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绕地球看风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06:43:41

点击下载

作者:王龙,文海模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环绕地球看风光

环绕地球看风光试读:

前言

未解世界充满了神秘而迷雾重重的事物,我们认识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发现所有未解世界的背后都隐藏着秘密、真相和推理,甚至谎言和欺骗,探寻未解世界的真相,我们就会在思考与探索中走向未来。

其实,我们就生活在未解的世界中,我们周围世界的奥秘,那简直是无穷无尽,从太空到地球,从宇宙到海洋,真是无奇不有,怪事迭起,奥妙无穷,神秘莫测,许许多多的未解现象简直不可思议,使我们对自己的生命现象和生存环境是捉摸不透。破解这些未解现象,就有助于我们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不断迈进。

其实,宇宙世界的丰富多彩与无限魅力就在于那许许多多的未解现象,使我们不得不密切关注和发出疑问。我们总是不断地去认识它、探索它。虽然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达到了很高程度,但对于那些未解现象的无限奥秘还是难以圆满解答。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科学先驱不断奋斗,一个个未解现象不断解开,并推进了科学技术大发展,但又发现了许多新的未解现象,又不得不向新的问题发起挑战。

未解现象是无限的,科学探索也是无限的,我们只有不断拓展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发现更多的丰富宝藏,破解更多的未解现象,才能使之造福于我们人类的文明,我们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获得发展。

为了普及科学知识,激励广大读者认识和探索宇宙世界的未解现象,我们根据中外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辑了本套书。主要包括科技、宇宙、太空、自然、地球、海洋、灾难、动物、植物、古文明等存在奥秘现象、未解之谜和科学探索诸内容,具有很强系统性、科学性、可读性和新奇性。

本套书内容精炼、语言简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非常适合广大青少年学生阅读和收藏,其目的是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兴味盎然地领略宇宙世界未解现象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各种未解现象,激起热爱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热情,掌握开启科学世界的金钥匙,使我们真正成为世界的主人,成为科学的主人。

第一章 地球上那些广阔的山川高原

纵横大地的山川

中国的山脉众多,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都是山地。众多的山脉中,形态各异。在中国,山脉不仅仅是土地地形的一个重要标志更是中国地区性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形态各异的山川景色

在中国,山脉众多,山区的面积广大,大大小小的山脉纵横全国,它们的分布很有规律,按照一定的方向排列开。大致的走向一般为东西向和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以及南北走向的相对较少。

山脉中东西走向的主要有三列:天山——阴山是最北的一列;昆仑山——秦岭是中间的一列;南岭则是最南边的一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则大多分布在山势较低的东部地区,这种山脉也有三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是最西的一列,也是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长白山——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浙闽一带的东南丘陵山地是中间的一列;台湾山脉则是这一走向中最东的一列。

中国西部地区大多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从北到南依次是阿尔泰山、祁连山、喜马拉雅山。中国中部被南北走向的山脉纵贯其中,主要包括了贺兰山、六盘山以及横断山脉。这些山脉是中国地形骨架的主要构成部分,中国大地被这些山脉分为许多的网格。

按照构造看,中国地形的特征大致概括为四个方面:三道纬向山带,三条濒太平洋山岭,两个走向的大型洼地,一大弧形山脉。除了这三大类之外,中国的山脉中横亘于中.俄.蒙三国交界处的阿尔泰山,则是亚洲中部宏伟山系之一。阿尔泰山脉延伸长度有2000多公里,一部分位于中国境内的新疆东北部,呈西北——东南走向。海拔为3500米,西北段比较高,往东南方向渐低。山区内有茂密的森林,在森林带上下都有非常广阔的牧场。

东西走向的山脉:喜马拉雅山

众所周知,世界上最雄伟最高达的山脉便是喜马拉雅山。它在藏语中的意思就是“冰雪之乡”,它处在青藏高原的南部边缘,西从帕米尔开始,东到雅鲁藏布江的转弯处,全长一共有2500公里,从中国的西藏自治区一直绵延到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之间,成为向南突出的弧形。

喜马拉雅山脉上的平均海拔都在6000米以上,比世界上任何山脉的平均高度都高。有40多座7000米以上的高峰;在亚东以西地区,有11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的

珠穆朗玛峰

海拔为8848.13米,外形像一座金字塔,是世界上的最高峰,它与南极和北极并称,是地球的“第三极”。

暖湿气流从一度样吹到喜马拉雅山的南坡,使这里雨量充沛、植被也非常茂盛;西北坡比较干旱,植物也显得稀少,与南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雅鲁藏布江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北麓,因为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着河谷北上,所以谷地内的气候温暖且湿润、森林十分茂盛,在此的农作物一年可以两熟,水力资源也非常丰富。

山地高度的不断增加使高山地区的自然景象变化不断,从而构成了高山地区独特的垂直自然带。喜马拉雅山非常高耸,所以这些垂直的自然带就十分明显。海拔2000米的河谷一直上升到8000米的山峰之间的水平距离才几十公里,可是景色的交替却是非常迅速:低处空气空暖且湿润、森林茂盛、郁郁葱葱,属于常绿阔叶林带;到了海拔3000米的地方,气温降低,常绿阔叶树因为喜暖所以在此消失,一些耐寒的针叶树便在此扎根,形成针叶林带;再往上升到海拔4000米的地方,热量明显不足,树木生长显得困难,于是出现了灌丛带;再高处依次是草甸、地衣等自然带,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则是终年积雪。所以,如果从山下往山上走,映入眼中的景色,就像从温暖的华南地区到了严寒的极低一般。如此短的距离中,自然景色的变化却是这么强烈,确实可以称得上自然界一大奇观了。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和太行山

中国的东部主要分布着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李四光将这些山脉成为华夏式山脉,因为这些山脉在构造上代表了古代的大背斜。它在中国的分布从东到西主要分为三列。

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

它北边从大兴安岭开始,南面连接北京的西山,然后延伸到太行山,最后一直到四川东面的巫山和湖南西部的雪峰山。这些山岭中有的高度有3000米,在大平原的西缘耸立着,是中国东部平原和西部高原盆地之间的分界线,也算是西部高原、盆地的边缘山地。

内蒙古高原的东缘山地就是大兴安岭,它从黑龙江一直绵延到张家口附近,长度达到1700公里,东西两侧宽为200~300公里,海拔在1000~1400米左右。山地东坡较为陡峭,西坡则略微平缓,是一个不对称的山岭。山岗绵延不绝,上面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其中80%以上都是松林。松树在冬季严寒时落叶,所以称作落叶松,高度有30多米,树干挺直非常粗壮,直径有80厘米。在一望无际的松林里还有一篇树干银亮的桦林。

南北走向的山脉:贺兰山和横断山脉

银川平原的西侧耸立着贺兰山,它南北延伸270公里,平均海拔在2800~3000米之间,最高峰为3600米。山岭的上部有大量森林分布,其他地区石骨裸露、岩壁多为陡峭,不少横切山地中的沟谷成为了东西交通的孔道。

六盘山又叫做陇山,在甘肃东部,平均海拔为2500米,在陕北高原和陇中高原之间耸立,看起来十分高峻。六盘山是珠峰,高3500米,山路十分曲折艰险,想要到达顶峰就必须经过六重盘道,六盘山便是因此得名。六盘山区上地震频繁,就是因为新构造运动太过强烈。1920年因为海原、固原地震形成的堤坝小湖到目前为止仍然存在。山区内有数量庞大的森林,山谷山坡黄土所及之处大多为农田。1935年10月红军长征时从这里经过,登临过这座高山,毛主席就曾写下《清平乐·六盘山》。

山中珍贵的动植被

在中国,辽阔的山区内拥有丰富的森林、矿产资源,并且含有许多中草药以及珍贵的动物资源。西南山区有野生的贝母、冬虫夏草、大黄、麻黄、当归、等中草药绝不下2000多种。野生动物中有小熊猫、金丝猴、猞猁、金钱豹等十分珍贵的稀有动物。高山草地上可以放牧,山区的急流可以用来发电。但是这些能量在解放前都得不到开发和利用,而且还遭到过严重的破坏,导致了山区的经济、文化都非常落后。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对山区的重建工作十分重视,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考察和勘探资源工作,山区内丰富的煤、铁等有色金属都在开发之中;山区的森林也进行了有计划的采伐,现在已经兴建了兰新、包成等铁路以及青藏、新藏等公路。一些工厂、矿山和发电站在山区中也建立起来,青藏铁路也已经成功开通。这些有计划的开发使山区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对文化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风景迷人的高原

所谓高原,就是指海拔较高而地面比较完整的高地。通常把海拔超过500米的大片完整高地叫做高原。中国的高原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的区域。

高原的分类

通常高原都是怎么分类的呢?根据形态的不同,高原可分为平坦的和分割的两种。内蒙古高原原来是一片平坦的准平原,以后受抬升作用上升构成海拔1000米左右的完整高原面。位于甘肃东部镇原、宁县一带的黄土高原,可以说是高原面保存较好的平坦的高原。

相比而言,云贵高原则是中国典型的分割高原,有所谓“地无三里平”的说法。云贵高原海拔在1500米左右,高原面深受乌江、沅江、柳江和盘江等河流剧烈的切割,地表显得很是崎岖。尤其是在石灰岩分布地区,还有更多的石林、伏流、陷阱等喀斯特地形,这些也使得原本平坦的高原面受到了极大破坏。

另外,根据高原的形成原因,人们把高原分为隆起高原、熔岩高原和黄土高原等类型。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内蒙古高原都属于隆起高原,黄土高原则是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风成的堆积高原。熔岩高原是由大量熔岩堆积而成的独特的高原类型。在中国的长白山地区可以看到大面积的熔岩高原,而内蒙古的张北熔岩高原的平均高度通常都在1200米以上。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站,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它包括西藏、青海、四川西部和新疆南部山地等广大地区,面积约为23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有“世界屋脊”之称。青藏高原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脉组成的高山“大本营”,地理学家称它为“山原”。高原上的山脉主要是东西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自北而南有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上述山脉海拔通常都在五六千米以上。因此,我们说“高”是青藏高原在地形上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说到地形,青藏高原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湖泊众多。高原上有两组不同走向的山岭相互交错,把高原分割成许多盆地、宽谷和湖泊。高原上的这些湖泊主要依靠周围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并且多数都是自立门户,独成“一家”。

具有代表性的青海湖位于青海省境内,为断层陷落湖,面积为4456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3175米,最大湖深达38米,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还有就是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纳木湖,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46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这些湖泊大多是内陆咸水湖,盛产食盐、硼砂、芒硝等矿物,有不少湖还盛产鱼类。通常在湖泊周边、山间盆地和向阳缓坡地带生长着很多绿草,因此这些区域也是仅次于内蒙古、新疆的重要牧区。

青藏高原不仅湖泊分布多,更是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很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水力资源很丰富。高原的地势高、面积广,从太阳那里获得的光热资源很充足,在某些程度上弥补了“天高地寒”的不足,为生物的生长、人类的活动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有利条件。在当地,只要天气晴朗,大多数地区日照都在12小时左右。全年日照总时数通常是2500~3200小时,比它东面的长江流域、四川盆地和江南丘陵地区多50~100%。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也强,这里地面每平方厘米面积上每年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通常达到140~180千卡,也比上述3个地区高出50~100%。所以,这种光能源的开发利用会是青藏高原的一项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

青藏高原上有一条非常长的山间河谷盆地,这就是藏南谷地。此外在高原的东南部,由于河流切割形成了一系列南北走向的深切峡谷。祁连山也有一系列与山脉走向一致的纵向河谷。这些河谷盆地,地势比较低平,气温较高,而且大部分河谷气候也比较湿润,因此成为青藏高原的主要耕作区。有些河谷两侧山坡还会有森林,尤其是高原东南边的峡谷地区,可以说是中国西南林区的主要组成部分。

青藏青原,特别是它的边缘地区广泛分布的“谷中谷”(河谷里的河谷)及河流两岸的阶地、山前的洪积扇叠置等现象,都显示了青藏高原现仍在不断上升。这个地区频繁发生的地震和众多的地热泉,又反映了导致青藏高原隆起的地壳内部一系列复杂的地质过程还没熄灭。通对金沙江的精确测量显示,在1956~1966年期间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有30~50毫米,最小的要有几毫米。伴随着高原的逐渐隆起,自然环境同时也会不断发生变化。

内蒙古高原

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的北部,东起大兴安岭,西止甘肃省河西走廊北山的西端,南界祁连山麓和长城,北抵于国境线。这个高原东西长约2000多公里,面积约100多万平方公里,被称为是中国第二大高原。

和青藏高原差不多,内蒙古高原也是在近代地质历史时期里,地体不断抬升而形成的,但它抬升的强度远远赶不上青藏高原那么激烈。在上升过程中,一方面整个地块发生和缓的拗曲,形成平缓的丘陵和宽浅的盆地(蒙古语叫做“塔拉”);另一方面东部和南部微微翘起,翘得最高的便成为山地。嵌镶在高原东部边缘的大兴安岭和中部的阴山山脉就是这样形成的。内蒙古高原广大地区海拔多在1000~1500米左右。高原上分布有宽浅的大盆地,著名的例如呼伦贝尔盆地、二连盆地和居延盆地等等。通常从盆地的边缘到中心地带,几百公里路程的高差只有二三百米,假如要说它的地形类型,内蒙古高原是属于堆积—剥蚀高平原。内蒙古高原可以说是中国最大的天然牧场。高原西部气候干燥,多数是沙漠和戈壁,植物很稀少,草场也很零散,有很多草滩分布在沙丘间的湖盆之中。由西向东随着降水量的增多,牧草长势也越来越好。较为湿润的气候条件呼伦贝尔盟和锡林郭勒盟草原,牧草非常肥美,产自这里的三河马、三河牛和内蒙古绵羊等良种牲畜,都是很闻名的。

云贵高原

云贵高原,它的范围主要包括贵州全省,云南省哀牢山以东地区,广西的北部和四川、湖北、湖南等省交界地区,是中国南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两组山脉的交汇点,平均海拔1000~2000米。高原西部是位于云南省范围,山岭主要以南北走向为主,像乌蒙山、点苍山和龙山等;高原东部是位于贵州省范围,山岭主要是东北—西南走向,像武陵山、大娄山等。

另外,云贵高原还是长江、西江(珠江的最大支流)和元江(下游为红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这些河流的许多支流如长江水系的金沙江、赤水河、乌江、沅江,西江水系的南盘江和北盘江等长期切割地面,形成许多既深且陡的峡谷,使高原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高原边缘,基本上都是高山深谷、峰峦叠嶂。如金沙江的虎跳涧大峡谷谷深达3000米,乌江河谷也深达300~500米。北盘江打帮河上源的黄果树大瀑布,从几十米高的陡崖上直泻犀牛潭,水花四射,气势恢弘,是中国最大的瀑布之一。事实上经过长年的发展,今天的云贵高原已经可以说是一个山地性的高原了。

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在云贵高原连绵起伏的山岭之间。经常会有平坦的盆地出现,这种盆地被当地人称为“坝子”。坝子内部地面很平坦,土层深厚,通常都是农业比较发达、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较大的城镇也多分布在这里。高原上还分布着很多因地层断裂陷落而形成的“断层湖”,比如云南东部著名的滇池和中部的洱海,它们的面积分别是340平方公里与250平方公里,旅游胜地昆明和大理就分别坐落在这两个湖泊的一侧。

黄土地貌

黄土的分布面积约占到了全球陆地面积的10%左右,呈带状分布在南北半球的中纬度的森林、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中国是黄土面积分布最广的国家,北起阴山山麓,东至东北的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一带,西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下游流域,面积约是63万平方千米。我国黄土面积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黄土高原,其黄土面积约占到了全国覆盖面积的72.4%左右,其厚度也在世界上乃至全国都是屈指可数的,它是世界上黄土地貌最典型的地区。

黄土地貌的特征及分布

黄土地貌在全球分布很广,典型的黄土地貌有以下特征:(1)沟谷众多、地面破碎

我国的黄土高原沟谷纵横,素有“千沟万壑”之称。黄土高原沟谷密度比我国其他的地区要大很多,沟谷下切深度为50~100米。沟谷面积一般占流域面积的30~50%,有的地区达到60%以上,将地面切割为支离破碎景观,而且地面坡度普遍很大,所以就构成了黄土高原“支离破碎”的地表特征。(2)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

黄土地貌形成的原因很很多种,侵蚀外营力有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的一些作用,它们对黄土地面做面状侵蚀、沟蚀、地下侵蚀、块体运动和运移土地等方式。由于这些的外营力所造成的陷穴、盲沟、天然桥、土柱、碟形洼地等,称为“假喀斯特”。泥流现象只有在黄土区才容易见到,这主要是由于上方的水体向下流而形成的。

黄土的抗蚀能力特别的弱,因此黄土的侵蚀速度很快,丘陵坡面几乎是在以每年1厘米~5厘米的速度,而黄土高原的北部的沟头前进率更是在以每年1米~5米的速度在前进,个别的沟头甚至是达到了每年30米~40米的速度。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甚至有一次因为暴雨的冲刷成了一条数百米的侵蚀沟。由此可见,黄土高原每年被侵蚀的速度多么迅速。

我国的“母亲河”——黄河,每年的输送的泥沙中,有90%以上的数量都是来自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河流每年输送的泥沙量每平方公里大于5000吨,其中陕北的窟野河的神木水文站至温家川水文站区间输沙量每年每平方公里甚至达到35000吨。(3)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形面

沟道流域内的地形面一般可以分为三级:各个流域的分水岭为第一级;降低60米~80米为第二级;再次基础上在降低40米~60米为第三级。各级地形面的地层结构都是不一样的,第一层层序保存的很完整,第二层比第一层薄很多,有的时候甚至是消失不见的,第三级地形面只有马兰黄土堆积。第二层和第三层就可以形成完整的谷形了,在第三层地形面之下就是现代沟谷了。沟道流域的发展情况就是黄土地貌发育历史过程的记录了,也是黄土高原形成沟壑的原因之一。

成因和过程

黄土地貌是黄土堆积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侵蚀而产生的,黄土地貌和其他的地貌特征一样的都是有风蚀和水蚀的外营力,但是和其他的地貌特征不同的是,风在黄土堆积中起到的是主要的推动力,侵蚀是以流水作用为主。黄土塬、梁、峁等地貌类型主要由堆积作用形成,而各种沟谷则是强烈流水侵蚀的结果。黄土区的侵蚀有古代和现代之分。古代的侵蚀为自然侵蚀,速度非常的缓慢,现代人类开始进行大诡秘的农耕或者是砍伐活动,因此加快了侵蚀的速度。

高山气候

高山上的气候随着多变的气温而显得极不稳定,日温差较大。高山气候的主要特征就是气温低、气压低。自海平面起,每升高1000米,温度就会下降大约6度。所以,如果地面的温度高达30℃,那么在高达4000公尺的高山上就只有10℃左右。至于气压则反比。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在标准状况下,每升高100米,气压就会降低10毫巴。但是低气压会让人造成呼吸急促、食欲不振等症状,也就是所谓的高山反应。

由于高山上的日温差很大,所以无论是在夏季或冬季,都可以看到山上经常被茫茫大雾陷入白茫之中。大雾的出现会使周围的能见度降低,易使人着迷。又由于高山地形起伏不均,使得地面所受的太阳辐射热力分配不平均,所以产生的空气流动就形成了风。

高山气候的特点

高山的气候会随着高度、温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一系列的变化,因此高山气候具有垂直地带性。高山的空气、水汽、尘埃等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随之减少,而且以紫外线辐射为代表性的太阳辐射会不断的增强,但有效辐射也会增大,在有积雪的高原面上反射率会增大,地面吸收辐射减少,所以净辐射比同纬度平原还要小。高山上的气温很低,日温差大,但是年温差会小。高山上的风力会很大,在高原内部和背风面的降水量没有迎风面的降水量大。

高山气候的垂直地带性会随着当地的纬度和区域气候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在赤道或热带气候的低纬山地、山麓,地表热量和水分会随着海拔的增加逐渐变化,垂直气候带也就依次发生变化。如果山地的纬度较高或者山地的高差较小,气候垂直带的分异都会随着减少。山地垂直气候带具有所在地大气候类型的“痕迹”,例如,赤道山地从山麓到山顶都具有全年季节变化不明显的特征。珠穆朗玛峰和长白山都具有季风气候特色。湿润气候区的热量条件决定着山地气候垂直差异。而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热量和湿润状况对山地垂直气候分异的影响较大。这种地区的干燥度会随着海拔的增高而逐渐减小。

同一山地的气候垂直变化还会因山地的坡向、坡度、地形起伏等局地条件的不同而各不相同,用“十里不同天”来形容山地气候的变化再合适不过,比如山坡暖带、山谷冷湖。

高山气候的分布

我国的高原山地气候主要位于气温较低的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寒区等高大山地和高原地区。那里的空气比较干燥、稀薄,太阳的辐射比较强,降水较少,气候会随着地区的变化而变化。

温带草原气候

温带草原气候属于过渡性气候,介于温带森林气候与温带沙漠气候之间。这种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降雨对集中在夏季,年平均降水量为200~450毫米左右。

温带草原气候的形成原因

亚洲和北美的温带草原气候区都深入内陆、距海遥远的地区,一般湿润的海洋气流会因当地四周的山地、高原阻挡而难以到达,所以这一地区终年盛行温带大陆气团,促使冬冷夏热、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形成。一般而言,干旱气候的年平均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而半干旱气候的降水量约为250~500毫米。南美的温带草原气候区地处西风带雨影区域的大陆东岸,而且大陆西岸有高大的安第斯山脉,可以绝热增温,干燥少雨,加上沿岸又有寒流经过,空气稳定,降水稀少。温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的植被土分别是温带荒漠土和温带草原栗钙土。

温带草原的气候特征

气候呈干旱、半干旱状况的温带草原气候也属于介于森林与沙漠的一种大陆性气候,它的土壤水分仅能供草本植物及耐旱作物生长。温带草原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但是全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多数地方是200~300毫米左右,其中6~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0%~75%。温带草原气候的气温一般冬冷夏热,我国温带夏季各月平均温度都在20℃以上,而冬季各月平均温度都在-5℃以下;年较差大约在30℃以上。因为温带草原多为豆科植物,所以是很好的放牧区。

所处的地区不同的草原,气候特征也会有所不同,一般离荒漠较近的干草原或低草草原的温差会比较大,草本植被稀疏且矮小,降水较少。而离森林近的湿草原或高草草原的气温变化较小,草本植被高大稠密,降水较多。低纬度荒漠外围的热草原,最冷月平均温度在0℃以上。向赤道一侧发展的热草原在夏季会受到热带辐合气流的影响,所以夏季的加水会比较集中;向中纬度一侧发展的热草原在冬季会受到温带气旋的影响,所以冬季的降水会比较集中。

我国温带草原气候区主要分布在松辽平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到等地。这些以草原气候为主的地区经向地带性比较明显,以典型草原为主体,从东北到西南依次形成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等它们的特点是气候温和,降水偏少,水资源缺乏。该区年平均温度是-2℃~6℃,无霜期约5~7个月,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约为250~400毫米。地面水资源缺乏,而且分布不平衡,80%的地表径流在东部的辽河流域和呼伦贝尔高原,中部从锡林郭勒高原到鄂尔多斯高原均为波状或层状平原,因为它们的地形悬差不大,加之降水偏少,所以根本就无法产生径流条件。该地区本就干旱、多风、土质较粗,再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使土地的沙漠化越发的强烈。

温带草原气候的分布范围

我国的温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准格尔盆地,内蒙古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西部。在温带草原的内部禾草的高度会由于干旱程度的不同而发生一定的变化,根据禾草高度分出所谓的高草草原和矮草草原。也可以按照草原的层片结构把它们分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等类型。

温带草原气候的土壤构成

温带草原气候的土壤主要就是黑钙土和栗钙土。它们的土壤带分布大致与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相似。草原土壤形成有明显的生物积累和钙积化过程,它们形成等的黑钙土和栗钙土都含有丰富的有机物。

温带草原的典型动植物

温带草原的植物大部分由多年生丛生、禾本科、旱生植物组成,乔木之所以很难在这里成长主要是因为这里的水分稀少,除了乔木植物之外还有部分杂生草类植物。禾本科草类根系扎得较深,并成丛分布形成连续而稠密的草地。典型草原的禾本科草类具有叶片狭窄,有绒毛卷叶,甚至具有蜡质层等旱生植物的结构特点。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发育的,以多年生低温旱生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的草本植物群落为温带草原。植被以禾本科、豆科、莎草科植物占优势,菊科、藜科和其他杂类草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禾本科植物中,以丛生禾草针茅属最为典型。该属不同的种类在不同的草原中起着重要作用。草原植物普遍具有旱生结构,如为了减少水分蒸腾而出现了叶面积缩小,叶片内卷或气孔下陷的现状,为了更好的便吸收地下水分和抵御强风,根系也有了更好的发育。温带草原的季节变化有很明显外在表现,如春末夏初会出现一片绿意盎然的生机,而到了秋初的枯黄一片大有萧条之感。

由于温带草原的天然隐蔽条件不佳,所以动物多为视力、听力都很发达的啮齿类、蹄类、蹄类等,如亚洲的黄羊和北美的叉角羚羊等奔跑能力、听力、视力等都比较好。温带草原多见的动物是啮齿类,专营洞穴生活。它们适量的发展可以促进草原植物生长,但由于降水年际变率很大,使产草丰欠不均。啮齿类具有很高繁殖能力,如大量扩增种群个体而洞穴密度加大,草原便遭严重破坏,其结果又造成种群大批死亡和外移。啮齿类的天敌主要有食肉的狼和鼬类等,它们的出现可以控制啮齿类动物的猖狂。

由于温带草原的土壤肥力、地形地势等外界条件都比较适宜农业、畜牧业的开发,所以随着农业、畜牧业开发时间早又缺乏科学管理,而产生了一系列如过度放牧、毒草害草增加、土壤冲蚀、植株变矮、盖度减少等环境问题,而随人类活动的迁徙,一些杂草也进入草原地带从而改变了原有植物的结构,目前大都为耐放牧之草类存活下来,但是也使火灾的频率增加。另外草原植被带也因气候的变迁和沙漠化的加速而大范围的减少。

能源矿产

能源矿产是中国矿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建成能源矿山、油田共10613处。中国的能源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储量大,但结构不是很均衡,煤炭资源占的比例比较大,而石油、天然气却相对比较缺乏。

石油

我国石油资源的特点是:石油储量大,是世界可采资源量大于150亿吨的10个国家之一;资源的探明程度低,陆上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仅占全部资源的1/5,近海海域的探明程度更低;石油分布比较集中,大于10万平方公里的14个盆地的石油资源量占全国的73%。

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等是我国石油资源的主要集中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总量的81.13%。自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先后在82个主要的大中型沉积盆地开展了油气勘探,发现油田500多个。主要的石油产地有大庆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四川油田、华北油田、大港油田、中原油田、吉林油田、河南油田、长庆油田、江汉油田、江苏油田、青海油田、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玉门油田等石油油田。

1.大庆油田

大庆油田,位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中部,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市之间。油田南北长140公里,东西最宽处70公里,总面积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党中央批准开展石油会战,1963年形成了600万吨的生产能力,当年生产原油439万吨,对实现中国石油自给自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产量突破5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油田。由于,油田把新的工艺和技术运用到了采油中,目前该油田每年的原油产量仍然在5000万吨以上。

2.胜利油田

胜利油田原油产量位居全国第二,地处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主要分布在东营、滨州、德州、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等8个城市的28个县境内,主要开采范围约4.4平方公里。

3.辽河油田

辽河油田是我国第三大平原,主要分布在辽河中上游平原以及内蒙古东部和辽东湾滩海地区。已开发建设26个油田,建成兴隆台、曙光、欢喜岭、锦州、高升、沈阳、茨榆坨、冷家、科尔沁等9个主要生产基地,地跨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13市32县,总面积10万平方公里。

4.克拉玛依油田

克拉玛依油田就在新疆克拉玛依市。40年来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个油气田,以克拉玛依为主,开发了15个油气田,建成了792万吨原油配套生产能力,其中稀油603.1万吨,稠油188.9万吨,从1900年起,陆上原油产量居全国第四位。

5.四川油田

四川油田地处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历史,目前发现油田12个。在盆地内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东部4个气区。目前生产天然气产量占全国总量近一半,是我国第一大气田。

6.华北油田

华北油田,位于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晋、蒙区域内油气生产区。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喷出日产千吨高产工业油流,发现了我国最大的碳酸盐岩潜山大油田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1723万吨,为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做出了重要贡献。直到1986年,保持年产量原油1千万吨达10年之久。目前原油产量约400多万吨。

天然气

我国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众多盆地,这些地区的天然气资源量超过全国总量的一半。同时,我国还具有主要富集于华北地区非常规的煤层气远景资源。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天然气资源量超过全国总量的一半。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8.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3.64%。

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勘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内,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专家预测,资源总量可达40~60多万亿立方米。中国是一个天然气资源大国,勘探领域广阔,潜力巨大,有很美好的前景。近些年来,中国各地的勘探专家纷纷频传喜讯,我国21世界的天然气发展轮廓也已经很清晰了。

在我国的四面八方都有天然气的踪影。东海盆地已经喷射出天然气的曙光;属南部的莺歌海-琼东南及云贵地区也展现出大气区的雄姿;西部地区,即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准噶尔盆地和青海的柴达木盆地,在那古丝绸之路的西端,石油、天然气会战的鼓声越擂越响。它们不但将成为我国石油战略接替的重要地区,而且天然气之火也已熊熊燃起,燎原之势不可阻挡;在东北华北的广大地区有着众多的大油田、老油田,它们在未来高科技的推动下,不但要保持油气稳产,还将有可能攀登新的高峰;同时地理位置相对居中的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的天然气勘探战场越扩越大,探明储量年年剧增,开发工程正在展开。四川盆地是我国天然气生产的主力地区,最近又有新的发现,大的突破,天然气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再上一个新台阶。从陆地到海洋,在中华大地的大江南北,天然气的希望之火冲天旺,即将成就一个天然气大国的崛起梦想。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肯定会在不久的未来找到比天然气更理想的能源,但无论将被哪种能源替代,天然气作为节能环保的先驱,在能源的探索之路上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我国煤炭资源的基本特点是:总储存量大,种类丰富齐全,但肥瘦不均,优质炼焦用煤和无烟煤储量不多;分布广泛,但储量丰度悬殊,东少西多,北丰南贫;露采煤炭不多,且主要为褐煤;煤层中共伴生矿产多。中国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山西省、陕北—内蒙古西部地区、新疆北部和川、黔、滇交界地区。这四个地区的煤炭资源分别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6%、38%、31.4%和5.3%,共计约占85.3%。而沿海工、农业发达的13个省、市、自治区总共只有1686亿t,仅占总资源的3.4%;其余省、市、自治区市约占11.6%。煤炭分布不均衡的表现还有绝大多数都分布于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的地区,且远离经济发达区。从而决定了把煤炭从产地运到销售地必须经过很长一段路线的运输,加大成本。目前,经过统计,从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往东的煤炭资源基本上已经被挖掘尽了,已经没有多大开采潜力了,也就是说其产量在日后不会再有大的增加了。

地热

到目前为止,全国勘探到的地热大概有43处,而勘察到的地热点总共有738处。783处地热田中目前已综合开发利用和部分利用的有434处,其中用于发电的有6处,用于供暖和工业的有39处,用于医疗的有126处,用于洗浴的有266处,用于水产养殖的有47处,用于生产矿泉水的有40处,用于农业温室和灌溉的有117处。这些地热田中最主要的是:河北省怀来后郝窑、北京市昌平小汤山、吉林省安图白头山、西藏自治区噶尔朗久、西藏自治区那曲、西藏自治区羊八井、西藏自治区羊易、陕西省西安市、陕西省长安沣浴、四川省大邑花水乡、北京市东南城区、河北省雄县牛驼镇、天津市王兰庄、天津市滨海、山西省新绰阳王乡、湖北省应城汤池、湖北省英山、山东省招远、西藏自治区昂仁县塔各加、云南省腾冲、云南省昆明、湖南省宁乡灰、湖南省汝城、福建省福州市、江西省安远虎岗、福建省漳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广东省丰顺邓屋、台北宜兰清水、广东省阳江、广东省湛江市、海南省儋州兰洋、海南省二亚南田。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或Tibetan Plateau),中国最大的高原,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大部在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境内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此外还有由李娜演唱的同名歌曲《青藏高原》。该曲使李娜的演唱事业达到了顶峰,传唱一时。

西南部最高的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高原面平均海拔4000~5000 m,从高原往北和往东地势急剧下降,往北到国境,往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伏牛山、武当山、武陵山一线等广大地区。除少数山地外,地势降到3000 m以下,一些盆地高度只有1000 m左右,再往东地势更低,形成一些低山丘陵。除沿海山地与台湾山地一些高峰外,海拔多在1500 m以下,东部的大平原高度不到200 m,向海延伸到浅海大陆架。这种地貌分布特征除与青藏高原在新生代强烈隆升有关外,每个地貌台阶的边坡常是一些新构造断裂分布位置,许多延绵千里的高大山脉的走向受断裂构造线的控制。

青藏高原外围经常发生严重地震。这个高原在印度于五千万年前开始推挤欧亚大陆时隆起,喜玛拉雅山脉就是在这个强大的推力之下形成。这座山脉在不稳定的结构地形推挤下,到现在仍在往上升。每年大约上升一厘米左右。

青藏高原[1]高原周围大山环绕,南有喜马拉雅山,北有昆仑山和祁连山,西为喀喇昆仑山,东为横断山脉。高原内还有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这些山脉海拔大多超过6,000米,喜马拉雅山等不少山峰超过8,000米。高原内部被山脉分隔成许多盆地、宽谷。湖泊众多,青海湖、纳木湖等都是内陆咸水湖,盛产食盐、硼砂、芒硝等。高原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长江、黄河、澜沧江(下游为湄公河)、怒江(下游称萨尔温江)、森格藏布河(又称狮泉河,下游为印度河)、雅鲁藏布江(下游称布拉马普得拉河)以及塔里木河等都发源于此,水力资源丰富。

青藏高原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脉组成的高山“大本营”,地理学家称它为“山原”。高原上的山脉主要是东西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自北而南有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这些大山海拔都在五六千米以上。所以说“高”是青藏高原地形上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青藏高原在地形上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湖泊众多。高原上有两组不同走向的山岭相互交错,把高原分割成许多盆地、宽谷和湖泊。这些湖泊主要靠周围高山冰雪融水补给,而且大部分都是自立门户,独成“一家”。著名的青海湖位于青海省境内,为断层陷落湖,面积为4456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3175米,最大湖深达38米,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其次是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纳木错,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46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这些湖泊大多是内陆咸水湖,盛产食盐、硼砂、芒硝等矿物,有不少湖还盛产鱼类。在湖泊周围、山间盆地和向阳缓坡地带分布着大片翠绿的草地,所以这里是仅次于内蒙古、新疆的重要牧区。

由于地势高,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高于4,500米的地方最热月平均温度不足10℃(50℉),无绝对无霜期,谷物难以成熟,只宜放牧。牧畜以耐高寒的犛牛、藏绵羊、藏山羊为主。4,200米以下的河谷可以种植作物,以青稞、小麦、豌豆、马铃薯、圆根、油菜等耐寒种类为主。雅鲁藏布江河谷纬度低,冬季无严寒,小麦可安全越冬。加以光照条件好,春夏温度偏低,延长了小麦生长期,拉萨冬小麦亩产有1,638斤的纪录。高原上近年新建有不少水电站、煤矿、钢铁厂、化工厂、毛纺厂、造纸厂。随着工业发展,新的工业城市如西宁、拉萨、格尔木、林芝、日喀则等不断形成。目前有川藏、青藏、滇藏、新藏等4条公路。青藏铁路也通车。民航班机通西宁、格尔木、拉萨、林芝地区、昌都地区。

整个青藏高原(含中国以外部分)包括中国西藏自治区全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部,青海省的中部和西部,甘肃省、四川省的西部,云南省的西北部,以及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南边称冈瓦纳大陆,包括现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亚次大陆;北边的大陆称为欧亚大陆,也称劳亚大陆,包括现在的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2.4 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

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一个高原,2.4亿年前,印度板块开始向北向亚洲板块挤压,由此引起昆仑山脉和可可西里地区的隆起。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不断向亚洲板块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对此上升阶段中形成。青藏高原的形成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其上升速度曾几度达到停止,但有时也非常迅速。一万年前其上升速度曾达到每年7厘米。

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风化为主,而边缘仍在不断上升。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年代最新、并仍在隆升的一个高原。它夹持于塔里木地台、中朝地台、扬子地台和印度地台之间,呈纺锤状。内部有一系列不同演化历史和不同源地的陆块、褶皱带相间排列,反映了特提斯(见特提斯地质)的复杂演化历史。统一高原的出现是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见大陆碰撞)的结果。

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包括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羌塘-昌都、冈底斯和喜马拉雅等6个构造带,各构造带之间为蛇绿混杂岩所代表的缝合带隔开。大致以龙木错-金沙江缝合带为界,北面的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构造带等,属于欧亚古陆南缘的构造带,在早中元古代结晶基底上,发育了早古生代优地槽,加里东运动使地槽回返,形成褶皱基底,晚古生代转化为稳定的盖层。其中石炭-二叠纪出现含煤建造,暖水动物群和华夏植物群繁盛。南面的冈底斯、喜马拉雅构造带,在中晚元古代结晶基底上整合递变,从早古生代开始发育了地台盖层,海相沉积一直延续到始新世,其中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广泛发育了冈瓦纳相冰海杂砾岩和冷水型生物群,是冈瓦纳古陆北缘的微陆块。

由于这6个构造带最新海相地层层位和作为各构造带分界的缝合带,明显地从北向南依次变新,表明青藏高原是由欧亚大陆不断向南增生,冈瓦纳古陆北缘微陆块不断解体、北移、拼贴到欧亚大陆南缘而产生的。始新世青藏高原结束了洋壳演化和洋壳向欧亚大陆俯冲(见俯冲作用)的历史。由于印度洋不断扩张,已拼合的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之间发生大陆岩石圈俯冲。在俯冲带地壳缩短,分层变形、分层加厚。经历了构造抬升和均衡隆升的阶段,在晚新生代青藏高原出现。青藏高原的形成主要是中更新世以来近200万年地壳隆升的结果,并且这一隆升过程至今尚未结束。

青藏高原中若干条反映不同时期洋壳的蛇绿岩带,揭示了冈瓦纳古陆不断解体,向北漂移,与欧亚古陆碰撞、拼合,欧亚古陆不断增生的历史。主要蛇绿岩带和混杂堆积带如下:

北祁连蛇绿岩带位于祁连中央隆起带北侧,沿玉门、肃南、祁连、门源一带出露了一套蛇绿岩,包括蛇纹石化橄榄岩、辉橄岩和纯橄岩;辉长岩、辉长辉绿岩;中基性海底喷发岩,主要为细碧岩、角斑岩,具枕状构造;放射虫硅质岩夹复理石砂板岩。呈北西-北西西向延伸600~700公里。带内发育有蓝闪石片岩,常出现在超镁铁岩上下盘,主要有绿帘石蓝闪片岩、石榴石蓝闪片岩和石英白云母蓝闪片岩3种组合类型,蓝闪石结晶粗大。大量生物化石证明,本带包括震旦纪晚期、寒武纪和奥陶纪早期3期古蛇绿岩,它们的岩石组合大体相似。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放射虫硅质岩的存在,说明古北祁连洋盆处于洋中脊环境。

昆仑蛇绿岩带沿西大滩-修沟-玛沁断裂带残留了华力西末期的洋壳残体。蛇绿岩已失序,西段未见重要露头,东段花石峡、玛沁、玛曲一带,发现了百余个超镁铁岩体,属蛇绿岩套。与蛇绿岩伴生的构造混杂岩和泥砾混杂岩的基质是早三叠世复理石,夹有大量二叠纪石灰岩和含煤碎屑岩等外来块体。

龙木错-金沙江缝合带总体呈北西西向展布,东段向南偏转,近期主要表现为右行走滑断裂,有地震活动。在其西段锡金乌兰湖、大鹏湖、玛尔盖茶卡一带,发现了一套混杂堆积,在三叠纪砂板岩中,夹有大量二叠纪灰岩岩块和镁铁、超镁铁岩块;在中段胜利湖、若拉岗、狮头山一带,构造混杂堆积和蛇绿混杂堆积十分发育;东段金沙江混杂堆积带宽40公里,南北向展布,分东西两个带。西带为蛇绿混杂岩,在蛇纹岩基质中包卷了大量二叠纪放射虫硅质岩、石灰岩、细碧角斑岩岩块。东带为野复理石,中三叠统砂板岩中含有大量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灰岩岩块。金沙江缝合带闭合于印支运动。

班公错-怒江蛇绿岩带曾为古特提斯南域的一个深海盆,保存了一套完整的洋岛环境的蛇绿岩组合,许多地方可以看到完整的洋壳序列。包括超镁铁岩、堆晶辉长岩、粒玄岩岩墙、枕状玄武岩、球颗玄武岩和放射虫硅质岩。放射虫为三叠纪-侏罗纪生物组合。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浅海相碎屑岩不整合覆盖其上,其间往往发育有超镁铁岩古风化壳。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沿印度河-雅鲁藏布江蛇绿岩断续出露,长达1700公里,南北宽10~50公里。多处可以看到完整的洋壳序列。包括地幔超镁铁岩、堆晶辉长岩、辉长岩、枕状拉斑玄武岩、辉绿岩席状岩墙(床)群,上覆灰绿色、紫红色放射虫硅质岩。由于板块俯冲,与蛇绿岩相伴,发育了泥砾混杂岩和蛇绿混杂岩。泥砾混杂岩常在蛇绿岩南侧,从三叠纪末到白垩纪,形成许多构造混杂岩块。晚白垩世泥砾混杂岩,其基质为杂色硅泥质类复理石,含二叠纪石灰岩、玄武岩,三叠纪砂板岩、侏罗纪砂岩、灰岩和早白垩世硅质岩岩块。蛇绿混杂岩往往在蛇绿岩带北侧,在蛇纹岩基质中混入了三叠纪砂岩、白垩纪放射虫硅质岩、辉长岩、火山岩岩块。日喀则蛇绿岩底盘发育了动力变质的角闪石石榴石片岩,其同位素年龄为0.81亿年,是蛇绿岩仰冲侵位形成的。

青藏高原被若干条板块缝合带分为7个地层区。

祁连地层区主体由中下元古界结晶片岩组成的结晶基底和由下古生界变质基性、中基性火山岩夹变质碎屑岩组成的褶皱基底构成,上泥盆统红色磨拉石不整合其上。上古生界为浅海相地台型沉积盖层,二叠系为上叠内陆盆地碎屑堆积。

柴达木地层区柴达木盆地被厚达6000~7000米的新生代碎屑岩所覆盖,前第三纪地层仅在盆地边缘零星出露。基底岩系包括中下元古界结晶片岩和下古生界巨厚的中酸性火山-沉积变质绿片岩系。在盆地东北欧龙布鲁克山发现一套从震旦系到奥陶系的浅海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系,组成稳定的地台盖层,不整合在下元古界混合片麻岩上。侏罗系、白垩系为陆相碎屑岩,被分割在盆地边缘的一些中生代盆地内。

昆仑地层区由下中元古界片岩、片麻岩、下古生界绿片岩和上古生界-中生界沉积盖层组成。沿布尔汉布达山出露的一套厚度巨大的变质中酸性火山岩-碎屑岩系,达绿片岩相,紧密褶皱,上泥盆统红色磨拉石不整合其上。石炭系-三叠系为浅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系,化石丰富。

巴颜喀拉地层区在东昆仑-西秦岭以南,龙门山以西与金沙江之间,以广泛出露三叠系复理石砂板岩为特征,岩性单调,厚度巨大,化石稀少,组成紧密的线型褶皱。古生界及前寒武系仅在其边缘和大断裂带内零星出露。本区可进一步分为3个地层分区:①阿尼马卿地层分区。以中、下三叠统复理石砂板岩为主,夹二叠系碳酸盐岩、中基性火山岩外来块体,组成混杂堆积带。②巴颜喀拉地层分区。巴颜喀拉地层区主体,广泛分布三叠系复理砂板岩,局部夹薄层泥灰岩。东部边缘出露有前震旦纪结晶岩,震旦系-古生代为浅海相沉积盖层。侏罗系、白垩系和老第三系为山间磨拉石。③义敦-中甸地层分区。位于巴颜喀拉地层区西南边缘的金沙江东侧,沿金沙江有古生界出露,呈外来岩块,夹持在蛇绿混杂堆积和中三叠统野复理式碎屑岩中,形成混杂堆积带。

羌塘-昌都地层区介于龙木错-金沙江缝合带与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之间的广大地区。前寒武系仅在喀喇昆仑和昌都地区零星出露,为结晶片岩。下古生界浅变质岩系,羌塘地区叫阿木刚群,昌都地区叫青泥洞组。上古生界在唐古拉地区为浅海-海陆交互相碳酸盐岩、含煤碎屑岩、含Schwagerina sp.,Fusulina sp.,Brac-hiophods等暖水型动物群和以Gigantopteris为代表的华夏植物群,在青海省称为乌丽煤系和开心岭煤系。在羌塘以西日土地区,石炭-二叠系为冈瓦纳相冰水型杂砾岩,以Eurydesma为代表的冷水型动物群繁盛,称为霍尔巴错岩系。三叠系以上统为主,为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诺利-里阿斯为含煤建造,唐古拉区叫土门坎拉群,昌都地区叫巴贡煤系。侏罗系为浅海-滨海-障壁海红色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含巨厚的膏盐建造。在唐古拉、昌都等几个陆缘盆地厚达5000米。白垩系、第三系为红色山间磨拉石。

冈底斯地层区介于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的广大地区,中上元古界结晶岩系零星出露,叫念青唐古拉群和南迦巴瓦群。采自羊八井的眼球状片麻岩锆石铀铅等时线年龄为12.5亿年。奥陶系-白垩系为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奥陶-志留系为生物灰岩、白云岩、瘤状灰岩、笔石页岩,厚仅数百米,化石丰富,其沉积建造、生物组合与喜马拉雅地区所见十分相似。上石炭-下二叠统为冈瓦纳相冰海杂砾岩,常见的冷水型生物有双壳类Eurydesma动物群和腕足类Ambi-kell a-Anidanthus fusuformis动物群,以及冷水型珊瑚Amplexocarnia-Cyathaxonia组合。三叠系为浅变质复理石砂板岩,底部夹基性火山熔岩,出露在本区南、北边缘。侏罗-白垩系为浅海台地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化石丰富,以菊石和有孔虫为主。上白垩统-渐新统为红色山间磨拉石,沿冈底斯山间盆地堆积了巨厚的中酸性-酸性火山熔岩及凝灰岩。

喜马拉雅地层区中上元古界结晶片岩沿高喜马拉雅出露,称珠穆朗玛群和聂拉木群。采自亚里的黑云斜长片麻岩锆石铀铅等时线年龄为12.5亿年。寒武系-始新统为连续沉积的地台盖层。其中上泥盆统为陆相碎屑岩。上石炭统-下二叠统为冈瓦纳相冰水沉积杂砾岩,含冷水型动物群(Eurydesma, Stenacisma, Neospirifer, Iylvolasma等)及舌羊齿(Glossopteris)植物群。在本区北部,沿康马-拉轨岗日一线,分布着上古生界结晶片岩,围绕一系列花岗岩穹隆出露。三叠系为浅变质复理石砂板岩,厚度巨大,可能是印度板块北缘陆基部位的沉积。

青藏高原的地质历史中岩浆活动频繁,随着板块构造的演化,形成一系列构造岩浆带。祁连构造岩浆带除早古生代有巨厚中基性火山喷溢外,沿中祁连隆起带还发育了两条花岗岩带,以花岗岩、片麻状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为主,形成巨大岩基。根据侵位关系和同位素年龄,可分为4期。以加里东期(5.14~4.02亿年)为主,有元古宙中酸性小岩株零星出露,华力西期和燕山期中酸性岩主要在南祁连山。多为同熔性花岗岩,少数为改造型花岗岩。

柴达木构造岩浆带岩浆活动主要见于盆地边缘,下古生代堆积了巨厚的中酸性熔岩及其凝灰岩,成为褶皱基底的主体。侏罗纪在个别盆地内有陆相安山岩喷溢。中酸性侵入岩零星分布,以华力西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