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大学生的101个人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7 21:05:24

点击下载

作者:张歌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震撼大学生的101个人物

震撼大学生的101个人物试读:

序言

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说: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就越有力量。

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里,谁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谁就为自己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谁就拥有了把梦想变成实现的资本。

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这是一条最普通也是最朴素的人生哲理。

然而,用什么样的知识来充实你的大脑,却存在着一个选择的问题。

因为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这些无疑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知识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所以,当你面对知识海洋的时候,就要学会取舍,学会选取用哪些知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来铺垫人生的道路。

在学校,课本上的知识必定是有限的,它不可能满足你那颗“饥饿”的大脑。但如果你盲目地吸取“知识”,不但对你的人生没有丝毫的积极意义,有时很可能浪费了你的大好时光,使你无法实现你的追求你的梦想。

如果说人生是一条小船,那么知识,就是划动这条小船驶向成功彼岸的双桨。

在众多的历史人物和当今成功人士的身上,我们会清楚看见知识在他们人生道路上,所产生的力量。

知识是人生的源泉;知识是人生的力量。

吸取有益的知识,就是给自己注入拼搏的激情。

有了知识,人生才有主题;

有了知识,人生才有前进的方向;

有了知识,人生才能冲破艰难险阻;

有了知识,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在这个世界,通向成功的道路何止千万条,但你要记住:所有通向成功的道路,都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座巨大的矿藏,如果你不没有丰富的知识,就无法找到有效方法去挖掘,那么你就永远都不会发现它。

我们正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们对知识的实际需要,通过大量的查阅资料,经过耐心细致地筛选,编写了这套既有可读性、知识性,又有故事性、趣味性的青春阅读丛书。

我们编写这套丛书的宗旨是: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提升你的素质,开启智慧之门,助你成功一臂之力。

如果你想实现你的人生追求,你的人生梦想,那么这套丛书无疑是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编者2005/5/199

让梦想燃烧

拥有了什么样的梦想,就拥有了什么样的人。是梦想引领我们走过了一年又一年,使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使我们在阴暗的夜里看见了幸福的安居之地。不可否认,人类的每一次创造,都来自于梦想的启迪。是梦想使人类向未知的世界进行一次又一次不知疲惫的探寻。

把苦难当财富的荷马

◎何雨

古希腊伟大的盲诗人荷马,公元前870年出生于希腊境内小亚细亚的一个世袭贵族家。家庭良好的环境,使荷马从小就生活在文化和艺术都十分浓厚的氛围里,这对他的成长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据说小荷马长得十分英俊,很招人喜爱。

他父亲是一个对大自然十分偏爱的人,而且对神庙建筑很有研究。在父亲的影响下,小荷马在很小的时候就倾心自然山水和神庙建筑。

就在小荷马像其他的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度着童年时光的时候,一场瘟疫横扫了小亚细亚城邦。这场瘟疫整整持续了半年之久,使城邦十分之一的人先后死去。尽管荷马一家采取了严格的防护措施,荷马还是不幸染上了这种疾病。

看到病倒的小荷马,家里十分着急,他父亲为了救治自己的孩子,四处求医问药,他惜花高价请来了当时城邦里最好的医生,荷马的生命算是保住了,但因为持续的高烧还是让荷马的一双眼睛失去了光明。

人如果失去了眼睛,那痛苦的心情让人可想而知。在最初的黑暗日子里,荷马以及他的家人都为此沮丧和痛苦。在母亲的教育下,荷马决定接受命运,并开始了他热情而快乐的生活。

为了彻底根除留在小荷马心里的阴影,一天,母亲请来了一位会弹竖琴的行吟诗人为荷马弹唱古代的英雄故事,这位行吟诗人的表演炉火纯青,荷马被优美的琴声和悲壮的故事感动得流下了泪水。

他当即请求母亲将这位行吟诗人留在家里,教自己弹拨琴弦。母亲答应了荷马的请求。

聪明好学的荷马,在短短的3年时间,他就已经学会了弹琴的全部技巧,并且学会了用诗歌来吟唱故事了。他的琴声和歌声都极有魅力,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时隔不久,那位行吟诗人因病离开了人世。

为了吟唱诗歌和收集古老的故事,17岁的这一年荷马离家远行,从此,他风餐露宿,足迹遍布了全希腊的大地。

此时的荷马,已经显露出了他的创作才能,他在自己收集来的大量的民间故事的基础上,自己非凡的想像力和伟大的创作才华创作出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史诗。

在特洛伊城外,希腊人因为绝代美女海伦被特洛伊人抢去,而与特洛伊人展开的一场长达数十年的战争;荷马根据这个事件创作了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这些故事将人们带到了一种壮美的爱情和战争之中,感动了成千上万的希腊人,使他们了解了自己先民的历史,并把一种英勇不屈的气质融入了民族的血液。就是这两部辉煌史诗,开创了希腊文学的源头,并对世界文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去诵读,并去追寻荷马的生活足迹。

公元1873年,德国考古学海因利希·施尔曼在小亚细亚掘出了荷马史诗中所描写的特洛伊城,从而结束了人们长久以来对荷马问题的疑惑,并彻底确证了荷马史诗的文学及史学价值。之后,欧洲的史学家们将史诗所述说的历史时代(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9世纪),称为“荷马时代”。

读后感言:执著,使荷马战胜了在人生中所遭遇的种种苦难,从而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他后来被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则将他誉为“诗人之王”,他也因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而流传千古。

梵高:燃烧的《向日葵》

◎丛林

在世界的美术史上,有这样一位画家,他生前只卖出过一幅画,价值仅4英镑,而在100年后他的《向日葵》却以4200万美元的天价售出。后来,他的《蝴蝶花》在美国拍卖时,售价高达5350万美元。

这个人就是历尽苦难的天才画家——梵高。

一天早上,伴随接生婆的喊声,一个男孩出生在荷兰北部一户牧师家庭里。在房外焦急等待多时的男子和孩子的母亲记下了那个日子——1853年3月30日。他们给这个孩子取名叫文森特·梵高。

这个叫梵高的孩子,从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喜欢绘画的天性,然而贫困的家境使失去了进入艺术学校的机会。

父亲希望儿子继承自己的职业,便说:“卖画不成,那你就学神学吧。”后来他在叔叔的劝说下于1877年考进阿姆斯特丹大学神学系预备部。可他不久又彷徨起来,他认为自己在神学系背诵枯燥的希腊文和拉丁文,对那些伸着双手的穷人并没什么帮助,于是他再一次不辞而别。

可梵高来到比利时南部博里纳日矿区不久便感到了困惑,这里的人过的生活太悲惨了,自己来到这里并不能使这些悲惨的命运有丝毫的改观。

在矿区百无聊赖的梵高整日在饥寒交加中闲荡。一次,他从一个老矿工身上感到有一种什么东西打动了自己,自己一时也说不清,这种触动驱使他从口袋中翻出一截铅笔和一封家信,迅速地把那个迈着缓慢、沉重步伐,穿过黑色原野的身影画了下来。他觉得那上面的人物说出了他想说的一些话,而且还引发出自己一种不可遏止的冲动,就是要把印在头脑中的博里纳日人都画下来。从那时起他就决定画下去。

梵高一生中最为幸福的也许就是他有一个自身并不富裕的弟弟能终生地接济他。即便如此,生活还是时时将他压迫到生存的最低线,但他始终不改对艺术的痴迷与执著,他的一生也没有为改变贫穷的命运而稍稍偏离过既定的航道。

后来,为了进一步改善自己的技艺,他想找到一位画家,看他是如何在画室作画的。于是,他便采到海牙的画家表哥那儿,可他根本不按表哥的指点画画,也难怪:他们根本就不是一个流派!次数多了,气得表哥冉也不理他了。梵高在自己租来的屋子里一边疯狂地画画,一边经常性地忍饥挨饿,弟弟每月100法郎的汇款根本不够他花的。

1888年2月,梵高离开喧闹的都市,只身采到法国南部阳光毒晒的阿尔。他被这里的美景震憾了,顿时感到一个促使自己成熟结果的炽热太阳就在眼前,到哪里能再捕捉到这种梦想的色彩呢?每天,他流着泪迎接朝霞,挥着汗水送走夕阳,在阿尔的荒原上作精神的漂流。

此时的梵高,心情无比亢奋,进入了最佳的创作状态。

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以惊人的质与量向艺术的巅峰挺进。1884至1886年,他平均每年画4幅画,1887年他画了12幅画,而就在1888年那一年,他的创作量竟高达46幅!

1888年10月,梵高邀请高更来到阿尔。由于两人的个性水火不容,艺术兴趣也相去甚远,他们经常为对方喝彩,又彼此谩骂,经常彻夜争辩,各不相让,甚至互掷酒杯,以至于有不少人将梵高发病的原因归咎于高更。

不幸的那一刻终于来临。1888年12月的一天,一种不可遏制的躁动攫住了梵高的身心,他手握一把剃刀,怒气冲天,四下巡行。结果,慌乱中,他冲向高更,但在高更的逼视下,他退缩了。最终他割下右耳,血淋淋地把它当作礼物送给一个妓女,也许是为了兑现她的戏谑:“你可不可以用你的耳朵来代替两个法郎?”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虽生犹死的痛苦挣扎后,梵高37年的历程走到了尽头。梵高匆匆地登台,没有等到掌声响起来,就挥泪而别了。他跪倒在麦地里,抬起头,仰面向着太阳,举起了左轮手枪,用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读后感言:梵高在他生前的艺术创作中,可以说是默默无闻的,甚至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但他对艺术始终抱着一颗虔诚的心,正是因为他有着这样对艺术追求的态度,才使得他在坎坷中展现了自己的天才,成为了世界绘画艺术史上一颗耀眼的星辰。

为心灵歌唱的泰戈尔

◎史荣

1861年5月7日,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泰戈尔出身印度名门,其祖父为德瓦勒凯那特亲王,一生显赫,他的父亲以其虔诚地遵循道德标准而被赞称为“大哲”。祖父去世后,虽然家道开始败落,但是仍不失为富裕之家。

泰戈尔的父亲交友甚广,家里经常宾客盈门,洋溢着文学、音乐和艺术的气氛。他的父亲坚持让孩子受到严格、正规的教育。

少年时代的泰戈尔对孟加拉的美丽、富饶和灿烂的历史遗迹惊叹不已,却又对殖民统治下人民的贫困和阶级对立有着深刻的认识。泰戈尔从小酷爱文学,喜欢读梵文、孟加拉文和英文名著。

1878年秋,泰戈尔遵从父命,去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法律。虽然他并不喜欢法律,但这却给了他一个系统地了解西方尤其是英国文学和艺术的机会,这对泰戈尔毕生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1880年19岁的泰戈尔回到印度。

以“为心灵歌唱为人类歌唱”为自己座右铭的泰戈尔,在归国5年之内,出版了抒情诗集《暮歌》、《晨歌》和《画与歌》;戏剧《大自然的报复》;长篇小说《王后市场》和《圣哲国王》等。这段时间他的作品沉湎于个人感受,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1886年他的诗集《刚与柔》的发表,标志着他在创作道路上进人面向人生、面向现实生活的时期。

1890年出版的诗集《心中的向往》是他第一部成熟的作品,在形式上它突破了印度诗歌的传统和英、法浪漫主义派作品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1889年、1890年,他先后写了两个剧本,即《国王与王后》和《牺牲》。19世纪90年代是泰戈尔创作的旺盛时期,他先后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和《金帆船》、《缤纷集》、《收获集》等7部诗集。

1905年,英国实行分裂孟加拉的政策,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泰戈尔积极参加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创作了不少爱国诗歌,其中,《人民的意志》被选定为印度国歌。1910年诗集《吉檀迦利》和著名的长篇小说《戈拉》发表。1913年,泰戈尔获诺贝尔文学奖。

泰戈尔在长达60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写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篇和长篇小说,100余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此外还写了大量有关文学、哲学、政治方面的论著,创作了1000余幅画,谱写了很多歌曲。

泰戈尔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制度双重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愿望,描写了他们的反抗和斗争,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诗歌继承了印度古典文学和中世纪孟加拉民间诗人抒情歌曲的优秀传统,吸取了民歌和民谣的丰富营养,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深为人民所喜爱。他丰硕的创作成果,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给世界文学的艺术宝库增加了宝贵的遗产。

读后感言: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无论你从事那方面的事业,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你才能有所成就。伟大的印度诗人泰戈尔,正是把自己所追求的事业,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使得他的诗歌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同时他的作品也成为了世界文学艺术宝库的璀璨的明珠。

米切尔:让人生迸发光芒

◎王篱

提起玛格丽特·米切尔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名字,但一提起《飘》这部小说,稍微有点文学知识的人,恐怕无人不知。

而这部脍炙人口的小说的诞生过程,却鲜为人知。

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年11月8日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一个律师家庭。她的父亲曾经是亚特兰大市的历史学会主席,母亲也是一位积极参与政治的女性。在南北战争期间亚特兰大曾于1864年落入北方军将领舒尔曼之手。后来,南北战争便成了亚特兰大居民热衷的谈论话题。自孩提时起,玛格丽特就时时听到人们谈论这场战争。

玛格丽特曾就读于马萨诸塞州的史密斯学院。后因母亲病逝,家中需要她来主持家务,于是不得不中途退学。从1922年起,她开始用自己的昵称“佩吉”为《亚特兰大日报》撰稿。

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之后,玛格丽特于1925年与佐治亚热力公司的广告部主任约翰·马施结婚。1926年,由于腿部负伤,玛格丽特不得不辞去报社的工作。赋闲在家的日子,米切尔就靠读书来打发时光,从那时起她就决心写一部人性和抒情完美结合的小说。

在她26岁那年,她开始着手写一部以美国内战为背景的小说,刚开始,她对自己是否能完成这本书,根本没把握。但写下去的念头,时时撞击她。

她的写作写方式很特别,首先写的是这部小说的最后一章,然后返回来写前面的章节。她始终没有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写,而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在近10年的时间里,玛格丽特很少对她的朋友们提起她的书稿。虽然不少人都知道她在创作,但几乎无人知道她具体在写什么。

在玛格丽特刚刚完成初稿时,正赶上麦克米伦出版公司的编辑哈罗德·拉瑟姆来到亚特兰大组稿,他偶尔听说了玛格丽特写书的情况。起初,玛格丽特否认她在写小说,因为她不相信南方人对南北战争的看法能让北方的出版商感兴趣。直到拉瑟姆离开亚特兰大的前一天,玛格丽特才送去了她的手稿。同年7月,麦克米伦公司决定出版这部小说,并暂定名为《明天是新的一天》。此后,玛格丽特花了半年的时间来反复核实小说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她引用美国诗人欧内斯特·道森的一句诗,将小说的题目改为《随风而逝》(汉译名为《飘》)。

让玛格丽特和出版商没有想到的是:1936年《飘》刚刚上市,其发行量就打破了美国出版界的多项纪录。随后,小说获得了1937年普利策奖和美国出版商协会奖。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部厚厚的小说一直位居美国畅销书的前列。截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小说已被译成27种文字,在全世界的销售量也逾2000万册。由原著改编拍摄的电影《乱世佳人》,也成了电影史上最卖座的影片之一。

读后感言: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经历,也正是有了各样的经历,才使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有人说经历就是人生的财富,这话在米切尔的身上得到了印证。她正是在结合自己切身经历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倍受人们欢迎的《飘》。

让梦想燃烧—琼·克劳馥

◎霍溪

琼·克劳馥8岁的时候,随母亲迁居到了堪萨斯城,母亲让她在堪萨斯城的修道院里干活。为了维持生计,她每天要打扫14间屋子,给25个孩子做菜、洗盘子。

从小就好读书的她,在14岁时决心去接受更多的教育。于是就到密苏里州的斯蒂芬女子学校注了册,但是她手中一分钱也没有。但她为了学习,只好在学校餐厅做侍者,这样就可以免掉食宿费用。

有一天,一个露天剧团的管事的人,对琼·克劳馥说:如果你愿意来跳舞,我可以给你一星期20美元的报酬。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她觉得自己的双脚已经迈到了天堂的门口。然而,两个星期后,这个剧团就倒闭了,连给她发薪水的钱都没有了。她被困在了异乡。

面对困境,她没有改变自己要当一名演员的梦想。她向人借了点路费,回到了堪萨斯城。她不辞劳苦地工作、攒钱。后来又到纽约当过歌女。一位替米高梅公司物色演员的人,偶然看到了她的舞姿,他觉得这个女孩不仅容貌秀美,而且浑身上下散发着青春的韵律,于是就建议她去电影公司试试镜头。

当时她正热切希望有一天能成为百老汇的巴夫洛娃俄国著名的芭蕾舞演员。最后,经过反复考虑,她才勉强同意去尝试一下拍电影。结果竟顺利地在好莱坞站住了脚,并签订了一张每星期75元的演出合同。但是,电影公司对她的名字不大满意,露西尔·莱休,这本来是一个很有寓意的名字,但是对一个电影演员来说并不理想,这样的名字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于是,公司在一家电影杂志上为她登了一个征名启事,成千上万的名字寄来了,最后,露西尔·莱休成了琼·克劳馥。

那时候,她离明星还远着呢,她只能演演配角或当临时演员。她当过希勒的替身,她在晚上练习查尔斯顿舞,并参加了舞蹈比赛,获得了一大堆奖杯。当时的琼·克劳馥和现在大不一样,她是一个胖女孩,一头卷曲的头发掩盖着她的羞涩。后来有一天,她终于明白,要想在好莱坞站稳脚根,就必须有突破。就在那天晚上,她成了另外一个人,从那以后,她再也不在晚上出去跳舞了。

她开始安下心来,研究法文、英文和练习唱歌,并且开始减肥。有三年的时间,她经常让自己挨饿。即使是现在,她还是除了喝些橘子汁加白开水外,基本上不吃早餐。她有时一整天就喝一点酸牛奶,此外什么都不吃。她非常敬业。有一次,她在一部影片中跳一种土风舞,不小心扭伤了踝关节,为了不让导演取消她的角色,她让医生包扎了一下,然后坚持演下去。就这样,她的报酬慢慢地多了起来。

对于自己的经历,连琼·克劳馥自己都感到很惊奇,她出身贫寒,她不仅可以买下任何金钱能够买到的东西,而且无论她走到哪里,都有成群结队的崇拜者追随着她。

她曾经对一个朋友说:既然梦想的火焰已经燃起,就不要把它熄灭。这既是对朋友的鼓励,也是自己的真实写照。

读后感言:有人说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没有自己的梦想,因为没有梦想的人生,生命的天空就会变得灰暗,而生活就会变得单调。而一个有梦想的人,他的人生就有了方向,生活也会变得多彩。让我们记住琼·克劳馥的话:既然梦想的火焰已经燃起,就不要把它熄灭。

诗人普希金的画

◎佚名

人们也许不知道,俄国大诗人普希金还是一位美术家。只要翻阅普希金的手稿,就能发现稿纸上面画有许多草图和速写,令人眼花缭乱。这些图画的线条轻盈、急速、飞舞,完全符合诗人的气质和性格。

自画像

在普希金的一大批手稿、札记和书籍的空白处,留下了他的许多自画像。尽管许多画家都曾试图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普希金的外部形象和神情,但现在看来,能够引起人们长久品味的还是诗人为自己作的自画像。他的自画像一般是侧面像,形象有时是青年,有时是中年人,甚至是秃顶老人;装束有时是穿农民的衣服,有时披商加索斗篷,有时戴哥萨克毛线高帽。

这幅自画像是普希金1820年所作,这时的普希金正经历着命运的转折。自由主义的情绪充溢着普希金的思想,他通常穿一件肥大的“美式”燕尾服,带着帽沿宽得离谱的“波利瓦尔”帽子四处招摇。他这时的自由主义诗作《自由颂》、《乡村》等风靡一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向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告密,沙皇一怒之下决定把普希金发配西伯利亚,在朋友的帮助下,普希金逃脱了西伯利亚的苦寒,于1820年5月6日被调往叶卡捷林诺斯拉夫。

革命者

1820年,整个欧洲都在酝酿着自由主义运动的风潮,革命席卷了欧洲。普希金热切向往风起云涌的欧洲,期待着自己神圣时刻的到来。热爱自由、反对专制的主题在这时期的诗作中一再重现。1821年初,普希金的熟人,在俄国军中担任将军之职的希腊人伊普西浪蒂公爵带领希腊志愿军掀起了推翻土耳其统治、争取希腊解放的革命运动。普希金大受震动,被这种自由主义精神强烈地鼓舞着。

这幅画是普希金于1821年在自己的手稿上所绘的伊普西浪蒂、马拉等革命者的画像。这些革命者的形象反映出普希金当时狂热激动的情绪和对自由主义的向往。

恋人

普希金在敖德萨经历了几次短暂的风流韵事后,迷恋上了沃龙佐夫年轻的夫人伊丽莎白。这位风姿绰约的波兰美女,拥有温柔的眼神、妩媚而略带忧郁的笑容和女性特有的娴雅。普希金将这份爱一直珍藏在内心深处,对谁也没有提起过,但是他这一时期所有的手稿边缘都画满了这位令他心仪的女性的侧影。在普希金离开敖德萨之前,伊丽莎白送给诗人一个镶着宝玉的金戒指,普希金非常地珍惜,一直戴在手上。普希金1824年的很多诗作,比如《一切都结束了:我们没有缘分……》、《保护我吧,我的护身符……》、《焚毁的情书》等,都与伊丽莎白密不可分。

这幅画是普希金1823年画在《叶甫根尼·奥涅金》第一章手稿上的伊丽莎白‘沃龙佐娃肖像,优美的线条掩饰不住自己心中对她深深的爱恋。

十二月党人的死刑

1825年,俄国十二月党人在参政院广场上发动起义,数名十二月党人被逮捕。1926年7月24日,普希金得知自己的朋友、十二月党人雷列耶夫、彼斯捷尔等5人被处死刑,120名起义参加者被判服苦役。他无比震惊,因为在俄罗斯自伊丽莎白女皇时代以来就从来没有使用过死刑。普希金在一封信中写道:“被绞死者已往矣,可120个朋友、兄弟和同志的苦役之刑太恶劣了。”普希金一直希望朋友们的悲惨命运能够有所减轻,但终于落空。

此图是普希金于1828年在长诗《波尔塔瓦》手稿上的绘画,表现了十二月党人被绞死时的场景,普希金当时的悲痛心情可想而知,其惨烈之状至今仍能震慑人心。

读后感言:普希金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个画家,他之所以取得了让人注目的成就,是因为他勇于追求和不畏惧人生的坎坷,而更主要的是他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霍金:意志是成功的基础

◎孙郁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烟云笼罩伦敦上空,医学家斯蒂芬为了躲避战乱,不得不领着即将生产的妻子来到英国的另一个城市牛津。1942年1月8日,霍金出生了。这一天正好是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纪念日。

霍金小的时候,不仅身材矮小瘦弱,而且个性刚烈。如果有人想欺侮他,将得到毫不犹豫的反击。平时他的穿戴很随便、而且衣服上总是有各种颜色的墨水。他喜欢与人争辩,并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因为语速太快有时显得句子含混。他的学习成绩并不十分出色,不过算得上是一个聪明的学生。

在他12岁的时候,整天沉醉于复杂的游戏设计之中。他花半小时所设置的游戏,同学们往往需要连续玩上几个小时,甚至不得不在一个星期后才能将它完全弄懂。史蒂芬·霍金为此十分得意。

在17岁这一年,史蒂芬·霍金进入牛津大学学习物理。但是他的学习仍旧不很用功,而这几乎是大学里的普遍情形,因为这时的欧洲青年还经历着世界大战后的迷惘情绪,大家都觉得生活里已没有值得为之追求的东西。

是一场疾病拯救了他。在大学的最后一年里,史蒂芬·霍金发现自己的行动越来越笨拙,他常常无缘无故地从楼梯上摔下来。后来经医生诊断他患了卢伽雷病,即运动神经细胞病,并告诉他恐怕活不了多久了。

面对医生的诊断,21岁的霍金没有感到特别的悲伤与绝望,相反他突然体会到生命的宝贵。在与疾病对抗的同时,霍金开始沉人了对世界的思索,他意识到疾病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人的心灵的失望与荒芜。同时他感到了知识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在对人类知识的探求里他找到了人生意义的所在。

振作起来的霍金于1965年以优异成绩获得了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他结识了未来的妻子珍妮·怀尔德,接着与她结婚,两年后长子罗伯特出世,1970年第二个孩子出生,也就在同年他开始使用轮椅。

以坚强的意志专研学术的他,在1973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空间和时间的大型结构》。第二年他宣布发现黑洞理论,并成为皇家学会会员。接下来他被任命为剑桥大学物理学教授。

1978年他应邀参加梵蒂冈宇宙学大会,宣布无边界构想。这一年里,另一部著作《超时空和超引力》得以出版,同年被英国国王授予大英帝国高级骑士称号。1985年病情加重,使他卧床不起,为了挽救他的生命,医生为他施行了气管造口手术,他也因此完全地失去了语言能力,他从此开始用带造音器的计算机。

1988年他的《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一书发表,在接下来整整100周时间,该书占据英国图书排行榜的最前列,也因为这部书稿,他获得了沃尔夫基金奖。1989年,他被大英帝国授予荣誉爵士。

读后感言:霍金是一位身体残疾的人,但他却以坚强的意志,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誉为自爱因斯坦以来人类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他的成功,缘于他明确的目标,不竭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

执著的毕加索

◎李深

1881年10月25日,西班牙马拉加的一位美术教师的妻子,产下了一个浑身青紫而且不哭不动也不呼吸的孩子,接生的医生当时就断定这是一个死婴。正当大家看着这个“不幸”的孩子难过的时候,在当地有名的医生萨尔瓦赶到了。当他从接生医生手里接过孩子后,马上断定:“这个孩子还活着。”于是萨尔瓦给这个孩子做人工呼吸,当把孩子嘴里和鼻腔里的脏东西弄出来时,这个孩子“哇”地一声哭了。

这个“死了又活过来”的孩子,当时谁能想到他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美术大师毕加索。

在毕加索刚刚学会走步的时候,他便十分喜欢到父亲的画室里去找乐趣,他常常到这里呆上几个小时不走。父亲一看小毕加索对画画很有兴趣,于是就有意识对他进行这方面的培养。

刚开始父亲训练毕加索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接下来他让毕加索学会吃苦,练习基本功:,给他一个苹果让他照着它的样子画下来,毕加索坐在画室里一边观察,一边认真地画,画坏了又从头再来。他的画在爸爸的指导和自己的勤奋下进步很大。

毕加索到了该上学时候,他父亲把他送到了马拉加最好的——所学校里去读书,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好好的读书,将来能有出息。

然而让父亲没有想到的是,儿子在学校不仅不好好的读书,有时还逃回家里来画画,这一下可让父亲为难了。他私下里给毕加索做过思想工作,但他得到的回答是:“爸爸,学校里一天尽读那些死东西,一点都没意思。如果你要让我上学的话,除非我把你的画筒和画笔也带去。”没有办法,父亲只好答应孩子将画笔带到学校里。

那时巴塞罗那的美术学院是当时最好的学院,为了能让毕加索得到最好美术教育,全家于1895年搬迁到了巴塞罗那。这一年的秋天,毕加索终于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以突出的成绩考进了这所学院,成为全班年龄最小的学生。

1897年之后,他创作出了《科学与仁慈》这幅作品,这幅作品在当年的全国美展上获得了好评,并在马拉加全省美展上捧得了金像奖。在一片鲜花和掌声里,毕加索离开了巴塞罗那,在叔叔的资助下,他来到了首都马德里,顺利地读上了圣费尔纳多皇家学院,在这里毕加索常常不去上课,整天呆在普拉多美术馆里看画,或者干脆跑到大街上去写生。

这件事被他的叔叔知道后,很是生气。为了惩罚这个不听话的小子,他叔叔便中断了对毕加索的接济。这一来使得毕加索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之中,他买颜料的钱没有了,肚子也常常饿得咕咕直叫。

后来他因患上了“猩红热病”而回到了巴塞罗那的父母亲的身边,他遭到了叔叔和父亲的冷落,但母亲鼓励和支持他,他又重新燃起了对艺术追求的信心。为了感激母亲,他把自己所创作的作品的署名改为母亲的姓——毕加索。

1900年,19岁的毕加索来到了他向往已久的巴黎,在这里他接触了各种艺术流派。在艺术上他得到厂许多营养,虽然他的生活非常的艰辛,但是他没有被生活的困难所吓倒,在艺术上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着,1900年到1904年期间,由于毕加索穷困潦倒,使得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斥着忧郁苍茫的蓝色,人们把这段时间称为他的“蓝色时期”。也正是这一时间他积蓄了抵抗困难的勇气与激情,开始了他不知疲倦的创作。

1944年,巴黎解放后,毕加索加入了法国共产党。在这—政治信仰鼓舞下,他积极参加和平运动,《和平鸽》这幅名震世界的石板画就是在那个时候创作的。

1973年4月8日,毕加索因患肺气肿逝世,终年93岁据统计,他一生创作的作品总数在8万件左右,这位现代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对整个人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后感言:通向理想的道路,没有一条是一帆风顺的,都充满了坎坷和曲折,只有那些时时激励自己,不向命运低头的人,只有那些勇于向命运挑战的人,才能塑造自己的完美人生。如果你想完成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那么就要时时地激励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登上人生辉煌的顶峰。

向梦想彼岸进发的施瓦辛格

◎冬雪

施瓦辛格于1947年7月30日出生于奥地利,他小的时候虽然个头高大,但身体很弱,在父亲的引导下,他开始从事多种体育训练。后来,他发现健美运动最适合自己,便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宏远的目标:长大以后,一定要做美国乃至世界的健美先生。从那个时候起,他便开始为这个梦想而努力。

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他把零花钱积攒起来,购买他十分喜欢的美国健身杂志。为了更好地学习健美运动,他还曾经一边上学,一边去做“童工”,赚来的所有的钱都用来购买各种健身器材。在当年的奥地利,健身不但不被人们看好,它还被视为不文明的行为。因此,施瓦辛格的做法受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有一段时间,父亲为了阻止他这种“愚蠢行径”,曾把他关进一个小阁楼里进行“面壁思过”。即使这样,他的梦想也没被扼杀。

在他18岁那年,得知美国国际健美先生选拔赛即将开始,他就异常坚决地对父亲说:“请你尊重我的选择,我要赢得这个比赛!”父亲无奈地答应了。这次比赛,他获得了欧洲青年健美冠军。此后又陆续获得欧洲先生、宇宙先生的称号。

施瓦辛格走上荧幕是1980年,当时一位制片人邀请施瓦辛格主演一部耗资亿万的电影《霸王神剑》。当时施瓦辛格已经从竞技场中退休5年了,体重只有5年前的2/3。为了恢复最佳状态,他决定参加当年的奥林匹克先生竞赛。那段时间施瓦辛格以超人的意志,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他夜以继日,硬是用顽强的毅力和斗志将业已萎缩的肌肉“逼”了出来。比赛中,信心十足的施瓦辛格再次以最佳的状态获胜。在这次奥林匹克先生选拔中,他创出7摘桂冠这样一个前无古人的纪录。

施瓦辛格不是一个安份的人,他向往一种新奇、紧张、刺激、不断进取、不断追求的生活,他信奉只要努力就会成功的工作信条。20世纪70年代,他来到美国好莱坞,决心向演艺圈发展。从来没有学过表演的他悟性非常强,在导演的教导下,他学习各种技巧;并且他把健美中的造型与动作运用到表演之中,很具有创造性,既自然真实又带有强烈的感染力。他雄健魁梧的身躯和钢铁般坚硬的肌肉,很快就被导演们认为适合于惊险动作片演出。此后,施瓦辛格塑造了一系列百战百胜,英勇无故的“大力神”、“金刚”等银幕英雄形象。

拍了一套又一套不需表情的动作片之后,施瓦辛格游说电影公司,让他主演一部喜剧。公司当然不肯,他们觉得,除了肌肉,施瓦辛格没有其他卖座的本钱。但施瓦辛格毫不气馁,继续游说。终于,因为施瓦辛格答应不收分文片酬,只收分红,电影公司让他主演了《龙兄鼠弟》这部喜剧,结果影片成为1989年暑期全美最卖座的电影。施瓦辛格也完成了从动作巨星向电影表演艺术家蜕变的关键一步。

施瓦辛格在塑造银幕形象之余,还担当电影制片人,出版介绍健美的书籍,另外他对政治、经商、艺术也都兴趣盎然。2003年,施瓦辛格参加美国加州州长竞选,尽管不少人对他的政治能力表示怀疑,他还是成功地当选。

读后感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因为理想和追求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施瓦辛格的成功经历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示,让我们记住他在接受一位记者采访时,所说的话:“生命本身就是一连串的目标。没有目标的生命,就像没有船长的船,这船永远只在海中漂泊,永远不会到达彼岸。”

嘉宝的梦想

◎马月

小时候的嘉宝是一个很平常的女孩,不过那时的她经常偷偷跑到一家剧院的附近,站在那儿聆听演员们的歌唱。有时她还把儿童水彩颜料涂在自己脸上,把自己打扮成在舞台上光彩夺目的大明星。

在她刚14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了,她和母亲相依为命。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不得不缀学到一家百货商店去工作。有一天,发生了一件小事——正是这件小事使她走上了她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成功之路。她在卖帽子时,向老板提议为帽子作一个广告,以便促进帽子的销售。老板采纳了她的建议,决定拍一个帽子的广告片,并由她来作模特。要不是一个目光锐利的电影导演偶然看见了那个广告片,嘉宝也许直到今天还在那里卖帽子呢。

这位导演第一个发现了嘉宝潜在的表演天赋,当时她还不到16岁,他建议她到一所戏剧学校去学习。一心想当演员的她,得到了母亲的支持。

就在她在学校上学的时候,有一天,瑞典大导演斯蒂勒派人到那个戏剧学校,要求学校选派一名年轻的女学员去扮演一个小角色。嘉宝得到了这个机会,当时,她的名字叫古斯塔夫森。这不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而且不上口,不好记。于是,导演的魔棍一挥,格丽泰·古斯塔夫森就成了格丽泰·嘉宝。

有一次,美国最著名的杂志编辑亚塞尔·布里斯班莱来到了好莱坞,宣称他一定要看嘉宝拍一次戏。于是,有人把他带到嘉宝拍戏的现场。但是,这位瑞典的“快乐之鸟”拒绝在他面前表演。她说:“我读过布里斯班莱先生的文章,我很敬佩他,但是当着他的面,我没法正常演戏。”

如果剧情需要嘉宝作出一些痛苦的表情,她会要求导演离开拍戏现场。除了摄影师,没有一个人能看到她。

她的摄影师叫威廉·丹尼尔,她在美国主演的第一部影片就是由他来拍的。当时,她的英语说得还不流利,常常会露出一些可笑的破绽来,几乎所有人都嘲笑她,只有威廉·丹尼尔没有那样做。他察觉到这位年轻美丽的女士特别敏感,别人的嘲笑使她局促不安。于是,当影片拍摄结束时,他就主动向她道贺,并且说希望以后还能再和她一起工作。对这种雪中送炭的友谊,她自然是感激涕零。

嘉宝回到欧洲的时候,她工作的那家制片公司的经理是否知道她的行踪呢?不,她甚至连一张风景明信片也不会寄给他。但是,她的摄影师丹尼尔却收到了她发来的电报。

通常,她每演完一段戏,就急忙躲到一边去,就像一只被人追逐的小鹿一样,藏在舞台后面的一个简易化妆室里。她一躲进隐蔽的地方,就再也不肯轻易跑出来,直到有人通知她下一段戏开始了为止。

后来嘉宝在艺术的道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女演员之一,她的知名度比200年来所有坐在她的祖国——瑞典——的王位上的帝王还要高。

读后感言: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只有一股执著的精神是不行的,还要十分灵活地运用自己的大脑,就是在人生的旅途中善用机会里的黄金时刻,并抓住自己能力之内的好处,是生活的一大艺术。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忆建筑师梁思成◎林洙

梁思成是一个出身于社会名流家庭的知识分子,为投身于中国的建筑业而放弃了他的“锦绣前程”,这个曾为中国的建筑业作了伟大贡献的建筑师,曾是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南海怀仁堂改建工程设计的主要组织者。

他从小就受父亲和一些民族英雄的影响,对祖国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他曾说别人都把自己的宝贝藏在家里,我的宝贝却放在全国各地。

他要求别人严格,要求自己更加严格。在一次野外考察中,出发前梁思成被马狠踢了一脚,当即倒在地上,大粒的汗珠从头上落下,大家都以为他痛得走不了,没想到他强咬着牙关,挣扎着爬起来,瘸着腿爬上了马背按时出发了。

梁思成总是提前5至10分钟到。铃一响立刻开始工作,工作时不许干别的事,注意力集中,一分钟也不放松。休息时带头出去活动,到时间接着干,很少讲话。重视身教,看助手画得不好就自己画一点示范,让助手学。对理论问题,总是介绍有关的书给他们看,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找答案。

他留学时的两个厚厚的英文活页笔记本,一页页整齐的打字,隔两三页就有一张插图,其中有平面图、透视图和剖面图,全部是钢笔徒手画的,线条活泼又严谨。笔记中除记录老师讲课的内容外,还就每一座建筑查阅了大量的书籍文献,并从中摘抄下重要的评论。别人赞他“你真了不起。”他笑了笑说:“没什么。这是笨人下的笨工夫,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别看他学习这么认真就以为他是个只会啃书本的书呆子。他喜欢和别人开玩笑。

梁思成在宾大学习时,曾在建筑系的工作室里用一周的时间雕刻、翻砂、铸模,做了一个精巧的铜镜,制成后又做了仿古处理,然后拿去请美术系研究东方美术史的教授鉴定制作年代。虽然铜镜后面嵌有制作年代,但教授不懂中文,看了半天,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厚的铜镜。”又说“从图案上看像是北魏时期的物品,但从没有见过这样的文字。对不起,我帮助不了你。”梁思成看教授越来越认真,反而不敢翻过来给他看了,只好赶快溜掉。后来教授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每次见到梁思成就说“淘气鬼”。

梁思成也是一个严师挚友,他从不简单地向学生或助手发号施令,用他的话来说是“教学相长”。他常常和蔼地叮咛他们:“你们可不要学五柳先生,不求甚解”。学生或助手们的读书笔记,他不厌其烦地一字一句地批改,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做详细的讲解并启发他们的思路。

读后感言:知识是每个人走向成功的最起码的基础,如果没有知识,即使你再有远大的抱负,到头来也只能落个一事无成。浓厚的智力、兴趣、气氛会你掌握大量的知识,同时更会使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印度国父——甘地

◎谭余娟

1948年1月30号是星期五,这是耶稣受难日。一位上身赤裸,头戴印度头巾的清瘦老人在两个女孩的扶持下走向通往晚祷会场的草坪,他双手合十向群众致意。一位中年男子跑到他面前,先鞠躬行礼,口中低声说道:“圣父,你好!”忽然从口袋里掏出手枪,顶着老人赤裸的胸口连开几枪,殷红的血立刻染红了洁白的土布拖地,老人双手合十似乎想迈出最后一步,口中喃喃念到:“神啊!”随后徐徐倒地。倒地时,这一双手合十的姿势依然未变。这最后的祈祷让世人铭记!

这位老人便是印度的圣雄——甘地,这位终身提倡“非暴力”的老人就这样死在狂热的宗教分子的枪口之下,结束他平凡而不平凡的一生。

甘地出生在一个信奉印度教的家族里,甘地家族世代经商。他是现代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独立前国民大会堂的领袖,印度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他在20世纪上半叶亚洲和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所领导的“不合作运动”多次形成波澜壮阔的群众斗争的场面,在反英运动中起到积极作用。

他的伟大人格几乎也是举世公认的!

他具有赤诚的爱国热忱,崇高的牺牲精神,追求真理的执著信念。在南非,甘地组织印侨反抗针对印侨的管理法。于是甘地和他的同伴前往印侨登记处登记,8个身强力壮的帕西族人尾随其后,领头的名叫米尔·阿兰。临到登记处附近,米尔·阿兰上前问甘地:“你去干什么?”“想按10个手指印,然后领取登记证。”

甘地话音未落,米尔·阿兰对准他下腹猛击一拳。瘦小的甘地不堪一击,当即扑倒在地,头部正撞上石头,嘴唇与两颊、额头被戳破,一颗牙齿被撞松,其他人一拥而上,对甘地拳打脚踢,直到惊动了附近的人,阿兰等才拔腿逃跑。

即使被打成这样,甘地仍念念不忘他的保证。他躺在床上把登记表一一填好。在场的人来劝他休息,他却说:“我曾保证过,只要我还活着,只要神准许,我一定要领到第一张登记证。”

他关心下层人民疾苦,善于体察民情并始终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第一次在印度乘三等车的经历让甘地终生难忘。他形容三等车厢就像一个令人恶心的大痰盂,旅客们所得到的待遇就像羊群们所得到舒适那样可怜。但从那以后,他总是乘坐三等车去游历印度各地,以便亲自体验一下三等旅客的疾苦。他常走村串户,或深入城市贫民窟中,当有的“贱民”躲在角落不敢出来,怕玷污了他时,甘地会主动走近他们,打破他们的顾虑。“贱民”们赤脚站在烈日下迎接他,他们告诉甘地:“那边有清凉的水井,可是不准我们去汲水,我们又没钱掘井,只得使用牛喝水的井。”甘地安慰并引导他们:“我们一定让你们得到清净的用水,但你们也不要再吃死牛肉,你们不改正这种坏习惯,我自然还是和你们亲近。但不能使婆罗门教徒接近你们。”

他生活清苦,安贫乐道。人们清理他的遗物:一架木纺车,一双拖鞋,3个小猴雕像,一本《薄枷梵歌》,一只怀表,一个痰盂和从耶拉伏达监狱带回来的一个金属洗脚盆。他惯常的装束是上身赤裸,下身用一片土布裹住,必要时才搭上一条土布披巾。不论是对群众演讲,还是同对手谈判,不论是在印度各地考察,还是到国外访问,他都不改常态。他后来解释说:“如果我往英国去,我就是以代表的资格去,不多一点,不少一点……我若代表国大党,也就是半饥半饱状态、衣衫褴褛的人民的代表。如果我是代表有地产者、有教养的印度人,我也需要穿着简朴,为的是替穷苦同胞谋福利。”

读后感言:翻开那些伟人们的历史,人们就会发现:他们之所以从平凡走向了伟大,就在于他们有一个博大的胸怀,正因为他们有了这样的胸怀,才不畏惧任何降临在自己身上的厄运,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成为了震惊世界的人物。

辞职清华的教授画家自述

◎陈丹青

陈丹青,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1980年以《西藏组画》而名声大噪,被称为中国当代美术史的里程碑,后游学美国。

2000年,他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为教授及博士生导师。

2004年年底,陈丹青向院方与校方正式递交了辞积报告。“文革”开始,我小学毕业,1968年开始学油画——白天画毛主席像,夜里临摹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我记得那些临摹米开朗琪罗的男裸体纸片,抄家时被抄走了,有趣的是,我不觉得画毛主席像和临摹裸体画有什么冲突,上海人那时全都坦然过着双重生活。

红卫兵抄家,反而把以前很难见着的外国小说、画报、画册,给散到社会上来了,我们读民国时期翻译作品,英美法俄的古典文学,听古典音乐,当时流行傅雷翻译的《艺术哲学》,我看不懂,可是里面有美术史黑白图片。上海的知识阶层在“文革”中完全中止了活动,北京可不是这样,“文革”中那些末被打倒的高级知识分子(同时也是高干)仍然从国外带回一些资料。

我从油画家王路那里第一次看到彩色版世界美术史图册,是他父亲王炳南从外交访问中带回来的。高层精英的子弟们甚至聚在一起听披头士,弹吉他,吃奶酪,跳迪斯科,读《第二十二条军规》之类。“文革”后第一批前卫诗人几乎全是北京知青。艾青在“文革”前就接待过现代诗人聂鲁达,因此这个圈子的子女对西方的感受直接来自父辈。这种可炫耀的北京式文化在上海是不可想象的。

1970年我去江西插队。

上海知青都知道这是劳改,没人当真以为是去“革命”。

什么地下诗歌、白洋淀团体,都是北方知青的事,他们集体模仿早期左翼青年的精神生活。我从没听说上海知青有这类地下团体。“文革”初成立的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成了上海油画的惟一中心。我有幸和夏葆元、魏景山、陈逸飞接近,他们是上海美专公认的才子。

回想起来很有意思,那时没电话,都是骑自行车找来找去,不在家,就等着,聚一堆人臭聊,互相传看最近的画。

我现在还怀念那种生活,太单纯了,没有诱惑,没人知道画能卖钱。我们最最兴奋的就是技巧。看一幅“文革”时期的画,完全不关心创作思想,只谈笔触色彩之类,同时追求所谓教养,比如画个少女,神态忧郁就被认为是有格调,灰色调也被认为有格调,很洋,像苏联人——真好笑,苏联在那会儿意味着整个西方。

读后感言:在每个人一生的过程中,总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的事情,也正是那些事情,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生活。当然,也正是那些发生的事,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了选择,从而使我们找到了人生的位置,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去实现人生的梦想。

诚实的花朵

◎保罗·科尔贺

在公元前250年,有一位埃及王子即将登基,不过根据法律,登基前必须先结婚。

未来的王后要母仪天下,王子要找一个必须能让他完全信任的年轻女子,所以他听从智者的建议,召见当地所有年轻女子,从中挑选最合适的人选。

一位在宫廷服务多年的婢女听到消息,感到非常难过,因为她的女儿偷偷对王子有好感。

她回家后告诉了女儿,知道女儿想去应试,她心里非常担心。“女儿啊,你去了又有什么用?皇宫里最有钱、最漂亮的小姐都会去。我知道你一定很痛苦,不过还是要理智一点儿。”

女儿回答:“妈妈,我神智很清醒,我知道不会中选,不过可以趁这个机会见到王子,这样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当天晚上,女儿抵达皇宫时,现场的确佳丽云集,华服与珠宝令人目不暇接。王子宣布要进行一场竞赛,发给每人一颗种子,6个月后,能种出最美丽花朵的人就能成为未来的王妃。

女儿把王子给她的种子种在花盆里。由于她对园艺并不在行,所以费了很多心思准备泥土。3个月后,连芽都没有长出来。她百般尝试,也请教过庄稼人,用了各式各样的种植方法,却一无所获。尽管她对王子的爱慕依然真挚,却觉得美梦离她越来越远。

6个月过去了,她的花盆里什么也没有长出来。尽管她什么也没有种出来,这6个月来她付出了很多心血,她还是告诉母亲,要依约回到皇宫。她心里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和心爱的人见面,再怎么样也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众佳丽回来晋见王子的这天,女孩端着什么植物也没有的花盆,看到其他人的花都长得欣欣向荣,相互争奇斗艳,花形和颜色都有天南地北之别。

最期待的一刻终于到了。王子进入宫殿,仔细看了大家培育出来的花朵。

看完之后,他有了中意的人选,宣布将迎娶这位婢女的女儿为妻。

其他的小姐愤愤不平,说他选中的人什么都没有培植出来。

王子心平气和地解释这次比赛结果的理由:“这位小姐是惟一种出母仪天下的花朵的,也就是诚实的花朵。我发下去的种子都是死的,怎么种也种不出东西来。”

读后感言:诚实是一种美德,它被诗人赞誉为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因为诚实走的是一条笔直的大道,而且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所以诚实深受人们的喜爱。如果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诚实之花,那么我们的生活和事业,就充满灿烂的阳光。我们的人生就是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

示弱

◎流沙

北大方正的创始人王选,曾对科技领域人才以打猎为喻分过三种类型:一种是指兔子的人;第二种是打兔子的人;第三种则是捡兔子的人。指兔子的人就是指明科研方向的人,打兔子的人是进行科技攻关的人,捡兔子的人就是让科技在经济领域产生效益的人。有人曾笑问王选属于哪种人,王选说:“我属于第二种,其他两个方面是我的弱处。”

由于王选的激光照排的成功,没有人会怀疑他在以上三个方面的成就。他最先确定激光照排的科研方向,又是最有实力和开拓力的科技攻关者和应用于印刷领域改变中国印刷历史并产生巨大效益的第一人。

王选的示弱让人摸不着头脑。10年前,王选又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决定退出设计第一线,理由是他不能胜任当时的设计工作。

几乎所有得知这个消息的人都感到不可思议。王选则说了这样两件事。1993年春节,他连续工作了半个月进行了一项试验。但一位学生看了他的设计方案后,说:“王老师,你设计的这都没用,IBM的计算机总线上有一条线,可以替代你所有的设计。”另一件事发生在1991年,方正公司的91设计方案即将上市之前,突然发现计算机芯片在处一图形方面存在的漏洞,于是王选找来了负责技术攻关的3个资历较浅的年轻人,他根本没指望他们能想出对策来。但是其中有一位学生想出一招妙策,成功在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许多功成名的大人物中很少有王选那样自暴弱点自我贬损的人。

但令人感慨的是,王选的做法反而团结了一大批中国计算机领域的精英人才。不仅王本人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式的人物,他的北大方正公司,仅仅8年时间,就成为世界知名企业。

读后感言:成功的世界总是留给智慧的人。你有多少弱处其实就有多少失败的可能。一个人敢于示弱就有了弥补的机会和可能。示弱,不是软弱,而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和清醒。一个强者能保持清醒,那他离上帝也不远了。

追求的脚步

有追求的人,才能在生活中唱出快乐的歌;有追求的人,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演奏出华彩的乐章;有追求的人,才能在自己的心中托出一轮鲜红的太阳。当然,无论是谁如果想实现自己的追求,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要你不放弃追求的脚步,就会有“美梦成真”的那一天。

华为总裁任正非的“贫穷”

◎程东升 刘丽丽

对于人的一生而言,贫穷是老师,它教会人生存。贫穷有压力,使人的脊梁比一般人都硬些,坦然吃苦、不屈不挠。

任氏的家庭史资料显示,华为公司总裁、著名民营企业家任正非50岁以前的生活是极为贫寒的。任正非在家中排行老大,下面还有六个弟妹,一家九口人全靠在学校当教员的父母每月一点微薄薪水过活。

三年自然灾害留给任正非不可磨灭的印象:“本来生活就十分困难,儿女一天天在长大,衣服一天天在变短,而且都要读书,开支很大。每个学期每人交二三元的学费,到交费时,妈妈每次都发愁。与勉强可以用工资来解决基本生活的家庭相比,我家的困难就更大。我经常看到妈妈月底就到处向人借三五元钱度饥荒,而且常常走了几家都未必借到。“直到高中毕业我没有穿过衬衣。有同学看到很热的天,我穿着厚厚的外衣,说让我向妈妈要一件衬衣,我不敢,因为我知道做不到。我上大学时妈妈一次送我两件衬衣,我真想哭,因为,我有了,弟妹们就会更难了。我家当时是两三个人合用一条被盖,而且破旧的被单下面铺的是稻草。‘文革’造反派抄家时,以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专科学校的校长家,不知有多富,结果都惊住了。上大学我要拿走一条被子,就更困难了,因为那时还实行布票、棉花票管制,最少的一年,每人只发0.5米布票。没有被单,妈妈捡了毕业学生丢弃的几床破被单缝缝补补,洗干净,这条被单就在重庆陪我度过了五年的大学生活。”“我那时十四五岁,是老大,其他一个比一个小,而且不懂事。他们完全可以偷偷地多吃一口粮食,可他们谁也没有这么做。爸爸有时还有机会参加会议,适当改善一下生活。而妈妈那么卑微,不仅要同别的人一样工作,而且还要负担七个孩子的培养、生活。煮饭、洗衣、修煤灶……什么都干,消耗这么大,自己却从不多吃一口。我们家当时是每餐实行严格分饭制,控制所有人欲望的配给制,保证人人都能活下来。不是这样,总会有一两个弟妹活不到今天。我真正能理解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我高三快高考时,有时在家复习功课,实在饿得受不了了,用米糠和菜和一下,烙着吃,被爸爸碰上几次,他心疼了。其实那时我家穷得连一个可上锁的柜子都没有,粮食是用瓦缸装着,我也不敢去随便抓一把,否则也有一两个弟妹活不到今天。后三个月,妈妈经常早上塞给我一个小小的玉米饼,要我安心复习功课,我能考上大学,小玉米饼功劳巨大。”

对于人的一生而言,贫穷是老师,它教会人生存。贫穷有压力,使人的脊梁比一般人都硬些,坦然吃苦、不屈不挠。在我国许许多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