出生就有了许多优势。

但杨澜创业不久,就遇到了全球经济不景气,杨澜立刻感觉到了压力。她几乎天天都想着公司的经营。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杨澜将公司的成本削减了差不多一半,并逐渐剥离了亏损严重的卫星电视与香港报纸出版业务,同时她还将自己的工资减了40%。

2001年夏,杨澜作为北京申奥的“形象大使”参加了在莫斯科成功申奥的活动。同年,她的“阳光文化”接手了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之——新浪网,开创了网络和电视相结合的时代,又与四通合作成立“阳光四通”,开始进军网络业和IT业。

这一切都给公司所有员工带来了信心。终于,阳光文化在截止2004年3月31日的2003财政年度中取得了盈利,摆脱了近两年的亏损。之后,阳光文化正式更名为阳光体育,杨澜同时宣布辞去董事局主席的职务,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文化电视节目的制作中。

点评:由央视的名主持到远涉重洋的学子,再到凤凰卫视的名牌主持,最后到阳光卫视的当家人,杨澜的角色在不断地变化。而以一位文化经营商的身份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则是杨澜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角色转换。

但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如何转、如何变,杨澜始终把自己定为“传媒人”,聪慧的她很清楚自己就是这块料,所以从没有偏离做媒体这个大方向。而她的变化就在于她制订的目标层次一直在提高。

在国外,有些国家从小就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美国学生在高中时,专家就给他们做职业兴趣分析。十几岁的孩子职业兴趣并未定型,但通过职业日、职业实践活动,可以根据其显露出来的特征进行有效引导,达到兴趣定职业的目的。相比之下我国高中生在懵懵懂懂时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上大学选专业也大都是根据道听途说而选,很少考虑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

与此同时,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普遍不重视,更不用想做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了。这直接导致了很多大学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大部分学生是在极其盲目的状态下,听说某行业赚钱多,感觉某个公司待遇好,就随大流去选择一份职业、一个公司、一个老板,干着与自己的性格、兴趣和天赋完全不适合的工作,当然也就难以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更不会从中获得快乐了。

所以说,大学生们不应该无目的、无规划地盲目就业,而应该在进入社会前,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科学规划自己的人生,以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一、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

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

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法]狄德罗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一个人要想寻求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自我变革。而自我变革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职业生涯规划,只有善于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进行规划的人,才能够充分开发自身的潜能,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概括起来,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1.帮助个人确定职业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任务是自我分析,只有通过自我分析,才能深入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认清自己的能力,确认自己的性格,发现自己的兴趣,找出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才能正确设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制订适合自己发展的计划,选择自己适合的职业。

2.鞭策个人努力工作

一个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作为努力奋斗的动力和依据,也可以作为对自己的一种鞭策。规划给了你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当你一步步实现这些目标和规划后,成就感会油然而生,自信心也会倍增,进而能够激励自己朝着更高的层次迈进。

需要注意的是,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是具体的,可以实现的。盲目的或不切实际的规划只能使你四处碰壁,降低工作的积极性。

3.有助于个人抓住重点

有人曾经说过:“智慧就是懂得该忽视什么东西的艺术”,而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最大的好处就是让自己认清重点,分清主次与轻重缓急,使自己摆脱日常的生活琐事,抓住工作的重点,以此来增加成功的概率。

4.引导个人发挥潜能

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自己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在优势方面发挥才能,避免因无关紧要的小事而消耗过多的精力,而忘记自己本应做的工作。

5.评估目前的工作成绩

自我评估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功能。个人可以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进展情况来检查评价自己目前的工作进度和工作成绩,用规划来度量自己所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自我价值,保证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一个在生活和工作中善于规划并能够实施规划的人,对于规划所带来的好处会有更深刻、更具体的体会。作为高校毕业生更应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走好迈入职场的第一步。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案例导入】“退学”风波的启示

2003年春天,大学校园里传递着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主人翁是高才生刘某同学。1998年,刘某第一次参加高考,未被他所报的浙江大学第一志愿的专业录取,但服从专业调配的话,可特别录取到该校的化学工程系学习。2002年,他获得了浙江大学的学士学位,由于他学习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还担任了该系学生党支部书记,被浙江大学保送到清华大学化学反应工程专业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

刘某说:“当时浙江大学考研可以选择的专业都不是自己喜欢的,那时就有了一种朦胧的感觉,觉得自己应该投身建筑专业。但由于对清华的崇拜,加上没有更好的选择,所以我还是选择了去清华,但专业还是不理想。”带着莫名的遗憾,刘某踏进了清华园。

第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导师把博士毕业论文题目交给刘某,“我一下傻了!我接下来要用5年时间苦苦证明的,竟是一个我认为毫无用处的东西。”刘某回忆说。

他开始了痛苦的思索:我到底该做什么?这就是我毕生追求的东西吗?他仔细地分析了自己,在所有的科目中,他的数学一直是弱项,但形象思维则很强,小时候学习书法、画画,都得过国家级奖。“我觉得一直萦绕脑际的那个想法开始清晰,我应该学那种和工科、文科、文学、艺术、绘画结合的学科,我是那样的料!”

2003年3月,他做出让人惊讶的选择:在清华大学申请退学。2003年6月,第二次参加高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建筑系录取。他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二进清华。

点评:迄今为止,一批又一批的新生中,仍然有很多大学生被迫地、无奈地修读着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改变这种现状不仅需要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更需要大学生重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做到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在社会和市场的巨大压力之下,相当多的大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设计和规划自己的未来,他们急于找到一份工作,而对于所选择的工作单位是否适合自己的发展、所选择的职业是否适合自身的条件等问题考虑较少。因此,一些大学生毕业生要么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要么就频繁跳槽。

经过几年专业知识的学习后,大学生们需要找到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平台,如果盲目地急于就业,必然会造成时间上、精力上和财力上的损失,甚至有可能影响自己人生的发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主体意识,明确目标,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多种能力,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结合社会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因此说,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一)有利于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择业观

一般来说,大学生的第一份职业通常只是父母的意愿,学校的推荐,社会单方面需求的结果,与大学生自身的条件(职业兴趣、职业锚、职业能力)可能并不完全相符。而我们提倡的是科学择业,即求职者依照自己的职业期望和兴趣,凭借自身能力挑选职业,实现自身能力素质与职业需求的匹配和统一。

择业受求职者自身条件和职业要求的限制,一方面,求职者不可能具有从事一切职业的能力与兴趣;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对象、手段和工作环境的不同,各种职业对求职者的能力也有相应的特定要求。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客观地看待自己,树立科学的择业观,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避免不切实际的片面求高,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地工作,不断地积累经验、完善自我,寻求职业生涯的更好发展。(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应对社会竞争的能力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要在竞争中占领有利位置,就要找到一个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平台。而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及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和实践,充分发挥个人的长处,努力克服缺点,挖掘潜在的能力,不断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能力,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三)有利于提高就业成功率

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很看重各种形式的人才交流会,这也是他们走向社会,选择职业的主要渠道之一。根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的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碰,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人才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在30%左右。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即大学生职业目标相对模糊,对自我缺乏认知。

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大学生明确目标,有的放矢,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提高求职成功率。(四)有利于稳定就业,增强发展后劲

由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缺乏长远打算,不少大学生年轻时只是随波逐流地换工作,能找着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到了30多岁还没有职业定位。这种缺少规划地更换工作,一方面难以在一个合适的领域内积累必要的工作经验,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频繁跳槽会影响自己职业的稳定发展。而一个不具备应有的职业技能和经验,或是频繁跳槽的求职者都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经过系统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的大学生一般都有明确的职业定向,对择业往往都很慎重,在真正双选的基础上找到一个相对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降低了因人职不匹配而导致的离职率。

综上所述,就业应建立在科学择业的基础上,而科学的择业得益于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实意义具有潜在性和长期性,那种随意性极强的“随行就市”的现实主义,从长远来看恰恰是最不现实的。从短期看,是谋到了一份职业(充其量只能是一份带薪的工作),但由于对工作、对自己的认识不足,人职匹配率低,就会加大了潜在失业的概率,这对自己,对企业,对整个社会都会形成不稳定的因素。

因此,我们倡导大学生借助于职业生涯规划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慎重选择每一个岗位和职业,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导入到良性发展的轨道中,科学规划自己的人生,以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思考与练习

媒体曾经报导过两位北大清华连考连上的“考霸”。

一位是新疆伊犁尼勒克县的“考霸”安治邦。安治邦是蒙古族人,曾于1999年应届考入大连医科大学,大三时自动退学,并于2002年考入北大计算机系。在北大学习一年半,因为迷恋上网被学校劝退。安治邦又回到伊宁复读,于2004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在清华上学两年半,再次因为迷恋上网被学校劝退。2008年安治邦考了613分,再次被北大环境科学系录取。他从1999年至今,已经参加了4次高考,先后考上过大连医科大学、北大和清华,第一次进大学也许是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而自动退学;后两次都是因为在校时迷恋网络,导致多门功课不及格而被学校劝退。安治邦这8年不完整的大学经历,特别是在北大清华的几年,家长与老师都认为:沉迷网络是坏事根源。

另一位是四川“考霸”张非。2003年,张非考上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在北京大学学习时,也因迷恋上网误了学业,2004年7月因成绩太差被劝退;2005年张非以703分的成绩并列南充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科学专业录取。考入清华大学后,张非却再次深陷网络,2007年1月31日,他又因学习成绩太差而被清华大学劝其退学。2007年第三次高考的张非又考出了677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录取。

张非第三次高考填志愿的一幕更耐人寻味:张非一心想上北大心理系,但父母想让他上清华,因为他在清华还保留着学分,可以提早毕业。班主任则认为他不善于和人打交道,更适合搞尖端科研。闷闷不乐的张非在父母的陪同下走进校门填志愿。“就报北大心理系,再加两个专业。”翻了一下报考指南后,他突然问:“环境科学是学什么的?”听了别人的解释,张非再次埋头翻看。过了好一会儿说:“我不报心理学了,报环境科学,这科目有用!”……

问题:从两位“考霸”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虽然考入的学校都很不错,但每次选择的专业却不相同。针对这种现象,你认为原因出在哪里?什么时候开始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较合理?第二章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个人的职业行为必然会受到社会宏观环境变化的影响。进入21世纪后,我们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想求得自身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就必须对影响我们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外部因素(宏观环境)和内部因素(微观环境)进行分析,以便调整个人的职业发展计划,从而顺应环境的变化。

面对近年来不断上升的就业压力,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各高校也采取了不少措施,对毕业生的择业行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现行的大学生就业制度和就业政策在大学毕业生的求职过程中起着导向的作用,可以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少走弯路,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另外,一些微观环境在我们职业生涯的规划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案例导入】

不要轻视就业政策和就业程序

小沈是上海某大学软件工程专业2007届毕业生,他来自河南,毕业后想留在上海发展。大学四年,小沈在班上名列前茅,年年获得奖学金,并在系学生会担任学习部长。凭着漂亮的简历和过硬的专业功底,小沈在求职过程中并没有太多的悬念,张江高科技园区内一家国内著名的软件公司向他发出了录用通知函。

这是他所在班级收到的第一份录用通知书,小沈成为班级里第一个找到工作的人。到公司报到后,公司老总对他很器重,答应让他先实习三个月,每月工资1500元,三个月后签订正式协议,工资每月4000元。对于小沈这样一个来自外地的毕业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小沈非常满意。就这样,小沈还没毕业,就在同学们羡慕的眼光里提前工作了。第一个月结束,他高兴地领到了生平第一份工资。

三个月的实习结束后,时间已是2007年的9月底,小沈如愿以偿地拿到了该公司与他签订的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公司老总不仅对小沈赞赏有加,还决定放手让他负责一个新的软件开发项目。小沈感激公司对他的信任,也决心趁机好好表现一下,以报答公司老总对他的知遇之恩。于是小沈一头扎进去,开始没日没夜地忙起来。这一干又是三个月,到了12月份,他终于出色地完成了公司交给的项目,受到公司老总的嘉奖。

就在这时,一个他没有料到的情况发生了。小沈从同学处得知,外地毕业生在上海就业需要办理“蓝表”审批手续,他这才模模糊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