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朝10分钟艾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7 19:40:54

点击下载

作者:吴中朝(著)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吴中朝10分钟艾灸

吴中朝10分钟艾灸试读:

前言

翻开市面上的艾灸书,看着病症下罗列出来的一大堆穴位,我们常常会感觉不知所措:不知道哪个穴位先灸,哪个穴位后灸,是不是所有穴位都要每天灸?本书的穴位分组将为您彻底解决这些困惑。

在本书中,每个病症的对症穴位都按艾灸的先后顺序被分为两到三组,每天灸一组,每个穴位灸5~10分钟,轮流施灸,每天只需15~30分钟,就能轻松消除病痛。比如糖尿病,一共9个穴位,每组3个穴位,每天只需灸半个小时,即可将症状改善。

书中共给出了100种常见病症及亚健康症状的对症艾灸方,同时介绍了10种常用的艾灸方法,其中包括清艾条、艾炷和艾盒的使用方法,每种病症每个穴位都有详细的艾灸方法和艾灸时间,对症施灸,更能充分保证艾灸效果。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不同人群艾灸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将骨骼图与真人图对照,穴位定位更准确。读完本书,就能快速找到穴位,学会使用正确的方法给自己和家人做艾灸,远离各种常见病。

注:应拍摄需要,本书部分图片为隔衣灸,患者或家人在进行家庭艾灸时应直接灸而不隔衣物。第一章吴老师灸除百病的智慧艾灸是一种古老的治病方法,以其操作简单、效果显著、无副作用而流传至今,且受到众多患者的青睐。艾灸通过艾草的燃烧使热量经过穴位进入人体,疏通经络,不仅能治疗疾病,还能防病强身。经常使用艾灸,能为全家人免去病痛的折磨,带来健康和快乐。艾灸治“未”病、祛百病

艾灸治未病的理论阐述在古代医学文献中极为丰富。它包括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病后防复发等方面的内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在提出“治未病”思想的同时,强调防重于治。古代尤为重视艾灸治未病。艾灸治未病之预防保健方法又称“保健灸”。

唐代孙思邈是艾灸治未病的积极倡导者。王焘《外台秘要》提及三十岁以上灸足三里有降逆明目的保健作用。《黄帝明堂灸经》则介绍称艾灸足三里穴、悬钟穴可预防中风的发生。南宋张杲《医说》中讲“若要安,三里莫要干”。灸除中老年人的健康大敌——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大敌。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中老年人生理机能随年龄增长所呈现的衰老性改变,中老年人的血液会出现瘀滞、污浊,这是疾病产生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因此,我们就应该对血液进行祛瘀、去污和净化,以达到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老年人应多灸膻中、中脘、神阙、足三里等穴,可延缓衰老。

我们主要选择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用艾条温和灸的方法灸足三里穴、神阙穴及采用辨证施灸方法,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用记分方法判断血瘀证轻重,由专人对艾灸前后中老年人血瘀证进行临床记分测评研究。

结果,艾灸后重度血瘀证的人数减少。即艾灸后血瘀程度较灸前显著降低。也就是说,艾灸可以改善中老年人血瘀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或消除体内的血液瘀滞状态。表明艾灸可以改善中老年人血液的浓稠性、黏滞性、凝固性状态,消除体内瘀滞,以达治未病效果。

高脂血症是造成动脉硬化的主要因素。艾灸以后,高脂血症的患病率、各种类型的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含量等均较灸前下降,说明艾灸能培补脾肾、温阳化瘀,标本兼治,以“调”达治,调动自身调整机能,使脂质代谢各项指标起到良性双向调整,达到艾灸降脂治未病的目的。流传千年的长寿灸法

宋代医家窦材《扁鹊心书》尤为推崇单灸关元穴,或与脐下、脐周穴位同灸来防病益寿。其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窦材以自己及他人的艾灸保健延衰的体验,来强调说明其作用,他讲:“余五十时,常灸关元五百壮……渐至身体轻健、羡进饮食。六十三时,因忧怒,忽见死脉于左手寸部,十九动而一止,乃灸关元、命门各五百壮,五十日后死脉不复见矣。每年常如此灸,遂得老年康健。”

窦材在记载别人的经验时写道:“王超者……年至九十精彩腴润……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炷,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饥。至今脐下一块如火之暖。”因此,窦材对关元穴用歌概括以言之:“一年辛苦唯三百,灸取关元功力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钱寿算更如何。”艾灸保健穴位如何选

灸疗属于中医经络疗法的一部分,它是集穴位经络、药物渗透、温热效应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疗方法,所以尽管并不要求取穴特别精准,但也不是随意选择一个地方灸灸就行的。要想获得满意的灸疗效果,灸对穴位才是关键。艾灸取穴一是根据发生疾病的脏腑选择对应的经络灸治;二是根据病症分析病因,再选取对症穴位进行艾灸;三是取“阿是穴”,即疼痛、肿胀、僵硬、条索状突起等异常的部位。

那么,保健穴位怎么选呢?古代医家多选用任脉的神阙穴、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督脉的命门穴、大椎穴、百会穴、腰阳关穴,膀胱经的膏肓穴、肾俞穴、志室穴,胃经的足三里穴,胆经的风市穴、悬钟穴等穴灸之,均有补肾填精助阳等功效。其中以脐及脐周围诸穴施灸最为常用。艾灸的关键在艾叶《孟子·离娄》说:“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足见古人对艾灸治疗慢性病及保健益寿效应的重视。艾叶味苦,性辛温,入脾肾肝三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称艾叶捣烂可以治百病。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对其作用有极高的评价,对后人研究、应用艾灸延缓衰老提供了重要依据,他指出:“艾叶……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即艾叶可温补虚衰之肾阳、温通郁滞之诸经,祛除病邪,延寿缓衰。明代《本草汇言》也认为艾叶有温经开郁之效。清代虽然针灸成绩不如先前诸朝代昌盛而渐成衰落之势,但对艾灸仍较重视,对艾叶载述也颇多。清代《本草述钩元》认为艾叶主“温下元,利阴滞,开结达气,逐冷祛湿,用灸百病,其热气内法,通筋入骨。”此外,清代《得配本草》、《本草求真》等书中均载有艾叶温补下元、回阳救逆以治百病的内容。

艾叶气味芳香,燃烧均匀,火力温和,热气透达,来源广泛,制备容易。

艾叶(绒)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应于机体治疗的物理因子红外线。

艾叶(绒)在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且近红外线占主要成分。近红外线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而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穿透能力,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说明穴位具有辐射共振吸收功能。

艾叶(绒)燃烧后生成一种物质,有抗氧化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艾叶还可直接用来泡脚以祛除体内虚火。九大常用的艾灸方法与技巧

艾灸的疗法有很多种,但操作起来都比较简单。艾灸对取穴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灸疗中使用的艾条、艾绒和艾盒等,都很容易买到,因此比较适用于家庭的日常保健。家庭保健一般以清艾条或艾盒灸为主,购买时以金黄色,气味芳香,无细梗等杂质的艾绒质量为好。艾条灸

1 悬提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对症的穴位或患病处,在离皮肤两三厘米处熏烧,每穴灸5~10分钟,至皮肤稍有红晕就可。

2 回旋灸:操作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保持一定的距离,将艾条匀速地向左右方向反复移动或旋转。每穴灸20分钟左右,直至皮肤出现潮红。

3 雀啄灸:操作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之间的距离并不固定,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远一近地移动。艾盒灸

打开艾盒上的盖子,燃起艾条,将点燃的一端插进艾灸孔中,用卡子固定好艾条后盖上盒子。将艾盒放在施灸部位,用橡皮条和挂钩固定。

也可用艾绒点燃后,直接置于有纱网的艾条盒中。隔物灸

1 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3厘米厚的片,中心处用针多扎些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上燃灸。当被灸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稍稍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直到局部皮肤出现潮红为止。

2 隔盐灸:使用时让被灸者仰卧屈膝,以纯白干燥的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如被灸者脐部凸出,可用湿面条将脐穴围成井口,再填盐于其中施灸。此法只适用于脐部。

3 隔蒜灸:将大蒜切成约0.3厘米左右的薄片,中间用针多扎些孔,放在穴位或肿块上(如未破溃化脓的脓头处)用艾炷灸之。艾炷灸

1 瘢痕灸:灸前先在施灸部位涂抹少量蒜汁或蔬菜汁,然后用枣核大小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因其灸后局部会产生炎症,愈合后随着灸疮的结痂脱落,局部会留下瘢痕,故得名。

2 无瘢痕灸:灸前先在施灸部位涂少量油膏,然后将艾炷点燃放在穴位之上。当患者感到皮肤灼痛时,即夹去艾炷,更换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

瘢痕灸主要用于治疗慢性顽固性疾病,其他疾病很少用;而无瘢痕灸主要用于治疗虚寒型疾病,较为常用。艾灸保健时灸量、灸时、灸程的选择技巧灸量——随年壮 累积灸壮《扁鹊心书》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即根据年龄大小决定灸量。有灸三壮的,有灸二十一壮的(《玉龙经》云,灸膏肓,“二十一壮亦无妨”),也有灸五百壮、千壮的,也有不作具体要求的。一般因年龄而定或以各人具体状况灵活掌握为宜。一般来说,小儿和青少年要少灸,老人可多灸。初次艾灸时,灸量宜少,其后随灸次逐渐加量。灸时——季节交替 最适合艾灸《素问·八正神明论》云:“月始生,则气血始精,卫气始行。”此时施灸,可充分利用或强化人体阳气生长、经气渐旺的生理节律之优势,因势利导,以扶正祛邪,提高艾灸延缓衰老之效应,其属节律优势灸治法。

著名针灸专家承淡安在《针灸杂志》第四卷第七期载有“仙传寿灸法”,其论述颇详,“取涌泉穴,每月初一起灸到初七日止,每日卯时(上午五点至七点)灸到辰时(上午七点至九点)。每逢艾灸时,艾团如小莲子大,如痛则除之。姜片用与不用,随人自便。均至知痛止而已。每逢初一日,每足灸二十六壮,初二日灸七壮,初三至初七日均同初二日之法行之”。

无论是春夏之交还是夏秋之交,都是艾灸的适宜时间,此时人体的经脉开合,气血流转,用艾灸的火热之力帮助阴阳互生,气血旺盛,治病防病的效果更佳。

若病情有需要,也可常年灸、按月或每日灸,应遵医嘱。灸程——多无具体规定

有每月中灸7天为一疗程的(如上);有每年只灸一两次的,如《针灸资生经》云“自是每岁须一二次灸之”;有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的,如此种种,应该灵活把握。艾灸后的反应

艾灸是一种绿色、自然的中医疗法,对身体是基本没有副作用的。但如果急于求成或者对自己的体质没有正确的认识,施灸过度或灸错方法、找错穴位,就有可能使身体的某些部位出现不适。不过,这些不适都是可以通过调理来缓解和消除的。1.发热上火后,适当喝一些温水再继续灸

艾灸后,有些人会面色潮红,并感觉喉咙干涩疼痛。这是艾灸后的正常反应,因为艾灸的热力进入体内,使血液流动加速,其产生的温阳之气逐渐祛除体内的寒邪,导致寒邪外发,从而引起身体某些部位的上火和炎症。出现这些症状时,不必惊慌,也不要因此停止艾灸,否则会前功尽弃。可以在艾灸后适当喝一些温水,并且继续坚持施灸,直至症状消失,这说明体内的寒邪已基本排出体外。2.口干舌燥,多喝白开水

艾灸时,很多人还会出现口干舌燥的现象。这是体内阴阳正在调和的表现。初次艾灸,输入人体内的阳气还较少,阳不胜阴,此时多喝点白开水,能帮助身体尽快达到阴阳平衡,缓解不适症状。3.出现灸泡,涂龙胆紫

艾灸过程中,有时还可能出现一些水泡样的灸泡,这也是灸疗中的正常现象,可能是因为施灸过量或时间太长引起的。且出现灸泡,在某些情况下还说明艾灸的效果较好。因此出现灸泡后,还应持续艾灸,以维持艾灸的效力,防止病情反复。但是,也要采取一些正确的方式,防止感染。如果只是小水泡,可以不用理会,只要不擦破,任其自然吸收;如果水泡较大,则可用消毒针刺破,再涂上龙胆紫即可。4.疲倦失眠,宜坚持灸

初次艾灸后,不少人会出现失眠的症状,或伴有疲倦乏力的感觉。这是因为被灸者体质较差,阳气进入体内后,使人体血液流动加速,全身细胞活跃,故容易产生疲倦感。持续灸一段时间后,疲倦感会慢慢消失,此时,即使睡眠时间比之前少,也会精力旺盛。此外,如果在艾灸之前就有失眠的困扰,可以试着灸一下涌泉穴,对治疗失眠有特效。5.出现红疹,继续灸至红疹消失

有些人艾灸后身体上还会出现红疹,看起来就像是皮肤过敏。很多人因此就不敢再灸。其实,这些红疹跟艾灸的其他反应一样,都是艾灸时进入体内的温阳之气在驱赶寒邪的表现,也是体内寒邪在体表的反映。如果此时停灸,寒邪未能祛除或寒邪会再次进入体内,影响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转。此时,还可以在大椎穴、委中穴等穴放血,使寒邪外泄。6.艾灸的走窜现象

走窜,是“扩散”的意思,是艾灸后的经络现象。有时候,我们在艾灸一个穴位时,可能会引起与之没有直接关联的器官的不适,这就是艾灸的走窜现象。艾灸时进入体内的温阳之气会循着经络到达全身,主动帮助你调整身体的疾病。比如,灸关元穴,可发生走窜感,此既是循任脉的“灸感”,也可能反映出你生殖系统的一些疾患。艾灸的禁忌

艾灸通过身体上的各个穴位,借助穴位所在的经络将阳气输注于体内,调和体内阴阳,对全身大多数疾病都有很好的调理或治疗作用,尤其是对身体的亚健康状况有很好的改善效果。但是,由于人的体质、健康状况等的不同,以及全身穴位的不同,艾灸也存在一些禁忌。禁止艾灸的部位

1.身体不宜进行艾灸的部位,最好不用瘢痕灸。如面部、颈部等暴露在外,凡灸后会影响美观的部位,以及有大血管经过的体表区域、黏膜附近,人体的关节处、乳头、阴部、睾丸等处也不宜用瘢痕灸,但常用悬提灸、隔物灸等,不受影响,依然可灸。

2.经渠穴、曲泽穴、委中穴等穴不宜用瘢痕灸。人迎穴、承泣穴、睛明穴、四白穴、丝竹空穴、瞳子髎穴、攒竹穴禁灸。艾灸的禁忌证

1.患有不适宜艾灸的疾病者,不宜艾灸。如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伴有心功能不全者、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能配合艾灸治疗者,不能艾灸;患有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大咯血、急性传染性疾病者,患病期间不可灸疗。

2.处在过饥、过饱、过于疲劳、精神情绪过于激动时,或者大量饮酒后、大汗淋漓时,均不宜进行灸疗。

3.皮肤痈疽、疮疖发作期间,局部红肿热痛者,不宜进行瘢痕灸,以防感染。

4.艾灸时,要注意“守神”,即不要分散注意力;要持续艾灸,不要间断,否则收不到预期效果。

5.不要在封闭的空间、过热或过冷的环境艾灸,否则不仅收不到好的效果,还可能造成身体的不适。给老人艾灸

1.老年人的身体一般较弱,且体内的各个器官都处在功能衰退期,易患中风等疾病。因此可多灸足三里穴和曲池穴预防中风,还可灸气海穴、肾俞穴、关元穴、三阴交穴等穴益脾补肾,防衰老。

2.艾灸防衰老的效果较好,但短期内效果并不明显,必须长期坚持,同时,还要配合适当的体育锻炼和饮食疗法。给小儿艾灸

1.给小儿艾灸时,为避免温度过高,可以边灸边将手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避免温度过高烫伤皮肤或温度过低没有效果。

2.小儿艾灸不需要全身穴位都灸,只需要针对小儿身体的特点,灸几个穴位。小儿艾灸常用的几个穴位有:肺俞穴、身柱穴、脾俞穴、胃俞穴、神阙穴。

3.小儿出现食积胃满等现象,可适当灸足三里穴。如果小儿无明显的身体不适,则不必灸治。

4.小儿艾灸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个穴位每次灸3~5分钟。

5.在给老人、小孩或对烟较敏感的人艾灸时,最好选用无烟艾条,不要用有烟艾条。女性艾灸需注意

1.准备怀孕的女性最好不要艾灸,特别不要灸关元穴,以免误灸石门穴,导致不孕。

2.孕期的女性不要灸腰腹部,以免因艾灸造成流产或影响胎儿发育。

3.女性在经期最好不要艾灸。第二章艾灸扫除亚健康现代的都市人群中,约80%的人都遭受亚健康的困扰,甚至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并且可能由此引发其他一些疾病。对亚健康的扫除其实并不难,只需要坚持进行艾灸,并放松心情,保证充足的睡眠,就能逐渐恢复健康的状态。失眠多梦

临床表现:入睡困难,入睡后多梦;睡眠时间较短,且醒后不能再睡,严重者甚至通宵无法入睡;时常还伴有头痛、头晕、心悸、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症。「吴老师开方」

以神门穴为主,若兼有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或大便黏腻不爽的患者,可搭配脾俞穴或胃俞穴;尿频引起的失眠患者,可搭配肾俞穴或膀胱俞穴。

悬提灸神门穴,每次10~15分钟,每天睡前灸1次。

隔姜灸或隔蒜灸脾俞穴、胃俞穴、肾俞穴,每次每穴各5分钟;悬提灸膀胱俞穴,每次10~15分钟。疲倦乏力

临床表现:肌肉酸痛、浑身无力、精神涣散、情绪低落,有时还会伴有头晕、冒虚汗等症状。「吴老师开方」

以气海穴为主穴,若为肌肉酸痛者,则搭配足三里穴、三阴交穴;若是头晕身重的患者,可搭配肝俞穴、肾俞穴。

直接用艾炷灸气海穴,每次10~20分钟,每天1次,饭后1小时灸。

悬提灸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每次每穴10分钟。健忘

临床表现:健忘,医学上称作“暂时性记忆障碍”,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差、遇事易忘。多因年老体衰、压力过大、烟酒过量等所致。「吴老师开方」

以心俞穴为主,如果是长期健忘、精神恍惚的人,可以搭配灸神门穴;如果身体出现虚弱现象,可搭配灸脾俞穴、肾俞穴、气海穴。

悬提灸心俞穴,每次10~15分钟。

隔姜灸或隔蒜灸脾俞穴、胃俞穴、气海穴,每次每穴5分钟,每天1次。虚寒怕冷

临床表现:怕冷,四肢冰凉,尤以冬季明显。增加衣物或在温暖的室内,怕冷的症状会减轻或消失。「吴老师开方」

以解溪穴为主穴,灸一段时间后,若症状仍未有明显缓解,可配合脾俞穴、肾俞穴、昆仑穴一起灸。艾灸时,先灸下肢的昆仑穴、解溪穴,再灸上身的脾俞穴、肾俞穴。

悬提灸解溪穴,每次10~15分钟,隔一天灸1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