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传奇女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7 18:11:25

点击下载

作者:安贝儿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古今传奇女子

古今传奇女子试读:

周道如——奇特的婚姻

周道如已经在袁世凯家中做了十多年的专职家庭教师,无情的岁月消蚀着她的锦绣年华。在宣统三年,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清政府焦头烂额走投无路,袁世凯坐上大总统的宝座时,周道如已经三十六岁,依然守贞待字,就连虎狼之心的一代枭雄袁世凯也觉得亏欠她的太多。

周道如是江苏宜兴人,原名砥,她的父亲在科举考试中跃登甲榜后不幸早逝,家道中落,她在吕碧城当总教习的北洋女子公学一毕业,就留在附属小学任教,藉微薄的薪水,接济家庭。

吕碧城对周道如这个学生特别欣赏,认为她品性纯良,学问渊博,举止端方。周道如在附小学任教,工作认真。吕碧城觉得周道如大材小用,亏待了周道如,恰巧当时提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想要聘请一位家庭教师,吕碧城便把周道如推荐给袁世凯。袁家的儿、女,媳妇,乃至于袁世凯的妙龄姬妾们,便都成了周道如的学生。十几年过去了,彼此相处融洽,亲如家人。尤其是袁家二少爷袁克文,也就是袁寒云,与周道如最为投缘。那年,袁世凯受满清政府的猜忌、排挤,以“现患足疾,步履为艰”为由,向朝廷辞职,回家养病。清政府巴不得他尽快离开朝廷,立即准予,袁世凯归隐洹上。周道如就准备向袁世凯辞行,是袁克文带着一群弟妹苦苦挽留,使周道如不忍抛下他们,随他们一起到了洹上。虎落平阳的袁世凯对周道如感激不已。周道如是袁家上上下下都尊敬的人物。

当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最得力的手下是四个人,即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与梁华殿。王士珍掌工兵,段祺瑞掌炮兵,冯国璋掌步兵,梁华殿掌骑兵。后来梁华殿在夜操时坠马溺死,到袁世凯升任北洋大臣,王、段、冯三人水涨船高,就有了“北洋三杰龙虎狗’”的说法。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当上大总统之后,就开始做他的皇帝梦,无奈北洋旧人中的一些人表现得十分漠然。尤其是冯国璋,手握重兵,坐镇南京,虽说是砥柱东南,但确实令袁世凯难以放心,深恐这些骄兵悍将被人利用,或者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周道如在袁家十几年,袁家的儿女都已长大成人,成家立业,袁家的媳妇又成了周道如的学生而周道如还孑然一身,大家都希望周道如能够找一个好丈夫。但周道如的婚姻确实是一个难题:人品地位不相当的人自然不敢高攀;家有结发妻子,叫周道如去屈居侧室是想都不要想。可当时人品地位能与袁世凯的家庭教师,形同家人的周道如此般配而没有成家的又有几个呢?一般俗不可耐的碌蠹,周道如恐怕也不屑一顾。

袁世凯的大公子袁克定和二公子袁克文是两个性格、志趣,人品截然不同的人。二公子袁克文性情儒雅,热中于琴棋书画,古玩诗词,淡泊功名,对父亲的帝制梦持反对意见。大公子袁克定为人狡诈,热衷功名利禄,积极为父亲的帝制梦奔走,出谋划策,做着太子梦。袁世凯在春藕斋中为如何笼住冯国璋大伤脑筋,袁克定就建议道:“冯华甫(即冯国漳)断弦已久,身边只有一个丫头收房的姨太太,倘能把周老师许配给他做妻子,岂不大佳!”袁世凯听后拍案叫绝,于是动员儿媳、姬妾们一齐向周道如游说,等有了眉目,就由榜眼出身的秘书夏寿田写了一封文情并茂的书信向冯国璋说媒,盛道这是袁世凯的一番美意。周道如的人品学问长相,冯国漳早有所闻,听说袁世凯要作媒把周道如嫁给他,喜出望外,大有浃髓沦肌之感。当即复函夏寿田,对袁世凯的美意心领,并派人送来聘礼。冯国璋也知道袁世凯对他已抱有戒心,如今袁世凯把周道如嫁给他,他希望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再向袁世凯表一表忠心,赢得袁世凯更大的信任。几次上表要北上迎亲,倒是袁世凯叫他不可轻易离开岗位。

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知道这件事后,先是当面质问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说父亲恩将仇报,包藏祸心,气得袁世凯暴跳如雷。接着袁克文来到周道如的卧室来看他的老师。他觉的老师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不打算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她,但终于忍不住,还是讲道:他父亲听信大哥的建议,把她嫁给冯国璋是为了叫她笼络监视冯国璋,也希望利用这件事让冯国璋知恩图报,效忠他们袁家。袁克文最后说:事情到了这一步,是无法挽回了,就愿老师善自珍重。周道如点了点头。

出嫁的那天,袁世凯特地把周道如请到他的春藕斋中长谈。先是感谢了周道如这么多年在他家中的奉献,慢慢地就说到周道如的婚姻。袁世凯说道:“南京虎踞龙蟠,军事上是东南重镇,经济上是国家的精华所在。冯华甫是小站旧人,以周老师的经济学问,足以补冯华甫之不足。他若能以智保身,以忠谋国,功名富贵始终是全国首屈一指的。”袁世凯这含蓄的话,周道如是听得懂的。她仿佛觉得是被利用去作间谍似的,心里很不自在;又仿佛觉得她的命运还是捏在袁世凯的手中,她只不过是袁家的一着棋子而已。

新华宫里的女教师下嫁江南王冯大将军,是一件轰动一时的大事。袁家,包括女眷在内,对周道如都有馈赠:首饰、华服、精美器物,结结实实地装满了几十只大箱子;袁世凯特致赠大洋五万元作在资;只有袁克文没有送东西。当袁世凯的四夫人(即三姨太高丽人闵氏)带着婢仆及卫队,伴着周道如坐一列花车从北京出发南下时,袁克文站在香山的顶上,望着周道如远去的方向,很久很久,一动不动。

花车驶到南京凤门,冯国璋用接待大总统的礼仪鸣礼炮二十响,把周道如接到早已收拾停当、华灯焕彩、金碧辉煌,挂有“周公馆”横匾的督署西花园,作为周道如暂住的地方。

南京城里大小官员都沾染了不少喜气,忙得不亦乐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三月十九日举行结婚大典,冯国璋着上将戎装,乘坐彩车由马队前导,继以乐队,从碑亭巷绕道花牌楼进入督府。沿途军警密布,严禁行人来往。新娘则乘坐彩轿直抵督署礼堂。鸣炮奏乐,由女宾四人着大红吉服扶着慢慢走入。婚礼中,文官自巡按使以上,武官自师长以上均来道贺,各省军政首长皆派代表来贺。一时间南京冠盖云集,赠礼品、赠礼金、赠诗赠联者难以胜计。其中安徽督年倪嗣冲的对联是这样写的:

将略褐轻裘,夺龙蟠虎踞,好作洞房,从兹儿女莫愁,想顾曲英姿,当不愧小乔夫婿;

家风起芜搂,喜裙布荆钗,迎来琼岛,为报湖山罨画,有执柯元首,始得归大树将军。

周道如穿玄色绣花外套,大红裙子,陪着冯国璋一连谢了三天客。三朝过后,贺客星散,袁世凯的四夫人为周道如留下若干贴身婢仆,仍旧坐上花车北返。冯国璋与周道如手挽着手,亲亲热热一直送到蒲口。周道如依依不舍,四夫人又同周道如讲了一阵悄悄话,才从容就道。

婚后不久,正遇上冯国璋六十大寿,周道如刚好四十岁,夫妇合成“百岁双寿”。冯国璋大事铺张举办庆寿活动,东南各省莫不争献奇珍异宝作为寿礼。其中有达百斤的寿烛、高达一尺的赤金罗汉等。冯国璋对袁世凯是相知很深的,当然知道袁世凯的用心,所以这位宣武上将军一直都小心谨慎。他日益明白袁世凯复辟帝制必然失败,就加紧打起自己的小算盘。冯国璋从内心里喜欢周道如。觉得周道如善良,他不忍心让他的娇妻周道如难堪,便故意装出一副才疏识短,器小易盈的样子给周道如看。他做百岁双寿,沉缅于敛财中,正是袁世凯紧罗密鼓为称帝作准备的时候。

1915年底,袁世凯正式称帝,全国哗然。海内外一致反对,蔡锷揭起护国运动的旗帜。袁世凯令冯国璋出兵湖南镇压护国运动,冯国漳拒不发兵,还通电反对袁世凯称帝。1916年,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袁世凯的手下段祺瑞成了总理,握有北京实权。冯国璋排在黎元洪之后成了副总统。总统黎元洪与总理段祺为争权斗得死去活来,段祺瑞把张勋引进北京赶走黎元洪,冯国璋成了正式大总统。

冯国璋带着周道如入主新华宫。周道如是一个十分感性的人,重临新华宫,回忆袁家当年显赫繁盛的情形。只不过三年时间,竟烟消云散、不禁为之感叹。想到冯国璋还有段祺瑞这样的对手存在,普天之下,智能之士,奸恶之徒,存在必多。这总统的宝座无异于一个火山口,实在令人忧心仲仲,她还是怀念过去当教师的日子。

周道如是生病医治无效去世的,当时冯国璋正利用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压段祺瑞让权,逼段祺瑞下台,顾不了夫妻之情。

周道如死后,袁家二公子袁克文曾撰联哀悼他的老师:

为国披肝胆,为家呕心血,生误于医,一夜悲风腾四海;

论文兼师友,论亲逾骨肉,死不能别,九原遗恨付千秋!

沈雪君——难断的婚外恋

中国最后一个状元,著名实业家张謇被绣圣沈雪君的丈夫余兆熊大事丑诋,骂得狗血淋头。余兆熊说张謇对他的妻子沈雪君是“生前软禁,死后霸葬”。张謇也抛开士大夫的庄严身段,把许多不堪的文字及话语一齐加到余兆熊这位举人出身的读书人身上。双方如火如荼地对骂不已,大报小报也一齐上阵,成为清末民初东南一带最大的笑语。

沈雪君闺名云芝,世居苏州宏坊。她家三世习儒游幕,算是小知识分子或者小官吏家庭。她母亲宋氏生有三男二女,三男夭折,只剩两女。她父亲沈椿长年在浙江盐运使署游幕,她母亲就带着她姐妹两人相依为命地过活。母亲会刺绣,便将刺绣的绝活一点一滴地传给女儿。沈雪君冰雪聪明,学绣读书,两皆热中,十三岁的时候绣品便已十分精绝,慢慢地成了当地人抢购的商品。

光绪十五年的时候,沈雪君已出落得明眸皓齿,蜂腰纤足,娇小玲珑的个子韵昧无穷。住在距沈家不远的百花巷里的余兆熊对沈雪君倾慕不已,央托与沈家颇有葭莩之谊的画苑名家刘临川到沈家说媒。结果沈雪君的母亲却嫌弃余兆熊,说他一个小小的秀才,休想把沈雪君娶走,她家的女儿至少也要嫁个举人。余兆熊本是浙江绍兴人,七八岁时父母双亡,由一位世伯将他收养,带到苏州。他听了沈雪君母亲的活后,埋头苦读,两年后考中举人。刘临川重到沈家说媒,沈母无话可说,光绪十九年腊月二十三日祭灶日,余兆熊与沈雪君成了亲,在沈家隔壁租屋住下。

余兆熊每天半日读书,半日陪着爱妻研究刺绣。当时沈雪君的绣艺虽然高超。细腻精致,但构图立意仍未脱“金玉满堂”、“福禄长贵”的庸俗模式。余兆熊和沈雪君夫妻合作,早晚研究,从构图、色调、意境、成法各方面加以改进。当时在上海有一家刺绣世家“露香园”,主人姓顾,创始于明朝,子孙多半擅长丹青,与刺绣相得益彰。入清后,“露香园”中所绣的花鸟条幅,几乎被王公贵胄们视为拱壁,殊难求得,“顾绣”名声大燥。现在余兆熊的知识加上沈雪君的技艺,完成的绣品真是璀灿夺目,出神入化。看过的人都说:“针端夺化,指下生春,已经凌驾露香园之上了。”

光绪二十八年是慈禧太后的七十大寿。光绪二十六年,由于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冒着褥暑出奔山西,再由山西渡过黄河到了陕西长安。住了一年多,直到第二年冬天才回到北京,一连串不顺心的事情,使得一般臣子们准备在慈禧做七十大寿时,大大地铺张一番,讨老佛爷的欢心。从朝廷到地方,无不挖空心思,搜集珍品奇玩。有心人便找到沈雪君,于是由余兆熊设计,沈雪君精心绣制,花了大半年的时间,绣成山水、花鸟、佛象、法画各四幅,联缀成四个屏障,送到北京。

慈禧七十寿诞那天,在太和殿接受百官朝贺之后。回到后宫兴致勃勃地观鉴王公大臣及各省各地送进宫来的祝寿礼物,真是琳琅满目,漪欤盛哉!慈禧由太监李莲英搀扶着,一路看过来,忽然发现了墙角落里的几幅寿屏,工致妍雅、细腻绝伦、构图新颖、赏心悦目。不禁伸手抚摸,喷喷称奇,对李莲英说:“查一查这是那个奴才送的,叫他招那刺绣的人一同来见我。”李莲英屁颠屁颠地跑出去传旨。那送屏的官员喜不自胜,星夜准备一辆豪华马车往杭州赶,把沈雪君夫妇连同沈雪君的姐姐沈立一并接入北京。

慈禧太后设宴招待他们。对余兆熊来说,他一个举人,这是做梦也没有想到的破格荣耀。宴后,慈禧单地又召见了沈雪君。咫尺天威,这位玲戏剔透的苏州姑娘,倒还能够中规中矩,跪拜如仪。慈禧始终笑眯眯地望着她,心中想到五十年前,自己也是生长在杏花春雨的江南,眼前这一位江南女子,使她回忆起自己当年的生活。慈禧难得见到一位江南女子,沈雪君带给她无限暇思。慈禧招手叫沈雪君走上前去,拉着她的小手,不停地摩挲,从头到脚上下打量着。突然回过头来,环顾那一群公主福晋们说道:“你们看哪!人家多俊哪!水葱儿似的,难怪有这般的好手艺。啊呀!这么一点儿小脚,怎么站得稳呢?怪可怜的,你们倒是赶快搬过凳儿来吧!”

在清代,专制加强,臣子见皇帝,都要把那马蹄袖放下,跪着趴在地上,像那犬马,口称奴才。皇帝准许臣子站着就是很大的恩宠了,现在慈禧要沈雪君坐下来,这“锦墩赐坐,闲话家常。”是握邀恩宠的异数。第二天,慈禧更赐给沈雪君“福”、“寿”大字,更是“慈眷恩荣”的特别,沈雪君夫妇沐受无上荣宠,分别名沈寿、余福。过了几天,朝廷在京城成立绣工科,钦派余兆熊为总办,沈雪君为总教习。并颁双龙宝星四等勋章给他们夫妇二人,沈雪君赢得“绣圣”的名头。后来夫妇二人关系紧张,大家都说丈夫沾了太太的光,余兆熊十分气愤,还在报上辩解:“余无妻,虽智弗显;妻无余,虽美弗彰。”

沈雪君刺绣不仅声盖国内,也声闻国外。宣统二年,意大利王后诞辰,沈雪君刺了一幅与真人一般尺寸的意大利王后绣像,使得有世界四大美女之一称号的意大利王后,活生生地凸现在绢帛上,呼之欲出,叹为观止。绣品如期运到意大利,意大利王后一见,大为惊奇,认为是世界第一流的美术作品。意大利国王亲笔改函满清皇朝,盛赞中国艺术的精湛伟大与永垂不朽。同时以王室徽章,意大利王后平日所戴的金刚钻手表送给沈雪君。又以意币二十万为酬,这事国内外报纸竞相登载。许多国家的人都知道中国出了女性大艺术家。

沈雪君夫妇在事业上获得空前的成功,生活上却不尽如人意。沈雪君身体娇弱,从小又好洁成性。尽管闺中夫妇谈画论绣,两人都兴致勃勃,笑语声喧。可一到了燕婉之求,男方虽怜爱有加,女方却总是兴趣不足,甚至昏昏欲绝,余兆熊大为扫兴。婚后十年,沈雪君未生下一儿半女。后来好不容易怀了孕,却在那次为赶制给慈禧祝寿的礼品时,疲劳过度而流产,并落下了终身不能生育的毛病。到了北京后,余兆熊一口气纳了两个如夫人。沈雪君看在眼里,默不作声,她本来就有洁癖,逐渐疏远了丈夫。宣统二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沈雪君担任绣品审查委员,第一次见到了末代状元张謇。这时,沈雪君三十七岁,张謇五十八岁。

张春在家里排行老四,字季直,号啬翁。祖上靠卖担担糖起家,后来开了一间糖坊。张謇甲午恩科中了状元,恰好母亲去世,要回家守孝三年。满清末年国事如麻,他懒得再去出仕为官,索性在家乡南通领导地方人士办起实业来。十多年过去了,他办的纱厂、航运、学堂以及农、牧、渔业都已有声有色。本人也有了南通土皇帝的称号。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做了民国总统,张謇以嵩山四友之一的身份,担任了一个时期的农商总长,但念念不忘他在南通办的实业,于是辞职南归。这时沈雪君夫妇由于清王朝垮台,绣工科取消,移居天津。张謇绕道天津,殷勤邀请沈雪君到南通主持刺绣学校。至于余兆熊则任贫民工场场长,兼营上海福寿绣织公司业务。沈雪君夫妇,还有沈丘,以及沈雪君的堂兄沈幼衡先后到了南通,成了张謇的职员。

沈雪君的职称是南通刺绣传习所所长,以“有斐馆”作为下塌的地方。张謇在生活上对她照顾得十分豪奢周到,沈雪君也就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以赢弱的体质承担繁重的工作,数月后便病倒了。张謇爱沈雪君的才华,更关心她的身体,除了遍请中西名医为她治病外,将自己“瀛阳小筑”前院的“谦亭”让给沈雪君居住。这里屋舍宽敞,又有园林之胜,距离刺绣传习所又近,既可养病,又免除了到工作地点的跋涉之苦。张謇对手下这位并非顶重要的女性干部关怀备至,内心深处充满了爱怜之意。

沈雪君就像水仙花一般,幽香雅洁。只适合案头清供,不作兴沾染繁华。张謇名成利就,艳如桃李的女性见得多了,对于林黛玉型的女性反而特别欣赏。把余兆熊支开,对沈雪君大献殷勤,可毕竟是衣冠中人,当然不能采取市井人物的作法。因而为了更多地与沈雪君接近,以状元公、大老板之尊,甘愿为沈雪君撰写“绣谱”。由沈雪君口述,张謇殷勤笔记、整理。这种类似秘书性的工作,张謇作得十分兴头,还美其名曰:“重其艺而虑其不传也”。状元公在沈雪君面前显得特别温柔而有耐心,尽量降低姿态叩请沈雪君自述学绣始末,不惮繁琐、反复咨询、详加记录,一定要弄个清楚明白。前后耗时半载,撰成《沈雪君绣谱》。

沈雪君患的是肝郁症,时好时坏。所幸有名医陈星槎为她悉心诊治,并无大碍。《绣谱》完成之后,张謇又要教沈雪君学诗,为了这个女弟子,特别选出七十三首古诗。亲笔抄缮,亲加注释,连平仄都在一旁做好记号。张謇的闲情逸致实非浅显,要在一般女性,怕不是早有收获。然而沈雪君却心如止水,始终是“一片冰心在玉壶”。使张謇“梦疑神女难为雨。”

张謇尽管是谦谦君子,也有按捺不住的时候。一次两人闲谈,张謇说自己是万里长城,沈雪君是万里长城上的宝塔。沈雪君不留余地地回答;“就怕宝塔倒塌,压垮了长城。”张謇曾把两首题为《谦亭杨柳》的诗送给沈雪君,借物喻人,爱恋之情十分露骨,不借以“鹣”为比翼鸟,“蝶”为比目鱼等属于夫妻专用的字眼入诗:

其一:

记取谦亭摄影时,柳枝宛转绾杨枝;

不因着眼帘波影,东鲽西鹣那得知。

其二;

杨枝丝短柳丝长,旋绾旋开亦可伤;

要合一池烟水气,长长短短覆鸳鸯。

张謇是摆出了一往情深,不借牺牲一切的架势,然而沈雪君却出奇地冷静。她先后回了三首诗给张謇。

前二首是咏《垂柳》:

其一:

晓风开户送春色,重柳千条万条直;

镜中发落常满梳,自怜长不上三尺。

其二:

垂柳生柔荑,高高复低低;

本心自有主,不随风东西!

第三首是《咏鸳鸯》:

人言鸳鸯必双宿,我视鸳鸯尝独立;

鸳鸯未必一爷娘,一娘未必同一壳。

这无异于告诉张謇,罗敷有夫,古井不波。然而张謇这位多情的老人却愈发殷勤小心地侍候沈雪君。随时关怀备至,即使忙中无暇,也会有情致绵绵的笺条传到谦亭。沈雪君也觉得十分过意不去,就请张春书写“谦亭”两字。把自己的秀发剪下来,按张謇的笔意,抱病绣成“谦亭”二字,作为二人关系永久的纪念。

外面风风雨雨,都说张謇与沈雪君有着不同寻常的暖昧关系。爱护张謇的人都说这是他的盛德之累。余兆熊更是怒不可遏,在自己的家门口张贴对联:

佛说:不可说,不可说!

子曰:如之何,如之何?

意思是沈雪君与张謇的事他难于开口,他毫无办法。后来干脆把张謇写给沈雪君的《谦亭杨柳》一类诗中的诸如:杨柳枝绾来绾去,一池烟水上鸳鸯双宿的意思排出来对张謇大加诋毁。本来这些诗句就是张謇当时被情欲冲昏了头脑时写的,那管怕给人留下把柄。对余兆熊的攻击,张謇难以自圆其说,硬是不计毁誉,一意孤行。

民国十年,即公元一九二一年六月八日,一代绣圣沈雪君终因膨胀病逝世,得年才四十八岁。六十九岁的张謇老泪纵横,为她在南通治丧,并在黄泥山构筑庐墓。索性离群索居,杜门谢客,早晚与沈雪君的遗像相对晤,一口气写了《忆惜诗》四十八首,缠绵悱侧。如他设想沈雪君感念他的深情厚意,剪下自己的秀发,绣成“谦亭”二字,也是对他的一片挚情浓意,与他对沈雪君的感情同样是无与伦比的:

感遇深情不可缄,自梳青发手接掺;

绣成一对谦亭字,留证雌雄宝剑看。

还有回忆当时学诗情景的:

听诵新诗辨问多,梦如何梦醒为何?

梦疑神女难为雨,醒笑仙人亦烂柯!

情之为物,不可理喻。如果用理智来分析张春与沈雪君的关系,那是说不清楚的,如果硬要说的话,是一种精神恋爱。宋金时期,元好问在《迈陂塘》中写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以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个中更有痴儿女。涉万里层云,千山暮景,只影为谁去!”

吕碧城——如水如月的一生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一九零八年。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相隔几天,先后亡故,一大批人为之惶惶不安,似乎慈禧一死,国家就失去了主心骨,不知如何办才好。这时却有人填了一阙《百字令》,题咏慈禧的画像,登在报上:把慈禧这个亡国的老妖妇痛骂了一顿,说她在主宰朝政的近半个世纪中,把大清皇朝的江山搞得一踢糊涂。把中国边疆的大量领土,国库中的大把银钱送给帝国主义国家,她到阴曹地府,一定怕和汉高祖的吕后、唐朝的武则天见面。词如下:

排云深处,写婵娟一幅,翠衣轻羽,禁得兴亡千古恨剑样英英眉。屏蔽边疆,京垓金弊,纤手轻输去,游魂地下,羞逢汉雉唐鹅。

这阙《百字令》使清政府十分恼火,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很久以后,人们才知道它的作者是一个年轻女子——吕碧城。

吕碧城是安徽旌德人,生于光绪九年,即公元一八八四年。她父亲吕凤歧,光绪三年进士及第,家学渊源。吕碧城和她的姐妹吕惠如、吕美荪号称“淮南三吕,天下知名。”吕碧城十二岁时,诗词书画的造诣已经颇为可观,当时有才子美称的樊樊山是吕凤歧的翰林同年,读了吕碧城的诗词,不禁拍案叫绝。有人告诉他这只是一位十二岁少女的作品时,他最初怎么也不相信小小年纪的吕碧城能够写出如此令人荡气回肠的东西。

凭待着本身的才情和父执辈的揄扬,二十岁的吕碧城在京津一带已是小有名气的闺媛才女。报刊上经常见到她发表的文章,各种艺文聚会也常常能看到她的芳踪,《大公报》创刊时,她是主要的撰稿人之一。秋瑾与吴芝瑛与她一见倾心,秋瑾创办《中国女报》,发刊词就是她的手笔。

袁世凯任直隶总督的时候,拔款筹办北洋女子公学,由傅增湘任校长,特召吕碧城提任总教习。吕碧城于是在这当时女子的最高学府一呆就是七、八年,后来还提任学校的监督。她把中国的传统美德与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结合起来;她把中国的传统学问与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起来,使北洋女子公学成为中国现代女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比如颇受袁世凯敬重的家庭教师周道如,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都在这里曾亲聆吕碧城授课。

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后,吕碧城进入新华宫担任大总统的公府机要秘书,这年她还只有二十八岁。她本打算大干一场,结果生活的打击却使她从此过起了半隐居式的生活。

生活第一次对吕碧城的沉重打击是在她父亲死的时候。吕凤歧是在甲午战争那年去世的,他的妻子严氏从京城回乡处理祖产,吕氏家族中有人使出卑劣的手段,唆使狂徒将严氏掳胁。吕碧城在京城听到了消息,四处告援,给父亲的朋友、学生写信求援,一时之间各种压力纷纷来到安徽的各级政府,各种关心纷纷地来到寡母孤儿的身上,事情自然获得圆满的解决。与吕碧城自幼就订了亲的汪姓乡绅却起了戒心,认为小小年纪的吕碧城,竟能呼风唤雨,将来过了门,成了汪家媳妇,倘若稍不如意就惊动官府那可怎么得了。“小庙里供不起大菩萨”,汪家提出了退婚的要求,吕家孤女寡母不愿争执,事情就定了下来。如果是今天,男女从小订亲,后来成长的环境不同,知识程度与生活经验有了极大的差异,双方协议退婚,不失为见智之举。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孩子给婆家退了婚,简直就是奇耻大辱,是被逼上绝路的事情,吕碧城一度自怨自艾。幸亏强烈的自尊心使她挺了过来,也使她决定终身不嫁。

似乎不打算结婚的女性,尽管在工作上豪气干云,但工作完成后,特别是一个人独处居室时,总会有浓重的落寞与萧索之感。为了寻求心灵的归属,十有八九都必然地皈依宗教,吕碧城也不例外。在北京工作期间,她经常与一代高僧谛闲和尚谈禅,谛闲和尚对她说:“欠债当还,还了便没事了;但既知还债的辛苦,切记不可再借。”这里所说的债,当指尘世间的一切孽债。佛说人生八苦,除了生、老、病、死外,还有就是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蕴盛苦,求不得苦。所谓怨憎会苦,说的是不愿聚会的却偏聚在一起。吕碧城与袁世凯的关系便使吕碧城隐在深深的怨憎会苦中。

吕碧城进入新华宫提任袁世凯大总统的公府机要秘书。后来袁世凯积极准备复辟帝制,筹安会的一批人充当袁世凯帝制复辟的吹鼓手。尽管吕碧城难谐俗流,看不惯一般趋炎附势之徒的卑鄙行径,飘然离京南下,奉母隐居上海,闭门读书,不问世事。但袁世凯失败后,吕碧城却仍难逃公道,遭到国人的斥骂。于是那避世的思想更浓地包围了她,更使她觉得人生如梦。于是,飘然出国,先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后转往欧洲,漫游欧州大陆的名胜古迹,最后定居在瑞士的日内瓦湖畔,致力于“戒杀护生运动”,长年茹素吃斋,心中充满了禅意。

北伐成功以后,吕碧城欣然归国。此时她已年近半百,表面上虽然穿着西式衫裙,淡淡地化了妆,但已是心如止水,更耽于禅悦,动辄口诵“南无阿弥陀佛”,自号圣因法师。她来到北京,反复吟诵着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她把所有的感慨倾注在那一阕《汨罗怨》中。

翠拱屏峰,红逦宫墙,犹见旧时天府。伤心麦秀,过眼沧桑,消得客车延伫。认斜阳,门巷乌衣,匆匆几番来去?输与寒鸦,占取垂杨终古。

闲话南朝往事,谁钟清游,采香残步,汉宫传蜡,秦镜荧星,一例秾华无据?但江城零乱歌弦,哀人黄陵风雨。还怕说,花落新亭,鹧鸪啼古。

回国后,吕碧城依然寄情山水,游苏州邓尉时,正值梅花盛开,一片雪海,香闻十里。吕碧城留连忘返,希望死后能埋在这个地方,“青山埋骨他年愿,好共梅花万祀把馨。”但国内似乎难有她容身的地方,中国当时很难有一处清静的地方供她静养,到处是革命运动;到处是军阀混战;到处是外国列强侵略的枪炮声。她再次前往欧洲。

第二世界大战爆发,欧洲的硝烟比中国更浓,吕碧城深夜听到邻家的钢琴声,都好似杀伐之声。她从欧洲东归,来到香港,她“生也坎坷,殁也凄凉。”她寂寞地死在客邸中。她早年不知什么事情,与家里人闹翻,曾对家里人说过:“不到黄泉毋相见”的话,她死的时候,没有一个亲人在身边,她的尸体究竟埋在什么地方也无人知道。

佛经故事中说,如来佛所在的灵山前有一条弱水。有人问佛:“弱水三千,如何明一瓢而渡?”佛说:“本来无弱水,何必有沉浮。”

吕碧城有《琼楼》一诗写道:

琼楼秋思入高寒,看尽苍冥意已阑;

棋罢忘言谁胜负,梦余无迹认悲欢。

金轮转劫知难尽,碧海量愁未觉宽;

欲拟骚词赋天问,万灵凄侧绕吟坛。

摘叶飞花,都成意境。有意无意,都是人生。吕碧城的一生如镜中花,如水中月。

傅善祥——多少的无可奈何

自隋朝开科举考试之先河,明朝从进士中拔出最佳者冠以状元之称。数代数科,出了无计其数的状元。纵观历史,状元不算稀奇。女状元却凤毛麟角,前代闻所未闻。直到太平天国开创科举女科,中国才有了女状元,而第一个女状元就是傅善祥。

提起傅善祥这个女状元头衔,虽说是自己争气考来的,可其中多少有些无可奈何。所以成了女状元后,荣则荣耀,其中苦楚却难与人说。

傅善祥出生于南京城里的一户书香人家,父亲以开馆授学为业,膝下有傅善祥与姐姐傅鸾祥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在父亲影响下,两姐妹自幼攻读诗文,堪称一对才貌俱全的姊妹花。太平天国人主南京那年,姐姐鸾祥十八岁,妹妹善祥年方十六,都被太平军收编到“女馆”中。“女馆”就是太平军作战时期的“女营”。虽然已到南京后,改名“女馆”,不再参加战争,但编制仍然是军事化的。馆中成员经常要参加挖濠沟、挑砖石等劳动,晚上则听牧师传道,生活安排得十分紧张。傅善祥姐妹都是娇弱的书香千金,这样的生活真让她们吃尽了苦头。傅善祥用一首诗描述了她对这种生活的感受:

虾蟆座上闻新法,蟋蟀灯前忆旧欢;

来日鸿沟还有约,暂谋将息到更阑。

不久后,傅家姐妹出众的才貌引起了太平天国当权人物的注目。几经甄选,姐姐被送入天王宫,妹妹则被分派到东王府内。傅鸾祥先是在天王宫掌理宫制诰事,几经周折,被颇解才情的天王洪秀全看中,遂收为宠姬。与天王闲聊时,傅鸾祥无意间谈到了她的妹妹傅善祥,流露出挂念之情。天王一听动了心,心想何不把傅善祥也收进宫来?既可以让她们姊妹团聚,自己又可以同赏一对姊妹花。

此时的傅善祥,正作着东王府的女书记。住在花木扶疏、鸟鸣鱼戏的紫霞坞里。她的锦绣才情和柔婉之姿,已深深打动了在刀光血影中摔打出来的东王杨秀清,东王正悄悄地对她倾注着宠慕之情。突然听说天王索要傅善祥,杨秀清十分反感,他越想越恼火,决定找个办法打消天王的念头。

想来想去,杨秀清想到了科举考试份上。太平天国的科举制度是仿照了明朝的,只是考期不定。每遇国家大典及诸王重大喜庆之事就开科取士。过去的科举考试女人是没有资格参加的,既然太平天国提倡男女平等,何不再做开设女科的创举?一旦开了女科,凭着傅善祥的才学,金榜题名是没有问题的,等她有了功名。天王再想打她的主意,也得有所顾忌了!

这一年刚好是杨秀清四十岁的生日,他趁机提出分男女两科开考取土,取得了天王的同意。科考开始,天王钦派妹妹洪宣娇为女科的正考官,副考官有两位,一位是安徽人王自珍;一位是湖北人张婉如。文章试题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诗题则是“欸一声山水绿。”在东王杨秀清的授意下,傅善祥参加了这次考试。她在文章中引经据典,力辟女子难养之说,历述了古往今来贤惠女子内助之功。洋洋洒洒,极具力度。其诗作更是清新可喜,把山水行舟的情景描绘得活灵活现:

舻声听未了,山水送孤帆;

对面青如画,回头绿满岩。

半空云袅袅,一带水巉巉;

船尾澄流迥,峰腰旭照衔。

青疑留古岸,翠欲上征衫;

流响惊凫雁,浓荫郁桧杉。

考罢评卷,考官们一致认为傅善祥的诗文十分出色。连天王洪秀全也大为激赏,于是状元非她莫属了。她与第二名榜眼钟氏,第三名探花林氏,三人头载花冠,身穿锦服,在兵勇的护卫下,打马游街,好不风光,一时间轰动了整个南京城。

既然是状元及第,就不便将傅善祥不明不白地收进后宫。洪秀全这才发现了自己的疏忽,只好放弃了原先念头。东王杨秀清的计策算是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为国选才,傅善样既然中了女状元,按理必须给她封官派职。她首先得到的一个头衔就是女馆的中团团帅,成为一两万名裙钗的领袖。傅善祥曾是女馆中的成员,对那种严格的军事化生活十分反感。做了中团团帅后,力倡改革,放松了对女馆的强行管制,尽量避免让馆中成员做那些挖土挑砖的粗活,而安排给他们一些针线、炊煮之类的工作。

女馆的总头领是洪宣娇,她是从战火中闯过来的强干女子,对那套军事化的制度依然有些极深的感情。因此,傅善祥上任后推行的那一套管理措施让她左右看不顺眼,两人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这两个女人之间的矛盾其实并不全由女馆的管理制度引起,还有一个矛盾的焦点埋在两人心里,都不愿说出口用,就是争夺杨秀清的宠爱。论渊源,洪宣娇和杨秀清可以说是老感情了。早在洪秀全初建上帝会时,洪宣娇与杨秀清早曾有过一段缠绵的感情瓜葛,杨秀清加入上帝会还和这种感情有关;后来,由洪秀全做主,洪宣娇嫁给了西王萧朝贵,杨秀清只好退避三舍;萧朝贵战死后,天平天国定都南京,杨秀清与洪宣娇还曾一度旧情复燃,热烈了好一阵子。却不料最后插进来一个才貌双绝的傅善祥,杨秀清贪新厌旧,打破了洪宣娇旧情重温的美梦,怎不叫她对傅善祥恨得牙齿痒痒!而傅善祥对洪宣娇与杨秀清的旧情也有所耳闻,何况两人还常有藕断丝连之迹。洪宣娇对她发难,她也决不肯示弱,两人的矛盾越闹越深。

傅善祥职位是女馆中团团帅,官籍却隶属东王府。因此与杨秀清有近水楼台之便,这又是洪宣娇所不及的。此时,天王洪秀全沉缅于酒色享受,已不大管事,天国的军政大权实际掌握在东王杨秀清手中。傅善祥利用杨秀清对自己的宠爱,常在他耳边嘀嘀咕咕。终于使他下令解散女馆。女馆对洪宣娇来说,无疑是政治上和精神上的依靠,一旦女馆化为乌有,她大有风筝断线之感。傅善祥这一招可把她打击得够呛。当然,洪宣娇也不会善罢甘休,趁着散馆之际,她到处煽动太平军将士到女馆挑选妻妾。一时之间你争我夺,群莺乱飞,闹得不可开交,负责女馆善后工作的傅善祥回到东王府做恩赏丞相。回想起散馆时洪宣娇的所作所为,她心中大生鄙夷,一时兴起,提笔写了一首“无题”诗:

燕子红襟矜宠贵,鹅儿黄帕助娇羞;

居然小婢称如愿,有大佳人号莫愁。

诗虽无题,却分明是对着洪宣娇来的。她把洪宣娇比作是娇纵一时的小婢,而自己则是有身份有来头的大佳人莫愁,无非想讽刺一下洪宣娇低微的出身和小家子气的作风。诗很快传到洪宣娇耳朵里,她气得七窍冒烟,你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女子,竟敢取笑一个历经百战的公主,真是岂有此理!她拿出诗告到了天王哥哥面前,怂恿说:“这明明是瞧不起我们农家出身的太平军嘛!她一个没根基的女人竟敢出此狂言,说不定就是东王在背后支持呢!他没安好心!”

天王对妹妹的话将信将疑,东王杨秀清权势日重,难保不存异心,他有些警惕起来。那边东王很快听到了天王已防备自己的消息,而惹出这一麻烦的就是傅善祥的那首诗。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他只好采取丢卒保车的办法,忍痛割爱,趁着一次傅善祥偷吸了几口鸦片的机会,大治其罪。不但免了她的官职,还给她带上枷锁,押到街上游街示众,最后又把她打入了天牢。如此一来,把这位女状元折腾得七魂出窍。

在狱中,傅善祥痛不欲生,和泪给杨秀清写了一封书信:

素蒙厚恩,无以报称,代阅文书,自尽心力。缘欲夜遣睡魔,致干禁令,偶吸烟,又荷不加死罪;原冀恩释有期,再图后效,讵意染病二旬,瘦骨柴立,似此奄奄待毙,想不能复睹慈颜。谨将某日承赐之金条脱一,金指圈二,随表纳还,籍中微意,幸昭鉴焉!

此信似为诀别书,却又别出心裁地附带呈上了一件自己贴身的粉红色兜肚,实欲唤起杨秀清的念旧之心。杨秀清果然睹物思人,想起了傅善祥平时里的种种好处,不由得怦然心动。他本来就不是存心与傅善祥过不去,于是下令释放了傅善祥,并官复原职,依旧住在紫霞坞里。吃了这一次苦头,傅善祥彻底收剑了锋芒,不敢再与洪宣娇短兵相接了。

然而,杨秀清放出傅善祥一事,又使得洪宣娇醋意大发,她彻底断绝了对杨秀清的幻想,心思一横,决定好好收拾他。

一段时间里,洪宣娇对杨秀清变得格外热情起来,三天两头来东王府套近乎。杨秀清还以为她已尽弃前嫌,愿意和自己和好如初了,心里十分高兴。傅善祥在一旁冷眼旁观,总认为洪宣娇不怀好心,提醒东王,东王却听不进去。

杨秀清忙着与洪宣娇周旋,紫霞坞里的傅善祥便有了许多空闲的时间,于是她开始注意到同在东王府里从事文读工作的何震川。此人是广西柳府人,洪秀全在金田村起事时的檄文就是出自他的手笔。自己平时与杨秀清缠绵一处,未曾注意到他,现在仔细打量,才发现他不但才华横溢,而且风度翩翩,傅善祥不免由欣赏而转生爱意。当时正到了中秋月圆之夜,傅善祥望月遐思,不禁写下这样一首诗:

秦淮无限恨,佳节况中秋;

侠义梁红玉,高才秦少游。

花开三日暮,人到五更愁;

相见不相识,长江滚滚流。

她把这首诗抄在粉红色的诗笺上,悄悄送给何震川。何震川又惊又喜,从此,东王府中又添了一双地下情人。

终于有一天,北王韦昌辉一手制造了天京事变。韦昌辉一刀刺死杨秀清,众将领带兵血洗了东王府。东王杨秀清的亲眷、部下、亲信,大大小小一万余人丧于刀剑之下,傅善祥和何震川却侥幸逃了出去。

太平天国失败后,傅善祥与何震川双双隐姓埋名,住在上海的小里弄里,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谁。

查碗香——私奔之路

咸丰九年初夏,京师城里出了一桩风流韵事。潘家的新寡儿媳查碗香趁着夜色与一个落第举子私奔了,因潘家是京师里的名门世家,所以特别引人注目。据说潘家曾派了五名武功高强的护院武师追赶捉拿,在杨柳青附近追上了合骑一马的私奔男女。不料那男子武功远远高出潘家的武师,只用数招,就把五个武师打得屁滚尿流,两个人骑着马悠然远去。

这件事香艳神奇,一时为街头巷尾津津乐道,各种各样的议论纷纷出台。有人说:“一对狗男女,做出这般大逆不道的举措!”有人说:“真是一对冤家,孽缘难了呀!”也有人说:“一双情种,为情而生呢!”

女主角查畹香本是江南秀女,出身于浙江的盐商巨族。自幼随家人居在姑苏城,那个带着她深夜私奔的男子则是查畹香娘家邻居的儿子杨鼎来。杨家是淮安山阳五代进士的书香之家。杨鼎来随父亲在姑苏任所长大,自幼读书习武,颖悟过人,不但书读得好,练就的一手拳脚功夫更是了得,只身敌个十来人,毫不在话下。

查、杨两家既是紧邻,又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所以关系甚好,来往极为密切。大人们如此,年龄相仿的小孩子查畹香与杨鼎来也是如此,宛如一对兄妹。若按正常的情况发展,他们该是成为青梅竹马的小夫妻,但是,他们之间却没有了这个缘份,因为查家早在女儿未出世前,就曾与世交潘家指腹为婚。小畹香虽然还是个混沌未开的小丫头,却已是名花有主了。童年时两小无猜,尚不觉得有什么障碍,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两家大人鉴于已无联姻的可能,便开始限制两人的来往。这对少男少女才惊觉彼此是那样难以割舍,又是那样无可奈何!可毕竟比邻而居,两个人总能找到见面的机会,这时他们已经懂得两人在一起的时间将越来越少,所以倍感珍惜,每每卿卿我我,又喜又忧。

提起查畹香未来的婆家,可是来头不小。祖父潘世恩曾在朝廷做是三十年的体仁阁大学士,公公潘观保已位居公卿,未婚夫也是少年有才之士,品性端重,被看为前途无量的。杨家在姑苏算得上是名门,但与名重京师的潘家相比,可差远了。

这时潘观保被朝廷派到姑苏任职。杨鼎来得了消息后心生奇思,他想:“心上人查畹香迟早是要进潘家门的,自己不如先提前与潘家老爷拉上关系,将来便可出入潘府,也如有机会见到查畹香,聊慰无缘之情。”如此想来,他便找机会向潘老爷递上名帖,口称门生,乞就求教。当时杨鼎来在当地已经文名鼎盛,潘观保平白地得到一位高足,自然心中欢喜,因此真的与杨鼎来结下师生关系了。

三年后,查畹香嫁入潘家,随同丈夫潘祖同住在京师。不久后,杨鼎来娶下了姑苏美女彭淑英为妻。彭父当时在京为官,杨鼎来借口到京师广结路门,以便为将来青云直上作铺垫,偕妻子住到了京师岳父家。与此同时,潘观保也因病回京师休养,正好给杨鼎来造成了可趁之机,他打着拜访老师的幌子,有事没事就往潘家跑,期盼着能在院中廊下与查碗香见上一面。也不虚他巴巴地跟着来到京师的一片苦心。

到潘家走得多了,自然就有与查畹香单独相遇的机会。这种时候,两人心里似乎都有许多话要说,可不知从哪里开口为好。所以常常只说些不痛不痒的应酬话,看上去倒象是初次见面的路人。如此一来,不免勾起查畹香对旧情的眷念。可现在相对无言,只能徒然增加一种莫名的苦痛,因此她劝杨鼎来以后少来潘家,索性不见面,把过去的一切留在记忆中罢了。杨鼎来却不这么想,他认为能看上一眼总比不能见面好,他甚至还幻想着有那么一天,两人重温旧梦,重续前缘。

查畹香的丈夫潘祖同已在翰林供职,可谓少年得志。谁料天有不测风云,有意无意间,一场灭顶之灾降临到他头上。那是咸丰八年,也就是潘祖同娶查畹香的第二年,金秋乡试时出了件轰动一时的考场作弊案,主考官柏俊人头落地,潘祖同因为也是阅卷者之一,不免牵连获罪。本也可以判死罪,皇帝念他是名臣潘世恩的孙子,才格外开恩,只是将他免职发配边疆。潘祖同走后不久,边地传来噩耗,说他因感染时疫病死在路途中,查畹香便成了一个年轻的寡妇。

查畹香失夫,杨鼎来更觉得希望在即,因而往潘家走得更勤了。他除了安慰老师丧子之痛外,竟还买通丫环,借口慰问新寡之人,跑到查畹香的屋子里去了。情烈似火,不免形于言表,两人偷情之事很快就被潘老爷看出了端倪,他大生恼怒,儿子新亡,媳妇竟与门生勾搭上了,真是败坏门风!为了顾及脸面,潘老爷借着一件小事大发了一通脾气,从此不准杨鼎来再进潘家大门,师生关系自然也一刀两断。

杨鼎来心中清楚潘老爷与自己断绝关系的真正原因,不免有些窝火。不过礼部会试之期在即,这是他来京的任务所在,必须拿出成绩好对家人有个交待,因此只好暂时忍了下来。虽然杨鼎来强迫着自己静下心来温书应试,无奈查畹香娇媚的形象总是在他脑海里转来转去,心猿意马,一腔文才无由发挥。考后发榜,果然金榜无名。

科场失意,郁闷之极,越加想念旧时的情人。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施展起身藏的绝技,趁着夜深人静,翻墙进入潘府,溜到查畹香的卧室外轻轻呼唤着她的芳名。已经进入梦乡的查畹香听到熟悉的声音,猛地惊醒了,一时辨不清究竟是梦是真。待打开房门,眼前果然站着那个冤家,心中不由地一热,不加思索地扑入他的怀中。杨鼎来将情人轻轻抱入卧室,关上门,也不点灯,两人就坐在黑暗中互诉衷肠。杨鼎来讲到了自己科考失利之事,只道是思念她,无心做任何事情,到如今更是觉得没有她,一日都难挨。查畹香禁不住柔情迸发,一遍又一遍抚摸着情郎焦灼的脸庞。杨鼎来趁机提出:“我们何不趁着夜色逃出潘府,回家乡去过那种朝夕相守的神仙日子。”真的提到私奔,查畹香又有些犹豫了。那毕竟是逾礼背道之事,万一被抓住,岂不身败名裂?杨鼎来是心意已坚,软硬兼施地劝说着对方。最后见查畹香不再吱声,知道她已动心,于是收住话头,一把抱起她,悄悄走出卧室。又将她背在背上,轻轻松松地越过围墙,逃出潘府去了。再往后,就演出了那幕轰动一时的私奔闹剧。

摆脱了潘家武师的纠缠,杨鼎来带着查畹香循海道口到了故乡家山阳。这时他父亲也已辞官还乡,见儿子带回了昔日好友的女儿,同吃同住,心中难免有些不快。可既然木已成舟,何况又是看着查畹香长大的,要喝斥也抹不开面子,也就只好默认了。过了一段时间,杨鼎来修书一封派人送往原配夫人彭氏处,向彭氏讲明了自己与查畹香的渊源关系及近情,并恳请彭氏原谅。杨鼎来携潘家寡妇私奔之事发生后,仍留在京城父亲府中的彭氏气得七窍冒烟,差一点儿寻了短见,现在丈夫来信求饶,她本想抵制一番,可既然已经闹到这种地步,再硬下去对谁都没有好处。她索性做一回好人,认了这门二房亲事。能取得妻子的宽容,杨鼎来喜出望外,忙派人上京把彭氏接到山阳团聚,从此过着一夫二妻的乡居生活,三人都是明理之人,倒也能和睦相处。

京城里潘家吃了哑巴亏,有苦还说不出来。不久后,从边地居然又传来喜讯,说上次潘祖同病死的消息有误,实际上他已逃过时疫之灾,仍在边地戍守。潘观保喜出望外,从而也对与人私奔的儿媳妇愈加痛恨了。杨鼎来与查畹香已远走外地,潘家即使恨得咬牙,也拿他们无可奈何。潘家众多的门生故旧也随之对此事忿忿不平,都认为杨鼎来有才无德,如同禽兽之类,这种人若是做了官,岂不是有害天理!于是,他们纷纷约定,杨鼎来不再来参加会试便罢,若来参加,无论谁看到他的卷子都要毫不客气地撤下。虽说卷子是密封的,但杨鼎来那一手标准的米南宫字体大家都能认得出来。

三年转眼即逝,大比之年又到,夭下举子纷纷人京会试。杨鼎来也准备再试锋芒。“此去京城,还不知会惹出什么祸来,潘家一定不会放过你!”查畹香瞻前顾后,忧心仲忡,忍不住劝丈夫放弃功名,安心过平静恬淡的日子。可是杨鼎来却坚持要赴京应试,他的看法是:“官可以不作,功名却不能不要,既然苦读了十余载,怎能.不证实一下自己的学识?”于是收拾了行李,择吉日动身北上。

这是同治元年春天,杨鼎来到了京城。其时潘祖同已被家人花钱赎回,官丢妻跑,一片心灰意冷,只躲在家中,以读书吟诗打发时日。杨鼎来进京没有让潘家知道,他住在一家僻静的小客栈中,顺顺当当地参加了科考。等到阅完卷拆封看结果,杨鼎来竟被取为第九名进士。参加阅卷的潘家门生顿时傻了眼,怎么一时疏忽,让他钻了空子呢?原来这次杨鼎来作考时已改用了欧体,怪不得他们没有发现那笔标准的米南宫字体哩!既然结果已定,再改是来不及了,杨鼎来便稳稳取得了进士之衔。榜下不久后,朝廷派杨鼎来任工部主事,潘家闻讯后耿耿不满,不料杨鼎来却谢绝了官职,仍旧束装回乡去了。

杨鼎来一举及第,在山阳顿时成了名人。虽然他不肯做官,人们仍热心地奉他为师,一时间,门下弟子如云。而二夫人查畹香也不甘沉默,在后院中开馆,招收了一批女弟子,夫妻俩并肩为师。

虽然人们都接受了查畹香是杨夫人的事实,可又忘不了那段深夜私奔的风流韵事。背地里许多人戏称查畹香为”汤夫人”,乃将“潘”宇与“杨”字各取一半,合并而成。

查畹香五十岁时一病不起,死后杨鼎来为她写的一副挽联是:

前世孽缘今世了,他生未卜此生休。

算是将两个人的一段情缘做了一个交待。

关秋芙——野花也如春

有人说:“家花不如野花香。”一双男女如果做了夫妻,朝夕相守,事事相知,日子一长,就很容易失去新鲜感和吸引力。于是许多风流雅士把家中的娇妻搁在一边,热衷于到烟花柳巷寻找韵事,饱尝“野花”的滋味。然而真正的挚情夫妻并不如此,他们之间的感情就象窖藏的醇酒,愈久愈香醇,平平凡凡的家常生活中总能酿出多彩多姿的韵事,彼此陶醉其间,决不会失去吸引力。江南才女关秋芙与丈夫蒋坦就是这样一对挚情夫妻。关于他们之间的浓情韵事,说起来颇能动人通遐思,漾人魂梦。

关秋芙名瑛,钱塘人,清宣宗道光三年出生于一位秀才之家。关父饱读诗书却仕途不顺,常与一帮文友雅士放纵于诗酒之间。关秋芙从小就长得灵秀可人,深得父亲的朋友们喜爱,于是有魏滋伯教她学诗、杨渚白教她学画、李玉峰教她学琴,虽然不是名门闺秀,却深得当时诗、画、琴高手之真传,成了一个集各家之长的绝伦女子。

这样才貌绝伦的女子,当然是“君子好逑”。关家并不想借女儿攀高枝,而是顺其自然将关秋芙许配给了她的姨表兄蒋坦。蒋坦也是生长在书香门第,家境算不得富贵,却是诗礼相传,使他颇具文质彬彬、气度轩昂的名士派头。关、蒋两家住得很近,关秋芙与蒋坦从小常在一连玩耍,青梅竹马,两相依傍。长大后又互相倾慕对方的才貌,情意相悦。双方父母深解儿女的心事,顺水推舟,成就了他们的百年之好。完婚是在道光二十三年的秋天,丹桂飘香中,关秋芙喜盈盈、羞怯怯地踏进了蒋家门庭。宴罢客散已经是三更时分,洞房之中红烛摇彩,暖意融融。关秋芙绾着堕马髻、身着红绢衫,低头含笑坐在床沿上,白嫩染红的面庞比平时里更显得俏丽动人。刚送完贺客的新郎蒋坦走进洞房,痴痴地望着矫喜万状的新娘,心旌摇曳,脚步也有些飘飘然了。昨日还是表妹,今天成了他的娇妻,恍惚中他觉得这个娇俏的新婚既熟悉又陌生。蒋坦走到床边,挨着秋芙坐下,静默了一会儿,悄悄拿过她丰润的小手,紧紧握在自己的手掌里。秋芙缓缓地转过头来,漾喜茂羞的目光与蒋坦相遇了,四束目光紧紧着在一起。彼此慢慢读着对方的眼睛,仿佛又回到了两小无猜的童年时期,那一层如烟似雾的陌生感荡然无存,目光和手掌把他们紧紧地连为一体。于是打开了话匣子,他们共同回忆着童年的游戏,少年的调侃。两人曾手拉手在院子里摘花、捕蝶、看蚂蚁爬树、和泥巴捏小人;两人还肩并肩写字作画、吟诗弹琴,为赋新诗强索愁……这一切美好的往事,都是他们共同拥有。你一言我一语地诉说着、痴笑着,不知不觉户外已响起晨钟。秋芙带来的小丫鬓影影在屋外轻轻叩门,压低着嗓音喊道:“天色已晓,小姐快请起身梳妆!”这时屋里谈兴未艾的新郎新娘才如梦初醒,他们的洞房花烛夜就这样坐在床沿上过去了。

婚后的生活十分惬意,蒋家虽不太富,倒也有一些房产。靠房租维护生计,还算是衣食不愁。蒋坦这时已通过县试,取了秀才,已准备参加乡试的课程,所以他的任务就是埋头读书。丈夫读书,秋芙自然就充当了“红袖添香”的角色,可她除了添香外,不免要添上些柔情蜜意,使得蒋坦不由得跌倒在温柔乡里,课业不免疏忽了不少。

春天的时候,院中花开似锦,蒋坦坐在书房的窗前读书,一抬头正好能看见院墙下的几株花开正旺的桃花。昨夜刚下了一阵春雨,春雨把粉盈盈的桃花打落了一地。这时秋芙正蹲在地上抬那些垂头丧气的落英,“她一定又在为落花伤怀了!”蒋坦脑子里闪过这样的念头。

秋芙在桃树下蹲了很久,把一堆花瓣摆来弄去,不知在干什么。蒋坦有些忍不住了,放下书本,抬脚跨出了书房门,悄悄走到秋芙身后。“啊!真美!”他在心里惊呼了一声,强忍着没喊出口来,原来秋芙正在从那些桃花瓣砌一阙词,已砌好了大半,蒋坦在她身后悄悄地读着,这是一阙“谒金门”:

春过半,花命也如春短;一夜落红吹渐满,风狂春……

以落花惜春,体意两谐,真是绝妙之思!蒋坦正暗自称叹时,突然吹过一阵寒风把地上砌好的花瓣全部打散,一个“春”字还没来得及砌完最后一笔。“好一个‘风狂春不管’啊!”蒋坦禁不住脱口而出,“你为何知道我后面未砌出的是‘不管’二字?”秋芙被他惊了一跳,转过头来问丈夫。蒋坦一把将刚站起身的娇妻搂进怀里,打趣道;“我俩心有灵犀,你心里想好的句子我还不知道吗!”秋芙嫣然一笑,捶打着丈夫的胸脯,刚才风吹花散而勾起的怅惘之情顿时烟消云散。

夫妻俩在春天合种下的芭蕉,到秋天已是叶阔色浓。秋夜萧瑟,冷雨打在芭蕉叶上,浙沥成声,蒋坦坐在书桌前的灯影里听了,不由地生同一种诗人的闲愁。愁绕心头,书也看不下去了,索性跑到院中,摘了一片芭蕉叶,用布巾擦干,题下几句闲词:“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然后唤了一个丫鬟,让她把芭蕉叶送给正在卧房里弹琴的夫人看。

过了一会儿,那个小丫鬟又带着芭蕉叶回到书房。蒋坦以为她没能送到秋芙手中,谁知接过一看,上面又续题了两行字:“是君心绪太无卿,种了芭蕉,又怨芭蕉!”蒋坦一看便知是娇妻的戏笔,心中泛起了一股暖流,脸上也浮现出会心的微笑。

虽说相厮守的日子很多,可蒋坦总免不了有一些交际应酬,有时也得外出数日。这几天里秋芙则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连弹琴的心事也没有了,一阙“蝶恋花”词就道出了她的这般愁绪:

几日池塘无不住,柳也朦朦,想做清明雨;半榻茶烟和梦煮,画屏几点江南树。

欲卷珠帘风不许,如此黄昏,休教移筝柱;楼上晚山青不去,夕阳正在鸦归处。

扳着手指数过一日又一日,终于到了丈夫归家的日子。秋芙在这天早早起来,细心地梳妆打扮,换上丈夫喜欢的衣服,一次又一次地到院门外向路上张望。在这时,一切情景在她眼中都变得明快开朗,喜悦之情也溢满了这“菩萨蛮”:

小楼昨夜东风骤,一春花事阑珊够;斜月绿窗纸,梦回闻马嘶。梨花明似雪,含笑开门说:“昨夜结灯花,今朝真到家!”

从妻子的词句中,蒋坦发现了自己的离去与归来给妻子带来的悲伤与欢乐,也就不忍心轻易离开妻子,外面的事能推则推,醉心于妻子营造的多情小天地。

有得必有失,蒋坦与秋芙沉浸在浓情绮事中,饱尝了夫妻恩爱的乐趣,却不免荒废了科举课业。三年一度的乡试,蒋坦一连参加了两次,都名落孙山。失意之中,蒋坦渐渐看淡了耗人心血的功名之事,画了一幅“秋林著书图”,表明自己读书以怡情,无意于功名的心意。对秋芙来说,丈夫若能金榜题名,她也可享夫贵妻荣之喜,这本是一般读书人家梦寐以求的事;可既然丈夫已有厌倦之心,她也很能体谅,只好夫妻相亲相爱,贫贱亦为乐!于是秋芙在丈夫的“秋林著书图”上题下这样的词句:

家理丝桐君把钓,全家靠得渔竿住;人生多被浮名误,怎免得樵夫笑死。

夫妻相依,淡泊为生。妻子的曲意谅解,蒋坦看了感激不已,愈发将夫妻之事看得重了。

他们生活虽然清贫,却也还没到“把钓”为生的地步。况且蒋坦一介书生,也不懂得如何“把钓”。婚后的第四年,他们小夫妻从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