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能力的全面开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7 13:14:36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孩子能力的全面开发

孩子能力的全面开发试读:

内容提要

交际能力,绘画、书法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养成良好习惯。

第1章 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

活泼开朗体现着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性情豁达能让你发现人生的另一种境界。不要只盯着疏斑的黑子,要看到那是一轮失红的朝阳。

一、激发兴趣的技巧

1.“先苦后乐”法

如果仔细观察每个人吃东西的习惯,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人吃东西时会先挑喜欢的吃,而把不喜欢的留到最后才吃。另外有一种人刚好相反,他们总是把不爱吃的先囫囵吞完,最后再慢慢享用自己最喜爱的佳肴。通常大人们吃的习惯是属于后者,而前者是孩子们常有的吃法。有些小孩还把这种习惯带到读书上,一味读自己喜爱的科目而对不感兴趣的科目则束之高阁,置之不理。如此一来,就会产生某些科目成绩奇差无比的结果。

人都有趋向自己喜爱,而逃避自己所厌恶的事物的倾向。少年儿童尤其如此。这里所介绍的“先苦后乐”的读书方法,对你是否适用,不妨尝试一下。

2.图片法

请留意看看,孩子的书案上是否贴满了密密麻麻的功课进度表,英文谚语、及化学方程式呢?这样的读书场所似乎太过刻板、严肃了,不但激发不了孩子的读书兴趣,还会令孩子有窒息的感觉。

如果想拥有一份安谧,不妨想想有哪些是孩子喜爱、崇拜的人物或风景图片,不妨设法拿来贴在他的书桌前,让他在伏案用功之时,紧张的情绪能暂时得到松弛,增进读书效率。另一方面,让孩子在求知之外,也懂得追求艺术生活,使整个生命更丰富多彩。

3.接触大自然法

长期面对繁重的学习,体力不堪负荷精神过度紧张时,都会亟欲摆脱尘俗,彻底地解脱,让身心获得休息。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让青山、绿水、清风、旭日涤尽尘嚣。让孩子获得一股新生的力量,以全新的面貌再度回到学习中来,作另一次的冲刺。

由于人口骤增,每逢假日,各处观光胜地几乎都人满为患,令人望而却步,所以不妨去登山或看海,松弛一下紧张的身心。

二、保持兴趣的技巧

当孩子把全部精力集中于学习时,有时会越钻越觉得有趣,越钻进去吸引力越大。但有时也有相反的情况:当孩子集中精力于学习时,开始可能热情甚高,兴味甚浓,但久而久之,又感到枯燥、单调。不仅没有培养出对学习迷恋之情反而产生厌倦情绪。怎么克服呢?

1.挖掘新意法

每一事物都有其单调之处,从事久了,新奇感必然逐步丧失。但是,每一事物又都有其无穷无尽的新颖之处。在学习中,应当善于从一般中看出特殊,从表象中探究深层的奥秘,从中挖掘新意,从而也就会对学习不断产生新鲜感。

2.变换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的这首诗,形象地道出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的道理。比如,在做数学题时,遇到困难,久攻不破,会感到厌倦,而使热情受挫。这时不妨变换一下角度去思考问题,不仅会领略到一番新的风光,大增兴趣,而且还会意外地找到新的通途。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常使人感到枯燥单调,但不断变换角度的思考,就是老问题也会不断出现新意。

3.寻找差距

当孩子对学习感到单调、枯燥时,多半是他没有看到自己潜在的能力。孩子不能把学习停留在一般水平上,要不断地寻找自己的差距,向深度发展。一旦发现了差距,他就会觉得深入学习对他仍十分必要,就会对学习产生清新之感。

4.丰富动机

如果孩子学习目的不明确,似乎只是为父母而学,那么,就会把学习看作是负担,无法从中得到乐趣。因此,丰富动机,升华动机,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保证。要努力保持动机的丰富和充实,做到既有远大抱负,又有近期目标,以便对学习永远保持充沛的热情。

三、发展儿童兴趣的技巧

许许多多的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使许多人成为革新迷、科研迷、读书迷、体育迷……这种兴趣爱好,这种迷,就像活化酶,在实践活动中开辟着人的能力发展的宽广前景,使人们在各个行业中成为学习的优胜者、建设的尖兵和勇敢的探索者。

1.正确诱导法

一般说,对某种活动具有强烈而稳定的兴趣爱好的人,对这种活动的兴趣爱好的程度常常标志着他对该种活动的有关能力发展的水平。日本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你想造就庸才吗?这很简单,就是让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这话很有道理,试想一个根本不喜欢绘画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成为一个画家的;一个根本不喜欢音乐的人,也绝对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人们对某种活动的兴趣爱好,往往也是和他从事该种活动的能力一起发展起来的。

儿童的兴趣爱好更是发展儿童能力的契机,是智能早慧的源泉。正如超常儿童协作组研究在“超常儿童追踪研究三年”的总结中所指出的,浓厚的认知兴趣,旺盛的求知欲,是超常儿童的一个鲜明特点。他们很早就表现出好奇好问,爱追根究底,很早就有了学习知识的浓厚兴趣。如青海民和县农村有一个七岁半考入县中学初中一年级的回族儿童叫刘健翔,他智能的超常发展,得益于父母的早期教育。他的父母从不强制孩子学习,而是注意体察孩子的兴趣,在刘健翔三四岁的时候,父母见他喜欢翻看小人书看画,就对他说:“小人书里画的都是故事。你如果认得画下面的字,就能看懂了。”这样就激发了他学习认字的愿望。这时,再去教他认字,他的学习积极性就高了。他家住房墙壁是用报纸糊的,已经认识几百字的刘健翔,又开始对墙上糊的报纸发生了兴趣。一有空,他就凑到墙上读起来,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喊哥哥姐姐来教他。他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培养发展起来的。相反,有些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好,不一定是他的智力差、能力低,而可能是他的兴趣爱好没有转到学习上来。如果能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正确引导他的兴趣爱好,使他有一定的学习兴趣爱好,伴随着这种学习兴趣爱好,就有一定的积极情绪,从而激励着他主动而愉快地学习,他的学习就会很快取得进步,他的学习能力也就会相应地较快地提高。

2.注意性格法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把海伦·凯勒和拿破仑相提并论,并称他们是“中世纪两个最有趣的人。”海伦·凯勒是一位既有广泛而深刻的兴趣,又有良好性格的人。海伦·凯勒在一岁半时因为得了一场重病,导致眼瞎、耳聋。命运把她无情地投入了痛苦黑暗的深渊。但凯勒具有坚强、乐观的性格,她非常热爱生活,对骑马、滑雪、游泳、下棋样样都很爱好,而且很擅长。她靠触觉来认识世界,通过让别人在自己手上拼写字母来和别人交往,她靠手指摸老师说话时的口型和喉头的颤动,学会了说话,用顽强的毅力学会了阅读盲人书刊。她于23岁以坚强的意志和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的拉得克利夫学院,凭广泛的兴趣和坚强的性格使自己终于成为通晓五国语言、知识渊博的学者,成为著名的美国盲人女作家。

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兴趣各异。但性格和兴趣的关系密切。兴趣影响一个人的性格,性格往往是在感兴趣的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正因为如此,西方的谚语说:“弄清楚一个人对什么有兴趣,就可以看出他的人格和品性。”同时兴趣受性格所制约,性格也影响兴趣的倾向。兴趣广泛、浓厚、深刻,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通常性格上勤奋、自信、自尊。而兴趣狭窄、肤浅,好奇心弱,求知欲低的人,通常性格上懒惰、自卑、自怯。既有广阔兴趣又有中心兴趣的人,通常性格上开朗、勤奋好学、进取心强、思维敏捷、有顽强的意志,有独立性、批判性、创作性和探索精神。而兴趣单一或缺乏兴趣的人,通常性格上狭隘自私、缺乏进取心,思维呆滞,缺乏坚持性、创造性和探索精神,有依赖性。

父母的性格,不但影响孩子的性格,同时对他们的兴趣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既温和、兴趣广泛,又有教育方法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会变得活泼、可爱、精神愉快、振奋,好奇、主动、刻苦、顽强、自尊、自信、自爱、自强;当然,开始阶段孩子的性格和兴趣是不稳定的,但久而久之,就可能逐渐变成他们稳定的兴趣和性格。

四、幽默:语言的艺术

具有良好的幽默心理素质,掌握好幽默语言艺术,在人生各种公关场合中,就会无往而不胜。

1.双关语

一个词语或一句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不止一个意思、一个解释,而是有两个解释、两种含义,说话者常常强调的不是其表面意思,而是它暗含的另一种解释。这就是双关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财主向一个年轻的女演员大献殷勤,送了许多奢侈的礼物。这位女演员说她的心早已另有所属了。但这个财主彬彬有礼地回答:“我的渴望没有那样高。”这位富翁的回答表面上温文尔雅,其实,它的最终含义要鲁莽得多而且包含和隐藏着使轻信之人难以发现的欲望,这是个典型的双关语。

2.妙语

这里的“妙语”不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巧言妙语”的意思,那是指精彩的、别人想不到的语言,而作为一种幽默传达给他人。请看海涅所写的一则妙语:

这个女人在许多方面和米洛的维纳斯十分相像。和维纳斯一样,她年愈古稀,牙齿脱唇,而且在黄色的皮肤上有白色的斑。

3.急智

急智,又称机智。如果妙语是主动的和向前的,急智之言则是被动的和回溯的。它往往指以幽默的回答,使自己从令人发窘的问题或尴尬的处境中脱身。有个朋友应邀参加高尔夫球四人对抗赛。“抱歉。”这位朋友说,“我太太不喜欢我打高尔夫球。”“何必怕她?”另一位球友取笑他,“你是个男人,还是一只老鼠?”“我是男人。”这位朋友说,“但是我太太怕老鼠。”这位朋友的回答非常巧妙,面对着要么自己丢面子,要么得罪太太的两难境地,他的幽默感帮助他成功超脱出来,并让自己和太太一道笑。这就是急智。

4.俏皮话

具有讽刺意味的妙语就是俏皮话。

俏皮话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得很广泛。里根就擅长说俏皮话。他在1966年参加州长竞选时,常抨击当时的州长道:“州长一口一句他的堤坎、他的湖泊、他的水库,使人感到他一旦卸任就会把这些东西都带走似的。”“夫人们,你们都知道,最近当你们站在超级市场卖芦笋的柜台前时,你们就会感到吃钞票比吃芦笋还便宜一些。”

这些俏皮话在一定的程度上为里根争取了选民,并最终赢得了竞选。

5.警句

警句是以简洁的语言陈述事实,常常以比较的方式来得出结论,其中的道理往往具有普遍意义。一般说来,警句长于聪明而短于激烈。请看两则:

元月是人们向朋友表示良好祝愿的一个月份,而其他月份是这些良好祝愿实现不了的月份。

人生一般分为两部分:在前半生里,人们向前看后半生;在后半生里,人们向后看前半生。

6.格言

格言是以发人深省的劝告方式来增添人类行为的光辉,如,富兰克明所说的“早起早睡,使你拥有健康、财富和幸福”,“节省一分钱就等于赚了一分钱”等即是。

格言和警句一样,不尽为幽默,但它们所起的理性愉悦有盎然的生活趣味,有些格言有时也采取诙谐的形式。《冷庐杂识》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杭州有人专卖秘诀,一个人用三百文钱买了三条,它们分别是:持家必发 饮酒不醉 生虱断根那人把它封好后,慎重地递给他,对他说:“我的秘诀特别灵,小心不要随便传给他人。”他回到家中,打开一看,不过是六个字:勤俭 早散 勤捉他大呼上当,然仔细一想,这六个字的道理毕竟是对的,也就只好作罢了。小贩靠兜售格言,惩罚了想侥幸占便宜的人。

7.雅谑

雅谑,也就是文明的玩笑。它一般仅限于文人圈内,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幽默形式。雅谑表面上往往是自嘲,其实是嘲笑对方,借语言的诙谐使戏谑寓有雅趣。请看古代的一则雅谚:有个名叫华雨棠的人,精通治国之学,在大官们中间有些名气。他常说:“我大儿子才能平庸而且生性糊涂,所以我就让他做官;小儿子才思敏捷而且干练果断,我就让他治家。”人们听了,都笑开了。

这位华先生借嘲笑自己对两个儿子的愚蠢而荒唐的安排,暗讽仕途的污浊和官场的腐朽。

8.戏谑

戏谑近似雅谑,但它并不追求雅兴。它往往也是于不动声色之中富嘲讽之意。清代著名书画家和文学家郑板桥一天到镇江金山寺游玩。寺里的和尚见他穿着平常,就随随便便地招呼道:“坐、茶。”后来,他见到郑板桥在仔细地欣赏墙壁上的字画,方知此人并非俗客,于是又招呼道:“请坐、泡茶。”待请教姓名之后,吃了一惊,便恭恭敬敬地逢迎说:“请上坐、泡好茶。”郑板桥告辞之时,和尚拿出纸笔,请他写一幅对联。郑板桥含笑挥笔;坐、请坐、请上坐;茶、泡茶、泡好茶。

郑板桥的对联没有一个字是自己的,却异常巧妙地戏谑了势利者。

9.字戏

字戏是文字游戏的一种。在音和义之间,或音假借,或婉转意会,诸如拆字、离合、藏头、缩脚以及字迹等等皆是。古代文人多以此消遣。据说,佛印一天请苏东坡吃“半鲁”。苏东坡不解,以为是什么好东西,没想到只是鱼。因为“半鲁”拆字为鱼。第二天,苏东坡回请佛印吃“半鲁”,佛印以为也是吃鱼,但苏东坡只是让他在太阳下晒了半天。佛印质问,苏东坡说:“昨天你请我吃上半鲁,今天我请你吃下半鲁。”下半“鲁”即“日”也。

由于中国文字的特点,其汉字字戏要比其它语种丰富得多。有时,把一个具体的字放在一个特定环境中,它就被赋予了一种新意思,因为它已经成了另一个字。传说,一伙木匠为曹操的相国府修大门,门的框架已搭好了,曹操看后,没发表任何意见,只是在门中写了一个“活”字。这是什么意思呢?大家都不得其解。主薄杨修看后,立刻令人将门修大点。有人问为什么,杨修说,门中写了“活”,合起来不是“阔”吗?丞相嫌门窄了。杨修不愧为解字谜的行家。

还有一种是以画代字的字谜。在应该写字的地方,不写字。而是画上一幅画,它不是表示抽象的意思,而是表示一个具体的字、或词。有个先生,教了10个学生。有一次,先生改作文,改到最后一篇,再也没法改下去了。他就在后面画了一棵竹子。第二天,这学生拿着作文来找先生:“我的作文怎么没改,只画了棵竹子呀?”先生说:“我改不了呀,你的作文就象竹子,节节不通嘛!”

那些熟悉音乐的人,甚至用乐谱来作字谜。请看一则这样的幽默:某人是学音乐的,他的妻子也懂音乐。有一天,他家中没米下锅了,于是妻子就到办公室找他,恰巧他不在,她就在他桌子上留了张纸条,上面写着:5632。友人看了不懂,后来问他,他说:“‘5632’为音乐之简谱记号,‘速拿米来’是也。”

10.趣诗

唐宋以后,诗词盛行,律诗、绝句深入群众,名篇名家成为口碑。人们不时地对其进行调侃、嘲弄,这就产生了趣诗。其中包括打油诗。唐伯虎是风流才子,诗词作得很漂亮。同时,也是作“趣诗”的老手。传说,一天他的邻居请他去为他们的母亲写祝寿诗。唐伯虎平常很看不起这家暴发户,此时决心戏弄他们一下。他第一句写道:对门老妪不是人,主人的亲朋好友看了,怒形于色,正要发作。他写了第二句:西天王母转凡身。众人皆舒了一口气,转怒为喜。唐伯虎又写道:生养五子俱是贼,儿子们差点气得跳起来,唐伯虎镇定自若地又写道:偷得蟠桃奉母亲。大家终于眉开眼笑。

趣诗不仅文人会作,普通老百姓中擅长写趣诗的也不少,“绝妙好词”也不时出现。据《戒庵老人漫笔》记载,一位农夫因盗牛被官府捉拿,他的妻子便给县尹写了一首诗:洗面盆为镜,梳头水当油,妾身非织女,夫倒会牵牛。

这农妇巧妙地改变“牛郎织女”的典故,“牵牛”二字,尤为绝妙,淡化了“偷”字,并取得幽默效果。借着诗将“诉苦”与玩笑溶为一炉,终于打动了县尹,挽救了丈夫。

11.趣联

趣联为楹联的一种,以应对的工整和情趣取胜。它包括那种即景生情、你唱我和、随即成趣的“敏对”。它们多是个人情态的表现,有的还潜藏着哲理与箴言。1865年,阿古柏乘南疆混乱之际,带兵入侵中国境内,自称为汗。左宗棠主张出兵新疆,曾国藩则反对。据传说,当左宗棠准备出关时,曾国藩派人送去一上联:季子自称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吾所见辄相左!季高是左宗棠的字,“季子”既是对左宗棠的尊称,又是对他的嘲讽。联中嵌入了左宗棠的名字,有指责其官职不大,却敢与之作对之意。左宗棠写了下联作为回答:藩城当卫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伊经济有何曾?“经济”指治理国家之才,“有何曾”即是“曾何有”,联中也巧妙地嵌人曾国藩的姓名,且反嘲其屈膝媚外的行径。与上联谐对成趣。这就是“趣联”。

12.故事、轶事、小品文

故事、轶事、小品文,处处都可显示幽默。轶事和故事都是指发生在过去的事情,但是,轶事多半特指名人或伟人的传记故事,有时还蕴含着哲理。

下面是一则有关鲁迅的轶事:鲁迅在厦门时,有一次到一家理发店去理发。一位理发师见鲁迅穿着一件旧长袍,便像剪草般替他乱剪一通,鲁迅站起来后,就随便从口袋里抓一把铜元塞到理发师手里,比应付的多了很多。后来,鲁迅又去理发,这次,理发师细心又认真理完发,鲁迅把钱数了数,给了他一个应付的数目。理发师忍不住问:“先生,这次怎么不多给些了?”鲁迅说:“上次你胡乱地剪,我就胡乱地给,这次你认真地剪,我就认真地给了!”

鲁迅这一幽默举动的真正用意,在于让理发师懂得:人不能势利。无疑这具有普遍意义。

请看《艾子后语》中的一则小品文:齐国有个人,有健忘症。他走就忘了停,卧就忘了起。妻子为他担心,就对他说:“听说艾子滑稽多智,为什么不去向他请教?”“好。”他说。于是,就骑马挟带着弓箭走了。不一会儿,他下马大便,将箭插在地上,把马系在村边。大便完了,他看到了左边的箭,说:“好危险啊!哪里射来的箭,差点射中我!”接着,又看到了右边的马,高兴地说:“虽受了场虚惊,但是得到一匹马。”于是,他牵着马刚要走,忽然踩到自己的大便,顿足说道:“踩到狗屎,脏了我的鞋子,真可惜!”他上了马,向回家方向走,一会儿到了家。却在家门口徘徊,说:“这是什么人的屋子?难道是艾夫人住在里面吗?”他妻子看见了他,知道他又忘记了,便骂他。他怅然地说:“娘子,我与你素不相识,为什么出口伤人?”

当然,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夸张,乍一看,你会觉得它荒诞不经,但细一想,你不觉得它也很真实吗?

五、幽默:语言的巧妙运用

1.拟人法

拟人法,是创作童话,动画和寓言的常用手法。我们这里所说的“拟人幽默”法,是从童话王国、动画世界和寓言故事里寻找幽默感觉。

现在,唐老鸭、米老鼠、大灰狼和玩具熊都已变成了“世界公民”,成为许多人的外号和代名词;还有黑猫警长几乎成了警察的爱称。

为了表现和平这个永恒的主题,有人画了一头斗牛,却将两只犀利的牛角打成了一只蝴蝶结,而且让牛悠闲地闻着一朵鲜花。

牛角是不可能打成蝴蝶结的,就像大灰狼不可能戴上一顶鸭舌帽一样,但是幽默感就是从这不可能中产生的。“拟人幽默”法,是人与世间万物的交流和对话,使人与大自然更加亲切和谐,这也是幽默所要追求的一种效果。

请看一则外国幽默:一天,一位法国人去拜访他的英国朋友。当他走近朋友的住宅时,一条大狗窜出来对他汪汪吠叫。法国人吓得止住了脚步。正在这时,他的英国朋友出来看见了他,忙说:“不要怕,有条谚语说:‘汪汪叫的狗不咬人’,你不知道吗?”那位法国人马上答道:“我知道这条谚语,你也知道这条谚语,可这狗……它知道这条谚语吗?”

这则幽默的绝妙之处就在于最后一句话上,法国人故意将人和狗相提并论,将狗人格化,把它当成了一个会思考的动物,从而既发泄了心中的不悦,又不失去礼貌。他所采用的幽默技巧,就是“拟人幽默”法。

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不能说动物没有情感,但是动物毕竟缺乏动机。而拟人则赋予动物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某种动机,把某些无意识的结果变成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幽默往往由此而生。

请看下面一段对话:——昨天你的马骑得怎么样?——不太坏。问题是我那匹马太客气了。——太客气了?——是呀!当骑到一道篱笆时,它让我先过去了!

大家一看便知发生了什么事情,马把这位先生摔下来,并非有意为之,只是由于跨栏技术尚不达标。而主人把自己被摔的遭遇反解为马的“客气”。主人正是用拟人幽默法来追求一种自我解嘲的喜剧效果。“拟人幽默”法不仅能够产生自我解嘲的效果,而且可以巧妙地运用它,以达到嘲讽他人的强烈的幽默讽刺效果。

请看一则阿凡提的故事“驴的朋友”:有一个新上任的县官,听说阿凡提机智,很不服气,扬言要把他戏弄一番。阿凡提知道了这件事,就自动骑着毛驴来到衙门,对县官说:“我来啦!”县官看见他和毛驴一同进来,故意大声招呼说:“欢迎你们两位一同光临!”阿凡提拍了拍驴背,毛驴昂头叫起来,又是甩蹶子,又是摇尾巴。阿凡提说:“我的这头蠢驴在家说,它的朋友当了县官,非叫我带它来见你不可!”县官涨红着脸说:“那是你的驴,同我有什么相关?”阿凡提对毛驴说:“我叫你不要来吧,你的朋友一当了县官,就不认你啦!”乡亲们一起大笑起来。

在这则笑话里,县官和阿凡提都同时使用了拟人法,把毛驴人格化,然而阿凡提技高一筹,活灵活现地把他的毛驴说成是县官的朋友,达到了嘲讽县官的幽默效果。

我们知道,语言是人创造的,是人类的专利产品,因而人轻易不愿与动物享受同等语言待遇。但在某些时候,某些场合,不妨让动物说说人话,会别有一番情趣。不信,你试一试。

2.位移真义法

人们总希望自己能言善辩,能够妙语连珠、幽默诙谐地和周围的同事、朋友们交谈。或许,“位移真义”法这种幽默技巧能为你的谈吐增色。“位移真义”法就是思想倾向的偏离,把心理重点移到另一主题上,而避开原来的主题。人们常用这样的词询问,如:怎么、怎么样,什么样等等。对于这类问题的回答,“位移真义”法往往会有意料不到的幽默和机智效果。

首先让我们从一则小幽默里品味一下“位移真义”法幽默技巧的妙处。在一次军事考试的面试中,主考的军官问士兵:“一个漆黑的夜晚,你在外面执行任务,有人紧紧地抱住你的双臂,你该说什么?”“亲爱的,请放开我。”报考者和婉地回答。

乍一看,我们也许会莫名其妙,可等你回过神来,恍然大悟时,一定会忍俊不禁的。“亲爱的,请放开我。”一般是情人间亲呢的用语,军官提问是想知道他的士兵怎样对付敌手,而年轻的士兵则理解或者说故意理解为恋人抱住他双臂时,他该说什么。把原心理重点“怎样对付抱住他双臂的敌手”,巧妙地移到另一个主题——“怎样对付抱住他双臂不放的情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位移真义”法。

人们说的话,往往字面意义与说话人想表达的意义并不完全一致,我们暂且称它们为表义和真义。将人们说的话的真义弃之不顾,而取其表义,是“位移真义”法的根本技巧。有个姑娘到杂志社编辑部对总编说:“我有个笑话要投稿,请你们在杂志上发表。”总编看过稿子后,说:“小姐,可这笑话有些冷。”姑娘马上说:“没关系的,你们就在夏天发表它吧。”

在这里,总编话的表义是幽默有点冷,而真义却是这幽默不适于发表。尽管姑娘对总编话的真义已很清楚,但她故意置之不顾,就话的表义,很机智地幽默了一番,这便是采用了“位移真义”法的幽默技巧。

人们说话,都有一定的前提,但这些前提往往是大家共认的,只是被心照不宣地省略掉了。位移这些前提,需要敏锐的头脑和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以“位移真义”法位移前提而成的幽默往往令人笑而难禁。请看下面的一个例子:房客对房东说:“我没法再忍受下去了,这屋顶一刻不停地往我房间里漏水。”房东反驳说:“你还想怎么样?就您那一点钱,难道还想漏香槟不成。”

这的确是个很精湛的幽默。房客话的真义是“不论漏的是什么都有碍于他。”但是老成的房东却故作懵懂不知,将它位移为“漏香摈比漏水要好,漏水次之”。

如果能辨明话的真义与表义,就可以应用这种“位移真义”法制作出许多幽默来。比如你请客时,朋友戏谑说你的酒是掺了水的,你不妨试着用此法幽默一番。

3.错用词语法

巧妙地运用“错用词语”法的幽默技巧,往往能逗人发笑。巧妙就是不能任意错用,而是将词语的A意用在B意上。例如,物以稀为贵本意是东西少就值钱,而稀又是稠的反面,如果用稀稠的稀去解释稀少的稀,再加上具体的修饰与特定的语言环境,便能产生幽默:“你们卖的豆浆这么稀,为什么价钱又这么贵呀?”“俗话说得好,物以稀为贵嘛!”“错用词语”很多情况是语义的移植。如果把一个词语的A意,用在B意的语言中,就犯了逻辑与语言错误。然而,幽默却常常需要这样做,特别是非常简单的词语,不可能用错,如果用错了便很逗人发笑。爸爸:“小红,给我念一下三叔的信。”小红拿起信念到:“二哥,您好!我近况甚好……”爸爸:“怎么不念了?”小红:“三叔叫‘勿念’。”

本来“勿念”是不要挂念之意,而小红却理解成不要读了,便停止读信,弄得爸爸不禁笑噱。

生活中一些常用的具有很具体意义的词语,同时又有一定的抽象意义,如果错用,就更风趣诙谐:“妈妈,这里蛋糕每人一个,还剩下一个。”“你就多吃一个吧。”“不,应该给奶奶。”“为啥该给她?”“你不是常说奶奶多嘴吗?”

把具体的人的嘴巴,与爱插话、爱唠叨的抽象的“多嘴”混用,从而生发了谐趣。

这种幽默很多产生于童年的天真无邪,因此幽默创作者也多让这种幽默出自孩子之口,这样比较符合情理。但也不尽是如此。请看父子精彩对话中的老奶奶的插话。父亲对儿子说:“你这个不动脑筋的家伙,你过来看看,这道难题应等于多少?”儿子:“等于0.5人。”父亲:“你在什么地方看见过半个人?说呀。”儿子闭口无言。老奶奶说:“有的。人家不是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嘛。”“一个女婿半个儿”的“半”,并不是简单的“0.5”,而是有其复杂的义理。老奶奶顺手牵来,照字面的意思活用了,所以产生了幽默的效果。

4.曲说隐衷法“曲说隐衷”法的幽默技巧,就是拐弯抹角、曲折暗示地陈说,从而达到表述隐衷的目的。在通常情况下,幽默与直接了当地表述隐衷无缘,直抒胸臆是抒情的效果,而不是幽默的效果。

一般来说,幽默都以间接暗示,诱使对方顿悟为上,如有隐衷,拐弯道出比一吐无余聪明。

社交场中有许多冲突,由于某些利害关系,对朋友所作的当场的批评,也自然以暗示为止,最好是以荒诞不经的方式启示他顿悟。

当你觉得对什么不可改变的事情不满意,从而感到困窘,这时如果你直接把它表达出来,这并不能显示你有什么过人之处。如果你能用曲折暗示的方法,说明你对困窘似乎采取无所谓的态度,那你就是一个有幽默感的人。

朋友请客吃饭是常事,也是乐事。但对不知趣的不速之客的光临,无心计的主人会直接批评。如果采用“曲说隐衷”法,可以避免可能引起的尴尬,减少人际磨擦。有一个爱占小便宜的人,常在别人家白吃白喝,吃了上顿等下顿,住了两天又两天。一次,他在一个朋友家吃了三天后,问主人:“今天弄什么好吃的呀?”主人想了想,说:“今天弄麻雀肉吃吧!”

5.以退为进法“以退为进”法是指为了出奇制胜,先让对方一步。然后接过对方的话头,再出其不意地进行反击的一种幽默技巧。“以退为进”之所以能自然地转换,是由于物理空间的广大,自然地变成了精神境界的高远,有时带有贬义的词语也会变成带有褒义的词语。如果不能把对方话头自然转换成相反的意思,则戏剧性的幽默感便无从谈起。一个被审判过多次的骗子,又一次在法官面前受审。法官问:“你出生到今天,究竟有没有以老老实实的方法,挣过一元钱?”骗子说:“当然有过的。”法官问:“是在哪一次?”骗子说:“在最近一次的法官选举中。当时我投了你一票。”

接话头要接得自然,反击要利落。关键在把对方的意思换上自己的意思,但在表面上词语却不能变。在这个例子中“老老实实挣钱”这个词语不能变,而矛头所向却要完全相反。

只要过渡隐蔽,转换自然,攻击性再强也不会妨碍幽默的生成,相反能增加幽默的戏剧性。

6.反运幽默法

一般说来,幽默贵在收敛攻击的锋芒,但在特殊情况下,就不然了。特别是在极其卑劣的事和人面前,或者外来的横逆忍无可忍之时,如果你还过分轻松地调笑,不但显得软弱无能,更缺乏正义感;而且会导致对方更嚣张地进攻。此时,再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就会丧失人格。因此,还击锋芒不但不可钝化,而且应该锐化。越是锐化,越是淋漓尽致,越有现场效果。而现场效果最强的幽默技巧,就是“反还幽默”法。周恩来同志博古通今,文思敏捷,用语幽默,在世界外交史上有“铁嘴”外交家之誉。早在取得全国政权之前,在国共两党南京谈判时,有一次谈判中,没几个回合,周恩来就把对方的谬论驳斥得体无完肤了。对方谈判代表恼羞成怒,竟破口大骂,声嘶力竭地叫嚷什么同共产党论战是“对牛弹琴”。周恩来听后淡淡一笑,随即慢条斯理地说道:“对,牛弹琴!”

一个断句的妙用,强有力地维护了我们党的尊严,并且达到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的艺术效果。

六、夸张与幽默

1.荒谬夸张法

荒谬的夸张几乎总能引起人们发笑的,因为荒谬夸张本身包含了不协调,从而产生强烈的幽默效果。

但这里的夸张还不是纯粹的、荒谬的夸张。所谓纯粹、荒谬的夸张,指的是放开胆子吹牛。可以说相声如果没有夸张,便几乎不称其为相声。而夸张也是幽默的重要基石,它能使平凡的生活琐事带上一层放大的色,从而产生强烈的幽默感。一个法国人,一个英国人和一个美国人在一起吹嘘他们本国的火车是如何如何地快。法国人说:“在我们国家,火车快极了,路旁的电线杆看起来就像花园中的栅栏一样。”英国人忙接上说:“我们国家的火车真是太快了!得往车轮上不断泼水,不然的话,车轮就会变得白热化,甚至熔化。”“那又有什么了不起!”美国人不以为然地说:“有一次,我作国内旅行,我女儿到车站送我。我刚坐好,车就开动了。我连忙把身子探出窗口去吻我的女儿,却不料吻着了离我女儿六英里远的一个满脸黑乎乎的农村老太婆。”

吹牛的笑语很多,你平时既可收集,也可以创作。有闲时你也不妨试着吹吹牛,反正吹牛不用上税,也不会有其他麻烦。美国有个吹牛者俱乐部,专以荒谬夸张吹牛为乐,可见这种幽默技巧之实用。

2.钝化攻击法“钝化攻击”法,就是用适当的夸张使攻击性虚幻化,显得不刻薄,反而有亲切感。

幽默的大忌乃敌意或对抗。幽默一般产生在避免冲突和卸除心理重负之时,但这并不是说一旦面临敌意和冲突,幽默就注定自行消亡。这要看幽默的主体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帮助你从凶险的冲突、怨恨的心理、粗鲁的表情、一触即发的愤怒中解救出来。

幽默极有可能帮助你钝化攻击锋芒,以更有效的方式表达你的不满意向,从而避免弄僵人际关系。

这实在是需要更高一筹的智慧和雍容博大的胸襟。几乎每一个面对冲突的人都面临着对他的幽默感的严峻考验,而只有很少的人能够经得起这种考验。作家冯骥才访问美国时,一个非常友好的华人全家来访,双方相谈甚欢。突然,冯骥才发现客人的孩子穿着鞋子跳到了他的洁白的床单上。这是非常令人不愉快的事,恰恰孩子的父母并没有发现这一点。冯骥才任何表示不满的言词或表情,都可能导致双方的尴尬。这时,钝化攻击性和让孩子从床上下来是同样必要的。幽默感帮了冯骥才的大忙。他非常轻松愉快地对孩子的父母亲说:“还是请你的孩子回到地球上来吧!”主客双方会心一笑,问题圆满地解决了。

从语言的运用来说,冯骥才只玩了个大词小用的花样,把“地板”换成了“地球”,但整个意味就大不相同了。地板是相对于墙壁、天花板、桌子、床铺而言,而地球则相对于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而言。冯骥才一用“地球”这个概念,就把双方的心灵空间带到了茫茫宇宙的背景之中。这时,孩子的鞋子和洁白的床单之间的矛盾就被淡化了,被孩子和地球、宇宙的关系掩盖了。

在运用“钝化攻击”法时,你首先要有原谅被攻击对象的心理,不然就无法发挥你的幽默感。

七、想象与幽默

出人意料的想象可以增加幽默的力量

诗歌、神话中常常用大胆的想象来增加艺术效果。出人意料的想象也可以增加幽默的力量。沙场上,一个武将被杀得大败,忽然有神兵前来解围,反败为胜。武将向天神叩头道:“末将何德何能,有劳尊神救我。”天仙说道:“我是箭靶神,感你平时练靶,从来没有伤过我一箭。”

这个故事很荒诞不经,却很令人发笑。武将武功很差,却不正面嘲笑它,让箭靶神出来解围,用箭靶神的话揭了武将的底,妙不可言。不借助新奇的想象是不会有如此效果的。

只要你心灵摆脱了许多既定的束缚,你便可以抓住时机,生发联想,创造很好的幽默。可见,幽默的联想与一般文艺作品中的不同,它不需要以事实为依据、不需要从事物的本质出发,而是抓住片面的,偶然的一点现象的相似,以此为起点无限生发开去。

既然幽默本来就不是生活中真正发生的事,你便可以大胆地联想,只要能引起人们发笑,越离谱才越幽默呢,请看一个题为《扣奖金》的幽默故事:“汉斯,你为什么辞去军火厂的工作?”“他们算的太精确了。上次在装火药的时候,火药爆炸了,我飞上半空后才掉下来。厂方却扣了我的奖金,说我有六秒钟在空中没干活。”

这则幽默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超群的想象,如果说这人飞上半空中掉下来仍然活着,便不幽默。而在于从想象的离奇,荒诞上下功夫,让厂里扣了六秒钟的奖金。这是人们想象不到的。幽默能引起人们发笑,就在于它所表现的事件的发展、结果、因果关系等,完全是人们意料不到,甚至幻想也幻想不到的,因此,幽默的想象必须在荒诞和离奇上下功夫。

孩子的想象很容易离奇而产生幽默。

因为他们脑海中较少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规律的限制。因为他们的知识太少了,对许多的东西不懂,便多了想象。正如神话产生于原始民族却不产生于高度现代化的时代。

如果你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了,又善于巧妙组接自由飞翔的思绪,使其曲折新奇,那就会魅力深隽,令人笑个不停的。

第2章 交际能力

一个人格健康发展的孩子,应该学习具备适应社会的行为,以能成功地承担该社会需要他扮演的角色,掌握初步的社会交往技能。

一、与父母相处的方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际上也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反映。即使你所生活的家庭只有父母和你三个人组成,你们也会在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上有许多差异,在各种问题的处理以及思想观念上也会出现矛盾冲突。如果你在家庭生活中能够恰如其分地协调好这些差异、矛盾,那就等于上好了人际关系的第一课。这就为你日后走上社会、成功地处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如果你连与自己的父母相处这种最简单、最易相处的关系都搞不好,你走上社会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就很令人怀疑了。

1.了解法

要学会正确与父母相处,就要了解自己生活的家庭,因为不同的家庭的类型对你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你与父母关系的复杂程度也不同,如果按照家庭的自然结构划分,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1)核心家庭

指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一般说这种家庭关系比较简单,容易出现的是父母过分溺爱孩子,这种情况在大城市尤其严重。父母是双职工,有稳定的收人,经济条件不会太差,父母二人共同关心一个或两个孩子,往往会出现“爱过头”的现象,容易养成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思想。(2)扩大家庭

指除父母与孩子之外还有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或者叔叔、伯伯、姑姑、姨在一起生活。

老舍著的《四世同堂》祁大爷一家就属于这种家庭类型。几代人同住一起,比起核心家庭来关系要复杂得多,无论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孩子与家庭成员的相处都有一定的难度,对孩子来说这种家庭类型的利弊都是十分明显的,近些年,随着社会情况的变化,这种家庭结构越来越少。(3)缺损家庭

这种家庭类型是相对于完全家庭而言的,父母、子女三者齐全的家庭是完全家庭。如果父母离婚,孩子跟着父亲或母亲一方生活,或者父母中有一人去世,孩子由父母中的一方带着生活都属缺损家庭。

生活在缺损家庭的孩子较之生活在完全家庭的孩子有不少不利因素,如家庭收入减少,得不到父母双方全面的关心爱护,在心灵上也受到某种伤害。当然并不是所有生活在缺损家庭中的孩子就一定得不到幸福,由于父母缺一而父(或母)与子女相依为命,始终保持良好家庭关系的事例并不少见,由于家庭条件不利而促使子女奋发有为的典型更是到处都有。

与缺损家庭相仿,还有几种特殊的家庭类型:(1)再婚家庭。父母离婚或父母一方早亡,一方带着孩子重新结婚,这会使子女的心理带来不利影响。(2)父母不和。父母双方长期关系不好,争吵不休,孩子难以把握好与父母的关系,不知该对谁亲对谁疏。(3)养子家庭。孩子出生后,遭到遗弃或被人收养,一般在幼年时代不会发生什么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大,渐渐懂事,一旦知道现在的父母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心理上、思想上就可能发生一些变化,对其与养父养母的关系带来一定影响。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家庭,只要你已经生活在其中,就不好重新选择了。我们既不必为生活在美满幸福的完全家庭而沾沾自喜,也不必为生活在缺损家庭或反常家庭而自卑,我们应学会正确认识不同类型的利弊,自觉地去调适与父母的相互关系。

2.谅解法(1)父母私翻了你的日记或信件怎么办

父母私翻子女的日记或私拆信件恐怕不止在一个家庭中发生过,而由此引起的后果也不只是一时的不愉快。

发生此类事情的原因:一般说来未经本人同意之前,是不应随便翻阅他人信件和日记的,不仅是不文明的行为而且是违法行为。可这种事情发生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就要具体分析了。

绝大多数家长是出于对子女的责任心,是为了爱护和了解自己的孩子。因为日记和信件往往能真实地反映子女的思想和生活情况,从中可以窥见子女的内心世界,父母觉得只有了解子女才能帮助、教育子女,于是采取了令子女不愉快的鲁莽行动。

原因之一是社会因素的暗示。父母在工作单位与同事闲谈,在家里与邻居聊天免不了听到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谁家的孩子变坏了,谁家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写情书。父母听了,怕自己的孩子也有秘密,用不适当的方法了解孩子。

原因之二是与孩子平时的表现有关。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孩子的某些变化,如放学不回家,讲究穿着打扮,行动鬼鬼祟祟……问,孩子又不讲,使他们担忧,于是拆信、翻日记成了家长认为行之有效的办法。

孩子应如何处理:作为子女要体谅父母的用心是善良的。他们的初衷并不是要揭你的老底,给你点颜色看,也不是为了惩罚你。更要相信父母不会用信中的内容取笑你,不会轻率地将信中内容外传使你难堪。

对父母的不正确做法要耐心地做工作,要让父母信任你,消除对你的担心,恳切地希望他们不要随便翻阅日记、信件。

增强对父母的信任感,孩子在幼儿时代对父母是没有什么秘密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加上中学阶段与外界交往的日益增多,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并且轻易不愿向人吐露。这种情感上的闭锁性促使一些同学向父母关闭起心灵的窗户,担心说出内心的“秘密”会遭到父母的误解。

这种不信任感首先会使自己在感情上逐渐疏远父母,产生距离,另外由于对父母的不信任,可能使自己在本来需要父母及时帮助的关键时刻,失去父母的正确指点。从某种意义上讲与父母及时交流思想是生活中避免失误的保证。如果你能坚持这样做,父母也就不会用你不高兴的方式了解你了。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秘密,处在青春期的男女孩子,心中的秘密尤其丰富。珍藏心中的秘密,是青年人珍视自我,保护自我的一种表现,也是青年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孩子毕竟还年轻,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在对生活充满自信的同时,为什么不主动得到最亲近的生身父母的帮助呢?如果你能经常与他们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父母也就不会采用你不高兴的方式“了解”你了。

在私翻日记、信件的事情发生后千万不要发脾气、耍态度,不问青红皂白扣上大帽子“私拆信件违法”、“偷看日记可耻”。这样做非但无济于事,还极可能激化矛盾,即使你是有道理的,但也应得饶人处且饶人。(2)当父母错怪你时怎么办

某件事情不是你干的,硬说是你干的,这种不容分辩的误解对任何人都是难以容忍的,这在家庭生活中也时有发生。

如果这种事发生在你身上,千万要沉住气,要能克制自己,避免因过分强烈的反应而加深彼此之间的误会,我们的具体建议是:

①耐心听完指责。对父母的责怪、训斥要耐心听完,以便弄清他们是在什么事情、什么问题上对你产生了误解。

②适当进行解释。如果确实因父母把问题搞错了,那么就可适当做些解释工作,只要事情本身比较简单,父母情绪又比较平稳,误会马上就会消除。

③暂时保持沉默。许多事情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解释清楚的,一般事发时父母的情绪又比较激动,你越解释,他们可能越发火,与其如此,不如静下心来不说话,虽这样做有默认过错的危险,但对缓和紧张气氛,减少对父母有伤感情的刺激,从而对真正解决问题是有好处的。

④设法悄然退出。沉默不语不容易,争辩解释又会激化矛盾,在进退两难时,不如设法暂时离开父母,独自到一边去。当你听不到那些刺激性的语言,心清就会慢慢平静,父母找不到数落的对象,怒气也会慢慢消失。

无论采取什么办法,最终目的都是要弄清事情原委,帮助父母消除误会,待大家都心平气和时再进行详细的解释,要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更不要责怪埋怨父母的一时的不当。当一切真相大白时,父母一定会为错怪你而后悔,你可千万不要忘记给父母以体贴的宽慰。切忌因为父母的误解对父母失去信任,更不要因为一时误解采取过激的行动。父母误解、委屈子女的事总是偶然才发生的,要多想想平时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多想想他们往日的亲情。(3)受到父母的打骂怎么办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历来反对体罚孩子,但父母打骂子女的事还是时有发生,遇到习惯用打骂处理矛盾的父母应如何与之相处?

①了解父母体罚孩子的原因

其一是受我国旧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影响较深,对“棒下出孝子”的不正确说法深信不疑。父母自己从小就挨长辈的打骂,当自己做了父母后也习惯于用这种方法教育子女。

其二是心理上的原因,如恨铁不成钢。父母并非遇事就打骂孩子,当他们使用棍棒时,多半是出于无奈。你的不争气、不努力,辜负了父母的希望,由怨恨导致打骂,来宣泄不满唤起你的觉悟,大多数情况下也是苦于无法。有些做父母的平时很少研究孩子的思想、心理发展特点,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事到临头,不知如何是好,情急之中,拿体罚当“救兵”。当然打骂子女常常是在父母性情激怒的情况下发生的,开始父母还能耐心地做你的工作,可是慢慢地越说越生气,待情绪激怒到极点,就忍不住动了手。作子女的应了解家长情绪变化的渐进过程。

②应如何对待父母的打骂

应该理解父母的苦心;如果父母的打骂完全是因为我们个人的原因,那么应该向父母主动承认错误,表示今后改过的决心,不应过多计较父母的态度,只有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以后不犯类似的错误,才能避免父母的再次打骂。一个真正懂事、孝敬父母的青年是不会斤斤计较自己的父母的,他们更多看到的应该是自己的过错和给父母带来的伤害,体谅父母不正确做法中的合情合理成分,看到隐藏在打骂背后的父母的一片苦心。

如果挨打主要是由于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当,性情粗暴或者不了解情况,这是可以而且必须做解释工作的,但应该在他们情绪暴怒之前,或者在事情已发生、父母心情平稳后,否则只能是火上浇油。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挨了打,都不能赌气,产生对立情绪,故意在行动上干出违背父母意愿的事。这样做不但会使父母更伤心,矛盾更激化,更重要的是会因为我们不听从父母的忠告,犯更大的错误。

对父母的打骂心里不满,表面上却装得无所谓,为了免受皮肉之苦以消极的态度应付父母,回家报喜不报忧,能瞒就瞒,能骗就骗,这样做的结果是在你避免挨打的同时,也失去了一次父母帮助你的机会,长此下去后果是很难想象的。

二、让老师赏识自己的方法

1.既听话又“不听话”法

怎样才算“听话”

学生应不应该听老师的话?

作为受教育者——学生,当然应该听老师的话。这是千古常理,也是作为学生的最起码的要求。但怎样才算听老师的话?是不是老师说是一,他就绝不敢说是二;老师说往东,他就绝不敢往西,就算听老师的话是不是始终扯着老师的后衣襟,瞅着老师的脊背,亦步亦趋,目不斜视,绝不敢越雷池一步,就算听老师的话?不,这不能叫做听老师的话,充其量,这只是鹦鹉学舌,算不得是一个合格的学生。——赵学锋是初二(三)班的学生。一次老师讲解一道几何证明题,老师用了一个相当复杂的方法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证明出来。老师刚一证毕,赵学锋就当即站起来,指出了老师证明过程中的不严谨之处,并且自己提出了一个非常简捷的方法,很快地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老师同学对此都很惊奇。这位老师很是赏识他这种创造精神。而同时,赵学锋又是个非常遵守纪律的学生。他可谓是一个既听话又不听话的学生。而老师呢,也很喜欢他这个既听话又不听话的学生。

老师并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唯命是从,像个木头人似的,推一下,动一下,毫无生机,也不希望自己的学生生搬硬套自己的话,甚至连自己说错的话也不加分辨。

听老师的话,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按老师所说的一成不变、原封不动照做。听老师的话,也并不意味着学生必须在老师面前唯唯喏喏,事事顺从,即使老师说错了也不敢指出来。一个学生如果真是这样听老师的话,那么只能养成他盲目依赖的心理,遇事没有自己的见解,不会独立思考。这与现代社会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王志平是高一(三)班的学生。一次,春游时,老师把全班学生分成许多小组,让王志平负责其中一个小组。出发时,老师千叮万嘱他们,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惹事生非,不要多管闲事,不要打架斗殴,一定要在下午六点钟以前赶回学校。到了下午六点钟,别的同学都回来了,就只有王志平他们那几个同学没有回来。老师很着急,担心他们是不是发生什么意外了。天渐渐地黑了,怎么还不见他们回来?老师和同学们正要去找他们,他们一个个疲惫地回来了。原来,在他们返校的路上,有人偷了游客的钱包,他们把那小偷挡住,要他归还钱包。小偷先是一惊,后来发现他们几个不过是十几岁的毛孩子,就放肆起来,不但不承认偷了钱,反而还说他们栽赃诬陷,正要动手打人,过来了几位游客,大家一起把那小偷围了起来。小偷才不得不把钱交了出来。老师知道后,表扬了他们。

常言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该根据具体情况,来作出自己合理的判断和选择。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不妨适当地“调皮”一点,“机灵”一点,表现出学生本来应该有的朝气和眼力,老师才真正喜欢和赏识这样的学生。

2.尊重老师劳动法“上语文课最没劲,上来就是分段,总结段落大意,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这一套。老师讲得枯燥无味,上语文课我总是无精打采,沉沉欲睡。今天我终于忍不住了,就把放在课桌里的数学作业拿出来做。开始我还胆颤心惊,后来做着做着也就无所谓了。做得正带劲时,被老师发现了。他很生气,把我的作业本没收了,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训斥了我一顿。我伤心极了,很不服气。心想,上课做作业又没有浪费时间。别人上课还看小说哩!只要考试能考好,你管我听不听呢!”

这位中学生所反映的现象,在中学里的确常有发生。学生在课堂上看小说,做别科作业,递条子,打电子游戏机,已成了一个普遍的问题。

当然,从老师方面来说,应当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因材施教,使自己的课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从学生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就会发现学习毕竟不是单靠兴趣来维持的。如果缺乏强大的动力,再好的课也会听得乏味。就像害病的人一样,吃什么美味佳肴都会觉得索然无味。那些对学习如饥似渴的人,是绝不会对听课感到厌烦的。

尊重知识的人必定会尊重者师的劳动。作为一个学生,可曾知道老师为了上好一节课,在课前要付出了多少劳动?老师备课不知要做多少准备工作,教案不知修改了多少遍?有时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教学方法,翻来覆去不知想了多少遍,而为了把课文内容讲得具体形象,老师课前制作教具、挂图又花了多少功夫?为了在课上做好实验,老师事先又演示了多少遍?除了这些,老师还要不断地增添新的知识,新的方法,以适应千差万别的学生,以适应千变万化的时代。这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作为一个学生,这些你可曾想过么?知道么?当老师的确很苦,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不幸和痛苦。当老师来上课的时候,可能家里正有生病的孩子和住院的老母,无人照料;可能家里该买煤买粮了,而没有时间去买,老师也可能会无形中因为家庭的矛盾,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对学生的态度;有多少老师是带病给学生上课的,上课时老师晕倒在课堂上的事,屡见不鲜。但老师都把自己的苦衷埋藏在心底,不愿意告诉他们的学生,不愿意让学生那纯洁无暇的心灵过早地了解社会中的不幸。作为学生,这些你们可曾想过?

有一位老师这样说:“我不管有多少烦恼,一上讲台,一看到学生,就全忘了。作为老师,也不愿意在学生面前诉苦,他们幼小的心灵还承受不了这些东西。我不能把不良情绪传给学生。我上讲台要让我的学生感到愉快,我不能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我要以乐观的情绪影响学生,把乐观的精神传给学生。”

有这么一位男教师,他上课时精神抖擞,可回到家里只有伤心的份儿了。因为他的家庭在长期闹矛盾,并且因此上初中的女儿也出走了。他自己是教师,而他的孩子却在失学。

让学生了解老师的艰辛是必要的。中国有多少这样普通的教师,他们的境遇不完全相同,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艰难、不幸和重负!

尊重知识的人必定会理解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

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这只是尊重老师劳动的一个方面。老师的劳动是多方面的。老师大量的劳动还表现在课外。李少辉是高二(一)班的学生。他这样说:“每次发作文本时,我们班好些学生对老师写的批语连看都不看,就把本子扔进抽屉里去了。大部分学生只是把老师的批语匆匆瞄了一眼,就开始写下一次的作文了。而对于数理化作业,我们只是看一下老师判的是错号还是对号就行了。”

其实,上面这种情况在不少是普遍的现象。语文老师花了那么大的精力,把全班几十名学生的作文,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地看,不断地用红笔圈圈点点,到最后才给你的作文写上评语。同样,数理化老师,对学生的作业,每一道题、每一个小数点地看,到最后才判上错号或对号,你可曾知道,老师写的简短评语和判的错号或对号,这其中凝结了老师多少心血?对于老师花了这么大精力才指出的错误、写出的评语,而有些同学竟视而不见、置之不理,这不也是对老师劳动的不尊重吗?这与在课堂上不尊重老师的劳动不是完全相同的吗?对于老师指出你作业中的错误,不加以改正,而且一犯再犯,屡教不改,这不是对老师劳动的更大的不尊重吗?而且你也因此失去了学习进步的阶梯。

3.得力助手法

老师需要助手。“一面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孤家寡人”是做不好事的,老师也是这样。老师的工作是一种双向工作,像发电机那样,要有输出的电路,也要有回流的电路。如果回路不通,发电机就不能正常工作。每个老师都需要助手,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有得力的助手。

一个班四五十名学生,若事事都要让老师来管,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一个班集体的好坏,不但要靠老师的努力,更要靠班上每位同学的努力。老师的工作需要每个学生来配合。如果班上每位学生都富有集体荣誉感,都以主人翁的态度,主动争取为老师分担一些任务,那么,这个班集体就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成效来。

班干部是老师的当然助手。班干部承担着老师部分角色的作用,可以部分代替老师来组织和管理学生,代替老师处理某些班务。班干部还是联接老师和同学之问感情交流的桥梁,能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协调师生间的关系,有时班干部还能处理老师所不能处理的事情。李宏涛是高二(三)班的班长,他这样谈他的工作情况:“作为班长,我负责班里的纪律、卫生及学习等情况,我尽力为老师分担责任,对于自己能处理的事,我都自行处理。对于自己处理不了的事,我就及时告诉老师。老师不在时,我就顶替老师的角色,全盘负责班上的工作。有一次,我们班主任老师到外面开会去了。这时恰巧学校要进行歌咏比赛。我就把比赛的消息告诉了全班同学,并向同学们强调说班主任不在我们更应该努力为班争光,而不能给班级丢脸。这么一来,大家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然后,我就组织同学们认真为比赛作准备,从选定歌曲,整编队形,朗诵台词,直到指挥和演唱,一切都一丝不苟。真巧,等到班主任回来的那天,正好是我们比赛的当天。班主任亲眼观看了我们的比赛。比赛的结果我们班得了头等奖,班主任很是感动。事后他握着我们几个同学的手,久久说不出话来。”

是的,这位班干部在关键时刻承担了老师的担子,老师怎能不感动呢?你可能不是一个班干部,但并不是只有班干部才能成为老师助手的。即使是一般同学,也完全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以自己的方式,做好老师的得力助手。老师的工作需要每一位同学来配合,仅靠几个班干部显然是不够的。李晓云是初三(一)班的一名学生,她很爱学英语,她讲了这样一件事:“我经常把我们同学学习中感到困难的地方反映给老师,也经常把同学们对老师的建议告诉老师。有一次英语老师上了一节语法课,而我们同学们普遍都没有听懂,我就把这一情况反映给了老师。到了下一次英语课,老师又把上节课的语法内容又从头到尾讲了一遍,这下同学们全都听懂了。老师和同学们心里都感到很高兴。事后,同学们都说我替他们做了一件好事,老师说我帮了他的忙,是他的一个好助手。”

是的,李晓云不是在自己的位置上,以自己的方式,为老师做了一份事情吗?

三、与同学相处的方法

1.距离美感法

还没成为学生时,多么羡慕别人能用英语对话;周末可到野外去参加篝火晚会;春来可以去踏青,秋到又能去秋游;也多么羡慕学生知识丰富,生活多姿多彩,浪漫无比。

直到身为一名学生时,才知道沉甸甸的书包,乏味而又无奈的功课,没完没了的考试,真令人烦恼。美妙的学生生活,怎么也寻找不到,因而迷惘、孤寂、矛盾、痛苦、淡漠,一古脑儿向我们涌来。此时,真想倾诉,真想把心中的苦闷吐个痛快!

然而,当你把自己的“失望”诉诸长辈时,他们却会责备你“身在福中不知福”,而且都无一不追忆着学生时代的生活,透过他们那神情、语气、手势,你会觉察到学生生活在他们的脑海里是那样的“美”,那样令人留恋,并从中理解到他们的忏悔和遗憾:没有很好地珍惜学生时代这段金色年华,没有把“美”留住。

过去的怎么就是那么令人寻味?即使是一些平淡的事情,回味起来也觉得平平淡淡才是真。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亲身体会:“失去的,才觉得它珍贵;得不到的,才倍觉它的美好。”就像面前摆着两个苹果一样,当你只能作唯一的选择时,你吃了红苹果,会以为青苹果更好吃;而如果吃了青苹果,则又会以为红苹果更好。这也是一种距离效应。“失去”,“得不到”,使主体和客体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于是就产生了“失去的东西更珍贵”的错觉。许多人正是成功地运用这种错觉,形成了别人对他的良好印象。

时间的距离和空间的距离都同样能产生美感错觉。许多人常利用这种错觉,来强化自己对别人的吸引力。

友谊可以化作一道鼓励的目光,让你在失败中得到力量;友谊可以冲淡你心灵中的苦楚,让你在寂寞中燃起希望……所以,人们总是渴望和追求友谊。

友谊是质朴的情感,是人心的真诚,是相互的理解,相互的尊重,相互的帮助。但,友谊绝不是同一化的结果,盲目地改变自己的个性,使自己与他人保持一致,并非一定能产生真正的友谊。某中学的杨红喜欢刘凌,也希望能和刘凌建立更深的友谊。因而,她改变了自己打乒乓球的爱好,和刘凌一起去学健美操。平时讨论问题也和刘凌保持一致。刘凌做了一件新衣服,她也按同样款式、料子照做一件。这样,她们久而久之简成了同一个人。照说,她们的友谊定是牢固了。但不久,刘凌对杨红失去了兴趣,其他同学也觉得杨红没有以前那种气质了。问及原因,刘凌说:“以前我觉得她挺有个性,她所具有的正是我所缺少的。可现在,觉得她好俗。”

这说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特色。你就是你,他就是他。如果善于利用这种“空间距离”,也就是你所独有的个性,你的形象会在人们心目中变得很美。有自己的特色,才引人注目,才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保持、展现和发挥自己的个性,也就是保持与别人的“空间距离”,就会使人产生美的感觉。

同学之间相处,应该求同存异,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如此双方才有吸引人的美。

一个人就如一本书,要有深刻的内容蕴藏于字里行间,给人看时要经过思考,经过细细嚼味才领悟,要留有问题给人寻味。这样,你这本书才耐读,才吸引人。

2.语言友爱法

语言是和我们最为切近的东西,我们生活在语言中,就像生活在空气中一样。我们要通过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思想,交流感情,倾吐爱心。尽管我们不停地使用语言,但并不总是注意它,就像我们呼吸空气却往往忽略了空气的存在一样。

然而,对语言的使用,却并不像呼吸空气那样容易。俄罗斯有句谚语,说语言象蜂蜜,使用好它就能粘住别人。中国也有句俗语;叫做“一句话使人一笑,一句话使人一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的语言能使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变成非常友爱的朋友;相反,有时一句话就把一个要好的朋友变成一个陌生人。

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觉,我们常常为表达对朋友、同学的友爱和激情找不到适合的语言。甚至有一种错误的看法,以为一个人要想善于表达自己,就应该富于辞令、口若悬河,就应该让自己要表达的内心世界穿上华丽的词藻出场。其实,真正的好朋友之间,并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语言,最友爱的最有魅力的语言往往是朴实无华的。文华和清柯是同班同学,又是极要好的朋友,他们放学常常一块回家。这天,当他们走到半路时,文华的自行车坏了。附近又没有修理铺,清柯就停下来,自己帮文华修车。车修好了,却又赶上一场大雨。文华看清柯为自己淋了一场大雨,心里很过意不去。他感动地对清柯说:“你对我太好了,我一定要报答你。”清柯说:“别瞎说,好朋友还说什么报答不报答的。”可自以为博览群书,享有“博士”外号的文华并没有就此停住,他继续说:“清柯,我觉得我们的友谊是经过风雨考验的,是真正的友谊。我这人就是这样,如果我和一个人交上朋友,我愿意把自己的心掏出来。”清柯笑了笑,没做声,继续听文华侃:“清柯,我觉得你这人非常够朋友,我对谁都这样说。平时你虽然成绩不好,但我愿意帮你,我绝对能帮你把成绩搞上去。”文华只顾一个劲地说,没有注意到清柯的脸由红转白,最后,清柯一声不响地骑车向岔路走去,文华还迷茫地睁着双眼,感到不可理解。

其实,文华不知道,对朋友的爱与感激,并不需要华丽的语言,而需要的是默默的行动。假如当时文华只说声“谢谢”,就够了。人们对简朴的妙处往往不够理解,总爱把简单装饰成纷繁,结果吃力不讨好。让两颗心在简朴中真诚相见,才是真正的友谊。校园的林荫小路上,柳峰和杨江在漫步。柳峰真诚地对杨江说:“今天全靠你,要不是你的劝阻,我肯定控制不住自己和春明打架了。”杨江说:“你确实应该注意,以后千万不要太激动。”柳峰说:“脾气坏确实是我的大毛病。”扬江说:“不过你也别急,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变自己的性格缺点,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慢慢来吧!”柳峰本来要说:知我者,杨江也。但他终于没有说。只是平淡地说:杨江,快上课了,我们回教室吧。

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友爱的语言往往只有在平淡与简朴中才能现出真诚与美。两个知心的朋友,往往彼此心有灵犀,并不需要多少华美的词语。像上例中,杨江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柳峰的毛病,并劝其改正,而柳峰也真诚地接受了。他把自己对杨江的友爱只表现在极平常的一句话中:“我们一起回教室吧!”我敢说杨江也一定能明白柳峰这句话潜在的含义。他们都很懂得真正的友爱并不需要多少语言来渲染。

丁俊曾经和我谈起一段话,颇有意思。他说:“我时常觉得真正的好朋友之间,语言往往是多余的,即使非要使用语言不可,也应该用简朴的语言让真诚的心清晰可见。平时,我的好友帮了我,说实在的,我感到了友谊的温暖。正如普希金说的:不论是多美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快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谊。我确实有一种感激,并有强烈的表达念头,但我还是忍住了。我怕我一说出来,就降低了朋友给我的爱,也怕我的言词变成一种虚伪的敷衍,我觉得沉默往往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或者一句平淡的语言,让我和朋友都处在真诚的友谊的氛围之中。”

丁俊的话,说出了一定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试着用一种朴实的语言表达友爱,将会使友谊变得更为醇香、甜美。

3.助人为乐法

小时候,自理能力低,连吃饭、穿衣、走路也需在大人的帮助下才能顺利完成。长大了,“我可以”、“我能”、“我会”、“我自己来”……已成为嘴边话。此时,总觉得“世上没有任何事能难倒我,只要我努力。”这是一种自信。事实上,在这纷繁的社会当中,一个渺小的个体,为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总需要求助于他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生活中总有些意外,总会遇到些困难。这时,他人的帮助会令你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发现生命的意义,获得生活勇气。因而,你会身不由己地被帮助你的人所吸引,敬佩他的为人。由于社会需要助人为乐的精神,学生又最爱崇拜英雄,因而助人为乐的人,对他们最有影响力和号召力。

学校尤如一个小社会,同学间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多或少要求助于他人。譬如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经济上出现“危机”,一时难以接济;感情上冒出小疙瘩,需要及时解开……这些都希望得到同学的热情帮助,盼望有一个“有求必应”的环境。黄刚从小就爱足球,因为有一双“好脚”,他成了学校足球队的主力。“长大后成为国家队员为国争光”是他的理想。但不幸降临到他身上了,在一次意外的火灾中,他失去了双腿。这对他是个多么沉重的打击啊。“足球”、“双腿”……他常常从梦中惊醒。理想破灭了,行动不便了,生活变得暗淡起来,现实严峻得令他难以接受。这时候,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生活上,他都极需同学的帮助。但他去对谁倾诉呢?去求谁呢?谁能帮得了他?他几乎要绝望了。这时,李力和韦平主动地向他伸出了援助的双手。每天,他俩准时接他上学,送他回家。一天天,一年年,风雨无阻。李力和韦平的帮助,使黄刚寻找到了新的发光点——他爱上了文学,他的作品一天天地多了,笑声一天天地响了,他们三人的友谊也一天天地加深了。

在别人确有困难时,“有求必应”是必要的,但有些人有困难也不一定敢去求人,这时就需要有“不求也应”,助人如救人,只要发现“信号”就应主动上前。这样虽然是给自己增添麻烦,但它一方面是“求”人者对被“求”的人的一种信任,是一种友好的表现。另一方面能体现被求者助人为乐的精神。一个人求人,总是首先向信得过的、友好的人开口的,因而,对于“求”者来说是出于信任而“求”,是出于友好而“求”;而对于被求者则是自己在对方心目中有一定地位的表现,是自己对同学有威信的表现。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有求而不应,则不仅伤害求者的自尊心,而且也会损害自己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形象,失去应有的威望,同学也会越来越远离自己。而如果在别人不敢求的情况下,也能主动帮忙,那就是我们现在所极力提倡的助人为乐的精神了。

当然,任何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有求都能应。如果无法答应别人的要求,就应该委婉地说清楚。只要你有助人为乐的诚心,同样能得到朋友的理解信任,永葆相互间的友谊。丽红家境较好,家里每个月给她的生活费都挺多。在丽红身上,好像从没有缺钱过。这天,她又收到了爸爸寄来的200块钱。菲燕家里兄妹多,花费大,爸爸一时还未能把生活费寄给她,饭菜票却没了。因而她向丽红借钱。没想到丽红却说:“我没钱!”“你不是刚收到钱吗?”菲燕怯怯地问。“我是刚收到钱,但我的这些钱不能借!”丽红说得很急并夹有些火气。“啊,你不借,是怕我还不起?还是你的钱是高贵的,像我这样贫困的人不能借?”菲燕受不了丽红的眼光与语气,回击道。“随你怎么说!”……

从此,在丽红和菲燕的友谊之间产生了一道隔膜。产生这样的结果主要就在于丽红。丽红的钱确实不能借。这是家里寄给她去治病的。但丽红却因自己身体不舒服,心情不好,而把气向菲燕发泄。在菲燕看来,丽红你有钱不借,是怕我还不起。她哪里知道你的困难?假若丽红委婉地跟菲燕说明不能借的原因,那也就不可能产生如此误会,或许,菲燕会更关心丽红,两人友谊会更深。

4.默默奉献法

把自己的功劳常挂在嘴上,会使同学们认为你是“自大”。有了功劳,有些人就狂妄自大。而有的人虽无“自大”之意,但由于在与同学交谈中,有意或无意地念着自己的功劳经。对方第一次听,可能还感觉新鲜,并认为你是个很不错的人——功劳簿写得满满的!然而,说多了或许就不一样了。他们会认为你老翻那些“老皇历”,是想标榜、炫耀你“曾经拥有过的光辉的一幕”;甚至会认为你是在以自己的功劳来压倒他,在他面前示威。

把自己的功劳常挂在嘴边,会使同学们认为你在“吹牛”。在同学面前常“炒”自己功劳的人在追述时往往不是有褒有贬,褒贬平衡,而是为了面子,为了功劳的升值只褒不贬,只大谈特谈光辉的一面,保守不很光辉,或自己失误的一面,使自己完美化。人毕竟无完人,神化了的人是远离人群的人。把自己完美化是令人不信服的,是不很实际的屈而使人感到你不现实,是在“吹牛”。你因此很难得到别人的信任。

把自己的功劳常挂嘴上,会使同学们认为你是“小人”。功劳只属于过去,对于现在或将来都证明不了什么。然而,常把功劳挂在嘴边的人恰是相反,他们常提起自己的功劳,不单是对过去的眷恋,更重要的是想把功劳延伸,过去自己是有功者,现在以至将来也是功臣。他们只是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洋洋自得,睡大觉,并不着眼于现在的努力,更不期望对将来的开创,认为过去的功劳已足以“维持生计”,用不着再去建功立业。他们停滞不前,从这个角度上说是一种无能,一种虚伪,是“小人”的表现。

功劳是为他人、为集体有所奉献而获得的,如果常把功劳挂在嘴边,同学们就会因此怀疑起你的“奉献”,并非出自内心,而是为了获取“功劳”。这种功利主义,会使同学们感到你的功劳掺有水份。怀疑你只是利用他们当工具去达到你的目的。这种被利用、被捉弄的感觉,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损害。

功劳不是靠说出来的。默默地工作,无需豪言壮语,别人就会发现你的功劳,并对你倍加崇敬与佩服。“沉默是金”,有功劳越不说,它的含金量越高。李桃是班上的生活委员。为了管理好班费,她一个人默默地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以及宝贵的复习时间,把班费算得一清二楚;节日学校给同学的礼品,她按时领取,并井然有序地分发给同学。对这些,她从无怨言。哪位同学身体不舒服,她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同学生活有困难,她真诚地伸出援助的双手。对这些,她从不提起。“我应该”、“我乐意”是她的口头禅。在新学期改选班干时,她的票数最高。这说明,她的功劳,虽然她自己不说,但同学们看到了,感受到了,是忘不掉的。默默地奉献者才最受人尊敬。

功劳,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肯定。有功劳,说明有能力。谁都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有能力,也就免不了总想把功劳挂在嘴边,生怕别人不知道。但是,可别忘了,越把功劳挂嘴边,人家越不买帐。

功劳,是对事业的奉献。有奉献,应有回应,人的心理才平衡。物质上的回应,当然有其意义,但精神上的回应,是最能激发人的动力,更令人精神焕发。因而,人们总想把功劳挂在嘴边,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赞赏与肯定。但,常挂在嘴边的功劳,犹如单调的音符,重复起来令人听了生厌,谁还愿意接近他呢?

5.尊重法

人,都有自尊心,谁都不希望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在交往中,自尊心的具体表现就是希望得到人们的尊重。

周末组织班会,讨论某一问题,当轮到自己发言时,谁也不会喜欢别人在旁边指指点点,或交头接耳,充耳不听。如果别人都无心听下去,发言也就没意思了。为什么?因为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自己的发言得不到尊重。如果同学们个个都聚精会神地听讲,频频点头和热烈鼓掌,发言人会越讲越来劲,越说越精彩。为什么?因为尊重会增强发言人的自信,启发发言人的灵感。

同学之间的交往,相互尊重是非常必要的,相互诋毁只能造成彼此伤害。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希望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之中。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使得自己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寻找到了自己生活中的位置。同时得到别人的尊重也使自尊心得到一种保护,使自己觉得人际关系和睦,产生“安全”感。人们往往觉得最尊重我的人也最可爱,因而特别愿意同他接近。所以说,尊重同学是一种征服。

中国有句古话:“敬人者人恒敬之。”我能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我。某班班长甘露,性格秉直,办事公正,敢说敢干,一心为班。有一次,班上的吴茵同学违犯了纪律。甘露不顾平时好朋友的面子,批评了吴茵。吴茵因此认为甘露不够朋友,慢慢疏远了甘露。但甘露并不为此对吴茵有什么成见。吴茵出现情绪波动,她就耐心劝说,即使碰到吴茵不领情,也还是真心一片,一如既往地对待她。有几次吴茵有意为难甘露,让甘露在同学们面前出洋相,而甘露也没有责怪。吴茵做了好事,甘露也同样表扬。对班上的管理,当吴茵提出合理的建议时,甘露也十分尊重地接受……慢慢地,吴茵觉得对不起甘露,就写了张字条给她:“对不起,甘露。当我犯错误时,你批评我,你是对的;当我使你出丑时,你还一样地尊重我,没有怨恨我;而当我提建议时,你也一样地尊重我,采纳我的意见,并还表扬我!你真是我们的好班长。我错了,我俩还和以前一样好,行吗?”

从这我们可看到“尊重”的力量,尊重犹如一块巨大的磁铁,可以吸住同学;尊重好比万能胶,可以粘合破裂的感情;尊重还像催化剂,可以促进同学间友谊的成长。

尊重不是弱者的体现。它同委屈求全,阿谀逢迎,风马牛不相及。它是在坚守自己人格尊严的前提下,对别人人格的肯定。如果别人不够尊重你,而你仍能尊重别人,说明你有宽阔的胸怀容纳别人,别人只会觉得你的涵养高人一等。尊重那些不尊重你的人,表面上看你是亏了,但实质上,你却在心理上战胜了对方。因为对方不要自己的人格尊严,你在教他捡回来。所以,尊重其实是一种胜利者的风度。假如别人不尊重你,而你也以牙还牙,针锋相对,更不尊重对方。这时,你的心理虽然达到了平衡,并认为你占了上风,因为你的攻击比他的强。但实际上,你并没有征服他,反而引起对方更强的抵触心理。这必将导致双方交往趋于危机。

尊重是从感情上战胜对方,争论是从道理上说服对方。小华与翠新正在为“是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好,还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好”进行辩论。本来辩论可以增长知识,明辨是非。但辩论不久,控制不住情绪激动,促使他们吵起来了:“美国科技发达,人民生活水平高,政治民主!”“美国有什么好?民主是假的,到处都是剥削,生活水平高只是那些剥削者。假如你去那生活,说不定你早就被饿死了!”“我们中国没有剥削,很民主,但为什么不富裕?不要以为你英语学不好,以后去不成美国,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争吵往往不能在道理上说服对方,却在感情上伤害了对方。伤害了对方感情更无法征服别人。相反,若理由在你这一方,不妨在感情上给对方足够尊重,肯定对方观点的合理部分,再以真挚、中肯的语气给对方摆理由,说道理,指出他的片面性,对方反而可能欣然接受你的观点。否则,明知道错了,他也会硬撑。所以,尊重才是真正的征服。

6.批评法

学生时代是“花的季节”,同学们正处在多思多变时期,难免不出现错误。为了让同学们把握住人生的方向盘,确保不误入歧途,不走弯路,同学之间就离不开批评和劝说。批评、劝说也有很多学问。运用不当,不仅效果不佳,而且有时会适得其反,甚至可能破坏同学感情。有位同学自以为吸烟挺有风度,于是想用吸烟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同学们见了,纷纷劝说、批评。有的直说:“吸烟有害,不利健康”;有的当面批评:“抽烟是违反学校纪律的,是要受处分的”……他都不接受,还是“明知故犯”。后来,一位同学改变方法,去跟他谈吸烟的好处,你吸烟真的有风度,因为吸烟起码有四大好处:一是可以防小偷。吸烟会引起深夜剧咳,小偷怎敢上门?二是节省衣料。咳久了终成驼背,衣服可做短些。三可演包公。长期在烟的熏陶中,脸色黄中带黑,演包公不用化妆。四是永远不老。据医学统计,吸烟历史越长,越短命,当然活不到老。所以从现在就培养“风度”,日后就更有“风度”了!

不久,吸烟者就把烟戒了,这原因何在?因为这位同学批评、劝说不但切中要害,而且得法。

一般说来,批评方法有如下几种:(1)明话暗说

同学之间的批评都是在平等的地位上的批评,所以不应用命令口吻,也不宜采用说教式。否则,破坏了同学间的平等关系,对方会产生逆反心理,会认为“你算老几,也来教训我?”而采用明话暗说的方法效果会好得多。前面提到的例子,批评者利用“反语”,罗列吸烟有好处,表面似乎没什么批评,实质上句句有锋芒,句句是批评。这种明话暗说,就像药物带上糖衣片,外面“甜”,里面“苦”,但人人都乐意吞服。(2)直话曲说

对同学的批评不宜采取锋芒毕露直接了当的方法时,可用联想、比喻、拟人等委婉、生动的手法,令人听得舒服,愿意接受。小张平时不太注意,有乱甩废纸,随地吐痰的习惯。有一次,他又搞得满地是纸屑,还肆无忌惮地吐痰。同桌的小李批评他说:“我们的桌位是物产丰富啊!有五彩斑斓的纸片,还有淡黄的‘龙涎’,但我们总不能光生产而不出口啊!”小张听后,心里明白,过后进行了清理,改正了这个不良习惯。(3)名句巧用有一次自习课,同学们都在做数学课外作业,个个冥思苦想,然而谭波则在欣赏名曲高声放着录音机。优美的旋律也不时打断同学们的思路。同桌的吴键首当其冲受到干扰。他对谭波这样不顾同学们的做法感到不满,便在旁边自言自语地说:唉!音乐是那么动听,作业又是那么憋人,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啊’。谭波听后意识到自己的不对,于是把录音机关了。

学生是爱诗的年华,对这类妙语、名句特别感兴趣,批评时,若能切合实际,用些妙语名句给予表达,就能委婉地促使犯错误的同学反思,批评的效果也就更佳了。(4)劝说法

劝说和批评一样,目的都在于帮助有错误的同学加以改正,不断进步。然而劝说与批评又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批评是用在同学们已经犯了错误的时候,而劝说则不一定,可以是在已存在错误事实时,也可以在只有某种错误的苗头而不成为现实时。因而,劝说除可用批评的方法外,还有以下方法。

7.心理换位

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就必须与对方保持“同体”关系,即把对方与自己看作同一整体,处在同一位置和立场上。这样,在对方看来,你是在为他们说话,或许你是一心为他们好的。在语言表达上,尽量把“你”、“你们”、“我”换成“我们”;多用“假如我是你……”一类的话;或强调彼此是同一类型的人。这样使对方随时感觉到彼此间的共同点,意识到大家是“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如此,对方就更容易接受你的劝说。陈彬为了给新老师一个“下马威”,故意出“难题”刁难新老师,使老师在课堂上尴尬、出丑。李然看着,劝他:“我们平时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老师也像我们一样希望同学们都尊重他。以后我们不要那样对待老师了!”

李然把自己与陈彬视为一体,彼此间消除了隔阂,李然的劝说增强了亲切感,所以效果很好。

我们常常说:“士为知己者死。”意思是说,谁了解我、信任我,我就愿意为谁牺牲。可见信任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我们在劝说别人时,学会随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信任,就容易为对方所接受。

例如,有位同学做错了事,我们劝他改正:“你是无意做错事的,是由于你一时的疏忽而造成的。做错事谁都不可避免。只要你以后注意点,就不会再出现这类事情了。”这样,无疑会增强做错事的同学改过的决心,对美好前途的自信。

一般说来,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不够全面,会因受到表扬而以为自己一切都好;也会因为做错了事而觉得再无希望。劝说同学时,不妨采用褒贬相生,即既要点明他的不足,又要给以适当的表扬与安慰;或者是在具体罗列错误的同时给以抽象的肯定以平衡对方。这样就能在感情上安抚同学,又有助于同学全面认识自己,使同学更容易接受与改正。

批评、劝说的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批评、劝说都必须是中肯的,挖苦、嘲弄、讽刺绝不是批评、劝说。

8.尊重他人个性法“个性是人生命的框架。没有框架‘生命’不能算作完整的生命。”“我”之所以成为“我”,是因为“我”有“我”的个性。没有个性的人是不可思议的;失去了个性而被同化为他人的人,是别人的附庸,是可悲的。

学生的世界之所以绚丽斑斓,也是由于中学生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并按自己的个性发展。

人的个性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个性总有一定的可塑性,但它一旦形成便比较稳定。有个性的人才不会盲目地追随别人,才会在社交活动中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我们常说,要尊重别人,实际就是要尊重别人的个性。因为没有“别人”的个性也就没有了“别人”,侵犯了别人的个性也就侵犯了别人本身。侵犯了别人,当然就难以同他发展友谊了。高一(4)班的张宗和李伟森昨晚打起来了。同班同学有的惊诧,有的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不以为然。惊诧的是因为他们俩刚入学那阵子可谓形影不离,亲如手足,曾经把饭菜票放在一块开支。不以为然的是因为张和李是两个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张是一位性格内向的人,平时总喜爱自己在静谧的环境中看书。李则是一位性格外向的人,喜欢唱唱跳跳。两个人刚入学时可能因为互不了解而相好起来,以至称兄道弟的。后来却因为加深了了解反而慢慢疏远了。对他们的友谊危机,双方都曾试图寻求途径加以缓解。张试图“劝”李静下来看一看书,李也“劝”张学会说话,唱唱歌,而且两个人都作过努力,下过不少功夫,但都因为不是“那块料”,而先后放弃了,仍把精力和时间花到自己的“专长”上去了,他们之间的隔膜也就此产生了。同学们都说,昨晚打架是两个月来他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昨天中午,张正好刚从图书馆借回一部小说。吃罢饭就在宿舍自己床上如饥似渴地“啃”起来。而李恰好从其他同学手中拿到一本《卡拉OK曲集》,饭后精神饱满,也抓紧午休前不多的时间,扯开嗓子唱了起来。慢慢地,张不耐烦了,吼了一句:“别唱了!”李哪里服这口气:“你不看行不行?”也怒气冲冲地顶了一句。“空虚,有时间为什么不多看书!”张回一句。“无聊,有精力为什么不唱唱歌!”李也回敬一句。“看看小说倒可以充实自己,唱歌有什么用?想当歌星赚钱?没门!”“唱唱歌可以调节生活情趣,陶冶情操,看小说有什么用?想当文学家,梦想!”

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地来回攻击,最后打了起来。张和李之所以由亲如手足发展到拳脚相加,原因就在于双方都试图去改变对方的爱好,都认为自己的爱好是好的、高尚的,而对方的爱好是低级的、庸俗的。因此,认为对方应该向“我”学习、转化。

爱好也是个性的一方面,不尊重别人的合理爱好也等于不尊重他人。试图改变别人的爱好也就是试图改变别人的个性。发展爱好、兴趣乃至个性,除违法的和同社会发展不相一致的之外,应该说是自由的行为。想去改变别人的爱好实际上是对别人自由的干涉,当然也就侵犯了别人发展的权利。实际上,彼此互相欣赏,互相信任,是因为受到对方个性的吸引。喜欢上了某个人就等于喜欢上了他的个性。谁都不愿意找到一个和自己“没两样”的人作朋友,否则,倒不如“顾影自怜,孤芳自赏”。个性是两个人认识、建立友谊的最初着眼点。互相尊重对方的个性则是友谊得以维系的保证。有哪位同学愿意成为别人的“附属品”呢?

学生阶段,是个性趋于成熟的时期,个性、兴趣、爱好等都正在形成。发展中。正是这时候,最强调个性,最强调自我的独立。常常听到有同学反映,“某某老师不理解我”,“我爸爸不尊重我”等等,这本身就是强调展自己个性的表现。每个同学都不喜欢自己受到别人侵犯,那就将心比心以实际行动尊重别人的个性,别再试图去改变别人的个性。

请记住:每个人都不希望把自己丢失,而异化为别人——也就是不希望自己的个性被改变。

第3章 动手能力

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劳动是创造性的活动,是开发孩子思维的重要途径。只有有动手操作的能力和习惯,才能适应未来社会。

一、学做爸妈的好帮手

如果问小朋友在家里都干些什么活的话,不知大家会怎样回答。也许有许多小朋友会列出一大堆来,像扫地、擦桌子、抹玻璃、洗碗、做饭、买菜……可也许有的小朋友却从来没有干过什么家务事。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中,有着疼爱我们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每天下班回来又是做饭,又是收拾房间,还要洗衣服,忙里忙外,多辛苦啊!我们作为家里的小主人,也是家庭的一员,你有没有想过为家里做些事,帮助爸爸妈妈分担些家务劳动呢?

簸箕里的垃圾满了,主动把它倒掉;家里的玻璃脏了,悄悄把它擦干净;饭前帮助妈妈摘菜、淘米;吃饭的时候再也不用爸爸妈妈动手,就已经把碗筷摆好,把饭盛上;星期天,做几样拿手饭菜给爸爸妈妈露一手……这些平凡的家务事,由于你的参与,使爸爸妈妈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你也会在实践锻炼中体味到劳动的无穷乐趣。

现在许多同学一听说劳动就皱眉头,家务劳动更是推给父母代劳,认为家务劳动耽误时间,与其做家务,还不如多腾些时间搞学习、去玩耍。有些父母也是这样想、这样做的,只要孩子生活得幸福,恨不得替他们包揽一切。

美国哈佛大学在经过40年研究后发现:那些从小经常参加劳动的孩子,即使他们小时只是从事些简单的家务劳动,比起那些不劳动的孩子生活要幸福得多。这是因为经常在家庭和集体中做事,能够使孩子建立起坚强的自信心。他们感觉到自己是整个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对自己感到满意,别人也对他们感到满意。

乔治·瓦兰特对456名青少年从幼年到成年不同年龄阶段的观察统计表明:从小从事家务劳动的孩子长大后比从不劳动的孩子交际能力高出两倍,失业的可能性低16倍,工资高5倍。与此相反,那些从小不劳动的孩子长大后犯罪的可能性要高得多,而且患神经型疾病的可能要高出10倍。

现在,很多同学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就开始设计自己的目标,有的人长大后想当科学家,有的想当诗人,有的想当教师,还有的想当宇航员……是啊,人活在世上要有理想、有目标、有价值,那么怎么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体现人生的价值呢?那就需要学习实践,通过履行自己在家庭、社会的职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个饱食终日,无所作为的人,他的人生是毫无价值的。

同学们别看不起这不起眼的家务劳动,帮妈妈洗碗、倒垃圾中含着你对妈妈的尊敬和对劳动的热爱;倒茶、招待客人,小小事情却展示了良好的教养;学会洗衣、做饭,你会受益终生……如果每位同学在家里都能坚持不懈地从一件件具体、平凡的小事做起,如果你能够努力把每件家务事做好,那么你不仅会得到爸爸妈妈和周围亲戚朋友的夸赞,还会提高品德修养水平,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并将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本领,为自己的成长铺平道路。

瓦特在烧开水的时候,发现了蒸汽的巨大威力;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时候,悟出浮力与比重的关系,从而发明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毛泽东经常在他的著作中运用洗脸、扫地、吃饭等生活小事中的道理来阐发深刻的论点……可见科学道理与生活小事的关系多密切啊!

缝缝补补、洗菜做饭,看来是些生活琐事,里面却大有学问。假如爸爸妈妈有事不在家,你又不会做饭,那就只好饿肚子了。其实没有人天生就什么都会干,只要肯学习,掌握了其中的技能技巧,谁都能做得很好。比如怎么包饺子、煮面条、蒸馒头;怎样才能安全使用家用电器;市场上什么样的蔬菜最好;怎么洗衣服……这些活一开始你也还不能干好,可是没关系,只要你肯学,请爸爸妈妈在家里做老师,找书本做先生,边学习、边实践,一次次努力着干下去,你就一定会成功的!

家务劳动是培养子女良好品质的重要途径。孩子通过参加家务劳动,可以体验到劳动的愉快,产生热爱劳动的感情,逐渐培养劳动习惯。还可以使孩子初步认识到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培养尊敬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通过家务劳动可培养关心父母、家人,同父母一起排忧解难的好品质,从而扩大到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国家的好品质。

家务劳动可以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和自制力。孩子为了完成某项劳动任务,往往要努力克制自己,克服困难,这就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力,增强了责任感和自制力。

家务劳动是培养子女独立性的起点,养成孩子当家作主的精神。

家务劳动是智力发展的催化剂。让孩子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可以获得许多感性知识,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扩大眼界,发展智能,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和手指相连的神经所占面积较大,平时经常刺激这部分神经细胞,人脑就会日益发达,达到心灵手巧。手巧能使心灵,如弹钢琴、打算盘、叠纸、剪花等操作活动是提高智力的好方法。家务劳动也是达到手巧心灵的重要方面,拣菜、烧饭、搓洗衣服、扫地、抹桌等可使手指灵活,也是对人脑机能的锻炼,能促使孩子智力发展。

家务劳动能使孩子了解人际关系和懂得处世之道,为提高社会劳动后备军的劳动素质打下基础。

家务劳动也具有美育价值。孩子通过劳动美化了自己,也美化了生活和学习、居住环境,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美,进而陶冶美的情操。

家务劳动还能增强孩子的体质。总之,家务劳动能促进孩子德、智、体、美诸方面均衡和谐地发展。所以说,劳动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方法。

二、为社会做点贡献

我们一来到这个世界,就接触到许许多多的人,最亲近的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兄弟姐妹,然后是姑姑姨姨、叔叔舅舅、姥姥姥爷,以及许多或远或近的亲戚。这些人都很爱我们,关心我们,使我们能够沐浴在幸福的阳光下,健康地成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接触到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上了小学后,我们的同学、朋友更是我们生活中的好伙伴。我们离不开身边的这些亲人、朋友,离开了他们,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没法生活下去的。

我们活着,不仅需要关怀我们的亲友,也需要更多我们没见过面的朋友。这些人在各个地方、各条战线上为我们服务着。想想看,如果没有农民伯伯辛勤的劳动,我们能吃到香喷喷的米饭吗?没有电视机厂的叔叔阿姨们细致的工作,我们又怎么能看到精彩的电视节目呢?我们身上穿的衣服、吃的面包巧克力、看的图书、玩的玩具,哪一样不是经过人们的劳动得来的?

社会是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谁也离不开谁。每办一件事,每生产一个产品,都需要各个岗位上的人们互相协作。就比如一个工厂生产一台机器,需要整条流水线上的人们各司其职,密切地配合。如果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毛病,也会影响整个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的这台机器就会是个废品。

同样,我们的成长过程也离不开这个社会。从我们一出生,就有许许多多的人和我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牛奶场的工人为我们加工牛奶,服装厂的工人为我们制造衣服、帽子、鞋,幼儿园的阿姨教我们唱歌、跳舞、做游戏,学校的老师教我们识字、学知识。我们在悠闲地看电视,可在这后头又有多少人的辛勤劳动: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在紧张地拍摄节目,电视转播台的工作人员在密切地注视着好几个电视屏幕,演员们在认真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他们的每一项工作都与我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们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我们。一个社会要想正常地运转,就需要各个部门都能正常地工作。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都有自己特定的责任。只有大家都能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各项事业才能成功。我们少先队员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祖国的腾飞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我们都要为社会做好事。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只有大家都来为社会出力,把力量都使在一块,我们的建设步伐才能迈得更快、更稳。

我们要把自己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就要参加劳动,在劳动中接受锻炼。另外,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我们的成长又要经过社会的考验,只有在社会性劳动中培养自己完善的人格,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当一名合格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的故事。林巧稚16岁那年和女友结伴来到上海,参加协和医院的考试。考试铃声响过,林巧稚和大家一同走进考场,安静地坐下来答卷。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林巧稚!”一位监考的美国教师用英语喊着她的名字。林巧稚应声站了起来,她以为老师催她交卷,就用英语回答说:“老师,我还没答完。”“你出来一下!”老师又说。林巧稚以为老师没听清她的话,又重复了一遍:“我还没答完。”“不,”老师说:“和你一起来的女同学昏倒了,需要你去帮她处理……”林巧稚听后,点点头,马上走出了考场。她忙前跑后帮助照顾同学,直到把同学的姐姐叫来处理完这件事,她才回到考场继续答卷。虽然由于考试的中断,她的卷子没有别人答得完满,但老师们一致认为,这个女孩子有临危不乱,助人为乐的品质,这对未来做医生的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林巧稚终于被录取了。

按理说,考试对林巧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到她的前途,然而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林巧稚果断地挺身而出,先别人后自己,这是多么高贵的品质啊,更重要的是她能够沉着果断地帮助处理突发事件,这与她平时的锻炼是分不开的。

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助人为乐的好榜样。我们要从小培养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时刻以人民利益为上,在劳动中锻炼自己,学习掌握劳动技能,更好地为社会、为人民服务。

在别人的帮助下我们逐渐长大了,就像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一样,社会也要求我们用自己的劳动去帮助别人。我们这个社会里,每个人、每个行业都有不同的分工。比如说农民要生产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工人要制造机器等工业产品,军人要保卫祖国,医生要治病救人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这个社会所不可缺少的。这些方面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有各个行业的人们的努力工作才保证了我们的正常生活,才使我们有吃、有穿,安全得到保障,疾病得到治疗。只要你是一个正常的人,你将来就必须在这个社会上从事某一种职业,你就有责任为别人付出你的劳动。现在我们的年龄还小,社会还没有要求我们承担直接社会责任。社会现在对我们的要求就是要学习承担社会责任,培养为他人服务的责任心。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投身到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劳动中去,在劳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自我服务性劳动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一个人自立最基本的要求。一个人生活上事事依赖别人,不论有多大学问、多高本领都不会有大的作为。儿童要切切实实学会几件自我服务的劳动小技能,比如从穿衣服、洗手绢开始,循序渐进。

穿衣服是一种最基本的自我服务性劳动,是儿童首先要掌握的技能。

衣服按着穿着的不同部分可以分为上身衣服和下身衣服。按着贴身的不同程度分为内衣、衬衣和外衣。穿衣服要有一定的顺序,一般的原则是“先内后外、先下后上”。就是说,要先穿内衣,再穿外衣;先穿下身衣服,再穿上身衣服。

初学穿衣服的小同学,首先要分清楚衣服的里外和正反面,免得将衣服穿得内外和前后颠倒。生活中最常穿的衣服是上衣和裤子,穿裤子时要分清前后,先把两条腿穿好,提起裤子,系上裤腰上面的扣子,或拉上拉链,然后系上裤带,就可以了。有的人喜欢将上身内衣和衬衣的下摆掖在裤腰里,这就要注意必须将衣服的下摆拉平,然后再系裤扣。这样就会服贴、舒适,看上去轻松、利落。穿上身衣服时,要先穿上两只袖子,再顺势把衣服拉上或套上身,然后理平、系上扣子就可以了。穿衣服需要注意的是:衣服的扣子必须对齐,系好;不要忘记拉上拉链,而且拉链要拉到合适的位置;穿衣服的动作要轻柔,不能硬拉狠拽,免得拉掉扣子或撕开衣缝,尤其是初学穿衣服的小同学,穿衣时不能着急。衣服穿好后,站在镜子前,前后照一照,检查检查,有什么地方还需要再整理。

穿鞋的时候,首先要分清左右,免得两只鞋穿反了。穿鞋时用力不能太猛,否则会损伤鞋子和脚。穿鞋必须选择合适的号码才能舒服。穿鞋之前,可以按鞋的大小,先垫一个大小合适的鞋垫,这样会更舒服。穿皮鞋要事先用油擦亮皮鞋。穿新皮鞋的时候可能会磨脚。可以先在鞋内垫上鞋垫,或在脚跟处贴一块胶布就不会磨伤脚了。穿运动鞋和旅游鞋要特别注意系好鞋带。

系鞋带时先要检查鞋带是否结实。将鞋带的两头分别从内侧穿进靠近鞋尖的扣眼里,拉平,然后左侧的鞋带穿到下一排右侧的扣眼,右侧的鞋带穿进左侧下一排的扣眼,依此类推直到穿完所有的扣眼。将两侧鞋带交叉系一个结实的扣子就系好鞋带了。注意系鞋带时要系活结,而且鞋带长短要适宜,不能太长或太短。无论穿皮鞋还是运动鞋,都不要忘记穿袜子。

洗脸要用洁净的温水,用的毛巾要干净、柔软。洗脸时先用干净的湿毛巾润湿面部,然后在手心抹上香皂,再用手搓洗脸部,注意不要大用力,免得搓破皮肤。然后用清水洗净脸上的香皂沫,用毛巾擦干。洗脸的时候,要注意同时洗干净脖子、耳朵后面的皮肤,这些容易是被忽视的地方。洗脸用的香皂要不含刺激性,不能用含碱性很大的肥皂洗脸,最好用儿童香皂。

洗手的时候要先用清水冲洗,然后抹上香皂,两只手互相揉搓,最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香皂沫,用毛巾擦干就可以了。

刷牙用的牙刷宜小不宜大,尤其年龄还比较小的同学。刷牙时先在牙缸内盛好清水漱一漱口,将牙膏挤在牙刷上。刷牙一般分两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