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应知宋词名句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13:19:21

点击下载

作者:冯志远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青少年应知宋词名句的故事

青少年应知宋词名句的故事试读:

前 言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语言工具。在社会生活中,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为了适应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必须从小要在心理、性格、思维、修养等内在素质铸造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在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等才能方面也要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语文素质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习质量的好坏。叶圣陶认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打好语文基础,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知识提高理解其他学科的能力”。由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有这样的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成熟、长大,将来才可以自由地翱翔于世界的大地和蓝天。

客观地说,语文作为基础性工具学科,想要学好并不容易。它体系博大,内容浩繁,融思想、知识与艺术为一体,需逐步培训良好的感知与接受能力。但在学生阶段,需要学习扎实的文字、语言功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顺畅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而达此目的,有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特地编写了这套“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丛书,包括《青少年培养语文兴趣的故事》《青少年必知语文学家的故事》《青少年必读常用词语的故事》《青少年必懂常见成语的故事》《青少年必学古文名句的故事》《青少年激发写作爱好的故事》《青少年应知唐诗名句的故事》《青少年应知宋词名句的故事》《青少年应知文学名著的故事》《青少年必听语文之谜的故事》《青少年必读著名作家的故事》《青少年必读著名诗人的故事》12册,丛书重视语文的基础知识训练,选编了常用词语、好词好句、古文名句解读,谚语、歇后语集萃,还有语文趣味故事、语文之谜以及语文大家的故事等等,目的是使中小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逐步提高语文知识,增加文学素养,为将来走出社会自立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选材严谨,取舍得当,对学生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对教师教学有很好的参考价值,非常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和收藏。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出典】

辛弃疾《清平乐》。【原作】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史。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以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为其主调。这类词中历来为人传诵之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写闲适生活的词数量最大,这类词往往于闲适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绪,其精神仍与其爱国词一脉相通,如《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水调歌头·盟鸥》等。一部分写农村生活的词清新淳朴,语言浅近,如《清平乐·村居》、《鹧鸪天·戏题村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动的农村风情画。辛词中也有写爱情的词,如《清平乐·春宵睡重》就写得缠绵婉转,颇能动人。辛弃疾诗今存133首,内容和风格大体上亦如其词。辛弃疾文今存17篇,多为奏议启札等应用文字,颇能见出辛弃疾的见解和谋略。【故事】

辛弃疾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出生于北宋将亡之际,从小就受爱国思想影响,立志收复失地,报效祖国,但当时南宋朝廷投降派占据上风,他曾被削职,闲居在家。辛弃疾从小是在农村长大的,所以他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于农民的劳动,他曾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就是说,人生在世,应该勤劳;而从事耕种,更应是人生的第一需要。所以,他不但把自己的新居称为“稼轩”,而且还用“稼轩”这两个字做自己的别号。他罢官后,一直过着闲居的生活。附近的农民都知道他做过大官,开始关系比较疏远,但经过交往,看到他平易近人,逐渐关系越来越密切了。

在“稼轩”附近,有一座简陋的茅屋,那里住着吴老汉一家。因为是邻居,所以辛弃疾与这位吴老汉认识得最早。每次外出散步,辛弃疾经过吴老汉家门时,有时就进去歇歇脚,聊上几句天。

六月的一天,辛弃疾在原野上骑马跑了一阵,感到有些疲乏,便牵着马慢慢地往家走。猛抬头,只见吴老汉那座低矮茅屋前面,一株枇杷树已经结出累累果实,在阳光下闪着金黄色的光。此时,吴老汉正兴致勃勃地摘着熟透了的枇杷。

辛弃疾刚要打招呼,吴老汉已经看到了他,便招手说:“来我老汉家坐一会儿吧,尝尝刚摘下的新果子。”

辛弃疾感到一阵欢喜,便把马拴在一棵树上,走进吴老汉家的小园子。

两人饮酒尝果,自得其乐,辛弃疾喜爱吴老汉一家的淳厚朴实,乘着酒兴,他对吴老汉说:“酒喝足了,果子也吃好了,怎样表示谢意呢?这样吧,我就用《清平乐》的调子唱一首歌给你听,怎么样?”“好呀,只怕老汉听不懂你那文绉绉的一套。”吴老汉笑着说。“你一定能懂。不信我唱给你听听。”辛弃疾说到这里,便满有信心地轻声吟出了这首《清平乐》。

吴老汉听后连连叫好,“不过,”吴老汉的脸色严肃了起来,接着说道:“你把我们庄稼人的日子说得太美了,你还不了解我们。你没有仔细看看我们平时过的是什么日子,说实在话,有时我们的日子真比黄连还苦上三分啊!”

是的,由于他们所处的地位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看法。你看,出现在这一时期辛弃疾笔下的农村,往往都是一幅幅恬静、安宁、欢乐的画面。

辛弃疾很少描写农民的苦难与艰辛,更没有讴歌他们的愤怒和抗争。因此,这些词虽然也用清新的笔调写出了农村生活的某一个侧面,但毕竟没能反映出农民们较真实的生活。上下阕都铺陈物事,虽只46字,却如长幅画卷一般,为我们展示了背景广阔的合家欢的景象。作者先描写的是景物:矮小的茅屋前边,小溪潺潺流过,水边碧草青青。这开篇两句一下子照应了题目,写出村居的特色,也设置了人物活动的环境背景。这两笔仿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风景画,又像是展示清秋时节水乡风光的全景镜头,显得恬静幽雅而清新悦目。接下来,作者按长幼之序描述了人物的活动。在低小的茅檐下,满头银丝的老两口,一边喝酒,一边用地道的吴地方言互相打趣逗乐,表白亲昵与喜爱之情。“醉里”能吐真言,又用浓重的乡音,足以说明他们“相媚好”的真挚与淳朴。“醉里”一句,非常传神。也很容易激起人们对翁媪神态语言的想象。“白发谁家翁媪?”看去像是明知故问,实则是一种赞叹式的交待,点明“相媚好”者的身份、特征。原来,他们就是村居中的长者,普通的农家夫妇,他们已经满头白发了,却依然卿卿我我、相敬相爱,并且是那么悠闲自得,足见其晚年是多么幸福。下阕写三个儿子的活动。大儿子在小溪东岸的豆子地里锄草,可见他已是家庭的主要劳力了。二儿子在编织养鸡的笼子,从事的是较轻的手工劳动,一个“正”字反映了他的聚集会神、一丝不苟。小儿子最淘气,也最惹人喜爱,他正躺在溪边采摘莲子,剥着莲蓬。三个儿子都在干着力所能及的农活,表现了新一代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也反映了他们对上一代的疼爱,他们已经能够承担所有的家庭劳动了,可以让父母安度晚年了。至此,读者也会明白白发翁媪之所以能有酒醉、相媚好,无忧无虑、悠然而处的原因了,整首词也显得自然流畅,一气呵成,非常严谨。这里,写三个儿子用字也极平易,皆为民间口语,纯然一股乡土气息。综观全词,可以看出,它反映了民间风俗的淳朴、农村社会的安定与家庭的祥和,流露了作者对村居生活的艳羡和寄身田园的惬意,寄寓了作者希冀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由此看来,这些反映农村生活的篇章与抒写抗金情怀的作品在思想性上是有相通之处的。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出典】

秦观《满庭芳》。【原作】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诗、词、文,尤以词著名。其词语工入律,情韵兼胜,凄婉清丽,典雅流畅,为北宋重要之婉约词人。词多写男女情爱,如《满庭芳》、《鹊桥仙》、《望海潮》、《千秋岁》,哀感顽艳,自然浑成,耐人涵咏。有的词则气势宏伟,意境壮阔,如《望海潮》诸篇,风格几乎与苏词相近。《调笑令》十首咏古代美人,每首均以诗词相间,叙事抒情,歌舞相兼,形式较富变化,对后世戏曲发展不无影响。其诗清新婉丽,“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春日五首》),代表了秦观“女郎诗”特色。其文章学西汉,《黄楼赋》气势雄健,瑰玮宏丽。有《淮海集》四十卷,又《后集》六卷,《长短句》二卷。【故事】

关于他的这首《满庭芳》有一段佳话,北宋徽宗时期,已经死去的翰林学士范祖禹的儿子范温一次到一位达官贵人家参加宴会,赴宴的人都是高官显宦,或者是有名的文人墨客。大家比身份,论家世,互相吹捧,夸夸其谈,却没有人注意到范温这个后生。这也难怪,范温的父亲范祖禹,虽然在仁宗、英宗、神宗、哲宗朝担任过一些修史的官职,但因为卷入新旧党之争,晚年却被贬永州,最后在永州死去。直到徽宗政和初年,也就是在范祖禹死后,朝廷才赦免了他的所谓罪过,重新施恩给范家。作为范祖禹的幼子,在那个攀高附贵的时代,那些达官显宦怎能注意他呢?这家有个侍女,善于唱大词人秦观的词,为了给大家助兴,她唱起了秦观的《满庭芳》。

范温本来没有引起这个侍女的注意,但在她歌唱时发现范温全神贯注地用手在按照曲调的节奏打着拍子,那动情的面容引起了她的好感。一曲唱完之后,在休息的时候,这个侍女向身旁的人问道:“那个年轻人是谁啊?”旁边的人一时答不上来,主人此时恰好也不知哪儿去了,大家都怔怔地瞅着这个年轻人。这时范温从容地站起来,叉着双手说道:“我乃是‘山抹微云’的女婿。”众人听了,一下子愣住了,半晌,人们才恍然大悟,不由得放声大笑起来……

原来,神宗时,范温的岳父秦观当时才三十一岁,应乡贡考试未中,便去会稽见祖父和正在会稽通判任上的叔父秦定。在会稽,他与太守程公辟等人饮酒赋诗,所以临别时便写下这首《满庭芳》。这首词不胫而走,迅速传遍大江南北,给年轻的秦观带来巨大的声誉,连大文豪苏轼见了秦观都称他为“山抹微云君”。作为秦观的女婿,范温自然也因此而感到自豪。范温的父亲范祖禹作过著名的《唐鉴》一书,在这次赴宴之前,范温曾到大相国寺去游玩,一些素不相识的人竟然在背后称他为“《唐鉴》的儿子”,因此这次赴宴,当人家问起他是谁时,他想,我何需说出我的姓名呢?人们可以用我父亲的书名叫我,我何不用岳父的词镇一镇这些趋炎附势的人呢?于是便脱口说出“我就是‘山抹微云’的女婿”,让在座的人为之倾倒。果然,在座的人,无论老少,对范温便都刮目相看了。没过多久,“山抹微云女婿”的称呼迅速传开。

秦观的这首《满庭芳》写得很有深度,起拍开端“山抹微云,天粘衰草”,一个“抹”字出语新奇,别有意趣。“抹”字本意,就是用别一个颜色,掩去了原来的底色。山抹微云,非写其高,盖写其远。它与“天粘衰草”,同是极目天涯的意思:一个山被云遮,便勾勒出一片暮霭苍茫的境界;一个衰草连天,便点明了暮冬景色惨淡的气象。全篇情怀,皆由此八个字而透发。“画角”一句,点明具体时间。古代傍晚,城楼吹角,所以报时。“暂停”两句,点出赋别、饯送之本事。词笔至此,便有回首前尘、低回往事的三句,稍稍控提,微微唱叹。妙在“烟霭纷纷”四字,“纷纷”之烟霭,直承“微云”,脉络清晰,是实写;而昨日前欢,此时却忆,则也正如烟云暮霭,分明如镜,而又迷茫怅惘,此乃虚写。接下来只将极目天涯的情怀,放眼前景色之间,又引出了那三句使千古读者叹为绝唱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天色既暮,归禽思宿,却流水孤村,如此便将一身微官没落、去国离群的游子之恨以“无言”之笔言说得淋漓尽致。词人此际心情十分痛苦,他不去刻画这一痛苦的心情,却将它写成了一种极美的境界,难怪令人称奇叫绝。下片中“青楼薄幸”亦值得玩味。此是用“杜郎俊赏”的典故:杜牧曾经写下有名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结尾“高城望断”,“望断”这两个字,总收一笔,轻轻点破题旨,此前笔墨倍添神采。而灯火黄昏,正由山抹微云的傍晚到“纷纷烟霭”的渐重渐晚再到满城灯火,一步一步,层次递进,井然不紊,而惜别停棹,流连难舍之意也就尽在其中了。

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出典】

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原作】

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家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槅。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落魄不羁,后在太学读书,宋神宗时因献《汴京赋》为太学正。哲宗时任庐州教授、知溧水县、国子主簿、秘书省正字。徽宗时仕途较坦荡,先后为校书郎、议礼局检讨、大晟府提举,为朝廷制礼作乐。晚年知顺昌府和处州、南京鸿庆宫提举。卒,赠宜奉大夫。他精通音律,创制不少新词调,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珑四犯》等。现存词200余篇,多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内容较为单薄,调子很低沉。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如《瑞龙吟》(章台路)、《西河》(佳丽处)等。其写景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如《苏幕遮》等。他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有《片玉集》(又名《清真集》)。【故事】

由于这首词独具的艺术魅力,人们广为传唱,歌妓们更是喜欢它。当时名妓李师师社交范围非常广泛,连皇上都与她有很深的交情,当周邦彦还是太学生的时候,便与李师师有来往,时常出入她家。

一次,宋徽宗微服到李师师的家中去寻欢作乐,他要李师师为他唱一支最好听的曲子。李师师略微一想,便唱出了周邦彦的这首《六丑》。宋徽宗听完曲子,只觉得余香盈室,余音绕梁。宋徽宗对于音乐是颇为偏爱的,尽管他觉得曲子美妙动听,但却不晓得是一支什么曲子,便急切地问:“这是谁的佳作,我怎么没有听过啊?”

李师师马上回答说:“此曲为太学生周邦彦所作。”

宋徽宗于是把周邦彦这个名字记在了心里。

后来,宋徽宗有一次召见周邦彦,便特意提起了此事,并问周邦彦说:“你的那首词的词牌名字为什么要叫《六丑》?”

周邦彦叩头说:“因为这首词犯了六个宫调,即各取六个宫调的声律合成一曲,使宫商相犯,以增加乐曲的变化。那都是最好听的章段,所以取名为《六丑》。”

原来如此,难怪声韵会如此美妙动听。所谓“丑”原是“反其意而用之”,本指六段最好听的章段,和谐地联结起来,配成一支曲子。

宋徽宗听后表示赞赏,并在以后的日子里重用了周邦彦。

周邦彦的这首《六丑》并非泛泛咏落花,而是抒发对花落后的“追惜”之情,更是对自己“光阴虚掷”的“追惜”之情。词作上片抒写春归花谢之景象。开首二句,“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点明时令、主人公身份,抒发惜春心情。“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过翼”,以鸟飞作比喻,形容春归之迅速,这三句一句一转:“愿春暂留”,表示不忍“虚掷”,珍惜春光;“春归如过翼”,春不但不留,反而逝如飞鸟,竟成“虚掷”;“一去无迹”,不仅快如飞鸟,更无影无踪。“一去”二字,直说到尽头,不留余地。随着句意,惜春之情愈转愈深。以上五句写春去,是题前之笔。接下陡然提出:“为问家何在?”一笔喷醒,又轻轻顿住。“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二句,正面写落花。“倾国”,美人,这里以之比落花。这三句既写因夜来风吹雨打,使落花无家,更写由于落花是无家的,所以虽有倾国之美姿,也得不到风雨的怜惜。这里是人与花融合来写,以花之遭际喻羁人无家、随处飘零之身世。这三句很好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矛盾与苦闷。“钗钿堕处遗香泽”以下六句,大力铺开,尽情写蔷薇谢后的飘落情景。“钗钿堕处遗香泽”,这里是以美人佩戴的“钗钿”喻落花,零落之余,只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落花飘零是惨景,而以“桃蹊”、“柳陌”来衬托,却显得极有情致。接下侧写一笔:“多情为谁追惜?”“为谁”,即谁为。春去花残,观赏者都已散去,应不再有多情追惜之人了。“但蜂媒蝶使,时叩窗槅”二句一转,蜂蝶无知,不知“追惜”,然而它们却以媒人、使者的身份“时叩窗槅”,似乎在提醒室中人去“追惜”。通过以上描绘,把蔷薇虽然凋谢而香气犹存,春天虽然逝去而值得追惜之情景写得韵味盎然。词作上片特用问语“为问家何在”、“多情为谁追惜”,加以强调,以突出“无家”与“无人追惜”之意,由此见出内中隐含词人自己的身世遭际之感。词作下片着意刻画人惜花、花恋人的生动情景。“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开首二句起衬托作用,以引起下文。词人不忍辜负蜂蝶之“时叩窗槅”,于是走至室外,来到东园,只见园内花时已过,碧叶茂盛,一片“花落”后“岑寂”的景象,也是“光阴虚掷”,春天“一去无迹”之实况。“静绕珍丛底,成叹息,”写人惜花。为了“追惜”,词人静静地绕着蔷薇花丛,去寻找落花所“遗”之“香泽”。“成叹息”三字总括一切,承上启下。“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三句,为一叹,写花恋人。花已“无迹”,但有“长条”,而“故惹行客”,话别“牵衣”,有同病相怜之意,也写出“行客”之无人怜惜、孤寂之境况。无情之物,而写成似有情,虽无中生有,却动人心弦,感人至深。“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四句,为二叹。在“长条”之上,偶然看见一朵残留的小花,词人以为这就是打算与其话别者。虽然“残花”本不是“簪巾帻”之物,然而“行客”却颇受感动,故“强”而“簪”之。然而这哪里比得上它当初盛开时插在美人头上之妩媚动人呢?残英强簪,令人回想花盛时之芳姿,映带凋谢后之景况,有无限珍惜慨叹之意。这既是慨叹花之今不如昔,更是慨叹自己的“光阴虚掷”、“人老珠黄”。词作写至此,词人如梦初醒,似有所觉悟,又有无可奈何之感。最后三句“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为三叹。词人因终不愿落花“一去无迹”,所以又对花之“漂流”劝以“莫趁潮汐”,冀望“断红”上尚有“相思”字。如若落花随潮水流去,那上面题的相思词句,就永远不会让人看见了。“何由见得”,即何由得见,流露了依依不舍的深情密意。这里化用红叶题诗故事,借指飘零的花瓣。末句复用问语,逆挽而不直下,拙重而不呆滞。这是首“惜花”之词,更是首“惜人”之作。全词构思别致,时而写花,时而写人,时而花、人合写,时而写人与花之所同,时而写人不如花之处。回环曲折、反复腾挪地抒发了自己的“惜花”心情,又表露了自伤自悼的游宦之感。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

【出典】

柳永《定风波·自春来》【原作】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享单,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创始人,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时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故事】

柳永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词人,他年轻时,常出入歌妓馆,为乐工歌妓撰写歌辞,因而被达官贵人所不齿,屡试不第。于是他索性放浪于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以填词为专业。他一生穷愁潦倒,独以词著称于世,最后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业写词的作家。由于禀赋里所具有的浪漫特性以及善于谱写俗曲的独到才能,他经常为一些歌儿舞女填写一些能够表现她们生活和情感的作品,以供她们歌唱。这样一来,他的才名很快便传扬了开来,这无疑引起了一些以引领正统文化自居,而且已然具有一定地位者的恼怒和嫉恨。

而以长调慢词《定风波》为代表的一些著名俗词,却先后给柳永带来了极为真切而又无穷无尽的懊恼。

事有凑巧,当时柳永原本想要说皇帝好话的《醉蓬莱》词,谁知却惹恼了仁宗后,他就只得去求谒时任政府长官的晏殊了。他小心翼翼地向晏府的门卫说了不少好话,终于说通了门卫让他进去通报相爷。一进门来,柳永便把自己这回晋谒的来意说了,也就是说,诚恳的柳永希望晏相公能给他改放官职,用以改变一下目前这艰难困苦的处境。

晏听了柳的自述,连眼皮也不抬地说道:“柳才子平时也写写词曲么?”柳永一听,心里委实兴奋,心说相爷既然爱好这些文艺,这跟自己的爱好正好相同,因此这放官一事就该当不成问题了;大家毕竟都是文人,而且还都有着相同的爱好嘛!于是,他便随口回应了声“是的”。但他心中忽然觉得这还不能尽意,为拉近两人的关系,柳遂补充上一句:“也就是说,其实学生也像相爷一样喜欢填写词曲的呀!”

然而,晏相爷听了他这话,却不由冷笑了一声:“晏某虽然也填写词曲,可我并不曾写过像‘针线闲拈伴伊坐’之类的句子呀!”听了晏相爷这句带有讽刺意味的话,知道晏跟自己的艺术志趣并不相同,于是柳只得知趣地黯然告退了。

柳永的这首《定风波》用明白透彻的语言,大胆而直露地描写一位女子的相思别离之情。上片写自新春以来思妇没精打采,疏懒厌倦的情绪和神态。太阳光已上了树梢,黄莺在柳枝间穿飞跳挪,思妇依旧拥着熏香的锦被,终日里慵闲懒散。云样的秀发蓬松散乱,红润的面容憔悴瘦削,终日百无聊赖,懒得梳洗打扮,搽搽抹抹。“无那”一声长叹,点出所以然之故,只恨薄情人一去,踪影全无,连书信也不捎回一个。下片展现思妇的内心活动,她后悔当初不把他的马鞍子紧紧上锁,把他留在家中,让他坐在窗前,给他些纸张笔墨,终日苦读,温习功课,自己整日陪伴,方不至虚度青春。全词以家常口语,铺展闺房生活细节,体现市民女性炽烈的爱情追求。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出典】

晏殊《蝶恋花》。【原作】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北宋文学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仅14岁,以神童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在西溪任上常讲学,后人建有晏溪书院,故西溪又称“晏溪”。仁宗庆历中,晏殊官到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为官清廉,秉直从政。他曾上书皇帝,主张严格选任州郡长官,量才录用地方知县,清除庸劣不称职者,这份万言书声震一时。

晏殊是一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长短句),尤擅小令。风格婉转,历有“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词最工,风格清而疏朗,脱去花间派浓艳浮靡之习,在当时词坛独具一格。今存130余首,代表作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清平乐》(红笺小字)、《山亭柳·赠歌者》等。至其诗文,《宋史》本传评:“文章赡丽,应用无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诗存130余首,文存10余篇。有《晏元献遗文》一卷、《珠玉词》一卷传世。【故事】

由于词在宋代十分流行,不少的读书人都会作词,有一个叫杜世安的人,因为附庸风雅,时常赋诗填词,闲来写一首半阕,也就自称为词人了。由于他曾官至郎中,人们便称他为“杜郎中”。

杜世安虽然词写的不怎么样,却十分自负,把谁都不放在眼里。

一次,晏殊创作了一首《蝶恋花》词。

此词一出,众皆称好。唯独杜世安看了连连摇头。他不以为然地说:“我看这首词还需要推敲一下。”

有人问他,如何推敲?他信口开河地说:“词中‘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两句,也写得太孤寂、太凄惨了。而后面的‘明月不谙离别苦’更令人费解,‘明月’怎么会‘谙离别苦’呢?

杜世安这么一品评,晏殊这首好端端的《蝶恋花》一无是处,简直成了一堆废话。

人们看到杜世安如此狂妄,便有意要戏弄他:“杜郎中既然有此高见,不妨改写一首,让我们大家来开开眼界,长长见识。”

杜世安没有听出人们讲话的意图,也不谦虚。于是提笔在手,毫不谦让,把晏殊的《蝶恋花》词,改成了一首《端正好》词:槛菊愁烟沾秋露,天微冷,双燕辞去。月明空照别离苦,透素光,穿朱户。夜来西风凋碧树,凭栏望,迢迢长路。花笺写就此情绪,待寄传,知何处?

改写完,将笔往桌案上一放,向人们炫耀起来。

众人俯身去看,一个个不禁掩口而笑。原来,将两首词放在一起一比较:晏殊的《蝶恋花》晶光焕发,奇光四射;而杜世安的《端正好》则干瘪粗陋,黯淡无光,就如同一件传世奇宝与一件蹩脚的赝品放在一起。

大家一阵哄笑,杜世安直羞得无地自容。

这是首写离愁别恨的名作。上片写庭院及室内景物。下片写词人登楼望远时的所见所感。写秋意但不凄苦,抒离情愁而不哀,写富贵之家但又不言“金玉锦绣”,临秋而望远,极目天涯,境界极为辽阔,较南唐的离愁别恨之作都有新意。词中还隐约含蓄地表示有难言之意,给读者留出想象的余地。王国维曾用下片的第一句比喻“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中的第一种。

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出典】

陆游《诉衷情》。【原作】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文学家。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2岁遭靖康之难,随父南迁。18岁师事曾几。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进士第一,然殿试时为秦桧除名。二十八年为福州宁德县主簿。孝宗隆兴元年(1163)任圣政所检讨官,赐进士出身。二年调镇江府通判。乾道二年(1166)罢官。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荐为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兼四川制置司参议官。三年免官,五年知叙州,七年复罢官;十三年起知严州;十五年任礼部郎中兼实录检讨官。宁宗嘉泰二年(1202)为中大夫,兼同修国史。其诗文生前即为世人推崇。朱熹谓“放翁老笔尤健,在当今推为第一流”;杨万里则誉之为“重寻子美行程旧,尽拾灵均怨句新”。其经历丰富,视野阔大,师法广泛,故能突破江西诗派藩篱自成一家。形成豪宕丰腴之特色。其诗“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读之令人荡气回肠。代表作有《关山月》、《书愤》等。写景记游诗如《游山西村》、《怡斋》等情景融洽。其诗风格多样富于变化,汪琬以为南宋诗坛可称大家者仅陆游一人。亦擅词,杨慎言“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雄慨处似东坡”。文亦堪称大师,《入蜀记》写景传神,引人入胜。其四六文以单行之神入排偶之中,富于创新。著有《老学庵笔记》、《剑南诗稿》、《渭南文集》、《放翁逸稿》、《南唐书》等。【故事】

陆游幼年经历北宋末至南宋初的战祸,对故土沦丧,人民涂炭,极感痛心。曾参加科举考试,因喜论恢复宋室,而遭秦桧罢黜。秦桧死后,方得出仕。乾道六年至淳熙五年他去四川做官,一度在宋金交界一带参加军旅生活。

陆游今存诗作约九千三百首,数量之多,居中国古代诗人之冠。

宋宁宗嘉定二年,立秋不久,陆游就病倒了,而且病情越来越重。虽然最近两年来,他经常生病,有时好些,有时严重些,反反复复了好多次;但是,前几次的毛病都还比较轻,只要吃些药,病势就慢慢地好转了。可是这次他有了一种不祥的感觉。

陆游一生抱恨的是看不到中原的收复,感叹的是自己不能把敌人从中原驱逐出去。当他看到自己过去穿的貂皮军服现在已积满灰尘,更感到万分的悲愤。

于是,往事又一幕幕地浮现在脑海中。

想起当年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自己单枪匹马来到汉中,投身军旅,去守卫前线最险要的地方。

往事如梦一般很快消失了。如今自己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鬓发早已斑白,而实现收复中原失地、彻底驱逐金兵的理想依然遥遥无期。

陆游一心想到前线杀敌报国,谁能料到自己将要老死在家乡镜湖边的草房里了。想到这些,陆游不禁热泪盈眶,万千感慨涌上了心头。

他取出笔、墨、纸、砚,慢慢地舒展开笺纸,把心中的一腔情感全都凝于笔端。

陆游提笔在手,游龙走蛇,一首《诉衷情》词跃然素笺之上。

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期望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上片前两句是当年作者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心情与生活的概述。他胸怀报国鸿图,单枪匹马驰骋于万里疆场,确实想创立一番不朽的业绩。“觅封侯”不能单单理解为陆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禄,因为在写法上作者在这里暗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投笔“以期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陆游这样写,说明当年他在梁州的时候,也曾有过像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可是,陆游的愿望并未变成现实,后两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睡梦里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作者雄心未已,睁眼看看眼前,“关河”毋庸说已经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却早就被尘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景象。下片紧承上片,继续抒发自己念念不忘国事,却又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郁闷心情。“胡未灭”说明敌寇依然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泪空流”饱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结尾三句,苍劲悲凉,寓意深刻。“谁料”二字感叹自己被迫退隐,流露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满的情绪。“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年迈苍苍的陆游血与泪的凝聚,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写完这首《诉衷情》词,陆游仿佛把全部气力都用尽了。此后,他在病床上躺了一百多天,吃药也不见什么效果,病情越来越重了。

这时陆游已经是85岁的老人了,他知道自己这次的病是很难有好转的希望了,但是对抗金收复失地的事业,还是念念不忘。

他想到,一个人总是要死的,对于死,他并不感到可怕。十年前,他曾经想到过死,而且写出了“死前恨不见中原”的诗句。现在,当他想到中原还落在金兵的手中,自己一生立志恢复中原的理想已成泡影再也难以实现时,心中便感到万分沉痛。

他想到中原的沦陷、朝廷的腐败、人民的苦难,千万种情绪像潮水般在脑海里翻腾。此外,他又想到参加进士考试,想到上马杀敌,想到北山刺虎、江西遇水灾,等等,这更加重了他的病情。

陆游病危的时候,左邻右舍的乡亲和他的儿子,都含着热泪,一起拥到他的床前。

可是,陆游并没有绝望,他始终相信将来的中原定有一天是能够收复的,特别是当他想到从前抗金名将宗泽临死时,还大呼三声“渡河!”

这时,陆游的眼神已失去了光彩,口中不停地喘着粗气,看上去已不能说话了。可是,当他看到前来的众乡亲和自己的儿子时,忽然又振作了起来,把眼睛睁得大大的。

陆游吃力地点了点头,要儿子站到他身边来,当儿子一走到近前,他就紧紧地握住儿子的手说:“如果大军收复了失地,到统一中原的那一天,咱们家里举行祭祀时,你们千万不要忘记把胜利的消息告诉我啊!”

说完,陆游才慢慢地松开了手。可是,他还像是放心不下,很怕自己的儿子以后将他的这些话忘记了,于是他又要儿子取来纸和笔。

儿子遵命,将笔、墨、纸、砚放到陆游的面前。这时垂危的陆游,精神刹时振作了起来。他支撑着,慢慢地、颤巍巍地提起笔来,写下了一首《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写完这首诗,陆游缓缓地闭上了眼睛。一代大诗人,一位久经战场的骁将,就这样怀着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悲愤,与世长辞了。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出典】

范仲淹《渔家傲》。【原作】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曾任吏部员外郎,因忤吕夷简罢知饶州。针对北宋积弊,与富弼、欧阳修等推行“庆历新政”。因上十事疏为权贵不容,出为河东陕西宣抚使。皇祐四年卒于徐州,谥文正,追封楚国公,后追封魏国公。《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二称其“人品事业卓绝一时,本不借文章以传。其论著非虚饰词藻者所能比”。文多直陈时弊,抒写怀抱。代表作有《岳阳楼记》、《上执政书》、《上张右丞书》等。诗亦“高妙”,如《庐山瀑布》极具气势,《江上渔者》清新可诵。词亦擅长,初期词如《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苏幕遮》(碧云天)等伤离怀远,情柔语丽;后历经磨炼,词风一变而意境高旷,情调悲壮,《渔家傲》即为备受称颂之杰作。著有《范文正公集》传世。【故事】

宋仁宗时期,范仲淹与韩琦一起被朝廷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使,戍守边防,抵御西夏。

范仲淹与韩琦一到任,就采取一系列军政措施,很快解除了西夏对延州的威胁。朝廷为此重重奖赏了他们,并先后几次提拔范仲淹。但范仲淹不满足于一时的战果,他与韩琦日夜操劳,希望彻底击退西夏军队,从根本上解除边患。烈日下,他与兵卒一起筑城池,修复废寨;寒冬里,他亲自训练士卒,演习阵法。不到两年,陕西、甘肃一带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范仲淹已在边区军民中树起了极高的威望,就连西夏人也不敢小看他,称赞他有数万精兵,不可轻易攻打。

这一日,劳累了一天的范仲淹暂时放下军机要事,缓步走出大帐。他一面四处巡视,一面回想起两年多来征战边疆的日日夜夜,为把这种边疆的军旅生活以词的形式表现出来,于是写下了这首《渔家傲》。这首词道出了守边将士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诉说了离家万里的忧思。

后来,西夏终于和宋朝讲和了。范仲淹因守边有功,被提升为参知政事,重新回到朝中做了朝廷的重臣,宋仁宗也非常看重他,多次向他征求富国强兵的良策。

范仲淹后来被宋仁宗委以重任,实行变法,力图振兴大宋王朝,后来变法失败,范仲淹被贬,但他的这首词却流传至今。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嘶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端着一杯浑浊的酒,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边患没有平息,怎能谈得到归去?再加上满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声碎,又叫人如何能够入睡?将士们只能是愁白了乌发,流下了浊泪。在这里,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出典】

苏轼《江城子》。【原作】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深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文忠。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思想博杂,于儒、道、释均有吸取融汇,并由此而形成独特的人生态度。在政见上倾向儒学,在人生处世上出入庄老禅宗。积极从政,坚持操守,但反对欲速轻发,既为新党所不容,亦为旧党所不满;然其生活态度“期于静而达”,观察问题颇能超脱,处世接物又复旷达,故虽历尽挫折漂泊,始终达观。其文学主张受欧阳修影响,反对五代宋初浮巧轻媚的文风。其理论主张对宋代诗文革新贡献甚大,对后代也有影响。其文学创作成就极高,文诗词俱为一代大家。散文为后人所称“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文坚持了欧阳修文平易之路,而更为畅达自由;文体多样,风格亦多样。诗存2700余首,涉及政治、社会、历史、人生、山水游记、朋友唱和乃至艺术创作的经验和鉴赏诸多方面,抒写情怀,慨叹人生,讥弹时致,寄寓名理,无不形象鲜明,神味完足。苏诗风格多样,对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诸人均有继承发挥,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个性极为分明,实现了他“系风捕影”能充分达意的文论主张。苏词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刚健为主,显示出巨大的艺术才能,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故事】

苏轼是反对王安石变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掖后进。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诗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放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90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也就是公元1075年正月二十日这一夜,苏东坡正做着一个温馨的梦,梦中的他就要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中,见到日思夜念的亲人。这是他多么长久的企盼啊!仕途坎坷,身不由己,使他常年漂泊在外,难得与亲人一聚。他曾经多少次梦中回到故乡,与心爱的她执手相望,百感交集,醒来后却是一场空。这一次应该是真的了吧?妻子仍旧那样娴静地坐在窗前,整理她那如云的鬓发。在两人目光相触的一刹那,幸福而辛酸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激动又复杂的心情再难用任何语言表达。但苏东坡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他竟然又被无情的梦给欺骗了。夜半醒来,辗转难眠,思潮翻涌,感慨万千。算来妻子已经离开人世整整十年了,这十年来,他一时一刻都不曾忘记过她,那种明知再也不能相见却又忍不住去幻想的心情一直伴随着他。有时苏东坡也想,即使真有重逢的机会,妻子还能认出十年后满面沧桑的自己吗?世事无常,仕途艰险,岁月无情,青春不再啊。但纵然如此,苏东坡依旧坚信,千里之外另一个世界中的妻子,一定也会像自己一样,日日夜夜为相爱之人的生死阻隔而肝肠寸断。

梦中的苏东坡无比幸福,醒来的苏东坡却无限凄凉。但无论如何,苏东坡与妻子的爱情坚定执著,因为苏东坡爱他的妻子,更明白妻子对他的爱,尽管已是人鬼相隔,但这种爱足以支撑他自信顽强地走在人生路上。

妻子离开苏东坡已整整十年,十年来世事变幻、容颜更改,但不变的是那永永远远、丝丝缕缕的牵念。纵然是生死相隔,纵然是面目全非,纵然是深埋土中,旧日情怀却依然。年复一年,“短松冈”上,“妻子”无奈的叹息将永远与明月相伴;年复一年,明月之下,也总会有东坡悠长的思念,穿山越岭,直抵千里之外的那片松林。对于苏东坡来说,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之语,感人至深。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人虽已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而今想起,更觉天人永隔,倍感痛楚。妻子逝世后这十年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在政治上受到压制,心境是悲愤的;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困苦已极。适逢亡妻十年忌辰,正是触动心弦的日子,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心怀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制。想到爱侣的死,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令人格外感动。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个人的种种忧愤,包括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敝,这时他还不到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假设,深沉、悲痛,而又无奈,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境更加深了一层。词的下片才真正进入“梦境”。作者在梦中回到了故乡。在那里,与自己的爱侣相聚、重逢。这里作者描绘了一个朴实、感人而又美好的场景——“小轩窗,正梳妆”。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但苏东坡笔力的奇绝之处还在下边两句——“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妙绝千古。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苏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出典】

周邦彦《兰陵王》。【原作】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落魄不羁,后在太学读书,宋神宗时因献《汴京赋》为太学正。哲宗时任庐州教授、知溧水县、国子主簿、秘书省正字。徽宗时仕途较坦荡,先后为校书郎、议礼局检讨、大晟府提举,为朝廷制礼作乐。晚年知顺昌府和处州、南京鸿庆宫提举。卒,赠宜奉大夫。他精通音律,创制不少新词调,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珑四犯》等。现存词200余篇,多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内容较为单薄,调子很低沉。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如《瑞龙吟》(章台路)、《西河》(佳丽处)等。其写景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如《苏幕遮》等。他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有《片玉集》(又名《清真集》)。【故事】

北宋时期,著名词人兼开封府监税周邦彦与东京名妓李师师关系十分密切。一次,周邦彦正在李师师家和她谈论诗词,忽然仆人来报说徽宗皇帝来了,慌得周邦彦不知如何是好。李师师急中生智,赶忙让周邦彦藏在了床底下。刚放好床幔,徽宗已带着小太监走进屋来。李师师连忙拜倒在地:“民女不知皇上前来,有失远迎,还请恕罪。”徽宗笑着扶起李师师:“不知者不怪,何罪之有?”徽宗说着,从袖子里取出一枚橙子,对李师师说:“这是刚从江南带来的橙子,咱们一起品尝吧!”李师师拜谢后,吩咐侍儿取盐和剪刀来。只见一个侍儿端着一个青瓷盘进来,盘中装着白雪似的吴盐。另一侍儿拿来一把雪亮的并州剪刀。李师师洗完手,拿起剪刀,割开这枚新橙,剥下皮后割下一块,蘸了少许吴盐,亲自送到皇帝嘴边,请皇帝先尝,皇帝高兴地吃了。皇帝又将剩下的部分送到李师师口中……两人调笑一会儿,皇帝说有事就起驾回宫,李师师挽留不住,只得起身相送。

皇帝走后,周邦彦从床下出来,略略活动一下肢体,向李师师说:“我已经好几天没有写词了,今日真是天助我也,刚才在床下突然来了灵感,快拿文房四宝来!”李师师铺开纸,周邦彦蘸了蘸墨,一首《少年游》词已大笔挥洒而出: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李师师看后也连称好词。

第二天徽宗又来李师师家,刚坐下便说:“连日国事繁忙,我心情烦闷,你何不唱一曲新词让我听听呢?”李师师说:“新词倒有一首,只是害怕皇上不爱听啊!”徽宗说:“唱来听听。”李师师操起琵琶,一边弹奏,一边唱起周邦彦昨日写的《少年游》来: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

这首词写的正是宋徽宗与李师师嬉戏的情形,把皇帝的私下生活暴露了出来。还没唱完,徽宗大怒,问作者是谁,师师不敢隐瞒,据实说了。徽宗回朝后便告诉大臣蔡京:“开封府有个监税叫周邦彦的,听说税收数额从来短缺,京尹怎么不报告呢?”说得蔡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连忙回答说:“我下朝后马上去问京尹,然后再汇报给皇上。”下朝后,蔡京找来京尹,传达了皇帝的话,京尹说:“周邦彦的税额不仅按数上交,而且常有余额,做得这样好,同官中只有他一个。”蔡京无可奈何地说:“皇上的意思如此,我们只得将就着办。”还没等回奏,徽宗的圣旨已下,圣旨说:“周邦彦失职,今天就押出京城。”

过了两天,徽宗又来李师师家,不见师师,其下人报告说李师师给周邦彦送行去了。本来,徽宗以为周邦彦已逐出京城,再没有人敢打扰他与李师师来往,没想到却吃了个闭门羹。坐了很久,李师师才回来,只见她愁容满脸,眼睫毛上还挂着泪,徽宗勃然大怒:“你往哪里去了?”师师奏对:“民女罪该万死,知周邦彦获罪,押出京城,略备一杯水酒,与他送行。不知皇上今日到来。”徽宗又问:“他又作词了吗?”师师回答:“有《兰陵王》(柳)一首。”徽宗说:“你唱一遍我听听看。”李师师手捧琵琶,柔声唱道: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

这是一首慢词,全词共三段。李师师缓缓唱来,听得徽宗龙心大悦。回朝后便下旨复召周邦彦为大晟乐正,后又升官为大晟乐府待制。

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这首词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写的是自己这次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但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为汴河是隋朝开的,所以称隋堤。“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这个厌倦了京华生活的客子的怅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其实,那欲归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凄呢!接着,词人撇开自己,将思绪又引回到柳树上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中片便抒写自己的别情。“闲寻旧踪迹”,是追忆往事的意思。“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这是船开以后寻思旧事。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此情此景真是难以忘怀啊!“梨花榆火催寒食”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风俗,寒食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风顺船疾,行人本应高兴,词里却用一“愁”字,这是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回头望去,那人已若远在天边,只见一个难辨的身影。“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中片写乍别之际,下片写渐远以后。这两片的时间是连续的,感情却又有波澜。“凄恻,恨堆积!”“恨”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船行愈远,遗憾愈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因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自身的孤单。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暗滴”是背着人独自滴泪,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自悲伤。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出典】

张先《木兰花》。【原作】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作者简介】

张先(990~1078),北宋词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官至都官郎中。晚年优游于湖、杭之间。所作长于乐府,因为词中喜用“影”字,人称“张三影”。与柳永齐名,但才力不如柳永,而工巧、含蓄则过之。代表作如《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归朝欢》(声转辘轳闻露井)、《剪牡丹》(绿野连空天青垂)、《一丛花令》(伤春怀远几时穷)等。诗歌亦负盛名,诗笔清丽老妙,如《吴江》、《如西溪无相院》等。著有《安陆集》一卷、《张子野词》二卷传世。【故事】

张先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在42岁那年与24岁的欧阳修同榜中进士后,便开始了小官吏的生活,充任嘉禾判官。虽说职位不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