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搭配原理与技巧(第2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10:39:52

点击下载

作者:范文东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色彩搭配原理与技巧(第2版)

色彩搭配原理与技巧(第2版)试读: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侵权举报电话:010-62782989 13701121933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色彩搭配原理与技巧/范文东编著.—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ISBN 978-7-302-48563-6

Ⅰ.①色… Ⅱ.①范… Ⅲ.①色彩学 Ⅳ.①J06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241120号责任编辑:纪海虹装帧设计:范文东责任校对:王荣静责任印制:李红英出版发行:清华大学出版社网  址:http://www.tup.com.cn,http://www.wqbook.com地  址:北京清华大学学研大厦A座邮  编:100084邮  购:010-62786544社总机:010-62770175投稿与读者服务:010-62776969,c-service@tup.tsinghua.edu.cn质量反馈:010-62772015,zhiliang@tup.tsinghua.edu.cn印装者:小森印刷(北京)有限公司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开  本:210mm×285mm印  张:15.5字  数:319千字版  次:2006年6月第1版 2018年6月第2版印  次:2018年6月第1次印刷定  价:88.00元产品编号:074299-01序言PREFACE

色彩是大自然赋予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色彩又给人类带来了美的享受。然而人类在认识色彩、应用色彩的道路上,却经历了一个漫长又曲折的过程。即使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同样的颜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有可能得不到相同的认知与喜爱。因为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不同的宗教信仰中,对色彩的认知、应用,甚至是崇尚亦可能有所不同。这种不同的认知不仅受到人类生物学的影响,同时还受到个人独特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尽管人们在生活中对色彩的喜爱与要求有所不同,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外文化的快速交流,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色彩”在国民的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也就是说人们在物质生活中对色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需求面也越来越广。故而,对从事设计的人们来说,能有一本图文并茂,又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将科学与艺术、理论与实用结合成一体、深入浅出的色彩专著作参考,让色彩之美更多、更好、更广泛地装点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是许多人所希望的。而范文东的《色彩搭配原理与技巧》一书,面市以来能多次重印,说明它的受众面是广的,它的内容是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

范文东大学时期就读于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在出版部门从事艺术设计工作。多年来他不仅注意积累创作经验,同时还对每个时期国内外许多优秀作品用心“研读”,从而深刻地认识到在设计的诸多因素中,色彩显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能够传达出更多的时代信息。因此,他对色彩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并从不同色彩理论体系中找出了配色的基本规律和常用技巧。

尽管本书是以色彩的实际运用为主,但作者并没有避开色彩发展的科学之路,而是用了相当的篇幅讲述了今天的色彩之路源于17世纪牛顿的光学研究,从而打开了“光学”的大门(见本书第一章)。在此后的200多年里,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化学家、心理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都纷纷加入到色彩的研究行列,提出了色光三原色、心理四原色说,为色彩科学与实用相结合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作者尊重科学、尊重历史,又能静心阅读,潜心思考和总结,才能将近现代国际上有关色彩研究的成果及配色的基本规律和常用技巧,用简明的语言清晰地介绍给读者(见本书第二至五章)。同时色彩是无处不在的,它活跃在我们各类人群中,体现着人们的各种感觉,充实着我们的衣、食、住、行、用(第六至九章)。但在当今世界,要将司空见惯的形与色幻化出新的感觉,就必须张大眼睛、放开视野,将传统的、自然的、异域的、民间的、不同民族的使用色彩揉集起来,利用多种手法让它们显现出纯新的色感,这对产品的民族感与国际化双重设计具有不同寻常的作用(见本书第十章)。

理论是为实用服务的,实用心得是需要总结的。总结出来的经验若能为第一线从事艺术设计的同行们接受,则是理想所在。为此,作者在书中大量列举了人类在生活各方面的色彩运用实例,以图文结合的直观方式来加深读者对色彩采集与重构的理解。又以自己多年的知识积累、实际应用的经验对色彩的大致区间进行了划分和组合。本书最后给读者提供了作者自己设计的色谱,它将有助于读者快捷地进行设计创作。

所以,这是值得设计人员认真阅读的一本书。中国流行色协会创始人之一北京服装学院 原院长王蕴强2018.4前言FOREWORD

如果您是一位设计专业的学生,或是一位每天为繁重的设计任务而苦恼的设计师,希望这本书可以实实在在地帮到您!《色彩搭配原理与技巧》不能说是一本新书,自2006年第一次出版后,几乎每年都会重印,并成为不少高等院校的教材。在此万分感谢广大读者们的厚爱!也可以说在图书品种快速更迭的今天,这本书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还是相当实用的。

虽然每年重印都有微调,但一本已出版十年的书,在今天看来,我仍觉得有很多需要更新迭代的空间,就趁此次再版的机会做了全面的改版,这也是对新老读者的感恩之意。

最初动笔写本书的动机可谓简单:

曾经以为大学毕业后,系统学习了色彩构成等课程,也掌握了一些色彩搭配的诀窍,可以从容地面对设计任务了。然而,事实远非如此。

我曾从事设计工作多年,在工作中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也曾看过不少色彩搭配方面的专著。这些书的内容各有千秋,精华却零散在不同的作品里。能不能将这些精华集中,结合自己多年的设计心得,再加上我多年苦寻所得的内容,写一本属于设计师的色彩搭配实战辅导书给读者呢?基于这个想法,于是便有了第一版的《色彩搭配原理与技巧》。

只知道色彩搭配的简单技巧,而不知道为什么如此搭配是被动的。本书从色彩的产生、色彩三要素、感觉与色彩、配色的规律和技巧、色彩的象征性及联想等多方面对色彩搭配的原理与技巧给予了介绍。

以往的大多数色彩搭配手册,一般都提供了简单的两色、三色,甚至是四色、五色搭配,但搭配效果并不一定能让您满意。鉴于此,本书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色彩的阶梯层次,并采用了集群式排列方式,让设计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随意搭配。每个色条都标注了C、M、Y、K值,相信会对您的设计有所帮助。

为了您在今后的学习或工作中更加方便,本书列举了560多组配色方案,让您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以后的设计生活。

做设计的人经常会用到色谱,但很多色谱并不好用,经常是本来已经大致想好了要用哪块颜色,打开色谱,却有点含糊了。为什么呢?因为色块太多了,蓝、品红、黄三色如果按5%混合,再和黑色按10%的色阶混合,要接近100页才能排列完所有色块,这样会有2万多块颜色待选。太多相似的色彩放在一起,必然会造成选择困难。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您想去商场或上网买件商品,面对数量庞大、只有微小差别的款式时,是种什么感觉?其实大多数时候,设计师在意的只是一种色彩感觉,只需要有感觉时,能迅速找到符合感觉的那块颜色就好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创造了一种崭新的色谱排列方式。首先,能够使您在第十三章表一的四页纸之内,总览蓝、品红、黄、黑色混合的概貌;其次,为了便于您能寻找到更丰富、微妙的色彩,再在表二的十页篇幅中,把蓝、品红、黄色与各种灰色混合后的面貌展现出来,最终生成了1720块颜色,使您能完成绝大多数配色任务。

本次改版,我在原版基础上有了如下调整。

其一,这次改版在图片的数量和质量上更为重视:

第一版时,为降低成本以照顾部分读者的购买力,写作时有意把图片较少的理论部分集中在一起,黑白印刷。以致今天从整本书的结构来看,一些章节顺序不够合理,这次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合理调整了各章节顺序。

其二,在如今的读图时代,少图的排版读来会觉乏味。这次再版在理论部分增加了大量图片,以让读者对抽象的色彩有更直观的感受,本书在230多页的篇幅里配了460多幅彩图,这样读起来会更觉轻松!其中,有相当多的图还是按高、中、低及长、中、短调来整理的,读者在看每张图片时能明确地知道其所属类型,这是许多书中所没有的。结合图片来记忆色彩,既简洁又印象深刻。另外,在表述上删去了一些拗口的语言,用平实的语言描述专业问题,尽量做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其三,这次改版在色谱设计上也做了很大改进:

在第一版中,排列在中间的色块色值只能靠推算。考虑到读者每次选用了某个色块,还要去推算色值,还是不方便,这次我花了相当的功夫,把1720块颜色每个都标上了色值,使用起来非常方便。这样,您在收获这本书时,还同时收获了一本便捷色谱。这次特意把色谱放在了本书最后的十几页,以便于使用。

任何理论都是灰色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理解、应用,才能完全掌握。每个人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领悟,把这些理念融化在自己的意念里,才能真正掌握。实际创作是最好的课堂,一方面,我们在学校所学的东西是有限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补充新的营养;另一方面,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理论叠加,而是要不断地消化,不断做减法,不然学得越多,条条框框越多,反而会束缚住自己的手脚。不破不立,艺术是永远需要创新的。

本书中的绝大部分图片来自正版图库,有些是我自己绘制或拍摄的,但是还有一小部分图片实在难以联系到原作者。如果其中有您的作品,请及时与我联系!

由于水平、时间有限,可能有许多不周之处,欢迎指正!

电子邮箱为:fan_wd@aliyun.com范文东2017.8第一章 由光来认识世界● 没有光就没有色彩

在自然世界给予我们的恩惠中,没有任何事物能够超过阳光。当阳光普照万物时,一部分光线被吸收转换成为热能,而没有被吸收并从物体上反射回来的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便带来了光明和色彩,从而再现了外部世界。物体的色彩好像附着于物体表面,一旦光线减弱或消失,所有的色彩也会马上消失。毫无疑问,当我们看到或回忆某一事物的时候,“光”是记忆或联想的一部分。所以,“光”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第一视觉要素,没有光线就没有色彩。图1-1 人眼可见光范围“光”只是电磁波中相当短的一部分波段的名称。那么,光的范围是根据什么来规定的呢?光,是电磁波中我们人类的眼睛所能看到的那一部分,也就是能够刺激我们眼睛的放射能的名称。我们的眼睛在受到380~780纳米的波长范围内的放射能的刺激时,便能产生视知觉(见图1-1)。紫色光波长最短,信息传递距离最近;红色光的波长最长,信息传递距离最远。短波长的紫外线会使皮肤变黑,长波长的红外线能产生热能。

不可见光还有可以透过物体(金属除外)的X射线、伽马线、有辐射作用的电磁波等其他射线,这些都是肉眼看不见的光,要通过仪器才能看到。● 光谱

我们将太阳作为典型的光来分析,其中包含着各种色彩的光线,能够找出连续的波长顺序。也许雨过天晴后的彩虹这一自然现象激发了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色彩之谜的兴趣。牛顿(1642—1727年)发现可视光谱,已是三个世图1-2 棱镜分光与牛顿的实验纪以前(1666年)的事了。他在暗室中将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投射出来,结果看到了从红到紫的色带(见图1-2);他又将其通过三棱镜合在一起,结果又复原成接近太阳光的白色光线。人们对色彩的科学研究,就是从这个发现开始的。● 物体的色与照明

光是通过眼睛去感受的,如果光不能进入眼睛中便什么也看不见。地球被大气层所包围,日光在通过大气层时,遇到气体中的空气分子、微粒等质点而发生散射,所以白天的天空是明亮的,这时,波长短的光最容易发生散射,因而天空呈蓝色。如果大气层中的水蒸气很多,无论什么样的光均发生散射,天空就会呈白色或灰色。

在白光下,我们看到柠檬是黄色的,这是由于柠檬表面吸收了其他色光,而只反射黄色单光所致,黄色就成了该物体的主体色,即常言“固有色”的概念。从本质来说,柠檬在反射黄色光之际,肯定也反射其他色光,只不过比较少而已。

如果物体显出白色或黑色,那是因为它们反射了大部分色光或吸收了大部分色光,绝对的黑、白物体色是根本不存在的。倘若物体色反映出灰色外观,则为反射与吸收各半的结果。它们在反射与吸收色光的同时,也或图1-3 绿色的树叶在阳光下呈现出黄多或少地反射其他色光,在这些绿色颜色中,常带有多种色彩倾向。例如:绿色的树叶在阳光照射下就会呈现出丰富的黄绿色彩(见图1-3)。因此,在印象派画家们的眼中,物体色是时间性、地域性、光照度、光色度、心情指数的瞬息体现,在他们的画面中我们看见的是流动的光、闪烁的影,是色彩的绘画演绎。

如果说文艺复兴是近代绘画的开端,确立了科学的素描造型体系,把明暗、透视、解剖等知识科学地运用到造型艺术中,那么,印象派则是现代绘画的起点,它完成了绘画中色彩造型的变革,将光与色的科学观念引入绘画之中,革新了传统的固有色观念,创立了以固有色、光源色和环境色为核心的现代写生色彩学。

众所周知,在不同的光源下,物体的色彩是有差异的。红旗在日光下显红色,在白炽灯的灯光下显得更红,在黄色光下显橙色,而在荧光灯下则为发紫的红色,在蓝色光下显紫色。

在荧光灯或白炽灯下画过画的人会有这样的经验,当你把在灯光下完成的作品拿到日光下观察时,会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眼睛的感觉,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色调完全不对了,有时还会觉得画面带有几分怪异或病态的成分。民间也有“灯下不观色”的说法。因此,美术学院或设计学院的画室里总是尽量采用日间的正常光线,比如说,在画室顶部开设天窗等措施。

照明效果对商品色彩的表现有着极大的影响,舞台美术就利用这种色光的无穷变化,在有限的装置和空间里,让人们看到完美的演出。有的时装表演舞台就用最简单不过的白色,然后充分利用灯光颜色的变化,就能营造出不同的色彩氛围(见图1-4)。

明确地意识到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颜色是会变的,这对我们从事美术设计工作的人相当重要。在对商品陈列或图1-4 白色的T台在暖光照射展览进行设计时,就会考虑到光对物体下呈淡黄色色的影响。

在其他领域,光的作用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室内装修中,空间分割是很要紧的事,光线的反射也同样重要。客厅里用100W的灯泡照明使人感到很明亮,如果在厕所、浴室等狭小的场所也装100W的灯泡,其亮度也许会使你受不了。要提高室内的采光和照明的效率,天花板、墙壁、地板最好选择反射率高的色彩。要避免耀眼可使用暗一些的色彩,但也应该考虑到日光下和夜晚灯光下室内会呈现出的不同效果。● 眼睛是最精密的光学仪器

既然色彩是视觉现象,那么,就有必要认识眼睛的功能。我们在生活里使用它的过程中,就会感觉到它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精密仪器。相信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即使用了相当高级的相机、摄像机,拍出的画面还是不如自己眼睛所能感受的色彩真实。要制造出像眼睛一样的高精度的光电色彩计,在今天还只是设想,特别是在光线微弱的情况下。当然,眼睛的性能因人而异,功能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

在大约只有2厘米直径的眼球中,有着很精巧的结构。眼球的构造与照相机的构造相当接近。眼球的最外层为虹膜,最前面的延长部分为透明的角膜。入射光的折射,在这里形成焦点。睡着时,眼皮就成为晶状体的保护层,平时由于眼睑经常揉拭晶状体表面,使之保持着良好的光学状态。在眼皮的下面,有能够发现角膜上的污垢和灰尘的神经,还有供给眼泪的泪腺可进行自动洗涤。

虹膜的肌肉随光的强弱而收缩、放大,从而引起瞳孔大小的变化,其作用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外来光经角膜折射传到视网膜,是由像透镜那样的晶状体来进行的。因为支撑它的肌肉厚度自由改变,所以从距离无限远到眼前均可马上进行聚集。

遗憾的是,随着年龄增加,增多的黄色素吸收短的波长,负责青和紫的光感细胞开始硬化并渐渐失去弹性,会带来老花眼等诸多不便。东方人的虹膜为黑色,而西方人的虹膜因没有茶色素而呈现为蓝色。

为在视野中选择有兴趣的对象,就得转动眼球,这就是眼肌的功能。进光量和焦点的调节是由各部分眼肌进行的,在过于明亮的视野中,频繁地移动焦点是使眼睛负担过重和疲劳的原因。因此,减轻这种负担也是进行色彩搭配时应该注意的基本事项之一。● 两种视觉细胞

人类的视网膜有两种细胞:一种为杆状细胞,主管夜间视力;另一种为锥状细胞,主管白昼视力和色觉。而锥状细胞又有三种色觉细胞,分别是红色、绿色和蓝色色觉细胞,这些细胞90%以上分布在眼底的“黄斑部”。经由此三种色觉细胞的交互作用,可感受到各种不同的颜色。

杆状细胞对黑白层次很敏感,对即使是很微弱的光也能有所反应,在黑暗的地方看东西,主要靠杆状细胞,这种状态叫作“暗视觉”。

锥状细胞的感光度比视杆细胞要差得多,但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锥状细胞能辨别出颜色最细微的差别及物体的细节,是视觉中最敏锐的部分,处于眼球的中心。由于锥状细胞只能适应明亮光线下的视觉,因此叫作“明视觉”。

当视网膜的锥状细胞发生障碍时,就患上了日盲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色盲。当视网膜的杆状细胞发生障碍时,就患上了夜盲症。

由于红光对于杆状细胞不起作用,所以不会阻碍杆状细胞的暗适应过程。因此,当一个人由明亮环境突然转入黑暗环境时,他的视觉感受仍能保持平衡,不需要暗适应的过程。应用这个原理,在X光检查暗室、夜间的信号灯等一系列需要暗适应的地方,均采用红光照明。

视觉细胞的数量约为1.3亿个,其中锥状细胞只有约700个,绝大多数在眼睛的最中心位置,能得到最鲜明的图像,而在视网膜边缘则很少。相反,杆状细胞有很多分布在视网膜边缘,因此,在黑暗的地方,即使不去注视物象,也能清楚地看到物体。

作画的人为了对物体的明暗有整体把握,有时会把眼睛眯起来,排除颜色的干扰以判断对象明暗色调的整体层次,就是基于这个道理。● 单色光照明

由单色光产生的亮度感觉叫作感光度。在钠灯和水银灯的照射下,物体的色彩并不能得到真实的体现,但这两种光可视度高,所以,常常用于需要高效率照明的地方,如隧道、广场、道路,等等。

当夜幕降临为一片灰暗时,锥状细胞也能起作用,但在这时很难看到清楚的图像,这种状态叫微明视觉。● 明暗适应

杆状细胞和锥状细胞为感光度不同的两种接受器,所以眼睛有能因视野亮度变化而自动调节感光度的功能,这种现象叫“明暗适应”,也叫“光量适应”。图1-5 隧道入口处的暗适应设计及出口处的明适应设计

当我们把眼睛由暗处转向亮处时,瞬间内会感到眼前白花花的一片,这是锥状细胞在适应亮度,以便给出相应的感光度,叫眼睛的“明适应”。对于剧烈的亮度变化,虽然杆状细胞和锥状细胞的功能会转换,但实际上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只需要1秒钟。

相反,当我们把眼睛由亮处转向暗处时,会瞬间感到一片漆黑,这是杆状细胞在适应视野的暗度,叫作“暗适应”。我们会有这样的体验:从夏日阳光耀眼的户外突然进入光线较暗的室内,或者当我们刚刚进入正在放映的电影院里时,会感觉到周围什么都看不见。暗适应的初期视觉感受提高很快,一般15分钟可以基本适应,后期提高较慢,半小时后视觉感受性可以提高到最初的10万倍,达到完全的暗适应大约需要40分钟。

隧道里的照明装置一般分两种:一种在出入口附近没有照明光,而在中间部分却集中着许多灯光,这是为了使白天隧道里的光照度能尽量均等而进行设计的。这一类型在老式短程隧道中较多,但大部分新建的特长隧道,出入口处都装有大量的照明光,而在中间部分减少其数量,这当然是为明暗适应而设计的(见图1-5)。

色彩绚丽的商品必须要放在明亮的环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展示,但在注意亮度的同时,也必须考虑照明的均匀性和色温的高低,用暖光,冷光,还是标准光源?● 色彩适应与色觉恒常

人眼在环境色彩刺激下造成的色彩视觉变化是对色光的适应所致,被称为“色彩适应”。通常,色彩视觉的第一感受时间为5~10秒,过了这段时间“色彩适应”就开始起作用,这种习惯性地把物象色彩恢复到白光下本图1-6 拳击台前的白沙发是对色觉恒来面目的本能是源于对“固有常的很好诠释色”的认识,可以使人避免被光源色造成的假象所蒙蔽,而始终能够把握物体的本来颜色,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色彩的恒定性”,也有人称为“色觉恒常”。关于色觉恒常,科学家们曾这样说过,“我们看到的东西是知道的东西,不是眼睛所作用的东西”,“我们看到的东西是对眼前东西的最好的推测”。

换句话说,人们并不会完全被光源色牵着走。我们并不会把夜店里紫红色灯光下穿白衬衣的人说成是穿紫红色衬衣的人,也不会把拳击台前的白色沙发说成是紫红色沙发(见图1-6)。对于在阳光下睡觉的黑猫和白山羊,虽然黑猫反射着很强的光,但我们却能够立刻判断外面的环境,而决不会把黑和白认错。因为大脑会对视网膜发来的信号作出反应,而不仅仅是接受器。

戴着有色眼镜活动时,开始一段时间可以明显感受到镜片色彩的影响,然而,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镜片上的颜色几乎在视觉上消失了。在白炽灯的黄色光线下,只能在刚开灯后不久的时间里感受到光的颜色,一会儿这种黄色即自然消失。在灯光下白纸是白的,对物体恢复了日光(白光)下的感觉。

大脑的视觉中枢与记忆领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能看到的色彩也会受到记忆和联想的支配,越了解的对象越容易发生色觉恒常。

明亮环境的恒常性比黑暗环境的恒常性要高,而且更容易将形象看清楚。但是,在强光照射下或用细长筒观察对象的一部分时,也会失去色彩的恒常性。还有观察者特别注意和深刻分析观察对象时,所看到的东西也会变化。如画家把洁白的石膏像画得很黑,或者,在作画时使用了现实中根本就见不到的色彩。这可以说是画家不受色觉恒常支配,仅忠实于自己对对象的感受而画出来的。也就是说,这些色彩虽然在现实中不能被看到,但因主观原因或是判断却被画家看到了。第二章 我们所看到的色彩● 视野中的色彩

人的视野是水平约180°、上下约150°的椭圆形。视觉中心和边缘看到的同一色彩是有细微差别的,被称为“色彩视野”。● 色的定义

所谓“色”,是日常视觉经验中的一种状态,这是一种含糊的表述方法。物理学家从分光反射率及透射率来考虑色,而化学家却从颜料和染料的化学成分来考虑色。文学家对色的说明更为直截了当,所谓色就是被破坏了的光。生理学认为,色在视觉中是一种由电子化学作用而产生的感觉现象;精神物理学则认为,色是具有色刺激特性的色感觉。最后这种说法似乎更接近人们通常意义上的理解。● 光源色与色温

由自行发光的物体所产生的色光,被称为“光源色”。如,太阳光、月光、荧光灯、日光灯、霓虹灯、LED光、烛光、烟火等,这些光源有冷有暖,这就涉及一个专业词汇——色温。色温是照明光学中用于定义光源颜色的一个物理量,也是人眼对发光体或白色反光体的感觉,这是物理学、生理学与心理学的综合因素的一种感觉,也是因人而异的。

一些常用光源的色温为:标准烛光为1930K(开尔文温度单位);钨丝灯为2760~2900K;闪光灯为3800K;中午阳光为5000K;电子闪光灯为6000K;荧光灯为6400K;蓝天为10000K。

总体来说,色温小于3000K的光源,给人感觉温暖(带红黄的白色);色温为3000~5000K的光源,给人感觉温暖倾向不明显(白色);色温大于5000K的光源,给人感觉偏冷。一般情况下,正午10点至下午2点,晴朗无云的天空,在没有太阳直射光的情况下,标准日光在5200~5500K。

色温在电视(发光体)或摄影(反光体)上是可以用人为的方式来改变的。中国的景色一年四季平均色温在8000~9500K,影视部门在制作节目时都是以色温9300K去拍摄的。欧美的相关部门则以一年四季的平均色温约6000K为制作的参考。因此,我们猛地看到欧美的电脑或者电视屏幕时,感觉色温偏红、偏暖,就是因为黑眼睛的人看9300K是白色的;但是蓝眼睛的人看了就觉得偏蓝;蓝眼睛的人看6500K是白色,咱们中国人看了就偏暖。无论你是使用数码相机或摄像机,都必须重视色温!● 固有色

习惯上,一般把白色阳光下,不透明、不发光、不反光的物体所呈现出来的色彩效果称为“固有色”。固有色在一个物体中所占面积最大,其最明显的地方是受光面与背光面之间的中间部分,在这个范围内,物体受外部的影响较少。如红苹果表面只反射红色光线而吸收其他光线,所以呈现出红色。● 透过色图2-1 各色滤镜下画面的变化

有些物体本身具有通透性,如有色玻璃、葡萄酒、云母、宝石、水晶、琥珀、松脂,透过这些物体去观察事物得到的颜色,被称为“透过色”。透过色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摄影上用的滤色镜了(见图2-1),有时电影中也会用这类滤色镜来渲染某些特殊意境的画面。例如:橙镜可以通过黄、橙、红等光,吸收蓝紫和少量绿光,用于校色,当用于文件翻拍时,可去除文件资料泛黄的底色,增加反差。绿镜可以通过黄、绿两色,绿色通过量较多,吸收紫、蓝、红三色,也可以吸收部分橙色,常用于黑白摄影中增加蓝天白云对比。雷登-82,该镜为淡蓝色,可做色温补偿,在早晨或黄昏的户外摄影可抑制偏红现象,以求色彩逼真。● 反光色图2-2 汽车漆面对光色的衍射

颜色以非单纯颜色反射的形式出现,叫作“反光色”。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色彩,通常是用各种有意义的文字来表示的,比如红花、白墙、黑眼镜等,这些都是表示固有色的词,也可以叫作“物体色”。除了这些举目所及的颜色外,还有一些具有特殊性质的颜色,比如,在光衍射下不锈钢、汽车漆面反射的颜色(见图2-2)和大厦的玻璃幕墙颜色等。● 荧光色

在特殊岗位上工作的人需要穿含有荧光剂的服装。如交警需要穿有浅黄色荧光剂的背心、环卫工人需要穿有橘黄色荧光剂的外衣,以起到提醒来往车辆注意的作用。一些新潮的运动品牌也经常推出一些含有荧光色的运动服或运动鞋。● 影响色彩感觉的多种因素

事实上,我们很少看到以上这些颜色在一种光源下单独存在,它们总是以不同程度的形象、质感、折射、反射、投射并存。看到同样一种颜色,有可能因为心情不同而感觉不同。同样一款颜色的衣服,可能因为穿在不同人的身上而使人感到大相径庭。同样的颜色配比,可能会因为文化或附着在不同的物品上而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比如,红绿为主调的中式大花被面和同样以红绿色调为主的、穿红色衣服的圣诞老人与绿色的圣诞树,前者显“土”,后者显“洋”。我们在看展览时的氛围,在看电影、戏剧时的剧情,都会影响到我们对颜色的感觉。● 屏幕色彩

大多数人都有网购的经历,但每个品牌的显示器或手机屏幕显示出的颜色都是有差别的,有时即使是同一品牌不同型号的产品显示出的颜色也不尽相同,不同的相机拍出的照片颜色也不相同。因此,各个网店一般都会在醒目位置贴出关于色差的提示:网上照片只供参考,最终以实物颜色为准。

印刷行业为了解决颜色不准的问题,已有一些公司推出了色彩校正硬件和软件,来解决不同设备间的颜色统一问题,争取做到“所见即所得”。● 微小状态下的色彩

锥状细胞密集的中心窝,能把对象的色彩和细部都看得很清楚。但当蓝色和黄色的面积过小时,所能看到的只是黑色和灰色,蓝色和绿色的差别尤其难以区分;只有红色直到最后还能被清楚地看到,所以,远距离的信号灯优先选用了红色。医院、警局和消防部门等处的门灯都是红色;汽车、列车的尾灯和飞机腹部的灯同样采用了红色。欧洲的某些城市,也因此原因而禁止使用红色霓虹灯。● 色盲、色弱与色彩“色盲”是指缺乏或完全没有辨别色彩的能力,多为先天的,也有后天创伤造成的。色盲又分全色盲和单色盲。没有锥状细胞功能而只有杆状细胞功能,是典型的单色型,这种类型只能看到物体的明暗,叫“全色盲”。七彩世界在其眼中是一片灰暗,如同观看黑白电视一般,仅有明暗之分,而无颜色差别。

色盲是由于对红、绿、蓝三原色光中的一种缺乏辨别力,被称为“单色盲”。如“红色盲”,又称第一色盲,较常见;“绿色盲”,称为第二色盲,比第一色盲少些;“蓝色盲”,即第三色盲,比较少见。我们平常说的色盲一般就是指红绿色盲。

对颜色的辨别能力差的则称“色弱”,包括“全色弱”和“部分色弱”(红色弱、绿色弱、蓝黄色弱等)。色弱者,虽然能看到正常人所看到的颜色,但辨认颜色的能力迟缓或很差,在光线较暗时,有的几乎和色盲差不多,或表现为色觉疲劳,它与色盲的界限一般不易严格区分。色盲与色弱以先天性因素为多见。根据统计,中国男性色盲发病率近5%,而女性则近1%。

有先天性色觉障碍者,往往不知其有辨色力异常,多为他人觉察或体检时发现。凡从事交通运输、美术、化学、医药等工作人员必须有正常的色觉,因此,色觉检查就成为服兵役、就业、入学前体检时的常规项目。这些人因为色盲,不能上大学,不能开车。由于不能区别彩色传票,银行等金融机关也将他们拒之门外,这不能不说是件很令人遗憾的事情!第三章 混色与色的表现● 色光三原色与加法混色

我们在生活中,在舞台上或者舞厅中,都见到过由五彩缤纷的灯光构成的瑰丽的色彩世界。这么复杂的色彩是怎样调出来的呢?实际上它不过是运用色光混合的原理,把色光的三个基本色重叠、调配、变化、组合而成的。

我们知道电视上之所以能够出现图像,是因为在彩色电视机电子枪的内壁,有能发出红、绿、蓝紫三色光的荧光物质,电路将送来的信号变成电子射线,荧光物质被电子冲击而发光,还原合成为原来的画面,因此,彩色电视机给我们看到的是发光体的色,所采用的是加色法混色。当红、绿、蓝紫三色光图3-1 色光三原色与加法混色完全混合时就会出现白(White)色光;当红、绿色光混合时就会出现黄(Yellow)色光;当红、蓝紫色光混合时就会出现品红(Magenta)色光;当绿、蓝紫光混合时就会出现青(Cyan)色光。舞台上灯光的照明也是应用了这种加色法混色,简称“加法混色”(见图3-1)。● 色料三原色与减法混色

色料混合即减法混色,是指色料(颜料、涂料、油漆、油墨等)将一般的来光(如日光)吸收掉一部分色,再将未吸收的余光反射出来,而后进行的混合,所以也叫减光混合,或叫色料混合。减色混合一般包括色料的直接混合与颜料的叠置混合。色料的直接混合就是以三原色(黄Yellow、品红图3-2 色料三原色与减法混色Magenta、青Cyan)为基础的混合(见图3-2)。这种混合,因其加入混合色料的增多,混合出的色明度就会降低,越混合颜色就越接近灰色,而被称为“减法混色”,这也是它区别于色光混合的主要特征。根据减法混色的原理,两个三原色之间相混可以得到间色,即橙、绿、紫色。在间色基础上再加入其他颜色便可以得到复色,以及其他更多的色彩。

色料的叠置同色料的直接混合效果是一样的,只是方法不同。如蓝色与黄色透明胶纸叠置在一起,可得到绿色。另外,还有一些具透明性能的颜料,若一种色彩干燥后再覆叠另一种色彩,也可得到类似效果。

现代工业化产品既要求色彩要多样化,又要求不同批次的、同一款产品色彩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比如说,汽车喷漆。如果一个车厂连不同批次出厂的车漆都做不到一致,恐怕离倒闭也不远了。车辆受损后更需要电脑调色,以保持和原厂车漆一致。设计者也要根据着色材料的不同,预先掌握好混色规律,这是很有必要的。● 空间混色

空间混色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色块并置后,形成一种反射光的混合。它是借助于颜色并置在人眼视网膜上形成的色彩混合效果,色彩既不加光也不减光,是以光与色料同时的混合,被称为空间混色法,俗称“空混”,也称中性混合。图3-3 《大碗岛星期天的午后》及放大后的局部

这种混色方法与古老的马赛克镶嵌技法相似。印象画派中的一个分支“点彩派”大体可归入此类。由于印象派画家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年)将这种表现光色的技法运用得更加完美,所以,这种画法一般被称为“修拉效果”。我们从他的名作《大碗岛星期天的午后》(见图3-3)能清楚地感受到这点。图3-4 粗网点四色印刷图片及放大后

平时我们看到许多画报、杂的局部志和广告,会为上面精美的画面而感叹,实际上这些色彩丰富的印刷品,也是根据这个原理制作、生产的。常用的四色印刷,就是在色料三原色C(青)、M(品红)、Y(黄)的基础上,再加上K(黑)形成印刷油墨的四个基本色,通过这四色网点的混合(叠印)、并置而成为彩色(全彩)图像。我们从印刷好的纸表面见到的是色点反射光。通过加粗网点的印刷品和放大后的局部,能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见图3-4)。看到这张图,相信对从事过印刷行业的人来说,一定会感到亲切,这对他们来说,早已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我们平时之所以感觉不到,是因为我们平常看到的印刷品,一般都是印在铜版纸上精度较高的图片,网点很细,人眼察觉不到,但通过高倍放大镜依旧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印刷网点。我们所看到的是一种在空间上混合后的效果。

另外一种常见的空间混色,就是色织布料。高档西服料子的每一根线都是由各种色棉混合而成的。因为各种色的面积太小了,所以只能看到单色,但又明显是一种不同于一般单色的布料。第四章 色彩的属性及体系● 色彩的属性

色彩性质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色彩的色相、明度以及彩度,称为色彩的属性,也称为“色彩三要素”。色相“色相”是色彩的表象特征,通俗地讲就是色彩的相貌,也可以说是区别色彩用的名称。色相既是色彩体系的基础,也是我们认识各种色彩的基础。

色相的数量并不是一个确定的数,从三棱镜中分出来的是七色:红、橙、黄、绿、青、蓝、紫,每两种颜色之间并无明显的分界,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所以,不同研究方法必然体现为不同的划分方法,色相就表现为不同的数量。它们的排列是根据光的波长秩序,表示的方法就是“色相环”。

色相如果不断被细分会有无数种,过度的细分也没有现实意义。因此,色彩的研究者为了科学地区分色彩,运用了各种标识的方法。以日本的配色体系为例,以我们平时最常用的绘画颜料上色相的标识方法,色相环上的24色会被命名如下(见图4-1)。图4-1 色相名称图4-1 (续)

在国外的颜料上都有色相的明确标识,例如10pB,指的就是带紫的蓝中第10色。另外,某一种色相和黑、白、灰调合,无论产生多少明度、纯度变化,都属同一种色相。明度

色彩有明度上的差别,产生明度上的变化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光源的强弱或投射角度不同;二是由于同一种色相中含白色或黑色的量不一样多(见图4-2);三是物理色的色相在明度上本来就存在差异。图4-2 同一色相之间的明度变化(这里W代表白色,K代表黑色)

以明度的高低而言,白色明度最高,黑色明度最低。从色相上说,不同的颜色已经存在着不同的明度,其中黄色明度最高,而紫色明度最低。为了使读者看清楚不同色相之间的明度变化,本章按C、M、Y、K的平均梯度做了一张图,以供参考(见图4-3)。图4-3 不同色相之间的明度差异

把无色彩的白色与黑色用不等量调和,就能产生不同的灰色。把色彩的各种色相与黑色、白色、灰色不等量调合,能产生不同颜色的明度等阶。

目前,各国运用的明度等阶表主要有三种:11等度(孟塞尔表色体系)、8等度(奥斯特瓦德表色体系)、9等度(日本色研配色体系)。以孟塞尔表色体系为例:白色的明度为10,黑色的明度为0,各种明度的等阶差为1。色彩的明度在色彩学上被称为色彩关系的骨架,是支撑色彩关系的基础要素,任何设计都应尽量将明度关系处理好。彩度

色彩的彩度也称“纯度”或“饱和度”,是指色彩的纯净程度,或者说,色彩中含有黑、白或者灰色的多少。图4-4中绿色的彩度是由左向右不断降低的。图4-4 同一色相之间的彩度变化(这里W代表白色,K代表黑色)

我们知道,任何色彩在光线下,要保证色彩的完全纯净是不可能的。光线越强,物体对于光线的折射也越强,就要降低色彩的彩度;光线弱了,明度降下来了,也会降低色彩的彩度。在调和色彩的过程中,也会有同样的情况,某一种色相只要与任何一种其他色相混合,就会导致色彩彩度的降低,色彩学上称为“减色混合”。图4-5可能会使大家对色彩三要素的关系有更直观的认识,有人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色立体,后文将会有详细阐述。图4-5 色彩三要素及色立体原理

在色光中,各单色光是最纯净的,颜料是无法达到单色光的纯净度的;在颜料中,色相环上的色彩是最纯净的,掺入其他色则会减弱其彩度。纯净的色彩看起来很刺激,视觉冲击力就大,但也会更难以与其他色彩相配合,在画面中往往会显得突兀。因此,在设计中有时需要降低颜色的彩度,使画面中的所有色彩协调起来。● 色彩的体系

人类对色彩的描述在中国的战国时期和欧洲的古希腊时代就有了,但对于色彩体系的表述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才逐步完善起来。1667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发现了七色光,1704年,他写了《光学》,初步阐述了色彩的问题。

在以后的200年里,有许多科学家相继发表文章,提出了对色彩体系的看法,如1730年莱·布朗的“三原色说”、1776年哈里斯推出了最早的“色相环”、1810年德国的伦格制作了“球形色立体”、1874年德国的心理学家赫林发表“心理四原色学说”,这些都是近代色彩视觉理论的基础。

1905年,美国的色彩学家孟塞尔创立了“色立体”,并于1915年出版了《孟塞尔色彩图谱》,提出“色彩的三属性”,其理论影响很大。之后,美国国家标准局和美国光学协会,分别于1929年和1943年修订了《孟塞尔色彩图谱》,1973年出版了《孟塞尔色彩图册》,其中有1105块颜色样品,成为美国统一使用的色彩手册。这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孟塞尔表色体系。

1922年,德国物理化学家奥斯特瓦德1931年出版了《色彩科学》一书,创立了奥氏表色体系,是近代的两大表色体系之一。1955年,德国的光学协会对奥氏表色体系做了重新修订测试,成为德国的工业标准色体系,即“DIN”表色体系。

1964年,日本的PCCS对孟塞尔色彩体系进行了修订,并于1978年出版了《色彩世界5000》。这个色彩系统将孟塞尔色彩体系变得更为完善和科学,增加了8个色调,将明度的等级差由原来的1改为0.5,色彩的纯度值从原来的2改为1,色彩更加丰富。

目前,在欧洲大多数国家使用奥斯特瓦德表色体系,在美国和一些美洲国家使用孟塞尔表色体系,而在亚洲地区,不少国家和地区使用日本色研配色体系。孟塞尔表色体系

这一表色体系里,红、黄、绿、蓝、紫为基本色,在相邻的基本色间又增加了YR(黄红)、YG(黄绿)、BG(蓝绿)、BP(蓝紫)、RP(红紫)5种间色,形成10种核心色,然后,把每一种色分为10个等差度,并标注从1到10的序号,构成了100种色相。

这个表色体系是一个立体的结构,中间是一根垂直的轴,是从白到黑的无彩色系,也是体现了明度上的等级差。孟塞尔的明度等级为11级,上面是白色,明度为10级,下面是黑色,明度为0级,中间分为9个等级差。色相与中心轴可以有一个关系,这就是色相的彩度等级序列,越靠近中心轴,色彩的彩度就越低。色相与明度轴的顶端相联系,明度不断提高,而彩度不断降低;色相与明度轴的底端相联系,使明度不断降低,而彩度也不断降低。而中心轴的色彩彩度为0,当某一色相与中心轴的11个明度等级配色,并且按照不同的比例来配色时,就形成每一色相的彩度渐变三角形。100个三角形与中心轴相连,便造就成一个立体状的结构(见图4-6)。图4-6 孟塞尔色立体

由于每一色相的明度是不同的,所以对中心轴来说,各种不同的色相是处在不同的明度水平高度上,由于各种色相的彩度等级数不同,那么,与中心轴的垂直距离也不同。红色的纯度为14,是彩度等级中的最高值,而蓝绿的彩度值仅为6,所以,这个色立体看起来并不是一个很有规则的立体形状。奥斯特瓦德表色体系

奥斯特瓦德是一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他以赫林的“四原色学说”作为基础,并运用间色的方法在红、黄、蓝、绿之间产生橙、蓝绿、紫、黄绿,将这8种颜色为主要基色,把每一种颜色再与边上的色等量配色,产生不同等量比例的3种色,就形成24色的色相环。

奥斯特瓦德表色体系(简称为“OCS”)的中心轴从白到黑分为8个明度等级,分别用小写的a、c、e、g、i、l、n、p字母标识,a为最亮的白色,p为最暗的黑色,而色彩的纯度是各种色相中含有白色与黑色的量不同产生的,也同样形成一个三角形。

与孟塞尔表色体系区别的是,奥氏的彩度等级是相同的,每一色相的明度位置也没有区别开,所以形成的色立体是一个有规则的形态(见图4-7)。这对于认识各色相的明度差与彩度差是不利的。图4-7 奥斯特瓦德色立体

奥斯特瓦德表色体系共有3万个色标,使用起来多有不便。1942年,美国芝加哥容器公司对其进行了改进,发表了《色彩调和手册》,把100个色相改为24个色相,产生了943个色标,方便了人们的使用。日本色研配色体系

这是由日本色彩研究所提出的色彩体系方案,是在孟塞尔色彩体系的基础上的发展。这个体系以红、橙、黄、绿、蓝、紫6色为色相基础色,然后以间色的方法调出24色(见图4-8),以后又产生48色相环,称为“完全的补色色相环”,包含了色光三原色、物料三原色和赫林的心理四原色,被称为日本色研配色体系(简称为“PCCS”)。孟塞尔表色体系和日本色研配色体系色名的最大不同点是B(蓝)、PB(蓝紫)两个色相。在日本色研配色体系里,一般色名附有代表孟塞尔记号的参考值。为了便于记忆,这里色块的名字都采用中国读者熟悉的绘画颜料名来命名。图4-8 日本色研配色体系(PCCS)24色相环

日本色研配色体系在明度的等级上共分为9级,除了白与黑之外,灰度为7级,比孟塞尔表色体系少了2级,明度的等级差也不同。日本色研配色体系的彩度等级分为9个阶段,在1至9的后面标以“S”,9S为最高的彩度。日本色研配色体系色立体外观呈不规则的椭圆形(见图4-9)。对于色彩的表述体系而言,“PCCS”体系最有价值的是它的色调分类方法,就是将各个色相按其明度等级和纯度等级分别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调子(见图4-10),在同一色调中,色相是不同的,但视觉效果是一致的,这就大大地方便了配色的需要。图4-9 日本色研配色体系色立体图4-10 日本色研配色体系色阶图第五章 配色的基本规律和常用技巧

配色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人们由于文化修养、社会阅历、生活态度以及年龄、性别、性格、嗜好等方面的不同,喜爱的配色会有很大差别。配色不像数学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公式,但在五彩斑斓的背后,确实存在着一些基本规律、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配色原则和方法。我们应该选择让人感觉舒适的配色。● 色彩的对比

有种说法:没有难看的颜色,只有难看的配色。颜色各具魅力,但是很少被单独使用,总是和其他颜色共同存在。一种色彩与另一种色彩组合在一起时,给人的感觉通常会发生变化。两个以上的颜色如何搭配,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即使是同一块色彩,背景不同,给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如图5-1,蓝、橙两个色块中间的黄色其实是完全一样的,但给人的感觉是蓝色背景上的黄色就比橙色背景上的黄色更明亮。这就是色彩对比在起作用。图5-1 蓝、橙色中相同的黄色,左边的黄色更亮

对比中的“对”有互相面对的意思;“比”有挨着、较量的意思。应用在色彩范畴,即为:当两个以上的色彩放在一起呈现出清晰可见的差别时,它们的相互关系就称为色彩对比关系,简称“色彩对比”。色相对比谈到色彩对比,就不可避免地要谈到色彩三要素之一的“色相对比”,而谈到色相对比,我们就必须要谈到色相环。“色相环”是依据各个色彩体系而产生的,我们前面谈到了孟塞尔、奥斯特瓦德、日本色研配色体系色相环,这里再来谈一下著名的“伊登色相环”。伊登色相环比较简单直观,方便说明问题,由德国包豪斯色彩教师伊登创立,图5-2 伊登十二色相环在业界也有一定的影响。此色相环以彩度最高的红、黄、蓝三原色为基础,再等分为12色相环,中间部分三原色又生成了三个间色,像钻石的切面(见图5-2)。

我们下面就以红色为例,来说明其在奥斯特瓦德24色相环上与其他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见图5-3)。

在色相环上直径的两端(日本色研配色体系PCCS色相环除外)会形成许多对互补色,形成彩色负残像,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