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人道主义精神与首都治理体系现代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7 16:52:29

点击下载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编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红十字人道主义精神与首都治理体系现代化

红十字人道主义精神与首都治理体系现代化试读:

文前辅文

本书为北京市红十字会和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开展的“红十字组织在推进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课题组成员

组长:戴均良 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市红十字会会长

常务副组长:马润海 北京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

韩凯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副组长:梁立新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

吕仕杰 北京市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

研究负责人:王振耀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教授

研究团队:高华俊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副教授

柳永法 民政部救灾司原巡视员

章高荣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助理院长

程芬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研究部主任

孙博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公益评估中心副主任

赵延会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研究部高级分析员

汪颖佳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研究部高级分析员

苏菲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研究部研究助理

王静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研究部研究助理

郭璐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研究部研究助理

咨询专家:何建宇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金锦萍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师曾志 北京大学传播学系教授

徐月宾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杨刚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袁瑞军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序一 发挥红十字组织在首都治理体系中的人道支撑作用

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完美收官,步入“十三五”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之际,详尽记录北京市红十字组织在推进首都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所做努力的《红十字人道主义精神与首都治理体系现代化》出版问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总体部署,并确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找准红十字组织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具体定位,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其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大意义。这便是“红十字组织在推进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这一研究课题的由来。

一年来,中共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发挥红十字组织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作用给予了明确的定位。“红十字”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一种力量。红十字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十字会是三大国际组织之一,是国际认可度最高、影响范围最[1]广、在中国从事人道事业最悠久的组织。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群团组织,中国红十字组织是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它们所联系的群众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力量和基本依靠。因此,必须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六个坚持”“解决四化”“坚持三性”的要求,把红十字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使之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北京市红十字组织在中国红十字总会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的讲话精神,认真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落实《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落实“服务中心、服务大局”,在落实“四个服务”和建设人道北京等方面取得新成果、新突破。北京市红十字组织坚持“戮力同心、立公惠民、积善累德、诚信一流”的核心价值观,在积极完善人道救助救护体系,开展人道知识宣教培训,传播人道主义文化,提供“三献”服务基础上,在全国首创空地一体化救援体系,在首都处突(处理突发事件)维稳、城市应急体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迈出国门参与执行菲律宾救援的重要工作任务,探索民间外交之路。这些工作开创了首都红十字事业的新局面。我为北京市红十字人道事业的成绩而欣喜、骄傲。

首都发展进入调整优化功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新阶段,面临着自身城市建设、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和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的重大挑战。这为北京红十字组织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北京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人口无序膨胀、社会治理压力大等“城市病”,同时明确了北京“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和“三个北京”的战略,提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总目标和推进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要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奋斗目标,并要求在“十三五”期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取得重大进展。该会议提出要共享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开放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该会议还专门提到要加大人道主义援助力度。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部署。这要求从国家战略、全球治理的高度来考虑首都建设和发展问题,跳出从北京看北京的视角,这对北京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从更广的范围、更宽的视野,高标准、大尺度、深层次地思考和谋划工作。

对于北京红十字组织来讲,一方面应该坚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思路,将人道支撑功能从首都治理拓展至津冀和环渤海地区,以及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人道主义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如延伸立体化空中救援半径,扩大人道救助救援服务范围,实现生命关爱工作的区域化,等等;另一方面,要继续发挥红十字国际性组织的优势,更为积极地参与到全球治理体系中,更广泛地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提高话语权。这对于北京红十字组织自身的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要加强和创新自身的治理,推进治理精细化,积极参与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升人道服务的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在这种背景之下,对“红十字组织在推进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可以说恰逢其时。在短短一年里,该研究课题顺利实现了我们最初的设想与期望。总体来讲,该课题在较短的时间里,形成一个既兼顾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又结合国际经验的全面性研究报告,建立了一个区红十字人道指数指标体系,并具有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成果丰硕。

第一,对于如何充分发挥红十字组织在推进首都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核心问题,该课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发挥红十字组织在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替代的六大人道支撑功能,即:(1)是传播人道文化、普及人道知识、践行人道理念的行动载体;(2)是完善人道救助救护体系、提升救助救护能力的核心单元;(3)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构建处突维稳和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部分;(4)是人道无偿献血、人体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与器官捐献“三献”服务的实施主体;(5)是开展社会救助与志愿服务、引领首都公益组织发展的专业示范;(6)是探索国际救援、发展民间外交的重要力量。

第二,该课题在全球治理的视野、国家治理体系格局和首都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框架之下,对红十字组织的角色功能进行理论方面的探索,站位高,理论强。同时,围绕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破解首都城市发展难题,以及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战略,从多元治理结构的角度设计红十字组织角色,提出可操作化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第三,该课题对北京红十字组织在每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社会治理中的功能进行了梳理,立足于北京红十字组织在救助、救护、救援方面的传统职能上,关注反恐维稳、应急处突方面如何适应新环境、新要求,提出健全治理体系、提升能力建设、拓展人道业务领域和创新人道文化传播方式四项完善红十字人道支撑体系战略:完善以理事会制、会员制为核心的治理结构;强化区街基层组织,加强以募款和应急反应为重点的能力建设;借鉴国际经验,拓展创新社会企业、空地立体救援、弱势群体服务等新型人道业务;运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提升人道文化传播能力,以人道主义精神凝聚全社会的共同价值。

第四,该课题结合北京红十字组织的具体工作,开发出一套区红十字人道指标体系,为红十字事业的评估工作提供了易掌握、易操作、可推广的评价工具,并有利于促进大数据时代红十字事业的数据统计制度建设。这套指标也将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

在新的征程、新的格局、新的形势下,北京红十字组织应当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务院25号文件和北京市委、市政府8号文件,履行职责,发挥优势,充分发挥红十字组织在推进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人道支撑作用;加快推进课题成果的转化,持续深入开展行动性研究;推动红十字事业在“十三五”时期及更长的未来,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制度和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人道支撑和安全保障。马润海2015年12月

[1] 本书称“人道”即“人道主义”。

序二 红十字人道主义精神的弘扬与首都治理体系现代化

在首都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红十字人道精神的地位如何?这是一个需要进行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从一般意义上说,中国红十字组织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社会力量,是建设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元素,特别是建设人道中国的核心支撑平台,是中国当前最为系统并覆盖全国深入基层的公益慈善组织。多年以来,中国红十字组织在国内和国际的人道主义救援与相关活动中承担了多项重要使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红十字组织系统中,北京红十字组织的地位更为特殊。作为中国红十字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北京市红十字组织注重历史传承和锐意创新,从北京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形成了六大人道支撑与引领功能:一是传播人道文化、普及人道知识、践行人道理念的行动载体;二是完善人道救助救护体系、提升救助救护能力的核心单元;三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构建处突维稳和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部分;四是人道无偿献血、人体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与器官捐献“三献”服务的实施主体;五是开展社会救助与志愿服务、引领首都公益组织发展的专业示范;六是探索国际救援、发展民间外交的重要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围绕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首都发展战略目标,红十字组织在首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人道支撑作用。

当前,北京市已步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伴随着人均GDP达到近2万美元的发展水平,北京正在经历从发展型向发达型经济体的历史性转型,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产生深刻变化,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对公共服务和人道事业提出更广泛、更具体和更多样化的要求。在这样的社会转型时期,北京客观上面临着社会建设相对落后于经济发展,人道事业发展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等矛盾。按照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北京红十字组织完全可以在共享发展和创新社会治理,开放发展与参与全球治理,特别是加大人道主义援助力度等方面做出特殊的贡献。这就需要北京红十字组织进一步顺应时势,以人道精神开拓思维和国际视野,建设具有首都特色的人道支撑体系,从而促成首都社会建设的全面进步。根据新历史时期的工作要求,北京红十字组织对战略发展的立足点应更加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北京红十字组织体系需要进一步社会化。北京红十字组织的社会性需要进一步加强,会员和志愿者的发展既是重要的突破口,也是北京红十字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社会基础。北京作为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和交通中心,其红十字组织承担着城市安全管理、应急响应和人道救援等大量公共服务职能,这对自身的队伍建设提出很高的要求。当前,特别需要大力发展北京红十字组织的会员和志愿者,提高志愿服务专业化程度,引领整个社会的专业志愿服务。北京红十字组织如果能够在现有百万会员的基础上广泛发展会员,并充分激活会员力量,建立起多种形式的工作平台与社会服务机制,必然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同时,在正规人员编制难以增加的条件下,北京红十字组织完全可以通过专业志愿服务来推动医疗救护、人道救援、献血及其他器官捐献、灾害救助、大型活动医护服务、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在这些方面,如果能够从强化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的途径入手,广泛吸纳医疗救护、人道救援等相关专业人士进入红十字志愿服务系统,分类建立志愿者资源库,并开展志愿服务培训、交流与实践演练,提升志愿者的专业技能和服务素养等,就能够逐步形成覆盖面广、功能强大的救助服务平台,从而为首都日益增长的人道服务需求提供人力和组织支撑。(2)北京红十字组织的业务需要进一步普遍化。根据各国红十字组织的实践经验,北京红十字组织应该积极承担类政府职能,推动救灾减灾工作入家庭、入社区。城乡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是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红十字组织在减灾知识宣传、应急救护培训、救灾预案演练、紧急救援等方面具有专业优势。应该全面发挥红十字组织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体系中的专业功能,发挥红十字组织在社区减灾工作中的关键性作用。在新形势下,北京市红十字组织可将社区减灾作为一个具有发展空间和潜力的业务,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与专业优势,开展更多的社区减灾项目,使减灾工作真正能够进入社区和家庭。在多年减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北京红十字组织完全可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区减灾的相关法律政策的完善和体制机制的建设中,与民政部门密切配合,发挥红十字组织在社区减灾管理体制中的作用;普及灾害预防、避险、逃生以及自救互救等减灾知识,做好社区居民应急救护培训;参与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的制订与实施,参与组织实施社区救灾演练活动;大力发展以社区减灾为主题的红十字志愿服务,结合个体需求提供个性化救助;利用基层红十字组织的社工力量,在社区减灾中导入心理咨询服务,从心理健康角度弥补民政救灾的不足;等等。(3)北京红十字事业的发展需要全面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推动区域化发展。根据京津冀一体化和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的战略部署,在工作架构上应该扩大北京红十字人道主义的工作区域布局。多年以来,北京的捐赠与服务一直辐射全国,是典型的资源输出型地区,也是全国的榜样。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的背景下,北京红十字人道主义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空间布局方面,建立“京津冀空中救援联盟”,一旦遭遇紧急情况,使三地能够在第一时间调配空中急救力量,运送需要急救的重症患者到具备医疗条件的医院接受治疗,为三地的社会大众开辟顺畅的空中紧急救援通道,使北京市所独有的空中救援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目前,为解决空中救援费用过高、市场普及难度大的问题,北京市红十字会已与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推出了面向首都市民的中国首个航空医疗救援保险服务产品。下一步,完全可以就这一新的保险产品制订专门的推广计划,可以设想,以北京市城郊区为起点,向京津冀地区推广,进一步覆盖北京周边有效服务区域。同时,也可考虑建立“人道空中紧急救援基金”帮助社会困难群体。在此基础上,系统建立起环渤海地区红十字组织的联合协调工作体系。(4)北京红十字战略格局需要进一步国际化。红十字组织具有国际性,是全球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主体。北京作为世界性的著名都会,应该在国家红十字组织工作的框架内,突出首都特色,加强与外国红十字组织的国际合作伙伴关系,借鉴外国红十字组织工作经验,形成推进北京红十字事业的新经验、新模式。目前,北京红十字组织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红十字组织建立友好关系,逐步形成系统的国际救援与交流机制。以此为基础,北京红十字组织完全可以进一步开拓与外国红十字组织的国际合作格局,充分借鉴外国红十字组织的工作经验,更好地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作用。例如,可以借鉴英国红十字会的慈善商店模式,开办零售商店和官网网店,促进急救护理培训书籍、急救包和支持独立家居生活的辅助器材等的普及;也可以借鉴加拿大红十字会发行彩票模式,与我国的“福彩”与“体彩”合作,专门设立不同类别的红十字项目彩票,丰富人道事业资金来源,支持红十字人道公益项目;还可以借鉴日本广泛开办红十字医院的模式,提供综合性医疗服务,开展紧急救护、器官移植、艾滋病治疗等人道与医疗服务。

红十字人道主义精神的弘扬是首都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伴随着“十三五”期间首都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红十字人道主义精神必将发挥更为突出的社会作用。王振耀2015年12月

序三 加强评估工作,提升红十字组织人道支撑能力

我原本对北京红十字组织的工作知之甚少,有幸参加了“红十字组织在推进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课题的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和查阅文献资料,在一件件、一项项实实在在的红十字组织人道工作中看到并感悟到北京红十字组织秉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在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在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中,在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红十字组织人道支撑作用。同时,我也看到了北京红十字组织在工作评估等自身能力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现就加强红十字组织工作的评估,谈些不成熟的想法,供商榷。

一是赋予评估工作恰当地位。红十字组织的评估工作在整个工作体系中的地位直接关系到其作用的发挥。为此,首先,要从思想上解决评估工作可有可无的问题。评估是给红十字组织工作做体检,是红十字组织工作的CT机,CT机可以检测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而评估则可以检测一项工作的健康状况。它既可以发现红十字组织工作做得好的地方,又可以发现红十字组织工作做得不足的地方,使红十字组织可以比较全面、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及所面临的挑战。这有利于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巩固和发展已取得成功的做法,有利于采取针对性措施改进其薄弱的工作环节,也有利于规划其未来的发展。当然,评估工作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评估工作是万万不能的。其次,把评估工作作为红十字组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提升红十字人道支撑能力的重要手段,作为年度工作计划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统一安排、统一实施、统一推进、统一督导、统一验收,使评估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最后,确定评估工作的范围,要从全面性和系统性来考虑评估的范围,也就是说既要对市级层面红十字组织工作进行评估,又要对区及以下层级红十字组织工作进行评估;既要对总体的红十字组织工作水平进行评估,又要对单项红十字组织工作进行评估;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对红十字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评估;实现评估工作的全覆盖。

二是加强评估工作机制建设。红十字组织的评估工作机制是保障评估工作有序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加强红十字组织的工作评估机制建设,就是要将评估过程中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相互关系、工作衔接制度化、程序化。为此,要研究制订评估工作规程,明确“谁来评”“怎么评”等问题。所谓“谁来评”,就是要明确谁来组织、领导评估工作,谁来具体实施评估工作,谁来督导评估工作,谁来保障评估工作的有序进行。在“谁来评”的问题上,既可以由红十字组织工作人员作为评估的主体,也可以请既有评估能力又有良好信誉的研究机构作为评估主体,还可以由红十字组织工作人员与外部专家组成联合评估主体。所谓“怎么评”,就是要明确评估工作的总体要求,明确评估工作的目的,明确评估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则,明确评估对象和范围,明确各个层级各个方面的任务,明确每一项工作由谁来做、何时做、做到什么程度,明确参与主体之间如何相互配合、如何良性互动、如何无缝衔接。因此,要制订从评估准备阶段、评估实施阶段,直至评估结束总结阶段的全过程工作流程,工作流程一定要清晰明确、具体,要易理解、易操作,要杜绝口号化、标语化、原则性的工作流程。

三是重视评估指标体系建设。评估指标是评估工作的重要工具,是衡量红十字组织工作水平的尺子。建立一套科学的红十字组织工作的评估指标体系,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红十字组织工作的水平。建立评估工作指标体系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其一是系统性。红十字组织工作涉及“三救”“三献”“人道文化传播”“人道志愿服务”“人道工作保障”等多个方面,设计红十字组织工作评估指标时应当将每个方面都考虑到,确保评估指标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其二是实用性。设计红十字组织工作评估指标时,一定要考虑所设计的指标对评价红十字组织工作是否有实际意义,凡是没有实际贡献的指标要毫不犹豫地逐个排除,否则将会增加评估工作量,降低评估的质量。其三是可测性。在设计红十字组织工作评价指标时,要考虑所设计的指标是否能数据化,这是定量评估和保证指标可测性的前提条件。凡是不能形成数据化的指标,应当全部弃用。其四是引领性。在设计红十字组织工作评价指标时,要考虑设计的指标中是否有一些对某方面工作具有倡导和引导作用的指标,以此鼓励拓展和创新红十字组织的人道工作。

四是加强工作统计制度建设。量化的、可测性的评估工作离不开有数据支撑的评估指标,也就说没有数据支撑的指标对定量评估工作没有实际的意义,没有价值的指标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数据的来源不能仅仅依靠各工作层级和各业务部门自发的收集。这可能会造成数据的不统一、不规范、不系统,无法准确地、系统地反映一项工作的真实情况。因此,要加强北京红十字组织工作的统计制度建设,将其建设成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红十字组织,引领国内红十字组织事业的发展,完善现行的红十字组织人道工作的统计制度。当务之急,要构建北京市红十字组织工作统计指标体系,加快完善各项业务工作的统计指标,要检查“三救”“三献”“人道文化传播”“人道志愿服务”“人道公益项目”“人道工作保障”等方面的工作统计指标是否全面系统;对已经纳入统计制度的指标,要检查是否科学,是否具有实用性;对需要纳入统计制度的而没有纳入的指标,要加以弥补,消除空白点;对有缺陷的统计指标,要加以修改完善;对无实际作用的统计指标要去掉;使北京红十字组织工作的统计指标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更加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北京红十字组织的工作水平。

总之,运用好评估这一工具,有利于准确把脉北京红十字组织人道工作,有利于提升北京红十字组织人道工作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北京红十字组织在实现首都发展目标中不可替代的人道支撑功能。柳永法2015年10月

摘要

北京市已步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但也面临着社会建设落后于经济水平、人道事业发展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等现象,迫切需要加快社会建设、推动社会转型。在经济建设向质量型转变、社会建设向以人为本的社会服务型转变的新常态下,北京红十字组织应该抓住发展机遇,加快建设具有北京特色的人道支撑体系,促进社会建设的全面进步。

北京红十字组织人道支撑体系建设,需要立足现实经验,秉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着力发展以应急救援、应急救护、人道救助、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国际人道援助以及开展民间外交为核心的人道事业。同时,需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实施提升北京红十字组织治理能力的四项战略:完善以理事会、会员为核心的治理结构;强化区街基层组织,加强以募款和应急反应为重点的能力建设;借鉴国际经验,拓展创新社会企业、空地立体救援、弱势群体服务等新型人道业务;运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提升人道文化传播能力,以人道主义精神凝聚全社会的共同价值。

总报告

红十字人道主义精神与首都治理体系现代化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提出“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北京具有地位高、体量大、实力强、变化快、素质好的特点和优势,但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问题。为实现推动首都治理现代化、构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发展目标,就得把北京各方面优势发挥出来,把各种问题治理好,处理好国家战略要求和自身发展的关系,在服务国家大局中提高发展水平。

北京市红十字会作为中国红十字会(也称“中国红十字总会”)的地方分会,是“人道公益的榜样、应急救援的先锋、生命关爱的援手、文化传播的主力、对外交往的桥梁”,在首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独特地位和潜能。同时,全球合作和中国崛起的国际机遇,和谐社会建设和安全形势的变化,《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25号)(以下简称“国务院25号文件”)的发布,北京“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给北京红十字组织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抓住这些机遇,发挥北京市红十字会的优势和潜能,将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不可替代的人道保障和支撑。

本文作为“红十字组织在推进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课题的总报告,将总结北京红十字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功能,分析其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基本挑战和发展机遇,并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北京红十字组织在推动首都治理现代化和构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中的人道支撑作用。一 北京红十字组织在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人道支撑功能

红十字组织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社会力量,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元素,是建设人道中国的重要支撑。北京市红十字会自1928年成立以来,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定位,从独立的非官方人道组织到政府部门直属的“人民卫生救护团体”“人民卫生救护、社会福利团体”,再到“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其角色虽有变化,但历经近百年沉淀,一直坚持捍卫人道主义的人类底线,传承人道主义精神。

北京红十字组织对人道主义精神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业务传承与开拓创新上。从战时的战地伤病救护、难民救助,发展到和平时期的日常医疗院前救护和灾害、突发事件中的医疗救护与物质救助,人道救援救护一直是北京红十字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后来,人道救援救护延伸至人道知识技能培训、人道主义文化宣传,并发展出“三献”的生命关爱服务。进入新时期,北京市红十字会加入首都处突维稳与应急体系,进一步承担起在首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人道支撑功能,同时在推进京津冀一体化中扮演人道中坚力量。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背景下,北京红十字组织秉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即“国际红十字运动精神”),着力构建与负责任大国首都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道支撑体系。从现有组织结构和业务领域来看,北京红十字组织在首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六大人道支撑功能:(1)是传播人道主义文化、普及人道知识、践行人道理念的行动载体;(2)是完善人道救助救护体系、提升救助救护能力的核心单元;(3)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构建处突维稳和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部分;(4)是实施人道无偿献血、人体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与器官捐献“三献”服务的主体;(5)是开展社会救助与志愿服务、引领首都公益组织发展的专业示范;(6)是探索国际救援、发展民间外交的重要力量。(一)传播人道主义文化,普及人道知识,践行人道理念的行动载体

1.传播人道主义文化“人道、博爱、奉献”的国际红十字运动(即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精神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人类文明中最为美好、善良、温情的特质。“人道”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基本原则之一,其含义是“缓解人间疾苦、保护生命、维护尊严、促进和平”。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本意是,不加歧视地救护战地伤员。在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努力防止并减轻人们的疾苦,不论这种疾苦发生在什么地方。该运动的宗旨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保障人类尊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友谊与合作,促进持久和平。实践证明,国际红十字运动早已打破国家界限,参与到全球治理的事业中来,并与联合国、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奥委会)一同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主体。

红十字精神中的博爱与奉献精神是百余年来人类追求和平进步、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公共利益和走向文明社会的重要理念支撑,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元素。在当今中国社会阶层日益分化、社会矛盾逐步加剧的现实面前,对博爱与奉献精神的传播和提倡,对促进社会包容、化解社会矛盾、倡导公益精神、鼓励志愿行为、重塑社会和谐有着非凡意义。

北京红十字组织传播红十字精神,引导社会大众投身于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培养人民的公民意识和公共事务参与意识,使“博爱善举”成为更多公民的自觉行为,提高了公民整体素质,强化了精神文明建设,为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2.普及人道知识

普及卫生救护和防病知识、进行初步卫生救护培训、组织群众参加现场救护,一直是北京红十字组织重要的传统职责和业务。1998年成立的北京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工作指导中心是北京市红十字会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制订北京市市民应[1]急救护教育实施方案,指导各区县红十字组织培训机构落实,编写各类应急救护教材和避险逃生、自救互救宣传普及读物,开展师资队伍建设,举办应对意外灾害、突发事件等群众避险逃生、自救互救的应急教育和培训等工作。

在举办应急教育和培训方面,北京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工作指导中心协同全市各区县红十字组织和培训机构开展了全市红十字系统急救大演练、全市群众性救护技能演练,与市教委共同举办了中小学生应急疏散演练,并承办了全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护技能大赛,等等。该中心设立的“公开课”项目,主要以心脏复苏、创伤救护、避险逃生等应急救护知识为主,向特定人群普及急救知识。

在编写各类应急救护宣传普及读物方面,北京市红十字会承办了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全市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健康普及培训,在市民中推广《家庭急救手册》,从家庭急救、疾病预防、突发意外灾害的应对等方面介绍了一系列避险逃生、保护生命、保障安全、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方法,贴近广大家庭和市民需求,体现了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家庭急救手册》正式出版印刷后,通过邮政投递系统发送至600万户北京市民家中。2010年,面向全市大中小学生免费发送的200万册《青少年急救手册》,提高了北京市青少年的应急救护知识水平。

为了进一步提高重点行业、重点部门工作人员避险逃生和应急救护的意识和技能,2011年6月,应急救护培训被纳入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2012年6月,成立北京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指导委员会,这是全国首家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指导机构。该指导委员会作为北京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体系建设的决策咨询机构,主要负责参与研究、制订北京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体系发展规划,协助开展北京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法律法规、政策理论的研究与咨询,协助处理应急救护培训体系建设中的全局性重大问题,拟定对策和决策评估等工作。

2012年,北京市红十字会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下发的《关于在家政服务行业中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意见》,首次实现了将红十字救护知识纳入家政服务员岗前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范围。2013年,首都精神文明办和北京市红十字会共同举办“公共文明引导员培训活动启动仪式”,标志着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将红十字会应急救护知识纳入公共文明引导员的岗位资格培训内容。应急救护培训进机关、企业、社区、学校、农村,不断提高覆盖率和普及率。

北京市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目前,北京市每年取得红十字急救证书的有10万人,累计取得红十字急救证书的人员达到91万多人。北京市应急救护培训率为10%~15%,远高于全国平均培训率1%。当然,与世界发达国家60%~70%的培训率相比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参见图1-1)。图1-1 发达国家、中国及北京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率比较

3.践行人道理念

北京市红十字会牢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立足时代要求,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北京红十字组织的文化理念:戮力同心、立公惠民、积善累德、诚信一流。

戮力同心:成语“戮力同心”中的“勠力”指并力、合力;“同心”指思想一致、很齐心。整个词语指齐心合力、团结一致。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力量。要求全党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共同的事业凝聚民族、凝聚民心。北京市红十字会核心价值观中的“戮力同心”,已经获得社会各界的首肯和赞誉。

立公惠民: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探究都要求我们全面宣传和落实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北京市红十字会核心价值观中的“立公惠民”,内涵丰富,外延广泛,体现了党和国家希望通过科学发展社会救助事业,宣传和落实马克思人道主义,达到惠民助民的目标,彰显其一切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根本宗旨。

积善累德:“积善累德”的意思是,要持续不断地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与其痛苦程度相同的帮助,持续不断地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和维护人的尊严。马克思认为,实践不仅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的变换活动,表现人的自觉能动性,而且是社会历史的过程。人类的实践活动体现着自然过程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北京市红十字会核心价值观中的“积善累德”的确立,也是根据这样的原理形成的。

诚信一流:在中国红十字系统面临诚信危机之时,北京市红十字会将“诚信一流”作为该机构的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说明对公信力的重视。北京市红十字会牢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道救助工作发展的前沿,不断地创新北京市红十字会人道主义救援工作体制,完善资金审查机制,做到信息透明,公开公正,充分理解马克思超越抽象人道主义、人的人道主义阐释,并根据马克思的实践人道主义充分领会北京红十字组织所处的特殊历史地位,与党所倡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潮流相适应。(二)完善人道救助救护体系,提升救助救护能力的核心单元

在新的历史时期,北京红十字组织在继承人道应急救援传统,参与各类应急救援行动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北京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以下简称999)为主体、地面救援与空中救援相结合的立体化人道救助救护体系。

1.999成为首都院前急救体系的主要力量

1995年,北京市红十字会进一步加强与亚洲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的合作,成立具有国际水平的北京亚洲国际紧急救援医疗服务中心,专门为外籍人士提供医疗保健、救援报警、国际联络及紧急救援服务。

进入21世纪,北京市红十字会正式建立起人道应急救援体系,主要以999为依托。2000年3月,北京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经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正式成立,999作为北京市红十字会开展救护、救助、救灾的专用急救电话号码,于2001年9月19日正式开通。目前,999拥有医疗救护车307辆,在北京市所有16个区设有急救站点130多个,承担着北京全市约50%的日常医疗救援,至今急救各类患者300余万人次。2011年,999还建立医疗急救联合指挥调度平台,整合北京市的120、999两大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并与110报警系统实现联动。999已发展成首都院前急救的专用医疗平台,不仅提升了首都城市医疗急救水平,而且为中国红十字组织应急救援体系树立了典范。

为应对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人道救援速度,999在2009年启用20辆急救用摩托车和30辆急救用电动自行车,增强地面人道救援的灵活性,进一步增强力量,提高效率。

2.发展空中救援体系,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空地立体化救援队伍

随着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救援任务的日趋频繁,跨区域、跨国境医疗转运需求的逐渐增加,北京道路拥堵的日益加剧,救援设备迫切需要现代化更新,具有国际水平的空中救援体系亟待建立,因此,在地面救援蓬勃发展的基础上,2010年,北京市红十字会探索建设空中救援体系,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空中救援转运业务,努力推动人道救援手段的现代化。5年来,已为国内外患者提供了200多次救援和转运服务。

2014年,999自筹6000万元从欧洲直升机公司购买两架空中救援专用直升机。北京市红十字会成为国内第一个拥有专业航空医疗救援直升机的红十字组织,首都空地立体化救援体系进一步完善。北京市红十字会与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推出299元惠民版和999元尊享版两种保险,首创空中医疗救援的保险机制,以商业模式带动航空救援业务的运营。

北京市红十字会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增购两架直升机的基础上,引进固定翼飞机,实现直升机救援与固定翼飞机救援的结合,从而建立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空地立体化的救援队伍,进一步完善首都人道救助救护体系。(三)推进法治中国,构建处突维稳和城市应急体系的重要部分

1.维护社会稳定的特殊支持系统

作为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北京红十字组织在安全维稳工作中的作用愈加彰显。在完成首都历次重大政治任务和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置中,北京红十字组织有效发挥了应急启动快、处置能力强、协作配合好的独特优势。

目前,北京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承担着全市约50%的紧急救援以及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的任务。北京市红十字会在全市共设有130多个紧急救援站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紧急救援网络。这些紧急救援站点成为北京红十字组织履行紧急救援职能的平台,收集和汇总影响首都安全稳定信息的前哨,协助有关部门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依托。多年来,北京市红十字会设立在首都的救援站点在配合公安部门处理治安事件和交通事故中,有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上千次,为维护首都和谐稳定,保持良好国际形象做出了重要贡献。

基于以上工作,北京市红十字会成为北京市维稳办及反恐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北京市红十字会学习和借鉴国外最新理念、最先进做法,并引入国外最新技术装备,建立并启用人道应急指挥中心和处突维稳指挥中心,实现了与各相关单位指挥中心的人员和情报对接,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可实现反恐情报、现场处置情况、受伤人员救治情况等的互联互通,建立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信息共享机制,达到应急救援指挥有序、工作联动的目的。凭借着先进的救护设备以及灵活的应急响应机制,北京市红十字会已经具备了成为安全维稳工作重要协调机构的条件。

2.社会减灾应急救援的特殊服务体系

战争中的应急救援是红十字组织诞生的主要使命,而自然灾害中的防灾减灾是红十字组织长期以来的主要任务,这两项工作堪称红十字组织的立足之本。

北京红十字组织一直致力于提供灾后应急救援与赈灾工作,建立了北京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工作指导中心和北京市红十字会备灾救灾服务中心,以加强对公民的防灾和应急救护教育,储备应急救灾款物。多年来,北京市红十字会在全国范围内多次直接参与救灾,在灾害发生后迅速派出救援队伍奔赴灾区前线,深入灾区开展抢险救援、伤员转运、医疗救护、心理干预、巡诊送药、饮食保障和物资发放等工作,彰显人道关怀。同时,北京市红十字会还以社区为依托,开展医疗紧急救护演练、救护技能和知识培训、救护技能和知识竞赛,对于提升广大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普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最大限度减少灾害中人员伤亡,推进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提升城市整理、处置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保护首都市民生命健康,维护首都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人道领域切实发挥了北京市政府助手作用。

3.在首都反恐维稳与京津冀一体化中扮演人道中坚力量

近年来,国际恐怖主义形势严峻,中国连续发生多起重大暴力恐怖事件,严重威胁普通民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为更好地配合首都安全维稳工作的综合推进,在暴力恐怖与突发事件中及时提供人道救援服务,挽救生命,北京市红十字会在2014年4月进入北京市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5月,与北京市公安局签订了《处突维稳合作协议》,在联手反恐防暴、开展空地救援、日常救护保障、强化监区医疗、救护技能培训、爱警人道关怀等方面,建立并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合作机制。由此,北京市红十字会正式进入了首都应急体系和反恐维稳工作体系中。

在硬件设备上,999引进的两架医疗专用直升机从装备上实现了首都公安警航直升机和人道救援直升机的联防。999还自筹资金近3750万元购置50辆首都红十字处突维稳医疗专用车,为形成立体反恐防暴体系在硬件设备上奠定基础。处突维稳医疗专用车具有防毒、防化、防爆等84项功能,在原先医疗急救设备基础上,新增添了多种反恐专用设施,并经过特殊改装,将转运伤员容量提高至两到三人。同时,每车配备3名专业救援人员,包括司机在内,均持有初级急救救援证书,可以有效开展救援。在这50辆首都红十字处突维稳医疗专用车中,有10辆部署在天安门地区及长安街沿线配合有关部门参与反恐处突维稳工作,余下40辆负责配合有关部门部署在鸟巢、金融街、机场等重要敏感地区。未来还将增配30辆此类专用车。在人员队伍建设方面,每辆车配置12名工作人员,施行24小时轮值制,并在全市东西南北中建立5个反恐防暴区域保障中心,配置60名工作人员,组成处突维稳人道救援队伍。在工作机制方面,北京市红十字会成立了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北京市红十字人道应急和处突维稳指挥平台,组织开展反恐维稳的人道应急救援工作,形成维稳工作领导机制与工作机制。

2014年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提出,努力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将之提升至国家战略予以推进。在这一框架下,北京市红十字会着力推进京津冀人道领域一体化发展。北京市红十字会将空中救援范围扩大至津冀地区,新引进的专业航空医疗救援直升机航程半径为620公里,基本能应对京津冀地区救援工作。同时,北京市红十字会在本市已有20个999急救专用停机坪基础上,将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500公里范围内将急救专用停机坪增至106个,从而提升城市间空中救援与运转能力,构建京津冀一体化人道应急救援新格局。

在人道救援一体化基础上,2014年12月,三地红十字会举办京津冀红十字工作协同发展领导干部培训班,决定力争在2015年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联盟,实现指挥中心信息共享、空地救援服务共建、移动服务平台共享、造血干细胞和器官遗体捐献工作共赢,开创区域红十字组织合作与发展的新局面。(四)实施人道无偿献血、人体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与器官捐献“三献”服务主体

北京红十字组织开展的生命关爱服务统称为“三献”服务,即为无偿献血、人体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开展的服务工作。

在“三献”服务工作中,人体造血干细胞捐献服务是当前北京红十字组织开展得最好的核心业务。这项工作由2001年11月成立的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北京管理中心(简称“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执行,主要职能是向北京社会各界宣传造血干细胞知识,招募志愿者,组织志愿者培训,慰问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对志愿捐献者和患者资料实行计算机网络管理,为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提供准确的HLA配型数据,对捐献者在造血干细胞采集前后进行跟踪服务、健康监测,为提高移植患者的成活率开展相关的科研指导,宣传动员无偿献血,等等。

自成立以来,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逐步形成了较完整的两个体系:一是组织管理体系。在北京市红十字会直接领导下,在中华骨髓库的业务指导下,设立供者服务科、宣传科、办公室、志愿者之家、区工作站,各司其职,并与HLA高分辨分型确认实验室和移植医院保持业务合作关系,保证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及时、有效地展开。二是网络管理体系。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建立起宣传招募、采集样血、资料录入、资料审核、志愿者回访、新闻报道、网上检索、初筛、再动员、高分检测、全面体检、入院准备、实现捐赠整个业务流程的网络管理系统,这一套完整的工作运营模式,使干细胞捐献工作流程更加[2]规范化。该北京分库还组建了两支队伍:一支专家顾问队伍,负责规范检索、配型、移植、采集工作,并了解移植技术的新进展;一支是志愿者队伍,即“志愿者之家”志愿服务队伍,主要职能是组织培训志愿者,宣传和普及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探望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组织爱心募捐,等等。

中华骨髓库在全国共有216.4万名志愿者资料,数量在华人库中位居第一,世界库中位居第三,但与世界第一库差距很大。中华骨髓[3]库从2001年启动至2015年11月30日,成功捐出5311例。该北京分库共有11.6万名志愿者资料,从2001年启动至2015年12月,成功捐[4]献231例,在全市8个区成立了造血干细胞工作站,与16家移植采集医院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成了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公益品牌(参见图1-2和图1-3)。图1-2 中华骨髓库及北京分库的各自志愿者数图1-3 中华骨髓库及其北京分库的各自成功捐献人体干细胞志愿者数

献血事业是红十字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献血知识、扩大采血途径、保证献血质量,以及建设稳定的献血队伍,是红十字会献血工作的重点。北京市红十字会通过举办“世界红十字会日”和“世界急救日”等纪念活动,组织无偿献血的宣传动员工作,与有关部门协调制订无偿献血表彰办法。2013年3月,经市政府批准,由市红十字会、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6部门制定的《首都无偿献血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办法》开始实施,将对无偿献血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表彰纳入北京市系统评比表彰范畴,初步形成长效激励机制。除传统宣传方式之外,为了提升街头献血的质量,北京市西城区政府于2010年6月建设并投入使用“西单献血”屋,这是北京市第一家无偿献血屋,通过为无偿献血者提供了卫生安全、温馨舒适的献血环境,进一步扩展采血业务,实现了街头献全血和成分血的目标,有力推动了献血事业的发展。

遗体与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是北京市红十字会开展的另一项生命关爱服务。1999年,北京市红十字会设立北京市志愿者遗体工作管理办公室,积极探索遗体捐献工作的管理模式,在登记、接收、宣传服务和人文纪念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北京市红十字会与市教委、市卫生局、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联合制定了《北京市志愿捐献遗体暂行办法》,分别在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和首都医科大学建立了三个遗体接收站,目前已登记自愿捐赠遗体者有15727人,其中7933人办理了公证手续,累计实现遗愿者为1407人;2004年北京市志愿捐献遗体纪念碑落成,纪念碑上篆刻着历年遗体捐献实现者的名字,弘扬了尊重捐献人的社会风尚。北京市遗体捐献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为我国医学科学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北京市红十字会的“三献”服务进一步完善了动员、登记、捐献流程,实现了规范管理,积极探索并建立了红十字会参与无偿献血的有效工作模式,加强了对捐献者及其家属的信息反馈和人道关怀服务工作,积极培育和打造了社会参与度高、活动影响大、救助效果好、受助对象满意、具有北京特色的红十字人道关怀项目和人道救助品牌,推进了北京红十字事业的发展。(五)开展社会救助与志愿服务,引领首都公益组织发展的专业示范

1.打造人道关爱的骨干支撑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将红十字组织定义为“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25号)则将红十字会定位为“人道领域的政府助手”。人道关爱工作显然是红十字组织的重要使命。

自北京市红十字会常务理事会议提出“履行人道关爱使命”后,以社会救助为主要形式的人道关爱工作已经逐渐成为北京市红十字会的工作重点之一。创建于2004年的“博爱在京城”大型募捐救助系列活动承担着社会救助的任务。“博爱在京城”每年在全市范围内募集善款物资,从“博爱助困、博爱助学、博爱助老、博爱助幼”4个方面服务困难人群。北京市红十字会每年依据募集资金的多少,尽可能多地救助社会弱势群体。至2014年底,“博爱在京城”项目已累计募集款物超过20亿元,成为北京红十字组织的品牌项目和北京市著名的民生工程。

2.首都志愿服务的专业示范

志愿服务是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七项原则之一,也是北京红十字事业开展的基础。战时派遣的红十字医疗队成员来自招募的医务工作志愿者。当前北京市红十字会在备灾救灾、卫生救护、人道宣传、社区建设等方面建立了33支专门的志愿者队伍,造血干细胞捐赠、遗体捐赠志愿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目前,北京市红十字会拥有11.6万名志愿者,他们在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北京“7·21”暴雨救险等突发事件中有出色表现,同时,他们还是造血干细胞捐赠、重阳敬老等项目的重要力量。北京市红十字会的志愿者经历了2008年的奥运会和残奥会保障工作,2012年伦敦奥运会志愿服务,以及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志愿工作。这些国际会议及活动为北京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团队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促使其加强了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和管理工作,锻炼了志愿者的专业素质,提高了医疗救护方面的能力。(六)参与国际救援,发展民间外交的重要力量

作为国际性人道救援组织,北京市红十字会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红十字会建立友好了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国际红十字运动,对国际性灾害事件常伸出援助之手,从提供善款与物资,到走出国门赶赴灾区前线实施医疗救助、卫生防疫、物资发放等人道救援,逐步形成一套国际救援与交流机制。

2004年,北京红十字组织为印度洋海啸灾区发起募捐活动,共募集善款2553万元,是一次参与规模大、收效好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在2013年的菲律宾台风灾害救援中,北京市红十字会承担建立中国救援队以及开展救援的具体职责。中国红十字(北京999)医疗救援队和中国红十字(蓝天)救援队成立了由15人组成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在菲律宾开展医疗救援、流行病学调查、板房需求调研和防疫知识的普及等工作。中国国际救援队在菲律宾的16天里,巡诊灾民1891人,治疗病患959人,搜集移交尸体53具,向当地灾民发放[5]400万元的各类药品器械。这是中国红十字组织救援队时隔90年后再次踏出国门,也是北京市红十字会首次走出国门进行救援活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